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的重要途径

篇1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13-02

在落实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其实施的途径除了专门的道德教学之外,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来间接实现的。这种间接的道德教育是各科教师借助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当前,德育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德育课程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道德教育成为政治教育的代名词。教师注重说教和灌输,忽视道德心理的培育,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与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是脱离的。德育课作为一门有名无实的学科,遭到学生的冷漠和社会的批评,德育的实效性越来越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传授心理知识、培养心理品质和辅导心理问题为内容,避免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特点,恰恰弥补了直接道德教育的不足。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借助其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性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它也要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是一种广受价值左右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健全学生的人格,而学生人格健全的主要标志乃“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并贡献于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涉及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需要把道德目的作为自己的导向。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优势

(一)目标统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具体问题,道德教育较多关注学生的理想、思想等宏观问题),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并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内容交叉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一些内容,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自我意识,学会自尊和自信,敢于战胜困难,走向成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会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把持个人心态的平衡,增强抵御挫折的耐力等等,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内容上的这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为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方法互补

德育采用的伦理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习得系统的道德知识,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善却并不明显,学生难以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也是相互割裂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价值澄清等方法,如果将其恰当地运用于德育之中,更有利于个体道德的内化,增强德育的效果。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可以弥补德育方法的不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借助教学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材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生做人的重要因素,含有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心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充分挖掘教材的道德教育内容,将道德寓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并贯穿始终。譬如,教师在讲授“想像”时,要让学生明白幻想的两种形式――理想与空想,空想是不切实际而且不能实现。借助该知识点,教育学生不要不切实际,营造空中楼阁,而应该脚踏实地,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用远大的理想去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崇高的信念鼓舞自己。在讲授“气质”时,要告诉学生“气质”与“风度”的区别,使学生理解气质的真正涵义,尊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帮助学生分析各自气质类型与主要特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

(二)借助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语文、数学等以讲授为主的学科,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不是由教育者一厢情愿地讲授,也不是由教育者居高临下地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唱主角。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重心放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学生养成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可见,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此类方法,使得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譬如,在讲授“人际关系”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道理阐述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班上每一位同学的一个优点:然后让每一个同学轮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并表示感谢;接着分组进行讨论“你被别人赞美时,有什么感受?你赞美别人时,有什么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增进了解,维护和促进学生友谊的发展,使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养成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等良好的品质。

(三)借助教师的道德表率渗透德育

教师是学生道德的直接影响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如果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的方向发展;如果采取专制的方式对待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自制力差等;如果采用放任的方式对待学生,将易于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方向发展。因此,心理教师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教育学生。譬如,心理教师无论是对待性格内向的学生还是外向的学生,无论是对待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毫无私心,给予每个学生尊重、理解和关心。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也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此外,学生容易对心理教师产生更强的向师性,心理教师应该抓住这一优势,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影响。

(四)借助课堂气氛渗透德育

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气氛中,耳濡目染地将习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乐意合作、乐意分享等亲善的品质。相反,学生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相互戒备、充满敌意和排他性竞争的课堂气氛中,形成的将是自私、偏狭、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相互攻击等破坏性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较之其它课堂,更容易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愉悦、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心理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但德育不能“喧宾夺主”,削弱甚至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其主要任务还是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切忌“德育化”倾向,避免将心理健康教育变成直接的道德教学,失去简介德育渗透的优势。同时,也不能把某些心理问题“道德化”,譬如,不能轻易把早恋等问题单纯地归结为道德问题。只有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关心,明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才能确保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实施,凸现德育渗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波.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理念和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2007(1):48.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66,23.

[3]翰媛媛, 陈家麟.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05(4):52.

[4]檀传宝.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8.

篇2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背景下,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社会上普遍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校及教育部门的工作业绩,这种错误的认识影响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制度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师考核方面仍偏重于智育。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推进,基层小学班级人数在70以上的大班教学越来越普遍,可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却越来越不尽人意。于是在教学任务的驱使下,平时工作繁杂的教师更是整天忙于学生的学业辅导,无暇顾及德育方式研究。在“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一系列教育法律的出台、实施,使得有些家长总是以教师体罚教育学生为理由来找教师的麻烦,因而多数教师面对“问题学生”似乎显得束手无策。

以上这些综合因素,加速了当地小学教育“重智轻德”现象的形成。学校教师在工作上片面追求小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并形成了激烈的“成绩角逐”,似乎从小学一年级就已提前开始“高考倒计时”。因而,除了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之外,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学科,甚至连品德课也成了主课老师的辅导课,“育德”工作在校内已名存实亡!

面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和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师只是某一领域里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只是普通人,而不是万能的“神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并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师抓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家、校共抓孩子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格局;是新时期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的真实反映。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亦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自古以来,家长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综合素养及教育方式,是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成长、未来发展的命运!那么在我国基层教育中,特别是我们武都城区,这个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小学生家庭教育又如何呢?下面是武都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据调查显示,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方面,有57%的家长只是偶尔和孩子交流;34%的家长能做到经常交流;还有9%的家长不与孩子交流。在家长教育方式上,仍然有64%的家长用打、骂来教育孩子,而36%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认识方面, 43%的家长认为自己没多文化不会教育,35%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22%的家长认为工作忙顾不上教育孩子。

从图1数据显示可知,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不多。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多数又对教育理解有误区: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有57%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与烦恼来源于家长不配合;26%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与烦恼来源于繁杂琐事多。

从图2数据显示可知,多数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与烦恼是家长不配合。

由此可见,多数家长对教育认识不全面,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因而造成家、校教育思想不统一,出现家长不配合教师工作的情况。武都城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它是当地城市和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

如下图3所示:武都城区有65%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好习惯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不理想。

据我走访、调查的几个学校,从校内观察,学校德育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校外观察所见: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校内恰恰相反!校内行为表现很好的学生,在校外的行为表现却很差。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校内的环境卫生很整洁,学生言行举止很文明;而在校门外附近的地面上到处是垃圾成堆,时常听到有学生说出粗话、脏话;在公交车上抢座位、乱丢垃圾等现象很频繁。小学生校内外的言行举止不统一。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为何在学校外作用不大?

有人说在校内有老师监管,校外没人监管;也有人说,在校外反正大家都乱扔垃圾;在公交车上也没有学生主动让座;在校外打骂、说脏话不但没事,而且玩得开心!难道我们的言行需要时刻有人监管吗?当然不是。养成教育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慢慢内化,只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小学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它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武都城区人文环境很复杂,不良恶习的负面影响直接冲击着小学生所受有限的正面教育。如何保护小学生减少或免受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呢?我认为,应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错,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学校教育,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重要的德育途径,它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不可替代的。如今,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有条件,总想把孩子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希望通过择校让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其实,他们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问题”,这是错误的观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私立小学教育也属于学校教育,它不能等同于教育这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更不能替代家长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与耐心的教导。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才是孩子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新时期,当地小学教师在重视校内德育的同时,做好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工作。

不要因为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而影响孩子的成长输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进而影响孩子未来发展。为了给当地小学生尽力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为使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能够在基层这片贫瘠的教育土壤里茁壮成长,作为当地教师在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更要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德育途径。我们应有直面教育现状的勇气,勇于承担并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工作。

首先,校领导要重视小学校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学校育德工作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改变“重智轻德”教育不良现状。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全面性。既要考虑培养高智商的人才;又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应考虑大多数提早步入社会的学生,应先教他们学会做人。随着基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的迅速推进,小学生德育意义尤为突出。

小学生德育具有“及时性、时效性”,应从小抓起。当地小学德育意义远大于智育,学校应高度重视小学生德育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德育为先、智育并重”的思路来抓小学生教育。从小学习良好的仁义道德,从小掌握基本的道德认知技能,从小学会辨别和认知善、恶、美、丑等言行举止,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其改邪归正。在“重智轻德”的教育环境中,假如等到学生不能考入高校再回头给他们育德,就好比让一棵已经长歪了的大树再重新让它长直是不可能的一样!

综观我国小学教育,但凡知名度很高的名校都既重视学生校内德育工作,在育德方面都做的很出色而全面。比如“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西安大雁塔小学、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等等,这些名校无不都在倡议和实施育德育人的教育思想。

然后,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如今,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但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直接影响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质量。现在有些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很重视学生家庭教育,在学生入学时不是考查学生而是考查家长的综合素质。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武都城区小学的教育现状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江南小学、东江小学、钟楼小学等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大约有65%以上是从农村转入的,这些小学生家长,多数一边陪读,一边打工。对于孩子的教育虽然很重视,但自己在家不懂得很好的监管和教育,或没时间监管,以致孩子在校内外的行为表现,学习习惯等都不是很好。有的家长甚至不主动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这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而众所周知,莲湖小学,特别是实验小学,先不说这些学校的学生生员来自哪里,但是学生家长中大约有65%以上的是工薪阶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但很重视而且在家很会监管和教育。所以,这两所小学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遥遥领先于当地其他小学!

其次,努力做好校内与校外德育的衔接工作。

篇3

高校教育中应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而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成为一大难题。高校学生品行现状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德育不仅依靠学生管理和课外活动上,更主要的是应把目光放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上,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正常课堂教学。因此,在德育课程设置中增设礼仪课程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礼仪与道德的关系

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社会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和言谈举止、仪式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具有约束人们言谈举止的规范性特点,同时,礼仪规则简明、实用、可行、易学易会、便于操作。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不断纠正人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

道德也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礼仪与道德关系极为密切,德成于中,礼形于外,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道德是礼仪的灵魂,讲究礼仪除了注意礼仪的外表形式之外,还要注意内在的道德修养,做到表里如一。礼仪习惯是道德品质的载体,人们的道德责任可以通过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是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人们对礼仪的学习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熏陶和教育,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道德社会化过程。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言谈举止,往往可以了解他的内心道德世界,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中应首先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把道德规范细化为具体礼仪行为上,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二、大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任性、散漫、不受约束、依赖性强、独占欲强、不善合作,表现为公众场合语言粗俗、不守秩序、课堂上时间观念差、随意说话、玩手机、吃零食、不重视仪表、穿着打扮过于随意,遇见老师不打招呼等现象经常发生,以上种现象表明目前大学生迫切需要加强礼仪教育。我们不仅要将礼仪规范纳入学生常规管理之中,还需要在大学德育课程中增设公共礼仪课程和行业礼仪课程。

各级各类大专院校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大批职业人才,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礼仪素质教育。2009年曾有研究者对十二所高校600名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教育现状展开调查与访谈,在被调查者中有76.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礼仪修养尚需提高,认为应在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学生占87.8%。

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特别要重视礼仪素质教育,它的培养对象是教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道德、学识学风、言行举止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幼儿模仿力最强,幼师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校开设礼仪课程能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质的幼儿教师,使幼师有意识地用所学的礼仪来全面规范幼儿的行为,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设礼仪课程的内容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上,把礼仪教育纳入正常课堂教学,体现科学性、普教性、持久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目前高校礼仪课程局限于特定专业某一相关课程,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因此开设公共礼仪课程非常必要。

礼仪教育应渗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幼儿教育做起,重视礼仪素质教育,在大学阶段应该通过开设礼仪课程系统学习和培训,根据不同院校专业特点,教材内容分公共礼仪课程和行业礼仪课程,还可以根据学校特色编写公共礼仪和行业礼仪为一体的校本教材。

根据我校特点,选用2010年5月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礼仪常识全知道》。本课程开设一年,从教材中选学以下内容:个人形象礼仪;生活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商务礼仪略讲;学校礼仪:(教师仪表礼仪、学生仪表礼仪、课堂礼仪、校园场所礼仪);电话和网络礼仪;餐饮舞会礼仪;节日民俗礼仪;涉外礼仪。以上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同时又有所侧重。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是系统学习礼仪规范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法、情境模拟法、联系对照法和实训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礼仪规范,而且使学生重新认识、分辨、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此论文是黑龙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目:《幼专生德育方式方法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陆纯梅,范莉莎.现代礼仪实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

篇4

一、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日常服务工作。经过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多年实践的证明,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力量,发挥了学生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体能动性,有效地增强了该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渠道。

我们从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管理实践的相关内容可以知道,学生的成长发展,包括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以及素质的提高,除了依靠老师的教育引导之外还需要学生主观的努力和积极实践才能顺利实现。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思想认识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组织领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强化。他们工作的过程即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制度的实施,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升提供了机会和重要渠道。

(二)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联系新生与学校有关部门及辅导员老师之间的纽带,是辅导员老师的得力助手,是新同学大学时期最初的“引路人”,是新生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他们是本专业极其优秀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优异,思想道德良好、待人态度礼貌,言谈举止大方,工作能力突出,再加上和新生一样的身份地位,相差无几的年龄,与他们有着相近的学习生活环境,无形中就拉近了他们和新生的心理距离。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便于他们和新生打成一片,有利于深入新生群体,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详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并适时结合自身成长经验和学习、工作体会,给予他们正确的建议和引导,同时也能够及时向辅导员老师进行情况反馈,便于辅导员老师及时做好情感的疏导和信息的掌握等工作。

(三)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营造良好校风学风的重要手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礼貌的待人态度,落落大方的言谈举止,高质高率的办事能力,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和学习的好榜样。在他们身上“身教”重于“言教”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对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具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表现欲。新生辅导员管理制度的实施,既能实现学院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管理、引导、规范的目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参与管理的愿望和要求。

二、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素质要求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该助理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新生班级助理在学生中所起的是“旗帜”和“标杆”的引领作用。所以就要求他们在品质方面:思想端正、爱祖国、爱党、爱学校,公平诚信,无私奉献,工作态度积极,同时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

(二)突出的工作能力。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需要认真履行协助学院和辅导员做好帮助新生熟悉和适应校园环境,培养良好学风等迎接新生工作,所以这客观上就要求该职位具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协调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紧急应变能力、洞察预测能力等各项能力,以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决定其工作是否顺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名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必须要具有人格魅力,热情、乐观,平易近人、能够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要学会充分利用和调动人际关系,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为自己的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四)健康的身体素质。由于新生刚刚入学,大学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距离他们完全能够适应环境会有很长的时间,这就直接导致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所需要做的工作会很繁多,很辛苦,工作繁杂、任务艰巨、压力巨大、工作的时间长,很大可能会导致其严重透支体力。这必然要求该助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的话,必然会力不从心,难以承受工作重任。

三、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措施

(一)建立相关制度,构筑规范运作机制

制度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校德育效果的重要保障。要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这支队伍,必须用制度作保障,用制度规范该助理的选拔和培养,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指导和规范他们开展工作,考察和评价他们的工作绩效。因此,在开展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工作时,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助理的各项管理和工作制度。比如,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选拔和培养制度、聘任制度、激励制度、考评制度等。只有具备了科学健全的制度,并得到充分落实,才能发确保该项工作规范化运作。

(二)强化岗前培训,全面提升履职能力

为了确保新生班级助理能够找准定位,做好充分准备,完全胜任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强化岗前培训是必须的。为此,笔者认为岗前培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每年上半年组织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培训班,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进行培训,内容涉及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工作方法与工作技巧、人际交往和沟通、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等。

(三)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保持工作恒动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维护这支新生辅导员队伍的重要因素。激励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有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和荣誉激励等。只有选对用好激励手段,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担任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学生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成为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激励时,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精神激励和荣誉激励。

(四)创新评价形式,确保工作质量

对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是必须的。笔者认为应该创新评价形式,以确保该助理工作的质量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可以采取书面评议和代表团会议评论相结合,干部任期评议和换届评议相结合,会内评议和休会后评议相结合以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主管老师评价相结合的评级形式,来全面衡量每个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否具有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从而在其德、能、勤、绩、廉五方面进行细化和量化。

四、结语

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学生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平台,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建设科学合理的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制度有利于学生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在缓解专职辅导员工作压力、提高学生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干部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清晰的角色定位、健全的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队伍管理体系将会促进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强学生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笔者所在学校有一面由1998届机械班毕业生赠送的3平米的镜子,至今还在办公楼大厅为师生服务。每天一大早总有不少学生在镜子前流连忘返,有的在梳头发,有的在整衣服,有的在做鬼脸,有的在摆Pose,有的踮起脚尖在转圈,脸上洋溢着快乐、青春的笑容。10多年来,这面镜子毫无损伤,平时还有同学很自觉地擦拭这面镜子。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人应自觉地创造美、欣赏美。在技工学校开展美育教育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因为破坏公物、上课精神颓唐、做操懒散、讲脏话、打饭插队、浪费水电等现象依然存在,需要美育教育进行修正。

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美,即美育,对技校学生来讲,美育的要求应放在对学生审美能力尤其是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上。审美观是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时代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把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融合为一。

目前,不少技工学校在推行“3Q7S”管理模式或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其原因之一就是校内存在着不少与这个时代精神不符的行为,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其中不乏因为审美观偏差而带来的行为不规范现象。如:学生剃光头、纹身、涂指甲、戴戒指、不讲卫生、踢门等行为,都与学生的身份极不吻合,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使公民养成求真、从善、尚美的心理意识。因此在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生活得有情趣、有品位、有活力、有价值,通过美育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德。

二、美育的教育途径

审美观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培养:

1.要求学生着装统一、规范

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盲目攀比心理,统一着装不仅可以节省开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显得精神抖擞、有朝气、有活力、有学生味,令人赏心悦目。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迈着整齐、矫健的步伐进入操场,做操动作到位、整齐划一、精神振作,必然能给人以精神面貌良好的印象和美的享受。

2.学校每年可开展教室、寝室设计评比活动

学生们要各显其能,将教室布置得既充满浓浓的书香味,又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专业特色,使教室充满生机和活力。寝室要布置得大方、得体、舒适、温馨、色彩柔和。其实这些整理、布置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

3.用正向审美观引导学生

“学生的头发多长算符合要求”这一话题曾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还发生过个别学生宁愿留长发而放弃学业的现象,说到底这也是一个审美观的问题。学校教师始终认为学生的发型和头发的长短与校外青年应有一定区别,简言之:学生要有学生味。教师们要向学生灌输“头发长度适中才有朝气,才有阳光,才显得有精神”这样的思想。

4.上好第一次生产实习课

很多机械专业的教师给学生上第一次实习课,总是先把学生们带到作品展示台(柜、窗)前,让学生们观看历届学生制作的精品工件。当看到一件件制作精良、加工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值小、外形美观的作品时,学生们无疑会有一种美的享受,此外还能使学生产生产品质量意识,认识到技工同样是人才,激发其职业自豪感。

5.开展“伴随美的旋律成长”和“美在你身边”主题教育月活动

杭州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母亲吴菊萍,他们的精神是时代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其实,美无处不在,环保、节约、讲究卫生、尊老爱幼、帮助他人、勤奋学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等都是难能可贵的美德。德育教育要生活化,我们就是要在日常生活或社会实践中教育学生要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通过主题教育月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操,通过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使学生在美的旋律中成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6.加强文明礼仪与仪容仪态教育

标准的站姿、走姿、坐姿能使人感到形体美;一个标准的鞠躬礼、言简意赅又特色鲜明的自我介绍在应聘时往往能受到面试主考官的赞赏;一句“谢谢”“对不起”道出了讲话者的基本素质,有时甚至可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一句“老师好”让老师感到受到尊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笔者所在学校每个教室均有学生仪容仪表和文明用语方面的文字、图表,以便于学生对照、学习。

7.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可通过感恩主题班会、感恩征文等活动,借助校园网、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大力宣传感恩的重要性与发生在身边的感恩先进人物的事迹。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是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没有品位的人。一个优秀的学生理应具备有爱心、懂感恩、有道德、有责任感等基本素质。学生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可以感激祖国、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同学,也可以感恩大自然的赐予。感恩教育就是美德教育。

8.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组织机械专业学生上街为老百姓修自行车,学生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产生专业的自豪感与奉献社会的价值感。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打扫卫生、自制礼品、自编(演)节目、与老人互动等活动俨然成了敬老院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感悟,既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品德,从老人的欢颜中能够感受到创造美的价值与和谐社会的价值。

9.对学生进行大爱教育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的原则,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帮助,要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与爱的阳光普照。同时要求学生要有爱心与善心,做到知行统一,注重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

10.倡导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清代著名教育家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告诫世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近30年来,中国经济确实增长了几倍,而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厉行节约已刻不容缓。学校要想方设法消除机械设备、实训材料与水电、粮食浪费现象,增强节约意识,创建节约型学校。

篇6

下面就艺术教育谈自己的几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能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做深入探究。

一、艺术教育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所谓艺术,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形状独特而美观,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电影、戏剧、舞蹈等等。

因为艺术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如果说,科学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那么,艺术则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世界。例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对典型情境的描述,刻画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不均以及女孩的美丽梦想。通过阅读作品会使学生提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清楚地观察到,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儿童的不同命运。

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鼓舞学生以高昂的热情去改造世界,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在战争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颂》《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曾经鼓舞了千百万人民奋起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在和平年代,《歌唱祖国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人们便会想到红日蓝天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各行各业的人们正齐声高唱赞美伟大的祖国。“跨过高山,越过平原”就会想到高山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脚下,自己在攀登高山,正在广阔的平原上纵马奔驰。这样借助歌声蕴含音乐美的力量,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崇高的理想。

二、艺术教育与德、智、体、劳教育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

艺术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制约,相互促进。

1.艺术教育和德育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

孔子主张“尽善尽美”,墨子主张“务善则美”等等,艺术教育就是以优美的艺术形象和事物去影响人和感染人。使人们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熏陶,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现代化的浦东建设,移山填江的三峡大坝的建成,不仅会使人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且也会使人联想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能激起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黄河大合唱》的歌曲,不仅歌唱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更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当同学们唱这首歌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古老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黄河两岸的山冈上和青纱帐里保卫黄河,为保卫全中国而浴血奋战。

2.艺术教育与智育的关系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要欣赏艺术,那么,你应当是一个艺术上有教养的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艺术的修养越高,那么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会越深刻。”反过来说,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是不会有美的享受和美的思想境界的。这就是说艺术要以智育为基础,同时艺术中又包含着智育的成分,艺术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并学会运用艺术手段去认识世界。艺术又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都有独特的作用。

3.艺术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如果说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美与善的结合,艺术教育与智育的关系是美与真的结合,那么,艺术教育与体育的关系就是美与健的结合。小学生富有游戏性的体育活动,也可以说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在体育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学生体态的健康和匀称,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艺术因素的具体体现。小学生的游戏和舞蹈,更加具有艺术的特点。

4.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篇7

教育部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整体部署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合并而成,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从而出现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两难局面。现代学徒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变革与创新,对校企合作进行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要求:“校企共同参与招生,形成联合培养的育人机制,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在相关政策上给以鼓励与支持,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可以将优秀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贯穿于整个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第二,可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第三,可以进行校企共同对高职学生的实训项目专项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四,可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制与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可瑞尔学院,学校按照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成为公司准员工,2014届毕业生92.68%的学生直接到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上班,成为正式员工。这种实践模式在我院其他专业也开始逐渐进行推广。

2.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主要困境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自从推行现代学徒制以来,主要是面向工业或者制造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1年,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部分国家示范院校开始试点,2014年12月,在唐山举行了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其中很多因素制约了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推广与发展。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主要困境表现在以下四点:首先,现在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在育人方面一直存在中专教育模式的阴影,人才培养相对比较保守,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其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建立“双导师”制度,实现双元育人,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相对比较传统,对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再次,高职院校现在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向讲台,没有经过企业的实践锻炼,缺乏企业的技术能手或者能工巧匠,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对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拓展不够;最后,现行的以学校为主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显不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过程考核,在教学评价管理方面形式单一,对现代学徒制教学评价机制落实不够。

3.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的对策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比较迅速,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为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目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12年,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联合培养,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也遇到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现代学徒制”以及兄弟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成功经验,在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多方共同努力下,推动了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

3.1 加强课程改革,形成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方面,根据现代学徒制的要求,需要校企双方联合培养,双元育人,形成长效机制。我院在实施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之前,邀请10名企业骨干、行业专家和我院8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职教师多次反复研讨,制定出符合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管理体系,从而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双元育人

目前,高职院校开始陆续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大部分都是处于探索阶段,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由于缺少地方政府一些政策支持,所以,很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无法对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在扬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办学,整个教师队伍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形成“双导师”制,有利于学校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形成双元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自然衔接。

3.3 加强实训管理,形成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办学过程中,实训场所一直是实践教学环节不能顺利开展的主要瓶颈。随着现在国家示范和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对实训环境的打造以及实验室建设给予了很大支持,但是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共建。因此,我院在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学生实训专项指导,共同参与实训与实习管理,形成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这样能够让学生从接受教育的校园课堂很快适应企业的顶岗实习,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加强教学考核,建立评价机制

随着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现在以课堂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而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教学内容需要贴近社会企业的岗位需求,教学评价需要进行过程考核,建立动态的评价机制。我院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校企双方在教学管理环节,不断加强教学考核,共同建立教学评价机制,将学习态度、职业素养同时纳入动态考核,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从而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篇8

大学生是一类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期,个人价值心理定位较高,面对学业、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甚至是厌世的情绪和行为。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预防。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心理健康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应该做到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及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和痛苦,而是面对这些烦恼和痛苦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扭转不利情绪,主动适应周围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生理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产生问题。

根据严重程度,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不良状态(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一般来讲,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处于第一级别,即处于心理的不良状态,或称为心理困扰型。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问题的诱因主要有同学之间的矛盾、学习的压力、恋爱等个人感情问题、就业压力和家庭变故等。心理困扰的主要特点是不良情绪的持续时间较短,通过休息、娱乐、体育活动等自我调适可以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心理困扰的诱因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其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很难自愈,因此需要配合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石。其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力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毅力、不屈不饶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正确面对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和今后的职场中产生的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

第一,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重视课堂教育,还可以定期邀请社会上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到学校开设讲座,有助于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

第二,学校要和学生家长建立起便捷的沟通渠道。学校可以及时将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态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应该将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及时告知学校,双方做好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

第三,大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课的出勤率相对较高,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中。

第四,高校应该在校医院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窗口,同时要严格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信息保密工作。在大学生身边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窗口,便于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可以有效防止心理困扰等一般心理问题演变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第五,高校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记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异常的学生,要重点跟踪。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及时和他们谈话,了解原因,鼓励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通报给学生家长,让家长协助学校共同帮助学生战胜心理疾病。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的重要策略,防范大学生群体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

篇9

一、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与组织,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教师最主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它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不懈的努力,它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同一教学内容,也可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活动,而不同的课堂活动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呼唤。

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出一些新颖、有趣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活动优化设计策略

(一)课堂活动类型

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活动类型大体可分为三大类:(1)呈现活动,即呈现新的语言内容的活动;(2)操练活动,指新语言项目呈现后所进行的旨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活动;(3)交际活动,指运用所学语言交流信息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

(二)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设计有效可行的课堂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切、自然、轻松地实践语言活动。(3)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4)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5)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

(1)Purpose,即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2)Skills,指活动所侧重训练的听说读写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能力;(3)Level,指活动的难度,即该活动适合何种水平层次的学生;(4)Materials,指活动中要使用的文字、图片、实物和各种相关的资料和教具;(5)Procedure,指活动的先后程序和具体内容;(6)Number of Players,即活动中的人数控制和分组安排;(7)Variation,指活动组织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已设计好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和调整。

(四)课堂活动优化策略

1.注重内容的生成性和真实性。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活动进行预设,但不能完全依赖预设,否则就会造成只有预设的投入而没有生成的精彩。只有预设而缺少生成的课堂活动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性的课堂活动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活动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

2.提倡多样性。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为例。此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情态动词can 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与否定回答,以及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此单元的话题是“加入俱乐部,谈论自己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个任务型活动:(1)个人才艺表演,学习情态动词can的用法;(2)成立“个人俱乐部”,运用情态动词can介绍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喜好和意愿;(3)复习和巩固谈论爱和特长的表达法。通过学习情态动词can的用法,学生能够学会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才能。通过谈论彼此的特长和爱好,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最后,笔者设置了如下情景:学校将举行音乐会,我们班要组建一支乐队,请介绍一下乐队的号手、鼓手、小提琴手、钢琴手、吉他手和小歌手的情况。在这一活动中,笔者将全般学生分成8个组,其中4个组是应试组,其他4个组是招聘组。每个招聘组负责乐队成员的招聘工作,如撰写宣传语、制作招聘海报和设计表格等。面试完成后,4个招聘组的代表根据表格内容分别汇报本组的招聘情况。这样的学习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活动中兴致盎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体现生活性。“教育即生活”,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应保持着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一个简约的、生活化的课堂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篇10

美术理论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它和绘画、工艺及欣赏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理论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理论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高中美术理论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美术理论(fine art theory)对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学术界通常取狭义,即指美术基础理论。它以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自然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美术原理如美术本质论、美术特征论、美术发生学、美术形态学、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和美术哲学等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另外总结、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广义的美术理论自身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一、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二、加强美术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1.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内容。

(1)一般教育学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具备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是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这类理论一般有: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系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或使用的知识。也只有教育理论才会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社会教育的人文环境,尊重教育科学规律,与人为本,策划科研方向,成就教育目的。体会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有利于防止纯艺术观阻碍美术教师社会化知识的拓展与利用。也只有研读教育理论,教师才能心知肚明,从教知道理,为师有方法。

(2)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艺术是人类认识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理论是艺术家走入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知识。它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源于最基层的美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为此美术教育理论对教学具有指引意义。而美术教育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育的价值、美术教育的目的等;②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外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演变、发展等;③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目标的设定、美术教学技术、美术教学设计等;④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材、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等;⑤美术教学研究: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鉴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评价研究等;⑥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美术教育实习的理论意义与方法等。

(3)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先导。通过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师范美术教育实习与在职期间美术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在美术教学中的各种能力,例如美术教学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课堂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得以提高。

陈美玉曾经说过:课堂活动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信念、想法、知觉、判断、教学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能力与特质的了解、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观念更新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2.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途径。

(1)建立“4+2”的师资培养模式。即4年美术基本理论与技能的本科学习与2年教育教学的硕士学习相结合的6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的美术教师,使师范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相并轨,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提高美术教学研究的能力。对教学的不断研究,将会提高美术教师多方面素养。因为在教学研究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术教师就会自主补充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技能。

篇11

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幼儿的语言技能培训不仅关系到幼儿阅读、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在整个幼儿教育中,语言的作用非常明显。首先,语言表达能力将影响幼儿与个人与小组的交流和沟通。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好,会引导其个性向好的方向发展,提高其交际能力。其次,幼儿的语言技能对自身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构建一个和谐的师幼关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会使幼儿教师发现幼儿的潜力和专业知识,对幼儿进一步的技能发展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再次,对幼儿进行语言技能培训利于幼儿在早期教育时掌握知识,形成个人的语言转换能力的系统,同时,对幼儿其他学科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内在价值。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时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经大量研究发现: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最佳期。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质量;反之,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或忽视了对婴幼儿的语言教育工作,就会延缓、阻碍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的甚至终生难以补偿。因此,幼儿语言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能促进幼儿发展

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语言教育的首要作用也就是使幼儿发音清晰、丰富词汇,学会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描述周围的事物。

在语言教育中,教师会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范例,让幼儿去感知、体会、理解和记忆。在此过程中,幼儿不断积累新的语音和词汇,不断吸收新的句式和表达方式,然后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别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完成各种人际交往任务。同时,教师还常常有意无意地为幼儿提供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交际的需要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愿望,同时他们的言语交往能力也可以在不断的练习中得以巩固和提高。

(二)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总代表一定的事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于是,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他们接触和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

此外,通过各种专门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幼儿可以学会把所认识的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性等信息用词叫出来。这些语言描述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加深幼儿对事物突出特征的印象,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各种事物的特征。同时,幼儿还可以借助语言辨别事物的不同点概括同类事物的相同特征。

二、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2)使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6)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教师还应帮助其学习本民族语言。

(二)实施幼儿语言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幼儿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运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2.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3.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幼儿语言发展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给每一个幼儿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幼儿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没有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

三、幼儿语言教育的策略与建议

(一)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幼儿的语言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专注于对幼儿的语言训练。我们还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谈话,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让幼儿讲讲。每天早上的谈话中,我们将结合主题教学和幼儿的兴趣需要选择主题,比如“你的妈妈最喜欢吃什么”“你最幸福的事情”,以此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幼儿发展语言技能的活动区域

专门创设一个活跃的区域作为幼儿专门训练语言技能的区域。在此,幼儿可以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我们鼓励幼儿主动与人沟通,给语言技能的发展创造机会。在该地区,我们可以制作一些语言背景,比如售货亭、公交站等,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在特定情境中提高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陆茜娜.让儿歌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发挥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1(12):98-100.

篇12

正如发展经济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一样,学习外语也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培养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朗读和背诵也是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我们只要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无需找伙伴做训练对象。

第二,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第三,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

第四,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

朗读和背诵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l.朗读的具体方法。朗读也可以说是第二模仿,所以也要求字正腔圆。朗读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以磁带里的语音语调方式去朗读、切不可又回到他们原有的音调,同时要求自己坚持用磁带里的语音语调来教学。这样时间长了,可形成比较固定的带有“洋味”口音。在学生朗读时可以把声音录下来,听一听,这样你就会找出学生的差距,发现学生的弱点。模仿和朗读是练习口语的第一关,一个连朗读都结结巴巴的人,口语也肯定不会好的。朗读材料很多,比如各种比较浅显易懂的口语经典篇章,包括各种口语教材,听力教材,精读课本,甚至一些泛读课本都可以。有磁带的先模仿,后朗读,没有磁带的也可以有意识地按英美音调朗读,很多语言、词汇和表达方法便自然上口了。语音语调也随之会好起来。

2.背诵的具体方法。练习口语不免背诵一些东西。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大量背诵篇章、结构,但是时间证明,很多初中学生不喜欢背诵。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个方法归属到熟读和复述两个方面来。首先熟读原文,然后按复述步骤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