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历史范文

时间:2023-09-06 09:32: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发展的历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发展的历史

篇1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52-03

1 有机农业及其产品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Organic Agriculture”。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欧盟、美国等国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概括,但内涵一致。即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有机农业基本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1]。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Organic Food”。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有机食品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1]。

有机产品:所有以有机方式生产,符合各自有机标准的产品,包括有机食品、有机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1]。

有机农业强调自然秩序相和谐,天人合一,物土不二,强调适应自然而不干预自然;在手段上主要依靠自然的土壤,主张依赖自然的生物循环;在目标上追求生态上的协调性,资源利用上的有效性,营养的丰富性,是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新型农业模式[2-3]。

2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史

世界有机农业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有机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围绕着如何培肥地力这一根本问题进行。18世纪初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量砍伐森林。在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美洲就出现了因植被破坏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对策,于是派遣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管理局局长的F.H.King到中国寻找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经验。这样,由20世纪初开始总结中国传统有机农业的经验,不断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有机农业[4-5]。而中国真正的有机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回顾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中国有机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于1994年在该所成立了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6]。

发展阶段:1992年,中国农业部批准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CGFDC),负责开展国内的绿色食品认证和开发管理工作,并于1995年提出了绿色食品的分级理论。CGFDC于2002年10月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OFDC根据IFOAM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的基本标准,参照许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协会或组织的标准和规定,并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和食品行业的有关标准,于1999年制定了OFDC有机产品认证标准(试行),2001年5月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为行业标准[7]。

规范阶段:200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正式颁布并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进入规范化阶段。2005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个有机产品标准正式颁布。此后,中国有机农业迅猛发展,截止2010年底[8],中国有机农业认证企业从2003年的540余家增加到2512家,生产面积从2003年的34.3万公顷扩展到374.42万公顷,年产值从20亿元增加到63.98亿元[9]。

3 中国有机农业的现状

3.1 生产现状

从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看,目前中国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400~500个品种,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野生采集产品等。截止2010年底,全国约有2000多家有机生产企业,总共有机面积300多万公顷。中国有机农业以种植业和加工业为主,参与企业占85.5%,生产总量占据94.3%,总销售额占68.8%。而生产面积则以野生采集和畜牧业最大,占生产总面积的67.9%,单位面积产值则以种植业最高(表1)。

从区域发展规模和认证数量看,本世纪初,全国区域比较优势初步显现,部分地方已形成有机食品集中产区。绝大多数生产基地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各省区。同时,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有机食品企业中,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国发展速度均在提升,区域差距在逐步缩小[10]。截止2011年,全国已有368个单位创建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536个,总面积840万公顷,带动农户1603.2万户,对接龙头企业1369家,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9亿元。

3.2 市场现状

中国有机产品市场可以分为国外和国内两大市场。据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估计,2010年,世界有机食品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生产的大部分有机产品被出口到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促进了中国有机产业的起步和发展。2000年后,随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群体日渐壮大,逐步形成了国内消费市场[11]。据预测,2015年中国国内有机农产品将达到248~594亿元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成为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大国,有机食品有望占到中国整个食品市场的1%~1.5%。

3.3 标准与法规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有机农业市场的兴起、发展以及有机产品出口量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有机产品的生产、销售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颁布。2003年由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了我国《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为有机监管体系的运作制定了整体制度体系。2005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个有机产品标准。2005年6月,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制定了相应的产业规章以符合国家有机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的有机产品认证监管体系,为保障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效性,促进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中国有机认证机构共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4800多张,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4000多家,国外认证机构认证企业数超过500余家[7]。

4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中国自然条件限制了有机农业发展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小,粮食供给始终关系着国家安全。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13]。因此,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以及现有的植物保护水平,中国现阶段要全面发展有机农业尚有难度,只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绝不能盲目贪大求速[6-7,10]。

第二,中国幅员辽阔,全国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等各不相同,地域差异极其明显。这给标准化生产的有机农业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从而导致有机农业在中国呈现出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6,9]。

第三,由于中国农业化肥的过度长期施用和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近年来中国耕地和水体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6],许多重污染地区连传统农业生产都无法进行。这无疑给有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2 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阻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7,9-10,14-15],截止2009年,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只占全国农业面积的0.34%,远低于世界0.85%的平均水平。而且产品结构不尽合理[9],种植业养殖业不协调,野生采集面积过大(表1),品种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此外,中国有机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9],产-供-销体系还不完善,从而极大的阻碍了有机农业的推广。

4.3 混乱的市场扰乱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国内有机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由于有机农产品很难直观判断其真伪,消费者消费后也难以感觉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假冒有机产品充斥整个有机市场[10,14]。此外,由于生产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部分企业生产的有机产品难以通过认证却仍然上市。这些问题都将造成市场贸易和生产的不协调[9],打破供求平衡,扰乱市场。

4.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延缓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识不够和,真假难辨。再者,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机构及相应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6-7,10,14,]。从而造成中国有机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4.5 有机法规和认证标准不健全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虽然中国有机农业相关法规和认证标准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认证机构既是有机产品的法律、 法规、 行政规定和标准的制定者,又是实施监控和颁发证书的部门,难以取得国际经销商的信任。 二是认证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三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有机次品大量上市[10,15]。因此,中国的有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在国际上难以立足,国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

5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展望

5.1 统筹粮食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加强环境治理

第一,协调好粮食安全和有机农业的关系。转变观念,正确摆放有机农业的位置,不能急于让有机农业来完全替代现代化学农业。国家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有机农业。

第二,要调整全国生产布局,缩小地区差,务求平衡发展。相对于东部,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以及并存的经济弱势决定了其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走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也能缩小其经济弱势[6]。

篇2

中图分类号:F127;F3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引言

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艺加工展示和农事活动体验融为一体的创新型产业。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价值做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同时也必然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可以说,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一、辽西五市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辽西五市位于我省辽西走廊,北接内蒙,西连河北,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基础雄厚,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的66.8%。近年来,五市依据自身农业特点,在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农业项目上成果显著。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发展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深挖休闲农业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各市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调,多为农家餐饮、采摘、垂钓,难以真正达到休闲、娱乐、民俗体验的多重功效;二是缺少市场竞争力。各市的休闲农业基本上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没有整体规划,项目设计雷同,且对市场和品牌经营缺乏概念;三是缺少有效、规范的管理手段。各市的休闲农业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政府在税收、贷款、土地使用、食品卫生等方面尚无明确政策规定。

二、为推动五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策扶持

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五市发展创新型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锦州湾机场的通航,更为拉动辽西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市政府应把休闲农业做为解决本地“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列为“十三五”的重点发展项目。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符合本市农业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同时对休闲农业企业要在税收上给予减免,在贷款、土地使用上给予优先安排。二是要由财政部门拿出专款设立扶持基金,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三是要开展最美乡村建设活动,加大农村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四是要依据农业特色,设计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开通旅游专线,并在媒体、网络上进行宣传、推介。

(二)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休闲农业的管理、经营人员多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缺少对旅游业的管理经验,素质偏低、服务质量差。各市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休闲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一是要强加对现有休闲农业从业者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食品卫生、旅游知识,提高服务质量;二是要依托各市高校的旅游专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专门从事休闲农业管理、服务的人员。

(三)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今后规划五市的休闲农业发展时,我们应该借鉴沈阳、大连、丹东“金三角“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将五市的休闲农业布局分为“南北”二线,依己之长、特色鲜明,避免互为竞争。具体来说是:1、北线:朝阳-阜新。主要代表温泉和人文旅游。重点发掘朝阳红山文化、阜新蒙族民俗文化和温泉产业。2、南线:葫芦岛-锦州-盘锦。主要代表海洋和自然生态旅游。利用葫芦岛、锦州的海洋资源发展海上人家(渔家乐)项目,同时在盘锦大力发展“蟹田农业”、“稻田景观游”。

(四)大力发展生态、民俗农业游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对于贴近自然的休闲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在休闲农业发展上,我们要主打“生态牌”、“民俗牌”。具体来说是:

1.要利用好自身生态农业资源,把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与建设秀美山村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按照朝阳凤凰山、盘锦红海滩的经验,发掘生态环境好、自然风光美的生态乡村游。同时要重点发展生态农产品,如朝阳的六股河鸭蛋、喀左的陈醋、凌源的小米,盘锦的大米、河蟹等。

2.要利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发展“民俗农业游”。如阜新可结合蒙古族民俗文化特点,推出“那达慕大会”、“全羊宴”等特色民俗游;锦州则可结合医巫闾山的历史文化,在开发满族民俗文化展和还原“祭天封禅”礼方面有所作为。

3.要逐步在生态、民俗农业游中引入遥感、GIS和GPS技术,使人们能够及时掌握旅游资源动态变化、景区污染情况等,从而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同时利用GIS技术制作景区的三维景观图,使游客更为直观的了解景区的分布、特色和亮点。

(五)深入发掘休闲农业体验特色

目前休闲农业的体验模式比较单一,仅有采摘园一种形式,休闲农业体验游的提升空间较大,因此我们应采取多元化手段发展“体验农业游”,并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结合设施农业发展,建立现代农产品生产、科技展示基地,让游客在其中体验到农产品生长、成熟、加工再到餐桌的全过程,同时感受到农业科技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新变化;二是以乡村游为载体,设立传统农业生产展示中心,向游客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农业手工技艺;三是引用日本“农村留学”的概念,大力推动城市周边乡村“租赁农场”的发展,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亲身感受农村生活,参与农事活动。

参考文献:

[1]秦璐,张宇.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8:13-17.

篇3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相对紧缺。在农业资源的利用中,暴露出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对短缺资源缺乏科学而有效的利用。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以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1 新时期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出现诸多的利用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率低,并伴随有大量的资源污染,已构成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瓶颈。

1.1 水资源污染严重,存在较大的浪费

我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十分不足,农业水资源暴露出的污染问题,已造成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大难题。我国雨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南北降雨量不均衡的情形。其中,在55%的重要农业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不到总量的14.4%,也就是说,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存在水资源短缺的利用问题。同时,在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农业水资源污染严重,尤其是大面积江河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农业水资源的利用,而且造成水资源进一步出现短缺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

1.2 耕地较少,土壤出现日益严重的污染

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均耕地少,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8%。耕地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不断增加,造成人与耕地的紧张关系。同时,耕地在利用的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污染问题,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都对土壤造成了持久性污染,特别是土壤肥力下降及酸化的形势十分严峻。所以,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过程中,科学保护好土壤资源,是利用好农业资源的基础。

1.3 农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之多,但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耕地日益减少,人力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问题。由于农业人口素质偏低,造成农业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并且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也致使农业人力资源发生流失,大量务农人员选择外出务工,耕地出现荒废等问题,进而造成耕地利用率进一步降低。

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资源实施可持续利用战略,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需求。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方面,应该确保土地资源、水资源及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实现农业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2.1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大量乱砍乱伐的行为造成森林面积锐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系统平衡,出现虫鼠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所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要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杜绝出现乱砍乱伐的问题。同时,要强化耕地的维护,这样才能确保耕地的肥力,较好的发展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农业的发展应该立足长远,加大科技及资金的投放,改善土壤耕种环境,并对荒山、荒地进行有效地管理,严格禁止出现抢夺开垦的问题。

2.2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农业水资源相对比较短缺,同时在利用中伴随有严重的污染问题。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在于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尤其是提高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切实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对污染水资源的恶劣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处理,营造出和谐的水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放,强化相关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以上举措得当可以有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3 发展农村人力资源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是发展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在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增加农村人口就近就业的机会;强化农村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要从思想教育、农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入手,以提高务农人员的农业效率;政府出台相关的保农政策,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广泛推广农业新技术。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需求。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暴露出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所以,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解决了当前出现的资源利用问题,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英鹏.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

篇4

中图分类号: DF413 文献标识码: A

1.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农业经济管理,指的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控制以及协调,并对参与经济的人员进行激励,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我国对农业经济的管理起步较晚,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学与农业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时间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于20世纪的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农村实行改革以后,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内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我国对农业经济微观和宏观规律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西方有关农业经济的引荐,在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和我国历史上对农村经济学的阐述发展而来的。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概述

2.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协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由于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对于各种经济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同样对于农业经济,也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现阶段,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但是有关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就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体制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2.2淡薄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没有改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规范。然而,随着工业改革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相应的发生减少,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队伍缺乏后备力量。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人甚至认为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现阶段,可以忽略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诸如这类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农业管理意识的淡薄。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农业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理念落后,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态度不端正,知识储备不全,导致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的建设

3.1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三大的传统问题依旧存在:一是我国农民依旧众多,而农业发展资源平均不足;二是虽然农村合作社初具规模,但农业生产规模依旧小而分散;三是虽然我国自古就重农抑商,但是农业管理基础制度和生产形态没有持续改善这些传统问题又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严重违背:当前农业生产管理依旧由过去的注重数量生产向质量转化,农业经济管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产品销售范围扩展到全球,农产品的生产业更加多元化这些新需求使传统农业的弊端更加明显,这就需要我们依靠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来弥合我国农业与新时期的裂痕,因此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发展方向,我国农业发展才能从传统的管理弊端中摆脱出来,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2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

(1)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保证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领导到位就是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各相关行业和领域做好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工作,保证每一环节的专业人才可以积极配合,提升工作效率。农村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做好资金支持工作且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腐败现象或浪费现象的发生。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措施或政策,如鼓励个人、集体或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鼓励大学生毕业回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政策,广泛调动可利用资源,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农业。

(2)建立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目前,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农村较少,广大农村对于农业信息化无意识,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最直接感受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便于农业信息化的开展。选择一些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乡村组建示范基地,采用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方式对示范基地进行支持,保证基地内农民有一半以上拥有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查询,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农村广泛建设信息示范化基地。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

(1)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

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为一个信息全球化的信息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各行各业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逐渐的在实施信息化的方针。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虽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整体的状态有所改善,但是我国还面临着新科技技术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管理实行信息化的管理。

(2)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农业经济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落后造成的。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我国农业在科技技术环节还比较薄弱。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拓宽农业资金的来源,如果单单依靠国家的农业科研资金来发展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业部门要扩大农业资金的来源,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更好的研发农业新产品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出来的作品,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农业的科研,实现农业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战略,达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已成为国家对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向着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正生.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01:25-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