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概念

篇1

一、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内涵简析

(1)什么是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发和应用基于人们经济科技的进步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和壮大的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的出现满足了社会人民对便利性生活的追求。移动电子商务主要是指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以及个人数字助理等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进行的各种电子商业活动,如信息查询,商务交易,商务服务以及商品的价值交换等,移动电子商务具有极大的便利性特点,是当今社会重点发展的产业。

(2)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概念

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指的是在移动技术的条件之下,相关经济实体通过商务互动的开展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最终获取利润①。在移动电子商务商业的价值链中对价值的传递和转移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可最大创造价值的利益环节。其商业构思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能够产生收入和利润的商业机制,二是企业运营业务、创造利润模式。

二、研究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重要性

良好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企业在整个电子商务行业中站稳发展脚跟的重要内容。研究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谋求生存发展的机会,二是促进移动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格局的创新改革,加快移动电子商务行业的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与传统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相比,前者的发展之路更为广阔,研究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有利于丰富其商业模式,实现不同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之间和融合与创新,开拓更宽广的发展道路。

三、基于价值链的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移动电子商务的产业价值链参与主体是一个很庞大的团体,主要参与主体有:1.包括产品供应商,包括实物类、服务类、虚拟产品类、内容类等;2.硬件供应商,指的是终端设备与基础设备;3.软件供应商,例如商务软件、终端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4移动数据服务商,指的是中国三大移动网络,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第三方企业以及个人三个方面;5.金融服务供应商,指的是银行与券商、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中国银联提供的结算服务等;6.消费者;7.平台供应商,如阿里巴巴、慧聪、TOM等。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四、不同主体主导下的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1)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

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指移动通信运营商与商业客户或用户建立直接的练习,利用用户的SIM卡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参与用户的商业交易环节。其商业模式的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用户绑定的SIM卡为基础,有相对成熟且明显的发展渠道;2.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发展,拥有庞大的固定用户规模,用户信任度高;3.对用户的消费数据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推广。劣势方面有:1.运营商之间长期处于竞争多与沟通合作的发展状态;2.主要针对用户的移动通讯进行发展,发展范围狭隘;3.运营商的金额范围受到移动设备易丢失的特性以及月消费额度的限定的影响,集中在小额微的支付额度。

(2)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商业模式

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主要是以银行作为代表,在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中,银行对商家的审核比较严格,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和质量。银行为信用卡商城的用户在电子商务中资金较大的交易中提供了免息分期还款等服务,增加了资金较大的商品交易量。

(3)以设备制造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

在以设备制造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中,其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代表是美国苹果公司的苹果商店(App Store),苹果商店提供了一个虚拟商品交易的平台,此交易平台更加方便客户进行软件下载,促进终端软件开发行业创新发展,为满足用户的软件需求加大创新力度进行软件开发。

(4)以新兴商务平台为主导的商业模式

篇2

一、 引言

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外包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中国服务与国外服务外包业发展相比,仍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对外包服务产业链分析发现,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第三方服务外包平台是联系国外发包商和国内接包商的中介,是中国与国际外包市场的桥梁,可以推介中国本土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引进国外优秀服务外包商来中国开拓业务和市场;而中国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服务企业和相关支援服务机构等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行业服务是产业链中重要环节,且对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对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能使中国与国际外包市场的连接,构建离岸外包和总包业务接通全球外包市场链的平台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 理论综述

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也译作商业模式)应该能体现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外部竞争表现形式,即把企业的内外要素看作一个整体,协调和创新的整体组合是成功商业模式的关键。欧洲学者Paul Timmers认为商务模式是一种关于企业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的运作机制,它包括三个要素:(1)商务活动参与者在价值链创造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2)商务活动参与者的潜在利益;(3)企业的利润来源。Paul Timmers认为随着环境的创新,价值链面临毁灭和重建,即一些不能适应当时发展环境的商务形式将会消失,而新的商务模式也随即建立起来。

因此,Paul Timmers根据商务模式创新程度的高低和整合能力的不同,在1999年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电子商店(E-shop)、电子采购(E-procurement)、电子商城(E-mall)、电子拍卖(E-auction)、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协作平台(Collaboration Platform)、第三方市场(Third-party Marketplace)、价值链整合商(Value Chain integrator)、价值链服务供应商(Value Chain Service Provider)、信息中介(Information Brokerage)、信用服务(Trust Services)等11类。如图1所示,电子商店仅包含营销职能,且创新程度最低(可看成是传统商店模式在Internet上的应用),因此处在左下角;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等都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在下方;而虚拟社区、第三方市场整合了多种功能,在上方。价值链整合商的整合能力和创新程度最高,因而处在右上角。

三、 研究方法及结构

本文通过电子商务三维分析模型来分析中国外包网外包行业第三方平台创新模式,从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出发,基于电子商务链三维模型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探索。

1. 三维分析模型。电子商务三维分析模型是指商务链、商务活动和商务应用维度三个角度来分析,采用电子商务三维分析框架,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电子商务案例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该电子商务模式。

(1)外包服务商务链。电子商务链是用来描述电子商务的交易(商务)流程的综合框架,揭示了电子商务的活动流程。对于外包服务的商务链则涉及发包方、接包方、交易平台三者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各个环节所从事的活动。

(2)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一般可以归纳为六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人员流与信用流,具体到外包服务平台而言,发包方和服务方之间主要有交易流、资金流、业务流、服务流等四个流组成,本文将结合四个流来分析中国外包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3)外包服务应用维度分析。外包服务商务链仅代表的是服务外包务交易或商务活动的纵向流程,这一流程更多地按照交易或商务实施的前后划分。它仅仅将交易或商务活动流程勾勒出来,而对各流程实施过程所包含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剖析,因此有必要从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技术模式、信用模式等反映外包服务平台整体活动的指标来研究,同时可以用来分析外包服务链纵向各环节。

2. 案例研究方法。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对鼎韬公司的建立时间、发展历史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详细分析该公司运营的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中国外包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只有了解了案例企业的商业模式,才能知道该企业的盈利来源,然后从经营模式、技术模式、信用模式等支撑模式来分析。这样能系统了解中国外包网的创新模式发展情况及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创新模式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四、 案例研究

1. 企业基本情况。天津鼎韬外包服务有限公司公司于2007年2月成立,旗下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中国外包网于2007年3月8日正式对外。是中国第一家面向国际外包市场的网站和服务机构,以中国外包产业为基本点,通过专业的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构建了信息、交易、行业交流到中介服务和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提供基于网络的服务外包解决方案。

2. 商业模式创新。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涉及商业模式创新、参与者与利润来源、市场环境,及其在特定的互联网外包环境中创新的商业模式。

(1)商业模式创新。第三方外包平台商业模式是为发包方和接包方提供中介平台服务,国内平台大多以提供在线任务为主,鼎韬集团旗下的中国外包网的商业模式较普通的第三方平台其创新之处在于:以平台整合聚集行业资源,通过线上和线下全面服务构建针对整个行业的服务体系,实现O2O的商业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结合的外包服务模式)。其主要产品的项目如表1所示。

(2)商业参与者及利润来源。中国外包网平台的参与者有:发包方、服务商、政府机构和行业服务机构。对于发包商及服务商可以提供项目咨询、服务整合等,同时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外包园区服务咨询及平台开发管理培训等一体化服务,其成本主要包括平台建设及运营管理费用、数据库搭建费用、会员管理费用等,盈利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平台各核心功能提供的标准化服务的收益。其中,中国外包网以广告收入为主,B2B交易平台目前采取标准的会员收费模式,知行网针对个人高级会员收费模式,云集网采取与服务提供商的分成模式;其次是基于庞大用户群的增值盈利模式,如招聘猎头、平台运营服务、数据发掘等信息服务收益。

(3)市场环境。中国的第三方外包平台目前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交流和项目两类,而国外的第三方平台的整合度要高一些,表2给出了国内外主流的第三方外包平台分析调研,有助于考察中国外包网的市场定位及产品特色。

中国外包网的定位更接近于国外的第三方外包平台,表现在为政府机构提供外包类项目的研发和园区、建设方案等,为海内外外包企业客户提供特色的项目服务和全面的信息和资源。同时,作为中国本土的外包行业ASP,鼎韬公司整合了中国外包服务产业价值链,为了拓展海外外包市场网络,中国外包网在全球范围建立了代表处和合作伙伴,增加了本土外包市场在国际外包市场的优势。

3. 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模式主要涉及产品与市场的细分、商务链的解决方案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外包网经营模式的创新。

(1)产品与市场细分。中国外包网通过整合国内外专业资源为外包行业及各参与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可以为国内发包商提供外包咨询管理和培训,为海外外包服务商提供离岸咨询和分包服务、海外发包商提供总包服务和离岸咨询,为国内外包服务商提供外包咨询、市场及推广和人力等服务,为各级政府提供招商引资,产业规划、平台运营。其拥有行业数据库帮助外包服务商遴选、评估外包园区,制定外包服务战略决策;国内的外包服务商则通过中国外包网接入海外发包商数据库、竞争情报数据库来选择服务项目。

(2)商务链解决方案。中国外包网的商务链流程是:网站将项目信息列入平台数据库中,会员通过登录后通过关键字分类检索发现项目信息后,会员双方可以就项目对接工作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投标平台,服务提供方会把项目信息在投标平台上,双方进行谈判,并以电子化合同的形式鉴约。交易后通过网络货款支付安全及合同双方信息安全的管理。

4. 技术模式创新。创新的外包平台技术架构由三层组成。最底层的数据层为全球外包数据库;服务外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外包公共管理平台和服务外包行业电子服务平台三个平台组成了中间层;行业门户、电子交易以及外包信息搜索引擎组成了外包平台的应用层,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项目交易、垂直行业搜索门户等应用。作为外包服务链的整合商,公司在全球首次提出云外包的概念,并开发出相应的平台云集网,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服务处理平台,把服务经过模块化和流程化处理集成到统一云平台上,企业或个人可以进行全球范围的匹配,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单一服务商发包与接包的产业模式,更打破了外包服务的国际边界。

5. 信用模式创新。通过提供安全高效的外包服务、诚信认证以及支付等平台服务,极大提升软件外包方、接包方以及第三方质量保证公司在内的外包业务效率和质量。主要通过对企业资料、营业执照等进行资格审查,发包方、接包方及第三方资质认证,运用科学的外包项目管理工具,设立发包方和接包方的信用等级制度及举证投诉方式来处理发包方和接包方因诚信、信息作假等方面引起的争议问题,从而保证外包项目交易顺利完成。

五、 结论

本研究借鉴Paul Timmers商务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了中国外包网在立足中国情境,服务中国外包产业的进程中在外包产业价值链上做出的创新行为,本研究采用严谨的案例研究方法,结合电子商务链的三维分析模型对中国外包第三方平台进行分析,即外包商务的交易链,外包业务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发生的信息流、交易流、资金流、服务流来分析,从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技术模式和信用模式等多角度深入研究了一站式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的创新模式。

首先,中国外包网是一家立体垂直行业平台。传统意义上的针对垂直行业的网络第三方平台,往往只针对于产业的某一类需求提供服务,通过中国外包网(门户网站,媒体,解决行业信息流),B2B项目交易平台(电子商务,解决行业的交易流),知行网(SNS,针对个人的行业社区)和云集网(在线服务的SaaS模式),构建出一个立体化的垂直行业网络平台,这是目前全球垂直行业平台中是一个领先的创新。

其次,产业链方面,通过对产业链参与者全面整合,有效搭建多边平台,连接更多类型的终端客户,促进参与信息或者经济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与平台自身都获得了“收益”。在整个平台形成的星状网络结构中,各参与者可以互为服务的需求方和提供方,从而形成复杂有效的多边交易结构。例如在项目交易平台中,外包企业作为服务提供商为发包商提供各类服务,但在知行网上,又作为人才招聘的需求方,各类需求。通过互联网构建的是一个服务外包行业的平台化企业,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多边交易平台,聚合发海量的碎片化需求和供给,为利益各方提升了交易价值、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

最后,作为中国最大的离岸外包项目与电子交易平台,有效连接了全球外包市场和中国的外包行业,随着云外包概念模型的实现,在国内及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服务外包行业起着主导地位。具有较高的国内外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平台的行业知名度和公信力,为交易平台提供了核心价值优势并带动了外包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有效整合全球的外包行业资源使之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有效节约发包商的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为国内接包方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也为中国各级政府发展外包行业提供了决策数据支持和制定战略规划方案的依据。

当然,中国外包网的第三方服务平台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主要表现在:平台在发展中对整体产业的成熟度和企业的成熟度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作为第三方平台,发包方和接包方双方的诚信问题难以得到完全保证;由于平台中离岸项目较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地发包项目管理瓶颈,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较大,增加了发包方在短时间内找到满意的接包方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刘益,Arie Y.Lewin,郑锦荣,廖勇海.中国服务外包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中国与ORN数据的比较分析.上海管理科学,2014,(4):1-13.

[2] Paul Timmers.六大电子商务发展战略[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 张仙锋,孙庆兰.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比较.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 戴军,王霞.促进云外包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J].经济纵横,2014,(2):63-67.

[5] 王果.基于平台经济的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呀[J].国际经济合作,2014,(8):22-25.

篇3

1.引言

“商务模式是网络中讨论最多而最不容易理解的方面。不过,它却是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新秀在争取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公司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网络的迅速传播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的商务模式很容易被模仿,对于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来说,如何坚持商务模式的创新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前提。同时,信息不仅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甚至还能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商务模式的创新是打造出色的电子信息服务的关键所在。

在现有的研究理论中,学者就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服务及商务模式的定义及分类已做了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却研究甚少,或者模型维度建立的标准不明确、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电子信息服务的商务模式进行分类和创新,力求实现对网站的现实指导意义。

2.文献回顾

2.1基本概念

电子信息服务,即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处理手段的信息服务。商务模式(businessmodel,也译作商业模式)应该能体现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外部竞争表现形式,即把企业的内外要素看作一个整体,协调和创新的整体组合是成功商业模式的关键。

2.2电子商务模式分类研究

要想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本质上的研究,就要先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因为商务模式分类框架可以为创新提供一个方向或思路。现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对电子商务模式分类方法的理论。基于交易双方的分类——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基于控制方的分类方法(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1999),基于价值链的分类(PaulTimmers,1998和李建忠,2007),基于Internet商务功用(CrystalDreisbach和StaffWriter,2000),基于新旧模式差异的分类(PaulBambury,1998),混合分类(“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2000,MichaelRappa,1999和吕本富、张鹏,2000),基于组成要素的分类(徐迪、翁君奕,2004)。现对以上六种方法进行比较(表1):

从对比可以看出现阶段对商务模式分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划分标准不一致,尽管详细但导致交叉或覆盖不完全;(2)分类过于简单,对于模式的创新指导来说没有实际价值;(3)标准和概念抽象,难以用于实际操作。所以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将价值链的思想和PaulTimmers的分类思想结合可以组成更好的商务模式分类综合指标。

3.1理论基础

价值链,即“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它包括基本活动(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出货后勤、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和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结构活动)。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价值链环节要根据电子商务的特性进行修正。

PaulTimmers提出的分类体系是基于价值链的整合,同时也考虑到了商务模式创新程度的高低和功能整合能力的多寡。他以价值链为矩阵(见图)的一个维度,;而另一个维度,即“创新程度”,是对企业服务内容新颖性的评价,是一个企业和其他对手竞争的焦点,可以看作企业“外部联系”的反映,从而可以和价值链从内外部结合起来。

然而,对于PaulTimmers设立的两个维度,Timmers并未给出具体标准。这样抽象的标准使一个企业难以用此矩阵去定位自己的商务模式,更难以去挖掘新的模式。因此,本文结合价值链和Timmers的思想,尝试运用更加具体的分析手段去定位和发掘电子商务模式。

3.2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我们选取了国内外二十个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服务网站进行研究。国内的8个网站是从2008年“中国100个电子商务网站”中选取的,而8848作为一个失败的案例选取进来,组成10个国内的网站;国外的10个网站,3个从荆林波的《电子信息服务模式》一书中选取,3个从PaulTimmers的《六大电子商务战略》中选取,还从GOOGLE上搜选了4个小网站。本文把电子信息服务按交易主体分为C2C、B2C、B2B三大类,因为这三大类各自的特点比较明显,利于分析和比较。

3.2.1矩阵维度的确立

1.价值链的集中程度

Timmers的思想是以功能的整合范围来确定其中一个维度,包括从单一功能商务模式到完全整合的商务模式,但没有说清如何从功能到价值链的演变。而且“功能”的加入反而让定义更加复杂。因此,本文只把把价值链的集中程度作为第一维度。本文将电子信息服务的价值链基本活动分成生产、信息、交易、支付、物流、服务六个环节,代替传统行业的价值链。六个环节的定义如下:

现在我们将筛选出的二十个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价值链集中程度总结如下(√表示涉及该价值链环节):

2.内容的创新程度

根据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对其信息服务网站的发展历程,我们把Timmers的创新标准具体化,将创新程度由低到高分成了七个阶段:模仿、网站设计、普通服务升级、产品市场拓展、个性化服务、虚拟社区和全面创新。尽管虚拟社区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较为普遍,但它仍是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我们将它和全面创新归为高度创新。各个阶段的定义如下:

我们采用时间顺序来判断创新程度的高低,有以下几点依据:

(1)电子商务模式也是随时间发展变化的;(2)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竞争激烈化的加深,使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在竞争中衍生出新的、更高水平的创新模式;(3)此创新过程,既是单个网站的发展,也是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商务模式的发展。从实践中发现,尽管个别网站的创新顺序和我们从理论上整理的顺序相悖(如“一大把”,虚拟社区为第一步),但是此创新程度排序从总体上能够表示出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创新阶段和创新程度高低的趋势。

3.2.2创新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思考,本文把“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构建出新的商务模式分类矩阵。各网站的商务模式标准选取如下:(1)价值链集中程度以当前的情况为准;2)对于内容创新程度来说,虚拟社区和全面创新为高度创新,只要该电子信息服务网站涉及此类创新,不论是第几步都看作其创新程度;而非高度创新的内容,以主导的创新模式,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模式为准;若没有主导的创新模式,则以最新出现的模式为准。

以此为标准,我们把之前分析的二十个网站在矩阵上列出,标出其访问量。因为访问量可以体现该网站的受欢迎程度,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其运行情况的成功与否(见图2)。可以看到,整个矩阵共有6×7=42种模式组合,这就是以“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两个维度对商务模式的新分类。我们叫这个矩阵为“创新商务模式矩阵”,因为它不仅是对商务模式的一个分类,它还能指导商务模式的创新。

4.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的特点

通过矩阵可以看出:

(1)C2C网站的商务模式差别不大,都涵盖了信息、交易、支付、服务四个环节,并且创新程度都很高;

(2)B2B网站,价值链集中程度有高低两种趋势:能提供有形商品的网站(如Marketresearch和艾瑞咨询可以提供研究报告等有形商品)覆盖了价值链的全部环节;但是只提供信息的网站只覆盖信息和服务两个价值链环节;

(3)B2C网站中,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商务模式差别很大;

(4)从整体上看,当今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的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价值链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如Yahoo!,艾瑞咨询;二是越来越注重价值链的专业化,如Alibaba、环球资源网;三是创新程度越来越高。

5.结论

本文在MichaelPorter和PaulTimmers的理论之上,创建了创新商务模式矩阵:(1)此矩阵给出了进行商务模式分析和创新的空间和一般思路。可以看到,在42种商务模式组合中,有很多是空白的,这代表了创新的可能;(2)本矩阵的维度标准都是按照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商务模式来选取的,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务模式创新也可以仿照此矩阵进行,但是需要调整。

在这个方向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分别将C2C,B2C,B2B三类网站各自的创新特点和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由矩阵可以看出三类网站之间有很多不同点,而内部又有很多共同点。分类研究能够使商务模式创新的方向和方式更准确和明朗;

(2)矩阵的维度细分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改进,并随商务模式的发展而变化,使之具有实际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王刊良、万映红,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商务模式也许是网络中讨论最多而最不容易理解的方面。不过,它却是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新秀在争取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公司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

[2]李玉兰,我国信息服务业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工作,1996(2):36-37.

[3]李振勇,《商业模式》[M],新华出版社,2004.

[4]彼特•莫拉斯,赢利模式:电子商务成功之路[M],冯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PaulTimmers.Businessmodelsforelectronicmarkets,ElectronicMarketsJournal,1998.

[6]李建忠,电子商务核心价值链研究——模型构建与实现,电子商务,2007,(3).

[7]王刊良,万映红,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8]PaulBambury.AtaxonomyofInternetcommerce,FirstMonday.1998,10,(3).

[9]匿名,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IT经理世界,2000,5.

[10]MichaelRappa.Businessmodelsontheweb.(Webdocument),1999.

[11]徐迪,翁君奕,介观商务模式:管理领域的“纳米\"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4,(1).

篇4

1. 引言

“商务模式是网络中讨论最多而最不容易理解的方面。不过,它却是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新秀在争取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公司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 。网络的迅速传播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的商务模式很容易被模仿,对于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来说,如何坚持商务模式的创新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前提。同时,信息不仅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甚至还能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商务模式的创新是打造出色的电子信息服务的关键所在。

在现有的研究理论中,学者就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服务及商务模式的定义及分类已做了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却研究甚少,或者模型维度建立的标准不明确、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电子信息服务的商务模式进行分类和创新,力求实现对网站的现实指导意义。

2. 文献回顾

2.1基本概念

电子信息服务,即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处理手段的信息服务 。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也译作商业模式)应该能体现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外部竞争表现形式,即把企业的内外要素看作一个整体,协调和创新的整体组合是成功商业模式的关键 。

2.2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研究

要想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本质上的研究,就要先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因为商务模式分类框架可以为创新提供一个方向或思路。现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对电子商务模式分类方法的理论。基于交易双方的分类——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基于控制方的分类方法(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1999),基于价值链的分类(Paul Timmers,1998 和李建忠,2007 ), 基于Internet 商务功用(Crystal Dreisbach 和Staff Writer ,2000) ,基于新旧模式差异的分类(Paul Bambury,1998) ,混合分类( “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 2000 ,Michael Rappa ,1999 和吕本富、张鹏,2000),基于组成要素的分类(徐迪、翁君奕,2004) 。现对以上六种方法进行比较(表1):

从对比可以看出现阶段对商务模式分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划分标准不一致,尽管详细但导致交叉或覆盖不完全;(2)分类过于简单,对于模式的创新指导来说没有实际价值;(3)标准和概念抽象,难以用于实际操作。所以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 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将价值链的思想和Paul Timmers 的分类思想结合可以组成更好的商务模式分类综合指标。

3.1理论基础

价值链,即“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它包括基本活动(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出货后勤、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和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结构活动)。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价值链环节要根据电子商务的特性进行修正。

Paul Timmers提出的分类体系是基于价值链的整合,同时也考虑到了商务模式创新程度的高低和功能整合能力的多寡。他以价值链为矩阵 (见图)的一个维度,;而另一个维度,即“创新程度”,是对企业服务内容新颖性的评价,是一个企业和其他对手竞争的焦点,可以看作企业“外部联系”的反映,从而可以和价值链从内外部结合起来。

然而,对于Paul Timmers设立的两个维度, Timmers并未给出具体标准。这样抽象的标准使一个企业难以用此矩阵去定位自己的商务模式,更难以去挖掘新的模式。因此,本文结合价值链和Timmers的思想,尝试运用更加具体的分析手段去定位和发掘电子商务模式。

3.2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我们选取了国内外二十个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服务网站进行研究。国内的8个网站是从2008年“中国100个电子商务网站”中选取的,而8848作为一个失败的案例选取进来,组成10个国内的网站;国外的10个网站,3个从荆林波的《电子信息服务模式》一书中选取,3个从Paul Timmers的《六大电子商务战略》中选取,还从GOOGLE上搜选了4个小网站。本文把电子信息服务按交易主体分为C2C、B2C、B2B三大类,因为这三大类各自的特点比较明显,利于分析和比较。

3.2.1矩阵维度的确立

1.价值链的集中程度

Timmers的思想是以功能的整合范围来确定其中一个维度,包括从单一功能商务模式到完全整合的商务模式,但没有说清如何从功能到价值链的演变。而且 “功能”的加入反而让定义更加复杂。因此,本文只把把价值链的集中程度作为第一维度。本文将电子信息服务的价值链基本活动分成生产、信息、交易、支付、物流、服务六个环节 ,代替传统行业的价值链。六个环节的定义如下:

现在我们将筛选出的二十个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价值链集中程度总结如下(√表示涉及该价值链环节):

2. 内容的创新程度

根据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对其信息服务网站的发展历程,我们把Timmers的创新标准具体化,将创新程度由低到高分成了七个阶段:模仿、网站设计、普通服务升级、产品市场拓展、个性化服务、虚拟社区和全面创新。尽管虚拟社区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较为普遍,但它仍是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我们将它和全面创新归为高度创新。各个阶段的定义如下:

我们采用时间顺序来判断创新程度的高低,有以下几点依据:

(1)电子商务模式也是随时间发展变化的;(2)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竞争激烈化的加深,使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在竞争中衍生出新的、更高水平的创新模式;(3)此创新过程,既是单个网站的发展,也是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商务模式的发展。从实践中发现,尽管个别网站的创新顺序和我们从理论上整理的顺序相悖(如“一大把”,虚拟社区为第一步),但是此创新程度排序从总体上能够表示出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创新阶段和创新程度高低的趋势。

3.2.2创新商务模式矩阵的构建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思考,本文把“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构建出新的商务模式分类矩阵。各网站的商务模式标准选取如下:(1)价值链集中程度以当前的情况为准;2)对于内容创新程度来说,虚拟社区和全面创新为高度创新,只要该电子信息服务网站涉及此类创新,不论是第几步都看作其创新程度;而非高度创新的内容,以主导的创新模式,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模式为准;若没有主导的创新模式,则以最新出现的模式为准。

以此为标准,我们把之前分析的二十个网站在矩阵上列出,标出其访问量。因为访问量可以体现该网站的受欢迎程度,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其运行情况的成功与否(见图2)。可以看到,整个矩阵共有6×7=42种模式组合,这就是以“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两个维度对商务模式的新分类。我们叫这个矩阵为“创新商务模式矩阵”,因为它不仅是对商务模式的一个分类,它还能指导商务模式的创新。

4. 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的特点

通过矩阵可以看出:

(1)C2C网站的商务模式差别不大,都涵盖了信息、交易、支付、服务四个环节,并且创新程度都很高;

(2)B2B网站,价值链集中程度有高低两种趋势:能提供有形商品的网站(如Market research和艾瑞咨询可以提供研究报告等有形商品)覆盖了价值链的全部环节;但是只提供信息的网站只覆盖信息和服务两个价值链环节;

(3)B2C网站中,价值链集中程度和内容创新程度商务模式差别很大;

(4)从整体上看,当今电子信息服务商务模式的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价值链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如Yahoo!,艾瑞咨询;二是越来越注重价值链的专业化,如Alibaba、环球资源网;三是创新程度越来越高。

5. 结论

本文在Michael Porter和Paul Timmers的理论之上,创建了创新商务模式矩阵:(1)此矩阵给出了进行商务模式分析和创新的空间和一般思路。可以看到,在42种商务模式组合中,有很多是空白的,这代表了创新的可能;(2)本矩阵的维度标准都是按照电子信息服务网站的商务模式来选取的,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务模式创新也可以仿照此矩阵进行,但是需要调整。

在这个方向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分别将C2C,B2C,B2B三类网站各自的创新特点和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由矩阵可以看出三类网站之间有很多不同点,而内部又有很多共同点。分类研究能够使商务模式创新的方向和方式更准确和明朗;

(2)矩阵的维度细分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改进,并随商务模式的发展而变化,使之具有实际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王刊良、万映红,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商务模式也许是网络中讨论最多而最不容易理解的方面。不过,它却是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新秀在争取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公司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

[2]李玉兰,我国信息服务业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工作,1996(2):36-37.

[3]李振勇,《商业模式》[M],新华出版社,2004.

[4]彼特莫拉斯,赢利模式:电子商务成功之路[M],冯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Paul Timmers.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Journal, 1998.

[6]李建忠,电子商务核心价值链研究——模型构建与实现,电子商务,2007,(3).

[7]王刊良,万映红,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8]Paul Bambury. A taxonomy of Internet commerce, First Monday.1998,10,(3).

[9]匿名,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IT经理世界,2000,5.

[10]Michael Rappa. 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 (Web document), 1999.

[11]徐迪,翁君奕,介观商务模式:管理领域的“纳米"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4,(1).

篇5

关键词:移动商务 价值关系 企业群 价值主体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移动商务正在从通信业务向数据业务不断地演进,由最初的语音通讯到短信收发,移动娱乐到移动支付,个人移动办公到企业商务领航等,各种业务模式层出不穷,业务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移动商务正在催生出更多新的产业机会。面对如此广阔的移动商务发展空间,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商业经营活动,抢占移动商务应用市场,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发展共识。

然而移动商务在我国刚刚起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移动商务产业链的主体不明,许多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构建和发展。移动商务企业群能否抓住当前3G全面商用的契机,调整经营战略,争取占据有利地位,加速企业的发展则至关重要。

移动商务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自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以来,经历了多次重要变革和跨越式发展。到2003年7月,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这不仅为移动通信的良好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移动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2008 年5月24日,电信运营商重组之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都成为拥有固网和移动网经营能力的运营商。2009年1月7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获得一张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的3G牌照。3G牌照的发放,一方面为移动商务发展带来了优秀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技术支持基础,另一方面标志着我国移动商务产业进入3G时代,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综观移动商务手机终端市场的发展状况,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截止2009年5月,国内手机用户总数已达到6.87亿,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将达到近7.4亿。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6月,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55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3.38亿人的45.9%,半年内手机网民增长超过3700万,半年内增长32.1%,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

从行业市场反馈的情况显示,受移动商务各种业务发展地影响和冲击,许多传统互联网行业纷纷加入移动商务产业链拓展新业务。例如,电子商务争夺从传统互联网延伸到了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成为电子商务最活跃的领域,众多无线与传统电子商务企业纷纷试水移动电子商务。根据艾瑞咨询的《2008-2009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报告》数据表明,08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2.1亿元,09年预计交易规模将达6.4亿,同比增长高达205%。艾瑞还预计2012年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108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移动商务作为新兴产业群中发展的热点,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多从移动商务概念引入,对移动商务产业价值网商业模式和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两方面进行探讨。在价值网商业模式方面的研究中,张向国和吴应良在阐述价值网这一新商业模式机制特征和运营模式的基础上,进而分析移动商务的商业特征,提出一种移动商务的价值网生态体系模型,并讨论价值网生态体系的协同模式和运营机制,最后给出其有效运作策略。毕新华,李海莉和张贺达通过对商业模式理论和移动商业模式的深入研究,采用价值网的视角对移动商务产业的增值过程进行分析,突破传统的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务模式,提出基于移动商务价值网的商业模式,即围绕客户需求,根据产业链节点企业自身优势,选择核心能力企业作为价值网领导者控制价值增值过程。

在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方面的研究中,刘道斌从移动商务概念入手,深入研究移动商务的价值链理论及其价值链模型,根据第三代移动商务的价值链模型,提出基于个人的移动商务的价值链模型。通过该模型应用使得半移动商务模式转化为纯粹的移动商务模式,并给移动商务带来一种基于会员制的新型的盈利模式。张千帆和梅娟从网络运营商角度探讨了移动商务的通道式、半开放式、开放式和封闭式四种形式的商业模式的特点、盈利潜力和管理复杂度,为价值链中的企业选择适合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决策依据。吴晓波对移动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已有文献提出了移动商务价值链层次模型,分析移动商务价值链中各个层次参与者所提供的功能,及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最后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中国移动商务产业发展的现状。

移动商务企业群赖以发展的价值主体

通过对移动商务价值链文献和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不同学者对移动商务价值链群体的构成,具有普遍的认同,但对移动商务企业群赖以发展的核心主体及价值关系,未予以指明和阐述。笔者从电信项目开发入手,全面了解各运营商的业务运营模式,同时结合我国移动商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态势,本文认为现阶段企业群发展,围绕的价值主体是移动终端用户。

(一)垄断性的移动商务产业平台缺少市场竞争活力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企业进入互联网的门槛低,从C2C到B2B,B2C到G2C等,各种业务模式百花齐放,业务办理一站式完成,业务成本低廉,时效性高。然而3G时代之前,移动平台则被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大寡头移动运营商所垄断,众所周知,不管从通信网络的运营能力方面,还是从终端用户的服务质量方面,两大移动运营商在诸多方面存在距离差异,无法形成有效地业务竞争,更无从谈起如何让用户感受到的“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激烈竞争的热闹场面,移动商务产业平台处于一边倒的“舞台”想象,移动商务市场竞争活力不足。另外,受移动互联网业务经营权的限制,选择移动运营商作为合作伙伴开展移动商务,成为企业开拓移动商务新领域的快捷途径。但对于此合作方式,企业将不得不付出价值收益中的部分利益给合作伙伴,因此,企业计划的经营利润目标难以达到预期,进而缺少业务创新的动力。

(二)手机的普及应用使用户成为企业群的价值主体

手机的普及应用,为移动商务企业所提供的即时通信,娱乐音乐、网络游戏等小容量,低带宽开销的移动增值业务,构筑了庞大的消费用户市场。手机业务的应用,发掘出移动商务价值链的源泉,为企业带来丰厚的价值回报。本文中权威机构给出的调查数据样本仅为手机用户数,而同样有着移动商务服务需求,使用PDA、上网本、移动PC等产品的用户,却不在调查报告之列。究其原因,由于移动互联网带宽瓶颈以及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局限性等问题,一些高质量移动业务需求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满足。这一方面向企业透视出现阶段移动商务企业群的价值主体就是终端用户,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围绕主体对象进行移动业务开发指明方向。

以用户为主体的移动商务企业群价值关系分析

目前,我国移动商务产业发展处于产业周期初始阶段,产业链业务更新快,市场环境不稳定,上下游企业也处于不稳固的发展变化中。围绕价值主体为核心,理清需求服务关系,探明市场发展方向,则尤为重要。

企业分群是在研究企业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从各个企业提供不同服务类别的角度出发,把现阶段移动商务企业分为技术群和业务群两大类别群体。技术群企业为用户提供基础设备、通信技术保障、安全保障、金融支付等服务;业务群企业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资讯信息、商务等服务。

图1中,技术群包括设备提供商、金融服务商、软件服务商、移动运营商等;业务群包括内容提供商、接入服务商、广告服务商、移动运营商等。作为移动商务现阶段价值源泉的用户,因其业务需求的多样性,与企业建立不同的服务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关系。设备提供商与用户建立终端产品价值关系,金融服务商与用户建立移动支付价值关系,软件服务商与用户建立安全应用价值关系,移动运营商与用户建立通信运营价值关系,内容提供商与用户建立个性增值价值关系,接入服务商与用户建立综合资讯价值关系,广告服务商与用户建立广告业务价值关系,移动运营商与用户建立商务/个性价值关系。

笔者研究中发现,某一移动商务企业与用户之间存在多种服务,产生多种价值关系,可能会分布在不同分类群体中。如图1中的移动运营商具有满足用户多种业务服务需求的特殊企业。不论企业分布在哪个群体中,它们与用户之间建立一种服务关系,必然创造一种相应的价值。这种价值源于用户的业务需求,形成于企业对需求的满足。企业与用户之间业务需求的多样化,造就价值种类的多样化。企业在需求中寻找商机,创造商机,用户则在应用中产生价值,增值价值。也正是源于企业与用户之间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稳定构建,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才不断地扩展细分,移动商务企业才得以扩大发展。

影响移动商务企业群发展的若干因素

(一)用户消费成本高

首先,用户终端产品生命周期短,消费价格高。新产品具有功能齐全,性能优异,价格贵等特点,移动终端用户为提高商务办公效率,跟进电子产品周期,从低端手机,到高端笔记本电脑,新产品均成为用户追逐对象。而移动终端产品为一次性短期消费投资,消费成本之高不言而喻。其次,移动互联网上网费用高。目前移动和有线上网存在两种计费方式。移动互联网上网是按流量计费方式,而传统互联网是按时长计费方式,按照最低标准移动商务50元套餐500M数据总流量来看,套餐可使用流量仅等同传统互联网下载一部电影文件的数据大小,由此可知,现有移动互联网要想在网民中普及,必须解决上网资费高问题。

(二)业务内容匮乏

移动商务的经营运作中,终端用户并不需要服务商提供海量信息,供自己筛选查询,而是要求服务商能够一次性提供精准的业务内容,这是当前流量计费业务模式下,移动商务用户提出新的服务要求。但目前,许多信息资源来自于传统互联网,移动服务商缺少对信息的加工整理,业务内容不仅不具有查询精准性,更不具创新性、及时性等移动特色,因此,难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三)产品功能不全面

虽然移动商务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现已有便携式PC、数据上网本、手机、PDA等移动产品,但多数产品功能简单,不能满足商务应用。比如手机产品存在屏幕小,按键功能性弱等问题,人机交互界面难以达到PC机的应用效果。另外,手机性能稳定性差,无法满足复杂业务的应用。移动上网本、移动PC等产品功能虽然强大,但存在携带不便、不适宜移动状态下随时处理业务等问题。因此,能否研发功能全面、适合移动环境下商务办公的产品,是影响移动企业群发展的技术因素之一。

移动商务企业群发展策略

(一)降低应用成本

扩大产业规模结构,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随着3G业务的全面推广应用,移动运营商新的竞争格局不断形成,移动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因市场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扩大,规模经济的效用也进一步显现,企业经营成本将会得到进一步降低。

推进企业技术革新,降低产品成本。3G技术已经开始商用,技术应用还须经历市场的检验,才能趋于成熟。从摩尔定律可知,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句话说,摩尔定律告知我们,移动商务产品的价格将会不断下降,性能不断提高。因为随着产品市场提出新的功能需求,企业将会加快技术革新,改进产品功能,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最终,用户会接受更多性价比高的新产品。

推动电信机制改革,降低通信业务成本。虽然全国电信企业三分天下,但依旧不能形成有效的业务竞争格局。因此进一步推动电信企业运营机制改革,逐步放开移动业务经营权,鼓励企业参与移动商务的业务服务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另外,加快移动商务资费的调整,降低移动通信上网费用,切实开展移动商务地全面应用,从而促进移动企业群的竞争发展。

(二)开拓业务应用领域

移动商务开展以来,遇到业务服务内容匮乏,业务应用领域狭窄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受前期移动技术发展的局限,导致移动互联网带宽瓶颈和终端产品功能不足等问题。二是由于移动商务是一个新兴产业,业务模式在探索中前行,业务内容缺少提炼和加工,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随着3G技术的全面应用,移动互联网将破除带宽瓶颈,移动产品性能也会得到进一步改进。

移动商务企业发展必须依靠“业务引领,内容为王”来推动。开拓业务应用领域,既是对移动商务成熟业务推广的要求,又是对新领域业务创新的要求。移动商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把业务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且不断地创新业务模式,移动企业群才能快速推进发展。另外,移动商务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用户主导消费趋势也日渐明显,企业若想在一些无差异市场中赢得胜利,只有提升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才是企业在移动产业中发展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制胜法宝。

(三)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关系

虽然我国移动产业发展中企业面临的机会多,但环境多变、业务更新快等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业务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加强价值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地传递业务压力,降低经营风险,而且建立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企业间客户关系,稳固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促进价值链企业共同发展。

(四)政府给予政策指导与规范管理

总体上,移动商务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产业发展中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政府应给予及时地解决和政策指导,促进产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具体到移动商务业务应用,政府对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规章同样适用移动商务企业。同时,针对移动商务的业务应用特殊性,政府应及时出台新的管理规范,指导移动商务企业在合法规定内经营,及早规避政府管理盲点。

结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商务产业链的继续延伸,移动商务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移动增值市场,移动商务无疑是未来移动网络时代的重要领域,同时也必将成为国家关注和学者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移动商务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讨论了终端用户在移动商务初始发展阶段的价值主体地位,提出企业群以用户为核心的价值关系构建,指出企业发展必须围绕用户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业务服务,才能建立持续稳定的价值关系。

3G时代是应用为王的时代,在价值关系的纽带中,移动商务企业群应该合力引导用户,关注移动商务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同时,共同推动用户,选择使用移动商务所提供的各种全新业务,只有不断的在服务中提高质量,在运营中创新业务,才有可能加快培育市场。另外,企业群还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企业间合作共赢关系,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共赢关系,这样,移动商务企业群才能持续良好的快速发展。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对影响移动商务企业群发展的因素给予分析和对策探讨。

通过本文研究,以期帮助企业理清现阶段移动商务的各种价值关系,了解并掌握移动商务企业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便企业找准其在移动商务企业群中的定位,从而在3G市场竞争中寻求机会,创新业务服务,与用户建立一种促进企业发展的价值关系。

参考文献:

1.汤兵勇,雷轶.基于移动服务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12)

2.毕新华,李海莉,张贺迭.基于价值网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9(1)

3.张向国,昊应良.移动商务价值网商业模式与运营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5(6)

4.刘道斌.移动商务的价值链模型研究[J].理论月刊,2009(9)

5.张千帆,梅娟.移动商务商业模式分析、评价与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

6.吴晓波,陈琦,盛玲玲.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篇6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38-02

0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全局。电子商务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孕育出的新浪潮,为了进一步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对农村电商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贵州省先后引入了淘宝农村电商和京东农村电商。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数据,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商业的运营和管理,已经成为传统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将大数据引入农村电商,探讨大数据影响下农村电商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运用大数据有效的开发新产品和挖掘潜在客户,这对推动农村电商向更好方向发展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1 大数据相关内容简述

1.1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是从英语单词“big data”直译而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可以认为数据量巨大,而与海量数据、大规模数据以及超大规模等概念相比完全不同。关于大数据,目前业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定义都是根据大数据特征来定义的。大数据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数据体量巨大(Volume);第二、数据类型复杂(Variety);第三、价值密度低(Value);第四、速度快(Velocity);Merv Adrian[1]认为:“大数据超出了常用硬件环境和软件工具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为其用户收集、管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1.2 数据处理模式 从大数据的4个基本特征可以看出,使用现有方式来处理大数据是不可取的。大数据主要处理的是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通过分布式集群对数据体量巨大的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计算,其中集群结点可以灵活调整。而这种灵活性主要是运用Google提出的MapReduce框架来处理大规模数据集[2]。

2 贵州农村电商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贵州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近年来,贵州省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产品销售搭上新快车、创业就业找到新门路、快递物流得到新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途径。

2014年贵州省电商交易规模758亿元,同比增长132%,网络零售额达到342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近6万人。今年上半年,贵州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493亿元,同比增长31.6%,网络零售222亿元,同比增长30%。

贵州省确定了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8个县获得国家财政部和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同时还增评11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通过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和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带动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贵州省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化合作,签署《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阿里巴巴在品牌、网络、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结合贵州省的生态资源丰富,围绕“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普及、新型高效的农资电商O2O渠道的建设、生态产品电商化供应链的打造、农村金融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发展”等主要内容,提高贵州省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水平。

2.2 贵州农村电商发展趋势 贵州省出台《贵州省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打造有贵州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和创新模式,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与贵州省五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到2017年底,贵州电子商务发展“百千万工程”基本完成,电子商务生态圈基本形成。

3 大数据为农村电子商务带来机遇与挑战

在数据时代,人类的活动基本上是基于数据的活动。而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讲是大数据的竞争,谁能获得和运用好大数据谁将能在数据时代占有先机。电商平台所产生的数据量巨大以及收集到的信息具有真实性、精确性和指向性。因此,大数据在电商行业中的应用具有先天优势。

3.1 大数据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机遇

3.1.1 农村电商企业通过大数据应用创新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活动已经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商业活动方式,这也是商业营销的另一种新模式,数据服务的变革是大数据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村电商企业通过挖掘和分析消费数据来制作具有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营销策略,建立一种比现有营销广告和产品推广策略更为高效新商业模式。农村电商企业可以应用大数据来很好的掌握客户需求,寻找更多的切入点来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同时这也是增加农村电商企业收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2 农村电商企业通过大数据推送精准营销信息 农村电商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客户可以更好的掌握客户信息,以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而提高营销活动效率和降低营销成本。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模式可以帮助农村电商企业降低成本,找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农村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的地区、购买习惯、收入水平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进行细化,同时对消费者的浏览记录以及购买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找出商品营销过程中的规律,这将有利用增强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大数据在电商企业与贵州农村电商活动中的应用

3.2.1 大数据在ZARA中的应用 ZARA是美国的一家服饰生产销售企业,ZARA平均每件服饰价格只有LV的四分之一。但是,打开这两年的财务报表,ZARA税前毛利率比LVMH集团要高出23.6%。

当有客户像ZARA店员反映:“这个衣领图案很漂亮”、“我不喜欢口袋的拉链”等细微未节的细项时,店员都会记录下来并反映到ZARA内部全球资讯网络平台,每天至少有两次传递资讯给总部设计人员,由总部通过数据汇总后做出决策传达到生产线,改进产品样式。

收集和分析海量的顾客意见做出生产销售决策,这样的作法大大降低了存货率。同时,根据电话和电脑数据,ZARA分析出相似的“区域流行”,在颜色、版型的生产中,做出最靠近客户需求的市场区隔。

不仅收集客户意见给生产端,让决策者精准找出目标市场;也对消费都提供更准确的时尚信息,双都能享受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分析师预估,网络营销客至少提升ZARA总营销额的10%左右。

3.2.2 贵州淘宝生态城 贵州淘宝生态城是基于大数据产业而建立起来的大型电业产业城,该生态城不是单一的电子商务,而是线上线下共存的新型淘宝商家。通过整合分析线上、线下销售数据,为商户提供有价值的二次数据,比如什么商品销量好、如何把握季节性来推广农产品、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什么样品牌的农产品等。商品可以通过提供的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以及开发新的商品。

同时,物流园区可以通过获得的数据,对每一个物流中心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对仓储空间以及配送路线进行精准计算,降低了物流仓储和运输成本以及能为消费者提供精准及时的服务。

3.3 大数据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挑战

3.3.1 商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传统的商业活动是基于现实场景完成交易,文件和票据的传递、信息交换以及资金往来等仅发生在交易双方之间,需要经过的中间环节很少,第三方很难接触和获取交易双方的商业信息,所以发生商业信息被窃取和泄漏的概率很低。然而电子商务的交易是基于互联网虚拟的现实场景,交易双方的文件和票据传递、信息交换以及资金往来等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交易双方数据极容易被窃取和篡改,这将给交易双方带来难以估计的后果。大数据处理技术在应对信息安全时进行了性能的全面评估,使其能够及时、精确地定位各类网络攻击或非正常现象,并将这些异常数据收集整理通过分析实施预防措施。

3.3.2 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 农村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挖掘数据的过程中通常要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体现出了大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征。这些数据中一部分是用来分析和预测消费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来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另一部分数据是用来研究未来农村电商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农村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的主要问题是在数据的挖掘和处理上,海量的数据为农村电商企业分析数据增加了难度。从事农村电商企业的人员,缺少发展电子商务大数据的经验和技术,这必定会影响农村电商企业的发展状大。而当前人才和技术的缺失恰恰是农村电商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首要挑战。

篇7

(一)我国在线支付的重新分类

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在线支付至少分为以下几类:

1、产业链源头的银行:各银行网银提供的在线支付服务;

2、产业链源头银行的横向联盟:有央行背景、连接各银行的公司提供的在线支付服务,包括央行可能成立的支付平台、商业银行投资或者联盟成立的支付平台;

3、产业链中的大型企业:包括各电信运营商、公共服务商、互联网运营商、电子商务平台,这些企业往往在过去业务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互联网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所提供的支付服务首先为自己运营而服务,然后以自己的用户为核心,拓展到相关领域。

4、产业链中大型企业的横向联盟:指上述大型企业之间联合成立支付平台;

5、产业链中大型企业与银行联盟:大型企业与银行纵向联合成立支付平台:

6、第三方支付平台:指既无银行投资、也不是为了给自身经营提供支付服务,而是给互联网中的大量企业与个人提供支付服务的平台;

互联网上业务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用户,第二是服务。不同类型支付服务商的竞争优势是有差别的。按照上述分类,第三方支付处于产业链中间,随着前5类支付服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的市场必然走向横向细分与纵向联合。

(二)第三方支付提供什么服务价值

国内常把电子支付服务与第三方支付服务混合起来,容易使得第三方支付的前景看起来扑朔迷离。

从面向用户的服务上看,支付手段不足以区分支付服务的类型。过去行业内对网关支付、钱包支付、手机支付等,作为区分支付服务商的类型,而事实上,支付服务商的差别与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支付手段在技术选择上的壁垒并不高,而不同产业链环节所积聚的用户与市场优势,以及由之带来的服务成本差别,则是本质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呢?

第三方支付是通过与银行的商业合作,以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为基础,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中立的、公正的面向其用户的个性化支付结算与增值服务。突出表现在:

1、提供成本优势。支付平台降低了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直连银行的成本,满足了企业专注发展在线业务的收付要求。中国有大大小企业2600多万,能与银行直连的企业平台与商务平台少之又少,大量的企业走上电子商务后,还需要选择第三方支付的服务;

2、提供竞争优势。利益中立避免了与被服务企业在业务上的竞争,企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不会出现其业务与其他类型支付平台的业务直接、间接竞争,也避免了用户、推广、网上渠道直接、间接被其他支付平台操纵的情况。

3、提供创新优势。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个性化服务,使得其可以根据被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与业务发展所创新的商业模式,同步定制个性化的支付结算服务。而其他类型的支付服务,其平台在产业链的特征,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用户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因为其大量的企业用户的业务,实质上是在一种总的商业模式下变换而竞争的,这对企业长期发展是有风险的,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会受到局限,商业信息的保护可能不够。

(三)用户如何选择第三方支付服务

互联网用户对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态度,是随着第三方支付服务与个人网络消费偏好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银行的网银功能非常有限,加之低效率与功能开放的谨慎,使得初始发展的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只能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勇敢地尝试和推广自己的业务;这个阶段企业用户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选择比较慎重,而个人网络用户往往还无法左右商家对支付平台的选择。由于个人用户的影响力还小,加之这个阶段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往往隐在商户后面而不做太多的宣传,很多企业用户一旦选定支付平台后往往比较稳定、忠诚,而个人用户往往宁愿认为自己是某商城的用户而不觉得自己是某支付平台的用户。

2、中期阶段选择低成本服务于短期目标:这个阶段突然出现了很多号称领先、却缺乏运营经验的支付平台,银行也开始关注网银业务而推进,但仍然不是银行的主要业务方向。用户在这个阶段,由于更多的在尝试互联网上的支付,加之互联网竞争激烈等因素,很多新型企业用户宁愿选择低成本甚至还有赠品的支付服务,或者为了支付安全考虑连接多家支付同时把把流量切向成本最低的。由于企业用户还没有认识到对其最终用户的服务也包括外包的支付服务,而且支付服务商的选择会影响到其未来的商业利益;同时,部分新出现的个人用户部分在选择在线支付服务商方面无差别,而一些有经验的个人用户,已经开始对老牌的支付商开始体现了忠诚和信任。

3、未来阶段服务于自身长期的商业战略:商业上每个环节的低成本未必是最终的低成本。未来阶段,企业用户更加关注支付服务商的产业链定位与自身业务的耦合程度给自己带来的竞争力,包括支付商所拥有的企业与个人用户资源、电子推广销售渠道资源、广告定位能力等。而且企业用户十分关注支付服务商的全面创新能力能否跟得上企业自身的业务变换,把握企业需求十分关键;而个人用户可能会选择不同定位的前三家支付服务商的钱包,来满足自己在网络的消费与价值,并且个人用户对支付商的忠诚度增强,影响到企业商户对支付服务商的选择。

所以,从长期战略看待外包的支付服务及其附加价值,是互联网用户 以及线下用户未来选择在线服务商的重要准则,支付手续费可能退化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因素来考虑。

(四)政府如何看待第三方支付服务

政府对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态度,与第三方支付的服务领域、交易流量、运营方式以及市场竞争有很大关系。当更多的业务走上互联网业务时,政府对在线支商的关注不会低于早先信息化对信息安全的关注。因为大量的经济数据、行业数据、交易资料都会与支付服务商有关,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可能推断出国家经济运行的情况,甚至国家高度机密的项目也可被窥探;更为重要的是,伴随虚拟货币与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国际支付与提现等功能,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与经济行为将更为复杂化,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得复杂化,国际收支变得复杂化,商业运行更加难以捉摸,甚至国家财政收入也变得复杂化。

所以,政府既要规范第三方支付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电子商务方向发展,同时对由此引发的金融稳定、商业合法、国家安全等因素倍加关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五)投资者为什么青睐第三方支付

投资商对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关注有其深刻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直接盈利前景好。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带来在线支付的需求,按照国际规律,这种在线金融增值服务的交易量放大和用户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运营的盈亏平衡,当销售额继续放大后,利润就相当可观;

2、投资组合有价值。投资者特别是面向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投资的投资者,深知中国这些领域的巨大商机,即使支付短期盈利不足,从投资组合角度看,也是值得的;

3、行业独特易退出。支付行业是运营互联网提供金融增值服务的业务,因此这个跨多个领域的投资,为投资者创造概念高价退出提供了可能性;

4、把握其他投资商机。支付平台的交易数据为国内外投资者捕捉所关注领域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情况,提供了先机,投资者甚至不需要做太多的尽职调查,就可以很快确定投资来获取高额利润;

5、投资组合业务相互促进。支付平台积累的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消费数据,为投资者在国内投资的其他企业的竞争策略、销售推广策略决策等,提供了数据支持,从而有助于促进支付以外的投资企业的发展;同时这些企业的发展,也为支付平台的流量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六)第三方支付的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第三方支付目前面临的短兵相接似乎很不正常,但是符合产业竞争的客观规律。原因在于市场还在初期,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的需求还没有深化,支付商的差别化服务还很不够。低层次供给可以无限放大,高层次需求还很不满足,供给与需求的状况决定了市场竞争与价格战的必然。尽管同质化竞争既是残酷的,但这也是行业整合与产业提升的重要推动力。目前看,第三方支付商面临着来自内外的挑战,主要包括:

看得见的挑战:

1、竞争压力:

将竞争放在我们定义的产业链条上看,大型客户以交易量与用户挤压甚至直接提供支付的竞争,产业链源头网络银行服务提高后形成的竞争,事实上加剧了第三方支付的恶性竞争。受限于第三方支付商在产业链中无强大用户资源,网银服务还在发展初期,央行的政策不确定,加之支付服务商的运营开拓不够,特别是投资商的跃跃欲试和支付商不同的长期发展战略,为了获得用户和流量,使得这个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价格战、互相攻击等竞争压力。从直接的低价、免费,到服务费折扣等,把服务竞争到让人叹息的边缘。表面上支付行业如火如荼,多大的商户都可以与各家第三方支付商轮会谈判压价,门牌大的商户更是店大欺客。出现这种情况的责任不在商户,而是支付服务商在低层次的竞争。

2、投入压力:

由于市场与技术的高速变化,作为提供企业在线交易的服务商,服务平台的安全性投入、平台处理能力投入、系统满足多样化用户需求的开发投入、市场开发与市场推广投入等,也是动态增加的。这些投入与运营产生的费用外,产业链源头的银行交易成本还是比较高,使得第三方支付商为了长期发展必须平衡和承担这些投入压力。

3、盈利压力:

上述竞争与投入的压力,使得短期内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商在盈亏平衡下勉强经营。除了个别坚决的投资商外,大部分投资者不可能不对其经营业绩进行盈利考核,使得经营者在各方面投入需要平衡,很容易出现夸大其辞的宣传与名不副实的低质服务。不能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对支付服务则是致命的。

4、服务创新压力:

支付服务的创新包含多个方面:比如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移动pos等支付手段的创新;如钱包支付、点卡积分支付等支付平台模式的创新;b2b,g2b,b2b2c等支付服务模式的创新;还包括从结算、担保、客服等多个方面的创新。除此之外,支付商的重点创新,应聚焦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创新,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的高层次需求的服务创新,以及从传统交易、物流等细分市场中挖掘支付需求而进行的服务创新。

看不见的挑战:

1、安全的风险:

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由于核心是通过在线提供支付服务,产业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安全隐患,都有可能转嫁到支付平台上;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对于提供钱包支付的服务商,其安全的级别不能低于银行的级别,要不断投入、时刻监控、应急处理各种纠纷等。国外支付商的经营预算中有相当的收入比例是投入到安全性投入与安全性纠纷的,对于国内第三方支付商在几乎没有盈利的背景下,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也加大了支付商的经营压力。

篇8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分别就自己的理解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观点。介绍、研究并借鉴西方电子发展的国际模式,并结合我国相关研究成果,显得尤为急迫和关键。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传统商务模式的方式。国外有些学者认为,虽然电子商务模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较只是加入了“电子”的元素,其本质上与传统商务模式并无二致。因此,这些学者大多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传统商务模式的方式。如Rappa等人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就是是企业通过互联网赚钱的方式,并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九种:经纪人模式、广告模式、信息中介模式、销售商模式、制造商模式、联合营销模式、社区模式、订阅模式和使用量模式。

2、电子商务模式是价值驱动和价值创造的一种机制。国外有些学者从价值驱动和价值创造的角度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界定。如Timmers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通过电子市场反映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的运作机制,并提出了11种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虚拟社区、协作平台、第三方市场、价值链整合商、价值链服务供应商、信息中介、信用服务。每种模式Timmers都对三个要素进行了描述,即:商务参与者的状态及其作用;企业在商务运作中获得的利益和收入来源;企业在商务模式中创造和体现的价值。Amit和Zott基于价值驱动力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电子交易处理的架构,该交易处理的组成包括特定的信息、服务、产品,以及从事交易的各方。

3、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实现其商务战略的方式。有些学者从电子商务模式的词源本身来界定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如Osterwalder等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电子商务战略的体现,是对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实现其商务战略在结构层面的概括,是电子商务系统流程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从四个方面描述电子商务模式: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代表了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价值所在,客户愿意为此付款;企业拥有的基础设施和合作伙伴网络,这些对于企业创造价值以及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非常关键;企业创造并努力维持的客户关系,企业必须取得客户满意并由此获取稳定的收入;企业的财务,即企业的成本和收入结构等。

4、从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模式的差异角度来界定电子商务模式。国外有些学者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观察并总结出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模式的不同之处,进而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界定。如Paul Bambury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两个大的类型:移植的真实世界的商务模式,简称为移植模式;伴随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商务模式,简称为禀赋模式。移植模式是指那些在传统经济当中即存在的、并被移植到互联网环境中的商务模式,如邮购模式、基于广告的模式、注册模式、免费试用模式、直销模式、房地产模式、激励模式等。禀赋模式是指那些在传统经济当中并不存在,而是伴随着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介而产生的商务模式,如虚拟社区模式。

二、国内研究现状

1、从价值链角度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界定和划分。如:北京科技大学的赵毅凝根据企业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将电子商业模式分为基础型、制造商主导型、交易型、服务型和内容型。他认为,处于价值链中不同位置的公司,其商业模式、经营策略、收入结构、经营成本、营销方式等有较大的区别,盈利性和成长性也有显著的差别。李全喜,马晓苗通过分析总结基于不同分类体系的电子商务模式,以价值链的分类体系为基准,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网上商店服务、网络经纪商、价值链服务商三类共12种。从信息的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信息内容三个维度对上述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在分析价值链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引入知识价值链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作了探讨与研究。

2、从系统论和全局论的角度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界定和划分。有些学者从系统论和全局论的角度来认知企业,进而界定和划分电子商务模式。如:袁新龙、吴清烈认为,应该把企业看作一个有机系统,从系统层次和结构、系统组成部分的联系和互动上来全局性地把握商务模式。他们把电子商务分为10种业务模式:网上黄页、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购物中心、电子拍卖、虚拟社区、第三方交易市场、价值链整合商、价值链服务提供商、信息中介等。方孜等人则基于对企业产品、定价、渠道、促销、顾客定位、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分析,提出了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属性描述的系统方法,为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性的框架、思路和方法。

篇9

一、传统商业模式

在20世纪中期就有人提出来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它涉及的其实就是企业或商家的一种经营模式,通俗地讲就是用什么方法去赚钱,用怎样的途径达到自己赢利的目的。虽然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出现得比较早,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地被广泛地运用开来。传统的商业模式,如沿街店铺模式、搭售模式、混合超市模式、连锁超市模式等,都有了自己一定的发展基础,在现代生活中也根深蒂固。

在传统商业流通模式下,商品从生产者生产出来之后,转移到消费者的过程中,依次经过批发环节和零售环节。批发商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作为媒介,在生产商与生产商、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接触周旋获利,将各类大批量商品进行多次交易,商品经过运输和囤积再通过零售商销售给消费者。

传统商业营销是一种交易营销,各种交易都是透明化的,都是具体的实在的交易,因此也称之为“有形市场”。现在的沿街商铺,步行商业街等,都是一种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强调将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顾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很强的交流性,可以看到现实的产品并体验购物的休闲乐趣,同时也更能取得了大众的信赖。

因而,长期以来,制造出的产品通过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渠道对外销售产品,产品一般往往需要经历好几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样臃长的供应链,不仅降低了产品的实效性,而且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二、电子商务模式

随着20世纪互联网的兴起,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驱动下新的商业时代到来了,电子商务在近10年内的发展超过了任何一个领域。电子商务也是一种商业模式,但是它必须以互联网为依托。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这种特殊的商务形式从出现至今,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无数惊人的数字。

中国的电子商务即“网络购物”,起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目前网络购物中最有代表的就是淘宝网。淘宝网成立于2003年。至2009年,淘宝网全年销售额逼近2000亿元。随着网购的迅速普及和扩展,淘宝网的营业额不断以惊人速度倍增。2013年的“双十一”,仅这一天淘宝网交易额达350.19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2014年的“双十一”这一天,我国网络零售额再创历史新高,综合性网络零售平台天猫商城当天销售额571亿元。2015年天猫淘宝双11销售额,在上午11小时50分时达到571亿,打破2014年双11全天交易额纪录,2015年双“十一”全天销售额达912.17亿元,创历史新高。

电子商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集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商贸信息网络化为一体,是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和谐统一的新型贸易方式。

信息流、物质流和资金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三个环节,而三流的整合形式,也是决定电子商务模式的基础,即信息服务、交易和支付。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情广告;电子选购和交易、电子交易凭证的交换;电子支付与结算以及售后的网上服务等。

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 TO C)、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 TO B)两种。另外,还有消费者对消费者(C TO C)这种大步增长模式。随着国内网络使用人口的增加,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购物,并以银行卡付款的消费方式蔚然流行,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电子商务网站也层出不穷。

三、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持续冲击下,中国市场的传统商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转型,传统零售行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试水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开始成为传统企业资源的一种新思路。一些在大时代、大数据的影响下开始发展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如苏宁、国美、海尔、格力等传统大企业,纷纷介入电子商务平台,不惜花巨资以及大量人力整合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增加了交易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简化了交易流程,改变了交易模式,带动了经济变革。传统商业贸易形态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面临巨大的影响和严峻的挑战。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价格体系的冲击

电子商务买卖双方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无须中介者参与,减少了交易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卖方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产品介绍、宣传,避免了在传统方式下做广告、发印刷品等大量宣传费用;电子商务实行“无纸贸易”,可减少90%的文件处理费用;互联网使买卖双方即时沟通供需信息,使无库存生产和无库存销售成为可能,从而使库存成本降为零;传统的贸易平台是地面店铺,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是网吧、办公室或家里,大大降低了店面的租金。可见,电子商务在时间和空间上节约了交易的成本,从经济上实现了价值的增值。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经营方式的挑战

在电子商务出现以前,生产和销售是一种分离式的流通渠道,这种渠道是流通职能专门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也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商品的设计者、制造者、批发商、服务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为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交易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运输、储备和整理等与批发伴随的业务也随之发生整合。运输大都会独立出来归入专门的服务项目,整理则由于商品加工的深化而并入生产环节,而储备随着敏捷制造系统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系统的推广而不断萎缩。除此之外,互联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的便利以及选择权更多了,消费者通过点击鼠标就能买到想要的商品,购物时间与精力大为减少。另外,消费者能够利用网络掌握大量的商品信息,对不同商品进行对比,从而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购买机会。当前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全球化趋势明显,企业的产品在网上公,布瞬间就会被全球的消费者知道并且具备统一示范效应。如果传统商业不改变其销售经营方式,那么,传统商业的领地就会被电子商务技术的网上商业逐步蚕食。

(三)电子商务对传统物流配送方式和交易的挑战

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放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是全新的。

新型的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都由网络联系连接,当系统的任何一个神经末端收到一个需求信息的时候,该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可以拟定详细的配送计划,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物流配送的持续时间在网络环境下会大大缩短,对物流配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系统的介入,简化了物流配送过程。传统物流配送中心里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

(四)电子商务对商业企业管理模式的挑战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信息交流主要是在上下级之间进行,中层管理人员是基层和高层的关键纽带,负责上传下达,管理模式呈现为垂直型。借助网络,高层可以随时直接了解下面的情况,基层可以直接与高层对话,这就弱化了中间管理层的功能。

(五)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政策法规的挑战

传统的政策、法规是适应有纸贸易而建立起来的,它无法解决电子商务领域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电子商务立法是在电子商务领域确立起电子商务当事人相互之间的行为规则,调整以电子信息为交易手段而形成的商务关系的规范体系。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法律规则的缺陷、法律规则的模糊、法律规则不协调、争端解决规则不明确。

此外,电子商务还在生产方式、劳动关系、税制、福利分配等方面对传统商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与传统商业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不仅使企业营销成本降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之立于不败之地,更重要的是使广大消费者受益。

电子商务即是对传统商业的一个挑战,也给传统商业带来了飞跃。可以肯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领域将呈现出一片新景象。电子商务代表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也代表了网络时代新型的营销模式,还代表着21世纪新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国零售业、流通业和制造业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地变化,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商务本身,它将人类真正带入了信息社会。电子商务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商业变革。

(作者单位为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费名瑜.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随着Web2.0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社会化电子商务在近几年得到不断的发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迄今为止对社会化电子商务仍没有标准的定义。Kozinets在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中提出的虚拟型社区包含兴趣型社区、关系型社区、幻想型社区和交易型社区[1]。其中交易型社区其实已经具备了“交流互动分享”的社会化媒体的属性和“消费型”的电子商务基因,是社会化电子商务的雏形。社会化电子商务属于混成词术语,最早由Yahoo在2005年提出,表示消费者分享购物体验,彼此获得购物建议,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并能购买的线上场所。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子集,但是社会化电子商务使用社会化媒体协助完成网络购物行为,并且支持交易方互动,分享购物体验等用户生成内容[2]。尽管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化电子商务具有用户生成内容、用户交互、社会网络、享乐型和口碑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社会化电子商务是社会化媒体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一种商务模式。社会化电子商务具有电子商务的基因,因此社会化电子商务允许参与网络购物的各方进行买卖商品和服务。同时社会化电子商务具有社会化媒体的属性,参与网络购物的各方可以进行交流活动,把口碑互动和实际购买结合起来。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给出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定义。社会化电子商务是利用社会化媒体支持交易各方交流互动,分享、传播和推荐商品或服务,从而促进商品和服务交易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

1.2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特点

传统的电子商务只注重买卖,社会化电子商务是在传统电子商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电子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的最大区别是融合社会化媒体,在人际关系、交流活动方面更加凸显。

二、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

2.1社会化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分类。一部分研究者从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业务侧重角度,将社会化电子商务分为以电子商务网站为核心形成社会化媒体、在社会化媒体中添加电子商务功能、社会化媒体和电子商务并重的三种商业模式[3]。另一部分研究者从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形成方式的角度,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分类进行探讨,将其分成第三方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模式、以共同兴趣为基础的社交电子商务模式、媒体导购模式、线下消费线上导购模式四种商业模式[4]。消费者是利用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购物,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平台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Dong-HeeS分析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社会影响下的用户行为,对样本深度访谈得到所需数据,建立了信任、社会支持、意向和意愿之间的关系模型[5]。刘露影从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和传统电子商务的区别着手,对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分析,并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劣势进行研究,从而指导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6]。付华通过对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分析,从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机制的角度分析增强第三方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黏性、用户参与度和忠诚度的途径[7]。

2.2社会化电子商务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研究领域中的消费者购买意愿和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许多学者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进行研究,国外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ChaJ对消费者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不同类型商品的网络购物的购买意愿进行研究,发现感知易用性、感知适用性、社会化媒体使用经历对消费者网络购物的购买意愿有比较显著的影响[8];Holsing和Olbrich利用某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浏览量,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的标签和消费者的好评对网络购物成交率有正向影响,而且社会化电子商务购物平台的直接购物特征越多,越不利于引导消费者购物[9];Liang和Li通过研究发现网站质量和社会支持对消费者持续使用社会化电子商务有显著的影响;Celeste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的群体之间信任度和文化对社交和消费者购买意愿起着很重要的媒介作用。国内学者结合我国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主要针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王馨基于消费者的视角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企业和个人更好地认识并参与到社会化电子商务中[4]。陈洋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在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用户推荐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发展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建议。

篇11

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竞争的形式、活动的速度和领导的实质。激烈竞争和电子商务提供的许多新的机遇迫使传统的公司建立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传统行业的社区服务企业必须要对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对客户、市场和竞争定位的问题进行战略思考。

1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

狭义上的社区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由政府、居委会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范畴有了新的扩展,国家计委在《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义》中,指出社区服务应面向社会、服务社区,除了继续为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外,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领域。因此,广义的社区服务业应包含无偿的福利、低偿或无偿的行政事业和有偿的商业等几个层次。无偿的福利应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行政事业则由卫生、计生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偿的商业性社区服务的经营主体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也是今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服务业岗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的各种无偿或低偿的社会服务。三是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是向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2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社区服务业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业会迅速发展,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将占到全部增加值的2%以上。

2.2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6%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5%~45%,发达国家的就业比重高达60%~80%。

2.3社区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2.4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3.9%。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一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即使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计算,把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由3.9%提高到12%,就大约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

2.5政策积极扶持

2001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强调:要为需求潜力大、就业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3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市场前景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3亿人,有逾10万个左右的社区需建设,所需投资百亿元,社区数字化信息服务市场将达到可观的规模。借助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直接用于改善和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质量,以社区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高水平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区。基于这样一种大众化的综合服务系统,不仅使大众可以从这种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直接受益,同时还可以为社区服务业创立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运营体系和模式。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减轻进入WTO后对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冲击。

4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框架

借助罗伯特·考夫曼和埃里克·沃尔顿提出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可以分析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产生何种的影响。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社区服务、商业流程、社区市场、社区经济五个层次搭建分析框架。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以多种方式被服务商和消费者所使用,服务商借助电子商务技术生产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品种。这样,服务商和消费者成为社区经济的参与者并承担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构成服务商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消费者在服务商的竞争和创造价值的创新过程中也获得了实惠,成为价值的受惠者。

据图1,电子商务技术(层次一)加强了服务商和社区服务产业对社区服务(层次二)和商业流程(层次三)的创新能力。随着这种创新能力的增强,服务商不断改善他们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进而在社区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新的服务和商业流程构成了一个新的交易市场。在这个新的互联网电子市场(层次四)中,形成了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等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结果,服务商的性质和市场组织的边界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服务产业结构和服务商市场结构调整的力量,由此构成了对社区经济(层次五)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监管模式的变化等。

5社区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模型认为,五种主要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这些作用力的结合决定了行业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在行业参与者间分配的。这种行业分析可以帮助公司制定战略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因为这五种作用力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电子商务是如何影响波特模型所描绘的行业结构的。

6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业的影响

布洛奇和塞戈夫(BlochandSegev~996)从价值附加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他们的模型将电子商务的影响分为三大类:电子商务改进了直接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企业。

6.1改进直接营销

服务促销:电子商务通过与客户直接的、信息量丰富的、交互式的接触,促进了服务的销售。

新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借助其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以及通信的双向特性,为现有产品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

直接的节约: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人节约大量金钱(与通过非电子化方式发送和通过增值网发送比较)。

经营周期的缩短:整体优化的供应链使得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提升。

客户服务:允许客户查找到详尽的在线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品牌和公司形象:利用网站可以迅速建立起公司形象,并巩固自己的公司标识和品牌形象。

6.2改变企业

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学习: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迫使企业迅速适应新技术,并向它们提供试验新服务和新流程的机会。各企业将不得不迅速学习各种新技术,伴随着学习而来的是战略和结构的调整,这些调整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改变工作性质:

在数字时代,工作的性质将被改变,这些改变正在创造新的机遇和风险,并迫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工作、职业的问题。企业将必须把员工当成最宝贵的资产。它将不得不经常培训员工并授予员工权利,同时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6.3重新定义企业

篇12

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竞争的形式、活动的速度和领导的实质。激烈竞争和电子商务提供的许多新的机遇迫使传统的公司建立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传统行业的社区服务企业必须要对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对客户、市场和竞争定位的问题进行战略思考。

一、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

狭义上的社区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由政府、居委会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范畴有了新的扩展,国家计委在《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义》中,指出社区服务应面向社会、服务社区,除了继续为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外,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领域。因此,广义的社区服务业应包含无偿的福利、低偿或无偿的行政事业和有偿的商业等几个层次。无偿的福利应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行政事业则由卫生、计生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偿的商业性社区服务的经营主体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也是今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服务业岗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的各种无偿或低偿的社会服务。三是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是向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二、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社区服务业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业会迅速发展,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将占到全部增加值的2%以上。

2.2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6%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5%~45%,发达国家的就业比重高达60%~80%。

2.3社区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2.4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3.9%。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一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即使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计算,把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由3.9%提高到12%,就大约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

2.5政策积极扶持

2001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强调:要为需求潜力大、就业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三、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市场前景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3亿人,有逾10万个左右的社区需建设,所需投资百亿元,社区数字化信息服务市场将达到可观的规模。借助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直接用于改善和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质量,以社区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高水平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区。基于这样一种大众化的综合服务系统,不仅使大众可以从这种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直接受益,同时还可以为社区服务业创立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运营体系和模式。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减轻进入WTO后对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冲击。

四、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框架

借助罗伯特·考夫曼和埃里克·沃尔顿提出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可以分析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产生何种的影响。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社区服务、商业流程、社区市场、社区经济五个层次搭建分析框架。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以多种方式被服务商和消费者所使用,服务商借助电子商务技术生产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品种。这样,服务商和消费者成为社区经济的参与者并承担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构成服务商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消费者在服务商的竞争和创造价值的创新过程中也获得了实惠,成为价值的受惠者。

电子商务技术(层次一)加强了服务商和社区服务产业对社区服务(层次二)和商业流程(层次三)的创新能力。随着这种创新能力的增强,服务商不断改善他们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进而在社区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新的服务和商业流程构成了一个新的交易市场。在这个新的互联网电子市场(层次四)中,形成了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等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结果,服务商的性质和市场组织的边界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服务产业结构和服务商市场结构调整的力量,由此构成了对社区经济(层次五)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监管模式的变化等。

五、社区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模型认为,五种主要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这些作用力的结合决定了行业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在行业参与者间分配的。这种行业分析可以帮助公司制定战略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因为这五种作用力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电子商务是如何影响波特模型所描绘的行业结构的。

六、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业的影响

布洛奇和塞戈夫(BlochandSegev~996)从价值附加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他们的模型将电子商务的影响分为三大类:电子商务改进了直接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企业。

6.1改进直接营销

服务促销:电子商务通过与客户直接的、信息量丰富的、交互式的接触,促进了服务的销售。

新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借助其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以及通信的双向特性,为现有产品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

直接的节约: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人节约大量金钱(与通过非电子化方式发送和通过增值网发送比较)。

经营周期的缩短:整体优化的供应链使得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提升。

客户服务:允许客户查找到详尽的在线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品牌和公司形象:利用网站可以迅速建立起公司形象,并巩固自己的公司标识和品牌形象。

6.2改变企业

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学习: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迫使企业迅速适应新技术,并向它们提供试验新服务和新流程的机会。各企业将不得不迅速学习各种新技术,伴随着学习而来的是战略和结构的调整,这些调整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改变工作性质:在数字时代,工作的性质将被改变,这些改变正在创造新的机遇和风险,并迫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工作、职业的问题。企业将必须把员工当成最宝贵的资产。它将不得不经常培训员工并授予员工权利,同时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