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26: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幼儿科学与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每一节活动以前,教师都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运用信息技术后,将一些原有的,繁琐的材料变为漂亮的界面,变化为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例如:在《有趣的管子中》,教师制作了课件,一些浇水特别充足,比较茂盛的植物,还有一些干枯的植物;幼儿看到画面内容后,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的说:“这些花都打蔫了”“小花是怎么喝水的”……孩子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运用材料自己动手操作寻找答案……孩子们被多媒体画面鲜艳的色彩,或动或静的景物,或有趣或紧张的情节吸引住,幼儿在这种轻松自如的环境下,进入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激活了思维,强化了记忆。
2、培养幼儿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
网络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幼儿的想象,有助于幼儿自主发现事物的规律、特征、用途等。例如:认识恐龙,幼儿不可能在一次活动中对这些庞然大物充分了解,于是我就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注意:“你们知道恐龙吗?”“你知道几种恐龙的名称?”“他们都吃什么?”幼儿自由交流后,答案虽不准确,但他们对恐龙充满了探究的欲望。然后,我就让幼儿自己点击查看,自主学习。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查看相应的资料,玩恐龙的拼图游戏。这样,幼儿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3、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建立虚拟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传到教学过程的信息,能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多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可以增加幼儿对教学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延长知识信息在神经中枢中的保留时间。如在科学活动“幼儿怎样睡觉”中,幼儿用鼠标将动物拉到相应的睡眠方式上,拉对了,小动物就招招手,表示正确,继续努力,拉错了,则退回重来。这一评价方式让孩子一目了然,而且也是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幼儿你来我望的交往活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提高成效。
4、帮助幼儿认知,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建构知识体系,运用网络信息后,搜集信息的过程也相对独立,幼儿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血液的情况有很多好奇:“血液是怎样循环的”“人体里有多少血”,幼儿通过对图片信息的阅读,进行自我分析,建构处理,探讨后建立自己对“血液”的认知,并且不断修正,完善。
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方便
创设探索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幼儿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幼儿引入探索科学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幼儿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幼儿求知的兴趣,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中。如在进行科学活动《圆圆的和方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幼儿观察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它们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幼儿看了后笑得前俯后仰、议论纷纷。此时,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它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唤起了幼儿探究的愿望,诱发了幼儿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幼儿在积极的状态下,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幼儿的科学活动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幼儿主动地进行探索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要努力提供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有利沟通生活中的科学与课堂活动中的联系,从而丰富科学教学的内容,促使幼儿理解科学、爱科学、应用科学,培养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信息技术不仅能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如科学活动“认识青蛙”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从而使幼儿能直观、形象、具体地让幼儿了解青蛙的基本特征,运用多媒体,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青蛙小时候是怎样的?然后引导积极思维,从而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利用动画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演变过程具体呈现在幼儿眼前,使幼儿有了更多的收获。
四、多媒体技术辅助科学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环境为幼儿自主探索性学习,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要根据科学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只能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实践能力上。
(二)不要忽略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使幼儿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幼儿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幼儿在思维遇到障碍、探索受阻时,在幼儿不能自控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有效的引导。
(三)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鱼儿的外形特征,感受鱼儿的可爱和美丽,巧妙运用不同材料来表现水中游动的鱼。
2.能力目标:了解表现鱼儿手法的多样性,掌握并运用绘画、剪贴、彩泥等一种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各种各样的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鱼儿的形、色、动态之美,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保意识、培养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装饰各种鱼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和学生作品、海底背景图板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外星球看,地球是蓝色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积极回答,师生一同模仿鱼儿游泳的动作。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鱼儿游游)
二、观察感知,体验审美
1.提出问题,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鱼。
2.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海底世界吧!看海底的景色多美呀!还有许多美丽又可爱的小鱼在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呢,瞧,还有小鱼向我们问好呢?你喜欢哪位小鱼做你的朋友呢?并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生回答)
3.动手组合,感受鱼儿的美。
师:这么可爱、奇特的小鱼,我们都舍不得让他们离去了,怎么办呢?老师留了三条美丽的鱼在我们这里,看!他们来了,不过,这三条鱼很奇特,鱼头、身体和鱼尾是分开的,谁能来到这里给他们组合成一条完整的鱼呢?(学生到黑板前亲身体验)
三、发散思维,自我表现
1.同学们做的非常好,老师要送给你们小礼物(贝壳),贝壳很奇特吧,背面有数字1、2、3。
拿到1的同学做鱼的头部,拿到2的同学做鱼的身体,拿到3的同学做鱼的尾巴。
2.请学生说一说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可爱的小鱼呢?用绘画、橡皮泥、彩纸等形式来表现。
3.学生听音乐,自由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情感升华
1.学生把做好的鱼儿贴到“海底世界板”上。
2.师生共同欣赏作品,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绝不能是盲目的、成人化的,应当依据幼儿自身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启蒙性教育。幼儿期即学前期(3―6岁),这一时期幼儿有如下特点。
(一)心理特点。
1.幼儿活泼好动、爱模仿,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一些新鲜的东西,总是不停地、积极地运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活动主要依靠大脑向高级神经系统调节。幼儿大脑的成熟程度不足,兴奋过程的活动胜于抑制过程,因此,幼儿好动,此特点在幼儿中期尤为突出。
2.由于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都有所提高。
3.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伴关系开始冲破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从主要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和同龄人的关系过渡。逐步有了与别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行为。
4.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形成系统,幼儿对事物逐渐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幼儿的各种心理活动互相联系密切,先前的心理活动、先前形成的态度,影响着后来的心理活动和对事物的态度。
(二)感知发展特点。
幼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主要时期,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感知过程概括化、系统化。
2.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幼儿感知过程的主动性最初表现为选择性。在幼儿期的观察活动中,特别是用眼和手及其他感官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感知的选择性和目的性。
3.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随着感知过程分化和综合水平的提高,幼儿不但可以感知到许多以前不能感知到的事物及其特征,还能够抓住关键性特征减少多余动作。通过较少的感知动作,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三)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的发生使幼儿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步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的发生与思维的联系非常密切。幼儿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认识自己。
据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属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分为两个阶段:(1)前概念阶段。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出现表征功能。这个阶段幼儿由于不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有部分与部分的直接等同,因而他们常常是“转导推理。”(2)直觉思维阶段。此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它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又受直觉感知形象的影响。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向现实靠近,神话故事式的思维成分减弱了。幼儿逐渐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新概念”,追求客观的认识。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针对特殊性怎样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一)顺应幼儿天性,满足求知渴望,拓展科学教育的范围,引导他们更广阔地接触科学。
1.顺应幼儿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幼儿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探究欲望极强。因此,我们要利用幼儿这一天性,引导他们广泛接触周围世界,及早播下科学的种子。
2.满足幼儿求知的渴望。幼儿期是人生中提问最多的时期。他们瞪大眼睛,好奇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渴望了解周围世界,提问的内容大大超出了《纲要》的范围,涉及方面很多,动物、植物、地理、人体等各个学科。我们应满足幼儿的求知渴望,带领他们寻找答案。
(二)反映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科学的进步与未来的需要,增加新内容、吸收新信息、渗透新观念。
1.增加新信息、吸收新信息。拓展幼儿科学教育内容,要善于捕捉新信息,抓住教育的契机。对于幼儿来说,大量的新信息是发生在身边的新变化,要引导幼儿随时随地注意与发现。
2.渗透新观念。要思考未来社会的需要,在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活动等时要渗透各种新观念。如环境意识、发展意识、创造意识、时间意识、合作意识等。
(三)不应超越幼儿认知水平,强求幼儿背诵抽象的科学概念。
1.考虑到幼儿期的概念只是经验水平上的概念,我们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教育。幼儿应该学习日常生活概念、具体事物概念,区分日常生活概念与错误概念的界限。我们不能以幼儿概念的幼稚性、朦胧性为借口允许错误概念的出现。
2.不能迁就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科学教育不能满足于感知表面现象,而要努力引导幼儿整理零散的知识经验,促进初级概念的形成,并逐步提高概念水平,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
(四)不要追求记忆大量知识,而要减少知识难度,增加智力难度。对于幼儿发展来说,兴趣、能力、情感、个性比知识更重要。知识难度不等于智力难度。
(五)在快乐的活动中学科学,让幼儿经历、尝试、发现,充分品尝科学的乐趣。
1.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与材料。大自然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广阔、最有趣的课堂,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