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0:32: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财务会计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财务简单地等同于会计核算,认为财务的任务就是记帐,是一种简单工作,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全民所有制的企业组织形式下,企业的各种生产销售都在严格的计划控制下,企业只需按国家下达的计划进行生产销售。在这种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的财务部门没有动力,也可以说不需要对企业资产的效率和效益、资金来源的效率与效益,甚至企业的利润多少进行最优化设计,只需按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将企业发生的各种业务活动准确反映、记录下来即可。
随着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财务的职责也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在一个公司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它已经从一种职能发展成为一种综合管理,从简单会计记录发展成以会计记录为基础,对公司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进行全面最优化管理。
把现代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处于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者,如投资人、债权人等。管理会计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及员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决定了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同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要求。管理会计所关注的是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它不受传统会计观念与模式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引进各种科学预测方法,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各种手段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科学的企业管理离不开科学的决策,而科学决策的目的在于效益的提高,现代企业必须强化管理会计,设立单独的管理会计部门。因此,企业体制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立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会计管理市场化途径
(一)财务会计中介化和管理会计企业化
财务会计中介化是指将原隶属于企业,主要从事经济业务的确认、记录、记量和报告等财务会计活动的会计人员,剥离为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第三者”。它们对委托者负责,以会计准则为依据,通过提供财务、成本和财产经营责任信息,确认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履行会计反映的职能。中介化以后的会计人员成为类似于注册会计师的财务会计数据处理人员。
管理会计企业化是指原隶属于企业的从事非财务会计活动的会计人员,应彻底摆脱政府和企业“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实现会计角色的“回归”。使其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效益挂钩.有效运用利益驱动规律为企业管理出谋划策,不断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管理信息,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二)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会计服务公司
会计服务公司是以建立会计人才资源有限责任或合伙公司为依托,以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会计信息为基础,以改革和加强会计工作、全面规范会计行为为途径,将会计人才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逐步建立“公司统管、社会招聘、单位用人、工酬分离、风险执业、主业自律、政府统管、全面规范”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三、会计体制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
Abstract:Thestructuretypeoffinancialaccountingelementsistherelationshipamongelements.Basedonaccountingelements,itrevealstheregularityofenterpriseeconomicactivities.Withthedevelopmentofthestructuretypeofaccountingelements,therearedifferenttypesunderdifferenttheories.Anditsdevelopmentisrelativetoeconomy.However,thetypethatcombinesthestaticstateanddynamicstateisthemostsuitableforthedevelopmentofmodernbusiness.
Keywords:financialaccounting;elements;structuretype
所谓“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就是财务会计对象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特定联系方式和依存关系,它可以通过会计中通常所称的“会计等式”来体现。
一、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变迁
首先提出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思想的,是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卢卡•帕乔利。1494年,在其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他提出“一个人所有物等于其人的所有权总值”的基本关系,这成为以后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演变的基础。
在西方,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演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称为“资本等式型”,其理论依据是所有权理论;第二种称为“资产负债表等式型“,其理论依据是企业主体理论;第三种是”试算表等式型“,它是因为“该式中的要素均是编制试算表的基本内容”而得名。在西方现行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被普遍认可的是资产负债表型,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结构模式。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促进从“资本等式型”到“资产负债表等式型“进化的,正是公司制企业的产生。
在我国,建国后由于多种原因,苏联的“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会计观念长期左右着我国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并指导着企业的会计实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过渡,企业“资金来源”中的国家投资部分和银行借入部分被要求逐步分离。依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学者提出“资产=负债+基金”的要素结构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当时特定经济环境中的一种折中选择。1993年,我国在建立起以财务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同时,也确定了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模式。这一改变,不仅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满足财务会计目标,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基本协调。
二、不同理论下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
1.所有权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从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企业的“产权关系”问题特别是“业益”的界定成为决定要素结构模式的关键。
所有权理论以“业益”为中心,资产是业主拥有的权利,是“正资产”;负债是业主承担的义务,是“负资产”;业主拥有的权利在减去其承担的义务后,净额代表业主拥有的企业净值,即是“净资产”。该理论确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负债=业益
按所有权理论,收入表示业益的增加,费用表示业益的减少,收入超过费用形成的净收益,直接归属于业益的增长,反映业主财富的增加。一般认为,所有权理论最适合独资和合伙形式的企业组织。
2.企业主体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企业主体理论认为,企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主体,其经济业务等事务与权益所有者的个人事务应当区别开来。企业在其持续的经营活动中,其净资产的占有、使用、处分等权利均属于企业。该理论确立的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权益(负债+业益)
在企业主体理论下,作为债权人权益的负债和业益具有相同的地位,因为它们都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故该结构模式的右边,可统称为“权益”。由于企业主体理论适合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要求,因而现行会计实务大多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
3.剩余权益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剩余权益理论认为,优先股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负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属于性质相同的特定权益,因而普通股股东权益应该成为会计关注的核心内容。该理论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
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普通股股东提供更好的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4.基金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基金理论不以所有权理论所假设的个人关系为基础,也不将企业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它是将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作为会计处理的范围基础。该理论认为,资产是基金或经济活动单位的未来期间的效益,负债是对特定或一般资产的限制,投入资本是使用资产的法定限制或财务限制。该理论所确立的要素结构模式为:
资产=资产限制
在基金理论下,特定服务行为的履行成为关注的重点,而收益的确定则成为次要的问题。因此,这种理论特别适用于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5.会计学收益本质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会计学者对收益本质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对经济业务的考虑,对非经济业务因素则考虑较少。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实现盈利的过程,是通过经济业务进行的,从而导致“费用”的发生和“收入”的取得。依据这种观点,收益与收入、费用要素之间的结构模式为:
收益(利润)=收入-费用
该理论下的结构模式主要是侧重于利润计算。并且,应注意的是只有“损益性费用”才计入当期损益。
6.收益构成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影响企业收益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获得收益的来源或产生收益的原因都可能存在差别,而“真实的收益”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期望得到的。因此,如何使企业收益信息的披露更加符合“决策有用性”要求,成为会计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关于企业收益构成的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是本期经营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及其盈利,只有来自于企业当期正常经营活动的收益信息才能真正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列入损益表收益的内容,只能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收支,而不包括非常项目的收益或损失,并且只包括本期的收益。该理论下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营业收益(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费用
另一种是总括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无论经营收益还是非经营收益,都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果,全部收益的信息才能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业绩。收益的构成既包括经营活动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活动的收益;即有本期收益,也有非常项目和前期调整等。在会计实务中,各国财务会计准则大都倾向于总括收益理论。如我国会计准则所确定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重构
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是登记账簿、复式记账、编制报表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确立要素结构模式,应该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经济业务本身的固有规律入手。企业的经济业务,包括了资金的进入、内部营运使用及退出。资金进入与退出企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发生变化,资金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投入资金和不断收回新资金的过程,在会计上表现为费用和收入的变化。费用发生与收入取得过程,同时也是消耗旧资产、产生新资产的过程,它始于资产又归于资产。因此,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对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揭示与表达,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的经济活动始于会计期初已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期内收入与费用发生前(即会计期初)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2.期内经济业务的发生,就其对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影响看,包括两类: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如消耗资产或产生债务而形成费用,取得收入而增加资产或偿付债务)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发生筹资、偿债及分派事项)。会计期内基本要素的变化关系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态结构模式
这一模式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动态过程的完整描述。该模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均以变动的身份出现,如资产要素是指“资产的变动”,而不是期初数。而收入、费用要素本身属动态要素,表现资金的运动形式。
3.企业特定期间的经济活动止于会计期末已经形成的新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由于会计期末根据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所确定的利润实质上是报告期内除业主投入和业主派得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化,因此,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正好等于期内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收入和费用变动而导致的资产变化额。期末确认企业期内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之后,财务会计各要素的关系复归为以下形式(相比期初,数量已发生变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由于资金运动存在的动态特征,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也表现为一种变动的模式群。在时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涵盖了期初、期内及期末全过程的资金运动。在空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包括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内容。在期初,静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初始状态,其揭示的数量关系是“期初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在期内,动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变动状态,其揭示的数量关系是变动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资产变动+费用发生=负债变动+所有者权益变动+收入取得”。在期末,新的静态结构模式所表现的经济意义与期初结构模式相同,但由于经济业务在期内的发生,其数量上已发生变化,说明的是新的数量关系。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2]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文硕,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1.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复杂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 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
关于报告内容,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师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先进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时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
2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股东因追求价值而投资,经营者和员工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财会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须定位于实现价值的增长,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为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1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的年代来看,会计的产生时间较财务管理更早一些,从会计的复式记账至今,会计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史了。财务管理的发展是和经济学、金融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而会计的发展主要是受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现代的企业制度的影响。
1.1.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在现在的教学工作中,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主要是在资金时间价值、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等方面。WWW.133229.COM在管理会计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是侧重于技术和方法的讲解,而在财务管理中,我们主要的侧重点是在对于决策时对于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例如:关于货币的时间价值这项教学内容,在管理会计的课堂上,可能主要教学生们如何应对在各种情况的算法,而在财务管理的课堂上,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具体运用它。
1.1.3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差异。
在会计学科中,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交叉是非常严重的,成本会计的主要要教授给学生的是关于各种成本的具体核算方法,以于成本的控制和分析则是在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中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成本会计只教算法,管理会计还教成本管理的现况。我们应该把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做到分离出来。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这两个会计学科是以成本会计的内容为基础的,在学习成本会计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课上学到的标准和原则,并且根据具体的标准和原则进行适当的协调。例如: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我们会使用到很多的核算方法,像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具体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算法,财务会计会根据核算方法算出的数据进行损益表的编制,它根据不同核算方法所算出的数据也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结果。在管理会计中,对于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变动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方法,它们是管理会计内部报表的基础。当我们运用管理会计计算成本的数据时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数据分开计算, 因为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同一个数据库的数据可能会得到很多种成本的数据。
1.2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是会计这门学科中的,而财务管理这门学科在本质和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这门学科,作为会计的两个大的分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而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
近年来,关于会计信息的造假案层出不穷,这主要是因为会计披露信息的局限性造成的,因此,很多人对企业对外报出的会计信息失去的信心。所以,我们需要对财务报告对外报出的信息进行改进,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关于计量属性方面,我们不能使它远离会计的职能,在对初始成本的确认上,我们应该选取最能表达的计量属性。在报告的内容上,我们不应只是局限于货币这一个固定的值上,我们还可以对公司的人力资源和核心技术进行对外的报告。
2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在现代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目标就是创造更多的价值,股东也正是因为它才会在企业中进行投资,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的一致目的就是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也是创造价值,并根据价值的增长规律对价值进行计量、评价和报告,以规划为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