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互联网技术创新

篇1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和科技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现代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依靠的主要动力就是互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这一转型标志着传统产业向着智慧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1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1.1消费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消费的带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这样一来有助于传统消费由之前局部单一的模式快速向全球化、多样化的模式转变。以下是消费服务升级和转型的几点重要表现。首先,促进服务消费偏好快速优化。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安全并且及时地获得,虽然售卖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但是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其次,服务消费成本得到有效节省。互联网存在很多优势,首先利用其购物的时间较为自由,另外购物的成本较少,能够购买的商品种类较多,消费的成本也能够得到有效降低。最后,服务消费市场得到有效开拓。总而言之,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并且快速传播有效信息,传统的消费服务的一些缺陷能够通过现代的平台得到及时弥补,从而实现便捷化、专业化、个性化以及智能化。

1.2生产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生产过程服务化通过一系列互联网技术创新得以实现,诸如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以下是生产服务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智能化的产品研发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对产品进行分析的相关数据的自动整理收集的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同时产品性能的相关参数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及时的修改,从而使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更加符合相关政策标准和用户的需求。其次,智能化管理的产品生产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产品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及时获取,同时还可以根据相关数据的随时更替及时调控系统,从而保证健康安全的产品生产过程。再者,智能化监控产品的流通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可视化调控产品的质量信息和生产流通过程,从而实现远程连锁智能化销售大规模多种类的产品。

1.3公共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城市化现象较为严重,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和不足,诸如养老、医疗、教育等。利用互联网创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快速转型和升级。首先,不同区域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收集不同区域的消费偏好以及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均等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其次,智能化、个性化的供给公共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监控、传递并交换公共服务消费信息可以通过现代互联网通信技术来实现,同时智能化供给公共服务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评价公共服务的质量,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更加合适的公共服务提供有效参考,从而使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1传统服务企业应积极引入“互联网+”新元素,全面迎合互联网技术创新

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进行了深度的融合,进而促进了新经济模式的产生,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应及时积极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服务业,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互联网消费平台的建立,从而进一步促进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核心,服务企业应及时加强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工作,诸如数据处理、软件、信息等,同时还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从而促进传统服务内容与企业自身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应不断提升自身全面融合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快速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行业特征的经济平台,进而促进平台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对于传统服务业企业来说,应重视“互联网+”新元素的及时引入。传统服务业包括养老、医疗、住宿、餐饮、流通以及商贸等应积极尝试分享经济新模式,它全面融合了服务、营销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自身的服务效率。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特色应用软件的开发,从而促进特色专业分享经济平台的建立。除此之外,还有助于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传统服务业升级转型。

2.2政府应逐步完善保障机制以促进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分享模式应用

上层建筑推动和保障各类事物的正常、有序发展,互联网作为一项重要技术,首先就需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革新。例如,在2015年底提出要想实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就要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强力支持微型和小型企业,在服务范围之内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供给用户所需的各种服务,这不仅是革新技术,更是变革移动数字网络通信技术的尝试,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推动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样做的附加价值就是保证衍生值的出现,造成利益边际化和最大化,保证新常态经济的飞跃式发展。首先,全面融合科技、服务、金融于一体的生态链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全面支持分享经济平台型企业的信贷和互联网企业。其次,重视转型升级中小服务企业以及传统服务行业的相关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建立,全面集资,从而设立互联网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金,进而促进创新创业平台的建立。最后,加快创新型企业集群以及“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区的构建,我国要全面发挥大国服务业具备的优势,进而进一步打造互联网创新经济带。另外,还要重视智能服务业创新区的打造,重视包括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在内的新业态的改造。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代替了传统的信息运营产业,并在短期内形成发展新模式,这样保障了信息时展的速度,服务业等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互联网技术成为服务业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持续创新,才能确保我国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丽.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16,8(10):91-92.

篇2

互联网是由众多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至目前已经历了4个阶段:起步发展、精英互联、大众互联、智能互联阶段。互联网基于网络中立原则而保持了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征[3],使得参与其中的用户能平等自由地连接互通,共享全球信息资源。企业通过互联网与外界即时联接,技术创新的空间范围被无限拓宽,协作创新成本降低,开放创新等理论在更大程度上被应用。

1.1开放创新理论

开放创新理论认为技术资源的流动能够突破企业边界,企业应该有意识地流入和流出知识,通过与外部组织的开放合作获取、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同时充分整合内外部的资源,以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最终实现技术的发展[4-5]。高度开放的互联网,降低了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企业边界,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促使更多隐性知识显性化,降低了知识共享的难度,网络的平等、自组织特性使互联网上的资源丰富且免费,从而使企业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网络资源的实施条件,在研发过程中同供应商、经销商、同行、用户、科研机构等进行广泛合作成为可能,企业的技术创新借助互联网可以扩展到全球[6]。

1.2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

社会网络是由包括个人及组织在内的社会行动者及其关系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集合系统[7]。拥有各种差异化资源的行动者的数量和密度、行动者的关系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会影响网络中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在规模化的网络中,部分占据着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连接能力(即影响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并对该网络中资源的配置有着巨大影响。社会网络中行动者通过强链接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链接关系充当的信息桥,使行动者更能跨越边界获得异质性信息和资源,因而弱链接关系比强链接关系更能推动人们获得成功[8]。研究发现行动者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社会资本越丰富,其通过弱关系摄取资源的能力越强[9]。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及去中心化特性,使参与网络的行动者数量众多,他们的关系多为弱链接关系,这将成为企业建立规模网络,及与用户、消费者、竞争者甚至技术创客等建立弱联结关系的重要基础。企业可以借助这些丰富的弱链接关系充当的信息桥,获得企业边界外的异质性技术信息和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1.3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

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简称为SST)认为技术是由创造和使用它的社会条件(或因素)所决定的社会产物,技术形成的过程取决于形成新技术的过程中技术、非技术因素的共同建构,进而“社会地形成”技术[10]。技术的主体不再局限于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是关系到更广的社会群体,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受社会群体影响的多向发展模式。SST理论认为任何一项技术发展路径都不是唯一的,在新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涉及技术发展的一系列的可能性路径的不同选择[11]。这种技术的社会选择本质上是用户的各种需求满足的体现,而用户需求的满足来自于用户群体对技术的共同认识,这种认识是在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之间通过协商的机制达到的[12]。依托互联网的开放和交互特性,企业可以建立基于技术的创新平台,聚集研发人员、供应商、经销商、用户、科研机构、技术创客等利益不同资源异质的行动者,发起对技术新需求和新解决方案的互动,通过协商选择机制取得包括技术商品的有效性在内的共识,达成技术的社会形成。

1.4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易观预测报告在2007年提出了“互联网化”概念,认为互联网化是企业将内部的行为、信息资源同网络资源相连从事的内外部商务活动[1]。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促进作用首先是信息化,其次是营销互联网化,最终将是企业的全面互联网化[13]。商业的互联网化主要是企业重新构建和消费者的关系,并利用互联网工具改造企业内部流程[14],而工业的互联网化是在低成本小型化传感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利用制造信息、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交汇来促使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互联化,将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联合起来,从而为制造者和客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数据和信息解决方案[2]。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互联网化是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将内部的技术信息和资源与网络资源相连,通过达成网络平台用户群体间对创新技术及产品有效性的共识而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系列活动。

2研究模型与假设

技术创新互联网化能让企业面对一个无比丰富的创意资源库。企业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会面临因辩认搜索信息而产生较大的成本以及虚拟技术交易风险等。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因素主要有网络资源丰富易得性、与网络用户交互程度、网络资源管理能力、网络资源搜索成本、网络交易风险及企业家精神等。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1网络资源丰富易得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计算机强大的储存、压缩、互联功能,网络开放、平等、自组织特性,使互联网能以低单位成本汇集、整合和分析人类近年来所积累的巨大的信息量,网络数据呈爆发式、指数级的增长,根据新的摩尔定律,全球数据量将每两年翻一番。网络大数据的海量、多元、异构,非结构化、连续性、实时性等特征,使其就像一个记载人类行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数字写真,无限接近真实世界,被全球用户挖掘、分析和优化[2]。信息垄断被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所打破,大规模使信息边际成本趋于零,人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得到同版本的免费信息[15],如果想获得技术创新的相关资源,世界就是企业的研发部[16]。企业只需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问题的研发上,新点子、新理念、资金源以及大量的开创性人才都可以直接从外部获得[4]。通过谷歌、百度等专业搜索引擎及其他检索工具,拷贝、粘贴、上传、下载、收藏、打印等方式,企业在网上查找、传递、存储信息资讯变得十分便捷。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以低成本、广范围的找寻创新资源,以开放式创新模式减少创新的时间并提高创新效率[17]。因此网络资源的丰富易得性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2和网络用户的互动程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互联网同时在线、即时交互的技术发展使企业与用户间的网络交往更加便捷和高效。企业通过互联网构建强大的异质性创新网络,为其技术创新的实施提供了社会场所。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行动者,企业处于该技术网络结构洞位置,是创新网络的设计、发起、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主体,通过与用户频繁的交流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获知其潜在需求及新创意新设想,并有意识地将用户转化成为开发、测试产品的人,使其成为企业技术迭代开发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可以把新创意或新概念尽快做成简单初级的原型产品,寻求用户体验和反馈,在与用户的高频度互动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认知,对产品进行快速、多次的迭代优化。每一次迭代优化过程都是技术及产品的趋于完善的过程,是用户们反复交互达成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过程,既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整体试错成本,又更准确地捕捉用户需求以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企业与网络用户交互程度越深,从网络用户中得到的创意及反馈资源越多,越有利于企业技术的创新达成,因此,与网络用户高交互度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3企业网络资源管理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资源在网络中流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对资源的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忽略了对网络中心位置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考察,则意味着企业从网络搜寻中获得的资源难以在其内部进行转换。用户从网络中获取资源是一个去除不相关或者冗余信息,降低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提高数据质量的过程。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性、信息上传时间的累积迭加性、传递信息资源的用户对象无边界性及信息分享者无信用背书等特征,是企业高效利用网络信息的极大挑战。企业需要具备机敏的外部感知能力来定位新市场,新技术以及确认新出现的竞争威胁[15],同时还需要对网络技术信息具有较强的搜索与评价、甄别与采集以及转化利用的能力,从而能高效获得所需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快速的协同创新。因此,企业具有较强的网络资源管理能力能促进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4网络交易的风险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互联网通过对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使虚拟网络具有许多传统现实中具有的功能。网络中交往活动多是尚未谋面的陌生人,网络互动不具备实际交往的实体性和可感性,也不具有可察觉的时空位置与形态[18]。这种超时空性、无规范性下的交往使网络行动者能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借助虚拟身份在网上虚拟群落里呈现真实性的网络交往。在虚拟网络中产生的认知信任和关系信任使交往对象间的小额交易风险较小。然而,由于网络使用者呈现虚假信息的约束力降低,交易违约的惩罚小且易逃避,对利益较大的交易潜在的风险性较高。因而,互联网的虚拟性不可避免地让参与其中的交易个体产生疑虑和对不可控的恐惧,如网络交易诈骗、网络隐私曝光等。尽管网络上已经出现网店评级、网店交易第三方,甚至有行业正在讨论引进人品及信誉,但网络真假难辨的符号世界,原有的现实中的约定率现已变得模糊,使人与人间的互动在面前利益特别是巨大利益时容易产生信任危机[19]。这种信任危机会导致网络技术资源交易的一方受到技术泄密、资金损失及时间成本等风险,企业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的意愿及成功率会降低,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5网络技术搜寻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企业获取网络技术资源及信息的行为受到其对网络技术信息的识别和潜在成本的影响。在互联网中,企业首先要通过网络搜索知道自己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拥有方,并对其掌握程度有一个主观评估,才能开始深入的目标搜寻和知识索取。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总是倾向于采取那些路径最短、能耗最低的方法。联系人能否及时将信息提供和传达也是影响搜寻决策的一个因素。互联网的广域性使网络信息资源呈极度分散状况,企业需要浏览许多网站才能查到相关信息,而良莠不齐的信息进一步延长了用户搜索信息的时间。尽管网络用户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工具在数量庞大的网络资源中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但现有的搜索引擎存在的误检率和漏检率较高、查全率和查准率低、专指性差等缺陷,使企业对网络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出现了不一致。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员及时间成本从网络中搜索并利用相关技术资源,从而导致企业可能出现稀缺资源分散,甚至耽误创新进度。因此,出于对获取网络技术资源的搜索成本考虑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6企业家开放创新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熊彼特把“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具有的不甘现状、刻意求新的精神。彼得•德鲁克继承并发扬了熊彼特的观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是变革,包含着创新、冒险、信任等内涵[20]。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其主体作用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企业家精神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首先,高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凭借着高超的对外界的敏锐性,在网络时代更善于从互联网的运行规则中发现新创意实施创新行为;其次,高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往往更能承担网络中虚拟交易的风险承担更高的搜索成本,率先获得更多与网络用户接触、沟通和合作的机会,从而能找到更新、更多的时机去实现创新行为;最后,高信任感的企业家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性往往容易诱发他人信任,从而改善创新效果。总之,企业家扮演着一个发现网络、培育网络、维护网络的角色,并积极引导企业提高拓展网络和利用网络的能力[21]。企业家精神积极推动企业在更广泛的互联网范围内寻求新的网络资源,提倡组织与网络用户的深层次互动;培育企业的快速搜寻和利用转化网络资源的能力并尽量节约成本转化风险,进而提高知识创新效率[22],力图把内外部资源组合成新的更具生产力的形态。高创新性、冒险性及信任感的企业家将强化各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影响,而相对低的创新性、冒险性及信任感的企业家则会弱化各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影响。因此,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3案例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

3.1案例选择

至2013年底海尔集团累计专利申请15737项其(海外专利3299项),获得授权专利10167项,是无线电力联盟(WPC)的核心成员,主导和参与317项国家标准的编制。2012年度海尔被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第八名,具有较强的创新及转化能力。同年,海尔集团建立全流程并联交互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推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三化改革”。海尔通过改革裁员近万人后将员工分成2000多个自组织,以网络化组织的企业无边界、网络化资源的组织无领导和网络化用户资源的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管理战略推进创新。某种意义上讲,海尔是中国真正践行开放创新理论并将之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企业,以海尔做为案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相关课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2海尔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张瑞敏[23]认为:“在网络化市场下,用户掌握了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用户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只有网络化的企业才能跟上网络化的时代”。海尔采取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进行技术创新的互联网化,搭建了HOPE(HaierOpenPartnershipE-cosystem)系统、资源共享云、创意工场、海立方、众创意等平台,依靠云技术建设了近70个成熟智慧社区,形成600多个云交互的网络入口,以“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的设计理念,吸引用户深度参与产品前端个性化设计,避免效率延迟和信息的扭曲失真。任何的注册用户都可查看海尔的创新需求并随时提交解决方案。提交后的解决方案会自动在平台上与其他用户等相关利益方进行反复的交互,直至形成可被选择的技术或产品方案。在开放系统上,每天有超过100万活跃粉丝参与海尔产品的互动,平均每天产生有效创意200多项。

3.3创新成功案例呈现

(1)改良式创新案例:海尔“雷神”游戏本。海尔研发团队对游戏笔记本价格、销量、抱怨等信息进行搜集,在筛选、归类、比对近3万多条中差评信息后确认重点研发解决13项技术问题如屏幕上有亮点、分辨率低等。研发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QQ群、论坛、官网等平台建立由游戏本玩家参与的网络交流空间,如2000人的雷神QQ群、百度雷神吧等,结合线下的“雷神日”(每月24日)实地活动,完成从线上到线下全方位的互动,了解雷粉的核心需求、技术创意和及相关新技术反馈。“雷神”游戏本的规格参数、性能配置、外观、品牌命名以及LOGO设计,都是网络互动中雷粉们的共同选择的结果。研发团队通过互联网联系上游代工企业并采用网上预订的销售方式,将雷神产品推向社会并取得成功。(2)突破式创新案例:海尔“天樽”空调。海尔空调交互团队通过与用户的网上互动,发现“空调病”的技术难题,通过海尔生态开放平台上向全球用户进行创意征集,以整合全球的设计机构、专家资源及创客高手全力解决。在海尔开放式研发互动平台,几百万网友的需求得到交互,共形成了67万多条的有效交互信息,其中“空穴来风”、微信控制遥控等创意理念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最终获选。天樽空调的设计经过创意库的5次筛选,在海尔空调专家、网络高手和需求用户之间的多次交互后形成最终的产品。天樽空调拥有65项专利技术,其中送风核心专利25个。2014年,海尔天樽空调凭借其颠覆性外观设计、“让家电会思考”的智能理念和凉而不冷的健康功能,在众多国际品牌如3M、GE等参与角逐的艾普兰奖项的评选中胜出摘得桂冠,并获得由业内评选、网友投票的创意设计奖“百姓奖”。

3.4案例分析

“雷神”游戏本和“天樽”空调的成功是海尔实行技术创新互联网化战略的结果。海尔通过减少在册员工并提倡微组织在线,建立与全球互联的创新网络,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获取有益的技术信息,整理、归纳、挖掘目标用户需求,与目标用户进行高度互动,获取其核心诉求信息、创意设想及改进建议,从而将网络资源转化为自身创新资源,快速提升产品及技术的性能,最终形成用户群体对技术商品有效性的共识,此外引导用户参与技术创新加强用户对企业产品的粘性与忠诚度。在海尔集团的网络化战略及其技术创新的实现中,集团主席张瑞敏倡导企业向互联网转化,突破组织中的各种障碍,打破企业管理层级常规实现扁平化的网络结构,其企业家精神是实现技术创新互联网化必不可少的强推动力。

篇3

0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未来能源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逐渐突显,并且成为了新兴产业。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对已有能源生产方式与消费方法的一种创新,保证相关技术得到有效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全球能源电力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其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概述

基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要求以技术问题为出发点,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型能源发电技术要与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利用的需求相适应。全球能源互联网中,风能发电、海洋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是十分关键的源端电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尽量减少新能源发电的成本,突破大容量储能技术,并为新能源基地的规模化开发以及创造奠定坚实基础[1]。第二,全面发展大容量输电技术与特大型电网安全控制技术,保障新能源基地外送与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新时期背景下,互联大电网的建设速度逐步加快,海上区域与极地区域的新能源基地开发也将实现大容量与高等级的发展。第三,信息通信技术全面融合,电网逐渐实现智能化发展。要想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相适应,必须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

2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研究

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主要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等。

2.1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与装备

要确保互联网与偏远区域新能源基地电力成功外送,必须保证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容量更大、电压等级更高。同时,要求输电距离超过3000km,且输送容量不低于1×107kW。如此一来,优化配置能力将会大大加强[2]。现阶段,特高压直流输电断路器与换流器等诸多高端装备始终无法与高电压等级输电技术性能相适应。所以,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发展±1000kV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技术,并且研发高端装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全面建设±1100kV电压等级需求的电网工程,以满足极端条件。

2.2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

要想确保城市供电、分布式能源成功开展以及实现新能源并网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需要注意的是,高压直流电网有效升级了柔性直流输电,确保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灵活性,使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3]。未来,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技术将和特高压电网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相融合,全面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确保与新能源基地电力大规模送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目前,国内高压柔性直流控制保护技术与绝缘材料等相关技术尚未成熟,特别是电压等级与输电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为此,应将架空线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作为重要基础,综合考虑直流电网规划和网架构建理论等方面,保证成功研发高压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尤其是直流电网潮流控制器与高压直流断路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直流电压的等级会超过±800kV,且实际容量大于5×106kW。在此基础上,将成功建成若干直流电网。

3大电网安全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全面发展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模和仿真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基于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加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大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控制将面临极大挑战[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正常运行,能够确保电网的特性随之改变。在交流、直流和受端的互相影响下,交直流故障的连锁反应将过于复杂。所以,大容量集中馈入与特高压多直流馈入都会导致电压不稳定,不利于频率的稳定性。现阶段,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采用的仿真理论、控制技术,都难以与电网发展需求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求相适应。所以,必须掌握特大型电网的发展规律,成功研制出能够与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系统相适应的新技术,确保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4新能源发电与并网调控技术研究

4.1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发电技术

合理运用太阳能,不断提高实际转化效率,可节省发电成本,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未来发展过程中,光伏发电技术与光热发电技术将会实现进一步突破,有效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充分发挥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的作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晶硅与薄膜电池的光能转换率提高30%或25%。此外,钙钛矿型与叠层等太阳能的电池效率将大于50%。较之于从前,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的下降速度也将大于50%。伴随光热发电技术的成熟化发展与应用,塔式系统将成为光热电站的主流开发技术,而且平均度电成本会降低40%左右。

4.2海洋能发电技术

因为全球海洋能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建过程中,海洋能资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源端能源。海洋能发电技术过程中,温差发电、波浪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都是最常见的海洋能发电技术。特别是潮汐能,它的开发与利用时间较长,技术相对成熟[5]。然而,实践中,它却容易受到装机规模的影响。因此,分布式利用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波浪能与洋流能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且有大量技术已经开始实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海洋能发电技术可能与海上风电基地实现联合性建设与发展,进而构建大规模且集中性的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4.3新能源并网调控技术

新能源并网调控保障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稳定。为此,后期发展中需要发展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和新能源互补协调调度等技术,并且系统化研究、分析大规模电场和太阳能电站集群控制等技术。

5现代化储能技术研究

创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过程中,储能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储能技术将成为新能源发电必不可少的主力能源,为新能源基地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电力供应。储能技术研究方面,电储能是重点、难点。一般情况下,电储能主要包含化学储能与物理储能。其中,物理储能体现在飞轮储能、物理储能与化学储能等方面。化学储能则体现在液流电池与铅酸电池等方面。目前,抽水蓄能是最成熟的储能技术,而前沿的电储能技术则包括超导磁储能与新型储能电池等。

5.1化学储能

与物理储能技术相比,化学储能的安装环境、能量密度以及地址选择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现阶段,储能电池处于研发与示范应用状态的种类多于30种。但是,储能电池的成本相对较高,除电动汽车电池之外,储能电池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目的。所以,在储能电池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应将重点放在联合运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安全性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

5.2氢储能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技术创新;技术进步

一、引言

创新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源泉,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死亡。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它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与进步,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持久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文化和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所以互联网金融绝不可以照搬传统的金融模式来为自己服务并作为发展自己的手段,互联网金融必须在借鉴传统金融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互联网金融工具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来促进自身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二、技术创新和进步相关理论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可见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活动有如下特点:一是综合性,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也是技术与经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二是系统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或某一环节。三是创造性,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四是技术的开发,生成与技术的有效应用的统一,五是与市场紧密联结。

(二)技术创新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众多企业关注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特殊工具,企业家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开发新的市场。技术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定向研究成果,对产品技术、工艺技术、技术系统进行创新、研究和推广;(2)进行工业化、商品化开发的小试技术成果和中试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3)具有技术进步性和创新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4)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开发的引进技术国产化;(5)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研究的开发项目;(6)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7)其他新的技术开发。(1)技术创新有助于经济增长;(2)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技术进步概述

广义的技术进步指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要素投入来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之和。技术进步有不同类型,包括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节约的资本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劳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节约的劳动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资本。中性型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同比例的减少。技术进步过程遵循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创新再到技术扩散的规律。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进步极大的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进步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能够降低劳动强度。

三、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一)支付方式创新

支付方式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在于其基于互联网的PC端有较好的Web支付客户体验,并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与销售渠道。“第三方支付”作为资金支付结算的环节,按发展历程分为:“线下支付”、“线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目前,第三方支付积极开展业务创新,通过条码等技术手段模拟实现了近场支付的功能(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以及类似Square模式《的移动支付产品(如快钱推出的“快刷”),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二)投融资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投融资方式的创新实际上是部分取代了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大幅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某种程度上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替代民间金融的有效尝试。网贷资金具有“短、急、小”等特点,目前多集中于银行忽视或不重视的区域。由于准人标准过低及监管缺失,虽市场需求反应敏锐但面临未来金融监管收紧及银行体系挤压及收编的可能性。

(三)服务方式创新

无论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它们都必须把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和完善服务措施摆在突出位置。如果在其他方面做得还不够理想,那么在服务方面加强建设和改进将会使企业获得比较优势。

(四)产品创新

除了参与者更多外,互联网理财的另一个明显趋势是,产品类别不再局限于货币基金,而是向万能险、投连险、债券基金等扩张。2月14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元宵理财”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7%。这款产品曾被外界猜测为“余额宝2号”,但它对接的是两款1年期万能险理财产品,到了3月底,阿里巴巴又推出“娱乐宝”理财与增值服务平台。

(五)金融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大体有第三方支付模式、网络贷款平台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众筹模式、信息化金融机构模式和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六大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地发展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各方面的不断创新,未来一段时间里,互联网金融模还会出现一些更新更适应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创新,也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其他方面的创新和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的发展。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技术路径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个“新事物”,金融监管总体上应当体现开放性、包容性、适应性,同时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培育和防险并举,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构建包括市场自律、司法干预和外部监管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一是关注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应当是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通过增加金融服务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可能会放大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低,可能会使非金融机构短时间内大量介入金融业务,降低金融机构的特许权价值,增加金融机构冒险经营的动机;二是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在精心呵护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精神和普惠性的同时,必须及时惩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良莠不齐,少数互联网企业运营中基本没有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体系,而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不持牌地做传统金融,有些平台甚至挑战了法律底线;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信息披露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其经营信息、财务信息、风险信息、管理信息等告知客户、股东等。准确充分的信息披露框架:有助于提升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和单家企业的运营管理透明度,从而让市场参与者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及其内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发挥好市场的外部监督作用,有助于增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任度,奠定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助于避免监管机构因信息缺失、无从了解行业经营和风险状况,而出台过严的监管措施,抑制互联网金融发展;四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应保持良好、顺畅、有建设性的沟通。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良好、顺畅、有建设性的沟通,是增进相互理解、消除误会、达成共识的重要途径;五是加强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强化行业自律和加强监管协调。强化消费者保护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许多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要引导消费者厘清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的区别,促进公众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性质,提升风险意识。

五、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技术途径

(一)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内在联系

我们可将金融创新理解为是金融领域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的总合。金融创新是指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金融创新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的汇合,这些因素包括不断发展的电子通信技术、变化中的金融管制环境、日益增长的金融机构竞争以及动荡不定的金融市场。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的发展使金融的风险管理、信息处理、筹融资、资源配置、支付清算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资源,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提出新的需求,推动其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也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高了经济效率,支持了金融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首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成本逐渐降低,利用电子技术取代人工成为现实,从而形成了从前台到后台、从交易处理到内部管理、从档案管理到文件传输等全方位的电子化体系。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POS机、Al,M机等客户服务系统的稳健发展,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的服务形式出现,Intornet正在给全球银行业带来革命性转变。

其次,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了有关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人工成本,简化了大量的工作,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现如今,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形成了贯穿整个金融业的信息流通网络。各种金融机构联系更加紧密,各大交易清算系统一也建立了内部联系。在这种新形势下,只有满足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金融交易产品才能在现有的金融交易网络上流通,比如资产证券化。

再次,大数据技术:一是流处理,伴随着业务发展的步调,以及业务流程的复杂化,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数据流”而非“数据集”上面。二是并行化,大数据的定义有许多种,以下这种相对有用。“小数据”的情形类似于桌面环境,磁盘存储能力在1GB到10GB之间,“中数据”的数据量在100GB到1TB之间,“大数据”分布式的存储在多台机器上,包含1TB到多个PB的数据。三是摘要索引,摘要索引是一个对数据创建预计算摘要,以加速查询运行的过程。四是数据可视化,可视化工具有两大类:探索性可视化描述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和分析师挖掘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可视化的洞察力。

最后,云计算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

六、结论

互联网金融将是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互联网金融将会是一个高增长、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其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也将会是不可估量的。同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日起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当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解决的。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类型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方面实现创新发展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借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也可以说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百度搜索[EB/OL],百度百科[EB/OL]

[2]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O2O将成创投热点.中国金融信息网[EB/OL]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EB/OL]

[4]黄震.P2P网贷平台热的冷思考[J].中国报道,2013(2)

[5]张萌.网络金融的风险控制分析[J].时代经贸,2013(4)

[6]童楠,陈建刚.金融遇上互联网[R].国金证券专题研究报告,2013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R].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2

[8]万建华.(2012)点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未来金融业变局[J].新金融评论

篇5

从经济社会跨入技术社会,这是摆在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一个全新的AI世界即将到来;一场大融合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

技术社会发展的引擎正由互联网逐步转换为AI。

从技术创新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的智能IOT时代,所有的智能终端都将植入智能芯片,未来的不再有云计算一统天下,而智能计算、认知计算、网络计算、边缘计算将大行其道。

从技术文化来看,AI技术也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力量,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进,支配并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篇6

所谓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训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合理的实训教育本应该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却成为了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内训的责任。而对于聋人来说,因听力缺陷导致的沟通不便,在毕业后参与工作时,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校内学的课程知识用不上,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学不会;沟通能力不佳,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能力很难跟上企业技术的发展,职业生涯发展前途渺茫。可以说,实训是一座重要的桥梁,连接着学校和社会,对聋人而言,如何过桥,桥的那边是什么,都是聋人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聋人的实训主要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主要包括教学实训、竞赛实训、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训等,校外实训主要有企业见习、企业顶岗实训和生产实习等。目前该实训模式存在着问题:首先,校内教学模式侧重知识的灌输,基于此的实训模式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实际操作机会不多,专业技能很难得到提高。其次,校内实训模式单一,实训内容往往几年不变,很难跟上专业技术的前进步伐。再次,企业联系困难,企业实训机会难得,而聋人的技术水平很难满足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造成与企业合作难上加难。最后,企业资源有限,由于企业的自身盈利需求和与聋人沟通的困难等原因,聋人的技术渴求很难得到满足,实训效果不佳。如何做好聋人实训,确保聋人能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必要的职业技术应用技能,并提前学会适应公司和企业的工作氛围,进而适应社会,都是身为特教工作者所必须要做的。

二、基于互联网模式的聋人实训创新模式的可行性讨论

当今社会互联网发达,各行各业都与互联网密切联系,将互联网和聋人实训模式相结合是一种创新。首先,聋人实训存在着沟通问题,听力的缺少造成了信息接受能力不足,他们需要一种听力以外的方式去接受实训的知识。其次,聋人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很高,有些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但十分热爱互联网,而且对网络相关的知识很会钻研。再次,互联网技术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训资源,而且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对聋人的实训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聋人实训创新模式是有必要探索的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聋人实训创新模式,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其一,手语是一种聋人日常主要的沟通手段。在实训过程中,一方面,企业缺乏相关的手语翻译人才,另一方面手语很难表达复杂的专业用语,即便表达出来聋人也不一定理解。其二,聋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部分聋人面对书本文字耐心不够,但是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去进行实训操作不但效果不好,还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其三,实训的过程中,因资源有限,对实践水平不同的聋人,往往设置相同的任务,造成了有些任务无法完成。其四,实训中学生的成绩和表现,只记录于实训记录中,往往记录完毕后就束之高阁,无法对学生的今后的职业生涯形成有利作用,更无法反应给企业和社会。其五,不管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与企业合作就必须听取企业的诉求,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有诉求很难反映给学校,即便反映到位,也不一定有用。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聋人实训创新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构建实训教育模式,契合聋人特点

为了构建聋人实训的有效的教育模式,必须结合聋人自身特点,构建实训教育的网络平台。聋人在学习中存在下列特点:对图片和影片有兴趣,对文字材料兴趣不够,对直观的材料表现出能表现较强的模仿能力,对抽象性高或者逻辑性强的材料理解能力不够。遵循这些特点,该网络平台需要有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和直观易懂的实训材料,才能符合聋人的认知,进而巩固聋人实训的理论基础。首先,平台的建设需要通过互联网收集与实训相关的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整合到实训平台中。其次,减少纯文字说明,对必要的文字说明由繁入简,并尽量结合实例和教学视频,加强聋人对材料的理解。再次,积极录制和上传实训相关的教学视频,并在视频下方添加字幕,有条件的可加入手语翻译内容,确保平台与聋生形成良性互动。最后,利用网络平台的反馈功能,充分采集听取实训中聋人的意见,对聋人理解困难的内容,做到及时发现并处理,实现实训网络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契合聋人特点的网络实训平台,可以提高聋人实训的教学效果,是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训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实训评价模式,提高实训效率

一直以来,实训评价模式存着难题。校内实训时,实训教师往往是一对多的模式,精力有限,无法对每个聋人采取及时的评价。校外实训时,评价更需要借助企业资源,教师不仅要频繁与企业辅导老师沟通,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也不一定客观。借助互联网技术,实训评价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在每个合适的实训节点,在网上布置与实训相关的题目,题目可以由选择题,判断题和多选题组成,要求聋人认真完成。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数据库中的正确答案与聋人的完成作业进行比对,自动生成本次的作业成绩。再通过统计各个学生的个人成绩,形成全体实训人员的数据表和分析图表。通过这种方式,首先,加快评价的效率,节约教师的时间成本,使教师可以留出精力更深入的参与到实训活动中去。其次,通过最后形成的图表,教师不仅能掌握每个聋人的实训情况和实训问题,而且还能统筹全体聋人的实训状况,及时发现在聋人中普遍存在的实训问题,并予以改进。再次,聋人通过评价模式可以了解自身实训成绩,和在班级中的排名状况,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最后,企业可以通过实训评价模式,了解聋人的职业技能能力,并提出实训单位的要求和建议。完善的实训评价模式,可以记录每个聋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分析聋人的存在或者可能出现的群体性问题,进而帮助学校和实训单位掌握聋人实训的状况,进而提升实训的效率。

(三)构建实训自学模式,实现分层教育

在实训过程中,聋人的知识、能力水平,实操能力存在差异,实训的效果也有好有坏。特别是校外实习中,企业导师自身精力有限,无法顾及每一个实训的学生,对部分知识水平一般或者动手能力差的聋人听之任之,造成了实训效果的缺失。为确保实训效果的普遍性,应采用分层教育模式。而要采用分层教育模式,先要有分层的根据。传统的分层教育常常依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以往的印象和当前授课过程中的表现来评定的。结合互联网技术,除了传统分层方式,还可以加入网络评价系统的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聋人在网络评价系统中的表现,分析聋人个人对实训的学习状况。对学习状态不佳和学习兴趣不够的聋人,及时介入教育,解决他们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对学习能力强,实训任务完成效率高的聋人,积极对其进行拔高教育,让他们能掌握更高的实训技能,并发挥他们的领头羊作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通过实训日记的方式,鼓励聋人将实训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的引导和解决。

(四)构建实训宣传模式,加强企业合作

长期以来校外实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第一,聋人会在多个企业实训,由企业导师全权负责若干个学生,聋人的实训情况学校很难了解和掌控。第二,企业对聋人发展的建议不能及时反馈。比如企业根据对聋人的实训,发现部分聋人更适合企业的新岗位,这个意见就很难反馈给学校。第三,学校很难对企业的发展有了解。企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会变。学校不能及时了解这些变化,会变得很被动,对聋人的将来发展存在不利影响。基于互联网技术,可以构建实训宣传模式:首先,学校可以将每个聋人的学习成绩,专业擅长等信息传递给企业,使企业能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其次,企业可以将企业的当前技术需求及时反映给学校,学校也可以根据当前技术发展的情况,更新专业课程内容,为学生实训创造更好条件。最后,重视企业诉求,学校对企业中通用的职业技能证书应予以重视,在聋人课程教育中应有所体现,并组织聋人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对已经取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的聋人,应予以适当鼓励并告知企业。

四、结语

聋人实训模式的探索道路才刚刚起步,基于互联网技术,建立有效的实训教育模式,让聋人乐于学习实训相关知识;建立切实的实训评价模式,让学校和企业及时地掌握聋人学习状态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可行的实训自学模式,对聋人实训实行分层教育,分层辅导;建立良好的实训宣传模式,让学校与企业沟通流畅,加强合作确保聋人实训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聋人实训模式的创新和进步,需要学校、企业还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是这个努力是绝对值得的,因为聋人实训模式是聋人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优秀的实训模式即是给沟通不便的聋人提供的一艘快艇,让他们能在社会的浪潮中起航,共赴小康。

参考文献:

[1]吴建宁.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1(3).

篇7

(一)服务的被动性

服务的被动性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一个特点,传统服务中,图书馆员很少会主动询问阅读者需要什么帮助,而阅读者也通常是在遇到问题或需要借阅图书时,才会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这使得图书馆员逐渐形成了自己是图书管理者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使得图书馆员的服务效率降低,同时可能会导致服务态度变差,所以服务的被动性是不利于阅读者得到良好的服务的。

(二)服务的封闭性

凭借学生证等方式进入图书馆,是图书馆管理中常见的一种方式,所以图书馆员所接触的通常都是本校的学生或教师。这使得图书馆员,通常只针对一些自己所熟悉的师生进行服务,对于陌生的人员则表现出质疑及提防的心理,使得一些校外人员在图书馆所受到的服务大打折扣。但这种封闭性的服务无论是对图书馆员服务质量的提高,还是学校图书馆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浅层次的文献服务

以书为本,是图书馆员传统服务方式中常见的心态。很多图书馆员为了减少自身的服务责任,通常会对一些较为重要的图书进行特殊管理,如贵重的图书不进行外借或者仅借给自己所信任的人,从而避免重要图书丢失等问题,减少了自己的责任与压力。但是图书馆员这种减少责任与压力的方式,便形成了浅层次的文献服务,这使得很多阅读者不能够获取更多自己所需求的资源,对于一些更深问题的研究也难以进行,这无疑违背了图书馆建立的初衷。

(四)劳动密集型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通常是以纸质图书为主,所以在图书的整理、管理等方面上,无疑加大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图书馆员的服务成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了减少自身的工作强度,图书馆员一般很少向阅读者进行图书的推荐,也不希望阅读者进行更多图书的阅读与外借,而这种服务态度及方式,不利于更好地服务读者。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的探究

从上文能够看出,高校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着被动性、封闭性、浅层次性、劳动密集型等弊端,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向数字化转型。原有的服务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所以服务模式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服务应该更加多元化、层次化,不能仅依靠图书馆员来进行服务,只有做好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才能够使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更好地被阅读者所使用,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数字化的效用。

(一)服务观念的创新

服务观念的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关键。图书馆员服务意识的创新,首先要改变自身是图书馆管理者的意识。图书馆的维护与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员的管理,但图书馆更体现出一种服务性,图书馆是阅读者获取资源的重要场所,其存在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于阅读者。其次,要加强图书馆员态度的培训,图书馆员在传统的服务中,为了减少自身的责任、压力与工作强度,采取了一些不合理的服务措施与态度,这使得阅读者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的获取。所以应该加强图书馆员工作态度与服务态度的培训,使得图书馆员更积极与主动为阅读者进行服务,并避免对不同阅读者采用不同服务态度现象。在广义上,服务观念的创新则是要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计算机等设备良好的运行是保障阅读者进行资源获取的关键。所以平时对于计算机等的维护和完善,也是对阅读者所提供的服务。各高校应当进行服务观念的创新,不能仅仅把图书馆员的服务,当作图书馆服务的全部,同时应该看到设备的维护,信息资源的整理归类,信息资源的更新等同样是对于阅读者的服务。

(二)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

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点。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接下来将进行分别的阐述。首先是丰富信息化、数字化的资源,互联网时代下资源的更新与传播速度加快,为了使阅读者能够获得更丰富、具有时效性的资源,应当加强对于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更新与分类。这就需要在提高图书馆员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能力的提升,使得图书馆员能够及时发现新的资源,将新的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并融入到现有的资源当中,在阅读者进行资源的检索时,就能够及时获得丰富的资源。其次,加强阅读者的针对,这种针对应当对阅读者进行相关的分类,依据读者分类制作相应的资源模块。当然,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应的模块,还可以根据其他方式划分更多的模块,使得有资源需求的阅读者更好地进行资源的检索,从而实现高校互联网图书馆的高效服务。最后还可以为阅读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互联网、数字化不但能够快速进行资源的传播,同时更有利于人们的交流,所以互联网下的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有利于阅读者之间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同时对于阅读者所出现的疑惑,通过相互的交流能够更好地得以解决,这同样是服务读者,并且这种服务更加直接与便捷,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阅读者。

篇8

【关键词 】互联网;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技术创新是企业及国家生存及发展的基础,随之各国相继采取措施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1年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接着在2012年美国通用《工业互联网》白皮书,紧接着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互联网如何提高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1.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

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是准备阶段智能化。工业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消费信息(如:产品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分析,采购部根据这些信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扫描二维码以便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第二是生产阶段智能化。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公司商品,工业企业按照消费者所选商品信息根据电脑指令进行零部件组装,帮助工业企业实现“以产定销”目标,减少生产成本。第三是物流阶段智能化。工业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明确消费者购买地点,可以准确并快速的提高物流效率。第四是销售阶段智能化。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与实体店共同营销,减少对线下实体店的依赖,实时给消费者传递有效信息,减少销售成本及社会交易成本。

2.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市场、顾客实现平台化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提供给工业企业、市场、顾客更多的便利互动机会。在当今时代,工业企业在三个方面更加注重企业创新,即为:物联、务联、互联。物联是指工业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将个性化需求与柔性制造相结合,包括:产品物联(如智能小家电等)、装备物联(如注塑机等)。务联是指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如智能传感器)。互联是指工业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匹配进行协调,包括:买卖、服务等方面。其中买卖互联是指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买卖数据一致,实现工业企业之间买卖业务的进准对接;拓展互联是指没有中介与,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拓展企业网络;协同互联是指通过工业互联网,工业企业生产透明化,供需双方实现作业一致;服务互联是指通过工业互联网,企业可增加产品的售后及维修服务。

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企业的物联、务联、互联等方面的提升,企业可以使员工更好的与创新资源对接,创新资源包括创业机会、客户、市场等。因此,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市场、顾客实现平台化,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发展模式发生改变

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发展模式进行改变的根本原因就是互联网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消费行为及习惯的改变,消费者消费方式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实体店当面消费方式,消费者消费行为及习惯呈现多样化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线上消费方式普及,消费者对产品及行业知识获取途径更容易、了解比较多,由原来的被动消费变为现在的主导消费,消费者掌握着现代工业企业价值链主导权。企业必须改变生产与组织方式,以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企业与顾客精准互动,推进定制化生产,提高专业化程度,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例如CPC2025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包括:第一、智控企业CPCE。它通过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将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进行联网,使管理者远程就可以操作生产运作。第二、智控城市CPCC。它是一个云平台,是工业企业之间供应链数据进行衔接,提高企业的采购与销售能力。第三、智控大数据CPCD。它是大数据分析,判断出企业及行业水平,帮助企业实现有效决策及可持续发展。

4.互联网与工业企业进行融合创新

4.1营销及服务创新

互联网使营销及服务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交营销创新。一些工业企业现在也在用微信、网站、移动社区等现代社交途径进行与顾客交流,及时获取信息,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顾客进行精准营销和提供个性化服务。企业通过网络渠道得到更有效的宣传效果,进而达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更好的完成产品营销目标。第二、服务型制造创新。一些工业企业将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结合,构建产业生态服务体系,通过开放网络平台实现用户在线体验、互动设计与企业研发、营销、供应链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远程监控、主动维修,个性定制等服务,也可以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信息。

4.2生产组织模式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企业必须学会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互联网思维具有开放、共享、融合等特点,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工业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集中控制生产组织模式,工业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由传统的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控制转变,逐步出现了众包设计、远程控制、工业云等新的生产组织模式。

5.互联网使工业企业付费方式发生改变

传统的付费方式为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销售商品价格在出售之前就已经确定,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按照所定价格进行交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企业付费方式由传统付费方式向后向、多元方向发展。

工业企业付费方式向后向发展。例如现在许多工业企业推出消费者免费服务,消费者可在手机上苗费下载有关公司开发的应用软件,消费者可在免费享受企业提供的服务,若消费者满意便可以购买,针对在享受服务期间所消耗的数据流量花费,有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承担,从而实现了工业企业付费方式向后向发展。

工业企业付费方式向多元方向发展。例如现在的一些工业企业将销售渠道扩展到电子商务、移动社区等上面,这些销售渠道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交易过程完成之后可实现交易双方的互相评价,进而为交易双方积累一定的信誉,企业可根据消费者信誉决定是否给予一定的增值服务,消费者可根据企业的信誉决定是否进行消费。

多元方向的付费方式种类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付费方式、按类别和数量进行付费的模式、按时长与数量进行付费的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付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在企业官方网站购买公司产品,消费者到企业实体店也可以享受到同等优惠及服务。按类别和数量进行付费的模式是指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消费类别及数量进行划分,在不同的范围之内,消费者所付费用不同。按时长与数量进行付费的模式是指企业按照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时间长短及数量进行划分,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长期使用公司产品。

参考文献:

[1]文丹枫等著.决战互联网+: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与创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07:127一128.

[2]曹磊、陈灿等著.互联网+“跨界与融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7:190一193.

篇9

1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变革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对工业自动化带来了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能够使供应链管理中采购、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衔接起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如,在生产设备中应用数据与信号处理技术,及时采集生产设备的相关信息,并在生产中利用识别技术监控原材料的消耗,能够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将传感网络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构建了全球制造业效率最高、规模最大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作。

1.2 优化工业生产工艺

在工业生产线上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线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实时参数采集、材料消耗监测的自动化水平,而且还提高了生产过程监控、诊断、控制、决策、维护的智能化水平。如,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通信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加工产品温度、厚度和宽度的实时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促使生产流程不断优化。

1.3 强化环保监测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环保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能够实现对各种工业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可在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污口安装无线传感设备,实时监控企业的排污情况,一旦发现污染物排放超标,则可远程关闭排污口,从而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1.4 保障工业安全生产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传感设备布置到作业现场和设备中,可以建立起开放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综合网络监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监管平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响应、有效控制各种作业危险的作用,通过实时了解危险环境中作业人员、生产设备以及周边环境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工业生产安全。

2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启示和创新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应当在各个环节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并在终端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互联互通、测试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从当前技术发展前景来看,互联网化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将更加网络化、小型化、低成本化,不仅有利于强化生产过程控制,更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力。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势必会给工业自动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机遇。

2.1 控制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控制系统由最初的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到第二代分散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使得网络化控制系统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相比较基于客户端/服务端的网络化控制系统而言,基于多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具备更好的移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解决网络化控制中的复杂问题,使其成为了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工业控制网络要进一步融合现场总线、以太网、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多种控制网络互联技术,增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强化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 工业通信无线化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通信领域中,可为实现工业通信无线化带来新契机。尤其在有线无法使用的作业现场,使用无线通信更能发挥其确定性、可靠性、实时性、兼容性的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各大供应商在工业自动化产品中应积极引入蓝牙、GPS、WiFi、LTE、WiMax等先进技术,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和无线联网功能,推动工业通信无线化的实现。当前,无线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仍局限于采集和监控方面,但是随着无线技术可靠性的不断增强,势必会扩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2.3 仪器仪表智能化

当前,我国适用于工业领域的仪器仪表大多数属于中低档水平,而高档、大型的仪器设备均依赖于国外进口,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自动化创造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展新型产品研制,使仪器仪表向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传统仪器仪表相比,新型仪器仪表与元器件应具备微型化、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计算机化、光电机一体化、综合自动化的特点。如,通过在仪器仪表模式识别、图像融合中引入智能感知与压缩感知技术,以增强仪器仪表的智能性。

2.4 安全生产自动化

安全生产管理一直以来是工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有效提高工业安全生产水平带来了机遇。工业安全生产主要分为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两大部分,机械安全可以通过使用安全按钮、安全门、安全传感器、安全总线、安全PLC等产品加以实现,过程安全则需要保障机械运作过程、人员操作过程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性,要求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制定和落实安全解决方案。当前,在工业生产领域所采用的安全仪表系统(SIS)就是能够确保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的重要措施。SIS网络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采集、汇总、存储生产控制系统(如PLC、DCS系统)的重要参数,使安全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准确分析生产信息,从而保障生产控制系统网络始终处于可靠运行状态,提高工业安全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然而,我国生产的SIS产品获得功能安全认证的较少,所以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今后提高SIS网络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

2.5 通信协议标准渐近化

通信协议标准化意味着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工业控制系统具有更加良好的可操作性。众所周知,TCP/IP是互联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协议标准,分散控制系统(DCS)在控制网络中自成体系;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虽然达到了国际标准,但其种类相对较多,从而增大了选择难度;工业以太网是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向智能化、网络化、分布化的方向发展,要求通信协议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国内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标准的水平相对较低,同时标准制定与修订的速度比较缓慢,高技术标准的缺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加快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已经势在必行。

3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工业领域中最热点的应用技术之一。为了加快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工业领域中充分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其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实现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最优化、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化、供应链管理高效化的目标,从而为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慧欣.物联网,自动化行业新机遇、新挑战[J].自动化博览,2013(4).

[2]孙柏林.展望“十二五”: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仪器仪表,2011(5).

篇10

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业务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开启了信息产业新的周期。同技术产业周期的转换相对应,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移动芯片取代PC操作系统和芯片成为当今信息产业基础技术发展主线,产业格局亦发生颠覆变化。尤为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带动了信息产业基础技术发展模式的变化,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开源开放和移动芯片产业的水平化分工最具代表性:

1、开源开放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技术发展和生态维系的主导方式,我国充分利用全球开源资源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技术产业成为可能。以Android为代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改变了PC时期微软封闭授权的模式,形成了开源化发展的新局面,并体现以下新特点,一是系统内核基于开源Linux,并在系统中间件以及应用组件中大量采用开源软件。二是基于开源协议对操作系统源代码开放,允许第三方依据自身应用及功能发展需求进行修改和定制,从而在开源操作系统平台上调动硬件、软件和服务企业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最大程度集聚产业力量。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源开放的发展模式是我国突破操作系统技术的重要机遇,我国已有若干企业开始参与到系统技术的研发当中。

2、水平化分工是移动芯片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我国有机会充分参与到核心芯片的研发当中。PC时代,英特尔独揽基础架构、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三大环节并封闭发展,仅授权AMD和威盛进行少量x86芯片生产,其他企业/国家难以进入。移动智能终端时代,ARM对全产业开放基础架构技术,任何企业均可在缴纳一定费用、取得许可之后,进行芯片设计,ARM授权企业已达300多家。产业开放推动水平分工进一步细化,在制造和设计分离的基础上,继续分化出专注于IP核研发的企业,更降低了芯片设计技术门槛,推动其快速繁荣。由于分工的水平化,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芯片的设计以及制造当中。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两个领域均有了良好发展基础,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各产业要素中表现的综合实力远优于PC时代。总体看,产业链各环节素质齐备,创新群体数目显著增加,通信运营、互联网与终端制造等企业的市场掌控力度均有实质性提升,并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芯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当前操作系统、芯片两大核心技术的发展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把握好当前互联网带动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机遇,就有可能使我国能够大幅度缩短学习曲线,实质性参与到核心基础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当中。特别是以开源为路径,以生态系统为目标实现我国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创新突破;抓智能终端和移动通信的已有基础,聚焦移动芯片产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进一步提升,从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握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芯片两大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产业从追随到领先的突破、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篇11

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的数据公布,自2013年起每年我国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高达10万人以上,在这些匆匆走入职场的学生中,能够达到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数凤毛麟角,刚刚毕业的学生受到高校传统教学方法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落差的影响,在就业的职位选择上、薪资的待遇上、职业后续发展能力上处于劣势。因此,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结合国外高校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本国的发展需求,不断地改革教育方法,以期培养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实践型人才。

一、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家庭都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培养孩子,但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让这些孩子参与社会实践非常少,造成实践能力薄弱,适应环境慢,其独立生活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等相对欠缺。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不足,判断事物发展状态的综合能力欠缺,导致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实践能力的缺失,使得毕业的学生不懂得职业规划、不懂得协调工作与生活,缺乏c人交流和沟通的技巧。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如果不主动的去参加社会实践,又得不到学校的合理引导,必然造成其工作后不能适应高强度工作节奏、不能迎接激烈竞争和挑战,甚至生活和工作都无法有条理的安排。

(二)高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

随着社会上的实践能力需求的呼声不断提高,高校也逐渐的在原有的课时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而改革的办法通常是总课时不变,压缩原有的理论课时,将课时让给实践课,导致的恶果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们不得不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方法拼命赶授课进度,几乎无暇安排更多的模拟操作,有的甚至连教学计划安排的模拟教学课时都难以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很多高校都建起了模拟实验室,财经类专业通常会设置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会计审计模拟实验室、证券期货投资模拟实验室、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等,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或与相应的软件公司设计了模拟系列软件,这是改善教学资源和条件的一大进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课时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建立系统的模拟实践课程体系只能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模拟教学的课时没有保证,造成模拟实验室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教学计划中的模拟教学也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点,一个学期一门课安排3次左右,加在一起不过4-6课时。这种表面化的模拟教学因为课时得不到保障,所以能解决的专业问题非常有限。

(三)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大多的高校教师取得相应的学位后,就留在高校任教,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仅限于本专业的相关领域。这些教师没有在真正的工作岗位工作经历,缺少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演示能力较弱,只是泛泛的对课程进行介绍。这样的教师如果从事实践课的讲授,首先对实验的软件的后台维护、数据准备、课中的软件操作、课后的考核等基本技巧掌握就不足,更遑论对实践课程的指导了。而有一些教师在社会中参加了实际岗位的锻炼,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的使用实践教学软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熟练,上课会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负担,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授进度。能够把握好课堂节奏的教师,受到课时量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无法系统的把实践知识完整的教授给学生。更不要谈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实现融会贯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可以补充培养的,可惜在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教师的理论研究,严重忽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评价,甚至在职称评价、工作量的评价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老师有歧视性的评价。这些也是高校教师不愿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不愿主动的付出精力在实践教学上的主要原因。

二、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与处于先进水平的实践单位取得合作

这里所说的先进水平的实践单位,是指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在同业中有较好的口碑,愿意与高校合作共赢,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企业。派送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这样的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实践工作,至少负责一个项目或者多个项目的完整的具体操作。这样,参与实践的教师会对实际的工作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效。对于高校引进的各类财经类软件,一定要重视软件的开发、使用、后续升级,应与所购软件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做好软件购买前的充分调查,保证购买的软件在同类软件中的先进性,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软件购入之后,应号召本专业的教师积极地参加软件的使用培训,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应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对软件的维护、升级、数据整理、课前数据准备、课中控制、课后考核进行专业的打理。

(二)当前高校财经类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下的教学模式。

一是理论课所占比例相对较少的单一课程的实践教学,这类的实践教学可以由理论课教师独立完成,操作技能难度不高,训练的项目相对较少,课时要求不多,学生可通过相对机械的练习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环节的实践操作技能,例如点钞、小键盘、珠算等等,这类课程可以整合到一起,利用较少的课时完成教学。

二是理论课比例较大,实践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或教学软件对该理论知识进行较为仿真的实践体会,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稍有难度,训练项目视课程的需求不同数量不等,课时通常在6-15之间,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虚拟条件下的学习任务,达到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例如基础会计、成本会计、银行会计、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证券等等此类课程均是采用此种方法完成实践教学。

三是设立专门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体课程的主体,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的掌握了所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后展开,通过手工或教学软件对学生所掌握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这类课程难度相对较高,训练项目往往融合了多个课程的知识,课时通常在36-68之间,学生需要组队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虚拟操作环境下的实践任务,达到对本专业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这类课程难度相对较高,需要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进行指导,该教师需具备多个专业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例如会计综合实训、财务决策软件实操、VRSE等这类课程此种方法完成实践教学。

(三)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财经类实践教学模式

上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显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更好的引导,也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因此根据当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发展的特点,应逐步探索开放的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所学专业中选择感兴趣的实践专题,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相对真实的各类实验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实验室在内容、时间、场所以及设备上没有固定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实践教学为“主动探索”实践教学,从而督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开放的实践教学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教师仅起到指导和监测实验过程的作用,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和自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进行量化考核,因为学生的实践结果随着不同情境的出现而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考核标准,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跟踪观察进行评价,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书写详细的实践报告,从而总结实践经验,获得创新实践的综合性文献,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现在的高校都建立了局域网,大多数的专业也购买了足够数量的模拟软件,尤其是一些高仿真的软件,例如用友公司的VBSE、网中网公司的财务决策软件、大智慧软件等等都是能够面对财经类大多数的专业的软件,这些软件往往分为多个模块或者多个专业角色,这样就可以让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的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流程作业实验或商务实验。这些平台可以在局域网上完成,也可以在Internet完成,得到件开发者的实时指导。即便是寒暑假期间,学生依然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这些软件,尽管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地域,教师依然可以在管理平台上轻松的完成对整个实验的环境设定、监控和管理。

基于以上的实践教学的经验,有很多的商业机构和高教的团体通过互联网开展了实践技能大赛,例如企业财务决策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物流技能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全国性、地方性大赛的开展,参赛选手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参赛,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最先进的实验数据环境,把实践教学改革的参与程度和交流深度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企业真实运营为背景,实践技能大赛的选题要与企业共同设置,与职能岗位密切相关,如营销策划、广告策划、财务规划、筹资、投资、厂房投建、人事规划、生产经营、仓储规划、物流规划、财务报税等等,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使参赛选手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工作,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求参赛选手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在不同的节点各队选手的选择不同,因此并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数据,而是依据选手的操作是否符合行业规范、经营效益高低等等进行成绩的评价。

(四)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篇12

2009年8月18日,当百度创始人、cEO李彦宏出现在“2009百度技术创新大会”高6米、宽超50米的巨大屏幕上时,他的代表词不是百度,而是技术。

在这次大会上,李彦宏一改低调,极富热情地讲述了框计算――未来一站式的互联网服务。它的提出,引来了无数的关注,世界各大媒体也都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从十多年前的超链分析到现在的“框计算”,作为全球搜索引擎领域优秀的技术专家,李彦宏再一次用对互联网技术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眼光,证明了他对于技术的热爱和执着从未消褪。

然而,当百度在全球互联网市场的成功,宛如一个巨大的光环笼罩在李彦宏的身上时,这个一手促成了百度“中国奇迹”的互联网领域传奇人物似乎逐渐淡去了他的技术特质,变身为一位成功的商业战略家和成功管理者。甚至于,大家好像已经忘记了他是开发出搜索引擎奠基技术“超链分析”的那个人,一个用互联网搜索技术改变世界的先锋。

“框计算”理念的诞生也再次证明了百度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前瞻性的眼光。作为百度掌舵人的李彦宏,则是百度能够在不到十年的短短时间里书写这一互联网奇迹的缘由所在。李彦宏坚定地认为“技术创新将改变世界”。在他的主导下,百度的每一步成长和跨越,证明了自己对技术创新最、赤诚的热爱。从创办百度搜索,到推出百度知道、百科、图片、视频等一系列创新性搜索产品的面世,再到“框计算”理念以及阿拉丁平台等产品的问世,百度前进的每一步都与技术须臾不离。

中国正处于在一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变革阶段,技术创新能力将是决定中国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不同于那些单纯依靠商业模式取胜的企业,百度更渴望用具有开创性的技术去推动产业的真正进步。而这,也让百度成为了国内互联网领域唯一举办技术创新大会并受到众多业内人士和技术粉丝追捧的原因。

事实上,“框计算”能够引发如此轰动,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对“技术创新”的饥渴。在200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这个特殊时期,创新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显得更为重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最缺乏的是核心技术,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而在这条技术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