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10-03 22:29: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妇联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妇联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篇1

妇联会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扶贫办共同开展春风行动,为女农民工搭建就业平台。分别在XX镇和XX镇等四个乡镇开展“春风行动”送岗位、送政策服务活动4场,共有130多求职妇女前往现场进行求职应聘,有23名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帮助妇女就近就业。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各级妇女干部积极配合区人社局到村级举办创业培训、育婴师、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班14期,为358名妇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201名)提供了免费就业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妇女就业能力。

(二)实施“产业到家,牵手妈妈”,推动巾帼脱贫行动

1、依托巾帼科技示范基地,推进城乡妇女发展。强化科技培训,培树先进典型,今年,XXX建禄茶场被自治区妇联认定为全区巾帼科技示范基地。6月6日,区妇联和XXX建禄茶场联合举办XX区2017年农村妇女采茶技术培训暨巾帼建功采茶技能竞赛活动,活动以“巾帼建新功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结合“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依托全区巾帼科技示范基地—XXX建禄茶场,组织XX镇及周边乡镇100名农村妇女进行采茶技术培训和开展采茶技能竞赛活动。通过举办采茶技术培训和采茶劳动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她们的采茶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增加她们的收入。

2、组织女企业家开展帮扶活动。我区女企业家周益珍所经营的XX市华联木业有限公司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接受3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65万元进行委托经营,每年提供给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4000元,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为我区脱贫功坚作贡献。

3、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全区各级妇联干部积极同当地信用社沟通与配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到9月底,有1395户贫困户获贷,贷款金额6970.22万元(用于入股分红类1326户6630万,用于个人生产发展类69户340.22万),贴息621.27万元。

(三)开展扶贫日结对帮扶活动

1、组织区妇联全体干部深入帮扶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一是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形式,询问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详细了解村情,理清帮扶思路。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帮扶方案,通过开展扶贫日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了结对帮扶工作有序推进,加强了结对帮扶活动的有效落实。二是积极做好宣传各项扶贫政策工作。我会组织帮扶干部深入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家中帮扶走访,向帮扶联系户宣传各项扶贫政策,做好跟踪落实情况。我会帮扶19户贫困户中,有1户获得危房改造补助,3户子女获得雨露计划补助,13户获得低保补助。

2、开展爱心捐赠,送温暖活动

我会组织全体干部开展“扶贫日”爱心捐赠,送温暖活动,全体干部6名共捐款1000多元,购买慰问品毛毯赠送给19名结对帮扶群众,改善她们的生活条件,让她们感受到帮扶干部对她们的关爱。

(四)积极培树巾帼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农村妇女创业就业

今年,我区积极培树巾帼科技示范基地2个,一是XX市XX区名星茶业有限公司,该基地直接带动妇女就业8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贫困妇女5人,使她们每年在公司有1万多元的务工收入。每年组织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110人次开展种茶、采茶等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种茶和采茶技术水平,为53名农村妇女提供信息、技术和销售等服务,推动了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开发XX市茶叶名优品牌,提高茶叶的转化升值,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XX市XX区香源百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现有社员11户(其中4户为贫困户),直接带动本村妇女20多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7人,每年在合作社务工收入1.3万元,合作社每年组织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105人次开展种植百香果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为51名农村妇女提供信息、技术和销售等服务,推动了该镇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2018年农村妇女工作计划

(一)努力为农村妇女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和支持农村妇女创业,帮助创业妇女用足用好政策。

(二)开展“春风行动”,帮助妇女实现就近就业。

(三)继续实施“产业到家,牵手妈妈”活动。

篇2

2020年是“七五”普法的收官之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协调好重点人群学法工作,包括青少年、农民工、城镇工作人员、党员和干部等,重点学习《宪法》、《人民调解法》、《新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学法、知法、用法的能力。

1、重点培训。不定期举办普法骨干培训班,今年来,我所共举办镇级普法骨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训班各一期,参训人员50余人次,村级培训班14次,培训人次100余人。

2、广泛宣传。半年来,我所共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6次,发放宣传单500余张,发放宣传册100余本,制定宣传展板4块,解答法律咨询40余次。

二、依法管理,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2020年上半年,辖区内在册社区矫正对象33人,其中,解除社区矫正对象10人,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3人。为了把社区矫正工作做的更好,我所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各个管理制度的登记手续,并按要求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每周一和到所里见面,并汇报一周的思想情况,每周定期举行思想教育和公益劳动,使其端正矫正态度,转变其思想,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对前来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严格的入矫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社区矫正同样是刑罚执行过程,以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明确自己的在刑身份,找准自己的定位,端正态度,积极改造。

积极拓展教育方法,采取个别座谈了解,电话汇报、报到、社区走访等方式,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工作情况,帮助他们化解心理上的障碍。严格按照《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不图形式走过场,落实日常电话汇报、书面汇报和思想汇报工作,严格执行请假、会客等审批制度。落实走访制度,及时了解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强化监督管理,从而杜绝脱漏管、再犯罪等现象的发生。

三、积极推进法律服务工作,不断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领域

我所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规范基层法律服务执业行为,以抓服务质量为侧重点,深化法律服务“三进”活动,将法律援助工作方式从“等上门”变为“走下去”,依托村法律援助联络点,社区、妇联、残联、社保、劳动、等部门联系,为符合条件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以充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和拆迁中心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深入开展法律援助宣传,使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了解法律援助,懂得利用法律援助来解决涉法问题,争取把“法律援助”打造成民心工程精品。

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作用

切实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当好镇党委政府依法行政的顾问和助手,努力做好排查社会不安定因素和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工作,及时掌握动态,积极预防矛盾纠纷的激化,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半年来,,口头调解各类纠纷151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书面调解7起,调解成功6起。

2020年上半年,司法所抓住机遇,攻坚克难,负重前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差距和不足,如创新的思路和招法还不多;新的措施和举措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法治宣传的深度还不够工作思路不够创新,参与依法治理的力度还不强。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配合党委、政府不折不扣地做好精准扶贫及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总体素质。

(三)全面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结合本镇实际,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工作,做好“七五”普法工作总结。

(四)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五)加强对安置帮教人员的管控,做到底数清,去向明。

(六)深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充分运用村级调委会职能作用,认真抓好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

(八)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大做好法治宣传工作。

篇3

一、发挥职能作用,健全畅通高效的工作机制

街道妇儿工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一是落实妇儿工委例会制度。以专题例会、成员单位工作会议的形式进行工作部署;二是落实各社区、村汇报制度。各社区、村年初上报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年终报送工作总结,就实施纲要情况进行汇报;三是建立对策调研制度。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在实施纲要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和协调成员单位深入辖区开展调研,反复论证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四是建立督查制度。由街道妇儿工委牵头,年末深入各社区、村对各项指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二、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引领妇女建功立业

切实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拓宽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就业领域,使广大妇女享有充分的就业权利是妇女发展纲要规定的重要目标。随着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下岗职工逐渐增加,特别是女职工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街道妇联在努力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增加妇女就业机会方面狠下功夫。一方面积极开展“巾帼社区服务活动”,依托社区为下岗女职工排忧解难。在社区建立健全了“辖区下岗人员信息网络”、“本地区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信息网络”,发挥再就业供需双方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女职工上岗的推荐工作。建立了职业介绍所、社区劳动保障站、街道劳动保障所,帮助825名妇女实现了再就业。街道劳动保障所及时掌握政策,为辖区143名下岗女职工办理了享有减免一年半税收的“明白卡”,为她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从开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积极争取资金,重点对妇女低保对象实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基本上做到应保尽保。

三、坚持民生为重,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平等的财产权利,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进行经常性的督查和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和完善妇女儿童维权机构,从法律角度在社会、家庭等方面有力地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和权益。

深入宣传《法律援助条例》,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经常涉足场所的管理,一方面加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制止和控制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发生。

充分发挥妇联在妇女维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强对受害妇女的司法保护,街道妇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妇女维权工作新途径,开展多形式、宽渠道、全方位的妇女维权活动。

在广大女干部中认真开展“两法”、“两纲”和其它有关法律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教育辖区妇女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建立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组织网络,督促社区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妇联工作点”,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巩固街道妇联在派出所建立的“反家庭暴力110报警中心”和妇女儿童维权岗,完善了街道群众服务站和派出所建立的流动儿童法律咨询工作站。切实做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解决妇女来信来访、咨询等工作,街道群众、来访650件,制止家庭暴力12起。

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形成关爱妇儿良好氛围

篇4

一、发挥职能作用,健全畅通高效的工作机制,街道妇儿工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一是落实妇儿工委例会制度。以专题例会、成员单位工作会议的形式进行工作部署;二是落实各社区、村汇报制度。各社区、村年初上报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年终报送工作总结,就实施纲要情况进行汇报;三是建立对策调研制度。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在实施纲要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和协调成员单位深入辖区开展调研,反复论证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四是建立督查制度。由街道妇儿工委牵头,年末深入各社区、村对各项指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二、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引领妇女建功立业

切实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拓宽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就业领域,使广大妇女享有充分的就业权利是妇女发展纲要规定的重要目标。随着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下岗职工逐渐增加,特别是女职工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街道妇联在努力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增加妇女就业机会方面狠下功夫。一方面积极开展“巾帼社区服务活动”,依托社区为下岗女职工排忧解难。在社区建立健全了“辖区下岗人员信息网络”、“本地区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信息网络”,发挥再就业供需双方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女职工上岗的推荐工作。建立了职业介绍所、社区劳动保障站、街道劳动保障所,帮助825名妇女实现了再就业。街道劳动保障所及时掌握政策,为辖区143名下岗女职工办理了享有减免一年半税收的“明白卡”,为她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从开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积极争取资金,重点对妇女低保对象实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基本上做到应保尽保。

三、坚持民生为重,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平等的财产权利,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进行经常性的督查和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和完善妇女儿童维权机构,从法律角度在社会、家庭等方面有力地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和权益。

深入宣传《法律援助条例》,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经常涉足场所的管理,一方面加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制止和控制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发生。

充分发挥妇联在妇女维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强对受害妇女的司法保护,街道妇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妇女维权工作新途径,开展多形式、宽渠道、全方位的妇女维权活动。

在广大女干部中认真开展“两法”、“两纲”和其它有关法律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教育辖区妇女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建立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组织网络,督促社区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妇联工作点”,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巩固街道妇联在派出所建立的“反家庭暴力110报警中心”和妇女儿童维权岗,完善了街道群众服务站和派出所建立的流动儿童法律咨询工作站。切实做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解决妇女来信来访、咨询等工作,街道群众、来访650件,制止家庭暴力12起。

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形成关爱妇儿良好氛围

篇5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不仅是人道主义精神对全社会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谷城县委、县政府一直很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搞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首先,从全县残疾人分布情况来看,有4万多名残疾人生活在农村,生活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重点在农村,大头在山区,必须走靠山脱贫、依山致富的路子;其次,从全县的地理特色、资源优势来看,谷城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80%的版图面积是山区,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潜力在山区,优势在山区,必须走靠山脱贫、依山致富的路子;再次,从全县已有的扶贫开发成功实践来看,可利用山区资源发展食用菌栽培、茶叶生产、花椒种植、特色养殖等项目。同时在开发上述项目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致富典型。因此,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有现成的模式,有典型引路,靠山脱贫、依山致富的路子是走得通的。

通过对本地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谷城残疾人贫困的原因在山,发展经济的优势在山,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在山。搞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必须靠山脱贫,依山致富。

二、探索新途径

(一)抓重点,发展种养项目。山区的优势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山场资源。只要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山区残疾人的脱贫问题就有希望解决。因此,我们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发展种植、养殖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

1.发展食用菌栽培。全县山区到处都长有丰富的桦栎木,而桦栎木是栽培食用菌最好的原材料。谷城历来有生产食用菌的传统,技术力量雄厚,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很适合残疾人参加,缺的只是启动资金。自1996年以来,我们利用康复扶贫贷款在4个乡镇滚动扶持了3500多户残疾人发展食用菌生产,每户年增加纯收入达800至1200元,为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五山镇残疾人蔡以芝夫妇,通过发展食用菌生产,不仅还掉了2万多元的债务,而且盖起了新楼房。

2.发展茶叶生产。谷城是全国闻名的茶叶之乡,有规模的茶园4万多亩,年产值8000多万元。茶叶生产、管理技术容易掌握,劳动强度不大,因此有许多残疾人参加。我们从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对参加茶叶生产的残疾人给予支持。资金方面,向残疾人每户发放1000元小额信贷,作为他们的启动资金;技术方面,将技术资料翻印后分发给他们;销售方面,让残疾人与茶叶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和收购保护价,使残疾人加入到“公司+农户”的农业公司中去,达到公司、农户“双赢”。残疾人杜立江从事茶叶生产后,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如今已成为远近有名的“茶老板”,年获利3万余元。

3.发展花椒种植。我县冷集镇地处汉江之滨,土质非常适合花椒生长。经过几年的开发,如今已形成了万亩花椒基地。花椒种植和茶叶生产、管理相似,劳动强度不大,比较适合残疾人参加。我们对从事花椒种植的残疾人按照茶叶生产模式对其进行扶持。1300多名残疾人通过种植花椒先后实现了脱贫。肢残人黄德军自从种上了花椒后,他家的4.6亩花椒如今每年能获利5000至8000元,相当于以前全家两年的收入。

4.发展特色养殖。利用丰富的山场资源,扶持残疾人发展养牛、养羊、养猪、养鸡等项目,效果十分显著。椐统计,全县通过我们扶持的残疾人每年可出栏牛1300头,羊55000只,猪30000头,土鸡40万只,产值达6500万元,户均增收300至600元。

(二)抓难点,纳入全县扶贫规划,实现共同致富。

全县3万名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就有1.6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3%。这么多的贫困残疾人,单靠残联一个或几个部门去解决是难以奏效的,而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县扶贫攻坚的全局。农村残疾人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解决贫困残疾人温饱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已脱贫的残疾人还可能返贫。因此,残疾人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全县扶贫规划,统筹规划,统一安排。

近年来,谷城县委、县政府针对残疾人扶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从资金、技术、物资上对残疾人给予倾斜支持。同时,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中间广泛开展“一助一”、“结对子”等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每人帮扶一户贫困残疾人,用3到6年的时间使他们摆脱贫困。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参与,率先垂范。县长李传寨对所包特困户采取定期专访、帮扶的办法,使所帮特困户一年内就走出了困境。这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实现新突破

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工作,县委、县政府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努力使我县残疾人扶贫开发取得新的突破。

1.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扶贫办、民政、财政、科技、农业、劳动、妇联、团县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县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县政府办公室专门印发文件,对每一个成员单位的职责给予了明确。

2.强化资金投入。残疾人之所以长期贫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启动资金。我们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用于残疾人扶贫。同时,由县政府出面与金融部门协调,每年由县残联向银行承贷100万元,滚动扶持500至800户残疾人脱贫(每户发放小额贷款1500至2000元)。另外,县政府还要求县直机关党员干部每人包扶一名残疾人,每年帮扶资金不少于200元。这样,全县每年用于残疾人扶贫开发的资金可达200万元。

3.强化技术培训。全县农村残疾人中,80%以上的残疾人具有劳动能力。然而山区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致使他们参加劳动实现自食其力的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上农村残疾人文化程度偏低,要想使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对有一定文化知识、就业能力和就业要求的残疾人开展多方面培训,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篇6

据《凤冈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年底,全县总人口共41.9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有38.86万人,劳动力26.17万人。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当前,农民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不高,经营模式陈旧,思想素质落后。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的100个对象来看,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可以看出,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在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

2.农民的科技素质偏低。目前,凤冈县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用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凤冈县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是45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在现有的务农人员中,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只占12%,认为没时间也没必要参加科技培训的占36%;拥有农业生产一技之长的只占30%。虽然近几年来,随着阳光工程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兴起,凤冈县约有12000余名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培训,且有2116人获得技术等级证书,但是仅占凤冈县农村劳动力的0.81%。由于务工技能素质低,外出务工人员普遍都是干重活拿低薪。据调查,凤冈县在家农民有45%的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零工,从事的大多是“提灰桶”、搬运工之类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3、政策、法制观念淡薄。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教育,农民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高。98%以上的农户对党的政策表示拥护,73%以上的农民表示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但仍有一部分农民政策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在政策掌握方面,有的甚至连涉及切身利益的政策也不了解。如“粮食直补”已发放到位,个别农民只知道给自己发了钱,至于发放标准是什么,应该发多少都不清楚。至于“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这样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还有些农民缺乏法制观念,在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胁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滥用私刑,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4、生产经营模式陈旧。由于农村信息闭塞,经纪人欠缺,小农意识浓,部分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个别偏远小区还有“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找盐巴钱”的生产生活现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的生产经营观念在农村还比较淡薄。

5、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边远农村地区还比较常见,还有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然存在。

二、造成农民教育落后的原因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视行为扼杀了获取知识技能的欲望,严重阻碍了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二是小农意识浓。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意识。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方面的原因。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先后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对农民教育工作的滞后和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培训工作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部署。目前,凤冈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办、农业局、人劳动社保局、教育局、畜牧局、绿产办、农机局、党校·职校、远教办、团委、妇联等相关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办班培训时都是各自为阵,往往出现一些乡镇培训内容、对象重复交叉,一些村很难参加培训的现象。而“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无论哪个部门到乡镇办班,乡镇都得组织一次,加大了组织难度,难于取得实效。

二是科技培训链接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完善。就我县来讲,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是由县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农民。但由于有一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同一个村同一个人参加多次培训,而其他一般群众从未直接参加过培训。目前的培训方式也缺乏灵活性。农村组织培训,大多都在集乡镇上,农民参加一次培训要跑很远的路,很不方便,有的农民就不愿意去。

三是职教、成教滞后,主阵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凤冈县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农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选择学习农技专业的学生较少,造成办班困难;农类实习基地欠缺,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全县14所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由于缺乏经费和系统管理,基本闲置处于闲置状态,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是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农民的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2003年5月启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以来,全县共建成多媒体流动播放点1个,县委党校C级站1个,广电网络传输站1个,乡镇光纤接收站14个,村级光纤接收站7个,村级卫星接收站20个,村级播放点10个,中学信息站15个,小学卫星收视点104个、播放点79个,村民远程教育中心播放户756个,远程教育网络已覆盖全县所有村民组。由于大部分站点建在学校,各级党组与学校工作的性质不同,协调配合工作难度大、群众素质差异大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学校远程教育站点在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力度不够,培训效果不理想。在探索村校共建工作中,2006年7月在全县开展了“凤冈县利用远程教育培训新农民暨中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个别乡镇、村及学校领导意识不统一,也曾出现走过场,编写培训资料的现象,培训工作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四是文化事业发展不够,不利于农民素质的加快提高。凤冈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全区14个乡镇文广站只有3个达到省定面积标准。税费改革后,由于无经费来源,全县基本没有上规模的村级图书室。同时,农村文化力量也严重不足。农村和农民题材的节目十分有限。广播电视这种对当前农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传播工具,很少讨论农民群众面临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新形势下培养新型农民工作的几点建议

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入能力,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管好农村事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总之,培养新型农民,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目前,培养新型农民,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将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好,在加强正规教育的同时,通过宣传党在农村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在农村中形成一种学科学、重教育的氛围。使农民教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觉活动。当前,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组织、宣传、教育、农办、农业、科技、劳动、财政、司法、人事等等多个部门,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领导作保证,势必造成各自为阵,一盘散沙的局面。因此,县委应高度重视,成立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或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和教育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党校·职校、农办、县教育局、财政局、人劳社保局、计划局、公安局、司法局、农业局、畜牧局、绿产办、农机局、安监局、电力局、经贸局、工商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专门负责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当前,应结合新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农村经纪人5—10名,科技能手10—15名,乡土专业技术人才30名以上,具备条件的16—45岁农民参加过培训。用十年的时间,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村干部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的生产、经营、科技、政策、法律、思想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有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如前所述,凤冈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单位很多,在培训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育培训零散无序,成本高、成效不明显。因此,应将全县的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在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可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区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县情况,科学安排全年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和撞车。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同时,健全培训网络。在职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县委党校·职校、农广校作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在农技推广上,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优势,由各镇组织,充分发挥镇、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站点、村民中心播放户的作用,让农民就近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同时,健全培训监督考评机制,确保培训链完整。从培训单位到村组干部、农业骨干,应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从而避免培训断点出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