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在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高中在线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高中在线教育

篇1

大部分高一新生在中考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们的英语基础基本上处在一个合格的水平段内。但是,各人的学法有异,接受的能力不同,来自不同的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别,因此,新组成的班级的水平仍然因人而异,最好的与最差的差距仍然比较大。如:有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观点比较新,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发言。而来自其它学校的就显得较为害羞,不善言谈。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假如不问情由,一开头就完全使用高中的新课本和高中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部分学生的不适应和慢慢地掉队,甚至是两极分化的出现。导致这样的结果再采取补救措施将会事倍功半。因而,教师必须在起始阶段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弄清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毕业学校以及他们的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了解他们阅读的书籍和知识面。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分层次教学。

二、 关爱学生,使他们智商与情商并举

心理学认为,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每一位学生假如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对他个性的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产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动机。研究成果也表明,好的教师仅有知识和技巧是不够的,更要有耐心、幽默和热情等良好的个性和情感态度。这是因为教师假如没有教好课的热情和教好学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教师只有个人修养高,才会爱学生,才能乐于去寻找更合适的方法传道、授业、解惑。而高一的新生入学尤其需要关爱。因此,质量的保证,需要热爱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研究证实,“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学生总是喜欢态度和蔼可亲,布满师爱的老师上课。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会促使学生萌发一种不学好英语就对不起老师的辛勤培育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爱好与自觉性”。

三、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教学

高一新生入学后,尤其对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等综合能力考查题有些茫然。这是因为高中考查的方法与初中的迥然不同,高一刚入学的学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高一第一学期应为“二传调整”的打基础阶段,重点突破语音、词汇和基础语法关,初步接触高中教学考查的题型。第二学期开始侧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2

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激增,导致高校日语专业急速膨胀。然而,近几年人才需求又迅速疲软,加之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趋紧,部分院校已将日语专业从招生专业中剔除,日语教学逐渐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景象。尽管日语考生依然存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考生资源绝难恢复到以往的盛况,纵使有决心坚守日语专业,院校间的竞争也会更趋激烈,最终必然演变成教师的教学能力、毕业生的日语运用能力的竞争。

日语专业教师同样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诸如授课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方式,虽说听说能力培养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在方法论上依然手足无措,未能摆脱死记硬背的手段,结果仍是以词汇、语法、阅读能力培养为主流。

自从听力比重高达50%的日语实力检定考试JTEST进入国内后,其影响渐渐扩大,特别是国际日语能力试验JLPT进行了重大改革,加大了听力测试分值比例,日语专业由此似乎找到了教学改革的路径,学生的听力技能培养得到了空前重视。现在,高等教育层次的日语专业,日语精听精解[1]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甚至很多学校在日语专业开设了日语听写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强大惯性及教师本身对听写教学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听力教学效果并没有产生质的飞跃,距离摆脱“聋哑日语”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听写法的应用误区

听写法天然遵循了“Audio-lingual法则”,该法则在日本曾被誉为英语教学的至宝[2]。事实上,听写法运用得当也能直接反映学习者的语法、词汇、阅读能力,比较全面地反映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水平。为了达到社会需求对听说能力的较高要求,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都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一项课程改革的亮点就是不少院校开设了日语听写课,实施后获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日语本身具有读写一致的先天优势,学生有一定辨音基础后,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准确地记录音频内容。然而,听写法用于课堂教学时,很多教师将听写法纯粹运用于测试,忽视将运用其于学习。另外,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进行JLPT考试听力训练成为听写课的重要内容,而这种枯燥无味的“听考题、对答案、讲解、听考题”的循环往复,让学生兴趣尽失,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听写课的初衷。

当然,教师在尝试各种努力,比如从技术层面尝试各种教学技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性教学模式;课堂采用互动、直接式教学方法;培养日语思维习惯、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13]等,不断对日语听力教学提出诸多改革方案。也有学校以选择授课材料为突破口,从低年级就采用日本原版媒体文件,并通过互联网络与学生展开互动[4]。然而,这些理论研究停留于罗列听写法的优点,如能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解决证书与能力脱钩问题,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水平提高等[5],并没有深入方法论的实质性内容。

由于听写方法论缺失,听写成为机械的符号记录,未能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未能理解听写法所传递的教学理念,形成对日语听写法的运用误区。

首先,误区之一是教师认为不能给学生听没教过的内容和听不懂的内容。由于日语主课依然普遍采用语法法、翻译法教学,依然把记单词、背课文、培养阅读能力作为教学主要任务,因此即使把学过的内容以音频表达,如无书面文字帮助学生也会听不懂。日语教师很多也来自传统教育方式,走上教学岗位后依然承袭母校的教学模式,把单词、语法、阅读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甚至教师本身就可能听不懂无文字材料支撑的音频。因此,无论改革层面对听力如何重视,教学层面并无实质性改变。

其次,日本外教认为不必拘泥于使用日本原版音频文件,只要有文字素材,教师自己朗读,学生听写即可。教师一般会认为自己就是标准发音,为保持授课的高度灵活性,没有必要特别准备音频文件。然而,这种教师的过度自信,不仅导致学生在辨音和发音上发生误差,还导致学生的课外学习材料依然为书面文字形式。

误区之三,开设泛听课,割裂了精听和泛听。事实上,学生在校课堂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在听写课堂只有进行精听才能保证足够的“干货”,而泛听的授课效果低劣,应该作为课外作业来完成。

其他还有诸如授课不依托字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轻视日语鼻浊音、有声音、无声音而导致学生频繁出错等误区的存在,有必要在今后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有效运用听写法

将日语专业确立为优先发展听力技能并获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后,探索听写法的有效运用方式成为必须。即使是权威的日语考试,JLPT考试面对庞大的考生群,考题设计受到局限,导致基本听不懂日语的考生也能获取日语能力证书。日语能力考试的通过率既然仍是日语专业办学效果的检验标准,听力课堂上进行听力考题训练无可厚非,问题是,听力考试技巧客观存在,掌握技巧后,即使听不懂整个录音的内容也能选取正确答案,但这却违背听写课的初衷。

听写法要求学生对于录音中每个单词、语法、句子成分乃至,标点符号都不能出错。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让很多教师认为不能给学生听“听不懂”的内容,甚至出现教师讲解录音的文本内容后再让学生听写的情形[6]。事实上,听写课如果让学生听“听得懂”的音频,恰恰偏离了教学改革“听力优先发展”的初衷,更失去了展示凭借听写法展示学习方法的机会。

通常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5个学期,听写课程按照5个学期设置,即使不开设听写课,也应该从日语课程初始阶段就同步进行听写法的实施。

实施听写法有必要打破常规的日语教学思维,简而言之,不能让学生先看文字再教授读音,而是先教授读音再给出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听写法的教学内容必然是学生“听不懂的”陌生内容。

听写教学法必须以录音为核心,即使教材的音频可以借用,也要回避直接使用教材,其他日语课程的教材也只能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听写法的学习成果不能以使用了多少教材、使用了什么教材为标志,而是以听完了多少音频、听完了怎样的音频为标志。当然,音频选用和编辑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第一学期前期,很多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要求学生记忆五十音图,而听写法不允许在五十音图上花费太多精力。目前,新生也基本持有笔记本电脑,如在进入日语正式学习前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罗马字输入法,将给听写法运用带来极大的便利。

听写法摆脱教材的束缚后,必须以权威性的字典为依托。听写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尽早开始使用字典。字典不仅要收录足够的词汇和例句,而且术语规范、全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其他日语课程也必须支持听写法的运用,将教学术语统一到这个字典上。

教师理念关系到听写法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施,必须完全认同听写法的教学理念,本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精准掌握足够的词汇、语法、句法知识,并亲自实践听写学习法,挑战高难度原版日语音频,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只有教师亲自实践,才能把听写“授课法”升华听写“学习法”,实现授人以渔的质变。

三、听写法的实践与效果

实践听写法的初衷是要改变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把日语教学的中心任务由培养阅读能力转变为培养听力技能,虽然不是为迎合日语能力考试,但听写法的实践效果却能通过能力考试得到验证。

如前所述,尽管听写法遵循循序渐进,但音频必须是学生“听不懂的”陌生内容。编辑第一学期音频素材时,不必在五十音图、听写词例上过多停留,尽早从JLPT或JTEST的初级听力中编辑简单句、简短对话、说明等进入学习程序,第一学期后期可采用一些短小的童话、寓言等。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应该习惯使用字典确认单词、语法项目,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授课开始后,就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外泛听授课音频的习惯,反复接受授课音频的刺激,创造出一个不具难度的日语语言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进入第二学期后,除了使用短小故事外,可以编辑JTEST或JLPT的考题,编辑NHK的新闻节目,将长句中的修饰语去除,只使用其主干部分,并逐渐导入NHK纪录片的编辑录音。经过第二学期的听写法训练,学生应能完全自主查字典,具备自主解决一些语法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期编辑听写音频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授课内容可以从NHK剪辑较为完整的短新闻和新闻谈话,同时加大NHK纪录片的分量,导入短篇小说。经过三个学期的听写法训练后,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脱离教师指导,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实践证明,至第三学期结束,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冲击日语能力2级的实力。

第四学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音频文件,继续对听写作业进行仔细确认并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课堂内授课内容使用NHK的短小新闻综述,充分加大课外听写分量,特别要督促学生在课外听写一定数量的完整纪录片音频或小说音频。第四学期教学任务中也可穿插部分具有难度的听力考试训练,部分学生具备冲击日语一级的实力。事实上,听写法得到切实贯彻后,就能发掘出在第三学期结束后获得日语能力2级、第四学期结束后获得1级证书的优秀学生。

第五学期的听写音频难度大大上升,课堂上可以编辑NHK最新甚至当天的综合新闻素材,继续加大课外作业的难度和数量,始终紧跟听写法的学生听写错误率大大下降,教师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课外作业确认上。实践证明,至第五学期,学生的字典已经破旧不堪,学期结束后,那些踏踏实实认真完成听写任务的学生几乎都能获取日语能力1级证书,在第四学期已经通过日语能力1级的学生可以冲击JTEST的B级和准A级。

不可否认,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能够紧跟听写法、认真完成听写作业者不会占据学生的主流,然而,长期的听写法授课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整体的。即使在校期间没有全力投入学习,部分学生毕业后也会从事日语专业相关工作,他们在环境的逼迫下不得不再次投入日语学习,在学校中深入骨髓的听写法能使他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较迅速地掌握处理业务所需的日语技能。

四、切实落实听写法面临的诸多课题

听写法虽然在实践中取得过十分喜人的成绩,但是听写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更要求教师的奉献精神。听写法的全面贯彻实施,还面临诸多的困难,需要解决诸多的课题。

首先,在培养计划层面,需要合理分配日语技能培养的权重比例。高职高专的日语专业有其自身条件的先天不足,如果高标准强求高职日语专业毕业生听、说、读、写、译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显然不符合实际。因此,如何重新设计和分配听、说、读、写、译能力比例和权重更显必要。

其次,在教学计划层面,如何把听力技能的培养嵌入日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值得今后列入研究课题。权威的日语能力考试JLPT和JTEST不能对会话能力进行考察,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考试的听力项分值依然能客观反映考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改革前的日语能力考试JLPT常被诟病为能力与证书不符,但观察无实际听说能力的获证考生可以发现,其听力项的分值必然处于低层次。听力分值处于高位的考生即使会话能力存在不足,但能凭借良好的听力和理解力,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提高会话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中,听力应该置于核心位置。

第三,在课程改革层面,需要严格定义课堂精听和课后泛听,把有限的授课时间耗费在泛听上,授课效果将会大大削弱;为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技能,听力课不能蜕变为精读课。

第四,在教学管理层面,必须消除听写法实施的影响因素。能否取得听写课的预期教学效果,需要每一个教师都开展研究研究听写法,并将研究成果踏踏实实渗透至所有的日语课堂,课程之间不能发生内耗。另外,听写法教学耗费教师的大量精力,更需要管理层面认可教师的辛勤劳动,听力课时作为实践课时的劳动价值不能低于精读课,管理盲点无疑会导致听力课教师的积极性下降,

第五,在学生层面,有必要理解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避免听写法步入死记硬背的俗套,要让学生接受课堂精听、课后泛听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和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理清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内在联系,使课堂上的听写教学法转化成课后的听写学习法。

参考文献:

[1]符小军.在高等职业教育日语专业设置日语精听精解课程的必要[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

[2]寺内正典.Audio-lingual methodの再视とF代化の可能性にvする考察.日本法政大学多摩论集(第29号),2013,3.

[3]崔美玉.基于日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篇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都在进行实践性的思考和探讨,也已获得实质性的效果。在自身的英语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质量,适应新发展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加入了相关课程改革的行列。在课程改革的教育实践中,融入微型课程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巧妙衔接,虽然未能获取理想化的效果,但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收获颇多,现笔端于此,权且抛砖引玉。

一、提升课程意识

高中英语教学其质量就是一张名片,它和其他学科一样,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多少年来,学科教学的老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执教着,每年的高考都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为此我们的教学模式应当予以肯定。众所周知,改革必然孕育着成功和失败,高中学科课程的教学只能成功,失败不起。微型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从相关专家的界定去看,似乎没有失败的可能,只有成功的希望。如我国最早从事微课程研究的胡铁生先生说:“‘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胡先生的界定,有其前提,这前提是微型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的,有其具体的载体“教学视频”,更有其展现的内容要求“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它最为主要的优点是能够“组合各种教学资源”,它同样对“组合”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为“有机”。从这样的界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微型课程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课程形态,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有其发展的可能。追溯其产生,当已产生比较理想的辐射效果,无论从外国研究的起源,还是从本土化的研究,人们都业已开始发现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人们也都对其寄予着很大的希望。其实,作为教育人,我们也不难看出,微型课程如果真正比较科学和灵活地运用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其获取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

二、勇于实践探索

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其领航之人,微型课程也是这样。我们国内微课领航人就有许多,李玉平就是其中之一。李玉平老师认为微课程是由“文字+图片+画面”组成。微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策略水到渠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型课程对促进中学英语永远都离不开有效的实践。首先当是组成资源的自我审视性的实践,微课程基本由“文字+图片+画面”组成,图片和画面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我们需要注意,这不仅仅就是注意的问题,而且需要进行认真而又深刻的研究。因为我们所使用的图片和画面资源有许多就是从网上直接搜索获取的,无论是画面的色彩或图片的内容都有值得去细究的地方。对于审视性的实践,作为初高中英语教学有效衔接作用的探讨,就更有值得细究的地方。我们是利用微型课程去有效衔接初高中英语教学的,那图片和画面是否就完全能够将不同阶段的教学衔接起来呢?尤其是相关的文字是否又能将不同学段内容的阐释比较有机地衔接起来呢?基于实践,我们还必须从微型课程的诸多“微”上做出许多预设。微型课程在“微”上就有“时间微”“内容微”的两大之“微”,这就要求我们在预设时认认真真地把握好。应当说为了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适当衔接其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如果对相互之间的内容不加任何取舍地都去进行衔接,那就失去了“微”的意义,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因此,对所可能利用的图片和画面必须进行筛选,有时还需要去忍痛割爱。微型课程是“微”,但不求“精”就无实质性的意义,如灵活利用将可提高其交互性,使得主题能够有效地凸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对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微型课程做出认真的思考,即如何做到微课程教学内容的精简、目标的单一、主题的突出。

三、突出内容选取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知名专家,他认为微课程时间应当考虑在10分钟以内。这就需要我们在微型课程上有比较严格的时间观念,但我们必须看到,微型课程时间设计较短绝不应该是我们忽略其教学目标的理由。微型课程还必须具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也许有人会说,怎可这样,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当是完全意义上的不可能。如何妥善地处理好这样的问题,我以为必须在充分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内容短小,短小到能够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就行。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都很明显地看到,高中学生进入英语教学的课堂,听课是那样的吃力,虽然高考在即,学生有着极强的升学欲望,但从相关实情可以看到高中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在逐渐减少,其原因何在?主要是中学教育中两个有着不同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初中学生跨入高中门槛,面对全新的高中学习环境在心理上客观地存在着对“过渡期”的严重不适应。如我们可以利用微型课程让学生能够喜闻乐见地学会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那教学的重心将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要以旧引新为切入点,对旧知识进行提取、加工、重组。在利用微型课程降低难度和阻力的基础上,处于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可以学得十分地生动活泼,以此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的内部条件,诱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愉悦的学习情感。

四、利用问题反思

微课程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特征,这是人们所有目共睹的,它把知识获得前移到课外,把内化知识挪后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的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鲜事物总会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这应当是历史和时展的必然。但我们应当看到的现实是,任何的新鲜事物也都存有一定的利弊,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师,我们都必须这样去思考,但其理论支撑乃至其他的实践性操作是否就不存一定的问题,我们在具体利用微型课程促进初高中英语有效衔接的操作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作为老师需要对微型课程的理论进行比较意义上的学习,力求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充分利用微型课程的作用,且带着实践中的喜悦进行反思,带着实践中的失败进行反思,带着实践中的困惑进行反思,是我们获取真实有效的微型课程利用的法宝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人们必须比较清醒地意识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且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就必须利用微型课程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尤其应该将学生融入微型课程的设计当中。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年级和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创造出更省时更高效的微型课堂来。

参考文献:

篇4

陇南市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度“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学研究――衔接校本课程开发”课题(课题批准号:LN[2013]24)成果

一、引言

高一学期是高中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高中与初中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教师发现,学生对高一数学学习难以适应,致使部分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在高一数学学习中出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高一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成为众多专家与学者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关注与思考.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高一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达到推动高一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二、高一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材变化大,教学难度提高

从总体上说,高一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教学的内容多为常量,教材中的题型较少并且难度不大.而高一的数学教材拥有大量抽象的内容,数学研究不再局限于通俗具体的内容,其中包含了变化、字母等抽象的内容.同时,高一的数学教材更加重视理论分析,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高中数学教学的难度得到降低,但相比之下,初中数学教学的难度降低的幅度更大,这在无形中拉开了初高中数学教学难度的差距,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同时,从教学情况来看.初中数学的教学更具有活力和灵活性.而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高中数学教学呈现整体节奏较快、教学进度吃紧的情况.教师要尽快完成新课教学,还需要抽出足够的时间组织多次系统的复习,促使教师不断加快教学进度,使得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高一数学教学的节奏.

2.知识点衔接不够科学

另一方面,初中与高一的数学知识点并没有科学的衔接,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断层.具体地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这就导致学生只掌握了相应的理论,却没有掌握理论得出的过程,无法对理论知识进行变换.

而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教学难度得到提升,学科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但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掌握不牢靠,对某些数学概念相对模糊.以函数图像的相关教学为例,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还无法正确绘制函数图像,还无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抽象的函数定义.知识点的衔接不科学导致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扎实,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更难适应高一数学教学.

三、高一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对策

1.学法指导以及学情分析

从整体上说,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上都有极大的提升,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快速适应高一的数学教学.在快节奏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距容易被拉开,甚至让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导致其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没有动力,浪费了初中扎实的数学基础.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掌握高一数学教学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利用更高效率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数学原理,而不再是只记忆数学的公式和理论.换言之,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深刻研究切实掌握数学的定理,并且能够将其进行变换,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理论知识进行活用.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更有效率的数学学习方法,如数形结合方法等等.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更加抽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高一数学教学.

2.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上文述及,部分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高一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数学教学节奏,打击到学生的学习信心.

因此,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具体地说,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了解学生的疑惑,要让学生明确初中与高一数学的变化和差距.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坦然面对新阶段数学学习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克服负面的意识和情绪,并更快的适应高一数学教学.此外,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和认可,对学生进行赞赏与鼓励.这就能重新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更好的克服负面情绪,使学生在高一数学学习中充满热情和激情.

篇5

人类科技的进步在带给人们社会的、生活的全新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表现就是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逐渐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如果我们进一步的追问: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其目的何在呢?答案很简单:其目的就在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呢?

一、创设情境

人类知觉是通过不同的感觉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加工各类信息的,但在数学多媒体中,信息表征主要作用于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涉及到的有声语言(包括字幕文字和声音文字)、图像与音乐等,这是一种形象的知觉场,是数学教学重要的辅助背景。这种辅助背景在课堂上就表现为特定的教学情境,情景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2]而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导入这个环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的内容。例如,在讲《子集》这课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共同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投影)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A={正方形},B={四边形}.

(4)A=ø,B={0}.

这种形式由于是以投影的形式一下子呈现出来的,这样就会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呈现内容时又可以伴有声音,这样也会激发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演示工具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时候光靠教师的讲解不能把课堂推向,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先进的技术发挥其演示的作用。为了有力地说明数学中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从电影、电视、录像、因特网上收集来的素材做成图片,在恰当的时候演示给学生。如在讲立体几何时,就可以很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空间演示作用。

三、为突出重点、难点创造氛围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形象的东西,从而有力的突出重点与难点[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出重点与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判断、分析、计算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轻松地学习数学。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电教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就更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五、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注意力往往不会始终如一,高度集中。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就可以使外部刺激由单一变为多元,多媒体使用色彩鲜明,图像清晰生动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来[4]。此外,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习题形式多样化,可以节约时间,增强课堂语言的广度与密度。有助于学生有时间用于探索和发现,有时间将以前的知识与当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课堂,其最大的优点是变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课堂的效率。

六、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现数学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首先,互联网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提取有用信息。此外,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可存储大量音频、视频信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性资源。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的有机组合,通过把这些有利因素与数学知识、习题等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组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色彩、声音、视频动画等的富于启发性与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中。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多样,形象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改变了过去单一文字或孤立静止图形传递的局面,以利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全身反应,在直观性、趣味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与难点,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最后,现代教育技术[5]环境下的教学,反馈迅速,强化及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质量,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电脑能读学生的反应进行人工智能分析,随时反馈,准确评价,及时修正、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是万能的,只有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才能使其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中小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3、阎光亮等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4、吴琛运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08

5、顾纯刚 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整合初探 中小学电教 2006,07

--------------------------------------------------------------------------------

[1] 阎光亮等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6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课堂讲授、师生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的直观教育技术。电的发明深深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幻灯首先被引入教学,电影技术发明后,也被应用于教学。音频技术的出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语教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留声机、录放机、收音机等的应用使外语语音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声音信息交流从此可以实现时间或空间的分离。20世纪70年代末,电视广播技术、摄录像技术、卫星传播技术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崭露头角,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体的远程教育迅速发展。但此时多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去指导新的媒体的制作和运用。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校园的延伸,促进了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以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学与教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是一门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营组织学、数理科学、信息科学、机械技术学、电子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连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和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鲜明特点,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对教育方式、传播方式、学习方式及其他教育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

人类社会的进步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工业社会的需求,是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必备条件。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特别依赖的无疑是“知识工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应用者,而高等教育则是未来知识工人的主要培养基地。因此,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就业人口和居民人口中知识人员的比例是一个国家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截止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毛入学率达到20%,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如下特征:

(一)教育规模的扩大化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曾明确提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50%为大众化(Massification)高等教育阶段,而低于15%属于精英化(Elite)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Universal)高等教育阶段。”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当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将急剧扩大。

(二)教育的全民化和终身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新的观念在我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青年时代的一次性教育已被终生教育所取代,成人教育、农民教育、妇女教育、老年教育、残疾人特殊教育……远非校园教育所能满足,“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权利”理想的实现为教育提出了长久而巨大的需求。

(三)教育内容和层次的多样化

教育已不再是为了培养贵族的高雅,也不是仅仅为了求职谋生,而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态度、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需要。

(四)教育形式的个性化

人们需要教育根据个性化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特点和条件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材料、学习方式等,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声音、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网络技术是通过计算机间的相互联结,实现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讯技术是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改善了教与学的环境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和效果。 (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24页)它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地丰富了其表现力,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示范和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学习环境的改善,使人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这些均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改进了教与学的模式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学过程作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大大淡化了我教你学、我做结论你接受的色彩,而是更多地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大大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参与过程控制的功能。

(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育资源

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存储着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共同形成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融为一个信息的海洋。比如网上图书馆,可以包揽国内外的著名图书;历史资料库,可以将国内外的历史资料分门别类存于其中;课件系统,可以向学习者提供所有的上网课件;名师指导,可以存储各个学科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的经验和学识,任学习者自由上网访问等等,所有这一切,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媒体和技术所无法做到的。

(四)现代教育技术扩大了教育规模

电视广播技术可以把远距离的课堂搬上屏幕,走入千家万户;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走出校园,走向世界。网络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性和封闭性,结束了优秀教育资源只被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历史,从而可以使全社会每一个求知者得以利用,实现了教育的全民化。以电视广播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将使整个教学活动,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使传统的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信息技术存在的任何地方,使教育的规模得到极大的扩大。

(五)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或“虚拟大学”,它不受教育资源所在地的影响,学生们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接受高等学府的教育。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面壁求学,学生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宿舍、家庭乃至任何现代教育技术可及的地方随时学习;学生的含义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不同群体,并由阶段性教育扩展到终身教育。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校园内的事情,而是更多地具有了社会教育的性质。

(六)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个别化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和学习难度,选学相应的学习内容,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天赋、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及地点,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篇7

1布置内容,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新课的基础。预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课的程度。而该环节却往往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个学习环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定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并且要学生有指导、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新课内容。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Unit9How was your weekend?时,因为该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过去时态。假如没有抓好预习这一环节,就直接上新课的话,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我在上这个单元之前,先让学生自主浏览该单元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罗列出一个该掌握的语言项目(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补充),然后进行有目的地预习。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接受新课时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施教法,实现互动学习

对于我们这些比较偏僻的城镇中学的学生来说,在小学的时候英语就是他们的所谓的“负科”,学校不重视这学科,英语老师没有认真地为学生们授课,孩子们就更不用说了,压跟就不知道要自觉地学习英语这门课,能学多少是多少。所以在教授七年级上册导言课之前就要认真准备,搜集大量的能说明英语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的资料,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为今后学好英语打下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多举办英语方面的辩论赛:主题就是“Is English important?”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贯穿一些怎样的思想呢?那就是要在未来的竞争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要有过硬的英语水平,否则永远登不上世界的顶尖舞台,使他们把学习英语看成是他们以后立足的最重要的“法宝”,变被动学习英语为主动学习英语。

3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惊喜的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教师却逐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样的要求越来越多了。我认为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我认为“学为主体”绝不是单一的以“学生为中心”,它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的“主体”;“教师为主导”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主导”,二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4制作课件浓缩上课内容

现行教材编排量大,涉及内容广。假如完全按照书本上的编排内容进行教学,就要占用学生很多的课堂时间。从而训练的时间就不得不减少,对于考试需要掌握的内容,学生就难以胜任。针对这种现状。我的做法是:坚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一个单元制作成一个课件,浓缩单元内容,节省新授课时间。这样就能在课堂上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方面的训练。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让学生既能掌握、运用新授的知识又能把握考试要点,何乐而不为呢?

5加强情感教育,融洽师生关系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的好,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英语知识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产生肯定的学习情感,使他们认识到如果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且能更好的胜任以后的工作和当前的形势,必须学习英语并且一定要学好英语。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通过日常教学中许多细微之处对学生科学引导、热情帮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这祥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对英语课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由厌学转化为好学、爱学、乐学。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个人尊严,在婉言中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表扬+帮助”的原则,避免“批评与训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是“爱”字当头,严师未必出高徒。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字是师生关系的突破口,“情”字到位,就能充分发挥“爱”的力量,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师生之情四溢,课堂气氛才能真正和谐融洽,学生才能学得高效轻松。

6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压力

好的课外作业的设计,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训练,而且是给学生创造出再学习、再实践、反思所学、探究问题的空间。在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上,以书面作业为基础,设计些观察、分析、操作、讲述等实践性作业,使学生把动手、动耳、动口、动脑结合起来。在学完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你早餐吃什么?)一课后,可以设计下列作业:了解一下本班和其他班同学的早餐情况,以便为校食堂提供参考方案:制定一份采访记录表,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被采访对象的姓名及早点要求,至少采访五位同学,并在小组交流。这些“采访”作业贴近生活,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了生活,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再如,可以开展一个“身边的英语”阶段性作业活动,为期一个周,学生搜集来的英语琳琅满目,大体分为四类:①缩写词,如CCTV、NBA、WC、CD、kg、cm等;②商品英语,如食品袋上的Net Weight,纸巾上的Soft、产地Made in China、光明年奶Bright、感冒片Quick、手机Bird等;③网络英语,如E-mail、My files、Internet等;④音译外来词,如Sofa、Coffee、Chocolate、Cola、Jeep等。在课题完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查阅、整理资料,培养了信息处理能力,学会了探索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实践证明:对英语作业的优化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式和开拓视野的自由,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激活思维、激感、增长能力,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总之,“高效、快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做“高效”的课堂,教“高效”的学生就成为时代的要求。参考文献

篇8

一、要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放”在课中体现的更加自然,更加合理呢?

1、要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体育骨干既要简单地协助教师完成某些活动,又要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氛围和师生之间地亲和力,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把练习的目的要求,以及课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引下,根据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提出较为直观的练习方式,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学习目标,内容选择应可能安排贴近学生实际,迎合学生自身要求,有一定实用性与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乡土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对场地器械布置、安全事项等要给予充分的布置,避免造成课堂混乱与发生安全事故。

3、在“开放式”教学策略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应在不断改进“教学意图”引导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强调动则有“理”、动则有“方”、动则有“趣”,注重适当的“放”,避免过严的“管”。在课的当中教师并不是完全脱离学生,等同于“放羊式”教学,而应更加密切注意被“放”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氛围,以便随时提醒、调整,并给予及时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4、教师在实施“开放式”教学时应注意“开放”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而是要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进行综合性的“开放”,其中“开放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

1、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学生最反感的是“训斥”型和“粗暴”型的体育教师,他们高高在上,致使教学中合作的特性大大削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当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应该说,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1)商量合作法:商量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在学生帮助老师想办法出主意的过程中,学生便自觉不自觉地当了教学的合作伙伴。(2)暗示合作法:让学生主动领悟。例如对练习中长跑中出现的怕苦怕累的学生不是直接批语,而是评论“马家军”不怕流血流汗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让学生受到积极暗示行动参与中长跑的练习。(3)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与自我纠正。例如,对课上非正常损坏的体育器材,教师把“损坏东西要赔偿”道理摆明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或修补或赔偿,使学生把“要我改正”转变为“我要改

正”,这样学生在充分发挥合作教学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57-02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简称为VR,它可以让用户创建虚拟仿真世界,也可以让用户亲身体验虚拟仿真世界,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集合了仿真技术、人机对接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动作捕捉技术、视频音频编辑技术、技术广角立体显示技术、网络技术等,是一门集合了多种技术的强大的综合技术。模拟真实环境是由计算机来完成场景的制作并生成具有实时动态的逼真的三维动画;运用人机接口技术和传感设备实现感知性;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对用户的肢体动作进行跟踪,优化触觉反馈,实现人机交互的自然技能;运用音频编辑技术实现自然环境的立体声输入输出等。

虚拟现实具有多感知性、虚拟现实沉浸感、虚拟现实交互性和虚拟现实自主性4个特征。多感知性是指除了普通算机所具备的对图像的感知外,我们的仿真系统还具备对声音、触摸、运动甚至味道的感知等,最佳的仿真系统应该具备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虚拟现实沉浸感是指用户作为体验者存在于仿真环境中所感受到的真实程度,最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体验者身临其境难辨真假。虚拟现实交互性是指用户和仿真环境之间的自然和谐程度,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模拟环境亦能做出准确的反馈。虚拟现实自主性是指仿真环境中的物体能够依据真实客观世界物理运动定律运动。

2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具备培养大规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举,形成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对于技能的培养,学生主动地去交互和被动的灌输,教学效果也天差地别,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高等职业学校无疑更加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塑造与培养。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的仿真学习环境,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和感受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解说更加直观易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身与仿真环境的交互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1 建立虚拟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完成实践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职业能力的必要所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后期设备维护和更新也需要不断地追加资金投入,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虚拟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效地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在虚拟实训基地,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仿真世界,所需要的设备和部件也是计算机生成虚拟设备,后期维护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轻松完成虚拟设备更新和添加。当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能型课程内容更新也较快,在虚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的更新更加容易,能够使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保证技能教学的先进性。

在虚拟实训基地,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能真正地开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环境中扮演角色,身临其境。人机交互更有利于学生夯实技能操作的基本功。以笔者学校为例,像动物外科手术技能、汽车维修技能、农机具修理技能、模具制作技能、果蔬苗木栽培技能、计算机维修技能、组网技能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直接依托于虚拟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反复加以练习,直到完全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对于设计类课程而言虚拟实训基地更是学生最好的实训场所,如园林规划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将自己的作品实景呈现,制作漫游动画,徜徉其中。除此之外,虚拟实训基地还具备一个优点,那就是在实训时几乎没有安全隐患。例如汽车驾驶技术学习、危险的化学实验就可以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从而成功地规避风险。

2.2 开发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课件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往的偏向理论教学以及过分依赖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逐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大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虽然传统的课件具备了图、文和声音并茂的功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在一些教学难点或者技能操作课程上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表现一些技能型知识点如机械运动规律、机械维修、零件组装、计算机拆装等方面,传统课件制作难度高,展示效果不理想,而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课件开发实现了逼真的三维的展现形式,实现了人机交互,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容易。

2.3 开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也是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它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极大地方便了网络教学。传统的网络教学有的是录屏讲解,有的是教师课堂实录,学生接触不到教师以及相关操作的所需的教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学科影响更大,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学生光靠看老师的视频讲解,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不如现场操作一次效果来得好。正因为如此,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环境,建立虚拟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自己动手拆装,更直观地学习并加以练习和体验,教学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3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前沿高新技术,将其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提供了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信息化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立体、生动和富有成效,尤其让技能教学更直观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职业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改善实验实习场所并节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english teaching convergence,and conclude the problems.meanwhile,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efficient measures.

keywords:current teaching convergenceproblems solutions

1.高一新生英语学习现状

为了深入具体地了解和掌握高一新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我校每年会对升入高中后不久的高一新生进行一次较正规的,由本校老师根据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教学目标的要求所设置的统一测试。 考试 结果显示:许多中考中表现出色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摸底考试不及格,甚至有些中考取得满分的学生的成绩也仅限于及格。WWW.133229.COm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曾经成绩优异的高一新生经历一段高一学习生活后,成绩急速下滑,从曾经的“优秀学生”转为“后进生”,以致自暴自弃。针对上述现状,笔者从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角度出发,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基础,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2.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2.1 高中教学节奏快、容量大,学生无所适从。

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制约及升学压力的影响,高中英语课堂往往是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内容繁多,时间紧迫。结果,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气氛沉闷,使得习惯于初中活跃的课堂气氛,直观的教学模式,变化多样的操练形式的高一新生难以适应高中学习生活,从而出现了高中英语生词难记、语法难用、课文难懂、练习难做的困窘局面。

2.2 学生不会记笔记,不能及时有效地梳理整合知识点。

升入高中后,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笔记的记录和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力图将老师讲的一字不落地都记下来,要不就等老师明确告诉才知道哪些需做记录,自己难以判断主次和重难点,造成了顾此失彼,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得不偿失;另有部分学生则认为老师讲的全在教材中,没必要做笔记,结果复习时没有参照;还有部分学生笔记做了课后不能及时有效地梳理整合。以上这些显现出学生不懂得把握老师讲课的精髓,不会抓学习 规律 、知识体系,只是一味盲目的学习。

2.3 延用机械的词汇记忆法,对相当数额的新词望而生畏。

长期以来,词汇一直是困扰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题。学生经常抱怨单词记不住、记不准、记不牢,从而产生恐惧感、厌倦感,以至于看到单词就头痛,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不用说高中课标所要求的3500~4000个词汇。

2.4 语法知识不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建构语法知识框架。

除受词汇困扰之外,高一新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语法知识的淡薄,具体表现在对英语语法术语知之甚少,词性辨析困难,不懂得句子中的成分划分,难以把握不同词性与不同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2.5 阅读量有限,阅读技能和策略匮乏,缺乏阅读能力。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过不了语言关;另一方面阅读方法不 科学 ,习惯于指读、笔读、回读、出生朗读等阅读方法,或是过分重视每个生词的词义,忽略文章的篇章处理,即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加之阅读技能和策略欠佳,阅读速度太慢,难以根据语境中的提示和构词法猜词意,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主要事实和中心思想,不能根据上下文全面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文章段落的寓意,难以达到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

2.6 开放式的作业无从下手。

高一新生中绝大部分仍停留在初中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总习惯性地将作业默认为是“写单词”、“记单词”——只做有书面要求的任务,而忽略听、说、读、背等无形任务的训练。而这些作为英语学科中“软指标”的作业恰恰是学好英语的关键环节之一。

2.7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重视课堂45分钟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不知道预习—听课—巩固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过分依赖老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知道上课如何记笔记,如何自主高效完成本学科中的大量的“软指标”的作业,没有语言积累的习惯等。

3.教学顺利衔接的解决对策

新课标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发展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地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要达到这个总目标,就必须首先解决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现就上述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3.1 促进初高中教学学段的交流与沟通。

新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初、高中英语教材编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这为高一年级的教学衔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高中教师,关键是要熟悉初中教材,了解初中教材中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句型和语法,这样才能在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贯通知识经络,矫正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要做到上述几点,高中教师就要有“向下”的意识,多听初中教师的课,多与初中教师沟通交流,了解自己 教育 对象已有的知识储备。

3.2 注重初高中生心理的转变,做好 英语 教学形式的衔接。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从心理上来说有朦胧的成人感,有独立与创新的愿望,对自己的能力信心日趋上升。因此,高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端正,既不能让学生有升入高中了就可以放松一下的想法,又不能让学生有进入高中英语特难的畏惧心理,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思想顾虑,要让学生们认识到高一年级是整个高中阶段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3 学习加强学生的语音训练,帮助学生高效记忆单词。

对于单词,其实天底下没有背不好单词的人,只有不愿背单词的人及不善于有效背单词的人。因此,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保证自己激昂的学习斗志和积极心态;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掌握基本的读音规则,引导其把握单词的字母组合,通过音标逐步拼写单词;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构词法中的词汇合成、转化、派生及词根等规则记忆单词;最后,教师还可尝试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背诵单词,使学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懂得自主学习。

要想使学生学习行之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首先,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词汇方面、篇章理解方面预习,并且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便加以解决;其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学教学大纲指出:在听、说、读、写综合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是高考的重头戏。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跳读、略读等阅读技能,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意,使学生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另外,应使学生养成做好笔记的习惯。还要指导学生对平时阅读中遇到的重点词汇、句型做好摘记。

3.5 把握全局,加强学法引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而调查中发现,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依次是:文化背景介绍、小组讨论和游戏表演;而教师最常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依次是:语法讲解、课文结构分析和作业讲评,这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为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可以加强和鼓励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高一阶段的英语教学需要耐心和恒心,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是重要环节,解决得好,学生便可以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完成高中学业。相信初高中教师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后,一定能把英语的衔接做好,从而实现新课标对学生所要求的[m]的“知识和能力的统一,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突出学生的主体。

参考 文献

[1] 李伟敏.中学阅读教学本质及教学过程探讨.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

[2] 董翠翠.《高中英语教材》(修订版)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2006

[3] 史海霞.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常见误区及解决对策. 考试 高考英语,2008,11~12

篇11

教学改革是教育的永恒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美术技术工作者及相关设计人员,其实践与操作能力强应该是这类学生的主要特征。但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有关设计的基础课程主要还是以纸上再现对象为主要内容,局限在明暗、质感、体积的描摹层面,更多地侧重于技法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实施“基础―专业基础―实训”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的知识是被割裂的,各成体系,学生很难把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的特色与职业教育自身的优势没有得以体现。因此,艺术设计类的基础课程面临着很大挑战,如何从技术的基础转向全面要求创造、创新的基础?如何使“共同的基础”成为不同专业有效的基础”① ?这都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笔者以为,突破思维的局限当为首选。教育者不能让学生仅依靠铅笔、水粉、油画颜料等去完成作品,而是应该让他们学会将各种材料引入基础教学,让学生通过制作去表现或创作作品。在国外,把材料纳入艺术设计教学早有先例。在最早的、享有盛誉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有关基础训练中就早已包含基本材料的研究。他们认为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运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与各种材料打交道,从中选择适合表现自身创造力的材料;不同材质以及不同的加工工艺,可以给设计者带来不同的感觉,这些感觉有时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促进新产品的问世。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国外其他院校都有借鉴与应用。在国内,各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中,材料的应用在各专业课程中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在基础教学中。

众所周知,设计师首先面临的是“创造”的问题,而不是“再现”。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更应该启发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在观念和方法上引导他们,注重他们的个人能力的培养。如在多次实践教学中,笔者力求学生的作品最终要用材料表现出来,因此很多学生课后都会到处收集材料,纷纷动起,不亦乐乎。这样的尝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笔者感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和运用材料,以材料带动和拓宽学习学的思路,可以丰富造型语言。通过搜集材料,筛选并重新处理材料,通过拼贴、制作等更接近设计活动的手法,可以很好地完成从平面形态到空间构建的练习,因此以材料为形式媒介引入基础教学,是对造型基础教学一种新的尝试,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推动他们的个人感受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部分的学时数有限,在短短的几周时间里,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成为最关键因素,而材料表现课程也仅是整个基础教学环节中的一部分内容。笔者以设计色彩实验课程为例说明。我们根据各专业特点,按照“趣(培养兴趣)实(实践、实训)疑(设疑、质疑)创(创作、创新)”的思路,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把教学任务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即做真题,做实题),以企业委托的具体设计项目来组织安排教学,最终用材料进行制作(创作)。

课题一:材质与肌理研究1――体验不同材料肌理的形式意味。能力表现:围绕肌理组织的视觉特质,培养对于形体与空间意象的反映,以此体现媒介的特质。要求:收集各种材料,通过拓印、复印、拼贴等方式来练习。要求每一幅作品体现一种由肌理形成的情调或风采,创造一种表达情感的力度。每幅4个构图,尺寸不限,手法不限、材料不限。评分要点:以手段多样、画面感染力强为主。

课题二:材质与肌理研究2――材料置换。能力要求:强调材料的肌理与形态表现的主动结合,通过材料的置换创造新的视觉形态。要求:选择一幅优秀作品,选用不同的材料与图形置换,注意材质与材质、图形与材质的结合,形成不同的画面效果。评分要点:材料语言丰富、到位,画面感染力强。

课题三:综合材料表现研究――装饰艺术品设计(壁画、壁饰等)。能力要求:体现综合材料的表现能力,完成艺术品设计。要求:根据项目要求,设计并制作壁画或壁饰,主题鲜明,体现材料的特殊性及视觉效果。注意画面的色彩关系。评分要点:材料语言丰富、到位,画面感染力强。

前两项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所带来的画面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装饰艺术品设计项目做前期准备。关于壁画和壁饰设计的课程内容,很多学校都是在学生二年级的专业技术课才会学习,而这个教学计划是将创作的思路在基础课里就有所灌输,只是对作业的要求和目的不同。同时,在基础课里,我们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从了解项目到接受委托方的设计任务总体要求设计目标市场调查创意设计设计表现制订实施方案(包括材料选用、成本核算、工艺流程)方案制作投标反馈等,通过全过程的参与,使学生得到锻炼,其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无疑是全方位的,这往往能够极大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其针对性也更强。

材料是一个时代文明的标志,材料的介入就是一个学习利用材料进行创造、创新的过程,大大扩展了教学的思路。学生由关注静物台上的静物进而转变为关注生活、关注材料、关注时代,同时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与社会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这是一步大的迈进。关键在于根据项目需要,学会正确地选择与应用材料,重点在应用,而应用的重点则是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追求合理的经济性和最佳视觉效果的有机统一。

总之,教学体系是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的,材料表现在艺术设计教学的各个阶段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分专业、分阶段地规划和安排教学,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合理、系统。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可构建并拓展艺术设计的“材料运用学”,笔者期望这可以成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和亮点。

(注:本文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8CGB30)

注释:

①全国十所高等美术院校造型基础教学作品范例编委会.基础展望――全国十所高等美术院校造型基础教学研讨会文集[C].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7:3.

参考文献:

篇12

高一前半学期我把整个早自习的控制权都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控,从根本上来说我并没意识到这些高一新生是刚从题海战术里走出来的困惑之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却又对新的高中学习生活无从下手,不但缺乏对初高中知识结构存在差别的认识,而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安排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我的错误就在于没有为这些行将改道的水流提前铺好河道,约

束其行径,而是任其漫流。

这种结果的产生并非偶然,这跟在教学过程中对高中教学和初中教学的区别缺乏重视不无干系。初中英语教学意在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并培养他们探索英语学习策略的意识,后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影响不大,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是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后体现出来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为应试而进行的教学通常会忽略这一学习策略的培养,而把教学重心放在固定知识的灌输上,又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大脑活跃、记忆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只要肯

努力的同学,成绩总是会很优异的。而这恰恰就犯了竭泽而渔的大忌,虽然学生的记忆力已被发展到了极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的路到此也就截止了,因为他们应对高中繁重课业要求的学习策

略并未真正培养起来。而在高中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的是给学生指出学习的对象,给他们自我延伸、扩展的空间,并不是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而是我们没为它做好铺垫,我们没能将初中和高中英语学习紧密地衔接起来,进行恰当的过渡,这样学生很难尽快地适应高中教学,输掉了起点。

那么,如何使初中和高中完美地衔接起来呢?英语学习的途径从根本上来讲无非就是积累和归纳,对于高中生也不例外,他们仍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并且高中阶段的英语积累可遵循的规律也显而易见。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在表象上仍存在较大差别,由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靠课堂上的讲解是不能完成知识的学习的,所以学生必须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而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离不开教师,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英

语学习策略上应做哪些工作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而不是知识,刚才已经说到学生学习英语的两大途径是积累和归纳,积累和归

纳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次,学生的积累和归纳工作需要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传授方法,学生进行实践。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文字,更在于通过文字所传达出来的感情和寓意。而目前的英语教材和课堂授课往往只强调信息输出而缺乏意境再现,学习起来很容易出现舍本取末的情况,只重视词义而忽视句意。如果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其实是和语文一样充满文学和结构魅力的语言,同样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转变他们的目标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