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05 09:26: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语文高考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语文高考知识

篇1

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手段,所以国家对高考是非常重视的。高考是面向全体毕业生的,考题范围广,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高考语文更是如此,因为语文是我国文化表现比较强烈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了我国语言的基本组成、合理组织以及对我国古代语言文学的研究,这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都是非常普遍的。高考语文试题是经过专业语文教育工作者或研究工作者制定的,而且我们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大的,他们是依据我们的课程目标和设置来命题的,所以高考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十分具有标杆性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分析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并依据这个结果来进行语文教学,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一定是不错的。

二、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对策

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补充教学,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而且我们必须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选用。

1.注重字词的使用

通过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分析,我们发现字词的考点设置也是有的,所以在这方面的语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使用字典、词典,养成经常查字典和词典的习惯。只有学好字词,理解她们的含义和用法,我们才能造句,完成句子,进而写出优美、有层次的文章。所以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不要好高骛远,首先要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使用,做好基础工作,才能进而促进语文教学中其他方面的提升。

2.注重句子的通顺和连贯

语文教学中字词的学习是为我们能够写出通顺、连贯的句子作准备的。我们要始终认识到职业高中学生的基础问题。然后,我们要对他们的造句能力做一个加强训练,造句其实也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我们仔细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后发现,高考语文对句子的正误考察也是很多的,甚至后面对阅读的理解也多多少少涉及一些这方面的问题。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3.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不要急功近利

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基础知识教育,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问题:基础知识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耐心,而且教学中一定要讲究循序渐进。操之过急只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以致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语文的动机。反之,我们循序渐进,学生一步一步学习各种基础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会使他们学会学习,而且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4.注重导学,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比较差,自学能力弱,课前缺乏预习,所以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只有跟上教师的节奏,才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也要讲究引导的科学性。教师的教学引导应该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o扣教学重难点,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引导。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课程重难点,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提高学习效率。

三、小结

高考语文中的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是一个很好的检测标杆,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研究来探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我们也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这些问题,试着采用这些策略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0-01

近几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高考评卷工作,在评卷中了解到考生存在一些共同性的问题,以及笔者针对学生共性所用的一些对策,写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分析近几年学生答卷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知识性的错误。高职高考主要考查学生的“双基”,在答卷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性错误。例如,在07年试题中的第17题:已知向量 与向量 垂直,且 ,则 = ,本题主要考查基本的数学概念――数量积,可是不少考生忘记了数量积的公式,导致错误。

2、解题方法选择不当。在做解析几何的题目中,不会使用数形结合方法做题,导致容易出现错误。例如,2010年考题的第22题:已知中心在原点,焦点 在x轴上的椭圆C的离心率为 ,抛物线 的焦点是椭圆C的一个顶点。

(1)求椭圆C的方程;(2)已知过焦点 的直线l与椭圆C的两个交点为A和B,且|AB|=3,求 。若学生能借助图形解题,则容易获得正确答案。

3、审题能力较弱。在一些应用题中,考生不善于理解题目的条件,或者不善于将文字性的数量关系转换成数学表达式,从而导致出错。例如,09年考题的第16题:某服装专卖店今年5月推出一款新服装,上市第1天售出20件,以后每天售出的件数都比前一天多5件,则上市的第7天售出这款服装的件数是 。考生不会把每天售出的件数看成等差数列,不会把中文意思写成数学表达式,即不会写出 ,求 ,导致答案出错。

4、计算能力不过关。在高职考试中,考题计算量不大,考题大多是对基本技能的考查比较多,也不会太复杂。但高职考生中不少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过关,导致失分。如08年考题中的第22题:解不等式 。考生需要对不等式两边平方化简或对不等式左边进行配方化简,但很多考生都不太会,导致失分。

5、解题技巧欠熟练。有不少的选择题可以运用代入法、排除法解题,但考生不够熟练。例如,07年考题中的第14题,已知 ,且 为第二象限的角,则 =( )。A、 B、 C、 D、

由题目的条件知角 是第二象限的角,知该角的余弦值必为负,排除掉C、D选项,再结合题目的另一个条件即可求出。

二、高职备考的对策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迎刃而解,笔者有以下几点对策:

1、重“双基”教学,通盘复习考点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

从近几年的考试题分析,“双基”的考查是重点,大题中对于考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上的考查要求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把一些重点考查知识按照某种线索把知识串起来,从而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抓好“双基”的教学,不要钻难题。

2、重点考查的知识点要重点复习

从近几年的考试题分析,大题的类型基本固定,三角函数、圆锥曲线、函数、数列及应用题是考查的重点题型,在教学中重点复习这几个部分的解答题,按专题复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历年的解析几何题中,一般都是直线与某两种圆锥曲线的结合,求直线与某种圆锥曲线的交点或求圆锥曲线的方程。那么,在专题复习中,把曾经考过的解几题和可能考的类型都列出来,让学生把握各种可能的试题和相应的解题方法。

3、有效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生的运算能力是高职考试重点考查的内容,但是,从多年的阅卷来看,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弱,需要重点培养。做到“基本的运算一遍就做对,复杂的运算多做几遍能做对。可以说,运算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得分的高低。每天要求学生做10道题,其中选择、填空共8题,解答题2题。解答题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日常训练主要针对解方程、解不等式、分数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运算、分母有理化等。

篇3

寡人之於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篇4

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总结2

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总结3

篇5

下面以“理综”为例说明《高中生之友》与2010年高考理综试题吻合的情况。

高考原题:(2010年全国ⅰ卷理综)(6分)一、2.光照条件下,给c植物和c植物叶片提供叶片提供co2,然后检测叶片中的c。下本文由收集整理列有关检测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c植物的淀粉和c植物的葡萄糖中可检测到c

b.在c植物和c植物呼吸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中可检测到c

c.随光照强度增加,从c植物叶片中可检测到含c的c大量积累

d.在c植物叶肉组织和在c植物叶维管束鞘的c中可检测到在c

《理科综合专刊》p107:[高考模拟]一、3.一种绿色植物是c植物还是c植物,判断的方法有多种,下列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a.叶片结构中有“花环型”的两圈细胞的绿色植物是c植物

b.向绿色植物提供co时,检测到c中含c,一定为c植物

c.向绿色植物提供co时,检查到c中含c,一定为c植物

d.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出现淀粉粒,叶肉细胞没有,一定是c植物

高考原题:(2010年全国ⅰ卷理综)(6分)一、6.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熔点:sin>nacl>sii

b.沸点:nh>ph>ash

c.酸性:hclo>hso>hpo

d.碱性:naoh>mg(oh)>al(oh)

《理科综合专刊》p58:

[考场练兵]1.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热稳定性:ho>hf>hs

②原子半径:na>mg>o

③酸性:hpo>h2so>hclo

④结合质子能力:oh>chcoo>cl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高考原题:(2010年全国ⅱ卷理综22)(5分)

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

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

(1)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天平b.秒表c.米尺

(2)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误差的原因: 。

《理科综合专刊》p146.某学习研究小组设计了用物体下落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右图。

(1)在实验过程中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a.应该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b.打点计时器应接在电压为4~6v的稳定直流电压源上

c.操作应先放纸带再接通电源

d.应该选用点迹清晰,第一点与第二点接近2mm的纸带进行研究

(2)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备程度,研究小组中的某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了以下建议

a.物体应选用体积小的

b.打点计算器应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c.纸带越长越好

d.尽量保证物体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晃动

你认为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精确程度有益的建议是()

(3)略

高考原题:(全国ⅱ卷理综5)(6分).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理科综合专刊》p128一、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

c.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

d.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高考原题:(全国ⅱ卷理综21)(6分)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a.6小时b.12小时 c.24小时 d.36小时

篇6

课程改革之前,有人对传统教育做过这样的生动描述:教室里一行一行课桌整齐排列着,一个讲台,一个老师,一支粉笔,墙壁上可能挂上几幅画。这样的教育场所,是有利于“静听”的,它标志着学生们对教师的依赖性。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只“静听”是不符合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新观念的。因而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方面一切落后的方法和内容,改革不适合提高学习能力和教育水平的传统体制,使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职高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新形势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新的教育观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时至今日,有些教师还只把学生当做学习的工具,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注重处理以认知为核心的认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习惯于沿袭过去的一套做法,对新的思想和观念缺乏足够的敏感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师应该是改革教育现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者,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形成现代的教育理念。

二、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现状着眼,对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设计。

(一)职业高中主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语文课作为“基础”、“载体”,与专业课密不可分,应体现出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我校在课程改革中,从提高学生的能力综合性和能力实用性的语文教学目的着手,在各种各样的版本中对教材进行了精选,我们所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职教中心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出“侧重读写,兼顾听说,能力为本,训练为主”的编写意图,具有时代精神和职教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编写体系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和可选择性,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更便于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走进语文领域。

有了切合实际的教材还要面对现实。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差,这对于重视基础的语文教学而言,影响很大。我们从近3年新生入学考试情况分析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根本达不到初中语文合格的水平。那么如何让语文学科更好地为专业服务,让学生掌握其应该掌握的知识呢?职业高中的学生对自己所选读的专业很重视,也很有兴趣,因此在让学生学好选编教材外,应该依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学校无论是选编语文课程还是自编校本,都应该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从实际出发,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组织,以取得实效。

(二)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职业学校招生的对象是学习的弱势群体,语文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一个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如果只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去教授他们,不但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会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本来就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由此可见,职校语文教师要结合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这样才可能真正创设出自主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参与的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如果把语文知识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学习,那么,学生经历了语文知识的实践过程,就能很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的实践。如果是电脑专业的学生,教师可将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与集体的整合性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中的说、写能力与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这种“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强化技能训练。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方法“专业化”要遵循它的原则,那就是“最佳组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专业化”教学方法时应顾及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基础略好的班学习重点宜放在“读写并举”上,可以把教材中有特色的篇目进行精读,采用自学指导法、比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基础差的学生不仅语文底子薄,而且普遍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需“以教带学”。

总之,无论使用哪种具体教法,都应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并向专业化过渡。这就看教师的“导”的本领了。我们期盼的教法效果是“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会有驾驭知识的能力,有发展智力的基础。

综上所述,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在亲身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创新,“教会学生学习”,不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92-01

高中化学课程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很难发挥到理想的水平,高中化学知识内容丰富、学习难度大,知识的拓展性和探究性非常明显,传统的机械化灌输方式只能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深入理解及化学探究能力的强化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所以,在现阶段课程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以教学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中进行思考探究,并以学生自我的思考、小组的讨论学习、师生的有效互动等形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化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整个过程中,问题的选择及问题设置的时机是化学课程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积极采用尝试练习法,以问题的设置强化学生预习效率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自我预习和学习的自律性,但学习方法仍然有待提升。因此,在整个化学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往往无法达到理想水平,而其课程的实际准备也没有完全地具备针对性。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先设置相关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凭借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进行习题的尝试解答,进而让学生对照自己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来发现自己化学学习的问题以及实际需求,最终为化学课程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特征、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等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尝试解答问题。学生在尝试练习后,往往会在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等方面出现错误,进而会明确自己课程学习的主要问题及主要需求。在尝试性练习的帮助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课程,其学习效率会得到大大提升。而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具备针对性,教学效果也更容易发挥出来。

二、实施课堂模块化教学,以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知识探究

有的高中生缺乏对于化学课程探究的实际能力,因此,在开展自主化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班级内很多学生会出现无目的的探究学习,以致知识探究的秩序出现混乱,探究学习的收获寥寥无几。而如果教师采用问题设置教学法,先在备课阶段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置,并以相关问题将各模块内容进行有效串联,进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模块知识的探究,并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探究方向,保障学生进行有序的知识探究。再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教学为例,学生在尝试练习法下,可以有效地发现自己学习的需求和问题,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急于求成,因为问题的解答而忽略了其他知识探究的内容,则其实际的学习收获将会出现很大的漏洞。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定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归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及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的学习等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并根据各个模块教学的要求设置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什么东西促使了这些反应的发生,什么东西影响整个反应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到底发生了什么,应怎样正确表示这些反应等问题,将模块知识进行串联。而尝试练习法中设置的问题则可以在讲解到相关知识点时进行重点讲解,进而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来保障学生知识探究的方向,通过课前问题的解答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最终以问题设置来强化学生化学知识的储备及化学探究的能力。

三、合理设置随堂练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有效认知

化学课程教学的重点还在于知识的有效应用,而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应用往往在于化学习题的有效分析和正确解答。所以,教师除了设置引导性问题外,还应当对应用型知识设置相关的习题,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直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使化学课程教学效果能够真正得到拓展。

四、科学设置综合性问题,以问题的解答总结化学课程内容

化学教学效果的延续有赖于课程的良好总结,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究化学知识巩固总结的方法。在问题设置法下,可以通过综合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堂最后进行化学分析,进而通过问题的思考逐步对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回忆,通过问题解答强化对于课程知识的有效运用,最终以综合习题的有效解答对整个化学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巩固总结,以保障学生通过问题能进行课程巩固,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综合性发展。

五、结束语

问题设置教学法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机械化灌输的教学模式,进而使得高中化学教学既能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程度,又能强化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化学课程的实际特性,保障问题本身的有效性及问题设置时机的恰当性,促使问题设置法将高中化学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篇8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篇9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篇10

1.试题命制诊断功能和指导性不强

试题在实际应用时,功能趋于单一,降低了试题命制工作的价值.平常的测试,无论规模大小,在测试结束之后,绝大部分师生关注的还是得分和名次,有道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试题的深层次信息未被充分挖掘,无法体现试题的诊断与指导.实际上,教师应该比对细目表,发掘学生能力水平和认知维度上的不足,藉此改进学生学习方法和自身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一份优秀试题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否则,长此以往,试题命制理论还是会成为“题海战术”的计划书.

2.试题命制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美国的考试,如GRE、TOFEL都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原因在于他们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测量学的理论作为支撑.而在国内,除了大规模的国家级考试有相应的机构与之匹配地提供相关理论的支撑,就日常高中物理教学中测试命题而言,此类理论指导非常少.例如,一次单元测试,如何精确地掌控信度和效度?是否也用多元概化理论分析确定试卷的结构?有多少物理教师掌握相关理论?对试题的预设难度的确认,主要还是依赖着命题教师的经验来设置,怎样操作,才能较为精确地把握试题的预设难度呢?平常的试题分析过程依然采取的较为传统的方法,有没有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更为合适的方法呢? 很多时候,单元试题,期中期末试题命制的研究中,高中物理教师还在借鉴高考、会考的试题命制技术的基础上,确定试题的难度结构、题型结构等等.

3.试题命制时教师的主观性太强

一份卷子考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考,命题老师没有细致地思考,导致内容和形式较为随意.这一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平时教学中的小型测试,因为命题教师的不确定性,引起试题范围的侧重点不一致,以至于针对相同内容的测试,两次试题的要求有很大不同;②部分命题教师在高中物理试题的命制中,侧重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掌握,而忽视对能力的评价,导致试题内容侧重于概念性的知识,而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重组放在一边;③很多教师在命题工作中因为对认知过程维度的把握不太注重,导致所命制的试题无法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考查.

二、试题命制的要求与指向

依据《课程标准》,参照《考试说明》对能力目标提出的具体要求,再联系教学实践,将《考试说明》中有关能力目标的阐述做了一些调整,平时教学中命制试题,应从“知识和技能、原理和方法、科学素养、实验考查”四个方面着手,确保能够很好地体现四基.

1.知识和技能

(1)能对物理现象进行识别,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有效回忆,以及对概念和规律形成、演变、完善的过程进行阐述;

(2)能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理解,并通过应用它们对实际物理问题进行有效地解释和说明;

(3)能结合数学方法,通过对物理公式的演绎和推导来处理具体物理问题.

2.原理和方法

(1)能基于对物理原理的应用,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

(2)能在数据或图象的辅助下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

(3)能在物理思想方法指引下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归纳、推理.

3.科学素养

(1)能通过对已学物理知识的应用,从实际物理问题中提取正确的物理模型;

(2)能通过个体和系统,运动和能量等观点的综合“应用”,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3)具备探究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

(4)能独立对新的信息进行采集、理解、分析,并用于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4.实验考查

(1)能对高中物理常用仪器进行识别,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

(2)能对高中物理主要实验进行回忆,明确实验原理,熟悉其实验器材,领悟操作过程;

(3)能用科学目光审视物理实验现象,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4)对物理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归纳结论,并进行合理地外推.

三、高中物理试题命制的几点建议

1.试题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物理情境为依托,不能只是简单地提供已知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求解未知量.这样的物理试题变成了数学公式推导,没有任何物理能力评价的味道.

2.试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接地气,换言之,即情境应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不能围绕一些生僻的场景来构建情境.

3.试题的命制目的在于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所谓“综合”不等同于“高难度”,且“难度”应该源于对应能力所能达到的容易程度,不是在试题命制时,布置过多的、似是而非的陷阱刻意去刁难学生.计算题容量本身就大,所以不能在这一点上出问题.

4.计算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所占篇幅一般较大,情境设定为了尽可能模拟出原始物理问题的样式,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冗余无用条件”以掩盖其本质.藉此评价学生去伪存真的信息提取能力.但是试题的文字必须简捷,不能说废话.

5.试题的数据应该合乎物理世界的实际,但也不要出现太繁琐的运算.

四、实例分析

例1图1所示是测电笔的结构图和工作原理图,它经常用于检测电路中是否有电.工作时人手持测电笔尾端的金属部分,将前端金属笔尖与所测电路接触,若所测为火线(电势为220V),则有电流依次通过电笔和人体,导入大地,氖管发光的同时,人却安然无恙,请结合下列数据解释原因.[已知人体的电阻在1kΩ到100kΩ之间,测电笔的电阻在2mΩ到5mΩ之间,人的安全电压不高于24V]

解析本题的实质是串联电路的分压问题.火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势差是220V,即在人和测电笔的串联电路两端加上电压220V,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在于分压比等于电阻比.从解释安全的角度,可用临界法,即取人的电阻最大值与电笔阻值的最小进行串联分压,求出人所分得电压

U=100×103100×103+2×106×220V=10.5V

评析本题主要是用于考查学生对串联电路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根据题意分析信息,提取物理模型(串联电路)的能力.此外两个研究对象的电阻确定,还涉及临界法的思维方法的把握.本题的最终解决,还要依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答案中理清来龙去脉.本题虽属于基础型计算题,但评价能力的要求不低,有一定难度.

例2如图3所示为一学校物理兴趣小组设计出的发电装置,圆柱形铁芯和上下两个磁极之间所形成的扇形区域中存在沿着半径方向的磁场,扇形的圆心角α=49π,一个矩形线框abcd绕圆柱形的中轴线匀速转动,其角速度为ω,已知该线框的匝数等于N,其边长分别为:ab=cd=l,bc=ad=2l.ad和bc两条边同时进入磁场,并且它们所感受到磁场强度是一样的,磁场方向与两条边的走向垂直.线框电阻为r,外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其它部分电阻不计,求:

(1)线圈在磁场区域运动时,所产生的电动势大小Em;

(2)线圈在磁场区域运动时,磁场提供给bc的安培力大小F;

(3)流过定值电阻R的有效值I.

解析(1)ad和bc转动时的速度v=ω12;电动势Em=2NB(2l)v=2NBl2ω;

(2)电流Im=EmR+r;安培力F=2NBIml代入化简得F=4N2l3B2ωr+r;

(3) 旋转一周 ,交流在R上产生的热量Q=I2mRt,t=2α2πT=49T,

篇11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此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洪流中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它进行理性的思考,尽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陷入误区。

一、新课改呈现的特点

1.重学生发展

教材由以往重学科特点转向中学生发展,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素质教育

它改变了以往总是围绕“应试”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的倾向,提出要实现“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

3.重行动指导

它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突出强调知、情、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要求把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去。

4.重实践活动

它改变了以往忽视实践活动的倾向,强调实践性,通过教材中“实践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目前新课改实施中的一些误区

1.教学方法上,盲目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大量引入各种活动,造成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局面,学生在知识方面收获甚少。教学实践中讨论法是较为常见的,但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不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认知规律,就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其结果要么是漫无边际,未等进入主题,就到下课时间了;要么就是讨论难度过大,学生无从下手。总之,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课堂效果不理想。

2.在学生观上,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于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甚至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

3.在教学的侧重点上,过于关注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却忽视知识的传授。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种观点认为,强调落实“双基”,不利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改不需要落实“双基”。因此,一味强调方法的总结、能力的生成,让学生记规律、背结论。

4.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过于强调计算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忽视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结果课件成了中心,教室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师的讲授、点拨、质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练习不见了,多媒体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5.教学评价方式不当。

首先是过于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忽视了“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1]的教育观。其次主要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客体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些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三、对新课改实施的一些理性思考。

1.要科学对待教学方法的转变

“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2]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是教学相长。教学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可选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注重其科学性,以课堂教学为例:讨论前首先确定讨论的内容,选择时应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课题才可能讨论下去,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当成课题;其次要确定讨论的方向,不能漫无边际,过于笼统。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驾驭者、调控者,不能使讨论失控,脱离主题。讨论结束后,及时总结、点评,包括讨论内容,学生表现,得与失,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升华,学生能力提升。

2.要科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要求教师应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教师讲得愈少,甚至不讲,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错而特错了。实际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因此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涵,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3.要科学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因此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突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从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看,知识是最基础的,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的产品。因此,第一,新课改依然需要“授鱼”;其次,“授鱼”的方法需要更灵活,更多地调动“受鱼者”积极性、主动性。新课改不是不要“双基”,而是要以一种全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双基”。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授鱼”与“授渔”的关系,如何纠正不重视“双基”和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这正是我们新课改中需正视和探索的问题。

4.要科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固然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更要明确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如此,才不至于将手段变为目的。

5.要科学对待教学评价标准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3]。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改中评价学生应坚持“多维度”的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层面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索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给予适当的积极的发展的评价。

目前新课改的实施仍处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新课改推向前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22-01

今年,我带的是高三理科语文,刚开始复习时学生信心百倍,气氛活跃,课堂上状态很好,但是期中考试后,学生的热情下降,加上普遍的一种心理,认为语文是可学也可不学一门学科,导致了课堂效率下降,成绩也在不断下滑,通过分析,我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现将这些问题简单总结反思如下:

1 学生说了不等于做了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主要采取的是提问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口头展示的方式。当学生能够口头表达出来时,我就以为他们掌握了,但是通过16班的白东东同学的试卷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很不错,但是卷子中所组织的语言并不是很好,比如在上诗歌鉴赏时,分析《赋得自君之出矣》,我问道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该同学口头展示的是思念丈夫的女子,日益憔悴。”在我的引导下,他进一步说出了运用比拟的手法“如满月”。别的同学将他没有分析出的作者的情感补充了出来。也就是说,对这道题的分析在课堂上已经全部由师生共同完成了,学生只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完成对此句的高质量的分析。但在我检查总复习时发现,大多数学生答题不规范,根本没有把题目做完整,由此可见,说不等于做。学生能说出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不代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也就需要我在检查时,不仅要在学生的复习书上标出问题所在,同时也要做出详细的记录,在课后还要再个别落实。以前,我只是在课堂上泛泛的作出要求,或是在批改时标注出来。但是,最终没有检查学生课后的改正情况。这是我落实中一个没有做到位的地方。从12周开始,我开始检查学生课后的改正情况,发现学生整体做题的情况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高考更多注重的时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要兼顾学生书面表达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板书以及动手完成题目,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动手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完成之后,都要要求学生动手完善题目要求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的时间,逐渐养成动手书写的好习惯。

2 老师不能想当然

我以为学生记住的知识,学生不一定记住了。比如:复习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后,我利用早读时间对名句默写进行了检查。本以为学生的情况会比较好,因为我在每节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识记。但是被我叫上黑板的两位只写出来了几句,其他学生写的结果也不尽人意。最让我意外的是考试中,考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故木受绳则直”等非常熟悉的句子,还有学生出现错误。两个班的情况均是如此,这让我颇感意外。学生对基础根本没有进行落实,只是我想当然的以为让学生去记了,学生就记住了,其实,他们并没有记住。于是,我在早读课上督促他们记忆,之后,再进行重复的默写。由此,我得出:让学生去完成的东西一定要有相应的检查措施,不能凭自己的臆想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一定要去检查一下,看他们到底会不会,可以听写,点名背诵等。有检查,他们就会有一个学习和记忆的标准。在不断的督促和检查中,也让他们把知识记得更牢了。

有了这次的教训,我每周都会对学生的名句默写进行检查,让学生不断积累,备战高考。

新课改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想,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多交流,老师多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尤其是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方面,要通过与学生交流才能够了解得全面。我认为交流的方式应该也可以多种多样的,比如与学生课下交流,课堂上的互动,以及对知识点的检查听写等。在知识掌握方面,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所想为标准,而要以自己的所见为标准,多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与学生互动,多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想当然”,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

3 要充分让学生学到东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