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2: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服务是推动一切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县域文化服务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艺术、休闲娱乐、广告印刷等,同时积极推进新闻影视、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和广告创意、演艺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壮大,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升文化市场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培育和壮大重点文化企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着力推进文化企业数量的增加,培育
一批有市场、有前景、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力度,做强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品牌优势的重点文化企业;推动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尽快壮大文化企业规模,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县域文化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以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为例,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为:辽宁东明工艺品有限公司、晓宣赏石文化会馆、本溪鑫艺工艺品有限公司、辽宁玟璟松花石有限公司、龙江工艺品有限公司和万帮马大姐工艺品有限公司。
三、快速推进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地域文化一条街的建设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县域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建设,快速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地域文化一条街的发展,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具体的做法是:(一)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汇总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市场辐射大、生产成本低、产业链条紧的文化产业集群。(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三)建议在桓仁先后建立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版画、木雕文化创意产业园,青花石、奇石、辽砚文化创意产业园,辽宁参茸大健康文化创意产业园,高句丽和建州满乡文化创意产业园,米兰酒业冰酒之乡文化创意产业园。(四)建议在桓仁先后建立4条地域文化一条街:江北古韵文化一条街(已于2013年建成并使用)、辽东特色美食一条街、八卦城东南和江北旅游购物一条街、八卦城文化娱乐一条街。
四、鼓励对外文化产品贸易,增加外汇收入
要积极拓宽文化市场发展的新领域,不断寻找和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商机。鼓励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大量出口,支持文化企业拓展国内市场,走向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引导文化企业开阔经营视野,提高经营水平,扩大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支持县域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展示、推介活动,促进辽宁县域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五、加快发展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本身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也是旅游的灵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产生了文化旅游产业,产生了文化旅游项目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园。辽宁县域的领导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让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整合县域历史遗产、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承载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例如重点推进本溪水洞、温泉寺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铁刹山道教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五女山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的完善和建设、县域抗联遗址与烈士纪念馆的建设以及辽砚、剪纸、玛瑙、岫玉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完善与建设等,并全面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游览,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继续推进县域文化
产业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最重要的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县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辽宁县域文化产业的解放主要是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和文化人的生产力,让文化企业能够自主的、自由的进入文化市场;让文化人参与文化竞争,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大发展。正是通过解放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能引来更多的文化项目,吸引更多的文化资金、文化人才、文化资产,解决县域文化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文化产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用自己的存量资产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的增量资产,从而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成效及特点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主攻发展10个中高山无烟无矿基地镇,带动全县发展魔芋总面积5.8万亩,建成规范化林下育种基地5500亩,涌现出了桐木、、双河、棕溪等一批魔芋千亩重点镇,涌现出了桐木涌泉、茶园、仁河口水泉坪王莽山、茨坪等一批规范化栽培百亩示范点,基地初具规模,每年可开挖2万亩,产鲜魔芋2万吨左右。
2.龙头引领作用显现
县内健兴魔芋公司经技改扩建,具备芋角、精粉、微粉等初加工及魔芋系列食品生产能力,目前年可生产精粉、微粉能力3000吨,年可消化1万吨鲜魔芋,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地区,供不应求。企业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在小河、仙河等重点镇建立了收烘(购)站(点),农民产品不愁卖,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
3.产业投入持续增加
县政府协调农业、扶贫、信合等部门捆绑项目支持魔芋产业,每年安排必要的经费和奖励资金。魔芋公司积极争取省财政、计划等行业专项资金,加快企业技改,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许多大户、老板、能人看好魔芋前景,积极把三产及其它收入反哺魔芋产业,形成联动效应。
4.合作机制初步成型
“企业+政府+农业部门+基地+农民”的分工合作机制已实施多年、初步成型,政府考核推动、部门技术服务、企业盘活生产、市场效益驱动、农民自主参与,产业化生产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形成了企业、政府、农民三方共赢机制。
二、问题及成因
1.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病害重;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
2.成因分析
2.1地块选择不当。主要表现在选择在600米以下低海拔区域大田种植,选择在光照太强的阳坡直观坡面种植,盛夏35℃持续高温造成绝收;有些虽选择在阴湿地块,但渍水造成涝害;有些选择在1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种植,冬季冻土层过厚造成冻害;有些选择在粘重的黄泥巴土壤种植,造成水肥通透不畅等。
2.2种源管理不当。近几年我县相继从云南、湖北及商洛等地调种,大多数外调种子的农户病害发生较重。主要是外省市老牌基地病原菌逐年积累、种子本身带菌传播,在运输途中包装不科学、机械碰撞损伤,加之运回后晾晒、消毒不到位,在下种之前已埋下病害传播隐患。
2.3栽培方法不当。应采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林下枯枝烂叶表土层、烧火粪,增施钾肥。魔芋根系分布在球茎上部,应推行“肥做床”、“肥盖面”、种芋坐中央的施肥方式。间套模式只能在中高山阴坡地区推行,且玉米、魔芋密度不宜过大。
2.4田问管理不当。魔芋80%含水,干物质仅占20%,茎叶稍微碰撞即会造成“伤口流水”,引发病菌侵入。
三、形势及前景
1.市场前景广阔
魔芋主要成份为葡萄甘露聚糖,含有十七种人体所需氨基酸,防癌抗癌,应用领域广泛。由于适生区较窄、病害难防难治、基地面积、较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逐年上扬。魔芋产业大有作为。
2.适生区域广泛
魔芋性喜温暖、湿润、背风向阳的林下小气候,我县地处秦巴山地,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无霜期、降雨量等气候特征适宜,县内可供魔芋生长的中高山适生林地面积大,巴山地区、旬河流域、蜀河流域适生区域十分广泛,产业基地具备做大做强做优的气候地域条件。
3.多方推动有力
县委、县政府已将魔芋产业列入农村后续产业,作为“农业30亿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予以推进。
4.综合效益显著
若建成基地10万亩、每年开挖5万亩,产量可达5万吨,可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实现加工增值2亿元。种植、加工及带动的二、三产业,可解决就业1万人以上。生产环节以农家肥为主、无污染,加工企业环节以机械研磨为主、无工业污染物排放,属绿色产品,符合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战略。
四、思考及建议
1.科学化规划
魔芋属阴性植物,不同于其它农作物,对种植地块要求十分严格,规划是否科学关乎魔芋产业的成败,考虑轮作倒茬,必须把魔芋布置在实生地块。应选择规划在海拔600米以上、阴坡、背风、沙壤土、肥沃、潮湿的林荫地,避免夏季温度过高、太阳直射时间过长影响生长发育,规避“两病”发生。
2.模式化发展
模式化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和提炼。近几年县内很多大户在川道浅丘地区采取魔芋间套玉米模式、但还是不能安全度夏,有些外调种源、碰撞染病绝收。必须汲取教训,顺应魔芋生物学特性,重点推广林下栽培和房前屋后堆栽两种模式,“还芋于林”、“自繁自育”,创造冷凉湿润、肥沃疏松、生态自然的生长环境。
3.科技化支撑
推行全生育期防病栽培措施,每个技术环节都要以防病为核心,重点要把好八个技术关口,即:科学选地关、芋种自繁自育关、大小分类栽种关、使用农家肥料关、还芋于林栽培关、科学田管关、安全越冬关,依靠科技,防病避灾,促进魔芋产业增产增效。
4.产业化引领
1 概况
魔芋属天南星科单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250米~2500米之间,其含有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生物碱式盐等8种氨基酸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特别含有大量的葡甘聚糖,对防治结肠癌、乳腺癌有特效,还可以防治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肠胃消化系统等常见慢性疾病;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印染、石油、农业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全球供不应求。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344米~2800米,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全县均可适宜魔芋种植。
2 产业现状
2.1 镇安县种植魔芋历史悠久,
魔芋是镇安县传统农产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种植,目前在我县各地均有零星种植,但由于魔芋繁殖系数低,生产投入不足,魔芋产业至今仍发展缓慢。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发展一村一品,渐渐兴起,据统计,2008年我县种植魔芋面积707公顷,年产商品魔芋1.22万吨,收入2000余万元,到2010年,全县魔芋面积发展到1000公顷,年商品魔芋2.25万吨实现产值4500万元。全县多数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但涌现了木王镇月坪村、茅坪镇五星村等魔芋产业示范村,全村人均产业收入3600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4850元的74%,是全县有名的魔芋村,月坪村2007年被商洛市列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2.2 种植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芋农已由过去的纯种魔芋发展为“粮-魔”间套、“林-魔”间套、庭院栽培等多种种植模式。由于实行粮-魔间套,高秆作物为魔芋遮荫,魔芋产量增幅明显,现毎667平方米产量可达3000千克,毎667平方米产玉米450千克。按市场魔芋3元/千克、玉米2元/千克,毎667平方米产值达9900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魔芋、粮食双丰收,达到了一地两用结构优化的结果。
2.3 大户涌现,示范带动
随着群众认识提高,很多群众尝到了种植魔芋的甜头,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种植面积在1.7公顷以上的有10户,这些种植大户基本不用外出打工,魔芋成了主要产业,成了山区农业致富的典型代表,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2.4 龙头协会支撑
2002年创建的镇安县雪樱花魔芋制品有限公司于2008年被任命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年加工生产魔芋精粉能力达10000吨,产品获得QS认证。目前以魔芋为主原料的化联农工商有限公司正在筹建,必将为镇安魔芋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体制,芋农不再担忧种的魔芋卖不出去。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使企业增效芋农增收。
3 魔芋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认识上不够
我县魔芋生产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发动、试种、大面积推广等阶段,总的发展趋势呈现一个抛物线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固然有计划经济体制强力推进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价格导向作用,但领导和群众对魔生产坚持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也是制约魔芋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全县发展较好的月坪、五星等几个村坚持发展的决心不动摇,最终才取得了魔芋生产发展的可喜成绩。
3.2 科技上少有突破
现阶段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从选种到病虫害防治,芋农普遍担心的是魔芋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魔芋生产中有三种常见病,即魔芋的软腐病、白绢病和日灼病,尤以软腐病和白绢病最为普遍。我县虽然对几种病总结了一些预防措施,但由于科技人才短缺、经费匮乏,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使魔芋生产发展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必须要依靠科技支撑,在三种病害上有重大突破,魔芋产业才会有大发展。
3.3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我县虽有雪樱花魔芋加工厂,但对魔芋产业的吸引力不强,企业对魔芋的要求仍处在数量的要求上,对魔芋生产的规范性、技术性、操作规格和质量等都没有高标准的细化目标;产品单一,只是加工精粉。在食品应用上,没有开发终级产品,这就使得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市场吸引力。在资金方面也没有形成纽带关系和共赢共担关系的利益格局,农民与企业两方面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4 其他问题
种源紧缺是产业发展的瓶颈,选种育种和田管理粗旷,导致病虫害严重。没有魔芋种源基地,不能保障种芋提供。
4 关于扶持壮大产业的思考
(1)从经济效益上看,魔芋的投资产出比例为1:3,在同一块地中,采取“魔芋-玉米”间套,其产量为3000千克/667平方米,玉米450千克/667平方米,按市场价魔芋3元/千克、玉2元/千克计算,毎667平方米产值达到9900元。减去生产成本3920元(魔芋种3000元,用工8个400元;玉米种子20元,肥料200元,用工6个300元)毎667平方米纯收入5580元;“玉米-马铃薯”间套,毎667平方米净收入1800元;传统“玉米-小麦”间作,毎667平方米净收入200元,以上数据显示,种植魔芋的效益是种植薯类的3倍,是种值小麦的20倍。2010年,魔芋价格上到3.6元/千克~4元/千克,价格上浮使芋农的种植积极性提高。
(2)从社会效益上看,镇安县有农业人口24.8万人,农村实有劳力13.8万人,全县的中壮年劳动力长期靠外出劳务挣钱为生,不但风险大而且无保障。魔芋产业的发展,可以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如果全县发展66667公顷魔芋,将会解决10万劳动力,增加收入5亿元,使10万群众脱贫致富。
(3)从生态效益上看,由于魔芋的生长习性,房前屋后院落零地均可种植。魔芋是需肥较多的特色作物,尤其是对有机肥的需求量大,镇安群众素有养殖习惯,丰富的农家肥为魔芋商产提供了物质保证,也减少了环境的污染,是开发绿色无公害魔芋的最佳生态区。
由此可见,魔芋产业是当前农业的朝阳产业,值得大力推广。
5 产业发展建议
5.1 坚定发展信念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发展产业的目的是农民致富,被实践证明的致富产业都要坚定不移的做下去。要坚持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相结合,培育大户和扶持小户相统一,科学制定一条我县魔芋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在魔芋适生区的西部镇建立魔芋产业示范区,成立合作社,加强辐射带动效应,推进产业向东推进。做大做强全县产业。
5.2 政府加大扶持引导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77―02
前言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旺乡地处景洪市东北,乡内属南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拔为1317.2米,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毫米.牟平均气温在18.9―19.7℃,土壤RH值4.0―7.0之间,比较适宜种植茶叶。
1勐旺乡茶叶生产现状
勐旺乡共有耕地面积7万多亩,随着茶叶良种的普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乡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1面积、品种、产量
全乡有耕地面积7万亩,茶叶种植面积65576亩,优质茶叶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采摘面积39013.7亩,占种植面积89.29%。近年来推广的优质新品种有.云南大叶系列云抗10、14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矮丰、景谷、景东大白茶.云南小叶系列佛香茶等随着优质良法的不断推广应用,茶叶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平均单产在80公斤以上。
1.2勐旺乡茶叶种植区域及生产条件
1.2.1坝区海拔1000―1200米区域,此区域热量充沛,土壤类型多为红壤土、富铝土,砂、粘适宜,偏酸性,比较适宜种植茶叶。主要是勐旺坝区,面积47469多亩,约占茶叶播种面积61.86%左右,属高产地类型,耕地坡度小,耕地利用率高方便管理。
1.2.2山区、半山区:1200―1800米区域,除勐旺坝区外,其余耕地都处于这个区域,种植面积18109亩占种植面积的38.140%。这一区域地型地貌多样,耕地分散、种植小气候多样化,土壤类型较多,肥力差异大,茶叶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管理水平低、分布散、坡度较大、不便管理。
2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
2.1茶叶品种杂乱
目前勐旺乡市场上茶叶品种多、杂、乱,据近年来调查统计,共10余个品种。
2.2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
勐旺乡目前主要以台地优质扦插苗为主,有部分实生苗,还有少数为嫁接名优品种,在种植过程地规划不合理、栽种不科学、(过深、浅、稀、密等因素。过深造成茶苗生长缓慢;过浅容易死亡断行缺塘;过密造成成本加大、生长优势受控、影响产量及管理越稀基本苗不够封不了行、浪费土地、管理费时费工、影响产量。
2.3施肥技术不到位
2.3.1施肥方法不科学。种植前未施基肥造成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分枝率低、抗病力差;采摘后大量施追肥,造成生长过旺,分枝密而细,采摘面因弱枝、细枝、病枝、下垂枝过多采摘面发芽率虽高,致使芽小、芽弱、对夹叶多、产量低、品质差。茶叶是需肥量较大的作物之一,施肥量不足,则不能满足茶叶生长的需要。茶叶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定值初期至采摘前期需施足基肥及少量多次施追肥,养分充分吸收均形成强壮主干枝,再分化为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形成科学采摘面,在此期茶叶所需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的吸收速度最快,在2―3年达到最大值。此时肥料施用量适宜,增产效果最明显。
2.3.2氮、磷、钾搭配不合理。普遍存在偏施氮肥、轻磷肥、忽视钾肥和微肥现象。
3提高茶叶单产的主要措施
3.1合理引导引进优质茶叶品种。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大优质新品种引进推广。选择适宜品种。应对引进新品种进行小面积多点示范,筛选出品质好、产量高适宜种植品种,再向农户推广,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3.2合理密植,科学化种植,提高产量。大力推广优质扦插苗,采用单行单株台地移载,扦插苗苗龄不低于8个月(即上年10月左右扦插的苗次年6月以后移栽),开始移栽茶苗,按要求在已经开挖好的种植台地上挖30m左右的种植沟移栽,栽培的技术要求:株距30―35m,进行移栽每亩可栽1000株左右;选择无病虫害健壮苗移栽,做到深浅适宜。
3.3科学施肥。品质好坏起决于品种,收多收少在于肥。移栽前施少量底肥,施底肥,每亩均匀撒施15―20公斤复合肥。移栽后雨水结束前施1―2次追肥,每亩施20―25公复合肥加适量磷钾肥。施肥量过大容易引起烧苗,过小造成茶苗生成不良,抗病、抗旱力差,容易死苗造成断行缺塘,施肥原则:少量多次、不远不近、能灌根不埋施禁撒施的原则。
3.4病虫害防治
移栽前期,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苗圃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