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出发点范文

时间:2023-09-05 09:26: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学的出发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学的出发点

篇1

稀缺性(scarcity)代表资源是有限的,例如矿产等,不是全人类所平均共享且无限共享的。

正是因为有了稀缺性的存在,才有“经济”一词。

“经济”的原意就是要有效率的、不浪费的获取并使用资源。也正因为有了稀缺性,才有了私人占有,以致后来的交换,以及货币的产生。 如果任何资源都是不稀缺的,大家可以自由无限获取的话,国家之间也没有必要争夺石油、煤炭了,人们也无需担心水污染了。目前看来,太阳光这样的资源,是不稀缺的绝对公共产品,而水、矿产、森林都具有了稀缺性,且稀缺性越来越明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电子技术基础作为中职电子类专业的主要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要不断强化他们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解程度。[1]怎样才能够让中职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的关键所在。情境教学法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形象、生动、鲜明、具体的特点把电子技术和相关知识更好地展现在中职学生面前。

一、情境教学概念分析

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及学习氛围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情境表示具体的景象、境地以及情形,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可感性,能够对人们产生较为直接的刺激。情境教学模式凭借其直观性、趣味性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学生在对二极管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为他们展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二极管,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到二极管的使用、故障识别以及维护方法,保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分析

情境教学法能够综合考虑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中职学生提供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把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各种问题融合在一起,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以及直观性的特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不受影响。[2]在情境教学中,中职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学习,保证素质教育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

三、情境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措施

1.做好教学铺垫工作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要能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主动发挥出学习合作、帮助和引导的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阶段,教师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利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等方式来对教学活动进行探究,并将学习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布置各种探究课题,控制课题的难易程度,让他们通过努力思考解决问题。中职学生在求知欲、好奇心的带动下,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通过激烈的讨论、交流、认真思考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意见。[3]教师还可以引导中职学生独自上讲台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模拟演练,从而对各种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小组合作等情境教学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兴趣,加深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提升教学效率,达到阶段性教学目标的要求。

2.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和生活属于相辅相成的两个构成,在对大量事实进行研究之后不难发现,当中职学生具有和自己生活经验相似的知识之后,他们就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二者相似性越高,其学习积极性就越大。电子技术属于生活性的一门学科,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而高于现实生活。[4]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意识到电子技术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只有让中职学生意识到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生才能够更加主动、自发地投入到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中。

3.营造和谐的多媒体教学情境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影响下,多媒体技术逐渐被运用到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并且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5]中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容易产生浓烈的探索欲望,所以,教师可以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将各种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以动态、生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加深中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扩大中职学生的视野、知识面,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4.营造问题教学情境

中职学生一般都比较好奇,学生往往喜欢对不了解的问题进行探索,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特征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在进行问题情境设置时,要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控制问题的难度,难度过大可能导致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难度过小可能会让学生没有成就感。电子技术教师还要更好地将问题和专业知识进行衔接,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并且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利用来解决更多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属于中职院校电子专业开设的主要科目之一,教师在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的同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作为更高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中职学生能够提升学习主动意识,获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白汝信,周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42.

[2]滕允兰.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4):27-29.

篇3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想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创设的生活情境只是走过场,为情境而情境,情境脱离教学实际、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有点牵强。2、创设的生活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不是学生熟悉的。3、创设的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没直接联系的。这样的教学情境没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也不能便于学生操作、理解、学习。下面我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如何避免以上问题和最佳教学情境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或者说要达到三个目标。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出有趣的数学情境:

1、使学生能明确数学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必然使学生学习具有目标性,学习的兴趣倍增,如果学习很长时间学生还问:学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啊?就难免产生困倦感和厌学感。如在教学《列举所有等可能的结果》这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情景:在一所医院的产房里同时住进了三个孕妇,她们生下的小孩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1)全是男孩;(2)二个男孩一个女孩;(3)二个女孩一个男孩;(4)全是女孩。(双胞胎除外)如果要你预测她们生产的情况,你认为哪一种可能性最大?这个问题顿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这个也可以预测吗?”、“应该是两男一女吧?”。这时我笑着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就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这中间到底包含着怎样的数学知识,结果到底如何呢?学生们都想探个究竟,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2、挖掘展现数学本身的魅力和趣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奇妙、思维的快乐。如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尽可能插入有趣的数学故事、游戏、笑话、图文、卡片等,使学生由此得到学习兴趣。如学习平方差公式后,教师举例,101×99=(100+1)(100-1)等为例展示数学“速算”现象。再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课中,教师并未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硬生生地讲解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什么叫点的坐标。而是创设了这样的教学问题情境问题:小明到电影院看电影,聪明的小明拿着自己的票(4排5号)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而小李拿着自己的票(5排8号)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你能帮它找到座位吗?如果小王不小心把票撕了,只剩下了一个号码,它还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在平面内准确的定位要有两个量。

3、创设问题串的数学情境,面对好中差学生,使他们都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感,自信心。很难想象,一个总是遇到解题障碍的学生会对数学发生兴趣。

二、教学问境应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要结合数学活动,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活动中学数学,要围绕所要学习的主题,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能够表现重要数学意义的教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进行《圆的对称性》的教学时,这样来设置课堂教学: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2、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再如,在《勾股定理》一节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则a2+b2=c2 ”规律后,教师为学生们准备了八个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摆拼三角形的方法来证明所发现的这个规律。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大家坐在一起互相探讨,积极地动手动脑,得出了许多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懂得了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胜利的喜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学起来当然轻松,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愉快的教学当中得到了锻炼。

三、教学情境设计要具有实践性

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问题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问题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概念,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是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我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说理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总之,数学情境创设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好教学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更中丰富多彩,生机盎然,使数学教学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情境教学法与“电工基础”课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通过诸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以及旅游观光等形式,将知识与情景巧妙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此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①突破了以往教学方法唯智主义的框架,以激发学生情感为核心,教师若能将其与课程结合,则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情景教学能与“电工基础”课教学相结合,与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分不开,“电工基础”课程要求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以电工电路的分析、设计、计算、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电力电气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实行理论、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而情境教学法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设计“电工基础”课教学情境,可形成“教师引导性学习、学生自主性练习、师生共同研习”为主的“学、练、研”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

2 情境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巧妙设问,创设情境

“电工基础”课涉及定理、定律以及重点难点都很多,当学生遇到“电工基础”课中的新现象、新知识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此时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能够激活学生们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打开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教师向学生阐明新电工课题目的性。

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意境,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不断学习和巩固知识。②教师在设置“电工基础”课问题时,一是问题难度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难度适中,不能过于复杂或简单,必要时,教师可以创设使学生产生关于“电工基础”课认知困惑和冲突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中;二是多种途径引发问题来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时,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先做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失败的电工实验,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探求失败原因的欲望,而教师因势利导,引发同学们关于实验失败问题的思考,进而对教学内容展开。又如,教师可用单项电度表的实验等简单实验,提出“什么情况下电度表会反转,什么情况下电度表不转”等问题,进而步入教材内容学习,教师利用由问题为学生带来的好奇心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消除其好奇的心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讲故事、课堂讨论、小组交流以及学生自发提问等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三是教师在用问题创设情境时,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作为以问题创设情境的发起者,要明白问题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不能代替学生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是情境教学法的引发者和指导者,但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联想相关已学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的思考后类比提问。

2.2 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电工基础”课教学中常常会涉及许多不同的图景和实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演示实验和途径有的会很麻烦,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在课堂演示逼真的模拟课件,通过视频、Flas、动态图片以及音乐等形式,为同学们创设一定情境,才能使情景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中收获良好的应用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的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在“电工基础”课开始前创设情境做“导入”形式。即教师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声音、视频素材与电视、录像、光盘或网络收集的资料结合制作成CAI课件,作为电工基础知识背景展示给学生,创造真实、自然的学习情境,营造轻松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有效缩短学生与教材知识的距离。例如,教师在电容器这一章节知识的第一堂课时,先通过关于电容器的录像片在课堂上展示背景知识,激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电容器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电容器相关知识,让同学们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趣”,最终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电工基础”课中的难点和重点,使情境教学法得到更好的运用。例如,电器电路事故是许多学生在学校“电工基础”课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在设计这一教学过程时,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关于电器电路事故的特殊及危险场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事故放大展现,使学生在栩栩如生的情境中,体会电器电路事故的类型和防治方法,这种方法比教师在讲台枯燥的讲解纯理论知识要生动得多,有效解决了一些教学难点。

2.3 实践操作创设情境

“电工基础”课是围绕“电”展开,而“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通过实践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电工基础”课中关于“电”的知识。鉴于“电工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情景, 让学生把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