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2: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模式的重要伙伴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 成功因素
一、引言
在今天,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意味着再伟大的技术都不能使得企业获得持续的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并不仅仅包括技术和R&D,还有商业模式。很多企业致力于成为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先行者。在这里,并不蔑视技术创新的价值,然而商业模式创新的力量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屹立在产业中。即使一些技术产业中的企业,如Google、Infosys、eBay,它们的商业模式创新对于占领市场和持续成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有效的商业模式有时能够击败较好的创意或技术,如零售业的Wal-Mart、PC业的Dell、航空业的Southwest Airlines。那么,商业模式创新有哪些关键成功因素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二、商业模式及其创新
每个企业都有商业模式,不管管理者有没有意识到或提到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并不神秘,从本质上讲是故事,述说了企业怎么样经营,回答了德鲁克的古老问题――谁是顾客及顾客价值是什么,也回答了每一个管理者必须要问的基本问题――我们怎么样赚钱,以及隐藏在我们“以恰当的成本传递价值给顾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成功的企业总是经常性地在以下传递价值给顾客和借此获取赢利的7个维度上做着不断改进:who、what、when、why、where、how及how much。事实上它们也是商业模式的维度。成功的企业总是每2年~4年变革含有这些维度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提供了赢得竞争的重要方式。当企业这样做时,一些竞争对手还在继续延续企业的老路;另一些竞争对手还对企业所做的感到迷惑不解。不管竞争对手是哪种反应,企业都将率先获取新顾客,从而获得先行优势。
三、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因素
1.省略)常有两个倾向,一是忽视战略的价值;二是唯商业模式至上。单纯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是不够的。优秀的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会强化竞争战略的作用,通过战略的有效选择和有力执行来发挥和保护新的商业模式的优势。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会使用下面四种战略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去赢得竞争:基于成本优势的低价格,如Wal-Mart;提供更使人想要的产品和服务,如Tiffany;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信息,如;紧密的关系,如Avon。
2.高管支持与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在CEO领导下进行的。CEO是商业模式创新构思的最终来源,也可能是阻碍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大障碍,因为他们害怕牺牲组织现有商业模式的有效性。CEO的兴趣和态度对于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CEO应该建立一种开放性思维,需要学会取舍,舍弃一些当前提升绩效的程序,为商业模式创新腾出足够空间。大多数成功企业告诉我们新的商业模式在带来经济利润方面比老的商业模式更加有效。因为,利润改进和成本降低程序是为了提升过时的业务模式的,删除这些程序也就解放更多的富有创造力的资源,让它们在更具潜在机会的商业模式中发挥作用。
3.伙伴关系与商业模式创新
伙伴关系是创新商业模式的一种有效资源。这种关系能够有效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创造和传递。传统的商业模式侧重于自己开发技术、生产制造,以及营销和销售。利用伙伴关系创新商业模式可以显著降低研发费用、提高创新产出及增加进入新市场的可能性。此外,利用伙伴关系实现自己商业模式与伙伴商业模式的协同,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流程来借助伙伴关系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定义自己的业务目标,评估自己的商业模式及其需要的能力;评估伙伴的商业模式,决定自己商业模式与伙伴协同的程度;管理伙伴关系并思考未来的合作。
4.创新网络与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网络是日益复杂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逻辑延伸,是一种为了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组织配置模式,集成了不同组织的技能。所谓创新网络,为组织间的联结(企业、政府、其他公司、大学以及机构等),目的是为了创造、获取和集成许多不同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开发复杂技术及将之带进市场的必须,不仅能为企业提供竞争性的产品技术,而且能为企业提供必要资源重塑商业模式。
四、结论
尽管讨论商业模式创新相当流行,但很多企业仍然对于实践商业模式创新感到迷惑。例如,最近美国的一个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调查了70位经理,令人吃惊的是62%的经理很难回答他们的企业是如何赚钱的,这其中不乏进行了成功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的经理。在此情形下,本文重点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关键成功因素问题,研究发现竞争战略、高管支持、伙伴关系、创新网络对于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agretta, J.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May):3~8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一词源于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关于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学者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关于媒体商业模式的讨论多为策略性的案例研究,少有从学理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清晰界定。Morris(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战略、结构、经济等领域做出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抉择,从而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将商业模式的定义分为经济层、运营层和战略层三个层面。其中经济层关注企业如何产生利润,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市场定位、竞争优势、价值创造等。基于Morris对于商业模式的分层,笔者拟将目前国内媒体商业模式及其创新方面的研究予以梳理,并归纳出媒体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见表)。
第一,经济层,关注盈利逻辑、利润来源、成本结构等,如方琦(2007)认为报业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是在继续发展平面纸媒优势的基础上,再次或多次利用报业特有的新闻信息开辟新的数字化盈利模式和渠道,为报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关键是一次采访多次利用,多次销售;刘学义(2010)认为免费与收费并存、广告与用户并重的商业模式是未来报纸网站的主流,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网站为例,说明具有利基市场、专业市场或者垄断市场特色的报纸网站向收费转型成功的概率较大。李洪洋(2015)认为数字时代的媒体形态是文化轻资产,纸媒新的商业模式应寻求把内容、品牌、用户和流量、资源和数据变现。从这一层面分析商业模式,优点在于清晰呈现价值如何实现,企业如何通过产品赚钱;缺点在于将商业模式限定在过于狭窄的范围,不利于从宏观角度实现长远发展。
第二,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如张金海、林翔(2014)指出信息流已不足以支撑网络媒体未来可持续发展,网络媒体要建立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网络交互式平台商业模式;余莉等(2014)聚焦于商业模式的运营层面,发现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存在业务发展乏力、节目内容资源缺乏、频道定位不清等问题,提出要完善商业性生产机制。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在于指导性、可操作性强,易于在企业实践中落地;缺点在于企业日常经营繁杂琐碎,容易模糊重点。
第三,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价值主张、市场定位、竞争优势等,这一层面上学者或多或少都会提到“价值”。如郑豪杰(2011)建构了一个通过实现方式来连接价值主张、业务系统、盈利模式三个维度的商业模式创新框架。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起点,现代出版可以从出版者转型为内容提供商、平台服务商;业务系统是核心,出版企业要识别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自身资源与能力,确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模式是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之间比较的结果,传统出版企业需要提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刘冰、游苏宁(2011)认为重构商业模式是我国科技期刊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以Elsevier等国际出版集团为例,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打造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全球性网络化销售、建立战略投资体系等,打造了扩张型商业模式。建议国内科技期刊应借势资本,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多形式发展数字产品最终提升品牌。任健(2012)以波特的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认为“三次售卖”的理论实质是以信息服务提供为载体的“价值塑造-价值整合与放大-价值延伸”过程,价值塑造要以内容为先导,价值整合与放大要以期刊内容为基础整合其他资源创造多业态产品,期刊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就是根据不同消费需求、不同的业态将期刊的既有信息进行相应产品化的创意与设计。肖玉琴(2014)认为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价值主张,构建了包括广告主、商业合作者、受众、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在内的多元化价值主张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新框架;窦毓磊(2014)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企业围绕着“创造客户”所进行的一系列价值创新过程,提出了针对社会化媒体企业的3V(价值主张、价值构建、价值体系)2E(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研究体系,从创新的角度挖掘社会化媒体企业商业模式的驱动因素。廖小刚、周国清(2013)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一种战略创和制度集合,在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之后,整合企业、顾客、价值链伙伴等利益相关者,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是利于顶层设计促进长远发展,缺点是过于宽泛不利于执行。
从表可以看出,出现最多的要素有盈利/收入模式(7次)、顾客/受众关系(7次)、产品服务(7次),其次是企业资源(5次)、伙伴/合作(5次)、技术(4次)、业务/运营流程(3次),另外还有环境方面提到了社会公共价值、市场公平竞争等。目前的研究从战略层面出发的较多,说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多是对某个案例的描述性分析,尚未形成一个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框架,对媒体商业模式的具体形式未有合适的分类。
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基于内外部资源,采用相关技术改进业务流程,优化合作伙伴关系科学配置资源,为客户提供独特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利润的持续转化机制,是战略决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盈利机制等的一系列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包括用户价值(产品/服务、用户关系),企业价值(核心资源、业务流程、盈利模式)、伙伴价值(伙伴关系)。企业价值实现是基础,也是最终目的;客户价值实现是核心,也是必要条件;伙伴价值实现是保障,合作共赢(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Morris, M. M. Schindehutte, and J. Allen,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 p.726-735.
[2]方琦.论我国报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J].新闻前哨,2007,(5).
[3]刘学义.“广告中心”还是“用户中心”?--美英报纸网站商业模式转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
[4]李洪洋.互联网思维下的纸媒商业模式[J].新闻战线,2015,(1).
[5]张金海,林翔.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的构建[J].现代传播,2012,(8).
[6]余莉,范金慧,李睿,薛婧贤,童蔚闻.探析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商业运营模式[J].现代传播,2014,(12).
[7]郑豪杰.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出版,2011年3月上.
[8]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9]任健.从“三次售卖”到信息服务多业态平台化集成提供--对期刊商业模式创新中支撑因素的探析[J].新闻大学,2012(1).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4-0158-03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创业的融资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融资计划在酝酿阶段,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的特点,避免融资计划没有针对性,大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明晰融资计划的目标和定位,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把创业融资计划的正反理由写出来,逐层推敲,让大学生学会自己逐渐把模糊的融资计划在创业初期调整到最清晰的状态。第二,商业计划书把融资阶段的风险通过计划书每个步骤清晰显现给创业学生,是预测风险的关键工具。第三,对于正在寻求资金的创业企业,商业计划书是一张名片――介绍企业融资能力的名片,一个寻求新的投资机会的名片。第四,商业计划书是建立战略与投资方略结合,吸引投资者投资的财务与营运构架、经营战略等结合的计划书。总之,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商业计划书的编写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的关键工具。
1 编写商业计划书的意义
创业初期阶段需要一个明晰的创业计划书,理清创业的目的、预测风险,积极创新项目来推动创业初期的发展战略的执行及经营战略的执行。在融资初期,编写计划书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其意义如下:
1.1 明晰创业初期融资计划
商业计划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创业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边撰写边理清创业企业初创目的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越编写越明晰,在编写过程中,时常检验投资理财、融资、经营等存在的风险,通过文字编写不断修正,在初创阶段编写吸引投资与合作的完美计
划书,且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评估创业企业的价值。
1.2 完美的创业商业计划书可以吸引长期合作的投资伙伴进行合作
完美的创业计划书,应尽量说明在创业初期融资的价值、投资的风险、企业未来发展的价值,行业内有创业合作潜力的投资战略伙伴会根据计划书来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从而通过计划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 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的编写的内容
商业计划书编写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行业分析,投资侧重点不同,项目产品特色不同,根据不同的创业项目认真撰写不同的商业计划书符合创业要求――客观、科学、合理、细致。其中,体现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编写的内容如下:
2.1 商业计划书概要
虽然商业计划书概要是计划书一开始看到的部分,但是编写却是最后完成的部分,它是商业计划书的精华,要求撰写时言简意赅,把创业企业的亮点、项目的亮点、客户的亮点、团队的亮点,通过商业计划书两页的篇幅撰写出来。
2.2 创业项目、产品介绍
创业项目、产品详细介绍,介绍创业项目的优势和创业产品的特点,对研发、盈利进行详细介绍,然后根据市场分析,细分市场分析创业项目和创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对创业项目、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如对创业项目、产品的特点、投资亮点、盈利能力等进行分析介绍。
2.3 商业模式和实施计划
实施战略团队、销售渠道、营销、资金、合作等战略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与其他部分的设计要保持一致,形成合理的融资计划、资金运行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等。
2.4 创业团队介绍
创业团队的创业经验很重要,选取创业团队成员的核心是创业团队人员的创业经验和创业团队成员在创业团队初期帮助企业盈利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是创业核心团队的实施计划与介绍部分。
2.5 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创业者根据竞争优势,除了内部财务风险预测外,聘请专业财务预测专家,预测创业项目的风险性,预测项目财务风险,可以及时控制风险的诞生,增强投资对象对创业项目的信心,减少投资人的顾虑。
2.6 融资方案
融资方案是根据创业计划,创业项目、产品的特点,结合创业团队的优势,针对创业客户的优势,结合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风险控制的计划,编写的能够吸引战略投资伙伴的融资计划和融资策略方案。
3 如何通过商业计划书进行融资能力的提升
商业计划书是一个完成创业企业根据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优势进行战略合作的融资计划书,但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还有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商业计划书的展示。如何进行商业计划书的展示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步骤。以下是提升商业计划书融资能力的几大步骤:
3.1 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探究
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也是整个创业项目成功融资的关键。商业模式的设计是商业策略(Business Strategy)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业模式实施是创业企业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工作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设置的关键;除此之外,也是系统(生产线)构架的过程,最后一部分是商业运作(Business Operations),商业运作是业务建模(Business Modeling)、业务流程设计(Business Process Design)的环节,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创业企业战略层面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客户关系、创业企业核心价值及核心竞争力、收入模型的核心部分的撰写。其中盈利模式的撰写是商业计划书关于商业模式撰写的重要部分。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商业计划书成功寻求融资对象和投资战略合作伙伴的最关键环节,关系到整个创业项目的成功,
也是提升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学预测环节。
3.2 市场预测与市场调查
通过第三方调查,调查创业企业创业项目的价值评估、客户群及未来盈利方向,通过未来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对创业项目未来的盈利空间、竞争优势及合作伙伴进入条件、合作空间等进行细分市场调查与细分市场预测。
3.3 创业产品、创业项目的优点挖掘过程
通过可识别客户资料搜集及竞争对手资料搜集,通过创业学生自己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分析出创业产品、创业项目的优点,可以根据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的创业经验,总结出创业项目和创业产品的优势,进入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潜力市场挖掘
阶段。
3.4 商业计划书的展示
商业计划书编写完成后,创业学生可以将商业计划书带给各潜在投资战略合作者进行协商,根据投资战略合作人的投资意向进行谈判,谈判内容根据战略合作伙伴的兴趣进行,关于创业企业的合作特点及创业项目的亮点,可以通过编写好的商业计划书简明扼要地一一呈现,短时间内,商业计划书能够给投资战略伙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盈利模式及创业企业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亮点及竞争优势,商业计划书能够打破传统商业模式进行经营,获得盈利是合作伙伴最想看到的商业计划书的核心内容,当然在商业计划书中,团队建设和客户群的定位也是商业计划书展示的重点。
4 结语
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商业计划书的编写,在创业初期阶段,商业计划书的编写主要包括商业计划书的梗概、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亮点、商业实施计划、团队建设、财务风险控制计划等内容,对于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的理解提到实用阶段,商业模式的收入模式、价值评估模式、生产线流程、盈利模式、经营模式都要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创业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细分市场的调研。通过商业计划书的编写达到创业融资能力提高的目的,从而找到合适的投资战略合作伙伴,解决资金合作、筹集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2] 刘大允,李靖茂.论高校和谐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J].教育导刊,2010,(3).
[3] 王涌.创业融资与商业计划书[J].科技投资,2006,(10).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6-0074-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cloud publishing and cloud publishing business model, the paper analyzes three business models of cloud publishing, namely a selling model, a leasing model, a hybrid model and their essential elements to clarify the features of the models.
[Key words] Cloud publishing Digital publishing Business model
出版业与技术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十分密切。从纸张发明到信息革命,技术进步无不极大地推动了出版业快速发展。如今,随着云计算业务的高速增长,这一新兴技术已被视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它将深刻地影响数字出版的前进方向,给出版产业的商业模式、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1]。然而,出版业在面对“云出版”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时,也正遭遇“如何做云出版”等诸多成长中的烦恼。因此,有必要梳理国内外较为成熟的云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趋势,厘清并准确地界定当前各种云出版商业模式,以便为后续的云出版实践和研究提供必要的认识基础和工具。
1 云出版与云出版商业模式
1.1 云出版概念
对于“云出版”概念的界定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有学者认为“出版云”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按需付费为商业模式,具备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特点的数字内容出版、交易及管理模式[2]。还有学者认为“云出版”是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出版产业而产生的新的应用与服务,包括聚合出版内容云、借助出版技术云、面向出版渠道云、提供出版服务云四层含义,共同形成完整的“云出版”概念[3]。也就是说,云出版是一个完整产业链实现方案,是一项工程[4]。
诚然,从整体性层面来界定“云出版”概念并无不妥之处,但从当前实践来看,诸多事实上的云出版实践活动因无法用整体性概念加以解释而未能被界定为云出版。因此,本文拟界定云出版概念为在编辑加工、复制生产、发行推广、阅读存储等出版环节使用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出版活动。进一步来说:首先,云出版属于数字出版,应具备数字出版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其次,在技术应用方面,云出版以使用云计算技术为主要特征,它使出版机构从独自建设、开发和利用数字出版基础设施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可以共用和分享分布式的计算资源;最后,云出版资源虽然在物理存储上可能是分布式的,但是对于出版交易中的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而言仍然呈现一种虚拟的整体形态。
1.2 云出版商业模式界定
关于商业模式,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解释。R.阿密特(R.Amit)等人认为所谓商业模式是企业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5]。程三国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的价值主张,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6]。A.奥斯特瓦德(A.Osterwalder)等人认为商业模式是用来说明企业如何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以及形成伙伴关系的概念性工具[7]。原磊认为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并构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框架[8]。上述关于商业模式的阐释或解释,都没有脱离“价值”这一核心概念或主张。因此本文认为所谓云出版商业模式,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价值定位模块、价值实现模块、管理控制模块以及模块构成要素共同构成的云出版整体解决方案,用以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总体目标(参见图1)。
其中,价值定位模块用以描述云出版商业模式实现的价值目标,即能够为顾客、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创造和实现的价值。价值定位模块回答商业模式“为谁创造何种价值”的问题,包括“顾客价值”“伙伴价值”“企业价值”三个构成要素。价值实现模块用以描述云出版商业模式实现价值的方式,回答“如何创造价值”的问题,主要包括“业务模式”“收入模式”“成本结构”三个构成要素。管理控制模块用以描述云出版商业模式应该利用哪些战略资源、采取哪些管理措施和手段以保证价值目标实现,主要包括“优势资源”“伙伴关系”“管控模式”三个构成要素(各要素的简要描述参见表1)。
2 云出版商业模式类型
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云出版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如果强行按照严格的分类标准来划分云出版商业模式,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造成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从目前业已存在的云出版实践来看,不同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将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交付用户的方式不同,因此本文据此将其划分为售卖模式、租赁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类型。
2.1 售卖模式
所谓售卖模式是指将产品或服务以一定价格,通过某种渠道出售给顾客的云出版模式。目前,Safari Books Online、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亚马逊、中国知网等均采用售卖模式提供云出版服务。作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亚马逊云出版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获得了业界认可。因此,以下将以亚马逊为个案,详细剖析售卖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以及模式运行特点。
在售卖模式中,典型要素包括顾客价值、伙伴价值、业务模式和优势资源等。顾客价值要素用以描述商业模式能够为顾客提供的各种利益组合。通常,为顾客提供的利益组合越多,顾客的满意程度也会越高。亚马逊云出版模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提高顾客满意程度。一方面,以较低价格向顾客出售数字出版产品。顾客是出版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出版企业要想赢得和留住顾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唯一的途径就是让顾客满意甚至于忠诚。亚马逊的首要做法是利用低价让顾客满意,从而赢得顾客忠诚。另一方面,亚马逊还为顾客提供更为完善、便捷的销售服务。在为顾客提供“一键购买”专利服务的同时,为提高顾客使用电子书的便利性,亚马逊还通过Kindle for the Web计划向顾客提供Kindle Cloud Reader服务,允许顾客通过万维网浏览器阅读所购买的Kindle电子图书,而且即使在网络连接断开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浏览器继续阅读[9]。
伙伴价值要素用以描述商业模式能够提供给合作伙伴的各种利益组合。在亚马逊看来,作者、出版社、经纪人等各种合作伙伴固然都很重要,但其中作为内容资源源头的作者才是重中之重。通常,亚马逊将电子书销售额的70%返还给出版商、经纪人和作者等合作伙伴,以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但它发现在扣除出版商和经纪人等中间费用后,作者仅能得到大约15%的收益[10]。为此,亚马逊成立了直接出版部门(Kindle Direct Publishing)向作者提供自助出版(Self-publish)服务。这种做法绕过出版社等中间环节直接与作者签约出版,可为作者提供最高达70%的销售版税[11]。这无疑提高了作者的满意度和积极性,吸引了大量作者,从而促使其直接出版部门迅速发展壮大。
业务模式要素主要用以描述商业模式通过哪些渠道、以何种定价向目标顾客提供哪些产品或服务。在数字产品尤其是电子书的出版和发行过程中,内容、价格、渠道和终端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亚马逊不仅在内容和价格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渠道和终端尤其是云终端的布局方面也独树一帜。为了加速云服务终端的普及,亚马逊除了不遗余力地推广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和平板电脑Kindle Fire外,还推出了云盘(Cloud Drive)和云播放器(Cloud Player)等多种服务,顾客只需拥有手持设备便可接入云端享受亚马逊提供的各种数字内容。另外,在云端音乐服务方面,亚马逊除了以低价销售音乐产品外,还允许顾客将自己的音乐文件上传到云端,并通过多种设备访问上传音乐。这些创新业务模式的出现无疑提高了亚马逊在云出版领域的竞争力。
优势资源要素主要用以描述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以及核心资源等。亚马逊云出版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云计算的亚马逊万维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AWS),为亚马逊参与云出版提供了独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其次,其一贯坚持的低价策略为亚马逊决胜数字出版领域奠定了战略基础;再次,良好的伙伴关系为亚马逊提供了大量独具竞争力的数字内容资源;最后,Kindle等云终端的普及以及推荐引擎(Recommendations Engine)等创新服务模式的采用,使消费者与亚马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亚马逊云出版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2.2 租赁模式
所谓云出版租赁模式是指采用租赁方式向顾客提供云出版服务的出版模式。目前,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方正云出版服务平台、科学云(Scientific Cloud)平台等均采用该模式向客户提供云出版服务。其中,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配套项目,定位于云出版服务提供商的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具有一定代表性。本部分将以其为个案,详细分析租赁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和模式特点。
在顾客价值方面,如何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并进而吸引更多顾客接受其提供的租赁服务是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首要考虑的问题。其中,所提供的硬件和软件租赁产品的性价比是关键。如在硬件租赁方面,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向顾客提供年服务费介于360—1300元之间的多种云虚拟主机服务[12],极大地降低了数字出版机构在硬件设备方面的投入,因此极具市场竞争力。
在业务模式方面,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将极大地影响其租赁业务模式的发展前景。为此,中心在向出版机构等客户提供硬件等基础设施租赁服务的同时,还不断创新其软件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和平台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能力,推出云桌面、启云办公室、云协同、数字出版云、企业ERP等一系列服务,以提高其业务模式的竞争力。
收入模式用以描述商业模式采用何种方式实现收入。目前,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的收入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向客户提供IaaS、SaaS、PaaS等租赁服务,获得租赁收入;二是利用相关政策,获得政府相关机构的补贴性收入。例如,天津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就明确提出对于使用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管委会将提供80%的资金补贴[13]。这种做法在机构培育阶段尚可采用,但是长久来看,经营主体必须形成足以支持其持续经营的收入模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2.3 混合模式
所谓云出版混合模式是指同时采用售卖和租赁模式的云出版商业模式。目前,苹果的iCloud、Internet Archive的BookServer项目、番薯网、Google Play等均采用混合模式参与云出版实践。如BookServer允许顾客向图书馆租赁或借阅图书[14],番薯网采用包月包馆、在线付费阅读、全本购买等多种方式向顾客提供电子书消费服务[15]。Google Play利用其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为客户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子书、音乐、电影整体解决方案,是采用混合模式的典范。本文将以其为个案,详细分析混合模式的构成要素和模式特点。
在顾客价值创造方面,Google Play利用多种方式为顾客创造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电子书、音乐、电影等资源提供云存储服务以便顾客使用。如谷歌将电子书存储在谷歌云平台中,顾客一旦完成对电子书的购买,该电子书将一直保存在用户的在线书架中,用户无论什么时候用什么设备上网都可以直接阅读电子书。有评论认为“Google不但提供了一个云书店,还提供了一个云书架”,利用谷歌电子书云服务,顾客从此可以“站在云端阅读”[16]。二是全面提高数字内容产品的兼容性。兼容问题一直困扰电子书的发展,谷歌为此推出了支持多种阅读方式和阅读终端的电子书。在阅读方式上,谷歌向顾客提供在线阅读、离线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在阅读终端支持方面,谷歌电子书可用于任一带网络浏览器的阅读器设备(竞争对手Kindle除外)。三是提供大量免费资源供顾客使用。如Google Play中储存了数以百万计的免费电子书、音乐、应用软件和电影等数字内容供顾客免费使用。
在伙伴价值创造方面,Google Play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一是允许合作伙伴在Google Play平台上开设分店销售其出版的电子书。为了保证自身利益,谷歌将按照一定比例从这些机构的销售额中提成。目前,已有包括Alibris以及美国书商协会(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会员等在内的众多机构在Google Play上开设分店销售电子书。二是为合作伙伴提供高额提成。对由谷歌销售的电子书,它将为出版机构提供最高达70%的销售提成,以吸引更多出版社参与谷歌电子书云服务计划。在应用软件销售方面,软件开发者将获得来自应用程序(APPS)售价的70%收入,剩下的30%将支付给信用卡公司等合作伙伴,以为合作伙伴创造更多价值。
在业务模式方面,Google Play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模式为顾客提供服务。一是提供电子书销售服务,顾客在购买电子书后,可以采用在线阅读或下载到阅读终端方式加以使用。二是提供数字音乐销售服务,顾客购买音乐产品后除了自己使用外,还可以利用“谷歌+ ”服务(Google+)实现社交分享。三是提供电影租赁服务,目前谷歌主要与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等电影公司合作,为顾客提供电影租赁收看业务。派拉蒙影业的租金介于2.99—3.99美元之间,顾客有30天的电影观看权,开始观看后必须在48小时之内看完[17]。四是提供应用软件销售服务,顾客可以通过云平台检索和购买所需要的应用软件。五是提供订阅服务,该服务允许顾客付费订阅任何数字内容。另外,Google Play还提供可在其中购买所有商品的礼品卡销售服务。
在收入模式方面,Google Play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广告收入,作为免费模式的始作俑者,谷歌在广告收入方面一直雄踞行业之首。二是销售收入,通过电子书、音乐、应用软件等数字产品的销售获得收入。三是租金收入,通过电影的租赁服务获得租金收入。四是订阅收入,通过Google Play提供的应用内订阅服务(In-app subscriptions)向顾客收取订阅服务费。可以预见,Google Play会不断地创新和采用其他收入模式以增加经营收入。
3 小 结
正如前文所述,本文关于云出版商业模式的分析是为了对目前业已存在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云出版商业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提炼出这些模式的特点以供其他云出版实践者在选择商业模式时参考之用。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云出版商业模式还将不断变化和演进,云出版规模也将不断发展和壮大,从而使出版产业真正步入云出版时代。
注 释
[1]黄倩. 云计算对数字出版模式的影响[J]. 中国出版,2012(13):37-39
[2]刘永坚,刘拥军. “云”建设助力出版产业升级[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3-26
[3]刘成勇. 关注“云出版”[J]. 出版参考,2010(14):1
[4]彭绍明. 云出版:数字出版发展的整体方案[J]. 出版发行研究,2012(2):10-13
[5]R. Amit, C. Zott.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 493-520
[6]程三国. 期刊经营的商业模式[N]. 中国图书商报,2001-11-13
[7]A. Osterwalder, Y. Pigneur, Chirstopher L. Tucci.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 Commun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2005,15(5): 1-25
[8]原磊. 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 中国工业经济,2007(6):70-79
[9]Kindle Cloud Reader[OL].[2012-07-28].
[11]
[14]http:///bookserver.php
[15]番薯网推出云阅读书店,走文学网站收费模式[OL]. [2012-07-29].http:///a/20100722/000281.htm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兴起,使得"商业模式"(busiIless model)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术语和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商业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内含定义和结构体系的具体构建仍然尚未达成一致观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o德鲁克指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可见,商业模式已越来越成为企业重新获取竞争优势和生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商业模式的内涵及定义
美国学者TIMMERS于1998 年第一次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指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 是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 其基本要素包括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此后,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界定。由于学者们各自所关注的视角不同,导致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对此,Morris等(2003)在考察众多商业模式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式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 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Osterwalder等(2005)认为, 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 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 其描述了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 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概括地讲,商业模式即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基本原则(Osterwalder,2009)。类似地,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所使用的关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以及价值获取机制的设计或者架构。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核心界面包括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高闯等(2006)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可以由整条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组成--完全一体化(尽管现实中并不存在),也可以由产业价值链的片段组合而成。原磊(2007)指出,商业模式是一种描述企业如何通过对经济逻辑、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等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的概念性工具, 说明了企业如何通过对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和价值实现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 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基础上, 为股东及伙伴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王晓明等(2010)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从商业模式构建方法的视角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以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实现)为目标,围绕企业的商业活动(业务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的设计、安排或选择。而高峻峰等(2011)则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它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的模式,其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内涵及定义众说纷纭,但其所阐述内容的关键信息都表达了同样一个观点: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
二、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发展历程
"商业模式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其主要原因是,如果不能有效地搭建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就无法对现有企业或者预创立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描述、分析、评价以及改进和创新。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其对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简单罗列阶段
在简单罗列阶段,研究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商业模式的本质,对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要素进行了简单罗列。例如, 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之一Timmers采取简单罗列的方式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进行了研究。他认为, 商业模式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结构, 包括对各种商业活动参与主体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描述; 二是对各种商业活动参与主体潜在利益的描述; 三是对收入来源的描述。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Timmers(1998):产品/ 服务/ 信息流结构、参与主体利益、收入来源;
Donath (1999):产品创新、顾客关系、基础设施管理、财务;
Chesbroug(2000):顾客理解、市场战术、公司管理、内部网络化能力、外部网络化能力;
Petrovic等(2001):价值模式、资源模式、生产模式、顾客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产模式、市场模式;
Betz(2002):资源、销售、利润、资产。
(二)细节描述阶段
在细节描述阶段, 研究者通过对商业模式应当涉及的因素进行细节描述, 使企业在了解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要素的同时, 还要明白这些要素的详细含义和在考虑这些因素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与简单罗列阶段相比, 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深入, 也更能指导企业实践。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Hamel(2000):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顾客界面;
Afuah等(2001):顾客价值、范围、价格、收入、相关行为、实施能力、持续力;
Applegate (2001):概念、能力、价值;
Sthler (2002):价值主张、产品/ 服务、价值体系、收入模式;
Gartner (2003):市场提供物、能力、核心技术投资、概要。
(三)搭建结构体系阶段
在搭建结构体系阶段,也就是当前阶段,研究者在研究商业模式构成体系的时候, 不仅指出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而且还要研究这些构成要素的地位,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 商业模式研究已经超越了简单、孤立的描述, 试图打开企业这只"黑匣子", 通过考察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商业模式不同要素与企业绩效之间, 以及商业模式不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Dubosson等(2001):产品、顾客关系、伙伴基础与网络、财务;
Amit等(2001):交易内容、交易结构、交易治理;
Osterwalder(2005):价值主张、目标顾客、分销渠道、顾客关系、价值结构、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式;
原磊(2007):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
Johnson等(2008):客户价值主张、利润公式、核心资源、关键过程;
郑称德等(2011):动因层、目标层、情景层、基础层、行动层、结果层。
三、商业模式结构体系重塑
由于商业模式定义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体系的多样性。前人对此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罗列到细节描述再到体系搭建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而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即结构体系构建。在第三阶段,以往学者们研究的共性是开始关注商业模式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即组成要素和各要素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由此构建出的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包括三个阶段五个要素:
(一)起点
1. 客户细分:商业模式起点源于价值发现,即通过客户细分来定位目标市场,以此为基础定义顾客价值主张。
2.价值主张:顾客价值主张是指企业为特定细分客户群体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及外延可以概括为:新颖、性能、定制化、"把事情做好"、设计、品牌/身份地位、价格、成本削减、风险抑制、可达性、便利性/可用性等。
(二)过程
商业模式过程体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创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二是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核心资源是支撑,关键活动是实现路径。
1.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是保证企业商业模式有效运行所必须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实体资产、知识资产、人力及金融货币资产等。
2.关键活动
关键活动是保证商业模式可行而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像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特定的关键活动通常围绕特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多种核心资源之间的调度而展开,其效率和效果则由企业对资源的掌控和利用能力决定。
(三)结果
商业模式运行结果通过企业财务数据体现。财务数据不仅包含了企业各种资源和活动的成本及其构成,而且还涵盖了收入流的组成、利润率水平等重要的经营指标。因此,财务模块对于整个商业模式结构体现而言,是一种数字体现和验证,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
四、小结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优秀而又令传统行业大跌眼镜的公司。这些公司凭借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击败竞争对手的同时,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立于1987年的DELL公司,以其独特直销模式打败了竞争对手,成为了PC行业的巨头之一;亚马逊由杰夫・贝左斯于1995年创建,作为第一个采用B2C在线销售商业模式的公司,亚马逊通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成为目前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市值曾一度突破千亿美元;凭借网络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公司,通过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网络广告收入模式,从1998成立时的车库公司发展成为目前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超过2000亿美元)。这些公司对传统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原本靠产品/服务创新为生存和发展基础的企业不得开始考虑其现有商业模式是否已过时。
企业如果希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重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那么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商业模式,哪些要素构成了商业模式,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关键问题。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技术/产品/服务为中心的观点转变到更加全面系统的以商业模式为中心的观点,才能突出重围,找到一片新的蓝海。
参考文献:
[1]A.Osterwalder, Y.Pigneur. 商业模式新生代[M]. 王 帅,毛心宇,严 威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罗 珉.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述评 [J].当代经济管理,2009,11.
国家统计局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针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长远战略发展的考量,以及国外环境的变化,国家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从2004年的344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52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2.15%上升到2010年的2.75%,其中文化服务出口和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在“十一五”期间分别为11.8亿美元、560.9亿美元,比“十五”分别增长255.6%、100%,文化从业人员增加187多万人,增幅达到18%,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初步显现。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节约资源和能源、产业关联度大、吸纳就业人员高、消费市场大等支柱性产业特征已经呈现。但是,文化产业离大规模生产、占GDP比重达5%以上的支柱性产业衡量指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文化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还不到1/4。如何利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助推文化产业企业打造核心商业模式,从而为文化产业企业提升未来市场竞争力,关系到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当前文化产业的主要商业模式
(一)品牌先行的商业模式
品牌是指一个产品、组织和服务的独特标识,它包涵着一种与产品、组织或服务相关的、长久的和值得信赖的价值承诺,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品牌先行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利用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或名人的社会影响力,借助某种概念或者理念对项目的生产或经营进行推进,从而达到赢利的目的。知识产权是品牌先行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品牌效应是其重要环节。例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它的旅游与演出结合的经典商业模式,促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发展。
(二)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特性主要表现在其凝聚了智慧结晶的新颖内容,一个独特的故事、节目、活动、创意安排以及各种文化艺术成为了文化产品获取高附加值的载体。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从通俗的角度说,是通过创意与创新的手段打造一个或将一个已有的、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事件打造成文化产业的核心,运用知识产权这一法律保障,使其能进行顺利的开发与推进。龙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湖南原创民族节目《追爱》惊艳亮相,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它来源于对大型民族舞台演出《张家界·魅力湘西》精华因子的提取。这种以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也为其带来了市场的认可。
(三)产业链经营的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的市场本质与其它产业一样,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市场最终诉求。由于文化产业能与许多其它产业很好的融合,因而在延伸产业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产业链经营通俗来说就是运用产业价值链进行经营的方式,包括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其发展形态是不断扩大的规模化发展,实现以大规模生产来实现降低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目标。产业之间的连接是产业链经营的商业模式核心要素,而如何平衡产业之间的关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是关键。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产品价值的实现
简单的说,产品价值的实现是文化产业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能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成功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要能为顾客提供独特的效用,使产品的设计价值与顾客的期望价值达到最大程度的吻合。企业要实现自己市场价值,其必须要将自己的核心认同和价值观融入到产品中,通过有效的流通渠道传达给消费者,而企业首先必须明确自身的核心价值,从而使其一切传播和营销活动必须围绕这个最重要的内容而展开。在产品趋同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寻找不同或优于其它产品的利益获取点,构建难以复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同时通过有效途径展开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主张,是企业战略和业绩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正确核心价值的确定,有助于企业抓住工作的重点,避免出现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企业核心价值的确定能为产品内涵的持续性提供方向,从而保证产品价值的不断发展。
(二)目标消费者的确定
一
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制定有诸多原则,而内外环境分析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制定战略的一个必要条件,能对战略制定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内外环境分析就是要缜密分析主体的外部与内部环境,然后将二者结合综合考量,以确定战略方向。
外部环境分析涉及宏观社会大环境――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还要分析本行业环境――行业发展目前是什么状态?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动?还要分析媒体周边具体的竞争者所形成的竞争环境,这些竞争者有直接竞争者――相同产品生产者,还有替代品生产者、原材料供应方、消费者、潜在进入者等,这些都会与媒体形成竞争,而这个小环境对媒体的影响非常关键。研究媒体的战略,这三个层面的外环境分析不得不做。
而在内部环境方面,则要分析媒体现有的实物、资金、人力、社会关系等各种资源,分析自己有什么、没什么,最后结合外部环境来综合考量。在内外环境分析过程中,要调查、处理数十上百乃至几百个指标,而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保障战略制定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媒体在寻找商业模式或制定战略时,应该怎样分析其内外环境?就目前来看,外环境对媒体会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也就成为影响媒体战略制定的重要因素。
从当前的媒体外环境看,竞争激烈是第一特点――由于传播技术的进步,媒体数量及其提供信息的能力都急剧提升,导致信息及广告资源的供给增加,媒体间的竞争极为激烈。总之,媒体业发展到这一阶段,已不是市场导入阶段那种因主体较少大家各自“跑马圈地”的情况,目前必须时时刻刻考虑竞争因素,考虑其它媒体的举动。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就成了媒体在所有运作中要首先考虑的因素,任何行为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制定战略自是不能例外。
于是,在制定战略或说寻找商业模式时,首先就要看当前商业模式的竞争情况,如果当前的商业模式竞争不激烈,盈利状况尚可,其实商业模式完全不必创新;如果当前商业模式有竞争,但是你本身实力强,也可以不创新商业模式,只不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竞争对手,要采取主动降价等适当的竞争策略将对手逐出市场或压制在从属地位等。当然,现阶段的媒体市场,这两种情况应该不多,甚或极少。然后是第三种情况,就是因竞争激烈必须创新商业模式。该怎样创新?笔者认为,结合竞争激烈的外环境看,创新一定要独到。目前的媒体业,每一个具体市场都有激烈竞争,从资源来看,竞争者之间资源大都相近,一般的商业模式都没有模仿门槛。如果新的商业模式不独到,可能很快就被模仿从而使自己失去优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独有资源或核心竞争力,形成难以模仿的商业模式。
二
制定战略还有其它一些很重要的原则:
第一,要尽量结合自己的资源禀赋,做相关多元化创新
新的商业模式中,自己的既有资源要能使用得上,或说自己的物理技术特性要能操作成,这是最基础也往往是最有效的创新思路,事半功倍,风险也小。从目前看,活动营销和电子商务都适合媒体来做。活动营销需要聚拢社会注意力资源,需要主办方有较好的社会公信力以吸引企业等参与,这些媒体都有。电子商务需要的是流量,而这媒体也不缺。这两项业务,都是媒体有资源的,适合成为媒体的新商业模式。
第二,要考虑长期效果
创新若是短期的,虽说可能有“快”钱,但缺乏可持续性,长期下去会很“累”,会频繁处于寻找短期项目的波动之中,还会有较高风险。短期项目不是说不能做,但要协调好与媒体长期发展的关系。
第三,考虑商业模式是否全要自己经营
有些好的项目,若自己并无操作经验,最好还是采取入股的形式,只持股获取收益,而不要亲自操作。也就是有些商业模式的介入程度自己要把握得当。
引言
当今企业已经进入“模块化时代”(Baldwin & Clark,1997,2000;青木昌彦,2003),产业发展的融合化和集群化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形式,模块化、虚拟化、网络化的组织形式逐渐展现出其竞争优势。企业价值链的解构、价值模块的整合和重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使得企业将商业模式纳入到价值网络中进行构建,组成由企业、合作伙伴、顾客、竞争者和互补者等组成的价值网络,这类基于企业模块化的跨组织虚拟合作和协同增值动态网络则称为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商业模式的逻辑是创造顾客价值和获取企业价值(Amit & Zott,2011),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化成网络组织之间的竞争,同时价值创造活动也逐步从个体企业的单个行为演变成整个网络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Holm et al.,1999;Kothandaraman & Wilson,2001;Moore,2006),商业模式创新方式也由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创新、价值链创新向价值网络视角转变,重构价值网络逐步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价值网络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但是鲜有学者研究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下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以下问题:在网络经济时代,模块化企业处于怎样的价值网络之中?在该价值网络中,企业的商业模式逻辑是怎样的?如何基于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重构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
(一)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的形成过程与解构模型
为了适应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和优化资源配置,企业通过价值链的分解、整合和重构三个阶段形成模块化价值网络。具体而言,企业通过价值链分解将一体化价值链分解为与界面联系规则相符、有一定价值的和兼容性特点的价值模块(价值链分解化),其本质是将构成价值链中的各个能力要素模块化;然后将这些价值模块在新的界面上依照新的界面标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模块化价值链(价值链整合);随着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逐渐减少,拥有不同价值模块或价值链的企业之间采用合作的战略,连接各自的价值模块和价值链,从而形成企业间的价值星系,最后转化为含有供应商、服务提供商、渠道伙伴等的企业价值网络(价值链重构)(余东华等,2007)。
从价值网络的构成要素来看,价值网络是由企业内部、合作伙伴、竞争者、互补者和顾客构成的复杂网络体系,其中企业内部构造、合作伙伴和顾客是核心要素(翁君奕,2004),为了简化,本文只研究这三大核心要素。如图1所示,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是以模块化为基础,以核心企业(系统设计师和模块集成商两类)内部价值网络为中心,以联系规则为纽带连接合作伙伴和顾客价值网络,基于网络、数据、软件等条件支持,通过松散耦合的方式连接各参与主体,进而将不同企业内部的各种能力要素、知识捆绑在一起,整合在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上,从而构造出创造和获取企业价值的一个可实现的结构体系和制度安排的集合。从组合要素来看,它包括核心企业、合作伙伴和顾客三大价值网络、与外部网络联系的接口和三大网络之间的联系规则;从组成形态来看,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网络两个层次,核心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是以某一或某些核心能力要素为中心,由企业内部不同价值模块组合而成的网络系统,外部价值网络即合作伙伴和顾客价值网络。具体而言:
第一,顾客价值模块从企业角度来解释即企业将为谁创造何种价值的一种价值表达,顾客本身可以细分为多种客户群,不同的客户群拥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和诉求方式,因此顾客价值网络的内涵主要由顾客定位和价值定位以及与合作伙伴企业、核心企业的“接口”组成。第二,核心企业价值网络是由企业内部能够带来某些特定产出的一组核心能力要素的集合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顾客价值网络相连接的“接口”构成。第三,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合作伙伴价值网络除了包括为其提供通用和专用模块的所有模块供应商以及一些营销商、渠道商等配套企业构成的网络系统之外,还包括该网络与外界联系的“接口”。第四,从价值创造角度来看,联系规则分为价值流、收益流和信息流。如戴尔就是利用构建价值网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典型案例,戴尔作为价值网络的核心企业,其供货方式和市场开拓等核心能力要素构成企业内部价值网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整合顾客诉求形成订单(电子商务平台是戴尔与顾客之间信息流、价值流和收益流的传导媒介),从外部挑选合适的计算机通用和专用设备的模块供应商并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关系契约明确了模块企业与戴尔的收益流和价值流的分流关系,即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通过组合产品模块从而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
(二)模块化价值网络下的企业商业模式逻辑
商业模式是实现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逻辑,模块化企业构建价值网络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盈利,在构建价值网络时需要衡量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即如何和其他网络成员共同协作实现顾客价值;第二是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提高收入来源和降低成本是企业价值实现的两大要素。从图1可见,核心企业的商业模式逻辑为:产品或服务通过价值流从模块企业和其他配套企业流到核心企业后价值增值,最后到顾客手中,这是顾客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与此同时,产品或服务费顺着收入流的流向从顾客手中流至核心企业,再由核心企业将一部分收入分配给合作伙伴,这是企业价值实现的过程;而通过信息流在模块供应商、核心企业、顾客等之间的流动提高了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效率。
基于模块化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网络成员共同协作进行价值创造和分配的过程是一个趋于均衡、打破均衡、价值网络解构和重构、再次趋于均衡的反复循环和变动的过程,模块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一个对现有的价值网络不断解构和重构以实现利益相关者均衡和共赢的过程。从价值网络角度来看,对于企业内部价值网络而言,企业可以清晰地识别出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然后直接对整个企业内部价值网络重新进行系统设计和价值模块的划分,确定新的联系规则,从而形成新的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对于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企业尽管不能对其合作伙伴和顾客的内部价值网络进行改变,但是可以依据对外部资源的需要和对企业自身的定位选择合适的模块供应商和顾客群;同时可以调整企业内部与外部价值网络的联系规则,使其符合协作网络的需求。综上所述,模块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改变、外部价值网络改变和界面联系规则改变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一)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改变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这种模式创新的方式主要包括五种:一是对企业内部核心能力要素进行拆分后重新进行系统设计,从而将价值模块进行解构和重组,形成全新的内部价值网络。如海尔将原来分属于每个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完全剥离出来,整合成独立经营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内统一营销、采购和结算;二是拆离企业内部价值模块,即企业将内部的价值模块进行拆分、剥离后留下一些核心价值模块,其余外包给模块供应商或其他相关配套企业;三是增加企业内部价值模块,通过延长企业两端的价值模块,将原本属于模块化供应商和配套企业等的价值模块囊括到企业内部价值网络中(战略中的纵向一体化),或通过某些价值模块延展同类价值模块(战略中的横向一体化);四是价值模块创新,即对企业内部的价值模块进行创新,从而塑造出企业新的核心模块或强化原有的价值模块,这种方式包含对技术、企业文化等的创新,这种创新往往难以模仿;五是以上四种方式的混合创新方式,这种方式更加常见,既包括对价值模块的创新,又包括对某些价值模块的拆离和增加,同时还存在价值模块的解构和重组。
(二)外部价值网络改变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外部价值网络包括合作伙伴和顾客价值网络两类,对合作伙伴价值网络而言,其创新的方式即通过组合价值让渡推动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结盟和合作等方式连接更多更合适的模块供应商提供更多的产品组合,通过调整模块供应商的选择和替换,更新模块的种类和产品系列,给顾客提供多样性的产品组合,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价值感知度;对顾客价值网络而言,创新的方式即对顾客群体和价值提供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企业的服务目标以及为其提供的价值。
(三)界面联系规则改变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这种创新方式包括基于信息流、价值流和收入流的创新三种类型,基于信息流联系规则的创新方式表现为企业与合作伙伴或顾客间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如海尔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和BBP(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建立了与用户、供应商信息沟通的桥梁,这就属于信息传递方式的创新;基于价值流的创新即改变或调整企业与合作伙伴、顾客的价值创造或传递方式,比如建立一个面向服务提供商或互补者的价值交付平台;基于收入流的模式创新即调整和顾客、合作伙伴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从而获得颠覆性盈利模式的商业模式创新。腾讯QQ就是典型案例,它以免费即时通讯(产品A)吸引顾客A群体成为它的忠实用户,以此来扩大用户基数,同时开发增值服务,如游戏、QQ秀等(产品B)从已有的基础用户中分离出顾客B实现创收和盈利。
结论
在网络经济时代,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正取代价值链模式成为一种全新的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模式,随着企业价值创造活动逐渐网络化,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构建网络来实现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的重构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变革。本文在分析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构建出模块化价值网络的解构模型;进而分析和揭示企业在模块化价值网络中的商业模式逻辑;最后阐述了基于模块化价值网络重构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三大途径,即基于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改变、外部价值网络改变和界面联系规则改变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Baldwin C Y, Clark K B. Design rules: The power of modularity[M].The MIT Press, 2000
2.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Baldwin C Y, Clark K B. 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75(5)
4.Schilling M A, Steensma H K. 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6)
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相同的能力来利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资源,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在此方面更有着显著的不同,[1]这与公司在认知上被路径依赖行为限制的范围相关。[2]路径依赖行为意指过去事件的想法指导未来行为和历史性事件,随着时间的过去也意指着持续不变的决策方式。[3]通过对历史背景、天赋资源、偶发性事件和自我加强机制的结合,公司趋向全神贯注于特有路径。[3,4]笔者认为,在商业模式演变的过程中路径依赖会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所展现的结果是不同的。
路径依赖行为将引导在位企业将新技术融入现有的商业模式中,因为这些企业更趋向于安于现状。[2,5]在位企业的意义建构任务将被它现存商业模式中的主导逻辑所约束,因而一个成功建立公司的过滤过程就像排除和公司现有商业模式有本质不同的模式识别过程。相应的,笔者希望在位企业致力于效率、价值创造的主要资源并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演变商业模式从而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在位企业将更有兴趣创造内部互补、在现存产品和服务中导入新技术并在已有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为现有顾客提供服务。[6]因此,在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将是促使现有的互补性资产来创造经济效益和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7]几种自我增强机制的结合即遵守已经建立的决策规则、使用内部互补性资产、满足现有顾客的期望将驱使在位企业不过于偏离现有的商业模式。植入公司调整过的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在位商业模式,尤其是在历史上已经看到由于经济重要性和健康及安全考虑政府大规模参与的工业中。
路径依赖不仅限制在位企业,而且随着时间的过去可以使新的商业模式演变。大型公司拥有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宽广多种出发点的巨大资源,并可以让多种商业模式进行实验,同时包含新商业模式的交叉补贴。[5]这可以提高适应最终成为标杆商业模式的机会。[8]因此,如果没有需要立即做明确的选择,商业模式演变需要更长的时间,导致商业模式经过持续很久的周期从而有更丰富的多样性。最终,笔者认为在位者对偶发性事件会相对不受影响,不仅主导思维的认知限制抵抗商业模式的适应过程,而且交叉补贴也会创造财政缓冲来抵御颠覆性事件。
后发企业被路径依赖阻碍的程度更小,因为他们并不面临将新科技融入现有商业模式的认知限制,也因而可以发展全新的商业模式。后发企业在二选一的商业模式下更小程度的受限制,在追求激进商业模式中也可以更灵活。因此,笔者期望这些公司强调创新作为价值创造的主要资源并与一个产业中已经建立的商业模式做根本的分离,基于通过独特方式捆绑新产品和服务吸引非传统伙伴和瞄准新用户。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将是利用新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来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主张,但是商业模式的新奇方面在其自身起着主导逻辑的作用。当后发企业预先进入的经验创造促使相邻产业有关知识的转变机遇的时候,它几乎将成为依赖价值创造新资源的需求,以此来从在位者拉走客户并挑战他们的主导市场地位。[9,10]自我加强机制是那些顾客期望后发企业遵守以创新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从而相比在位者脱颖而出,对于创新的依赖也暗示后发企业在对他们的商业模式创造合理和让顾客接受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尤其有限的资源是限制后发企业的主要原因,[11]因而这些企业可以在某一个时间点只追求单一的商业模式而不能在一个较长周期内维持实验。当他们不能选择商业模式的时候这种模式最终将成为标准,他们可能最终不会生存下来。相比之下,在位者一旦了解仍然有转换标准的选择,[8]或者当他们的政治重要性足够大的时候,即使他们的商业模式失败政府也会给予支持。此外,后发企业在寻找切实可行商业模式中更易受到偶发性事件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有益也可以有害。在好的一方面,后发企业可以更容易利用偶发性事件,如危机事件或规则变化,因为他们可以在变化的背景下更灵活的调整他们的商业模式;[12]在坏的一方面,小企业缺乏对付对他们最初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影响偶发性事件的缓冲带。因此,当后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可以使用创新作为价值创造的主要资源,这些企业的探索过程也会受到限制,因为他们只可以开发一个商业模式并且更容易受到偶发性事件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路径依赖对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的商业模式有着各不相同的影响,这起源于主导逻辑的认知约束、互补性资产的角色和偶发性事件的出现这几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且都与企业的路径依赖行为有关。表1概括了笔者深入调查的主要结论。
(作者单位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王昊(1987―),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Chesbrough,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354-363.
[2] Chesbrough,H.,Rosenbloom,R.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529-555.
[3] Sydow,J.,Schrey?gg,G.,anizational path dependence:opening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9(34):689-709.
[4] Garud,R.,Kumaraswamy,A.,Karn?e,P.Path dependence or pathCre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7):760-774.
[5] Sosna,M.,Trevinyo-Rodríguez,R.N.,Velamuri,S.R.Businessmodel innovation through trial-and-error learning:the naturhousecase[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383-407.
[6] Amit,R.,Zott,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93-520.
[7] Teece,D.J.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 Research Policy,1986(15) :285-305.
[8] Bayus,B.L.,Agarwal,R.The role of pre-entry experience,entrytiming,and product technology strategies in explaining firm survival[J]. Management Science,2007(53):1887-1902.
[9] Ansari,S.,Krop,P.Incumbent performance in the face of a radicalinnovation:towards a framework for incumbent challenger dynamics[J]. Research Policy,2012(41):1357-1374.
1 问题提出
1.1背景意义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初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活节奏愈发紧张,很多城市居民在节假日选择去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的农村或者郊区,进行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田园生活和休闲度假。由此,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促进市民绿色消费的、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生态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势头迅猛,生态休闲农业园区、企业层出不穷,都努力想在这个市场里面占得一席之地。但是纵观整个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缺乏合理的规划、行业内低水平重复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发展成本高、很难形成规模经济。这些种种问题制约了生态休闲农业实现质的突破,导致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究其根源是缺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由此可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建立起自身的商业模式思路,构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于生态休闲农业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商业模式评价是当前商业模式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也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所以,本文研究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商业模式定义方面。目前国内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盈利模式论、价值创造论、系统论、战略论。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及商业模式定义的概念构成要素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如表1所示。
1.2.2商业模式要素选择。不同学者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描述在深度、广度、严格和详细程度等方面差别很大。下面仅对一些影响较大,被大量其他文献反复引用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企业类型、数据来源进行对比阐述。如表2所示。
1.2.3商业模式评价。在商业模式评价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商业模式实施前的评价和商业模式实施后的评价。这两种评价视角从评价目的和评价重点、评价要素选择上都存在差异,如表3所示:
1.2.4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在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相关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旅游业的相关商业模式,比如旅游企业商业模式、旅游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分类等,主要是从价值链、价值网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关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直接性研究甚少。
从文献梳理发现,虽然国内对生态休闲农业和商业模式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有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但是整体上,国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性阶段,还不太成熟,不成体系、不够深入。在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体现生态休闲农业特色、行业公认的商业模式评价体系。为了从根本上厘清和解决相关的问题,本文旨在利用价值链理论、概念研究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评价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从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体系结构框架,以期为生态休闲农业企业评价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赢利水平提供借鉴,基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设计自身的商业模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率、增加机会,实现可持续盈利。
2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2.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评价的实施者,如对评价对象发表评价意见的个人、团体、社会及媒体等。在生态休闲农业中,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投资运营主体(大户、企业、合作社、农场)、政府管理主体、产业链合作主体、科研主体等。在生态休闲农业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投资运营主体的评价,本文主要是选择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为评价主体去进行商业模式评价。
2.1.1生态休闲农业的内涵。生态休闲农业融合了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特性,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为支撑、休闲农业为拓展的综合性农业,是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优特产品、现代服务、时尚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体。 在生态休闲农业中,“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态”是一种关系方式,“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生态休闲农业将生活、生态、生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型业态。
2.1.2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分类。本文所研究的企业是生态休闲农业领域的企业。首先农业企业,其次是用生态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最后是能够满足休闲功能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属性包括农业、生态、休闲三种,具有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所以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可以分成生活主导的企业、生态主导的企业,生产主导的企业。在研究时主要是以这三种类型企业为评价主体进行构建评价体系的。
2.2 评价客体
评价的客体是指被评价的对象。本文的评价客体主要是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2.2.1商业模式的内涵。基于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得出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是以盈利为核心,资源能力、客户价值、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为基础,产品功效、组织机制、营销策略、渠道管理为桥梁,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体系。
2.2.2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基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得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是一种在特定情境功能下,以实现客户价值为前提,通过体验休闲、采摘、观光等价值活动使得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机会,以最终实现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可持续发展和盈利为目标,它是由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大要素构成的整合框架。
3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指标构建
3.1构建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评价的体系选取的指标数据要有可度量性,能够符合生态休闲农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并且方便资料的收集整理,便于计算,具有可操作性。
3.1.2科学性原则。评价活动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是否科学。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系统时,要充分地考虑指标结果整体的科学合理性。
3.1.3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尽可能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视角反映影响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盈利、价值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2 构建思路
首先,在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休闲农业的独特性,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和价值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抽取其中主要部分,建立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指标;其次,从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个方面确定指标,并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最后,通过专家讨论、问卷调查等方法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各个评价因素的相对权重。
3.3 指标确定
基于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梳理,本文结合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特点,从价值的角度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客户价值、经济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四个维度,由此提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
3.3.1客户价值指标。(1)客户价值。从客户的层面来讲,是指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即客户通过体验、采摘、观光等活动来感知企业提品和服务的价值。客户价值由客户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收益与付出的成本组成。
(2)客户付出成本指标:客户选择去一个地方体验生态休闲农业,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学习成本、风险成本4个部分。
(3)客户获得收益指标:客户获得的收益包括物态因素的收益、服务因素的收益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质量因素的收益。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收益的评价指标分为休闲环境、主题鲜明、服务质量、产品个性化3个部分 。
3.3.2内部价值指标。Morris等认为商业模式评估的关键是评估商业模式的内部匹配性和外部匹配性。内部价值是企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在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中的深层次的表现。二级指标包括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企业资源。
(1)管理机制:企业的管理机制是企业运作的核心力量,以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更具合理化,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增加企业发展的机会,维护企业的良性发展。管理体制指标包括:经营结构匹配性、风险控制、后续发展能力、管理成本、整体协调性。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在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中,企业文化主要是评价员工的认同性。
(3)企业资源: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要素的总和。雄厚的企业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企业资源分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基础设施。
3.3.3 合作价值指标。对于企业来讲,维护价值链网的高效运转,必须要与伙伴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价值,实现“共赢”。合作价值是企业的外部资源,一方面是与其合作伙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与其竞争对手的关系。网络价值分为合作伙伴、隔绝机制和渠道管理3个评价指标。
(1)合作伙伴:很多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合作现已不局限与本产业链中企业联系,也与之外的其他企业联系。合作伙伴的数量越多,合作伙伴实力越强,则该企业本身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实现能力就越强。因此,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伙伴价值分为合作伙伴数量和实力。
(2)渠道管理:渠道管理的目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将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合适的人群。生态休闲农业的渠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中间商渠道之外,还有就是企业的自有渠道。所以渠道管理的评价指标有:中间商渠道、自有渠道。
(3)隔绝机制:隔绝机制是指为企业价值免受侵蚀和伤害而做出的机制安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隔绝破坏者和模仿者,使生态休闲农业价值创造活动不被外来因素所破坏。主要分为行业带动能力、融资能力两个部分。
3.3.4 经济价值指标。商业模式将生产力要素通过一定的规则整合在一起,产生经济效益称为商业模式的经济价值。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盈利性来表示。成功的商业模式,必然有助于增强企业获取长期利润回报。笔者在经济价值评价指标的设定主要是参考借鉴了Afush教授的指标:盈利性指标和盈利预测性指标。
(1)盈利性指标:盈利性指标是衡量企业把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转化货币从而创造现金流的能力。笔者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个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能创造的净利润能力越高。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盈利预测性指标:优秀的商业模式不但要帮助企业在现阶段盈利,也有助于企业在未来获得长期利润回报率。因此,盈利预测性指标包括利润率、市场份额、收入增长率。
3.4指标权重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指标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需要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因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鲜的概念,国内外对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理论还不成熟、不够系统,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完全地界定清楚。而且建立的指标中含有一定主观评价指标,这也造成了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无法做到精确来计算。所以本文采用相对主观的AHP层次分析法对确定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各项指标的权重。
第一步:建立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指标。从准则层开始,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两两以1-9比较尺度进行相对重要性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给予赋值。如表5所示。
第二步:计算权向量。求出比较判断矩阵 A 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各准则对目标或各方案对某准则的排序权重向量。将比较判断矩阵列向量归一化:
(i)将比较判断矩阵的列向量归一化:
=(ij)=ij/ij;
(ii)将按行和得:
=(1j,2j,3j・・・nj;
(iii)将归一化后,得排序向量:
W=(ω1,ω2,ω3・・・ωn)T;
(iv)最大的特征值
λ=
第三步: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进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向量;若一致性检验不通过,需重新进行个因素的指标评价赋值,构造对比较阵。检验公式:
CR = CI /RI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
CI=(λmax-n)/(n-1)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1-9阶的判断矩阵的RI值参见表3。
当判断矩阵A的CR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从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个层面出发,以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为微观价值载体,客户和产业链其他合作伙伴为宏观价值载体,构建生态休闲农业构建商业模式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每项指标设置权重,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但是商业模式是一个多主体参加的复杂动态系统,加之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相关研究借鉴的资料比较少,所以本文的研究还更多侧重的是静态分析和评价。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基于生态休闲农业的分类,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为各项指标赋予确定的分值,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有机结合起来,得出总体上的量化评价,这就大大加强了评价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给出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全面综合评价结果。(收稿:2013-11-21)
参考文献:
[1]林伟贤.最佳商业模式[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8.
[2]刘卫星.基于六维平衡计分卡的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
[3]欧阳峰.搜索引擎商业模式的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9,03.
[4]张婷婷.基于"3-4-8"构成体系的商业模式分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5]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6]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1
[7]张博.B2C商业模式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6.
[8]车靓.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05.
[9]周金波. 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2012.
商业模式,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MBA、EMBA等主流商业管理课程均对“商业模式”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在分析商业模式过程中,主要关注一类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综合了各种概念的共性的基础上,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包括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价值链、成本结构、收入模型、裂变模式十种模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至少要包含以上10个基本元素中的前7个。
(来源:文章屋网 )
2004年,IBM的首次全球 CEO 调查发现,全球各个行业的领导者正在将重心从减少支出和降低成本向持续增长转变。通过那次调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新才是实现自身发展和品牌价值的最佳途径。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创新的需求,2006年,IBM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调查,希望从更深层次、更为专注地研究创新的挑战,以及创新能够为企业高效发展带来的机遇。
通过创纪录地对全球765位 CEO进行深入访谈而得出的调查结果提供了有价值的洞察。IBM与CEO探讨了在传统的关注单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观点,并了解了全球化和其他市场动力是如何影响创新的,同时研究了为什么必须变革文化和管理结构以支持这种创新。
今年年初,IBM曾经对外发表过其中的一些摘要,很多读者反馈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介绍本次调查,在IBM与智囊传媒共同主办的GIO高层论坛上,《IBM2006年CEO调查》的结果得到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
商业模式成为重中之重
“这三个领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互相之间密不可分”,一些过去未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CEO现在也相信这一点。正如另一位CEO所说:“我们正处在转换商业模式的关键时刻上。”
虽然CEO在商业模式创新上投入30%精力这一点令人惊讶,但财务分析显示了更有趣的结果,运营利润增长超过对手的公司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的投入是绩差者的2倍。
虽然商业模式创新对CEO来说非常重要,但它仅是创新中的一部分,关键要理解CEO如何管理每种类型的创新。可以说,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战略的成败。
在商业模式创新者中,40%的人担心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变革会导致整个行业竞争格局的彻底改变。一位CEO这样描述他的预测:“由于我们70%的业务赖以生存的服务将不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调整企业以谋求生存。”可见,CEO正利用商业模式创新来排除威胁――同时也为竞争者制造了威胁。
如果您对这位CEO的担心表示怀疑,或者不相信迟迟不肯改变商业模式将会带来危机,那么不妨考察一下Eastman Kodak Company(柯达)公司。该公司从传统的胶片业(贡献 60% 利润)撤出,进军数字领域,经历了痛苦的过程,2003年该公司股价下滑至20年来的新低。但Kodak将精力集中于商业模式的扭转上。据公司报告,2005年公司转型过程已过半,在公司历史上这也是数字销售(总收入的54%)超过传统收入的第一年。
CEO 们坦言需要寻求新的差异化竞争力,即使这意味着要根深蒂固的商业模式――“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和行业本身,增长就无从谈起。”
那么,CEO 们采取什么措施来调整商业模式呢?
主要战略伙伴关系和组织结构变革位居大多数重要商业模式创新排行榜的首位。某位 CEO 解释说,战略伙伴关系的成功高度依赖于专业化,进而寻求互惠的价值创造。“我们需要在战略伙伴关系基础上开发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不仅要为自己的公司创造价值,而且要拉动整个行业的整体发展。在这个专业化的时代中单枪匹马是行不通的”。
正因为全球连通性降低了交易和协作成本,公司正在利用组织本身潜在的和遍及全球的专家知识和以往积累的经验。他们在“专业化”能力分组的基础上构建商业模式――集成通过共享服务中心提供的内部专家知识和经验,配合合作伙伴的专业化能力,从而真正创建完全不同的业务设计。
总的来说,CEO们一致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帮助公司更敏捷并具有更高的响应能力,同时有助于降低成本。
相当多数的CEO将运营创新排在议程表的首位,认为这是关系生存的问题。“我们的运营损耗如此巨大,必须全面关注财务上的扭转”。CEO们这样形容他们当前的运营状态:高成本、低响应性、低效和落伍,这些弊端促使他们集中精力进行运营创新。
尽管大多数CEO仍然认为运营创新只是为了提高效率,但有些CEO已经认识到它的双重目的。运营创新所带来的新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不仅使他们能够控制成本,而且有助于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收入。某位CEO解释说:“虽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从战略上提高收入,但是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运营和技术基础,以便为产品和客户战略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些动机背景下,运营创新者列举了他们最近实现的大量重要的创新行动。虽然CEO们一直在寻求广泛的运营创新,但重点仍集中于提高运营的响应能力上。
在如何实现更高的响应性方面,大多数人谈及两项措施:一是实现过程的自动化,二是应用新科学去应对不断出现的运营挑战。
虽然我们发现财务绩效与运营创新之间的关联度不及它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关联度强,但这并不意味着CEO可以忽略运营领域。这种较弱的关联度可能表明运营创新和产品/服务/市场创新已成为竞争中的“筹码”。但是,运营创新仍会在某些方面产生差异化的结果。当我们对比进行不同运营创新的公司的财务绩效时,我们发现具有更高客户响应性的公司的运营利润比其竞争对手更胜一筹。
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产品/服务/市场创新仍不容忽视。在诸如媒体、消费品和时尚等行业中,常规的产品/服务/市场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行业的 CEO表示:“创新就是我们的业务。”正如某位消费品CEO所指出的:“上一年的产品只会售出上一年的钱。”不管怎样,产品、服务和市场构成了业务的核心。用某位CEO的话来说:“产品和市场是驱动商业模式和运营创新的起点。”目前流行的观点可总结为:“如果您没有正确定位产品、市场和服务,那么其他事情都无从谈起。”
如果 CEO 们继续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重点(或进一步深化),则可能导致各方竞争的主战场从目前的运营和产品/服务/市场创新转移到这些创新上。尽管因果关系尚无法确认,在产品/服务/市场的运营利润方面,对当前产品进行扩充或改进的创新者比竞争对手更胜一筹。
所以,对于CEO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整合不同类型的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市场创新、运营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满足特定的目标,并帮助建立可持续的差异化。
如何解决创新问题?
在这方面,业务合作伙伴仅次于员工团队的位置在排行榜中位居次席,客户则居于第三,这意味着2/3的重要资源来自公司外部。一位CEO指出:“公司正在酝酿的某些大胆计划在实施时都要借助于其他领域的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潜力。”从这些合作伙伴的角度来讲,另一位CEO将其机构比喻成客户的“研发助手”。
相比之下,内部研发已远远排在后面。只有17%的CEO提到内部研发,这只是CEO已经将创新重点扩展到产品和服务之外的证据之一,它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即研发应该在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发挥什么作用。
外部资源不仅是CEO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也是创新思想数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在财务绩优者中更为明显,具有高收入增长的公司比低增长的公司利用了更多的外部资源。
调查中,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几乎占同等比例:在消费品工业中43%的创新思想来源于外部,在政府机构中此比例为44%,工业产品中为42%。在另外两个行业中来源于外部的实际上超过了内部――在石油化工业中为62%,在电信业中为54%。
不管正在采用哪种创新,超过75%的CEO表示协作和伙伴关系对于创新来说至关重要。某位CEO在形容协作的重要性时称:“在5分制的打分中,如果允许,我为协作打6分。”
但是CEO们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协作精神很高,但实际实施水平却相当低。只有半数CEO表示公司的协作超过平均水平。
正如许多CEO所解释的,协作和伙伴关系“在理论上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难”。不管涉及内部合作还是跨越公司界限,协作都需要深思熟虑。“一起喝几杯酒不能称为协作,协作是一门学问。”CEO如此解释。
在协作障碍方面,CEO们提到缺乏协作所需的技能和专家知识,以及外部合作伙伴。对于CEO来说,协作的市场要求已迫在眉睫,公司需要对此做出“反应”,而不能只从“战略”上应对。
瑞士制药公司Novartis决定整合内外专门技术以创造新的市场机遇。其组织结构的设计具有“边界渗透性”,团队可以轻松地跨领域、职能、地域和公司界限工作。为了深化研发成效,公司与其他行业伙伴和科研机构结成战略同盟。领导者们被激励积极建立行业间的外部联系。这种协作方式所获成效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其领先的抗癌药物Gleevec。
传统抗癌疗法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健康细胞,导致癌症患者极度虚弱。与当时流行的观点相反,Novartis的一位研究者认为有可能开发出一种新药,这种药只消灭癌变细胞,从而减轻对癌症患者的健康损害。这位研究者在波士顿 Dana Farber 癌症研究院的外部协作者向他提供了该研究中所需的一条关键线索,表明这种治疗对一种慢性骨髓白血病很可能有效。在之后的研究中,其他一些外部协作者还帮助选定药物试用医院。最后,这种新药Gleevec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有史以来对抗癌药物最快的速度审批通过。2005年,Gleevec以其全球22亿美元的销量位居治疗类药物销售榜首。通过广泛的内外协作,Novartis在业内建立了最强大的后续储备,其中有76种药物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尽管外部协作面临各种潜在挑战,有些CEO认为内部协作有时更为艰难。事实上,内部协作无力会摧毁公司向其客户交付创新价值的尝试。
例如,一家大型的传媒集团想为客户提供一种新产品。由于公司的大规模运营集中在网络电视、有线电视、广播和Internet方面,公司希望结合多媒体格式或“平台”来提供综合的、集成的广告业务,以充分发挥规模运营的经济价值。虽然广告客户对这种能以多形式同时吸引目标观众的业务很感兴趣,但负责战略的执行官在创建、销售和管理统一的广告业务时遇到极大难题,因为各种传媒平台尚未实现有效的协作。各种麻烦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例如收集跨平台观众的各种数据、制定通用财务和合同定义,以及众多销售经理就价格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因此结果令人失望:响应速度慢、错误率高、高级经理管理工作超负荷,最终导致市场收效甚微。
协作需求与实现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是CEO必须应对的最大路障。正因为众多思想来源于外部,领导者需要特别注意从企业自身角度加强协作能力。
创新,谁的责任?
CEO对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最常见的回答是:“没有具体哪一个人”,这也从根本上反映了相同的理念。这项职责过于重大,它不应由某个人来担负,除非这个人集各种职务于一身。某位执行官表示:“领导、设定方向、建立激励创新的文化基础,这是CEO的基本工作。”
但是,要带领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大量变革压在企业身上,员工、涉众和董事会急切地需要见到成果。当他们看不到成果时,后果将非常严重。自从2000年以来,财富1000强公司有半数的CEO离职(2005年129位CEO易位,突破了历史纪录)。
一位CEO采用高尔夫球做类比,描述了理想情况下创新领导的做法!“我负责为球队指明场地、设定赛道,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俱乐部。然后由队员自由决定如何最好地打球入洞。”但实际上,许多 CEO 在让员工付诸行动时遇到困难,“员工的行动看起来不得要领”。而某些员工对变革则没有责任感。
CEO本能地认识到他们需要在建立创新文化中担负主要职责,但他们并不总是确定如何实施创新。我们研究发现两个主要因素能够帮助CEO实现更大的创新突破:大学式的和面向团队的文化,但仍对个人贡献给予奖励;更经常地进行业务和技术集成。
纵观CEO的10项最大创新障碍,很明显,主要的问题来自于企业内部。文化、预算、人员和流程是人们最常提及的最重要壁垒。对于CEO来说,这是典型的“好消息,坏消息”情况,因为问题出自内部,CEO对问题具有更多的控制权,但这些壁垒使CEO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领导、设定方向、建立激励创新的文化基础,这是CEO的重要工作”。
同样,CEO们将业务和技术集成视为创新的一部分,“就像水对海洋运输一样重要”。由于技术变革的速度和范围都是前所未有的,CEO们意识到,科技战略影响着业务的各个领域。
多数CEO认为这些进步是一种机遇。他们说科技赋予人“大胆的创意”,这是一种将物理办公室整合为虚拟办公室的方法,一种发现客户洞察力从而驱动产品和品牌扩展的方法,一种察觉被竞争对手忽略的新兴趋势的方法。
如何避免做出片面判断,一位CEO认为:“我们在一种产品的初期进入市场,在其成长期,依据我们的能力和客户需要确定技术范围。我们拥有大量技术,不知道下一刻会用到哪个技术,但我们总是尽全力涉足更多我们能够确定的相关领域。”
事实上,广泛集成者的收入增长经常是较少集成者的3倍。这与财务比较恰好吻合:广泛集成者的收入增长比其竞争者快5%。
CEO必须驱动创建创新文化所需的变革。领导创新需要坚定不移地建立面向团队的环境,同时表彰杰出的个人贡献,以及跨组织进行业务和技术集成。
总之,接受访谈的2/3的CEO表示在未来两年,他们将在公司进行根本性变革。正如所预见的,CEO们指出要实现变革必须进行深入创新,同时可以看到,创新组合至关重要,而商业模式是创新的首要目标,创新与协作、伙伴关系和技术集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正是急需改善的薄弱领域。做到这一切需要CEO必须亲自编导创新,为激励创新思想和驱动创新实施创造条件。
【案例】
为西红柿加标签创造了运营奇效
作为澳大利亚一家为超市、水果市场和国内连锁饭店供货的生产公司,Moraitis Fresh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市场对新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通过在西红柿托盘上粘贴电子扫描识别标签,公司就可以跟踪每天运输的西红柿的各种信息,包括产地、包装日期、种类、质量和吨数。由于公司对供应链中任意时刻的西红柿准确数量和质量了如指掌,当零售商对西红柿的供应量和等级有特殊要求时,公司可以对供应商的要求迅速做出响应。公司还可以告诉零售商产品生产、包装和运输的确切时间和地点,这些信息尤为重要,因为世界正向着食品跟踪和安全食品供应链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的信息让Moraitis可以依据实际收到的西红柿质量和数量为种植者支付费用(而以前只依据吨数而不论等级)。
CEO们请回答
从765位企业和公共部门的领导的思想中可以萃取出一个清晰的描述,即创新需要什么以及哪些领导行为才真正关乎大局,一些问题值得CEO们思考:
开阔思路,亲自实践,管理创新的复杂性
商业模式创新作为新的竞争基础崭露头角,您的创新议程是否已超越产品/服务/市场创新和运营改善,从而涵盖商业模式创新?
您是否了解您正投资于哪种创新以及没有投资于哪种创新?
您的创新中有多少是大胆地与常规背道而驰的?
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和增长更加重要
您的商业模式是否是软肋?在错综复杂的行业价值链中您是否找到了恰当的位置?
如果让您有个全新的开始,您将如何使商业模式与其他竞争者不同?如果让您作为马来西亚市场的开拓者,您将采取哪些行动?
在另一个行业中,应具备什么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价值链?
通过业务和技术融合来启动创新
您一直在探索能变革您的业务的新技术吗?技术变革对您的战略发展进程是一项输入吗?
在良好的企业氛围中技术整合会自然地进行,而您为保持或重建这种氛围做了什么?
您是在塑造还是在遵循行业的技术议程?
挑战协作极限
产品团队、地域团队和职能团队如何有效地进行真正的协作?您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如何利用协作促进最佳实践的共享,并最终在组织内形成专业能力?
当您从其他部门学到根本教训后,您将如何吸取这些教训?
迫使关注外界……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