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自述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心理健康状况自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健康状况自述

篇1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这个群体在城市中不断壮大,民工子女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随父母大量转移到城市。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应有的城市生活待遇,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被称为“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儿童”,他们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巨大心理压力的影响下,往往产生自闭、社会逆反、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目前有关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停留在就学的基本状况和人口特征等层面,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研究较少。

2.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

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待遇,使得民工子女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经常处于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久而久之,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极度自卑。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特别敏感,易受伤,民工子女尤为严重。王亚南的研究显示民工子女比城市孩子更易感到自卑[1]。

首先容貌、身材等方面的缺陷,黝黑的皮肤和浓重的乡音往往使他们自惭形秽,而感到自卑;其次,不断转学,造成他们知识的断层,成绩跟不上,容易产生“先天不足”之感;最后,民工子女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来自偏僻的农村,社会地位低下,家庭经济状况窘迫,对比优越的城市生活,易产生“低人一头”的自卑心理。

2.2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

起初,他们的心境一般比较平和,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与肯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还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再加上年龄段和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情绪极不稳定,学习、生活热情明显减弱,进而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心境。

民工子女生活不稳定,经常转学,学习上存在着很多断层,刚来城市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育进度,同时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但是对孩子期望过高,由此给民工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学习焦虑。苏庆林的研究显示进城务工民工子女学习心理上存在三个问题:(1)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强烈;(2)缺乏自信,自我认同感低;(3)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的差异,产生疲倦心理[2]。

王亚南采用YG-WR中学生性格量表测试显示:民工子弟情绪稳定性(包括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的表现)明显次于城市学生,且差异显著。民工子弟易抑郁、悲伤,情绪变化大,对人对事常抱怀疑态度,爱担心,易敏感[1]。

陈舜蓬、陈美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温州地区302名外来民工子女展开调查,分析了当前温州市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外来民工子女焦虑、抑郁等诸多因子得分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且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

2.3性格孤僻,不爱交往。

民工子女远离家乡,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走进一群完全不同的城市孩子中间,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呵护和认同,但父母都为工作生活忙碌,根本无暇顾及他们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城市同学的认同。自身的环境使得他们对他人很敏感,总觉得城里人瞧不起自己。因此,他们就用一种强烈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自闭心理,逐渐脱离集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调查“你有几个知心朋友,分别是谁?”时,外地生源学生选择没有知心朋友的比例比本地生高出30%;而在有知心朋友的外地生中,结交的朋友大多是同地方的人,和本地学生交朋友的寥寥无几。有的外地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掩藏起来,有了烦恼就写进日记或藏在心里,不愿意和老师同学沟通[4]。

2.4放纵,自暴自弃。

外来民工家庭中,大部分家长的自身素质较差,生活态度消极,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如果孩子犯错,不是打骂,就是放任自流。缺乏父母关爱,学习上屡屡受挫,生活中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尊重,这样的处境使一些民工子女心中充满了怨恨,或者以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进行无声的反抗,或者将怨恨的矛头转向外界,出现欺负小同学,违反学校纪律,打架、小偷小摸、敲诈勒索等不良行为。杨建飞的研究显示,外来民工子女在压力下易放纵,男生尤为明显[5]。

3.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的干预策略

3.1提供家庭教育辅导。

针对外来民工文化层次偏低,不懂科学教育孩子的情况,学校或社会组织专门活动培养其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正确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夸奖,和孩子沟通做到及时发现不良倾向,并且寻求正确的解决方式。如郑信军的研究显示,如外来民工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关爱与理解,则不仅可能增进孩子在学校班级中的同伴接纳,而且可能增进孩子与友伴的相互认同与友谊[6]。

3.2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爱心网络。

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尽量提供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待遇。

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对亚健康的孩子施予援助。王亚南等对严重自卑的进城民工子女的研究显示,通过帮助孩子:(1)进行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2)调整自我期望至合理水平;(3)密切关注其独特价值;(4)使其有成就感;(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自信大胆地展示自我;(6)学会扬长避短;(7)适当地敞开胸怀,可以改善其自卑感[7]。

构建爱心网络,鼓励城市学生主动结识民工子女,让其体验到学校大集体的温暖。老师们应该关注到民工子女的学习自信,用激励进取,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3构建完善的社会教育保障体系。

许多外来生的心理问题源于经济与精神压力,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来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严禁学校对外来生乱收费,还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创设关爱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亚南.对进城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分析[M].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2]苏庆林.外来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及解决策略[J].各界・科技与教育,1994-2009:47-48.

[3]陈舜蓬,陈美芬.温州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40-44.

[4]徐晓,张仲明,周雨捷.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心理状况比较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2-14.

篇2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护理作为一个特殊专业,与不同专业的医学生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亦有一定程度的差异[1]。临床实习是每个护士的必经之路,是临床独立工作的准备阶段,是对在校理论学习的检验和巩固,也是由学校迈向社会、由学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实习护士从学校比较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有规律的生活转到医院繁忙复杂的工作学习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这必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在心理障碍的发生中,起到缓冲作用。本研究将描述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情况,评估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促进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2011届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本科实习生,纳入标准:(1)实习周数在20周以上;(2)无合并其他严重躯体或心理疾病;(3)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收集工具 (1)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个性;(2)SCL-90:用于测试心理健康水平;(3)SSRS: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越高。

1.2.2 分析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对样本均数与常模进行差异性比较,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各因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护生平均年龄22.2岁,全部居住在学校宿舍同一楼层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100份,回收率100%。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心理健康 与全国常模比较,SCL-90各因子除“恐怖”和“精神病性”两项外,其余因子分均值都高于一般人群, 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焦虑等项目差异显著P<0.01。

2.2.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如按只要任何一项因子分≥2.5列为有心理问题者,有33.3%的护生存在心理问题。按比例排在前六位的因子依次为抑郁(13.3%)、敌对(13.3%)、强迫(10.0%)、焦虑(10.0%)、人际敏感(6.7%)、偏执(6.7%)。

2.3 社会支持情况

2.3.1 社会支持 与常模比较,除了“客观支持”一项良好之外,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等项目差异显著(P<0.01),都低于同龄护生;按社会支持总分45分为高社会支持组有16人,比例16%。

2.3.2 遇到急难情况时各类成员给予支持的情况 护生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主要来自家人和朋友,得到的安慰和关心主要来自同学和朋友,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只有13.3%学生获得学校支持,只有0.03%获得党团组织支持。

3 讨论

3.1 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护理人员面临种种挑战,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由于人际关系、学习环境、角色功能的改变,及对临床护理工作不熟练担心发生差错事故,有的护生对临床整体护理模式感到困惑,加上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使她们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如何培养护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一直是护理界探讨的课题。

3.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1)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的环境中,缺乏与异性的交流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虽然生理上逐渐成熟,但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和人生定位。这种半成熟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容易滋生自卑、抑郁、嫉妒、报复、焦虑等不良情绪。(2)受世俗偏见的影响,护理工作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缺乏兴趣。尤其当实习护生遭遇到医护人员的冷漠对待和病人的不信任时,加之她们对自身心理问题调适和解决技能的缺乏,此时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对生活和学习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焦虑心态,甚至引发敌对情绪。(3)在实习护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偏执也是突出的一个方面。有部分护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受父母家庭过多的娇宠溺爱,加上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不适当地强调自我,极容易产生一些极端自私的想法,甚至自我封闭。

3.3 社会支持状况 所有学生都是住校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是家人,虽然他们不在护生身边,但在物质和精神上仍然给以最大的支持。以往大多学校通常认为,护生进入实习期,其主要教育责任发生迁移,只负责其生活、后勤管理;医院方面则认为护生只是来医院实习,只负责业务、技能教育,从而造成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因此加强学校、医院和实习护生的联系,共同开展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另外学生主动向组织求助的主动性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

4 结论 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水平不容乐观,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护理其社会支持水平,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4.1 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峻,提示关注护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需要社会、家庭、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共同关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现实对护生心理关怀仍流于口号与形式,主要原因有课程、评估和评价缺失。首先目前的课程设置仍以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对护生的心理关怀课程缺失;即使有心理课程,也存在教材陈旧、与护生实际脱节的问题。其次没有对护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建档,使得教师进行“人性化”及“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没有依据。再次对护生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是否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评价也没有将对护生的心理关怀纳为标准,导致不能实际重视这个问题。

4.2 优化护生的社会支持网络 学校应重视对护生实习期间的社会支持情况的关注,可以在每个季度或必要时进行普查,掌握科学数据。教学管理者应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必须正确评估学生社会支持情况,帮助学生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管理者、临床带教老师、学校老师的支持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实习满意感,善于应用激励因素,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满意和激励。学校、党团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4.2.1 临床带教老师应加强对护生带教与支持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带教老师应帮助护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护生进入临床后,与带教老师相处的时间较长,如果带教老师能为护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无疑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帮助其掌握交流技巧、操作技巧等的最好方法。所以带教老师除了完成带教任务和自身的工作之外,还应多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其倾诉的对象,密切地与其沟通,指导其应对各种压力。

4.2.2 启动学校、家庭、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生活空间扩大,学生不但要与家长、教师和同学交往,还要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发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问题上应该一致。为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也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以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也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学习,重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3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90

1 原因分析

通过对乐山职业技术学院SCL-90测试得分在200分~239分之间的同学进行集体访谈,总结归类得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原因:

1.1 学习问题

1.1.1 学习困难

护理系同学对这个问题反应较多。很多高中读文科的同学在学习一些专业课的时候有很大困难,像人体解剖、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等。

同时,有同学反映他的学习压力还来自于本身家境不怎么好,怕挂科影响以后国家助学赞助。

1.1.2 学习方式突变

学生对于学习很迷茫。高中时都是由老师安排学习时间。但现在下了课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而且总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

1.1.3 学习与工作的冲突

有同学反映,他很喜欢在学生会的工作,但是有些活动或会议是在上课时间开展的,这时如果去参加活动,课程就落下了,如果去上课,能力又得不到锻炼,这个时候就很矛盾、很纠结。

1.1.4 学习氛围

有同学反映,学校缺乏学习及学术氛围,下了课很少有人在教室里自习,自己一个人自习就觉得怪怪的,所以也出去玩了。

还有同学反映,在学校里除了上课及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外,并没有一些专业类及交流类的讲座,感觉没有大学的学术氛围。

1.1.5 课程安排

师兄师姐给同学们做过一些经验交流,有些就告诉他们现在学习的课程与将来的工作是毫无关系的。学生很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还让他们去学习这些没有用处的东西,有些同学认为学的专业与安排的课程看起来一点关联都没有,学习起来没有兴趣。

1.2 人际关系

1.2.1 人际关系适应

有些同学认为大学的人际关系相比于高中时复杂了许多,感觉人心隔肚皮,再也找不到像高中时那样的知心朋友了,大家都只是点头之交,有时候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扰时,也不知道该跟谁倾诉,会有一种很无助的感觉。刚入学的新生普遍感到有种陌生人的隔膜感,难以达到信任的心理沟通。在测验中“感到孤独”、“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等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这也是人际关系敏感这个项目高居阳性因子检出率首位的原因。

有些迷恋网络及网游的同学反映,不知道如何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迷恋网络的同学,可以和网上的朋友或恋人交往得十分融洽,但在现实生活却不知如何与他人共处;还有些同学在游戏中能够如鱼得水,但却不知如何应付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就会觉得还是游戏中好。这些同学因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网络,因此他们还面临着学习的压力。

1.2.2 异往

在一些机械类专业中,由于男女比例失调,男同学普遍提出一个问题,就是班里与男生打交道的时候非常自如,但却不知如何与异往。

1.2.3 与辅导员关系

辅导员与个别学生关系过于密切,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公平感。而评分等级制度让有些辅导员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忽视班级建设,只关心分数,使得辅导员与班级的同学关系紧张,同学们表示很有压力。

2 工作措施与建议

2.1 团体辅导

对于轻度症状的学生,学院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用心理学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丰富其课余生活。

2.1.1 学习工作坊

针对我院护理专业的文科生同学,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坊,首先让同学们克服心理上的压力,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刚开始出现听不懂的现象很正常,不必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其次,请理科的同学推荐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

2.1.2 人际关系工作坊

针对同学们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的工作坊,把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相似问题的同学集中到一个团体中进行工作,可以让同学们意识到还有别人跟自己一样,缓解一部分压力,再针对不同问题由同学们共同探讨出不同的应对方式。

2.2 个别咨询

对于中重度症状的学生,个别辅导是最主要的方式。同时,对于这些学生在进行预约咨询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本次新生心理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对于分数超过240分的同学进行个别跟踪访谈,逐个预约,进行个别咨询,了解其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现在学习生活状况,听取其自述,找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及追踪;对于确有严重心理障碍者、心理疾病者,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将及时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以及向学校领导的汇报工作,同时转介专业精神科进行治疗。

这就要求学院加快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步伐,健全组织架构,完善院系两级心理咨询室的各项设施,配齐工作人员及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

2.3 开设课程

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传授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察、分析问题,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从而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适。

2.4 专题讲座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在大学新生中举办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和专业学习方法等内容的讲座。同时,为了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我院应加强校内外专家交流,开展各种专业性及交流性的讲座。

2.5 心理专栏

利用校园宣传版开辟心理专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可以采用举办宣传版报展览和比赛,观看心理电影,开通校园心理广播等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测量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2]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4

慢性病自我管理是在医疗保健工作人员指导下,患者自己承担的预防、治疗的医疗保健活动【1】。慢性病自我管理具有全套的理论体系及严格的操作流程,可在不同慢性疾病、不同患者中广泛推广。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较大,构成也较复杂,其中五分之四的人群均处在疾病稳定期,患者可进行自我疾病管理。我国目前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预防工作均在社区及家庭内执行,需要慢性病患者主动参与,积极有效地进行疾病自我管理【2】。2013年我社区通过海报、板报、社区中心健康教育等形式,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慢性病自我管理课程的培训。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本着患者自愿的原则,共报名慢性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龄在52-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4岁,患者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其中已婚患者78例,未婚患者2例,平均患者慢性病种数为1.5种,研究对象均为参加过任何健康教育培训和课程。将80例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异,具有组间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太极拳课程【3】。太极拳课程排除太极拳禁忌症患者,由太极拳老师教授24式太极拳,课程合计8个课时,授课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干预组患者接受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课程【4】。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课程内容主要为:维持改善力量、运动耐力、柔韧性;指导患者日常合理用药;了解和认识疾病症状的知识技能;自我管理身体疲劳及睡眠质量;管理自我异常情绪,如何与医护人员交流;有效解决自身疾病问题等。课程合计8个课时,授课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2小时。社区健康中心医生担任课程讲师,按照《慢性病指导者手册》在社区健康中心通过小组的形式为慢性病患者进行讲解。课程模式除了讲解外还可增加患者互动和启发教程,鼓励慢性病患者积极分享个人经验,并且让患者参考阅读《慢性病患者健康幸福生活》。

1.3效果评价

设立健康状况评定表,包括9个项目为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身体状况、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情绪状况、自述健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状况越好[5]。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自我效能测定表进行自我管效能评定,包括6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计数资料用%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性为P

2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全部完成培训课程,且培训前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定表和自我管理效能评定无统计学差异。在培训结束后干预组的健康状况评定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一 课程结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评价比较

干预组 对照组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躯体功能 21.22±3.40 23.34±4.32 21.89±4.34 22.67±4.34

躯体疼痛 5.65±2.34 6.03±1.22 5.89±1.23 5.67±1.77

总体健康 14.99±3.22 15.67±3.23 15.89±2.34 5.98±1.33

身体状况 4.89±1.12 5.20±1.21 4.89±1.23 4.90±1.30

生命活力 12.56±4.78 13.89±4.23 12.90±3.09 13.67±2.34

社会功能 5.89±1.00 6.44±1.69 5.45±1.23 5.89±1.66

心理健康 17.37±5.65 18.30±5.90 15.67±4.89 16.23±4.34

情绪状况 3.99±1.10 5.12±1.23 3.78±0.99 3.52±1.06

自述健康 2.34±1.33 3.09±1.55 2.55±1.22 2.77±0.88

症状管理 6.3±2.2 7.8±2.8 6.7±2.4 7.1±2.9

疾病共性管理 6.7±2.1 8.3±2.9 6.5±2.0 6.9±2.2

3 讨论

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疾病与病人教育研究中心创办的教育课程,主要为指导在社区中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慢性病教育课程,患者通过学习自我管理项目长我自我管理所用到的疾病知识、预防技能,重新树立与医护人员交流的技巧,在医疗架构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凭借患者自己对慢性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进行应对和解决。

本次研究未能进行长期评估和持续随访,未能观察到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对患者疾病持续性影响及效果,但在短期干预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降低慢性病急性发作的影响。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特别适合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对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可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劳卫民.由娜.梁伯衡.广州市农村地区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效果初探[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2):1034-1037.

[2]李嘉祁.王鸣川.林峰.深圳地区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的效果[J].中国康复.2007,22(4):289-2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