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05 09:26: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篇1

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关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不断高涨,把语文教学炒得沸沸扬扬,使教学不断出现“教改热”。然而,在这沸沸扬扬的“教改热”中,语文教师便手忙脚乱了,一时间不知如何教学。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重点,努力抛弃传统教育观念,就能开展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一、以人为本,凸显语文育人的核心价值

事实证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把学生当作 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来培养。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书本知识,大大忽视了知识以外的发展,而素质教育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实际操作能力,即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在思想、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真实有效的升华,从而更好地有能力地去服务社会,服务自己的一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将‘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并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摈弃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便是从事好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根本前提。所以,语文教师就不能单纯地培养少数几个所谓“尖子”,而应把工作重心放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既要保“尖子”稳步上升,又要扶“差生”逐步上进,并让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让教育真正在教学中均衡发展。

二、培养能力,达到语文育人的最终目的

实践证明,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注入式”教学为途径。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而获得的知识较少,较多地凸显在死记、硬背中,由此造成了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达不到科学的培养。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能说不能行”,即缺少应有的实际操作能力,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教育的教学手段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亲自尝试、亲自探究获取知识的主体意识,还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先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瓮中保护这种学习乐趣,使学生时刻有学习语文的。其次,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从平常抓起,跨结合学生的实际,始终围绕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努力发掘各种对教学有利的因素,才能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培养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的目的。

三、突出实效,注重语文教学的核心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很多方面是一种形式,甚至于产生了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诸如在教学中刻意地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不断翻新花样,致使课上“热热闹闹”,而课下却“冷冷清清”不见实效。谁都知道,教学形式运用得恰当与否,这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关键和根本都在于教学是否有实效,即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是否形成技能。

总之,要搞好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自觉改变教学理念,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见效而不流于形式,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朝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育人、树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初一语文教育的意见》(2009年8月26日)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2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初中语文课改如何进行得更加顺利,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和老师如何找准定位就变得至关重要。为了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就势在必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兴趣进行目的性的教学,通过种种策略和手段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语文教育体系,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种种人文素质,以达到语文教学课改应有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协作的双边活动,是思维及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同等重要的,创新是人类改造并超越现实世界的活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既是创新教育能否深刻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中心思想的把握,写作知识的揭示及借鉴,文言文的理解都需要教师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的活动中,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此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语文课改的参与程度。

一、新课程下的新老师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之一,培养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实施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依赖与有效的教学活动,而老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的掌握,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影响着学生本身个体的发展。因此,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其创造和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知人善教,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众所周知,创新来源于个性。学生的创造又从何而来?从富有个性的学习中来。教师在充分了解了教育对象的情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建立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不同教学内容的思维因素,最大限度的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培养和发展的机会。心中装着教学对象,手中掌握教学目标,眼中关注着课堂学生的学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都可以选择尝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

2、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积极参与,勇于实践,是创造力产生的前提,也是学生主体意识体现的标志。教育者的智慧首先表现在有决断的勇气,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心理上的支撑点,给学生以信赖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才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当学生因教师的吸引和点拨,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亦或因文言文语言的趣味性而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亦或遨游于想像语言的海洋中,寻找知识的真谛,此时,创造思维的火花哪怕是闪烁即逝也是令人心醉的。

3、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对于一位有现实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合作、探究,呼唤教师关注学生这一动态生命体,教师应该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讨论,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在引导、启发、归纳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探索中学会探索,在创造中学会创造。问题是数学的来源,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应该按照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这四个基本步骤来进行。语文教学中,例题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启发他们对一个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既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想像能力,以达到教学预定目标。

二、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应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式。而有效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还在于教师合理的引导。因此,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利于学生有主动获得未来知识的动向。教师要在研究新课程标准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动机需求的前提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让学生有主动了解未知知识的情感动力,这些知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本身从心理上有着迫切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获取。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勇于充当陪练员,那么就能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对错,而是要把这种权利适当的交给学生。

篇3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素质,我认为让学生在快乐之中学习知识,语文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能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乐学,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融洽、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教师要首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热情活泼。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感,可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恰当的设计一节课的开头――导语,即可切中要害,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情况及课文内容,导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温故知新,因势利导;或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或利用讲故事,做游戏,设悬念,讲奇闻趣事,展示一幅画面・・・・・・总之,力求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例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我采用了悬念式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爱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鲁迅先生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一下鲁迅的这位老师。”(出示文题和作者)就这样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这部分内容。

三、创建展示平台,体验成功喜悦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先学后教,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为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了问题,找到了答案,学生经历学习探索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中我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让多媒体走进课堂,调动学生乐学的情趣

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等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展示画面,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境界。通过“境”来表现“情”,再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作品的意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在教学中仅仅扮演着辅助作用,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观性。同时,通过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而适当指导,培养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有效的进行学习,但现实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此,完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势在必行。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多年发展历程来看,改革的成果是有一定成绩的,但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仍有叫人堪忧的不良问题。如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还尚未减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在课堂上,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导致课堂氛围死板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我国现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主体的角色扮演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学生为主体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差异参与,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客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扮演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

例如在开展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材要求设定半命题式作文《我的XXX》,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根据自身所学写出作文内容。在作文评改中,语文教师可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采取作文互评互改、小组批改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增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

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将课堂搬到社会中去,搬到平时的生活中去。比如对于一些有特定情境的课文,像对古镇、故乡的描写,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带到这种类似的地方进行户外教学。相比较在课堂中硬邦邦的对于课文理解,这种活生生的现场教学方式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可借课外阅读、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博大的胸怀,为学生自由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已经不再局限于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历史挂图的教学手段,而是开始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课文文字活跃在荧屏上,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到刘姥姥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的人物魅力,加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学习,同时荧屏的观看方式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具备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而且还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够更好的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所学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如《背影》中文中提过几次“背影”?“你欣赏哪一段”?“你对父亲这一角色的看法”等方式来提问,对学生反复强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答案,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善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岑爱音;;刍议中职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信息;2013;(07):12-13

[2] 邵青;;语文教学也需面对现实――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成人”教育[J];科技资讯;2009;(33):19-20

篇5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一、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来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象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对象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6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让一些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陪衬”,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不仅学习缺乏主动性,在情感的体验上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所以长时间的恶性循环,逐渐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潜能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一个缺乏学习氛围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要从根源上解决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其次,教师要通过任务型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长时间的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最后,教师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设问,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课堂上的问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精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辨,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求变性

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也没有人说出一堂课的标准,大家都是在探索,在讨论,在思考。就是听了别人的一堂好课,也是为其新方法新思维而叹为观止,课堂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再创造,这再创造就是一种求变,在课堂 教学中是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能说想说,敢说敢想,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求变,为学生设置一个展出他们思想的平台,让学生有一个放飞思想的空间。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求变。这就是创新的开放性,很多知识,教师可以举一,而让学生去考虑其它,绽放其思维的火花。

四、注重语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让语文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同时,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提出教师要经常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成为反思型的研究者,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使教师乐于教学。这种培养反思型研究者的任务需要学科教育学来完成。培养反思型语文教师既是课改的迫切需要,又是课改提出的挑战。

篇7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1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1 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1.2 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1.3 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 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2.1 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2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突出人文性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禁锢学生的审美想象。由此,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重在培养学习方法。于是,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一带而过或只字不提,公开课更是如此。于是,热热闹闹、形式多样的课堂上不再有朗朗书声,不再有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精彩语段的分析见解。

“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能以牺牲任何一方为代价,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训练中,语文的理想境界才会实现。

二、重学生自主学习,轻教师主导作用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事例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在经过短暂的困惑后,接受并付诸实践。但是,这样却又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一节课,教师或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一节课完成,学生不清楚学到了什么东西。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曲解语文课,甚至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所适从,成了看客。

另外,说到“自主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惟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而是放手让学生设疑、自己解答或组成小组互助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与其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倒不如倡导师生互动学习。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的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求教师起到桥梁作用,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让教与学真正溶为一体,相得益彰。

三、重合作学习,轻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

现在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形式,无用功很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入、认识不到位,小组合作结果往往是肤浅的、片面的。这种合作为个别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一些学困生仅仅是参与者,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效甚微。有的教师甚至把小组讨论作为一种固定模式,广泛采用,而不管有无讨论的必要;还有一些讨论时间不足,看到有结果就草草收场,其实质是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能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提倡合作学习是有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篇9

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得到了有效改善,其具体要求主要表现在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作品这几方面,具体内容为:

1.1新课标对语文朗读能力方面的要求

良好的朗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新课标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则更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朗读的时候能够清晰、熟练的运用标准普通话,并且生动、富有感情;二是要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到其他人,默读的时候也应该保持良好语速,无论是过快还是过慢都不好。

1.2新课标对理解能力方面的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不断地交流与沟通的,而良好的理解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就包括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之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提出问题,在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之后听取老师讲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表达能力的提高。

1.3新课标对阅读作品方面的要求

文学作品种类众多,盲目选择阅读必然会影响到语文教学效果。新课标对阅读作品上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形成初步认识,并能够进行区分;第二、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体会其中的内涵,从而得到启发;第三、选择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学名著、励志作品等,优秀的阅读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巨大的。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缺少创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将大量的课堂时间浪费在了考试内容的练习以及试卷的讲解上,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这就严重制约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2教学方法落后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是,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仍然采用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根本就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很难带动课堂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却大多只是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积极的创新精神。可是,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很难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策略

针对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了解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不仅需要学校的改革与创新,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3.1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最恰当的情感朗读所学文章,把握好节奏,将学生们带入当课文情景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得到深刻的感受;其次就是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将教材内容通过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领悟,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2教师要改变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应用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积极优化教学方法,具体内容为:首先,就是要创新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次,就是要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保证教学质量。

3.3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有效提高初中教学水平的提高。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该具有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所以,学校要想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就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就是要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招聘教师整体质量;第二、就是要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不仅需要优化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应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结合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褚宏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J].成功(教育).2010.07:22-24

[2]夏菊娥.试论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7:19-21

篇10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是发展必不可少的源动力,而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要依赖学校的教育。但是,就近几年的教育现状来看,我国的教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教育模式相对比较落后,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脚步,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就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而言,我国传统的以老师为主进行灌溉式传授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培养人才的作用,甚至还限制了对人才的培养。语文,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如果,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文学科都没有学好,就更别提其他学科的学习了,故我国现在的教育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尤其是语文的教学。

一、新课标下创新教学的新理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过来的,所以,对于我国这种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育,我们有着最深切的感受。枯燥、死板、对知识缺乏应有的消化理解的过程,就是我国传统教育所存在的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缺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自然就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所以,在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语文教师要突破陈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摆脱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传授的形式,改善学生被动接受的、枯燥的传统课堂教育状态,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讲解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的情况下,积极学习,自主追求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最好是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然后,老师再在学生自己探索总结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点评,对学生理解不精确或者是需要强调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使学生理解消化的目的。

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尤其是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成长,他们对于外界的一切感知都有自己一定的判断,而且,由于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所以初中生大多数是很叛逆的。如果教师不能够在课堂上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接受课堂教育,那么,在接下来的教育中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教学中,老师要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自我肯定,从心底燃起对知识的渴求,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实现语文教学创新的基本做法1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轻松的感觉,进而喜欢上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自身对知识的渴求欲望,使自己融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老师要对课堂进行充分的把握,要引导着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不能因为过度轻松而脱离了学习的宗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除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通过活跃学生的思维来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多方性思维,以求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在时代的印证之下,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一个接一个地被无情地披露,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语文教学方面,影响更为严重。所以,为了保证我国语文教学的新鲜性和高效性,保证我国文化的有效传承,语文教学的创新改革迫在眉睫。

篇11

前言

新课标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以学生为核心,积极主动地开展育人工作。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前提开展工作,教师在设置教学模式上,力求模式新颖、教学语言丰富、教学氛围轻松民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爱上语文,通过学习、体验、互动、思考等环节寻找学习中的乐趣。因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能够摒弃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有关键作用。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存在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不仅肩负课堂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要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了无生趣,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只会照本宣科,机械性模仿、死记硬背、对知识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现状,这样学生素质整体低下,没有创新意识,学不到除课本以外的知识,丧失求知欲,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

2.农村经济条件制约教学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以致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师资源缺乏。这些不利因素在农村学校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十分艰难,现代化教育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这些也是制约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性问题。教学资源极度匮乏,没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或图书过于成旧,甚至缺页断章等原因不能正常阅读。由于农村发展较为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对信息化教学仪器知之甚少,即使听过,学校经济条件也难以支付,老师很少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学生们获得语文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语文书。学生难以获取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语文教学

每个学科的知识点不同,新课标对每个学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我们了解新课标后,结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摒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学生就是核心,充分带动他们学习,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能够积极主动的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故而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由之前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性质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丰富了课堂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创造一个敢于发言,敢于作答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一问一答”的局面,将学生思维调动起来,对教师不再盲目听从、被动的去接受课本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能够积极创造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标的核心内容。

2.合实际条件,推动教学创新

农村学校受先天条件的限制,造成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单调乏味的现状。教师难以形象生动的演绎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也十分贫乏。在先天条件不足的环境下,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人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举例教学,生活中自然风景、飞禽走兽、人物民风都是“活教材”,这些“活教材”学生认知度高,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环境能够做到感同身受,对这些知识也能理解的更透彻,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大有裨益。例如七年级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中提到的大山,这些课文内容针对山区的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景物了,是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还有八年级初中语文《绿色蝈蝈》(人教版),这篇课文十分生动有趣,教师可以与他们讲述蝈蝈的生活环境以及相关故事,这些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教师在讲授这样的知识就可以事半功倍。

3.增加阅读量,促进语文知识吸收

教师在上七年级初中语文《童趣》(人教版)时,一方面尽可能生动有趣的讲解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述童年趣事,分享经验。课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如果缺乏图书,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大家将自己最爱的书籍带到学校,学生之间互相传递借阅,同时还可以分享阅读心得,促进学习与交流,这样的教学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合作共赢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校园里创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创作,将优秀的文章贴到各处通知专栏中展示,供其他学生阅读借鉴,将爱好创作的学生们组织起来创建文学组,定期开展有关文学的活动,例如诗歌朗诵,作文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农村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应结合实际,着眼于未来,注重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以考虑跨界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这一个领域,让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梳理知识脉络、思考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观念,努力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规律可循,为以后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参考教学模板,也为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学模式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12

课堂教学是教育者的主要教学手段,而语文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因此,在实施了多年的新课标改革下,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倡导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正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主的教育活动。因此,我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学习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认可的。以前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果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的萎缩,使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的需要。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主要途径。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减轻思想负担,不怕出现语言错误。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改变教学模式,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简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外讲,是指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之中。从内讲,是指学生处于主动的心理状态。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实施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并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存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必然面临这些学生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构建问题梯度,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使不同的学生学习到不同层次的语文知识,建立不同水平的语文意识,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到最佳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语文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现代网络以海量的图文信息、互动的沟通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育部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整合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着。长期以来,所有教学活动仅仅以教材为中心点,以教师为主,一节课教师的讲解滔滔不绝,在黑板上写个不停,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说、读、记。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顺应信息时代要求,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整合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多媒体的环境中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借助网络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互动互学。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可通过电子邮件、专门的BBS讨论专区、在线交谈等方式与其他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寻求帮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教师也可通过上网或查阅信息,或参加在线讨论,及时指导学生的活动。另外,学生也可通过专业网站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提高学习的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