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2: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层建筑火灾风险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D745+.25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各种事故灾害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火灾是各种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项灾害。通过国际技术委员会对火灾事故所进行的统计分析来看,全球范围内每年发生的火灾事故高达700万起,有近6万多人死于火灾,此外每年因火灾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也高达10亿元以上,火灾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高层建筑火灾受高层建筑结构特点的影响,在进行火灾扑救时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如何有效控制高层建筑火灾成为消防部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对高层建筑火灾问题进行有效地防控,必须事先明确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具体原因。
1导致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基本原因
为全面了解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我国消防部门针对多起高层建筑火灾事故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事故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到,导致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具体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因电气问题是引起高层建筑火灾的最主要原因;用火不慎以及吸烟问题同样也是引起高层建筑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动火引起的火灾;违章操作;防火、雷击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高层建筑火灾。通过导致高层建筑火灾的基本情况来看,导致火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人为原因,同时还涉及到管理原因及其他方面的多种原因。各种原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我国高层建筑火灾的严重局面。
2对高层建筑火灾进行风险分析所应采取的基本方法
2.1事故树方法( FTA)
事故树分析源于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是一种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向的“树”,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层层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事故树分析作为安全评价和事故预测的一种先进的科学方法,已得到国内外公认,并被广泛采用。
2.2进行事故树分析所依据的主要步骤
事故树的绘制涉及到人身安全、系统安全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只有准确绘制事故树,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提出确实有效的防护措施,起到真正作用。事故树绘制步骤内容,根据定性、定量分析,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确定所分析的系统,即确定系统所包括的内容及其边界范围。第二步,熟悉所分析的系统,指熟悉系统的整个情况,包括系统性能、运行情况及各种重要参数等,如工作程序、重要参数、作业情况、周围环境等。必要时,要绘出工艺流程图及人、机、环境之间的位置关系图。第三步,调查系统发生的事故。熟悉系统后,进行调查过去已发生的事故,包括未遂事故。调查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同时调查同类系统曾发生的所有同类事故。第四步,确定事故树顶上事件,指确定所要分析的对象事件,是事故发生的结果。对调查的事故,分析危险程度和发生频繁程度,找出容易发生且后果严重的事故,作为顶上事件。第五步,调查与顶上事件有关的所有原因事件和各种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关键步骤,事故树的准确、完善与否,要看对原因事件和各种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第六步,绘制事故树。按照绘制事故树的原则,从顶上事件起,对原因事件进行演绎分析,一层一层往下分析各自的直接原因事件。同时,根据彼此间的逻辑关系,用逻辑门连接上下层事件,直到所要求的分析深度,形成一株倒置的逻辑树形图。第七步,事故树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事故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分析该类事故的发生规律及特点,通过求取最小割集(或最小经集) ,找出控制事故的可行方案,并从事故树结构、发生概率分析各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以便按轻重缓急分别采取对策。按照事故树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把各基本原因事件转换为布尔代数模型,进行化简,得出最小经集和最小割集,从而确定基本原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第八步,定量分析,包括确定各基本事件的故障率或失误率。求取顶上事件发生的概率,将计算结果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事故发生概率进行比较。根据基本原因事件发生的概率,运用布尔代数模型进行计算,得出顶上事件发生的概率。第九步,安全性评价。根据损失率的大小评价该类事故的危险性。
3对高层建筑火灾事故进行有效防控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3.1采用安全技术对策对高层建筑火灾进行防控
在进行高层建筑建筑是应优先选择阻燃性良好的建筑材料作为工程施工的的首选材料,同时在进行室内装修时,用户应尽量选择防火性装修擦料,切不可以为降低些许的装修费用而选择价格低廉,防火性能较差的材料用于装修。另外还需要高层建筑电气进行合理设计,保障电气设计在最大用电负荷的作用下,仍然能够平稳运行。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保障施工人员依据合理的设计方案,进行电气线路铺设工作,同时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保障线路铺设质量。在线路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一旦发现线路故障,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在高层建筑当中要针对高层建筑防火问题,配备完善的防火设施,每个楼层都要配备灭火器材,同时消防部门还需要对高层建筑内的没活器材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不符合高层建筑防火需求的情况,必须进行严肃的处理。
3.2对高层建筑火灾进行防控所应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
消防部门作为有效控制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观部门,在对高层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分析,对高层建筑内防火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饿提出整改意见,并对落实整改方案进行有效地监督与控制。尤其是一些公共场所以及经营性场所,人员比较密集,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的地方,消防部门一定要加大检查与监督力度。针对高层建筑防火问题,有关部门应事先建立高层建筑防火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火灾,能够保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继续有序的撤离。同时还应加强高层建筑防火的法制化建设,在对高层建筑进行防火管理与监控时,要坚持贯彻执行关于消防灭火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和初起火扑救常识,加强宣传教育,使“消防安全”警钟长鸣。同时还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机制。把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岗位职责上;各部门各岗位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使消防安全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火灾隐患得到整改。
4 结束语
导致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原因又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因此若想有效地控制好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就必须采用综合型的管理手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导致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全部原因进行有效的防控,尽可能的消除各种潜在的诱发火灾事故发生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我国高层建筑火灾的局面。
参考文献: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住宅建筑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但由于其层数较多、结构复杂、人员集中,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因此,高层住宅建筑的火灾预防工作尤其重要。应认真研究高层住宅建筑的火灾特点及发展规律,以满足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住宅建筑的火灾事故统计,分析其原因,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对高层住宅建筑火灾事故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高层住宅建筑的防火对策措施。
1.高层住宅建筑的火灾特点
高层住宅建筑层数多,容纳住户数量大,人员相对密集,生活用品较多,火灾载荷大,因而高层住宅建筑比低层建筑火灾风险大且损失更严重,其火灾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1)火势蔓延途径多、速度快。高层住宅建筑的内部常设有管道井、电梯井、楼梯间等竖向管道井。由于功能的需要,这些井道通常贯穿了若干甚至整个楼层,如果在设计阶段没有设置防火隔层设施或者防火隔层设施不够完善,发生火灾时,易形成“烟囱”效应,极易形成立体火灾,助长烟火从而为火势蔓延提供途径。(2)火灾荷载大,起火因素多。高层住宅类建筑内部可燃物品非常多,如壁纸、吊顶、电视墙等可燃装饰材料;沙发、床、化纤地毯、衣柜等家具用品。另外生活用电器设备较多,电气线路较复杂,火灾危险性较大,容易发生火灾事故。据统计,一般住宅楼的火灾荷载密度可达35kg/m2~60kg/m2,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火灾[1]。(3)安全疏散难度大,疏散方式单一。高层住宅都在10层以上,层数较多,垂直疏散的距离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使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高层住宅发生火灾时居民主要靠楼梯间进行疏散,如果楼梯间阻烟火能力差,烟气会很快弥漫在楼梯间,严重阻碍居民的疏散。而居民为了出行方便、通风等原因将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常开状态,又增大了烟气进入防烟疏散楼梯间内的可能性。(4)扑救困难。受消防设备扑救高度条件的限制,高层住宅火灾扑救主要依靠建筑自身的消防给水设施,常因受到消防设施的条件限制,扑救工作很难有效展开。比如,室内的消防水量难以满足扑救大面积的火灾的用水量需要。另外,很多高层住宅的火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都是因为建筑楼内消防设施存在问题,比如2014年10月,位于天津红桥区的一栋高层住宅的17楼居民家中发生火灾,火势很快蔓延,原本楼道内有两处消防设备,可水带和灭火器都没配备齐全,甚至消火栓内连水都没有,消防员只好接起200多米长的水带,从1楼把水引上18楼灭火,这就使得消防工作不能顺利展开,因而火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还有的高层建筑没有设置消防楼梯,消防人员很难第一时间赶到火场,错过了灭火的最佳时期。
2.高层住宅建筑火灾原因统计分析
2013年,全国共统计火灾38.8万起,其中居民住宅共发生火灾11.7万起,造成1215人死亡,起数占总数的30.1%,亡人占总数的57.5%[2]。全年住宅发生55起较大火灾,占较大火灾总数的47.0%。住宅火灾主要原因是生活用火不慎、吸烟不慎、玩火,详见图1。其中生活用火不慎主要有炊事用火、取暖用火、燃放烟花爆竹;电气主要有电气设备超负荷、电气线路接头接触不良、电气线路短路;照明灯具设置使用不当等原因。
3.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风险FTA分析
(1)构建高层住宅建筑火灾事故树从高层建筑物火灾的发生机理与调查研究的事故资料来看,火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疏散失败是高层住宅建筑火灾造成较大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火灾没有有效控制与逃生失败又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根据火灾发生机理与高层住宅火灾事故资料,绘制高层住宅建筑火灾事故树,见图2,事故树符号及意义见表1。(2)计算最小径集由构建的事故树可知,造成高层住宅建筑火灾事故的基本事件有28个。引起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最低限度的集合叫最小割集,不引起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的集合叫最小径集[3]。通过计算,本事故树共有1296组最小割集,8组最小径集,因为最小割集数量较多,因此只列出最小径集,见表2。(3)结构重要度分析结构重要度分析是从事故树结构上入手分析各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根据上面得到最小径集进行结构重要度排序,得到结果如下:由上述结果所知,居民生活用可燃物、临时存放的可燃物品、未及时报警、消防通道堵塞、未及时发现火情、疏散通道放置杂物、火灾应急照明故障、防火门状态常开、探测报警系统故障、消火栓故障、灭火器失效、居民不会操作等是造成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的主要原因。
4.高层住宅建筑防火建议措施
(1)做好消防宣传,普及消防科学知识,教育居民注意家庭火灾隐患,加强对家中可燃物品、火源及电源的管理。(2)消防通道一定要保持通畅,不乱堆杂物,防火门使用后应及时关闭。(3)物业应加强对消防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火灾探测报警设备、消火栓、灭火器等设备完整有效。(4)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以帮助被困人员及时逃生。(5)物业公司应注重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其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5.结论
(1)随着高层住宅越建越多,火灾事故与日俱增,居民消防意识淡薄及日常管理的不到位,是火灾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2)事故树作为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研究方法,应用于高层住宅火灾事故分析上,能够直观地描述高层住宅火灾事故的因果关系,找出影响高层住宅火灾事故的基本事件,为预防高层住宅火灾事故提供理论依据。(3)高层住宅火灾扑救应立足于建筑室内消防设施,应加强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为居民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禹.高层住宅防火安全存在的误区及预防措施[J].低温建筑技术,2014,(3):137-138.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1-0043-02
0 引言
根据《大型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大型公共场所系指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宾馆(饭店)、体育场(馆)、会堂、展览馆、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如影剧院、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游艺游乐场、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健身、休闲场所)等公共场所。在现代社会,各类大型公众场所建筑不断涌现,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设的鸟巢、水立方,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设的各国展馆,参观总人数达到了7308.44万人次,还包括其他大型宾馆、商场、体育馆、机场等人群聚集场所。加强大型公众场所火灾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型公众场所的火灾进行分析和评价,试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 大型公众场所火灾事故统计及特点分析
1.1 火灾事故统计分析
在各类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据统计,2000年~2008年全国共发生特别重大火灾12起,造成人员死亡703人,重伤292人,直接财产损失50550.91万元。重大火灾39起,造成人员死亡542人,重伤278人,直接财产损失17526万元。2000-2008年重特大火灾按火灾发生的场所统计分布如图1[1,2]:
2 建立火灾风险评估模型
2.1 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火灾风险评估大致可分为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方法,近年来定量分析方法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成为发展较快的评估方法。其中定量分析方法是以系统发生火灾的概率为基础,进而求出火灾风险,以风险大小衡量系统的火灾安全程度。比较三种方法,显然定量分析方法是火灾风险评估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火灾统计资料数据,而且对于消防设备的可靠性没有准确数据,因此针对公共聚集场所宜优先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4,5]。
2.2 建立某大型公众场所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以沈阳某四星级酒店为例建立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酒店位于沈阳繁华地段,总建筑面积6000m2,共九层,拥有120间精致客房,同时配有文化气息浓厚的特色餐厅和多功能大小会议室,是一个融合中国古典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地标性建筑[6]。
即该酒店的企业风险介于Ⅲ级与Ⅳ级之间,风险相对评判标准较大,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火灾风险水平。
3 结论和建议
大型公众场所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场所,其作为消防安全研究的重点,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本文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相关数学模型对某大型公众场所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得出该场所火灾风险水平,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作为保险公司厘定费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海江.2000-2008年全国重特大火灾统计分析[J].北京:火灾科学,2010,1:64-69.
[2]李春晨,杨旭,陈月.公众场所特大火灾事故调研及对策研究[J].湖北: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5):48-50.
1、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1.1 高层建筑火灾易发生
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对用电设备的使用不断增多,高层建筑比较容易发生火灾。高层建筑的内部设计比较复杂,由于企业或者居民需要,其用电量很大,各种电器设备种类繁多,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由于使用不当造成建筑物内部火灾的发生。同时,城市建筑的输电线路老化的相对较快,极易引起火灾。除此之外,高层建筑中的易燃易爆物品相对较多,如果管理不当,发生火灾的概率会更大。
1.2 人员疏散比较困难
高层建筑楼层越高,其内部的设计结构越复杂,当有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相当困难。高层建筑人员疏散困难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建筑太高,当火灾发生时逃离到地面的时间太长;第二,无论是高层居民楼还是企业办公楼,里面的人员都比较多,当有火灾发生时,大家急于逃离,惊慌失措,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第三,高层建筑的安全通道和楼梯、电梯等逃离通道有限,再加上火势和烟雾的扩散和蔓延,致使逃生通道拥堵,昏暗,增加了逃生难度。
1.3 火灾扑救难度大
由于高层建筑住层数较多,对于高层部分发生火灾时,火灾扑救的难度很大。由于消防器材的局限性,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的救援设备可能达不到起火楼层的高度,此时就只能利用建筑内部的消防设计进行扑救,所以火灾扑救的难度较大。还有就是,室内的火灾扑救设施的能力有限, 再加上高层建筑内部的结构复杂,提供的灭火水量有限,需要消防员从建筑以外运送补给。所以扑救大火难度较大,时间较长。
2、高层建筑防火体系存在的问题
2.1高层建筑物内部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物内部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其中主要表现在防火分隔以及安全通道的设计还不科学。在火灾发生时,由于许多高层建筑物内部防火墙设计和规划不合理,没有落实好有效的分区设计,不能够很好的防止火灾蔓延,极易造成重大火灾事故。在许多高层建筑物的安全通道设计方面也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经过对一些高层建筑物的调查发现,有的过于狭窄。这样当火灾发生时,会引起人员疏散困难,灭火难度增加,极易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2 使用可燃材料进行内部装修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速度快速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内部装修采用可燃性材料。原本火势不是很大,可以很快扑灭,但是由于可燃性材料装修的原因,小火很快蔓延,导致整个家具燃烧成灰,家电短路烧毁。内部装修的很多材料都属于可燃、易燃产品,特别是地板、天花板等。很多火灾都是因为装修人员或者业主一味的追求视觉或者触觉效果而引起的。
2.3 防火设计存在缺点
毒气和烟尘是火灾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很多火灾事故都证明了这一说法,所以高层建筑必须要进行防火审核,对火灾的烟尘排放设施的设置是必须的。但是,有很多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时根本就是应付了事,不设或者形同虚设。这就导致火灾中,人员逃生困难甚至无法逃生,也给施救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增加了伤亡人数。
3、高层建筑防火体系的完善措施
3.1优化高层建筑设计布局的合理性
优化高层建筑设计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时,应根据常见火灾蔓延方式及速度,留出必要的防火间距。同时,在安置易燃易爆设施时候,要充分考虑应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合理规划。为了有效的落实高层建筑物内部要进行合理的防火分区设计,要优化建筑物内部结构,将建筑规划成几个区域,有效的分配防火墙,使得其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的控制火灾的范围。目前国内城市高层建筑物所采用的防火分区分为两种,水平分区和垂直分区。防火分区的设立不仅能把火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还能为人员的逃离留出时间。在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中,应设置防火间隔,防火间隔的设立能够避免相邻建筑物受到火灾的危害,可以有效的防止火灾规模的扩大。
3.2 内部装修尽量少选可燃材料
内部装修尽量少选可燃材料,是构建防火体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要想完善高层建筑的防火体系,除了严格要求施工质量之外,在其内部装修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少选用可燃材料。比如涂料、流体疏通管、地板、天花板等都要尽量选用非可燃的,如果非要用可燃的或者已经选用了可燃的材料,之后的生活工作时就要格外的注意消防隐患。
3.3 消防设计要严格把关
消防设计要严格把关,也是构建防火体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高层建筑的设计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施,要结合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计理念清晰,布局合理;
2)建筑构件要选用耐火的;
3)消防通道设计和消防设施布置要合理;
4)建筑用水设计要合理,避免火灾发生时输水困难。
3.4 保证火灾预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的灵敏度
保证火灾预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的灵敏度,对于防火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火灾的预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是建筑物和必备设置,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火灾的预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并且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在火灾隐患出现的时候,第一时间通知工作人员扑救和其他人员的逃离;或者在火灾已经发生的时候第一时间自动灭火,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
3.5 普及消防知识,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高层建筑消防知识的普及和消防制度以及后期管理对于消防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实施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向生活或者工作在建筑内部的人员普及消防知识;可以定期的对人们进行培训,让他们知道消防设备的使用以及逃生技巧等等。
2)建立健全消防制度;消防制度是一定要执行的,并且要认真执行,一定要落实到管理人员和非管理人员的头上,让每一个人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消防活动中来,减少火灾的发生。
3)加强日后管理;消防管理包括,对公共消防设施的检查、维护和使用,还包括对各个场所的消防隐患的排查,要严格执行消防制度,做好监管工作。
总之,高层建筑是现在建筑建设的发展趋势。高层建筑的防火体系是一个让人不容忽视的问题。高层建筑绝对不能在设计和后期管理方面投机取巧,心存侥幸,一旦火灾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以后高层建筑防火体系构建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还要进一步更新理念,优化防火设计,从而减少火灾隐患和火灾事故的发生,给居民更安全安心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 晔.浅析高层住宅建筑的防火特点[J].山西建筑,2008,34( 31) : 205-206.
[2]郑 乐.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 10) : 72-76.
中图分类号:TU6
建筑工程体量、高度、跨度越来越大,结构形式多样化,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复杂,人、机流动性大,生产条件恶劣,存在的重大危险源不断增多,施工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因此,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价,提出针对性的预控措施,对于安全生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每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从职业安全健康的角度看,建筑施工企业有更明显地区别于其它行业的特点。
1.1组织结构方面的特点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是固定的,即常设的,而从事施工活动的项目经理部则是变动的,即非常设的。
1.2施工活动的特点
施工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露天进行,直接受风、雨、雷、电等自然界因素的影响;②在大范围内分散进行施工活动,控制难度较大;③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施工,为不同的行业服务,涉及的行业要求、地方政府的要求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复杂;④同一现场往往有几个乃至十几个建筑施工或安装队伍共同施工,交叉作业,互相影响;⑤施工的季节性强;⑥人员的流动性大;⑦连续高强度作业,休息环境差。
1.3施工现场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的施工活动、贮存、运输、吊装,与生活区不能明显地予以隔离。供水、供电、道路都是临时的并多单位共用。设施是临时的,而且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施工总平面布置,管理难度很大。
2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
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等有关条款是进行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辨识的重要依据。
2.1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
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指存在于施工过程现场的活动,主要与施工分部、分项(工序)工程,施工装置(设施、机械)及物质有关。主要重大危险源有:
(1)脚手架(包括落地架、悬挑架、提升架等)、模板和支撑、人工挖孔桩、基坑(槽)施工,局部结构工程或临时建筑(工棚、围墙等)失稳,造成坍塌、倒塌。
(2)起重塔吊、物料提升机、施工电梯等大型起重设备的安装、拆除、运行过程中,因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的坍塌、机械伤害及物体打击。
(3)高度大于2m的作业面(包括高空、洞口、临边作业),因安全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人员未配系防护绳(带)等造成人员踏空、滑倒、失稳等。
(4)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凿岩)等施工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如漏电、绝缘、接地保护)不符合要求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
(5)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吊)运等发生高空坠落、堆放散落、撞击人员等。
(6)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误操作、防护不足等,造成人员伤亡、建筑及设施损坏等。
(7)人工挖孔桩(井)、隧道凿进、室内涂料(油漆)及粘贴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人员窒息或气体中毒等。
(8)施工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临时存放或使用不符合要求、防护不到位,造成火灾或人员中毒意外;工地饮食因卫生不符合要求造成集体中毒或疾病等。
2.2施工场所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
施工场所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存在于施工过程现场并可能危害周围社区的活动,主要与工程项目所在社区地址、工程类型、工序、施工装置及物质有关。主要重大危险源有:
(1)邻街或居民聚集、居住区的工程深基坑、隧道、地铁、竖井、大型管沟的施工,因为支护、顶撑等设施失稳、坍塌,不但造成施工场所破坏,往往引起地面、周边建筑和城市运营重要设施的坍塌、塌陷、爆炸与火灾等。
(2)基坑开挖、人工挖孔桩等施工降水,造成周围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倾斜、开裂、倒塌等。
(3)邻街施工高层建筑或高度大于2m的临空(街)作业面,因无安全防护设施或不符合要求造成脚手架、滑模失稳等坠落物体(件)砸死砸伤人员等。
(4)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设计方案、操作、防护等原因造成施工场所及周围已有建筑及设施损坏、人员伤亡等。
3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大致由作业风险、地质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人员因素等组成,有时几种因素相互交叉产生,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
3.1人的不安全因素
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失误,这既有人的自身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如身体素质差异、身体状态(疲劳、疾病)、技能高低、管理好坏等。
3.2物的不安全因素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当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引发事故,这种可能称为物的不安全因素。在建筑施工中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高处作业、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材料等五大方面。
4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所有已经识别的危险源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风险的可容许性、确定风险等级,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4.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对于建筑施工类,风险评价可以有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及定量评价3类,一般采用的是定性评价法与半定量评价法。具体操作方法有:
(1)直接判定评价法。如对照经验法、类比法、物体材料性质分析法等。
(2)安全检查列表法。如公司级、工地级、班组岗位与专项性安全检查表(起重机械、电气设备设施、吊装作业、明火作业、危险化学品等)。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4)故障树分析法(FTA)(或称事故树分析法)。以故障、事故、事件为起点,作为顶上事件,然后按照逻辑关系,分析其可能产生后果的原因、失效状态。
4.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LEC评价法
采取“打分”的办法指定各主要因素的分数,然后根据总的危险分数来评价其危险性。危险性即用下式表示: D(危险性)= L×E×C
其中: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危险严重度。将收集的信息按标准评分,并计算三个指标的连乘积,得出D值,并按照分值区域判断其风险程度,D值越大,说明风险越大,需要采取控制措施。
5结语
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用打分法对三个主要因素进行打分,运用公式计算出危险性大小,最后根据危险性分级原则定性给出评价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减少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是加强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预防重大危险源发生的基础性的工作,应当引起广大施工企业的重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68-01
1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1.1 火灾荷载大
可燃商品多,多设有可燃物品库房,局部装修复杂,可燃装修材料多,火灾荷载大。用火用电用气频繁。建筑中设置的燃油燃气供热锅炉、中央空调机组、餐厅及超市熟食品加工房均需使用柴油或天然气,增大了燃烧和爆炸的火灾危险性。
1.2 人员疏散困难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通常可以容纳几千甚至上万人,老人、小孩等自我疏散能力较差的人群占一定的比例。由于建筑体量大,疏散路线迂回曲折,疏散到室外安全区域的路径较长,安全疏散通道及楼梯的宽度和疏散距离等难以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大型超市由于平时经营管理的需要,往往将疏散门锁闭或增加电控装置,降低了疏散门开启的可靠性,使疏散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1.3 难以形成可靠的防火分区
有的单层大型商业建筑层高较高,屋顶承重结构采用钢梁或钢网架结构体系,设置防火墙或防火卷帘较为困难;有的多层大型商业建筑设有较多中庭,或楼板设有较多开口,形成可靠的防火分区较为困难;有的在建筑物的同一轴线上连续设置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的防火卷帘,其动作的可靠性降低,若设为气雾式防火卷帘,火灾时其下降和帘面充水等所要求的保障条件更多,可靠性更低。
1.4 排烟的可靠性低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外墙面多为实墙或固定玻璃幕墙,能向外开启的外窗很少,远不能达到规范所规定的自然排烟的要求。即使能达到自然排烟的开启外窗的要求,但由于墙面内外大型广告牌及商场内贴墙布置的大型货架的遮挡,达不到自然排烟的效果。
2 性能化防火的形成与发展
2.1 现代防火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多年来,防火设计规范基本上是用指令性条文的形式给出的。这种规范对每项设计都详细规定具体的参数和指标。例如建筑物的总平面布局、平面布置、防火间距、耐火等级、防火防烟分区、安全疏散、建筑消防设施的设置、装修材料的选用与控制等都做出了具体的条文规定。建筑设计者只能依据所要设计的建筑物的状况,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从规范中直接选定设计参数和指标。现在人们一般称这种规范为“处方式”设计规范,也有人称这种规范为“规格式”规范,或“指令式”规范。
事实上,每座建筑物的建设地点、结构形式、使用性质、高度和体量、火灾荷载、可燃物的性质等情况都不一样,使用者的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按照这种规范统一给定的设计参数所作出的设计方案,并不一定是最科学、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案。 随着城市化发展及生产经营的需要,建筑物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和大空间建筑迅速兴起。根据以往的经验为基础整理制订出来的处方式防火设计规范已难以适应这些新式建筑的需要,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许多建筑物的设计形式是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包括或规范的条文无法解释的情况。
2.2 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
国际上建筑界与火灾科研界的很多人士指出,应当以火灾安全工程学的思想为指导,建立以火灾性能为基础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国内通常称这种规范为“建筑物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简称“性能化设计规范”。建筑物的性能化防火方法涉及性能化防火分析、性能化防火设计和性能化设计规范三个基本方面。性能化防火分析是建筑火灾风险分析的一种形式,它将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通过定量计算,用某些物理参数描述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分析这种火灾对建筑内的人员、财产及建筑结构本身的影响程度,从而为采取合理的消防对策提供基本依据。 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在性能化防火分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建筑物各种火灾防治系统的设计行动,它将综合建筑物业主的安全要求、建筑物的现场条件和有关的安全规定等,做出建筑物防火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并且对各种可采用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评估,从中选出最优的实施方案。
性能化防火分析还可为其他的火灾防治目的服务,例如防火安全管理、火灾安全教育及灭火预案的制订等。性能化设计规范是指导按性能化方法进行建筑防火设计的法规文件,它对进行性能化设计中应当满足的要求、应当遵守的规程和应当注意的问题等作出必要的规定。这种规范对于保证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建筑达到预期的火灾安全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性能化设计方法可使建筑物的防火安全目标、火灾损失目标和设计目标实现良好统一。与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相比,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大大改进建筑防火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可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大型商业综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本步骤
完整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过程宜分为设计准备、定量评估和文件编制3个主要阶段。设计准备阶段包括3个步骤,主要是确定防火目的与火灾风险承担人可接受的防火目标,将其作为定量的、具体的损失目标。
1)估价所设计项目的状况、设计参数,并确定在设计过程中的哪一阶段上,需要把防火安全工程师包括进来。
2)确定特定建筑的防火目的(Fire Protection Goals)和火灾风险承担人可接受的防火目标(Acceptable objectives)。建筑物的火灾风险承担人指的是所有与该项目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个人、团体或机构,包括建筑物的业主、股东,乃至某些管理部门的代表,以下将他们简称为承险人。
3)用适当的工程概念量化损失目标,即形成具体的设计目标(Design objectives),以便根据其评估防火设计方案。定量评估阶段也包括3个步骤,主要是对所设置的火灾场景、设定火灾曲线及初步设计方案做出分析。通过对各个初步设计方案的比较和评估,选定最终设计方案。
4)设置火灾场景(Fire Scenarios)和选择设定火灾曲线(Design FireCurves)。设定火灾曲线指的是在所设的火灾场景中,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变化曲线。后面将利用设定火灾曲线评估在性能化设计中提出的初步设计方案。在SFPE的《工程指南》中,将初步设计方案称为尝试设计(Trial Designs)。
5)评价和修正初步设计方案。这就是说,对于所提出多种设定火灾曲线,至少有一种能获得圆满解决的设计方案,如果采纳这些方案,就可以满足具体的损失目标。
6)分析所提出的一种或几种初步设计方案,从中选定最终的设计方案。文件编制阶段包括2个步骤,主要是对选定方案的设计细节进行详细的审查,并编写方案中涉及的有关设备的技术文件。
7)为所选定的方案的设计过程编制说明文件,包括需使用的资料的说明、检验材料性能的方法说明等。
雷击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建筑物所在地雷电活动规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本区域内发生的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等方面的进行综合风险预测,从而为建筑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选址、整体布局及制订防雷具体措施、雷击事故应急处理方案等方面综合分析,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建筑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的一种科学评价方式。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可以为建筑项目提供专业雷电防护整体分析,保证项目建筑中防雷工程的安全性、科学性、高效经济性等。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防御自然灾害的一种的必经程序,它较好地体现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科学设计理念,对整个建筑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非常好的保障作用。它不同于防雷设计,防雷设计只是按照国家相关的管理规范来操作执行,对雷电防控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只是从整体上进行安排,不具体,也不全面,在设计上存有许多的不足,防雷安全系数达不到预期目的,缺乏一定的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等。
1.2雷击风险评估在建筑物控制火灾方面的作用
科学合理地雷击风险评估对项目建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2.1高度的科学性
雷击风险评估运用国家规定的、专业性非常强的知识对建设项目相关区域进行以下方面综合性分析:大气雷电区域环境检测分析评估、当地雷击发生率统计分析评估、当地雷电损害程度风险评估、雷电危害区域损失程度分析评估、对周边环境的危害影响分析评价、风险管理及预防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对建设基地的建筑物、供电系统、规划布局、信息通讯系统、相关人员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雷电防护建议及措施,尽最大限度为建筑项目提供更为科学的防雷设计方案,降低雷击可能对整个建筑项目造成的伤害风险,确保工程的顺利、经济、高效运行。
1.2.2降低风险
雷电属于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受许多的自然因素影响,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难以把握性,只是通过现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将雷击的概率性降到最低化,任何人不可能将方案设计到百分之百的防护效果。通过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雷击对建筑造成的损失降低到现阶段技术水平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从而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1.2.3提供保障
科学合理的雷击风险评估对以后的雷电突出事件提供一定的保障,当雷击发生时,可以及时根据雷击科学的风险评估中所制订的应急预防及具体措施,对事故进行有效的应急救援,更好地将雷击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3雷击风险评估的内容及方法建筑雷击风险评估论文
雷击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项目的综合要素与当地雷电因素进行结合分析,如项目整体规划、建筑物选址、布局、辅助设备配置等方面雷电风险评估等,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3.1建筑项目的预期评估
它是指工程建设项目中建筑物选址、布局、分布等与当地的雷电资料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对建筑物本身、重要的设备、通信方式等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为工程建设提供防雷科学依据。
1.3.2项目的方案评估
它是指项目设计方案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科学论证,计算分析并设计出相关项目的雷电防护方案,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1.3.3项目现状评估
它是指对工程项目中已有的相关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符合雷电灾害风险科学的标准,参数是否与相关的标准相符,对存有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努力将雷击事故降低。
2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
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很多,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中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筑物的面积因素
研究表明,建筑物的面积不同雷击风险也不相同,它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孤立的建筑物,它的雷电截收面积不是它本身的积极,而是用建筑物上沿接触的斜率为1/3的直线,用建筑物在地面上旋转1周后所描的区域面积,要大于孤立建筑物自身的面积。不是孤立建筑物时,它的雷电风险评估面积的接收面积要考虑到相关的附近建筑物的影响,用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的3倍于两建筑物高度和的3倍进行比较,当3倍的距离大于3的高度时,也就是说这两建筑物的面积没有出现重叠部分,可以讲这两个建筑物是相互独立的,按独立建筑物评估,而当两建筑物的3倍的距离小于3的高度时,实际的接收面积要将重合的部分面积进行除去进行计算,根据计算后的面积进行雷电风险分析评估。
2.2建筑物的类型因素
不同的建筑类型在雷电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建筑类型不同风险评估中的参数的运用也是不一样的。如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中,与人们的人身伤害有关的风险评估中,参数取值也不尽相同,取值高的建筑物有医院、学校、商场、宾馆、公共娱乐场所等,而在财产损失方面的风险评估时,取值较高的有商业建筑、办公场所、医院、工业建筑、医院、学校等。
2.3位置因素
建筑物在地面的不同位置,对雷电风险评估有一定的影响,建筑物比周边其他物体要高,暴露程度大些的建筑物的雷电风险评估系数要大些。如城市的高层建筑一般要高于农村建筑,风险取值也不同。
2.4建筑物内财物设施因素
建筑物内部的设施不同,发生火灾时造成的程度有很大差别,一些易燃的物品,设备的复杂电路等在发生火灾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处理好,极易造成严重的损失。如在一些卡啦OK等娱乐场所、宾馆等,装饰时用到大量易燃物品,在雷电风险评估中与一般的普通建筑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
2.5建筑物内人员因素
不同素质的人在防火方面也有着不同性,对于防火专业知识不同的人员,在遇到特殊危险时,人员的紧急驱散程度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由此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也不一样,在雷电风险评估时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的。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first phas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Yin Jiang Ji han engineering channel 3 standard safety hazar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the status quo, as well as the " hydro pow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jor hazards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guideline "(DL/T 5274-5274) of evaluation content. Using AHP metho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afe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the hazar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threshold, analyzed the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analysis,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hazards, the control of sensitive indicators, and carries on the appraisal. The conclusion is: the hazard value G= 0.92, safe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n a controllable sta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Hazards;Security control;evaluation index;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1. 概述
南水北{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到汉江兴隆河段,工程区域地跨荆州、荆门、潜江等市。渠道全长67.23Km,设计引水流量350m3/s,最大引水流量500m3/s。其中渠道3标段长5.19Km,渠道穿越纵多的河流、湖泊、公路及铁路等,沿线经济比较发达,其施工具有建筑物分布较多、线路长、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因而危险源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2. 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
2.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1)危险源辨识。采用系统安全分析及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等方法对危险源辨识。主要是从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上的缺陷等分析识别危险源。
(2)危险源分类。按照我国危险源分类[1],引江济汉工程渠道3标施工中主要有:坍塌,高空坠落,机械伤害,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罐区(贮罐)等危险源。具有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火灾、爆炸、中毒等风险。
(3)危险源辨识范围。依据工程建设的实际,危险源辨识范围主要有:施工区域平面布局总图、建(构)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与装置、有害作业现场、劳动保护、应急抢救设施、办公生活区域、危险物质储存区域等。
(4)危险源风险分析。对办公生活区域、施工过程、脚手架、高空作业、临时用电、机械设备、起重吊装、建筑物基础、穿湖泊段施工围堰等存在的危险源逐一进行统计,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其他等),风险级别,危险程度以及预防控制措施[2]。
(5)危险源教育培训。所有进场人员都要接受危险源、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
2.2 危险源的控制。
2.2.1 危险源控制体系。在危险源安全控制与管理的专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分工、职责落实、制度建设、责任制等方面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符合规范要求。
2.2.2 危险源控制目标。无重大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施工现场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无坍塌事故;无触电伤亡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杜绝发生损坏地下管线事故;杜绝损坏机电设备事故等。
2.2.3 危险源控制步骤。(1)已辨识的危险源向有关方面申报。(2)划分作业活动区域,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建筑物、人员和施工工序等,并收集有关信息。(3)辨识危险源的主要危害,受伤害的范围以及受到伤害的程度。(4)在现有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对各项危害有关的风险做出主观评价,同时还要考虑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一旦失败所造成的后果[3]。(5)确定现有预防措施是否足以把危害控制并符合法律的要求。(6)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并组织专家对措施计划进行评审。(7)针对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可承受[4]。(8)按规范与制度要求做好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
2.2.4 危险源存贮控制。仓库与生产区贮存的危险源临界量(见表1)。
2.3 危险源的管理。
(1)管理机构与人员。设置了安全部具体负责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项目负责任人为第一责任人,配备的专职人员安全生产合格证书符合国家规定。
(2)危险源管理制度。编制了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专项危险源安全控制管理方案,危险源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并定期检查、落实。
(3)制定应急计划。根据预计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编制事故紧急处理方法和措施。应急计划由两部分组成,即现场应急计划和场外应急计划[5],并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
(4)危险源安全管理。主要是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严格按程序操作,不带“病”作业,加强维修保养,作业与保养资料齐全;做好施工管理。安全标志醒目,上岗前接受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班前开展安全活动,防护设施佩戴规范[6];做好材料管理。材料采购、运输、检验、仓储、保管等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做好人员管理。施工作业时,其人员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劳动技能、安全意识等始终处于较好的状态,并持证上岗。做好危险源控制与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报送、存档等工作。
(5)施工环境。在危险源附近施工作业时,安全专职人员在场监督;平时施工时,有专人负责周边施工环境、天气、地质、安全防护等变化情况,确保作业条件符合安全要求。
(6)危险源选址。危险源与居民区、工作场所、其他危险源和公共设施的距离及存贮条件符合安全要求。
(7)危险源监察。积极配合由政府主管部门派出的技术人员定期对重大危险源的监察、调查、评估和咨询[7]。对检查意见立即整改。
(8)危险源管理投入。按投标书承诺,安全生产管理与危险源控制费用到位率100%。从工程开始到结束,没有出现任何等级的安全事故,也无人员伤亡。
3. 控制与管理效果评价
3.1 评价方法。
依据《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导则》(DL/T 5274-2012) 规定的评价评价方法, 以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渠道3标段危险源安全控制与管理的实际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3.2 建立层次结构。
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3个层次[8]。目标层 A为危险源安全控制综合评价;准则层中 B1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B2为危险源的控制、 B3为危险源的管理;指标层 Cij (i,j=1,2,…,n)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见图1。
3.3 指标系数。
指标系数采用《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导则》(DL/T 5274-2012)的规定,以及招、投标文件,监理质量、危险源安全控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采用等间距分级法确定,见表2。
3.4 权重分析。
(1)建立矩阵。对列举的每个评价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到一个评价矩阵 A
权重一致性检验结果为:CRB1-C1i 0.001, CRB2-C2i 0.002,CRB3-C3i 0.0001,总 CRBi-Cji =0,各CR 值均小于0.1,说明权重计算结果符合一致性,判断矩阵成功。
3.5 评价。
(1)综合评价模型。
重大危险源安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公式为[9]:
式中: G为危险源安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Wi 为各项指标权重(见表5); Ki 为各指标相应的评定分值(见表2)。
按式(7)计算:危险源安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 G=0.92,下一层次的评价指数分别为: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G1=0.91、危险源的控制 G2=0.92、危险源的管理 G3=0.92。
(2)评价指标。
将评价指标分为5级,不同级别的阈值见表6。
(3)评价与分析。
危险源安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 G=0.92,处于稍有危险可以接受的状况。准则层中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G1=0.91、危险源的控制 G2=0.92、危险源的管理 G3=0.92,均处于稍有危险可以接受的状态。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4. 结语
对危险源安全的评价,主要是依据目前的控制与管理现状而评价的,不是对后续工程建设进程中危险源安全控制与管理的评价。因而,不论评价结果再好,也不能掉以轻心。做好危险源安全的控制c管理工作,必须严格遵循危险源安全控制与管理程序,加强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监督,确保危险源安全控制与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要求[10],确保各项安全监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DL/T 5274-201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导则[S].2012.
[2] 李芬花.水利水电工程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95-97.
[3] 李东民.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26-30.
[4] JGJ/T 77-2010.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S].2010.
[5] 肖玲.基于+FAHP+的水电工程施工安全评价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2011:7~10.
[6] 刘伟.火电企业危险源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95~97.2~4.
[7] 姚爱生.高层建筑施工危险源管理问题的探讨[J].浙江建筑,2013,30(8):48~51.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问题的提出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损失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状态。它具有客观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风险在任何工程项目中都存在。工程项目作为集经济、技术、管理、组织等各方面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的失控现象,如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计划修改等、最终导致工程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现代工程项目的特点是规模大、技术新颖、持续时间长、参加单位多、与环境接口复杂,项目实施过程风险时刻伴随。尤其是近年来,大型的、高层和超高层建设工程增多,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增加施工难度的同时,使得施工现场危险性也随之增加,时刻威胁着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二、对建设工程常见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及风险管理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其建设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内部结构复杂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并不断变化,由此产生的风险常常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建设工程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不仅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确保工程顺利按时完成,而且也是增大企业的效益,适应当前建筑市场要求的必然措施。
三、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步认识和依靠经验积累,方法操作简单,缺少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抵御风险能力弱。缺乏规范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绝大多数承包商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估计不足,因而危险到来时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合理的调整。由于缺乏全面的可靠的数据支持,经常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理风险,管理成效低。
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位,在企业和项目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上未考虑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缺乏专职部门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企业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使得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增加了组织结构的运行风险。
3、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但仅限于一些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证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分布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等文件。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注重业务量。忽视施工技术的管理,更缺乏专业风险管理。
四、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1、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项目经理者或者项目管理部个别人员的事情,而是项目管理部全体人员参与并共同完成的任务。这主要取决于项目管理部的每一个成员的工作都具有风险,从而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所以,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有全员性。
2、建设工程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具有风险,所以它具有系统性。
3、建设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但项目风险却不是一次性的。它随着建设项目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项目范围的变化,项目风险管理的对象就可能不同。所以,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有动态性。
4、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需要进行许多的基础性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收集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资料资料收集的成果直接决定项目风险识别工作的质量、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所以,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具有信息性。
5、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特点,这主要取决于除全体人员参与外,还要综合运用各种风险识别技术和工具。
五、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风险的防范手段多种多样,下面主要论述风险控制措施。
采用风险控制措施可降低项目的预期损失或使这种损失更具有可测性。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离、风险分散及风险转移等。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主要是中断风险源,使其不致发生或遏制其发展。回避风险有时需要作出一些必要的牺牲,但较之承担风险,这些牺牲与风险真正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相比,要小得多。如回避风险大的项目,选择风险小或适中的项目。因此,在项目决策时要注意,放弃明显导致亏损的项目。因为回避风险固然能避免损失,但同时也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因而,这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
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指要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降低损失的严重性,使损失最小化。损失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预防损失。预防损失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杜绝损失发生的可能。例如,通过提高质量控制标准以防止因质量不合格而返工或罚款;生产管理人员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和强化安全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等。要求在合同条款中赋予索赔权利,也是为了防止业主违约或发生种种不测事件。
(2)减少损失。减少损失是指在风险损失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情况下,通过种种措施以遏制损失或限制其扩展范围使其不再扩展,使损失局部化。例如,承包商在业主付款超过合同期限的情况下,采取停工或撤出队伍并提出索赔要求甚至提讼;施工事故发生后采取紧急救护,安装火灾警报系统;控制损失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
3.风险分离
风险分离是指将各风险单位分离开,以避免发生连锁反应或互相牵连。这种处理可以将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风险分离常用于承包工程中的设备采购。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对材料进行分隔存放也是一种风险分离的手段。因为分隔存放无疑分离了风险单位。各个风险单位不会具有同样的风险源,而且各自的风险源也不会互相影响。这样,就可避免材料集中存放于一处时可能遭受同样的损失。
4.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通过增加风险单位以减轻总体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担集体风险的目的。
对一个工程项目而言,其风险有一定的范围,这些风险必须在项目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每个参与者都必须有一定的风险责任,这样才有管理和控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风险分配通常在任务书、责任书、合同文件中定义。只有合理地分配风险,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提高项目效益。
5.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风险控制的另一种手段。在项目管理实践中,有些风险无法通过上述手段进行有效控制,项目管理者只好采取转移手段以保护自己。风险转移并非损失转嫁,因为有许多风险确实对一些人可能会造成损失,但转移后并不一定同样给他人造成损失。其原因是各人的优劣势不一样,因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一、地铁车站土建工程施工风险分析的重要性
经济建造的开展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进程的加快,一个城市的开展和建造,有一个好的交通环境,会对城市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走的越来越快,关于在交通上也是投入了许多的资金和人力。在有限的空间规模内现已无法满意日益开展的生活节奏,那么地铁的建造,将这种空间得到了合理的使用,从地上的交通转入地下的交通,并且在运转速度上也比地上的交通快,并且地铁不存在堵车的表象发作,运转的进程也比较长,所以在许多兴旺的城市中对开始兴修地铁。
地铁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建造在城市的富贵地带,这就为车站的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兴修地铁的城市大多存在许多的高层,而高层建筑需求打下很深的地基,所以地下构筑物的存在严峻的影响了地铁车站的施工难度。而地铁车站是全部地铁工程中最为重要的有些,关于地铁车站的建造,投入的资金量很大,施工的规模比较广,并且对乘客的安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关于地铁车站施工是不是可以安全的进行关系到全部的工程质量。地铁施工单位必定要对地铁车站在土建施工中的危险进行充沛的剖析,然后拟定出相应的办法,以确保中国的地铁工作可以顺畅的运转,为国家的经济建造和社会的安靖创造有利的环境。
可是在对地铁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会有相应的危险存在,首要表现为基坑工程和构造工程的施工质量上,这种危险的存在为中国的地铁建造带来了必定的阻止,影响到了地铁的安全运转。地铁工程的正常运转关系着大家的生命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安稳,所以必定要在施工质量上引起高度的注重。
二、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法
1、明挖法
通常情况下在地面交通环境答应的清况下施工时首要思考的办法即是明挖法因为这种办法具有施工简略、成本低、工期短、施工质量好而且施工工作面多等长处因而其使用的非常广泛。当然明挖法也是有必定缺陷的,比如其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会有必定的搅扰而且也简单遭到其他要素的影响假如地上交通环境不答应那么就应采用是盖挖法。
2、暗挖法
所谓的暗挖法就是指浅埋暗挖法、盖挖法和暗挖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法。
3、盖挖法
所谓的盖挖法即是指在地面交通路段较为繁忙的情况下经过构造顶板等临时构造来有用的保持路面交通而且在其下方施工的一种办法。而根据施工次序的差异咱们将盖挖法分为盖挖顺作法和盖挖逆作法。
4、盾构综合法
现阶段在美国等发到国家现已采用了合作盾构法对地铁车站工程进行施工的办法采用了这种办法,就能够一次性的贯穿过站地道和区间地道,然后再持续扩挖盾构地道,然后构成地铁车站也能够直接选用连体机或是大直径盾构机来建筑地铁车站。
三、地铁车站施工的风险分析
1、地铁地下车站的基坑工程的风险因素分析
致使基坑工程呈现危险事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对我国过往所发生过的很多的基坑工程事端进行了具体的研讨和分析后,咱们发现关于基坑工程来说基坑的规划疑问以及施工疑问是致使其呈现施工事端的两个主要要素:基坑规划疑问。规划荷载的取值不精确、锚固结构规划过错、土体强度目标选择不精确、防水办法的不合理、支持结构规划过错、支护结构规划过错、未经过技术论证的情况下就断定了支护计划以及私家规划和无证规划等要素都会基坑施工呈现质量事端;基坑施工疑问。防水和排水的办法不合理、施工管理混乱、安全意识淡漠、信息化的施工没有得到注重、呈现规划问题时随意的修正规划、施工单位施工经验不足、施工技术水平差以及违规承包基坑工程和无相应的施工天资要素也会致使地铁基坑工程呈现质量问题。
2、地铁车站结构工程的风险因素分析
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构件安装工程以及模板工程都归于地铁车站构造工程的领域,而在构造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许多要素都会致使构造无法满意实践的功用需要或是构造设备损坏等质量事故厂般情况下构造工程的风险要素首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原资料的要素。施工中所选用的原资料质量不符合需求或是许多资料在超出了运用期限后仍在持续运用;自然要素。这部分内容首要是指洪水、地震以及火灾等灾祸冰冻、干热、劲风或大雨等恶劣气候;各工程方面的要素。钢筋的加固和安置不合理、测量的精度不高、模板的刚度和强度不足、混凝土浇筑方法挑选不妥、混凝土的配比和合理以及构件安装的位置错误等。
3、地铁车站土建过程的风险事故
3.1基坑工程风险事故
上述所总结归纳的基坑工程的危险因素所致使的事端即是基坑工程的危险事端,主要有:开挖过程中边坡底部呈现了冻胀和沉陷的疑问,或是边坡呈现滑坡和塌方的事端,或是上部构造呈现变形、轴线呈现较大位移、基础倾斜的问题,一起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对地下的管线以及周围的设施和建筑物形成一定影响,然后损害了第三者。
3.2结构工程风险事故
混凝土的开裂事故。由于混凝土构造的温度改变以及干缩现象等发生的构造纵向拉应力或是由于不均匀沉降疑问而发生的构造弯曲拉应力,这两个应力都可能会致使混凝土开裂事端的呈现,然后降低构造工程的稳定性;混凝土的纵向变形事端。致使混凝土构造呈现纵向变形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构造混凝土的不均匀沉降或是构造混凝土的温度改变和干缩问题。
四、地铁车站施工的风险防范对策
1、基坑工程的风险防范对策
基坑工程的优化设计。鉴于基坑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庞大工程,因此在实践的施工中咱们就有必要处理支护构造变形问题、土体的强度问题、周围护体的变形疑问以及土体的安稳性疑问等多个问题,当然也要确保施工公司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就应拟定多种规划计划,并别离技能经济性剖析,挑选出一个或多个较优的计划,然后再对计划进行优化规划,即要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估、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要对施工进度进行对比以及对施工技能的先进性、可行性以及可靠性进行剖析殊;挑选合理的基坑支护构造。在挑选支护构造时,有必要严格的遵循相应的标准标准,一起要仔细的剖析工程的实践特色和现场的实践状况,关于施工的技能特色、施工的造价本钱、施工的环境条件、基坑施工的实践需求、建筑物的不同构造以及各种支护构造的适用范围等内容都要充沛的思考,一起还要思考到规划的规则变形量以及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排水办法等因素。信息化的施工。导致基坑工程呈现质量事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对工程的监测不力,作为查验规划作业是不是正确的首要手法,监测作业能够精确的辅导各个施工环节,从而避免事端的发作。所以在实践的施工中,应时间重视周围的环境状况,发现突发疑问时及时采取办法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2、车站纵向变形的防范对策
混凝土构造的温差、干缩以及不均匀沉降是致使车站发作纵向内力和横向裂缝的主要原因,而要想处理这一疑问,就必须设置相应的横向缝,将所发作的构造曲折拉应力开释,这样各缝之间混凝土就不会呈现干裂的疑问,通常情况下应防止车站顶板混凝土呈现开裂渗漏的疑问,为确保其正常运转,车站底板的剪切变形和挠曲变形都应是在可控范围内的,这是我们就可以选用诱导缝来代替一般的施工缝;在进行顶板混凝土的浇筑作业时,应挑选温度适宜的条件进行,同时还要重视其维护作业;为削减不均匀沉降疑问的发作,应挑选地下连续墙底注浆的加固办法;在板边方位处设置加强边梁,同时在板墙的衔接方位应设置锥螺纹钢筋衔接器;关于车站上角点的内衬墙以及顶板开孔段的孔边板,应适当的添加其纵向筋的配筋率,同时要确保配筋的紧密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地铁车站基坑工程的施工时我们必须做好基坑设计和施工管理和控制工作兀基坑工程的施工以及结构工程的施工共同组成了地铁地下车站土建工程的施工,因此我们分析必须详细的分析基坑工程和结构工程的风险来源,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并且合理的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九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随着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升级,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关注,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研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公共安全领域确定“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为重点项目,提出研究城市灾害和工程事故类别及其应急救援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指挥与装备,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下空间的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指导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点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虽然城市建筑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重大安全运营事故仍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建筑的安全运营保障技术落后、安全运营控制与预警响应方法和手段欠缺,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切实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与人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法与之相比。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第三、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连锁性强,影响面广。一方面,由于大型建筑依托城市功能网才能正常运行,城市功能网的整体性强,当一种功能失效时,常波及建筑中其他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型建筑的灾害链发生明显,一种灾害常诱发一连串的灾害,如1995年神户地震,由大型建筑的电力系统短路发生的火花引爆煤气管网,导致煤气泄漏,最终造成巨大的火灾。
第四、大型建筑风险防范难度大。由于城市大型建筑不仅基础设施等物理功能网复杂,而且组织结构也复杂,在防灾减灾措施或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很难保证达到统一标准,其中有些灾害是由于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无法实现风险的前期预测和主动控制。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原因
1.建筑
自身素质 所谓的建筑素质是指构成建筑的结构、设施设备、系统等等组成建筑实体的软硬件条件。建筑自身素质是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之一,而且某种程度上代表城市建筑抵御公共安全问题的一种能力。影响建筑素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筑的设计合理性(空间设计、结构设计、防火设计、抗震设计等等)、施工质量、工程结构耐久性、设施设备条件(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燃气及热水供应工程、建筑消防给水、建筑通风及高层建筑防排烟工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程、电气照明及设备安装、检测与控制仪表)、系统(管理体系、预警应急防范措施等软件配备)等。
由于建设期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建筑在运营期发生公共安全事件的案例数不胜数。1995年6月29日韩国首都首尔市三丰百货大楼突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501人死亡,910人受伤。事故原因调查表明,三丰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偷工减料:混凝土质量差;浇注立柱的沙子是从海滩运回的,因含有盐份致使钢筋腐蚀;楼顶混凝土预制板的厚度比当初设计的厚度大25厘米,造成大厦楼顶不堪重负。
运营期的建筑改造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住宅拆改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原设计无地下室改出来一个地下室,原来基础变成了挡土墙,原来埋在地下的给排水管道暴露于外;原来符合抗震的建筑,由于增加了地下室,拆改了墙,可能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原来墙被拆掉、被凿洞、被位移,楼下拆墙,楼上有的墙就等于作用在板上,有的开大门窗洞口,横墙嵌入暖气片,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缩小嵌入横墙内造成横墙断开。这就给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特殊荷载带来潜在的危害,家庭装修往往其荷载都比原设计超载,这种不利情况的组合加剧了安全问题的几率。例如,衡阳大厦“11·3”火灾事故中,大楼在救火过程中倒塌,致使20名消防官兵牺牲,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开发商擅自改变设计,并采用不合格材料。
2.外界环境影响
影响城市建筑公共安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外界干扰,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生命线工程灾害,如火灾、风灾,水灾(包括城市型水灾、洪灾等)、地震等,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以及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系统不作为的生命线工程灾害等。
3.时间效应
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运营期远远长于建设期,长达数十年、上百年。随着时间效应的增加,建筑结构自身素质渐渐下降,在经历过数次外界干扰后,发生公共安全问题的概率会越来越高。例如,国家规范明确要求各省地市按抗震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同时提出未抗震设防之前的建筑加固问题,有关地市1994年开始抗震设防,但由于认识和财政资金方面存在问题,抗震加固几乎没有进行。在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之后,暴露了我国抗震规范相关规定已不满足建筑实际抗震要求,尤其是1990年代以前建造的建筑抵御外界灾害的能力弱,是城市建筑中最脆弱的一环。
建筑耐久性下降导致安全问题也是运营期常见的案例。例如由于材料开裂、木结构腐朽等原因,建筑承载能力会不断减弱,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里,这一趋势更快更严重。建筑结构老化容易在一些不利荷载作用下发生突然破坏并造成灾害。
三、城市大型建筑保障安全运营对策
根据我国的政策需求和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的特点,安全运营风险问题一方面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宏观的研究和判断,以确定管理机制、政策、力量配置、资源储备等多方面的宏观决策;另一方面,公共建筑安全问题又是具体的,是由大量琐碎的日常管理缺位、硬件老化、矛盾冲突等“隐患”与“缺陷”导致的具体事件表现。建筑运营安全的宏观分析力求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整体形势、中长期发展走向、重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显现特点与规律、国家有关城市公共安全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层面的应对策略与力量配置等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和客观的判断与建议。微观分析则是针对具体的建筑运营安全隐患排查、风险分析、异常判断、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展开有深度的研究,力求分门别类地提出对具体风险事件管理的行动建议。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问题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相互间有着极强的关联与支撑作用,缺一不可。
对于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管理而言,风险控制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日常管理架构、法规制度、日常管理实践,以及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预案之中。因此,在对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做出评估之后,如何抓住各类风险事件的防控关键因素做出合理的统筹部署,成为了城市大型建筑公共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问题。针对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风险评估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系统评估运营安全风险
高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技术是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评估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有效防范、化解和处置社会稳定风险,在建筑物运营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物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更新识别的主要风险因素,评判风险等级,为优化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提供基础。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控制需要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开始,根据建筑物功能特性、外界环境变迁、突发事件等动态变化,形成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的预控、预警、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动态风险控制机制。准确识别风险是成功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识别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应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和分析项目信息,包括项目方案、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料、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已有的风险管理数据和模板等。通过对上述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出影响建筑安全运营的潜在风险。只有通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建立基于信息共享、协调控制、技术集成等于一体的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对大型建筑各类运营安全关键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梳理和分类,集成应用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性状跟踪、监控、预警、应急等专项技术,才能提高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技术水平,实现安全运营风险的系统评估,从而提升风险跟踪监测与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缩短预警和应急联动控制反应时间。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
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弱化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后,由监控信息管理机构首先接受报警信息,立即通知应急管理中心和灾害现场监测指挥机构在最短事件内确定灾情,并赶往灾害现场,应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指挥与调度,并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联系,对现场实施必要的管制,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从支持保障机构调动应急所需的人员、技术支持和物质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工作,信息管理机构则同步为其它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确保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和有序。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关键词: 深基坑工程;防排水;事故树;模糊理论;风险评估
Key words: deep excavation;waterproof and drainage;fault tree;fuzzy mathematics;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TU4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114-03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和大型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必然,深基坑数量越来越多[1]。
工程的防、降水是基坑工程的一个难点,由于客观施工条件与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主观施工管理的局限性,由工程防、降水不当引起基坑失稳的事故频频发生。唐业清等[2]对168个基坑事故实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70%以上的基坑工程事故是水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周红波等[3]从工程风险的角度对所搜集的52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基坑事故进行分析,指出“渗流破坏、支撑失稳、坑内滑坡”为最常见的三类事故,其中渗流破坏占事故总数的62%,明确指出地下水的防治是关乎基坑工程安全的首要因素。
以往对基坑工程中防、降水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基坑降水方面的监测和数值模拟[4-6],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基于模糊事故树法的基坑防排水事故风险评估体系。
目前,模糊事故树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煤矿[7]、电力[8]、土木工程[9]等领域。事故树方法已较为成熟,它有助于理清系统可能发生的某种事故与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模糊数学则较经典概率论更适合于描述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性,降低了由精确值表述和计算事件概率造成的偏差。
本文运用模糊事故树方法,以分析系统失效概率和事件重要度为重点,对系统风险分析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有利于预测系统风险水平和制定安全措施,为基坑防排水系统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1三角模糊数的概念与运算
模糊数学用于处理现象不精确和模糊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把经典的绝对隶属度模糊化,从特征函数来说,就是元素x对集合A的隶属程度不仅仅局限于0或1,而是可取0~1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值。
Fuzzy集的隶属函数有矩形分布、梯形分布、正态分布等[10],为简化计算,本文采用三角形分布(梯形分布的特例)进行模糊分析及运算。
1.1 三角形分布隶属函数
设A为论域X到[0,1]的一个映射,即A:X[0,1],xA(x),称A是X上的Fuzzy集,A(X)称为Fuzzy集A的隶属函数,代表x对Fuzzy集A的隶属度。
三角形分布的隶属函数表达式及函数曲线如式1和图1所示。
A(x)=
m-a⩽x
m⩽x⩽m+b
0其他 (1)
式中:m对应于隶属函数为1的数,也称为模糊数的均值;a和b为参数,分别表示函数向左和向右延伸的数值大小;m-a和m+b称为模糊数的左、右分布参数,表示函数向左和向右延伸的程度。
1.2 三角模糊数的运算法则
将三角模糊数A记为(m-a,m,m+b),可得三角模糊数A1=(m1-a1,m1,m1+b1)和A2=(m2-a2,m2,m2+b2)的代数运算法则如下:
加法
A1A2
=(m1+m2-a1-a2,m1+m2,m1+m2+b1+b2)(2)
减法
A1A2
=(m1-a1-m2-b2,m1-m2,m1+b1-m2+a2)(3)
乘法
A1A2
=((m1-a1)×(m2-a2),m1×m2,(m1+b1)×(m2+b2))(4)
2基坑防排水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2.1 基坑防排水系统事故树的建立
水的控制与基坑工程的安全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直接相关,工程中通常采用止水、降水和排水措施对基坑水进行处理[11]。由于施工环境复杂,施工质量和技术的不足,使基坑水的隐患不能被完全消除。本文从止水、降水和排水三个方面,对基坑工程防排水措施中的危险源进行了分析和辨识,建立基坑防排水事故树,如图2所示。
2.2 最小割集的确定和系统模糊失效概率的计算
2.2.1 确定最小割集
采用布尔代数法求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对于图2建立的事故树进行布尔运算:
T=A1+A2+A3
=X1(X2+X3+X4)+B1+X7+X8+X9
=X1X2+X1X3+X1X4+X5X6+X7+X8+X9
该事故树最小割集为{X1X2},{X1X3},{X1X4},{X5X6},{X7},{X8},{X9},分别对应于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7种事故发生模式。
2.2.2 计算系统模糊失效概率
实际工程中,顶事件的发生概率P(T)一般采用近似的独立事件和概率公式来计算:
P(T)≈1 - [1-P(K)](5)
式中:P(K)为i第个最小割集的发生概率。
将底事件发生概率全部表示为三角模糊数,依据1.2节运算法则进行运算,先计算得到每个最小割集的概率,再通过计算得到的顶事件发生概率P(T)也为三角模糊数,表示为:
P(T)=([(1-(1-m+a)),
(1-(1-m)),
(1-(1-m-b))])(6)
式中:P(K)为第i个最小割集的发生概率用三角模糊数表示为(mi-ai,mi,mi+bi)。
2.3 模糊重要度分析
在事故树中,找出对顶事故发生概率影响较大的基本事件是模糊重要的分析的主要目的。本文在对事件重要度进行分析的时候采用了中值法[12]。
在模糊数隶属函数坐标系中,存在一点(me,0),通过该点作竖直线,以此竖直线作为分界线,分得模糊数函数曲线与横坐标轴围成区域左右两部分面积相等,称点(me,0)为模糊数的中值。
当系统全部基本事件按其各自概率发生时,求得的系统顶事件模糊概率中值为mTe;当系统中第i个基本事件不发生,其他事件均按其各自概率发生时,求得的系统顶事件模糊概率中值为m。称S=m-m>0为基本事件i的模糊重要度。
如果S>S,则认为基本事件i比基本事件j重要,对系统的影响大,若要改进系统,降低系统的失效概率,应首先预防和降低基本事件i故障的发生。
3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杭州市某大厦,基坑平面尺寸65m×40m,开挖深度
-12.00m,场地地表下3m范围为杂填土,其下为粉砂土层,-17.00m以下为不透水泥质粘土层,地下水位在-2m以下。基坑北侧紧邻人行道,其下埋有电缆、水管等地下设施,南侧为住宅楼,其间有围墙、道路,下埋化粪池和上下水管道。
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两层预应力钢管内支撑作为挡土支护结构,深度-25m,采用水泥搅拌桩和旋喷桩作为隔水挡土结构,深度-13.5~15m,人工降水辅助施工。
3.2 基坑防排水系统的风险评估
3.2.1 系统模糊失效概率
根据对工程的实际调查和专家评分结果,得到基本事件发生概率如下:
①二值基本事件X2和X5。
二值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为(0,1)分布,当事件发生时,P=1,事件不发生时,P=0。根据对工程的实际调查,工程中根据设计施作了止水帷幕和排水设施,因此在计算顶事件发生概率时,X2和X5概率值取为0。
②随机基本事件X1,X3,X4,X6,X7,X8,X9。
假设a=b=0.1m,对各随机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模糊化,得到各基本事件的模糊概率,如表1所示。
由式(6)及基本事件的模糊概率值计算得,顶事件发生概率为P(T)=(0.2963,0.3303,0.3640),即该系统失效概率为29.63%~36.40%,以33.03%可能性最大。
3.2.2 基本事件模糊重要度
采用2.3节所述的中值法,得到的基本事件模糊重要度分析结果列于表2。
基本事件模糊重要度的排列顺序为X1,X2,X8,X9,X4,X5(X6),X3,X7。结果表明,系统受到地质条件、周围管线、降水措施以及止水帷幕施工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只有对其进行控制和改善才能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度。
对此,我们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工作:对设计和施工之前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的勘察工作引起充分的重视,为了降低和排除工程隐患,对不良地质或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处理;为了保证施工环境的稳定,应当对坑内坑外才有有效的降水措施;保证止水帷幕的施工质量和止水效果。
3.3 施工信息反馈
挖土阶段:整个帷幕由于施工时桩位、垂直度偏差以及地下障碍等造成相邻两桩互搭不严密而出现若干漏水缝隙,局部基坑挖到-7.00m后暴露出的灌注桩突然喷射出大量流砂,表明帷幕不能够充分发挥止水封闭的作用。
地下室施工阶段:在施工期间,为了避免坑内外存在较大的水头差应当停止坑外降水,从而减少坑外降水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事故后检查发现,基坑南侧地下排污水管和自来水管一直漏水,造成地下水土大量流失;其间,突降暴雨,造成地下水位猛涨,强大的坑内外水头差,致使大量流砂喷射而入,坑外地面不断下沉,基坑南边60多米长的围墙大范围倒塌。
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系统模糊失效概率能够反映基坑防排水系统的风险水平,模糊重要度的分析能较为准确的反映系统中的薄弱和高风险环节。
4结论
首先,对基坑防排水系统中的危险源进行识别,从止水、降水和排水三个方面,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建立了基坑防排水事故树。
其次,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事故树进行分析,采用三角模糊数表述和计算事件概率,得到系统的模糊失效概率,采用中值法确定事件的模糊重要度。
最后,将建立的评估体系用于一工程实例中,得到系统的失效概率和重要度排序,并据此制定了风险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国彬,王卫东.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唐业清,李启民,崔江余.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周红波,蔡来炳,高文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基坑事故统计分析[J].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009(2):67-71.
[4]夏建中,罗战友,龚晓南.钱塘江边基坑降水的设计与监测[J].岩土力学,2008,29(S):655-658.
[5]周念清,唐益群,娄荣祥等.徐家汇地铁站深基坑降水数值模拟与沉降控制[J].岩土工程学报,2011,33(12):1950-1956.
[6]贺亚魏,尹小涛,李丹等.深基坑降水与回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5):108-112.
[7]贾智伟,景国勋,张强等.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矿井火灾事故树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4(6):62-65.
[8]吴彤,涂光瑜,罗毅.采用模糊集合论事故树法的变压器故障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8,26(1):177-180.
[9]刘亚莲,周翠英.基于模糊事故树理论的堤防失事风险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