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学

篇1

1、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语文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而且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充分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

2、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有明确、透彻地了解与把握,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服务。

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加强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是很关键的。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2、注重学法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教学有别于现代文教学,文言文言简意赅,如不采用适当措施,照搬现代文教法,势必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才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1)、反复朗读

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篇幅短小的课文,可多作整篇的朗读;在要求对某些章节、某些词句作重点理解或记诵时,可以作部分的精读;课文较长的,但有必要作整篇朗读时,可采用轮流朗读的方式;需要加强学生独立活动,并通过个别朗读的指导给全班起启发和辅导作用的,可安排学生个别朗读;为了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加强阅读气氛,增加朗读的次数,可安排学生齐读或分组比较朗读。待到完全熟读成诵了,再作答题式诵读,既不是按照原文的顺序从头到尾背诵,而是按照老师的提问有选择的背诵有关段落或语句;老师的提问可以是关于内容,也可以是关于章法的。总之,这种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朗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朗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

2)、读注,查阅工具书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初中文言文,多是一些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文章,加之注释又十分详细,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读懂课文,了解大意,过去那种“字字落实”、“句句推敲”的教学就没必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注释的不同作用,凭借注释理解句义、文义。有些是整体注释的,要根据注解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要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课文没有加注释的地方,一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有些同学或许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解决。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8-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索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注重预习,引导自学

预习、自学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预习的好坏,自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一是要提醒学生利用好课本注释、工具书,通读课文。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及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的经历,还要识记注释中字词的音形义,有时不懂的还要抄在笔记本上,以便课堂上来解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购买一本文言文学习的工具书,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学生可能会误读中现代汉语中的“说(shuo)”,而不会读成“说(yue)”,还可以让学生参看一些文言文翻译书,反复理解字、词、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读全文,力争上课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粗知大意,将不理解的词句标识出来,上课时再认真听,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二、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许多学生一碰到文言文就有头痛的感觉,认为内容难懂,不易诵读,为此,笔者认为要注意设计好引入新课环节,引导好了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的支配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能水到渠成地引流下去,学生会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在备课时就将深入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系、重点、难点等,努力设置出符合学生口味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如教学《听潮》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你漫步于春花秋月之下,流连于芳草碧水之间时,你是否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优美?而当你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登临三山王岳之颠时,你是否感受到大自然的崇高壮美?然后,播放克莱德曼的两首钢琴曲为熟读配乐,这一导语的设计,一下子就吸引感染了学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一睹为快的欲望。

三、划分节奏,把握句意

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的,故写出来的文章,不断句,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因此,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帮助。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和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当然,要读好,划好文言文句中的停顿,还要诵读大量的文言文作品,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文言文阅读得越多,语感也就越强,其停顿也就容易把握,反过来,文言文又会变得好读,好记,好理解,笔者把文言文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编成口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主谓动宾要停顿,动补之间照样分,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慢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往,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四、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篇3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浅显文言文,但从学生阅读课外文言短文的现状来看,这种能力并不高。具体表现在如下:①望文生义,不能准确把握文言词的意义;②理解句子的含义偏颇甚至与原意相反;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不全面,评价欠妥;④概括主题,归纳主旨,感悟道理肤浅;⑤鉴賞的尺度不够。

这种阅读现状固然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未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课内文言知识是基础,课外文言知识是拓展延伸。如何立足课外,使课内外知识的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诵读感知,涵泳文字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文言简意博。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意,悦于心。如上《四知》,我用多媒体播放“杨震小故事”的诵读和画面,营造优雅的语境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接着我让学生个别朗读、齐读,感知文言大意。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读准音:如邓骘(zhì) 昌邑(yì) 谒见(yè)遗震(wèi) 涿郡(zhuō)旧长者(zhǎng)

2.读准节奏:如大将军邓骘 | 闻其贤 | 而辟之

故 | 所举荆州茂才王密 | 为昌邑令

3.读准语气:如“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应读出杨震质问的语气;“天知,地知,我知,何谓无知!”应读出杨震反问感叹的语气。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感知文言文的能力,我用多媒体投放以下文言短文,并要求学生完成有关问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问题:1.注音:学讴( )饯( )于郊衢( )响遏( )

2.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3.“抚节悲歌”应读出什么语气?

明确:1.讴(ōu) 饯(jiàn) 衢(qú) 遏(è)

2.秦青|之技| 尽之|

3.“抚节悲歌”应读出激昂悲壮的语气。

这样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读音、节奏、语气,使学生感知古文的内容,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诠释词义,理解句意

文言文有不少文言知识,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通假字等。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句意。如我让学生阅读课外文言短文《拒绝受赐》,要求学生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问题:衣敝衣( ) 致邑( )足以( ) 其节( )

明确:衣(穿,名词作动词)

致(送,动词)

以(用来,连词)

节(节操,名词)

当然,以上这些文言词学生并不能全部做对。如把“衣敝衣”中第一个“衣”解释成“脱掉”。这是对句子原意的误解。为此,我点拨:“衣”在文言文中一般有两种意思,即“衣服”和“穿”。要选用哪一种意思,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这样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诠释词义,提高了学生释词解意的能力。

三、掌握要领,辨明句式

文言文句式有多种,即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的翻译常带有一个“是”字;倒装句翻译时语序应颠倒;被动句翻译带有一个“被”字;省略句翻译应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句式不同,翻译也应有所不同。

如:环滁皆山也(判断句)──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你太不聪明了

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触草木,尽死(省略句)──(蛇)碰了草木,(草木)全枯死

为了检验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情况,我让学生阅读以下文言短文,并说出其中所用的句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明确:告人曰(省略句)──姓丁的人告诉人家说

闻之于宋君(被动句)──这句话被宋国国君听到

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辨别了句式,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

四、积累成语,丰富底蕴

文言文中有不少成语,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积累这些成语,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秋水》),“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论语》),“三顾茅庐”(《出师表》),“握发吐哺”(《周公诫子》)。在教这些成语时,我要求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造句。

如:望洋兴叹──人家成绩考得那么好,我实在是望洋兴叹啊!

见贤思齐──我们要见贤思齐,才能不断进步。

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我让学生阅读以下文言短文,概括出成语并指出原句。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成语:声名狼藉(“贪浊狼藉”)

哑口无言(“敦默然”)

黄帝将见大隗(wěi)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成语:害群之马(“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我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成语:别无长物(身无长物)(“恭作人无长物”)

这样引导学生筛选提炼成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五、概括形象,塑造人格

文言文中,有不少鲜明的艺术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品质。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有远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四知》中的杨震,清正廉洁。《私心》中的第五伦,奉公尽职。他们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形象对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形成高尚的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为了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我让学生阅读以下文言短文,分析概括秦穆公人物形象。

秦穆公亡马,岐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问题:秦穆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秦穆公是一个胸襟宽阔,关心百姓疾苦的人。从“君子不以畜害人”“乃饮之酒” 可以看出来。

这样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塑造了学生高尚的人格。

六、发掘内涵,感悟意蕴

不少文言文,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值得回味。如:《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出师表》中表现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恩图报之情;《呆若木鸡》中阐明加强修养,自强不息的道理。我在教这些文言文时,要求学生把握其主旨,领悟其思想意义及所包含的道理。如让学生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并回答问题。

府吏暇寻、李延共止,俱头艰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问题 :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1.写华佗对症下药,用不同的方法为两个同是头痛发热的人治好病的故事。

2.说明处事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这样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容入手,发掘内涵,感言悟意,从而学到了处事的方法。

七、多向思维,畅谈感受

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自己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畅谈感受。如教《愚公移山》一文,让学生审视愚公的做法。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有信心有远见;有的认为愚公行为不符合现代观念:移山费时、费力、费神,并且破坏生态环境,移山不如搬家。又如让学生阅读《许金不酬》一文。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袖而观之,遂没。

要求:谈谈从富商或渔人身上得到的启示或教训。

生甲:人应讲信用,应慷慨大方。

生乙:人应珍爱生命,视金如土。

生丙:人应善良,不能见死不救。

生丁:人应胸怀宽广,不能把金钱看得太重。

这种“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的见解,体现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八、品文嚼字,领悟写法

文言文承载我国优秀文明,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其中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写法。如比喻、互文、顶真的修辞手法,烘托手法,对比的写法,侧面描写等。品味领悟这些写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让学生阅读下面文言短文,说出其中所用的写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明确:对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篇4

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工作需要通盘考虑。我们高中现在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搞好教学工作的衔接很重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这是因为不少初中时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尤其是一学期后即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教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在近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真分析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困难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初、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很有必要。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策

1.明确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要 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

2.语文教师要有整体观念初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3.做好语文学习方法的衔接.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其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同时,还以课文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在《语文读本》《外国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

高中必修课体系安排,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三大版块,每一版块都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并确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人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如韩愈《师说》、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等。其次,在练习的安排上,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这些题目一般首先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然后是文章写法上的,或最具特色的或结构上的,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学习写作方法;第三个主要是语言方面,如一些精彩语句的品味,文言文有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练习,重在积累,帮助学生领悟语言魅力,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后一个是开放性,拓展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是调动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在起始阶段,将指导的重点放在预习、复习这两环节。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70-02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有效载体。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当代初中生“喜欢”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就上述问题谈谈几点见解。

一、巧设导语,唤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有许多文言文教学导入的方法:讲故事、借用名诗词句、褒扬作品的价值、作者或时代背景;逸闻趣事笑话、制造悬念等。可结合具体的文本来选取恰当的导语,导语的设置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例如为激发学习《醉翁亭记》的兴趣,可以借用学生熟知的俗语、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请学生来追溯这些成语的原意,激起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同样我们可以借用“世外桃源”、“温故知新”、“刮目相看”、“扑朔迷离”等有生命力的词语来设置导语,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进而学好《桃花源记》、《(论语)十则》、《孙权劝学》、《木兰诗》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趣闻逸事来设置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借助“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鱼我所欲也》。借助“瞬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任一故事来作为导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起到激励学生思想的作用。又如讲《陈太丘与友期》可用“曾子杀猪”等诚信的故事来引入。

二、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文,教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这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诵读中不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也要让学生读准语气、读出感情,通过诵读让学生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如果诵读形式单一,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枯燥无味。诵读的形式最好多样化。可以配乐朗诵,如《陋室铭》,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象,与作者“心灵相通”。也可以分角色诵读,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预先分配角色:邹忌、妻、妾、客、齐王等。在朗读时注意邹忌的“三问”和别人的“三答”,仔细体会人物的不同语气,体会“私”、“畏”、“有求”的不同感情。再如老师范背、跟着录音读、个别诵读、挑错诵读、评价性诵读、两人对读、小组诵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多人交替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摇头晃脑读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出情、读出趣、读出理、读出思,读中悟。这样学生在不同的诵读形式的激发下,逐渐激发了兴趣,体会了感情,理解了内容,培养了语感,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三、围绕目标,探寻新的教学方法

1.故事法。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都是一些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曹刿论战》、《愚公移山》、《记承天寺夜游》等。我们可以仿效百家讲坛中的名人名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文本,老师讲、学生讲、小组内讲、评比讲,可以比看谁讲得贴近文本,比赛谁讲得形象,谁讲得语言生动,谁讲得情节感人。讲的语言可以是“纯文言”,也可以是古今混搭。形式不拘。

2.演读法。教师可激励并引导学生充分预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文本改编成小品剧,进行即兴表演。可以边演边旁边解说,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可以照搬原文,也可创新发挥。以此激发学习兴趣。《狼》、《曹刿论战》等可以运用。

3.绘图法。不少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爱莲说》、《醉翁亭记》等文章都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预习后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用手中的笔画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对比所画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学生的才艺和文言文学习上找到结合点,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情。

篇6

以记叙为主的文言文中多出现人物对话,因而文章的主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来揭示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明确人物性格,通过人物不同的性格去推敲其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遇此类文言文,我先是采用范读和学生散读,使学生熟悉课文,然后引导其圈点人物对话,据此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学生很能快地根据对话的语境、人物身份以及故事情节,抓住对话关键的语句,读出不同人物所表现出的感彩。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加强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如在讲授《扁鹊见蔡桓公》时,我找学生分角色朗读,使其反复演练蔡桓公与扁鹊的个性语言。“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活化了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而“无奈何也”则道出了神医的无奈。细细揣摩两个人的心态,他们的个性也就呼之欲出,学生对文章的印象自然加深了。又如《愚公移山》、《曹刿论战》中人物的对白若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关键句子的感情,则各篇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从而对分析整篇文章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听读课文,可用以理清脉络

听读,可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或集中于所学内容,从而通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理清文章脉络。文言文的听读难度当然大些,但是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一切智能储备为“听”服务。具体做法是:①教师范读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合上书本听读(可进行两遍)。②学生根据听读印象复述(可以引用五分之一以上的原文)。③打开书本,与复述内容对照后再复述一遍,关键句子要求用到原文。④根据听读结果整理文章脉络。

如按以上四步听读《狼》一文后,由学生按要求复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以刀劈狼首”等关键句整理出来后,文章的情节为“遇狼—杀狼”就不讲自明了。把听读方法运用于《口技》一课,把口技人所模拟的几个画面通过有感染力的范读传递给学生,一家四口由睡至醒,又由醒入睡后突然醒来救火的情形很容易通过有声信息变成无声活动的画面,学生为口技人高超的技艺而惊叹就不足为奇了。再如讲授《活板》,在听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活板印刷的步骤,几遍下来,文中的说明顺序就迎刃而解了。这些都是学生听读后理清文章脉络的结果。

这种听读方法,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同时也在有效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说话能力和逻辑思维的综合能力,学生听、说、读的素质都会大大提高。

三、圈点默读,可用来理解疑难词句

初中文言文中有许多自读课文,其中的部分课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地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指导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这类文章。在不出声、不动唇等默读要求下圈点难懂词句,并结合书下注释、自读提示或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自己动脑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圈点默读,还可以应用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涉及历史知识较多的文章,如《出师表》和《陈涉世家》等,一来可省去大部分用于朗读的时间,二来可使学生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在学生默读的过程中,突出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边关系。圈点默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必动笔”的好习惯。

四、对比诵读,可用于揣摩作者用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课文正是围绕“忧”、“乐”二字来抒怀的。此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比诵读,体会作者着意刻画的洞庭湖截然不同之景与寓含之情。“若夫霪雨霏霏……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至若春和景明……登斯楼也,则有……宠辱偕忘……”这样的描述寓情于景,无论悲喜,都是“以物”、“以已”感慨,这才是作者的用意。对比诵读,恰使学生站在这一角度看待问题。另外,《黄生借书说》中袁枚所忆起少年好读与通籍后的厌读形成对比,要使学生在对比诵读中细品“随园主人”惜时劝学的良苦用心。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文言文 课堂教学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讲解——背诵”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整个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老师泛泛而谈,学生恹恹而听,应有的互动没了,应疑的地方不疑,情感的交流被滔滔的讲解所替代,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作品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描绘了优美动人的意境,倾注了作者炽烈的思想感情。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文笔者谈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角度,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是动机引起的。”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拘泥于识词、翻译与背诵,单调乏味,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改尝试:放下架子,由过去课堂上的“尊者,长者,智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交流者,放开手来,让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转变为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学习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妨转变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探究的动机,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例如〈〈山市〉〉一课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奂山山市全过程,绮丽壮丽,变幻莫测,美仑美奂,引人入胜。我猜测同学们一定都观赏到这人间奇景,一睹为快。因此,一上课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海市蜃楼”的录象,一下子吸引了他们,并激起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解说词很有现场感,让大家仿佛亲临其境,陶醉其中;还引用了一些古诗及〈〈再别康桥〉〉中的优美诗句,文采飞扬。还有一组同学一人解说,另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山市的变幻图,引领大家驰骋于美妙的想象世界之中。“一变天地宽”,这一小小活动,唤起了学生的无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他们主动去识词、翻译、感悟课文,兴致勃勃,真具“一石三鸟”之奇效。下课之后,他们还带着浓厚的兴致,纷纷上网查资料,请教物理老师,动手做试验等方式,终于弄懂了“山市原来是一种折光发射的自然现象”。整个课堂,同学们主动求知,合作探究,紧张有序,气氛活跃。他们还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

二、强化诵读,读出美感,进入情景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三、讲述故事,让学生与教学内容亲密接触

篇8

中日一衣带水,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因为日语中存在大量汉字,所以一般人认为中日两国文化“同文同种”,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汉字及文化传到日本之后,经历了演变、发展,自成体系。无论是在意义还是读音方面,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并且因为日本本土没有经历过外族入侵及大规模的战乱,所以自身语言、文化得以系统地保留和传承,一些在中国早已销声匿迹的风俗习惯及人文特征在日本仍然盛行。比如每年七、八月间的“盂兰盆会”,原是唐代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节日,如今在中国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在日本仍是重要的节日之一。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对于中日两国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必须加以比较,避免受到汉语的干扰。

1.省略人称

人称省略是日语教学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与日本相比,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且各民族的性格各异,在一般的生活场合很难达到完全的统一,因此在表达中注意强调人的个性,说话时“你、我、他”等人称代词必不可少。相反,日本民族结构单一,除比方的“阿依努”族外,绝大部分都为大和民族,并且岛国的地域性使得日本人必须团结一致以抵御外敌,求得发展,所以日本人重视集团性,不强调自身的个性。并且日语有一套完整的敬语体系,说话的对象及方向性全靠谓语的不同来区分,所以初学者在使用日语表达时,首先要克服的是必须去掉“私、あなた”等人称代词。比如:

(1)――先、休みましたか。(你上周休息了吗?)

――いいえ、休みませんでした。(不,我没有休息。)

正如例(1)中所表现的,在日语表达中,疑问句的主语如果是第二人称,陈述句的主语如果是第一人称,则一般都被省略。看似没有明确的人称,其实是约定俗成的。由于第二人称“あなた”一般是家庭中妻子对丈夫的亲密称呼,等同于“老公”或“亲爱的”,因而在工作场合尤其需要避免使用,如果非要使用称呼,则应采用“姓名/姓氏+さん”的表达方式,称呼对方为“××先生”或“××小姐”。

(2)明日の午後、ごします。(明天下午我跟您联系。)

(3)――どちらからいらっしゃったんですか。(您从哪里来?)

――中国の北京から参りました。(我从中国北京来。)

例(2)中,“ご…します”是典型的自谦表达方式,虽然没有人称及对象,但是因为使用了自谦语,主语只能是自己或己方人员,所以意思就一目了然。例(3)中的两句话都没有提及人称及姓名,但是因为“いらっしゃる”和“参る”分别是“来”的尊他语和自谦语,所以人称关系也很明确。

2.暧昧的表达方式

日本人行事比较谨慎,讲话时一般不会对事情作出绝对的判断,只是用推测的语气说“大概是……吧”。这一特点在播报天气预报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

(4)「では、明日の全国の空模です。、九州地方は雨でしょう。四国、近畿、そして中部地方は午前中は晴れますが、午後からは雨でしょう。、北地方は晴れでしょう。北海道はりでしょう。(现在介绍明天的天气情况。冲绳及九州地区预计有雨。四国、近几以及中部地区上午天晴,下午起有雨。关东及东北地区,晴。北海道,阴天。)

正如例(4)中所表现的,在日本播报天气预报时基本上使用的是带有推测语气的「……でしょう,即使对未来天气的预测比较有把握,预测得非常准确,也要使用这一句型。相反,中国播报天气预报时,无论准确与否,都使用肯定语气的句子。

3.委婉的拒绝

日本是重视“面子”的国家,在社交场合,不论发生任何情况,都尽量为对方着想,不让对方丢掉颜面,给人一种彬彬有礼的感觉。即使是拒绝别人的场合,也绝不直接说“不”或者“不行”,而是一直强调不能同意的原因,间接地表达拒绝的意思。例如:

(5)明日、プルへいかない?招待券を持っているの。(明天去游泳吗?我有免费票。)

行きたいけど、明日、アルバイトがあるの。(我想去来着,但是明天我有兼职。)

(6)今日、映画をに行きませんか。

(今天一起去看电影吧?)

今日ですか…。行きたいんですが、明日までに作文をかなくてはいけないので…。(今天吗?我想去呢,但是明天之前必须写完作文……)

如例(5)、(6),在受到别人邀请时,即便不能答应,也不能直接说「いいえ(不),因为日本人觉得如果直接拒绝对方,则会让对方很没有面子,在说话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给足对方面子,不能让别人觉得难堪。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渗透这些表达习惯,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这些对话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准确地掌握日语交际方法。

4.「いいです

虽然「いい意思是“好”,但是「いいです也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好”或者“好的”,比如:

(7)先生:プリント、持って来ましたか。

学生:すみませんが、忘れてしまいました。すぐ取りに行きますから、少々お待ちください。

先生:いいです。

例(7)是我在上大学期间,发生在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对话。当时同学忘记了把老师的复印原件带来,当课间休息老师问起时,同学才想到忘在宿舍了,于是说马上回去取,但是老师觉得马上就要上课了,没必要专门跑一趟,于是说「いいです。同学以为是说“好的”,赶快飞奔返回宿舍,当满头大汗跑回来时,课已经进行了一半。老师很不解地问道:

「何をしたの?(你干什么去了?)

同学气喘吁吁地答道:

「プリントを取りに来ました。(去拿复印原件了。)

老师大吃一惊:

「そんなことをしなくてもいいですよ。(不用这么做的呀。)

(8)A:お番号、教えてもらえませんか。(能告诉我你的电话号码吗?)

B:いいです。(不用了。)

A:はい、どうぞ。(好的,请讲。)

B:いいえ、教えなくてもいいです。(不告诉你也行。)

例(8)中,B想要A的电话号码,结果被A用「いいです拒绝,但是B误以为「いいです的意思是“好的”,还在期待着A的回答,结果闹出了笑话。由此看来,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いいです,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在日语中表达的意思与中文大相径庭。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语言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直白的词汇、语法的讲授与记忆,就日语教学而言,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上,必须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更多地将文化教学导入日常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篇9

 为了有效的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终身亲近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咏诗也会吟”。在教学文言文时,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积极体验的空间至关重要。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幼时记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充分利用,疏通文本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文言文的学习中要教会学生利用现有手头资料、字典、课文注释等获得一定的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如了解作者生平,扫清文字读音和释义的障碍,能够简单疏通文章大意,为最后的读懂文章奠定基础。这样就避免了“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马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策”字,即“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这两个“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驱使”的意思,后者是“鞭子”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四、生生互动,引发创新

 有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或把问题拿出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的思考。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但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抓住时机适当的加入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许多学生都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材中的“天书”,不仅难以理解,在阅读中也有很多障碍,使学生慢慢地对文言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的单一,让学生感觉文言文更为枯燥,以至于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寻找适合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成为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一、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一切认知活动的动力,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才能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来学好文言文。因此,教师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始。

(一)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前,要消除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消极心理。文言文古代汉语的表现形式确实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是学不会的,所以在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言文,消除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的消极心理。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课外文言文材料,或者学生熟悉的文言文小故事,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前先进入文言文学习的情境,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学习会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创造学习文言文的情境,并通过自己的知识素养,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树立学习榜样。教师根据所讲的文言文内容,可以搜集相关的素材,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创作背景的了解,通过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

学生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但这些知识比起庞大的古代文学知识,还不足以让学生拥有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将看似零散的文言文知识灵活地运用,以达到文言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注意学结。例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所以,学生要将所学的文言文的虚词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对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另外,教师还要对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进行分类总结,像对“之、而、其、为、以”等字,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和理解。除此之外,学生在对文言文的学习中,还要注意文言文句式的特点,例如像宾语前置句型,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而在这里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在文言文中还有像介词宾语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在这里的“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还有状语后置的句型,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因此,学生要注意掌握特殊句式的规律,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在规律的掌握上,还要与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实现对文言文知识的活学活用。

三、要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积累,领悟古代作者的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文言文,增加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对领悟文言文的主旨思想和作者创作的情感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咏诗也会吟。”这就是阅读积累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文言文大量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并且熟悉文言文的表现手法和句式,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更是对古代文学的一种审美体验。

教师要为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进行合理选材,以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如果学生选择难度过高的文章进行阅读,学生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会遇到困难,难免让学生有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会影响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效率,消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所以在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章,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学习文言文,理解文言文。从而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四、加强文言文拓展训练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进行总结并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掌握,领悟古人通过文言文所表述的道理和情感,不仅对文言文的知识进行巩固,还加深了对文言文的正确认识。在学习的实践中,学生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文言文知识,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结束语:在语文教学中,虽然对文言文的教学是一项难点,但教师不能对文言文教学有半点松懈,要积极地应对在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改良,寻找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勇于开拓创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突破。

参考文献

[1] 周雪梅. 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提高教学有效性之探讨[J].语文教学之友,2009(07).

篇11

演示文稿教学是初中信息技术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掌握对文稿艺术字、段落、图片的相关操作设计是PPT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提高PPT教学的质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本文对初中演示文稿教学的几点探讨:

一、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学活动常常受到硬性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当地教学的特色,导致课堂教学没有一丝的弹性空间,这样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基础水平,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当地的特色进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另外,教师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预设和生成相结合,为信息技术教学更好的服务。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初中信息技术》是由江苏省的中小学教研室编写的,编者充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例如,在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这节课中,教材以制作“苏州园林”为任务驱动,要求学生运用PowerPoint2003 中的相关知识点分别完成“页面动画” “页面视频”“页面按钮制作”“页面全局设计”以及“作品整体优化” 这几个任务。在正式教学前,笔者先于学生进行了交流沟通,通过谈话对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原来学生们并没有接触过PowerPoint这个软件,这时如果不考虑学生这个因素生搬硬套的话,就失去了这节课的意义,体验不到软件的精髓和实用价值,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怎么可能会高呢?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既要坚持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又要培养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与教学环节的安排。为此,笔者重新定义了教学方案,把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了以下几个模块:了解PPT、插入对象的方法、对象布局的方法、方案与模块定义,插入动画、超链接的运用、制作电子板报,教学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夯实基础开始再到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问题进行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源于疑,疑问是激励学生探究发现的主要推动力,特别是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的时期,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通过设计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主动质疑,从而主动去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时,笔者会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欣赏为主,加深学生对演示文稿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确立起初步制作规划,所以,笔者在教学时准备了两份演示文稿,内容一致,只是一份未经过处理,另一份则是处理好的并可以现场可以播放的演示文稿,然后提出思考问题:1同学们,这两份演示文稿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你们的依据是什么?2同学们,你们更喜欢哪一份演示文稿?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通过欣赏两份截然不同的作品可以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打开,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自然会顺利有序。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演示文稿的认识和规划,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的热情自然就上去了,不但丰富了知识量,开阔了视野,更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发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用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通过“任务”引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在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探究能力,培养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制作一张幻灯片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PowerPoint2003软件中提供的幻灯片版式和模式在教师的提示下,独立制作一张幻灯片。再例如,制作一份包含三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幻灯片模版,在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中,掌握插入新幻灯片的方法。

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将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对美的想象和判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具备感受美、显示美、塑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抓住中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欣赏演示文稿作品的过程中主动去模仿优秀的作品,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取经验,探究制作的技巧,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塑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在初中演示文稿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并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多彩的生活――PowerPoint中的超链接》教学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5(01).

篇12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初中生这个阶段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审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熏陶。研究性阅读教学的重点应当落在阅读二字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解析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应有之义。另外,由于初中生受年龄的限制,处于生命中一个关键的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获得的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可能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显然,只有阅读并不能体现出研究性阅读的特殊性,研究就是对出现的问题反复地思考,从中探求知识、探求真理从而解决思想中出现的疑问。研究性精神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整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解答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措施

1.营造探究环境,在鼓励研究性阅读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阅读教学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如何营造一个探究性学习环境,使得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在具体的研究性阅读教学实施方法中,通过分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情。将学生3到5人分为一个小组,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组内成员轮流当组长,在进行活动安排的时候,分小组进行分析,最后由组长进行本小组的阅读研究成果的总结,这样在团队的合作中激发学生研究阅读文本的热情。

以苏教版《最后的一课》讲授为例,在引导各组学生进行初步试读之后,让各个小组自己提出想要深入阅读研究的话题,然后教师进行初步遴选并确定每个小组的具体任务,提出的问题可以尽量多样化,例如,“最后为什么哽咽的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是“最后一课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最后一课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意味着什么?”通过不同问题的探讨来加强学生的研究热情和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2.授人以渔,在传授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中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的能力

研究性阅读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探讨解决已然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阅读发现存在的问题,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阅读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阅读中鼓励学生从细节入手以词句的分析出发,以小见大,在寻章摘句中发现问题。以王维《使至塞上》为例,在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什么样的用词和表达能够使得它成为名句?体会“大”“孤”“直”等词在诗句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细细体会诗人描绘的景象,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诗句的精髓。

另外,引导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对于同一个作者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多视角的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本《少年闰土》和《风筝》。通过阅读不难发现,这几篇文章中透露出的一些问题:是什么改变了少年闰土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作者描写三味书屋的不快乐和其他的一些少年时的快乐的具体用意到底在哪里?通过这样的延伸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思维,也能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

3.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在教师的参与和组织中激发学生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