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3-09-05 09:26: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预算会计准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预算会计准则

篇1

一、相关研究综述和概念

(一)相关研究综述

预算会计准则的历史起源较早,但是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准则的出现还是在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国家在“会计核算”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国内更加丰富,在近三十年来我国在会计核算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90年代以来众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已经开始对本国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改革,并引起了相关国际机构的关注。Stalebrink研究了固定利息模式下的预算会计与收入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的应用模型。Monson在2000年对预算会计准则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随着各国政府在公共财政的预算管理中越来越成熟,政府和一些非盈利机构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向适应了,预算会计的发展可以使得政府的资金使用更加有效率,从而增加了社会福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SalmcNasi对不同国家的预算会计进行了比较分析,作者在研究中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往往能够制定比较好的预算,并且能够较好的执行,而那些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预算会计准则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不同的预算会计准则使得国家的发展也有所差异,最后,作者指出发展中国家进行预算会计准则的调整是十分重要的,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我国的预算会计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学术界和政府在预算会计实践和理论上都进行了一些列的探索。刘光忠对我国预算会计改革进行了探索,作者作为在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处理好预算与会计的关系、我国国情需要和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我国会计改革的必然要求。厦门大学的吴向能以我国当时的财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为背景对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只有将原有的预算会计发展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会计才是预算会计的发展方向。此外,作者也提出建立与国际社会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体系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和融入世界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郭宇指出不论是在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还是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核算中预算会计规范与市场中企业的会计规范都是会计核算领域的两大主要规范,我国以及初步实现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准则,并且我国的预算会计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变。在当下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相比还有改进的空间,最后,作者也提出了相关的促进建议。

(二)相关概念

1.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领域的规范性方针和工作指南。当前对会计准则的划分有不同的依据和标准,其中采用最多的是以使用单位的经营特性来进行划分,通常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也是规范会计信息记录和披露的系统文件,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会计核算变得真实可信同时又是标准一致的从而便于使用。

2.预算会计准则体系预算会计制定的目的是为社会非盈利机构的会计信息管理提供一套完整的规则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预算会计准则体系是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国家非盈利组织进行财务核算的会计规范。

二、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中的问题

(一)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从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初始发展来看,我国在建国初期采用的是苏联的预算会计体系,并在结合我国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在1951年财政部根据当时国家发展的阶段和社会环境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修改,此次修改主要参考的是苏联的发展经验。在1965年我国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前期相比又出现了差异,同时苏联的经验模式在我国开始出现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财政部在当年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初步形成了一套与我国实际国情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准则,这次修改确定了总预算与单位预算相结合的预算会计体系,并形成了与企业会计体系不同的独立会计体系。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是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而在不断发展的,财政部在1983年和1988年分别对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进行修改,增加了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内容,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的独立性。我国当前采用的是在1998年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等一系列会计预算制度。在2001年我国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此背景下财政部对国库管理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并出台了《〈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补充规定》等预算会计处理规定。

(二)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发展中的问题

1.预算会计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建立的时间较为短,独立发展的时间就更短了,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分为三大分支,即财政总预算、事业单位预算以及行政单位预算的三大预算会计组成部分。三大预算分支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发展体系,缺乏统一发展的基础,对于财政预算管理和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以及外部人员的财务信息获取都带来了困难。从而降低了总体预算会计准则的应用效果。

2.预算会计体系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在我国的一些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中对于预算会计的操作往往不能严格按照要求的进行,特别是在基层行政单位和地方管理的事业部门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种执行的不严格是因为预算会计体系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可以督促各级执行部门严格执行的保障措施。预算会计制度没有良好的保障措施来支持其运作,最终使其预算功能大幅下降。

3.预算会计准则落后会计实物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准则主要是在十几年前制定的,这使得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并不能和会计实务发展相适应,落后于现实的需要。当前,我国在预算会计准则上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是和现行的政府以及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定和采购现象仍然难以匹配。例如,对于政府采购如何进行支出核算,是否应当增加关于政府采购的相关内容等都成为与实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且这种不协调越来越明显。

三、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一)政府会计体系的改革完善

当前我国采用的预算会计体系是由总预算和单位预算共同组成的,在会计核算内容上包括财务的收支。但是,这些现行体制仍然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部门财务状况难以正确反映,所以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进行改革完善成为促进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当前国际上的一些成功案例,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会计方向发展,转变后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将会有所改变。政府所以资金变动的活动都将成为会计核算的范围,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将成为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需要增加预算体系的执行、管理。

(二)预算会计向基金会计模式发展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基金的影响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目前在美国的一些非盈利组织中都改变了原有的预算会计模式,转为采用基金会计模式。在这种会计模式下,基金也变成一种会计主体,它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限定下以完成某项活动或者是达到某种目标为依据而设置的财务资源,这种财务资源的目的性强并且受到更多的监管同时还具有较广的受托责任。非盈利单位以将使用的资金转变为基金来作为管理单位。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会计能够发挥更加高效的财务核算和预算作用。

(三)预算会计准则的完善

在我国采用新会计标准之前,过去无论是盈利企业单位还是非盈利单位都采用的是“科目+报表”的预算会计模式,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成为预算会计执行的主要标准。但是,对于预算会计工作而言这些会计制度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时候还存在规定模糊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目前已经普遍采用了会计准则规范的方式来规范会计实物的发展。采用预算会计准则可以对在进行会计实物时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通过单独制定准则来规定新出现的会计核算问题,而不必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这样对于加快预算会计核算,降低工作难度都具有促进作用。

(四)规范预算会计权责,促进预算会计准则发展

相关部门应当对预算会计的权责问题进行进行明确和规范,明确部门权力与责任。在相关部门执行预算会计活动时必须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来进行。只有这样政府的财务报告才能真实的反映预算会计的实施结果。为了进一步服务会计实物的需要,还要对会计准则进行发展和完善,使其能不断地适应新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适用性。

篇2

夯实成本核算基础,是做好成本核算的基本前提。从成本核算人员角度看,首先要做的基础工作是熟识企业供、产、销环节的业务流程和单证流程,特别是生产工艺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成本核算的特点;同时,明晰管理者对成本信息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从企业角度看,第一要做好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原始资料统计和利用工作。成本核算中会使用大量的原始资料,如,考勤记录、工作班产量记录、工时记录、工艺路线变动通知记录、定额变动通知记录、转工单、废品通知单、零件短缺报告单、半成品领用单、零部件和产成品交库单等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这些记录不仅记载了产品加工的过程、环节以及变化情况,有些还是几个成本计算对象共耗间接费用分配的重要依据,为保证原始资料的取得和利用,应配备专或兼职管理原始记录的人员、建立健全基层原始记录制度并规范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填制、审核、签字、传递、存档等环节;第二,建立和完善财产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制度。耗费不仅要有计量,还要通过对计量器具的经常校验,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因为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耗费的计量准确与否,不仅影响着成本核算资料的准确性,同时在推行成本岗位责任制的生产单位,它还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切身利益;第三,在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产品的各项消耗定额,是企业为进行成本控制而确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费的限额。定额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在企业实际的成本控制中,常使用到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根据经验,在定额的制定、修订过程中,应坚持技术、生产和核算人员三方面结合,对定额的制定、修订,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小企业成本核算路线图

(一)明确成本计算对象 从成本计算对象选择的原理角度分析,由于企业生产特点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对大量、大批多步骤的生产企业,可以采用生产步骤计算成本;对大量、大批单步骤的生产企业,应该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而对小批、单件生产企业,则要以批次(批别或订单)计算成本。一个企业如果同时拥有三种生产类型,就可以同时采用三种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

从笔者对小企业的调研情况分析,在大中型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库存资金占用、降低生产周期的需要下,将很多产品生产分割为零、部件,以订单的方式交由小型企业进行生产;同时伴随消费者需求差异化的不断扩大,目前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已成为趋势,所以订单法应该在小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确定生产费用计入成本的项目 首先,应划定费用是否进入生产成本的界限,关于这点无论从国家成本开支范围,还是参看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只能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支出即生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购建固定资产支出、无形资产支出、固定资产盘亏报废损失、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均不得计入生产成本。对生产费用计入成本的项目,可以分为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职工薪酬、折旧和摊销、其他等成本项目,并可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做适当调整,原则是发生频繁且在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内容单设成本项目,否则可以合并列示,一般可设原材料、职工薪酬、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这里制造费用项目就是个杂项。

(三)划分成本计算周期 小企业如果采用品种法、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从生产组织角度看多为大批量生产,由于月份内产品不断投产、不断完工,无法按产品生产周期计算成本,因而产品成本计算期与会计结算期一致,企业应在每月月末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并结算出在产品成本;在订单法下,生产组织多为小批甚至单件生产,一批产品往往同时投产并同时完工,所以产品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与会计结算期不一致。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月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是“生产成本”账户结账的要求。另外,如果订单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也许几个会计结算期内产品均为在产品,产品成本计算期就没有结束,等生产周期完成成本计算才算结束,因而订单法的成本计算期就是生产周期。

(四)厘清费用核算界限 首先应根据支出是否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相关,将支出划分为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支出、无形资产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按用途和计入损益的时间不同又划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月份之间划清界限;最后,在月末结账时分清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界限。

三、小企业成本核算账务处理

(一)小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会计科目 根据《小准则》附录,小企业成本成本核算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有“生产成本”(可根据需要设“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制造费用“、”应付职工薪酬“(取代“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应付利息“、”长期待摊费用“、”销售费用(取代“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二)小企业成本核算账务处理 成本计算过程,就是费用分配过程,具体包括了要素费用的分配、跨期受益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和完工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分配。

(1)要素费用分配的账务处理。要素费用从构成内容上看无外乎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活劳动三方面的耗费。一是劳动对象方面的耗费包括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的耗费。其中:耗用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和修理用备件时,根据用途: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原材料”或“燃料”“应付账款”、“银行存款”。这里修理用备件不单设账户,并入“原材料”账户核算。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耗费的核算,《小准则》设置了“周转材料”科目,并根据耗用金额大小,分别采用一次转销法和分次摊销法。领用时一次转销: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周转材料”。领用时分次摊销:领用时,借记“周转材料――在用”,贷记“周转材料――在库”;分次摊销时,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周转材料――摊销”;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报废时账上注销,借记“周转材料――摊销”,贷记“周转材料――在用”。二是劳动手段方面的耗费主要指固定资产折旧费、日常修理费等。计提折旧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累计折旧;发生日常修理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或“原材料”、“银行存款”等。三是活劳动方面耗费指职工薪酬分配: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2)跨期受益费用核算的账务处理。 跨期受益费用包括预付保险费、预付租入固定资产租金、预付报刊订阅费、一次购买分期使用的印花税税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定期结算的利息等。

《小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和 “预提费用”科目,对上述费用的账务处理可依据准则、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进行:预付保险费、预付租入固定资产租金、预付报刊订阅费,如果金额较大,支付时借记“预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各受益期分摊时借记“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等,贷记“预付账款”;如果金额不大,可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相关费用,借记“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一次购买分期使用的印花税税票,在购买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借记“长期待摊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等,按月采用年限平均法摊销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贷记“长期待摊费用”。定期结算的利息,分期预提时,借记、“财务费用”,贷记“应付利息”;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利息”,贷记“银行存款”。对于小企业经过1年期以上的制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产品在制造完成之前发生的借款利息,借记“制造费用”,贷记“应付利息”。

这里需要说明,对“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财会[2012]20号文件的规定比较灵活,允许小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增设相应科目用于日常核算,所以也可以保留这两个科目。但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待摊费用”科目余额转入“预付账款”或“其他流动资产”项目中;“预提费用”科目余额转入“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或“其他流动负债”项目填列。

篇3

【Keywords】new accounting criterion; railway; salary; calculation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37-02

1 引言

随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职工在薪酬分配方面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部门作为国有性企业,为进一步规范职工薪酬核算工作,也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彻底颠覆了传统铁路部门对薪酬的分类制度,要求铁路会计在职工薪酬核算方面更加明确、具体和全面。新计准则的实施,对于铁路职工薪酬核算的内容更加丰富、核算模式更加完善;从长远角度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体系的接轨。完善的薪酬结构,对于推动铁路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新会计准则下,如何进一步完善铁路会计在薪酬方面的核算,也是铁路部门应该重视的问题。

2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意义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丰富了铁路职工薪酬的组成内容,改变了传统的薪酬核算单一的方式,同时也提高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实现了一种新型的会计处理模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效完善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我国的会计质量;与此同时,也为我国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体系的接轨铺平了道路。铁路部门执行新会计准则,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能够有效地吸引外资,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开始走向国际化,也是铁路公司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

3 新会计准则对铁路会计薪酬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职工薪酬的核算更加精确、合理,这对于铁路部门会计人员在进行薪酬核算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薪酬的核算方式更加精细

较传统单一的薪酬核算模式,新会计准则对于铁路职工的薪酬核算组成有了更加明确的区分,核算内容更加精细。这就对铁路会计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进行薪酬核算时,不仅应将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以及奖金核算到工资范围内,同时还将铁路职工的福利费、保险费、生育险费以及工会经费等纳入薪酬核算中来,这对于铁路会计人员来说,需要对职工的薪酬组成有明确的认识,并且能够将各种费用清新、明确地核算出来。相对于传统的薪酬核算工作,不仅工作量有了更大的增加,而且还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薪酬核算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员工福利制度、社保制度、税收制度等)。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铁路会计人员对薪酬的核算工作要求更加精细。

3.2 薪酬核算内容更有层次

新会计准则下,铁路职工的薪酬核算方法较传统薪酬核算方法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核算内容更加有层次化。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要求铁路部门会计人员对于职工薪酬核算信息披露内容更有层次化。这一规定的提出,使得铁路会计在进行职工薪酬核算时,核算模式更加统一;同时,有层次化的薪酬核算内容,更利于广大职工对铁路部门的薪酬核算质量进行监督。在薪酬的核算上,除了为在职职工提供应得的报酬外,还包括保险福利费用、意外费用、教育费用、管理费用等,在薪酬核算过程中,每一方面的核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于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也需要铁路部门及时披露出来,减少会计在薪酬核算时出现错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体现出了薪酬核算层次分明的特点,确保职工薪酬核算内容的披露更有层次。

3.3 薪酬核算方法更加科学

较传统的薪酬核算方法,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铁路职工薪酬的核算模式更加科学化。新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的定义第一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铁路部门对于职工应付薪酬由狭义概念延伸到广义概念,将职工的各个方面(包括职工福利、公会经费、社会保险等)纳入职工薪酬的内容当中。解决了过去铁路会计人员在核算职工薪酬时不能真正落实基本薪酬的缺陷。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解决了职工劳动付出与所得薪酬不等价的问题,提高了铁路职工的积极性,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2]。此外,新会计准则实施,使得铁路部门对于职工的薪酬支付更加科学,这就要求铁路会计人员在遵守新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在进行铁路职工薪酬核算时,给予会计充分的自主权。

4 完善铁路职工薪酬核算的具体措施

4.1 提高福利费核算的规范性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求铁路会计进行薪酬核算时,考虑到职工的福利费用,但新会计准则并未对职工福利的支付渠道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铁路会计在进行职工薪资核算时,会发生核算空间的扩大,导致职工在进行福利费核算时不能统一,发生混乱。因此,铁路部门职工福利费用的发放上,一定要有明确规定支付范围,规范支付标准,确保铁路会计在进行职工薪酬核算时严格遵循福利费用支付标准。

4.2 规范带薪休假费及辞退补偿费核算的规范性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铁路部门在进行职工带薪休假和辞退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新会计准则规定:职工带薪休假以及辞退补偿应该是铁路公司当期负债。铁路公司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为加强对资金流动的控制,完善公司财务报表,有时会对上述负债?目进行修正,影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同时,对于铁路公司退休职工的薪酬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对于退休职工薪酬支付,可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适当提高退休补贴,并在铁路公司报表中进行确认。

4.3 对流动性职工的薪酬核算进行优化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铁路会计进行职工固定薪酬核算模式影响较小,与传统的核算方式基本一致,并形成了统一的操作标准。但是,对于一些处于流动性岗位的职工,在进行薪酬核算时,往往因核算模式单一而造成对职工的利益考虑不全面,不仅导致了职工薪酬不公平,还会对铁路公司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铁路会计在对流动职工的薪酬进行核算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全面考虑薪酬内容,优化流动性职工薪酬核算模式。企业在进行优化流动性职工薪酬核算模式的同时,也应该加大管理力度,确保流动性职工的切身利益[3]。

4.4 对各类职工的薪酬核算进行统一

篇4

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新准则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本文就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核算方面新旧准则的不同点谈一点见解。

一、确认时间、计提范围及计提金额的计算方面的比较

(一)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而新的会计准则对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发生了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二)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新准则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使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为了计算确定资产减值损失,现行会计制度及准则中使用的计量基础包括: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销售净价、市价等多个标准,在不同的准则中又各有表述,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计算现值时折现率的选取没有规定明确的标准,企业计算有关指标时难以掌握,因而可操作性差,存在较大的调节空间。

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同时,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且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

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

企业按照上述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预计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1.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

2.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该现金流出应当是可直接归属于或者可通过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配到资产中的现金流出。

3.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应当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时,企业预期可从资产的处置中获取或者支付的、减去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

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可以以递增的增长率为基础。

建立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 年,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可以涵盖更长的期间。

在对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的现金流量进行预计时,所使用的增长率除了企业能够证明更高的增长率是合理的之外,不应当超过企业经营的产品、市场、所处的行业或者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或者该资产所处市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当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三)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现有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应按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但是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没有销售市价,只有使用价值,单项资产一般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这导致单项资产无法确定可收回金额,实务中对于这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具有可操作性。

新准则规定,如果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则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然后,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如是按照生产线、业务种类还是按照地区或者区域等)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

几项资产的组合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在符合前款规定的情况下,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

资产组一经确定,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企业管理层应当证明该变更是合理的,并应当披露变化的原因以及前期和当期资产组组成情况。

(四)新准则引入了总部资产的概念。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资产。总部资产的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

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五)现有会计制度没有涉及商誉的减值问题,新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企业至少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而且商誉必须分摊到相关资产组组合后才能确定是否应当确认减值损失。企业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难以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的,应当将其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组合。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

二、会计核算方面的区别

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现有会计制度规定,已经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新准则规定,大多数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规定将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暂停上市的公司及ST公司。目前,很多暂停上市的公司得以恢复上市,就是采用“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方法以实现扭亏为盈的。因此,本准则实施后将有效地遏止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暂停上市公司恢复上市的难度将加大。具体到各种资产的减值损失核算在新旧准则下其核算有以下的不同点:

(一)存货跌价准备及坏帐准备

新旧准则下,核算的不同点在于按旧准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时记入“管理费用”科目,按新准则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资产负债表日通过计算若需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金额范围内调整时,旧准则应为借记“存货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贷记“管理费用”,新准则应为借记“存货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另新准则明确说明领用存货时,应一并结转领用材料应负担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该科目是新准则新增的会计科目,其核算方法为: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三)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或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四)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旧准则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若减值的迹象消失可在原计提的范围内恢复;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处置无形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旧准则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若减值的迹象消失可在原计提的范围内恢复;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处置固定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六)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篇5

为规范小企业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财政部于2011年10月18日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财政部2004年4月27日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对资产业务的规范在许多地方有不小的变动。本文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资产核算在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核算内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更好理解《小企业会计准则》有所裨益。

一、科目设置的差异对比(表1所示)

二、 账务处理的差异对比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资产的账务处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减值的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本准则第十条、第十五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六条、 第三十四条和第四十二条规定:资产于实际发生损失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相应的资产。

《小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小企业应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进行检查,如发现市价(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下面以应收款项为例进行说明:

例:甲小企业于9月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向乙公司销售商品一批,货款30 000元,以银行存款代垫运杂费600元,已办理托收手续。12月得知乙公司财务困难,货款可能收不回来。第二年3月乙公司破产,甲小企业将上述的应收账款全额确认为坏账损失。(表2所示)

(二)资产盘盈盘亏的处理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小企业出现资产盘盈盘亏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反映,然后再根据盘盈盘亏的原因转入相关的账户。而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出现盘盈盘亏,一般是将盘盈盘亏的净收益(或净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账户。

下面以库存现金为例进行说明。

例:5月6日小企业甲的出纳人员结算完当日的现金收支后,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清查,发现短缺现金200元,其中150元应由出纳员自己赔偿,50元短缺原因不明。10月8日,出纳人员结算完当日的现金收支后,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清查,发现溢余现金500元,其中300元是应支付给职工张平但未支付的款项,200元溢余原因不明。(表3所示)

三、增加了生物资产的核算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增加了生物资产的核算。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 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为生产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能够在生产经营中反复、长期使用,从而不断产出农产品的特征,具有固定资产的性质,因此归为非流动资产核算。消耗性生物资产具有流动资产的性质,因此归入存货核算。

(一)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

1、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计量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二条规定:小企业取得的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

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1)直接相关性原则,表现为成本的构成内容

成本的构成内容按照自行繁殖或营造(即培育)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相关的支出确定,既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等直接费用,也包括应分摊的间接费用。其中,直接人工,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

(2)时间性原则,表现为成本发生的截止时点

针对不同的存货生长的特点,主要包括这些时点:在收获前、在郁闭前、在出售前、在入库前。也就是说,在这些时点之前发生的支出可以计入存货的成本,否则,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2、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账务处理

(1)在收获、郁闭、出售、入库前发生支出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贷:银行存款……

(2)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为农产品时

借:农产品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

(3)在收获、郁闭、出售、入库后发生支出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

1、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量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 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确定。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2.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前款所称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指生产性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

2、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账务处理

(1)外购生产性生物资产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2)自行营造、繁殖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必要支出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贷: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利息……

(3)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按照其账面余额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4)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折旧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小企业按月计提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 :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5)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等原因处置生产性生物资产

借:银行存款……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

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2011

篇6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标志性变化,也是所得税会计一次重大改革。该准则废止了应付税款法等我国现行会计实务所采用的方法,要求统一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将产生重大影响。下面是笔者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计税基础的确定

2006年2月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采用债务法中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改变原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或债务法,债务法为利润表债务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这就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什么是计税基础呢?简单地说,就是税法中规定计算所得税的依据。计税基础包括资产的计税基础与负债的计税基础。

1.关于资产的计税基础的确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五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税法规定可以税前列支的金额。用公式表示: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按税法规定可以税前列支的金额。如果该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无需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成本-以前期间按税法规定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通常情况下,资产取得时其计税基础为取得成本,即企业为取得某项资产支付的成本在未来期间按税法规定可以在税前列支的金额。在资产后续持有期间,其计税基础是指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税法规定已经在税前列支的金额的余额。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在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是指成本扣除按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税前列支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后的金额。例如:①某公司2007年末存货账面余额120万元,已提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则存货账面价值为100万元;但按税法规定跌价准备不能税前列支,所以,存货的计税基础为120万元。②某项机器设备,原价为12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加速折旧,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0。计提了2年的折旧后,会计期末,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10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200-120-120-100=860万元,计税基础=1200-240-192=768万元。

2.关于负债的计税基础的确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六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示: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税法规定可以税前列支的金额。一般而言,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为零,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涉及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如企业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会计上对于预计负债,按照最佳估计数确认,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按照税法规定,与预计负债相关的费用多在实际发生时扣除,该类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形成会计上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时性差异。例:①某公司2007年末预计负债账面金额为100万元(预提产品保修费用),假设产品保修费用在实际支付时抵扣,该预计负债计税基础为0万元,即负债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100万元-其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利润时可予抵扣的金额100万元=0。②假如企业因债务担保确认了预计负债1000万元,但担保发生在关联方之间,担保方并未就该项担保收取与相应责任相关的费用。该负债账面价值=1000万元,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00万元-可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0=1000万元。该负债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尽管会计与税法规定不一致,但不形成暂时性差异。

二、关于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第一,库存商品的账面余额为10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则存货的账面价值为90万元;出售存货时,可以抵税的金额为100万元,则存货的计税基础是100万元。所以,存货的账面价值9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100万元的差额10万元,称为暂时性差异10万元。

第二,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10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加速折旧,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0。计提了2年的折旧后,会计期末,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了8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价值=1000-100-100-80=720万元,计税基础=1000-200-160=640万元,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80万元。

三、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1.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企业应当将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负债,将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按照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相乘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用公式表示: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暂时性差异×预计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包括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的应税所得为限,包括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税所得是指未来期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相应增加的应税所得,并应提供相关的证据。

(2)资产负债表日,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确认以前期间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所得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

(1)资产负债表日,对于当期和以前期间形成的当期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预期应交纳(或返还)的所得税金额计量。

(2)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3)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4)企业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应当作为所得税费用或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但不包括下列企业合并和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所得税。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者事项相关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

四、关于应税所得额的确定和所得税的核算

1.关于应税所得额的确定

尽管税前会计利润的计算与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在会计核算中计算出的税前利润是计算应税所得额的主要依据。应税所得额与税前利润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应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前会计利润)±税收调整项目金额

其中:“税收调整项目金额”为上述暂时性差异金额。

应交所得税=应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所得税的核算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进而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的一种方法。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相乘即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在会计上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年税资产”两个账户进行核算。也就是说,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的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再倒挤出利润表中的当期所得税费用。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某公司有一项固定资产,其原值为1600万元,会计上折旧年限为8年,税法折旧年限为4年,均采用直线法。会计每年的折旧额为20万元,税法上每年的折旧额为40万元,假定当年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取得国债利息收益10万元,所得税率为25%。则:该公司当年的应税所得额=1000-20-10=970万元,应交所得税=970×25%=242.5万元,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25%=[(1600-20)-(1600-40)] ×25%=5万元,本期所得税费用=242.5+5=247.5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24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42.50

递延所得税负债5.00

综上所述,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当期的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参考文献:

[1]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篇7

一、资本公积的构成及来源

资本公积是保留在企业内部不予分配、来源于非经营因素的企业资本性积累。其权益属于投资者所有。从其形成来源看,它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额中超过法定资本的部分。或者其他人投入的不形成实收资本的资产的转化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所有者权益。它是企业抵御、防范经营和财务风险、充实资本的重要资金。对保护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随着各项新法规制度的颁布。在企业的创立、合并、增资、投资等组建或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业务涉及到“资本公积”,使其核算内容日趋复杂。

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资本公积的来源及构成为:

(一)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

指投资者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

(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1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其中:有的利得通过“资本公积”直接增加所有者权益;有的利得通过“营业外收入”增加当期损益。2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其中:有的损失通过“资本公积”直接冲减所有者权益;有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直接冲减当期损益。因此,我国目前资本公积核算的内容中。既有投资者投入资本产生的资本(股本)溢价,又有与投入资本无关的利得。资本公积概念及其构成于我国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首次出现。至今。其构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据当时的经济特点进行了多次改革。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资本公积构成、核算内容及其变化

资本公积的构成是通过会计处理来体现的。在2007年7月1日《新准则应用指南》开始实施前,涉及资本公积的业务及会计处理主要依据2000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一至五)》。2007年7月1日《新准则应用指南》实施后,资本公积的构成及会计核算内容如表2所示。

三、资本公积核算内容存在的问题

资本公积的主体是资本(股本)。在企业所有者权益项目中,资本公积的核算是现行会计制度变化最频繁的内容。因而,在会计核算时,为了反映各类不同来源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动情况。企业应设置“资本公积”科目核算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动情况。《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资本公积账户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资本公积”核算内容模糊

《新准则应用指南》中对投资性房地产核算有如下规定:

1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应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将自用的建筑物等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本科目(成本),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等,借记“累计折旧”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在以上两笔经济业务处理中。当其差额为贷方时,则作增加“资本公积”,最终增加了所有者权益中可以转增资本的积累;当其差额为借方时,作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年末冲减“本年利润”,最终减少了未分配利润。这样处理虽然不会影响所有者权益的总额,但在所有者权益的构成中。资本公积与年末未分配利润的具体使命是不同的。《新准则应用指南》中取消了资本公积用于弥补亏损的规定而现时资本公积的用途除新增加的支付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交易费用外,只能转增资本。如果不能按照合理的金额增加或冲减资本公积项目。就会造成账面上资本公积数字失真,最终会影响到企业不同投资者的利益。

(二)“资本公积”明细科目设置太粗

从表2中资本公积构成与核算的内容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和各项新的法规制度的颁布,在企业的创立、合并、增资、投资等组建或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业务涉及到“资本公积”。特别是《新准则应用指南》出现了具有损益性质特殊来源的资本公积,使“资本公积”账户的核算内容日趋复杂。但《新准则应用指南》在“资本公积”总账下只设置了“资本(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资本(股本)溢价”明细科目下核算内容归纳为十项,“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下核算内容归纳后有十五个项目,将非常宽泛、复杂的核算内容置于两个明细科目下核算,会造成杂而乱核算结果,最终将对企业资本公积信息的披露产生较大影响。

(三)“资本公积”用途规定不明确

1原准则中规定资本公积的用途有两个:转增资本;弥补亏损。并明确规定:“准备”项目不得直接转增资本。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不得以企业的资本公积弥补亏损,更不得用于分发投资红利后。从《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的核算内容中可以看出,“资本公积――资本(股本J溢价”可以直接转增资本,但对“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是否可以直接转增资本,哪些项目可以直接转增资本。哪些项目不能直接转增资本,这些规定都不明确。如果不对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作出限制,能随意转增资本,则等于将这部分未实现的资本公积提前人为地实现,势必会有少数企业为达到转增资本的目的而虚增资本公积,从而造成企业资本扩张能力的虚增。

2在《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资本公积的用途增加了支付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交易费用的内容,但未规定溢价、折价、平价发行前提下的具体处理。在一般原理下,溢价发行权益性证券,因为其溢价增加了资本公积,所以,相应的发行费用应由资本公积支付;但在平价、折价发行时,没有增加资本公积,发行费用由资本公积支付。不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

四、建议

(一)按资本公积的特定来源进行明细核算

在资本公积科目下,按资本公积的特定来源分类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其中每类明细科目都代表一类资本公积的特定来源,这样可以反映出企业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按照“投资”、“债务重组”、“金融资产”等大类进行分类,取消“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以解决其核算内容太多、杂乱无章、包罗万象的现象,提高资本公积信息披露质量,提高资本公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会计标准制定者要与会计监管层配合,通过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和监管。激励上市公司及时提供清晰、透明的会计信息给投资者,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设置“待转资本公积”明细科目

设置该科目的目的是对未实现的资本公积在转增资本前作过渡之用。虽然资本公积作为资本的储备,按法定程序可以转增资本,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本公积项目都可以转增资本。如各种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公允价值会随市场变动,而作为一种储备,只有在实现后才能形成真正的储备。因此,在其未实现之前。应将其计入“待转资本公积”明细科目,不得用于转增资本;待其真正实现之后,才能按规定程序转增资本。

篇8

会计模式比较

会计模式是一定社会(国家、地区)会计主要特征所做的综合表述与反映。美国会计是私人投资的主导型模式,其特征是在政府授权和监督下由民间机构或组织制定并公认会计原则,强调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特点上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是各种基金,反映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财政资源财务受托责任为基本目标。我国会计是宏观经济利益主导型模式,其特征表现为国家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和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规范由国家政府制定并颁布。从预算会计核算的特点上看,预算会计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反映政府预算执行为特点的预算会计模式。

会计规范制定机构比较

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特征是准则具有开放性,并强调理论研究与实务相结合。我国《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根据本法制定并”,这表明预算会计准则或制度由政府财政部制定。另外,非国有事业单位会计没有专门的机构制定其规范,而是参照国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或制度执行。

会计实务比较

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是以会计准则予以规范的。美国政府会计准则不强求绝对的统一,它对会计实务只作原则性的规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经济业务的情况和个人的判断,在准则的指导下进行会计操作。我国的预算会计实务则是会计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模式予以规范。以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标志,已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会计规范体系。预算会计准则或制度以法律形式颁布,具有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会计信息披露比较

美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向来以真实、公允和充分而闻名。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主要用于规范如何向外提供财务报告,侧重满足公民、立法机构、监督机构、投资者和信贷者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强调为国家服务,会计信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即会计信息使用者侧重于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很少考虑纳税人、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与美国相比相对较为保守。

中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差异原因分析

会计是一定环境的产物。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在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是造成中美两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各具特色的深层次原因。

政治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决定会计服务的对象。无论是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还是我国的预算会计,都不能逾越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政治目的等政治环境的约束。美国实行联邦制,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政府很少干预经济。而我国是一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对地方有着强有力的控制权,政府对国家事务和财政预算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这种政治环境的差异,导致美国政府并不直接制定会计准则,而是交给民间机构或组织来完成;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或制度则由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同时,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享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和预算管理权,不可能形成严密统一的国家预算体系,而我国的中央政府预算会计和地方预算会计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组成预算会计体系。

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一条永恒的真理。经济发展决定会计实务的发展。美国是经济最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经济给美国的会计理论、技术研究手段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现有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这就决定了我国预算会计理论研究滞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这种经济环境的差异,导致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已基本形成了一定模式,政府会计准则比较完善;而我国预算会计规范主要是制度模式,准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法律环境因素

法律环境决定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式和会计信息揭示的范围。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会计法规。从法律体系和形式上看,主要有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美国是属于英美法系,其特征是法律对会计规定较少,政府会计准则由政府授权的民间组织规定,会计实务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注重会计惯例;而我国是属于大陆法系,其特征是预算会计准则或制度由政府机构制定,并以会计法律形式,在规定的适用范围内具有强制性。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理论研究水平和会计信息揭示的要求。美国社会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这决定了美国在会计管理上强调专业导向,行业自律,而较少依赖法律;政府在会计管理上的作用有限;在会计职业上,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公众、立法机构、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我国的社会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把个人的利益同集体、国家的利益相结合。这决定了我国会计职业团体影响不大,依靠制度法规控制会计实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职业判断能力差;在会计信息披露上,主要为政府提供,比较谨慎,并对公布的信息可能带来风险非常敏感。

完善我国预算会计理论与实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重组预算会计体系

预算会计体系的构成模式应借鉴美国做法,由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构成。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包括部门预算、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等,客观上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不仅包括事业单位,还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种基金等,而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这个名称不能涵盖所有的不属于企业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将事业单位会计改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比较恰当的。

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建立

2003年5月,我国第二届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下设“企业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和“基础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三个专业委员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专门负责政府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定。建议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要吸收各界人士参加,加强准则制定的理论研究,严格履行准则制定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高质量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会计模式的转变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法治国、以法理财的思路,现行的预算会计模式应逐步向基金会计模式转变。政府会计可根据公共财政框架和基金管理要求,建立政府公共基金会计、国有资产基金会计、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等。实行基金会计模式,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有利于制衡权力,促进法治,防腐倡廉。

预算会计规范模式的转变

篇9

传统的企业对于企业的会计预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没有对于企业的财务进行科学的规划,因此我们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有步骤的进行预算体系的构建,对于发展简单的中小企业如果他的发展规模比较的单一的话,我们就只需在企业的管理与控制方面加强预算,预算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的成本以及现金支出情况。企业的赢利预算对于企业的整体预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的赢利预算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企业的市场分量有着决定性的关键。成本费用预算是预算支出的重点,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制造成本和费用的控制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功,可以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水平。现金流量预算则是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和谐运行的保证,否则整个预算管理将是无米之炊。

2改进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

会计体系的目的与作用就是能够满足不同的管理者能够通过会计报告等及时的了解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而做出合适的决策,然而现在的会计报告制度以及做出的内容由于它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导致人们对于会计的信息不能够全面、及时的了解,因此我们就要对于发现的问题做出合适的措施进行解决。首先我们要建立科学的会计内容,细化我们的会计内容,使得有关部门能够及时的了解它的内容。其次就是要增加会计报表的基础项目,增强会计预算的科学推断。最后就是要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完善会计报告制度的规定,促进财务报告制度的完善。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企业的预算不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而是企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它是企业完成目标的纲领。预算体系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企业所属各单位、部门的经营绩效,以确保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要与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业绩控制系统,预算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战略监控的作用。

篇10

一、预算会计的内容

1.财政总预算会计

按1997年财政部颁布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是指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其核算对象为各级政府总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包括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管理体系和国家预算组成体系相一致,分五级,也就是一级政府要建立一级总预算,每一级政府的总预算都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会计要素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对象特点和会计核算要求,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2001年财政部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财政总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平时不作帐务处理,待年终结帐,再做处理。

2.行政单位会计

按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以及党派、政协机关等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专业会计。它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拨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它们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部门、本部门的全部会计工作。会计对象是各行政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并采用借贷记账法来记录和反映行政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并对旧制度的会计科目进行了撤并和增删。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和会计报表说明书。

3.事业单位会计

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将其定义为: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会计使用者分别是政府、财政部门、外部使用者和事业单位管理者;会计基础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会计报表结构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和会计说明书。

二、预算会计现状

通过考察,笔者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1.我国预算会计体系自1950年创建以来,其间虽有所调整,一直变化不大。1997年改革后形成的预算会计体系较以前有较大调整,1997年财政部将预算会计体系划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把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分离,基本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2.预算会计逐步规范化,国际化。1997年以来,预算会计核算管理模式改变了建国后实行的制度管理,开始走会计准则管理的路子,如,专门对事业单位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也是对国外政府会计改革和我国会计改革的经验的借鉴,有利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协调。改收付实现制为以收付实现制为主,部分项目可使用权责发生制记帐法:为便于交流,统一会计语言,预算会计采用借贷记账法:对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重新进行了设计,使预算会计既能完整地反映出单位经济全貌,反映单位业务活动收支的主要类别、收支水平,又能详细反映出单位各项支出的用途以及主要基金的变动情况。

3.对预算外资金的核算要求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形式有了较大变化。单位为履行政府管理职能收取的费用,未纳入预算管理的作为预算外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收支两条线。1997年改革前,预算会计对事业单位按不同的预算管理形式来加以核算。由于不同管理形式的单位存在同样的资金筹集手段和运用方式,三种不同的管理形式之间已不存在明显界限,加之单位活动成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取消了按不现预算管理形式实施会计核算的方法。

三、预算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

综上所述,现行预算会计虽然在以上述及的重大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或重新进行了规范,基本上满足了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需要,对提高我国预算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政府会计核算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打下了基础。但为了能使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有的放矢,研究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研究建立我国政府会计报告体系,迫切需要研究下如下问题:

1.研究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我国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于预算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和对政府会计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并进而研究在新形势下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2)研究政府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国际动态和各国在政府会计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供我国借鉴和参考。

(3)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及构成,包括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的具体步骤、方案和实施中需要配套改革的措施,包括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建设是否需要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应当制定哪些具体会计准则、每一项会计准则的具体结构等。

(4)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的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渐进式道路,政府会计改革势必将是循序渐进式的,在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上也将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基于此,对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以及如何分阶段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哪些会计核算项目应当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等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2.国外政府会计的理论体系、运作模式和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对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1)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机构或经济实体。关于其特征,美国会计学会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委员会报告》中称:通常区分营利与非营利的基础,乃是有无营利的动机,美国的非营利范围,包括联邦政府机关和州及地方政府机关,以及公立和私立的非营利组织,具体例子有学校、医院、慈善组织、教堂和基金会等。

日本的非营利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公立非营利事业体,民间非营利事业体。由上述考察,笔者得出如下认识:

其一、各国对非营利组织划分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划分的标准实际是一样的,即是以非营利为标准。

其二、这种划分都是为了便于核算和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

(2)非营利组织体系

如上所述,非营利组织是与营利组织(企业)相对而言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在许多方面与企业会计相近或相同,但在一些内容上仍有其特殊性。因此,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形成了适合本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

3.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

我国企业会计自1993年来,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现在企业会计模式,所有的营利组织共用一套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并在此前提下,根据行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的大小分别制定了三套会计制度来规范来各自类型的企业,即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类股份公司、国有企业和集团公司;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企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规模较小和不适于用企业制度加以规范的小企业。企业会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运用会计准则加会计制度模式是适宜的,既与国际靠拢了又适应了国情。(2)营利组织虽有各行各业,但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都以营利为目标。所以,他们适用一套共同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对各项经济业务用具体会计准则来加以规定。对行业相差特别大的再制定少量制度来加以规范,以便于具体操作,而不是对营利组织内的各行各业分别制定不同的会计准则,(3)便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可比性。

参考文献:

[1]丛树海.中国预算体制重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5-20

[2]陈志斌.公共受托责任:政治效应、经济效率与有效的政府会计[J].会计研究,2003;6:36-38

(上接第65页)

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可以适当地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来解决专业财务人员不足的困难,不断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从而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财务管理方法

1.做好出版社的财务预算工作

预算作为有效控制支出的管理措施,近年来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运用,近年来,许多出版社的业务量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企业的效益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利润越来越少,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能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财务预算是整个出版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出版社运营的各个方面,所以出版社要充分地做好预算工作,用严格的预算来指导企业的运营状况,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促进单位的发展。

2.单品种利润核算

转企改制后,出版社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单品种利润核算是出版社实行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单品种核算能准确统计单品种业务的赢利能力,为考核编辑和发行人员业绩提供数据支持,为出版企业经营决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单品种核算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出版、编辑、发行等业务系统无缝对接。从单品种核算的要求出发,管理信息系统要以财务数据为中心重新设计,用技术手段保障单品种核算实现的可能性。加强财务管理,建立以图书单品种利润核算为核心理念的管理,必然能提高出版企业的竞争力。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制约,财务管理工作就无法有序开展,财务状况就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出版社应该根据相关的国家规定,结合出版行业自身的特点,制定详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在日常运行中能有效执行,各项业务能按章办事,从而规范有序地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管理需要人的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的绩效考核来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财务管理的任务,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满足管理层决策的需要。

三、总结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版行业竞争将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出版社更好地发展,就要求其在提高企业绩效的同时,加强内部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总体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振省.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2] 包卫国.出版业从业人员财会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篇11

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人们管理财务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着会计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古到今,从我国到外国,会计历来是按其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企业会计是适用于农、工、交、商、金融等企业单位的会计,是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经营资金活动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物质生产部门,处于经济基础领域,这些部门中的企业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社会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创造价值,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企业会计,即我们所说的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财政、行政、事业等单位,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处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从事各种业务活动,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在社会再生产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和非企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方面的职能,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企业会计同预算会计的主要区别,则在于是否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否具有营利性。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以后,要求得到回报,企业终止时,投资者要收回原来投入的资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获得盈利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会计要以营利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资本的保值增值、所有者权益而展开。行政和事业单位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公益性、社会性业务活动,其出资者投入资金以后,不要求得到回报,这些单位一般也不会终止,个别单位终止时出资者也不一定都收回资金,它们在业务活动中有的无偿提供服务,有的虽有收费但也并非足额补偿,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全部或大部的资金。所以,预算会计要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社会效益而展开。非营利性是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也是预算会计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特征,才能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必然归属于预算会计(非企业会计)的客观依据。1996年2月我国财政部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开宗明义指出:“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这一概括,为我们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建立预算会计法规制度的管理体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中的会计分支而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这次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创举,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其所以要确立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对独立会计分支地位,是因为人人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项:

1.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

2.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

3.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种事业单位,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有人把这种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业称为第四产业)。这些部门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我们研究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会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会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1)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尽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但其绝大多数还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来源为辅,完全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还是少数,有些单位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同国家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预算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应该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由同一部门进行,使单位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很好地衔接起来。

(2)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然会使其业务活动走偏方向。这里还要指出,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实现收支相抵后还有结余,但这是它们加强管理、量入为出的结果,绝不等于在主观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把事业单位会计当作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法规制度建设,既照顾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又维护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统一性,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而在西方通常则采用非营利组织一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在内涵上近似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们对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需要作一些具体分析。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包括以下三类:

(1)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

篇12

《中国会计报》:您对2014年底出台的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怎么看?

厦门大学副教授李建发:一是明确提出政府会计的体系要由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组成。原来,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一直区分不清晰,现在明确了这个体系的内容是一个突破。下一步应该在这两个体系比较完善、成熟的情况下,从强化政府财务责任,提高政府绩效和对政府考核评价的需要出发,引入政府成本会计。

二是明确提出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这也符合大部分国家政府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确认的情况。

三是对整个会计要素重新做了定义,比较符合现在国际上的政府会计发展趋势,对于下一步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来说,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四是明确提出财务报告跟预算决算报告的目标。这个目标比较符合编制一般财务报告的目标。

五是针对政府会计计量方法,提出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等。但公允价值和现值的实施要更加谨慎,因为使用这两种方法,会给地方政府粉饰财报留下空间,比如地方债的确认。当然,对公允价值和现值的使用进行限定,可能更有利于下一步规范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六是整个财务报告的内容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当然,还应规定政府管理部门对财务报告进行承诺,承诺财务报告的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信息都没有隐瞒。还应对此推出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这样整个报表体系就比较完善了。

下一步可以推出政府会计概念,在与基本准则更好协调的基础上,定义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细分。比如资产的定义,对于政府来说,更多需要考虑的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潜能。再如负债,要考虑到现实负债、潜在负债、或有负债等各种情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总会计师徐元元:这次的征求意见稿的创新不少。一是建立了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和核算基础,明确政府会计由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构成,完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增加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准确完整反映政府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等预算执行信息,政府财务会计应全面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财务信息。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功能,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是政府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形成科学可行的“双基础制”。这在政府会计理论与实践上是一个创举。

三是征求意见稿还拓展了会计要素的内涵,严格界定了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西卜:简单地说,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突出创新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将原来由财政总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分别规范、各项制度多达20多个的格局转变为由政府会计准则统一规范。

二是建立了包括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大内容的政府会计体系。

三是在提供收付实现制为主的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基础上,同时提供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不仅要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而且反映政府财务状况。

四是充分吸收近年来财政体制和预算管理改革的成果,建立了预算结转结余概念,借鉴国际政府会计的成功做法,建立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净资产概念,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为财政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刘永泽:总的来看,政府会计准则已经离我国实际越来越近,也更加具体了。尤其是“双轨并行”是一个创新,它是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系统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同时运行。这样,在原来的会计数据库里,形成两套体系,而不是另搞一套。这既贴近了我国实际,又节省了人力物力。

《中国会计报》:作为一套从无到有的准则体系的基础,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赵西卜: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出台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的重要标志。

早在1998年各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期,我国就开始研究讨论如何建立政府会计准则的问题。从那时起,财政部多方组织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政府会计准则,随着政府财务信息透明化需求不断增加,专家学者参与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不断深入。

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石英华: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确实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准备。2014年,财政部会计司牵头,在征求专家意见并和部内相关司局讨论之后,又征求各地方财政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意见,于2014年底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正是由于会计司在制定会计准则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制订比较科学,也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基本要素。

基本准则意义重大

《中国会计报》: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有哪些重要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姜宏青:基本准则按照会计逻辑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规范依据,制定了有关政府会计的基本准则,其意义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相互独立又合作互补的信息框架,相比原有的预算会计系统是个突破。新准则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形成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容相联系的信息系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体系,对于更全面地提供财政资金管理的信息和政府掌管资源的运营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明确了政府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要素和财务报告等基本理论,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政府会计基本理论体系。按照现代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理论体系,全面梳理我国政府会计的特点,初步构建了我国政府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三是分别规范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要素,实现了二元结构的信息框架,在满足政府会计信息多元化需求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政府会计整体框架内,分别设置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要素,不仅是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而且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对会计理论做出新探索。

四是新准则兼顾了会计观念转变和目前实行的可行性,特别是在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对于预算会计系统仍然实行收付实现制,对财务会计系统实行权责发生制,一方面,保障制度变革时期信息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可以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利于评价政府绩效。同时,两类信息的对比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

五是借鉴企业会计概念框架,针对政府组织管理特征和会计目标制定的新准则,在实现不同组织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方面有现实意义。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一样属于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同样面对参与市场交易和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因此,对不同组织相同事项的会计处理应该具备可比性,以便于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评价组织的运营能力,更利于宏观意义上的经济信息分析。

赵西卜: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双轨制”模式,不仅可以按照预算口径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信息,还可以同时提供预算执行对政府财务状况影响的信息,比如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信息等。

收付实现制的会计信息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信息“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助于报告读者了解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状况的信息。这对于全面了解政府财务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尽快推行政府财务会计制度

《中国会计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的并行,在实践中要解决哪些障碍?

石英华:包括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大内容的政府会计体系,不仅要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还要反映政府财务状况。预算会计主要体现预算资金的收支情况,生成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政府财务会计主要体现政府的运营情况、财务状况,生成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

为此,双轨运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对预算资金收支情况管理的同时,要做好政府运营情况的管理,体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这是需要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会计共同执行的。

但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出现两套数字,这需要做好解释工作。对应数字要解释关系,告诉大家差异是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数字的差异。此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政府财务会计相对不熟悉,需要进行培训,而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也需要更新,要运行两套系统。

赵西卜:首先要解决的是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体系的衔接问题。

一是将所有业务按照应有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反映进行归类,比如可以归类为:属于预算收入,同时也是收入的业务,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属于预算收入,同时也是负债的业务,如债务收入等;属于预算支出,同时也是费用的业务,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等;属于预算支出,同时形成资产的业务,如设备购置支出,投资等;属于费用但不属预算支出的业务,如折旧、摊销等;属于收入但不属于预算收入的业务,如应收的收入等;属于费用但不属于支出业务,如未来养老金支付等。

二是建立预算报告与财务报告之间的勾稽关系说明表,将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之间的勾稽关系通过特定表格予以反映,以便于报告使用者阅读和理解。

姜宏青:双轨制的优势在于可以全面反映现金流量和资源存量信息,全面反映债务存量信息,反映政府组织当年运营和持续运营能力,利于政府利用信息进行运营管理,利于评价组织绩效和政府报告受托责任。

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一是转变观念,财政管理人员对预算收支信息的搜集与利用已经形成定式,转变有关政府会计信息的搜集、转换、披露和利用的观念非常重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需要有完善有效的信息系统,能够兼容不同会计基础所形成的会计信息;三是应强化政府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培训与考核工作应该跟进。

《中国会计报》:在制度设计方面,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行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刘永泽:需要同时制定财务会计制度以及具体准则体系。这相当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结构。最好准则和制度两者并行,这对于政府会计体系的建立更有好处。我们还需要规范很多内容,如资产、负债如何确认?尤其是在政府会计中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如社保等是否算负债?地方债更是大问题。这都需要很多具体准则进行配合,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事实上,政府的财务报告也应该有3张表。一张是资产负债表,这是家底,一张是原来的收支表,即预算会计的,类似于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这主要说明一年中现金流入和流出,用到哪里去了,花到哪里去了。

还有一张表是行政成本表,而非利润表,因为无需考虑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关系。这张表和政府会计也非常吻合,将来的政府财务报告应该包括行政成本表。

石英华:制定财务会计制度很有必要。由于准则和制度的特点不同,制度确定性强、操作性强,财务人员可以直接依据制度进行核算,编制报表。而基本准则是整体性的基本原则,一个概念框架,在实务中需要依靠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经过专业判断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制度相对更容易操作。

姜宏青:财务会计制度确实非常有必要。仅仅有基本准则远远不够,不同事项的具体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都必须随即跟进。这既能健全和完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又能尽快和高效地指导政府会计实务,保障会计实务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部分。

徐元元: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应主要考虑到维护政府财务安全,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过程加以约束,反映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加强财政资金的事前、事中及支付的控制和监督,防范贪污舞弊,保障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

同时反映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要求,政府会计向“管理会计”过渡,在促进健全的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确保管理者对受托人的资源使用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保障政府受托人履行绩效性行为责任,有效提高对受托资源的管理效率。

还要承担信息公开的角色,通过对政府履行受托责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而使得对外财务报告成为政府和委托人交流的渠道,为委托人提供各种决策提供信息,帮助政府履行对外的报告受托责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琦:目前,现有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都在逐步修订并推行,但主要侧重于预算管理。考虑到未来,结合政府财务报告的改革方案,就需要建立能反映资产负债信息的内容,这非常需要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同步进行财务会计制度的研究。

赵西卜:无论是政府财务会计制度还是政府财务会计具体准则,都会对政府财务会计核算、报告和披露问题进行规范,目的都是为了对具体会计事项的处理做出统一规定。

这是因为政府财务会计是对政府各项业务以财务会计角度进行的反映,不仅涉及财政总会计,也涉及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为确保政府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一致,需要对不同单位同一事项的会计处理作出统一规定,减少甚至禁止方法选择。

而财务会计信息在政府主体范围内属于新增内容,需要做出详细规定以便会计人员操作。政府财务会计尽管有企业会计准则可以参考,但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不同,难以直接照搬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需要结合政府财务会计目标在企业会计方法上做出恰当调整,而这些调整必须通过统一的规范得以实现。

另外,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作为政府会计的两大并存内容,是相同业务在预算会计角度和财务会计角度的不同反映。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为确保政府预算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便于政府会计报告使用者阅读和理解政府会计信息,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建立政府预算会计信息和政府财务会计信息核对机制,这一内容应该采用适当方式加以规定。

财务会计制度应能让政府编出资产负债表

《中国会计报》:在您看来,政府财务会计制度应如何设计呢?

刘永泽:整个财务会计都是围绕着财务会计的要素如何计量展开的,政府会计也应该以综合财务报告为核心设计这套制度。

先把报表里的要素确定下来,然后确定每个要素的涵义、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一直延伸到账户的设计、科目的设置、科目表以及每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政府会计账套。最后,落实到复式记账的原理上,做出一整套的账簿体系。

将来,凡是有余额的账目,都需要记入资产负债表,这样才能保证报表的平衡和科学性。

另外,目前基本准则中只包括了政府部门的会计核算。事业单位,比如医院和学校以及基金单位等,虽然不是完全的政府部门,但如果使用的也是公用资金,将来也应该被包括在政府会计体系中。它们也应该编制报表,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这就跟我们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里的范围差不多,即只要使用公共资金的都需要受到监督。

而通过深交委的内控推行实践,我认为目前这套政府的账户体系即预算会计体系,还不能满足财务会计的要求,比如现在预算项目的分类与财务会计的分类就不同。这需要两个体系的对接。

比如现在基本没有确认资产和负债,只体现了收支。没有资产和负债的概念,也没有相应的体系。要编资产负债表,就要从原始凭证和会计科目的设计等基础开始。比如有的政府名下的大楼和土地,因为产权确定等复杂问题,使用十来年了也没有确认为资产,依然停留在“在建工程”科目中。所以,要推行政府会计体系,就要从原始基础上开始做。

分类的问题也很重要,比如收入和支出的分类。现在的分类太粗,就象很多人反映的一样,政府财报看不清楚,很多收入和支出没有相应的账户来计量。那就要先从基础入手。

一要从最原始的会计科目设计开始动手,二要分类更细致。不过,做过内控制度建设的单位会好些,因为从管理的角度已经把原来的预算项目分解得很细了。

所以,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推行可以以内控为基础。

最起码,要通过财务会计制度让我国的政府部门能够编制出资产负债表来。

赵西卜:我也认为出台政府财务会计制度,至少应该在资产分类、内容及其计价,负债范围、分类及其内容与计价,净资产分类及其内容,收入分类、构成及其计价,费用分类、构成及其确认计量,政府财务会计信息与政府预算会计信息的调节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下功夫。

石英华:财务会计制度和政府会计准则都是政府会计规范,上连预算法和会计法,下连各单位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如果要全面完善政府财务会计制度,需要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制度框架内研究改革和制定,避免片面性和制度的不连贯性。

张琦:我想可以像2001年那样,以企业会计制度的形式出来。因为准则体系出台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这不太现实,也不利于我们尽快推行,同步出台一个实操性更强的制度去配合准则的研究和制定,是很必要的。

在内容方面,可以规范政府会计核算中需要的大部分科目,也可以对普通的业务如何处理做出说明。当然,制度不会是百分百地覆盖到每一笔业务,因为这需要一套全面的准则体系。

在这个制度推行之后,起码可以编制出资产负债表来了。配合现有的预算会计制度,相信能够较快地出台一个偏向财务会计的规范制度。

《中国会计报》:怎样设计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更适合我国国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徐元元:在制定政府会计准则的路径中,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改革起点、改革目标。

政府会计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需要明确政府会计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引导政府会计改革的最终方向,而近期目标是兼顾了当前的现状和循序渐进的改进进程而制定的。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和满足决策有用性需求,实现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近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在当前预算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增加财务会计信息,使财务会计信息与预算会计信息并重,既反映预算收支的合规性,又能适当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绩效管理水平;第二阶段,随着政府会计改革进程的推进和会计核算基础的改进,扩大政府会计所提供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成本信息和绩效信息的含量,达到对于预算收支、政府财务状况、运行绩效、持续运营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充分和综合反映。

石英华:目前,很多国家都有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制度,我国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完善。

一是法律方面,公开的信息必须是权威的审计鉴证机构审计过的,信息公允性有保障,信息真实可靠。

二是会计信息要有可比性,从横向和纵向都要有可比性。这需要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设计上下功夫。

具体准则“面世”有先后

《中国会计报》:根据财政部会计司的2015年工作要点,2015年将开展政府会计具体准则的制定,请问哪些具体准则更应第一批出台?

刘永泽:从具体准则来看,资产和负债这两个准则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还是资产负债表,要摸清家底。现在最需要的是具体制度,先做起来,成熟了可以变成准则。现在还是缺乏实践中的经验。

张琦:基本准则出来之后,几个会计要素的具体准则肯定要配合,资产、负债、成本以及政府财务报告和预算报告这几个准则是要出来的,因为这几个准则可以覆盖政府部门大部分的业务活动。

徐元元:具体准则是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借鉴国际上不同政府会计准则以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经验,可以将具体准则分为财务报告类准则、会计要素类准则和特殊业务类准则三类。

财务报告类准则规定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模式、核算基础、内容和附注等。会计要素类准则主要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的披露做出具体规定,包括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费用类准则等。

特殊业务类会计准则主要是对政府某些特殊业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做出规定,包括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债务减值准备、政府融资租赁等准则。

另外,政府会计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预算信息和基金信息的提供。鉴于预算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与财务信息的本质区别,我国需要以准则形式对预算信息进行单独规范,并对协调预算信息与财务信息之间差异的方法进行界定。

当然,不同政府基金涉及的计量焦点和会计要素可能不同,我国在对基金进行规范时,需要根据基金设置的目的和会计核算主体、报告主体的界定来明确政府不同基金的核算和报告。

《中国会计报》:您对资产具体准则的制定有何看法?

刘永泽:有关资产的具体准则确实很重要。比如,土地的计量就涉及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是历史成本。而摸清家底,一要确定数量,二要评估计价。政府部门就好一点。

而自然资源的计价肯定是要做的,这是比较难的。其中,企业资产如何分类,有没有无形资产,都需要考虑。计价基础也需要深入地研究。

在企业财务会计中,资产是可以计量的,是一种经济资源,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

那么,政府会计中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条件是否会不同,这都需要深入探索。我觉得可以先分步进行,让政府部门包括事业单位的综合财务报告先行,报告出来之后,建立一个汇总制度。汇总所管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再加计本级的政府资产负债数据,就基本上可以得出政府一级的资产负债情况。

从实施角度来看,先在政府部门实施,理论研究可以同时进行,但实施层面还需要成熟。

张琦:基本准则最重要的是把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出来。而具体准则可以渐次推出,或者在我国实践中完善之后再推出。

目前,在基本准则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是直线法,而不是像企业准则那样有多种方法的选择。自然,折旧方式是越完善越好,但也要看现在有没有相关迫切的需求。目前,很多单位都没有提折旧,在大家都没有接受折旧观点的时候,就使用复杂的折旧方法没有太大的意义。其实,目前最大的资产问题是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之间的关系。比如,如果现在提折旧,已经使用过的旧资产怎么提、怎么追溯调整,新增的资产怎么提,这是更头疼的问题。

对于资产类准则的制定,应该先做清产核资,全面摸底之后再向前推进。其实,现在财政部出的政府会计财报改革方案还是比较务实的,一方面准则要制定和设计,另一方面在准则出台之前,通过制度去解决一些比较关键和重要的问题。

赵西卜: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所规范的内容和方法是框架性原则,并未涉及如何提及折旧、是否需要进行减值计提等具体问题。但从财务报告需要报告收入、费用等信息的基本要求看,资产折旧、资产摊销以及是否需要进行减值计提的内容是不可回避的。相信未来时期制定与基本准则相配套的具体准则时会有详细的规范出台。

在这方面不能完全借用企业会计的做法,主要原因是政府目标与企业目标并不相同,会计方法的引用必须与主体目标相结合。

比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政府对于那些可能出售或变现的资产是需要计提折旧的,一方面可以反映政府运行耗费,另一方面能够提供资产价值,为政府资产价值管理提供基础。而对于那些不需要变现或无法变现的资产,进行折旧计提并无太大意义。这类资产在管理上需要提供的是资产的服务潜能,可能更需要非财务指标信息加以判断。

因此,未来制定相关的具体规定时需要对不同资产目的和不同性质的资产做出不同的规定。

《中国会计报》:您对负债具体准则的制定有何看法?

李建发:负债准则确实比较难。难在政府跟国有企业之间没有分清职责和界限,比如政府常常通过融资平台或者国有企业发债,那职责就没法分清楚。现在人们对负债的认识也有很大偏差,都只看到现实债务,对潜在的、或有的债务都没有概念。这些方面都对负债准则的制定有较大阻碍。

姜宏青:应该专门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会计,对于专门项目的长期债务专设会计主体进行全面核算和披露。

多措并举推行更合国情

《中国会计报》:政府财务会计制度如何推行,更能适合我国国情,也更能为今后政府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奠定好基础?

李建发:一是全面考虑哪些主体的财务活动要纳入到政府会计。比如代政府融资的融资平台,算企业还是行政单位。所以,首先要区分清楚纳入的主体。

二是对政府的资产、负债、收入等内容要界定清楚,否则内容就不完整。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基本上可以很好地构建起政府会计体系。

而政府财务会计要推行,最好是自下而上,比如从县级开始,逐步到地市和省一级。因为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在基层,摸清基层的情况才能做好这一工作。可以先从行政事业单位开始推行。在推行政府会计准则之前,一定要进行清产核资,摸清政府的家底。

当然,这不仅仅是会计界自己的事。这是一个制度的重大改革,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地方自行发债后,如果没有健全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没有完整的财务报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刘永泽:一是建立好内控制度。从实践中来看,内控制度建设起来的行政部门,能更容易地推行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这是因为内控与政府会计关系很密切,通过细致的流程设计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是需要清产核资。这就涉及到评估的问题了。恐怕要有一套配套的评估制度。比如自然资源的定价、无形资产的定价等,都需要清产核资,进行评估,否则资产的价值无法确定。三是人员培训,因为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还达不到相关要求。

另外,要像企业一样,年终必须有报表编制出来。需要建立一个监督机制,或者是引入审计制度。否则无法落实。在审计方面,是引入社会审计,还是国家审计,也需要思考。

而且,要能推行下去,必须要有制度的规定。有了制度,各部门才会积极主动地奠定基础,才能向下推行。这需要多部门建立联席机制才能强有力地推行下去。

石英华:这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各有各的情况,差异大,较为复杂,因此准则和制度要设计好。

二是要选取试点,做好试行试编,先在财政管理和财会基础好的地方和部门试运行,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再大范围推广。

徐元元:我也认为可以在部分城市试点,并逐步推广。在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暂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相关报告标准,编制出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逐步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核算和编制报告。

出台相关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完善报告体系,以便于指导实际工作。

张琦:联席机制很重要。比如折旧的问题,会计部门只能优化会计规则,实际中涉及到很多部门。如果会计制度规定要计提折旧,资产管理部门就要配合进行资产的管理。这需要一个跨部门的机制来协调配合。现在我国远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需要几个部门建立一个联席机制进行协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