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2: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药设备行业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508-01
医药设备是现代医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医药设备,医药企业的发展就举步维艰。医药设备既是医药企业发展中的动力,同时也是医药企业固定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企业在医药设备的投资上占到了企业总投资的一半多。我国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之后就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医药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医药设备并不仅仅应用于医药行业,它在能源工业、食品行业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国家鼓励医疗器械本地化的政策推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它促使机械技术在医药设备中得到更加全面深刻的运用,促进了机械技术和医药设备双方面的发展。没有机械技术,医药设备的生产能力将会大大降低,医药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1机械技术在医药设备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到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制药大国,制药行业在短短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加上中国传统的中药以及现代中药生产培育基地的发展,中药的生产制作受到了广大外国人的喜爱。虽然说我国的医药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主要是在中成药上占优势,在药品的研制开发、药品的质量、药品的品种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高端的药品制作中我国还很少有涉足,这大大限制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
为了改变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必须认识到机械技术在医药设备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医药设备在制药行业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我国医药设备的机械技术水平,促进医药行业生产力的提高。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小、药品的品种少、以中低端药品制作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等。在制作高端药品的医药设备中完全依赖进口,医药制作过程中的创新力不够。在医药设备的自主研发中的科技投入较少,药品的品质不足。机械技术在医药设备中的运用是要跟着时展而不断发展的,要不断将最新的合适的机械技术运用于医药设备中,努力促进我国医药设备的自主创新,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2机械技术在医药设备中的应用
医药设备是医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是药品制作的基本设备,只有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医药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药品的质量,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医药生产制作过程中,很多都是需要在高温或低温下进行,那么就必须依赖机械技术,利用机械技术来为制药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利用机械技术,还可以大大提高医药设备的技术含量,使得制药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提高制药的生产力和品质,促进医药企业的发展。同时,高科技的医药设备既能保证药品的品质,也能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医药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药品服务。
2.1机械技术应用的设计阶段。医药设备的机械技术应用的设计阶段也就是优化制药工艺的过程,对医药设备的运转结构体系进行合理优化,运用机械技术改善医药设备的生产环境。在设计阶段需要对医药设备进行各个零部件各个细节的分析研究,根据制药原理提出合理化的医药设备改良意见,优化医药设备的制药流程和工艺。可以针对局部进行机械技术的应用,也可以针对整体进行总体系统的机械技术的运用,最终达到一定的目标。通过对医药设备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布置和关系、运动的配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促进医药设备科技水平的提高。
2.2机械技术应用的整体规划阶段。在医药设备的整体规划阶段,考虑得更多的是机械技术要如何运用于各个环节的生产中,如何运用机械技术来保证医药设备运行的安全性。首先根据医药设备的特性和使用年限、用途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医药设备的造价和制药的成本,选择合适的机械技术,选择合适的机械技术应用范围。
3机械技术促进医药设备的发展和创新
医药设备中运用机械技术不仅是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促进医药设备生产力的提高,也是促进机械技术发展创新的重要方面,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首先,机械技术是医药设备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没有机械技术,医药设备的发展创新就没有途径和方向,医药设备的生产力无法得到提高。只有将机械技术合理的运用于医药设备中才能提高医药设备的技术含量,才能促进医药设备生产力的提高。同时,机械技术的应用使得药品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逐步改善我国医药行业的产品结构,促进我国医药行业逐步朝着高端药品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制药强国的目标。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医药设备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使得医药设备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其次,医药设备的发展带动机械技术的发展。医药设备运用机械技术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对机械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加大对机械技术的科技投入,推动机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4结束语
机械技术和医药设备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影响的。在当今机械技术快速发展和医药设备运用越来越广泛的形势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注重机械技术的研发和医药设备的自主创新,提高医药设备的机械化水平,提高技术含量,促进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设备快速发展也必然带动机械技术的发展,促进机械技术的创新。在当今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展下,我国的医药行业要看到自身发展形势,发现自身的问题,注重医药设备的机械技术应用和医药设备的创新,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26.77; F4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1-0045-05
Empirical analysis of Jiangs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XU Yun, QIU Jiaxu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Metho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output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tructure during 2005-2011were explored. Results: The growth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above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in a dominant posi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Various sub-industries were in a state of structural advantages and their competitive situ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nclusio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lans should be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sub-industries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ub-industrie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ould be made to maximize the use of resource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share method; 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经多年快速发展, 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的重心为“促发展”[2],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传统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method, SSM) 和动态偏离份额法(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DSSM)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的竞争力状况, 以期能对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1 模型原理与建立
SSM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现已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SSM认为,产业发展和升级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如果一个产业的结构与全区经济结构相同,那么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由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如果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那么排除产业竞争力因素,产业发展速度只能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DSSM引入动态思想,将考察时间段作进一步细分,跟踪每个时间分段各地区、各因素对总体变化的影响,同时保留了SSM的基本思想,从份额、结构和竞争力这3个方面,揭示了总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应用DSSM,通过建立产业与子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的差异变动方向[3-5]。
1.1 SSM分析
SSM 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本文中指中国)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现假设,在经历了时间[ 0 , T ] 之后,全国医药制造业、江苏省医药制造业(i)和医药制造业内任意子产业部门(j)的总量与产业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则相对而言,其在该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j=1,2,…,n) ……………………(1)
R 为变化率;B0 为基期产值;B t为报告期产值。假设基期医药产业经济总规模为,报告期产业经济总规模为。设为T期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为T期j省医药产业子产业(i)的产值,并将全国分成n个省m个子产业,则子产业(i)的全国产值为:
(j=1,2,…,n)……………………(2)
将各产业的产值相加,则全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为:
(i=1,2,…,m) ……………………(3)
为经过[0,T]时期产值增加量,则有:
= ……………………(4)
其中:
表示j省医药子产业(i)按全国医药产业发展速度应有的增长额, 是全国医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即份额分量系数,是j省医药子产业(i)按照全国医药产业增长速度而应有的增长率;
表示医药子产业(i)由于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增长额的偏离量, 是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增长率与全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增长率的差额,即产业结构分量系数,是相对于全国医药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增长率差异,反映了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
表示j省医药子产业(i)由于竞争因素差异引起的增长额的偏离量,是j省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增长率与医药子产业(i)产值增长率的差额,即竞争分量系数,其归因于竞争因素差异引起的增长率的差异。
1.2 DSSM分析
将所观察周期分成若干个时期,对每个时期进行结构分量系数计算;以t表示第t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可以表示为[5]:
=
2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结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2005年-2011年江苏省及全国医药行业工业产值数据(数据来源:中国药学年鉴)为基础,以2005年为基期,将各年工业产值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平减。利用SSM和DSSM对江苏省医药产业各子产业2005年-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
2.2 SSM分析结果
产值变化率计算结果见表1,2010年江苏省医药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分析表1,表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2005年-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而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的增长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优势地位,且每个子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均属于增长性部门。8个子行业中总偏离为正的有5个: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化学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其中生物化学制品总产值增长最快,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36倍,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其次是中药饮片制造业,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2.2倍;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约1.7倍。而化学药品原药、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成药制造业与全国医药制造业相比其增长速度则处于劣势。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常年位于全国首、次位,主要依赖于生物生化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以及中药饮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其中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2)根据表2可进一步分析医药产业子产业发展状况,其医药产业增长份额的构成状况可按情形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型为主,且竞争力占优势地位,如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二是产业结构属于增长型,但竞争力却处于劣势地位,从静态数据来看,其余7类子行业均属于这一类型。
3)由于产业规模具有一定惯性作用,对产业整体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考虑产业规模的影响后可以进一步将上述第二大类细分为两小类:一是产业规模较大的行业,如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由于其产业规模效应较大,其在竞争分量上的劣势将会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更大的影响;二是规模较小的行业,如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成药、中药饮片,由于产业发展较新(如制药专用设备)、或是江苏省自身资源限制(如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原因,其原来的产业规模较小,那么其在竞争分量上的劣势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的影响将远远小于规模巨大的其他子行业。
2.3 DSSM分析结果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分量DSSM分析结果见表3,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分量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4。
通过分析表3,表4,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 2006年-2007年快速增加后逐年放缓,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后在2010年-2011年间迅速回升,其产业结构略有波动、基本稳定;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其竞争份额分量缓慢回升后于2009年-2010年起连年下降,且程度激烈。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出口大国,江苏省原料药产业规模也占各子行业第二,紧随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之后,其在竞争份额上的巨大劣势可能带来严重产业危机,势必给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带来重大影响。
2)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自2006年-2007年起快速增加,增速在各子行业中最快,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后在2010年-2011年间迅速回升,整体呈良好的上升趋势,但并不十分稳定;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其竞争份额分量始终为负值且逐年降低,于2009年-2010年骤升后由负转正,2010年-2011年间又迅速回落,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劣势。且从产业规模上来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是医药产业子行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往往占据全医药产业1/3或更高的比例,可以说是医药产业的支柱产业,对整个医药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产业结构上的波动以及竞争力劣势对于医药产业有着重大影响。
3)生物生化制剂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生物化学制剂制造业结构偏离分量逐年递增,且波动较小,至2010年-2011年间迅速上升,增势迅猛,且历年来其值始终为正,其结构分量优势明显;从竞争分量来看,其竞争偏离分量逐年增长,增速逐渐增大,且同样始终为正值。不难看出,生物生化制剂制造业正逐步完成新兴产业向核心产业转变的过程,其产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稳定的结构优势推动力和竞争优势推动力预示着该产业前景良好,在未来替代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老大地位可能性很大。
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增速较快,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2010年-2011年间继续增加,正向偏离较大,结构推动效应显著;其竞争力偏离分量始终为正,略有波动,在2010年-2011年间骤降为负值。且从产业规模上来看,该子行业产值占医药行业子行业中的第三位,产业规模较大。其正向的结构和竞争力两方面的推动作用势必给整个医药产业带来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保持该子行业的竞争优势,扭转其竞争劣势的局面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波动较大。该子行业结构推动效应平稳,竞争力推动效应不稳定。
6)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略有波动。由于该子行业产值低于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所占份额较小,其产业推动效应对医药产业影响较小。
7)中成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中成药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2010年-2011年间发展迅速,其竞争偏离分量逐年降低,自2006年-2007年起始终为负值。这可能与江苏省中药材资源较贫乏, 产业基础较薄弱有关。因此,与一些中药强省相比竞争力显得不足。
8)中药饮片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重要饮片制造业自2007年-2008年起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略有波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竞争优势推动力。
3 结语
目前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其各子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起均为正向效应,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具有巨大的结构推动效应。各子行业竞争力情况差异较大。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作为医药产业中较为重要的产业之一,竞争力下降明显。生物化学制品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发展形势良好,正逐步取代化学药品原药的地位。针对这一情况,应进一步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在保持化学药品原药原本产业优势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时, 应根据各子产业的实际情况, 有所不同地制订发展规划, 有效地促进各子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江苏省医药制造业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2, 6]。
参考文献
[1] 曹军伟, 顾海. 基于偏离-份额法评价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竞争力[J]. 中国药房, 2006, 17(8): 568-570.
[2] 刘亚明. 科技创新是加快医药产业升级的引擎[J]. 中国科技财富, 2011(15): 56-59.
[3] 邱家学, 缪丹, 孟奇, 等. 我国医药制造业结构分析[J]. 决策, 2013(12): I0018- I0019.
[4] 吴晓隽, 高汝熹, 陈志洪. 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4(2): 52-59.
创新研究者在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创新时,发现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对不同产业间创新差异的成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Nelson和Winter(1982)首先引入了技术体系概念,以解释跨产业的不同创新过程,他们将技术体系分为科学型技术体系和累积型技术体系两种。企业技术创新因不同产业的技术机会、创新可能性、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Breschi等,2000)而呈现出差异性,产业创新模式是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的函数,或者说是学习过程特征的函数。Malerba(2004)在牛津创新手册中,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他指出,已有文献基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产业在创新中的特征,例如熊彼特I型产业和熊彼特n型产业,前者是具有创造性毁灭特性的产业,企业家和新企业的创新在其中扮演主要作用,后者则具有创造性积累特征,大企业占据主导。另一个产业间创新差异由技术范式(regime)解释。创新来源和专有机制的不同也决定了产业创新的差异,Pavitt(1984)提出了四类产业创新模式,供应商主导产业、规模密集型产业、专业化供应商产业、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产业。Malerba(2004)一从知识和技术领域、行为者和网络、制度三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解构。
Breschi等(2000)从产业角度研究了技术体系,认为一个产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特定方式可以解释为是受技术性质决定的不同技术体系影响的结果,并进一步从后发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角度将技术体系定义为四个要素的组合,分别是技术机会、创新的独占性、技术进步的累积性以及知识基础的特征。Park&Lee(2006)M在以上四要素的基础上,补充了对后发国家技术追赶非常重要的四个新要素,分别为外部知识的可获得性、技术轨迹的不确定性(或流动性)、知识的初始存量以及技术生命周期。
研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学者很快就将技术体系用于考察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将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分为三种模式,路径跟随型追赶、阶段跃进型追赶和路径创造型追赶,他们认为路径跟随型追赶更可能出现在技术体系特征为低频度创新和发展轨迹稳定型技术;路径创造型追赶则更可能出现在技术体系属于更不确定、高风险型技术。Park&Lee(2006)进一步研究了技术体系和技术追赶的发生、技术追赶速度的关系,认为技术体系的不同要素对技术追赶和技术能力构建产生不同作用,Fulvio等为技术体系和创新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产业创新系统以创新系统和演化理论为基础。Malerba和SunilMani(2009,P.5)M指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1)产业中的企业,2)企业之外的其他行为人,3)网络,4)需求,5)制度,6)知识,7)互动过程与演化等。因此关注的边界和重点不同,区别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等。国内学者中,唐春晖、唐要家(2006)^分析了我国的汽车、家电、半导体、计算机、通讯和机械工具六个典型产业技术模式特征,认为我国技术追赶也要根据技术体系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模式选择。
1.2分析框架
综合已有文献资料,我们以Malerba(2004)M和Malerba和SunilMani(2009)M的概括为分析框架,以产业创新系统的三个维度及主要指标分析中国通信和医药产业创新系统,寻找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创新绩效差异的根源。2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和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的比较分析。
2.1知识和技术领域
通信设备产业技术复杂程度高,具有累积性特征。生产通信设备产品需要涉及大量的专利发明技术,因而大部分单个通信技术专利在通信设备产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相对医药技术中的医药专利而言没有那么突出,这种累积性、高度碎片化、编码化的知识为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了便利。虽然早期中国在通信设备产业的知识基础并不雄厚,但是随着199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专业在大学、社会上的热门化,大量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学习,促进了相关的知识基础积累,为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医药制造产业技术与通信设备产业有鲜明的差异,单个医药产品的生产一般只涉及个别的专利技术,而且受到非常严格的专利保护,已有调查研究中发现,专利对于医药创新成果保护相对其他产业而言其重要性最突出。此外,虽然医药知识编码程度较高,但是医药创新需要更多基于科学,需要更大的依赖大量的新实验、统计、观察等,经验积累也十分重要。另外,医药创新需要经历多个阶段,耗时更长,成本很高。
从产业内企业的研发投入角度看,首先,在研发人员投入上,1998年之后通信设备制造业超过医药制造业。2008年,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40192人年,通信设备制造业为92972人年;医药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59711人,通信设备制造业则有110118人。其次,在经费投入上,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在产出上的差异迥然,中国医药制造企业R&D经费及新产品开发经费投不及通信设备制造的1/2,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强度上,也只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1/2左右。2008年,医药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经费87.2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投入经费228亿元;医药制造业R&D内部支出经费79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R&D内部支出经费202亿元(如图3所示)。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消化吸收经费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历年高于医药制造业,而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高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直接体现在研发成果上。2008年,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917和16159件;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3170和10222件。WIPO公布的PCT专利申请也表明通信设备产业的专利申请增长率明显高于医药产业。从产业内企业角度看,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的企业规模差异逐渐加大,前者企业平均规模明显扩大,而后者却几乎没有扩大。前者的部分企业收入和利润率较高,并通过维持高研发投入而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后者则规模有限并难以提高利润率,无法维持医药创新所需的高研发投入,无法进入“高研发投入-高收益”模式。
从市场需求角度看,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在我国均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需求增长很快。数据表明,1995年中国只有移动用户362万,2004年3.3亿,2006年4.61亿,2009年全行业手机用户数共达到7.26亿户;1995年固定电话用户数量4071万,2006年是3.67亿。本土固定电话交换机在1995年只有7204万门,2006年是5.02亿,无线交换机容量在1995年为797万门,2006年达到6.1亿门。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占全球的10%以上,且增长迅速。在1995年至2001年之间,医药制造总产值增长率甚至不到通信设备制造总产值增长率的一半,但是在2002年之后,医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开始高于通信设备制造业,达到20%以上。这表明在市场需求规模上两个行业的差异已经变小,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期相对通信设备制造业来的较晚。
从行为人网络角度看,首先,医药业的产学研联盟也不及通信业。产学研联盟是医药企业成功的关键,比通信设备产业可能更加重要。但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缺乏有效的与跨国公司的互动学习(柳卸林,2008,103)M。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能力较弱,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在新企业的融资中,投资者投资企业但不投资创新(柳卸林。2008,106)M。而美国的经验表明美国垄断世界生物制药产业的主要因素有:美国政府对生物领域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丰富的风险投资,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紧密联系等(Pisano,2002128;柳卸林,2008,91M)。其次,政府在通信设备和医药制造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柳卸林(2008,67)M在总结通信设备产业发展中指出,政府在产业发展早期通过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定的市场份额保证,帮助企业积累了技术能力。虽然在通信设备产业政府作用明显,但是创新仍以企业为主体,而且日益明显。但是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政府特色明显,而且企业的主体作用没有显著体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医药创新主体(沈阳药科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等),但其创新成果的商业化缺乏充分支持对产业创新体系发挥显著作用的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开放早期我国较弱的知识产权体系对通信设备和医药制造业创新产生的作用不同。弱知识产权体系促进了医药新技术扩散但阻碍了创新(柳卸林,008,105)16,医药企业倾向于选择仿制药物。对于通信设备产业,较弱的知识产权体系促进了新技术扩散,加之通信设备的技术特征,促进了通信设备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所以通信设备产业的创新没有受到大的阻碍。
在制药业中,国家卫生系统和规制在影响技术方向的变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阻碍或延缓了创新(法格博格等,2009)M。我国的医药市场竞争并不充分,药品定价通过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方式,药品招标是省级政府主导的网上集中采购,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的制定由政府主导(医药行业各种管制如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医保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药价、招标和药监政策等),非市场化竞争导致医药行业对重大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信心不足,许多医药企业甚至‘‘非常厌恶行业里的一些作风,但是又不得不跟着做”。而通信设备业虽然是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行业,但相对医药业的市场化程度要好很多。
结论与启示
为什么中国通信产业比医药产业更创新?两个产业在创新系统中的差异能够提供解释。通信设备产业发展的更好,实现比较有效的技术追赶,原因在于:我国通信设备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的增长速度,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大量市场机会,产业内也存在一定的技术机会,本土企业及研究机构则在政府支持及自身大量研发投入基础上逐步形成技术能力,从较低端市场逐渐进入并发展到较高端层次,部分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并通过进一步的研发投入,实现了从追随式追赶向蛙跳式追赶的转变,整个产业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使得产业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反观我国医药产业虽然也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但是国内医药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支撑医药原始创新的时间和财务成本,偏向于相对容易的仿制药物的研制生产,医药市场的非市场化竞争特征也降低了企业创新动机,国际医药公司高利润率高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使得国内医药企业的差距更加明显,国内医药企业因利润率相对较低等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足使得国内他们只能坚持在缺乏原始创新、维持仿制从而继续保持利润率水平较低、继续维持较低的研发投入的劣势轨道上运行。虽然医药领域最新的生物医药分支中因技术特征的不同,技术机会较多,我国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追赶机会,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传统医药领域的被动局面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根本改变。
结论与启示
引言
在医药生产行业,新型除湿节能技术备受关注。医药生产厂房的湿度控制关乎药品制作的质量问题,是需要严格把控的技术关。目前在医药行业中,除湿设备在提高除湿效能的同时也耗能更多,所以除湿节能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药生产厂房的除湿
1.1医药生产厂房的除湿必要性
医药生产厂房是进行医药生产制作的主要场所,对生产厂房的除湿工作十分必要。医药生产厂房内多涉及各种生物、化学类研究制作工作,是药品研制的关键步骤。随着无菌生产的社会要求,如口服液、胶囊等药品的出现,对无菌药品的生产环境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其中湿度控制尤为重要。因此医药生产厂房的除湿问题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1.2医药生产厂房的除湿重要性
医药生产厂房的除湿工作对生产高品质的医药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湿度较高的环境内,部分生物污染物会快速滋长,如真菌、细菌等病毒等,这些生物污染物会严重影响到生产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对医药生产厂房的除湿工作对于消灭生物污染物,保障医药生产工作正常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1.3医药生产厂房的除湿应用
1.3.1医药生产厂房的多种除湿应用
医药生产厂房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而快速提高,在医药品生产行业,针对生产厂房的除湿技术尝试过多种除湿方法。目前常用的除湿技术有冷却式除湿、液体吸收式除湿、固体吸附式除湿、膜法除湿以及转轮除湿等技术类型[1]。对于医药行业,主要应用有冷冻除湿、普通转轮除湿和溶液除湿等除湿技术。
1.3.2医药生产除湿技术的原理
本文主要针对医药生产厂房目前常用的除湿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冷却式除湿主要运用于空气露点温度大于4摄氏度的生产环境中,在这种除湿方法中,主要运用的原理是湿空气经由低温部分表面时,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此时是空气中的水蒸汽就会通过冷凝作用而析出。普通转轮除湿运用特殊转轮来实现除湿作用。首先,在普通转轮装置上,转轮装配载有吸湿剂,密封条将它们分成处理区、再生区两大区域。在处理过程中,空气首先进入到转轮处理区,此时如果在常温状态下,转轮中的吸湿剂的水蒸气分压力小于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被处理空气中的水分被吸湿剂吸附,然后经由处理风机输送而出。在进行此工作的同时,再生空气经过处理后重新进入再生区,在温度较高的状况下,空气中水分水蒸气分压力和吸湿剂中的水分分压力存在分压力差,导致被吸附水分再次被析出,且伴随湿空气排至室外,此时,转轮重新恢复除湿能力,以此保障转轮除湿的持续进行[2]。对于溶液除湿法,需配置较多工作装置,比如除湿器、蒸发冷却器、水泵等除湿设备,在这些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除湿工作。其主要应用空气中水分的水蒸气分压力与除湿溶液表面的饱和水蒸汽分压力的差值,以此为推力而进行质的传递,随着质传递的运行过程,空气中的含湿量也相应减少,从而得到除湿的效果。
二、医药生产厂房的除湿技术对比与分析
2.1冷却式除湿技术
冷却式除湿法即冷冻除湿,这种除湿方法相比来说,设备规模较小,设备技术水平简单,在初次投资过程中代价较小,但运行费用较高,此技术较适用于对湿度环境要求不高的工作企业环境。
2.2普通转轮除湿技术
普通转轮除湿技术是当前医药生产行业较常用技术,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适用于生产环境对湿度要求严格的工作区域。但是能耗较高,在节能方面需有待改进。
2.3溶液除湿技术
溶液除湿技术适用于空气含量较大、空气露点温度小于5摄氏度的工作环境,其设备多且复杂,但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在节能效果方面显著,目前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三、新型除湿节能技术
新型除湿节能技术在近期的研究实验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此技术综合多种除湿方法的原理,主要通过采用一种表面带有特殊干燥吸附剂的转轮祛湿设备进行,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空气中对水蒸气具有较强亲和力,也具有很强的吸湿能力,而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中具有保湿能力,可根据不同的湿度环境进行调控。与普通除湿技术相比,不仅节能而且结构简单,运行费用较低。
四、结语
本文对医药行业生产厂房除湿技术进行相关研究,针对目前不同除湿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新型除湿节能技术的优势所在,但其也有一定局限性;根据生产厂房对湿度要求的不同及经济性,可采用参照以下工况需求选择空调系统除湿方式:
冷冻除湿,设备简单,初投资低,运行费用高,适用于最低含湿量高于5g/kg 的湿度要求不高的环境。
普通转轮除湿,是目前医药行业主流,适用于对湿度要求非常严格地方,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均较高,期待节能改进。
溶液除湿,设备复杂,能源综合利用率高,节能效果显著,适用于除湿量大、室内热湿比小于60%、空气露点温度低于5℃的系统。
新型节能转轮,结构简单,运行费用低。但其也有一定局限性,其除湿能力不及普通硅胶转轮,在很低露点下可能结霜,冬季工况除湿受限,可适用于有一般除湿要求的医药生产环境。
一、 引言
产业集聚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不寻常竞争优势的集合体。它是现代产业经济活动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趋势,不仅存在于许多的传统产业中,更存在于今天各国经济竞争的关键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产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高,而且各企业间相互协作、学习和交流知识、技术和信息,生产效率不断增加,使区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了解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趋势,本文将对其从集聚水平测度与专业化水平测度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结合安徽实际情况,本文选择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进行实证研究。
二、 实证研究测算方法选择
1.集聚水平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是产业的集聚状态或程度,为了测度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我们选择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度与分析。
埃利森和格莱泽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假设,研究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的集聚趋向,提出了一个衡量产业集聚的指数――EG指数。该指数综合考虑了总就业和产业集中度等因素,避免了由于产业中一两个大企业的布局造成产业集聚的假象。计算公式为:
其中,是地区i产业k的就业份额;Si是地区i的总就业份额;Zj是第j个企业在全行业就业中所占的份额。
2.专业化水平测度。各地区按照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为衡量安徽省各地区高技术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本文选择区位商指标进行测度。区位商,也叫专业化率,是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的衡量地区专业化的重要指标。它是某地区某产业占全区该产业的比重与该地区整个工业占全区工业的比重之比。计算公式为:
其中,Lik是地区i产业的区位商,是地区i产业k的就业份额;Si是地区i的总就业份额。一般认为,区位商大于1,表明该部门的产品除区内消费外,还可以向外输出,属于专业化部门;小于1,表明该部门的产品不能满足区内需要,需要从区外调入,属于非专业化部门;等于1,则表明该部门产品供需平衡。
三、 计算与分析
本文按照安徽省行政区域划分,选择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巢湖、六安、亳州、池州和宣城十七个地级市,并从《安徽统计年鉴》及《安徽工业经济年鉴》收集数据进行计算。
1.集聚水平计算。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对集聚水平的测度选择1998、2004和2005年以上各市分年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其中98年数据由规模以上企业当年价格整理而来)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2.专业化程度计算。对专业化程度的测度选择2005年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表22005年安徽省各地市高技术行业区位商Lik(i=17)
四、 分析计算结果
1.观察表1可知,从1998年到2005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明显增强,而医药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则变化不大。这与近几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的状态相稳合。
2.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他四个行业的集聚水平较高,尤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主要是因为医药制造业属资源密集型产业,全省各地的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
3.分析表2,从医药制造业看,亳州和阜阳的专业化程度高,已形成专业化部门。淮北、马鞍山、池州和铜陵的专业化程度低;专用设备制造方面,除合肥较高外,其他城市均没未形成专业化部门;合肥、芜湖两市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已形成专业化部门,而淮南、淮北和池州三市该行业的区位商则接近于0;通信电子设备方面,滁州和合肥实力较强;而在仪器仪表制造业上,黄山和池州异军突起,有着很强的专业化程度。
4.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三的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为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本文所研究的五个行业中,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他行业都有较好的集聚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芜湖作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在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上表现突出;马鞍山工业总产值较高,但以马钢为主的钢铁产业占近70%,所以高技术产业并非马鞍山的发展重点。
五、 对策与建议
1.各地市应针对自身现状,在着重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大扶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如马鞍山可以将生物医药、电子通信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2.从安徽省整体考虑,应综合分析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在合适的区域形成一定规模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如针对医药制造业,可在合肥、阜阳和亳州三地加大研究与开发力度,提供配套设施,以提高该行业在安徽省的集聚水平。
3.从全国范围比较,安徽省的高新技术行业还主要集中在少数领域,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较为单一,名牌产品较少,整体竞争能力较弱。面对这种情况,安徽省应着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种类,调整产品结构,吸引各领域的核心企业进入安徽,以此带动安徽自主研发能力,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Portor Michael E. 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9:165~168
学生 李雪 指导老师 张小梅
摘要:医药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被视为永不过期的朝阳产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进了人们生活水平质与量的双重提升,药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世界各国医药行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作为高技术密集的产业,制药行业有着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制药行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规模;制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应提高技术转化能力和开发效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发展,应全面提高研发水平;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
关键词: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措施建议
由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从简单的准备和处理,以医药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到新工艺,新设备,机械化的现代化厂房,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本文将分析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就其发展前景和趋势预测。
一、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扶持,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对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2009年6月5日,国务院的若干政策,以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成立了医药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医药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医药行业的更具体的发展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在医药行业的发展努力,并增加从政策和资金投入。目前,具有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正在不断创造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制药工业集群增加行业集中的规模;并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中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的改善,这些都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药品监管机构的调整,连续出台的行业规范和政策,行业结构和药品流通体系的整体调整,鼓励制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式。此外,中国的物流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为医药行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医药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已进一步加强监管,也促进了制药行业的发展。
(二)资源丰富,技术设备快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它有大约26万种生物物种和2800种药用植物资源。它创造了种质资源在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和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制药行业开发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起点比较高,关键性设备均从国外引进,特别是在上游、中试方面和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这已经提高了中国制药企业有利的客观条件。随着推出的“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规划和医药内需的扩大,中国的医药R&d有所加快。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不能够产生或在过去的成本问题。生产高价药的技术问题,医药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即将来临。
(三)机遇良好,制药行业前景广阔
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容量。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药品市场增加了5000万美元,每一年的市场需求。如此巨大的市场足以支持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只在国内市场上依靠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将其列为重点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化程度低
医药生产研发制造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了约八成左右的比例,这部分企业往往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大多以粗放式增长为主。以中成药行业为例,2010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中成药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到整体市场份额的10%以上,前十名的企业相加只占到整个中成药市场的23.7%。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使得企业管理和生产成本偏高,研发投入金额不足,市场竞争处于被动应对的地位。近年来上游原料供应环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制药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价格谈判的资本和实力,所以每次价格波动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下游医药流通环节以国药集团、上药集团、九州通等为代表的医药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的垄断优势逐渐显现,流通企业开始凭借其渠道优势不断向制药企业要求更高的利润空间,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制药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五)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新药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新药开发能力弱,我国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仅为销售额的1%,而国外制药企业的研发经费一般占到当年销售额的15%左右,这也就导致我国制药行业创新产品少,重复品种多,产品创新度低,因而被限制在了低端市场。
(六)营销推广模式老旧
营销推广模式单一老旧也是现在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的特征,大部分企业的终端销售以代金销售和客情关系维护模式为主,缺乏专业和长远的规划同时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确实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企业的销售带来了较大增长,但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医药市场监管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代金销售的模式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法律风险,逐渐被淘汰出局。
同时,药品的广告在公众媒体上投放密度较高,加之很多企业在广告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只追求广告效果而忽视了观众的主观感受,使得不少广告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进而影响整个行业形象。
(七)合作意识缺乏
我国制药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通过彼此分享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提高本地区本国家制药行业水平、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的好方法。另外,除了合作,收购、合并、参股等形式也都是合作意识的体现。
二、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趋势与措施
(一)注重自主创新意识培养
医药行业的高科技性,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革发展过程中,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这也需要中国的医药行业持续聚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例如,2000年,中国建成的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十三五”以来的生物制药计划。
(二)加大研发投资,保证产品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不注重研究和开发新药,它是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性。因此,基于中国的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应加大研发力度,进行产品升级,并在部件,制造工艺,药品标准的条款进行的产品创新。在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的R&d投资排名中名列前茅,而上海医药,科伦药业,仁孚药业等企业也重视R&d投资非常重要。在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将不再是传统的模仿,而是会朝仿创移动。
(三)与时俱进运用多元化营销推广模式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代金销售和客情导向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新的营销推广模式随着媒体和信息多元化应运而生。以专业广告推广、学术推广为主要的推广营销手段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认可。专业广告推广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最终带动产品的销量提升;学术推广通过把临床实践中提取的产品核心价值传送给目标医生,再通过医生影响患者,达到建立学术权威和用药习惯的目的。很多外资企业在学术推广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中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许许多多的创新媒体工具也为药品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借助网络互动问答、微博、健康社区、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的传递企业产品信息和疾病相关健康知识,达到提升产品认知度和美誉度、教育消费者的目的。
(四)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监管体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产业整合,同时也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不仅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设备和药品的支持,而且还与教育,培训,技术转让和工业发展的联合行业。目前,中国已逐步推广的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建设,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以控制假药,并出现在当前医药行业的假药现象。
参考文献
[1]梁旭明,蒋渝,杨会全,等.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0:6(1):25.28.
研发活动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这些产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大型企业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的研发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R&D绩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观评价法、文献计量法、投入评价法、多层面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研发效率,该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1)DEA方法无需假定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仅仅依靠分析实际观测数据,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构造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就可以对生产单元进行相对有效件评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评价单元采用同一生产函数形式,故它满足“多元最优化准则”,每一个被评价单元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来达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参数方法则追求“单一最优化”,相比之下非参数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3)对于无效单元,参数方法仅仅能说明无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仅能计算出生产单元的相对效率,还可以指出无效的根源以及改进目标,给决策者提供较多的经济管理信息。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不需要投入与产出变量的价格信息。一般来说,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较易获得,而要素价格信息往往不够完善,该方法避免了价格的失真或不可获得导致的困难;其次,它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生产效率的变动和技术的变动两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够测算出效率和技术变动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源于生产前沿面的移动效应还是效率提高的追赶效应;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设生产函数,从而减少了模型假设误差的风险。
2.数据来源
按照数据选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了1995-2007年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五个高新技术行业大型企业的研发数据,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输入变量,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作为输出变量,运用DEAP2.1软件对其研发效率进行了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
二、R&D相对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规模报酬可变以及规模报酬不变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规模可变的情况下,并通过多阶段的方法进行的相对效率分析。
1.以行业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
(1)相对效率
从综合效率看,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三个行业的综合效率达到了DEA最优(表1)。其中,除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之外的四个行业纯技术效率达到了最优;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三个行业的规模效率达到了最优;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三行业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
表1 行业相对效率分析
样本次序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医药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0.887
0.896
0.990
irs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别表示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
表3 年度相对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年份
综合
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投入冗余
产出不足
新产品开发
经费支出
R&D经费
内部支出
新产品
销售收入
专利
申请数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从行业盈利情况看,今年以来,在医疗投入加大的效应下,行业收入增速依然强劲,但利润增速开始放慢,显示出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也反应出行业政策方面的细微变化。2010年底开始,国家启动了针对2009年版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新一轮药品降价;药品招标采购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各地均在探索新的模式,对药价也产生进一步的压力;国家投入随着基数的提高,增速渐缓;新版GMP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一定的压力。结合以上种种,中国医药行业巨大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不变,但从发展阶段上来看,医药行业正在进入平稳增长期,未来五年,预计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速将在20-25%的区间内。
中长期来看,国家卫生投入的增加、新医改等深入开展、老龄化、居民保健意识提高等等一系列因素将在持续为医药行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国内企业药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生产的大转移等又医药生产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安信证券目前对板块的投资建议是:持有以把握行业确定性增长,投资者可以从个股角度进行超额收益的挖掘。建议投资者关注:1)特色原料药国际生产转移带来的机遇;2)中药材产业链整合者;3)标准提升,创新药企业价值凸显;4)健康消费,看好有资源优势、营销能力强的品牌中药企业;5)制药装备:新版GMP实施,行业景气度高;6)国家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思路转变。
本期入选的2只制药行业股票安全星级分别是三星级和一星级,本周我们选择其中的三星级股票佐力药业(300181)进行点评。
佐力药业(300181)
在细分市场享受高速增长
公司主导产品乌灵胶囊,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心理障碍和改善不良情绪,该产品原料为乌灵菌粉,从我国珍稀药用真菌乌灵参中分离,并运用生物发酵技术制成,机理独特。公司的乌灵胶囊是中药一类新药,独家产品,二级中药保护品种。公司目前几乎全部盈利来源为乌灵胶囊。
目前,乌灵胶囊已经覆盖2000多家医院,其中三甲医院有400多家,且在浙江和上海已经进入基药目录。乌灵胶囊原来只在神经内科推广,公司正在尝试开拓新的科室,如心内科、消化内科和肿瘤科等,未来有望加快产品推广的步伐。我国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市场将近200亿,增长速度高达20%,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乌灵胶囊有望成为重磅品种。
公司后续产品稳步推进。抗前列腺增生中药灵泽片目前已经通过国家药审中心的技术审评,并于6月份收到药品生产现场检查通知书;二线产品灵莲花颗粒主要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目前正处于产品导入阶段,新产品的稳步推进有望化解公司单一产品的风险。
公司上市后超募资金超过2个亿,未来不排除对其它同类企业进行并购,或者改善营销等,从而提高业绩增长的步伐。此外,公司二股东康恩贝在OTC运作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未来也有望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帮助佐力药业做大主导产品。兴业证券预计公司2011-2013年EPS分别为0.7,0.87和1.10元,首次覆盖,给与推荐评级。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11-2013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71、0.88和1.04元;当前共有2位分析师跟踪关注,1位给与“强力买入”评级,1位给与“买入”评级,综合投资评级系数为1.50。
盈利预测(元)
分析师评级人数分析
电力设备: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
上周投资评级下调的25只股票中化工品、自来水各有3家公司入围,电力设备、电子设备与仪器、建筑工程、食品生产与加工各有2家公司入选,其他分布在电力、房地产、媒体、煤炭、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汽车制造、软件、通讯设备、信息技术与服务、制药等行业。本期我们来关注一下电力设备行业。
受制于投资下降,发电板块上半年业绩下滑明显;输配电板块出现分化,一次设备由于价格战原因业绩同比大幅下滑,二次设备由于投资比重增加业绩同比增长较快;节能板块需求持续旺盛,业绩继续快速增长。
受上半年行业净利润情况低于市场预期影响,年初至今电气设备行业跌幅居各行业之首,达-28%。一次设备各细分子行业均跑输于沪深300指数,二次设备方面除了输配电二次设备以外的二次设设备板块也跑输于沪深300指数。
平安证券对行业有两点判断:第一,在经过几轮调整之后,行业内市值占比较大的如发电设备、一次设备板块个股,已具备较好安全边际,其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继续大幅下降的空间不大;第二,行业内中小板、创业板股票估值仍然相对较高,但是多数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属于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短期内伴随着产业政策陆续出台,相关股票依然会保持较高估值水平。
综合来看,行业整体增速将会减缓,但行业总体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兼具防御性和进攻性(概念热点),预计未来一个季度跑赢大盘概率较大,因此维持行业“超配”的投资建议,建议重点关注成长性确定的优质公司以及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业绩有爆发潜力的题材个股。
本期我们选择评级下调的东源电器进行点评。
东源电器(002074)
锂电项目打开未来增长空间
东源电器地处江苏南通,是原机电部、能源部首批定点的高低压开关设备生产厂家,华东地区高压成套开关设备生产基地和电器开关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农网改造使得配电行业迎来需求小高峰。35kv设备招标权由省网上交到国网,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于东源电器这种技术、规模上均有优势的企业而言是个利好消息,东源电器将有效突破地方保护的障碍,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aizhou Pharmaceutical Co., Ltd., a large pharmaceutical wholesale enterprise, is located in state-level medicine high tech zone――China medical city. As a medical wholesale enterprise champion, business scale in recent years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e author took a in-depth research into it's the operation status, analy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when the pharmaceutical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developed the green logistic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of pharmaceutical circulation enterprises――Taizhou Pharmaceutical Co., ltd.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circulation enterprise; Taizhou Pharmaceutical Co., Ltd.; green logistics; countermeasure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泰州医药有限公司是位于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中国医药城的江苏省大型药品批发企业、泰州地区医药商品批发企业龙头老大,经营规模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绿色物流既追求经济利益目标,又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这必然对物流的具体实施者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探讨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2013年3月到5月对泰州医药有限公司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物流市场现状、物流运营现状(公司业务内容、公司业务规模及盈利情况、公司物流运作、公司设施设备、公司人力资源和运营管理)、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个方面。调查方法主要以谈访为主、辅之以资料调查的形式。
1 医药流通企业――泰州医药有限公司发展绿色物流现状和问题
1.1 发展绿色物流的观念理解不深
在所有管理人员和员工中只有极少数人对绿色物流有一些了解,绝大部分人员几乎从来就不知道绿色物流这一概念。在对绿色物流这一概念有点了解的人员中大部分认为绿色物流就是绿色的,对环境没有危害的,同时认为他们企业做的业务是绝对绿色的,很明显对绿色物流的理解不深,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而对绿色物流的减少资源浪费及提高效率这一含义却不了解。这一现状的存在,一方面管理者制定的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就很难体现其全面性、合理性和完善性,同时在整个公司也难以形成发展绿色物流的宣传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即使发展绿色物流也只会形成一些表面或摆设的绿色宣传,绿色的内涵品质和整个工艺过程或作业环节的绿色化往往被忽略。
1.2 实施绿色物流的设施设备极端化
一个企业从事服务的技术水平及硬件能力主要依靠其设施设备来体现,泰州医药有限公司的设施设备情况是:
一方面泰州医药有限公司虽然拥有自身的ERP系统对其作业进行管理,但对提高医药物流作业自动化、医药物流机械化的认识存在很多不足,装卸搬运没有先进设备、仓库没有像样货架等。仓库和装卸搬运的许多作业都以人工和人力为主,这种设施设备状态严重地影响公司医药流通的运营。另一方面2013年7月公司通过改造物流系统,建立了一整套WMS系统,系统建成后作业量散件笔数每日最大1 000笔/天,2 500笔的发货量能在 2 个小时内完成,通过调整人员配置可满足10 000笔/天的作业量;现有场地散货吞吐量峰值提升约248%;发货准确率可达99.99%。按目前业态可支持每年20亿的销售,而公司近年的实际销售情况是2010年4亿元,2011年6亿元,2012年7亿元,2013年计划完成10亿元。
1.3 发展绿色物流的专业人才短缺
调查发现公司现有员工将近200人,具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多人,其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就占了员工总数的60%。公司员工中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少,泰州医药有限公司物流专业人才短缺,并且部分仓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比如有的仓储管理员在药品存放时操作不规范,经常会损坏药品;复核员在药品复核时不认真,对于单子有时复核有时不复核;当前公司现有从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既懂物流技术又懂物流管理的人才基本没有。
1.4 过期药品回收不规范对逆向物流重视不够
“一项针对安全用药的社会调查显示:我国各城市平均每个家庭有过期药215粒,其中30%~40%超过有效期3年以上。另外,我国约有78.6%的家庭有备用药,其中82.8%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过期药品;90.1%的被调查者有将过期药品随意丢弃的经历。”泰州市有500万人口,可想其每年的过期药品也是相当可观的。回收药品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需进行报损、有的需作为垃圾进行填埋,有的需进行养护处理,有的需进行重新拆分包装。处理方式的选择对保证回收药品质量,防止回收药品污染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泰州市医药有限公司对过期药品回收不规范对逆向物流重视不够,没有规范回收其销售的产品,没有运用专业技术与设备对其进行集中报废销毁或再次回收利用。
泰州市医药有限公司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逆向物流系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有时造成了退货和回收困难及回收混乱的局面,在药品退回后,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处理。由于在发展药品逆向物流过程中,企业是主体,而建立药品逆向物流系统企业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同时药品的消费者,也是废旧药品的产生者,在构建逆向物流系统时也需要其积极配合。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去激发企业和消费者建立逆向物流系统的积极性。泰州市医药有限公司应该积极建立过期药品回收的逆向物流系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不仅会使公司在社会中得到公众认可,而且从长期眼光来看还会大大提高公司的利润。
1.5 对医药产品的仓储和运输环节没有规范质量控制标准
医药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同时又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商品,可以比较容易吸收由储存和运输环节所带来的费用。泰州医药有限公司缺乏质量控制意识或重视度不高,仓储较少采用温湿控设备;运输配送主要是外包,但物流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使一些设施设备成为摆设。正是看似节约的方法实际上却导致了药品有效期的缩短而大大增加了总费用。
1.6 医药信息孤岛现象特别突出
物流说到底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整合供应链的上下游资源,“在药品整个生产销售中用于加工和制造的时间仅为10%左右,而近90%的时间为物流过程所占用。”这就要求医药供应链各环节要以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但目前泰州医药有限公司信息技术和应用水平都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流在医药供应链各环节的顺畅流动,信息孤岛现象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发展与整体效应。另外一个制约信息流动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对药品品名和规格等建立统一编码,医药生产和零售企业不得不各自设立一套独立编码,在信息流通的时候不能达到共享,不仅造成流通成本居高,而且造成流通效率低下。
1.7 实施绿色物流的外在约束难以形成
目前绿色环保较先进的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规及政策控制污染发生、限制交通总量和控制交通流量,并且以构筑合理有效的整体布局方式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国政策法规显得明显不足,尽管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关于限制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但其针对性不强,另外因为物流行业涉及的部门和行业较多,这些部门又都自成体系,在实际运作上各有其独立性,从而导致物流行业无序发展,整体资源配置浪费巨大。这种政策法规的欠缺使得政策法规的引导不足,实施绿色物流的外在约束难以形成。
1.8 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各行业各组织发展绿色物流的制约瓶颈
技术创新引导各行业各组织不断发展,发展绿色物流更加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发展绿色物流主要依赖整合规划、先进的机械技术及新型降解材料的使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物流业这三个方面的现状是:在整合规划方面,由于我国物流业所涉及的各部门各行业各自为政,导致了物流业缺乏整体规划,物流业内部无序竞争的现象相当严重,在整个供应链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造成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方式单一、物流效率低下、各部门之间协作不紧密、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有限,致使供应链整体效益不高;先进的机械及技术方面,我国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技术的先进性比较落后,导致系统的运行效益低下,与发展绿色物流所要求的机械化程度及技术先进性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新型降解物流材料的使用方面,我国对不可降解材料的滥用以及“限型令”执行力度的有限与绿色物流对材料可重用性和可降解性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各行业各组织发展绿色物流的制约瓶颈。
2 医药流通企业――泰州医药有限公司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2.1 加强宣传学习,使所有员工特别是管理者深刻理解绿色物流理念
从公司员工到管理者都要深刻理解绿色物流,尤其要理解“绿色”不仅仅是对人体健康有益,不污染环境,还包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在理解绿色物流及树立观念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管理者选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定较为完善的绿色物流发展战略,将绿色环保、节约资源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重视对发展绿色物流的引导、实施和监督,要在企业内部加强对绿色物流的宣传及学习,尽力减少发展各种业务活动造成的污染及资源浪费;还要求管理者要培养绿色物流的理念,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绿色标志和绿色服务,使药品流通整个物流环节建立在绿色的基础之上。
2.2 完善物流设施设备,使公司的物流设施设备适度化
物流的竞争力就是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其次就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医药流通行业特别要关注仓储、装卸与搬运、包装等方面设施设备的适度化。仓储方面既要用保质保鲜技术保障存货的质量,在保证无货损的同时避免污染,又要运用库存控制技术,保障合理的存货数量;装卸搬运方面避免人工操作,采用适度机械设备,减少泄露损坏又能省力化;包装方面做到醒目、环保,符合4R要求。
2.3 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充实公司物流专业人才
作为物流新观念的绿色物流,其对人才的要求面更广层次更高。绿色物流人才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物流的基础保障,因此,泰州医药有限公司要发展绿色物流,就必须尽快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充实物流专业人才,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2.4 实施有效的回收物流,创建公司新的业务机会
进行回收就是让材料能够重新使用,通过加工形成另外一个形态,可以用于其他新的用途。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进行回收,这是一个新的业务机会。对企业方面,逆向物流能够提高企业客户的价值、能够增强企业竞争的优势、能够降低物料的成本、能够增加企业的效益、能够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能够塑造企业的形象;对社会方面,逆向物流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能够节约社会资源、能够改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有效的回收物流,创建公司新的业务机会。
2.5 积极推进和采用冷链和低温技术
冷链运输、低温储藏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绿色物流的一个关键点。保证特殊药品从生产到客户手中的整个过程实现全过程冷链运输,严格保证药品的质量与疗效。无论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公司都应该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6 建立基于信息共享的药品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强调的是绿色化的理念,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之间,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绿化环境,绿色供应链实现的最终目标是经济与环境的双赢。通过建立药品绿色供应链,能够实现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销售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整个药品供应链的发展,促使药品供应链上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2.7 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既是引导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角色,又是推动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政府要不断倡导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创新制度改善管理水平,要不断开发绿色物流技术,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设立严格的环保标准,都严格控制企业的各项质量指标,对环境有损害的产品限制生产经营。同时,政府要对物流企业加大政策扶持,打破地方主义,实现大流通的形式,解决企业内部的恶性竞争问题,建立良性的医药流通企业绿色物流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 我国企业绿色物流发展对策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
[2] 杜道华. 基于循环经济的两型社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于成学. 工业企业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杨利勤. 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具体路径分析[D]. 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安林祥,等. 我国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物流科技,2011(6):74-75.
[6] 马玉立. 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J]. 中国商贸,2012(3):173-174.
[7] 冯艳薇.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2012(5):42-45.
[8] 万玉龙,等. 我国绿色物流研究现状与实施策略[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5-6.
[9] 曾静. 安徽大型企业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其策略[J]. 管理工程师,2012(5):8-11.
1 医药冷链物流相关概念
特指为满足人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进行的冷藏药品实体从生产者到使用者之间的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其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一系列环节。
2 医药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2.1 医药冷链物流的管理参差不齐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冷链药品是依于药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由批发企业自行负责运输流通的,很少依靠社会上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因此,冷链物流管理以企业自律、行业自律为主,管理力度、监管水平参差不齐,形成管理监控的一大难点。此外,冷藏药品的配送环节,有的冗余,造成低效,容易出现事故。
2.2 缺乏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
虽然在地方层次已经出台了医药冷链物流的相关规定(例如北京已经制定了冷链物流的技术设备标准)但全国性的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国家有关部门虽然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涉及冷藏药品管理国家标准等的规范性政策法规,但是这一行业发展规划、挂架标砖、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的规定还没有正式颁布。
2.3 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服务支持
全球已经进入了供应链竞争阶段,而我国冷藏药品的专业供应链系统尚未建立健全,集中表现在一下3个方面:一、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沟通,生产商把东西给了经销商,给了药品批发企业以后,信息资源这方面的共享无法很好实现。二、冷链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有效性,影响上下游有效规划和整合。三、冷链药品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衔接上存在一些真空,容易发生断链现象,尤其有些品种,到大批发这个环节,往下延伸,甚至到了医院的药房,一些使用环节上容易发生断链的现象。
3 改善医药冷链物流的相关建议
3.1 依托专业的第三方冷链公司管理
依托具有独立地位的第三方专业冷链监管服务公司,建立基于互联网的Web平台,将冷藏药品在上、中、下游企业中的冷链运行状况实时传送至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实现相关企业之间信息的实时交互、查询、验证和安全交接等功能,确保药品的全程冷链安全,借此实现对企业冷链设施设备维护、系统运行状况托管、冷链系统故障监控、设备应急处理等技术支持,减少冷链系统故障时间,降低冷链灾难。
3.2 期待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统一的行业标准
政府物流行业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的征求意见稿,着手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立足供应链的角度考虑,对冷链的管理进行系统的具体规定。林外,因为冷链离不开设备验证,离不开冷链保管的验证,验证遵循的方式方法,所以其中涉及冷链的两个方面,即冷链药品全程的温度监控和验证应当着力进行,尽量在附录上做一些详细的规定。
3.3 进一步完善冷链设备的基础建设
本文的目的是,寻找未来三年年净利润持续高增长的股票,在熊市中以成长抵御估值下跌的风险。第一步,我们从A股市场历史上的高成长股票入手,试图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
结论一:A股市场真是一个成长型公司的宝库
从1993年到2007年短短15年间,多达600家公司达到“连续3年净利润增长超过30%”这一标准(也就是3年净利润规模翻了一倍多)。
这意味着在上市满3年的1320家A股上市公司中,几乎每2家里就有1家曾经经历过这样爆发式的成长。这也给了我们继续下一步工作的信心,在中国这样一个GDP年增长率10%的国家,寻找成长型公司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
结论二:那些曾经辉煌的公司大多数都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A股市场10多年来,“真正的成长股”并不多,也就是能够成功超越经济周期成长、壮大的公司并不多。不少曾经的高成长股,现在已经沦为垃圾股。
首先,按年度看,“连续3年净利润增速超30%”的公司家数和经济周期有明显的关系。在1998、1999、2000年这样的经济增长处于低谷的时期,高增长率的公司家数明显下降;而在2001年经济复苏以及2004、2005、2006、2007年这些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份,连续高增长的公司家数明显上升,特别是2007年达到135家之多。
其次,为了剔除经济周期的影响,我们将增长率要求降低至20%,并把持续增长的年数要求拉长至9年(正好跨越从2000年开始的经济上升周期),满足要求的公司数量从420家陡然降低至1家。只有烟台万华,实现了10年每年增长率超过20%的神话。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发现,但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可以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出发,寻找孕育未来连续高增长公司的行业。
孕育高增长公司的行业与经济周期
一个例外:化工行业
不管经济周期处于上升或者下降阶段,通缩或者通胀时期,化工行业总是出现在我们的连续高增长榜单之中。子行业众多、发展周期各异,使得化工行业成为黑马的摇篮。
1994-96年,房地产(高新技术开发区类)
1994-1996年,满足“连续3年净利润增长率超过30%的”标准的36家A股公司中有4家是房地产公司,不是住宅地产,而是张江高科等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从1991年开始,对外开放政策越来越明确,包括“三免两减半”等对外资优惠政策推出,94年汇率一次性贬值30%,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92、93年FDI成倍增长,这种趋势一致延续到96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与此相应的是开发区的大量建设,91年开发区117个,93年8700多个,即使在93年5月限制盲目建设开发区之后,开发区依然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1995-97年,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消费类行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
1995-97年,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消费类行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是高增长公司集中的地方。食品饮料行业的公司如伊利股份、沱牌曲酒,交通运输行业则主要是强生控股、巴士股份等出租车公司。这与90年代中期内需消费快速升级不无关系。
以医药行业为例,90年代是医药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城镇家庭人均消费保健支出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率,诸如三九医药等企业快速壮大。2002年以后随着GMP认证的强制执行、最高零售指导价的出台,医药行业进入严冬,企业的增长也受到影响。
1996-98年,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型行业及机械设备
96-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下降,大部分行业表现不佳,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型行业异军突起。90年代后期的世界科技浪潮中,同方、长城这样的本土电脑制造商开始了自创品牌之途,以东软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行业都告诉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行业是机械设备,主要是生产汽车配套设备、以及特变电工等电力设备生产商,受益于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电力行业的投资。
1996-98年,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型行业及机械设备
96-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下降,大部分行业表现不佳,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型行业异军突起。90年代后期的世界科技浪潮中,同方、长城这样的本土电脑制造商开始了自创品牌之途,以东软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行业都告诉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行业是机械设备,主要是生产汽车配套设备、以及特变电工等电力设备生产商,受益于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电力行业的投资。
2001年至今―房地产、工业品、原材料、消费、金融顺次启动
01年以后的高增长企业的行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明朗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建设,拉动机械设备和IT行业发展,继而拉动上游建筑建材、有色金属、采掘等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发展,商业贸易等周期性消费行业也开始获得高速增长的机会,企业和个人对资金需求上升推动了金融行业的繁荣。
寻找成长股的线索
在第一步得出目前A股市场的高增长公司更多的依赖于经济周期和行业特性之后,第二步我们便从行业角度出发来寻找高增长公司的线索。
“草根”线索,VC的投资趋势
一种思路是从成长企业的摇篮创投(VC)行业投资的变化来发掘机会。传媒娱乐、医疗健康、教育、连锁经营行业对VC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占总投资金额比例最大的互联网行业逐步降温;IT行业投资保持稳定,其中以软件及半导体芯片为主;金融行业在经济和股市处于下行趋势之后,投资骤降;能源及矿业对投资的吸引力也在逐年下降。
政策导向,跨越经济周期
自上而下看行业的机会,主要集中在国家大力推进经济转型中。政府推动的主导产业将受益于扶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倾斜,有力支撑行业实现跨越经济周期的发展。首先,经济增长要摆脱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度依赖,实现自主创新、产业结构重组、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价权。相应的,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机械设备、通信设备、信息服务等将成为国家重点推动的行业。
其次,经济增长要摆脱对外需的过多依赖,实现内需消费的快速提升。因此,医药、食品饮料、商业、传媒、旅游酒店、日用化工等消费服务行业有望继续带来惊喜。
海外经验,“非周期性消费+品牌”模式
真正的成长型企业必须能够承受住经济周期的考验。虽然在A股市场我们只发现了烟台万华一家,然而通过研究历史更久的美国市场,我们发现了一条规律――“非周期性消费+品牌”产生成长股的机率很大。
从1957-2003年,标普500成分股里有20家公司保持了完整的结构,未和其他任何公司合并。自1957年以来,每家公司的股票年收益率至少领先指数总体水平2.7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投资其中任何一只股票所能积累的资金都是投资指数组合所能积累财富的3~37倍。
这20家公司里有12家是拥有消费品公司,6家是著名的大型制药企业。他们集中在非周期性消费品行业,相比那些周期性行业,更容易熬过经济周期下滑的痛苦日子;他们都拥有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可以把产品价格定在竞争对手之上,这也是他们能够实现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投资成长股的策略:定价与增长的较量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发现了未来几年成长股的踪迹,包括,传媒娱乐、教育、连锁经营、IT等VC集中的行业,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机械设备、通信设备、信息服务等国家重点推动的行业,以及医药、食品饮料、商业、传媒、日用化工等非周期性消费行业中拥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公司。
最后,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成长与价格。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单纯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或者说,是G(EPS增长率)和PE(市盈率)的关系。
我们以2002年初至2005年底的大熊市为研究区间,发现,PEG是相对好的衡量成长股价格的指标,投资于低PEG的成长股,能够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
在2002年初至2005年底的大熊市,有105只中小盘股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超过30%,即2倍名义GDP增长率。在2002年初买入这些股票持有至2005年可获得3.68%的收益,同期全部A股以及中小盘股的收益率只有-43.2%和-43.96%。如果加上ROE>=6%这一标准,收益率可提高到13.87%。
为了考察价格因素对收益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模拟操作策略:将每年初符合ROE标准的中小盘成长股按照PEG(静态PE/未来一年的动态增长率)从低到高排序,将前一半坐为低PEG组,在年底卖出,并按照这一标准重新选择股票。在低PEG这一选股策略下,收益率提高到了非常惊人的78.89%。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不断促进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地区和国家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成为推进我国新经济发展进程的中坚力量。目前,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57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对本地区技术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对于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技术创新先导作用,保持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评价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2003年―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对安徽省的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研究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新产品产值(X1)、新产品销售收入(X2)和专利申请数(X3)三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创新产出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三个指标进行提取和归纳,并根据主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综合得分,根据得分高低对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2.数据分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文中主要采用安徽省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收集了该统计年鉴中安徽省2003年―2013 年11个年度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三个指标的数据样本,并对数据整理归纳。由于部分年份指标数据存在缺失值,为了保持时间序列的周期性,采用了回归分析法对缺失值进行修补。
2.安徽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利用SPSS13.0软件对原有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分别为94.529,80.055,79.914,103.811,相应的概率Sig.均小于0.001,同时KMO值依次为0.733、0.793、0.705、0.687均大于0.5,因此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分别对四类高新技术产业3个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载荷矩阵估计,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2.911、2.991、2.864、2.703均大于1,累计解释原始变量反映信息分别为97.036%、99.704%、95.479%、90.107%,因此提取第1个为主因子是合理的,在计算综合得分TS时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其权重。
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3个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将因子得分评分标准。经计算2003年―2013年医药制造业因子得分FS1分别为-0.821、-0.811、-0.784、-0.751、-0.691、-0.582、0.143、0.112、0.852、1.243、2.091,以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综合得分TS1分别为-0.797、-0.787、-0.761、-0.729、-0.671、-0.565、0.139、0.109、0.827、1.206、2.029,根据综合得分TS1医药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11、10、9、8、7、6、4、5、3、2、1。2003―201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FS2分别为-0.562、-0.677、-0.627、-0.609、-0.600、-0.622、-0.298、-0.398、0.711、1.531、2.149,综合得分TS2分别为-0.560、-0.675、-0.625、-0.607、-0.598、-0.620、-0.297、-0.397、0.709、1.526、2.143,根据综合得分TS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6、11、10、8、7、9、4、5、3、2、1。2003年―2013年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FS3分别为-0.407、-0.578、-0.587、-0.404、-0.423、-0.502、-0.273、-0.538、0.162、2.742、0.808,综合得分TS3分别为-0.389、-0.552、-0.561、-0.386、-0.404、-0.479、-0.261、-0.514、0.155、2.618、0.771,根据综合得分TS3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6、10、11、5、7、8、4、9、3、1、2。2003年―2013年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因子得分FS4分别为-0.759、-0.701、-0.778、-0.671、-0.534、-0.608、-0.052、-0.171、1.462、2.147、0.664,综合得分TS4分别为-0.684、-0.632、-0.701、-0.605、-0.481、-0.549、-0.047、-0.154、1.317、1.935、0.598,根据综合得分TS4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10、9、11、8、6、7、4、5、2、1、3。根据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得分TS计算出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平均综合得分ATS分别为0.0000882、-0.0001813、0.0000000、-0.0000909,排名依次为1、4、2、3。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安徽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2013年主因子得分FS1和FS2分别为2.091和2.149,排在所处行业历年来的第一名。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12年FS3和FS4分别为2.742和2.147,排在所处行业历年来的第一名。从行业历年排名来看,安徽省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总体处于上升态势,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排名波动较大,创新产出能力不平稳。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得分TS逐步从负分变为正分,创新产出能力总体上均有所提高。其中医药制造业从2009年之后连续几年综合得分TS1均大于0,说明其创新产出能力提升较快,2013年TS1为2.029为所在行业考察年度范围内的最高水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从2011年后TS2、TS3和TS4大于0且得分增长较快,说明2011年后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有明显提高。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13年TS2为2.143、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012年TS3为2.618、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12年TS4为1.935为所在行业考察年度最高水平。
横向对比四类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2013年的平均综合得分ATS可以发现,安徽省医药制造业排名第1,其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按排名顺序依次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安徽省医药制造业平均综合得分ATS高于其他三类高新技术产业,说明其创新产出能力较突出,技术创新程度提升较快。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03年-2010年间的ATS为负值,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落后,创新产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章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了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排名情况,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提升较快,其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前期较不平稳,2009年后增长较为稳定。此外,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平均综合得分有正有负,其中医药制造业得分为正,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得分为负,说明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相较其他三类产业较强,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为提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进一步促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
1.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要把增强创新产出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企业要构建创新管理体系,整合企业各类创新资源,健全有利于创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分配制度。
2.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产业集聚便于集聚区内的企业和其他组织协调,从而帮助企业快速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源;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竞争压力也能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安徽省拥有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应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
3.要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要增强创新产出能力,需要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尤其对于创新产出能力较弱的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之外,还要加大对注意对技术的引进、改造和吸收再创造的经费投入,以提高其创新产出能力。
4.政府应制定并出台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创新产出能力较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例如制定专门的高新技术产业减税政策,简化高新技术产业金融贷款的限制和手续,扩大其融资渠道等等。
参考文献:
[1]蒋含明,李非.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研究[J].亚太经济,2012,No.17506.
[2]谭开明,魏世红.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部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v.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