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历史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发展的历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发展的历史

篇1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52-03

1 有机农业及其产品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Organic Agriculture”。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欧盟、美国等国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概括,但内涵一致。即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有机农业基本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1]。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Organic Food”。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有机食品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1]。

有机产品:所有以有机方式生产,符合各自有机标准的产品,包括有机食品、有机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1]。

有机农业强调自然秩序相和谐,天人合一,物土不二,强调适应自然而不干预自然;在手段上主要依靠自然的土壤,主张依赖自然的生物循环;在目标上追求生态上的协调性,资源利用上的有效性,营养的丰富性,是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新型农业模式[2-3]。

2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史

世界有机农业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有机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围绕着如何培肥地力这一根本问题进行。18世纪初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量砍伐森林。在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美洲就出现了因植被破坏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对策,于是派遣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管理局局长的F.H.King到中国寻找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经验。这样,由20世纪初开始总结中国传统有机农业的经验,不断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有机农业[4-5]。而中国真正的有机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回顾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中国有机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于1994年在该所成立了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6]。

发展阶段:1992年,中国农业部批准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CGFDC),负责开展国内的绿色食品认证和开发管理工作,并于1995年提出了绿色食品的分级理论。CGFDC于2002年10月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OFDC根据IFOAM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的基本标准,参照许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协会或组织的标准和规定,并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和食品行业的有关标准,于1999年制定了OFDC有机产品认证标准(试行),2001年5月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为行业标准[7]。

规范阶段:200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正式颁布并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进入规范化阶段。2005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个有机产品标准正式颁布。此后,中国有机农业迅猛发展,截止2010年底[8],中国有机农业认证企业从2003年的540余家增加到2512家,生产面积从2003年的34.3万公顷扩展到374.42万公顷,年产值从20亿元增加到63.98亿元[9]。

3 中国有机农业的现状

3.1 生产现状

从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看,目前中国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400~500个品种,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野生采集产品等。截止2010年底,全国约有2000多家有机生产企业,总共有机面积300多万公顷。中国有机农业以种植业和加工业为主,参与企业占85.5%,生产总量占据94.3%,总销售额占68.8%。而生产面积则以野生采集和畜牧业最大,占生产总面积的67.9%,单位面积产值则以种植业最高(表1)。

从区域发展规模和认证数量看,本世纪初,全国区域比较优势初步显现,部分地方已形成有机食品集中产区。绝大多数生产基地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各省区。同时,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有机食品企业中,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国发展速度均在提升,区域差距在逐步缩小[10]。截止2011年,全国已有368个单位创建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536个,总面积840万公顷,带动农户1603.2万户,对接龙头企业1369家,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9亿元。

3.2 市场现状

中国有机产品市场可以分为国外和国内两大市场。据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估计,2010年,世界有机食品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生产的大部分有机产品被出口到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促进了中国有机产业的起步和发展。2000年后,随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群体日渐壮大,逐步形成了国内消费市场[11]。据预测,2015年中国国内有机农产品将达到248~594亿元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成为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大国,有机食品有望占到中国整个食品市场的1%~1.5%。

3.3 标准与法规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有机农业市场的兴起、发展以及有机产品出口量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有机产品的生产、销售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颁布。2003年由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了我国《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为有机监管体系的运作制定了整体制度体系。2005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个有机产品标准。2005年6月,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制定了相应的产业规章以符合国家有机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的有机产品认证监管体系,为保障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效性,促进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中国有机认证机构共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4800多张,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4000多家,国外认证机构认证企业数超过500余家[7]。

4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中国自然条件限制了有机农业发展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小,粮食供给始终关系着国家安全。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13]。因此,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以及现有的植物保护水平,中国现阶段要全面发展有机农业尚有难度,只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绝不能盲目贪大求速[6-7,10]。

第二,中国幅员辽阔,全国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等各不相同,地域差异极其明显。这给标准化生产的有机农业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从而导致有机农业在中国呈现出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6,9]。

第三,由于中国农业化肥的过度长期施用和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近年来中国耕地和水体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6],许多重污染地区连传统农业生产都无法进行。这无疑给有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2 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阻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7,9-10,14-15],截止2009年,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只占全国农业面积的0.34%,远低于世界0.85%的平均水平。而且产品结构不尽合理[9],种植业养殖业不协调,野生采集面积过大(表1),品种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此外,中国有机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9],产-供-销体系还不完善,从而极大的阻碍了有机农业的推广。

4.3 混乱的市场扰乱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国内有机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由于有机农产品很难直观判断其真伪,消费者消费后也难以感觉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假冒有机产品充斥整个有机市场[10,14]。此外,由于生产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部分企业生产的有机产品难以通过认证却仍然上市。这些问题都将造成市场贸易和生产的不协调[9],打破供求平衡,扰乱市场。

4.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延缓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识不够和,真假难辨。再者,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机构及相应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6-7,10,14,]。从而造成中国有机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4.5 有机法规和认证标准不健全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虽然中国有机农业相关法规和认证标准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认证机构既是有机产品的法律、 法规、 行政规定和标准的制定者,又是实施监控和颁发证书的部门,难以取得国际经销商的信任。 二是认证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三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有机次品大量上市[10,15]。因此,中国的有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在国际上难以立足,国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

5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展望

5.1 统筹粮食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加强环境治理

第一,协调好粮食安全和有机农业的关系。转变观念,正确摆放有机农业的位置,不能急于让有机农业来完全替代现代化学农业。国家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有机农业。

第二,要调整全国生产布局,缩小地区差,务求平衡发展。相对于东部,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以及并存的经济弱势决定了其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走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也能缩小其经济弱势[6]。

篇2

中图分类号:F127;F3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引言

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艺加工展示和农事活动体验融为一体的创新型产业。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价值做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同时也必然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可以说,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一、辽西五市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辽西五市位于我省辽西走廊,北接内蒙,西连河北,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基础雄厚,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的66.8%。近年来,五市依据自身农业特点,在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农业项目上成果显著。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发展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深挖休闲农业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各市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调,多为农家餐饮、采摘、垂钓,难以真正达到休闲、娱乐、民俗体验的多重功效;二是缺少市场竞争力。各市的休闲农业基本上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没有整体规划,项目设计雷同,且对市场和品牌经营缺乏概念;三是缺少有效、规范的管理手段。各市的休闲农业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政府在税收、贷款、土地使用、食品卫生等方面尚无明确政策规定。

二、为推动五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策扶持

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五市发展创新型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锦州湾机场的通航,更为拉动辽西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市政府应把休闲农业做为解决本地“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列为“十三五”的重点发展项目。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符合本市农业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同时对休闲农业企业要在税收上给予减免,在贷款、土地使用上给予优先安排。二是要由财政部门拿出专款设立扶持基金,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三是要开展最美乡村建设活动,加大农村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四是要依据农业特色,设计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开通旅游专线,并在媒体、网络上进行宣传、推介。

(二)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休闲农业的管理、经营人员多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缺少对旅游业的管理经验,素质偏低、服务质量差。各市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休闲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一是要强加对现有休闲农业从业者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食品卫生、旅游知识,提高服务质量;二是要依托各市高校的旅游专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专门从事休闲农业管理、服务的人员。

(三)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今后规划五市的休闲农业发展时,我们应该借鉴沈阳、大连、丹东“金三角“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将五市的休闲农业布局分为“南北”二线,依己之长、特色鲜明,避免互为竞争。具体来说是:1、北线:朝阳-阜新。主要代表温泉和人文旅游。重点发掘朝阳红山文化、阜新蒙族民俗文化和温泉产业。2、南线:葫芦岛-锦州-盘锦。主要代表海洋和自然生态旅游。利用葫芦岛、锦州的海洋资源发展海上人家(渔家乐)项目,同时在盘锦大力发展“蟹田农业”、“稻田景观游”。

(四)大力发展生态、民俗农业游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对于贴近自然的休闲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在休闲农业发展上,我们要主打“生态牌”、“民俗牌”。具体来说是:

1.要利用好自身生态农业资源,把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与建设秀美山村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按照朝阳凤凰山、盘锦红海滩的经验,发掘生态环境好、自然风光美的生态乡村游。同时要重点发展生态农产品,如朝阳的六股河鸭蛋、喀左的陈醋、凌源的小米,盘锦的大米、河蟹等。

2.要利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发展“民俗农业游”。如阜新可结合蒙古族民俗文化特点,推出“那达慕大会”、“全羊宴”等特色民俗游;锦州则可结合医巫闾山的历史文化,在开发满族民俗文化展和还原“祭天封禅”礼方面有所作为。

3.要逐步在生态、民俗农业游中引入遥感、GIS和GPS技术,使人们能够及时掌握旅游资源动态变化、景区污染情况等,从而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同时利用GIS技术制作景区的三维景观图,使游客更为直观的了解景区的分布、特色和亮点。

(五)深入发掘休闲农业体验特色

目前休闲农业的体验模式比较单一,仅有采摘园一种形式,休闲农业体验游的提升空间较大,因此我们应采取多元化手段发展“体验农业游”,并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结合设施农业发展,建立现代农产品生产、科技展示基地,让游客在其中体验到农产品生长、成熟、加工再到餐桌的全过程,同时感受到农业科技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新变化;二是以乡村游为载体,设立传统农业生产展示中心,向游客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农业手工技艺;三是引用日本“农村留学”的概念,大力推动城市周边乡村“租赁农场”的发展,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亲身感受农村生活,参与农事活动。

参考文献:

[1]秦璐,张宇.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8:13-17.

篇3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相对紧缺。在农业资源的利用中,暴露出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对短缺资源缺乏科学而有效的利用。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以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1 新时期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出现诸多的利用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率低,并伴随有大量的资源污染,已构成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瓶颈。

1.1 水资源污染严重,存在较大的浪费

我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十分不足,农业水资源暴露出的污染问题,已造成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大难题。我国雨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南北降雨量不均衡的情形。其中,在55%的重要农业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不到总量的14.4%,也就是说,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存在水资源短缺的利用问题。同时,在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农业水资源污染严重,尤其是大面积江河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农业水资源的利用,而且造成水资源进一步出现短缺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

1.2 耕地较少,土壤出现日益严重的污染

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均耕地少,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8%。耕地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不断增加,造成人与耕地的紧张关系。同时,耕地在利用的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污染问题,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都对土壤造成了持久性污染,特别是土壤肥力下降及酸化的形势十分严峻。所以,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过程中,科学保护好土壤资源,是利用好农业资源的基础。

1.3 农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之多,但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耕地日益减少,人力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问题。由于农业人口素质偏低,造成农业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并且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也致使农业人力资源发生流失,大量务农人员选择外出务工,耕地出现荒废等问题,进而造成耕地利用率进一步降低。

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资源实施可持续利用战略,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需求。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应该确保土地资源、水资源及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实现农业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2.1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大量乱砍乱伐的行为造成森林面积锐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系统平衡,出现虫鼠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所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要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杜绝出现乱砍乱伐的问题。同时,要强化耕地的维护,这样才能确保耕地的肥力,较好的发展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农业的发展应该立足长远,加大科技及资金的投放,改善土壤耕种环境,并对荒山、荒地进行有效地管理,严格禁止出现抢夺开垦的问题。

2.2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农业水资源相对比较短缺,同时在利用中伴随有严重的污染问题。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在于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尤其是提高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切实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对污染水资源的恶劣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处理,营造出和谐的水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放,强化相关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以上举措得当可以有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3 发展农村人力资源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是发展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在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增加农村人口就近就业的机会;强化农村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要从思想教育、农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入手,以提高务农人员的农业效率;政府出台相关的保农政策,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广泛推广农业新技术。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需求。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暴露出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所以,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解决了当前出现的资源利用问题,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英鹏.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

篇4

中图分类号: DF413 文献标识码: A

1.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农业经济管理,指的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控制以及协调,并对参与经济的人员进行激励,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我国对农业经济的管理起步较晚,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学与农业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时间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于20世纪的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农村实行改革以后,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内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我国对农业经济微观和宏观规律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西方有关农业经济的引荐,在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和我国历史上对农村经济学的阐述发展而来的。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概述

2.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协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由于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对于各种经济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同样对于农业经济,也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现阶段,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但是有关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就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体制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2.2淡薄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没有改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规范。然而,随着工业改革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相应的发生减少,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队伍缺乏后备力量。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人甚至认为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现阶段,可以忽略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诸如这类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农业管理意识的淡薄。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农业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理念落后,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态度不端正,知识储备不全,导致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的建设

3.1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三大的传统问题依旧存在:一是我国农民依旧众多,而农业发展资源平均不足;二是虽然农村合作社初具规模,但农业生产规模依旧小而分散;三是虽然我国自古就重农抑商,但是农业管理基础制度和生产形态没有持续改善这些传统问题又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严重违背:当前农业生产管理依旧由过去的注重数量生产向质量转化,农业经济管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产品销售范围扩展到全球,农产品的生产业更加多元化这些新需求使传统农业的弊端更加明显,这就需要我们依靠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来弥合我国农业与新时期的裂痕,因此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发展方向,我国农业发展才能从传统的管理弊端中摆脱出来,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2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

(1)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保证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领导到位就是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各相关行业和领域做好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工作,保证每一环节的专业人才可以积极配合,提升工作效率。农村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做好资金支持工作且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腐败现象或浪费现象的发生。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措施或政策,如鼓励个人、集体或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鼓励大学生毕业回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政策,广泛调动可利用资源,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农业。

(2)建立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目前,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农村较少,广大农村对于农业信息化无意识,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最直接感受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便于农业信息化的开展。选择一些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乡村组建示范基地,采用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方式对示范基地进行支持,保证基地内农民有一半以上拥有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查询,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农村广泛建设信息示范化基地。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

(1)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

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为一个信息全球化的信息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各行各业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逐渐的在实施信息化的方针。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虽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整体的状态有所改善,但是我国还面临着新科技技术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管理实行信息化的管理。

(2)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农业经济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落后造成的。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我国农业在科技技术环节还比较薄弱。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拓宽农业资金的来源,如果单单依靠国家的农业科研资金来发展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业部门要扩大农业资金的来源,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更好的研发农业新产品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出来的作品,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农业的科研,实现农业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战略,达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已成为国家对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向着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正生.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01:25-26.

篇5

关键词:

农业景观 都市农业 屋顶农业 景观 城市化

1.基本概念辨析

借鉴CAST(The Council on Agri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组织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在这里将屋顶农业景观定义为:“基于传统的屋顶农业概念,屋顶农业景观是结合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技术、先进设计理念而形成的新型城市屋顶绿化。是一个与城市规划、绿色建筑、景观生态、循环经济以及社区邻里等多方面密切联系的复合体。

2.国外研究综述

屋顶农业景观是现代城市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屋顶绿化模式,同时也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顶农业景观在很多历史时期都曾出现,但多数为偶然或自发行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结合都市农业及屋顶绿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

从4世纪以前的古埃及陵墓壁画开始到18世纪后的英国自然风景园,在整个西方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都是实用性和观赏性兼而有之,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不同态度中致使其功能和形式上的变化。18世纪中叶以后,园林逐渐体现出民主的思想内涵,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及普通大众的生活发生更为联系紧密。随着城市化问题不断加剧,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受到农业景观影响,逐渐出现相关理论的探索: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对城市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和模式,主张城市与乡村融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认为应该将田园引入城市;“斯德哥尔摩学派”(stockholm School)主张在城市中创造田园风光;米歇尔・高啥汝(Michel Corajoud)提出应该唤起人们对农业景观的关注;施罗墨・阿龙森(shIomo Aronson)则主张传承本土的农业文化等。如果说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是最早都市农业的萌芽,那么1919年德国建立的“市民农园”则是其最早的雏形,在这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直到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首次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随后,一些学者及国家机构相继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屋顶农业景观便是在都市农业的概念下提出来的,但它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出现,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用拱券支撑的高台建筑,屋顶形成庭院,种植果树、蔬菜、花卉及其他观赏作物,形成一个非常宜人的居住环境。它是园林、建筑和植物结合非常早的案例。随后的古希腊阿多尼斯花园(Adonis Garden)、法国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新建筑五要素》提出的“屋顶花园”概念以及1959年由塞・奥斯蒙得松(T.Osmundson)设计建成,被认为是现代屋顶花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的“奥克兰港市凯泽(Kaiser)中心屋顶花园”,它将现代技术、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绿色屋顶技术在欧洲各国广泛开展,到20世纪末已经逐渐成为一项产业,随着技术和观念的更新,关于屋顶农业景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一些发达国家之间逐渐展开。美国是屋顶农业景观实践的领导者,在西雅图、纽约、芝加哥等地有着很多优秀的创新实践。2007年启动的“PlaNYC 2030”――“规划纽约”项目,将减免建造绿色屋顶者的税收,这将为屋顶农场的建立带来更大的动力。德国在屋顶绿化技术上属于领先的国家,1982年,德国政府开始立法,强制推行屋顶绿化。200]年开始实施的2000年东京规划(Tokyo Plan 2000)以及2002年开始实行的屋顶农场计划,种植果树和蔬菜,为人们提供所需食物的同时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加拿大蒙特利尔1995年成立的santropol Roulant厨房使用社区屋顶花园的产品为超过90人提供外送食品,这是一个慈善性质的义工计划,食品都供应给社区的老年人和穷人。由于各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发达国家在政府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资金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常以商业贸易形式发展,与经济利益挂钩,同时伴随着一些非营利社区服务计划,在保障城市食物安全和体验自我种植乐趣的同时,也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在特殊时期下政府的一种缓解手段或一些市民自发的种植行为,它是一种提供食物保障、解决温饱和城市减贫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区的实践活动多采用简易种植方式。古巴在上世纪90年代的“特殊时期”为应付食物危机进行非传统的食物供应计划,旨在提高地方食物自给自足的能力,减少交通运输、冷藏、储存和其他资源消耗活动。可以说,无论从市民的个人参与还是政府的战略支持,古巴都可以作为都市农业解决解决食物危机的最成功案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首都雅加达政府于1998年3月9号颁布了题为“将大雅加达特区私有的闲置土地用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第184号政府法令”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短期策略。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地区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屋顶农业景观项目带有各地特色和明确的发展导向性。

3.案例解析及小结

3.1日本涩谷表参道屋顶菜园(Japan Shibuya Omotesando roof farm)

位于日本东京银座商圈的屋顶农场――日本涩谷表参道屋顶菜园,成立了银座农园株式会社进行统一管理,进行本地生产和本地消费。它是住宅公共屋顶农场的典型代表,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大家共同经营的种植场所。管理者在屋顶上开辟一块集中的地块,分成若干小地块,每个小地块租给社区周围的居民进行种植,这些小地块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由租用者自行管理,居民可以在公共屋顶上按其爱好种植喜欢的蔬菜瓜果、香料及药材等。住宅公共屋顶农场不仅具有生产及绿化功能,让周围居民能够体验自给自足传统农耕文明的乐趣,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促进邻里交流的绝佳场所。

3.2布鲁克林农场(Brooklyn Grange)

纽约皇后区的布鲁克林农场由Ben Flanner创办,是美国纽约目前最大的商业性质的屋顶农场,农场面积40000平方英尺,它利用仓库的屋面,铺设7.5英寸厚的多空隙的富含有机质的轻质土壤Rooflite soil,种植了100多种蔬菜。农场中采用不施农药化肥的有机种植方式,一年种植期为9个月,冬季采用传统农业中作物覆盖的方式,保证土壤肥力。生态、有机的种植模式受到周围社区居民和附近的各大餐厅的青睐。布鲁克林农场的农夫们希望在他们的努力下使市民们在吃上健康优质食物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其中,体验最原始的劳作,参与定期举办讲解农业知识的免费课堂,为城市人提供放松心情、接受教育的好机会,建立城市与农业、社区居民与农夫的桥梁。此外,他们更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来证实都市农业是可以在城市生存的,商业性质的屋顶农业保障了其正常有序的运营,同时增强了社区邻里的凝聚力,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课外学习的机会,有利于经济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the Gary Comer Youth Center Roof Garden)

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是由美国芝加哥Hoerr Schaudt Landscape Architects设计的一个都市农业项目。这个总面积为8160平方英尺的绿色屋顶,利用了传统上我们容易忽视的建筑空间,营造出一个屋顶农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休闲场所,为周边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户外学习与实践的公共场所。2010年ASLA专业奖评委会对它的评价是“这个项目是如此简单、直接,显然是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之间良好合作的成果,成效显著”。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屋顶农场概念,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是一个集生产、艺术、生态及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屋顶绿化形式。在建成后的第一年就生产了近1000磅的有机食品供学校学生、本地餐厅和咖啡厅食用。屋顶土壤层为18-24英寸,可以满足多种农业作物的生产要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美国传统的农业形式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花园中线性的小路是由可回收材料铺设而成,同时,建筑屋顶形成了一个与周围环境有很大差异的微气候环境,减少了气候变化引起的成本控制。穿插在花园里的环形设施,为楼下健身房和咖啡厅带来自然照明的同时也给整个线性、规则的布局带来不一样的节奏感。在设计之初,景观设计师、建筑师以及学校教师密切合作制订了一个屋顶花园的生产、管理和维护计划,保证其正常有序的运营。

3.4小结与思考

日本涩谷表参道屋顶菜园是住宅公共屋顶农场的一个典型代表,它是传统意义上的屋顶农业,由社区统一管理再出租给个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管理模式;布鲁克林农场是在公共建筑上建造的大型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性质的屋顶农场,它是一种集中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则是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密切合作,给人们提供户外学习与实践的一个公共场所,是一个集生产、艺术、生态及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屋顶绿化形式。以上三个案例从设计理念到技术措施有其相似与不同的地方,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屋顶农业景观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可行性,引发了我们对新型城市绿化从形式到功能的反思:在设计中除了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应当更多的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景观,赋予更多的综合功能,包括用来加强城市与社区内部间的联系,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的人居环境等。在城市居民对可持续生活的诉求下,实现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规划与设计,从设计以人为本的视角,回归设计的本源。

4.对我国发展屋顶农业景观的借鉴意义

据估计,世界城市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55亿,其中80%将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心。随着土地稀缺、能源匮乏、粮食危机、食品安全等城市问题愈演愈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此外,我国近年来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失业和过早退休常常意味着被排除在社会生活之外。屋顶农业景观的理念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地域性特征,屋顶农业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有效缓解当前社会问题的手段。相较于传统的农业景观,节约城市用地,发挥景观生态性的同时,它能有效地发挥城市失落人群对社会的责任感与热情,让他们帮助建设与管理城市中的灰空间,美化城市的同时他们也将从对社会的贡献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能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提供给小孩们一个体验自然的课外学习场所;促进了城市社区邻里间的交往,缓解城市生活压力,也给一部分失业人群带来就业机会等有效补偿;此外,当国家面临比较严重的经济问题时,它能起到重要作用。

篇6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1-0031-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银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

内部控制理论真正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科学,是在20世纪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照理论界的归纳,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1912年,蒙哥马利在其《审计一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一位职员的业务与另一位职员的业务必须是相互弥补、相互牵制的关系,即必须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和业务的交叉检查和交叉控制,以便相互牵制,防止发生错误或舞弊。内部牵制理论的着眼点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并于1972年对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给予了更为全面的定义: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规划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中有关的程序和记录;会计控制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保护财产安全和财务报表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制度理论拓宽了内部控制的外延,丰富了内部控制的内涵,被普遍认为是内部控制概念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内部控制结构替代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理论认为内部控制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内部控制结构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同时鉴于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而不再加以区分。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2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总署等共同赞助成立的COSO委员会公布了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提出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国际上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

(二)现代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业由于内部控制失效导致巨额亏损、清算倒闭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的严重事件时有发生,并有扩大蔓延之势,加强内部控制成为全球银行业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主要方向。例如,香港银行监理署于1992年制定《内部控制系统法定指引》,德国银行管理局于1995年颁布《信用机构金融交易业务管理的基本要求》,英格兰银行于1997-年《银行内部控制与39部分过程》等等。在这些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中,最重要的进展是巴塞尔委员会的研究成果。1998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在充分吸收内部控制理论的权威文献-COSO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了《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简称《框架》)。《框架》是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历史性突破,一经发表便为各国银行监管当局承认和接受,目前已经成为建立与评价银行内部控制的权威依据。

(三)现代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

2002年9月,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中国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在内部控制定义、内控目标、构成要素等方面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内部控制理论最新研究成果(COSO报告和巴塞尔委员会《框架》),并进一步发展了银行内部控制理论。例如,《指引》将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单独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目标,突破了《框架》和COSO报告三大控制目标的定式,更加突出了银行业的高风险性和防范银行风险的重要性。

二、现代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银行破产危机的爆发促使许多国家的监管当局和国际性监管组织开始对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权威的国际性银行监管机构,巴塞尔委员会自1975年成立以来,始终把银行风险监管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以此为中心了大量文献,形成了“巴塞尔理论体系”,在该理论体系中始终包含着内部控制的思想。例如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内部控制思想具体化到资本充足率问题上,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的原则14、原则15等,但真正集“巴塞尔理论体系”银行内部控制思想之大成的是1998年推出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框架》将以往零碎的银行内部控制思想发展成为一个涵盖银行经营管理各领域的完整体系,开创了银行内控体制系统化的新时期。其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管理层监督与控制文化、风险认定与评估、控制行为与职责分离、信息与交流、监督活动与修正缺陷。

(一)管理层监督与控制文化

《框架》强调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保持内控体制有效性所承担的责任。董事会对于确保建立和维持充分有效的内控体制承担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监测内控体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且通过授权控制形成明确界定和说明责任的组织结构;调查各部门的运作情况,及时发现警示信号,采取措施以减少最终可能导致的损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在组织内部建立良好的“内控文化”,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强调内控的重要性,从而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个人都了解自己在内控中的地位和职责,并充分参与这一过程。

(二)风险认定与评估

《框架》认为,银行应当注重建立自身风险防范的约束机制,将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作为内控体制的一部分。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程序必须涵盖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和银行内部各层次的运作。为了便于适当处理任何新的或以前未予有效控制的风险,它需要适时地予以修改和完善。风险评估应确定哪些风险银行可以控制,哪些不能控制,以便银行采取相应对策。

(三)控制行为与职责分离

《框架》认为,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价的结果,银行应当采取相应的内控措施,措施应涉及银行的各个层级。

1.高层检查。主要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审核,经常性地

要求各级组织、机构和人员提供定期或不定期业绩报告或述职报告,在审核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要求下级部门采取相应的对策和防范措施。2.行为控制。主要指银行各级部门和分支机构在每天、每周和每月的日常业务工作中所采取的内控措施。3.实物控制,主要是对一些现金和证券资产要加强保管,限制接触这些资产的人员,设置双人保管,定期检查等制度。4.遵循风险暴露的限制。在风险管理中,对银行在经营业务中所暴露的风险,规定一个谨慎的限度。5.审批和授权制度:对于业务的范围应该有明确的授权和审批制度。6.验证与核实制度。对交易和业务详细情况和风险管理的结果进行审核,定期检查现金流量,及时发现问题。

(四)信息与交流

《框架》提出,为确保内控体制的信息目标的实现,应将适当的信息控制纳入内控体制,并对信息和信息交流渠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信息必须是相关的、可靠的、及时的、有用的和持续提供的;2.信息交流渠道应该是有助于信息的全面流动,形成立体多维的交流网络;3.信息管理系统应覆盖银行业务活动的所有领域,尤其要注重对电子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风险控制。

(五)监督活动与修正缺陷

《框架》提出,高级管理层有义务建立一套机制来及时接受报告和纠正所发现的内控制度中的缺陷,对内控制度本身是否有效进行持续的监测,监测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监测融于日常的业务之中;另一种则是对内控制度进行单独监测和评价。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人员应分别对自己领域的内控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定期向有关的管理部门汇报。其中,内部稽核部门在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运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部稽核部门应该保持独立,直接向董事会或其稽核委员会,或向高级管理层及时报告。

《框架》提出的银行内部控制五项基本要素,共同构成银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如图所示。

在上图中,管理层监督与控制文化处于最底层,是银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风险认定和评估发现和计量银行实现其目标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控制活动指明方向;控制行为与职责分离是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信息与交流是载体,沟通各个要素,引导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监督活动与修正缺陷处于最顶层,评价监督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及时纠正存在的偏差。

三、现代银行内部控制理论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启示

农业发展银行组建以来,初步构建了以“三道防线”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体系,为全面履行国务院赋予的各项职责,实现各项任务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在新形势下继续完成好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现代银行内部控制理论带来如下几点启示:

(一)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农业发展银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它决定了农业发展银行的管理基调,影响着员工的控制意识。要按照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协调、权力制衡的组织机构,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作。在横向上做到权力制衡,各部门之间在合理分工、职责明确的基础上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在纵向上做到在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的同时加强对下级机构的控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支持层和监督层,建立起符合现代银行要求的组织结构体系。

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有助于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行为约束有机结合,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要在全体员工中定期进行广泛、持久的内部控制普及教育和培训,使每位员工都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树立“风险首位、内控优先”的内控意识。通过培育农业发展银行内控文化,营造辖内良好的内控氛围,使每一位员工都恪守内控制度,积极地参与内部控制过程。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

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实质是充分考虑对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目标、信息目标和合规性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内部因素,分析这些变化对农业发展银行实现目标所产生的影响。要根据农业发展银行自身的业务规模、性质和风险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持续监控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在开展业务前,要对可能影响农业发展银行达到经营目标、信息目标和合规目标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对业务发生后的风险状况要进行连续性评估和跟踪监测,随时掌握农业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状况,对可控制的风险,采取控制程序来减少风险;对不可控风险,根据实际情况取消相关业务活动或降低经营活动规模。

(三)建立和完善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制度

为了控制农业发展银行通过风险识别与评估程序确认的风险,确保管理层的决策得以有效实施,必须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活动,包括一系列控制制度和相关的实施程序。按照部门相互协调和平衡制约的原则,对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充分的部门分离和岗位分离,实现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有效制约。针对业务和管理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设计控制制度,通过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分析找出流程各环节上的“关键风险点”,针对各个“关键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控制措施,并将这些措施与岗位职责挂钩,进而形成完善的业务和管理活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健全统一法人体制。根据各种业务经营活动性质和功能,建立健全以统一法人体制和法人授权为主要特征的内部授权管理制度,加强授权管理的科学性,加大对授权的监督和制约力度。改进信贷授权制度,逐步实行信贷差别授权管理。建立与完善客户信用评级和统一授信制度,实现授信主体、授信形式、授信币种、授信对象的统一,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调整信贷结构,改善信贷服务。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搜集分析制度和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充分的信息和有效的交流对农业发展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作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利用信息,信息就必须适用、可靠、及时、方便易得并具有连续性。建立与完善对行内外重要信息的搜集分析制度。要跟踪、搜集、分析内部经营管理信息和外部政策信息、监管信息、客户信息、市场信息,并将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必要整合,提高信息利用的总体效能。要定期将筛选分析过的信息传递给各有关管理层和相关部门,为决策和经营管理服务。

建立系统内纵横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要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使相关机构和部门获得充分、可靠的决策所需信息。要在机构内部实现充分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使相关部门和人员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充分、准确了解与履行职责有关的信息,充分地参与内部控制过程。

(五)建立独立、权威的监督评价和纠正机制

篇7

荷兰奶牛饲养业和奶制品加工业发达,奶制品是继花卉、肉类之后的荷兰第三大出口农产品。目前荷兰全国约8.5万农场中,奶牛场数量最多,为2.3万。

奶牛场采取现代化的饲养和管理。如范霍芬农场是典型的荷兰传统家庭农场,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一家三人经营80多公顷的农场,饲养100头奶牛和60头小牛,年产奶85万公斤。他们一方面依靠机械和科技手段实现科学、高效的饲养和管理,另一方面则得益于荷兰完善的农业服务网络。农场主要饲养荷兰优良品种乳牛,每头牛年产奶约9000公斤。每头牛依照年龄、身体状况、产奶量等情况不同,都有不同的饲料精定量。牛颈部套有一个作为牛“身份证”的圆环,每头牛都有不同代号。喂食机能根据牛颈部圆环识别这头牛的身份,然后输出这头牛需要的饲料精定量供其食用。类似的机器设备承担了大多数原来需要手工完成的劳动,包括拌饲料、挤奶、田间操作等,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此外,农场日常管理使用电脑,包括每头奶牛的详细资料、数据等在内的所有重要信息都存在电脑里,随时更新,管理十分方便。管理软件是向软件公司订购的,如果使用中有问题或需要添加功能,软件公司可以随时上门服务。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仅需几个人就可以轻松经营大规模的农场。

农场享受完善的专业化服务。除了科技手段外,荷兰发达的农业专业化服务网络也方便了农场的经营。荷兰农场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许多农场的工作人员只有三四人甚至一两人,因为大批服务公司可以提供从劳力到机械等各种租赁服务。对农户来说,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是头等大事,牛奶在保鲜方面比一般农产品更讲究,对运输和加工环节要求也更严格。但荷兰奶牛农场却不用为此发愁。因为农场加入了荷兰奶业合作社,所产牛奶全部交由合作社加工出售,所有收入也从合作社的销售收入而来。

采用新技术,关注新信息。为了生存,农场除了扩大规模外,必须采用最新技术,及时掌握政策和市场信息,保持与时代同步。荷兰政府推动奶牛场转型试点。试点农场在饲料种植、饲料精成分、动物保健、农场管理等方面遵守一系列严格的新规定,政府向农场提供一切所需的技术支持,以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使牛奶生产更符合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代表荷兰奶牛饲养业的发展方向。此外,荷兰农民非常注重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少农户都经常参加农业技术学校的培训班,以便掌握业内最新动态。现在年轻一代的荷兰农民大多有较高的学历。

比利时政府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比利时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已有35年的历史,现在比利时的生态农业开始进入合理有序的发展阶段,生态农业占全国农业耕地面积的3%,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占全国农业人口的2%。比利时政府发展生态农业,因为生态农业是家庭农业的一个发展出路。首先,比利时生态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普遍高于普通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而且收入相对稳定。一是生态农业的生产成本低。二是生态农业产品售价高。三是欧盟和比利时政府对生态农业给予补贴。其次,生态农业有益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就是产品来源于自然,重归于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生态农业产品营养丰富。据质量检测报告证实,生态农业产品营养明显高于普通农业产品,而且没有残留农药及添加剂等污染,有利于消费者健康。为推动发展生态农业,政府采取措施扶持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技术研究,并在农民中推广新技术和新经验。政府还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监督,保证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信任。

篇8

1、粮食面积稳步增加,总产实现八连增。2011年,荆州市粮食作物面积达到820.7万亩、比2005年(675.4万亩)增加145.3万亩、增长21.5%,比历史最低点2003年(614.4万亩)增加206.3万亩、增长33.6%,基本恢复到1998年(847.5万亩)的历史最高水平。

2、优质稻产业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品种优质率明显提高。针对稻米量大但质不优、销售不畅、效益不高等问题,2007年以来,荆州市以提高稻米品质、增加种粮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优质稻产业提升工程”。按照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的思路,以推广两优287、丰两优香1号、扬两优6号、中9优288、金优928等优质稻种为重点,大办样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稻米品质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55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3.3%,其中国标一级优质稻40万亩、国标二级优质稻350万亩,基本改变了过去荆州稻米品质不佳的局面。

3、粮食加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一批”建设要求,荆州市坚持不懈抓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品牌建设,粮食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下同)粮食加工企业达到172家,其中:大米加工企业150家,小麦粉加工企业3家,粮食食品加工企业8家,饲料生产企业11家。全市年处理稻谷能力500万吨,加工产值达到97.8亿元。建成福娃粮食深加工示范园、洪湖浪粮油科技工业园、荆州城区粮油食品工业园、湖北宏凯油脂加工园、湖北家意粮油科技工业园等“五大粮油加工园区”。

4、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实用技术大面积推广。三是农业科技培训扎实有效。

5、惠农政策落实有力,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较高。全市惠农补贴工作严格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政策宣传,严格发放方式,确保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同时,认真抓好涉农收费专项治理,积极探索村组内筹资筹劳新机制新办法,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除农村税费改革全市农民负担减少2.7亿元以外,全市农民负担稳中有降,基本控制在1.3亿元左右,有效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6、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以上项目中省累计投入达到7.8亿元,新增耕地面积37.3万亩;2011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7.2%,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机电排灌面积达到4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使得粮食主产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由原来的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我市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设备超期服役,损毁严重,多数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抽、排、蓄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种粮比较效益较低。正常年景,以中稻平均亩产600公斤、每公斤市场收购价2.2元计算,平均一亩水稻田毛收入1320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机械作业等成本550元,纯收入只有788元;棉花平均亩产400斤、每斤市场收购价4.5元计算,平均一亩棉花田毛收入1800元,扣除成本600元,每亩纯收入达到1200元;水产品、蔬菜每亩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特别是特色产品如葡萄每亩纯收入在5000—8000元。

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特别是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单位性质和人员身份边缘化、手段装备落后等问题,导致在职人员老化严重、农技事业后继乏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局面。同时,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种田意识,导致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给粮食增产带来很大难度。

篇9

Abstrac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we must work hard in water-saving irrigation, so we need to explore a variety of irrigation techniques and related technical measures to further reduce the co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need for ration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griculture and irrigation,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nd effective measures. Water-saving irrigation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to analyze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historical background,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sprinkler irrigation, drip irrigation, micro-irrig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prospects and other issues more deeply aware of the content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ts related issues to be discussed.

Keywords: agriculture and irrigation; irrigation; water;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为了充分利用农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农作物达到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它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节水技术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科学的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可有效的提高农用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和总体面积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 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分析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农业节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蓄水保墒耕作技术、适雨种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化学药剂抗早保墒与保水剂应用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早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等。节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各种管水组织,制定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制度,作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合理征收水费。

(1)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2)喷灌技术

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 )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3)滴灌技术

篇10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有效的管理,不断地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还要对人员进行激励,总之就是为达到预期目的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农业经济管理的起步比较晚,依据农业经济科学和农业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时间,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科学产生于20世纪的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被重视,特别在80年代初期对农村改革、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已逐步的形成。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第对我国农业经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运行规律的总结。第二,是对西方经济学有关内容的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原来苏联模式的修改。第三,是对中国历代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思想的总结。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变化

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纷纷开始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不断增加对农村农业科技的总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难点以及热点问题的关注及分析,加强产业化的生产力度。可以说,在新时期新的农村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形成,并且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在生物学和信息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在生物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农业技术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基因资源的占有和研究、动物基因工程良种与克隆技术、植物基因工程、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抗病基因工程育种、农业生物制剂等。

信息科学在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农村的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这个产业对于自然条件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这一弱势。农村农业专家有效利用信息科学及智能化多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改造,明显提高了农业技术的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的总体程度。对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也都有较大的提升,所以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3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国际化是大趋势

当前,我国各项产业都与国际接轨,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例如,我国的粮食等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与粮食出口大国的激烈竞争,为了避免过于激烈的竞争,就要结合实际分析自身的优势。可以把所有的农产品划分为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种,前者是指那些如粮食等占用耕地较多的农产品,后者是如水果、疏采等占用劳动$父多的农产品。在通住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这条道路上,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小,其中,小麦和玉米的竞争能力最小。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大,有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具有比较大的竞争优势。因此立足本国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大趋势。

4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

21世纪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国际动向,与发达国家的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相接轨,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工作经验,这对于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要注重对农村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不断注重新技术选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的先进性、生产的可行性和经济的效益性,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三,要注意对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实际应用水平的培养,以及对适应WTO框架下外贸工作的能力培养。第四,要更加注重对微观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能够从一个具体的微观问题探测宏观的政策,随时分析可能发生的可变动。第五,要注重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对综合性、全面性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综合化的现象,今后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篇11

生态环境是整个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历史时期农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在生态环境诸因子中,气候条件及其变化是原发性要素,它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土壤和循环状态,奠定着特定时期生态环境的基点。

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这一时期起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1℃-2℃。这种气候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找到佐证。

从植物分布变迁方面看,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气温上升,南方亚热带与暖温带植物纷纷北上。以竹为例,目前大面积的竹林基本上不超出长江流域,而在当时,竹子的生长区域却超过了北纬46度,黄河流域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大面积竹丛。比如,春秋时的淇水一带,竹木巨大成荫,连延不绝。《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到汉代时期,这一带仍然竹木繁茂。西汉元封二年,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即以“下淇园之竹为楗”;[1](《河渠书》)西北地区也是广有竹林,《山海经·西次二经》即记六盘山一带:“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史记·河渠书》亦记:“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当时的关中地区,同样是竹林众多,在《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曾言:“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司马迁所言“渭川千亩竹”[1](《货殖列传》)、班固所言“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2](《地理志》)更是脍炙人口。春秋战国与两汉时代竹简的盛行,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竹木分布的普遍。

除了竹林之外,其他一些暖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北移也十分引人注目。如《诗经》中屡屡在北方出现关于“梅”的诗篇。《召南》之“摽有梅”,地域当在当时的雍梁之地;《秦风》之“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其地域应在秦岭山脉。另外,《陈风》有“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曹风》有“鸤鸠在桑,其子在梅”,该两国地域均在兖、豫之地,即今河南山东一带。而梅树的下限温度为-14°,因此当时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温度比现在要高。[3](P15)

值得注意的是,梅为长江流域的原产,何以在春秋时代大面积地出现于北方?对此,历代经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对《诗经》中的“梅”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如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其《诗经稗疏》中,曾经引经据典,对“有条有梅”解释道:“条有两种:一则《毛传》所云槄也。《尔雅》:槄,山榎。榎,今谓之楸,似梓,至秋垂条如线,故谓之条。一则《尔雅》所云‘柚’、‘条’,郭璞注谓似橙实酢,生江南者。梅亦有二:一则今之所谓梅,冬开白花,结实酸者;一则《传》所谓柟,今西川所出大木,大数围者,乃似橙之条,出湖、湘、闽、粤,而梅花唯江南多有。”

王夫之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低温期,所以他认为“似橙之条”与梅均出自江南岭表,这应当是正确的,但他又以此为据,去诠释千余年前处于温暖期的《诗经》中的记载,这就有些失之偏颇了。他是这样诠释“有条有梅”的:“此《诗》云‘终南何有’,又云‘有纪有堂’,皆遥望之词,非陟终南,而历历指数之也。则条、梅皆非树名,梅当与枚通,小树之枝曰条;其茎曰梅。盖秦山无树,但有灌莽郁葱而已。望终南者,遥瞩其山阜之参差,远颌其荆榛之苍翠,以兴望君而韵慕之词。故曰:其君也哉,亦遥望而赞美之也。”这一推论显系公羊手法。其实,《诗经》本身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梅,就是江南之梅,开花结实,可以食用,而且时人以梅之开花结实作为男女求婚的时节,亦可见梅树的种植普遍。如《召南·摽有梅》所云:“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由“其实七兮”到“其实三兮”到“顷筐塈之”形象地道出了梅实熟落的过程。为何可以把梅诠释为“小树之茎”?“有条有梅”之条亦然,王夫之已引古人注,谓条或柚或楸。但因不产于北方,又推论条即小树之枝条,亦属大谬。“有条有梅”相对而言,梅为杨梅,条则为柚。许慎《说文》亦明确指出:“柚,条也,似橙而酢。”

实际上,直到汉代,桔与杨梅依然可以在关中种植,而且,除此两者外,还有柑橘、橙、枇杷、荔枝、龙眼(桂圆)、香蕉(甘蕉)、槟榔、橄榄、留求子、蜜香树等多种南方作物在关中落户。《三辅黄图》卷三《扶荔宫》曰:“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西京杂记》卷一说:上林苑有“梨十(种)……枣七(种)……梅七(种)……枇杷十株,橙十株……桂蜀漆树十株”。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曾对此也有详细描述:“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

从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看,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南线出现北移现象。据有关专家研究,当今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的南界大体上东起连云港附近,经商丘北跨黄河,沿黄河北侧高地西伸,这条线以北的河流每年都有隐定的封冻现象。但在春秋西汉时期,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北移大概至今山东曲阜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3](P15)据《左传》、《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记载,在关中地区及曲阜、洛阳地区,于鲁桓公十四年(前698)、成公元年(前590)、襄公二十八年(前545)、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07)昭帝始元二年(前125)都有“无冰”记载;《后汉书·五行志二》也云:“庶征之恒燠,《汉书》以冬温应之。中兴以来,亦有冬温,而不记录云。”李贤注引《管子》曰:“冬不冰也。”而河流封冻要比河边出现冰情所要求的冬季温度还要低。这种气候状况与梅树所指示的情况基本吻合。

另外,这一时期,渤海湾地区还出现大范围的海侵现象,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与当时气候之温暖不无关系。《汉书·沟洫志》记载:“王莽时,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大司空掾王横言:‘……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谭其骧等专家认为,王横所言,乃是发生在西汉中期的一次大海侵。其“九河之地”相当于今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宁河、宝坻、武清、静海、黄骅六县市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即这次海侵的范围大体在海河平原上海拔四米的等高线附近,方圆数百里。直到东汉中叶以后,海侵地区的海水才渐渐后退;东汉末年,海陆形势基本恢复到海侵以前的局面。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仍然人烟稀少。因而这一地区出现了西汉中叶以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而且在这一区域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其组合可能代表一个稳定的沼泽湖环境。[4]这些都表明,温暖、多雨是当时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王横所言“天尝连雨,东北风”,当不是孤立现象。

由上所述,我们不仅对汉代的气候条件有了初步的把握,而且还可以注意到这种气候条件已经对这一时期植物的生长与分布发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它对于其他生态因子诸如植被、土壤、水资源以及农作物布局、产量等乃至生产方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转贴于 二

两汉时气候条件的相对温暖,带来了降水的充沛,水资源的丰富,而且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植被与土壤结构也都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温暖可以直接提高一个地区的降水水平,所以,在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时代,有关大雨、霖雨、雨的记载不绝于史。如《汉书·五行志》记载:“文帝后三年秋,大雨,尽夜不绝三十五日。”“昭帝元年七月,大水雨,自七月至十月。”“元帝永光五年夏及秋,大水。颍川、汝南、淮阳、庐江雨,坏乡聚民舍。”“成帝建始三年夏,大雨,三辅霖雨三十余日,郡国十九雨……秋大雨三十余日;四年九月,大雨十余日。”《后汉书·五行志一》也记载:“和帝永元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皆雨伤稼。安帝元初四年秋,郡国十雨伤稼。永宁元年,郡国三十三雨伤稼。建光元年,郡国二十九雨伤稼……”各帝纪中尤其武帝以后诸帝纪对大雨的记载也是不绝如缕。丰富的降水,一方面会造成“山谷水出”,河流溢满,致使水灾;但另一方面也使水利资源相对充沛。我们还是以关中为例。班固《西都赋》言此地“决渠降雨,荷臿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棻”。杜笃在《论都赋》中也写道:“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太平御览》卷八二一所引王朗《上求正贷表》言:“昔在两京,有鄠杜膏腴之饶,池阳谷中之利,泾渭三川之水,郑国白渠之溉。每年成熟,雨灌并亩,至今号为陆海。”俨然一派水乡景象。当然,这并不是文学家们的夸张与铺衬,关中地区的实际情况亦然。两汉时代,关中地区可以说是河网密布,水源众多,长安附近,八水环绕,有泾、渭、灞、浐、丰、镐、涝、潏。以泾水为水源修建的郑国渠、白渠,有灌溉能力为4.45万顷。如《通典》卷一七四云:“秦开郑渠,溉田四万顷,汉开白渠,复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关中沃衍,实在于斯。”而目前泾水最大月份的水量,却只能灌溉50万亩。

其他地区亦多如此。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代,黄河下游地区与黄河相连的河流就有南岸的济水、浪汤渠、汳水、汴水、涣水、沙水、洧水、获水、睢水、涡水、鲁渠水、濮渠水、漯水、笃水河等;还有北岸的汊道、屯氏河、屯氏别河、张甲河、鸣犊河等;下游地区鸿沟以来,泗济以西,江淮以北,大河以南,共有较大的湖泊140多个。黄河水系以外,北方还有其他水流系统,如山东南部地区即有沭水、汶水、泗水、沂水、桐水、南梁水、潡水、承水、祖水等。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又向人们揭示了这一地区数十条不见文字记载的古河流,为土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汉代的湖泊陂泽更是星罗棋布,不计其数。据统计,《水经注》记载的大小湖泊仅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就有190个之多。正因为这一时期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所以,灌溉工程格外发达。《史记·河渠书》对武帝时的情况有一概括的记载:“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

气候的温暖与湿润,也为两汉时期森林植被以及土壤状况能处于一种良性的自然循环状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看一下同期的山东与关中。据有关专家分析,春秋战国时代,山东地区木本植物孢粉比重增至30%-58.5%,森林植被是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森林,主要树种有栎属、栗属、榆属、桦属、鹅耳杨属、桑属、枫香属、胡桃属、枫杨属等多种乔灌木混交。当时山东的森林面积约有7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为46%。如《禹贡》所言:兖州“厥草惟繇,厥木为条”,徐州“草木渐包”。《孟子·滕文公上》也说,这一地区“草木畅茂,禽兽繁殖”。经春秋以来的开发,到两汉时代,虽然自然森林面积逐渐减少,但经济林木与经济植被即人工再生林及次生植被却形成规模,像“齐鲁千亩桑麻”,“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荻”,[1](《货殖列传》)以及“曹、卫、梁、宋,采棺转尸……邹、鲁、周、韩藜藿蔬食”,[5](《通有》)等等,都很有特色。正因为如此,才会对这一地区有“膏壤千里”之誉。对此,史念海先生曾分析道:“兖州的坟土为什么为黑色,这是由于兖州森林草地最多,草木旺盛,土壤中腐植质也相应的增多,所以在《禹贡》中,兖州之土为上中。”[6](《河山集三·战国至唐初太行山东经济地区的发展》)这是两汉时代山东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

居于兖州之上的是雍州之土,为上上,其原因也在于森林草木植被的完好,司马迁即言“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司马贞索隐:“穀,木名,皮可为纸;纑,山中苎,可以为布,今山间野苎。”司马迁又言:“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所以,“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1](《货殖列传》)东汉班固的记载更是清楚,他说:关中“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2](《地理志》)又言长安之地“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陆海珍藏,蓝田美玉。商、洛缘其隈,鄠杜滨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水,郊野之富,号为近蜀”。[7](《西都赋》)东汉杜笃的《论都赋》亦言:“滨据南山,带以泾渭,号曰陆海,蠢生万类。楩楠檀柘,蔬果成实。”据史念海先生考证,秦汉时吕梁山、秦岭、崤山、首阳山、邙山、中条山、太岳山、析城山、黄龙山、嵩山、太行山、王屋山等山区,都覆盖着大片森林。[6](《河山集二·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

气候的温暖与温润改变了以往的作物布局,扩展了各种作物的种植空间。在植物方面,前已详述,此不赘述。就农作物来讲,以水稻为例,水稻为喜温喜水作物,产量较高,由于气候的温暖,水利的兴盛,两汉时代的水稻种植面积大大扩展。

水稻原产于南方,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即陆续北传,春秋温暖期到来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诗经·鲁颂·宓宫》云:“有稻有秬。”《唐风·鸨羽》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小雅·白华》亦云:“滮池北流,浸彼稻田。”《七月》云:“十月获稻。”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稻作生产已占有一定的地位。《战国策·东周策》记道:“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纵横家之言,固然不可全信,但由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东周一带应当是拥有相当数量的稻田,所以,当西周不下水时,才会“患之”。我们还可以看出,或有相应的水利,东周境内可以普遍种稻,正因为此,苏秦才会建议西周下水,待东周种稻后,再以水源控扼其命运,“令一抑西周”。

两汉时代,北方的水稻种植依然在发展中。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看,北京黄土岗,河南洛阳西郊、辉县城北、洛阳烧沟以及江苏徐州奎山等地,都先后有稻谷出土,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稻作区。如关中一带,内史所掌握的公田中,即以稻作为主,据《汉书·沟洫志》记载,“倪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仰之田”。武帝曰:“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徭行水,勿使失时。”民间种植也很广泛。汉武帝微服外出狩猎,“驰鹜禾稼稻粳之地,民皆号呼骂詈”;[2](《东方朔传》)直到东汉时代,关中仍然“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8](《杜笃传》)“粳黍稼穑之所入,不可胜算”。[9](《京兆樊惠渠颂》)河北一带亦然,早在魏襄王时代,史起为邺令,即引漳水溉邺,广植水稻,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汉哀帝时,待诏贾让主张治河北水患,“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2](《沟洫志》)东汉安帝时,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河内好稻……地产不为无珍也”;[10](《冀州论》)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今北京顺义县东北)开稻田8000余顷。这是汉代水稻种植的北界。在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是汉代北方著名水稻产区。如东汉初山阴太守秦彭“兴起稻田数千顷”。[8](《岑彭传》)东汉末,夏侯淳在陈留、济阳间“率将士劝种稻”。汝南一带更是“鱼稻之饶,流衍他郡”。[8](《邓晨传》)

由于水稻种植的扩大,两汉时代的北方地区已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稻作技术,并较南方更早地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出现于北方的《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可视为西汉与东汉的两部代表著作。这两部著作,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主要环节都有记载,如对于播前整地,《氾胜之书》指出:“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对于播种,北方地区已掌握了不同品种的不同时节,《氾胜之书》云:“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四民月令》也云:“三月……时雨降,可种粳稻。”对于播种量,《氾胜之书》也指出:“稻,地美,用种八升。”这也可以告诉我们,西汉时代,水稻种植尚为撒播,亦即直接播种。不独北方如此,南方地区亦未见到移苗插秧的记载,一些地区画像砖上的播种方式也是撒播。到东汉时代,北方与南方共同出现了插秧技术,《四民月令》五月所记:“是月,可别稻及蓝。”是我国农作文献中首次对这一技术的记载。与此同时,南方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也出现了有关内容,如广东佛山澜石出土的水田模型中,就有农夫插秧的形象;贵州兴义出土的水田模型中,也刻画出了整齐的禾苗,显然是插秧的结果。这也表明,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技术,因种植面积的扩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由于气候的温暖,使粮食的耕种时间大为提前,如《氾胜之书》记:“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立春后,土块散。”“三月种粳稻。”据专家推算,这要比目前关中地区耕种的时间提前约一个物候或一个节气。这对农作物的生长乃至产量影响较大。

气候变化对于农产量的影响对于高纬度地区,亦即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更为直接。张家诚先生曾经提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平均气温每下降1℃,粮食单位产量就会比常年下降10%;同样,年降水量每下降100mm,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也会下降10%。[12]而低纬度地区则影响不大。吴慧先生曾认为,如统一以今亩计算,秦汉时代的平均亩产量为132公斤,东晋南朝为125.35公斤,较前朝下降2.84%,这主要来自纬度较高的长江以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的长江以南地区,水稻亩产量反比秦汉上升了5.2%。北朝时代的平均亩产为128.8公斤,较之秦汉下降2.48%。而唐代的粮食产量则直线上升,较之汉代,增长了26.6%;较之南北朝,增长29.66%。

余是非先生所考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粮食亩产量的变化起伏要高于上述结果。他认为,曹魏与两晋时代,粮食亩产较之两汉下降1.5%;北朝则下降13.3%;隋唐较之南北朝又上升了1.3%。[12]这与气候的变化趋势亦相吻合。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两汉时期的生产经营方式也产生了连锁反应。从关中、关东地区来看,当时的生产经营方式总的来说不是单纯的经营农业,而是兼顾林、牧、副、渔诸业,这从当时的史料记载中便可看出。就畜牧业来说,即使以农业为主的中原关中地区当时农牧兼营比较突出。如齐人卜式,“以田畜为事……羊致千余头,买田宅”;[2](《卜式传》祝鸡翁,洛人,有鸡千余头;[13](《祝鸡翁》)宣曲任氏“力田畜”,“富而主上重之;”;关中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1](《货殖列传》)陈广汉除有大量的田产外,还有“千牛产二百犊万鸡将五万雏,羊豕鹅鸭,皆道其数”。[14](《卷四》)马援“在上林苑,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8](《马援传》)这些与董仲舒所说的“多其牛羊”、“广其田宅”,[2](《董仲舒传》)仲长统所说的“马牛羊犬,山谷不能受”,[8](《仲长统传》)都是典型的农牧兼营的豪强。另外,从一些名人曾从事放牧业,如淄川公孙弘“放豕海上”,[2](《公孙弘传》)梁鸿“牧豕上林苑”,[8](《梁鸿传》)济阴孙期“牧豕于大泽中”。[8](《孙期传》)从民间祭礼中“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中者“屠羊杀狗”,贫者“鸡豕五芸”;从济南王康拥有“马千二百匹”、外戚马光仅腊日用羊即达三百头,可从另一侧面反映当时中原关中地区畜牧业之发达。

由于水利资源丰富,汉代养殖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当时一方面出现许多大面积养殖区,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水居千石鱼陂……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凡生产“鲐鱼千斤,鲰千石,鲍千钧”者,可比千乘之家;东汉的樊宏家“池鱼牧畜,有求必给”。[8](《樊宏传》)另一方面,当时的水田陂塘也往往实行多种经营,将稻作、养殖、种藕等诸项有机地融为一体,农、渔、副兼顾,一举多得,这种现象我们从出土的汉代陂塘模型中便可看到。如在1978年在陕西勉县发掘的四座东汉墓中,出土了塘库农田模型一件,陶陂池一件,方形塘库三件。所出塘库农田模型为长方形,塘库与稻田连为一体,中有一坎相隔,塘内有螺蛳、蛙、鳖、鱼;陶陂池是一独立的蓄水设施,池内分布有荷叶、莲包,有鱼、虾、鳖、鱼、螺、龟,池坎上还有鸭子;另外三件塘库模型也分布有上述物品。又如,1977年在四川峨眉县东汉砖墓中出土的石塘库农田模型,右边为塘库,塘中有鸭、虾、蟹、螺等,左方为两方农田;在通往农田的水口处,还置有竹笼,以防鱼虾进入田中。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陶水塘,中以高堤相隔,右塘有荷花、鱼、鸭和小船,左塘为鱼池,池内有两条大鱼象征着养殖业丰收。[15]

经济作物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在汉代得到长足的发展。其种植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品种之多,都是前后诸朝所不能比拟的。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当时带有商品生产性质的园圃,栽种量往往以“千树”、“千畦”、“千亩”、“千石”、“千种”、“千章”、“万个”、“千斗”计;各种园林比比皆是,两汉史籍中诸如“柚之乡”、“果布之凑”、“枣粟之饶”、“园圃之利”、“千亩桑麻”、“千亩姜韭”、“千亩竹”、“千亩卮茜”、“果菜千钟”、“桑麻铺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不绝于书。各豪强庄园的经营多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其他。如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16](《比水》)陈广汉家除种植一般农作物外,还有藷蔗二十五区,蹲鸱三十七亩,有果蓏肴蔌[13](《卷四》)等等。各小农小户们也如班固所说:“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2](《货殖传》)由于种植环境的良好,加上技术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类也大大增加。西汉的蔬菜,见诸记载的就有36种之多,《四民月令》所记庄园中仅蔬菜就有20余种;检《西京杂记》卷一所载,当时果树种类梨有10种、桃有10种、枣有7种、李有15种、梅也有7种之多。

汉代这种以农业为主,兼顾牧、副、渔诸业的生产模式,反过来又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起到维护和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4]谭其骧.历史时期渤海湾的大海侵[N].人民日报,1965-10-08;天津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渤海湾西岸古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65(2);李元芳等.天津北部全新世海侵[J].地理学刊(第18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桓宽.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诸子集成本.

[6]史念海.河山集[M].三联书店,1963.

[7]班固.西都赋[A].昭明太子.文选[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8]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蔡邕.京兆樊惠渠颂[A].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1958.

[10]卢毓.冀州论[A].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张家诚.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初探[J].地理学报,1992,(2).

[12]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8;余是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0,(3).

[13]刘向.列仙传[M].四库全书本.

[14]葛洪.西京杂记[M].四库全书本.

[15]郭清华.浅谈陕西勉县出土的汉代塘库、陂池、水田模型[J].农业考古,1983,(1);余德章,刘文杰.四川汉代陂塘水田模型考述[J].农业考古,1983,(1);刘志远.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记[J].文物,1979,(12).

[16]郦道元.水经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5.

篇12

农业是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依附的基础条件,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将我国农业发展推向于国际化、全球化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而要想迈开这一步,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科学的管理模式,实践论证的经验学,再加上能够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创新精神。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经济体系都是以原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这种经济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比较弱,对现阶段农业市场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发展很难适应,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水平,进而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管理机制作为农业发展中规范生产、经营模式的关键,一旦在这方面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不协调的问题。1.2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虽然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政府所重视的对象,并且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经营效益,不断出台各种新规与政策,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并对相应的经济管理提出不断优化与创新的要求。而这些政策、规定、要求只是流于一种口头传达的形式,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正确的理解与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中仍存有传统的管理理念,仅适用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在社会进步、经济进步的同时也需要管理理念的进步,认为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并无太大关系,只要提高生产力度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其不然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实现是建立在相关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基础上的,而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度不高,在管理方面的执行能力比较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相关专业知识掌握较少,对管理理念认识不足,管理知识体系过于陈旧,管理制度没有有效落实,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这些都是管理人员执行能力不高、行政管理意识不强的主要体现,以此,加强管理人员执政能力非常重要。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已经进入到我国各个领域中,并在各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在信息化管理下,能够促进各行业生产规范、经营科学、效益提升,当然,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经济观未来发展的走向,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注重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进而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为未来发展奠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使得管理制度更为完善,还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更加先进,将农业科技成果逐渐引入到农业生产力中,作为重要的应用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经济管理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管理水平也会得到明显的进步,可见,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经济管理与经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更需要管理人员正确的意识到,引进信息化管理是满足时展的需要,更是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与社会结构、经济市场、全球化进程的需要。2.2管理产业化。农业发展是我国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结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实现专门的农业产品基地,提高相应的建设规划水平,并以国家相关部门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最为基础,创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随之也成立了许多服务中介组织,基于利益政策的基础上,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提高了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基地逐渐增多,生产变得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企业中,不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3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其必要条件,使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措施

近年来农村因为财务方面管理不规范导致明显与其发展农业经济不想融合,所以我们要尽快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财务处理方面的知识与规范化财务管理组织形式、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都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而相应的发生变化,农村财务管理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财务上的质量。首先,要把财务管理公开来看:统一规定具体日期为公开日;其次,则到问题应随时公开;二是要要求公开的地点要求各个村在交通重要的地方或者人多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三是规范各个步骤及公开步骤每笔经济都要经负责人严格把关来负责,一定要按照事先说的好的规章制度来办事,不能询私舞弊,根据对征用农村占地及补偿费用支付、管理和使用情况来进行深入的调查,检查出哪里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其次,是审计集体资金的工作是有质量上的保证要针对有些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地方,农村各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来尽快更改对财务方面的资金管理要进行专项审计,找出不规范的地方,急结好的经理来推广给大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此同时所有财务上的制度都要符合法律上的规定。最后,严格解决村级费用的问题明确专项资金管理的条例,规定由谁来设置村户头,拨付到哪里都要有人来统一管理,不能交别人代管对资金一定要严格采取有效规范的管理,这样不但能保证资金的安全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能够在有限的数量里发挥到最大的功效。

结束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民的自身利益,文章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农业经济管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合理化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崔晓琳.美国、加拿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6(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