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

篇1

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发展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有刘易斯、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罗斯托等人。 强调资本积累的理论,从两方面发展。

一方面,切纳里等逐渐认识到,障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填补。

另一方面,舒尔茨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伯根、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是: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与了人们深刻的印象;先进的计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计算成为可能。

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正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在最优化的一般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设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后这种模式又向动态规划、非线性的方向发展。但正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认的那样,模式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刘易斯等人也非常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普雷维希和拉美经济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工业化;哈伯勒和克尔恩克罗斯等人还依据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静态比较利益理论,从动态观点分析了国际知识传播和资本流动问题,得到了国际贸易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结论。

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是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理论根据是传统的保护幼年工业论、普雷维希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中心”剥削“外围”论,以及由缪达尔进一步强调的国际结构具有不平等性质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更多地采用了经验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注意到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增长和发展的目标。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斯特里顿等提出,应当以保证基本需要,而不以国民收入最大化为增长和发展的目标。即在增长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等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不应当有过多的、不恰当的结构和技术变革以及资本支出,要注意采用减少消费和改进现有技术 等比较简易的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这种看法称为“基本需要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早期快速增长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感到,用统一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去指导各个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应当根据各个国家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具体的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赫希曼把这种统一理论逐渐失去作用的情况,叫做“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停滞”。

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其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 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总之,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个无冲突、无飞跃、无质变的过程,它所要求的仅止于创造适当的刺激、完善市场的机制和起动会自行运转的增长机器而已。

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已。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

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从而在贸易条件。商品出口、跨国公司投资各方面都遭遇着田难并蒙受损失。但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往往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解释和辩护,从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篇2

自从中美两国建交之后,网络安全就已经成为两国发展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网络安全已经融入到了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于国家的建设管理产生了影响。在“斯诺登”事件之后,网络安全更是成了各个国家竞相完善的重点。在经济市场上面,网络安全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超出了资本以及劳动力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而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以及发达国家的两个重要代表,在两国中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虽然目前两国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但是在大数据的时代之下,两国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在世界格局上的正在不断崛起,那么就必须在网络安全上做出相应的策略安排。

1. 网络安全的意义

自从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网络安全才有了其基本的定义。美国以国家安全的发展作为基础,开始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进行连接,这样的行为正式拉开了世界格局中对于网络安全的应用和竞争。80年代之后,网络安全迈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计算机的互联以及智能化,将网络深入到了生活、生产之后,各个国家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出现了重大的转变。更多国家开始意识到网络技术不仅能够改变自身所处的世界位置,还对于当前的世界发展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掌握网络的先机就是掌握了国家发展的未来。

正是因为网络以及信息的发展,网络安全的重要作用才突显出来,国家标准化组织对于其定义是:微数据处理系统采取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该定义正式将网络安全的意义展示出来,无论是政治稳定还是经济发展,无论是军事建设还是文化沟通,都少不了将网络安全放入到国家的战略性技术之中。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发展之中,中美两国的发展以及合作都受到了影响。一旦两国的网络安全受到破坏,那么无论是信息泄露还是资源破坏,都有可能对于国家产生极大的损失,网络安全中的人为威胁更是可能导致国家的机密性文件遭受盗取、损坏。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如果不对自身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利益受到侵害。

2. 中美两国网络安全现状

中美两国在目前的合作之中,已经把网络安全作为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网络安全存在着多种的威胁,所以有效地保护可以保证数据资源能够不被泄露。

目前,中美两国网络安全都受到三大方面的威胁,分别是:不法分子对于通信网络的攻击,来获取信息来谋取财产,这样的非法盈利组织,有着严密的分工;网络技术在银行、电力等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对于系统数据以及资源的保护可以直接关系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之中,经济的新型增长地成了需要重要保护的对象,对于网络安全的环境要求也就更为严格。

2.1 中国网络安全现状

对于中国的网络安全现状进行探索,就需要分析中国网络用户的数量以及网络在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是网络用户数量最高的国家,但是我国对于网络安全的防护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成了网络攻击中的重点受害国家。在2014年,曾经针对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化召开了相关会议,主要审议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文件,对于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工作寄予厚望。此后网络安全信息化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又迈进了新的一步。对于中国来说,网络安全不仅能够保证我国的经济、政治都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发展,还能够影响着国家的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虽然我国网络安全仍在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国家对于该方面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之上。

即使我国目前对于网络安全处于大力发展状态之中,但是相比较美国来说,其中存在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无论是操作还是创新研发,核心科技都掌握在美国手里,而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水平与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目前对于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来说,因为体制以及法律不完善,所以管理仍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相关制度的建立仍处于起步阶段。

2.2 美国网络安全现状

有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美国是在全球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时间最早且战略机制最为完善的国家,其对于相关法律以及制度的建设,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的信息安全战略的发展就走入正轨,其保密性以及完整性令其他国家到现在仍旧难以望其项背。在美国出台的相关发展战略之中,主要对于预防网络攻击、减少攻击中遭受的破坏以及减少破坏后的恢复时间三个方面进行了战略制定。在优先发展战略之中,对于国家的网络安全意识进行了大范围的提高,对于国家网络安全合作项目进行了合理的规定。奥巴马上任之后,立刻将网络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对于目前美国的网络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对于评估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地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修补。这样的网络安全形势,将美国在网络技术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通过网络安全协调办公室来进行军事以及民事协调,保证了网络安全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美国目前的网络安全仍在存在问题,其极大的维护预算,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负担,而条块分割导致的效率低下,令其必须通过白宫来全面的统筹和管理。美国为了维持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网络霸主地位,对于网络安全的维护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在商业贸易中,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几乎已经到了网络依赖的地步。

3. 网络安全对于中美两国的重要作用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技术要素,对于国家经济以及战略的发展自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网络安全成了关系经济、制度以及安全的重要性因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对于现有的网络安全制度进行修复,对于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策略研究。下面,我们以中美两国的网络安全现状分析为基础,分析网络安全对于两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社会制度

对于国家来说,社会制度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经济的建设以及发展,而网络安全却直接激励着社会制度的创新。一般来说,社会制度决定着在社会生活中对于生产、交换以及分配的规定,其法律效力保证了国民的生活能够在拥有社会保护的环境下进行。如今,网络因为与社会息息相关,所以其安全问题设计了生活中对于知识产权、专利以及商业秘密和版权的管理制度。在网络安全促进下进行的多方面的社会制度完善,激发了人们对于该方面领域的了解,保证了原创者能够得到合法的收益。

从中美两国来说,网络安全体系防止了个人以及组织通过不法手段进行商业机密的获取,将两国之间的在网络方面的经济损失减少到了最低。作为网络安全最为直接的作用,其也说明了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之下,通过网络安全的立法手段,保证了制度环境能够维护企业以及个人的相关利益。只有在这样的网络安全以及其影响的社会制度之下,国民的生活才能够得到应有的保证,经济才能够健康发展下去。

3.2 技术创新

对于国家乃至世界来说,技术创新都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保持在经济建设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创新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信息方面的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如何快速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是各个国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其正处于发展中的重要阶段,技术创新可以帮助国家发展突破自身的局限。而以美国为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想要保持目前的互联网霸主地位,就需要在互联网技术上面加快创新发展。

由此可见,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对于国家的创新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国家想要维持正常的发展,保持良好的国际关系,就需要以网络安全作为建交的基础,在原有的互联网技术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保证技术创新能够成为国家在互联网领域建设的强劲动力。

3.3 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经济安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信息技术作为联系各个行业的基础,网络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对于经济安全来说,其主要依靠经济制度进行人为监督,网络作为最为基础的监督工具,如果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就可能导致监督作用大打折扣,不能够技术反馈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状况,将会导致世界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因此,网络安全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的发展全面依靠互联网通信,经济的脆弱性,以互联网方面最为薄弱。

参考文献:

[1] 金灿荣,戴维来.为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正能量――解析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J]. 国际安全研究,2013(02).

篇3

一、招商引资的相关内容

(一)招商引资的定义

招商引资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地方政府,为了通过充分利用境外的各项资源来促进本地区和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采取个各种适当的经济、政治或行政手段来吸引外国投资商将各类资源投入运用到本国或本地区发展事务上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二)招商引资的原则

1、坚持、维护尊严的原则

国家的地方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当然是本地的经济发展非常需要外资的支持,但是这项活动进行和开展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必须时刻坚持维护地位和国家尊严。这也就是说,虽然我们需要外资的支持和帮助,但是不是要去卑躬屈漆地,不管地位和尊严地去求得外商的投资。如果这样的话,即使求得发展所需的资源资金,但是地位和尊严都失去了,就等于失去了主战场,那么,发展起来的的经济也等于是为别人而发展了,这样的招商引资就是毫无意义的了。

2、自立为主,引资为辅的原则

的确,任何人干任何事情,多多少少都是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和完成的。国家的经济发展亦是如此。因此,我国要想大力地发展本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靠本国的努力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依靠外资的帮助和支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则更甚。但是,哲学上也告诉过我们,外因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所以,我们虽然能够吸引外商来本国投资,不过不能一切都依赖于外商,关键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和力量,才能真正做到积极地和主动地发展好本国的经济,如果不坚持自立为主、引资为辅的原则的话,就会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到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招商引资的作用

国家的各个地方政府费心费力地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来吸引外商投资,必然是外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或者其他事务的发展都能够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招商引资这项经济管理活动能够起到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充分提供国内企业组织单位发展所需的资源资金、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带入国内从而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组织管理技术带入我国从而提高了我国企业组织单位的管理水平、还促进了我国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等多个方面。

二、加强翻译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式

(一)在大学教育中增设翻译课程

现代的社会,全球的各个国家都是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的。在发展本国的各项事务时,都是需要和别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那么,就必须相互之间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而翻译队伍这个团体正是起着这样的一个桥梁的作用。当今,我国翻译队伍人员的培训教育主要是以非学历教育的形式来进行和开展的,但是,这样的培训形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在大学教育中也要增设翻译课程,也要以学历教育的形式来培养翻译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地适应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翻译行业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任何行业类型的人才都是需要通过不断教育和培养才能得到的,翻译人才同样是如此。而培养人才的教师就是这项活动中的重中之重的角色了。所以,我国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翻译队伍,就必须先建立出一支高素质的翻译教师队伍。当翻译教师的翻译知识素质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都大大地提高了,通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怀着高度的责任心,他们就能够为国家教育和培养出业务素质过硬,责任心极强的一支翻译人才队伍。

(三)加大翻译培训的力度和增加培训的方式渠道

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仅仅依靠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和大学教育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大对翻译队伍培训的力度,不断地更新和创新与翻译行业相关的业务技能知识。另外,还应该在现有的培训渠道和方式之外,拓展培训的方式和渠道,这样,就可以提高翻译人才培训的效率,也可以更快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出一支符合发展需要、产生巨大积极作用的翻译人才队伍。

(四)树立和加强翻译行业重要性的观念意识

人们会想要去认真地和积极地去参与、进行和完成一件事情,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这件事情具有极高的重视程度,认为这件事情对其他某事物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作用。因此,要想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翻译教师和翻译者都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翻译队伍抱有极大的热情,能够积极地和主动地去为这项活动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贡献,就必须首先让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到一支高素质的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起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外贸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各项事务的发展是起着多么巨大的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也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和加强翻译行业重要性的观念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地投入到建设高素质翻译队伍这项活动中来,并且为这项活动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作出最大的贡献力量。

三、招商引资的常用途径和方式

(一)通过政府会议来进行招商引资

此种方式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策划和筹备,各级领导者全体出席,以举办招商会的形式,到目的地去宣传自己的优秀发展资源和招商项目,进而获得外商的青睐到国内来投资发展,取得招商引资的成功。

(二)在目的地成立固定招商办进行招商引资

此种方式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在招商的目的地成立一个招商办事处,作为一个固定的专业团队,长期负责在当地的招商工作,通过多次的宣扬、交流和沟通,最终获得外商的信任和认同而取得招商引资的成功。

(三)通过参加商业展会进行招商引资

此种方式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在各个大城市中举办和参加各个类型的商业展会来进行招商引资。具体的做法是在商业展会上,大力集中的宣扬自己的招商项目,吸引大量人气,进而取得招商引资的成功。

(四)运用本国优秀投资企业组织单位的商誉进行招商引资

此种方式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通过采取适当的经济或行政手段措施,使已经在本国本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企业组织单位利用其商圈人脉关系和良好的商誉口碑及发展状态,来带动和说服其他外商到本国本地进行投资生产经营,这样,就取得了招商引资的成功。

(五)利用国内优秀旅游资源进行招商引资

此种方式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利用本地的优秀旅游资源,在吸引市外和国外的游客到此来游玩的同时,也能够吸引到国外的外商来此地进行了解和考察,再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就有可能得到外商的信任和认同,最终就能够取得招商引资的成功。

四、加强翻译队伍建设与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前文简要的介绍和阐述了一下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和招商引资的相关内容,把它们放到一起讲述,当然是因为它们之间不是毫无牵连,而是有着一定的影响联系的。具体来说,一方面,加强翻译队伍建设是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在进行招商引资的活动过程中,是需要与外商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这是要运到双方国家的语言的。这时,一支高素质的翻译人才队伍在其中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加强翻译队伍的建设,翻译人员词不达意,可能会使外商人员引起误会,甚至会影响到双方的正常交往关系。所以,要想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就必须先建设好一支高素质强大的翻译队伍。另一方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是加强翻译队伍建设的一个主要责任和目的。翻译这个行业正是因外贸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既然能够通过招商引资来发展外贸经济,那么为招商引资贡献力量就是翻译队伍责无旁贷的事情了。这样看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就可以被看做加强翻译队伍建设的一个责任和目的了。可见,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和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之间是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不可忽视的联系的。

五、总结概括

总而言之,我国要想在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持续高速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通过各种适当和有效的途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招商引资的能力水平。而要想顺利地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就绝对不能够忽视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我们国家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同时做到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和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这两件事情,使之平衡,从而我国的发展和壮大、为我国顺利地走向世界舞台贡献出最大的支持和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信息化既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信息技术是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十六大上,我党就提出了“以信息技术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技术化”的新路子。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新兴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仅仅依赖这些传统资源要素已无法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区域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分布状况,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获得了比较优势,形成了规模经济收益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也就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

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形成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优化和升级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这种现象对区域经济自身的发展不利,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极为不利。而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和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显著削弱自然资源等有形生产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提供的资源,弥补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不足,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等手段来弥补传统生产的不足,并根据需要进行产业的升级和优化,缩小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使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起源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信息化的概念并对其内容作了界定,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信息化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信息网络体系,将会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经济的运行模式甚至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本身的发展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科技和信息产业优势,走在了信息技术发展的世界前列,这也是西方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信息科技及相关产业,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保持技术领先和经济增长的优势,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西方国家通过这种发展模式,进一步拉大了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已经占据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并利用这种差距在世界经济体系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控制甚至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让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进入21世纪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占制造业的比例已经翻了一番,目前这一趋势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己经成为推动西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一形势,固步自封而不是努力追赶,必将被发达国家远远甩于身后,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必将越来越大,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也将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是极为不利的。

反观我国,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数据表明,在我国,90%的国家产业是传统产业。可以说积极应用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是我国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现今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现在一种新经济发展趋势已经形成,即经济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既对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信息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二者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综合起来看,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化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当地自然资源构成、人力资源因素和技术水平等传统生产要素。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这几种因素的比例构成,取决于各产业的比例构成。即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经济因素的合理比例构成,保持各产业良好的比例分配,让各产业均衡协调发展是发展经济的不二途径。

篇5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价值

(一)调整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的体现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现象;市场混乱无法展现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合理竞争;市场无法有效的处理外部非经济因素;市场调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盲目性,无法达到想要的调整目的[1]。上述的这一些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处理或解决。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近些年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本身的体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遭受非市场内因素的不正常干扰,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无法有效维持,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以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需要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目标也需要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推动,发展与巩固我国的国有经济主导性地位,并逐渐促使社会团体成员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所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资驱动的方向为主,以工业主导型为方式,投资当中的政府占比相对比较大。政府的主导性投融资、行政干预的作用较为突出。这一现象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采取宏观经济的方式推动消费,以服务行业为主导,投资的方式以私人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制度演进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的许多制度体系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投资、制度等多个方面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这一些发展都需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之下进行,所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但是这一差异正处于缩小阶段。西方的统一性制度框架体系之下,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南北、东西、城乡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异较为突出,所以这一种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我国实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对比模型的应用条件,许多的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广泛性很难规避。方法论方面相对较为尴尬,这也促使无法直接应用宏观经济的数据,也不能根据之前的经济过热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导致无法构建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点与出发点。

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体现在道德角度上,同时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体现。想要促使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相关责任,政府必须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督促社会中各类型企业主动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社会稳定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会逐渐减少,同时企业的主动性参与积极性会主动提升,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市场失控的问题。对此,政府还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与前提条件之下,对市场失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观经济要求企业强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财务报表中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投资合理性的关键,展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是借助报表的方式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初衷在于让企业行为因公示而被约束,促使企业可以主动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

篇6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007-04

一、引言

一般而言,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有:学科内部的理论纷争、实践领域的影响、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等。本文主要探索二战后经济发展实践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产生,为了设计适宜本国国情的发展政策,政策制定者们从率先腾飞的经济体的发展经验中寻求答案,学者们则对这些发展经验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推广,促进了经济发展理论的不断演化。本文跟踪了6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认为它们影响了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化。

二、上世纪50年代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

上世纪50年代以及二战以前的一段时间,苏联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苏联在“一五”和“二五”期间的工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9.3%和17.1%,二战后,1946—1950年增长率达到20%,1951—1955年达到11.2%,它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其发展战略的典型特征是大规模的投资以及高速的工业化、国有经济、计划经济、内向发展。这些对于那些想迅速建立自己独立国民经济体系的第三世界国家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上世纪50年代的发展理论大都受到了苏联经济成功的启发。

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发展理论包括: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一罗丹,1943、1955、1957)认为由于“货币的外部性”能带来规模经济,所以要靠大规模投资在几个互为补充的工业部门同时实行有计划的工业化;由于“技术的外部性”,教育和训练工人必须靠国家安排;他还强调了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的重要性。计划化理论(钱纳里,1955)认为生产部门的相互关联和生产要素的结构性非均衡引起的外在经济是价格制度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因此强调了计划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贸易条件恶化理论(辛格,1950)和中心—理论(普雷维什,1950)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贸易保护来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起飞理论(罗斯托,1956)假定投资收益率是固定的,为了让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投资占GNP的比率必须超过一个最小门槛,强调了资本的重要性。

苏联的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蓝本。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都把GNP增长视为主要目标。各国仿效苏联模式实施唯工业化战略,采取牺牲农业的方式,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通过“剪刀差”压低粮食价格,提供廉价食品给城市工人,并减少了投入到农业中的公共资源。进口替代政策迅速在发展中国家蔓延,这种内向型的增长模式启动了工业发展,然而,由于与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并不匹配,培育了大量的低效工业产业。

三、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领跑是日本和巴西。日本1958年至196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1.2%。其发展策略是:重视农业。60年代起日本大批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大量土地撂荒,城乡经济失衡,因此日本开始了以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重视教育、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充分利用国外市场与资源。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与巴西的经济增长和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问题对这一时期的发展理论产生了影响。

舒尔茨(1960)在分析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的奇迹后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他还强调必须给农业机会,把先进生产要素导入到农业中去。费景汉和拉尼斯(1964)揭示了增长过程中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功能的相互依赖关系——落后部门必须为工业部门提供资源,而现代部门必须有吸纳的能力。辛格(1964)肯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科学与工业之间相互累积性扩张等因素的递增收益效应,并将其称为“投资前基础设施”。刘易斯(1966)强调了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只有工农业平衡发展或者对外贸易取得重大进展才会出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增长,当一国进口替代活力被耗尽同时又没有取得农业上的突破就会产生结构性通胀。

篇7

托马斯·R·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在给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一封信中曾写道:“探求国富国穷的原因是一切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傅军,2009)毋庸讳言,“国富国穷”是经济学最古老,但又是历久弥新的课题。这一主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命题,所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将智力资源投入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Lucas,1988)曾感叹道:“国家间的收入水平和增长率差异如此之大,以致于一个经济学家一旦开始关注经济增长问题,那么其他一切命题都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诚如卢卡斯所言,世界各国之间的增长绩效差异的确非常惊人。其实在更早的时候,经济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纳入增长模型(Solow,1957),并认为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全球经济最终会出现收敛。而现实世界中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拉大之中,也即富国越富,穷国越穷了。内生增长理论试图弥补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将技术和知识作内生化处理,这的确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从根本上来说,内生增长理论仍然是静态的均衡分析框架,而且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关注不够。 

二、“工业化和技术追赶”是发展经济学的切入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降,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工业化的推进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为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因此,发展经济学要以工业化和技术追赶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后发国家的追赶战略。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技术追赶是一个历时变化的动态过程,主流经济学的静态分析框架在解释这一动态问题时是有缺陷的。因此,运用演化经济学的动态分析方法来阐释这一问题是更为合适的。作为演化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以埃里克·S·赖纳特(Erik S.Reinert)和张夏准(Ha-joon Chang)为代表的演化发展经济学可以作为主要分析框架。他们追随德国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传统,以生产、知识和创新为中心,为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技术追赶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而演化经济学的技术追赶理论、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理论以及技术进步与制度匹配理论,可以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在发展之初,都经历了一段通过保护国内报酬递增产业,以此追赶领先国家的发展历程。通过保护主义,实现本国工业化和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从早期的英国、美国、欧洲大陆、日本,一直到最近的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一模式一直得以复现。然而,同样采用保护主义手段推进本国工业化的拉丁美洲国家和南亚国家(如印度),却没有那么成功。因此,教师讲授时要特别强调,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技术追赶,虽然保护主义是必要的,但还远远不够。通过对成功实现追赶和追赶失败两个组别国家的比较经济史研究,不难发现,虽然都是保护主义,但具体的政策工具箱是有区别的。如果上升到机理的高度,那么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技术追赶进程中,要采用“好的保护主义”,远离“坏的保护主义”。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实施保护主义战略,随着国内产业部门的壮大,实现了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良性互动的局面。而在国家层面,通过产业保护而发展壮大的国内大企业建立起了研发制度,加上政府支持的国家实验室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等的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得以建立,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化和技术追赶。 

三、发展经济学要与时俱进和不断修正自身理论体系 

虽然发展经济学能够较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型工业化,但该理论体系也存在着时空局限性,因此,对其理论成立的假设前提作进一步的厘清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在讲授《发展经济学》时不能停留在用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的层面,在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后发国家的追赶现象时,要同样注重对该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发展经济学很好地解释了历史上后发国家的追赶和欠发达現象,但放在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新背景下,进一步丰富它的政策工具箱是必要的。所以授课时必须讲清楚,在模块化生产和价值链断裂的国际分工新形势下,再加上TRIPS和WTO等国际规则体系的制约,传统保护主义的实施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因此,笔者提出的“选择性专利保护”策略,可以成为后发国家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的有效手段。而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技术不断趋近世界前沿,制度也要做出不断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以中国的政策实践为例,随着工业化进入后半程,技术也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因此,教师讲授时也要特别强调,中国应该转变发展战略,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与鼓励技术创新并重,从而实现国内经济良性大循环。 

在发展经济学学术传统中,保护主义之于后发国家工业化和技术追赶的重要性,是始终被强调的。这也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题中之义,在赖纳特和张夏准看来,选择和保护高质量(报酬递增)产业活动对经济发展而言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这也是其富国策中的核心观点。然而,这一观点成立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前提,即作为实施保护主义和选择正确产业活动的行为主体——国家——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发展经济学没有深入展开。因此,教师授课中有必要将比较政治经济学中“发展型国家论”和发展经济学进行创造性综合,尝试将“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等概念纳入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而对其隐含的假设前提作一个较好的补充解释。除此之外,也有必要对国家自主性进行对内、对外两个层面的阐述,并丰富国家能力的内涵,将其细分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力、产业甄别能力、寻租抑制能力和政策动态调整能力。将“发展型国家论”和发展经济学两个体系加以融合,笔者认为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四、《发展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其他问题 

(一)比较经济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运用比较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对当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进行简单梳理,发现保护主义是后发国家在追赶型工业化阶段必不可少的政策手段。无论是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还是在追赶阶段实行高关税政策的美国,可以说保护主义是一以贯之的。欧洲大陆国家的效仿和追赶同样体现为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德、法等国家除了运用关税手段,还禁止本国的技术人员外流,并向外国大量派出工业间谍以吸引优秀的技术人员。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同样是在一整套严密的保护主义政策体系下实现了工业化,并通过“逆向工程”以及“引进-消化-再创新”等手段,在很多技术方面实现了对西方发达国家赶超。而在另一些国家,比如拉美国家在早期也实行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进口替代”战略,但此后工业化陷入困境,追赶绩效远不及东亚国家。笔者在讲授时给出的解释是:保护主义政策要随着工业化深入不断做出调整,也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制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追赶成功的国家都做到了这一点,而追赶失败者往往都陷入制度僵化,产业政策被利益集团俘获等困局。因此,保护主义是后发国家工业化和技术追赶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二)全球化时代专利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在讲授时笔者指出,在新的全球分工格局和产业价值链高度分解的大背景下,历史上使美国和德国实现赶超型工业化的传统保护主义策略对当今的后发国家已经不再适用,加之1994年在WTO框架内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更加剧了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的难度。在现有的WTO和TRIPS等全球规则体系下,当年帮助日本和韩国实现技术追赶的“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和“反向工程”为主的追赶道路也已基本被堵死。因此笔者提出,后发国家必须在借鉴追赶型工业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背景,制定本国的工业化和技术追赶战略。 

(三)制度调整之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在课堂讲授中必须重视中国的政策实践。笔者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化和政策实践为例,论证了工业进程中制度调整的重要性,进一步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拓展。笔者指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禀赋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大为降低,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也有相当大的提升,再加上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国内市场空前扩大。中国正处于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和技术政策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由技术追赶阶段向赶超阶段的转换期,在这个关键转折点上,国内市场保护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灵活的关税政策、非关税手段和FDI限制等措施成功地保护了国内市场,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发展适宜性的本土技术深入推进工业化,并实现良性的国内经济大循环。 

【参考文献】 

[1]Lucas,L.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Monetary Economics,1988,22(01):3-42. 

篇8

一、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仅仅依靠传统的劳动方式注定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最终将会被淘汰。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技术的研发需要高端专业人才,而后期真正的投入生产则仰仗于底层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职业教育提高了人才队伍素质,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支撑了行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劳动者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提高对工作的忠诚度,企业非常需要这样热忱度高的技能型技术人才。

纵观当今职业教育整体形势,呈蓬勃发展之势。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仍将不断扩大,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仍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我国劳动就业市场以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国劳动就业形势

当今就业者就业行业选择多元化,但合理就业的比率则很低,这是由对自身未来工作的要求看法以及自身能力素质决定的。多数就业者趋向于选择自己喜欢或者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并未考虑自身的能力能否胜任,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据最新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仅达38%,而研究生就业率仅占三成,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受教育程度高了,自视也甚高,不合心意的工作宁愿不做,把锻炼自己的机会也一并拒之门外。一方面劳动力的需求还较大,一方面失业待业的人数却很多,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悖论的问题。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形势严峻,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直接影响到很多企业的发展,也波及到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就业市场。裁员,减薪,转行,跳槽造成了劳动就业市场的波动。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之势,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供求关系的偏离值正在加大。2010年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技能而离职,表明大学生在大学里所习得的知识大部分并非企业所需,毕业之后自然很难在社会中立足。而与之相反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带来的曙光。很多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往往很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成为企业抢手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到2004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据有关专家判断,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远不止这个数字,而是已经超过了7%的警戒线。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完成,但劳动力商品化和按要素分配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贫富差距拉大。内需不足依赖出口的局面已经形成,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因为急于求发展,急于赶超发达国家,往往操之过急,很难处理好发展和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处理不好这些基本的战略关系,就会造成各种经济结构失衡,造成产品积压,消费不足,就业岗位短缺,供求不平衡。

三、劳动就业形势与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关系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消费需求量和消费需求结构也随之变化,一方面。消费需求量的提升促使企业扩大生产,使产业规模得以扩大;另一方面,需求结构的变化引导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劳动就业的增长。

政治和经济是支撑一个国家的最根本力量,经济形势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走向。根据上文所做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关系着整个劳动就业市场的稳定,而就业形势则关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大势。因此,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仰仗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而具体政策的实施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部件的协调合作。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助于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就业问题的症结在于供求不平衡,劳动力的紧缺不止表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劳动者的素质上。劳动者如果掌握了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那就能在寻求工作时多一块敲门砖。“术业有专攻”,有了一门技艺,自然就比别人多了一个优势,否则,就很难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对针对劳动者所进行的文化技术教育,目的简单而明确,就是使劳动者获得一技之长,以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就业。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劳动就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除了与劳动技能直接相关之外,与劳动者的适应能力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劳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凡是重视职业培训,劳动者素质的国家,适应能力强的劳动者,在就业中往往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多变的就业环境。

第三,发挥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作用,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措施。从市场就业情况来看,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还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阶段。这些技术工人才是支撑整个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能够维持技术行业的良好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维持健康的经济形势。

五、结束语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要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又要保持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重中之重。职业技术教育能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能支撑技术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维持经济形势的稳定。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明智之举,也是大势所趋。本文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就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一个大致分析,观照了当前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以期彰显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促进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篇9

1早期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论述

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独立之路后,谋求经济的发展以捍卫经济和利益成为其首先面临的重要任务。发展经济学理论受命于危难之际,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己任,试图通过揭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出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在研究该论题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理论观点和流派,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程度地蕴涵着有关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理论纷争中,许多经济学家在探讨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研究。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等学者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不安全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刚性结构,这种结构刚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为了克服结构刚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受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定经济计划和推进工业化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学家丁伯根等曾详细论述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计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践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本积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驱动力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才能更好地维护经济自和经济利益。因此,在本国经济资源、尤其是储蓄和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引入外资,通过利用外资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曾就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当经典和深入的分析,其中心论点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需的资源投入与国内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只有通过引入外资才能得到有效填补。他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当地的就业水平,从而增加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普遍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实施了以工业化和资本积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急需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变革和重大结构调整的现实,上述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绩效。如建立了独立的、全面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引入外资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大量的外资涌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和东亚地区,促进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并使经济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唯工业化的理论和战略在总的经济绩效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却收效甚微,不仅没有达到改变结构刚性的预期目标,反而恶化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失业率上升,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加剧等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并且前者对后者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大,经济安全问题不断凸现并且深深困扰着发展中国家。

2早期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局限

发展经济学的终结目标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维持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各国经济相关度相对较低,其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制于冷战格局,从而使进口替代的保护政策和内源式的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之相应,发展中国家开始从自身条件出发研究经济问题,逐渐形成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并一度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实践最受欢迎的显学。与增长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等以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为范本进行的空洞说教和令人沮丧的结论相比,发展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够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不再以西方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基本完成的工业化为背景和依据,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其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构想,即使不能完全满足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需要,至少也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其时,虽然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己开始涉及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但是,在解析经济安全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2.1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严重忽视

冷战的终结为蓄势已久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相当程度上,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既往通过进口替代“自力更生”维护经济安全的思路陷入困境。尤其是国家间经济相关度的迅速提高使发展中国家对外部市场和世界整体经济环境的依赖日益加大,对外部因素可能导致的经济风险和危机的敏感性也明显增强,而其本身在资本积累、市场环境、制度设施、技术构成等方面的总体劣势使其脆弱性日益凸现,如何规避风险、顺利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不因噎废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换言之,如何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从而确保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顺利发展是当前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当务之急,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危机和波动促使这一历史课题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面对研究对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却仍以民族国家为限,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经济的影响,这种脱离实际的研究理路使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难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安全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由此导致其理论价值的削弱甚至一度走向了衰落。对此,著名经济学家.PKrumgna提供的解释是形式化分析模型的滞后。实际上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究其实质,原有分析模型滞后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的彻底改变。由于原有的精制模型本身或多或少地受困于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数理统计与数学模型,从而导致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法继续利用相对封闭的研究体系阐释开放环境中存在的重大的经济问题并陷入理论的困境。

2.2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明显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外部问题已不再是资本的匾乏,而是如何因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及时地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契机,顺利地融入这一进程并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平衡。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虽然认识到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具体领域的安全环境和战略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始终没有根据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之相应,对其做出的理论回应和解释也相当有限和贫乏。

2.3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缺乏深刻认识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虽然存在流派之分,但很多发展经济学家仍主要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其所倡导的研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以西方的经济发展为模板,对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的具体国情以及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初始条件认识不够。因此,当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时,不可避免在实践中纷纷遭遇碰壁。一些有远见的经济学家曾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断。如缪尔达尔指出:只要这些理论的使用限制在西方世界,这种假定为普遍适用的理论可能就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用这些理论来研究诸如南亚等欠发达国家一一这些理论并不适用于这些国家,后果就严重了。总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致力于找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决定因素,他们秉持内部结构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和经济不安全根源于其内部因素,如资本匾乏、工业化滞后。因此,这些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维护和拓展经济安全时,必须革故鼎新,效法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并接受其指导。’而事实证明,由于这种经济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因而在指导实践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参考文献:

篇10

1 早期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论述

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独立之路后,谋求经济的发展以捍卫经济和利益成为其首先面临的重要任务。发展经济学理论受命于危难之际,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己任,试图通过揭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出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在研究该论题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理论观点和流派,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程度地蕴涵着有关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理论纷争中,许多经济学家在探讨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研究。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等学者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不安全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刚性结构,这种结构刚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为了克服结构刚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受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定经济计划和推进工业化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学家丁伯根等曾详细论述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计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践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本积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驱动力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才能更好地维护经济自和经济利益。因此,在本国经济资源、尤其是储蓄和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引入外资,通过利用外资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曾就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当经典和深入的分析,其中心论点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需的资源投入与国内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只有通过引入外资才能得到有效填补。他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当地的就业水平,从而增加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普遍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实施了以工业化和资本积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急需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变革和重大结构调整的现实,上述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绩效。如建立了独立的、全面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引入外资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大量的外资涌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和东亚地区,促进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并使经济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唯工业化的理论和战略在总的经济绩效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却收效甚微,不仅没有达到改变结构刚性的预期目标,反而恶化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失业率上升,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加剧等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并且前者对后者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大,经济安全问题不断凸现并且深深困扰着发展中国家。

2 早期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局限

发展经济学的终结目标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维持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各国经济相关度相对较低,其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制于冷战格局,从而使进口替代的保护政策和内源式的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之相应,发展中国家开始从自身条件出发研究经济问题,逐渐形成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并一度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实践最受欢迎的显学。与增长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等以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为范本进行的空洞说教和令人沮丧的结论相比,发展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够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不再以西方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基本完成的工业化为背景和依据,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其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构想,即使不能完全满足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需要,至少也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其时,虽然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己开始涉及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但是,在解析经济安全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2.1 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严重忽视

冷战的终结为蓄势已久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相当程度上,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既往通过进口替代“自力更生”维护经济安全的思路陷入困境。尤其是国家间经济相关度的迅速提高使发展中国家对外部市场和世界整体经济环境的依赖日益加大,对外部因素可能导致的经济风险和危机的敏感性也明显增强,而其本身在资本积累、市场环境、制度设施、技术构成等方面的总体劣势使其脆弱性日益凸现,如何规避风险、顺利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不因噎废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换言之,如何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从而确保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顺利发展是当前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当务之急,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危机和波动促使这一历史课题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面对研究对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却仍以民族国家为限,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经济的影响,这种脱离实际的研究理路使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难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安全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由此导致其理论价值的削弱甚至一度走向了衰落。对此,著名经济学家.pkrumgna提供的解释是形式化分析模型的滞后。实际上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究其实质,原有分析模型滞后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的彻底改变。由于原有的精制模型本身或多或少地受困于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数理统计与数学模型,从而导致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法继续利用相对封闭的研究体系阐释开放环境中存在的重大的经济问题并陷入理论的困境。

2.2 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明显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外部问题已不再是资本的匾乏,而是如何因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及时地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契机,顺利地融入这一进程并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平衡。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虽然认识到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具体领域的安全环境和战略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始终没有根据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之相应,对其做出的理论回应和解释也相当有限和贫乏。

2.3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缺乏深刻认识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虽然存在流派之分,但很多发展经济学家仍主要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其所倡导的研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以西方的经济发展为模板,对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的具体国情以及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初始条件认识不够。因此,当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时,不可避免在实践中纷纷遭遇碰壁。一些有远见的经济学家曾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断。如缪尔达尔指出:只要这些理论的使用限制在西方世界,这种假定为普遍适用的理论可能就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用这些理论来研究诸如南亚等欠发达国家一一这些理论并不适用于这些国家,后果就严重了。总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致力于找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决定因素,他们秉持内部结构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和经济不安全根源于其内部因素,如资本匾乏、工业化滞后。因此,这些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维护和拓展经济安全时,必须革故鼎新,效法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并接受其指导。’而事实证明,由于这种经济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因而在指导实践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参考文献:

篇11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天平始终无法平衡,其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不错,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其发展水平始终不及城市经济管理,除了农村自身固有的落后属性之外,还是有很多其他外在原因,所以,对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和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建设更加和谐的农村生活环境。

1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村经济是我们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进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需要,是农民的迫切要求,更是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和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的保障。农民群众的各方面的利益很大程度上都与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挂钩,要想在整体上维护人民群众众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所以说,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对农村的发展以及对国家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1]。

2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

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便是在思想上,不管是村民还是对村干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理解与认识不深,很多时候认为国家的一些政策是多余的,一般情况上,大家也只顾自己的利益,不会为整个农民大众考虑,所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无法跟上城市的步伐[2]。

2.2农村公共事业的服务不到位

第二点就是农村公共事业的服务不到位,由于种种内外在因素,很大部分地区是无法为村民提供有效的公共事业服务,公共事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民的收入来源更是少之又少,增加收入也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停滞不前,农村经济水平更加的低于城市发展水平。

2.3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不管是村民还是村干部,思想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一方面自身无法深入理解和运用其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一方面又不能按实际情况完善法律法规,更无法彻底落实已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没有“法”的约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无法落实,为其他后期工作的顺利展开带来了许多不方便。

2.4村集体债务严重

一些发展缓慢,财力底下的村庄,村里的日常公共开支无法解决,出现借债的情况,更加无法提供公共事业服务,例如农村基础设施的置办是特别困难的一件事,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影响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也会十分的消极,可以说是阻碍了其正常发展。

3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来源,一方面是农村自身固有的受体制影响的固有的属性,其决定农村无法短时间内像城市经济一样快速有序的发展,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天平很难平衡,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村民和村干部受教育程度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心中首要的位置一直都是个人的利益,很难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群众利益排在前面,这也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不高的原因[3]。

4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4.1加强思想认识,提高经济管理力度

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从最本质的地方入手,即加强思想认识,只有每个人都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开始为了大众利益思考和奋斗,才有助于管理基层有效的提高经济管理力度,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4.2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

思想认识的加强背后,必须要有农村管理体制的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例如:对农村社区的稳定,居住环境作进一步的考察,重点服务于全村医疗设施、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农村的经济发展更是离不开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只有不断的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才能有效的展开每一期的相关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4.4妥善处理农村集体债务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就必须解决其中的集体债务问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减少村里的各种支出,对一些公共消费精细化、合理化,集体借款必须得到监督决策部门的审批,节约公共费用,杜绝浪费和滥用,想一些可靠的办法进一步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经济发展之路途仍然遥远。不管是村民、村干部还是政府,只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履行该履行的义务,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人为本,彻底落实经济管理工作,才能更进一步的强化经济管理,实现人民的期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实现新农村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篇12

最近几十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动下,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不断完善,基于这个发展形势,市场环境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企业要顺应趋势的发展,转型是必须的,唯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能够在新环境中稳定健康的发展与进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实际进行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企业转型期工商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过程的规范及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有助于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是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体,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若要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重视企业在这个环节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转型过程中,工商管理的不断完善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确保企业的转型改革有条不紊的实施,还能防止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违规现象,这对于企业管理方面的规范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工商管理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对企业本身进行高度重视,最大限度地使其企业转型在良好的状况下开展。

改革与进步还得靠思想,只有思想才能打开思路,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将固步自封的不良意识清除。因此,企业转型与改革之前关于工商管理工作需要有深刻的分析,要认准其重要性。积极贯彻相关方面的思想并落实,以思想转变来不断完善方式方法,为企业转型服务。

二、不断完善工商管理工作,对竞争进行有效管理

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日趋激烈,并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面对这种状况,促使大部分企业都逐渐开始进行转型工作。而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也会导致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有很大几率出现违规的情况,如较为普遍的伪劣假冒产品的制造等。工商管理工作的提出,能对这些不良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效的抑制。在保障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调整与规范,对于降低不正当竞争的发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能及时对违规企业进行有效的打击,从而保障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还是经营以及竞争过程中都愿意奉公守法。另外,工商管理工作还能促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对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循,其中主要有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相关的规章制度等。

综上所述,企业转型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工商管理工作,才能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对于企业转型改革来讲有明显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工商管理工作在企业转型中的服务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企业逐渐开展转型工作,工商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这方面的服务与支持,最大限度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企业能成功进行转型,最终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监督工作,同时还应该配套一系列服务,以支持各大企业完成转型,而且有这样的管理与服务的配合,企业会更加愿意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来进行转型,充分体现其企业的良好形象,因此,促进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工商管理实际工作开展时,首先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将服务工作与工商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服务、教育、宣传等工作能有效融入工商管理中来。工商管理部门管理与服务的同时,某些方面还可以提供一些建议,以保障企业在转型中不仅能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还可以促进企业在国家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对于企业转型改革的成功是非常有利的。

四、对企业转型改革进行正确的引导

工商管理在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是基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实施的,因此,需要正确有效地对企业转型改革工作进行引导与支持,唯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转型取得成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各种小型企业都会有显著的效果,能保障经济上具有良好的效益。实际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属于独立的经济实体,因此,转型过程中必然以自身利益为主,很难与国家的高度看齐而追求长远的利益,甚至部分企业会对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不予考虑,只是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假如每一个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更加需要加强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转型的指导与引导工作,从具体的对象来说,引导企业向公共事业、原材料产业、交通运输等基础行业上发展,只有这种发展的态势才能与国家政策融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工商管理部门在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具体来说是对企业提供软件与硬件上的要求。部分企业发展水平并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生产方式落后、设备也较为陈旧,从而导致整个经营状况不佳,类似于这种情况的企业就不应当允许进行登记,而对于符合标准并且登记了的企业应该全力进行帮助与支持,保障其转型能成功完成。只有在总体上做好规划与安排,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商管理部门应当完成的一系列任务,而且能有效保障其资源不会出现浪费。

总之,工商管理对于企业转型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阐述,认识到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中的作用,保障市场经济以及企业都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