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26: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财会行业现状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培养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现行的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会计人才市场所需求的专业人才相脱节,会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呈现出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有悖于科学发展的社会理论。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缺乏信任,认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心态浮躁,责任感不强,同时对教育体系的单一性存在偏见,从而使这一脱节现象更为明显。现在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力量来推动,需要一股新的活力来改革创新,这也反映出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转型
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这一变化必然推动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由教学型向应用型的培养模式转化。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所拥有的会计人才知识结构薄弱,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得会计行业急需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矛盾具体体现为大量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被迫转岗,而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会计学专业人才,这是人才的浪费,也是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过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中、高层次及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大,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不单纯看重学历,更注重其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新型会计学专业人才是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二)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是企业重要的管理者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会计学专业人才是企业重要的管理者。现阶段,资本化市场运作占主导地位,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制定等工作,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并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可见会计的角色正逐步向企业的管理者、领导者和决策者转变。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是资本市场的主要运作者,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其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与决策、控制与评价,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将自身的应用型才能转化为企业价值。应用型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乃至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的动态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提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会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基本素质与理论知识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导向,同时以企业需要为根本,以岗位群设置为依据,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据一份关于现阶段会计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能力的调查报告(如表1):
可见,用人单位对实践性的要求是居于首位的。而且,在一系列的人才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会计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因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强,要使其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必须对其进行培训,用人成本加大。可见,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一)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人员的诚信、责任心、谨慎性等都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重新定位,使得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会计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应成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
(二)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会计学专业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所处的环境日新月异,每年都有新的准则和规范出台,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会计工作从以前的会计核算到现在的财务管理与财务预测等职能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据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能容忍本科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最长时间依次为:3个月40%,6个月以内34%,1年以内24%。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会计的牵涉面越来越广,会计工作不但要完成基本的核算职能,更要完成成本控制、风险管理与投资决策等重要职能,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要掌握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善于接受新事物,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能适应于经济发展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应是国际型、沟通型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和我国的入世,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国际化越来越普遍,国际间的交流愈加显得重要。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国际性的培养,不仅掌握本国会计知识,也要相应地了解国际商务知识和国际会计业务,处理好国际间的会计协调问题。同时,也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
会计学是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过分地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在人才培养中,先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教学,再进行会计实践的教学,人为地割裂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不但影响了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也影响了独立思考、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机制束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只注重对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忽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在大多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所占比重并不少,但大多流于形式,其学时并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招收规模的扩大,使得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与科研任务,影响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更新;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不重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使得教师不愿意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上下功夫。人才的培养机制束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应用能力不强,人才亦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生就业难,这个尖锐的问题反映出教育的产品――会计专业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企事业单位现在都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会计人才,致使刚出学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经验,实践能力较弱经常吃闭门羹。高校对学生进行统一性的专业知识教育,灌输会计理论知识,以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并且统一用考试来检测学习成果,而忽略了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光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了现实当中的实际操作性,就业的困难明确指出了教育的缺陷。
(四)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却日益明显。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其他相关知识,如管理、金融、税收、法律、证券和投资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会计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从而忽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不合理搭配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过于专门化,知识面过于狭窄,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知识结构薄弱,缺乏打破成规的勇气,且综合素质达不到经济市场的要求,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
四、建立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而模式正如一个舵手驶向成功的彼岸所要走的航线,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中应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使培养活动系统化、秩序化,从而达到所要的目标。
培养目标的动态变化性,决定模式的建立不仅要与之相适应,而且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方能在动态的环境下稳定成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科学理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将人才培养成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因此在模式建立上,理论知识的教育是固不可少的环节,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使得理论与实践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的天平逐渐推向平衡化,而改变之前一边翘的状态,并在此之间相应转变教育模式,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同时增加校外实践课程,实行动态结合的教育,将人才推向多元化的发展,发扬人才的个性。
(一)素质培养
作为人才市场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素质培养是立足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点。所谓“人才”,先成“人”,后成“才”,而成为“人”的本质就是自身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任何企业都关心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教育模式中夹杂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而忽略了人才的素质培养。因此高校应当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对自身素养的重视,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加快专业课程体系的变动,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
南京某高校针对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合理度与课时等的态度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少数学生认为不合理,仅有1/2的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表示有兴趣,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提出要加强实践性的教育环节。以上结果表明目前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课程体系仍然不够完整,同时学生普遍认为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不够突出,实践课时安排不足,致使参加工作时在校学习的东西并不能熟练运用。因此,高校应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厚基础,宽口径”,将会计、计算机技术、税收、法律、外语等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理论模块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公共课程为辅助,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课程,使专业会计教育与行业标准接轨,让学生对理论的熟练掌握适应不断变革的经济格局。
2.层次性的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北京工商大学杨有红教授就会计人员应具备素质的重要程度对部分分布于不同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见表2)。
根据表2可见,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与多元化的能力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应突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以育为主,同时展现各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要求学校增加实践性的教育环节,以克服传统会计教育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接受手工操作的培养,在实践中寻求真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此来培养拥有多元化能力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三)动态多元化教育
1.实行动态式教育,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是不同的,如果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部分人才的泛滥和一些特色企业所需人才的匮乏。高校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内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地方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并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2.由单一型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转换
组织形式集团化、经营方向多元化,企业经济活动范围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强调专业对口的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需要。鉴于目前态势,我国高校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应由单一型的专才教育向多元化的通才教育转变。在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环境下,各个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而教育的统一性将本来具有个性的人才磨合成了“大众人才”,这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反而增加了人才就业的困难度。高校应考虑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和接受水平,采取弹性学制,对学生进行差别化教育。在规定部分必学课程外,还可以在一个学院内增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增加实践性选修科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这样不仅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掌握不同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个性人才,使得人才多元化的水平有所提高。
3.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实行融合教育
教学和指导会计实践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高校教师应注重“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融合教育的措施,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校内、校外两边跑,同时又完善教师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高校可以分派教师到企业实习,这样在课堂上以理论为基础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实践知识为主深化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并掌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复合型。同时,高校也可聘请校外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校兼职,为学生讲解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做到进一步的结合。
五、结束语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经济目标与市场目标。而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都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更着;作为会计行业的坚实力量,经济信息的获取者和分析者,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下要不断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以核算趋向管理,扩展企业理财思路,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已经不可逆转,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知识经济体系的主体,能够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活跃于信息化时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环境,客观上市场对于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对于人才的造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重在氛围的熏陶和实践环节的训练。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人才自身的多方面影响,社会与学校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相互发展,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与研究,根据经济的动态发展,确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及时调整对学生的培训方向和能力提升计划。会计学术的繁荣源自于丰富的社会实践,而实务工作又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所以为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需完善课程设置,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也要结合对实践能力的重视,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佩芬.“双导师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2] 陈学清,郑岩.地方大学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N].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3).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102-02
一、信息环境财会工作及工作人员的影响
(一)财会工作影响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及普及对会计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观察当下财会工作实践工作流程不难发现,从信息采集存储到信息处理检索,再到信息反馈、统计分析乃至决策制定等都存在着信息技术的身影。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会计事物工作环境与以往手工工作环境相比较产生了质的改变,无论是在工作效率质量,还是在信息反映能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飞跃性进展。
其次,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及普及对会计职能带来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计量工作,诸如计算、报告、记录等工作都可在系统帮助下自动完成,会计日常职能重点转移到了审核确认上。以往人工处理的数据收集和加工已经能通过系统自动进行,传统会计核算工作已经开始由各部门管理层分担,而会计控制方面的职能愈加凸显,会计工作中的事物管理属性被削弱甚至消失,其职能范围也由本部门延伸转移到了业务流程整体上。
最后,网路信息技术的出现及普及对会计实务带来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提供与以往截然不同,电子凭证、账簿及报表的出现节省了中间结果保存工作,只要求基本凭证数据;数据处理及内部掌握策略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信息的数据处理按照输入―处理―输出的方式由人机交互完成,表现出全新的程序自动化特征,信息控制对象变为人、机双方,信息控制内容也增加了诸如计算机硬件维护等。
信息环境给财会工作带来了全新变化,也为会计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巨大挑战。
(二)财会工作人员影响
首先,网络信息环境中财会人员的工作岗位受到了较大冲击。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广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工作方式,并使工作效率得到了质的飞升,数据处理事务在既定流程下自动运行,以往众多不同会计科目、层次下的会计工作被机器劳动取代,从业人员的需求数量大大降低。
其次,财会人员的岗位定义有所转变。如前文提及,网络信息环境中财务软件的普及简化了核算工作,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了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等管制方向。其岗位定义不再是日常账务处理和信息提供,而在于依靠数据信息和自身知识经验对内联合其他管理人员提出工作建议,对外向诸如政府管理单位、投资者等提供高质量、专业性的咨询服务,财会人员工作的意义也不再局限于财会信息制造和反映,而在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信息增值和效能创造。
二、信息环境中财会人员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适应意识缺乏
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环境中,依旧有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未能对环境变化有充分明确的认识,工作过程中“为工作而工作”,将岗位工作视为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并未重视到自身业务知识的补充拓展学习及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意义上,忽视了现代人才市场、财会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渴求。同时,也未能敏锐感触到社会大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工作环境的变化,对与工作相关信息接受不足,即使感知到了社会及行业的飞速发展,也未与自身职业发展结合考虑,意识不到行业需求、工作需求与自身利益的密切相关,不能做到根据现实差距发现自身职业能力不足,并做出弥补和提高。必须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工作和管理方面的要求势必会更加严格,不具备环境适应意识的财会工作人员将落后于行业需求,也难免会遇到更多的职业发展困境。
(二)传统观念限制
网络信息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普及应用对于行业整体而言是一场给从业人员、组织机构带来了巨大冲击的变革。对人类行为的分析研究表明,社会环境中的组织或个人偏向稳定的环境而不希望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然而,变革使已知转变为未知,这种转变必然会带来或多或少的不确定因素,学习是适应未知取得发展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在行为方式,还是在工作态度、工作程序甚至人际关系等方面,都需要一步步地实验、调整。网络信息环境客观上将财会人员强行置于上述境况之中,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正面冲击,很大一部分财会人员如若不想遭受行业的淘汰,就必须放弃多年积累下的知识与工作经验,从基础开始学习有网络技术参与的财会行业新知识、新技能。受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多年来一直从事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受传统观念影响十分深刻,很难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掌握,为财会人员的适应和发展带来了较大困难。
(三)职业定位不准
前文提及,网络信息环境下的财会工作有了很大程度的简化,财会系统出现和普及应用使财会人员陷入无事可做、无事能做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网络信息环境中相关财务规章开始由企事业单位统一设置,财会人员变为执行者,工作量较之以往骤然间大大消减;另一方面,财会人员未能认知到这种改变带来的职业岗位定位上的变化,财会职业定位不再局限于烦琐复杂的财务工作,而更多地拓展到了信息利用分析、预测决策制定等更具价值、更要求创造性的诸多层面。失落心态、迷茫心理及其引发的职业定位不明确,必然会阻碍财会人员的职业发展。
三、信息环境中的财会人员发展建议
(一)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认识
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管理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财会人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中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首先从对系统的应用把握入手。
当下部分企事业单位将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作为计算机代替算盘工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减轻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当作信息技术应用于财会工作中的全部意义。由此,会计电算化相关工作未能得到应用的重视,财会系统的真正价值也未能得到有效实现。
财会人员应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基本意义之一就是为本单位服务,现代化的会计工作应建立在如何利用财会信息实现预测、决策基础上,财会人员对信息的掌握不能一如既往地局限在业务流程、数据流程等方面,而需要站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全局角度针对需求的信息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为管理阶层提供更多、更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可见,只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财会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方式,财会人员才能在网络信息环境中发挥出更大价值。
(二)职业定位的正确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信息系统的组成包括人与计算机两部分,且二者各有价值缺一不可。必须承认的是,计算机有着数据存储量大、速度快、复杂计算能力强等优势,然而也需要认识到人在搜集信息、整理鉴别等方面的优势及随机应变等计算机所不具备的能力,缺乏人的参与,计算机系统无法独立完成工作。
财会人员应在认识到人具有的无可取代的作用的前提下正确认识财会职业的全新定位,扬长避短,做好系统管理维护及信息开发利用等工作,发挥人的主体优势并建立同计算机的良性协同关系。
受技术、意识等因素影响,当前有部分财会软件的开发存在一定缺陷,未能充分考虑到人在其中的作用,而常常导致面对意外状况无法实现人机沟通的问题出现。由此可见,认为电脑能够在财会工作中完全取代人工的意识是错误的。财会人员只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对新环境下自身职业定位有正确认识,才能在岗位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理问题,展现出机器无可取代的聪明才智,谋求更高一层的职业发展。
(三)相关技能培养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无可避免的客观现实,能够充分利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观察不难发现,其开始趋向于针对化定制的方向,使用适合单位特色的管理系统是其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财会人员作为了解、熟知单位发展状况及细节的个体有必要培养财务软件开发能力,成为具有专业财会知识和掌握过硬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符合人才。此外,财会人员也有学习掌握系统维护知识能力的必要性,根据本单位发展现状对系统进行调整和二次开发,尤其需要能够解决突发问题、例外问题,打破信息技术普及带来的财会工作局限性。
四、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环境对财会行业、财会人员带来的各种变化和影响,侧面阐述了在此环境中财会人员谋求发展的必要意义,继而对当下网络信息环境中财会人员发展的制约因素做出了简要探讨,最后以此为出发点就财会人员的发展问题提出了部分建议,以期能够为帮助财会人员适应网络信息环境并促进财会行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立新,胡洁.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人员的角色转变[J].职业时空,2012,(37):31.
[2] 余绪缨.关于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会计学科体系[J].会计研究,2012,(2):3-7.
[3] 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14,(4):83-84.
关键词 :财会教学 诚信教育 措施
所谓会计诚信教育,即是指会计人员能够严格的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真实完整的提供会计信息,且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信息传递的速度日益增快,我国在与国际逐渐接轨的同时,逐渐的出现了很多“会计不诚信现象”。针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对会计诚信度的提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一、在财会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诚信缺失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普遍存在着道德沦陷、信仰缺失的问题。显然,这种现状的出现与高校信仰教育的缺失有着直接的联系。另外,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发现很多大学生存在缺乏社会功德、不讲信用等问题。比如,很多大学生明明知道在网络上发表虚假言论是一种极为不道德的行为,但依旧会在网络上发表各种虚假信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这样的现象极为泛滥。面对目前大学生所显现出的各种信仰缺失问题,我们不得不要求高校对学生的信仰教育进行不断的加强。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加强学生的信仰教育,在会计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俨然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从事财会工作的需要
对于政府、企业以及投资者而言,财会工作将直接关系到相关的决策问题。因此,虚假信息不仅会为政府、企业、投资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对整个市场经济带来巨大影响。所以,针对于实际的会计工作而言,其十分强调从业人员的诚信度。那么,诚信教育就必须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将诚信这种职业道德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为从业人员的自觉追求[1]。因此,针对于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而言,其不仅仅要强调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也要对诚信教育的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与思想品质,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以更加专业的心态投入到实际的会计工作之中。
(三)会计行业存在不正之风
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即为会计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就现实的情况来看,在目前的会计行业中依旧存在着各种不正之风。很多跨级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歪曲,很多时候都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丧失基本的道德观念,做出违法违纪的行为,加之监管不力,整个会计行业的风气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受到风气不正的影响,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都会产生“太过诚信反而不会受到重用”的误区,因此逐渐失去诚信的意识与观念。另外,一部分会计人员为了让一己私欲得到充分的满足,利用自身工作的便利来进行一些违法违纪的不正当交易,贪污受贿、信息造假等行为时常出现,这对于社会、企业的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害。
二、如何在财会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
(一)请专业会计从业人员授课
众所周知,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强调理论是实践的结合。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会计人员进入到课堂之中,他们所讲授的内也会更加具有说服力。这些会计从业人员通过对自身工作经历的总结,必然能够为学生总结出更加深刻的教训,从而让学生能够抵挡金钱利益的诱惑,更加坚定的坚守会计职业道德。
(二)紧密结合会计法律法规
在实际的财会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记账、算账以及报账,其各方面也都会触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内容。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必须对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财经法律、法规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且牢固的掌握,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必须依法行事。所以,在讲授会计系统知识时,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将一些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内容插入到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某企业在核算预提、应收、待摊项目的时候,相关会计人员能不能够以人为的方式来对收入进行提前的确定,推迟确认费用来制造虚假业绩。针对于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结合会计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思考。显然,这样思考过程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会计专业知识。
(三)加强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与诚信教育进行深入的开展。在实际的会计教学中,为了让诚信教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应该充分的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课外材料内容的充分挖掘,来让学生的知识面得打不断的拓展,再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以实际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来让教学的可信度得到增强[2]。案例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当前会计行业的现状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抵抗外界的各种诱惑。另外,要坚持将诚信教学贯穿于实际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从而让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职业水平等得到逐步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案例“某公司,如果在年底将下半年的保险费用25000元进行了支付”。此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思考,该公司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果将这笔保险费用纳入到了管理费用当中,会不会引起当期费用的虚增?”在充分结合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答案“不仅会引起档期费用的虚增,还会降低当期的收益,甚至可能导致偷税漏税的现象出现。”显然,这样的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也能提高学生是非辨别的能力,让学生在确保自身不犯错的同时,避免被人引入到歧途之中。
三、结语
总之,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我们有义务且有责任去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起诚信为本的职业观念,让学生深入的认识与了解职业所面临的诚信风险,让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为学生在进入会计行业后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毕业生就业率问题一直都是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财会类本科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由于教育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使得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的主要培养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造成很大竞争威胁。本课题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究地方高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并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现状
据统计2007年湖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0%,相对于2006年的86.3%,这一数据是令人鼓舞的,但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以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例,2007年会计人才被列为十大急需人才之一,很多部属高校的财会类毕业生几乎是百分之百就业,工作环境和薪酬也较理想,但各个地方高校内部统计数据显示其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正在缓慢下降,2005年就业率几乎是100%,2006年为92.6%,2007年为83.4%。这反映出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总体上升,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为此,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地方高校财会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研究。
二、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夹心层”地位
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是处于一种“夹心层”的位置,有好的工作职位,他们处于劣势,竞争不过部属院校的高才生和研究生,一般的职位他们又比不过一些高职生,这样一来他们的就业机会少,就业面也窄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属院校软件硬件的条件相对于地方高校要好许多,学生受到各种锻炼的机会比较多。知名院校经常会与企业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联系,借此可以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工作的内涵、职责分工,这样在学习中也就有的放矢,同时也因为是名校,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容易被企业所认可,相同的岗位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是竞争不过部属院校高才生的;二是和一些高职生相比,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又显得有些不足,高职院校是以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教学核心,其教学过程中安排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突出,学生往往一毕业就可以上岗,而且对薪酬的要求也不高,较受中小企业钟意青睐。地方高校的培养模式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相对薄弱,动手能力不够熟练,也就变成了大家常说的“既不能文也不能武”的状况,这样在应聘中就显得非常被动和尴尬。
三、提高就业率方法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提升有效就业率的最主要因素,这种需求包括专业需求和人数需求,学校应积极按市场需求来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逐步趋于一致。
1.加强财务决策类课程设置
企业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期望不再是简单的会做账就可以了,还要有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财务决策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建立在对账务流程全面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进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就要在原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投资理财类的专业课程,如投资分析、投资理财实务、税收实务等,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这些课程通常安排在三、四年级,在学生学完了会计类的基础专业课以后开展。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维持一定的弹性,不应该是许多年固定不变僵化的,它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而有所调整。
2.专业不宜过分细化,保持大专业方向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都是严格按专业来制定的,为了区分各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也就有所不同,如会计专业就会开设银行会计、会计理论、会计制度设计等专业课程,而财务专业开设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理财等专业课程。笔者通过对同一年级两个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如果从就业的角度来讲,学生们更希望能将专业打通,课程设置上不要区分的过细。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可以考虑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本科的一至三年级两个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就能对两个专业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在四年级学生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完成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对财务与会计专业区别对待,从选修课上区分专业特点。
3.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用人单位招聘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往往都要求应聘者有实际工作经验,如果应聘对象是应届生,他们更多的倾向于招录高职生,因为高职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是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本科教育对动手能力的培养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四年的教学环节中只有一个毕业实习环节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单位参加实际锻炼,时间很短,往往只有一个月,而且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上学期,恰好是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月,其效果不是很理想。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动手能力培养环节的课时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增设专业认知实习,社会实践、模拟实验等环节。以财会类学生为例,通过实践环节,既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做账,也要学会查账、审账、通过报表分析能做出合理的预测,让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比高职生更胜一筹;第二,指导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来进行实习,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会主动地利用寒暑假来打工,但多数选择的都是一些促销类的工作,虽然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对感知社会有一定的好处,但对于专业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业联系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最好是能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让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际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有超前意识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果在内容上能有所超前,也许可以避免大学四年时间而造成的部分知识体系的落后。以财会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会计的核算将逐步与国际要求接轨,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只涉及我国的会计准则还应增设国际会计准则、核算等内容的讲解,这样学科体系才能逐步更新并与时展保持一致。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的择业观是成功就业的一半。为避免出现盲目求职,低效率求职的现象,在学生开始参加各种招聘会之前,学校相关机构非常有必要开展相关的应聘辅导活动,指导学生合理地评估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需求,突出竞争力优势,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内涵,帮助学生确定方向。在学生求职期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校方应既当“导师”和“红娘”又做助理和参谋,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不因一时的挫折而对未来失去信心。
(三)从学生入学起就帮助其确立就业方向并不断调整
就业是毕业生人生角色的一个重大转变,学生转变为工作者也是不一样的。要求校方从学生进校时就开始设计,并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许多学生在进校之初都希望自己毕业以后能成为一名会计,这是他们对会计专业的最初认识,但是在学习了会计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以后,逐步认识到会计工作是非常繁琐和辛苦的,而且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也了解到基层会计人员的收入并不是很高,许多都是一些职校毕业生在岗。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后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比较迷茫,既不愿意和一些职校生竞争一般会计岗位,高级别岗位又竞争不过研究生,不知道以后的定位应该在哪里。
因此在学生进校之初,学校就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介绍,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对以后的就业有个初步的设想。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多找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比如财会类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估价师之类的课程,也可以鼓励他们学习第二学位,这样他们毕业后就可以选择层次更高的职位。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
要让地方高校的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在应聘中跳出“夹心层”的不利状况,在学生的培养中可以进行有特色的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现在市场上房地产、营销、环保、咨询等行业比较热门,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些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行业经济业务的特点,比如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所涉及的经营周期会比较长,往往超过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时间,存货的计量不能只是按计划成本来核算更应该按市价来估算,其应收款项金额会比较大等。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地方高校的财会类学生既有会计专业知识又能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身处地从企业的角度来计录经济业务,竞争力自然就提高了。
结束语:
提高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水平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核心,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学校内部来说可以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从社会环境来说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毕业生多种方式就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