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2: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核心价值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22-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重要论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同样,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那么,作为担当文化责任,传播核心价值的电视主流媒体,如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好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非常丰富,报告按三个层次、用了“三个倡导”进行阐述,一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这一表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守了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第一个层次是对政治发展目标的表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把握,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
第二个层次是对社会价值导向的表述,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党是政党,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做出不懈奋斗,在实践上极大发展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的公正和法治。可以说,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最终的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第三个层次是对公民行为准则的表述,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对着空前挑战。如何最大限度的凝聚社会共识,统一民众意志,团结一致,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道路前进,是一个主流媒体必须认真对待的严肃课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已成为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必须扎实学习领会十报告,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记者、教育人民
主流媒体是宣传思想文化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我们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只有自己体会深刻,认识到位,才能在节目采编中灵活运用,生动体现,才能使我们的电视节目达到感染他人,教育他人的效果。
我们贯彻十精神,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宣传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努力传播人类发展的美好事物与正确观点,不片面反映问题,依据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要重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
新闻工作是党最重要的宣传阵地,新闻工作者是,担负着宣传、鼓舞、引领的重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记者头脑,教育人民。通过记者的镜头和笔头,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寻找时代榜样,树立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榜样就是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能够激起全社会对真善美的强烈呼唤,能够引发全社会道德力量的蔓延生长。
我们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不仅要正面宣传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和报道建设成就,而且要通过批评愚昧落后思想、鞭挞社会不良风气来弘扬社会正气。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包括影视剧、广告在内的一切节目形式,在不断潜移默化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通过改革创新,用最优秀的作品服务社会
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指我们的生活环境将变得更美丽,当物质富裕、环境优美的同时,更要实现人们的精神富足与美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在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我们新闻工作者应当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新闻媒体毫无例外,要通过媒体机制改革和节目创新,不断激发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无限创造力。对于电视媒体来讲,就是要通过节目形态的持续创新,表现方式花样翻新,并以老百姓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方式加以体现。只有机制灵活,士气旺盛,方法得当,内容丰富,才能给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
电视媒体担负着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的重要职责,一定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把“走转改”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新闻报道、评论言论和文字风格、文章标题、节目编排等方面进行总体研究改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力求篇幅简短精炼。要牢记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通过“走转改”更好地把握正确导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我们要积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提高宣传舆论的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无限的发展机遇。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应当从媒体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传播手段的快速更新和传播技术的持续创新,我们有责任运用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宣传党的主张,不断增强影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
要把群众满意,观众认可作为最高标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线索、选定题材、挖掘新闻,在节目中讲实话、讲短话、讲有用的话,使报道的内容、形式、语言、风格更加贴近群众的需求,让群众明显感受到文风方面的新气象。要完善制度机制、认真总结“走转改”的成功经验,加强编辑、记者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使改进文风转化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新闻单位领导干部要切实把好文风关,带头写朴实生动的报道评论,以模范行为带动本单位文风的改进。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创新形式,开设专栏,划出专门时段,宣传党的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始终坚持正确导向,使主流思想舆论得以不断壮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17
大学校园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十开始,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并于诸多场合屡屡谈及。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以庄严的语调、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体现出其不仅是文化理念,更是指导性纲领。文化自信成为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后的又一种自信。
所谓大学校园文化,指的是集大学校园与文化两种属性于一身,是高校在办学历史中不断积累起的物质、精神及制度等各方面文化的总和。每所高校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既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核心精神,也是一种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反映出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广大师生的历史使命感及责任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伴随人类文明传承、先进文化推广、思想文化创新性发展,逐步建立起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独特属性为一体的优质校园文化。大学里的每一个老师、学生、管理者、服务人员在校园文化的感召下,形成了对自身、对大学、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认同与自信,这种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校园文化自信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句口号,也不是空谈,而是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努力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实践依赖于人类精神和文化的认同。高校师生每天主要的活动范围在校园里,因此,提升校园文化自信有助于高校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在大学校园里相互碰撞、交融。大学的开放与包容、文化的多元使得大学校园接受着不同的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通过新媒体迅速而且广泛传播。一些不良思想削弱了主流价值观,降低了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甚至动摇着他们的理想信念。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提到,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是未来国家的中流砥柱,将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价值取向代表着将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文化自信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师生的校园文化自信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实践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
提升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完善校园“硬环境”建设。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始终无法脱离客观生活环境,人所处的环境必然会对其生存及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培育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是最好的实践载体。要想使价值观教育更容易被高校师生接受,落到实处,必须有现实的教育载体,通过有形的、生动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②
所谓校园“硬环境”,指的是大学校园的硬件。校园里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实验室、运动场地等,都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学生在优质的学习资源及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校园环境的评价主体及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在优质的校园环境中能够产生愉悦、轻松及温馨的情绪,进而激发奋发图强的学习动机,同时对学生还存在潜移默化、长久性的教育影响。假如能够使学生亲自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必将深化学生的上进心及爱校情怀,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校园文化自信。
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大学校园“软环境”包括更多内容。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寝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校内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校歌、校训……这些都是校园“软环境”。优良的学风、教风、服务人员的作风共同组成了高校的校风。优良的校风本身就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优良校风,首先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高校特有的传统,于无形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其次,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及荣誉感不断强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人文关怀。这些大学精神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校园活动是以高校校园为场所开展,并寓于高校学生精神的集体文化活动。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组织开展积极向上、形式多样,与学校精神相吻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中华经典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读书交流等活动,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启迪思想,培养创新意识,在交流与碰撞中达到思想的升华,强化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在校园内引进以芭蕾舞、歌剧为代表的高雅艺术形式,让学生真正处于异国文化之中,持借鉴、学习及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别国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艺术观及审美观,同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洞察力及想象力的提高,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尊心,提升对本国文化的强烈自信;倡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对国家、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更加信任国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文化自信代表着政党、民族乃至国家对自身文化理念的绝对肯定,坚信自身文化拥有勃勃生机。历史上,中华民族无论兴盛还是衰落,始终保有文化自信。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一流人才、先进的科研水平、服务社会的能力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衡量指标。而这当中必须体现出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自信。因为校园文化自信可以坚定广大师生建设一流大学的信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上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注释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从广义上来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是人们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我们讲的一般意义的文化多指的是精神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观是指对于客体是否能满足主体需求,对主体是否有价值和意义的观点和看法。通俗来讲,价值观是人们心中衡量对错的标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是文化的核心,引领着文化体系的发展,指明了作为客体的责任和方向,阐述了客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以及为谁做”的问题。正如罗长海所说:“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但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价值观,或称价值观念体系。同理,企业文化的内涵尽管千姿百态,但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价值观。”1这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2.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海尔CEO张瑞敏说:“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2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价值观起着指导和支配的作用。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内容。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凝炼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体现企业的精神实质,使员工在这里有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员工的潜力和热情,真正融入到企业中,信赖和依靠自己的企业,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企业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把每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爆发出团队巨大的潜能。如果一个企业缺失了核心价值观,企业人心涣散,员工没有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追求,纵使它注入了大量资金,应用了先进的技术,企业也可能在竞争中败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航标,更是企业员工始终信守的追求。只有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才能从根本上引领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核心价值观,从企业层面看,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国家的责任,要求企业要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国家不断走向富强的道路;对于社会,企业要以诚信为本,不以次充好,不以假乱真,提供保质保量的产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不转嫁企业成本,做有良心的企业,同时通过发展公益事业,对社会尽更多的责任;对于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不断发展和各方面的保障来对员工负责,员工的努力是企业能够发展最根本的力量,企业只有对员工负责,带领员工共同致富,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确保员工的利益不受损害,才对得起员工的辛勤和汗水。二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包括对员工的以人为本,更包括对客户的以人为本。企业通过民主管理,赢得员工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企业的价值准则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而企业客户至上的思维更是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好评,不但为企业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客源,还为企业的发展积累了人脉。三是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团队合作,促进企业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通过加强团队合作,创造出个人所不具有的合力,真正实现1+1>2的目标和效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创造更大的动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核心价值观,从企业员工层面看,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忠诚。干一行,爱一行,视企业为家,真正融入其中,把企业的发展看成自己的发展,把企业的成长看成自己的成长,把企业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处理,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真心实意地付出,为企业的目标而奋斗,对企业忠诚,不为外界的利益诱惑而泄露企业的机密,遵守企业的纪律。二是员工敬业、守纪。敬业、守纪从外部来讲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行为规范,而从内部来说,是员工内在责任感的充分体现。只有员工对企业负责,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从而为保障员工各方面的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敬业、守纪不仅是员工职业道德的体现,更是员工人格的体现,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良好品格的人,培育员工敬业、守纪精神,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三是员工的荣誉感。富有荣誉感的员工能准确地对自己定位,明确自己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富有企业荣誉感的员工,对外有着代表本企业形象的意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从企业的角度考虑。而富有个人荣誉感的员工,有着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能不断学习,及时充电,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能不断实现个人价值。四是员工的奉献精神。加强员工的奉献精神培育,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员工奉献精神越强,企业发展越快;员工利己倾向越明显,企业发展越受制约。富于奉献精神的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越高和影响力越大。企业文化中这些方面的建设,无不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准则和精神。
三、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1.要从国家、社会、企业员工三个层面来认识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国家层面看,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应尽义务。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企业,要通过培育核心价值观,激发企业的活力,引领企业发展的方向,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从社会层面看,企业应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下,承担起经济、政治责任,尽其所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主体中的典范。具体而言,企业应通过其作用于社会的独特方式,保证商品交换和服务都以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在其实践领域尽最大的可能践行核心价值观,以为人民谋福利作为价值指标,促进经济、制度的发展,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企业员工层面看,在企业里营造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的文化氛围,加强员工的道德教育,激发员工以实现中国梦为理想追求,充分调动员工个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规范其行为,可以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内化为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关键词
寝室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入与创新;育人功能
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高校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态具有特有的力量,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正确对待寝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构寝室文化,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课题之一。寝室文化是性格各异的大学生之间在寝室这个载体中相互冲突和适应中反映、传播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和自觉。其在对高校整体文化发展和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在一定层面上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一些不稳定、不靠谱的价值态度和低俗的文化品位,一些嘲讽、戏虐和虚假的信息,一些批判、围攻式的语言暴力和单纯的情绪发泄,以寝室“夜谈会”等形式传播开来,在思想内容和行为方式上构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消解力量。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意见和标准,往往会使得周围人丧失自己的判断,误导大学生对主流思想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构成大的冲击。客观地说,在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内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建设和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存在着“不解”和“宽容”的情况,不但没有正确、翔实的传递正确价值观,反而扰乱了大学生的认知和信仰,造成消极影响。基于寝室文化客观上存在的多样功能和多重价值观,我们既不能因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漠视其消极影响的一面,也不能因为其“可能”存在一些消极影响而限制其发展。放纵而不加以引导和堵死而不探究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建设好大学生的寝室文化,关键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之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做出积极贡献。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寝室文化建设工作要尽快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适应高校改革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主动转换工作思路,及时更新工作方法,在寝室这片“热土”上做到守土有方法、有担当。
一、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毫无疑问,构建和发展大学生寝室文化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律和特点相一致、相协调,以使寝室文化具有价值标准和发展方向。大学生寝室文化建构与发展的价值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评判标准。随着大学生寝室生活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同学们面对校园这个“小社会”的结构关系和既得利益的深刻变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就迫切地需要寝室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寝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相结合。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必须站在维护和发展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高度、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度、站在适应“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思想教育管理的角度,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制度性要求、文化传承与学生认同的关系。充分体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反映当代大学生寝室生活的新方式和青春活力;充分吸收借鉴古今的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时代精神,反映青年学子的共同愿望、价值追求和根本利益。大学生寝室文化建构与发展的方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辩证法加以明确。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寝室文化建设只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素养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要增强寝室文化宣传教育的通俗性和共识性;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又要掌握其对寝室文化引领的“处方”性和技巧性;既要强调寝室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又要坚决维持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底线的不可触动性;既要尊重多样化的寝室文化,又要有力抵制充斥在其中的腐朽、曲解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我们要强化寝室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掌控寝室文化建构与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形成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手段,深入到生活在寝室中的每一名同学。通过创建核心价值观与寝室文化的双向“同构”机制,把大学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传统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梦想追求当中,丰富大学生寝室生活。
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寝室文化的融入与创新
当前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正在着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快创新、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生活文化,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化传承之中。大学生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根植于其中生根、开花、结果。寝室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大学生精神风貌、纪律素质、价值取向、政治素养的最集中体现,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强大的感召力,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其核心是通过文化传承,使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形成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对学生个人习惯的塑造发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寝室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如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影响和作用,引导大学生的寝室文化生活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工作中,不能简单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入寝室文化领域,而要与文化传统和大学生寝室实际相结合,既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寝室文化,又批判和摒弃腐朽的寝室文化:一方面根据当下寝室文化的需要从历史传承中吸取一切有价值的优秀内容;另一方面根据现代市场经济下大学生民主管理等价值观念的新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故鼎新。在融合过程中,要敢于对旧的、不合时宜的文化实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新的寝室文化,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寝室文化建设之中。构建当代大学生寝室文化要求对思想、制度、行为等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在“返本开新”的过程中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宣传教育当中。在融入与创新中,不可忽视出现的思想引导不到位、活动时效性差等问题。一些人机械简单化地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能够完全引领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交流网络化、文化交流自由化背景下的寝室文化,强调与传统决裂、用肤浅的现象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主张用西方观点来解决当今中国大学寝室文化建设问题。当代大学生寝室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在价值追求新的起点上开创新的传统,试图将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去创造独立的、背离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寝室文化是不可能成功的。寝室文化作为一种存在,良莠共存,在其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努力形成与历史传承、时代特点、学生需求相互联系的大众认同和精神追求。寝室文化建设要根植于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不仅着眼大处,更应注重微观的“落细落小落实”,落实到每一名寝室成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达到实效;要紧贴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微信微视”平台,加强正向引导,统筹兼顾“线上”互联网等虚拟媒介的推广和“线下”真实存在的行为,要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好两种模式的优势特点,形成线上线下工作合力,增强大众的认知和知晓程度;要打造“贴民心接地气正能量”的通俗元素,以软性渗透和平等对话代替直接灌输和居高临下,固化形式,内化于心,形成价值认知和行为准则。
三、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品质与育人功能
寝室文化建设必须防止一种倾向,即只聚焦于外在的传播形态,而忽略其内在的价值品质,从而导致信息模糊、形神颠倒。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内在意向和外在指向的两面相互相融、不可分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统一于实践,通过具体的行动体现出来。提升寝室文化品质,不能搞形象工程,“求吆喝”“求名声”或求快速显现的政绩,而不注重其影响度和延续性,否则寝室文化建设项目将无论怎样具有“新意”也会很快的“夭折”。“形象工程”的思维渗透弥漫已非一朝一夕,因此而形成良莠不齐的文化泛滥、低水平重复,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也让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反感。可以肯定地说,寝室文化的“形象工程”虚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是豆腐渣工程,其危害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寝室文化中的“经济元素”越来越多,在建设上,仅凭“权力人”的个人喜好或商业性目的,生硬地加入一些浅层次的文化符号,少了韵味,多了噱头,大学生寝室文化更易沦为“商机文化”。作为大学生特有的寝室文化,内在的、无形的精神内容依附于外在的、有形的表现符号,它犹如滴入清水中的一滴墨,随着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其思想深处。因此,寝室文化切不可“娱乐观众”,失去其内在的人文情怀和价值品质。寝室文化不只是表象符号,更应是其内在精神的传承。要充分了解传统和现有文化的内涵与实质,掌握文化的规律,准确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寝室文化。人的存在与发展既要受到文化的“化”,也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寝室文化是大学生在校园中思想创造和价值传播的排头兵,理应实现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促使学生成为具备家国情怀、仁义道德和社会观念的有为青年。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践行和检验。要充分认识到寝室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深刻领会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科学把握文化传播和价值教育的相统一、相协调,辩证处理好文化基础、时代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关系;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之中,贯穿寝室文化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哲学大师、教育家涂又光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而寝室文化正是能够如“泡菜”一样,日久“酱染”每一层“菜叶”,具有陶冶人、启示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大学生毕业之后要走入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会成为骨干人才,他们在大学寝室生活的“酱染味道”将直接作用于国家建设之中,因此,寝室文化的“泡菜理论”不容小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的寝室文化精神,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化人”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每个人都在这样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的前提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育人”为使命,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真正敲打在学生的心田,使其更好地成长发展。
四、结语
建构以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寝室文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寝室文化要“高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使大学的寝室生活充满和谐氛围、充溢理想信念、彰显时代精神。
作者:梁玉玺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海彪,孙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8).
[2].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