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2: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关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回首课改的路程,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对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教学要求等都能清晰陈述,但涉及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拔性教育的瓶颈仍在束缚着课改的发展,中考仍是目前评价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致使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地在新课改的幌子下延续着“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另外是我们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师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怎样才能走出困惑,让课改真正落到实处,本人有一点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从灵魂深处树立教学新理念。重建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呈现方式,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差异,当我们翻开人教版教材时,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学本”。从前言、单元说明、课本提示、研究与练习到写作心语交际、综合学习都是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呈现,它按照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反驳了“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搭建了平台,单元主要以专题方式呈现,不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化,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作用。在内容安排上,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给学生的思考和语文实践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师要适应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话语系统和新的行为策略,抛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花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新的观念构建课堂。我们在重建课堂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才能满足新教材实施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教学计划,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用新的尺度来迫问我们的教学行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面貌才会呈现新景象,否则我们还是逃不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循环。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否。因此,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怎样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与思考,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弄清初中语文学习的目的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由曾经的语言文字学习和获取故事信息转向对语言材料的获取,并由此来了解社会、历史、自然、人生。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本的学习来收集信息、概括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升其审美能力,最终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大提高。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首当其冲的任务之一。
二、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以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在这些训练中,最主要是以说为先,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进入初中的学生,大多数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对于胆怯的、少言寡语的学生,教师应激发他们说话的冲动和勇气,让他们能大胆说话。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最大满足;而对于本来就勇于说话、大胆说话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勇于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个性。
三、怎样实现快乐的学习过程与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学习的负担。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又在学习中尝到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参与到文本的学习中,就会把自己发现 、关注、感觉的问题提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很轻松很快乐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而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不同,教师帮助不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为什么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基础,特别是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的。可是在不少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很少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而是由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朗读成了一种装饰,被其他的环节(字词、内容分析、语言的品味、感情的体验、写作方法、主旨的概括等)所取代。朗读教学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朗读、理解地朗读和富有表情地朗读。在设计阅读环节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明确任务,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
五、怎么提防新课标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或者无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有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缺少精密的安排,学生学习漫无目的,自主成了随意,合作成了闲聊;或者本来有安排有计划,但在合作探究讨论时课堂一团糟,学生如无头苍蝇,课堂热闹是热闹,却不能收到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一定要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正确引导,深入学生当中,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一堂课时间有限,语文教师除了自己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更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一课一得,在不同的语文课堂中渐渐领会语文的精髓。只有这样,教师组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总结,逐渐完善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开展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利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展开相应的交流。但是因为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英语老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反思,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英语老师思想观念落后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都是一些材,已经习惯了应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影响了教学效果。尽管在教学中,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其根本原因就是老师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其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导致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转变老师的思想,创新教学方法。
2.重视读写,轻视听说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是四项基本技能,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因此,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太过重视读写,进而忽视了听说的练习,导致学生的英语成绩无法得到全面的提升。
3.教学内容太过理论化,基本脱离生活实际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了一定的脱节,太过理论化,使学生无法对其进行一定的理解与掌握。因为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进而也就缺少学习英语知识的动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1.转变老师的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转变老师的思想观念,破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取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Do you like bananas?”这一单元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入一些实物,在上课的时候,拿一些水果,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巩固一下以前学习的相关内容,如一些水果的说法,当老师拿出一个苹果的时候,学生就会说出“apple”这一单词,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才可以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展开英语知识的学习。首先,学校一定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比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些英语资源,比如,英语书刊、图书馆等。其次,老师一定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的平台,尤其是针对一些与生活实际脱节的内容而言,老师一定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学生可以接受。比如,在学习“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这一单元的时候,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UFO,或者对UFO非常好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UFO的,此时老师就可以讲一些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此过程中渗透一些词汇、语法的学习,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多媒体教具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制,学生没有一个充分学习与利用英语的空间,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通常情况下,英语的学习都是在课上,在课下学生基本上都不会练习英语,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相应的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展开自主学习,在课上可以认真听讲,在课下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积极的学习与练习。比如,在学习“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这一单元的时候,老师可以收集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影像等,还可以要求自己动手收集一些自己去过地方的图片或者其它实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图片、影像等,通过这样形象、立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认真听讲,老师就可以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具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积极参与相关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英语教学反思
首先,在开展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加强对教材的应用,并且熟知教材内容,进而让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扩展,并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创建学习英语的情境,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因为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不可能时刻讲英语,进而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并且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与积累,假如选用一种教学方式,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最后,一定要重视日常的积累,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英语老师一定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并且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加强对英语教学进行反思,这样才可以逐渐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其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最终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52-02
1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渐显著,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在全世界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而,英语学习的目的便不再仅仅是为了与来自说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而是要用英语与来自世界各国、各种文化的人们进行沟通。语言是交流的外在躯壳,在英语国际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都需要使用英语来进行自我表达,来进行相互沟通,而同时,却又有意无意地体现着自己的文化身份。
针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当今外语教学界更加强调外语教学应当与文化渗透有机结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分阶段扩展文化教学的范围,将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积极价值取向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意识。
显然,以往单纯注重语言能力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英语教学要求,必须通过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提炼出有助于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多维、立体的思维方式以及宽容、开放的情感态度,从而促进他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实现英语的社会功能。
2 方法尝试
2.1 立足教材,因势利导:
有了教学大纲的指导和引领,在教材的编排上,如今也越来越凸显文化的元素。仅以我校使用的SBS教材为例,其中的对话素材多来源于日常英语会话,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这个显性的冰山一角,我们可以窥探到深埋于语言表层之下的文化深层。因此,即使是最简单浅显的对话,也体现了英语文化的特性。比如,在教授有关Personal Information时,在教会学生如何问答个人信息的基础句型之后,不妨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与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往时的谈话内容“禁忌”。这可以用四个单词加以归纳:I, WARM, Where, meal. 其中,I代表income,第2个单词中W 代表weight, A代表age, R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 第三个和第四个单词分别代表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通过这样的因势利导与相关文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中英两种文化在语言运用交际中体现出的内容差异,这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交际能力的提高,无疑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扎根词汇,挖掘内涵:词汇是语言中最重要的要素,承载了最多的文化内涵,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就离不开对于词汇这一宝藏的充分挖掘。笔者认为,词汇对于文化的体现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汉英相关词汇的(非)对等性;习语背后隐藏的文化典故;体现文化特色的物品词汇。
首先,汉英相关词汇的(非)对等性主要表现在词汇含义的不同。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说,语言中的大部分词汇通常具有双层含义,一层是浅层的指示意义,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字面意义,另一层是深层的内涵意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文化的差异基本上体现于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内涵意义的不同。比如,在教授有关Family Members的词汇时,便需要指出英语中亲属称谓的涵盖面大于汉语,汉语的亲属称谓词汇中将父系和母系的亲属称谓分开,于是便有了“奶奶”和“外婆”的区别,而英语中统一称之为“grandmother”。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东西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点,即Hofstede所提出的五大文化维度中的individualism这一维度,东方文化偏向于集体主义文化,所以尤为看重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以及血缘关系,因而便有了四世同堂、长幼有别,而西方文化侧重于个体主义,对于兄弟姐妹往往直呼其名,在诸如“叔叔”、“阿姨”等称谓后也只需加个名字便可区分。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是必须的,一来可以让学生清楚汉英两种语言中称谓语的差异,二来解答了学生心中可能存在的诸如“英美人如何区分‘叔叔’和‘舅舅’”这样的疑问。
其次,习语是语言学习中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的部分,也是最有意思的语言学习内容。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因此,在碰到一些可能令学生费解的习语时,如能把习语的来源和盘托出,便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此习语意义的理解,同时,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到习语 “rain cats and dogs”,学生刚接触到这个习语时,充满了新奇与疑惑:莫非在英美等国下大雨的时候是下猫下狗的吗?其实不然,这一习语其实来源于北欧神话。古代英伦大陆曾被斯堪的纳维亚人(Norsemen)统治,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主神是奥丁(Odin),狗(dog)和狼(wolf)象征“风”,猫(cat)象征“雨”,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因而,这一习语的遗留充分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英国统治时期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有了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看似荒唐的习语,同时加深了对于英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2.3 创设情境,对照学习:我们使用的SBS教材中,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文化体验机会,让学生在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同时,也能关注到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言语交际。同语言信息一样,交际中的非言语信息也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甚至非语言信息有时能够起到比语言信息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而非语言交际的习得光靠抽象的讲解是难以达成的,更多的要靠在实际运用中的体验。Role play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策略,如果能够给学生创造出有利于他们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表达的情境,并事先给他们提供适当的非言语信息的知识,那么,在实际的情境表演中,就能较好地达成语言表达与非言语表现的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比如,在教授国名与国籍的相关词汇时,可以设置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的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情境,并让他们相互自我介绍及打招呼。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有意识地注意到自己的非言语行为,获得一种异族文化的体验。而在介绍不同文化习俗的时候,笔者通常一定会涉及中国文化的行为习惯,以此来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照,一方面可以通过移情加深对其他文化,尤其是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不自觉地反思本族文化,以此培养正确的文化意识,避免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
4 结语
实际上,文化始终提供了语言教学的背景,是语言学习的坚实土壤。正如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样,文化意识的培养也不能与语言教学割裂开来,而应当成为促进全面语言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化知识固然必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正如德国著名学者恩斯特.卡西勒尔所评论的那样:“当领悟了外语的‘神韵’时,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有着他自己的理智结构的世界。这就像在异国进行一次有重大发现的远航。” 新时代的英语课堂,理应成为这样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Kulich, S.J. & Prossor, M.H. (eds.). 2007.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ommunication.
[2]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