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09:26: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深入人心。1997年,一项对200多家同类大型公司的调查显示,80%的公司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在高科技部门、咨询公司知识创新更多。知识管理可以提高生产率、帮助决策、实施顾客服务以及创新等,其潜在价值可以说无处不在。
在图书馆学领域,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兴趣更强。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中心,其知识转移与共享贯穿于图书馆各个业务工作环节之中,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知识转移与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其运用已深入到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建设、技术构建、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制度安排、读者教育、战略制定等方面。
尽管知识管理源于企业文化,并被广泛运用,但是知识管理概念依然模糊。许多人尝试过从理论的角度去定义知识管理,并且确认了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对知识管理有不同的理解,但仍没有表达清楚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Martenson,2000)建议: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的代表性,而不是知识本身。但是,这种说法使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区分更加模糊不清。因而有人从概念和操作层面上来区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
要区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必须找出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这就必然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
一般把数据定义为用来作为推理、讨论、计算基础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把信息定义为知识和智慧的接收和交流,把知识定义为通过总结能力或运用知识能力的经验或者理解真理以及对事实的推理能力,并且把智力定义为理解。Meadow认为数据是混在一起的各种符号,信息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意义,其暗含的意义是正当的和有用的数据。而知识比信息有着更高层次的确定性和正当性。智力,则是一种信息的形态,同时也是推理能力的尺度……由上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上,这些概念都是重叠的。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因此Oluic-vukovic 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
France Bouthillier和Kathleen 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
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
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
・内部知识的创新
・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
・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
・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
・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
・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
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
小结
在国外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很多地方与信息管理重叠并且理论基础薄弱,但在许多组织中知识管理切切实实在起着很大作用。知识管理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实践构成的,这种实践是在政策、工作常规和组织结构中不断变化的。具体讲,可以归纳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明确论点:
・知识在实践中大多被定义为隐性的知识,显性的知识仅仅包含于那些把隐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的活动中。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当前我国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档案管理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时常出现,部分小规模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技术以及资金等都存在一定不足,甚至部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出现孤立情,与企业内部各管理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此种情况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档案管理效果,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大力度对市场改制理念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新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企业档案管理平台创新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改革是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此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的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应当积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平台的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来承担企业运行及发展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的信息,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积极优化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在对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软件编程等技术进行有效应用的基础上,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电子文件的来源提供可靠的保障。
以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例,创建一个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平台后,能够实现档案数据信息的登录、流转处理、收集归档以及保存利用的一体化,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电子邮件系统为主要依据,建立机构内部通信,为企业档案信息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途径。通过电子起草、传阅、审核以及签发和归档等电子流转方式,来实现内外部收发文、签报、文件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企业档案管理平台的创新,能够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实践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
在企业运行及发展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理念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对企业内部计算机设备硬件等进行有效的防护,最大程度上减少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隐患,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应当规范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加强档案信息的管理,确保企业档案信息得以安全稳定的流转。
就企业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所谓流程管理,就是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进行规范的监控,并明确企业各项任务活动的流转、执行情况,并加强监督和管理,此种情况下,能够保证系统所产生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企业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做好机构文件处理流程的梳理和提炼工作,将文件处理过程纳入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具体工作流程和环节中,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档案管理效率。也就是说,文件信息的高效化管理,能够实现对文件信息的全过程管理,对痕迹保留以及收文督办和监控等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3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
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应当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化的应用,确保其能够满足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类型客户的实际需求,充分发货企业档案管理的最大效能,加强制度创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从保证信息系统的规范应用、合理开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企业需要在行政规章、业务规范、技术规则等几个层面,组织信息部门、业务部门,共同建立起企业级信息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部分企业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各阶段,已建立或正在建立的制度有:《办公自动化系统(OAK)应用及运行维护管理规定》内容有文件与档案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信息系统的身份确认、用户权限管理、用户信息变更管理;信息工作人员的管理等。《OAK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细则》主要针对归档前的电子文件,要按要求填写元数据格式的内容。《文书档案归档文件整理细则》对归档后的电子文件的整理进行定义,并梳理出整理工作流程。《信息应用系统业务培训管理办法和程序》针对信息系统的正确、规范操作而设立。
4 服务创新
信息化时代,文件与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式、内容,与传统档案利用服务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创新之首,即树立信息服务的理念。信息系统深入、广泛的应用,形成了质优量大的电子文件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用户群体越多,对信息服务的要求就越多、越广,因此,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树立信息服务的理念。
信息服务强调主动服务。档案部门要对信息产生的来源、信息共享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要经常动脑筋、想办法去收集信息,调查了解系统用户潜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策划、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形式,有计划地对电子文件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并转化、制作成信息产品,提供服务。
在信息服务方式上,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用户对信息利用的需求,提供面向用户的信息利用平台。通用的信息应用系统,在功能模块设计时,对文件与档案管理的业务工作考虑得多,功能全面。但用户在利用信息时,往往只是希望查找文件本身,他们期望最大的是获取信息的效率和信息本身的准确率。因此,有必要为用户建立专门的信息利用平台,将信息过滤掉一些档案管理属性,使用户能简约、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面向用户的信息利用平台,突出了用户的权益,保护了用户信息利用的效果,使用户在共享信息的同时,体会到档案服务工作人性化、主动性的宗旨,缩短了用户与档案工作的距离;另一方面,在对信息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专题,收集、筛选、深层加工相关信息,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将专题信息制作成光盘,形成信息产品,为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第三是为有远程信息利用需求的用户,提供跨越空间、时间的信息服务。
结束语
就宏观层面来看,市场改制理念下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若想要切实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效率,实现长足发展,企业在开展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就应当积极探索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转变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创新保持协调一致,从而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的提升,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正在实行改制,这些事业单位体制已经从原来的事业单位改制为面向市场的企业性的经营组织。改制事业单位面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较,其生存与发展的状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1)从外部环境看,改制单位所从事的服务性的工作,也已不再由国家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调控,改制事业单位,其工作的状况与效益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和市场竞争的冲击。(2)从单位内部的财务运行与管理的角度看,改制事业单位可能部分项目费用继续由国家财政予以支持;但是现在全部靠国家已经不可能了。首先,从思想上,必须改变以前那种大事小事靠国家,有钱没钱靠拨款传统思想。其次,改制事业单位要形成不要惧怕市场,敢于面向市场,要从市场要效益的思想。(3)面向市场,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参与市场竞争,改制事业单位要自主开展与本单位工作性质和职能相一致的业务活动,并在这种业务活动中创造经济效益,用以改善单位职工福利待遇和促进单位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运行与管理树立面向市场,建立开源节流、创造效益的理念。
改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要自觉地把面向市场,开源节流、创造效益的观念贯穿于单位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改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从两个方面去做,努力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的能力。
第一,建立开源节流的理念。
对于任何一个改制事业单位来说,首先是开源问题:筹集足够的事业发展资金仍然是事业单位理财的头等大事。改制事业单位必须在现有的国家财力状况下,面对单位的运行与发展资金基本上不可能再依赖国家,等、靠、要基本上不可能的现实情况下,对于开源方面,改制事业单位的现在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改变像过去那种只是被动地呆在财务岗位上,做一些资金收付的工作。财务管理更要建立面向市场开源的理念,要主动参与单位的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广泛提供有偿服务,帮助单位从市场中广开财源,逐步壮大单位的经济实力。其次是节流问题:改制事业单位要敢于从市场中广开财源的同时,更要通过单位的各项管理和业务做好节流的工作,现在财务管理人员要建立面向市场开源的理念,主动参与单位的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如何从财务管理和业务工作发展角度,更好的做好单位的费用管控工作,加强单位的节流工作。
第二,瞄准市场调整资金配置。
在新的形势下,改制事业单位要借助自身具有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科技优势,设法让这些优势转变成资本,转化为单位服务效益。善于围绕市场办事业,依托市场求发展,瞄准市场调整资金配置。要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发展与市场需求联系更紧密的那些服务事业,以达到促进事业发展和追求资金使用综合效益的目的。在这方面,改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树立和逐步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拓展事业单位服务领域和范围,瞄准市场调整资金配置,做好相关方面的财务工作。
二、依法理财的观念
党和政府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法制才能很好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规律及其对事业单位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改制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要逐步培养和牢固树立依法理财的新观念。对于改制事业单位来说,依照市场经济法律进行依法理财必须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方面,改制事业单位要依法处理单位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财务关系,包括与其他往来单位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财务关系。要切实解决好事业单位对外财务管理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依法、依规收费和公开、规范收费程序。所谓依法、依规收费,就是事业单位服务收费一定要有政策依据,同时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不能仅仅依据单位自己的意愿随意收费,也不能越过物价部门擅自收费。所谓公开、规范收费程序,就是要将服务收费项目向服务对象公开,使他们在接受服务的时候能够明明白白,心服口服。事业单位服务收费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何切实坚持依法理财,合理收费,关系到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大计。
第二方面,改制事业单位要依法处理本单位内部的财务关系,在单位内部依法理财,同样是要体现公开、民主、规范的原则,做到公开理财、民主理财、规范理财。公开理财、民主理财,就是财务部门要增大单位内部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注意听取单位内部干部和职工的意见,自觉接受他们的监督;规范理财就是严格按法定程序和单位内部制度办事,坚决杜绝资金使用和财务分配中的随意现象。
三、建立风险管理的理念
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改制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1)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2)政策机制变化带来的风险;(3)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风险。这些风险管理对改制事业单位是非常重要,因此,对这些风险管理管控的好坏就决定改制事业单位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捧着铁饭碗的事业单位缺少竞争意识,长期与市场脱节,导致对市场的敏锐性不强,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运行与发展竞争性不强。现在改制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受到市场的影响,一是来自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产生一定的风险。例如改制事业单位一旦用于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过大而不能收到相应的经济回报时,单位经济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单位的事业发展也会出现严重问题。这样一类的事实和现象是屡见不鲜。
对于政策机制带来风险管理对改制企业尤为重要。政策机构导致风险就是指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根据客观实际不断调整政策方针,以保证宏观领域协调发展。这必然给微观领域中各行业带来利益变动,这种利益的不可测性就是风险。对于改制事业单位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政策风险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Mao Yaozhong Zhang Rui Li Mansheng
(School of mathematics,Lanzhou City College,Lanzhou Gansu,730070,China)
Abstract:Set theor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mathematics building.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do not have adequate level on the concept of se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of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Key words: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Set;Comprehension on concept;Investigation
职前数学教师的概念学习对于其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评价职前数学教师的学习成就不仅要关注程序性的知识更要强调概念性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职前数学教师拥有的诸多概念知识当中,有很多并没有反应出概念的本真意义,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简言之,职前数学教师的概念体系当中具有较多的迷思概念。迷思概念对于职前数学教师认知活动产生的危害难以估量,其会让职前数学教师的认知活动呈现出“劣币驱除良币”的状态,使认知结构产生严重偏差。集合理论是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础,通过问卷测试职前数学教师对于集合概念的理解情况,以管窥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论文主要围绕职前数学教师关于集合概念的理解水平是怎样的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1.2 调查对象
调查选取了甘肃省三所师范类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176名大三学生,其中男生62名,女生114名。
1.3 测试题
论文选取了7道有关集合概念的开放式问题作为测试题,依次如下:
(1)什么是集合?
(2)可以用哪些方式表征集合?
(3)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等价吗?
(4)空集是有限集合吗?请说明理由。
(5)全集是永恒唯一的吗?
(6)一个集合的补集可以不同吗?
(7)区间是集合吗?请说明理由。
1.4 数据分析工具
Excel2003软件被用来处理调查得来的数据。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对于“什么是集合?”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问题“什么是集合?”的回答,65.9%的职前数学教师回答正确,1.1%的职前数学教师回答部分正确,33.0%的职前数学教师回答错误。集合是一些明确规定且彼此不重复的对象的全体。那些回答部分正确的同学仅仅认为,“集合就是明确规定的对象的整体”,缺少了“对象不能重复”这个关键点。
学生对于集合定义的错误理解其实与平时的集合定义教学存在很大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会直接教授集合的定义、规则及运算,缺少正反例证,没有细致分析哪些对象的全体能够或者不能够形成集合。比如,互相之间不存在共同特征的对象以及彼此不能够共存的对象的全体就无法构成集合。
2.2 对于“可以用哪些方式表征集合?”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集合有三种表征方式,分别是列举法、描述法和韦恩图法,缺少描述法是大多数部分回答正确学生的通病。总的来看,女同学的正确率(74.6%)明显高出男同学的正确率(56.5%)。
集合的不同表征往往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集合。然而从调查结果看,不少学生对描述法表征集合的认识比较欠缺,这其实与描述法相对更加抽象有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集合表征方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表征方式,而且要重点训练让学生学会在各种表征方式之间进行转换。
2.3 对于“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等价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问题“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等价吗?”的回答,绝大多数学生(89.2%)的回答都是错误的,认为整数集合包含奇数集合与偶数集合,偶数集合是整数集合的真子集,所以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不等价。他们的疑惑体现在:与原集合不相等的真子集怎么能和原集合等价呢?部分怎么能等价于整体呢?事实上,根据一一对应的原理偶数集合与整数集合是等价的。相对来讲,男学生(17.7%回答正确)的结果好于女学生(7.0%回答正确)。此外,很多学生的答案答非所问,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作答。
集合中的元素如果能被数完就是有限集合,如果数不完就是无限集合。有限集合不能等价于除本身之外的任一子集,而无限集合可以等价于它的某个真子集(如通过一一对应就可以使整数集与偶数集等价)。将近九成的学生(89.2%)都对此做出了错误的回答,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少集合等价的知识,不知何为集合的等价,把集合的等价与集合的相等混为一谈。在集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补充集合等价的理论,并让学生明确区分集合的相等与等价。
2.4 对于“空集是有限集合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空集是一个有限集合,但是很多学生基于“空集中没有元素”这个事实,认为:“空集很含糊,不能讨论其有限性”;“空集中没有元素,不好做任何解释”;“空集既不是有限集合,也不是无限集合”。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太理想(62.5%的学生回答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什么是有限集合的定义理解不深。大多数学生只是感官上觉得集合中的元素如果能被数完就是有限集合,而空集中没有元素他们就主观地认为不能数数了,自然也就不属于有限集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有限与无限集合定义的本质特征,以是否可以与其真子集等价作为判断有限集合与无限集合的标准。
2.5 对于“全集是永恒唯一的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全集并不是永恒不变或者唯一存在的,它随着处理问题的差别可以取许多不同的形式,甚至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所用数学方法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都可以取不同的全集。但是,很多学生(69.9%)并没有理解全集的实质,做出了错误的回答。
对于全集的认识不能“望文生义”,很多学生的回答只是汉语意思的臆测,比如“全集是指包含所有个体及运算的集合”,“最大的集合”等。这主要是学生不理解全集的本原意义,不知道根本就不存在最大的集合这个事实。因为如果存在最大的集合,那么将其作为新的元素,又可以生出更大的集合。事实上,全集是应用一定方法讨论问题时关于对象范围的限定,问题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所选取的全集就可能不一样。
2.6 对于“一个集合的补集可以不同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问题“一个集合的补集可以不同吗?”的回答,虽然男同学的回答正确率(24.2%)高于女同学的正确率(9.6%),但是总体来看,回答正确率显著偏低(总体回答正确率为14.8%)。
补集确定的基础是全集,学生对于全集理解的偏差会导致对于补集的错误理解。数学是一门前后内容密切关联的学科,对于一些关键的核心概念一定要形成正确、牢固的认识,为后续概念的掌握提供支持,避免“错一处而乱全局”的困境出现。
2.7 对于“区间是集合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区间是一种特殊的集合,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84.1%)并不知道这个事实或者曲解了这个事实。
区间是一类特殊的集合,它的元素均是实数,之所以很多学生否定这个事实,主要在于区间的写法与集合的描述法、列举法的写法存在形式上的不同。学生们在学习集合这个概念之初就熟悉用花括号的记法,而区间用的是圆括号和方括号,这个明显的差异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区间不是集合。因此,对于集合概念的教学应该突出概念的本质,不要拘泥于概念的形式,也就是要“注重实质,淡化形式”。
3 建议
从前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职前数学教师对于集合概念的理解并不理想,与调查之初的预想存在较大的反差。职前数学教师所掌握的集合知识缺少完整度,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比较松散;对于概念的理解主观腻断,往往会“望文生义”出现似是而非的错误理解;缺少数学探究的理性精神,学习中很少“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许多有关集合概念的知识存在学习盲区,欠缺部分必要的学科知识。基于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3.1 对高师课程改革的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与之紧密联系的高师课程改革则严重滞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提升教师的知识与能力,需要高师院校培养适应新课程的新教师,高师课程改革迫在眉睫。2012年,教育部组织出版了各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1]为高师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广大高师院校应该认真落实,对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具体操作中,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消除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界限,并针对当前绝大多数数学教师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整体欠缺的现状,[2]开设一些诸如《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数学史》《数学文化》等宏观理解整个数学体系的课程;同时,应该增加数学教学知识类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够把中小学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从而体现出数学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最后,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应设置实践性及研究性的课程,增强职前数学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达到对于特定专题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3.2 对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建议
作为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日常的教学,不能把教学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照本宣科,而应当想办法做实事,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具有效性;其次,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知识的来龙去脉,避免“烧中段”式的灌输教学;再次,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过程的规律,把教学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应该改变当前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过于偏重科研的现状,把教学绩效与科研绩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其愿意投身教学及教学研究。
3.3 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建议
前言:建筑工程与普通工程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对于人力资源和材料、能源以及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工程项目的施工期限也相对较长。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着建筑的使用,同时也关系着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对建筑施工企业最为直接的反映,需要引起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建筑企业施工中涉及的生产因素众多,变化迅速,同时施工期限较长,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尚且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和改进,
一.建筑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企业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是一个应用广泛的管理科学,要求企业实施“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全面管理及多样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2.特点
(1)全过程管理
指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坚持以预防为主,企业管理人员要将质量管理作为工作的核心,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加强对于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符合设计规定的标准。更加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工程设计到施工过程,以及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施工项目的总体质量。
(2)全面管理
指企业所属各个部门都要重视质量管理,做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尽职尽责地进行质量管理,调动包括施工技术、生产、材料、机械、质量检测等部门,共同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
(3)全员参与管理
也就是所谓的人人有责,质量管理并不单单是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企业所有人员的责任,质量的保证及改进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企业员工要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时刻关注工程质量,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从自身做起,确保工程的质量。
(4)多样性管理
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应用,建筑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施工指数,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改进,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能。
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或缩短工期,没有按照设计要求的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从而导致工程施工不合理,为工程项目埋下许多安全隐患,导致后期工程质量受到影响,进度缓慢,投资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其次,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现象,使得产生的内部监督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难以实现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同时,部分地方政府思想狭隘,对建筑行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缓慢,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然后,基层施工人员素质低下。施工人员是建筑施工的直接参与者,存在于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对于工程的质量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巨大。优秀的施工队伍可以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如果施工人员自身而对素质低下,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熟练,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工程管理人员如果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无法对施工人员进行合理地安排和调配,也可能给工程留下巨大的隐患。
最后,建筑材料不合格。建筑材料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材料的质量也直接决定工程的质量,只有合格的材料,才能建造出合格的工程。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材料的验收,还要对提供材料的制造商进行相关认证,这也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甚至确保施工项目最终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度
建筑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分项工程和整体工程通常都是多人共同进行,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一旦出现事故,责任的承担没有针对性。这就造成一部分施工人员变得懒散,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够重视,抱有侥幸心理。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质量责任制度,将工程进行细化,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层层把关,加强施工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其责任感,是责任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要对工程的相关设计进行监督和管理,如发现违背设计和勘察标准的人员,可以直接追究其责任,运用行政或法律手段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2.加强对于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要选用质量可靠的施工原材料,从原材方面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施工工程中,还要随时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材料的质量和使用期限,不使用不合格材料和超出使用期限的材料。对于土建工程而言,其涉及的原材料相对简单,主要有钢筋、水泥、砂、石子等。在施工开始之前,需要采用专业手段对这些材料进行质量检测,确认合格后才能应用在工程施工中,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超出使用期限的材料。
结语:总之,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着建筑的使用安全和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认知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并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说话人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另一个是写作所构建的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享一个框架结构,即两个思想家的不同观点、表达方式、表达语言等。然后把1、2两个心理空间的元素在第三个输入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对接,最后把相互对应的元素有选择地输入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合成,具体合成大体要通过三种方式运作:配置、匹配和发展。配置是把每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包括来自输入空间的各信息元素的“融合”。匹配是将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和知识相互配合。输入空间的结构一经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建立联系就会产生新的概念,使话语(文章)得到解释。
2、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语言现象的解释及广泛运用
语言学家胡文仲指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因此,研究语言不能脱离价值观。通过概念整合对英汉词语的比较,可以我出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所在,从而进一步挖掘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共同性与民族性。
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四个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认知运作,能充分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不同,对语言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因此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二种不同的语言现象的解释,从而可以更明确地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之处。下面我们以英汉死亡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为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理解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解释过程,从而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点。
3、中西方相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对于英语死亡委婉语“paassed away”以及汉语死亡委婉语“去了”有着相同的意义,请看例句,“这个老人昨晚去了。”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其意“这个老人昨晚已经死了”。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可以解释人们理解这句话的认知过程。输入空间1中,是有关“人死”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出生,长大,死亡,不可能复活”等元素。输入空间2,是“旅行”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启程、路程、目的地、不再回来”等元素。类属空间中的结构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以及向合成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可能性,其内容包括了“开始、过程、目的地、结果”等元素。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的认知过程得到一些新型的对应关系,这些新型的对应关系是两个输入空间里所没有的。“人死”和“旅行”的认知域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帮助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层创逻辑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扩展。因此,“人死亡”结果同样在“人启程”的结果之间起作用。
4、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4.1例如:天崩vs.Hit the Rocks(撞暗礁)
(1)天崩
同样,在此有二个不同的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一个帝王死了)和输入空间2(天塌了,天崩了)。输入空间1包含的元素有:“帝王”、“至高无尚的权利”、“死亡”、“统治国家的灾难”等。输入空间2包括“天”、“主宰万物的权利”、“崩塌”、“人类的灾难”等元素。类属空间包含了施为者(帝王,天)、主体特征(皇权、主宰万物的权利)、行为(死亡、崩塌)、行为的后果(统治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等实体。这些由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元素决定了两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
合成空间的元素:帝王死亡的后果=天崩的后果。其中新型的对应关系包括:“帝王”和“天”相对应,“至高无尚的权利”和“主宰万物的权利”相对应,“死亡”和“崩塌”相对应,“统治国家的灾难”和“人类的灾难”相对应。这就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元素“帝王”和“天”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完成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扩展最后一步:“天崩意指帝王死亡”。这种意义的解读就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该委婉语暗指帝王的死亡犹如国家的灾难。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即封建等级制度下重身份的价值观。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很重视人们的社会等级身份。儒家的“礼”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秩序,其核心是严格的等级制,早在周代,便把人分为“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2)Hit the Rocks(撞暗礁)
在四个心理空间中,类属空间中的结构是“施为者、行动、后果”。输入空间1是有关人的认知域,其中包括的元索有“人、难以预料的灾难、死亡”,输入空间2是有关航海的认知域,其中包括“船、撞暗礁、沉入海底”。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一一对应,比如:“人”对应“船”,“难以预料的灾难”对应“撞暗礁”,“死亡”对应“沉入海底”。这就完成了整合过程的第一步:组合。关于“船撞暗礁”以及“的背景知识,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扩展中构建了新的意义:船撞暗礁后消失=人遇到灾难后死亡。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组织器官衰老、多合并有其它基础疾病,发病时多急骤且危重,多伴卧床不起、口齿不清、意识模糊等症状,诊疗活动以挽救生命、维持生命体征、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1]。舒适护理相较于传统护理模式,注重满足患者对舒适度、心理支持的需要,甚至可改善治疗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我科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效用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200例(男122例,女78例),年龄65~81岁,平均(71.2±6.9)岁;病症类型:心律失常50例、高血压心脏病41例、心力衰竭43例、冠心病心绞痛38例、心肌梗死28例。纳入标准:以心血管疾病为主症,年龄≥65岁。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舒适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常规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据病情结合医嘱制定护理路径,给予治疗、生活、饮食等护理;患者宜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吸氧;监控患者血压、心律、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危重者给予特护。
1.2.2舒适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以患者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为目标[2]。①生理舒适: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宜安静、整洁、温馨;合理设施布置,以方便为主;特殊生理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清洁、改善,等,维持患者生理卫生;抑制护理差错、意外事故,减少对患者生理伤害。②心理舒适: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监控患者心理状态,对于心理波动较大、抑郁患者,给予心理呵护,可通过聊天、播放舒缓的音乐等方式缓解改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多进行鼓励与支持,缓解患者忧虑。③社会舒适:据患者认知、文化程度、性格等情况,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熟练的掌握沟通技巧,不表现出任何的歧视,给予尊重、理解与支持;据患者家庭、人际关系,促其亲友给予足够的支持、理解,多探望、关心,增强患者被关心、支持、理解感受。
1.3疗效判定 参照健康调查表(SF-3)设立指标,并观察、测评患者健康指数,指标包括生理机能、生理疾病、一般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活动等,赋予权重,满分为100分。于患者入院前与出院时进行测评,以调查问卷的形式。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 结果
入院时常规组与舒适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出院后两组患者精力、社会功能差异显著(P
3 讨论
舒适护理主要目的为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强调情感、精神、身体清洁,本次研究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患者其生理机能、一般状况、情感功能、精神健康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常规护理[2-4]。
舒适组不同患者间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改善状况差异较大,标准差均在30以上,可见舒适护理其适应性有待提高,医院在开展舒适护理时除常规的舒适护理内容外,还应掌握足够的技巧,据患者临床资料、社会关系,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珂,杨柳.舒适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3,31(03Z):229-229.
关键词:公民意识 契约观念 积极竞争观念
中国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中国人又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长
期的农业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中国人培养了与其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念,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伦理价值观念逐步得到确立,市场经济社会形态下,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逐步加强,个人自觉自主抉择自我行为,不再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贤君清官,越来越能够用公正的态度处理个人自我与他人以及社会组织的利益关系;越来越有明确的契约意识,希望通过法律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的利益关系;“红眼病”的现象逐渐消除,积极进取的竞争观念得以确立。
一、公民意识的加强
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弱,农民在生活中往往感到难于把握自己的
命运,于是就产生了草民意识,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明君和清官,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加之,在农业社会中,社会成员生活在血缘群体之中,血缘等级伦理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绝对尊崇,在多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没有决策事务的发言权,甚至于关于自己的婚姻,这样的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由家长做主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成员难于培养独立抉择自己命运的习惯,为了维护血缘群体的稳定,社会主流伦理进一步强化成员的整体意识,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成为社会道德褒扬的对象,因此,在小农的价值系统中缺乏自主意识。
公民是自主自觉的人。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独立地面对社会的竞争,社会的竞
争要求,社会成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直面自己人生的重大抉择,市场经济的建设促使人性自我的又一次觉醒,所以说市场经济社会是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启蒙时代。
公民是追逐个人自我利益的人。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的前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追逐个
人自我利益,同时也尊重别人追逐个人自我利益权利。这时,公平合理地分割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公正不仅是指导一切社会制度设计的伦理价值,同时,也成为社会成员处理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以承认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为前提,让人们接受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并不难,即使在
中国传统社会,社会伦理不承认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实际上人们的内心中也不能没有对个人自我利益的认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承认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中国人心底深处被传统伦理压制的,追逐个人自我利益的欲念,像瓶子里的魔鬼,一下子释放出来,开始兴风作浪、兴妖作怪,社会生活中,对个人自我利益的追逐像决堤的洪水开始泛滥,其手段之恶劣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人们认为是市场经济释放了自私的恶魔,有的人因此攻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的人则寄希望于弘扬传统道德,扼杀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利益的恶魔,但是,实际上,市场经济对个人利益合理性的认可,与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利益,并无必然的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反而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匮乏正当个人利益观念,缺乏理性的、公正的分割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的利益关系的伦理价值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人不仅在伦理观念中认可了个人自我利益的合理性,而且越来
越理性地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道德观念的转变已经体现在对立法的指导中,《物权法》的出台是最有力的证明。人们不再把对个人自我利益的追逐的泛滥,归咎为市场经济,归咎于对个人利益的认可,逐渐认识到对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遏制是认可正当个人利益的道德合理性,认可只有理性的、公正的分割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的利益,个人才会逐渐消除对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追逐。当正当的个人自我利益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人们也就不会再用撒泼、耍赖等蛮不讲理的方式保护个人自我利益,对于仍然蛮不讲理地追求个人利益的钉子户,人们必然持批评谴责的态度。
二、契约意识的强化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血缘群体中,社会人际关系以熟人关系为主,农业社会是熟人社
会。生活在血缘群体中的人,自然的血缘亲情是其最主要的感情,因此,维护自然的血缘亲情既是当时个体心理的需求,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求,处于维护自然的血缘亲情的需要,人们不愿意为了物质利益斤斤计较,加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人们之间根本性利害冲突比较少,所以,使用契约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使用契约协调处理利害关系的机会比较少,人们也就没有对契约的重视,相反往往把使用契约处理利害关系看成是没有亲情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生活需要的满足基本上是通过互通有无的交换来实现的,从中表现出的互
相帮忙,不是出于仁爱利他的动机,而是由于利己的企图,亚当・斯密说:“倘若你要与别人交换东西时,你要这样说:请给我以我所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私的打算……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在斯密看来,尽管人人都有同情和怜悯之心,但在交换的买卖活动中,人们不是遵从无私奉献的伦理原则,而是奉行等价补偿的互惠互利原则。
开革开放30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人的契约意识在不断强化,经济交往的签约率
和履约率都不断提高,劳资双方也都越来越重视劳动合同的签订,越来越重视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距离真正的契约社会还相当遥远,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中,社会成员把契约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的观念尚未真正普及,上述我们谈到的因为契约观念匮乏产生的社会问题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况且,真正的契约社会不仅要求社会成员把契约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而且要求社会成员要把信守契约作为一种人生的信念。签约就意味着自己一定会践约,但是,要保证自己一定能够践约,那么必须慎重签约,任何轻率许诺的人,都不能保证完全践约,任何言出必行的人,都不会轻率许诺。一个犹太商人在临终之前向儿子传授自己一生的经商秘诀:即使签订了会使自己倾家荡产的契约,也必须去履行,儿子问:一个这样的契约已经使人倾家荡产,他怎么会是成功秘诀,这个犹太商人说:还有一句,就是永远也不要签订这样的契约。
三、积极竞争观念的形成
在改革开放之初,多个学科的学者们都热衷于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许多学者认为,相对于
西方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贵和息争,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竞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传统的伦理文化来说,在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确实更重视和的伦理价值,但是,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人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竞争精神却是非常武断的,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人们之间不可能没有竞争,有竞争也就不可能没有竞争意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中,人们形成的竞争观念的性质不同而已。
农业经济相对于工商经济来说,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对于效率的提高影响较小,这决定了农
业社会中的人,在满足欲望或追逐利益的时候,往往不是将着眼点放在利益怎么增加上,而总是在利益的分配上动心思、做文章,这导致了中国人的竞争观念更多地表现为消极的负面竞争,不是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比他人多,而是使自己的利益不比他人少,社会成员的竞争不是充裕的竞争,而往往是匮乏的竞争,竞争往往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而是导致社会混乱,阻碍社会进步和和谐稳定,这也是主流文化贵和息争的原因所在。
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中国人的消极竞争观念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
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消耗了中国人太多的聪明才智,一事当前中国人往往不是首先确定这是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这是一件涉及到哪些人的事情,不是想成就此事需要遵循什么事理,而是想相关的人际关系如何协调,人际合作往往不能增加合作的力量,反而人与人之间互相掣肘,内聚力涣散,能量大量内耗。“兵者,诡道也。” 但是,太多的中国人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当成了人际关系处理的宝典。
一个民族文化中,典型游戏的游戏规则的设计,往往体现民族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的观念,中国象
棋和麻将是最典型的中国游戏,中国象棋中“绊马腿”的招数是国际象棋中没有的。在麻将游戏中,每一个参赛者各自为战,如果没有事先谋划的作弊,每个参赛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合作,他必须看好上家、盯死下家,不让对门做和自己才能赢牌。相比较而言,桥牌大概是西方最典型的游戏,桥牌赢牌不仅强调与对手的竞争,更强调与伙伴的沟通与合作。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传统的消极竞争观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桎梏作用。为了推动经
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央确定了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但是,传统的消极竞争观念成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障碍,先富起来的人往往遭到“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的攻击,全国发生了几乎不可计数的哄抢承包人的果园、鱼塘的事件,一时之间,全国人几乎都得了“红眼病”。
市场经济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满足欲望和追逐利益的机会,市场竞争机制刺激个人最大限度地
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创造财富,满足自己的利益追求,积极的竞争观念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广泛的“红眼病”正在逐渐得到根治,人们逐渐树立了只有先把蛋糕做大,才能增加自己夺得一块蛋糕的可能的意识,对于先富起来的人,人们不是在一味地攻击,而是发挥才智,尽力学习,努力使自己也富起来。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人传统的消极竞争观念并没有彻底转变,当前社会中强烈的仇富情绪,在很大意义上,仍然是传统的消极竞争观念在作怪,“恨人有,笑人贫”的小农心态有两千年的历史积淀,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市场经济导致伦理价值观的转变必然是全方位的,但是,公民意识、契约意识和竞争意识是最重要
的,从草民到公民是社会成员主体身份的转变,市场经济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根本不同之一就是,农业社会是血缘亲情社会,市场经济社会是契约社会,而竞争则是市场经济早期发展的根本方式,社会成员主动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可以推断社会经济更快地发展。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为HB08BXW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该病到了晚期可引发多种并发症,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与癌症、冠心病并称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5%的人群均为中老年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为此,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对疾病的了解成为了当前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1]。鉴于此,我院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提出了全程护理干预给予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和生活质量,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72例患者均选自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内科接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为45-85岁,平均年龄为65±9.83岁,病程11.5±6.5年,根据患者的接诊顺序,通过随机数字排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仅采用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则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每组各有患者36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住院护理干预当患者到院之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专科评估,同时采用糖尿病知识调查表对患者专科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调查结果和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①制定教育计划:计划主要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以及出院前指导,其中短期教育主要加强患者最接待解决的问题;中期教育则主要通过分层次、个体化教育对患者缺乏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干预;长期教育则主要是帮助患者正确看待疾病,并使其具备最佳的心态,树立起长时间接受治疗的心理;出院前教育则主要是对叮嘱患者一些相关保荐知识,指导他们掌握尿糖、血糖的检测方法、胰岛素注射方法和足部检查方法等。②教育形式:在教育中,将科室自行编制的健康教育手册发放到患者手中,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疑问进行及时的解答。③反馈:责任护士在给予患者4-5d的干预后,从患者中抽取部分患者对其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针对个别效果不佳的患者,根据其知识情况重新拟定教育计划,并多次或再次进行个体化的教育。
1.2.2家庭护理干预在患者出院之后,护理工作从临床护理转为家庭护理,责任护士每周应当定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1-2个月上门进行1次随访。在随访中,主要对患者家居条件、家庭配合情况以及支持等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对患者的服用药物进行检查,了解其是否过期。当着患者及其家属面进行胰岛素注射或者血糖测量等操作,对检测结果登记到血糖检测本中,若患者出现疑问则及时进行指导,并对一些问题进行纠正,若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非常不理想,建议其到院进行检查,接受医生的指导。
1.2.3门诊护理干预门诊专科护士再次对患者糖尿病知识进行评估和了解,根据评估结果为其拟定相应的个体化健康指导计划,同时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例如:若患者饮食方面知识缺乏,则重点加强患者饮食知识;若未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的患者,则需要对患者运动相关知识进行强化。对患者足部检查方法以及胰岛素注射方法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若患者出现血糖无法有效控制或者用药不正确的情况,则需要为其联系医生接受门诊指导。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若存在心理有问题的情况,则需要给予其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建立起长期治疗的信念。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以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2]进行测定。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对比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对比(n)
项目 常规组(n=36) 干预组(n=36)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饮食 12 19 13 35
运动 21 25 20 34
药物 22 30 23 35
自我监测 24 27 24 35
并发症 17 21 18 33
糖尿病足预防 15 24 14 33
2.2两组患者SF-36评估结果对比见表2。
表2两组患者SF-36评估结果对比(±s)
指标 干预组(n=36) 常规组(n=36)
总体健康(GH) 79.66±3.75 74.75±4.48
生理功能(PF) 80.13±4.45 75.63±4.67
生理职能(RP) 78.23±5.62 72.50±4.41
躯体疼痛(BP) 76.67±4.73 73.61±4.50
活力(VT) 77.51±4.75 73.27±5.25
社会功能(SF) 75.62±4.23 72.51±4.56
情感职能(RE) 79.24±3.66 74.44±4.24
精神健康(MH) 78.52±3.13 73.36±4.73
3讨论
全程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60年,全程管理主要通过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监督以及评价来选择最佳的医疗服务,使医疗服务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本次研究通过住院期间、家庭以及门诊护理干预给予患者一个全程的护理干预,并在干预过程中,不断提高加强患者的专科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这在最大化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进而促使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最后帮助自身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来看,通过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常规组,由此可知,全程护理干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探索》全书紧紧围绕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关键议题,首先对出版、出版产业、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思辨式的界定和描述,系统地介绍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展开深入探索,不仅提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战略运行保障机制以及知识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原则、体系和流程等,更是从国家、产业、企业三大不同层面提出实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战略措施,对我国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操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探索》主要有如下三大特点。
1 内容层面:研究领域新颖系统
纵览《探索》,全书立足于知识管理这一独特研究视角,结合我国出版产业的宏观背景和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对出版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索,内容新颖、系统、全面,读来令人备受启发,为我国出版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需要强调的是,整个议题不仅在出版产业以及产业内企业的知识管理意义重大,对其他特定行业内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如作者在书中探索性地针对员工、客户、业务、保障机制、竞争力这五大不同视角设计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考核构建了评价模型,这也对其他行业企业的知识管理效果研究和评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下面从全书的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议题两大方面介绍其独特、新颖之处。
1.1 视角新颖独到
知识管理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其实早已存在,国际上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长达近30年,中国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有10多年之久,但是在我国的出版研究领域,将知识管理作为切入视角对出版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探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作者具有创新式、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不仅立足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宏观环境的高度审视出版产业,更是紧密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操作大胆探索产业的微观主体——出版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为出版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探索视角。作者运用知识螺旋理论、“知识之轮”理论等知识管理基本理论探讨了出版领域以知识搜集整理—知识存储编码—知识分享交流、知识创新增值为主脉的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为出版管理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与此同时,作者还善于利用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角度,广泛结合经济学、管理学、出版学、传播学、心理学和企业知识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成果,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探索和思考开拓了一个宽广的研究视阈。
1.2 议题系统全面
全书内容充实,主题鲜明,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议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探讨和系统论述,让人深受教益。首先,作者就议题的提出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做了详细阐释,并明确道出开展此研究的意义所在;其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议题的关键内涵,作者还系统介绍了开展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竞争环境;随后,全书围绕议题的实现做了具体战略规划以及运行保障机制、效果评价的探讨,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论证;最后,从策略层面提出了议题的具体实现方法。至此,全书紧扣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主题形成“提出议题—分析议题—实现议题”的内容主线,总体看来系统全面、内容丰富,也在最后的对策方面为不同角色提出了更加细化、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一议题的系统全面不仅有利于丰富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开拓出版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新空间,还能为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一定思路和参考,意义重大。
2 结构层面:论证框架严密
通观《探索》可以发现,该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轮廓鲜明。作者首先着眼于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这一逻辑论证前提,在对知识管理基本理论进行通俗化阐释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而探索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和实现路径,并辅之以行业管理现状和标杆实践案例等实证研究,对论点进行论证,从总体搭建全书严谨的逻辑框架和论证结构。不管是在整个逻辑论述过程还是论文层次上,都体现了较高的逻辑掌控能力和思维水平。如在论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关系时,作者首先从知识观角度层层分解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依次从知识采集与存储、知识共享和交流、知识应用和创新三大方面深入剖析知识管理的作用机理,论证严密、得当。具体来讲,该书在结构层面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概念界定的明确清晰以及逻辑结构的科学严谨上。
2.1 概念界定清晰
明确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是开展研究论证的逻辑前提,只有在清楚地界定了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后,才能保证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科学客观。在这一方面,《探索》一书表现尤为突出。每当引入一个主体概念,作者都会综合权威专家和学者们的客观论述,首先对基础性构成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式的科学阐释,进而论述主体概念的含义。如书中探讨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关键议题的定义时,首先回归到对出版、出版产业、出版企业等基础性概念的界定上,并结合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学科属性,最终得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即“对出版企业内的一切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有效管理,以期实现企业内知识共享、创新和增值,提高出版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知识活动”。此外,书中多次提到“出版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的观点,作者在第二章即“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依据”中对“知识型企业”这一概念也进行了严格界定和清晰表述。
2.2 逻辑结构严谨
从论述过程和逻辑层次来看,《探索》表现出严谨、科学的特点,读来毫不晦涩,令人信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善于按照逻辑思维进行理论推演。全书首先着手于知识、企业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基础性概念及其相应理论的铺述,进而从逻辑层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普遍到特殊,使知识管理的普遍理论恰到好处且巧妙地嫁接到出版这一特殊领域,实现两者由两大个体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结合体的自然过渡。第二,善于从总体上把握论证框架。正如上文所说,全书围绕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构建了“提出议题—分析议题—实现议题”的研究主线,这也从逻辑层面展现出严密、有序的整体构架。第三,善于结合理论和实例实现对结论的充分论证和反馈验证。全书论据有力,结论科学。如在探讨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时,不仅引入“知识之轮”“知识木桶”等知识管理理论,还大力结合出版产业背景和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展开论证。而为了验证研究成果,作者还专门辟出一章进行标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案例分析,说服力强。
3 研究路径层面:思辨特质凸显
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或保持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出版业来说,知识管理模式的成功探索和实现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和关键。因为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论证的,出版的本质是对知识的整理、复制和传播,出版企业资本的主要表现是知识资本,出版企业的员工主要是知识型员工,出版企业的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知识创造型劳动形态,出版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知识产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出版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管理模式。通读《探索》后的明显感触是全书理论性强而不乏实践操作性,思辨特质尤为明显。在展开研究时,作者不仅有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思辨,也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辨,在总体研究路径上凸显了较强的示范意义。
3.1 宏观—中观—微观的思辨
作者有独到的思辨精神,对论点的观察、认识、分析、判断以及论证方法的选择等都体现了自身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了更有力地阐释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特殊性和方法论的特殊性,形成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并找到能够真正指导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规划和实施,作者非常重视对出版企业所处的出版市场竞争环境的研究。如书中第三章即是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竞争环境的分析,其中主要围绕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研究路径,分别对产业外部竞争环境(包括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其他媒体的市场环境以及新技术革命环境等)、产业内部竞争环境(包括产业的国家政策法规环境、产业内部市场竞争环境、出版企业所面临的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竞争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知识资本、组织构架、信息技术条件等)展开了系统分析。在书中最后一章,作者同样关注出版企业所处环境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沿用宏观—中观—微观的思辨路径,分别从国家、产业以及企业三大不同层面提出了实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愿景的具体对策。
3.2 理论—实践的思辨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知识管理这一研究领域可以说是复杂而又抽象的。一方面,知识管理是在“诸如人力资源、组织发展、信息技术、变革管理、品牌和声誉管理、经营测定和评估等几门学科碰撞而产生”[2],其基础理论丰富且涵盖面广;另一方面,单就“知识”这一客体本身而言,它即是一个“非常广泛、复杂、抽象甚至模糊的概念”[3]。而若要结合出版领域展开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探索》一书则既充分吸取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又结合出版学、企业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如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控制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激励理论等,站在一定高度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进行了涵义的科学界定和相关内容的理论探索,体现了很强的理论性。作者又不忘结合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设计了实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和愿景的总体规划和思路,并通过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这一标杆出版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经验,对全书所构建的知识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进行系统论证,富有实际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总体来说实现了由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并推动理论的螺旋式发展和多重思辨。
除了内容、结构以及研究路径三大层面的特点之外,《探索》还在形式上体现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特色。全书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善于用图表说话,通过企业知识螺旋示意图、“知识之轮”模型图、出版企业战略层次图等大量图表的直观呈现,略显艰涩的理论、较为繁琐的内容都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过书中也存在个别不足之处,如就全书各章节篇幅的总体安排来看,第九章即“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出谋划策”的内容与其他章节相比显得较为单薄,而对策方面的建议不失为全书的重头戏之一,能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愿景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值得多费笔墨展开阐释。
(《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企业管理模式探索》,王壮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定价38.00元,240页)
注 释
[1]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
随着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重点已经从定义、概念等方面深化到具体工程项目的应用发展中。知识管理在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为工程项目的质量提供了新的保障,也为管理模式的改进添加了新的动力。
1、知识管理与质量管理的概念
1.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到目前为止仍无统一界定,业内有如下几种对知识管理概念的认知:(1)知识管理是一种对组织知识资产进行挖掘与开发的目标观念性指导,其指导对象包括两种类型的知识,即外显性如,技术理论、文件资料等和内隐性知识。知识管理存在着对知识的识别、创造等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来创建知识体系进而达到组织学习的目的。(2)知识管理是一种能将组织或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最大程度调用与挖掘的方式。(3)知识管理是一种通过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而产生的延伸管理产物。(4)知识管理本身可分为知识库、知识通道、知识环境与知识资产。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就是组织或个人,通过一定管理制度对知识进行获取、挖掘及创新的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或个人创造价值能力的提升,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到额一个过程。
1.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念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念具有针对性,是对建筑工程用途以及能否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特性的一种限定。早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利用数理统计来对生产过程中工程质量进行控制。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已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特点是:全面、全过程、全员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贯穿整个建筑施工的全过程,组织内能够进行管理的所有事物及人员均在管理范畴之内,并对全面综合实行多方式管理法以达到劳资双方都受益的目的。
1.3知识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技术的概念较为广泛,一般是指能够协助人们获取、开发、存储以及传递知识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就单一技术体系而言,知识管理技术覆盖着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作为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使得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显性知识与内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方便,同时通过知识的利用与共享,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效益。不仅仅计算机技术,在编辑出版技术、发行技术等知识传媒技术中,知识管理技术亦发挥了相当的作用。日常中我们接触的知识管理技术大多是以计算机现代信息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发现技术以及知识库技术在知识管理技术中亦有相当比重。
1.4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同时具有对知识进行管理并协同进行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同时它也是一个综合系统,融合了管理的方法、处理决策以及组织发展规划,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功能:(1)知识的累积 累积统计自组织建立知识库以来,在应用过程中所收获的知识,为实施知识管理打下基础;(2)知识的共享 可以使企业或组织内部,每一个项目的运行都能在全企业经验知识基础上,帮助管理部门了解动态、行政部门定制制度;(3)知识的交流 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交流对企业或组织内部氛围以及文化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能使企业或组织成员间的交流变得无障碍,从而使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融合。(4)知识创新 通过上述的累积、共享与交流,来实现对知识和信息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的所在【1】。在经济现代化的社会,知识本身不仅仅是重要的资源同时知识作为商品,在各国的各个具有创新特色的产业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知识管理的实施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加强了企业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任务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管理的重点以及重点要求的提出是不一样的。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知识管理的实施成为知识经济浪潮中的重点。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从知识的创新、应用到知识的再创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 贯彻落实建筑工程中相关的质量管理法律与法规,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进行有根据、有规范的质量监督检查;质量管理相关人员对受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构件厂的等级与营业范围进行管理核查,以确保各个步骤的落实到位;上级对县级质量监督机构进行资质上的审查,重点考核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2】。(2)评定 评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相关检验,对工程质量的好坏进行划分从而核准出地区所属的优良工程。(3)创新 试验、鉴定被采用及推广的新结构、新技术以及新工艺,掌握建筑工程质量的新动态,对这些新的信息进行综合,进而对在监督建筑工程质量中的经验进行交流。(4)裁判 对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重大质量事故进行分析及处理,并对劳资双方就工程质量问题所产生的纠纷进行判定就仲裁【3】。
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体现在管理监督的方式上。监督方式的陈旧,目前政府监督部门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还是以文件的送达与现场监督的方式来完成,没有涉及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未能得到实现,从而亦无法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来对工程质量的信息进行挖掘,导致新技术、新工艺和经验交流等职能无法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信息亦无法得到综合利用。
4、知识管理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4.1在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从建筑工程的开始阶段,工程质量管理就贯穿于整个工程期,知识管理的应用可以针对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进行:(1)施工前期 施工前期,项目方案的知识管理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包括进行教育训练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建立知识管理中心、知识库来对知识进行分类与筛选。(2)施工期 知识管理系统在施工期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系统的规定,获取、存储知识,进而将所获取的知识进行传播与应用【4】。施工企业对质量管理的知识进行收集,通过知识管理中心的分析,对异常质量信息进行质量知识管理与挖掘,最终对专家的意见进行评估【5】。(3)竣工期 建筑工程完成后,知识管理中心可根据施工工艺与工程类型等对工程的质量进行评估,有助于优秀方案的推广以及知识库标准的改进,然后通过各种信息工具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改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4.2对影响质量因素的作用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以及施工方式等,良好运营知识管理以提高工程质量需做到如下几点:(1)学习机构的组建 学习机构的组建能够培养整体的学习氛围,使组织更为人性化,进而实施知识管理。(2)小团队的建立 各个团队之间可将各自的经验与知识进行交流,使得知识的获取面更为广泛,不仅仅在治疗管理中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整个企业或组织也形成了管理知识、分享知识的良好管理文化氛围。(3)材料、施工方案的管理 对材料与施工方案的管理应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化,从而指导材料等的选购,通过知识管理来达到一个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够符合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
4.3在管理主体及方法上的应用
建筑工程的实行,其参与方是很多的,主要有企业、施工队、项目管理与监理,因此,质量知识管理系统的监理必须满足各个参与主体的要求,以达到预防、处理因知识局限而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6】。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管理能提高各个主体对相关方法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的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
5.小结
不论外显性知识还是内隐性知识,他们均应该是流动的,可互相转换的【7】,这样,知识的相互促进与共享使企业或组织的信息面相对广、信息量相对充足,根据知识管理的理念,建筑工程管理系统能得到更好的完善与实施。
参考文献
[1]林纪宗, 张其春. 知识管理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05,(11):53-55.
[2]王耀华,吴贤国,骆汉宾. 知识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12(4)81-83.
[3]王巍,楼新远.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宁夏工程技术,2003,2(1):66-69.
[4]王众托.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