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自述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健康状况自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健康状况自述

篇1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这个群体在城市中不断壮大,民工子女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随父母大量转移到城市。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应有的城市生活待遇,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被称为“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儿童”,他们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巨大心理压力的影响下,往往产生自闭、社会逆反、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目前有关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停留在就学的基本状况和人口特征等层面,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研究较少。

2.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

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待遇,使得民工子女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经常处于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久而久之,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极度自卑。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特别敏感,易受伤,民工子女尤为严重。王亚南的研究显示民工子女比城市孩子更易感到自卑[1]。

首先容貌、身材等方面的缺陷,黝黑的皮肤和浓重的乡音往往使他们自惭形秽,而感到自卑;其次,不断转学,造成他们知识的断层,成绩跟不上,容易产生“先天不足”之感;最后,民工子女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来自偏僻的农村,社会地位低下,家庭经济状况窘迫,对比优越的城市生活,易产生“低人一头”的自卑心理。

2.2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

起初,他们的心境一般比较平和,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与肯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还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再加上年龄段和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情绪极不稳定,学习、生活热情明显减弱,进而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心境。

民工子女生活不稳定,经常转学,学习上存在着很多断层,刚来城市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育进度,同时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但是对孩子期望过高,由此给民工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学习焦虑。苏庆林的研究显示进城务工民工子女学习心理上存在三个问题:(1)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强烈;(2)缺乏自信,自我认同感低;(3)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的差异,产生疲倦心理[2]。

王亚南采用YG-WR中学生性格量表测试显示:民工子弟情绪稳定性(包括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的表现)明显次于城市学生,且差异显著。民工子弟易抑郁、悲伤,情绪变化大,对人对事常抱怀疑态度,爱担心,易敏感[1]。

陈舜蓬、陈美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温州地区302名外来民工子女展开调查,分析了当前温州市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外来民工子女焦虑、抑郁等诸多因子得分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且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

2.3性格孤僻,不爱交往。

民工子女远离家乡,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走进一群完全不同的城市孩子中间,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呵护和认同,但父母都为工作生活忙碌,根本无暇顾及他们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城市同学的认同。自身的环境使得他们对他人很敏感,总觉得城里人瞧不起自己。因此,他们就用一种强烈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自闭心理,逐渐脱离集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调查“你有几个知心朋友,分别是谁?”时,外地生源学生选择没有知心朋友的比例比本地生高出30%;而在有知心朋友的外地生中,结交的朋友大多是同地方的人,和本地学生交朋友的寥寥无几。有的外地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掩藏起来,有了烦恼就写进日记或藏在心里,不愿意和老师同学沟通[4]。

2.4放纵,自暴自弃。

外来民工家庭中,大部分家长的自身素质较差,生活态度消极,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如果孩子犯错,不是打骂,就是放任自流。缺乏父母关爱,学习上屡屡受挫,生活中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尊重,这样的处境使一些民工子女心中充满了怨恨,或者以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进行无声的反抗,或者将怨恨的矛头转向外界,出现欺负小同学,违反学校纪律,打架、小偷小摸、敲诈勒索等不良行为。杨建飞的研究显示,外来民工子女在压力下易放纵,男生尤为明显[5]。

3.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的干预策略

3.1提供家庭教育辅导。

针对外来民工文化层次偏低,不懂科学教育孩子的情况,学校或社会组织专门活动培养其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正确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夸奖,和孩子沟通做到及时发现不良倾向,并且寻求正确的解决方式。如郑信军的研究显示,如外来民工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关爱与理解,则不仅可能增进孩子在学校班级中的同伴接纳,而且可能增进孩子与友伴的相互认同与友谊[6]。

3.2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爱心网络。

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尽量提供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待遇。

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对亚健康的孩子施予援助。王亚南等对严重自卑的进城民工子女的研究显示,通过帮助孩子:(1)进行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2)调整自我期望至合理水平;(3)密切关注其独特价值;(4)使其有成就感;(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自信大胆地展示自我;(6)学会扬长避短;(7)适当地敞开胸怀,可以改善其自卑感[7]。

构建爱心网络,鼓励城市学生主动结识民工子女,让其体验到学校大集体的温暖。老师们应该关注到民工子女的学习自信,用激励进取,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3构建完善的社会教育保障体系。

许多外来生的心理问题源于经济与精神压力,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来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严禁学校对外来生乱收费,还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创设关爱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亚南.对进城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分析[M].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2]苏庆林.外来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及解决策略[J].各界・科技与教育,1994-2009:47-48.

[3]陈舜蓬,陈美芬.温州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40-44.

[4]徐晓,张仲明,周雨捷.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心理状况比较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2-14.

篇2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护理作为一个特殊专业,与不同专业的医学生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亦有一定程度的差异[1]。临床实习是每个护士的必经之路,是临床独立工作的准备阶段,是对在校理论学习的检验和巩固,也是由学校迈向社会、由学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实习护士从学校比较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有规律的生活转到医院繁忙复杂的工作学习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这必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在心理障碍的发生中,起到缓冲作用。本研究将描述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情况,评估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促进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2011届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本科实习生,纳入标准:(1)实习周数在20周以上;(2)无合并其他严重躯体或心理疾病;(3)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收集工具 (1)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个性;(2)SCL-90:用于测试心理健康水平;(3)SSRS: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越高。

1.2.2 分析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对样本均数与常模进行差异性比较,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各因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护生平均年龄22.2岁,全部居住在学校宿舍同一楼层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100份,回收率100%。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心理健康 与全国常模比较,SCL-90各因子除“恐怖”和“精神病性”两项外,其余因子分均值都高于一般人群, 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焦虑等项目差异显著P<0.01。

2.2.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如按只要任何一项因子分≥2.5列为有心理问题者,有33.3%的护生存在心理问题。按比例排在前六位的因子依次为抑郁(13.3%)、敌对(13.3%)、强迫(10.0%)、焦虑(10.0%)、人际敏感(6.7%)、偏执(6.7%)。

2.3 社会支持情况

2.3.1 社会支持 与常模比较,除了“客观支持”一项良好之外,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等项目差异显著(P<0.01),都低于同龄护生;按社会支持总分45分为高社会支持组有16人,比例16%。

2.3.2 遇到急难情况时各类成员给予支持的情况 护生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主要来自家人和朋友,得到的安慰和关心主要来自同学和朋友,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只有13.3%学生获得学校支持,只有0.03%获得党团组织支持。

3 讨论

3.1 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护理人员面临种种挑战,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由于人际关系、学习环境、角色功能的改变,及对临床护理工作不熟练担心发生差错事故,有的护生对临床整体护理模式感到困惑,加上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使她们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如何培养护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一直是护理界探讨的课题。

3.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1)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的环境中,缺乏与异性的交流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虽然生理上逐渐成熟,但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和人生定位。这种半成熟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容易滋生自卑、抑郁、嫉妒、报复、焦虑等不良情绪。(2)受世俗偏见的影响,护理工作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缺乏兴趣。尤其当实习护生遭遇到医护人员的冷漠对待和病人的不信任时,加之她们对自身心理问题调适和解决技能的缺乏,此时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对生活和学习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焦虑心态,甚至引发敌对情绪。(3)在实习护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偏执也是突出的一个方面。有部分护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受父母家庭过多的娇宠溺爱,加上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不适当地强调自我,极容易产生一些极端自私的想法,甚至自我封闭。

3.3 社会支持状况 所有学生都是住校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是家人,虽然他们不在护生身边,但在物质和精神上仍然给以最大的支持。以往大多学校通常认为,护生进入实习期,其主要教育责任发生迁移,只负责其生活、后勤管理;医院方面则认为护生只是来医院实习,只负责业务、技能教育,从而造成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因此加强学校、医院和实习护生的联系,共同开展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另外学生主动向组织求助的主动性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

4 结论 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水平不容乐观,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护理其社会支持水平,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4.1 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峻,提示关注护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需要社会、家庭、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共同关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现实对护生心理关怀仍流于口号与形式,主要原因有课程、评估和评价缺失。首先目前的课程设置仍以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对护生的心理关怀课程缺失;即使有心理课程,也存在教材陈旧、与护生实际脱节的问题。其次没有对护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建档,使得教师进行“人性化”及“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没有依据。再次对护生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是否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评价也没有将对护生的心理关怀纳为标准,导致不能实际重视这个问题。

4.2 优化护生的社会支持网络 学校应重视对护生实习期间的社会支持情况的关注,可以在每个季度或必要时进行普查,掌握科学数据。教学管理者应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必须正确评估学生社会支持情况,帮助学生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管理者、临床带教老师、学校老师的支持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实习满意感,善于应用激励因素,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满意和激励。学校、党团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4.2.1 临床带教老师应加强对护生带教与支持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带教老师应帮助护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护生进入临床后,与带教老师相处的时间较长,如果带教老师能为护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无疑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帮助其掌握交流技巧、操作技巧等的最好方法。所以带教老师除了完成带教任务和自身的工作之外,还应多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其倾诉的对象,密切地与其沟通,指导其应对各种压力。

4.2.2 启动学校、家庭、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生活空间扩大,学生不但要与家长、教师和同学交往,还要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发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问题上应该一致。为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也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以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也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学习,重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3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90

1 原因分析

通过对乐山职业技术学院SCL-90测试得分在200分~239分之间的同学进行集体访谈,总结归类得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原因:

1.1 学习问题

1.1.1 学习困难

护理系同学对这个问题反应较多。很多高中读文科的同学在学习一些专业课的时候有很大困难,像人体解剖、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等。

同时,有同学反映他的学习压力还来自于本身家境不怎么好,怕挂科影响以后国家助学赞助。

1.1.2 学习方式突变

学生对于学习很迷茫。高中时都是由老师安排学习时间。但现在下了课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而且总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

1.1.3 学习与工作的冲突

有同学反映,他很喜欢在学生会的工作,但是有些活动或会议是在上课时间开展的,这时如果去参加活动,课程就落下了,如果去上课,能力又得不到锻炼,这个时候就很矛盾、很纠结。

1.1.4 学习氛围

有同学反映,学校缺乏学习及学术氛围,下了课很少有人在教室里自习,自己一个人自习就觉得怪怪的,所以也出去玩了。

还有同学反映,在学校里除了上课及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外,并没有一些专业类及交流类的讲座,感觉没有大学的学术氛围。

1.1.5 课程安排

师兄师姐给同学们做过一些经验交流,有些就告诉他们现在学习的课程与将来的工作是毫无关系的。学生很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还让他们去学习这些没有用处的东西,有些同学认为学的专业与安排的课程看起来一点关联都没有,学习起来没有兴趣。

1.2 人际关系

1.2.1 人际关系适应

有些同学认为大学的人际关系相比于高中时复杂了许多,感觉人心隔肚皮,再也找不到像高中时那样的知心朋友了,大家都只是点头之交,有时候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扰时,也不知道该跟谁倾诉,会有一种很无助的感觉。刚入学的新生普遍感到有种陌生人的隔膜感,难以达到信任的心理沟通。在测验中“感到孤独”、“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等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这也是人际关系敏感这个项目高居阳性因子检出率首位的原因。

有些迷恋网络及网游的同学反映,不知道如何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迷恋网络的同学,可以和网上的朋友或恋人交往得十分融洽,但在现实生活却不知如何与他人共处;还有些同学在游戏中能够如鱼得水,但却不知如何应付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就会觉得还是游戏中好。这些同学因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网络,因此他们还面临着学习的压力。

1.2.2 异往

在一些机械类专业中,由于男女比例失调,男同学普遍提出一个问题,就是班里与男生打交道的时候非常自如,但却不知如何与异往。

1.2.3 与辅导员关系

辅导员与个别学生关系过于密切,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公平感。而评分等级制度让有些辅导员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忽视班级建设,只关心分数,使得辅导员与班级的同学关系紧张,同学们表示很有压力。

2 工作措施与建议

2.1 团体辅导

对于轻度症状的学生,学院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用心理学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丰富其课余生活。

2.1.1 学习工作坊

针对我院护理专业的文科生同学,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坊,首先让同学们克服心理上的压力,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刚开始出现听不懂的现象很正常,不必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其次,请理科的同学推荐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

2.1.2 人际关系工作坊

针对同学们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的工作坊,把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相似问题的同学集中到一个团体中进行工作,可以让同学们意识到还有别人跟自己一样,缓解一部分压力,再针对不同问题由同学们共同探讨出不同的应对方式。

2.2 个别咨询

对于中重度症状的学生,个别辅导是最主要的方式。同时,对于这些学生在进行预约咨询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本次新生心理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对于分数超过240分的同学进行个别跟踪访谈,逐个预约,进行个别咨询,了解其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现在学习生活状况,听取其自述,找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及追踪;对于确有严重心理障碍者、心理疾病者,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将及时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以及向学校领导的汇报工作,同时转介专业精神科进行治疗。

这就要求学院加快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步伐,健全组织架构,完善院系两级心理咨询室的各项设施,配齐工作人员及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

2.3 开设课程

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传授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察、分析问题,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从而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适。

2.4 专题讲座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在大学新生中举办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和专业学习方法等内容的讲座。同时,为了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我院应加强校内外专家交流,开展各种专业性及交流性的讲座。

2.5 心理专栏

利用校园宣传版开辟心理专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可以采用举办宣传版报展览和比赛,观看心理电影,开通校园心理广播等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测量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2]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4

慢性病自我管理是在医疗保健工作人员指导下,患者自己承担的预防、治疗的医疗保健活动【1】。慢性病自我管理具有全套的理论体系及严格的操作流程,可在不同慢性疾病、不同患者中广泛推广。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较大,构成也较复杂,其中五分之四的人群均处在疾病稳定期,患者可进行自我疾病管理。我国目前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预防工作均在社区及家庭内执行,需要慢性病患者主动参与,积极有效地进行疾病自我管理【2】。2013年我社区通过海报、板报、社区中心健康教育等形式,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慢性病自我管理课程的培训。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本着患者自愿的原则,共报名慢性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龄在52-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4岁,患者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其中已婚患者78例,未婚患者2例,平均患者慢性病种数为1.5种,研究对象均为参加过任何健康教育培训和课程。将80例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异,具有组间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太极拳课程【3】。太极拳课程排除太极拳禁忌症患者,由太极拳老师教授24式太极拳,课程合计8个课时,授课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干预组患者接受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课程【4】。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课程内容主要为:维持改善力量、运动耐力、柔韧性;指导患者日常合理用药;了解和认识疾病症状的知识技能;自我管理身体疲劳及睡眠质量;管理自我异常情绪,如何与医护人员交流;有效解决自身疾病问题等。课程合计8个课时,授课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2小时。社区健康中心医生担任课程讲师,按照《慢性病指导者手册》在社区健康中心通过小组的形式为慢性病患者进行讲解。课程模式除了讲解外还可增加患者互动和启发教程,鼓励慢性病患者积极分享个人经验,并且让患者参考阅读《慢性病患者健康幸福生活》。

1.3效果评价

设立健康状况评定表,包括9个项目为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身体状况、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情绪状况、自述健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状况越好[5]。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自我效能测定表进行自我管效能评定,包括6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计数资料用%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性为P

2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全部完成培训课程,且培训前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定表和自我管理效能评定无统计学差异。在培训结束后干预组的健康状况评定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一 课程结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评价比较

干预组 对照组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躯体功能 21.22±3.40 23.34±4.32 21.89±4.34 22.67±4.34

躯体疼痛 5.65±2.34 6.03±1.22 5.89±1.23 5.67±1.77

总体健康 14.99±3.22 15.67±3.23 15.89±2.34 5.98±1.33

身体状况 4.89±1.12 5.20±1.21 4.89±1.23 4.90±1.30

生命活力 12.56±4.78 13.89±4.23 12.90±3.09 13.67±2.34

社会功能 5.89±1.00 6.44±1.69 5.45±1.23 5.89±1.66

心理健康 17.37±5.65 18.30±5.90 15.67±4.89 16.23±4.34

情绪状况 3.99±1.10 5.12±1.23 3.78±0.99 3.52±1.06

自述健康 2.34±1.33 3.09±1.55 2.55±1.22 2.77±0.88

症状管理 6.3±2.2 7.8±2.8 6.7±2.4 7.1±2.9

疾病共性管理 6.7±2.1 8.3±2.9 6.5±2.0 6.9±2.2

3 讨论

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疾病与病人教育研究中心创办的教育课程,主要为指导在社区中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慢性病教育课程,患者通过学习自我管理项目长我自我管理所用到的疾病知识、预防技能,重新树立与医护人员交流的技巧,在医疗架构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凭借患者自己对慢性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进行应对和解决。

本次研究未能进行长期评估和持续随访,未能观察到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对患者疾病持续性影响及效果,但在短期干预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降低慢性病急性发作的影响。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特别适合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对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可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劳卫民.由娜.梁伯衡.广州市农村地区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效果初探[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2):1034-1037.

[2]李嘉祁.王鸣川.林峰.深圳地区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的效果[J].中国康复.2007,22(4):289-291.

篇5

1.2行政管理人员压力自评量表管理干部压力问卷在参照国内外相关量表和调查问卷的项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压力源量表的基础上,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而成。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进行一般情况调查,了解被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受教育程度、职称及任职年数、是否担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等。第二部分为工作压力量表部分。主要内容包括68个条目,包括6个分压力,分别为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个人压力、人际压力、环境压力及文化压力。该量表为5级记分量表,按压力“没有”、“轻度”、“中度”、“偏重”、“很重”分别赋予1,2,3,4,5分,将被试所选答案的分数分别汇总,即为被试在各维度的工作压力分数。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工作压力越大。

1.3调查方法由专职质量监督员在培训班现场随机抽取30名学员,发放调查问卷,采用纸笔自述形式,统一书面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评定,现场收回问卷。问卷不记名,对全部问卷质量审核后,共获取有效问卷30份。

1.4调查内容预调查样本量为30人,主要考察量表的可行性,重测信度和内容效度,重测信度时间间隔为2周。调查内容包括:①行政管理人员压力自评量表的可行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分半效度。以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单位级别、单位性质、担任职务、任职年限等一般资料;②同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被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2个量表的相关性,初步评定行政管理人员压力自评量表的灵敏度。

1.5评价方法信度评估方法:采用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克朗巴赫系数。效度评估方法:SCL-90作为测量心理状况的公认量表,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证实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且它能反映心理状况的多个维度,故本研究采用SCL-90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压力自评量表的效度标准。效度的测量采用压力自评量表6个分压力因素分与SCL-90总分进行相关分析,以衡量压力自评量表的平行效度。

1.6样本量的确定依据第3版心理卫生手册,重测信度样本量不得少于30例,预调查可采取20~30例左右,我们选取了30例进行预调查和信度、效度的评价。1.7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份录入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配对t检验、一致性检验、相关分析。相应统计指标包括x-±s、Pearson相关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等。

2结果

2.1行政管理人员压力自评量表的信度各分压力因素分与总分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见表1),各相关系数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分压力与量表总分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评定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经计算α系数=0.916,提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在首次评定后的第2周再进行评定,经正态性检验,条目均分、总均分在峰度、偏度上符合正态分布,2次评定结果再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见表1,各相关系数均在0.952~0.998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该量表重复性较好。

篇6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0997-05

自杀是指有自我意识,自行采取的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1]。自杀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很多国家,自杀已成为居民前10位死因之一。一项来自安徽合肥地区的监测资料表明,中学生近1年的自杀意念报告率由1998年的15.3%增加到2003年的27.7%[2]。比照国际标准,我国已成为继日本、韩国等之后的又一高自杀率亚洲国家。据报道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15~34岁死亡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3]。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发生情况的调查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以便为青少年自杀风险评估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继续发展、降低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蚌埠地区抽取2所大学,4所城市中学(其中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学1所,中等的2所,较差的1所),3所农村中学(按教学质量好、中、差各抽取1所),所抽取的7所中学中6所为完全中学,1所为职业中学。中学按每年级抽取2~4个班,大学按不同专业每年级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7 315名,回收有效问卷7 104份。其中初中生1 919名,高中生1 865名,大学生3 320名;男生3 533名,女生3 571名。年龄12~22岁。

1.2 调查内容

1.2.1 自杀意念的评定 自杀意念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对1年内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发生自杀意念频率、自杀计划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自杀意念强烈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

1.2.2 自杀未遂的评定 自杀未遂是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己的生命,但未导致死亡的行为。

1.2.3 人口统计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学习阶段、家庭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

1.2.4 亚健康状况的评定 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定青少年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4]。躯体亚健康有32条评价项目,只要有1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为符合躯体亚健康状态者;心理亚健康有39条评价项目。以某项目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界定为具有该亚健康相关症状。计算研究对象亚健康症状数。

1.2.5 抑郁与焦虑状况的评定[5] 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按1~4分的4级评分方法评价青少年的抑郁状况,抑郁量表总评分≥41分为抑郁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对青少年焦虑状况进行评价,焦虑量表总分≥40界定为焦虑症状。

1.2.6 述情障碍的评定 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5],根据述情障碍分值,按四分位数法分4个等级对各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

1.3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首先对课题组成员和各调查中学分管领导、所调查班级班主任、校医和/或体育老师以及大学所抽班级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再由班主任协助调查组成员到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问卷。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内统一发放、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13.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SPSS13.0)录入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 在参加调查的7 104名学生中,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共有2 017名,报告率为28.4%(2 017/7 104);报告 自杀未遂的学生有198名,报告率为2.8%(198/7 104)。

2.1.1 自杀意念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在2 017名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中,其中在调查时1年(12个月)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学生有732名(36.3%),调查时1年前就有的有1 285名(63.7%)。对调查时1年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732名学生根据产生自杀念头最强烈的那一次的意念频率、当时自杀计划的设置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想死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意念频率63.0%为一闪而过,39.3%有自杀计划,8.5%有自杀准备,24.3%的学生想死程度大于50%。

2.1.2 自杀未遂 对198名自杀未遂者的自杀次数、最近一次发生的时间、自杀结局和自杀实施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8%的自杀未遂的学生报告≥2次,最近一次发生在1年内的占50%,自杀结局中达40.1%的不是本人放弃,30.3%的在当时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超过50%。

2.2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分别对学习阶段、性别、户籍、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否为单亲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7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进行χ2检验。见表1。

2.2.2 躯体亚健康状况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有躯体亚健康症状的2 694名学生中,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7.8%(1017/2 694),高于无躯体亚健康状态的自杀意念报告率22.7%(1 000/4 410),(χ2=186.929,P=0.000)。按躯体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31.527+2.235 X,说明随着躯体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53.092, P=0.000)。

根据有无躯体亚健康将7 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发现躯体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4.5%(121/2 694)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7% (77/4 410)(χ2=46.523,P=0.000)。

2.2.3 心理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心理亚健康量表有50条心理、社会、活力等不适的症状,根据个人近3个月来对每条症状的实际感受划分6种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的一种情况,只要有1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就定义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结果发现有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1 297名,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9%(1 297/3 233),高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3 881名)的自杀意念报告率18.8%(730/3 881)(χ2=393.035, P=0.000)。按心理亚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28.651+1.757 X,说明随着心理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128.618, P=0.000)。

根据有无心理亚健康将7 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显示心理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为4.5%,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3%(χ2=66.133, P=0.000)。

2.2.4 抑郁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抑郁评定量表采用1~4分4等级评分方法,对个人20条的得分进行累加,凡总分≥41分,即认定为处于抑郁状态。 对有、无抑郁状态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抑郁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抑郁状态学生(χ2=105.234,P=0.000;χ2=129.905,P=0.000)。见表2。

2.2.5 焦虑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焦虑评定方法同抑郁。对有、无焦虑状态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焦虑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焦虑状态学生(χ2=121.51,P=0.000;χ2=122.05, P=0.000)。见表3。

2.2.6 述情障碍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述情障碍的评价方法还没有统一标准,本研究根据述情障碍得分,计算四分位数,将得分在第0~25百分位数计为1级,将得分在第26~50百分位数计为2级,将得分在第51~75分百分位数计为3级,将得分在第76百分位数以上计为4级,对不同级别述情障碍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随着述情障碍级别的增加而升高(χ2=394.335,P=0.000;χ2=69.929,P=0.000)。见表4。

2.3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1 自杀意念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5。

以自杀意念为应变量(0=无, 1=有),将性别(男=1,女=2)、学习阶段(初中=1,高中=2,大学=3)、父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母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躯体亚健康条数(0条阳性项=1, 1~3条阳性项目=2,4~6条阳性项目=3,7~9条阳性项目=4,≥10条阳性项目=5)、心理亚健康条数(赋值方法与躯体亚健康同)、抑郁分数(<40分=1,≥40=2)、焦虑分数(赋值方法与抑郁同)和述情障碍分数(赋值与等级相同)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习阶段、心理亚健康、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自述障碍6个变量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与单因素相比,剔除了母亲文化程度和躯体亚健康2个变量。见表5。

2.3.2 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未遂为应变量(0=无, 1=有),将性别、学习阶段、躯体亚健康分数、心理亚健康分数、抑郁分数、焦虑分数和自述障碍分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的赋值方法与自杀意念相同。结果显示,性别、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和焦虑状态、自述障碍均是自杀未遂产生的影响因素。见表6。

3 讨论

3.1 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偏高 本调查结果显示,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8.4%,高于国内一些地区的报道[6-7],与冯珊珊[8]报道的广州市结果(33.2%)接近。结果高于国内某些地区的原因可能为:一是调查时间不同的结果。本调查时间为2007年12月份,而文献[6-7]调查时间为2003年和2004年,时间相差较长,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日益增强有关;而冯珊珊报道的广州市的调查时间为2007年4月,与本调查时间接近,因而结果也较为接近。二是调查对象虽然都是青少年学生,但不同学习阶段的人群比例不同可能对结果也有影响。本调查样本中初中生占27.0%、高中生占26.3%、 大学生占46.7%,而文献[6-8]调查对象中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大学生占的比例较小,由于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不同,所以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影响。

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可从其计划、准备和意念等级来反映,严重自杀意念者只占小部分,且自杀意念越严重,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越大。Turvey[9]报道,有过1次或2次自杀意念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性是没有自杀意念者的2.4倍;有过多次自杀意念者,发生自杀未遂危险性是没有自杀意念者的13.7倍。本次调查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8%, 其中32.8%的人自杀次数≥2次。重复自杀未遂也是自杀死亡重要的预测因素。有学者报道,曾有过非致死性自杀未遂的人,10%~15%最终自杀死亡[10]。WHO多中心青少年研究显示:重复自杀未遂后一年是成功自杀最强的预示因素[11]。Cedereke等[12]于2005年提出:在1年的随访中,早期(即前一次自杀未遂后0~1个月)重复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关注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已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女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性 在自杀行为的性别差异上,国内其他城市的调查结果提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的发生则大多为男生高于女生[13-14]。国外的研究则显示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均高于男生,而自杀死亡的发生率低于男生[15]。本次调查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女性对压力的感知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想法有关。

3.3 学习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本调查显示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初、高中生均高于大学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心理日趋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另外,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其学习密切相关。有调查显示,学习成绩越差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越高[1]。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面临中考和高考的考验,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在我国,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高考不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学生家长和老师都高度重视,从而给高中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旦遭遇意外的学习和生活事件,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导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大学生经历过了高考,初中生距离高考的时间较长,学习压力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却小得多,因而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

3.4 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国内外研究显示,有自杀相关行为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国外研究表明,50%以上的自杀死亡者是抑郁症患者,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死亡[16]。对自己通常有较多否定评价的人,相对会产生较多的抑郁情绪。此次调查证实,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其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抑郁与焦虑程度都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可能与这些青少年受身体健康状况影响,学习及其他活动的能力较差,常有更多失败的体验,内心脆弱、敏感、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当遭遇意外事件时,更易选择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如自杀。

3.5 述情障碍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重要因子述情障碍(alexitymia) 又译作“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 即自身情绪调节障碍,其特征包括情绪体验受限或减退、情绪表达能力障碍、想象力下降、不能主动感受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对他人的情绪识别困难[17]。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等一些躯体疾病中伴有述情障碍症状较多[18],在正常人群中也发现约有10%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不善于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内心情绪感受[19]。述情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20],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可为一种人格特征,也可为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时较常见到的心理特点,或为其继发症状。述情障碍患者不能区分焦虑与抑郁,不能区分兴奋与疲劳,不能区分生气与饥饿[21]。不能准确地描述感受妨碍了患者情绪压力的释放[22]。相反,这些压力存在于体内,最终表现为躯体的疾病。内部的痛苦通过躯体的疼痛或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述情障碍患者由于缺乏识别、表述情绪的能力,所以在应激情境和人际关系中常出现情绪失调,及情绪的困感。这样的失调进一步改变通过认知来处理情绪的能力[23]。本调查结果显示述情障碍是学生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可能与有述情障碍对学生产生上述身心影响有关,也可能是述情障碍本身可以加重学生躯体和心理亚健康有关。

(致谢:本课题得到了蚌埠市教育局、怀远县教育局以及调查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2] TAO FB, GAO M, SU PY, et al. Trends of Health-risk Behaviors and Their Risk or Protective Factors on Adolescent Students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China, 1998-2003:Study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Rinton Press, 2005:180-189.

[3] 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 陶芳标,胡传来,孙业桓,等.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9-314.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378-381.

[6] 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 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1):32-37.

[7] 张敏,王礼桂,邢艳菲. 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29-431.

[8] 冯珊珊,张雪琴.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14-416.

[9] TURVEY C, STROMQUISTA,KELLY K. Financial lo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a rural community sample.Acta PsychiatrScand, 2002, 106(5): 373-380.

[10]PHILLIPS MR, YANG GH, ZHANG YP,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 2002, 360∶1 728-1 736.

[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 Geneva: WHO,1999:104-109.

[12]CEDEREK M,OJEHAGEN A. Prediction of repeated parasuicied after 1-12 months. European Psychiatry, 2005,20: 101-109.

[13]高茗,徐放,沈庆凤,等.合肥市中学生情绪障碍及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43-244.

[14]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等.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7-248.

[15]GOULD MS, GREENBERG T, VELTING DM, et al.Youth suicide risk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3, 42(4): 386-405.

[16]CHARLES Lr, JOANNE Er, RICHARD C,et al.Some differences betweenmen and women who commit suicide.Am J Psych,1988,145(6):718-722.

[17]SALMINEN JK,SAARIJARVI S ,AARELA E ,et al .Two decades of alexithymia.J Psychosom Res,1995,39(7):803-807.

[18]BLILEY PE,HENRY JD .Alexithyria,somatization and negative affect In acommunitys ample. Psychiatry Res,2007,150(1):13-20.

[19]JOUKAMAA M ,TAANILA A ,MIETTUNEN J ,et al .Epidemiology of alexithymia among adolescents. J Psychosom Res, 2007,63 ( 4 ) :373- 376 .

[20]WOUTA M ,ALEMANC A ,BENNOND B ,et al .No words for feelings: Alexithymia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first-degere relatives. Compr Psychiatry,2007,48(l):27-33.

[21]MCDOUGALL J. Thertres of the body: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to psychosomatic illness.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1989.

篇7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杀害4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一系列触目心惊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反思。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和种种“心结”“心病”,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使大学生保持快乐、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3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0.32%。对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因此,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心理状况健康良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抑郁自卑:随着社会就业及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受自卑情绪困扰。据调查,42.5%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等能力上的缺陷而引不起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注意而自卑;36.7%的同学渴望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产生心理落差;29.2%的学生觉得自己相貌不好或是身材矮小而不愿和人交往;22.5%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而导致自卑;15.8%的学生因性格问题(比如胆怯)而导致自卑。自卑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生活上消极抑郁,心情烦躁,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尿频、出汗、自怨自艾等症状。

②盲目攀比:17岁少年王某卖肾买苹果手机案、大学生以“奖励”为名要求父母买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学生盲目攀比、虚荣心强的心理,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③功利主义:大学校园受到整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驱动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脑后。而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

④上网成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据有的学生自述,一些学生迷恋魔曾、CF等游戏,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些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开始玩游戏,一直到深夜,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又继续玩;一些学生一到教室上课就无精打采、迷糊睡觉,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少学生为了上网逃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对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据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意志力薄弱等特征,他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寻找心理安慰,弥补心理落差。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时在24学时或是32学时。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主要以活跃的课堂、团体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活动月、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学习考核以撰写学习心得、个人的心理成长报告为主,引导学生具有阳光心态,快乐生活。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名专职以及数十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日常咨询外,每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5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建议

5.1 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破除仅仅是就业率、考研率等的学校评价体系,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不能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学生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呆子;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具有完善的人格。

5.2 加强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进行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篇8

组织管理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资深的专业老师担任副职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设立分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心理发展动向,随时向辅导员或院系汇报。学校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和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中精心选拔,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构:一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包括治疗室、侧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协会;三级为院专心理咨询室;四级为班级。每个机构都有其主要职能,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3.1 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3.2 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4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4.2 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4.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4.4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5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6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篇9

论文关键词:甲亢 心理测量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众所周知,甲亢患者常伴有心理精神方面异常,如紧张、焦虑、抑郁等。而感染、严重精神刺激、创伤等是诱发甲亢的重要因素。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学会避免诱因,自我心理调节,增强应对能力,近来研究发现影响甲亢病程的心理精神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及恐怖等。笔者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3例甲亢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查,并与常模及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比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一2007年9月1日我院内分泌门诊住院患者。甲亢组33例,男15例,女l8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5.3岁,病程6个月~l5年,自述首次发病前有明显精神压力或精神创伤者20例。支气管炎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22~68岁,平均34.8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7.52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采用问卷式表格,无记名式,受试者在规定时间内自填,统一指导语,评定时间为两周以来的情况。

1.2.1 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基本症状因子。每项症状严重程度按5级评分评定,以1~5分依次表示相应的症状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因子分表示相应症状因子的痛苦水平,总分表示个体总的健康状况。

1.2.2患者焦虑、抑郁自评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问卷测评和计分。根据中国人的特点,总粗分正常上限计为40分,标准分(总粗分x1.25)上限为5O分。

1.3统计学方法因子分采用表示,应用t检验、x2检验。甲亢患者SCL-90各因子分值及SAS、SDS分值与各组比较见表1和表2。

2结果

2.1心理障碍阳性检出率甲亢症状发作期焦虑78%,抑郁83%;病情缓解期焦虑35%,抑郁33%。支气管炎组未检出阳性患者,正常人均未发现负性情绪。

甲亢焦虑年青者居多,抑郁年老者居多。

2.2 SCI——90各因子分值比较甲亢组在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等几个方面均高于常模和支气管炎组(P

3讨论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01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IDS patients and explore nursing strategies.Methods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38 AIDS patients by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contrasted to uninfected adults. ResultsThe total score, positive score and average score of each target in SCL-90 in AIDS patients were remarkably higher than in uninfected adults (P

[Keywords]HIV/AIDS; Psychological health; nursing strategy

AIDS是由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新的致死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艾滋病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以青壮年为主。HIV/AIDS的蔓延已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还产生巨大的心理社会影响。因此,除了对艾滋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外,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和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艾滋病的心理分析及其护理叙述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在我院2个艾滋病科住院的106个HIV感染者中随机抽取年龄18-76岁间的病人38名,平均年龄为37.07±11.26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3岁。

1.2方法 我们选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适合于测量精神科临床、心理咨询和各类职业群体心理健康的评定[1],由调查者向被调查的病人即病例组发放量表与统一指导语,被调查病人仔细阅读后逐渐填写好,由调查者统一收回,共发出40份问券,其中2份未填完而作废,其余38份经检查每份问卷无误后,进行统计处理,数据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艾滋病人的调查结果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与国内成人常模组[1]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人的SCL-90中的总分、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数及阳性症状均分均显著高于国内成人常模组(t

表1病例组与国内成人常模组的SCL-90

严重程度比较(X±S)

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HIV感染者即病例组的因子分与国内成人常模组进行比较,结果为:艾滋病组在强迫症因子分、躯体化、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敌对和恐怖因子分以及精神病性因子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国内成人常模组,详见表2:

表2病例组与国内成人常模组SCL-90的因子分比较(X±S)

3讨论

症状自评量表的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根据Derogatis报道其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P

本文就我院2个艾滋病科的病人中,随机抽取成人HIV感染者70人组成病例组进行了SCL-90调查,结果显示HIV感染组的SCL-90中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以及因子分中的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均高于国内成人常模组。这些结果提示: HIV/ AIDS感染者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敌对、恐惧症状更为严重,这与王秀珍、黄玉华、赖伟珍等[3-5]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这些心理压力会给HIV/ AIDS患者的治疗、生活质量以及延长寿命造成多重阻力。因此如何对HIV/ AIDS病人进行护理,以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的护理对策:

4护理对策

4.1通过用SCL-90调查的结果对HIV/ AIDS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对不同心理表现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来缓解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可采用分组集体或单独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形式进行心理护理。

4.2护理人员注重对HIV/ AIDS患者的保密原则,取得患者信任。进行适当的目光接触、真诚的眼神流露、温柔的话语、细心的肢体动作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运用良好的语言修养,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面对现实,树立对疾病正确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在为他们解决躯体痛苦的同时也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治疗。

4.3沟通谈根据艾滋病患者的不同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以及人格、性格的不同特点,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体察病人的心理需要,精神上给予同情,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与病人通过交谈进行感情沟通,建立友谊,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4.4对心理障碍严重,采用上述方法仍难以凑效的艾滋病人,可考虑使用干预性的护理方法,应用心境稳定剂的药物即抗焦虑和抗抑郁的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心情,再请心理咨询师对病人进行个别心理治疗或危机干预,以消除患者的强迫症状、躯体化障碍、恐怖、焦虑、抑郁、精神病性和敌对的症状。

4.5要从病人的身心整体来考虑,既对病人进行躯体护理,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又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以减弱情绪对躯体的作用。护士应用轻巧娴熟稳重的操作技术给患者进行护理,以减轻患者痛苦,树立坚持长期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诚挚安抚,巩固其疗效。

4.6个性化原则 心理护理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策略。护士在与患者交往中要不断地观察、交谈、启发病人自述,必要时还可以利用心理测验的手段,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最终使心理护理达到个性化。

5小结

综合本调查研究,我们认为:HIV/ AIDS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且以强迫症状、躯体化障碍、恐怖、焦虑、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敌对为主。通过对HIV/ AIDS患者应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注意护理技巧和方法,针对不同心理障碍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必要时采用干预性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消除心理因素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文源. 症状自评量表,见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2] Derogatis LRetal.The Hopkins symptom checklist(HSCL):a measure of primary symptom dimensions. In pichotc(ed):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modern problems in pharmacopsychiatry,karger,swtzerland:Basle.1973.

篇11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dea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deaf students' ideological trends,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a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alleviate cultivating the deaf students' good work habits and establish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in detail elaborated new period to class management in school for the deaf in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Mental health Relieve pressure Cultivate the habit of Establish the view of life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66-01

目前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聋哑学校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聋哑学生在校小偷、小拿;迷恋上网;早恋、出走;这些残疾学生走上社会后,不是自强不息、造福社会,而是伙同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漠视法律,参与偷盗、抢劫、甚至杀人越货的勾当,最终走向不归路。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聋校班级管理德育工作中的一大败笔,失误是在所难免的,难道这就可以否定我们聋校班级管理工作的一切吗?不能,但这些现象却能在我们头上敲响警钟,告诉我们失误在哪里?应该怎样解决问题?我们聋校班级管理德育工作中的失误说明我们在对聋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疏忽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控学生的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中悄然兴起了一门新学科――心理咨询。人们的身体有病会去医院对症下药,根治病痛,心理有“病”也会前往咨询心理医师,根除“病魔”。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纯依附在对聋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聋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而应当作为一门独立工作而单列,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假若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增加新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经过专门培训和学习的班主任老师就完全可以利用有效时间发挥聋生的主体性,对聋生进行个别化教育,让学生从片面的“听话”受教转化为多方位的敢“说”、愿“说”、乐“说”出他们的想法,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育中来。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就能从学生的自述中了解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能给他们以参考建议,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初步进行一个预测调控。如当学生告诉老师,他(她)以后想靠学一门技术自食其力,那么老师就可以给他们足够的帮助,适当的建议他(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当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力更生的预期目标,使他们坚定信念,不至于耐性不足、头脑发热,做事怕苦怕累,少走许多弯路。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师生感情

聋生因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了他们“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他们在家无法与父母亲人准确交流,在社会上也与外人无法正常交流,这种“想听”、“想说”又达不到目的的痛苦不是我们常人能体会、能理解的。与人正常交流是他们极为渴望的事情,我们作为他们的老师,就更应该明白这一点,不要让他们认为我们是健全人,与他们是不同的人,是有“隔阂”的人。我们要打破这种“隔阂”,满足他们渴望交流的愿望。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懂得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不深,师生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那么学生对这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是采取配合不够或是不配合的态度,这就对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很不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或是很难开展下去。反之,如果,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对聋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教师通过经常与聋生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能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不把他们当“聋哑人”来看待,他们会从心底里尊敬和爱戴教师,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加深师生感情,聋生便会以最佳心态来投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他们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说教”,愿意配合老师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缓解残疾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当今的时代瞬息万变,社会竞争激烈,各种各样的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理变得很脆弱,聋生也不例外,同样会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烦恼问题,有着许多的心理压力,诸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婚恋压力等等,而他们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再加上他们经常受到电视、网络、社会上不法分子的诱惑与影响,势必会难辩黑白、是非不分,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自卑、自闭、自残、猜忌、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问题使他们面对一点点小事就不堪其压,爆发出来甚至走向极端。而我们平常对他们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简单,浮于表面,未能提前预防也不能及时处理,难以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聋生的各种偷盗、早恋、上网、出走等问题常令我们班主任教师头疼万分,假如我们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压力,在问题未发生之前把它扼杀在摇篮中,或是在问题出现之后能及时、准确的帮他们分析问题,指出危害性,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放下老师的高姿态和他们平等相处,开导他们,恐怕上面所提及的各种问题都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4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聋生“接受” 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聋生”这一名称,注定了他们要受到家庭、他人乃至社会的同情与关注,在有些方面给以“特殊”的照顾。很多时候家中父母亲人的溺爱,社会上的各种捐赠,对他们来说,反倒成了一种“应该”得到的殊荣。如若不,则就成了“不应该”。他们也因此养成了懒惰、怕苦怕累,只想接受而不愿付出的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致走上社会后只求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而不想自食其力,最终走上违法犯纪的不归路。目前,越来越多的聋哑人犯罪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位聋校教育工作者的反省。聋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接受”观念的正确形成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从心理上改变劳动观念,明白“不劳而获”是不可能也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从而在思想上端正“接受”态度,在行为上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热爱劳动,养成勤劳、务实、肯干、不怕困难的良好劳动习惯。

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健全聋生人格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从很大一个程度上说明了聋生的一个心理特点,那就是变易性大、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学好难,学坏易”。聋生这种极易受到他们家庭、社会中不良因素影响,从而把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带到学校中来的特点,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片面、主观地看待问题,使他们偏激的看待人生,没有树立起正确而又科学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在聋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

假如把聋生比喻成残缺的花朵,我们聋校教师就要为他们嫁接新枝,让他们能冲破严冬,顺利开花;假如聋生的心路历程曲折迂回,困难重重,我们就应无私奉献,默默守候,为他们启迪、导航,让他们能乘风破浪,一帆风顺。

基于聋生的生理缺陷,我们聋校班主任更应当在他们处于逆境的漂泊中引导他们起航,乘风破浪,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将来能自力更生,成为国家、社会上的有用人才,真正做到“残而不废”,自强不息,回归到主流社会中去。

参考文献

[1] 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

[2]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3] 季卫东,李宁等:《不同类型学习障碍儿童认知功能和行为问题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第4期.

篇12

一、调查方法与结果

我们从“自我意识”“挫折应对”及“人际关系”三方面出发,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主要通过问卷分析与深入交谈的方式,了解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1.在武汉的调查

在武汉,我们选择的是江夏区大花岭小学,我们随机抽取了几个班的学生进行心理调研,其中,留守儿童16人,非留守儿童54人。

我们的调查人员主要分两部分,第一小组,针对孩子进行问卷调查和交谈;第二小组,针对学校领导和心理老师进行简单采访。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就“自我意识”“挫折应对”和“人际关系”三方面来说,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非留守儿童拥有很多好朋友的比例约占79.4%,而留守儿童选择此项的仅占20%,其余80%选择了有少量朋友;有89.7%的非留守儿童认为身边的人很关心自己,而仅有39%的留守儿童选择此项,61%的留守儿童都选择了自己得到的是很少的关心。另外,66.7%的留守儿童更喜欢独自一人玩,对比之下76.92%的非留守儿童更愿意与朋友、同学一起玩。除此之外,当身边的同学有困难时,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选择了看他和自己的关系,好就帮;但84.62%的非留守儿童则选择尽自己所能积极帮助他。以上结果,从一定方面显示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孤僻的心理,和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对自己不太自信,结交朋友的能力稍弱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在“自我意识”上6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是个坚强的孩子,但非留守儿童只有12.12%,这充分显示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明显强于非留守儿童。

通过对学校领导与心理老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该校留守儿童约占在校学生的15%,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较稳定,心理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该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有专职心理老师两名,每年的班团活动与开学都会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

2.在当阳市的调查

在当阳,我们选择的是当阳市王店镇文化中心,我们随机抽取了包括初中与小学生在内的70个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留守儿童25人,非留守儿童45人。

从调查问卷结果上看,当阳市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武汉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基本相似,但在“挫折应对”上,该地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略高于非留守儿童。如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当阳市留守儿童仅有9.1%选择独自伤心、哭泣,而非留守儿童却有17.3%的人选择此项。在“人际关系”方面,该地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比非留守儿童更懂事:有81.8%的留守儿童会常常关心身边的人,非留守儿童仅占60.8%;有64.8%的留守儿童会经常帮忙做家务,而非留守儿童仅占30.3%。

另外,政府方面,当阳市政府相当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例如,“阳光家园”活动,邀请心理专家亲临授课,对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建立大手拉小手活动;进行亲情热线和视频交流室以及乡村少年宫周末妈妈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体会温暖。此外,还提供给留守儿童一些补助资金。而学校方面,除开展政府要求的活动之外,还进行老师一帮一等互助活动,以帮助留守儿童与同学更好的交流,提高留守儿童的成绩。老师也会经常与留守儿童谈话,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及心理状况。

3.对比结论

就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岭小学与当阳市王店镇文化中心相比较,两地均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学习,且非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大多数。所有孩子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中,加之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或政府有相应政策,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和非留守儿童并没有明显区别。

一提到“留守儿童”,人们的习惯思维便会将其定位为问题儿童或是弱势儿童。但留守儿童是否真是一群特殊群体呢?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或许是存在一定的不自信,但是在他们身上,有更多闪光的积极面,其实我们都是相同的个体,留守儿童们在社会这样日渐升温的“特殊关怀”下,在我们一次次的施舍与帮助下是否会变得更加敏感,更加自卑呢?我们也许该收起那慈善的异样眼光,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而不是给他们施加心理负担,就算他们父母不在身旁,但是他们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都有五彩斑斓的梦想,我们呼吸着同等的空气,我们享受着更舒适的服务条件,他们锻炼着更坚强的意志,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相互学习并改善的方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专家王志铭认为,在现在的生活条件下,来自学生内部和社会竞争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在面临高考的孩子们的精神上形成“隐形”的包袱,而为了让子女成才,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与过度干涉,在一次次的强化中放大,直到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样,本应作为普通群体的留守儿童在社会一次次的“聚光灯”下,心理上的阴影很可能逐渐累积并最终无法修复。

二、措施与策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状况上存在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就两地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岭小学地处武汉东湖开发区,学生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加之学校位于武汉市大花岭大学城,附近有武汉东湖学院、汉口学院、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大学生们会定期在该校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基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学岭小学的孩子们在大学氛围的渲染下,视野较广阔、阅历较丰富;在自我意识、挫折应对、人际交往、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较强。

而对于当阳市王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来说,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信息接收也相对闭塞。对此,我们采取了主题班会的形式以拓展他们的课外知识,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中国名校简介、自述梦想等环节让大家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班会后,诸多学生表示该活动形式很新奇,内容很有趣。对此,当阳市王店镇也开展了“阳光家园”等活动以弥补该镇学生暑期“学习空白”,使孩子在“阳光家园”里丰富知识,增强素质。

基于此,研究者认为,对于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状况的改善,重在家庭教育,并需辅以政府学校老师的支持。

1.家庭教育――“半小时的专有时间”

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归根到底,留守儿童所需要的依然是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社会作为一个大家庭虽然也能给予他们关爱,但毕竟会有隔靴搔痒之感,甚至可能弄巧成拙反倒使他们无法健康成长。此时,父母无法日日陪在孩子身边,那么远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孩子初具对生活和社会有认知的时期,父母应该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加强与孩子、监护人和学校的沟通,尽可能的对孩子进行远程教育。经我们的调查发现,近三分之二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够或不关心自己,说明了儿童内心对父爱和母爱的极度渴望。

在外地的父母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时的“专有时间”,通过电话、网络等媒介用于与孩子交流,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同时,也可以给孩子讲述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见闻,让孩子了解到生活的艰辛,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其实就在身边,他们并不孤单。留守儿童从小就有着比同龄孩子更强的自我生活能力,对新事物的渴望与追求能力,而父母也可在这些方面多多鼓励。

2.社会关怀――“因地制宜适度而行”

拿武汉与当阳两地来说,在武汉地区,因其留守儿童分布较为分散,不便管理,政府可以增进与学校合作,要求各校完善学生档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实施教育。同时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

另外,加强与慈善机构的合作。在武汉我们也对湖北省阳光慈善中心进行了采访,该机构工作人员反映说他们由于场地等的限制,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得不到开展,对此,政府可与各慈善机构合作,以优势互补的形式促进留守儿童及其他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

而在当阳地区,由于留守儿童分布较集中,政府对留守儿童有足够的重视,使得该地留守儿童状况较理想。但因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对此,当地的“阳光家园”活动可不仅局限于留守儿童,按自愿原则扩大范围,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借助“阳光家园”活动,应让孩子们看到更多外面的精彩世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府也可尽量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阳市王店镇近几年留守儿童问题是逐年减少的,由原来的43%到现在的30%左右,主要是因为近几年陶瓷产业在当阳市王店镇兴起,吸收了部分奔波在外的家长回乡工作,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比率。这充分反映出经济发展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强大力量。

综观来看,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家庭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的各方努力,而关键在于出门在外的父母对独守家中的孩子爱的付出。点点滴滴都是父母心,在外奔波的父母们虽然劳累,但请不要让孩子们在各种社会关怀下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作为社会慈善人士,也请以一颗更平等的心去关爱我们祖国的每一个美丽花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