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要求

篇1

中企业面临着市场风险、产品风险、经营风险等,所以,在此阶段难以依靠借贷解决资金问题,而是要依靠风险投资、专利技术产权交易和创新基金。

1.2成长期

,一方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企业有良好前景且风险低,愿意贷款给高新技术企业,同时,风险投资资金也会对高新技术企业追加投资;另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使留存收益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成为可能。

1.3成熟期

在这一阶段仍需要大量资金,并且达到整个生命周期最大需求规模。处于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趋于稳定,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逐步减少,此时,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

2存在问题

2.1种子期

如果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风险就会很大。种子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分析总资本结构可以看出负债比率高,企业的利息费用比例高,当企业现金流量低,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2.2初创期和成长期

2.2.1资本市场融资运用不充分

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主要是通过创业资本市场、主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风险资本市场构成。产权交易是投资者以产权为交易对象。目前,交易市场的品种有:非公司制企业的全部产权或者部分产权、非上市公司股权、科技成果、股份经营权等。

2.2.2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单一

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方式主要有:贸易融资、承兑汇票、票据贴现、商业信用、贷款。分析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每个企业的应收票据在流动资产占很大比例,这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在票据融资利用充分高新技术企业很少能够灵活运用多种银行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都习惯于用票据贴现和贷款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

2.3成熟期

处于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成熟、市场稳定,具有很好的盈利能力,企业留存收益多。企业的留存收益融资主要由决定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股利支付率也就是企业选择的股利支付政策;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我国的上市公司处在发展变革的时期,相关的政策也是在不断的有变化,一些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更多的是由股价和相关的政策所左右。

3原因分析

3.1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是保持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的统一与平衡。商业银行要保持安全性,就必须对贷款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全面的评估。信用担保能有效分散银行的贷款风险,有效联系了银行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但目前,我国个人、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又主要是新型的创新企业,没有历史资料能证明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状况;社会上也没有比较公正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所以,银行无法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状况,信用担保机构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缺少相应的法律体制规范。没有形成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也就不能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生命阶段来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

3.2企业上市门槛高

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条件有主体资格、公司治理、关联交易、财务要求等限制条件,特别是财务要求规定,发行前3年的累计人民币或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无形资产与净资产比例不超过20%;这些条件限制了高新技技术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来获取资金。

篇2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037-02

1 实际研发费用核算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研发费用核算的实务操作中,存在如下问题:

①研发费用的核算与安排与实际的研发项目不相符;②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实际研发活动发生的过程不统一;③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数额与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不相同;④研发费用的预算与控制制度不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策略,以供实践中参考。

2 研发中心与财务部门的合理沟通,项目设计合理化

企业经营活动主要反应在企业会计信息上,研发活动是核算研发费用的起始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关系。要想取得好的效益,企业就得在预算环节扎实做好功夫,需要经历详细规划、精于设计、缜密论证、反复试验测试等阶段,当然,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资金需求,研发费用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不得不考虑周详,对这些研发伴随的费用核算,需要最终进行认证、记录和做好报告。在同一企业内部,研发人员处于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各自的职能,各部门人员应该相互协同配合,特别是财务人员,应该紧密地联系研发人员,多沟通,多了解情况,在会计核算前夕争取研发人员的协助,判断项目费用是否满足高新企业有关研发的界定,具体费用到底应该存粹费用化还是尽可能的资本化。与此同时,多部门人员的参与可以最大可能地保证研发费用核算的真实性,起到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双重作用。当然,这就需要各部门都要有企业的大局观,不能只顾自己小范围内的利益。

3 研发项目的相关规定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设立研发项目,并明确研发项目分为项目的研发阶段与项目开发过程,这样划分的依据就是项目在开始阶段应是技术的实验室阶段为主,而研发阶段应是技术的成果转化,以试验性生产为主。会计针对阶段进行核算时,要以研发阶段与开发阶段的任务不同将研发费用支出划分为研发费用费用化和研发费用资本化。而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财务专项人员就是根据研发阶段获取相关证书,包括新产品证书,实用、发明专利证书或是软件著作权做为判断,而在开发阶段则是以生产批文或是许可等认定或证书的取得,为基本依据来判断相关的研发费用是不是可以资本化,当然,特殊等来的限制与要求除外,另行规定。

高新技术企业会计在针对研发费用会计核算时,将“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或者“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下设为项目成本支出的二元科目,最终将项目中的会计核算结转到资产或者费用当中。也可以将分级设置科目与项目核算之具体方法结合起来,例如,将职员工资、福利、原始生产资料、厂房与设备使用折旧率、产品工艺设计研发费用、生产设备调试、外部委托合作研发费用等设置在“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的行列下设之后,督促各自下级科目小组先核算部分费用,一方面便于结题时总体研发费用的统筹核算,另一方面可以缩短误差核查的时间。各自专属部分采取责任对接的方式,每一笔话费都有依据,减少费用的无谓流失。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产生或者包含不同的费用,相应地可能将管理、部分销售、制造等费用纳入到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同中,列入企业成本的行列。有些企业为了通过高新企业认定,有目的性的改帐,研发费用不足,就划分生产经营费用,在项目帐套中总是存在研发费用与生产费用不明确,核算方法不区分的问题。

4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与加计扣除工作指引的区别

在企业研发费用归集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依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部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的,而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依据的是国家税务总局《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两者的适用情况不一样,不能用统一的标准与要求针对研发费用进行归口与核算。从具体政策要求与相关条款中看,与《指引》要求归集的研发费用核算标准相比,企业可以加计扣除的口径显然要更小,举个简单例子,关于企业员工的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费用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等,依照所得税条文规定,员工费用等是不可以加计扣除的项目,对比《指引》,不难看出,机器设备折旧费用有列入研发费用的余地。2011年,浙江省在高新复审工作中明确将福利费用、社保费用住房公积金等费用排除在工资薪金之外,而2014年的条文出台后,又允许将五险一金纳入研发费用,当然仅仅是研发人员的五险一金,并且将企业近三年的加计扣除金额和企业的研发费用做比对,如果相差悬殊,则要求制作、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最终目的是尽量缩小两者的距离,因为两个口径有着相同的前提,因此,明确费用核算时的科目条文与内容,做好会计账目工作,复审阶段中在抽查的情况下做到帐目清晰,核算合理。

5 加强对研发费用的管理和监督,使效益合理化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发展与进步的证明,而研发是企业最重要的创新活动,是所有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源泉。相比较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相对较高,因为一方面是为了新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为了产业技术的进步,即要看到市场,又要看到未来,而面对着市场与未来产业的发展,又有很多不确定性,包括产品认可度,市场的接受度,还有同业的竞争等。随时都有着高投入低回报或是无回报的风险。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更为重要的是研发费用的占比,这就要求务必做到享受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门槛条件的这个硬性要求,必须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研发资本的比例,

而要求是不能盲目的,不能是没有目的性的。企业面临着占比较大的研发费用,若技术与市场不能及时的跟进,就会损失很大。为此,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一定要合理、严格,特别是涉及内部研发部分的管理制度,必须能够对研发经费进行有效管理和时时监督,要认识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的设立与完成不仅仅是研发中心与财务部门的事,是一个企业的核对事项,要求市场调查,技术开发,生产供应,财务核算,市场营销,需要针对每一个环节来进行精细化管理,关注项目的阶段性进度,控制成本,及时审视项目费用的执行情况,将其与预算的费用进行比对,了解差异出现的原因,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特别是要关注那些预算中数额较大的研发费用,因为这些研发费用肯定会影响到当期的企业运管成本与投入产出的比例,这是成本与效益的核心问题所在,各个项目部门要加强对自身的监管力度,提高研发费用的利用率,让国家的目的和企业的目的达到高度和谐的一致。

6 结 语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研发费用的核算也在国家监控与企业自我审查中不断的规范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未来的发展必然,而针对此的研发费用核算也将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的工作重点,以上是笔者针对财务实务操作的一些经验,很多关键点分析存在不足之处,主要目的是及时总结一些小问题,将小的病症及时遏制,以免影响到企业的全局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奕麟.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

篇3

创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指投资人将风险资本投向具有巨大潜力的初创企业或快速成长的未上市新兴企业(主要是高新科技企业),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投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企业上市、并购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资本增值的一种投资方式。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创业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的“五创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创业风险投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通过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长足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蓬勃和兴旺。人们把创业风险投资称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创业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创业资本推动了电脑软件、通讯、半导体和电子技术、生物等技术走向产业化,使大批高科技企业成为全球驰名的跨国公司。而当今世界著名高科技企业英特尔、康柏、戴尔、太阳、微软、苹果等大公司的发展,无不与创业基金的支持有关。创业风险投资造就了美国硅谷数万高新技术企业欣欣向荣的局面,使得知识经济得以蓬勃发展。所以,创业风险投资极大地提高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创业风险投资的支持

我国目前大约每年新增创业企业100万家,这些创业企业的特点是规模较小、业绩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在融资需求和专业化管理上都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融资难问题突出,创业企业作为新生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经营的不是资本本身,而是高新技术企业所蕴涵的高风险,以此获取高回报,这一特征恰恰与采用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和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发展要求相吻合。马军伟、李永周(2006)采取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两步协整检验法研究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关系,采用EVIEWS311软件计算得出ADF检验结果,拟和系数R2=01818382,拟合优度比较高。证实计算机软硬件及服务业产值(LIT)和风险投资额(LVC)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结论是创业风险资本对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呼唤专业的创业风险投资运作人才

目前我国有各类孵化器200多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为400多个,在我国活动的外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大约有40余家。例如最早进入中国、也是迄今国内投资案例最多的VC,成功投资过腾讯、搜狐等公司的IDG技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蒙牛的摩根士丹利;投资过甲骨文,思科等公司的红杉资本;投资哈药集团、国美电器等公司的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已投资项目包括我要钻石网、土豆网、真功夫等中国企业的今日资本等等。目前,浙江省已经出现了如杭州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杭州高新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养生堂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天堂硅谷阳光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50余家。调查发现,2009年,浙江省每个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平均拥有员工13人,超过一半的人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全部员工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67%,其中硕士占23.44%,博士占2.23%,从创业风险投资业务要求来说,学历水平偏低。更为重要的是,创业风险投资人才的素质要求不仅仅体现为高学历,资本运作能力、判断力和洞察力、财务管理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网络协调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背景是运营创业风险投资的必备条件。调查表明,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中,具备以上要求的“合格专业人员”非常少,还不到10%。

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大学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创业风险投资人才。

二、创业风险投资人才培养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篇4

关键词:风险投资;中国风险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投资概述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是VC,风险投资广义上主要是指均具有较高的潜在回报、高风险的投资;而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资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企业的股权资本。在投资行为方面,投资是隐藏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领域的失败风险,旨在尽快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业化、产业化,以获得一个高回报的投资流程。从运作方式的角度来看,是根据投资中介投资的高科技企业组成的专门人员管理,尤其是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具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公司,切实的把分管的资金投入具有丰厚利润回报潜力的高科技企业,并通过后者的上市或被并购从而获取高额资本回报的企业。除了客户是在一些初创企业,而不是大公司外,风险投资公司在这点上类似于投资公司。对于那些缺乏经验的初创公司,除了缺乏充足的资金还需要经验丰富的经营企业的建议。风险资本家投资于一家新的企业,帮助管理团队将企业经营发展到可以“上市”的程度,即将出售其股份给投资大众。一旦实现这一目标,风险投资公司将售出其权益,转向下一个新的企业。

二、中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分析

无论在其他国家还是中国,风险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都在创新和创新财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使本国经济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时开始萌芽,于80年代中期的“863”火炬计划,在一些部门、地区和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也相继建立了一些各具特色的风险投资公司。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大量成立,风险投资行业在总投资额上大幅提升,上市公司、证还司等机构也开始看好风险投资领域,特别是以创业板市场作为主要退出渠道的风险投资正掀起热潮。但中国的投资周期较长,投资期限至少3年,大多数都经历了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风险投资一旦成功,将获得的回报率很高。但是,当其他产商的伪劣产品可以使风险投资达不到预期收益风险投资目标失败的全部损失和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的成本收益的不对称性投资专业化。风险投资不仅是一种投融资体系,而是一种集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科技和市场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活动。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领域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虽然风险投资在中国真正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久,但是由于中国的发展以及特殊的市场,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非常的迅速,这其中很大的一个方面是风险投资公司中能够看到这一个体现。中国风险投资远远不能与国际惯例中的风险投资相比,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中国风险投资确实世界级的。这种反差造成一些在中国的风险投资问题。

三、现有的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中的问题

1.风险投资的扩大,小规模基金受到成熟大企业排挤

从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看,主要由政府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出资。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绝大多数风司只能进行投入少、低风险的项目投资,也很难设计有效投资组合以分散投资风险。VC是一种更适合于传统融资方式。(1)风险投资具有较高风险性,投资项目是具有高成长性,目的是获得潜在的高收益。它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而不是资产负债状况。传统中小型企业开发新项目,在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产品试销、扩大生产等方面各环节都潜藏着巨大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考虑,往往不会提供贷款;(2)风险投资资金流动性不高,是一个长期投资,资金流供给稳定。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它能满足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和不同的阶段发展对资金需求。银行贷款都难以满足这种少量多次的资金需求;(3)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投资者和企业是风险利益组合体,并会积极参与企业经管理,为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明晰产权,为传统中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转型有指导作用。银行贷款则只注重本金和利息,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以及费用。(4)风险投资严格规范企业财务监督的运行机制,通过各种法规政策的规定执行,可以调节中小企业的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在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很难顾及规模较小、且一般为民营的中小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趋势的产生与OPI市场疲软以及科技股下跌有很大关系。同时,特也表现出投资的民营资本的强劲增长,在2006年私募资本投资总额高达6600亿美元。在民营资本赚钱的同时,风险投资公司也不甘示弱。五大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发展的同时,其它公司的融资规模已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缺少具有发展前景的风险企业,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难。

2.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

在中国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决定投资、谨慎选择、缺乏系统,确定投资对象仅进行股权投资,缺少进行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和优秀的理财家在参与经营管理方面是十分欠缺的。有的甚至不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以发放贷款的形式进行投资。在对投资对象的选择方面,也不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业初期,而是已发展到一项目的某个阶段,而不是从开始到结束,参加科学和技术开发、合资企业成就转让、引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表现在A股主板交易市场上市门槛高缺乏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专门为风险企业提供退出途径的创业板市场至今尚未建立等。

3.投资目标转向国外发展缓慢

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风投投资缓慢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企业经营,而是实现增值,一般在发达国家,有三种风险投资的最终退出机制:一是公开上市;一是并购;一是股权转让。但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也不能保证风险投资的未来。最终,使风险投资扩大可能会导致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投资目标转向国外,意味着较难吸引投资,面临巨大挑战。

4.不完善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不完善的市场环境,制约中国的风险投资的发展,因为法律法规滞后,行政干预,资金投入不足,在经营和发展的法律环境,以及中介机构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我国尚未完全形成真正适合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和现有的法律基本上是在许多方面的公司法和风险投资行业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和矛盾。体现在市场准入和组织形式存在,如合伙企业法的法律障碍的风险投资机构只允许一个自然人,做行政色彩过浓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利益的商业伙伴关系的风险投资机构和动机的资产委托管理缺乏法律规范等,如在我国已经实行风险投资的基础,但仍然没有得到风险投资基金的立法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使禁止非法集资活动税收的国家,尽管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15%的所得税率,但没有投资者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的风险投资者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股息,红利所得双重征税。市场环境和中国的风险投资运作和发展的法律环境的滞后。

四、现有的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对策。完善法律和融资的规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投资的各类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信用体系,涉及企业、中小企业和投资者保护的操作规程合法权益的;增加融资风险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以降低其融资的歧视,如风险投资的税收减免,补贴。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建立,降低投资风险;建立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资金、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的支持,积极倡导企业创新、青年创业。同时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合理引导资金流向,积极促进行业科技成果的完善。在中小企业投资决策建立专门的服务,咨询服务,树立企业债券和风险投资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2.针对公司管理层面对策。加大科技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满足产品和服务要求,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必要的证明技术可行性,项目的经济的成功,以吸引资金;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团队,明晰产权,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运作更高效,更规范,更透明;将培养创新和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培养专业的创业投资机制,树立品牌意识和诚信意识,超前的创业团队形成统一的;在具体的实施阶段,真实的评估项目的增长,利润,风险市场形势预测,生产和营销计划,使投融资双方有更深入和项目的全面了解;投资者友好协商阶段,互惠互利的原则,平等的精神开展合作,主动帮助风险投资管理和退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友好的关系,形成良性吸引投资者的周期。风险投资是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生存与传统的发展的有效融资渠道。

3.顺应市场环境发展。帮助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科研投入,吸收人才,及时转型;再者,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降低企业负债率,完善财务规划,以避免发展中的重复建设,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最后,引导企业在品牌建设、提升形象上,提高社会地位和信用。

政府提供良好的发展政策。构建畅通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主要有公开发行上市IPO、企业并购、破产清算、管理层并购等,不同退出方式的周期和收益各不相同。政府需要清除退出渠道的一些障碍,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疏通并购渠道等。规范市场环境,完善法律规范。(作者单位:北财经津桥商学院(大连财经学院))

篇5

    0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将使知识经济的大潮更加汹涌,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迅猛发展的历史巨变中,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已受到严重冲击,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着挑战与创新。

    1 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1 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现代企业的理财中,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筹资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有风险,但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决策风险、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投资风险及怎样去衡量和防范风险却意识淡薄。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论述较详尽完善,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习惯通过扩大厂房、增加设备等方法进行资产营运,而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因此,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1.3 现有大多数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财务人员的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数字化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企业的交易、决策信息在瞬间完成,“媒体空间”、“网上实体”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敏锐的处理接受信息能力、创新科学理财方法的能力;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强调结构创新,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

    2 财务管理的创新

    2.1 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充分协调好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财务关系目前我们虽然很难使“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制度一步到位,但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度,因此,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要求。

    第一,财务目标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且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第二,财务责任社会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财务要求,并在这两种财务要求之间谋求均衡,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必然选择。第三,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知识资本应是指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很难反映此值,例如英特尔、微软等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比其帐面价值高出3—8倍,而我国有些上市公司虽然帐面价值巨大,但其市场价值却每况愈下。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起对知识资本价值进行评价的财务指标已是必然,可以反映一个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

篇6

谁能上新三板?

“登陆新三板是中小企业实现逆袭的最好方式。”华泰证券场外投资负责人乔豪杰表示。“中小企业通过新三板对接资本市场,成本低,速度快,成功率高。首先,企业上新三板,消耗的费用主要是券商的保荐费及后续的监管费用。券商一般会收取一次性佣金或按照企业总股本的10%收取;其次,只要企业符合规定的各项硬性指标,最快只需要两个半月,而上主板通常会折腾好几年。”有业内人士指出,刚开闸的新三板上市成功率在各家保荐机构的名单上几乎是100%。

关于企业登陆新三板的标准,国家给出了仅有的几个硬性指标,包括企业存续2年以上,总股本超过500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低门槛。一般来讲,高新科技企业在准备上市之前,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最大的阵痛可能就是企业规范的问题了。”乔豪杰说。

股改与内核工作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也正是乔豪杰所说的阵痛。很多企业在上市前没有接触过资本市场,所以对自己上市的能力没有清晰的定位,对财务规范、股权结构变更有相当的抵触情绪。

“在上市前,企业的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上市前与上市后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这些都是企业上市流程开始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有些企业只知道与资本对接,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这是很可怕的。”乔豪杰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要求上市企业必须有后期的成长性和创新性,这本身便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怎样看待企业后期的成长性?记者走访了有关券商、政府及新三板上市企业,得到的一个共性认识是:虽然没有一个直接的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想做新三板,企业必须有一个“高科技”的概念。

在华泰证券保荐企业上新三板的有关文件中,记者看到,他们对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定位:1.拟挂牌企业满足股转公司规定的经营年限、盈利能力、公司治理等各项要求。拟挂牌企业不受股东所有制性质的限制,不限于高新技术企业,不限于园区企业,但业务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符合上述条件是项目成功的最基本要素。2.新三板挂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工商、税务、土地等多个部门出具证明或审批。

“比如说希芳阁,它的概念就是立体绿化环保,其利用无土草坪立体绿化结构及其建造方法发明和无土草坪立体绿化结构实用新型两项专利填补市场的空白,这对投资方和券商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业内人士指出。

河南华夏海纳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明认为,企业的高成长性与项目的创新性相辅相成。创新性与高科技对应,高成长性与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对应,也就是说,高科技型的企业需要以市场的前景为支撑,否则,再好的创新也没有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机会。“在企业上市前,可以先结合一些投资者、风险投资的意见,这样的意见会引导企业适时地转型,进而为企业上新三板铺平道路。”

新三板带来的改变

企业上新三板究竟会带来怎么样的一种改变?普遍的看法是,新三板能够进一步拓展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李明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新三板有别于创业板、主板和中小板,企业在主板上市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得到融资,这类企业已经具备了资本市场要求的所有标准,成为公众企业。但新三板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最大改变是“精神面貌”的变化。

李明所说的“精神面貌”,其实就是企业在公司治理、企业财务、经营策略等方面的转变,尤其是企业领导者心态上的变化。“心态确实变了,上市前还在为了做好某一单业务努力,怎样压缩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而上市后,我考虑的企业发展已经是战略发展层面甚至是全国布局了,这真的是企业发展的新起点。”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洋洋表示。

篇7

一、服务外包税收优惠政策及实施效应分析

(一)营改增后对服务外包业的增值税扶持

自2010年7月起,国家对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营改增”试点开始后,有关营业税的优惠政策又被平移到了增值税政策中。2016年营改增全面实施后,财税[2016]36号文件中规定了服务外包行业的零税率服务项目,包括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信息系统服务等,这一政策降低了服务贸易的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实现了与国际通行税制的接轨,增强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

(二)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所得税扶持政策

小型微利企业占我国企业比重在80%以上,也是服务外包企业可享受的所得税优惠的主要形式。除了所得税政策外,软件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而南京市服务外包企业中,从事信息技术外包的企业占70%以上,其中多数企业具备软件企业资格。

对服务外包企业给予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主要是15%税率优惠,而四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条件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的调整内容:一是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70%降到50%;二是离岸外包收入由不低于50%降至不低于35%;三是取消了企业取得有关国际资质认证的要求。

(三)现行服务外包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分析

从以上政策文件规定内容来看,国家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远较其他行业更为宽松,如政策享受条件不断放宽,管理层次下放市级,给予地方较大自主权等,这些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南京市外包企业2008年不足300户、外包执行额5.1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已近2000户、外包执行额130亿美元。但与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日益壮大的现象不相称的是,2009年以来,与服务外包企业对接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数据却显得极为“羞涩”,税收优惠政策惠及面很低,其引导激励作用明显不足。

截至2014年底,南京市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只有30户,仅占南京服务外包企业户数的1.64%。2014年度全市也仅有11户企业申报享受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2195.63万元,另有8户企业申报其他优惠减免所得税1221.42万元。尤为“尴尬”的是:虽经南京市主管部门多方努力,2015年也仅有1户企业获得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

从近年来南京市外包产业发展及税收优惠执行情况看,造成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效应不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优惠政策门槛高。享受优惠的限定条件设计与我国外包企业发展的现状相去甚远,达到门槛的企业偏少。此前国家已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条件中技?g先进型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70%降低到50%,离岸外包业务收入比例降至35%。但从南京及苏州、无锡实际来看,服务外包企业离岸业务比重仅占25%,即使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也多为境内转包方式,承接一手单合同占比偏低。按市商务局2014年调查,全市离岸外包业务收入比例在35%以上的企业数占比不足5%。政策覆盖率低,实际执行效果不佳也就难以避免。

2. 政策有效期短,导向功能不明显。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第一次试点政策执行期2.5年,第二次在示范城市执行期5年,第三次又延期5年。虽然按惯例,这一期限仍有可能延长,但短期优惠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印度发展软件外包初期,就对服务外包业务进行了5免5减半长达10年的税收优惠,随后通过特区政策再给予10年的税收优惠;以色列对其自由出口加工区的离岸外包活动甚至给予最长可达40年的免税待遇。印度、以色列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先全球,长期稳定的税收政策扶持功不可没。

3. 优惠政策同斥性明显。按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15年8月份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国际竞争力调研分析》披露,我国服务外包的离岸业务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外包(ITO)领域;其中软件研发及外包业务为56.8%,信息技术研发服务外包业务为27%,二者占服务外包的离岸业务的83.8%。南京市外包企业中,ITO企业也在70%以上。此类企业多数都具备软件企业资格,可以申请享受软件企业“两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部分企业还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可以享受15%税率优惠。相比较而言,门槛高且不确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招牌吸引力并不大。

4. 直接优惠方式受制于企业经营成果,降低了受惠面。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税率属于直接优惠方式,是针对企业的经营结果的减免税。但部分已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尚处于创办初期,经营规模小,研发投入大,周期较长,企业亏损面较大。如南京市2010~2011年,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亏损面在50%以上。到2014年,亏损或因弥补亏损而未享受15%税率优惠的企业也达37%。

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际经济的复苏缓慢,国内商务成本的不断攀升,服务外包产业的增速开始下滑,外包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服务外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由于人工工资、房屋价格持续上升等因素,中国在成本上已经没有竞争优势,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中国近几年无法回避的问题。5年间,中国的人工成本平均每年上升10%到15%,很多发包商已经转向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选择服务外包企业,对国内的外包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二)专业人才供给短缺

人才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对整个产业的升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纵观国内服务外包行业,真正具有高端研发、创新能力的人才比例并不高,特别是精通专业外包技术又精通多国语言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反观服务外包第一大国印度,在从业人员当中,研究生以上专业人才占50%以上。未来几年,人才缺口将成为服务外包发展的挑战之一。

(三)多数服务外包企业利润率低

很多外包企业处于外包业务链的下端,缺少核心技术,话语权、议价权不够,利润低薄。据江苏省商务厅《2014江苏服务贸易发展研究报告》,江苏省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承担的业务是以分段软件开发、软硬件测试、数据录入等基础信息技术外包(ITO)为主,而从事大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大型系统集成等高附加值的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业务(KPO)比重偏小。而按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15年8月份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国际竞争力调研分析》问卷调查结果,60%的服务外包企业利润率在10%以下。

三、优化服务外包税收政策的若干建议

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前期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应来看,现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仍存在完善空间。在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发挥政策综合效应的同时,政策设计层面,应考虑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针对问题,从扩大政策惠及面降低负担、提高研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利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有的放矢地提供税收政策扶持。

(一)完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受惠面

1. 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纳入高新技术企业优惠范围,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给予长期、稳定的15%低税率优惠。在现行《企业所得税法》框架下,新增长期行业优惠有立法局限,可行的办法是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纳入高新技术企业优惠范围。修改“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将ITO、BPO、KPO三类外包服务范围并入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同时根据外包服务产业特点,设置相应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费用标准等认定条件。

如此,一方面可以化解不断降低离岸比例仍不能有效提高外包企业受惠面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可解决单方面扶持离岸外包而“忽略”在岸外包的不公正问题。同时,用“高技术服务”的高新优惠取代“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更体现了对“技术先进”的要求,促使服务外包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

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纳入高新技术企业优惠范畴,不再强调离岸收入比例要求,可让更多外包企业享受低税率优惠。更重要的是,税收优惠扩大到在岸服务外包范畴,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降低潜在发包企业的成本;也有利于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在岸外包业务,积累经验,提高技术成熟度;更有利于国内服务外包企业间形成相对合作的内部行业链。改变中国过去十几年外包行业分散严重局面,更快地促进大型承包商形成,增强企业承接大额合同的能力,增强与印度、拉美等大型外包供应商的国际竞争力。

2. 用所得减免方式延续对离岸外包业务的税收扶持。对符合条件的离岸外包业务所得,可以参照技术转让所得优惠方式进行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采用此种间接优惠的方式,将惠及所有离岸外包企业,和离岸外包业务增值税零税率优惠一并产生更可观的政策促进效应。

3. 打破现行的示范城市区域限制。《意见》已明确将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量从21个有序增加到31个。此举虽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聚集效应和国际竞争力,但却对其他地区服务外包企业显失公平,既有悖于新所得税法公平原则,也不利于服务外包企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二、三线城市发展业务,降低成本。

4. 明确技术先进的相关要求,促进企业加强研发力度,增强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从南京近5年的数据来看,外包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呈逐年增长态势,但与高新企业和软件企业明确的研发投入要求相比,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缺少量化的研发指标。

(二)恢复对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所得减免优惠政策

2008年施行的《企业所得法》中,取消了原税法中对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承包等技术性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仅保留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优惠政策。但按科技部《2013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分析》,我国2013年度7469.13亿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作为技术交易的主要形式,签订合同数与金额均占全国80%以上。在继续对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交易实施增值税减免的基础上,再恢复对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所得减免优惠政策,无疑将对技术外包市场带来强刺激作用。

(三)完善有利于促?M外包企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的优惠政策

篇8

新兴创新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创新企业,该类企业通过对某一领域持续的技术、制度、管理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以期引导产业良性发展。新兴创新企业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由传统产业经技术改造升级而来,由经营多年依靠不断科技创新发展而来,由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而形成,还有新兴产业技术的追随者边模仿生产边研发的企业等。新兴创新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

新兴创新公司投入大、风险高,成长极需资金的支持,传统的间接融资因门槛太高常将其拒之门外。创业板适合新兴创新企业融资,上市标准较低、市场资源充裕,可以满足新兴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①。河南拥有大量的新兴创新企业,但掌握核心技术的不多,致使创业板上市总量较少,新兴创新企业的培育空间巨大。

河南新兴创新企业的上市情况

截止2013年底,河南新兴创新企业上市共36家,其中主板13家,中小板15家,创业板8家。因为新兴创新企业更适合创业板,本文只分析在创业板上市的情况。

河南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与经济实力很不相称。近四年来,河南在全国GDP排名中一直名列第五,但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在全国仅排名第十,不仅与前四个省份差距较大,即使在中部六省也仅居中游。已上市企业对经济的辐射能力有限,2012年营业收入仅有30亿元。从行业分布看,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两个产业,四家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四家属于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尚处空白。地区分布极不平衡,郑州有五家,开封、焦作、洛阳各一家,其余十四个地市没有一家。数据表明,河南的创新要素分布不均且相对缺乏。创业板上市总量的落后,主要受限于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新兴创新企业培育力度不够。

河南新兴创新企业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新兴创新企业培育现状。第一,新兴创新企业的培育体系较为完善。河南现已形成全方位的新兴创新企业培育体系,以集聚创新要素促进技术创新为载体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以专业机构为依托提供创业创新服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项目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有加快技术成果流通的技术市场等。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推动了新兴创新企业的发展。

第二,新兴创新企业规模总量可观。近年来,河南围绕中部崛起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领域蓬勃发展,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2011年产值又突破2千亿元,2012年产值达到2720亿元,占GDP的比重接近10%。2011年底,河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520家。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汇聚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显著。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实现能力不断增强。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为重点建有一批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R&D人员、申请专利数量等快速增长,选育数百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兴创新企业,高压输变电、超硬材料、光电产业等培育成效初显,技术水平、市场份额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科技创新获奖数量和层次屡创记录。

第四,证券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证券服务机构指导企业改制、规范运作、熟悉上市规则等,对企业上市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保荐机构、财务顾问机构等。目前,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保荐机构、保荐代表基本齐备。经过多年建设,省内的证券服务机构已具备服务企业上市的能力。

河南新兴创新企业培育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培育,河南新兴创新企业的总量、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等都有所提高,但还存在企业创新活力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其上市进程。首先,新兴创新企业规模小,创新活力弱。科技企业孵化器集中了大量创新创业企业,可以较好地代表新兴创新企业的整体发育情况。具体比较见表1。

表1 在孵企业创新活力比较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

河南在孵企业2470个,在中部排名第一多,但平均收入远远小于中部六省,只有3.4万元,仅相当于湖南、安徽、山西的一半,江西的六分之一,距创业板5000万元的财务要求相差甚远。2011年获准的知识产权681个,远远落后于湖北、安徽,仅有湖北的一半,平均到每个企业差距就更明显,在中部排最后一位,四个企业才有一个,安徽每个企业有1.43个。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表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②,创新活力弱制约了企业的成长潜力。

表2 企业上市域内证券服务机构业务开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原证券交易软件,时间截止2013年12月31日。

其次,证券服务机构实力弱。省内的证券服务机构种类齐全,但由于金融市场发育滞后,人才、资金相对缺乏,服务企业上市的作用有限。对比中部四省及北京、江苏,北京、江苏的证券服务机构最强,江苏的保荐机构服务本地企业上市占比27.6%,北京的律师事务所服务占比97.4%,河南上市的8家企业中,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上市的只有1家,本地的保荐机构、律师事务所没有一家参与省内企业上市,与湖南、湖北、安徽比证券服务机构实力较弱。域内证券服务机构业务开展情况见表2。域内的证券服务机构在企业培育过程中有区位、信息优势,能及时指导目标企业,加快企业规范化进程,当前,河南证券服务机构的实力亟需提高。

再次,新兴创新企业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新兴创新企业经营风险大,市场竞争激烈,要持续进行科研开发,寻找盈利模式,业务内容变动快。要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必须追求决策效率,所有者、管理者、研发者三位一体的结构安排适合创新决策,但创新的首创性又使决策项目无法进行常规的科学论证,决策效率高且风险大。公司治理结构简单,薪酬制度、股权激励制度实施不系统。企业规模、经营风险决定了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制度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

最后,科技管理对新兴创新企业支撑薄弱。科技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实施效果评价体系不科学,人才培养、培训,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等科技创新上游投入不足,科研经费总量逐年提高,但重投入轻管理,知识创造水平较低,形不成带动效应。2011年,河南技术交易为负23.5亿元,属于技术纯输入省份,而湖北技术输出为49.4亿元,安徽为15.6亿元,科研创新效率与两省差距明显。

要提升河南新兴创新企业质量,必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力度。

新兴创新企业培育的动力体系分析

新兴创新企业研发投入大、产品市场前景不确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对其融资,国际通行做法是借助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板市场来筹资。新兴创新企业的培育就是使其经营公开透明、规范运作,符合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板市场的融资要求。

新兴创新企业培育的目标。新兴创新企业培育的目标就是借助政府、证券服务机构等的支持,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管理水平,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使其逐步达到创业板上市要求。

新兴创新企业培育动力体系分析。新兴创新企业素质的提高包括研发方面、管理方面及上市规范方面,需要多方共同推动。企业是动力体系的主体,筹资发展是目的,政府为服务地方经济出台扶持政策、搭建融资平台,财务顾问为取得报酬向企业提供上市咨询、方案及协调处理上市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产业投资基金为使股权增值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尽早规范上市。

作为主体,企业要配合有关中介依法改制,健全组织机构及运营管理制度,如决策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等。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及时、全面、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

地方政府在培育中起引导作用。地方政府执行公共管理职能,利用财税政策和土地优惠政策等引导推动新兴创新企业成长。搭建企业与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服务机构等对接平台,便利企业上市。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集中科技资源,促进新兴创新企业快速成长。

财务顾问机构协助企业进行上市统筹规划及实务操作,帮助企业设计改制与重组方案,充当私募顾问,挑选最合适的证券服务机构等。聘用财务顾问机构策划上市流程,协助处理相关问题,使上市过程可控、有序。

产业投资基金是企业上市的战略投资者或合伙人,一般向具有成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待被投资企业成长后实现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它有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两种形式。

河南新兴创新企业培育对策

新兴创新企业培育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管理规范,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需要自主创新体系的持续完善,管理规范需要证券服务机构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新兴创新企业培育的外在环境是政府引导及发展场外股权市场。培育体系见图1。

图1:新兴创新企业培育体系

建立适合新兴创新企业成长的自主创新体系。围绕新兴创新企业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省政府要构建适宜新兴创新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灵活运用财政、金融、税收手段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以政府采购带动新兴产业的直接或间接投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联合研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引导企业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政策、科技、项目信息。新兴创新企业要优化创新动力机制,使创新投入与收益相匹配,激励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科研机构要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校要围绕优势新兴产业加强学科建设,围绕新兴产业链做强学科,创新培养模式,为本省提供充裕的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新兴产业提供成果评估、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

重点支持优势新兴创新企业发展。汇聚创新要素,着重突破优势新兴产业技术瓶颈,带动优势新兴创新企业发展。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对产业链进行精细化开发,培育优势创新企业。整合省内优势产业要素,实现产业要素的功能耦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并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以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利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聚集优势,打造领军创新企业;选择技术领先企业,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催生龙头企业。

提高企业高管的创新能力。企业高管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③,要对企业高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使其能更准确把握产业变动趋势,捕捉产业升级换代的先机,及时突破产业思维束缚,达成技术创新。塑造敢于尝试、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新潜力。

激发产业投资基金活力,支持新兴创新企业成长。河南现已成立多个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领域分布在新能源、文化、农业等方面,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升级改造。但是,由专业投资机构尤其是有实力的专业投资机构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还为数不多,需要政府通过完善筹资机制、退出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等优惠政策,引入有实力的专业投资机构或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创新产业基金。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展示项目投资信息,便利产业投资基金与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

发展场外股权市场,为新兴创新企业成长提供股权交易、融资平台。场外股权市场主要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托管、交易及融资服务,新兴创新企业到场外股权市场挂牌,有利于推行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实施股权激励,提前熟悉上市规则等。河南场外股权市场规模小、融资功能弱,不能满足新兴创新企业发展需要,要合理规划、稳步发展,建设规范、透明、开放的股权市场。同时,借助场外股权市场的发展,培育省内证券服务机构,提升业务实力。

(作者为许昌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创业板后备资源培育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2400450225)

【注释】

①杨传社:“中国新兴产业竞争优势的瓶颈制约与培育路径分析”,《知识经济》,2012年第12期,第9~10页。

篇9

中图分类号:F810.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92-02

研究开发费,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国家为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2008年12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企业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一、研究开发费列支范围

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由于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采用列举的方式,因此,除8类费用外,均不得归入实行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活动范围。

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

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8.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由于企业财务人员是根据财务通则财企[2007]194号文件核算、归集研发费用,所以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不能加计扣除的与研发费用有关的项目主要有:

1.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外聘人员劳务费、股权激励。

2.房屋折旧、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3.设备调试、检验,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

4.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研发保险费,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项目只是不能加计扣除,而不是不能扣除。

二、研究开发费的加计扣除方法

1.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照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列举项目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2.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三、向税务机关报送资料

企业在年初或研究开发前应向税务机关报送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企业应在年度申报前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备案申请并报送相关资料:

1.研发费加计扣除书面备案申请及《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情况备案表》(一式两份)。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有资质的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研发费加计扣除事项鉴证报告。

4.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需根据规定的领域详细说明至具体项目)和研究开发费预算。

5.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6.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

7.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

8.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

9.属于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应提供合同或协议书。

10.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11.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当年《研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归集表》、《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归集表》;对委托开发的项目,应提供受托方出具的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

12.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包括知识产权证书、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13.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四、企业对日常研究开发活动管理的注意事项

1.企业领导应重视该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只有领导重视该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单位的财务、技术等部门才能重视此项政策。才能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缴纳,还能加强研究开发过程的管理和研究开发绩效的分析。此乃重中之重。

2.财务部门与技术部门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技术部门负责企业的研发活动和研发管理,技术管理部门必须要掌握企业所有的研究开发项目信息,如研发项目的领域、研究开发费预算、研发人员编制、研究成果报告等,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研究开发费的核算工作并完成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备案文书的准备工作;财务部门负责账务记录与核算,如实反映研发经费的使用,规范研究开发费核算科目与相关费用的核算与处理,修改与完善财务记账凭证或原始记账凭证以满足核算要求,协助技术部门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全成本预算,完成项目的核算工作,与技术部门共同完成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的相关工作。所以加强财务与技术部门的良好配合和沟通是享受税收优惠的一项重要环节。

3.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可以按照财务通则财企[2007]194号文件核算、归集研发费用,但最好用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列举项目进行单独设立明细科目,以便于准确填写年度《研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归集表》。这样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下面设账方法可供参考。

4.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企业应于年度汇算清缴所得税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规定的相应资料进行备案和严格的审批。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的,将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企业申报的结果进行合理调整。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可以及时修改和补充申报资料,为企业能享受到税收优惠多了一份保障,更能促使企业按税务要求进行研究开发费的管理和核算,为以后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

3.秦凤琴.对研发费用扣除标准合理筹划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4.常润润.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7)

5.赵芳.关于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解读.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6.王红英.浅谈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充分享受税收优惠.财经界(学术),2010(8)

7.财务通则财企[2007]194号文件.

篇10

1、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新的经济环境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新的经济环境,近20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交易量迅猛增长。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报告,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

2、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2.1产权理论及制度制约着财务的资源配置

产权作为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石,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起约束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受产权制度的制约。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改变了企业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两权论”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仍然维护“财务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以及经济增长因素和资源贡献格局的重大转变。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产权的合作。

2.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支柱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收益与高风险同时并存,高技术一旦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几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巨额收益,相反,一旦失败,则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风险投资在企业总投资的比重日益上升,将成为高技术产业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理财中,应充分意识到筹资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有风险,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决策风险、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3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论述较完善,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

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习惯通过扩大厂房、增加设备等方法进行资产营运,而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因此,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2.4现有大多数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财务人员的素质严重滞后

我国现有大多数企业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财务机构的设置成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效率低下;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性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知识的主动性,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现代财务管理中一些较为先进的方法在企业理财中只是流于形式。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对理财人员、理财机构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3、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

3.1网络财务管理的新形式

财务柔性管理。财务的柔性管理是从财务核算、计划、控制、分析的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的优化,其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的经营管理。

财务虚拟管理。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虚拟企业的中层经理的监督与协调功能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财务虚拟管理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横向管理,可去掉很多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财务虚拟管理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

3.2重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

目前中外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的产权基础是“资本雇佣劳动”的“业主产权论”,所考虑的只是财务资本的产权所有者—股东的利益,从“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的观点出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重新确立。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面临着从财务资本向知识资本的扩展,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且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

3.3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

知识资本应是指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很难反映此值,例如英特尔、微软等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比其帐面价值高出3—8倍,2005年的8月5日,“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受到热烈的追捧,从一开盘的发行价的27美元上升,最高价达到151美元,其市场价值比其帐面价值高得令人瞠目结舌。而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虽然帐面价值巨大,但其市场价值却每况愈下。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起对知识资本价值进行评价的财务指标已是必然,它可以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二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繁荣后面存在的缺点和潜在的风险。

3.4要做好企业收益分配和财务指标分析

工业经济时代的收益分配实行的是按资本分配制度,谁拥有资本谁分享收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必然成为分配依据之一,谁拥有知识,谁分享收益。这时,企业的参与者包括物质资本的提供者、直接生产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知识创造者。其中物质资本的提供者提供财务资本,凭借资本所有权分配企业收益;直接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赚取工资收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组织指挥生产,经营企业,不仅获得工资收入,而且也凭借管理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技术创新者一方面获得工资收入,也要凭借技术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3.5新时期财务管理策略一财务再生策略

财务再生策略是与企业管理目标相适应的,企业再生的目标有四个方面:即重振企业活力、重建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和重启新生。财务再生是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的革命性调整和财务资源的重新配置,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需要。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的财务再生策略,要能够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即优化财务体制,改善财务职能,强化财务的造血机制,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

篇11

一、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当前的发展环境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逐步优化,尤其是对于高科技企业,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有不同形式的优惠政策。(1)在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上,我国逐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各项支持引导政策,如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增加信贷规模等多项措施,这些对于解决长期阻挠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负担重、市场环境不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较弱等诸多难题有了一定的缓解。(2)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领域进行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获得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

尽管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努力进行优化,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仍然存在,主要还是体现在中小企业基础薄弱且发展质量较低、市场进入存在一定障碍、税负负担依然较重、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等方面。中小企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讲,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面临的问题

成长阶段可以说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克服困难、羽翼渐丰,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并做优做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可以细分为成长前期、成长中期和成长后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面临着一些问题。(1)在成长前期,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这一阶段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失败率也非常高,此时的风险主要包括人才风险、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2)在成长中期,企业要在对成长前期的研发成果进行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使产品或服务定型,为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做好准备,这一阶段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3)在成长后期,企业要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该阶段企业的风险除了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外,管理风险也日益突出。

纵观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各阶段,可以发现,如果能从外部获得强有力的资源支持,那么这些企业的发展将会更加顺畅、快速和健康。

三、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意义

战略投资者是指以谋求长期战略利益为目的,持股量较大且长期持有,拥有促进标的企业业务发展和价值提升的实力,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人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的类型,具体可以分为同行业战略投资者、行业上下游战略投资者和金融类战略投资者。

引进优秀的同行业的战略投资者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讲,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规避和降低成长阶段的种种风险,做优做强。

首先,优秀的同行业战略投资者可以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带来资金支持。战略投资者可以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注入技术研发、生产线拓展、市场开拓、人才引进等所需要的资金,为企业注入活力和动力,帮助有效化解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成长初期、成长中期和成长后期所面临的一系列人才风险、财务风险和资金风险。

其次,优秀的同行业战略投资者可以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引进行业内优秀的战略投资者,可以进行技术合作研发、技术输出指导、专家委派等等方式为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产生推动作用,从而有效化解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成长阶段所面临的技术风险。

第三,优秀的同行业战略投资者可以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输出先进的管理模式。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境外战略投资者,所具有管理模式、市场运作经验和战略资源,可以帮助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改善公司治理、优化内部管理,从而有效化解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成长阶段面临的人才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使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

此外,优秀的同行业战略投资者还将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带来产业协同效应,在短时间内改善企业盈利状况。对于国际战略投资者,还可以帮助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与国际市场实现对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通过“引进来”真正实现“走出去”,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如何引进战略投资者

一般来讲,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选择战略投资者:媒体公告选择的方式、秘密谈判的方式、有限范围比选的方式。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要根据所在行业的性质和特点、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竞争环境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的选择方式。在确定了选择方式之后,就需要对战略投资者的遴选条件进行设定。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选择优秀的战略投资者时,首先要考察战略投资者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1)在产品上,优秀的战略投资者的产品和业务要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有紧密的关联度,产业和产品构成上下游关系,能够进行项目合作、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2)在技术上,优秀的战略投资者应具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先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促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在市场上,优秀的战略投资者应当拥有知名品牌,拥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畅通的营销网络和采购体系,最好是具有拓展国际市场的优势、条件和经验,并且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4)在资金上,优秀的战略投资者应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济实力,拥有良好的银行资信和充足的自有资金,有较强的投融资能力。(5)在管理上,优秀的战略投资者应当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给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带来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经营管理能力强,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人力资源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有资本运作的突出能力。(6)在信誉上,优秀的战略投资者应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诚信记录,具有并购和重组其他企业的成功范例。战略投资者应守法经营,无不良经营记录。

战略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者方式有多种,主要表现为增资扩股、股权转让、收购兼并等。如攀钢集团钛业有限责任公司对攀枝花东方钛业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美的控股将其所持有的美的集团15.3%的股权转让给融睿投资和鼎晖嘉泰投资,皖通科技收购汉高信息51%的股权等。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方式上,可根据自身需求,采用最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式。

五、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巧借东风应如何准备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若要巧借东风,成功引进优秀的战略投资者,必先练好内功。也就是说,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要想得到优秀战略投资者的青睐,必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和优势所在,一般来讲,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优势为领先的科技产品和技术,这种技术在新兴市场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内功的修炼,要求企业的经营者拥有敏锐度的市场洞察和对行业趋势的良好把握,并且在企业内部集聚一批核心技术人才。

经过系统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优秀企业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里归纳为优秀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九大诱因,分别为:财务状况、主营业务、市场范围、技术水平、品牌形象、商业信誉、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内部管理。以上九大诱因,是战略投资者在选择企业进行投资时考虑的主要方面。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能力,才能在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吸引战略投资者的目光并成功引资。

篇12

一、信息成本与组织变革理论的评介

1、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在完全信息的市场假设下,利用市场分配资源是最有效率的,获知有关卖方、买方、定价、合作行为的信息不需要时间和成本,信息成本为零。但是,从现实的市场状况来看,新古典理论的完全信息的假设难以成立。所有的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完全的现象,要获得市场信息,必须支付一定的信息成本。

2、70年代以来兴起的交易费用经济学认同新古典经济理论,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认为:

(1)产生信息成本的大部分因素是信息压缩。信息压缩是指交易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一方掌握了与交易有关的更多的信息,而另一方要想获得此信息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因此,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会产生机会主义倾向。

(2)当信息分布比较对称,交流免费或不昂贵时,即信息成本近似等于零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最优选择。在这种市场中,信息极端分散在各企业中,以至于不需要花费信息成本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完全分配;当信息成本高昂时,在组织内部进行交易,可以比市场分配资源更有效率。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内部组织的激励机制倾向于合作,削弱了机会主义倾向,因此,也削弱了利用信息压缩来谋取自身利益的动机;第二内部组织中的监督和控制上的优势也有利于消除信息压缩的条件;第三内部组织在评估成员的绩效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能够识别出有经验和能力的成员,而且能够消除内部成员“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倾向。因此,信息成本高时选择等级组织的形式,信息成本低时选择市场形式。

(3)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成本上。从传统观点上看,经济学家往往把“技术”定义为产品产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而现在一种全新的观点是从信息成本的角度来认识,将“技术”定义为每单位信息成本的变化。

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使信息在市场中的分布更加对称和均匀,由此降低了信息成本,使具有较少等级的企业组织更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分散化的组织的发展,这种组织的分配效率高于等级组织。

(4)分散化组织形式的分配效率高于等级组织的原因在于:分散化组织可以将有限的、固定的信息交流渠道替换成众多的、弹性的信息交流渠道,这些交流渠道可以分为纵向交流渠道和横向交流渠道,交流渠道的扩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使组织内成员更对称地掌握信息,降低了信息成本。

同时,从等级组织向更分散化的组织形式的转变将满足雇员个人自治和个人负责的需要,提高雇员的能动性,增加组织事业的凝聚力。从根本上讲,市场可以看作是最分散化的组织形式。

3、成本效率的结构安排是由单位或个人在信息革命的驱使下创造的:

该观点认为近些年来大多数企业进行了组织变革,建立起了适应信息革命要求的全新的组织结构安排,这种安排适合信息的采集、处理、传播,信息成本较小,可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

以上有关信息成本与组织变革的论述代表了国外对组织结构创新趋势的研究成果,它揭示出企业组织结构向非等级化组织转变的趋势,可以作为我国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变革的参考。

二、组织结构创新的趋势

1、无边界趋势

新技术在组织变革中的影响形成了无边界的趋势。无边界原理实质是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和界定依然存在,但部门间的边界模糊化,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得以提高,已经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门的功能。无边界的目的在于使各种边界更易于扩散和渗透,打破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更有利于信息在各部门的传递和对称分布,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开展和完成。目前,已有一些企业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比如,名列最有发展前途的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利用无边界化创新自己的组织,将戴尔计算机作为核心,把注意力放在供货方式和市场开拓上,从外部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伙伴关系,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与之共享数据库、技术、信息和资源,节约了信息成本,形成了快捷的供应和维修特性。

团队的具体模式可以有新事业开拓组、混合小组和生物组织等。新事业开拓组是由不同专业、部门的有志于革新的人员组合成的一个特定项目的设计开发组织,常用于拓展新地区、新领域的新业务;混合小组是由不同思想、不同专业的员工组合起来在沟通、协调、决策和落实成员责任等方面获得优势;生物组织按产品、市场或区域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事业部,各事业部以真正下放的处置权指挥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近似于生物体一样独立存在、发展和生长。

2、网络组织

网络组织也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使信息成本接近于零,同时可以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网络组织突破了传统组织的纵向等级和横向分工,将组织的成员以网络的形式相互连接,这样就可以使大型组织保留小型组织的一些优势:比如对客户和环境变化的弹性和全面负责,信息、专门知识等资源以及合作性的工作、责任、奖励等在全组织范围内的分配。网络组织的最大特性就是松散和动态的连接、以任务为中心。

目前,已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探索网络组织的具体实施形式。比如,清华紫光集团通过探索建立网络组织,促进了信息流通,具体做法是: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公司总部负责对企业统一宣传、支持和指导,总部下面一般采用事业部,技术相对成熟的则采用于公司制,以解决技术人员的持股问题,在子公司中又有控股子公司和非控股子公司之分,同时还与其他地区或产业合作,形成产业性子公司;组织结构扁平化具体体现在财务和决策两方面:总部负责在年初时与各部门制定任务要求,分公司自主进行日常管理和项目运作,年底上缴利润,面向战略的决策由集团总部作出,面向市场的具体决策由分公司自主作出。在运行方式上,充分发挥外包企业、虚拟企业的作用,进行虚拟运作,有利于企业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

3、类似市场的组织形式

如前所述,低信息成本倾向于选择市场形式,因此,许多企业内部的行动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形式。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将一个企业分割成若干个小的单位,它们之间只有临时的、契约化的关系。假如某单位需要某个产品或服务,组织内就有几个单位能够提供此产品或服务,每个单位基于其技能、交易记录、产品或服务获得的难易、竞争动态提出自己的竞价,供购买单位选择。

与无边界化趋势和网络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两种组织形式在变革后仍旧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它与外界保持着清晰界限;而市场化的形式模糊了组织和外部的界限,难以分清是组织形式还是市场形式。

三、信息成本与企业组织变革理论对我国企业组织创新的启示

1、组织变革思想超前介入

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主导产业,我国将不断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探索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管理制度,特别是目前较少研究的组织结构的创新。

作为一种非常具有新意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思想,信息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理论为我们指出了信息成本要素对组织变革的重大影响,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该理论完全是超国界、超制度的,可以适用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我国建立高效运转的企业组织结构大有裨益。

1、对我国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的突破

我国企业大部分还是按传统的组织结构运作的,内部的层次和职位等级分明而严密,各种职能和规则分割清晰,导致组织运作的低效率、信息成本的高昂,长此以往就制约了企业的活力。西方企业信息成本与组织变革理论的提出,也是基于企业求生的欲望,与我国企业的要求同出一辙。因此,借用此理论,有助于我国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低信息成本的组织结构。

2、在具体模式上的创新可以更大

本文列举了几种有新意的组织结构,我国企业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探索出新的其他模式,关键是要降低信息成本,以上这些组织结构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创新的思想和意识。

作者:吴京芳 来源:《经济观察》2000年第六期国家重点企业:中国企业的希望——来自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的报告

2001-08-09

国家重点企业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贸委根据动态管理的原则选定的520户规模大、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这批企业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为主体,非国有优强企业和部分商贸企业为辅,分布在26个行业和除青海、西藏外的29个省区市。

来自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国家重点企业数量仅为全部工业的0.3%,但其资产总额却要占全部工业的近六成,销售收入占四成多,利润占五成多。国家重点企业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主导地位逐渐确立,优势地位明显上升,特别是大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代表着中国企业发展的希望。  转贴于

增长保持良好势头

2000年国家重点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990价)18452.8亿元,增长16.4%,增速比1999年提高3.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4213.9亿元,增长17.3%,增速比1999年提高4.8个百分点。在较快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产销衔接水平,产销率99.6%,比1999年提高0.4个百分点。

铁路、电子、医药、航天、航空、纺织、轻工行业的重点企业生产增速高于重点企业平均水平。石油与化工、电信、交通、纺织、航天、航空、内贸、电子、轻工行业的重点企业销售收入高速增长,增速都在19%以上。

全年实现出货值1742.1亿元,增长35.6%,增速比1999年提高28.4个百分点。出口主要集中于电子、石油与化工、冶金、机械、纺织和船舶行业的重点企业,这6个行业重点企业的出货值合计1446亿元,占重点企业出货总值的83%,比重比1999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出口大户明显增加。出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202户,比1999年增加35户。实现的出货值合计1690.2亿元,占重点企业出口总额的97%,比重比1999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北京邮电通信设备厂名列出口前五位。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658.3亿元,增长39.7%,增速比1999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2298.8亿元,增长70.7%;税金总额2359.5亿元,增长18.7%,增速比1999年分别提高46.2个和9.8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14.6%,比1999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少数行业的企业效益优势明显。在重点企业所涉及的26个行业中,全年实现净盈利的22个。利润主要集中在石油与化工、电信、电力、冶金、电子、机械(含汽车)、烟草、轻工这8个行业的重点企业中,利润总额合计2153.7亿元,占全部重点企业利润总额的93.7%。

石油与化工、冶金、纺织、交通行业重点企业由于市场明显好转,产品价格上涨,利润总额比1999年增长1倍以上。电信行业重点企业由于业务发展迅速,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利润总额增长52%。传统盈利大户电力行业重点企业盈利水平持续提高,利润总额增长27.6%。电子行业重点企业在通信器材类生产企业带动下,盈利持续增长,利润总额增长15.4%。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家电类产品价格下降,家电企业盈利明显减少。在汽车盈利大户的拉动下,机械行业重点企业利润也保持了较快增长。烟草、轻工行业重点企业利润下降。

2000年,重点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7.4,比1999年提高19.2,比全国工业高出9.6。从构成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指标看,绝大多数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总资产贡献率8%、提高1.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5.1%、下降1.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次、提高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7.4%、提高2.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6万元/人、提高30.2%,产品销售率99.6%、提高0.4个百分点。

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看,少数企业效益优势比较突出。在516户企业中,综合指数在150以上的企业有150户,比1999年多11户企业,占重点企业中工业企业数的31.8%。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轻工、石油与化工、机械(含汽车)、医药、烟草、纺织、冶金等13个行业。

大户增盈减亏明显

2000年,国家重点企业中盈利企业455户,占88.2%,盈利额合计2388.7亿元,增长70%。其中盈利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177户,占34.3%,比1999年增加12户;盈利额合计2278.1亿元,占盈利总额的95.4%,比1999年提高4.8个百分点。

前10位盈利大户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润总额合计1649.9亿元,占重点企业利润总额的71.8%,比重比1999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连续两年居盈利大户首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利润增长较快,已跻身于前10名。

2000年,国家重点企业中有60户亏损企业,占11.6%。亏损企业主要分布在核工业、兵器、船舶、航空、煤炭和内贸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89.9亿元,比1999年下降10.5%。

亏损额主要集中在兵器、煤炭、交通、轻工、机械行业的重点企业,亏损额合计64.3亿元,占亏损企业亏损额的71.5%。亏损大户的减亏效果非常明显,24户亏损超过1亿元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合计71.9亿元,比1999年下降18.9%。

大型企业优势凸现

少数大企业集团的收入、利润、资产在重点企业中所占比重逐年递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销售规模分列前3位,实现销售收入合计10765.1亿元,占重点企业的比重为31.5%,实现利润总额占40%,资产总额占33.7%。

前10位企业销售收入合计16952.4亿元,占重点企业的比重为49.5%,与1999年持平,比1998年提高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合计1490.1亿元,占重点企业的比重为64.8%,比前两年分别提高13.4个和16.8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合计37558.9亿元,占重点企业的比重为52.1%,比前两年分别提高3.1个和4.2个百分点。

前100位企业销售收入合计27950.8亿元,占重点企业销售总额的81.7%,比前两年分别提高0.9和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合计2030.2亿元,占重点企业的88.3%,比前两年分别提高11.3个和17.4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合计58159.7亿元,占重点企业的80.6%,比前两年分别提高0.7个和2个百分点。

2000年,重点企业的发展很不均衡。从销售收入排序看,有111户企业位次上升20位以上,占21.5%;有3户企业位次上升50位以上。同时有些企业由于机制不活、技术进步慢和适应市场能力低等原因,发展缓慢,名次比1999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

2000年,重点企业的整体实力继续提高,重点企业绝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41.6%;实现利润总额占53.9%,比1999年提高3.7个百分点;拥有的资产总额占58.2%,比1999年提高3.3个百分点;净资产总额占67.4%,比1999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