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2: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语文学科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挖掘教材资源,参与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也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展视野。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然后通过开放的、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促使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使课内外紧密联系,使语文教学不再壁垒森严,活化了语文课内学习。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例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我们经常从电视或网络上获取信息,但这些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请学生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这就要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例如,有的同学一回家就看电视,一直看到上床休息;有的沉湎于网络游戏,作业马虎潦草,甚至旷课等,通过大家讨论交流,尽可能提高认识。又如
二、注重整合方式,延伸实践空间。
活动是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学做相结合的体验教育模式,把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现实生活、自主创造”等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实践计划,周密策划实践环节,精心设计实践形式,重点关注实践过程。新课改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能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陶先生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他极力主张把学生从学校这个"鸟笼"中放飞到大自然中去自由朝翔,到生活的大风大浪中接受人生洗礼。的确,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选择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必然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猫》一课时,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充,开展了《观察一只可爱的动物》的语文活动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介绍自己所认识的一只动物。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了学生阅读实践和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了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创造了实践教育这一伟大的活动方式,教育从实践中走来,教育要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在实践中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构设课堂活动、营造开放宽松的良好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度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主动地探究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启发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一、着眼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不仅是学生对于字、词、句的学习与巩固的过程,也是对母语的认知与热爱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举措,努力凸显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将语文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亲身体验文字、主动融入学习语境的过程,以此引导学生从内心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强化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知识有效性、生活性、社交性的个体认知,激发其产生个体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在特定学习目标的牵引下,使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更为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组内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根据自己角色的差异来摇尾巴,并要求他们谈下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表演有何差异?从而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使得整个课堂过程相对于教师“一言堂”的灌输,更为容易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更为有效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二、科学构设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思考意愿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并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活动的科学性。在具体的操作中,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参与性,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总体要求,积极实践“教师主动、课堂主体”的课堂结构,让活动真正成为彰显学生个性,体现学生认知特色的载体,同时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凸显“合作与探究”的小学语文新课改理念,活动要根据教学要求,体现合作化、组织化的特色,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不仅能够在小学语文知识层面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也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促进个人与集体、他人之间情意的发展。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这课中,有位教师设置了以下的课本剧表演活动。
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矛盾冲突,理解人物性格。
材料:服装道具、录像带、放像设备。
时间:25分钟
过程:
1.课前准备,男女生各成一组,分别编排《小英雄雨来》剧本,要求有导演,有演员,有台词,有动作设计,并配以音乐或画面。
2.课堂演出,扮演主要角色(雨来、李大叔、扁鼻子军官)要适当化装。
3.表演结束后,全班同学讨论表演效果,并归纳出《小英雄雨来》情节发展情况。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观后感,阐述雨来是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智救抗日英雄。
教学感言:通过演出课本剧,学生掌握了《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思想、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三、落实以生为本,营造开放宽松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以更为主动、自由、积极的心态参与听、说、读、写能力活动中,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从思想上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发展的主人,另一方面从行为注重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时,享有开放的环境、宽松合作的人际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独立、主动、探索的心态,为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学习成果提供有利的条件,以此促进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某位教师学习《草船借箭》的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认为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似乎有些不科学,而有的同学则坚持课本上的叙述认为诸葛亮的确有着知天晓地的大本事,两派同学发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一味地压制学生,而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加以总结,并以鲁迅先生评点的“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加之补充论述,不仅保证了课堂活跃性,而且引导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加深了对教材人物的了解,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效率。
四、优化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效率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观点之一就是要注重人的发展。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实现每个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习惯上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教育对象,教师作为单一的语文知识元是绝对的课堂构建者,独霸着课堂的话语权、评价权,并且加之语文教师与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巨大差距,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小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忽视甚至无视的现象,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令教师无法深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令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进而对语文学科近而远之,由此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制造了障碍。要想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就要真正走近学生,尝试换位思考,努力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转化自身的“师道尊严”角色,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大朋友;努力开放课堂空间,给学生们释放更多的话语权,赋予学生更多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发挥小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创造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确立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效率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近年来,我省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小学,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其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活动课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活动课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课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小学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活动课有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的内容要有连续性。
要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计划,还必须使活动内容有发展的可能性,使之自然地连续起来。教师的责任在于观察这一段活动课的成果,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应该继续探究的课题,留待下次活动课解决。例如在改作文的活动课上,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修改词句,那么下次的活动课内容,就应该以如何修改词句为内容开展讨论或练习,使活动课的作业成为连贯的、有次序的活动,使活动的前一步为后一步打下基础,逐步增加新内容,以积累的方法向前推进,这样可使学生不断充实,使他们的能力扎实地发展。
总之:小学活动课就是要把儿童的思想引向一个新境界,通过观察、阅读、写作、搜集,使儿童获得新知识、新认识,把儿童带进一个新领域。要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计划,还必须使活动内容有发展的可能性,使之自然地连续起来。教师的责任在于观察这一段活动课的成果,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应该继续探究的课题,留待下次活动课解决。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作业内容应有自己的体系,但是也要适当配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这是学科活动课的特点。
引言
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觉得开展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每学期开学前,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也要制定课外语文活动计划,使之成为语文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较大规模的活动,还应列入学校活动计划。
制定课外语文活动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目的要明确、活动组织要落实、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要有保证、指导教师要到位、活动要与其他学科相协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对活动效果要有检查评估措施。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独立活动有机结合
小学课外语文活动最主要的特征,是实践性与自主性,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弃组织指导的责任。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活动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独立自主发挥创造力,也正是教师对课外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和指导的结果。因此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不同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选择、独立组织和独立参与活动的自由,以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与特长;另一方面,教师又要通过精心计划、周密安排来为学生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并在活动中随时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示活动方法,纠正活动偏差,帮助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真正发挥教师在课外语文活动中的参谋、顾问和指导者的作用。
三、激发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活动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兴趣的最好的方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将学生的作品公之于众,如在黑板报上登载,在广播站广播,印成油印小报,或通过各种比赛、表演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现才能和得到肯定的机会等。这不仅能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并能促进他们更投入地上好语文课,做到课内课外共同进步。
四、注意和其他学科活动协调搭配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和加以重视。
(1)小学课外活动不只局限于语文学科,各个学科的课外活动的种类数量可观。而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兴趣广泛,但他们课内任务已经不轻,如过多地投入课外活动中去势必加重负担,而且可能影响课内学习。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慎重选择参加某一个或几个项目;二是教师制定语文课外活动计划时要对小学教育阶段做通盘考虑,尽量做到活动内容及项目较均匀地分布,同时又能符合小学生不同年级的发展特点;三是制定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外活动计划时也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密度,以适应学生的承受能力并与其他学科活动协调发展。
(2)语文学科是小学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工具性、思想性无疑使它具有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性。语文教师除从本科角度出发,独立开展有关活动之外,还应做好与其他学科的协调、沟通工作,安排好跨学科活动计划。这方面的计划有三种类型:一是由语文教师单独策划、组织、实施的以语文为主、渗透具有其他学科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计划;二是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策划、组织并实施的班级课外活动计划;三是由语文教研组和其他学科教研组集体策划、组织并实施的年级或全校性课外活动计划。
五、要不断总结开展课外活动的经验
语文课外活动的大力开展,相对课堂教学时间还较短,其发展的潜力非常大,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以促使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应健全规章制度,应有活动计划和书面记录,定期召开小结会并在各个学期末写出书面总结。
对大型的或效果较好的中小型语文课外活动,教师也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还可建立语文课外活动资料档案,对活动日期、内容、形式、参加者(参加人数)、效果等,记入资料卡;对活动内容(作文、讲演稿、朗诵诗、书法作品等)还应收集成册作为资料保存;对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应有记录;对他们获得的各种奖状、奖励证书也可复印后保留。
对效果好的语文课外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录音、录像、拍照加以保存。优秀作文或书法作品可编印《学生习作选》、《学生书法作品选》等,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语文课外活动项目,优秀的也可编印成册。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课外的语文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特长方面的作用。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