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05 09:26: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篇1

(二)中国金融面临着巨大的威胁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金融管制,使发达国家的资本可以自由地进入到我国。由于我国金融体制不完善和金融监管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导致金融失控,诱发金融风险,对我国的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地冲击。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威胁。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威胁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我国由于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技术基础薄弱等原因,很难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优势。这导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为了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乃至管理经验,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被迫对经济管理权限作出一些让步,结果会造成我国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必然要受到威胁。

二、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这两个方面我们要有清醒地认识,一定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沉着应付,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才是的正确选择。

(一)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应当抛弃过去的冷战思维,建立一种同全球化相适应的与西方国家关系良性循环模式,即:和平共处———平等合作与竞争———增加信任、减少麻烦、不搞对抗、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繁荣。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是不可能成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真实的写照。只有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加快吸收和占有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从目前看,我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经济实力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技术相对落后。经济全球化促进资金、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我国必须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加强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一切先进的成果。实践证明,对外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通过对外开放,得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加快了自身发展。

(二)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要想在竞争中占取优势,就必须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虽然我国也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但却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无法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更多好处。鉴于此,我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更多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优秀成果。其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因此,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经济制度的调整: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二是加强宏观调控,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健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程序,推进其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进程,切实把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到服务上来。

篇2

1.良好的空间区位良好的空间区位优势为青岛仲裁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氛围。青岛山海城相融相拥的滨海景色,中西方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多元包容、兼收并蓄、自由开放、创新求变的文化氛围,与国际知名仲裁机构自由、包容、公正的特点相契合,与当前国际上采用更为开放的心态和规则处理民商事纠纷的大趋势相契合,具有发展青岛仲裁业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招商口岸和对外开放城市、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海洋科研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中心城市。这种城市功能一方面为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打造“青岛仲裁”城市新名片创造了有利条件。青岛处于东北亚中日韩经济交融结合带、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两大中心的联结区、我国陇兰经济带东部桥头堡的地位,与韩日地缘相近、商缘相连,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合作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我国构架“试验一个点(上海),启动一条线(沿海开放城市),展开整个面”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战略格局中,青岛处于“启动一条线”的有利地位,从而为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化的青岛仲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良好的国际贸易及对外经济合作态势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与对外经济合作格局为青岛仲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岛进出口贸易规模大,与日韩等国家的贸易投资往来频繁,再加上广泛的人员交流,这些有利条件均为打造青岛仲裁特色品牌、培育建设青岛仲裁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有160个国家和地区在青岛市投资,外国政府和企业驻青机构2100家,常住外国人口超过10万。2013年,青岛海港口岸外贸进出口货运量30963.3万吨,同比增长7.3%;口岸外贸进出口总值1566亿美元,同比增长5.2%;“青岛制造”销往世界2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总额(不含中央、省驻青企业)达到408亿美元。与韩日贸易、利用外资的比重已分别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左右。截止2012年底,青岛累计吸引境外投资2.4万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731.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32.5亿美元;全市累积核准境外投资项目752个,对外投资28.4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88.34亿美元;“走出去”项目遍布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青岛已成为中日韩经济合作示范城市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调研基地,与全球60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韩国釜山、荷兰海牙、德国雷根斯堡、日本京都、川崎等5个城市缔结为经济合作伙伴城市;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和西海岸出口获批并封关运行,中国与德国政府共同支持的中德生态园在青岛建立,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通道开通,率先开展韩元挂牌交易试点。从2000年至2013年,青岛出入境人数平均每年按照11%左右的速率在增加,2013年青岛出入境人数达到1465.6万人次。自1991年至2013年青岛市对外劳务合作外派累积78227人次,期末在外人数为130739人。青岛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与日韩经贸合作往来,为青岛建设面向东北亚、区域性、国际知名仲裁机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3.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成为青岛仲裁业发展的良好平台与支撑。蓝色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了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目前已形成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8个,其中5个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园区。中船重工、海洋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国家重大海洋科技平台落户,为搭建海事海商仲裁服务平台创造了有利条件。家电、化工、橡胶、汽车、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等传统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轨道交通、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现代制造业的迅速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搭建特色产业仲裁服务平台奠定了有利基础。如表1所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房地产、中介、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以港口物流服务为主的西海经济区、以金融商务服务为主的崂山金融服务区、以海洋高科技信息服务为主的蓝色硅谷等空间布局的形成,为扩大仲裁服务业务范围,保障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

4.完善的各类市场载体完善的各类市场载体为青岛发展仲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类行业协会、商品交易所等市场载体的发展,为青岛仲裁业务扩展、国际规则制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为建设面向国内外的仲裁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青岛市各类、各级行业协会已发展到195个,不仅覆盖了商贸、餐旅、服务、交通、机械、纺织等传统行业,也扩展到了金融、通信、软件、咨询等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产业,并逐步向特殊行业和新兴行业延伸,产生了一些依据产品设立的新兴行业协会。青岛产权交易所逐步成为具备一定国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产权交易机构。青岛保税港区先后构建起以橡胶、棉花、矿权交易为龙头,集贵金属、化工品、农产品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了多种类别的专业化市场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青岛国际橡胶交易市场成为与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新加坡商品交易所齐名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橡胶交易机构。全国主要商品期货交易所均分别在青岛设立了天然橡胶、棉花、小麦、大豆、白糖、油品等期货交割库。这些均为优化仲裁机构空间布局,拓展青岛特色仲裁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5.综合配套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为青岛仲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障。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两大通道汇交于青岛,城际铁路形成半岛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青岛国际机场有22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投入运用,通航城市54个,开通航线108个,其中日、韩空中快线已形成航班“公交化”模式。作为北方大型国际海底光缆唯一登陆站,已建成三条国际光缆,基本建成以光缆为主,一卫星、微波、海缆为辅,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智能化为一体的,覆盖全市并通达乡镇的网络通信。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发达的信息化服务水平,为青岛培育建设国际知名仲裁机构、高效解决国际商事争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6.快速发展的仲裁机构格局快速发展的仲裁机构格局为青岛仲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3]。青岛仲裁委员会1996年4月成立以来,依法、公正、亲和、高效裁处各类民商事合同纠纷12000件,涉案标的额180亿元,基本涵盖了商事领域各类纠纷类型,主要业务指标名列全省前茅,位居全国前10位,是全国第一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仲裁机构。先后在各区市、建设、工商、总商会、证券期货、海事海商、对外经济、消费调解、企业联合会等设立了20个仲裁中心,在市农委、市科技局、青岛高新区等部门,在青岛港、青钢、海尔、海信、青啤、双星、交运、建设等重点企业及工商联、总商会、道路运输协会、银行业协会等行业和部分律师事务所设立了56个仲裁办事处,其中9个办事处突破地域,已“走出”青岛,先后发展了900多名仲裁联络员。在国际合作方面,青岛仲裁委成功受理涉外、涉港台案件89件,与韩国商事仲裁院签订了中韩仲裁《合作协议》,与美国佛罗里达州联合举办了“中美仲裁法律实务交流会”,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联合举办了“WTO与国际商事仲裁论坛”等。④目前,青岛基本建立起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衔接联动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搭建了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重点推进劳动争议、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等专业化调解。这些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的发展,为进一步培育建设仲裁机构,构建青岛“大仲裁”格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青岛仲裁业发展的劣势

1.仲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仲裁业发展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部门间制度性沟通机制尚未形成;二是仲裁宣传不够,企业、民众仲裁意识不强,全社会对仲裁业发展认知度依然较低;三是法院与仲裁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法院对仲裁决议的认可力度及执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仲裁结果的有效性;四是政府有关部门管理职责交叉,弱化了有关领域仲裁业务的统筹协调;五是仲裁地方法规体系建设薄弱,仲裁规则建设相对滞后。

2.仲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青岛仲裁依然是集行政管理和仲裁事务于一体的“官仲一体”模式,这与国际知名仲裁机构的民间性、独立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等属性不一。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模式,更弱化了仲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与我国部分城市建设国际知名仲裁机构的实践比较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北京仲裁委建立了自收自支的事业法人体制,在经贸、建筑工程领域发展其特色仲裁业务;上海仲裁委员会作为自收自支的独立机构,享受政府免税等政策优惠;广州仲裁委员会尽管采取“参公管理”模式,但政府将其仲裁收费全部返还,用于支持仲裁业发展。

3.仲裁机构自身组织体系建设不够完备一是青岛仲裁机构数量发展有限,业务增长不足,区域布局结构有待完善。青岛仲裁委现下设20个仲裁中心,但其仲裁业务量增长有待继续提高,特别是在重点商品、特色行业等领域,其布局及业务拓展均亟待开发。二是仲裁业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全社会仲裁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仲裁机构人才选聘的非自主性,使得有用的人进不来,不适合的人流转不出去。另一方面仲裁管理部门服务性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青岛仲裁委实有工作人员45人,从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上的占51.12%,队伍活力有待提升。从知识结构看,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7人,其中,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仅2人,法律专业学历仅5人。从仲裁员队伍组成比例看,在481名仲裁员队伍中,国际仲裁员仅有24名,远不能满足国际商事争端解决的需要。

4.仲裁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青岛仲裁机构现有基础设施远不能适应仲裁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按建设部、国家计委印发的《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建标〔2002〕259号)规定,每年审理2000件案件的法院法庭面积应达10000㎡。而青岛仲裁委年审理案件2100余件,办公办案用房建筑面积合计只有2120㎡,且非自属产权办公场所。与国内其他知名仲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例如成都、武汉、重庆等地的仲裁委都有不低于2800m2的自属产权办案办公场所。

三、青岛仲裁业发展机遇

1.新一轮改革开放新格局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新格局对青岛加快发展仲裁业创造了良好外部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并做出了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战略部署。这无疑将会对现有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持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自由贸易区建设战略的实施,将构建起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促进我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深度接轨,对外投资和经贸活动将更加频繁,涉及范围更加广泛,这些均为青岛仲裁业的飞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机遇。

2.青岛市委、市政府新的战略部署青岛市委、市政府在新发展阶段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建设国际知名仲裁机构提供了强大内在动力。为落实国家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青岛市提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等一系列战略任务。2013年又提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贸易中心城市,打造青岛自由贸易港区的战略部署,推动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海关监管模式创新、国际航运物流能级提升、海洋等相关领域服务业的扩大开放,这些都为青岛高标准推进仲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

四、青岛仲裁业发展的挑战

1.世界经济合作发展格局压力世界经济合作发展格局的深度拓展对青岛仲裁业的发展形成较大外部压力。随着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各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将会进一步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对话、磋商与政策协调平台将会进一步增强。随着欧盟与美国结束《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首轮谈判,美国新战略“三大”规则(TPP、TTIP、PSA)之后的全球投资贸易新秩序将面临“破立”格局[4]。。意味着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将产生巨大改变,并将掀起全球贸易进一步便利化、投资进一步自由化的新潮流。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投资和经贸活动将会深度接轨,国内外投资和经贸活动中的矛盾纠纷会更加复杂和频繁。这对青岛加快发展仲裁业,建立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形成极为紧迫的外部压力。

2.全球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发展态势构成极大挑战全球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发展态势对青岛仲裁业构成极大挑战。目前,国际上以谈判、调解和仲裁为主要方式的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ADR)已成为解决各国商事争端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90%以上的商务纠纷是通过仲裁解决的,全球500强企业每年的商务纠纷约80%通过仲裁方式解决[5]。国外发达国家多元化的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并行快速发展,影响越来越巨大。例如,美国仲裁协会、伦敦仲裁院、巴黎国际商会仲裁院等依靠多年积累的发展经验,采取赋予当事人较大程度意思自治权,可以约定适用法律、仲裁地址、仲裁使用语言以及仲裁程序等高度灵活专业的特色争端解决方式,已在国际商事、投资、海商等领域主宰了国际商事争端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随着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具有国际资质的法律、会计、审计、设计咨询、海事服务、科技服务等境外人员、机构将会积极向中国市场拓展,这对青岛仲裁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

3.国际知名仲裁机构运营模式带来明显压力国际知名商事争端解决机构自主独立、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对青岛仲裁机构建设构成明显压力。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大多是自主发展,独立运行,仲裁队伍专业性强,且来自世界各地。这种运营模式使得其仲裁能够面向世界、不受行政干预,保障了仲裁的公平、公正、高效。比如,美国仲裁协会、伦敦国际仲裁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国际商会仲裁院以及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均是独立、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机构;中国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大韩商事仲裁院尽管获得政府有限资助,但依然保持其独立性;法国仲裁机构可以像企业一样自由设立与注销,没有税费负担。美国仲裁协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会员资助,其仲裁费收入被免于缴纳各种税收;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受到香港商界和香港政府慷慨资助,并给予仲裁机构税收等政策优惠(见表2)。这种灵活的机制使得这些机构有更多的自,认可度更高;而青岛目前仲裁机构运行机制为青岛吸引仲裁人才、大力发展仲裁业、打造高标准国际化的仲裁机构带来极大的挑战。

篇3

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概念

(一)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家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已过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①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其势不可挡的独特力量冲进各个国家的视线之中。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科技全球化为先导;第二,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第三,跨国公司为载体;第四,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第五,为发展中国家所参与而又为发展中国家所抗拒。这五方面特征共同构成经济全球化的独特力量,向世界蔓延开来。

(二)文化

文化(culture),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多义性概念。就文化观的本质而言,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对象化结果,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影响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化多元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需要从多方面认真探析和思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所以自从人类文化产生的那一天起,其呈现出的一直是以地域特点或民族特色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局面,如华夏文化、希腊文化等。所有的这些文化,对各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地发生影响。

二、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文化多元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随着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外来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的融合现象应运而生。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融合表现极为明显,文化融合通过不同类型的本土文化繁衍和发展。例如:一些洋快餐来到中国,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将原本西方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洋快餐,以满足消费者的餐饮需求。然而,这样的文化融合一方面能够促进一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的是严重的文化冲击。例如,动漫业是我国的新兴文化产业,其发展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一来,其它国家的动漫进入我国,极大地冲击我国本土动漫文化发展,另外,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动漫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出现畸形和扭曲。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正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和冲击,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霸权,再加上国内文化的庸俗化倾向导致文化安全面临种种挑战,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们不能把文化的不安全归结为一种原因,要全面的辩证的看待引起文化不安全的因素③。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保护我国本土文化不遭受破坏和负面冲击变得十分重要。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是文化多元化的另一个侧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势必导致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传统文化更具有悠久的历史,当传统文化遇到现代文化之时,二者产生的是火花还是摩擦,需要辩证地分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的结果对我国文化发展或多或少会产生不利影响,这其中最严重的当属价值观的冲突。例如,我国传统价值观提倡节俭、厌恶骄奢,而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非科学的价值观传入我国,对青年人的毒害甚深。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当代中国,面对价值观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

如何处理好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问题,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和不能回避的挑战。坚决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尽可能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化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和冲突。同时应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的契机,在维护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不断壮大我国的文化实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使中国文化深入人心,使文化在安全的氛围中不断的发展壮大④。只有充分发挥我国本土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优势,发挥其精华作用,才能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和价值观冲突降低到最小范围。(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M]2010年6月 第194页

②崔越《文化多元化视阈下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5月

③④顾良艳《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孟娜《多元文化影响与心理和谐构建》[D]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5月

[2]刘济良《价值观教育教育》[M]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篇4

资本的逐利性是全球化的内在动力

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逐利性是资本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市场经济最原始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才导致了国际分工的萌芽,贸易藩篱的打破,世界市场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也是这种冲动的副产品。在生产的诸要素中,资本是流动行最强的,资本的全球流动是全球化最活跃的层面。因此可以说,没有资本的全球化就没有经济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

从经济整体看,科技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产业,而科技成果的加快转化使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的对外转移成为必然,结果一批发展战略比较成功的国家加入到工业领域的产品分工,世界作为整体走向工业化,工业在各国的比重提高使各自逐步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国际分工。从产业层次看,先进国家普遍从科技革命的成果中得到好处,许多新产业处于相近的竞争水平上,几乎不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于是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为同一水平的分工合作。从产品层次看,科技革命使现代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日益复杂,许多产品难以由一个国家单独开发、研制和生产,于是要求产品在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进行合作,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为同一生产过程的相互联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商品可分解成多个零部件,不同的部件可以在不同的国家生产,然后组成成品,销往世界各地。如宠蒂亚克菜曼牌汽车由美国福特公司牵头,德国负责设计,零部件来自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等七个国家,最后在韩国组成车运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化产品。零部件的分散制造导致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国家之间的大规模的流动,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全世界传播,相应地,资金在国际间流动的规模增大,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

在当今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微电子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现代信息互联网络遍及全球,使得全球信息网络的建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从而使经济的全球化成为现实。以美国为例,其IT产业已占美国GDP的14.7%,美国经济增长中约1/4来源于信息技术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些行业如研究开发、金融、产品设计、商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而经济的全球化正是经济活动国际化的必然趋势。跨国公司形成后,为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全球不同地区设立生产点,这种国际性的生产方式,加速了国际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的发展,扩大和加深了国际分工。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大生产日益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进入国际交流,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加强,而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就必然提出消除市场障碍和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客观上要求各国打破疆界,彼此间进行经济协调和联系。因此,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二战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迅速扩张,跨国公司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跨国公司无论在规模、财力还是在经营范围等各方面都迅速扩张。进入7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力量更是急剧膨胀,其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远在其他经济组织之上。这一时期全世界拥有跨国公司的总数为9000家,控制着30000多家子公司。发展至今,跨国公司已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其贸易销售额占全球贸易额的50%,其技术开发费用占全世界的90%,跨国公司还掌握了目前世界上80%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的75%。

国际性的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定,国际经济法规,以及它们所从事的国际经济协调都在共同起着促进作用。这些组织通过各国共同协商,制定出一些国际市场运行规则来协调各国政府的政策,规范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飞速增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国际经济活动的障碍逐步减少,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增强,世界市场的力量正冲击着各国的经济疆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不想被世界抛弃的话,就应当使本国经济融合于世界经济之中。对属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更为重要。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战略

建立在两种意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发展战略即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既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也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世界发展行列的后排。因为其发展是建立在产业的国际转移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劳动力或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而不是技术或知识基础上的,这是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的基本特征。这种发展战略,即使是历史证明有效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可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绝对落后状态,但不能改变其相对落后状态。有没有一种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呢?方兴未艾的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全球化战略。据研究,当今世界上那些经营最好的公司无一不是跨国经营的公司,那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无一不是拥有跨国公司较多的国家。

全球化战略是把本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战略,即是从世界经济范围中规划生产与经营的战略,而不是只从本国经济出发的生产出口战略;是更好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一般利用外部市场与要素的战略。发展中国家要想成功的融入经济全球化,并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较多利益,改变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相对落后的地位,就必须努力成为全球化的动力,而不是被动的应付挑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 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没有市场经济,资本就没有流动的空间,没有资本的流动经济就无法发展,更别说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无论是激进的“休克疗法”,还是渐进的经济转型,实践表明,建立一个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为此付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2 科教兴国,走技术创新之路。一国经济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和开发。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可见,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篇5

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它的效应是在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使世界各国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联系日益密不可分。在各类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各种要素的流动、应用方面实现着国际间的分工协作,使全球经济由于地理和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日益减少,成为一个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地球村经济”。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在资源配置中得到好处。发展中国家从中得到的好处,即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正面影响可概括如下: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

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特征之一。在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资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和市场挤占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199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为827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25%,其中拉丁美洲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970亿美元,增长了32%,亚洲吸收910亿美元,非洲吸收110亿美元,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吸收200亿美元,而作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4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不断吸收外资尤其是发达国家资本,大大弥补了经济建设中的资金不足,为本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还通过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及管理水平来促进本国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中国目前的经济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利用了发达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及管理水平,客观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在客观上要求各产业部门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超越国界。为获取更多垄断利润,发达国家将那些传统产业主要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带去资金和技术。而同时,发展中国家资金困难,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主要生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发达国家将那些传统产业包括资金和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时,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已由原来比较单一低级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向比较高级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也不断增多。如东盟(ASEAN)各国依据丰富的农矿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采取农业和工业并重方针,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混合型战略,接受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其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因而这一地区各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3、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和主要载体,在冷战后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技术专利的8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它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投资、生产和流通过程,而且还大大的促进了科技人员和技术的全球性流动,使经济全球化具有一种不可逆转的强劲势头。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包括西方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组织本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生产,依据市场需求,扩大国际化生产规模,加快资本、商品的国际性流动,组织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本国经济的整体水平,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唯有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更广泛的领域采取措施参与国际竞争,向纵深发展,才能赶上经济全球化的脚步。

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虽然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但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这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促使经济资源较丰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向着经济资源相对较贫乏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向发达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并且不断扩大资本输出的规模。1983―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均为42亿美元,1994年增到了86亿美元,1996年达到51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逐步上升,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近年来,不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和拉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国际贸易取得长足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一面,但它也是把“双刃剑”。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急剧恶化告诫人们,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决不能低估。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除了大量的收益与欢乐,还有更多的冲突和痛苦。经济一体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何保证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进程中避免由于国际冲击而遭受经济损失,确保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1、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增加。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体制的滞后性,更易发生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超前开放金融市场,不仅不利于国家对货币流通的全面有效控制,而且很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的狙击和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另外,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危机的抗震力也明显弱于发达国家。有例为证。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影响力波及到日本,使日圆大幅贬值,而日本为增加出口,提高经济增长率,却放任日圆贬值。最后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日本才和美国联合干预汇市,拉抬日元。若换成发展中国家,结果就只有是一场危机。

篇6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经济发展潮流。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趋向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都必须与国际化经济保持千丝万缕的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只能是积极参与,义无反顾。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两关键” 时期: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二是经济走向发达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继续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利用资本、技术和产业世界性大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开展贸易、利用外资等途径,实现资源结构的转换,以不断推动本国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需要经济全球化

1、中国经济必须维持相对较高的速度才能解决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要实现结构调整,解决结构性失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解决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经济发展慢了是不能实现上述目标的,为此必须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2、保持经济上的开放,引进外贸不仅引进技术、资金,也通过交流,模仿与学习别人的长处,使我们找到灵感,发展自己的技术。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水平越高,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发展后劲就越足。

3、贸易、投资自由化是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重要外部环境。从贸易政策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经济强国是抓住世贸自由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4、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贸易保护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现在的环境与经济竞争不同于过去,各国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互惠对待”。如果你要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物或服务市场,你必须首先对别人开放某些市场,谁也不会做亏本买卖。

5、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充分说明,我国的贸易、投资渐进的自由化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与贸易的高速增长,促进了我国进出口货物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贸易条件和投资环境、交通运输、通迅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已大大改善。所以,只有更加全面、积极地参与全球化,中国才能更快地发展。

无疑,经济全球化肯定能给中国的广大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但如果仅仅看到积极的一面显然是不够的。留给中国企业从容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从观念的转变到行动的落实,从结构调整到企业的运营,资金、技术、人员各个方面都要有所准备。对此,国内企业应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企业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1、技术力量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一直较为低下。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增长属资本及资源投入型增长,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消耗大量的资本和原材料、资源获得的,而技术进步所作贡献极低。近几年,通过引进技术,改革技术,节能减排,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技术进步。

2、企业家人才先天不足。由于“官本位”传统的影响,官品高低曾长期被国人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权力金字塔成了优秀人才向往的圣地。这使我国工商界因此缺少优秀人才,企业家人才先天不足,而企业实力一定程度上又直接取决于企业家的数量与质量。

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企业头脑中要有一种逆向选择的理念存在。在引资前,我们企业首先应运用逆向选择的思维,对前来投资的合作伙伴做好有关调研工作,选择那些在国际市场上实力雄厚、知名度高、信誉较强、愿向中国企业转移先进技术、诚心诚意同我们进行投资合作者为伙伴,而严格杜绝那些以融资套利为目的的合作对象入境。

2、明晰产权是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国有企业面对挑战,必须进行根本性的产权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3、采取有效措施开辟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民营企业的融资不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第二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4、健全机构,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大型企业可以分建技术中心,也可以考虑建立研究院将其统一起来,研究院也可以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为跻身于世界著名企业之列,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应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发达国家和目标市场。

5、自主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目前,许多企业虽然都重视技术进步,竞相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但多数仍停留在硬件的引进上,不重视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创新。这只能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永远落在人家后面。为此,我国必须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机制,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加速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创立自己的企业品牌。今天的市场竞争,绝对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实物竞争,而是品牌和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如潮而至,保持和创造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才是明智之举。由于外资的流入,合资企业的中方品牌大多已被束之高阁,而洋品牌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所以面对外资这一做法,我国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仅要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更要去进行自主研究,独立开发,创造出我国自己的民族品牌。

7、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走跨国经营之路。国内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企业间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结构调整,提高其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同海外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有力的角逐。

篇7

“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武术,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近几十年来,中国武术发展迅速,武术的诸多功能逐渐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和青睐。但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发展武术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不得不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武术产业”概说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继体育产业概念提出后,武术产业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在1985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中,武术产业被正式列入了第三产业。从文化层面、实践层面和社会影响层面上讲,武术产业属于体育产业的下位概念,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产业,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武术需求而使武术产品进入生产、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

从宏观上认识,武术产业是指武术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的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在“2010中国国际体育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讲到:“武术产业指武术用品的生产和流通、以及以经济手段、市场模式运作的武术技术培训、武术竞赛和表演等。”

武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历程与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无论是在竞技体育领域,还是在全民健身运动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为武术的市场开发和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武术逐步走向市场。1988年原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武术院院长徐才在全国体委主任座谈会上提出了“开发武术资源,以武养武”的观点,1990年国家体委又下发了《关于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的通知》,允许武术协会进行经济开发、搞经济实体。1994年,中国武术协会即推出了中华武术散打擂台争霸赛,这种赛制以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1998年召开的全国武术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武术经济”的概念,并提出了武术经济开发的总体思路和组建武术集团公司的设想,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下的经济开发委员会,这一专门职能管理部门的建立,既表明了国家武术高层对武术经济价值开发的重视和认识的提高,也大大加快了武术步入市场化运作的步伐。中国武协与企业联合先后在上海成立了上海泰戈武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了中鼎国际武术发展有限公司和中武奥体武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联手进行系统化的研、产、发的运作,同时邀请一批经济学家介入大型武术活动及赛事的策划。“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现象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国影响的不断扩大和国家高层武术管理部门对武术产业重视度的提升,人们对武术产业的认识也逐步改观。不仅国内许多地方纷纷开拓武术市场和资源,进行形式多样的武术商业活动的运作,而且国外许多地方和组织亦纷纷参与其中。中国武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很多领域且呈现出产业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武术产业的发展模式虽然多样,但大体上则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以武养武的小开发形式,如组织武术活动、开办武术培训班、兴办武术馆校、举办武术比赛和表演等;二是兴办武术与其他行业相结合的开发形式,如武术影视、武术器械、武术服装、武术出版物,以及武术与医学、武术与军事相结合而形成的多种武术产业等,这一类中的武术影视和武术用品方面的产业形式也已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中国武术市场,而与医学、军事等相结合的武术产业至今尚未真正形成;三是围绕武术所搞的大型开发形式,比如武术贸易、武术房地产、武术金融、武术旅游等,由于这类产业的涉及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虽近年有所尝试可并不多见,且其规模普遍较小,显得后劲不足。

问题与困境。在武术产业的探索、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一些商业赛事、武术培训、武术用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还形不成系列,其发展水平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形式的武术活动还大多处于一种自发、松散、随意的状态,偏重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武术市场运行体系和管理体系,致使后劲不足。如曾经遍地开花、红火数年的武术馆校,而今却大量萎缩,许多武校不得不纷纷改行转业。又如影响颇大、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国功夫与美国职业拳击对抗赛、中国功夫与日本职业空手道争霸赛、中国功夫与泰拳对抗赛、中国与世界明星联队武术散打对抗赛等赛事,也相继搁浅。再如曾创世界单行本发行之最的《武林》杂志,现已今非昔比。武术只是充当了推动经贸活动的手段,并未实现经营主体的转化,武术的商业价值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武术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武术运动本身的发展。

造成该困境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从整体看主要是由于:武术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在宣传规模和范围、时间、形式上,也都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规范性,没有健全的法规制度;运作过程还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缺乏商业化调控,武术产业机制运行亦不畅通,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尤其是大型的开发形式并不多见。要打破这一困局,必须在坚持武术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在武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场机制,大力促进武术社会化、市场化。

武术产业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体育产业看。近年来,一些西欧发达国家每年花在体育活动上的国民消费动辄逾百亿美元。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现代化的体育竞赛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娱乐、消遣于一体,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和信息吸引在一起,与社会各行各业息息相关。国际体育产业的成功运作,既有力地推动了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亦明显地拉动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体育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武术自1936年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赴德国柏林在第11届奥运会上表演,直至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80年代《少林寺》的公演,90年代武术文化热,武术的威名已远扬海内外。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宣告成立,至今已拥有了135个成员国,遍布五大洲,并成功举办了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四届世界杯武术散打锦标赛,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此外,欧洲、亚洲、南美洲等武术锦标赛也定期举行,国际性的武术赛事和活动正日益增多与扩大。尤为可喜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比赛的举行,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更十分有利于中国武术的快速推广。随之而来的武术商品、武术技术输出、武术劳务等交易活动也必将日益频繁。武术管理部门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武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大胆借鉴并采用国外先进的体育商业化运作经验和模式,加快武术产业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步伐,逐渐与国际接轨,尽快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加速武术产业化的进程,从而促进武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内体育产业看。我国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虽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链条,目前还处于摸索期、模仿期,但体育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则早已形成共识。近年来,在奥运经济的促进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产业市场,国内现有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两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可以在1%~3%之间,所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必将极大地带动和促进我国武术产业更快的发展。

篇8

经济全球化可以理解为国际市场的融合与统一,是指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及相应生产要素的交换已经扩展到世界范围。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各地区在相对统一的市场中开展经贸活动,这就要求市场制定出相对一致的规则,也就使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的各项国际法律也要具备一定的全球化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1.投资逐渐恢复,经济缓慢向好

虽然遭遇了2008年侵袭全球的金融危机,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以WTO为代表的各类国际经济及其他组织和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努力,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整体已经逐步走出了危机的阴影。随着投资逐渐恢复,全球经济大局势正在呈现出缓慢向好的态势。同时,由于“金砖”国家相对强劲的发展,近年来已经渐渐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发动机”,国际经济正在步入缓慢上升的通道。

2.自由贸易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

出于合作对抗金融危机的目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紧以国际间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后续发展的步伐。多边化的全球贸易规模与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正在成为当前全球最为活跃的经济活动区域,这促使一体化的国际间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超过三百个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已经将全球经济体系“分割”殆尽,当前绝大多数全球贸易均在这些区域内发生。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与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相互作用的同时活跃着全球贸易,但也因为不同国家和区域发展本质上不平衡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摩擦。

二、国际经济法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新发展

1.统一化日益明显

在WTO引领及其框架之下逐步制定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约和协定对全球各国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正在不断加快这些国家与地区调整内部经济战略和立法的速度,尤其是在本世纪首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地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危机侵袭的范围覆盖全球,因此对抗危机也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加快合作的步伐才能换得一线生机。这样的经济与社会大背景促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经济立法的趋同性日渐加强,尤其是WTO代表的国际性质的经济法律法规的数量更多、作用更强。不仅如此,加入到国际性公约与协定框架内的国家数量也日益增多,这既是这些国家力图通过遵守统一的“游戏规则”获取更多现实利益的内在需求形成的必然,也是造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日趋统一的关键原因之一。

2.不同领域之间的立法联动趋势加强

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行业之间融合与交叉趋势的日渐紧密不仅使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立法与其他领域如环境、社会、卫生等的立法越来越难以分割,也造成国际经济法的制定与执行呈现出不同领域之间立法联动加强的发展态势。一方面,由于WTO框架之下涉及经济范畴的国际贸易货物的法律法规均属于多边国际贸易第一层的国际法条文,即使其本质归属的法律领域并不相同,但因WTO遵循的“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而使众多国际公约或协定成为了联动机制下的整体。这也正是所谓的“规范性”挂钩。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经济层面或领域中具有的优势特点不尽相同,为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各取所需而达成妥协,各国或各集团之间为取得谈判共识而采取“策略性”挂钩原则,也使不同领域间国际法形成联动。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1.充分研究后加强自我保护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和WTO新进成员之一的中国因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实力的局限在国际经济组织中暂不具备足够的影响力,因此严格遵循国际经济法及其他各项法律规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至关重要。同时,充分研究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的各项国际法条款有助于我国利用其中的有益内容维护自身权益、了解其中的不利项目规避损失。与此同时,我方还应密切关注其他国家在利用国际经济法及其他法律条文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方法,参考他国有益的经验、吸取其中的深刻教训,以他山之石攻玉,维护我国的切身利益。

2.提高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多话语权

国际市场竞争中没有捷径和坦途,靠的只有硬碰硬的实力。我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国际经贸活动还会屡遭掣肘和制约,归根到底仍然在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尚存不足。要想在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体系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提高自身经济与社会等的综合实力是先决条件。当前的中国必须加快推进各行业的转型升级,在遵循国际经济法的前提下深化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并开展有序竞争,通过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与更多的主动性,在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同时在国际组织和法律体系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金融危机后各国寻求突破与出路的必然。这样的全球背景使国际经济法及整个国际法体系都需要向统一和融合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需要找到积极应对的策略,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找到能够为我所用的“游戏”规则,实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飞跃。

作者:潘相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篇9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它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对策选择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民族工业机器设备、技术工艺落后,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低下,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利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参与战略和对策选择。当务之急是要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参与国际分工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国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还要在推进金融和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强有力的调控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1.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中国家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是积极参与,依靠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以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改变自身的不利处境和边缘化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集体应对全球化。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2.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全球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3.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当前,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这种升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4.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

三、结束语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风险,有学者提出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对之策。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参考文献:

[1]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篇10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一体化。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规则及其安排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存在多种不对称结构。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扩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不仅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各国海关和市场准入的门槛。战后运输和交易手段的进步及贸易信息网络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现代海陆空主体的运输系统,使国际贸易的商品流转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

2.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跨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第二,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第三,金融自由化还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开展,使新的金融工具,进入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涌现。第四,一个以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金融大市场正在形成。第五,全球一体化金融大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际竞争。第六,伴随着各类金融市场相互融合、连为一体,金融活动的全球协调和风险规避等问题日益成为世界性问题。

3.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战后,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国际经济协调问题,构建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为核心的一系列国际经济协调的组织,使世界经济的运行不仅受到自发的市场机制和各国各自为政的政策调节,也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调节,进而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但是,它们毕竟获得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宽松的、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瓦解,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今天大国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单边主义和军事干涉主义尚未消失,局部战争和冲突时有发生,但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对话交流、和睦相处、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将构成世界和平共处的经济基础,也将是世界和平趋势不可逆转的基本条件。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

(1)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例如,在贸易和资本自由化中,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上取得了进展,其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产品,依仗劳动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发达国家,使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受到冲击,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上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国际市场,赚取高额垄断利润,将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一些国内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增加了对外籍工人的雇用,从而减少了本国工人的就业机会。

(2)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其国家民族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依赖。二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在科学技术和尖端产品方面的优势地位,严格限制尖端技术和尖端产品输出国外,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拉大。三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和最快地采掘和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等。

(3)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

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上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如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非法移民的增多,越境走私的泛滥,非法武器的国际扩散,传染病的国际蔓延,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等。这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和多领域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它们的危害不仅涉及发展中国家,也涉及发达国家,甚至涉及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邵龙宝.全球化与文化自觉教育[J].社会科学,2001.

[2]左兰国,王玉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J].理论学习,2001.

篇11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5-01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利用世界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30年,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是少数几个赢家之一。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导向,持续保持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技术交流,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并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子公司,使得中国企业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刺激了中国企业规模和水平的发展,并为在中国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工业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

(4)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经济发展已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一体化使得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成为各国各区争夺的对象。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人才交流增长的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本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本。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更强了,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大都为发达国家所占有或支配,发展中国家是以所谓的“比较优势”加入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的。这种“比较优势”说到底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包括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生产和获取硬通货就只能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而长期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虽然能使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所增长,但由于产业发展空间趋于狭窄,加上过份依赖海外市场,发展中国家内部产业严重失衡,对发达国家的依附程度也日渐加深。

2.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加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规模日渐扩大,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在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中,大量“热钱”用于炒汇投机谋利。据统计,90年代中期国际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而其中用于国际贸易的交易额不足2%。国际货币交换已与国际贸易中的物品交换相脱节,规模庞大的金融活动早已失去了相应的物质生产与产品的支撑。大规模投机套利活动不仅直接打击了新兴工业国正常的经济活动,而且也没放过像英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的金融投机行为导致原来欣欣向荣的东南亚经济在很短时期内灰飞烟灭,整个亚洲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中。由国际投机资本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危害了亚洲国家的经济,而且也危及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以“信用”为基础的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大混乱,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就在劫难逃了。

3.贫富差距加大。许多人对于经济全球化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过上富裕的生活。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果。说得再准确一点就是,一部分人利用经济全球化谋利,而另一部分人被迫接受其后果。前不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了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呼吁人们重新认识经济全球化,逐步缩小当前世界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三、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1.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2.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3.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四、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之策

1.首先应当注意,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尚且处于一种非常粗放和自发的状态。由于还不具备坚实的合作基础,全球经济作为一个分工生产的经济社会共同体为时尚早。

2.根据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提高国家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的实力。

3.特别加强对金融市场完善化和金融监管高级化的力度。

4.积极发展国际贸易,注意控制国际资本流动。

5.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建设,尽中国的所能去维护一个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居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J].江西社会科学,2003(02).

[2]朱行巧.经济全球化:中国何去何从[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2).

篇12

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慢慢成为了一个整体,而且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形成了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形式,这个形式下,经济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超越国界的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服务转移等形式存在。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各国和各地经济相互促进和影响的情况,同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也出现了经济规则,成为经济全球化运行的保障。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实现了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同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生产要素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推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之间发生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通信更加的方便,使得很多的跨国公司不断出现,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影响力非常高。经济在不断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新兴产业,同时越来越多的服务业涌现出来,这样就使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式更加的多样。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1 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吸进他们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的消费市场非常巨大。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主要是外资接收国,这和跨国企业在我国进行快速发展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也说明了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成长是非常快的,而且引入外资也能在国内资本需求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外商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同时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被引进,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其次,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国民经济增长中,对外经济贸易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慢慢成为了贸易出口大国,出口量的增多对经济的增长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以后,我国的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对更好的发展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可以使得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做好预防措施。最后,全球经济化更加有利于劳动力的分配。我国一直是人口大国,这样就使得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也成为了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加工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才,尤其是技术工人,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2.2 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存在着小计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也使得我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受到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这些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样就使得国际经济在发展中经济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偏向于发达国家的,这样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受到的限制更加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可以利用其巨额的投资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企业建设,同时可以利用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攻击,这样就会使得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国内市场在受到我国廉价商品的冲击以后,会导致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他们就会以贸易保护的借口阻止我国产品进入市场,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我国的很多出口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受到严重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3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3.1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3.2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

3.3 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4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发展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的外资引进项目是非常多的,同时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这样就使得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着产业转移的不良影响。为了更好的在新经济环境下发展,我国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避免出现产业转移的情况,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