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活动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学科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学科活动

篇1

一、挖掘教材资源,参与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也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展视野。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然后通过开放的、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促使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使课内外紧密联系,使语文教学不再壁垒森严,活化了语文课内学习。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例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我们经常从电视或网络上获取信息,但这些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请学生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这就要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例如,有的同学一回家就看电视,一直看到上床休息;有的沉湎于网络游戏,作业马虎潦草,甚至旷课等,通过大家讨论交流,尽可能提高认识。又如

二、注重整合方式,延伸实践空间。

活动是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学做相结合的体验教育模式,把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现实生活、自主创造”等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实践计划,周密策划实践环节,精心设计实践形式,重点关注实践过程。新课改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能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陶先生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他极力主张把学生从学校这个"鸟笼"中放飞到大自然中去自由朝翔,到生活的大风大浪中接受人生洗礼。的确,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选择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必然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猫》一课时,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充,开展了《观察一只可爱的动物》的语文活动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介绍自己所认识的一只动物。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了学生阅读实践和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了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创造了实践教育这一伟大的活动方式,教育从实践中走来,教育要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在实践中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

篇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构设课堂活动、营造开放宽松的良好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度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主动地探究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启发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一、着眼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不仅是学生对于字、词、句的学习与巩固的过程,也是对母语的认知与热爱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举措,努力凸显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将语文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亲身体验文字、主动融入学习语境的过程,以此引导学生从内心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强化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知识有效性、生活性、社交性的个体认知,激发其产生个体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在特定学习目标的牵引下,使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更为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组内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根据自己角色的差异来摇尾巴,并要求他们谈下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表演有何差异?从而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使得整个课堂过程相对于教师“一言堂”的灌输,更为容易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更为有效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二、科学构设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思考意愿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并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活动的科学性。在具体的操作中,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参与性,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总体要求,积极实践“教师主动、课堂主体”的课堂结构,让活动真正成为彰显学生个性,体现学生认知特色的载体,同时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凸显“合作与探究”的小学语文新课改理念,活动要根据教学要求,体现合作化、组织化的特色,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不仅能够在小学语文知识层面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也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促进个人与集体、他人之间情意的发展。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这课中,有位教师设置了以下的课本剧表演活动。

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矛盾冲突,理解人物性格。

材料:服装道具、录像带、放像设备。

时间:25分钟

过程:

1.课前准备,男女生各成一组,分别编排《小英雄雨来》剧本,要求有导演,有演员,有台词,有动作设计,并配以音乐或画面。

2.课堂演出,扮演主要角色(雨来、李大叔、扁鼻子军官)要适当化装。

3.表演结束后,全班同学讨论表演效果,并归纳出《小英雄雨来》情节发展情况。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观后感,阐述雨来是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智救抗日英雄。

教学感言:通过演出课本剧,学生掌握了《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思想、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三、落实以生为本,营造开放宽松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以更为主动、自由、积极的心态参与听、说、读、写能力活动中,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从思想上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发展的主人,另一方面从行为注重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时,享有开放的环境、宽松合作的人际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独立、主动、探索的心态,为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学习成果提供有利的条件,以此促进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某位教师学习《草船借箭》的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认为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似乎有些不科学,而有的同学则坚持课本上的叙述认为诸葛亮的确有着知天晓地的大本事,两派同学发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一味地压制学生,而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加以总结,并以鲁迅先生评点的“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加之补充论述,不仅保证了课堂活跃性,而且引导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加深了对教材人物的了解,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效率。

四、优化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效率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观点之一就是要注重人的发展。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实现每个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习惯上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教育对象,教师作为单一的语文知识元是绝对的课堂构建者,独霸着课堂的话语权、评价权,并且加之语文教师与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巨大差距,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小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忽视甚至无视的现象,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令教师无法深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令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进而对语文学科近而远之,由此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制造了障碍。要想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就要真正走近学生,尝试换位思考,努力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转化自身的“师道尊严”角色,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大朋友;努力开放课堂空间,给学生们释放更多的话语权,赋予学生更多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发挥小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创造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确立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效率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篇3

近年来,我省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小学,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其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活动课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活动课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课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小学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活动课有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的内容要有连续性。

要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计划,还必须使活动内容有发展的可能性,使之自然地连续起来。教师的责任在于观察这一段活动课的成果,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应该继续探究的课题,留待下次活动课解决。例如在改作文的活动课上,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修改词句,那么下次的活动课内容,就应该以如何修改词句为内容开展讨论或练习,使活动课的作业成为连贯的、有次序的活动,使活动的前一步为后一步打下基础,逐步增加新内容,以积累的方法向前推进,这样可使学生不断充实,使他们的能力扎实地发展。

总之:小学活动课就是要把儿童的思想引向一个新境界,通过观察、阅读、写作、搜集,使儿童获得新知识、新认识,把儿童带进一个新领域。要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计划,还必须使活动内容有发展的可能性,使之自然地连续起来。教师的责任在于观察这一段活动课的成果,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应该继续探究的课题,留待下次活动课解决。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作业内容应有自己的体系,但是也要适当配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这是学科活动课的特点。

篇4

引言

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觉得开展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每学期开学前,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也要制定课外语文活动计划,使之成为语文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较大规模的活动,还应列入学校活动计划。

制定课外语文活动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目的要明确、活动组织要落实、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要有保证、指导教师要到位、活动要与其他学科相协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对活动效果要有检查评估措施。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独立活动有机结合

小学课外语文活动最主要的特征,是实践性与自主性,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弃组织指导的责任。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活动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独立自主发挥创造力,也正是教师对课外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和指导的结果。因此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不同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选择、独立组织和独立参与活动的自由,以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与特长;另一方面,教师又要通过精心计划、周密安排来为学生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并在活动中随时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示活动方法,纠正活动偏差,帮助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真正发挥教师在课外语文活动中的参谋、顾问和指导者的作用。

三、激发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活动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兴趣的最好的方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将学生的作品公之于众,如在黑板报上登载,在广播站广播,印成油印小报,或通过各种比赛、表演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现才能和得到肯定的机会等。这不仅能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并能促进他们更投入地上好语文课,做到课内课外共同进步。

四、注意和其他学科活动协调搭配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和加以重视。

(1)小学课外活动不只局限于语文学科,各个学科的课外活动的种类数量可观。而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兴趣广泛,但他们课内任务已经不轻,如过多地投入课外活动中去势必加重负担,而且可能影响课内学习。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慎重选择参加某一个或几个项目;二是教师制定语文课外活动计划时要对小学教育阶段做通盘考虑,尽量做到活动内容及项目较均匀地分布,同时又能符合小学生不同年级的发展特点;三是制定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外活动计划时也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密度,以适应学生的承受能力并与其他学科活动协调发展。

(2)语文学科是小学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工具性、思想性无疑使它具有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性。语文教师除从本科角度出发,独立开展有关活动之外,还应做好与其他学科的协调、沟通工作,安排好跨学科活动计划。这方面的计划有三种类型:一是由语文教师单独策划、组织、实施的以语文为主、渗透具有其他学科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计划;二是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策划、组织并实施的班级课外活动计划;三是由语文教研组和其他学科教研组集体策划、组织并实施的年级或全校性课外活动计划。

五、要不断总结开展课外活动的经验

语文课外活动的大力开展,相对课堂教学时间还较短,其发展的潜力非常大,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以促使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应健全规章制度,应有活动计划和书面记录,定期召开小结会并在各个学期末写出书面总结。

对大型的或效果较好的中小型语文课外活动,教师也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还可建立语文课外活动资料档案,对活动日期、内容、形式、参加者(参加人数)、效果等,记入资料卡;对活动内容(作文、讲演稿、朗诵诗、书法作品等)还应收集成册作为资料保存;对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应有记录;对他们获得的各种奖状、奖励证书也可复印后保留。

对效果好的语文课外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录音、录像、拍照加以保存。优秀作文或书法作品可编印《学生习作选》、《学生书法作品选》等,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语文课外活动项目,优秀的也可编印成册。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课外的语文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特长方面的作用。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2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82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扩展。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与提升空间,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才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1.提供适合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将课外阅读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材料,由浅入深,提供最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2.开展必要的成果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同时还要开展阅读成果交流。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提升的最佳时机。学生可以将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还可以将阅读的心得与体会写下来。在阅读成果交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传阅摘抄的段落,也可以就阅读方法、心得与体会来展开交流。这既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检验,更是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开展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表达水平

1.朗读大赛。朗读是学习文章的重要手段,是将文字转化成语言的过程。而且,它既是信息的输入,同时又是信息的输出,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字段落的理解,读出情感,读出感悟,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为此,我们要利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朗读活动。文字材料可以是教材文章,也可以是其他的报刊书籍;可以由教师指定朗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2.演说活动。这样的活动更为自由宽松,可以由教师指定或是学生自己选择话题,然后让学生来进行自由发言,篇幅不限,这样更能激起全体学生说的激情。这样的演说训练不再是局限于教材,而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氛围更为活跃自由,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同时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我的家庭、我最敬佩的人、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等等,这些话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自然会有更多的感受与体会,有更多的话要说。

3.辩论大赛。小学生争强好胜,有着鲜明的个性,对待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会有着不同的观点。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不同,甚至是直接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不同来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汇,以达成共识。这样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三、举办角色表演,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1.节选教材片段。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人物对话情节,我们可以选取文章片段,让学生来扮演相关的角色来真实地再现人物与情景。这样的课外活动是基于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让学生在表演中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语言的特点,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自由创编剧本。文章有许多的留白之处,文中的省略处,文末的意犹未尽,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为此,我们可以开展剧本的自由创编与表演,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课外练笔,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写日记。日记是让学生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下来,内容宽广,形式自由灵活,教学难度低。这正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手段。

2.写读后感。不管是学习教材文章,还是课外阅读,学生总会产生一些见解与感受。对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的心得、体会与感受用文字写下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总之,课外有着更宽广的空间,可以满足课堂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宽广的学习平台,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6

二.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旧知识,发现并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平台. 活动课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传统的课外活动的课程化。课外活动虽然在某些学校开展很好,但它毕竟不属于课程范畴。课处活动是指学校课程以外,学生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它可有可无,不是所有学校都能保证的。而活动课是属于课程范畴,它必须是有目的、有内容、有程度和时间规定的计划活动,以活动的形式体现教育经验体系,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完成的。这就是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区别。将课外活动课程化,主要使学科教学以外的活动更加有保证。

三.语文活动课的特点

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活动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小学语文活动课主要靠学生自己主动地、独立地去完成课业。因为大部分儿童具有显著的主动的倾向,而活动课开设的是活动作业,这些作业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因而能引起儿童要做的愿望。为了解决问题,就要靠个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参与活动。尤其是儿童理智活动的积极展开,能促进其独立地获取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从选择和确定活动内容,到活动过程的组织、实施,都应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去完成。教师在活动课中要起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应放在提供活动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机会,帮助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困难、问题等。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活动课的又一特点,就是在活动中让学生去实践、去做,从“做”中学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300多年前就曾讲过:“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学生从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这样以来,学校就可以变成一个忙于工作的工场,凡是努力获得了成就的学生就可以体验到一句成语的真理,就是:我们同时形成了我们自己,也形成了我们的材料。”这段话的意义是深刻的。尤其是学习语言,要掌握语言工具,就更需要亲自参与实践,从读中学读,在写中学写。如果说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少些,那么活动课就要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书、演的语言实践中,学好语言。

四.语文活动课能使学生更具主动性

语文活动课是一种主张通过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获得成功,因而学生的主体活动是身心统一的活动。并能激起学生浓烈的探索兴趣,由于这兴趣是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的,就使学生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学习志趣。

五.语文活动课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重要区别之一。“面向全体”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语文活动课具备了从差异入手,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种种条件。它能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通过因材施教,完善学生个体素质基础之长,弥补和限制素质基础之短;还能与课堂教学进行的社会化教育联系起来,从差异和趋同两方面同时让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朝着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

六.语文活动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园地

语文活动课以引导学生获取他们认识现实世界所必需的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通过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学生在其中学以致用,获得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这便弥补了课堂教学所不及,加速了能力的形成。

开展一句话新闻活动,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收看电视新闻联播等为内容,浓缩成一句简练而又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话,在早操后向全班或全校同学介绍。开展此项活动,在内容上要新鲜,这样才能有吸引力;在组织形式上要灵活,一般情况下,一天安排一两人,但必须要有安排表,以保证活动正常开展;同时应允许和鼓励每次有1人随机发言,以积极参与为活动增添活力。长期坚持开展此项活动,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水平逐步提高,还可以促进课堂片段教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的效果

以故事会形式在学生自由或有组织地阅读、收看、收听他们喜爱的故事的基础上,先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给亲人、同学、好朋友听,再安排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在一周一次的班级或学校故事会上去讲述。

七.以朗读形式,开展语文活动课

朗读教学的现状并不能让人乐观,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个不断提高的层次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活动,先要根据学生朗读的水平与特点,帮助学生选取不同体裁的朗读内容,如性格沉稳的男生可选古诗词,富有激情的女生可选抒情散文,然后先给一定的时间去自我练习,教师可以指导。最后再参加班级、年级或学校组织的比赛。但最好开展校级等大规模活动的次数不宜太多,班级组织的小型比赛可适当增加次数并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把课堂教学当成课外比赛活动的“练兵”,把课外活动视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阅”

七.写广播稿形式开展语文活动课

小学生常以自己的成就被别人知晓为自豪,故可开展为校园广播站投稿活动。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自豪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为校园文明建设作贡献。广播稿的内容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读者文摘,也可以是自己满意的习作。至于形式,应不拘一格,消息、启事、表扬稿、记叙文、采集来的打油诗等都可以。在量上,应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活动组成员应规定每人不少于一两篇,多者适当表扬鼓励以争取人人参与,达到以量促质,最终提高书面表达水平的目

篇7

一、小学语文活动课的特点

小学语文活动课属于小学阶段学科活动的一部分,它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是活动课,而对于其他学科课程,如数学、英语等则又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它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核心,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原则

小学语文活动课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虽有其特殊性,但它也同任何活动一样,其过程都具有目标、手段和结果三个基本成分,而作为一种空间运动的形式,也仍存在着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组合活动。

为此,小学语文活动课应遵循以下原则: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扩大知识领域,加强实践运用,发展创造才能;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增强互助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内容

小学语文活动课一般包括语文兴趣活动课、发展语言思维课、

语文游戏课、语言实践课、观察想象训练课、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汇报交流课以及参观、访问、调查活动等。

语文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大纲对本年级的要求,适当联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来选取促进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发展的内容。总之,编选语文活动课的内容要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文品质的发展为准则。

四、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形式

小学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活动具有与学科课程明显不同的特点,因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主导作用处于隐性的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计划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和辅导等方面,而这些工作,本身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和学生共同商议。

例如,我们学校六年级上学期的一节语文活动课,其内容是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好书,在活动课上交流汇报,形式有推荐好书的演讲,朗诵书的片段,讲述书的精彩部分,对书中的某个观点进行质疑、辩论,设想书中的故事结局等,由学生自选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力求上得活。

五、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方法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方法要根据基础课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考虑,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活动性、趣味性,也就是

通过活动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探索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

素质。

语文活动课的方法主要有:游戏方法,以丰富多样的游戏形式,使语文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方法;参观访问法,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基础课的知识点、训练点进行综合运用,提高语文能力,同时获得教材、课堂以外知识的方法;汇报交流法,通过汇报、讨论的方式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听、说、思维、想象等能力提高的方法。

六、落实语文活动课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要落实好语文活动课,学校领导必须了解新形势下的教育导向,注重和教师一道加强学习,懂得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掌握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原则、方法、内容、形式,认识其在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重视语文活动课的开展。

2.形成计划,注重落实

小学语文活动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规定的教材,而且未必适宜于固定的教材,因为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这是师生自主创设的天地,是学生聪明才智充分施展的天地。所以,教师在每期制订学期计划的同时必须制订语文活动课的计划。作为学校则必须对活动课的落实制订出具体措施进行检查评比。

3.积极探索,努力提高

篇8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行的形成以及今后的个性特征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除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组织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包括他们的个性、道德观念及法律意识。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中既不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同时也不会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需要教师能够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础,将法制常识有机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相融合统一,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现在我就结合一些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依据日常生活,构建教学情境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法制教育的氛围,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得到切身的感受。对于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老师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及了解它的危害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建立一个模拟法庭,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原告人、法官、被告人、辩护律师等,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会意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不能,损公肥私,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的去对待每一件事,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素质。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法制教育。例如,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叔叔和行人,通过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许多的交通法规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增强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从而让他们受益终身。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如“远离”“远离网吧”等,通过一系列的演讲比赛,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了平台,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依据教材,进行法律教育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的名篇。同时,其中也不乏可用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对于这些素材就需要教师适时挖掘,同时将教材内容和法制教育相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的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对此,教师抓住可以这样做如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教学如:“赡养”这一个词语,教师在键鼠这个词时就可以与“抚养”联系起来,同时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同时让学生自己发挥,用这两个词造句,进而进一步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这是老师要有效的把学生引进到法律的世界,让学生知道一些关于《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知识,理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赡养与抚养的关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尊敬父母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将来自己是有法律责任来赡养父母的,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其次,还可以利用文章重的个别句子进行引导,例如在讲授《我的战友》这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让学生知道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没有这样做,表现了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号召小学生向学习,从小立志报国,热爱祖国,绝不背叛国家和民族。同时,开展社会规则的教育,对于规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要求做的必须去做,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拓宽渠道,加强实践

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后,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感悟。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如不值一顶的有关法律知识的拓展作业,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制度,如《凡卡》一文中就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在课后去了解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然后回到课堂师生之间进行探讨,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又如定期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如在每次班会课上,或者是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均可以一次作为为学生传达法律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末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生守则》等,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一方面为学生自己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语文活动课特指以语文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课程。可是,当前的语文活动课经常成为教师的语文讲评课或学生的作业训练课,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滋生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早日成才,反而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应坚持把语文活动内容和语文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寓学于玩,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上好小学语文活动课的途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加强活动课多形式与多渠道的结合

语文活动课教学,其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确定主题――探索研究――攻克主题――获取新知”等几个步骤。其中,“探索研究”是语文的精髓,学生探究首先是个体探究形式,包括学生个性的张扬,个人的独特见解,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等等,这其中不乏灵气之光的闪烁。要提倡学生就一个主题或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察、走访、讨论、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语文活动课可以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竞赛式:辩论赛;文艺式:将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将约定俗成的成语让学生演绎成生动的故事等。还可以采用语文游戏式、语文情境式等。语文教学过程可通过一个个项目展开,侧重于学习方法与过程,这正是新课程力图构建的三维目标之一,正是在过程的延伸中,灵气才得以生发和张扬。语文活动课不仅仅是依靠课本,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的,所以开展活动的渠道是很多的。在 “五一”劳动节,笔者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农民种田,还亲手实践,又到附近企业访问,然后围绕“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会”。又如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设计了“找春天、赞春天”的活动。

第二,注意新奇的活动形式,增强语文活动内容的趣味性

新颖多变的活动形式,能使学生感到活动内容趣味无穷,从而兴奋持久,发展了各种能力。活跃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情绪,专注于活动信息,发展注意力。因此,我利用实物、图画、音响等,把学生带入语文活动特定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师可有时组织竞赛,有时鼓励欣赏,有时游戏,有时操作,让学生多想、看、听、说、做,较持久地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中。在“贴嘴巴”的活动课上,我板书了个滑稽的无嘴光头像,学生好奇地边看边听我介绍规则,再逐个用纱巾蒙住双眼转两圈,往前走到黑板下,把一张笑口形硬纸图片往人头上贴。可人头上的嘴巴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歪歪斜斜,当然也有成功的,使观众们笑得合不拢嘴,迫不及待地争着上台一试。活动结束后,让他们说活动写活动,就生动有趣,挥洒自如了,改变了一张纸、一支笔冥思苦想的状况。

第三,教师在活动课中要扮演合作、引导者的角色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运用知识竞赛的手段,可使全班学生全力以赴,化好强和好胜心理为动力,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四,注意结合语文教材,强化对课文理解的深刻性

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语文活动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与鉴别,促使知识内化。因此,我注意从词语、句子、朗读、说话等方面设计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体验中,在角色创造中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课本剧表演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讨论:应怎样抓住重点词句来演好剧中人物?教学生用“手拿纱巾扭着腰身、昂头踱步”的动作突出文中老太婆“看也不看他一眼”的神情。首次上台的学生听了便胸有成竹,演得很自然。然后,让他们说感想,谈建议,加深了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使后上台的学生越演越好,引来观众不停的笑声。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突出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中灵活、敏感地运用语文知识,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语文不但有趣,而且有用,由厌学转为乐学。

总之,在语文活动课中,应扬语文课外活动之长,补学科教学之短,进一步回避课外活动的松散和缺乏明确要求的问题,使语文教育渠道得以畅通,效率得到提高。要通过灵活多样、超味引导、实践获取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语文活动课的活动性、独立性、渗透性,从而强化学生参与活动课的意识,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改平.《浅谈语文活动课的探究与实践》,《河南农业》,2009年第8期。

篇10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等本体特征,更是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对新一代应有素养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解决存在问题、体悟客体语言艺术、实践客体运行思路,从而提高整体素养。综上所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

一、提出让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代替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1.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性质,每个人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都会对文章有一定的品评,在过去的教学中,只要是涉及到问题就会让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在学校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每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活动项目,从而品评成果。

2.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以前老师或学生是靠自己设计问题,用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这一目标时,从中得到的体会是仅有个别的几个同学参与,学习的面积都很狭小,学生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学习的能力也自然不会得到提高,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却很低。这是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假如让课堂的主要形式变为语文活动,这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而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语文活动都能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

3.天真活泼是学生们的天性,孩子们也喜欢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们普遍不喜欢以往的教学模式,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主要是理性的剖析文章,解读文章,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活动是和这大不相同的,我认为学生们一定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如果参与了这样的活动,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有所提高。老师设计语文活动时要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灵活机动得多,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同时学生们也会参与设计,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

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朗读、故事比赛、导游、演讲、表演课本剧、游戏、名人访谈,习作品评、书法品评等许多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用过这种教学方法,但都是短时间的几分钟或者偶尔用一回这个方法,而现在我们整个语文课堂都贯穿着这种教学方式。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在实际教学中,第一节课我们要用写悼词纪念为语文活动的开始,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人向告别,之后我们再由老师和同学们朗读文章,这时就不需要老师讲解太多,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情。而且学生还能够说出这篇文章作者哪里写得好,这是因为学生们有心理上的体会。大家一直在说优秀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语文课堂的这种设计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舞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可以想象,这样的方式不管是从认字、书写、写作方面还是从读文言文方面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怎样更好的开展语文活动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曾经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办法是让孩子布置教室,之后让他们在精心布置的教室里找自己喜欢的文字,全班同学找到了几百个字,除去以前学过认识的字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很多是陌生的字,这时我利用画水果等方法,帮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或者是让他们根据字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让他们猜是什么字,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字,而且还会组词。

在上《雨铃铛》这一课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诗歌朗诵比赛,学生朗诵的有动作,有感情,而且记得还非常牢固。诗歌所体现的意境已经全部展现出来,也用不着老师过多的去分析讲解,在结尾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们再续写诗歌,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同样写的很好,同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方法不仅应用在诗歌、识字等简单内容教学方面,而且还可以运用到阅读、习作等方面的教学中,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草原》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导游,虽然时间紧,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同学们却找到了草原的很多特点,而且好多同学在写文章时不自觉的就利用上了这些特点。甚至有的学生能写出导游诗,这是给学生最大的收益了。

篇11

动机是行为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言警察巡逻、语文游艺宫、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社会考察录、语文联谊会、信息擂台赛、新书介绍会、十分钟演讲、影视评析论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活动课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这些活动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密切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例如:在修改作文的活动课上,如果大部分学生不会修改词句,那么,下次的活动课内容,老师就事先与学生商量,准备以如何修改词句为内容开展讨论或练习。学生就会在近期内,对这方面的内容主动探索。这样,活动课就成为连贯的、有一定次序的活动。前一次活动为后一次活动打下基础,后一次活动在前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新的内容,以积累的方式向前推进。学生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的能力就会持续发展。

二、端正主动探索的态度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19-01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性质 。

综合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该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2.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

2.1一般操作程序 (1)发现问题阶段(指导确定选题、制定探究计划) (2)解决问题阶段(实施探究――自主性、合作性探究)(3)解决问题阶段(实施探究――自主性、合作性探究) (4)总结交流阶段(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交流、进行多种评价)

2.2操作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 (2)任务驱动 (3)形式多样 (4)时空开放;总原则:每个学生"亲历实践,深度探究"。

3.教师角色的转换

(1)从前台到后台 (2)从权威者、仲裁者到合作者 (3)从教材的讲解者到教材的加工者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实践活动课即不流于形式,又能够帮学生夯实基础,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3.1选题要明白学生的需求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活动课程发展而来的,是对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应只顾活动形式,更要注意课程的实质:它是一门课程,综合性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所以选题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跨学科、多感官参与而且学生有兴趣参与、有探究价值,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课题。如果把握不好,可改变题目的来源,即:由教师引出话题,通过对话、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意向确立研究方向,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后确立研究的主题。如环境问题的选题教师就不要强拧牛头,说我们研究环境问题中的××主题,同学们讨论,而可以改成教师就环境中某一热点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激发后,再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环境问题中某一方面的现象,学生讨论出一个主题,学生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产生子课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这样题目由学生中来,任务又回到学生中去。因为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研究兴趣也就高涨了。

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选题研究,主题突破有时可能超越了学生自身的水平,脱离了当地的条件,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活动会因为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而搁浅,最后是不了了之。例如:学生没有电脑,有的地方没有联网,你让学生用电脑去搜集资料,结果是什么?曾经在一次交流会上,某校的教师讲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问:你们想学什么?学生说:想学钓鱼。教师要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假思索地说:"那我们就学钓鱼。"于是同学们纷纷购置钓鱼器械,不出一星期,学校那小鱼塘里就再也无鱼可钓了。这个事例姑且不论教师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首先犯的错误就是他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我们这里究竟有多少鱼可以钓。学生没考虑到,但作为他们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一个积极的旁观者,这起"钓鱼"事例中的指导教师是一个失败者!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准主题的突破点。

从什么地方突破?从当地的实际条件突破,从投资少、持续长、耗费低的项目突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有兴趣的去研究问题,从中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一时的热闹,长时间的沉默。要巧妙的利用已有的条件,挖掘现有的资源,拿傻瓜相机照相,就研究如何取景符合美学规律,不需要去研究什么数码相片的处理。在农村中学,可以以"绿色证书"教育为突破点,而城镇就可以以"职业教育"为突破点。只有找准突破点,综合实践活动课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