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规模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医药行业规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物医药行业规模

篇1

生物医药产业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生物产业中,生物医药起步较早,规模较大,进展较快,在整个生物产业中占到70%到80%,是整个生物产业的核心。尤其是近10年来,生物医药行业的表现异常活跃,一些生物医药的产品治疗了很多在过去无计可施的疾病,如对肝炎、癌症的治疗都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

在国际上,生物医药行业一直被各国看好,无论从研发还是产业化角度都成为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的核心和重点。美国、欧盟等生物医药技术前沿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的创新药多半出自生物医药领域,且受到医学界的欢迎,销售额迅速增长。像基因工程类产品、疫苗类产品,单抗产品等,都给了医生全新的选择。事实上,生物医药不仅是全球创新药研发的新宠,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攀高,增速在不断加快。

创新是源泉

目前,国内在生物医药上已经做到了把国外已经产业化的产品迅速转移到国内进行产业化,而现在需要的则是创新,科技突破是生物医药行业做大做强的难点,同时也是关键点。可以说,创新是生物医药发展永远的动力源泉。当然,这可能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但国家近年来一系列重大专项的支持,使我国生物医药已经具备了原始创新的能力和基本条件。

高通量基因克隆表达、大规模细胞培养及纯化技术平台、抗体人源化平台等一系列技术平台的建立,奠定了我国生物医药研发的基础条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承担了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尤其是原始创新的主要工作;大量海外留学生的归来,充实到生物医药行业的各个环节,大大缩短了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摸索阶段;企业研发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如沈阳三生制药的红细胞生成素、厦门特宝生物的长效抗干扰素等,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政策是推动力

篇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97-01

1 前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一项重要制造业,它是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既可以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实力,它的良好发展也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药研发生产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人力资本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走向。比较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制药水平,集中体现在新药研发水平差距较大,这也和我国医药研发人才培养水平有限有最直接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对比2005年,年均增长2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快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实现利润1407亿元,年均增长31.9%。技术创新成果也很显著,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医药创新领域,一批创新药物获得批准。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药业的总产值同批增长达到29.02%,虽然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一直趋势良好,但实际上人力资本仍旧是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的瓶颈都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具体现状分析如下:

2 医药行业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不能满足现状

单从医药制造业来看,2011年总从业人员数约为179万人,相较2010年,增加比例约为3%。相较2000年的998万从业人数,十年间增长约为79%。同时由于国家不断加强医药行业的准入政策,规模较小或资质不足的企业不断被淘汰,得以生存的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的竞争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从另一方面来看,医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医学类毕业生2010年较2009年就有13.8%的增长。医药从业人员还包括药学、生物、化学等专业。2011年包括生物制药等医药相关毕业生更是达到579204人。可是即使如此,随着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但因为医药行业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且规模较小,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人才缺口。根据英才网联旗下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医药行业2012年人才需求与2011年相比增长41.4%,其中一线城市增长幅度较大,北京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35.2%,广东同比增长36.9%,上海同比增长49%。其中根据多份招聘网站的医药行业人才供需分析,专业营销人才和研发人才是目前最为紧缺人才。

3 医药行业人才基本素质要求较高,重点领域医药人才培养不充分

医药行业对于员工的学历、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前程无忧2011年的调查报告,生物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94.1%拥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其中55.8%拥有本科学历。员工整体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都在所有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医药学类学制通常是5+3+3制,即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整个培养过程将长于其他专业。我们再按照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行政人员来区分医药行业的人员构成。其中除生产人员和少数销售人员学历为医药类专科大专生外,技术人员和主要销售人员绝大多数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而研发工作则主要由硕士、博士,甚至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员承担。根据IMS在2012年4月的消息,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医药研发中心向中国移动,医药研发人才对于研发市场的有力支撑,明确表示了“医药研发人员将持续性保持活跃”。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60家大型医药企业研发人员仅占大中型医药研发人员总数33.8%,对比美国39家PhRMA会员企业的研发人会员就占美国全产业研发人员总量72.8%。

4 医药行业人才地区性非均衡

人才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大量高学历、丰富经验的医药人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和大城市,而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软件人才数量较少。根据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图1),超过一半的医药类人才都集中在东部区域,西部共12个省份却仅占17%。吸引这些人才的原因不仅仅是东部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建立了良好的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已批准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省市已达到21个,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比如上海地区现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新药创新成果最突出的基地;江苏地区现已形成苏州、泰州、连云港、南京一线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天津地区聚集了500多家从事生产研发的相关机构,中药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这些都是大量吸引医药人才的根本原因。

5 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存在差距,人才流动率较高

虽然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其实总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医药领域仍存在不同工种间、不公细分行业间的差距。比如从事研发和销售人员的工资明显要高于从事生产员工。随着跨国医药公司的抢滩和本土研发机构的快速崛起,中国本来就不甚充足的研发人才供应更显得捉襟见肘。不可避免的,研发人才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研发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不过以我国目前医药行业发展侧重来看,医药销售人员仍然被医药公司认为是最紧缺的人才。同样,也是因为研发人员学历水平最高,前期的人才培养投入最高,而生产人员的前期教育投入有限,不可避免的使得生产人员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类。

从行业细分来看,生物医药行业一般薪资水平高于流通、化学药、中医药等其他行业。比如2012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维持了仍然11.4%左右的增长速度。因为其中一方面因素就是生物药是我国“十二五”大力支持的医药产业,这也使得它将是未来五年内比较看好的领域。而由于新医改的作用,整个医药流通业受到影响,但仍然保持11.2%的增长。化学医药行业则受到影响最大,由近13%的薪资增长下降到9.5%。此外,中医药行业只有8.6%的增速。

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在2012年介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流动率基本在20%-25%之间,高管流动率在7%-10%,就连应届毕业生的流动率也非常高。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医药企业对销售人才过度倾斜,薪资水平不均衡,使得很多充实生产人员转投销售岗位。而研发人员作为稀缺的资源,如果在企业中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其流失。

6 总结

随着“十一五”、“十二五”等政府政策相继出台,中国的医药产业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医药行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整个医药产业链出现动荡,甚至引起“洗牌”,因此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由此预见,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重点引进的人才。在医药产业布局方面,也将更加合理,除了继续保持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地位,集中研发要素向北京上海聚集外,将引导生产制造向山东、江苏等地发展,山西太原、甘肃兰州、福建厦门等地也将依托其原材料的天然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集群的简历与壮大。这也会合理疏导医药人才的分布。同时国家也更加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卫生部2011年印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更是从国家层面上提高了对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进,人才的进步也需要良好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引导,医药行业和医药人才的发展将会是共同促进,协同进步!

篇3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整个医疗保健行业内并购交易数目为121起,交易金额为428.37亿元。事实上,仅仅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并购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全年总和。

11月19日,东富龙公告入股上海典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典范医疗),将持有该公司51%以上的股权。典范医疗主营生物医用材料,此前以医用冻干机及冻干系统为发展核心的东富龙此次收购,被业内解读为试水生物医药。

坐不住的不仅东富龙。

2012年10月,身为华药集团控股股东的冀中能源耗资30亿元将华北制药全部定增股份揽入囊中;今年5月,以酷爱收购而著称的复兴医药与复星—保德信中国机会基金共同出资2.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生产企业Alma Lasers95.2%的股权;7月1日,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莱士)以18亿元巨资收购邦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

霎时间,兼并重组成为了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上最热频词汇。而这场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兼并重组热,是政策与市场环境共同催生的产物。

2012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重要任务,力争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50%以上。而新版GPM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临近执行大限以及依然处于关闸状态的IPO无疑让国家吹起的这股药企兼并重组潮风浪大了若干等级。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执行会长付明仲认为,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进入兼并重组期。“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医药商业集中度都在90%以上。”而目前中国医药市场尚处于“小、散、乱”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已经成为医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捷径。

似乎国际药企巨头也不愿意给中国药企更多的准备时间。2012年5月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收购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家1995年创立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成为了强生在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个吞下的猎物。

解剖二次并购

“没有一家医药公司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涉及兼并重组。”微创医疗前执行董事罗七一的话非常适合中国生物医药企业。

纵观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中可称为“旗舰航母”的巨头药企,无不从兼并重组中尝到甜头。在2010年前后的第一次生物医药兼并重组浪潮中,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称国药集团)先后吞下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现代阳光体检公司、天坛生物等国内实力派药企,完成了多元化产业链闭合并在生物医药领域抢下了几个身位的竞争优势。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医药)则将中信医药实业有限公司、北京上药爱心伟业医药有限公司等华北地区医药实力派收入囊中,完成了自己的渠道布局。而本身就是通过兼并重组进军医药行业的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润医药)更是频频在资本市场出手将自己旗下的华润三九、双鹤药业、万东医疗、东阿阿胶、北医股份五大核心资源分别布局中药、化学药、医疗设备、保健品、医药流通等五大业务板块从而谋求整体上市。

这场当时人称“三国演义”的药企并购大戏本质上是医药流通领域的争霸。一位不愿具名的南方某证券公司生物医药分析师认为:“在2010年第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兼并重组中,市场主角是这些体量巨大、资本雄厚的央企,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可以在多个领域形成优势市场地位。”

时隔3年,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二波生物医药产业兼并重组潮,其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前作为主角的央企已不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在某个药品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小体量民企成为了此次兼并重组大戏台上的主角。

根据上海莱士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上海莱士总资产为15.8亿元,在收购邦和药业之前,主营血液制品的上海莱士年投浆量(指一年内血浆投入生产使用总量)为355吨,在以18亿元收购邦和药业后,上海莱士的年投浆量将达到475吨,几乎锁定行业第一。而此次收购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2001年国家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后,上海莱士吞并邦和药业将会使得上海莱士将自己的主营业务稳固夯实。

除了夯实主业外,此次趁势参与兼并重组的企业也不乏谋求产业链整合者。

2012年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伦药业)以4.62亿元的聘礼将崇州君健塑胶有限公司(下称君健塑胶)娶过门。君健塑胶主营业务为生产制造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此产品是输液类药品生产必须的包装材料。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科伦药业为购买聚丙烯组合盖共向君健塑胶支付超过3亿元,而整个2011年度君健塑胶的营业收入为4.14亿元。科伦药业几乎是君健塑胶唯一的客户,收购君健塑胶后,科伦药业完成了产业链上游整合,为自己在输液药品市场增加了竞争力。

医药航母隐现

据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美国IMS Health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而中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的现实已经严重影响了本土医药行业的良性发展。1998年~2007年中国医药商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8%,飞速的市场发展并没有让中国成为医药强国,中国医药市场上企业资质良莠不齐、核心药品被外资药企掌握已经成为了困扰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是需要规模效应的。”以血液制品为例,在国外,如果想在血液制品市场发挥规模效应,血液制品企业的年投浆量应超过1000吨。“而目前,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年投浆量仅徘徊在500吨左右,这很难发挥出规模效应。”一位中国医药协会的研究员分析称。

在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看来,生物医药产业是为数不多兼具消费和新技术两大属性的产业,这需要企业拥有相当的实力才能做大做强。“以新版GMP标准为例,截至2013年底对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强制执行的新版GMP对于很多中小医药企业而言是难以实现的。因为适应新版GMP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往往这些企业在本身的研发中就已经面临融资难题。”

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山东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共计682家,原料药年产量1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二位。根据此次新版GMP认证修订的主要内容,山东省1/4左右的企业(原料生产企业约130余家、注射剂生产企业约20余家)将成为重点监管对象。但一个事实是,山东省制药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有400余家。以平均每个企业投入500万元的技改费用计算,完成GMP认证需要付出这些中小企业几年的净利润。

截至2010年,中国医药销售收入前100位的企业占全行业的销售比重仅为33%。在全国4800家药品生产企业中,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的占70%以上,销售额能够超过1亿元的不足200家。

兼并重组不仅仅是某个药企的市场需求,更是国家发展医药工业的重要战略。早在2011年5月,商务部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就已经提出全国要形成1~3家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

2012年2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医药行业做大做强的方针:产业集中度提高。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个以上,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

有业内人士直言,政府多个政策力推兼并重组就是希望行业内出现旗舰型航母药企。在第一波兼并重组潮中尝到甜头的国药集团在2011年年底晋身千亿元俱乐部。2011年,国药集团的医药商业营业收入超过1100亿元,而如此迅速完成升级,完全得力于国药集团此前的快速并购。但值得注意的是,并购并非企业做强的灵丹妙药,在中国各个行业内,大而不强的企业比比皆是,药企该如何由大做强呢?

想清楚买什么

对于国药集团通过飞速并购晋身千亿元俱乐部,业内有一句流行的评语:萝卜快了不洗泥。

凭借国药集团强大的实力,国药集团从2010年到2012年的3年间共收购67家企业。但很快“暴饮暴食”的后遗症就此显现:2012年第三季度国药集团的高速增长业绩戛然而止,12.45%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比第二季度的29.77%下降超过50%。另一个开始困扰国药集团的难题便是资金流紧张,国药集团的资金周转期较2011年的9天暴增至33天。身为巨人的国药集团尚且遇到并购后遗症,体量远不如国药集团的技术性民营药企又该如何在兼并重组中减轻阵痛呢?

对于以技术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罗七一认为,生物医药研发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要真正研究一款新药一般需要10~12年时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对一些药企而言,自己全新投入某个药品领域不仅成本高、风险大,更可能会对原本具有优势的业务产生影响,相比较之下,反而通过兼并重组收购优质资源更划算。

业内不乏与罗七一相同的声音。

复兴医药高级副总裁李东久认为,对复兴医药而言,投资并购一直是福星医药的发展手段之一,投资并购行为在医药行业未来会不断发生,其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但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才更需要理智运用并购战术。

篇4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生物医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中的重要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生物制药产业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我国把生物技术列为一门“前沿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各领域的应用,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赶超的重点。生物医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其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还存在差距,必将经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艰难之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生物制药技术基础及产业链

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柱之一。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医药卫生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迅速成长。生物制药这一制药技术,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通常在大规模、集中化的发酵工厂进行,它的生产过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化学药物,也不同于从动、植物中提取的药物。生物工程技术制造药物,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培养出“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然后再利用现酵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从中提取出所需的药物。生物药在分子结构、物化特性、制备技术等方面与化学药不同,综合利用了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从生物体、细胞、体液等提取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工程制品。这一制品具有高效性,对疾病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生物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应用,生物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生物产业正加速着新的技术时代。

生物制药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投入、收益、风险四高及低污染的特征。制药行业产业链可以简单分成研发、测试、上市销售三个阶段,组成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各环节与传统制药行业基本一致,但在每个环节上的技术基础差异很大,主要的生物制药技术如基因重组、单克隆等均源于上世纪对细胞内部结构的突破性发现。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给制药工业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将在持续提升人类的医疗保健水平上发挥重大作用。

二、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但自主研发能力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和国际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大力促进整个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一)行业起步较晚,行业产销均保持较快增长。

在市场需求旺盛和政策大力扶持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75.43亿元,同比增长19.42%;2013年生物药品制造业需求稳定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381.36亿元;2014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受到药品持续的降价和医保控费政策的双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749.77亿元,收入和利润增速远超当年GDP增速,分别达到13.95%和11.82%,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13-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这不仅推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到市场,还集聚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大大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及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二)行业技术落后于国外技术,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占比偏低。

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中,产品多集中在较为低端的仿制疫苗、血液制品行业,技术壁垒较低。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及生物技术的产研脱节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方面。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总资产达1848.07亿元,同比增长14.9%,小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8.02%,大型企业资产仅为17.17%,大型企业占比明显偏低。我国生物技术公司特别是创业型企业面临众多压力,缺乏拳头产品,企业发展规模小,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下,众多问题都在制约我国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具备较强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等都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明显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欧洲是生物制药业的主要集中地,所开发的产品及市场销售额都占居全球优势。美国作为生物制药的发源地,拥有经费投入、产品开发和研制、产品生产和市场上的国际领先优势。多年来,政府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大量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进入中国,这些都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必须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制药,进一步完成医药行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占领未来全球生物制药制高点。

三、生物制药行业要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发展突破口

生物类似物是我国生物制药表现最为活跃的领域,是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要素之一。现阶段在生物制剂市场上,跨国制药企业占据垄断性地位,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仍存在多重瓶颈有待突破。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短期内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生物仿制药和CRO共同的特点是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不同的是CRO未来市场规模较为有限,而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较大,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一)高端生物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特别是单抗等高端生物仿制药的技术壁垒较高,未来需求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仿制药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球对生物药的需求巨大,但是生物药的价格较为昂贵,对其普及造成限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但当前许多前沿生物技术仍落后于欧美等国家,通过仿制药物仿创结合,加以系统集成,既能实现技术上赶超的目标,也能满足当前我国防治重大疾病、应对突发疫情及处理重大卫生事件的用药需求。我国要改善生物制药行业所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国版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为国内高端仿制药发展扫平道路;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链监管的整合,改变目前各个环节互相分割的监管现状,进而加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

(二)CRO

CRO是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CRO 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其显著的作用就是能降低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并大大提高效率。CRO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临床研究队伍,该团队体现出高度专业化及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和风险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企业无法具有产业中所包含业务的全部优势,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即专业的研发机构才能促进生物医药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医药外包的热土,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研发外包首选地。未来,欧美市场的增长率预期会下降,而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率将不断提高,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中国CRO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内企业未来发展必须在提升研究品质和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两方面需找突破口。

四、生物制药行业前景展望

面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用改革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医疗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持续增加对全民大健康产业的投入,这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生物医药在治疗肿瘤、冠心病、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替代品的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这充分表明我国将加大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市场潜力必将十分巨大。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政策对生物制药形成了较大的支撑,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我国未来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要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距,既要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要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篇6

本文为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关于‘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的建立给河北省医药行业带来的红利’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张希颖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4日

“十二五”之后,河北省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打造为后续支柱产业,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生产制造业基地,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地区的“药都”,从而充分发挥河北省技术和产业优势。“十三五”的时候河北省医药行业虽发展势头良好,但作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规模经济、突破技术瓶颈、扩大正外部性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北省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807.98亿元,河北省医药行业生产总值一直持续稳定上升,企业单位数也由2012年的196家上升到2014年的213家,增加了17家。但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却呈现下降趋势。统计表明:河北药企销售收入由2012年的752.43亿元下降到了2014年的548.08亿元,由此销售收入增长率由19.18%下降到3.08%,利润总额也由2012年的4,835,308千元下降到3,760,957千元。

(二)出口情况。河北省医药主要出口至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亚洲主要有日本、香港、韩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欧洲重点为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对亚欧国家的出口额占据总出口额的80%以上,其中对日本、香港地区的出口总额占据对亚洲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出货值由2012年的7,868,969千元下降到了2014年的4,666,311千元,同比增长从5.49%跌至-5.45%。

(三)产品结构。医药行业产品类型主要分为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9大类型。在全国看来,河北省主要以生产大宗原料药而著称,特别是在化学原料药、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的生产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中药、生物生化制药比重比“十五”期间提高近3个百分点,化学制药比重降低7个百分点左右。

从以上分析看来,河北省医药行业拥有自身独特的生产优势,出口范围十分广泛,盈利能力稳步增长,整体呈现高速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营业利润巨额下降,说明当今河北药企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新的途径和渠道来解决。

二、河北省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优势不明显。河北省医药行业生产总值持续上升,在全国排名中处于中上游水平,与山东、吉林、江苏、四川等医药强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医药行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竞争力的增强,河北省医药行业利润处于下滑阶段。2015年规模以上医药行业9月份增长速度为7%,1~9月份累计增长仅为2.8%,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明显。

(二)创新能力仍不足。创新是推动河北省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河北省医药行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2010年,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5%,我国的医药大省江苏为3%,河北省仅为1%左右。2012年,江苏省作为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数是河北省的3.5倍,远远超过河北省。“全国最佳研发产品线十佳工业企业”评选中江苏省有五家,河北省却没有企业入选。

(三)产品结构需优化。医药行业产品类型种类繁多,河北省产品结构却相对单一,化学原料药产品结构偏重,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65%。并且河北省产品附加值较低,下游产品开发落后,深加工程度不够,产业链也急需完善。除“华药”、“石药”等少数行业巨头凭借多元的产品结构、强大的竞争优势走向国际外,河北省医药企业中跨国公司少之又少。

(四)发展环境要提升。河北省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投资环境、企业生存环境和人才环境三方面,河北省医药工业一方面受招标、价格和环保等政策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能源动力供给方面约束趋紧的制约,市场的不规则竞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产品成本的上涨等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相比于其他医药强省,河北省的医药行业投资政策优惠力度小、差异化不显著、政策落实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医药产品生产成本也较外省同行高,生产要素供给不足,这使药企面临着供应紧张的窘境。此外,河北省医药行业高端人才资源匮乏,且高端人才引进少,后备人才成长速度慢,医药企业人才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人才环境存在“青黄不接”的隐患。

面对国内外较大的需求弹性、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各国不同的政策风险,河北省医药企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河北省行业龙头的带动下应对要素供给偏紧、行业竞争加剧、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规模经济?总体功能定位为河北省创新发展新平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新引擎、京津冀地区高标准新兴产业聚集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无疑是河北药企最好的选择。

三、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给河北医药企业带来的机遇

继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成立之后,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于2014年9月获批,经过一年的建设,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工程建设完成了90%,已具备验收资格。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位于中国北方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于一体的外向型、多功能国际化省会城市石家庄,必将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巨大的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成为省会高标准的新兴产业聚集区、高效率的国际物流分配中心、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增长极,为医药企业释放巨大的红利。

(一)自由贸易的基地。石家庄综合保税区通过一道虚拟的关境线,使企业在税收方面,“入境不入关”;贸易管制方面,除特殊规定,无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保税监管方面,区内保税存储货物不设存储期限;区内企业之间货物可以自由流转。如此种种优惠政策,必然有助于河北省医药企业自由贸易的开展。并且保税区内保税加工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为河北省药企优先利用政策福利提供了机遇,使降低高投入的医药企业生产成本和流动资金的压力成为可能,由此带来的竞争机制更有助于在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医药行业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贸易的开展,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同时贸易便利化也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从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减少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成本,给企业带来收益。

(二)规模经济的载体。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是一个开放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生产企业、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相关政府机构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而形成,将是一个价值创造的平台,价值链信息的载体,更是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企业的集结点。生物医药需求弹性大,价值增值高,综合保税区通过价值链的方式把各个环节医药企业集聚到一起,优化企业供应链,形成产业间的前后联系,充分发挥各个医药企业的专长和优势,产生强大的规模优势,在成本利用政策优势本就降低的情况下,提高企业利润。同时,集聚企业与外部市场保持的长期联系也将形成一种动态累积优势,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应变能力,进一步打造品牌优势。

(三)创新发展的平台。为避免保税区货物与区外出口加工区形成同类产品竞争,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的加工贸易并未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短平快加工项目,而是充分利用保税区作为省会贴近国际市场、接轨国际潮流的增长极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项目,吸引其更多的科技专利成果在保税区内孵化、转化,进而产业化。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竞争已由传统的制造业转为集技术、资金密集型的服务业,河北药企可充分利用石家庄保税区为其提供的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窗口,抓住学习国内外企业国际管理、商事法律等知识的机遇,把握国内外顶尖企业入驻保税区技术外溢的优势,利用保税区对高素质人才、熟练劳动力的集聚效应,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带动自身传统产业,促进自身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开拓更多产品类型,突破技术瓶颈,发展清洁产业,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提升创新核心竞争力。

(四)物流仓储的中心。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以保税仓储、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功能为核心,其保税仓库不仅具有传统的保税功能,也期望为医药等敏感货物根据药品特性,提供专用保税仓库,满足药品存储需求。保税区医药企业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分批提取贮存在保税仓库的货物、分批缴纳关税,这样不仅可节约仓库空间,还可避免一次性缴纳大额关税,便于资金流转。同时,保税区也应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当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打造平台经济,帮助企业规避原料涨价,降低经营风险。此外,位于正定国际机场东侧的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拥有集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变既方便又便宜,又可以通过区港联动为医药企业实现一体化运作,为其提供现代化和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方便医药产品运往有需求的世界各地。

(五)综合服务的窗口。在全球信息化迅速更新换代的今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变动频繁,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资本交易,通信和信息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不仅发展与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相关的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展览展示等功能,还积极拓展医药试剂的检测、供应链的管理以及经济法律咨询等业务。高投入高风险的河北省医药企业可以在保税区内获得各种优质的市场咨询、业务咨询、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保税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多样的金融产品、便利的外汇政策、跨境电商贸易综合的服务中心,都将有利于入区医药企业优化资金管理、抓住市场机遇、帮助其规避投资风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维护自身利益。

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河北省经济发挥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医药商业市场不断的发展变化,国内外大型药企扩大经营的现象层出不穷,使行业内竞争加剧。河北省医药企业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深入研究企业发展环境、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盈利水平、企业生产结构以及客户需求变化趋势,抓住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机遇,充分利用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为其提供的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综合服务这一系列“福利”,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促进自身快速崛起,成为医药行业的翘楚。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通常来说,医药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其发展的核心。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持续开发出新药,这样企业才能在新药的专利保护期内,获取较多的利润以弥补研发的开支。医药研发的特点是周期长和投入大,显然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巨大的研发风险使众多中小型制药企业堆以承担。而对于已经打通资本通道的生物制药公司而言,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整合那些极具潜质的项目型公司或者具备网络优势的“地头蛇”,绝对是一个划得来的生意。

当然,如何突破资金困境以及规避并购所面临着政策风险、价值评估、并购后的整合等风险,一直是本土生物医药公司以及相伴生的资本力量关注的焦点。《首席则务官》杂志之所以将当前的这一阶段理解为本土生物医药行业进人“并购时间”,而非“并购时代”,恰恰因为由于生物医药领域内的产业力量和产业资本均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尚未形成全球医药领域少数巨头控制与整合下的成熟期并购态势。本文以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发生多起并购的先行者――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生制药”)为个案进行详尽剖析,以期对刚刚进入“并购时间”的相关领域CFO们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鲜活案例。

难“研”之隐,-“井”了之?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不到3%,重点药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约为5%。虽然“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但这样的投入水平仍远远不够。而另据业内数据显示,2010年10大研发国际领先药企共计投入研发资金602.4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未来五年重大新药创削资金的近10倍。其中日本武田制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最高,达29.5%,计46.4亿美元;美国默克制药研发投入占比最低,为12.3%,达55.8亿美元。

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江苏泰州医药产业园――中国医药城,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产业链最完善的国家级生物医药高新区,园内集聚1100多家中小企业。美时医疗、亿藤、中卫康等一批企业蓬勃兴起。随着海外企业的加快进驻,医药园区16亿元企业债券正式发行,园区金融环境的日趋优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科研资本相融共生,产业园已渐渐成为“医药科学家的沙龙、医疗企业家的俱乐部,融资的乐园”。

三生制药CFO谭擘和整个并购团队对泰州医药产业园企业的研发力量,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甄调研,终于发现上海亚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Ascentage Pharma以下简称“上海亚盛”)的潜力所在。

曾经在创业早期饱受资金短缺折磨的三生制药管理团队对双方的发展态势很清楚,而且对上海亚盛20多人的团队研发力量非常看好,其领军的核心骨干都是拥有海外履历的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药品研发。谭擘难掩兴奋之情地表示,“上海亚盛这个研发团队,多年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国外治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都是领先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分为单克隆抗体,小分子药物(替尼类)和细胞凋亡诱导药物,由于靶向机制,副作用较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药物领域之一。三生制药需要的是研发技术和市场,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可以实现互补共赢,新药有可能要到2016年才能真正上市。风险与投资并存,但是为了抢先占领未来的市场,我们必须迅速作出投资决定。”

2010年2月份三生制药以300万美元购买上海亚盛40%股权,联合进行靶向小分子药物的研发。8月11日,上海亚盛研发的两种新型小分子“细胞凋亡”靶点抗肿瘤新药在美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两种原创“细胞凋亡”靶点抗肿瘤新药的代号分是AT-101和AT-406。AT-101是以“细胞凋亡’关键调控蛋白BCL-2为靶点的抗肺癌药,是首个由国内实验室直接提交数据一次性通过FDA认可的原创靶点抗肿瘤化学新药。上海亚盛董事长杨大俊博士介绍,这两种新药都是公司原创的国家一类新药项目,技术水平为国际领先,率先攻克“细胞凋亡”靶点难关,填补丁国内空白。

曾在创司负责生物技术及医药健康的上海亚盛总裁杨大俊对于研发投资的观点是,中国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医药投资市场,如果说10多年前是IT产业的黄金期,那么现在正是做生物医药的黄金期。只要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就可以抵御金融危机。因为制药是长线投资,做创投首先要看的肯定是公司是否是行业龙头,技术是不是行业领先,这点是很重要的。医药行业往往是一个长期投资,而普通投资者一般不会参与前期投资,因此医药创投必须善于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公司。

作为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生物技术企业,三生制药占据了中国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市场大约44%的份额,比其他六家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的总和还要多。三生制药还在继续拓展市场,今年第二季度又从国内外企业手中获得了另外2.2%的市场份额。可是市场格局并非一成不变,“在全面开放的中国市场上,往往多头竞争导致了市场出现乱战的局面:以三生制药上市的EPO产品益比奥为例,在益比奥上市后,国内许多厂家都开始介入EPO市场,成都地、北京四环生物、华北制药等16家企业先后获得SFDA颁发的药品注册证,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对于竞争局势,谭擘冷静分析。

究竟怎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疆拓土,对于三生制药而言,无论走到哪里,依托的都是前沿的生物医药。”三生制药虽然在美国上市,但很多投资者都在欧洲,因此谭擘的路演行程足迹遍及哥本哈根、伦敦、爱丁堡、法兰克福等欧洲资本市场要地。一位资深的欧洲投资者对此感叹,“现在很多中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出问题之后,很难看到一家中国公司连续多年还在长期坚持做几年前IPO路演时设计的战略――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难得。”

目前,三生拥有七个正在研发的产品。其比澳是国家一类新药,是全球第一家将其上市的企业,抢在了两家在相同领域有类似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前面。ITP(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为特比澳的新适应症也已经获得了认证。

资本推手密集进入

已被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更大信心来源于极度活跃的社

会资本,生物制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新产品的开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往往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的利润。生物制药企业在创业阶段以创业投资资本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成熟,普通权益性资本开始增加,达到生产销售的规模经济以后,开始吸收债务性资金。如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医药上市企业在一级市场大都受到了资本的热烈追捧,其中海普瑞、科伦药业、康芝药业、力生制药、誉衡药业、乐普医疗等均募集了超过10亿元的资金。作为为数不多的兼备消费和新技术两大特征的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都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而如何使得资本与产业的成功联姻、促进中国医疗健康企业的健康稳健持续发展,也成为众多PE股权基金需要考虑的问题。

维梧生技创业投资(VIVO Ventures,以下简称“维梧”)从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以美国和大中华地区为核心,专注于投资生命科学领域和医疗产业,目前管理的基金超过10亿美金。维梧在全球医疗投资领域中具有10多年扎实并广泛的产业投资经验和非常稳定的资深专业的投资团队,维梧管理合伙人赵晋表示,维梧在今后中国战略发展的重点就是积极地寻找和挖掘在美国和中国市场相互协同或互补的投资机会,

事实上,维梧在中国获得了“帮助被投资企业创造价值的价值投资者”的声誉。已在美国成功上市的康辉医疗就是一个受益于维梧帮助的中国公司。康辉医疗作为一家生产骨科器械的公司,基于其业务快速增长和优秀的管理团队,维梧在2009年投资了该公司,2010年帮助康辉做出了在美国上市的战略决策,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2011年医药板块最佳IPO,赵晋表示,目前中国在医药行业研发费用总体投入仍不高,医药开发领域还以原材料出,为主,而为了提高了附加值,将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在于研发高端药上。

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医疗基金合伙徐天宏表示,VC除了提供资金外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医疗行业的VC需要有一个非常专业的管理团队,”谈及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徐天宏称,要通过不断的并购,最后缩小到几百家大的医药企业,“除了国内之间的医疗企业的并购,现在还有很大的机会是在国际上,我们最近发现中国的企业在美国或者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多的并购机会,尤其在美国。”

安永亚太地区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张翌轩表示,过去两年对于生命科学的关注住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有很多资金、很多投资人的兴趣逐渐转移在这方面,但是当资金在投入支持研发的时候,他们追求的还是合理的利润。中国的医药行业火部分还足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还处在发展的阶段。现在外资企业对十中国市场的关注程度和投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市场非常诱入,14亿入口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在过去两二年,不管是在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尤其是在医疗器械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投入。“生物技术的行业本身有它天生的吸引性,我们刚刚访问过韩国几个最大的公司,他们本身都不是做生物医药行业的,但是他们都准备在生物医药行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做妍发和推广。制药和生物科技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但是回报也比较高。”

张翌轩同时强调,生物科技公司需要创造性的适应当前的环境,提高对可用资金的利用,并且在药品开发的过程中尽可能早的向投资者、购买者和监管机构展示其产品的潜在价值。然而在可用资木减少的情况下,生物医药公司寻找和开发药品的时间更加冗长、成本更高并且风险更大,药品的审批降至接近历史低位。气此同时,在药业公司已经实施了临床实验之后,监管者要求公司提供额外数据的现象更加普遍,这又增加了药品开发的时间、成本以及风险。“公司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筹集、配置资本,开展更加有效的研发。”张翌轩解释道,在资本层面,企业需要在筹集、优化、保管和投资稀缺资木方面具备创造性――寻找新的方法将现有的知识产权货币化,以至追求“虚拟”公司模式来减少固定基础设施;在研发层面,生产面向小众的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将会更为有效,这类产品需要进行的实验量较少,竞争压力较低,安全性问题也更少。

抢占海外资本通道

与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融资结构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2005年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8%,再融资占27%,债券融资占25%;而北美及欧洲发达国家中,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再融资占2%,风险投资占2%,其他融资占43%。

在这样的态势下,尽快打通富集青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力量的海外资本通道,不失为本土生物制药公司得以快速壮大的上策。为此曾被2001年国内创业板的“引而不发”耽误了数年时间的三生制药的管理层果断地把眼光转向了海外资本市场。

2007年2月7日,三生制药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第一家中国生物科技和制药企业,首次融资达1.23亿美元。上市后三生制药每年的销售额都以4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并把更多的资金持续投入到研发和扩大再生产中。2007年11月,三生制药为增加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投资3000万美元的新厂竣工后,研发和生产能力提高了3~5倍。

谈及三生制药在美国上市五年以来的高速增长谭擘表示,“足够的耐心非常重要。生物医药的研发更需要长久的坚持,COPY人的专利技术容易,但不会有大的未来。而要想占领前沿市场,就要有自己的核心拳头产品,除了立足国内自己研发、拓展国内市场,我们还不放过美国、加拿大的市场,在欧美资本市场角逐,必须有敏锐的嗅觉和速度,才会发现和捕捉住有利于三生制药发展的并购时机,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市场总是奖励耐心的长跑者。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更为惨烈,那些有着研发潜力的美国木土医药研发企业,苦于资金的束缚,迫切需要外来资金解套。而三生制药看中的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领先的专利技术与销售市场,经过研发部门、专家团队、财务部门、法律部门的实地筛选考察、临床试验,2008年二生制药与美国AMAG签订了其铁剂Ferumoxytol的中国独家销售权。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打通海外资木市场通道后,三生制药得以在全球视角下寻找适合的并购项目。比如三生制药与加拿大Isotechnica公司的并购项目,是在与欧美、亚太地区和国内三家企业等自不同国家的数家企业激烈角逐之后,签订免疫抑制剂Voclosporin的协议。“当时Isotechnica的账血已经亏损,财务、市计对其账面进行了全盘核算,让风险降到最低。妍发团队在实地临床试验之后,和当地医生进行了充分交

流,发现已经开发到二期的Voclosporin免疫抑制剂的优点在于,引起糖尿病副作用的发生率非常低,而疗效与同类药物相同。预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亿元~20亿人民币。”全程操作这一并购项目的谭孽非常看好新项目的前景。

不过由下诸多现实的挑战,生物医药产业大规模进行海外并购的条件并不成熟。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陶景洲律师表示,中国医药企业能成功进行海外并购的并不多,木来赴海外并购需要一定的实力和规模做后盾,但目前中国去海外并购的医药企业却是中小型企业居多。同时生物医药行业的海外并购属于知识密集型并购,由于投入大、周期长、有些项目要五六年甚至十年,时间长跨度大,潜在的风险难以预测,并购团队宅要做充分的准备,防患于未然。“并购之前,既要全盘考虑,又要注意细节。由于研发新药,前期投入成本高,后续用于临床的追加资本更多。因此购买研发阶段的新药不能盲目上马,不能因为和对方谈判很久,就不舍得放弃。比如新药的上市必须经过美国FDA批准,所以一定要验证并购的药品是否经过批准,否则无法上市。此外如果对方研发队伍不稳定,一旦在并购后和中国公司发生劳工纠纷,不仅继续研发成了泡影,而更危险的是高投入换来的只是一个空壳。”

当心“冲动是魔鬼”

针对生物制药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开发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并购可以节约开发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利用现成的科技人员和设备、缩短投资回收期,经过兼并收购,收购者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地位,如现成的行销网络,及其与当地客户及供应商多年以来建立的信用,使企业能马上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世界范围内,前100家全球医药企业供应着全世界80%的药品,并且全世界近90%的药物生产是来自发达国家:美国占30%、日本24%、德国13%、法国9%、英国6.4%、瑞典4%。全球前10强的制药企业已经占有国际药品市场份额的50%,而中国医药工业前10强只占有国市场的25%,相对而言,中国医药市场的集中度严重偏低,束缚了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集结中国医药的优势兵力,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并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整合力量。

对此天士力集团CFO裴富才分析道,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文化的渊源,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中国医药在西方国家规模化发展的难以兼容。中国医药企业大部分生产原料药,剩下的大批做仿制药,好多医药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产品,生产的药品是西方发达国家淘汰的产品,我国医药行业专利产品的短板以及专利权保护的不完善,极大制约了中国医药研发产业的发展。

像同仁堂、天士力这些中药企业生产的中药在国内有着稳定的客户群,而在美国作为特殊的商品销售则非常困难。目前很难走出国门。而国内中国医药、上海复兴、华润等公司的并购非常活跃。但是由于中国医药企业大部分是小型企业,上百亿元的药厂都没有,这就为海外并购的少之又少埋下了伏笔,以至于大的案例比较少。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业投入的加大,中国医药板块的海外并购会有所发展,但这和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医保的覆盖率密不可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医保水平比较发达,医保覆盖率广,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医保覆盖率低,很多患者有病没钱洽就放弃治疗,这不仅制约了国内医疗水平的发展,也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医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有分散很难形成合力,再加上了解全球并购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中国医药海外并购的成功。

篇8

1、政策机遇。加快医药行业发展,是促进湖北省经济结构根本性转变的切入点之一。湖北省工业结构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型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依赖性强。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湖北势在必行。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指标到2010年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医药产业属于高效低耗能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高产出高回报的特点,应成为全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转移接替的重要选择方向之一。

2、市场机遇。未来世界市场对药品的增长需求将持续扩大。据有关部门预计,全球医药市场在未来的9年平均增长率为5%-8%,之后将继续扩大。我国的药品需求更旺,预计近20年内,年增长量将达29%以上。人口、技术、经济增长、老龄化等多重因素,推动医疗消费支出不断提升,医药市场迅速崛起。2005年,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5109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6000亿元,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市场。

市场环境为医药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国际产业贸易政策中,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不仅保护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今年将有约230亿美元的专利药物到期,其中包括默克的舒降之(辛伐他汀)、辉瑞的左洛复(舍曲林)等在内的六大王牌产品,将因为专利保护到期而结束其市场黄金期,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仿制药和填补专利药市场提供了最佳赶超机会,也为湖北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3、基础条件机遇。湖北省发展医药工业基础较好,在许多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技术方面,医药科研实力雄厚,研发水平在全国居前列;资源方面,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品种居全国第4位,药材品质上乘;生产方面,已有一批基础较好的医药企业,尤其是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了健民药业、红桃K、人福科技、中联药业、潜江药业、八峰药化、百科药业、马应龙药业、远大集团、科益药业、广济药业等一批实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市场销量方面,许多传统医药产品在国内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如解热镇痛药布洛芬产量居全国第一,氨基酸是全国品种最多、出口量最大的省份之一,宜昌的品产量占据国内市场20%的份额;流通方面,涌现出九州通医药集团、兴隆医药集团、湖北医药集团、武汉医药集团等一批大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及以同济堂等为代表的医药配送中心。同济堂在全国拥有零售连锁药店3425家,居中国药店排行榜第二名,九州通以药品批发、零售连锁和医药电子商务为核心,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1位。在传统医药产业保持明显优势的同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发展迅猛,生物医药一些领域的研究已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省生物医药产品已有国家一类新药1个、二类新药5个,部分产品已投入规模化生产。

但是,也必须看到,目前湖北省医药行业的发展还很不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模偏小,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2005年,湖北省医药工业产业总产值148亿元,在全国的排名为第13位,还不及第一名山东省(535亿元)的1/3。湖北省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全省288家医药生产企业中,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仅4家,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医药企业。去年在全国制药工业100强企业中,湖北省只有武汉健民集团、武汉马应龙、荆门百科药业3家入选。二是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低。目前湖北省医药行业仅有“龙牡壮骨冲剂”、“马应龙”“红桃K”三个中国驰名商标,销售量最大的不过3-4个亿。三是产业链短,产业结构发育不全。湖北省现有医药产业,还没有构筑起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链,基本上只是一个医药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产业。在流通和销售上,医药生产企业多数都是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流通没有与生产紧密相连,市场化的组织程度较低,产业关联度不大。

二、加大工作力度,把医药产业培植成经济新增长点

1、明确发展重点。发展重点是工作努力的方向,只有方向明确,才能事半功倍。湖北省医药行业的发展重点是: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医药、加快发展化学原料药和制剂药品、稳步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积极发展保健功能食品等五大重点。湖北省中药材资源丰富,鄂西素有“华中药库”之美誉、神农架有“药国”之称,发展中药产业具有较大优势,要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做大做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药科技型企业,促进中药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现代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继信息技术之后发展最快的高科技领域之一。湖北省生物技术研究实力和水平居国内前列,但应用研究比较落后,科技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集中力量,促进生物医药应用技术产业化。化学原料药和制剂药品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传统产品,要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扩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与出口,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切实抓好医疗器械产业和保健、功能食品的发展。

2、抓好项目建设。“十一五”各项目标的实施,都需要有一批具体项目作支撑。“十一五”期间,湖北省规模以上医药工、商企业大型技改项目共计185个,总投资113.9亿元。在185个项目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69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24个,投资2亿元以上的7个。其中,比较大的项目有:大鹏药业新上项目3个,对体外培育牛黄原料药及其制剂进行产业化生产;武大弘元药业新上项目5个,主要用于氨基酸衍生物的研究与开发;人福科技新上项目6个,新上米非司酮系列产品、建立麻醉品工业园等;八峰药化新上项目11个,主要用于开发新的氨基酸系列产品。为了确保项目的实施,各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服务,各企业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确保每个项目如期开工,按期完成,按期投产,尽早发挥效益。

3、加快产品开发。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力开发新产品,以新品占市场、以新品创效益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基石。目前湖北省拥有国家一类新药批文1个、二类新药5个、三、四类新药20个;在功能基因、人工生长因子、人畜用生物制剂、溶栓普酶TPA、生物工程疫苗等一些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要充分发挥我省的优势,抓好新药的研发和储备,同时,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十一五”时期,湖北省要重点发展维生素系列、氨基酸系列、解热镇痛药等8大类优势产品,培植30个单产品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骨干品种,在现有健民和红桃K等全国“驰名商标”、中联等省级“著名商标”品牌的基础上,再争创3-5个全国“驰名商标”,5-8个省级“著名商标”。

4、狠抓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线,只有把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十一五"时期,湖北省医药行业结构的调整,应是积极主动的调整,是发展中的调整,是涉及全面、着眼长远的调整,也是紧紧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调整。要加速医药资源整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要引进嫁接打造医药航母。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制药大公司为角逐中国市场,纷纷来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建立生产研发基地。要抓住经济全球化与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吸引一至两家跨国医药巨头在湖北省投资办厂。二是着力培植本地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医药企业战略性重组。引导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鼓励优势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发展医药“小巨人”。培植科技先导型、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实行优势互补。四是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强医药园区建设。以园区为依托,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进园投资办厂,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以园区为载体整合医药资源,形成规模经济。

5、加强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合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建立技术创新公共平台,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融合发展,联办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推进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形成开放、高效的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加快科研院所转制步伐,推广省医药工业研究院转制的成功经验,科研院所可真正转变为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实业公司。

篇9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经过连续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如今已进入平稳缓增阶段。今后应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十大产业、经济区”战略,抓住“新医改”、“新农合”、“全民医保”带来的医药市场扩容的机遇,加快医药产业的发展。

一、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战略性优化整合

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战略。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实现黑龙江省医药规模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有计划地扶植和培育一批基础好、有实力的医药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资产并购等方式,对一些规模较小,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优势企业的整体实力,优化黑龙江省医药行业布局,实现黑龙江省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要对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利民医药产业园区、佳木斯医药工业园区等重点医药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集中,不断优化医药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专业化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医药产业的集聚效应。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扶植相关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世界从信息技术时代进入到生物技术时代,就生物医药而言,发展潜力巨大。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化学原料药和现代中药,将是医药产业的主流产品市场。黑龙江省在生物医药、中药产业有资源优势、品牌和技术优势。黑龙江省应建立以哈药集团、黑龙江葵花药业等企业为主的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现代技术,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产品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和中药生产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形成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带动全省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是增加保健食品的加工和研发。保健食品作为辅助医疗的产品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一些医药企业将保健食品的研制、加工、生产作为开创市场,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区拓展。黑龙江省医药企业也应利用黑龙江省现有的食品加工优势生产加工保健食品,为黑龙江医药产业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

三、完善科研体系,提高创新能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是医药企业制胜的法宝。医药企业应该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推进黑龙江省医药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开发体系,创建黑龙江省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使企业间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让等形式进行创新,鼓励核心医药企业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究开发机构。

科技开发实现由“引进――模仿”的发展阶段,向“引进――仿创结合――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转变。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技术引进,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吸引高层次研究、学习、生产的合作,并逐步培养自己的研究和开发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并将其进行发展,努力在高端品种和前沿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四、加大资金投入,寻求多种融资渠道

各级政府要按着现代企业制度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原则,多渠道增加对医药产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药产业创业投资领域,建立健全适应医药产业特点的投融资担保体系,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医药企业和项目给与积极的信贷支持;探索企业以专利技术、知名品牌等无形资产作担保向银行贷款的新途径。各级政府支持医药行业发展不仅应在资金上支持,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还应制定创新的投资、税收优惠等多项鼓励政策。鼓励高新技术、技术创新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

五、健全流通体系,规范市场,加强监管

篇10

我国的传统中草药具有优势,但在生物制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的差距。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对药品制造企业实施GMP管理,要求按照国际规则实施GMP认证,但我国的医药制造企业尚欠竞争能力。

研制开发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医药制造尤其是生物制药需要很高的投入。2001年美国政府对生物工程的风险投资已达700亿美元,而且每年追加的投资都在50亿美元以上。相比之下,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新产品的研究上极其缺乏竞争力,此外,在WTO框架规则下,如果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同一种新药的研制速度上缓慢,一旦国外竞争对手抢先申报医药品专利权,便会使国内的前期开发投资落空,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急功近利的无序竞争使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内耗严重。一方面,医疗药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如PCR诊断试剂的成本只有10多元,而售价在100元以上;另一方面,仿制新药的时间和费用远远低于独立开发新药项目。这就必然诱导众多医药企业、甚至是一些非制药企业纷纷投资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产品多家生产的重负现象。比如我国干扰素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EPO生产有10多家,白介素也有十几家,盲目的重复建设导致了我国生物医药市场的恶性竞争,使得众多的制药企业不是忙着苦练内功,而是疲于奔命地“内耗”。

企业规模小,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的销售额都在几百万元至一千万元左右,企业规模小,规模经济效应无法与国外的大公司抗衡,这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进入WTO后,制剂药品的关税将在10年内逐步减到6.5%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药品将丧失关税政策保护下的市场价格优势。

知识产权的禁锢。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国内生产的大部分新药物都是模仿而来的,这势必潜伏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一方面这些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内部销售;另一方面仿制的做法也越来越受到诸多的限制,甚至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随着国外高科技产品在国内申请专利越来越多,在WTO规则下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专利,导致大量的仿制药物被提讼,使得一些国内企业受到严重的创伤。如沈阳飞龙药业的产品一上市就被美国列为的黑名,至今一蹶不振。

流通业的“生存危机”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自2003年1月1日起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基本对外资开放。规模偏小、营销水平低的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压力:

国际竞争的压力。“洋药商”对中国庞大的医药市场一直垂涎欲滴,中国加入WTO无疑为它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对于中国14万家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却是致命的威胁。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通过药品流通的GSP认证。虽然国内流通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散乱的经营业态、低下的营销水平根本无法抗击“洋药商”的冲击。

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压力。医疗制度改革中的医药分开使得经营药品的巨额收入不复存在;国家放开药品零售审批制度降低了经营药品的“门槛”,打破了医院和国有医药企业对药品的垄断经营;药品价格接二连三地下调,已经使医药流通行业的利润空间大幅度缩水。

虽然我国医药行业有3-5年的缓冲期,但5年以后就要全面取消外资参与销售领域的所有限制。应该说期限是非常有限的,国内医药流通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行业如何解困

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一方面它要依靠利润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它又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所以,医药行业不可能像一般的商品或服务行业那样通过“产销一体化”的模式来应对市场放开的压力,必须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战略:

篇11

强大的国际巨头

与中国新兴的生物制药行业的起步发展阶段相比,国际性的制药巨头,包括罗氏、诺华、辉瑞等已经进入百年经营的新篇章。这些公司受益于上世纪70年代后人类对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疾病靶标的发现定位,保持多年对研发的资金投入占公司销售额的10%以上的力度,全力开发治疗大型流行病的小分子化学药品,建立了庞大的产品研发队伍和遍布全球的产品注册和市场销售体系,通过对产品优化组合和技术企业的兼并,这些公司奠定了雄厚的财务实力。全球前十大制药公司具有极其亮丽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他们今天的现金储备足够全面买断全球其他的生物制药行业的竞争者。几十年持之以恒的财务投入,保证了公司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建立百年企业的口号和理念在全球制药行业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根据美国生物技术行业协会BIO的2012年统计数字,在最近的10年里,美国在生物医药行业里的研发,检验和医疗实验室的工作机会增加24%,将近87,000个新的工作机会。即使在最近的金融风暴时期,工作机会的增长仍然十分强劲,从2007年到2012年工作岗位增加了6% (从2001到2010的10年间,美国的生命科学技术行业就业增长了6.4%,增加了96,000个工作岗位。相比而言,美国的其他行业的就业数据却同期缩水了2.9%——蒸发了3百多万个工作岗位。

在美国有超过550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其中大约130万直接从事生命科学,另外有580万人员从事着和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业行业,多集中在中小型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美国生物技术的研发直接左右着这些技术产品的国际化和全球的商业化,凭借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科学研发储备资源以及政府长期对生物医药研发的资金投入、高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美国在生物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和商业化的领域继续保持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在生物制药的发展史上,瑞士的罗氏制药(Roche)是最成功地实现了从小分子化学药向生物制药的华丽转变。以开发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见长的罗氏在成功开发包括安定镇静剂等一系列创新药品之后,将目标瞄准在生物制药的新领域,在上世纪的90年代,罗氏锁定了具有创新意识的美国加州的Genentech,通过参股等一系列举措,在2009年3月份以470亿美元的价位收购了罗氏未持有的Genentech的44%的股份,从而达到对Genentech的100%收购,加上对其他包括抗癌免疫类蛋白药物产品和企业的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同时罗氏完成了一系列的生物诊断技术公司的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诊断产品的公司。凭着瑞士人独有的经营精髓,罗氏通过30年来有条不紊的企业并购,完成了300多种生物制品的产品线,建立了生物制药帝国的地位。

看上去很美的国内市场

篇12

就目前中国和世界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总体说来,医药企业在数量上会逐年下降,但从质量来看,每年都在提升。因为现在医药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必须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在生活中发现更具有实用性、针对各种疑难病症的新药,才会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才会在市场战争中生存下来。因此,医药行业是否有前景,决定于医药企业会投入多少,这是关键。现阶段我国的医药行业的研发资金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药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国外领先制药行业巨头的研发投入让国内制药商难以望其项背。由于各方面原因,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医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很多医药企业陷入了“创新能力低-资金少-创新能力更低”的恶性循环,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医药行业要不断的加强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能力,同时要积极的进行融资,为医药行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保障。

一、医药行业中的风险投资现状

1.1 传统资本已不能满足资金需求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1]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目前我国医药研发除了自筹外,主要融资渠道是传统资本。传统资本主要包括部门和地方政府资金、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就目前现状来看,政府部门资金毕竟有限,主要流向是基础研究和重点建设项目,而医药行业的高风险性和行业中众多企业的不良运行状况,使得从十分注重资金安全性的银行取得可观贷款难度日益加大,而作为较理想融资渠道的股票市场门槛较高,虽然二板市场的产生是对中小企业的巨大鼓舞,但是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在规模等方面的要求远未达到上市要求。

1.2医药行业的风险投资具有广阔的前景

风险投资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其发展和运营时刻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创新一个新的技术和产品,还是让很多有潜力有技术的医药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风险投资除了给医药企业带来资金外,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运行中去。风险投资者不仅仅要对风险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还要参与到风险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组织结构调整等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同时还要对医药行业的技术研发过程进行监督,提高研发的动力,为企业在管理和资本运营方面提供支持,从而来促进和引导企业的发展;协作企业不断的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支持。风险投资在我国医药行业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增长的速度也在逐年的提升。可以预测:随着风险资本的日益壮大,我国较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形成在即,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将迎来再次高速发展。

1.3风险投资的发展障碍

目前在我国运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来源不太合理,据统计统计局统计企业法人自筹的约占60.9%。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33.3%,风险投资仅占5.8%。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1)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没能够给风险投资的运作提供一个有利的制度保障。现阶段,我国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制度极为形式化,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无法满足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需求;2)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这一定程度上使风险投资企业更加的谨慎,因此要不断的加强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以此来提高风险投资业对医药行业的信心。

二、医药产业吸引风险投资的优势

2.1医药企业强有力的创新动力

创新动力其实就是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竞争日益激烈行业竞争为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现在在需求一定的基础上,医药行业迅猛发展,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加强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创新,这无疑成为了推动医药行业发展的隐形动力。

2.2相关的技术配套

医药尤其是制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使其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不论是上下游技术的相对成熟还是其它行业技术的支持,都将对其技术及产品能否具备产业化前景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研发力量本身就不强,产业化环节还没理顺,而生物医药的上游技术与国际的差距并不十分显著,而下游技术的差距却很大,这种不均衡性严重制约了产业化进程。因此,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相关技术的配套问题。相比于分散的医药企业,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天然的优势。集群包括了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间信息和沟通相对显得便捷,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进行了技术上的变革和创新,其它技术相关的企业会被迅速地影响到并做出反应。一个企业进行某项技术创新研究,也会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关注和技术跟踪,相关技术的配套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医药产业集群在技术配套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三、医药行业如何更多更好地引入风险投资的策略

1)对于国家和透支体系来说,首先应该逐步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和投融资素材的规划化和多层次化,将技术、产品和资本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应该避免过多的政府行为,给创新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政府是市场的管理者,并不是产品创新过程中资金的投入者,政府的职责就是健全各种法律法规,制定合理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市场流动做好后盾。

2)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一是加大投入的力度,形成具有创造力的项目,并对研发的项目进行科学性和经济行的研究认证,因为这是吸引风险投资的关键因素;二是对医药行业加强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创新,提高管理水平,逐渐的完善人才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三是提高企业和经营者的素质,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稳定性,为增加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提供保障。

3)对医药行业金融管理部门来说,一是完善针对医药行业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专门服务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有效沟通的纽带,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二是建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大资金、人力、基础设施扶持,大力倡导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同时建立高效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总结】

风险投资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依靠风险资本的增加,在不断成熟之后增加普通权益性的资本,这样不断发展。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的金融市场处于低谷状态,全球经济不太理想,但是医药的需求刚性较强,受到的影响较低,仍然是朝阳产业。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发现,医药行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资金会自主的寻找防御的地方,医药行业也理所应当的承担了这个任务。所以在金融危机下,应该抓住时机,充分的发挥医药行业的优势,积极的去吸引风险资本的加入,增强研发实力。

在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各企业对此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医药行业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国家利用减免税收的有关优惠政策,管理风险投资机构加强对医药行业的投资。这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充分的相信,风险投资在医药行业领域将大有作为,会让医药行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更好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