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26: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儿科学与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每一节活动以前,教师都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运用信息技术后,将一些原有的,繁琐的材料变为漂亮的界面,变化为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例如:在《有趣的管子中》,教师制作了课件,一些浇水特别充足,比较茂盛的植物,还有一些干枯的植物;幼儿看到画面内容后,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的说:“这些花都打蔫了”“小花是怎么喝水的”……孩子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运用材料自己动手操作寻找答案……孩子们被多媒体画面鲜艳的色彩,或动或静的景物,或有趣或紧张的情节吸引住,幼儿在这种轻松自如的环境下,进入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激活了思维,强化了记忆。
2、培养幼儿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
网络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幼儿的想象,有助于幼儿自主发现事物的规律、特征、用途等。例如:认识恐龙,幼儿不可能在一次活动中对这些庞然大物充分了解,于是我就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注意:“你们知道恐龙吗?”“你知道几种恐龙的名称?”“他们都吃什么?”幼儿自由交流后,答案虽不准确,但他们对恐龙充满了探究的欲望。然后,我就让幼儿自己点击查看,自主学习。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查看相应的资料,玩恐龙的拼图游戏。这样,幼儿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3、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建立虚拟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传到教学过程的信息,能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多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可以增加幼儿对教学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延长知识信息在神经中枢中的保留时间。如在科学活动“幼儿怎样睡觉”中,幼儿用鼠标将动物拉到相应的睡眠方式上,拉对了,小动物就招招手,表示正确,继续努力,拉错了,则退回重来。这一评价方式让孩子一目了然,而且也是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幼儿你来我望的交往活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提高成效。
4、帮助幼儿认知,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建构知识体系,运用网络信息后,搜集信息的过程也相对独立,幼儿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血液的情况有很多好奇:“血液是怎样循环的”“人体里有多少血”,幼儿通过对图片信息的阅读,进行自我分析,建构处理,探讨后建立自己对“血液”的认知,并且不断修正,完善。
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方便
创设探索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幼儿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幼儿引入探索科学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幼儿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幼儿求知的兴趣,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中。如在进行科学活动《圆圆的和方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幼儿观察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它们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幼儿看了后笑得前俯后仰、议论纷纷。此时,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它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唤起了幼儿探究的愿望,诱发了幼儿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幼儿在积极的状态下,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幼儿的科学活动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幼儿主动地进行探索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要努力提供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有利沟通生活中的科学与课堂活动中的联系,从而丰富科学教学的内容,促使幼儿理解科学、爱科学、应用科学,培养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信息技术不仅能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如科学活动“认识青蛙”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从而使幼儿能直观、形象、具体地让幼儿了解青蛙的基本特征,运用多媒体,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青蛙小时候是怎样的?然后引导积极思维,从而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利用动画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演变过程具体呈现在幼儿眼前,使幼儿有了更多的收获。
四、多媒体技术辅助科学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环境为幼儿自主探索性学习,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要根据科学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只能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实践能力上。
(二)不要忽略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使幼儿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幼儿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幼儿在思维遇到障碍、探索受阻时,在幼儿不能自控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有效的引导。
(三)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鱼儿的外形特征,感受鱼儿的可爱和美丽,巧妙运用不同材料来表现水中游动的鱼。
2.能力目标:了解表现鱼儿手法的多样性,掌握并运用绘画、剪贴、彩泥等一种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各种各样的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鱼儿的形、色、动态之美,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保意识、培养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装饰各种鱼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和学生作品、海底背景图板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外星球看,地球是蓝色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积极回答,师生一同模仿鱼儿游泳的动作。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鱼儿游游)
二、观察感知,体验审美
1.提出问题,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鱼。
2.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海底世界吧!看海底的景色多美呀!还有许多美丽又可爱的小鱼在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呢,瞧,还有小鱼向我们问好呢?你喜欢哪位小鱼做你的朋友呢?并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生回答)
3.动手组合,感受鱼儿的美。
师:这么可爱、奇特的小鱼,我们都舍不得让他们离去了,怎么办呢?老师留了三条美丽的鱼在我们这里,看!他们来了,不过,这三条鱼很奇特,鱼头、身体和鱼尾是分开的,谁能来到这里给他们组合成一条完整的鱼呢?(学生到黑板前亲身体验)
三、发散思维,自我表现
1.同学们做的非常好,老师要送给你们小礼物(贝壳),贝壳很奇特吧,背面有数字1、2、3。
拿到1的同学做鱼的头部,拿到2的同学做鱼的身体,拿到3的同学做鱼的尾巴。
2.请学生说一说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可爱的小鱼呢?用绘画、橡皮泥、彩纸等形式来表现。
3.学生听音乐,自由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情感升华
1.学生把做好的鱼儿贴到“海底世界板”上。
2.师生共同欣赏作品,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绝不能是盲目的、成人化的,应当依据幼儿自身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启蒙性教育。幼儿期即学前期(3―6岁),这一时期幼儿有如下特点。
(一)心理特点。
1.幼儿活泼好动、爱模仿,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一些新鲜的东西,总是不停地、积极地运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活动主要依靠大脑向高级神经系统调节。幼儿大脑的成熟程度不足,兴奋过程的活动胜于抑制过程,因此,幼儿好动,此特点在幼儿中期尤为突出。
2.由于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都有所提高。
3.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伴关系开始冲破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从主要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和同龄人的关系过渡。逐步有了与别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行为。
4.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形成系统,幼儿对事物逐渐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幼儿的各种心理活动互相联系密切,先前的心理活动、先前形成的态度,影响着后来的心理活动和对事物的态度。
(二)感知发展特点。
幼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主要时期,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感知过程概括化、系统化。
2.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幼儿感知过程的主动性最初表现为选择性。在幼儿期的观察活动中,特别是用眼和手及其他感官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感知的选择性和目的性。
3.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随着感知过程分化和综合水平的提高,幼儿不但可以感知到许多以前不能感知到的事物及其特征,还能够抓住关键性特征减少多余动作。通过较少的感知动作,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三)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的发生使幼儿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步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的发生与思维的联系非常密切。幼儿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认识自己。
据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属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分为两个阶段:(1)前概念阶段。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出现表征功能。这个阶段幼儿由于不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有部分与部分的直接等同,因而他们常常是“转导推理。”(2)直觉思维阶段。此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它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又受直觉感知形象的影响。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向现实靠近,神话故事式的思维成分减弱了。幼儿逐渐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新概念”,追求客观的认识。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针对特殊性怎样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一)顺应幼儿天性,满足求知渴望,拓展科学教育的范围,引导他们更广阔地接触科学。
1.顺应幼儿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幼儿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探究欲望极强。因此,我们要利用幼儿这一天性,引导他们广泛接触周围世界,及早播下科学的种子。
2.满足幼儿求知的渴望。幼儿期是人生中提问最多的时期。他们瞪大眼睛,好奇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渴望了解周围世界,提问的内容大大超出了《纲要》的范围,涉及方面很多,动物、植物、地理、人体等各个学科。我们应满足幼儿的求知渴望,带领他们寻找答案。
(二)反映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科学的进步与未来的需要,增加新内容、吸收新信息、渗透新观念。
1.增加新信息、吸收新信息。拓展幼儿科学教育内容,要善于捕捉新信息,抓住教育的契机。对于幼儿来说,大量的新信息是发生在身边的新变化,要引导幼儿随时随地注意与发现。
2.渗透新观念。要思考未来社会的需要,在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活动等时要渗透各种新观念。如环境意识、发展意识、创造意识、时间意识、合作意识等。
(三)不应超越幼儿认知水平,强求幼儿背诵抽象的科学概念。
1.考虑到幼儿期的概念只是经验水平上的概念,我们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教育。幼儿应该学习日常生活概念、具体事物概念,区分日常生活概念与错误概念的界限。我们不能以幼儿概念的幼稚性、朦胧性为借口允许错误概念的出现。
2.不能迁就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科学教育不能满足于感知表面现象,而要努力引导幼儿整理零散的知识经验,促进初级概念的形成,并逐步提高概念水平,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
(四)不要追求记忆大量知识,而要减少知识难度,增加智力难度。对于幼儿发展来说,兴趣、能力、情感、个性比知识更重要。知识难度不等于智力难度。
(五)在快乐的活动中学科学,让幼儿经历、尝试、发现,充分品尝科学的乐趣。
1.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与材料。大自然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广阔、最有趣的课堂,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64-02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课堂操练是《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一个环节。用 Authorware制成课件,学生可直接在电脑平台的学生端上演练,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学生像在玩游戏一样,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制作这类课件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案例讲解,到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很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将知识穿成串、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熟悉几何画板、CAD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CAD把所学内容绘制知识流程图或思维导图,鼠标一动,图形立现,效果相当好。这种有形的图形是十分系统的、清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巩固。
2.化抽象为直观。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概念、观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概念、观点,只有靠强化记忆来掌握概念、观点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在讲授“什么是情绪与情感?”这个内容时,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事先设计四个(喜、怒、哀、惧)Flas,或借助QQ系统中的表情图片。并根据直观画面进行生动地讲解(或学生即兴表演)。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图画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如在讲授“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幼儿情绪与情感控制力差。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三大学习理论”时,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各项比较项目:理论代表人物、来自国家、实验名称和理论观点,输入 Excel表格;或用CAD设计各项比较项目,然后进行排列。这样,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对比学习,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问题、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机会,开阔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视野。比如在讲授“什么是性格?”这个内容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视频片段“西游记”,把学生引进一个鲜活的情境之中,并提出探究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去西天取经过程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源,搜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雷锋、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红楼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四个人物形象等等),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性格的表现形式,并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列举出性格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对“什么是性格”就能更好理解和巩固了。
当然,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小学一年级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教学内容:人民美术版小学美术教材一年级的《鱼儿游游—》一课。
2、教学目标:
A: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事物的对比中产生的。
B: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漂亮的鱼。
C:培养学生对画画的兴趣和绘画技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鱼。
2、难点: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发挥想象力把鱼画得充满童趣并将鱼画漂亮。
四、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准备:教学课件、几何图形、自制的鱼模型。
2、学生学习用具准备:彩笔、油画棒、水彩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
师: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没手也没脚,能在水里游.
学生:鱼。
(课件出示许多鱼在大海畅游的图片)
2.
通过对比知道鱼的大小.
由此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比赛看谁画的鱼最漂亮。
(板书课题:谁画的鱼最漂亮)
(二)讲授新课
1、鱼的形状:
①欣赏:形状各异的鱼。
②提问:鱼有哪些形状?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粘贴各种形状的鱼)
③师:哦,原来鱼有那么多种形状,那鱼儿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课件出示鱼的画法步骤图)
2、老师示范:
老师在教学投影上示范画一条大鱼,使学生明白如何才能突出特征将鱼画大,提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出别的画法吗?”同时启发学生运用生活中所见的各种线条,如:衣服上的线条等来装饰鱼身上的花纹,大胆发挥想像力,画出各种各样的鱼,
3、鱼的色彩:
①将贴在黑板上的各种形状的鱼有色彩的一面反过来,让学生感受色彩的美感。
②欣赏色彩斑斓的鱼的图片。
4、鱼的动态:
请几个学生做鱼游泳的动作,欣赏鱼尾巴不同方向摆动的动画片,学生从中了解到可以在画上画出鱼的不同动态。
5、欣赏画家的作品和小朋友的画。
(三)动手作画
让学生用同样大小的纸作业,大家一起比赛看谁画的鱼最大,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比
教师将黑板画成大海,让学生将画好的鱼用剪刀剪出贴进“大海”里,师生一起来评论:谁画的鱼既大又漂亮?
大家讨论:如果把鱼画小了,可以怎样加以装饰使之变大?
(五)总结
1、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就该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在毕业后主要是在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中担任一线教师、管理人员及班主任等职业,服务对象多是3-6岁幼儿,该阶段的幼儿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思维活跃,是一个有活力的生命群体,需要给予全面的呵护和关爱,因此幼儿师范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与其他专业的差异性较大,主要是对学生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应用型师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其师范性和教学型,要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有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及认知能力的和谐发展,将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进行完美结合[2]。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信息技术课程则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教师按照既定路线使学生进行被动学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中教学内容需要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或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讨与研究来获取知识,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二、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術课程教学定位
1、文字处理教学定位。文字处理软件是一种常见的办公软件,主要是对文字进行排版和格式化处理,在办公软件中常用的是WPS和WORD,这种文字处理软件的文字处理功能较为丰富,可以利用这一软件来编写文章、专业报告、制作网页等[3]。在文字处理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文字编辑与技术处理能力进行掌握,学会用文字处理软件对文字信息及写作基础技能的处理,掌握文字输入法,此外,还要利用文字编辑、制作文字表格、插入图片、艺术字、绘制图形等多种方式来增强文档感染力和表现力,具备一定的设计编排能力和图文编辑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需要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教案编写,并制定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训练打字速度,对各种文字输入法进行掌握,并学会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稿编排和设计工作等。
2、多媒体技术教学定位。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可以同时对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媒体信息进行获取、编辑、处理和存储等,对文本、图像、图形、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变得有声有色,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来进行教材的动态修改,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4]。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服务对象为幼儿,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幼儿教学中,可以为幼儿故事、儿歌等进行配音,并用形象、生动的动画营造出真实的情境,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刺激,可以有效启发幼儿心智。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创意开发和技能培养,如让学生独立制作校园情境小剧本,首先要让学生对剧本进行设计,角色安排和场景处理等,这些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其次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设计类型及设计工具,通常情况下会采用FLASH动画制作工具,在FLASH动画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一些技能指导,让学生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5]。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学生对Powerpoint软件进行幻灯片制作,以及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的应用,学习美工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制作出多种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课件,将动画、视频、音频和图文进行合理的搭配,满足幼儿求知欲及好奇心。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质量从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教师素质水平高低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幼儿师范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为了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首先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明确的定位,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加强学生文字处理与多媒体技术的技能培养,还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及未来岗位中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肖幸.幼儿师范学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教学方法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2):62+66.
[2]沙小梅.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J].才智,2011,(32):118-119.
[3]孔令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模式下小学信息技术师资的培养[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2,(04):294-298.
[4]蒲守木,张建军,高崧,余利斌.黄冈师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03):78-81.
一、应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课堂语言,正确引导幼儿。
幼儿认识事物往往带着很大的无意性和情绪性。由于幼儿年小体弱,因此在情感上对老师特别的依恋,对环境特别敏感。那么,老师的情绪、语言、行为,将直接影响幼儿情绪心态,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创造行为。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若课堂语言干涩而缺少情感渲染和幽默,那么,课堂的学习氛围必然会趋向紧张,使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更是无从产生。因此,首先,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课堂语言要亲切、平等、幽默,让幼儿情绪上轻松愉快,心理上如沐春风,这样才能在表达上和学习过程中做到流畅自如:其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课堂语言要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只有运用形象的比喻、适当的夸张,才能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幼儿的感知活动中起到调控作用,进而对幼儿的感知进行诱发和导向,进一步抓住幼儿的美术学习情趣,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知识。
二、课堂语言和肢体语言相结合掌控幼儿的情绪变化,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上,美术教师应该是幼儿情绪的最好调节者,老师的语言平淡,幼儿的情绪就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老师的语言过于高亢、情绪化,幼儿的情绪也会随着太过激动,同样使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不能顺利开展。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能真正达到掌控幼儿情绪的目的进而激发幼儿美术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煽动性,让语言的变化来影响和控制孩子的情绪,也就是说让孩子的情绪随你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以真实的情感、生动的语言、辅助以丰富的肢体语言投入到对幼儿的情绪感染中,幼儿就会被你的课堂语言教育所吸引,襁你的情绪所感染,从而才能真正成功的来掌控幼儿的情绪变化。其次,教师的语言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把握好幼儿注意力从集中到疲劳的这个时机,在幼儿注意力集中的这一时期,将美术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落实到实处,使美术教学活动在中结束,给孩子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才能掌控幼儿的情绪,进而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2.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关系到其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成效,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二、发展农村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对策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0-6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远低于OECD国家11%的平均水平。”从数据中我们应该看到,对于国家的人力资源来说,每一个幼儿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多数幼儿生活在农村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幼儿教育,提升农村幼儿的整体素质。科学启蒙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大力倡导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今天,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幼儿园要把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1.转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摆脱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教育目标要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科学素养为中心转变。
2.设置合理的农村幼儿园课程。农村幼儿园在设置课程上要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规定。明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什么?幼儿身心发展的阻碍是什么?摒弃传统的以“小学课程”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提供时间和空间。此外,还要在正式活动外随时随地渗透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努力营造崇尚科学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幼儿科学的、健康的生活。
3.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但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更会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上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教师文化水平和专业修养之外,还要提升其信息素养,如今,人们的生活早已进入信息化,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
(二)家长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1.家长要转变传统观念。家长的认识和偏见是造成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识不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错误观念和择园标准给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带来巨大压力。
中图分类号:G6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30-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STS教育作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以应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挑战,尤其对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深层次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STS教育概述
1.STS教育界定。STS即英文“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STS教育在这里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整合。STS教育体现了21世纪国际科学教育的导向,将科学教育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紧密联系,突出了科学教育的实践性、生活性,是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STS教育狭义的理解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统整;广义的理解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从各自学科之间通过教育方法进行研究的统称。STS教育不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互为排斥的传播,而是三者有机协调、融合与沟通,是从统整角度审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理论与实践,STS教育是统整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体现。STS教育重视培养幼儿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与社会生活,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交融。STS教育融入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提升。
2.STS教育的特点。STS教育在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在共性教育理念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是科学教育的新的理念。
(1)融入当念、社会环境、人的生活。STS教育的核心,就是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整合起来。一方面,体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结合,将传统的一门或几门的独立学科整合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顺应教育发展趋势,与布鲁纳提出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相一致。另一方面,关注学习者作为现在与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具备的素养培育,以人的需要、社会需要与科学需要为开展科学教育的出发点,促进社会进步。再有,STS教育重视环境、能源、人口、粮食等全球性危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尽可能的反映到教育中。
(2)跨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STS教育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习俗等领域,在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提倡整合学科之间、领域之间的内涵,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综合运用,以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观实现教育目的。
使课程具有科学基本性、科学基础性、科学范例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幼儿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教学内容更适合幼儿基础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3)更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STS教育关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的删繁就简,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兴趣、探索的教学方式对知识体系进行取材,使其内容更精练、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易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自然环境中,充分发挥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现象,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使受教育者得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教育的同时,能综合地解决实际问题。能更典型、具体、实际地培养幼儿科学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二、STS教育启示
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禁锢于幼儿园,关注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放在首位。STS教育作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更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1.课程目标渗透STS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与追求的终极目的,如何明确与制定课程目标至关重要。STS教育目标力求反映科学教育与自然、生活、社会的联系,体现来自生活,来自自然的生态科学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对新的科学教育问题,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建构,始终对学习保持高度兴趣,实现科学教育目标。
STS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有充分的相同点。提出的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周围事物的关注,运用自身的感官通过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幼儿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结果。积极探索人的身体奥秘,亲近大自然,对动物现象感兴趣,能从生活中认识与解决数量形时空的关系,体现了《纲要》。
2.课程编制渗透STS教育。STS教育视野下的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编制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的课程,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发展的课程。STS教育认为课程是生成的、动态的、是适合具体的班级和具体幼儿的。STS教育科学课程是在环境、幼儿经验、教师经验、社区生活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STS教育课程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内容组织应该按照幼儿生活逻辑和兴趣发展逻辑进行网络化构建。STS教育高度关注对幼儿大自然、大社会的兴趣,注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的、学会生活的感情与能力。
STS教育课程编制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的关系,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的体验,不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获得知识,而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解决获得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能力;通过STS教育,初步培育幼儿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
3.课程结构渗透STS教育。课程结构是通过一定的课程组织方式,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的课程要素编制成可以实施的教育行为模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课程结构是教学过程的基础。STS教育课程结构体现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强调问题意识,力图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的整合成一个统整结构,通过这种统整结构,协调各课程领域关系,优化课程过程,实现教育目的。在STS教育课程结构统整中,课程结构要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阶段认知水平处于感知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思维方式。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自我认识的真实。生活中的日月星辰、冰雹雪雨、雾电雷暴、山河湖海;树木、花卉、蔬菜、水果;鸡鸭鹅狗、猪马牛羊、鼠兔蛇猴等都是能够引起幼儿参与与兴趣的内容,要建构统整的课程结构模式,创造更多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课程结构,引领幼儿主动地在生活实践中统整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实践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实现科学知识与科学经验,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实现。
总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也存在着我国特有的困难和问题,这给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STS教育正是人们在科学教育领域中找到的一种对于挑战的应答。STS教育作为一种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亟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将STS教育科学的应用于我国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是需要幼儿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形成概念现代科学教育是通过幼儿自己操作,感知和身体运动,能够轻松吸收新信息,发现更多甚至超越老师给予的知识,还有助于理解事物的特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通过亲自拍球、滚球、用球做游戏,才能理解球的软硬、弹性,认识到拍球的轻重与球跳得高低的关系。
(二)促进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思考等智力技能的发展。
首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观察对幼儿来说是最基本的一种智力技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听、触、味、嗅参与观察,学习了观察的方法,观察的内容也由浅入深,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从短时观察到长时期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多种感官作用于物体,建立多种分析器的联系,形成完整表象,使观察全面深入。通过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可得到明显提高。其次,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分类是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手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幼儿在操作时把物体放入一定的关系中,有这种活动做基础,随着幼儿年龄增长,他们可以不必用手碰物体,而能够在头脑中把物体进行分组。
(三)促进幼儿形成新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更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新观念使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适应于社会。幼儿科学教育向幼儿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幼儿形成环境意识,科学没有止境等新观念。幼儿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生态”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之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纳入了生态环境教育。如“沙漠上的骆驼”、“清洁的水和不清洁的水”、“扫垃圾”等课题,把动植物及其生长环境联系起来,把水的污染、生活垃圾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和水源的保护、环境的保持结合起来,让幼儿从小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关心保护环境。
二、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科学教育通过向幼儿展示充满色彩、声响、图形、数量、关系、联系、因果变化的大自然、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人体自身的知识,为幼儿打开了一本五光十色的大百科全书,吸引了幼儿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反复认识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缤纷神奇的大自然的美感;对科学知识浓烈的好奇心;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操作成功的成就感;品尝到劳动果实的喜悦感等。
(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
首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幼儿期幼儿也具有了初步相对稳定的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儿童的道德感已开始形成发展,科学教育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像“中国的饮料”、“夏日的扇子”“今天的灯”等课题,幼儿的思索,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体验到科学是一种美。各种类型的美是具体的,它依附于具体事物,幼儿科学教育正是把具体可感的事物展现给幼儿,幼儿通过观察科学教育中各种动物、植物、物品的形状、结构;大自然的鲜艳色彩、有特色的线条、声响、运动、节奏等,都会使幼儿产生欣赏美的愿望,获得美的感受,有利于促使幼儿形成正确审美观和健康的什么态度。
三、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一)幼儿科学教育使幼儿获得人体自身的知识。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包括“人体”知识教育,使幼儿了解到;人的体外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个体的生长教育过程和成人的关心照料;人体主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等,从而引导幼儿去关注,探索人体并愉快地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二)幼儿科学教育可防止挑食、偏食的毛病。
营养成分是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抵御疾病能力的基础,儿童营养的最佳来源是食物,幼儿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要摄入充足全面的营养素。幼儿科学教育向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等食物,让幼儿了解它们都是有营养的食物,认识到偏食、挑食的危害,使幼儿对各种食物产生兴趣,改正偏食,挑食的毛病,使幼儿膳食营养均衡,身体得以健康成长。
(三)锻炼幼儿身体。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一些课程为达到直挂效果,教师常常领幼儿到室外进行教育(包括室外教学、参观、劳动、游戏等)让幼儿在新鲜的空气里,充足的阳光下,愉悦地活动,不但舒活了筋骨,开阔了视野,也促进了体力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6―0050―03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起步晚。进入世纪90年代后,我国幼儿园一直沿用的“常识课”被“科学教育”所代替。在考察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的现状时不难发现,在科学教育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认为科学教育就是知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一直把知识的掌握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教育目标所追求的价值主要指向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教育目标的表述上基本上以知识为主要线索,目标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时,就分成为小、中、大班儿童应掌握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并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也难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受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至今仍有很多幼儿园在实施科学教育时出现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使幼儿早早便受到应试教育的浸染。这种严重违背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已经背离了科学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只会严重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
其次,认为科学教育就是要尽量缩短童年期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发展史上,儿童曾一度被当做“小大人”,但这种忽视儿童童年生活、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很早就被批判,并逐渐被人们所摒弃。就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现状看,儿童的童年期被人为地缩短,儿童被当做“小大人”的问题又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一些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对“神童”培养十分迷恋,片面地强调幼儿智力的发展,强调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设计许多纯智力性的科学游戏,旨在超前发展幼儿的应变能力与智力。儿童在这种成人从自身视角出发打造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肯定难以真正体会自由探究的乐趣。
第三。认为科学教育就是成人主导的教育。
在科学教育活动实践中,教育者普遍对科学教育本身缺乏科学的认识,她们往往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就是让幼儿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动手制作,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则处于“权威”的地位,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提供、场地的布置、活动形式的运用、活动时间的长短等完全由老师决定。这种完全由成人主导的科学教育模式既不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更难以使科学教育真正成为儿童自主体验和探究的活动。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之一,旨在对幼儿科学素养进行早期培养,然而,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不难发现,仍然存在许多偏差。常言道: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方法,最终影响教育效果的达成。在今后的幼儿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教师需要首先树立现代的幼儿科学教育观念。
一、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纲要》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在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中突出体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一重要教育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是当前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科学教育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论是集体科学教育活动,或是个别的科学教育,或是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科学教育,都要注重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出结果;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儿可选择性的活动机会、活动材料,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真正实现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在成人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在周围环境中学习,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倡导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对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认为只有在集体的、教师讲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才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职责也决不仅仅在教育活动,而要为幼儿创设和组织丰富的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实现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认知和经验的发展。
三、幼儿科学教育的开放性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支持与影响人活动的外部条件。科学教育环境是指幼儿科学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作用。提倡幼儿科学教育的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在科学教育活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形式、方法、师幼关系、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特点等随机开展,可以贯穿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可以是在幼儿园,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要注重开放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也可以是自然材料;科学活动内容更要广泛,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与生活的万事万物,根据幼儿特点选择最基础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体现启蒙性教育的特点;科学教育活动在方法上要灵活,或对物体现象进行观察,或进行主动地探究,或根据观察、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和记录;科学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开放性,可以是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在师幼关系方面可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也可以是合作者、参与者或指导者;在评价方面更要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或社区中的多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形式、方法、标准等方面力求开放性。
四、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的终身性
终身教育思想渗透在《纲要》的全文中,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终身教育也就是终身学习,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延伸拓展到幼儿园科学教育。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条件,现代社会再也不是一个“一技在手受用一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发展需要和条件,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社会,教育将伴随人的一生。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为人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是对生命全程(Iife span)关照。人的生命是一个历程,幼儿时期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只有这样,幼儿园的教育才能无愧地被称为“终身教育的奠定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
刘占兰老师曾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概括为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会用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大价值。为此,幼儿科学教育应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引导幼儿逐步形成关爱和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的态度等目标放在首位,追求以促进幼儿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这些将有益于幼儿一生的发展。
五、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化
整合教育观是建立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也是以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本的具体要求。所谓幼儿园课程整合,就是把课程中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起来,使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幼儿园课程形态。因此,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最终应该也必然会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旌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及领域的整合。
1.科学教育目标的整合化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并非短期行为,在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培养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其价值追求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2.教育内容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它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协调统一。应将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身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整合到幼儿科学教育中。
3.科学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科学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科学探究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社会性参与等方式相结合,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幼儿将观察法、操作法、语言法等相结合,重视集体科学活动的同时,也关注游戏和生活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关注区角中的生活教育。如:在幼儿吃苹果时,让幼儿观察苹果的结构,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苹果,感知它的质地;在快乐屋里玩角色游戏的时候,引导幼儿买卖苹果,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交技能;数苹果、摆苹果,培养幼儿按一定顺序排序的数学观念;画苹果,用橡皮泥搓苹果,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幼儿集队时,还要等待其他小朋友,通过有节奏、富于童趣的肢体动作引起幼儿学习表演的兴趣。
4.与其他各领域活动有机整合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其他领域活动中,科学则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出现。我们说“科学无处不在”,不仅说科学的问题和科学探索的过程无所不在,同时也是科学认识的对象即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无所不在。在语言活动中,往往有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富有童趣的儿童故事或谜语等,这些儿歌、故事和谜语本身就蕴涵了许多的科学现象和道理。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就把小白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概括得栩栩如生、恰到好处。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其他领域的特色,从中寻求科学教育的契机和资源。
总之,在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他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活动的个体;我们要协助每个孩子,因为他与成人不同。幼儿科学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多方面的工程。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要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并服务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情感、态度、能力、方法的培养相结合;幼儿的主动探索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相结合;科学教育与语言、社会、艺术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科学教育在社会与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文玲,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