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2: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服务是推动一切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县域文化服务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艺术、休闲娱乐、广告印刷等,同时积极推进新闻影视、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和广告创意、演艺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壮大,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升文化市场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培育和壮大重点文化企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着力推进文化企业数量的增加,培育
一批有市场、有前景、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力度,做强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品牌优势的重点文化企业;推动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尽快壮大文化企业规模,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县域文化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以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为例,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为:辽宁东明工艺品有限公司、晓宣赏石文化会馆、本溪鑫艺工艺品有限公司、辽宁玟璟松花石有限公司、龙江工艺品有限公司和万帮马大姐工艺品有限公司。
三、快速推进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地域文化一条街的建设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县域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建设,快速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地域文化一条街的发展,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具体的做法是:(一)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汇总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市场辐射大、生产成本低、产业链条紧的文化产业集群。(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三)建议在桓仁先后建立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版画、木雕文化创意产业园,青花石、奇石、辽砚文化创意产业园,辽宁参茸大健康文化创意产业园,高句丽和建州满乡文化创意产业园,米兰酒业冰酒之乡文化创意产业园。(四)建议在桓仁先后建立4条地域文化一条街:江北古韵文化一条街(已于2013年建成并使用)、辽东特色美食一条街、八卦城东南和江北旅游购物一条街、八卦城文化娱乐一条街。
四、鼓励对外文化产品贸易,增加外汇收入
要积极拓宽文化市场发展的新领域,不断寻找和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商机。鼓励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大量出口,支持文化企业拓展国内市场,走向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引导文化企业开阔经营视野,提高经营水平,扩大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支持县域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展示、推介活动,促进辽宁县域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五、加快发展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本身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也是旅游的灵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产生了文化旅游产业,产生了文化旅游项目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园。辽宁县域的领导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让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整合县域历史遗产、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承载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例如重点推进本溪水洞、温泉寺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铁刹山道教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五女山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的完善和建设、县域抗联遗址与烈士纪念馆的建设以及辽砚、剪纸、玛瑙、岫玉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完善与建设等,并全面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游览,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继续推进县域文化
产业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最重要的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县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辽宁县域文化产业的解放主要是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和文化人的生产力,让文化企业能够自主的、自由的进入文化市场;让文化人参与文化竞争,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大发展。正是通过解放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能引来更多的文化项目,吸引更多的文化资金、文化人才、文化资产,解决县域文化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文化产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用自己的存量资产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的增量资产,从而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成效及特点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主攻发展10个中高山无烟无矿基地镇,带动全县发展魔芋总面积5.8万亩,建成规范化林下育种基地5500亩,涌现出了桐木、、双河、棕溪等一批魔芋千亩重点镇,涌现出了桐木涌泉、茶园、仁河口水泉坪王莽山、茨坪等一批规范化栽培百亩示范点,基地初具规模,每年可开挖2万亩,产鲜魔芋2万吨左右。
2.龙头引领作用显现
县内健兴魔芋公司经技改扩建,具备芋角、精粉、微粉等初加工及魔芋系列食品生产能力,目前年可生产精粉、微粉能力3000吨,年可消化1万吨鲜魔芋,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地区,供不应求。企业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在小河、仙河等重点镇建立了收烘(购)站(点),农民产品不愁卖,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
3.产业投入持续增加
县政府协调农业、扶贫、信合等部门捆绑项目支持魔芋产业,每年安排必要的经费和奖励资金。魔芋公司积极争取省财政、计划等行业专项资金,加快企业技改,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许多大户、老板、能人看好魔芋前景,积极把三产及其它收入反哺魔芋产业,形成联动效应。
4.合作机制初步成型
“企业+政府+农业部门+基地+农民”的分工合作机制已实施多年、初步成型,政府考核推动、部门技术服务、企业盘活生产、市场效益驱动、农民自主参与,产业化生产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形成了企业、政府、农民三方共赢机制。
二、问题及成因
1.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病害重;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
2.成因分析
2.1地块选择不当。主要表现在选择在600米以下低海拔区域大田种植,选择在光照太强的阳坡直观坡面种植,盛夏35℃持续高温造成绝收;有些虽选择在阴湿地块,但渍水造成涝害;有些选择在1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种植,冬季冻土层过厚造成冻害;有些选择在粘重的黄泥巴土壤种植,造成水肥通透不畅等。
2.2种源管理不当。近几年我县相继从云南、湖北及商洛等地调种,大多数外调种子的农户病害发生较重。主要是外省市老牌基地病原菌逐年积累、种子本身带菌传播,在运输途中包装不科学、机械碰撞损伤,加之运回后晾晒、消毒不到位,在下种之前已埋下病害传播隐患。
2.3栽培方法不当。应采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林下枯枝烂叶表土层、烧火粪,增施钾肥。魔芋根系分布在球茎上部,应推行“肥做床”、“肥盖面”、种芋坐中央的施肥方式。间套模式只能在中高山阴坡地区推行,且玉米、魔芋密度不宜过大。
2.4田问管理不当。魔芋80%含水,干物质仅占20%,茎叶稍微碰撞即会造成“伤口流水”,引发病菌侵入。
三、形势及前景
1.市场前景广阔
魔芋主要成份为葡萄甘露聚糖,含有十七种人体所需氨基酸,防癌抗癌,应用领域广泛。由于适生区较窄、病害难防难治、基地面积、较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逐年上扬。魔芋产业大有作为。
2.适生区域广泛
魔芋性喜温暖、湿润、背风向阳的林下小气候,我县地处秦巴山地,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无霜期、降雨量等气候特征适宜,县内可供魔芋生长的中高山适生林地面积大,巴山地区、旬河流域、蜀河流域适生区域十分广泛,产业基地具备做大做强做优的气候地域条件。
3.多方推动有力
县委、县政府已将魔芋产业列入农村后续产业,作为“农业30亿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予以推进。
4.综合效益显著
若建成基地10万亩、每年开挖5万亩,产量可达5万吨,可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实现加工增值2亿元。种植、加工及带动的二、三产业,可解决就业1万人以上。生产环节以农家肥为主、无污染,加工企业环节以机械研磨为主、无工业污染物排放,属绿色产品,符合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战略。
四、思考及建议
1.科学化规划
魔芋属阴性植物,不同于其它农作物,对种植地块要求十分严格,规划是否科学关乎魔芋产业的成败,考虑轮作倒茬,必须把魔芋布置在实生地块。应选择规划在海拔600米以上、阴坡、背风、沙壤土、肥沃、潮湿的林荫地,避免夏季温度过高、太阳直射时间过长影响生长发育,规避“两病”发生。
2.模式化发展
模式化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和提炼。近几年县内很多大户在川道浅丘地区采取魔芋间套玉米模式、但还是不能安全度夏,有些外调种源、碰撞染病绝收。必须汲取教训,顺应魔芋生物学特性,重点推广林下栽培和房前屋后堆栽两种模式,“还芋于林”、“自繁自育”,创造冷凉湿润、肥沃疏松、生态自然的生长环境。
3.科技化支撑
推行全生育期防病栽培措施,每个技术环节都要以防病为核心,重点要把好八个技术关口,即:科学选地关、芋种自繁自育关、大小分类栽种关、使用农家肥料关、还芋于林栽培关、科学田管关、安全越冬关,依靠科技,防病避灾,促进魔芋产业增产增效。
4.产业化引领
1 概况
魔芋属天南星科单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250米~2500米之间,其含有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生物碱式盐等8种氨基酸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特别含有大量的葡甘聚糖,对防治结肠癌、乳腺癌有特效,还可以防治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肠胃消化系统等常见慢性疾病;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印染、石油、农业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全球供不应求。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344米~2800米,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全县均可适宜魔芋种植。
2 产业现状
2.1 镇安县种植魔芋历史悠久,
魔芋是镇安县传统农产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种植,目前在我县各地均有零星种植,但由于魔芋繁殖系数低,生产投入不足,魔芋产业至今仍发展缓慢。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发展一村一品,渐渐兴起,据统计,2008年我县种植魔芋面积707公顷,年产商品魔芋1.22万吨,收入2000余万元,到2010年,全县魔芋面积发展到1000公顷,年商品魔芋2.25万吨实现产值4500万元。全县多数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但涌现了木王镇月坪村、茅坪镇五星村等魔芋产业示范村,全村人均产业收入3600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4850元的74%,是全县有名的魔芋村,月坪村2007年被商洛市列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2.2 种植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芋农已由过去的纯种魔芋发展为“粮-魔”间套、“林-魔”间套、庭院栽培等多种种植模式。由于实行粮-魔间套,高秆作物为魔芋遮荫,魔芋产量增幅明显,现毎667平方米产量可达3000千克,毎667平方米产玉米450千克。按市场魔芋3元/千克、玉米2元/千克,毎667平方米产值达9900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魔芋、粮食双丰收,达到了一地两用结构优化的结果。
2.3 大户涌现,示范带动
随着群众认识提高,很多群众尝到了种植魔芋的甜头,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种植面积在1.7公顷以上的有10户,这些种植大户基本不用外出打工,魔芋成了主要产业,成了山区农业致富的典型代表,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2.4 龙头协会支撑
2002年创建的镇安县雪樱花魔芋制品有限公司于2008年被任命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年加工生产魔芋精粉能力达10000吨,产品获得QS认证。目前以魔芋为主原料的化联农工商有限公司正在筹建,必将为镇安魔芋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体制,芋农不再担忧种的魔芋卖不出去。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使企业增效芋农增收。
3 魔芋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认识上不够
我县魔芋生产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发动、试种、大面积推广等阶段,总的发展趋势呈现一个抛物线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固然有计划经济体制强力推进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价格导向作用,但领导和群众对魔生产坚持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也是制约魔芋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全县发展较好的月坪、五星等几个村坚持发展的决心不动摇,最终才取得了魔芋生产发展的可喜成绩。
3.2 科技上少有突破
现阶段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从选种到病虫害防治,芋农普遍担心的是魔芋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魔芋生产中有三种常见病,即魔芋的软腐病、白绢病和日灼病,尤以软腐病和白绢病最为普遍。我县虽然对几种病总结了一些预防措施,但由于科技人才短缺、经费匮乏,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使魔芋生产发展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必须要依靠科技支撑,在三种病害上有重大突破,魔芋产业才会有大发展。
3.3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我县虽有雪樱花魔芋加工厂,但对魔芋产业的吸引力不强,企业对魔芋的要求仍处在数量的要求上,对魔芋生产的规范性、技术性、操作规格和质量等都没有高标准的细化目标;产品单一,只是加工精粉。在食品应用上,没有开发终级产品,这就使得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市场吸引力。在资金方面也没有形成纽带关系和共赢共担关系的利益格局,农民与企业两方面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4 其他问题
种源紧缺是产业发展的瓶颈,选种育种和田管理粗旷,导致病虫害严重。没有魔芋种源基地,不能保障种芋提供。
4 关于扶持壮大产业的思考
(1)从经济效益上看,魔芋的投资产出比例为1:3,在同一块地中,采取“魔芋-玉米”间套,其产量为3000千克/667平方米,玉米450千克/667平方米,按市场价魔芋3元/千克、玉2元/千克计算,毎667平方米产值达到9900元。减去生产成本3920元(魔芋种3000元,用工8个400元;玉米种子20元,肥料200元,用工6个300元)毎667平方米纯收入5580元;“玉米-马铃薯”间套,毎667平方米净收入1800元;传统“玉米-小麦”间作,毎667平方米净收入200元,以上数据显示,种植魔芋的效益是种植薯类的3倍,是种值小麦的20倍。2010年,魔芋价格上到3.6元/千克~4元/千克,价格上浮使芋农的种植积极性提高。
(2)从社会效益上看,镇安县有农业人口24.8万人,农村实有劳力13.8万人,全县的中壮年劳动力长期靠外出劳务挣钱为生,不但风险大而且无保障。魔芋产业的发展,可以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如果全县发展66667公顷魔芋,将会解决10万劳动力,增加收入5亿元,使10万群众脱贫致富。
(3)从生态效益上看,由于魔芋的生长习性,房前屋后院落零地均可种植。魔芋是需肥较多的特色作物,尤其是对有机肥的需求量大,镇安群众素有养殖习惯,丰富的农家肥为魔芋商产提供了物质保证,也减少了环境的污染,是开发绿色无公害魔芋的最佳生态区。
由此可见,魔芋产业是当前农业的朝阳产业,值得大力推广。
5 产业发展建议
5.1 坚定发展信念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发展产业的目的是农民致富,被实践证明的致富产业都要坚定不移的做下去。要坚持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相结合,培育大户和扶持小户相统一,科学制定一条我县魔芋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在魔芋适生区的西部镇建立魔芋产业示范区,成立合作社,加强辐射带动效应,推进产业向东推进。做大做强全县产业。
5.2 政府加大扶持引导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77―02
前言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旺乡地处景洪市东北,乡内属南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拔为1317.2米,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毫米.牟平均气温在18.9―19.7℃,土壤RH值4.0―7.0之间,比较适宜种植茶叶。
1勐旺乡茶叶生产现状
勐旺乡共有耕地面积7万多亩,随着茶叶良种的普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乡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1面积、品种、产量
全乡有耕地面积7万亩,茶叶种植面积65576亩,优质茶叶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采摘面积39013.7亩,占种植面积89.29%。近年来推广的优质新品种有.云南大叶系列云抗10、14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矮丰、景谷、景东大白茶.云南小叶系列佛香茶等随着优质良法的不断推广应用,茶叶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平均单产在80公斤以上。
1.2勐旺乡茶叶种植区域及生产条件
1.2.1坝区海拔1000―1200米区域,此区域热量充沛,土壤类型多为红壤土、富铝土,砂、粘适宜,偏酸性,比较适宜种植茶叶。主要是勐旺坝区,面积47469多亩,约占茶叶播种面积61.86%左右,属高产地类型,耕地坡度小,耕地利用率高方便管理。
1.2.2山区、半山区:1200―1800米区域,除勐旺坝区外,其余耕地都处于这个区域,种植面积18109亩占种植面积的38.140%。这一区域地型地貌多样,耕地分散、种植小气候多样化,土壤类型较多,肥力差异大,茶叶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管理水平低、分布散、坡度较大、不便管理。
2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
2.1茶叶品种杂乱
目前勐旺乡市场上茶叶品种多、杂、乱,据近年来调查统计,共10余个品种。
2.2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
勐旺乡目前主要以台地优质扦插苗为主,有部分实生苗,还有少数为嫁接名优品种,在种植过程地规划不合理、栽种不科学、(过深、浅、稀、密等因素。过深造成茶苗生长缓慢;过浅容易死亡断行缺塘;过密造成成本加大、生长优势受控、影响产量及管理越稀基本苗不够封不了行、浪费土地、管理费时费工、影响产量。
2.3施肥技术不到位
2.3.1施肥方法不科学。种植前未施基肥造成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分枝率低、抗病力差;采摘后大量施追肥,造成生长过旺,分枝密而细,采摘面因弱枝、细枝、病枝、下垂枝过多采摘面发芽率虽高,致使芽小、芽弱、对夹叶多、产量低、品质差。茶叶是需肥量较大的作物之一,施肥量不足,则不能满足茶叶生长的需要。茶叶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定值初期至采摘前期需施足基肥及少量多次施追肥,养分充分吸收均形成强壮主干枝,再分化为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形成科学采摘面,在此期茶叶所需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的吸收速度最快,在2―3年达到最大值。此时肥料施用量适宜,增产效果最明显。
2.3.2氮、磷、钾搭配不合理。普遍存在偏施氮肥、轻磷肥、忽视钾肥和微肥现象。
3提高茶叶单产的主要措施
3.1合理引导引进优质茶叶品种。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大优质新品种引进推广。选择适宜品种。应对引进新品种进行小面积多点示范,筛选出品质好、产量高适宜种植品种,再向农户推广,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3.2合理密植,科学化种植,提高产量。大力推广优质扦插苗,采用单行单株台地移载,扦插苗苗龄不低于8个月(即上年10月左右扦插的苗次年6月以后移栽),开始移栽茶苗,按要求在已经开挖好的种植台地上挖30m左右的种植沟移栽,栽培的技术要求:株距30―35m,进行移栽每亩可栽1000株左右;选择无病虫害健壮苗移栽,做到深浅适宜。
3.3科学施肥。品质好坏起决于品种,收多收少在于肥。移栽前施少量底肥,施底肥,每亩均匀撒施15―20公斤复合肥。移栽后雨水结束前施1―2次追肥,每亩施20―25公复合肥加适量磷钾肥。施肥量过大容易引起烧苗,过小造成茶苗生成不良,抗病、抗旱力差,容易死苗造成断行缺塘,施肥原则:少量多次、不远不近、能灌根不埋施禁撒施的原则。
3.4病虫害防治
移栽前期,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苗圃清菌。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仅是响应省委、省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倍增计划,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年的发展,***区已经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新兴产业的基本框架。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尤其是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环保产业上,仅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上就投入14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围绕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药等领域,制订了“技术创新25”。我国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用“市场换经济”形成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有限的资源高强度的消耗,再加上我国土地、劳动力、原料等主要成本都在不断上涨,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种经济方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要求时,我国也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新兴产业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鼓励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从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的支持,可以看出以新兴产业的发展来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制高点已经形成共识。
二、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
1.地理优势:立体式的交通网和得天独厚的江海综合资源,为***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随着苏通大桥的通车,我区与上海产生了同城效应,和苏南实现对接融合,再加上我区已经加快融入到南通主城区,在吸引高端国际资金本和跨国公司投资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2.政策优势:在区政府的牵头下,***积极实施江海联动、跨江合作,一个全新的“一园三区”大舞台正在形成,这将成为打造特色产业,延伸新兴产业链提供强大支撑。
3.基础优势:近年来,***积极培育大企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和特色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在江苏省确定的19条新兴产业链培育企业中,***就有15家企业入选,比如综艺集团、东源集团、江海电容、通达动力、中航虹波、桑夏太阳能等,许多企业都涉及到新兴产业领域,这就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4. 人才优势:发展经济,人才先行。目前,***区人才总量为13.49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8000人。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建成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目前已吸纳17家留学人员企业入驻;建有中联科技、***建总等6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列南通各县(市)区之首;建有力普电子、创斯达机电等4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和3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十一五”期间,我区连续两次荣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这样我区发展新兴产业就有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三、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新兴产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家,1-6月份累计(下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37.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31.7%。实现利润总额14亿元,同比增长45.6%,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2.2%。
1.新材料产业:全区新材料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主要包括钢丝绳、冶金、光学玻璃、人造纤维等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79.9%,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10%。骨干企业有华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帅宙特钢,其中华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亿元,利润实现0.6亿元,两项同比增长都超过100%,在全区起到了率先作用。***区新材料产业中比较有特色的是钢丝绳行业,企业数占整个新材料产业的大部分,发展空间比较广阔,钢丝绳作为基础材料蕴含了一定的科技含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全区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之一。
2.新能源产业:全区新能源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风电设备等领域,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28.1%,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48.7%。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战略举措。全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已初步打造形成集光伏、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利用和设备制造产业链。比如,“综艺集团”的光伏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又如“桑夏”太阳能,其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内名列前五强,成为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弛名商标,并高票中标国家家电下乡产品,每年可节约数十亿度电,减少污染排放数百万吨,为我国的节能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光伏、太阳能相比,***区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基础也比较扎实,比如“虹波风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壮大已一跃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优秀供应商。在此基础上“综艺集团”又在总投资5亿美元的基础上再以9980万美元扩建二期工程,“东源集团”投资3.5亿元新上了风电一期工程,这些项目促使***区的新能源产业呈现出了扩张快,投入大,后劲强,发展前景好的新局面。
3.节能环保产业:全区节能环保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79.6%,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9.3%。虽然企业数量在全区新兴产业中比例最少,但基础稳定,发展迅速,对全区的经济贡献也很可观,形成了“华新环保”、“华通锅炉”、“海华管桩”等一批骨干企业。其中,“华新环保”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在节能环保产业中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
4.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全区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主要集中在电子元件及组件的研发和制造,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5亿元,同比增长33.1%,占全区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32.0%。主要骨干企业有“江海电容”,“中联科技”。其中,“江海电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3亿元,同比增长27.4%;“中联科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36亿元,同比增长21.7%,对新兴产业及全区的工业经济快速运行做出了贡献。据福布斯杂志预测,到2020年全球信息技术市场年产值将增长到20万亿美元,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将得到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形成以“江海电容”、“中联科技”、“综艺电子”、“桑夏软件园”等为龙头,打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相关电子材料和以软件、IC智能卡等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
“十二五”期间***区将陆续制定新的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大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促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产业。到2015年,争取建成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1个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应税销售80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8.0%。其中,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下同)300亿元,新材料产业12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100亿元,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280亿元。
四、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尚不健全。当前的制度环境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并不十分相适合。市场、法律、科技、税务等联动不够,政府调节经验不足,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工作思想,不能各自为阵,应形成和谐、轻松的大环境,为新兴产业的认证、审批、帮扶打开通道。
2.缺乏创新能力。一方面是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创新机制不完备,比如政府对新兴产业的税收奖励不够,科技部门对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和帮助不够等,还有一方面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不明确,比如许多新兴产业的产品都是销往国外市场的,加上大部分原料还需从国外进口,造成两头在外,中间制造环节留在国内,污染较多,效益较低,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难以保证,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有利条件。
3.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有的特色产业分散在各个镇区,没有形成规模的特色区域,布局比较分散,不利于抓大放小,统筹规划,容易造成产能过剩,这样就会直接导致整个新兴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下,成套能力薄弱,服务水平落后,规模难以提升。
4.融资体系不够完善。资金问题现在仍是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新建企业,资金不够,信誉不够,难以得到融资支持,造成融资一步不到位,生产、研发步步受牵制的不良循环。
五、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新兴产业聚集度。以“园”、“区”为平台,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在开发区和锡通科技园的基础上继续打造***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区,发挥新兴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约束功能,找准切入点,明确产业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外招商的力度,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大力延伸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推进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中,凸显区域特色竞争优势。
2.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鼓励企业用合股、抱团的形式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进军,加大科技、税收、金融、进出口等部门的联动,为新兴产业的审批、认证、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帮助搭建融资大平台,引导、扶持、奖励新兴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同时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政策约束,宣传指导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培育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品牌,放大示范效应。
一、 为什么要更加突出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
(一)我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1、有山有水,山水相依。旅游资源遍布于山水之间,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有旅游,这是我县旅游的一大显著特点。山、山、南山、北山、石篆山、石门山,湖水库、化龙湖水库、上游水库、跃进水库等山水之地都有众多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与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紧紧连在一起,有山有水,山水相依,这在国内外也不多见。
2、人文自然,交相辉映。旅游资源富集,人文与自然俱佳。人文景观最著名的是以山、北山为代表的石刻,它与敦煌、云岗、龙门齐名,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也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自然风光方面不但有山、湖两个国家级风景区,还有其他各具特色且有潜力可挖的景区、景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前景非常广阔。厚重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我县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3、文化传承,积淀深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儿女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绚丽的奇葩有万古的鲫鱼灯、中敖的火烧龙、的西山神歌、的狮子舞等,他们都传承久远,为的旅游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4、湖畔温泉,极具价值。现代旅游,温泉是最富吸引力和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之一。我县湖温泉不仅水量大、水温高、水质优,而且座落于山下、湖畔,这种“温泉依湖畔,泡泉观山水”的湖畔温泉举世罕见,具有很强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特色鲜明,开发价值巨大。
(二)旅游产业具有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1、旅游消费市场非常广阔。旅游消费是有钱人的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参加旅游消费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旅游已和住房、汽车、美容一样,成为四大消费时尚。在今年国庆中秋旅游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2.28亿人次,比的“十一”黄金周增长28.5%;实现旅游收入1007亿元,比“十一”黄金周增长26.4%。就我国而言,旅游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可待挖掘,据权威杂志数据分析:全国有近15亿人,现有旅游消费市场不足6亿人,也就是说有9亿人是潜在市场。
2、旅游休闲时间更加宽裕。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劳动时间大大减少,从而使人们又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旅游休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职人员的休闲时间除了周末外,加上春节、清明、“五一”、中秋、国庆、元旦、公休假等节假日,全年大约有150天左右,外出旅游休闲的时间相当宽裕。
3、旅游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改革开放六十年来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基础建设的大力投入,使旅游交通也取得巨大成绩。“五纵七横”的12条国道主干线,覆盖全国10多亿人口,铁路的5次提速,使旅途时间大大变短,加上原有的水路固定航线和航空运输的日益兴盛,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咫尺天涯已变成现实。
4、旅游带动能力特别强劲。旅游产业又称“朝阳产业”、“无烟产业”,除本身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美好发展前景外,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也特别强。一般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刺激和带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商贸业、娱乐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真正起到一业带动百业的作用。
二、怎样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大发展
(一)坚持大项目带动不动摇。当今旅游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大进大快,快进快出。远的不说,单说离我们较近的四川省大英“死海”、云南省水富“西部大峡温泉”就是旅游项目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成功典范。这几年,我县成功引进重庆市广电集团,全力打造湖影视文化基地。目前,这一大项目已经完成景区资源整合、第一期工程征地拆迁等工作,正在加紧实施农民还房工程、大门改造及酒吧一条街等建设,明年将要启动大型室内滑雪馆、5星级酒店等具体项目建设,整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行,且成效明显,前景看好。我县的旅游发展一定要坚持大项目带动,不能因为县委、县政府班子换届而动摇,不能因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变动而动摇。只有大项目抓好了,做成我县旅游发展的“月亮”,然后发展相关的小项目,才能形成“众星拱月”的旅游发展局面。
中图分类号 S632;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09-01
魔芋是云县涌宝镇的重要产业,按照建立“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核桃+魔芋=万元山”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对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生产优势
涌宝镇地势南北狭长,东南两边较高,中部较低。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800 m以上,年平均气温14~16 ℃,全年≥10 ℃以上活动积温4 000~5 250 ℃,无霜期275~305 d,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魔芋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2 发展前景
2.1 供求关系
由于受种芋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和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病害发生严重以及种植区域狭窄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原料紧缺,加工企业收购大规格种芋加工形成了种芋短缺的恶性循环,故魔芋初级产品(商品芋)在当前及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或更长时间内,仍然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简单讲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供不应求,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状态。
2.2 国内市场
魔芋在我国国内市场发展很快。据统计,国内现有的魔芋食品行业,年需魔芋精粉5 000余t。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保健和营养功能,魔芋制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魔芋除了可以作为食品行业的原材料,在化工、医药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作为生产生物全降解薄膜的原料,对消除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魔芋用途广,近年来国内外市场需要量大增。
2.3 国际市场
从现有的销售市场来看,国际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日本市场。日本传统饮食中魔芋制品较多,但受其国内自然和耕地条件的限制,其国内魔芋产量不稳定,需从我国进口魔芋精粉。目前,日本市场魔芋精粉价格3万美元/t左右,为我国魔芋精粉价格的8倍左右。我国魔芋精粉与日本国内市场相比,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有利于进入日本市场。二是韩国及东南亚市场。韩国及东南亚与我国饮食习惯相似,对魔芋的消费量较大,目前每年从我国进口大量魔芋精粉。三是欧美市场。欧美市场传统饮食中没有食用魔芋的习惯,但是受健康饮食风潮的影响,对魔芋的减肥保健功能非常重视。因此,可以预见,欧洲魔芋市场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从上述三大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魔芋产品的世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发展现状
涌宝镇魔芋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涉及全镇20个村。过去农户以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为主,种植模式以“魔芋―粮食、魔芋―林业”间作套种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魔芋产品需求剧增,价格持续上涨。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抓好魔芋生产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以现有林下资源和林下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挖掘林下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以核桃、玉米等进行林下套种。在人力、资金投入和措施落实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得魔芋生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核桃林下套种魔芋平均单产22.5 t/hm2,平均产值12.42万元/hm2,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地群众在核桃林下套种魔芋获得了较好的收益,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15年全镇种植面积达726.7 hm2,涌宝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魔芋之乡”。
4 存在的问题
4.1 魔芋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
当前魔芋育种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缺少优质、高抗、广适性品种,种植过程中多采用地方品种,品质差且退化严重。尤其是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多采用自繁自种,造成种芋退化,病害加重。虽然组培和快繁能解决种芋退化的问题,但因技术含量较高农民很难掌握,成为制约涌宝镇魔芋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1]。
4.2 魔芋病害突出
受多年种植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魔芋病害突出,没有有效的缓解办法,尤其是魔芋土传病害没有根治的办法,如软腐病、白绢病等[2]。
5 对策
5.1 做好魔芋产业发展规划
认真制定涌宝镇魔芋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科技含量,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魔芋新品种,进一步加强以现有林下资源和林下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挖掘林下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以核桃、玉米等进行林下套种的种植模式的探索。
5.2 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建立扶持魔芋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以规划为依据、项目为平台、企业为载体,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魔芋产业的资金支持[3]。强化科技支撑,做实“三层”技术服务,为“核桃+魔芋”产业提供技术保障。与相关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对方负责全程提供种植区域地块规划、外调种芋的选择调供、示范样板建设、种植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5.3 鼓励支持当地强化招商引资,培育“三型”企业
引进魔芋精深加工企业到县城附近投资建厂进行魔芋精深加工,鼓励种植大户投资建厂。通过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联合,形成企业协作配套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构建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加快魔芋产业化发展进程[4]。
6 参考文献
[1] 何家庆.论我国魔芋资源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9.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不但有效改善了投资环境和人民的居住条件,还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巨大积累,为城市建设开辟了重要的资金渠道,并且带动了建筑业、金融业、建材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商品房价格偏高及涨幅过大,一般老百姓买不起房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
一、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所处的现状
从经济发展的宏观阶段来看,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是作为重要支柱产业而存在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房地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久性的,是绝对的,而作为支柱产业是相对的,只是存在于一定的时期内,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只存在于经济起飞到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即房地产业的发展呈现倒U形曲线(如下图)。所谓的房地产业发展倒U形线是指一个国家经济起飞时,推动房地产业增长较快的因素有: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工业用房及其他公用房的需求、居民收入的增加要求改善居住水平、城市化加快吸纳农业人口进城,此时房地产业以高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增长;但是,在经济起飞到发展成熟阶段,然而,国民经济经过一个时期的快速增长以后,基础建设投资下降,新建商品房减少,此时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会削弱,房地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或消失,只能继续发挥基础产业的作用,此时房地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慢,甚至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轨迹呈倒U形曲线。一般来说,在倒U形曲线起止两端(A、B)之间的时期,房地产业除了具有常规功能特征基础产业特性外,还具有支柱产业的功能特征,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AC阶段,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处于后B阶段。
从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状况来看,全国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已成为人们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6月深圳的房价比去年均价上涨了70%,全国其他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同比、环比均继续上涨。房地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房价增长过快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使得“居者有其所”难以实现,更对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二、影响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因素分析
在市场经济时代,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房地产价格运动受到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和商品供求规律的支配和影响。
1.价值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房地产的价值由生产房地产的成本决定,主要包括建材费用、设备购买及安装、人工工资、土地价格、房地产开发商利润等多项组成。
现在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出让多实行拍卖制度,房地产商为了拿到土地,竞高报价,土地出让费不断攀高,地价在房地产成本中比重急剧上升,城市土地出让费是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重要来源,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地方土地出让费和房地产税金占财政预算的四成以上。少数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价格管制不严,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抑制价格的上涨,或者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物价和人工工资的上涨、土地费用的增加及房地产商不断增加的超额利润,是造成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的重要原因。
2.货币流通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成反比。由于纸币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一般也不具备储藏手段的职能,所以一旦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它不会自动退出流通,比如贬值,造成商品价格上涨,即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GDP增长很快,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的贬值也是造成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3.商品供求规律对房地产价格运动的影响
商品价格除了由商品价值和货币本身决定以外,同时还受到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有支付能力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如果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发生变动,需求就会向价格变动的反方向变动: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商品的需求也会影响价格,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应会上涨到价值之上;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又会下跌到价值之下。我国城市化率比较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商品房的实际需求增加,在土地和商品房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自然上涨。更有学者根据我国的人口结构预测,10年内我国商品房价格都是一直上涨的。
三、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几点建议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城市进程中的重要产业,优先加快发展是必要的,但是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房价与大多数人的收入相比甚高,房地产业呈不理性化发展的趋势令人堪优。如何规范房地产业的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政府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1.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
预售制度让开发商获得消费者的预付款,节约开发资金周期,把部分金融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取消商品房预售制,一是降低老百姓的购买风险,购买现房可以货比三家,让承诺在现实中得到检验;二是夯实了开发商的实力条件,在市场退出机制不明的情况下提高了开发商的门槛;三是开发商承担了更多的开发资金贷款及其利息带来的风险,为了获利,开发商会尽早出售现房,减少囤房不卖现象,有利于房价的稳定。
发达国家多不预售期房,从理论及现实需求来看,我国取消预售是可取的,但一步到位会增加开发成本,使得新建商品房急剧减少,造成供给不足而房价上涨,效果适得其反。取消预售制度只能是逐步进行,必须有个过度期,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1)规范建筑承包责任制,违规操作的垫资不予保护;
(2)公布实施取消预售制度时限,例如以1年为期限,让各开发商做到心里有数;
(3)展开详细调查,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实施取消预售的实质步骤;
(4)规范土地出让制度、尤其是土地规划条件,必须事先论证并公证公开;
(5)规范建筑承包制度,对开发商自由资金结合项目进行审查。
2.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的监管
为应房价持续上涨和政府调控失效的情势,民间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呼声愈来愈高,温州去年年底第一个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成功应运而生,立即引起全国高度关注。集资合作建房实质是一种民间力量和民众智慧参与房市调控,有利于为政府分担压力之举,政府对集资合作建房应当是监管而不是监制:首先、对于集资合作建房这一新生事物,政府应从既有法律规范入手,监管其操作流程,通过有意识和主动的干预,对集资合作建房加以引导,预先防范机制的确立,有效防止出轨现象行为;其次、政府应在土地、资金及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把集资合作建房建设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一起作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措施。
现在政府对集资合作建房处于管制状态是有必要进行调整的。集资合作建房顺应了普通民意诉求,央视调查数据显示,有95%的人支持集资合作建房,有43%的人认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一种全新房地产开发模式;集资合作建房降低了房价,以温州集资合作建房为例,房屋建成后每平方米成本5300元/平方米,远远低于周边楼盘价的10000元左右每平方米,终结了发展商牟取的部分暴利。在国外这种集资合作建房模式十分普遍,已经成为欧美国家解决收入工薪阶层住房的有效途径之一,得到了政府在土地、税率等个方面的有力扶持,这点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3.强化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尽快对基于市场体制的房价规律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及时调整楼市调控思路,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调整土地供应结构,适当提高居住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重,要增加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房的建设用地的供应;二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增加廉租房的供应,完善经济适用房的制度,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的管理,解决好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三综合运用税收、金融贷款等经济手段,努力保持市场房地产价格的稳定,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炒房。只要地方政府从以人为本的实宗旨出发,而不是仅仅维护开发商的盈利、政府的税收等既得利益,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还是大有可作为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910(2011)02-0026-04
东平县位于北纬35°46’24'’~36°10’20'’,东经116°02’52'’~116°39’44"之间,地处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总面积13.43万hm2,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山区、平原和湖洼各占三分之一。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6℃,极端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6.5℃。无霜期20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74.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40.5mm。北部山区丘陵属鲁中南低山丘陵边缘,褐土,适宜核桃生长。
1 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东平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早期大多零星种植,主要栽培品种为绵核桃、山核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果树进入快速发展期,涌现出大羊镇南留屯村、老湖镇梁林村和东平镇于寺村等核桃种植重点村和专业村。1990年,大羊镇南留屯村引进元丰、香玲和辽核一号等26个品种和优系良种,栽植面积达53.3hm2,聘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和泰山林科院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推广良种良法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成效明显,成为泰安市核桃精品园建设示范村、山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领头雁,并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核桃的发展,相邻省、市、县(区)开始从东平引进良种核桃。东平县向良种核桃基地建设进军的号角也自此吹响。
1989~1999年,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1997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意见”,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确立了奋战三年,建设6667hm2良种核桃基地的战略目标,通过强力实施,面积不断增加,良种资源不断丰富,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效益明显提升。同时,核桃露、核桃油加工项目落户东平,商标品牌得以注册和认定,协会组织纷纷建立,基地、组织、品牌和市场相结合,延长了核桃产业链条,呈现出空前的发展前景。然而,1999年秋至2005年上半年,由于领导班子频频换届,发展理念和蓝图各有不同,加之土地调整等原因,新旧项目建设缺乏联系,全县出现毁林毁园砍树现象,核桃产业发展趋缓。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目前栽植面积达到4714.1hm2,产量5842t,产值达到11684万元(表1)。主栽品种为元丰、香玲、鲁光、丰辉、辽核一号和中林一号等,良种率达100%。
2 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2.1 发展优势
2.1.1 核桃发展前景广阔核桃原产中国,居四大干果之首,是我省主要的经济林树种。核桃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良好的保健、药用功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倍受青睐。据联合国统计,2005年世界核桃总产量为170万t左右,其中,中国产量49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28.82%,居世界首位。我国核桃产量虽高,但仍不能满足内需、外贸的需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预测,全世界的核桃需求量在今后10年内年均递增率将达10%以上。目前我国年人均消费核桃仅0.23kg,与美英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1.00kg相比,差距很大。随着人们对核桃营养保健作用的认识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价格大幅提高。近年来,核桃油、核桃露、从核桃油中提炼健脑素等加工项目发展迅速,进一步增加了对核桃的需求量。另外,核桃木色泽淡雅、花纹美丽、质地细韧、不翘不裂,是制作高档家具、高档商品包装箱及用于军工、交通的优质木材;核桃树皮、叶子、青果皮等可提炼鞣酸、栲胶和香料等,可谓全身是宝,用途广泛。
核桃属深根性经济树种,树冠大,生命力强,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有着特殊的生态功能,“一株核桃一把伞,一片核桃一股泉。”核桃生产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是农民致富、绿化环境的理想选择。
2.1.2 东平县核桃种质资源丰富,良种优势明显
自1957年至今,东平县共引进、选育和推广核桃品种88个。1986年开始与全国核桃良种选育协作组合作,在大羊镇南留屯村进行品种收集、选优,到1989年共引进优选良种核桃26个品种和优系,主要有香玲、元丰、上六、丰辉、阿九和鲁光等。1996~2002年,先后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泰山林科院等引进辽核系列、中林系列、纸皮、薄壳、美国希尔、鲁核1号、鲁核2号、岱丰、岱香和穗状核桃等56个品种和优系,从山西省引进隔年核桃。“北方核桃种质资源圃”在南留屯村和东平县第一苗圃建立,并发挥出重大积极作用。至此,落实县委、县政府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意见取得明显成效。
2007年从河北省引进清香核桃,目前共引进、保存和发展的早实丰产优质核桃良种共83个品种和品系,当地主要推广品种有香玲、元丰、鲁光、丰辉、辽核一号、中林一号和岱丰等10余个。
2.1.3 技术配套,示范开发工程成效显著推广应用绿枝嫁接、硬枝插皮舌接等成活率高的先进实用新技术,果园、堰边良种改接任务已完成,良种率达100%,年生产和销售核桃良种优质种苗500万株、种穗1000万条。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高标准建园,积极推广营养沟施肥、埋草、盖地膜、精细修剪、青皮果适时采摘和果实采后处理等新技术,实现了早实丰产,优质高效。建成大羊镇南留屯村、东北村、东海子村,东平街道办事处王村、前海子村、望村,梯门镇东瓦庄村、石河王村,接山镇牛山庄、山神庙村等26个核桃生产示范村和精品园,较好地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羊镇东海子村自1994年以来发展香玲、元丰、鲁光等良种核桃66.7hm2,2010年生产核桃150t,销售收入300万元,人均核桃收入3202元,村民李成秀承包核桃园0.33hm2,收获核桃952.5kg,平均666.7m2产量达到190.5kg。
2.1.4 产、加、销,基地、农户、组织产业模式初步形成
目前,东平县核桃生产基地覆盖北部山区7个乡镇,达到近5000hm2。建起核桃油、核桃露生产加工企业两家,集种苗生产、核桃销售为一体的企业有“东平银丰核桃有限公司”、大羊镇的专业合作社“佳佳旺核桃产销专业合作社”等。这些企业和组织将生产、加工、销售,龙头、基地、农户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带动发展,引领市场。加之县林业局经济林站、核桃研
究所和县核桃协会信息技术上的支撑和服务,核桃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2.1.5 技术和产品品牌创新彰显东平核桃产业发展的实力
核桃绿枝嫁接技术研究,1988年获泰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东平核桃获山东省农业厅举办的优质农副产品展览会三项金奖;1997年,青石山区万亩核桃良种丰产技术开发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通过注册“鲁东”牌核桃商标;1999年东平核桃在昆明世博会获银奖;2001年,东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02年,东平核桃通过山东省农业厅无公害认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04年又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6年东平核桃被评为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现在“鲁东牌”核桃已享誉省内外。
2.2 存在问题
果农超前意识和组织领导不到位,是导致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阶段性徘徊甚至停滞、阻碍东平核桃大县强县建设的主要原因。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国内外核桃需求与市场的调研、了解和把握,缺乏对山区、丘陵环境下核桃生产对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的重要性的认识,致使核桃的发展失去原动力;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生产推广难度大,部分村民残存小农意识,特别是对于某些采取果粮间作、堰边种植的村户,近几年为了享受国家惠予三农的粮食补贴等政策,不能果粮并兴,热衷和注重农作物种植,忽略甚至放任核桃树的生产管理,品种参差不齐,产量难以提高;品牌意识差,品牌保护的整体观念淡薄。乱打“东平核桃”牌子,滥用“鲁东”商标标识,有损品牌声誉,对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核桃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有待加强;协会、合作社有待建立和完善。
3 建议
3.1 领导重视是关键
从以上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历程看出,领导重视、真抓实干、产业大发展;领导意识不强,组织实施乏力,产业遭磨难。2010年9月26日,在首届东平农民英雄会上,展评出各种涉农行业的优质农产品,其中评选出全县优质优级核桃前三名,县委书记及各大班子领导参会,县长亲手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激发了农民的热情,这是县委县政府对三农工作和农林产业支持和重视的重要体现;大羊镇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核桃发展,所以取得了今天核桃大镇的成就。近两年来,该镇分管农口的副镇长,不论是发展规划、建设项目,还是设立农民林业合作社、组建核桃龙头企业,都靠上抓抓到底,抓出产业成效。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即将启动,各级领导应立足县情,找准优势,科学制定核桃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明确2011年至2015年的目标和任务,力争“十二五”期间,核桃产业发展能有大的飞跃。
3.2 借助旅游、文化平台,把东平核桃品牌推向国内外
东平县东望泰山,西邻黄河,境内的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曾是罗贯中的故乡,是《水浒》梁山英雄好汉的根据地,文化积淀深。遵循“水浒故里,生态东平,水上东平,和谐东平”的建设理念,东平县旅游开发建设表现强劲势头。核桃观光园(带)――荷花带等穿插迂回线路,不失为现实、成熟的设计,中国・东平核桃节,与泰山国际登山节、肥桃节、东平钓鱼节交相开展,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盛传东平核桃美名,也会是旅游、文化搭台,拉动地方核桃产业经济的双赢之举。
3.3 加大科技投入,力争在技术、信息服务上有新突破
各级政府及部门应在财政、资金和经费等方面确保林果科技推广工作的高效运行;健全和完善县、乡林果科技推广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包村、包户、包园片,办好示范工程、精品工程,辐射带动周边区块发展;努力打造和充分利用农林信息网络平台,通过网络专家视频咨询、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等方式,将核桃产业、技术和市场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3.4 进一步提升核桃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
按照建设核桃大县、核桃强县以及“十二五”确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总量;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核桃及其种苗的销售、分级和标识等,均应采用统一的标准,严格把关,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乱贴商标和滥用“鲁东”品牌,真正做到培植和呵护品牌,保护农民利益;政府部门应加深力度,鼓励培植精深加工项目企业,扶强扶壮龙头企业。
3.5 抓住林改机遇,谋求核桃产业再发展
1基本情况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境内交通便利,河流纵横,气候温和,森林植被良好,东南北与湖北省接壤,西与陕西省旬阳县交界,素有“秦头楚尾”之称。全县辖15个乡镇,124个村,人口21.8万,面积
1 450km2,其中耕地面积3.27万hm2,退耕还林面积1.51万hm2,有天然草场5.34万hm2,人工种草0.12万hm2。据统计2009年全县山羊存栏10.06万只,出栏9.02万只,存栏山羊中陕南白山羊9.43万只,南江黄羊0.52万只,波尔山羊0.11万只,陕南白山羊占山羊总数的90%,山羊产值5 186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3.3%,全县有山羊饲养户3 890户,占总农户数的11.6%,其中饲养20只以上的户有550户,占总饲养户数的14.1%,100只以上的户有41户,占饲养总户数的1.05%。全县有养羊专业合作社3个,有波尔山羊种羊场一个,陕南白山羊繁育场一个。适度规模养殖,专业化合作经营,能人大户的带动已成为白河山羊饲养的主体也是白河山羊发展方向之一。
山羊产业是白河县的传统产业,从上世纪到现在,白河县的山羊产业有3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二个高峰期是21世纪初的2001~2002年;第三个高峰期就是现在。在这个过程中,从山羊的品种、饲养方式、养殖观念、技术含量、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品种的变化。在20世纪我县饲养的山羊主要是本地的陕南白山羊,虽然肉质好,适应性强,销路好,但山羊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不高;从2000年开始从四川引进南江黄羊直至2005年引进波尔山羊,使白河县山羊品种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单一的陕南白山羊发展为陕南白山羊、南江黄羊、波尔山羊等多品种共存的局面。
二是饲养方式的变化。在2002年以前,白河县山羊饲养方式就是单纯的放牧,受天气、季节、草资源的制约很大,冬春季节因缺草至羊体弱多病出现大量死亡;雨雪天气放牧,易诱发山羊生病及有毒饲草中毒等;随着陕西省禁牧令的,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养羊产业的矛盾,逼迫山羊饲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由单一的放牧向半牧半舍饲和完全舍饲转化,在适合放牧的草场、天气、季节实行放牧,否则采取半牧半舍饲方式或完成舍饲,它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矛盾。
三是养殖观念的变化。在上世纪养殖业是一种副业,仅作为农民换取生活必需品及补贴家用的一种补充方式,而现在养羊业作为一种产业,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体,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四是养殖技术的变化。由传统的落后的养殖向科学养殖转变,包括品种改良技术(如选种、杂交等),人工种草技术,饲草加工技术(如青贮、氨化技术),疾病防治技术(如防疫),公羊无血去势技术,圈舍建设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养羊业的经济效益。
五是圈舍的变化。由过去的传统羊舍发展为现在的楼式具有自动排粪功能的羊舍。
六是价格的变化。和其他养殖种类相比,山羊及产品价格没有明显的波动周期,从上世纪末期到现在一直稳中有升。
七是投入结构的变化。在上世纪中后期白河县养羊主要是农民自发的饲养,政府没有投入,个人投入很少,更没有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本世纪以来,政府养羊投入额度不断加大,社会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如2000~2001年县政府投入30万元引进南江黄羊;2008~2009年投入3.5万元建设火石沟养羊小区,投入10万元建设磨坪养羊合作社,在兴农种羊场、华安波尔山羊种羊场及胡明星种羊场,县政府和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2白河县山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我县山羊产业的投入目前主要是民间方式,政府投资还很不够,从2000年至今累计投入不超过100万元,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
(2)草资源利用不当,过分依赖野生牧草,未能与人工种草有机结合,饲草加工环节脱节,一方面造成冬春季节、雨雪天气无草喂羊,使舍饲养羊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造成大量饲草(农作物秸秆)浪费。
(3)品种选育工作滞后。一是陕南白山羊近亲繁殖严重,造成种群质量退化;二是新引进的南江黄羊、波尔山羊能繁技术跟不上,造成优良品种特性没能发挥出来;三是杂交利用搭配不合理,造成母羊难产率上升。
(4)饲养规模不合理。个别养殖户,特别是养殖场盲目贪大,使劳力、资金、饲草、场地、疾病防治等环节不协调,反而不利经济效益的发挥。
(5)防病手段落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白河县发展山羊产业的资源优势分析
白河县发展山羊产业在饲草资源、山羊品种、劳力资源、市场收益、技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1饲草资源
(1)草场资源。白河县有5.34万hm2天然牧场,有1.51万hm2退耕还林形成的林下地,350km河流形成的河滩地,还有0.12万hm2的人工种草,这些草场每年可提供大量的优质牧草供放牧和舍饲使用。
(2)牧草资源。包括天然牧草、人工种草、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氨化饲料等。在我县人工种草的品种主要是苜蓿和黑麦草,它们分别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和禾本科饲料,农作物秸秆包括黄豆、绿豆、豌豆等的荚壳、花生壳、菜子壳、玉米秆、麦草、甘蔗叶及甘蔗糟、红薯藤等;青贮饲料包括青贮红薯藤、青贮玉米等;氨化饲料主要是氨化玉米秆。在这些牧草资源中人工种植苜蓿、黑麦草及甘蔗酒加工前后的副产品是主要品种,在草资源利用上应大力普及和推广饲料青贮技术。
3.2品种资源
白河县饲养山羊品种以陕南白山羊为主,另包括南江黄羊、波尔山羊。
(1)陕南白山羊。是我县的传统品种,因其繁殖率高、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细嫩、膻味轻、板皮质量好而享誉海内外,但其生长速度较慢,体型较小,成年时公羊体重仅33.6kg,母羊体重仅27.3kg。
主要通过建立保种区进行提纯复壮,以巩固和提高其优良品质,通过引进南江黄羊和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其生产性能,目前我县建有宋家、双河两个保种区及一个纯种繁育场。
(2)南江黄羊。是我县于2000年从四川南江县引入的品种。2000年引进时在卡子镇试饲养,2001年大批引进后分布于中厂、冷水、小双、西营、宋家、四新、茅坪等乡镇,随后在全县饲养,引种的目的主要是改良白河县的地方羊种――陕南白山羊,引种结果表明,在初生重、增重速度、体型等方面达到了改良效果。目前全县均有该种羊及改良羊的分布。
(3)波尔山羊。2002年开始由我县养羊户从陕西鳞游及山东等地引进,引种目的也是为了改良白河县的地方羊种,因其体型较大(成年时公羊75~136kg,母羊50~89kg),初生重大(2.5~3.3kg),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体态丰满,肉质好,受到本地养羊户的一致好评,改良本地白山羊,在初生重、体型、增重速度等方面效果明显。目前在我县的部分乡镇有零星分布,但种群数量都不大,最大的纯种种群也只有30余只(华安波尔山羊种羊场)。
3.3劳动力资源
我县总人口为20.89万,有各类劳动力10.5万,但除从事养羊管理工作的人员外,直接从事养羊工作的人数很少,而大量的养羊劳动力主要来自老弱及留守妇女。他们受年龄、身体、家庭条件、智力的限制,不能外出务工,从事山羊养殖成为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
3.4服务体系
完善的畜牧兽医体制,健全的畜牧兽医服务网络,为养羊产业提供了技术安全保障。我县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后,设立了县畜牧兽医中心(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均为副科级单位),建成了中心化验室。15个乡镇设置了畜牧兽医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县有畜牧兽医人员编制64个,现有从业人员50多人,这些为养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124个村级畜禽防治室130名村防疫员,140多个疫情观测点,为山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4建议
山羊产业是一项投入少、食粮少、见效快的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因素。首先,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要大力发展舍饲养羊,使放牧、半舍饲和舍饲有机结合。其次,从提高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一是选择合适的品种,以陕南白山羊为基础,引入波尔山羊,开展经济杂交;二是选择合适的规模,要掌握适度的原则,羊群规模不易过大,控制在50~100只之间。第三,走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
(1)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使政府、个人、社会资金形成一个投入整体,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引种及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
(2)加大人工种草、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的力度,大力推广玉米带棒青贮、氨化、发酵等实用技术。
一、武山蔬菜发展的现状
“—亩园等于十亩田”,武山自古就有种菜的历史。改革开放后,洛门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王义仁开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钻研反季节种植大棚蔬菜技术,以提高蔬菜种植的产量与效益。在王义仁的带动下,东街村成立了全县第—个农民蔬菜专业研究会,先后发明了单棚、双棚、彩棚、双棚加地膜四项大棚种植技术。1986年,王义仁创造了蔬菜大棚亩产值3000元的奇迹,在全县引起了轰动,武山县委、县政府对洛门镇农民科技种菜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倡导全县人民科技种菜,脱贫致富。从此,武山的蔬菜产业发展—浪高过—浪,蔬菜种植迅速向县内的渭河、大南河、山丹河、漳河和榜沙河流域发展。
近年来,武山县按照“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工作思路,以扶贫开发为切入点,依托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在渭河、南河、榜沙河、山丹河四大流域发展蔬菜产业,采取政府推动、科技带动、市场拉动、服务联动、产业互动等措施,通过渠路配套,整流域开发,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建成了广武以东渭河两岸、大南河和山丹河沿岸的塑料大棚基地,以十一大园区为核心的日光温室基地,广武以西川区露天夏秋菜基地,浅山区复种地膜蔬菜基地,并且产销两旺,使全县蔬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完成了胡萝卜、洋葱等12类21个食品的绿色A级认证,其中韭菜为全国首家认证,荣获“中国韭菜之乡”的称号;建成了韭菜、洋葱、胡萝卜、蒜苗、莴笋及复种菜瓜等六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马力北顺、滩歌黑池殿等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的精细绿色蔬菜基地;完成了周庄“盘龙”韭菜、马力“红名”牌黄瓜等商标注册。通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以日光温室、普通温棚、正茬菜和复种菜为主要类型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蔬菜品种日益繁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管理技术更趋完善,营销渠道逐渐顺畅,蔬菜产业已步入精细化发展轨道,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流通信息化的雏形。截止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42万亩,普通棚7.31万亩,复种6.5万亩,正茬露地菜 4.71万亩,菜用洋芋4.6万亩,全县无公害种植面积达21万亩,总产量66.2万吨,总产值达5.8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国的蔬菜强县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群众对蔬菜生产的社会认知力不足。武山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群众对蔬菜生产和消费已习惯于原有的传统模式,生产中只注重产品的外在质量而忽视了内在的质量安全。
2.蔬菜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程度比较低。尽管武山县已初步建成了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格局,但仍存在种植区域分散、品种布局杂乱、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目前全县仅有很小的数家蔬菜加工生产企业,加工范围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3.蔬菜生产水平低,设施栽培面积小。由于县域蔬菜栽培相对分散,群众在种植上追求“小而全,小而杂”,生产上务作简单,管理粗放,生产水平较低。设施栽培面积相对较小,反季节蔬菜供应十分有限,尤其是冬季蔬菜市场仍然存在只靠韭菜单一产品外销的问题。蔬菜病虫害发生较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升。
4.蔬菜产业缺乏较大的项目支持,对群众扶持的力度不大,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基地建设配套设施设备落后,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应用水平不高。
三、对策建议
今后及“十二五”时期,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是:建成中国西部蔬菜产业强县,把该县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以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狠抓技术推广、产品推介,不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坚持走“调整结构扩规模、完善设施夯基础、推广科技提质量、精深加工增效益”的产业发展路子,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1.优化蔬菜区域布局,推进蔬菜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根据主产区乡镇的资源优势,确定骨干品种与专业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生产水平。积极调整蔬菜品种结构,逐步推广优势品种。由技术部门每年引进、推广适宜的主栽蔬菜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整体效益和质量档次。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播期与上市期、上市量,避免同品种、同季节的积压,夺取高效益。在栽培上,大力推广应用蔬菜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努力提高蔬菜单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1 产业成效
1.1 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2015年全市蔬菜播栽面积64 032 hm2、产量226万t、产值
27亿元。全市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6 680 hm2,一批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的专业蔬菜基地相继形成,初步形成了2 668 hm2保障性蔬菜基地、6 670 hm2优势蔬菜基地、15 341 hm2加工蔬菜基地、2 001 hm2食用菌基地四大产业基地。
1.2 特色产品进一步凸显
遂宁市大棚早熟青椒、韩国萝卜、田藕、食用菌、榨菜、二荆条辣椒等特色优势蔬菜产品,在全省及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畅销成都、重庆、南充、广安等市场,韩国萝卜远销东北,食用菌出口欧美等国家。
1.3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积极探索、创新蔬菜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蔬菜生产。截至2015年底,全市租地2 hm2以上集中成片规模化生产的业主约230家。
1.4 科技示范推广作用明显
“十二五”期间按照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品牌化的“六化”要求,建设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万亩蔬菜示范区28个,建设农业部蔬菜标准园5个,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80个,重点推广大棚极早熟栽培、避雨栽培、滴灌等实用技术,主要蔬菜基地的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主推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
1.5 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制定《遂宁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规程》,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县级机构,主要负责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县区农产品检测部门对全市主要蔬菜基地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检,“十二五”期间在四川省农业厅每年组织的蔬菜交叉检测中,遂宁市蔬菜农残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居全省前列。
1.6 蔬菜加工业发展较快
近年来,遂宁市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全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18家,其中投Y500万元以上的7家,主要加工榨菜、辣椒、食用菌等,年加工鲜菜
30万t,蔬菜加工率近15%,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食用菌加工产品出口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保障能力不高
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原有专业蔬菜基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导致蔬菜需求和供给矛盾日渐显现。部分新建保障性蔬菜基地概念不清、种植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城市蔬菜产品多样性周年供应要求。
2.2 淡旺季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遂宁市同四川盆地多数市情况基本相同,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茄果、瓜、豆类等喜温蔬菜以及7~8月莴笋、萝卜等半耐寒蔬菜,主要靠外地调入,价格较高;在11月至次年2月粮区晚秋蔬菜集中上市时,蔬菜又易供过于求,致使菜价下跌,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 基地基础设施较差
直接用于蔬菜基地建设的资金有限,造成基地道路、渠系、电力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保护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蔬菜生产能力不高。
2.4 集中成片规模较小
部分新建蔬菜基地,没有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基地分散,集中成片较差,没有形成大基地、大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2.5 种植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青壮年人群大多进城务工,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民多为老年人,接受新知识和应用新科技的能力低下,严重阻碍了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
2.6 产业化程度不高
遂宁市从事蔬菜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的企业中成规模、上档次的不多,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工转化率不高,加工业发展明显滞后。
3 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优化区域规划布局
按照重点提高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做强做大遂宁市优势蔬菜产业基地的原则,统筹生产布局,加
快“保障性蔬菜基地、优势蔬菜基地、加工蔬菜基地、食用菌基地”四大基地建设。
①保障性蔬菜基地 按照城市人口人均26.68 m2的标准,在郊区确定菜地最低保有量,结合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城市周边永久性基本农田范围内,科学合理规划布局,集中成片建设周年生产、品种丰富的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切实增强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到2020年,全市保障性蔬菜基地4 002 hm2,应季蔬菜自给率达90%以上。
②优势蔬菜基地 在涪江、V江、琼江等沿江或沿河的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区域,以船山区的唐家、老池、河沙,安居区的安居、三家,射洪县的洋溪、沱牌,蓬溪县的红江、荷叶,大英县的回马、隆盛等乡镇为重点,产品以外销为主要目的,建设以大棚青椒、韩国萝卜、莲花白(甘蓝)、田藕等为主的优势蔬菜产业基地。到2020年优势蔬菜产业基地达到10 005 hm2。
③加工蔬菜基地 以射洪县的仁和、天仙、曹碑,安居区的三家、大安、玉丰,蓬溪县的回水、新星、文井,大英县的象山、玉峰、河边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以榨菜、红辣椒等为主的加工蔬菜a业基地。到2020年加工蔬菜基地达到20 010 hm2。
④食用菌基地 以蓬溪县的天福、红江、大石,射洪县的瞿河、沱牌,船山区的永兴等乡镇为重点,依托和引进大企业大业主,建设以杏鲍菇、平菇、蘑菇等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基地达到2 668 hm2(1亿袋折合667 hm2)。
3.2 主要发展措施
①引导蔬菜产品结构调整 一是注重保障性蔬菜基地产品多样性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类型多样的应季蔬菜,对叶菜类蔬菜给予适当补贴,切实提高城市蔬菜供应能力。二是做强做大特色优势蔬菜产品,引导支持发展大棚青椒、韩国萝卜、莲花白、田藕、榨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品种,切实提高蔬菜产业经济效益。
②加强产业基地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四网”配套的要求,加大项目整合力度,重点加强耕作路网、运菜道路、排灌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菜田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基地生产设施建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棚、水肥一体化灌溉等设施,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生产能力和蔬菜生产经济效益。
③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 加大对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新型经营主体信息平台,对发展前景好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重点扶持。根据新型经营主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④加大蔬菜科技服务 加强科技示范推广,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依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重点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更新培训和推广,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转化率。
⑤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大推广《遂宁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规程》,建立和完善蔬菜质量监管工作制度,对蔬菜产业基地进行定期检测和不定期抽检,对抽检不合格的业主或合作社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取消各种政策支持,从生产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⑥实施蔬菜标准园建设 每个区县每年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五化”要求,建设2~3个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蔬菜标准园。通过蔬菜标准园建设,促进遂宁市蔬菜产业基地品质、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⑦大力发展蔬菜加工 一是推进田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在集中成片66.7 hm2以上的产业基地,支持业主建设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简易冷藏库,配置冷链运输等设备。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培育、扶持一批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加工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支持开展新产品研发及新工艺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全市加工蔬菜发展。
⑧强化市场营销 加快品牌建设,实施“遂宁鲜”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壮大遂宁蔬菜特色品牌。支持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产销衔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开展蔬菜直销,引导业主发展订单生产。
3.3 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