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09:32: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经常会利用游戏,因为游戏受到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花哨,十分热闹,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师的预设。但时间一久,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降低,原有的最初的学习热情已经不复存在,原始的兴趣正逐渐地消失,他们在有些重复的游戏中显得无精打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如果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以下规律,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够恰当,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巩固复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导致了教学的畸形,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能令人满意,面对如此教学危机,急需小学英语教师的反思,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不长,对待英语又不能像汉语一样,从小就学说汉语,利用汉语交流,这就直接导致了英语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小学生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力。所以,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重点是教师的讲解,讲解要做到耐心生动,注意讲解的语境,知识的传授要具有启发性,不能照本宣科,单板、生硬地向学生灌输,同时,还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其他一些教学方法。
二、愉快教学法
愉悦轻松的教与学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和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因为,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情景教学来模拟教材中的场景,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此外,可以利用一些唱英语歌,观看英语电影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
三、演示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6.035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6-0126-05
Abstract: It is one of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to identify the effective compounds in the study on new TCM. Because of the integrity of the effects of TCM, the diversity of constituen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targets and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componen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efficacy substance research method is generally not high.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ought of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activity relationship, there are inevitable quantit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its biological activity. The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activity relationship research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etect the effective compound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ommon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used in the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activity relationship research,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n basic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TCM.
Key words: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TCM; basic effective components; evaluating pharmacological effect;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neural network; review
中是一个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杂体系,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1]。目前基于还原论的活性成分追踪分离方法仍是最常用的研究模式。该模式简化了研究对象,操作性好,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该方法割裂了各组分间的关系,常出现组分越纯、活性越差的结果[2]。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定量构效关系”将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表达和描述。根据此研究思路,1999年,周立东[3]在天然药物研究中提出了“定量组效关系”的概念,在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的同时进行药效学研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建立药物组成-效应关系,从而寻
找中药的药效物质[4]。利用该方法有可能寻找到“无明显药效的化合物定量配合而形成的有效药物”[3]。本文对组效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进行综述,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借鉴。
1 组效研究常用方法
1.1 谱效学
谱效学是进行中药组效研究最常见的方法。中药指纹图谱具有整体、宏观和模糊等特点,能较大程度反映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适合于中医药传统理论研究的需要[5]。谱效学研究在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基础上,将标示物质群特征的色谱峰与药效结果联系起来[6]。谱效研究包括指纹图谱的建立、药效评价和谱效关系数据处理[7]。
目前,谱效关系的分析方法仅是单一色谱峰与药效的相关分析结果,不能阐明中药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特点,且这种结果是在诸多未知成分共存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将筛选出的若干组分或成分组合,药效结果未必可以重现[8]。
1.2 中药血清化学与血清药理学
中药口服后,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等过程,最终发挥药效的成分存在于吸收入血的成分中,包括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9]。有研究将含药血清的药效强度与血清指纹图谱中色谱峰进行比对,以此寻找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10-11]。该方法考虑了机体对药物体内代谢的影响,使得利用体外细胞实验药效结果更符合中药发挥药效的实际情况[9]。
该方法目前主要是利用体外细胞模型进行药效评价,还有学者在体监测体内药物成分和机体指标变化,结果更为直接、可靠。吴环宇等[12]在研究黑顺片血浆指纹图谱与抗心衰作用的谱效关系时,利用UPLC-QTOF/MS建立了大鼠灌胃黑顺片醇提物的血浆指纹图谱,并连续监测心衰大鼠的血压和心率,再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黑顺片入血成分指纹峰与药效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贺福元等[11]提出进行体内血清指纹图谱研究应注意血样采集时间。因为药物在体内代谢不同时间的原成分和代谢成分是不同的。
1.3 代谢组学方法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征。目前进行组效研究时成分辨识难度大,单一活性评价不符合中药多靶点的作用特点。针对以上问题,许海玉等[13]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即基于药物代谢物组学进行药物成分辨识,基于代谢组学进行药效活性评价,基于系统建模进行成分与药效活性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代谢组是反映机体状况的、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出现的特定的小分子的集合,代谢组的变化可体现为药效。中药所表现出来的药效强度通常较弱,对特定病证的疗效优势不能通过多个“弱效应”的简单加和来体现。通过代谢组学可以获得疾病相应的代谢标志物群,不仅可以反映与疾病相关的代谢特征网络体系,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代谢组学基于全局观点的整体性研究方法,适用于中药整体效应评价[13]。药物代谢组学是药物进入体内随时间和空间生物转化的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中所有的代谢产物。代谢组学能够检测到成分组合变化造成代谢组的变化,代谢组与药效活性具有关联性,为分析“组效关系”提供了可能。但如何有效、高效地发现组学研究产生的巨量数据中隐含的有用信息是该方法的重点及难点[2]。
2 组效研究常用技术
中药组效研究主要涉及组分研究、药效评价和组效关系研究3个方面的技术。
2.1 组分研究
目前中药组分常用的分析技术有色谱法和光谱法。色谱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薄层色谱法(TLC),以及不同方法的联用技术如HPLC-MS、GC-MS等。对于色谱分析还包括不同检测器的使用,例如液相检测器有紫外、荧光、蒸发光散射等不同检测器。光谱法有核磁共振、红外等方法[14]。
HPLC适用于多数化合物的分析,使用最为广泛。GC具有分离度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号及样品用量少等优点,主要用来分析样品中挥发性成分[7]。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由于其高分离效率、高速度、低消耗、无污染,已成为中药指纹图谱检测的又一重要技术[15]。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目前广泛使用,不仅能检测更多成分,建立响应更强的指纹图谱,还能实现化合物的定性,解决了大量谱效研究药效相关色谱峰结构不明的问题[7]。目前常用的技术有HPLC-MS/MS、HPLC-Q-TOF-MS、UPLC-IT-TOFMS、UPLC-Q-TOF-MS等[16]。
除以上方法外,毛晓丽等[17]利用红外指纹图谱研究了两面针抗癌活性的谱效关系。周艳林等[18]用TLC-生物自显影法导向分离菝葜中抗氧化活性成分。1H-NMR谱图需要较少样品,扫描时间短,容易获得。郑晓芬等基于1H-NMR指纹图谱研究逍遥散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抗抑郁的谱效关系[19]。
中药中各类成分性质差异大,仅一种检测器或一种分析方法建立的指纹图谱往往难以全面反映中药的化学组成。李云飞等[20]提出了中药“多维指纹图谱”研究,即采用不同样品预处理方法、不同仪器分析方法获取多张指纹图谱,以实现信息的互补,从而获得较为完整的样品化学信息。范骁辉等[21]提出了“多元指纹图谱”概念,开发了基于信息融合的多元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方法,在分别建立丹参酚酸类成分和三七皂苷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的基础上,建了复方丹参滴丸多元HPLC指纹图谱。Yi L等[22]利用多种检测器串联,分析了中药复方“当归补血汤”中的黄酮类、皂苷类、有机酸类和挥发油类物质。
不仅如此,中药中各成分间含量相差悬殊,现有方法获取的图谱无法保证同时测得的各成分的准确性、重复性及微量性。此外,指纹图谱的共有峰均靠人为确定,在数据分析时响应低、分离差的色谱峰往往被忽略。有学者提出从精确与模糊两方面建立谱效关系。对于可以准确定量的成分,探索含量与药效的关系;对于不能准确定量的化学成分,从有无的角度定性探讨对药效的影响[8]。
2.2 药效评价
2.2.1 模型及评价指标 目前用于中药组效研究的药效学评价方法涉及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层次的研究,可分为在体病理动物模型实验和离体器官/细胞实验[14]。有学者认为在体动物模型可以体现中药的整体调节作用,应尽量选择在体动物模型[7,20]。
选择的药效指标应该能够反映中药功能主治,并具备快速、准确、样品用量小等特点[7,20]。中药多具有多种药效,有时会有相反的作用,选择不同的药效指标,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结果,所以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16]。多数学者推荐采用多药效指标以更全面反映中药的药效,但要寻求多个指标的同时最优化,即构成多目标优化问题。目前多目标优化方法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权重系数法和第1、2代进化算法[23]。
为了提高药效检测的通量,有学者提出可以探索建立基于体外细胞模型甚至计算模型的多指标药效检测方法,并采用整体动物模型对谱效关系辨识结果进行验证[7,20]。
除了以上提到的2种药效模型,目前也会用到一些化学方法评价药效。如DPPH自由基法已成为国际上较为公认的一种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被频繁地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24]。梁从莲等[25]将不同批次的金银花甲醇提取物加入DPPH溶液中考察不同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除此之外,李红艳等[26]通过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明确了红花中酪氨酸酶抑制剂成分。孔维军等[27]采用微量热法研究了左金丸及类方HPLC指纹图谱与生物热活性的“谱-效”关系。刘荣华等[28]研究了山楂叶HPLC指纹图谱与其抗大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以上方法简单、速度快,符合高通量筛选的要求,但较难体现中医的整体性特点。
姚卫峰等[29]提出了“谱效整合指纹谱”法。通过离线或在线的活性检测方法,构建与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峰相对应的活性指纹谱。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中药化学信息各自对应的生物活性信息,如利用HPLC- DAD-CL联用系统,建立了稳定的H2O2、O2・?清除活性的在线分析技术平台,测定了银杏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指纹谱。韩彦琪等[30]采用UPLC-Q-TOF结合核因子-κB(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发现玫瑰花提取物中7个单体物质可能为潜在的NF-κB抑制剂。该方法速度快,能获得各色谱峰对应化合物的药效活性,但割裂了各成分之间的联系。
2.2.2 给药剂量 在进行药效评价时,特别是整体动物实验,给药浓度与发挥药效的物质浓度不一定呈线性关系,而且药物产生药效的药量区间也是未知的,故在实验设计时应考虑药量。鄢海燕等[31]研究发现,随着给药剂量由增加,瓜蒌薤白滴丸各共有峰与肌酸激酶的关联度也逐渐增加,随着给药剂量的不同,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的关联顺序并不相同。目前研究中一般采用一个有效剂量进行实验。陈红鸽等[32]在研究不同粒度赤芍药材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谱效关系时,首先摸索了样品添加量,发现40%赤芍药材提取液对肝星状细胞LX-2增殖抑制效果最好。
还有学者研究了不同剂量药物指纹图谱,但该剂量与动物灌胃给药剂量之间相关度不大[33]。
2.2.3 实验设计 进行组效研究时,多选择产地、品种、提取部位或炮制方法等差异的药材作为研究对象。符继红等[34]通过分析新疆3个不同品种的17批薰衣草精油样品,研究了薰衣草精油化学组成与抑菌活性的相关性。
在进行复方研究时,多将原方重新组合获得多个不同的处方进行研究[15]。常用的方法有拉丁超立方抽样、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法等。许雯雯等[35]在进行气滞胃痛颗粒复方药材抗炎活性谱效关系研究时,使用Isight软件对各药材量进行拉丁超立方采样,柴胡、甘草、延胡索、枳壳、香附均按0~10 g,白芍按0~15 g抽样,进行20次实验。何昱等[36]在进行麻黄汤处方剂量的多目标优化研究时,将麻黄汤4个组方药味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进行4因素4水平的L16(45)正交组合,组成各药味用量配比不同的16个组方。杨鸿等[37]在进行甘草总黄酮、银杏叶提取物、羊藿总黄酮和黄芪总苷4个中药组分不同配伍剂量体外清除DPPH和多环芳烃的研究时,采用均匀设计U12(124)进行剂量配比关系研究。
除此之外,也有使用不同厂家、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样品进行研究[15]。梁建娣等[38]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醋、乙醇、水作为提取溶剂提取少毛北前胡,建立相应的HPLC指纹图谱,并比较各提取物镇咳活性。
2.3 组效关系研究
目前定量组效的验设计、数据处理主要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将多变量分析方法引入化学研究,通过解析化学测量数据,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物质系统的化学信息及其他信息[39-40]。常见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分为多元统计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
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在多个对象和多个指标互相关联的情况下分析它们的统计规律,目前应用于研究中药组效关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有回归分析[41]、相关分析[42]、主成分分析[43]、偏最小二乘分析[44]、灰色关联度分析[45]等。由于中药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并不一定能用统计关系完全表达,多元统计分析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模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削弱了统计分析的泛化能力[40]。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大脑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主要借鉴了人脑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过程,以数学网络拓扑结构为理论基础,由多个非常简单的处理单元按某种方式相互连接形成计算系统,具有学习、记忆、联想和计算功能。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地对模型不确定的数据进行大规模非线性自适应信息处理,自动调节不同类型的非线性响应,更加适用于复杂的非线性的数学处理。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组效关系研究中[40]。方法有BP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46]、变结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47]、径向基神经网络[48]、支持向量回归机[36]等。虽然,人工神经网络适用于复杂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且大部分模型预测精度优于统计分析模型。但以上各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且神经网络是高度非线性的大型系统,不可能完全阐明中药中各组分与其药效之间的作用关系,故尚需进一步完善[36]。
3 结语
综上所述,组效研究体现了中药整体性的特征,适于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手段尚存在许多问题。在组分检测方面,对于中药中的大极性成分,如多糖、蛋白类成分尚无较好的检测方法,而现有大量研究证明这类成分具有重要的药效作用。在药效评价方面,尚无合适的药效模型和合适的药效指标可以全面体现中医证候的特点。常用的体外细胞模型等适合高通量筛选的方法,无法全面体现中医证候的特点。在组效关系方面,大部分研究无法回溯,利用得到的结果进行组分配比得到可以反映原方的组分群。所以,对于组效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洪军,雷燕,唐仕欢,等.发现・辨识・优化――中药新药设计的核心与关键[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153-158.
[2] 蒋海强,李运伦,周洪雷,等.从“谱-组关系”探索方剂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靶点的研究思路[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3):179- 181.
[3] 周立东.建议在天然药物研究中建立“定量组效关系”(QCAR)概念[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1999,1(2):33-34.
[4] 姜华,高原,杨景明,等.源于“整体观”思想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概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6):1027-1031.
[5] 肖红斌,刘丹,刘艳秋,等.临床导向的创新中药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20-24.
[6] 李戎,闫智勇,李文军,等.创建中药谱效关系学[J].中医教育,2002, 21(2):62.
[7] 曾令军,林兵,宋洪涛.中药谱效关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8):1425-1432.
[8] 潘学强,黄菊英,龚慕辛,等.谱效相关分析方法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3,32(10):731-735.
[9] 窦志华,罗琳,候金燕,等.基于方剂配伍含药血清“谱-效关系”的茵陈蒿汤保肝作用药效物质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2):1968- 1972.
[10] 刘莉,李文兰,丁晶鑫.基于“谱-效”相关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25(3):410-415.
[11] 贺福元,罗杰英,刘文龙,等.中药谱效学研究方向方法初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6):44-50.
[12] 吴环宇,许妍妍,卢志强,等.黑顺片血浆指纹图谱与抗心衰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J].中草药,2015,46(6):861-865.
[13] 许海玉,唐仕欢,陈建新,等.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与策略[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30-35.
[14] 华小黎,王新桂.指纹图谱与谱-效关联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0):127-128.
[15] 赵海燕,韩旭.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思路与应用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4,9(4):537-539.
[16] 秦昆明,郑礼娟,沈保家,等.谱效关系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6-31.
[17] 毛晓丽,覃禹,蔡鹃,等.两面针红外指纹图谱与抗癌活性的谱效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3,32(1):91-96.
[18] 周艳林,闵建国,王力生,等.TLC-生物自显影法导向分离菝葜中抗氧化活性成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799-802.
[19] 郑晓芬,陈磊,秦雪梅,等.基于1H-NMR指纹图谱研究逍遥散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抗抑郁谱效关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3):563-568.
[20] 李云飞,程翼宇,范骁辉.中药多维谱效关系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天然药物,2010,8(3):167-170.
[21] 范骁辉,叶正良,程翼宇.基于信息融合的中药多元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计算方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27(1):26-29.
[22] YI L, QI L W, LI P,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bioactive constituents in Danggui Buxue Tang for quality control by HPLC coupled with a diode array detector, an 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 and mass spectrometry[J]. Anal Bioanal Chem, 2007,389(2):571-580.
[23] 李越埽苑婕,陈超.多目标优化方法在中药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30(3):389-391,封3.
[24] 张雷,丁晓萍,戚进,等.HPLC-DPPH在线联用技术评价茶的抗氧化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2,43(3):236-240.
[25] 梁从莲,刘红燕,崔媛,等.金银花指纹图谱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谱-效关系[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7):44-46.
[26] 李红艳,刘艳杰,王倩,等.红花中酪氨酸酶抑制成分的快速筛选和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8(2):170-174.
[27] 孔维军,赵艳玲,山丽梅,等.左金丸及类方HPLC指纹图谱与生物热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J].化学学报,2008,66(22):2533-2538.
[28] 刘荣华,余伯阳,陈兰英,等.山楂叶抗大鼠PMN呼吸爆发谱效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884-1889.
[29] 姚卫峰,胡育筑,牟玲丽,等.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色谱指纹图谱预测银杏叶总抗氧化活性[J].分析化学,2009,37(3):383-388.
[30] 韩彦琪,周梦鸽,王增勇,等.基于生物活性导向的UPLC-Q/TOF方法的玫瑰花抗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J].中草药,2014,45(19):2797- 2802.
[31] 鄢海燕,邹纯才,魏美玲,等.瓜蒌薤白滴丸抗心肌缺血的谱效关系研究[J].中药材,2015,38(9):1908-1914.
[32] 陈红鸽,肖云芝,刘朝勇,等.不同粒度赤芍药材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5,8(4):428-431.
[33] 陈华国,周欣,赵超,等.马兰草抗炎活性部位量效关系及高效液相色谱-效关系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4):1190-1193.
[34] 符继红,唐军,廖享,等.基于抑菌活性成分的薰衣草精油组效关系研究[J].质谱学报,2015,36(5):403-410.
[35] 许雯雯,王帅,孟宪生,等.神经网络结合灰色关联度法对气滞胃痛颗粒复方药材抗炎活性谱效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1806-1811.
[36] 何昱,盖玉权,周惠芬,等.麻黄汤处方剂量的多目标优化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270-1275.
[37] 杨鸿,吴彦,马琰岩,等.具抗氧化活性的中药有效组分的配伍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1826-1829.
[38] 梁建娣,封德梅,胡芳,等.少毛北前胡水提取物镇咳作用的组效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4):15-18.
[39] 李顺勇,宋云胜.组效关系中临界值的确定[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70-72.
[40] 孙磊,张超,田润涛,等.色谱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3种乳香的鉴别和质量评价[J].中国药学杂志,2015,50(2):140-146.
[41] 钱俊,尹莲.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HPLC指纹图谱归属分析及谱效关系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40-45.
[42] 黄勇,齐晓岚,官志忠,等.灯盏细辛组分对脑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8):1038-1041.
[43] 孙琴,马丽,李兰,等.板蓝根中红细胞凝集效应组分的谱效关系研究[J].中草药,2012,43(1):125-130.
[44] 张磊,聂磊,王唯红.黄芪注射液色谱指纹图谱与抗氧化作用的相关分析[J].中药材,2009,32(11):1757-1760.
[45] 梁建娣,赵良功,刘小花,等.少毛北前胡化痰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894-2897.
[46] 侯恩广,李树彬,李珂,等.基于神经网络的中药黄芩药效评价方法研究[J].山东科学,2011,24(1):72-76.
[47] 范骁辉,程翼宇.中药复杂组效关系的变结构神经网络辨识方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25(11):2004-2009.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96-02
什么是德育?简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目前,中国中小学各级学校均开设了相关的德育课程,但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近年来,学生的品德问题十分突出,并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如何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特别是探索在中小学怎样进行德育课堂教学对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一 中小学德育课堂现状
1.德育课程地位边缘化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分数论”泛滥,有的家长和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很少真正关心学生品德发展状况。
许多中小学校虽然开设了德育课程,但是德育课程教学大多走走形式,变成了影视欣赏课、作业课,德育课程往往被其他考试课程取代。
2.德育课程内容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在教学效果上注重德育知识对学生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及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重视集体德育目标的培养,轻视个体的引导。在中国德育主体是一种非专门化的形态,有的德育教师的角色往往由班主任、退休老教师或其他任课老师充当。在教学过程中,将德育知识的传授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传授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大脑长期处于欠兴奋状态,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3.德育课程内容政治化
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划分的,包括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中国中小学的德育教学中,有的偏重于集体主义教育和政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政治觉悟,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塑造,走向了德育目标的片面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价值理念多元化是社会的一大特点。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简单粗放地视为“政治思想教育”,往往导致学生个人道德水平的下降,缺乏基本道德观念。
二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的未来着想,使学生能顺利达到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指与儿童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来某些时候可能遇到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是儿童不管从事任何活动,所必需的基本道德素质。教育根本目标在于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的五种道德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心的是后者。
2.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育(道德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方式才能发挥作用。赫尔巴特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直接联系。教师要向学生讲授道德规范,使学生具有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另外,他又强调“多方面兴趣”的建立。“多方面的兴趣”指教学近期、直接的目的。所谓“兴趣”指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可引起学生“兴趣”的产生,其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育性教学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
3.训育
所谓训育,在赫尔巴特看来,即有目的地培养儿童性格的道德力量。从某种意义讲,他所谓的儿童管理也是道德教育一种。而儿童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来预防某些恶行。训育可分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在训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引起学生做出选择”,教师和家长不能代替儿童做出决定,关键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证实教育者的告诫,并且在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时能做出正确选择。另外,训育的作用还在于使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保持冷静和头脑清醒,避免狂热的冲动,从而培养审美的判断和品质。
三 启示
1.德育课程内容的目的性与实用性
德育课程内容指在德育课上向学生传授具体的道德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理论中的训育部分就强调对在儿童进行有目的的性格形成的道德力量。首先,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德育课程内容的目的性,德育教师应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为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在课前要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避免德育课堂教育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做法。其次,德育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在中学阶段,德育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过分强调德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学生就会对这种枯燥的知识体系缺乏兴趣。德育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要主动关注社会及校园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向学生介绍相关的道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德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德育教学方法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目前,中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类:语言说理、形象感染、实际训练和品德评价。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小学校过多地使用语言说理的教学方法,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将德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实际学生接受的情况较差。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德育知识本身,而没有真正认识其深刻内涵,就更谈不上德育知识的应用。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在中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要多运用形象感染和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设置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同时,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及时地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
3.关注个体的需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中国当前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德育目标的共性,甚至有的中小学德育教师将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德育的需要,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在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个体需要,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尚忠、吴小林.体验式教学:中职德育课堂的新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什么是教育;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主观的吗;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明确理解和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社会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素养;义务教育的含义;怎样加深理解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2.教学工作
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什么是课程;课程设计工作包括什么内容;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环节;什么是教学原则;科学性知识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什么是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班级上课制及其优点;课的类型及其结构;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备课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国际教学改革的趋势。
3.德育工作
德育的概念;道德与思维;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原则的概念;正面疏导为主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德育工作的途径;德育常用的主要方法。
4.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班主任主要工作及其方法。
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形式;组织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方法。
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
1.学习概论
学习的含义及其三个要点;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的迁移。
2.知识的学习
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概念形成概念同化;解决问题与创造性的含义;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因素。
3.技能的学习
什么是技能;技能的种类;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方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练习的条件。
4.品德及其形成
品德的定义和品德的构成;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与条件;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
5.教师的心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辩文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数学解题审题需要语文知识,物理的证明归纳也需要语文知识,如不掌握一定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你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学好;思想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两者相辅相成,既教书又育人。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势在必行
1.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2.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方面内容,是对小学阶段德育的宏观规定,需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并且具体化、直观化。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草船借箭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数课文能体现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能在漫长的教学中做到既能讲文又能传道的有机渗透呢?在此本人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1.课前分析好每篇课文的重点渗透内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几百篇文章中无不涉及,但偏重不一,教师必须在课前推敲斟酌,找出渗透重点。如,政治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道德渗透包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等;心理品质渗透包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有了这些渗透重点,教师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教育,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显著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课上灵活运用渗透方法传道育人
语文课堂具有形象性、情谊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生命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好的教学素材必须用高效可用的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预期效果。常用的渗透方法有“设身处地”的方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身临其境”的方法。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收、理解。这就需要准备充足的挂图、教具,使教材内容变为直观的东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印象。口而诵,心而为,只有学懂课文,德育渗透才有效果。
3.课下偶尔布置实践作业,将德育教学渗透到生活中
可以在学完赞美父母的文章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给父母捶背、洗脚,吃完饭后主动刷洗餐具等实践作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和操持家务的劳累,这比课堂上的说教更有教育作用;也可以在学完赞美清洁工阿姨的文章后,组织班级去街道义务清洁,让他们体会到清洁工阿姨们工作的辛劳,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完善的人格可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谐,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并对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者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35-01
英语教学相对于语文,要简单直接的多,因为它只需要将最直接的单词、词组、句子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而不像语文还需要理解文章的背景,句子背后的含义,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样说来,英语教学就是纯粹的词汇句型的教学了。其实,这是对英语教学的一种错误理解,在英语教学中,同样存在着思想教育,同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而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挖掘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教育,第一步就是挖掘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
案例一: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1 Public signs这一单元介绍了众多公共场所的告示牌,如No smoking,No littering, No parking,Be quiet等。通过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公平准则,树立起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感。
案例二:牛精小学英语4B Unit3 What’s your job这一单元中介绍的是职业类单词,如:cook,driver,farmer,waiter, waitress,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职业类的单词,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各行业的职业人员,并可以询问学生理想的职业。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2.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与思想教育的具体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细想性,而这些思想性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化为思想教育呢?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与一些德育方法有着紧密联系。这些教法及活动体现出了细想教育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紧密渗透。
①角色扮演法体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角色扮演法是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让儿童扮演处境特别的求助者或其他有异于己的社会角色,使扮演者暂时置身于他人的位置,按照他人的处境或角色来行事、处事,以求在体验别人的态度、方式中国,增进扮演者对他人及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同。而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角色扮演法让小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自编对话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法对发展小学生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有着重要意义。
②情景体验法体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情景体验法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常会使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中的情景是教师创设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通过情景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向善、爱美、求真的积极心。
③合作学习法体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合作学习法是中小学生重要的德育方法。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运用合作学习法,开展pair work、 group work 等合作方式,给小学生练习语言并相互学习的条件。合作学习法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归属感、自尊心和成就感。
④榜样示范法体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业绩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养成行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榜样示范法进行思想教育。
案例三: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On the farm A部分的对话内容是关于国庆期间在农场的劳动经历。对话中海伦在农场上浇树,捡鸡蛋,摘苹果……教师就可以将海伦作为榜样示范,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工作。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增强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使小学生多方面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将思想教育融入英语课外活动中
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的常见活动有:英语小品、英语短剧、英语演讲比赛等等,其中以英语短剧较为常见。一些英语短剧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如Pull up the turnip,the ugly duck,the fox and the tiger等等。
1.通过小学英语课外教学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进行思想教育
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一样,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也渗透着思想性。
案例四:英语故事《龟兔赛跑》,教师就可以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学生: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事要踏踏实实,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我在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时候,渗透了这个故事,并且课后让他们用现在进行时自己编写对话的时候,很多学生续编了这个小故事,还进行了表演。通过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精髓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熟练掌握现在进行时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记得更加深刻。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开展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通过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小学生培养崇高的品德、健全良好的个性、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方式,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这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和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小学生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摒弃陋习,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在社会上,有如下几种社会现象
(一)不尊重长辈、父母。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少年对父母的情感即是依恋父母,又有抱怨,因为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昔日在他们看来是最完美的父母和老师,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尤其是当父母和老师继续把他们当孩子看时,他们就会产生反感,认为是对自己不尊重,不信任的反映,所以他们把成年人正确的规劝也看成“监护”来反对。对父母和长辈就产生了不尊重的表现。
(二)对长辈、祖辈的称呼改变。称呼也应该是一种礼仪。可是现在流行的称呼似乎都不规范了,比如“老爸、老妈”早就成为孩子们最常用的称呼父母的称谓了,对祖父祖母的称呼就更是别说了“老头子,老太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向来重视礼仪,称呼更是倍显尊敬,可是这样的流行在我看来是一种挑战,虽然,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称谓看成是一种“时髦”或者看成是一种“亲近”。但是不难看出现在的孩子对父母长辈确实不很尊重。
(三)在学校里,学生看见老师也常常是视而不见。或者故意避开,如果离开了学校,在校外遇见老师,就更加不予理睬。
(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导致了人情谈泊,同学间彼此对立,同伴之间不尊重等现象比比皆是。
二、提出加强礼仪教育的理论依据
小学生礼仪习惯形成十分重要。《论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说,他研究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等,他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提出要求,中国的传统礼仪也是中国论理学的要求。自古以来,礼仪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中,诗、书、礼、乐,就是一起提出的。
德育学的研究任务也为礼仪教育提供了依据。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改革变化的时代,开拓的时代,人们观念更新十分迅速。德育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德育的任务,就是研究新时期,新形式对德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解决新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之一——如何保持民族的优秀传统。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所解决的是人的方向、动力、表现的问题。培养人,必修以德为本。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如果在思想上,品德上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他们今后走上生活就起了一个定向的作用,在良好的条件下,能够成为一个良好品德的人,人们的道德观念、觉悟水平和文明行为和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程度密切相关。
在我们德育中,集体教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集体中必定会和同伴产生交往,交往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礼貌待人这个问题。如果在集体中发生了集体和个人的冲突,要克服个人的小利,顾全大局。
三、培养小学生的礼仪应该做到
(一)日常生活中应做到:
1.称谓礼仪。2.问候礼仪。3.就餐礼仪。4.穿着礼仪。5.尊师礼仪。6.同学交往礼仪。7.升旗礼仪。8.活动礼仪。9.接待礼仪。
(二)把知识教育和文明教育结合起来。文明是从知识开始的,没有知识的原始人是不讲礼仪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礼仪教育就显得分外重要了。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增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高度加以重视和培养。
(三)要和其他各育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体育中结合礼仪教育,在各种体育竞技中,比赛重要还是文明礼貌重要,学生常常有停止自己的比赛,去帮助他人,教育者就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还有在劳动教育中,互帮互助也常常见到。德育本来就是渗透在各育之中的,离不开教育,就像在语文教育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起来,背名句,读故事。语文教育只能德育渗透其中,缘文释道,因到解文,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受到熏陶。
(四)提出行的要求指导孩子去实践。有一位教师是这么做的,他在执教《爸爸妈妈的手》这么一课,在课上提出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一年级的孩子还不会主动对父母表示感谢,这位教师就创设了这么一个情景,他说:“我就是你的爸爸,现在我回家了,很累,你会对我说什么,为我做些什么呢?”孩子们马上动起来,有的帮“爸爸”捶背,有的倒水,有的对“爸爸”说:“爸爸,今天你辛苦了,我来做饭吧。”小孩子们就以实际行动实施了礼的行为。
为了让礼仪教育真正有实效性,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觉而且良好的礼仪行为,让他们终生受益。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12-02
1.前言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由于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在中学和小学阶段不同的身心特点,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身体语言的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体育,这一学科具有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一门以身体活动为授课语言的学科,因而直观形象、准确无误的身体语言是体育教师传道受业的媒介,亦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与体育精神不可或缺的纽带,对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身体语言的概念及种类
2.1身体语言的科学内涵
身体语言又称“体态语言”,是指除有声语言之外由身体的各个部位所表现出的动作姿态,包括非语词性的肢体信息,眼神流露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接触,身体姿势与外部表现,肢体之间所形成的空间距离形态等等。
2.2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体语言的种类
中小学体育课堂中使用身体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身体语言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是常用的主要有:面部表情语言、身体姿势语言、手势语言、目光神情语言等。其中一部分身体语言应用在教学技术的动作示范模块;有的应用于练习过程中提醒学生动作技术要领;也有的应用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用来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3.身体语言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3.1促进正确动作形象的构建与动作技能的形成
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想要使学生尽快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技术技能与健康知识,仅仅运用语言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形象思维是中小学生的优势思维模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师的身体语言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动作表象,使其能较快地构建正确的运动技术表象, 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
3.2帮助教师调控教学过程和促进师生间教学信息的传递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较容易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等方面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只要认真观察总结,就可以获得对教学活动有价值的信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以及学生上课过程中所展现的肢体形态动作加以总体判断,知晓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开展的程度以及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是否得当,运动量的安排合理与否,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等。因此,在一线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身体语言作为教学信息反馈的渠道,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指导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调控教学过程提供信息来源, 它更是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3.3有助于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德育工作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中小学生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其言谈举止往往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的品德的高尚、信念的坚定以及具有自身性格特色的人格魅力等,对学生具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比较容易被学生视为学习与效仿的榜样。此时,适合时宜地运用身体语言能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观赏激情四射、激烈角逐的的篮球比赛,美轮美奂的韵律体操表演以及精彩绝伦,动人心弦的武术对练等,运动员高超的技艺、熟练的技术技能以及每一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镜头,总能给我们每一个人美的享受。通过肢体形态语言所传递的体育美,不仅能够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建立深层次审美观的学习素材。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了解高雅的内涵所在,更明确地理解独特的姿态美,舒展大方的平衡美,激情魅力的力量与速度美,妙不可言的形体与时空美等身体动作美的真正要素所在,从而使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同时对中小学生内在美的形成具有其它教育方式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把现实的形象美与气质美及人格魅力融为一体,在情感上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也能够净化与提升学生幼小的心灵。这些教育教学功能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说教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4.运用身体语言教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4.1 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中小学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由于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在中学和小学阶段不同的身心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身体语言进行示范教学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它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运动技能动作轨迹以及与相似动作的特殊之处, 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所要学习动作的结构、要领及方法。与其它有声语言相比而言,它具有更形象、生动、微妙, 情景性和感染力强,这些特征也符合中小学学生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也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体育课堂气氛, 因而具有有声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4.2 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教师的言行举止等外在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在具有特殊性的中小学阶段体现的就更为突出,不管是有意识的课堂教学行为,还是有意见流露出的言谈举止,这些通过教师的自身进行信息的传递,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生活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对自身的着装、行为举止、精神面貌以及动作示范的优美性加以要求,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个人魅力教育、引导学生。
4.3 有助于中小学学生之间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中小学阶段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着在体育教学中是否合理利用身体语言,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在体育课堂上能够正确的运用教师身体语言对于中小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阶段性的发展目标的达成具有其它方法无法取代的成效。如果每一名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通过自身神情、姿势、手势等具有正能量的身体语言,给学生传达一种教师给予的充满信任与关怀的情感、满载爱的能量与激励神情,对中小学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具有独到成效,推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5.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身体语言的运用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身体语言,要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实用性,要根据中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充分依据主客观条件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运用,才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运用身体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5.1 在恰当时机运用适合的身体语言
运用身体语言提高体育课堂教效果的关键就在与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抓住关键既能纠正动作错误,又能帮助学生构建动作模型、增强自信心、提升学生运动参与度。例如在学习跨越式跳高时,可在练习之前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来鼓励学生或者用手势来提醒其要果断起跳、跨越等;在武术套路演练时出现遗忘动作情况,教师可在一旁比划下一个动作来帮助学生迅速回忆动作。反之,如果未能把握好身体语言使用的实际就有可能出现学生尴尬、逃避完成动作、或者忽略了动作的某个环节。
5.2 根据地方条件、项目特征运用不同的身体语言
对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也日趋普遍,体育教学资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较发达区域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中已经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技术作为动作示范与展示的工具,但是相对欠发达区域任教的体育教师仍需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展示动作为学生建立动作表象。不同运动项目也要求运用不同的身体语言的表达方式,例如:田径运动技术的教学中通常会用到侧面示范及分解教学的方法,舞蹈与健美操则通常需要用到镜面示范的方法。
5.3 要依人的性格、接受能力等差异运用不同的身体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同一种身体语言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中小学学生性格之间的差异,运用身体语言更要慎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默移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性格的不同导致同一种教学方法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性格相对开朗、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一点就通;而性格腼腆、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需要教师耐心的反复指导与自身的不断练习才能掌握新动作。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因材施教,以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接受能力为依据来合理的原则身体语言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国荣.重视身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6,(3):204-205.
[2]揭光华.论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2):103-104.
[3]宋倩.浅谈身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112-113.
[4]王大鹏.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01,(3):230-231.
一、德行引导要体现自主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境界。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促成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
二、德行引导要注重实效性
在思品教学中,德行引导教学是提高思品教育实效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而导行要注重实效性。
首先,思品课的德行引导过程要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能过高、过多,也不能过低、过少,必须做到恰如其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把握导行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思品课的德行引导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上课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实践证明,切实注重导行的实效性,是有效提高思品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
三、德行引导路径要网络化
在思品教学中,尤其在导行途径上,要一改以往学科“闭关自守”的状态,为学生编造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导行的网络,凝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导行的网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不再孤立,使导行更具实效。
首先,导行要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班级活动、团队活动,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
其次,导行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一事能成,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地训练。
再次,导行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品课的教学要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经验表明,导行路径的网络化,实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四、德行引导方式要多样化
德行引导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导行方式大都有以下几种:一是明理导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从而利于指导行为实践。二是规范导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它把思品各册教材的内容更具体地指导于实践,结合《规范》加以导行,是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三是榜样导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分为两类:一类是伟人和英雄人物。学生对他们很爱戴、崇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信,很服人。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学习雷锋、李素丽等楷模的言行,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另一类是身边的榜样。因为榜样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对象。尤其是身边的同龄人榜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四是评价导行。运用评价进行导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使其化为自觉行动。五是竞赛导行。在思品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思品教学活动化。教学中以辩论会、擂台赛、评选劳动能手、故事大王、敬老标兵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六是情感导行。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在导行教学中,教师用充满感情的的言辞、神态、动作、表情及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
作者简介:刘敏慧,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研修员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心理机能的发展,将价值从最初的模糊认识提升到价值观念直至价值观,是一个由认识到理解直至内化于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行着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心理机制,即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整合[1] 。其中,价值理解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价值认同是价值观形成的核心,价值选择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价值整合则是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过程。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主要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认知发展、思维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在思维上,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认知上,从无意记忆、机械记忆,逐步向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发展;在自我意识上,从模糊认识到强烈的自我存在感、直至自我独立需求。可见,中小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也是接受教育最好的时期。
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中小学校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机制,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构建中小学生的价值理解、价值认同到价值选择的系统机制,最终实现入脑、入心、外显于行的效果。
一、加强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
加深价值理解
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价值理解。所谓价值理解,就是个体对价值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同样的一个事物或者行为,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做出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价值观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让中小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步就是教学。马克思说过,“任何意识形态都是通过教化进入人们头脑的”,通过学校的教和学生的学,落实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再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生活的实践,不断加深理解。而课程和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渠道,因此,中小学校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主阵地,通过系统的教学不断加深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一方面,要根据中小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改革德育课程内容。长期以来,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主要融合在德育课程中,但是,目前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写入到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德育课程中,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熟记熟背。同时还要使之具体化、细化,既体现时代特征,贴近当代学生实际,又容易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在我国,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对“您的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等课程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内容吗”,学生回答“从没讲过”的占21.1%,“偶尔讲到”的占50.2%。26.6%的教师认为“除了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以外,其他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基本没进行或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51.9%的认为“部分进行”,这就反映出我国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不够[2]。而在英国,公立中小学对各学科需要渗透的价值观内容作了细致规定。数学方面,他们要求在课堂渗透如下的价值观教育:将数学视为超越人类文化疆界的普遍语言,用于一切文化和社会;通过教材和活动反映人类社会的多民族性和多文化性等。音乐课方面,要求达到如下价值观教育标准:使学生通过欣赏、创作音乐作品,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学会感知、理解他人的情绪想法;鼓励跨文化学习与合理借鉴;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等[3]。因此,必须改变价值观教育就是德育课程教育的片面思想,在语文、历史、艺术、地理、体育等课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拓宽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目前,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老师照本宣科、缺乏激情,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使价值观教育犹如空中楼阁,收效甚微。因此,中小学校必须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分享式教学等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抽象的价值观内容立体化、感知化。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要将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引导细化、融入进来。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设计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现学现用,在学习和生活实践的互动中加深理解。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强化价值认同
价值观形成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所谓价值认同,就是个体对某一种价值的自觉接受、认可甚至遵从。只有在心理上得到认同的价值,个体才会自觉地去选择、遵从和践行。价值认同与历史传承、时代特点以及大众需要密切相关,越具有历史传承性、越体现时代特点、越契合大众需要的价值,越容易得到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价值认同有着密切的正相关性[4]。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历史文化教育
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学校在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时,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开展汉字、古代诗文、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教育。对小学生侧重于亲切感、感受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养成勤俭节约、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对初中生侧重理解力,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高中生侧重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在历史文化教育中,学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灌输,更应特别注重情感教育。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榜样教育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中小学生更是如此,榜样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68.8%的小学生有学习榜样,其次是初中生(63.3%)和高中生(52.1%)。91.7%的少年儿童表示“常用榜样来激励自己”[6]。可见,榜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榜样身上凝结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通过榜样教育能够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少年儿童培育价值观要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美国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学习那些在美国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个人和社会组织,鼓励学生借鉴具有普遍性的故事及人物事迹,重点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或组织的道德行为及其价值观的模仿[7]。因此,在榜样教育中,一是要宣传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二是宣传现实社会中的先进代表。三是要打破“高大全”的榜样形象,多挖掘直观、真实、具体的榜样,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学生身边的普通人作为榜样,老师、家长、同学、邻居等人身上的闪光点[6]。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启发和鼓舞中小学生向榜样看齐。
三、加强实践教学,坚定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价值选择是指个体在对社会价值规范理解、认同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的,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自觉地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及其对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进行多方面分析、比较、权衡、取舍的行为过程,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对主体最大的价值[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知与行相统一,方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可见,实践教学是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价值理解、增强价值认同、坚定价值选择。
(一)融入生活细节
俗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提出,“少年儿童培育价值观要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在国外,学校尤其注重细节教育。例如在英国,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6岁以下要学习爱父母,每天向父母问好;7岁要学会爱朋友,爱小动物;8岁要有同情心;9岁要学会帮助他人,向困难的人伸出援手;10岁要懂得爱他人,要了解消防员、救护员、医生都是在做着爱他人的工作,要学会尊敬这些人;11岁要学习爱家乡;12岁要开始懂得爱国家,学习维护国家[9]。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中小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特点,从学生力所能及的小事、细节入手。通过一件件身边的小事,加深中小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直观感受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品德和习惯。
(二)丰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既包括校内实践,也包括社会实践。校内实践包括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等。校外实践包括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参观学习等。学校还应将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国外很多国家都采取这种形式。以美国为例,1990年颁布的《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1993年颁布的《全美服务信任法案》都要求全美推行服务性学习,即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让中小学生到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和思考,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10]。除了服务性学习,美国还特别强调志愿服务,要求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到社区去为他人服务。一些高中还规定,只有完成一定数量的社区服务才能拿到毕业证[11]。学校要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地加深理解、增强认同,最终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四、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实现价值整合
价值整合是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过程。价值整合是个体将纳入个体价值体系的各方面价值,从个体发展的全局出发加以调整、修正、更新、补充和完善的过程[1]。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受力者是学生,施力者是教师。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要帮助他们记忆、理解,引导他们去认同,甚至做出价值选择,并最终实现价值整合。可以说,在学校教育阶段,教师主导着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一)引导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垂范者
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教师是“品行之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在学生心里深深地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的发展的印象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教师的不公正态度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下降。这种由教师期望引起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12]。在我国,一份调查问卷显示:中小学认为自己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最多的两项分别来自“老师”(30.1%)和“家人”(29.4%)[2]。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如果教师的言行举止与他传递给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背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认同,甚至模仿教师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因此,教师应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的考核和培养
学校要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尤其是抓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学校还要明确不同岗位、不同学科教师的育人责任,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细化、分解到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并加强定期评价、考核,建立奖惩机制。要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机会,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提供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交流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创新思维和教学水平,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莉.论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5(3):9-12.
[2]陈延斌,牛绍娜,李安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3-127
[3]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4]刘学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凝聚力[N].光明日报,2015-05-24(7).
[5]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6]孙宏艳.今天,学校该怎样做榜样教育[J].中小学管理,2012(11): 21-24.
[7]刘江义.美国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方法[J].基础教育参考,2015(1):7-9.
[8]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2-191.
[9]石桂霞.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34-35.
一、教师个人具备较高的书法素养。
1、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把书法教好,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书法素养,对中国书法理论、中国书法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要熟悉技法理论,包括执笔、运笔、结字、章法等方面的知识。要了解文字学,懂得汉字的造字法,字体的演变过程,汉字简化规则等知识,避免学生习作中出现错别字。
2、教师要有扎实的“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技能和技巧,在课堂示范过程中,板书整齐优美,力求准确性,切忌随意性,给学生以直观和形象的感受,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板书的示范功能。
3、教师要有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要写好字,首先要学会欣赏,面对一幅幅的书法作品,犹如面对自然美景,通过对其在笔画、体势、章法等方面的一一体会,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手摹心追,再加以反复练习,对提高学生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1、认真上好每节的写字指导课,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教师的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练习不少于25分钟。
2、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强练习,学生作品每天一交一评。
3、采取自主和协调的方法,建立写字活动小组,有计划、有落实,完成写字活动的具体目标。在组与组之间,开展每月一次的书法比赛,对做的好的小组给予表彰奖励,对做的差的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4、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书法兴趣和特长,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到写字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
5、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为了体现学生一个时期的书法学习效果。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书法素质好、书写水平高的学生一展才华,开展如现场写字、临帖竞赛、书法作品展、写字园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类书法竞赛等。每月评选一批书法之星、小小书法家。逢年过节,组织书法特长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为群众书写春联,为烈军属送贴春联等活动。
三、对学生基本功训练要严要求。
1、书写姿势要端正,执笔方法要正确。
书法教学无论是硬笔还是毛笔的教学,坐姿、握笔、写字姿势以及运笔等基本功都需要专业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写字姿势图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写字姿势:身子要正而直,两肩齐平,胸部挺起,头部要端正,稍微向前,双脚要自然放平,踏稳,两臂要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课堂练字的时候,教师要反复强调,留心观察,发现习惯不好的学生,要及时纠正。
执笔方法是否正确,对于学生书写好坏及书写速度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执笔方法不正确就难以写出一手好字,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做好示范,逐个观察指导,对于习惯不好的学生,要手把手的纠正。
不管是书写姿势还是执笔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强调,时时提醒,时时纠正,自始至终严格要求,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小学生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笔顺规则;会借助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笔画规范了,写出来的字才可能端正,漂亮。
四、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书法历史。
从一千年前甲骨文的诞生,到如今端端正正的方块字,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凝聚着祖先的智慧,传承着华夏文明。在教学中,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知识,介绍一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调动起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写字兴趣。比如《仓颉造字》、《郑板桥学书法》、《祝枝山闯酒席》和《康熙学书法》的故事等。
五、适度融入德育美育教育。
1、小小方块字,悠悠中华情,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汉字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在教学当中,将会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良好的品行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2、写字与美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先生说过,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赏文字之美,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响应教育部“书法进校园”的倡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推进书法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欣赏书法、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提高汉字书写能力,最终达到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方鸣《中国书法大全》
[2]沃兴华《书法创作论》
一、解读教育技术概念,创建“科”“技”兴校特色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的原理和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技术、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