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中的地图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课中的地图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课中的地图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乡土地理教学指的是学生所在地的位置、气候、地形、等地理范畴内的知识教学活动。乡土地理知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重点掌握的知识之一,通过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结合地理教材加深对当地地理知识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地理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这部分知识没有被纳入中考的范畴,所以在教学中没有被重视,无法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一、乡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地理乡土知识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对这一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中没有给予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对这一学科的课程安排时间不足,再加上这一学科没有被纳入中考的范畴,所以在升学压力下,不仅学校领导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任课老师在教学中也忽视了这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没有及时加强自己在这一方面专业的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形式呆板,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地理情况,不能掌握好所学的乡土地理知识。同样在地理知识的应用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导致学生的综合地理水平不高。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与一般教材上的地理知识不同,乡土地理知识教学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这一知识的教学。

因为乡土地理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所在地区的地理知识的教学,所以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当地地理知识的了解,虽然学生平时生活在这,但是往往容易出现忽视了解这一地区地理情况的现象,而通过对学生乡土地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将实践转化为理论,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当地的地理知识。通过对当地地理知识的研究还能帮助当地部门及时了解经济建设的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地理环境上的依据,及时避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通过乡土地理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情况,结合地理理论知识,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系统研究,采取可行的办法促进当地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帮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树立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观。

通过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图水平。众所周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借助地图也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想象来理解地图上的知识,而通过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地理情况读图,在不断地实践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接触当地的地理环境。通过细致的观察,使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实践探究能力。

三、加强乡土地理教学的具体措施

1、转变对乡土地理教学的认识

要想让乡土地理这门课程在教学中能够被充分重视,国家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老师要转变对乡土地理教学的认识,了解这门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应重视乡土地理教材的编排工作,负责编写高质量的乡土地理教材,让老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依据。其次,应该重视对地理老师教学素质的培养,及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乡土地理知识,让老师在教学中能够重视对学生这一地理知识的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校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能够安排足够的时间让老师进行教学,并安排专业素质较高的地理老师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识教学,使老师在教学中能结合当地的地理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乡土地理知识水平。

2、提高乡土地理教学老师的专业素质

在乡土地理知识的教学中,任课老师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所以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专业水平,及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老师认识到地理乡土教学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地理现状,通过不断地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乡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乡土地理教材,并结合当地的地理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对当地实际地理情况的观察和实际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可供课堂讨论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供学生讨论。例如,学生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上学,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上学路的地理风貌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

四、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认识到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地理老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进行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识水平,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水平,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柯志坤.浅淡初中地理课中的乡土地理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

篇2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59-01

地理来源于生活,地理教学和学习比较抽象的,如果将地理教学和学习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地理乡土资源,将地理科学淋漓尽致的搬到课堂展现给学生,对我们教学和学生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乡土地理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的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下面我们结合地理教学实践谈谈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乡土地理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学习有以下几点要求和建议:1.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2.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如何以乡土地理为载体进行综合性学习、开展出富有实效和新意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多样化是新思路,课程形态有两种模式可供借鉴。一是单独设乡土地理课,教材中精选出专题性素材、提供众多的知识生长点,横向可与其他学科联系,纵向可深入到研究型课程,从而构建出一个开放的课程形态;二是与相关学科综合,设立乡土综合实践课程。这样可集中有限的教学课时和各自为政的教师,优化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体现精简、高效原则,提高教与学的综合效益。同时还有助于校园乡土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学校特色的重新提升。因此要从校本课程开发的高度来认识乡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与之相关的学科整合问题、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学生小课题研究指导问题亟待深入思考。

二、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活动相结合

乡土地理学习实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途径,也是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性特点的要求。乡土研究活动是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参与的专题研究活动。我们对本校初三学生乡土地理学情的调查:部分学生对家乡地名探源、历史人物、环境保护等研究性话题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可引导他们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或向学生提供实践与探究课题,如盘县各乡镇民间谚语、天气状况、著名旅游资源(碧云洞、盘县大洞等)、农业产业结构(畜牧业、成坡改梯、退耕还林等)、主要自然灾害(暴雨,多山洪、泥石流等)、项目建设(响水煤矿、哮天龙水库、松河煤矿、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等),并进行具体指导。指导学生深入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其过程一般应遵循如下几个步骤。确立阶段调查研究具体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包括此次调查研究的人员、对象、时间、地点、具体目标或指标、具体方式方法和步骤等。调查实施,这是整个调查研究的非常关键的一环,是收集资料和数据、获取第一手资料或信息的必需途径,通过有组织的研究活动了解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建设等,研究活动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发展其创新能力。

三、乡土地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

“乡土地理”教学作为综合学习和素质培养的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地域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到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没有彻底改观。在向学生介绍国情时,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把本乡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实,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学生正视现实,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为祖国的发展奋发图强,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又如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

总之,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可以密切联系当地经济建设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地理知识和应用实践,为将来的再学习和深造打好基础,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和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乡土地理更值得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和实践。

参考文献:

篇3

一、结合教学内容,借助乡土地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身边,为学生熟知又为学生喜爱。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课教学中提到,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那段时间正值收割小麦的季节,国家明令禁止燃烧秸秆,但农民还是趁着晚上偷偷燃烧,致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煳味。于是课堂上笔者将这个现象提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请他们为周边的农民出主意该怎样处理秸秆。结果学生讨论热烈,有提到建立沼气池,有的建议将秸秆粉碎后埋入土壤提供肥料,有的建议饲料生产商回收秸秆制成牲畜饲料,甚至有的学生想到用秸秆制作小工艺品……学生奇思妙想的法子让我惊喜不已。

又如在学习“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时,现展过程中一些本应好好保护的历史古迹被拆迁殆尽。笔者将夫子庙一带拆迁民国时期的建筑一事引入课堂,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围绕“发展的同时需不需要对历史古迹进行保护”的主题开展辩论赛,结果一致认为我们应该对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保留一份历史的原貌。

二、灵活运用乡土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教材中有很多具体的实例,但对学生来说未必是最形象生动的例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当时、当地和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再创作”:增加本地区相关的历史发展过程、最新的发展信息以及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联系,与学生的直接感受相呼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地区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提到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导入新课时笔者举了两个学生熟知楼盘的均价:长江南岸的卢龙山庄均价为15925元/平方米,而长江北岸的海德北岸均价为7581元/平方米,学生思考为什么仅仅一江之隔,两个楼盘的价格却相差这么大?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海德北岸在江北,交通不发达,严重影响了楼市的价格。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工业的分布”教学中比较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区的优劣以及各自的特点后,笔者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厂地区著名企业南钢布局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分析的要点――资源、交通、市场、历史,讨论得出答案:南钢在大厂地区布局主要是南京附近有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煤铁资源和马鞍山、梅山的铁矿资源。南京交通便利,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南北铁路大动脉京沪线、京杭大运河,公路网稠密。市场广大,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对钢铁的需求量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还有学生提到大厂是南京历史较早的工业区,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分布比较集中,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协作。

三、运用乡土地理材料,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之情

在自主学习课中,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还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很多地方旅游业甚至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接着通过一系列的文字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六合区的旅游资源,如江苏经典民歌《好一朵茉莉花》的源头金牛湖风景区、大泉湖止马岭风景区、历史重镇竹镇、地质公园桂子山。学生没想到在我们身边还有如此风景秀丽、壮观的美景,感叹之余笔者问学生:“你们愿意向别人介绍我们美丽的家乡吗?”学生纷纷表示愿意。于是笔者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写一份向来南京参加2014青奥会的游客介绍美丽的家乡――六合的宣传稿。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是值得尝试的。它对于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唤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信心。所以,地理教师要多挖掘乡土素材,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在平时的教育中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上好地理第一课:绪论,非常重要。在绪论课上我通过对形象生动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对热点地理知识进行阐述,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课余我根据学生对不同的地理知识的兴趣,在各班分阶段开辟了墙报专栏,墙报内容有以天文知识为主题“宇宙空间”、以世界人文地理为主题的“走马观花看世界”、以中国人文地理为主题的“可爱的中国”,在激发了学生对地理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填补了教材这一知识空白。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后,还需持续地培养与维护,为此每节课堂我都注意恰当地引入地理故事或热点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发展。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中国的工业分布与发展》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时,我引入“微软新型电脑Milan问世,样子酷似咖啡桌”这一新闻,既加深了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又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国际上尖端高新技术产业的差距,从而激发了学生为国家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热情。又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世界区域地理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制作PPT,内容以所学国家或地区的课本上没有介绍的特殊地理事物的图片为主,并配以当地音乐作为片头在课间播放,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今世界因互联网的存在,接触信息机会也多了。鉴于部分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多,我专门开设了“以地理知识”为主的博客――小米的空中花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网络大课堂。在我的带动下,有些同学也开辟了自己的空间,比如hi.省略/多啦a梦12代就很成功。学生在开辟空间的同时,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丰富,地理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二、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由于地理知识丰富而多样,不同知识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但不论采用何种模式,目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如下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的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将上述课堂教学模式简单介绍如下。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

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它可以在常规的导学式课堂中使用,如:为了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在讲述“地球的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泥石流”“地上河”“地形雨”的形成等,均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短时间的模拟演示;也可视教学内容的容量,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导学式教学。这种课堂教学的优点是:课堂知识容量大,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的冲击性强,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印象深刻。缺点是:由于课堂内知识容量大,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互动多,与同学互动少。

(二)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在局域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我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模式:(1)游戏式。如讲完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后,我组织学生在微机室进行我国省级行政区的拼图游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娱乐中熟练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和全称、简称;(2)模拟实地、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新疆,对于学生来说既神秘又陌生,为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到新疆旅游,我把下载的12级纪录片《魅力新疆》放置于局域网内,由学生根据爱好自由观看,使学生对新疆有一个全新的感受。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编写较为全面、较翔实的章节,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新疆》,在观看视频后,我举行了今天“我来做老师”的活动,根据课本的四个框内容,把全班分成四组,要求每组都要准备四个框内容,讲课时每组派代表进行抽签决定讲授内容,每组成员在主讲结束后,可补充讲述内容。整个课堂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借助讲授的过程,完成自主学习。

(四)体现学生主体的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常规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发挥学生巨大的潜能。导学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提出导议问题,有严密的因果关系,教师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介入,导读的内容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多媒体课件教师收集的资料。总结可以由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完成,也可以由学生总结后教师补充总结。在导学式课堂教学中“训练”的题,要精选,题型需多样;形式也多样,如口答练习题、笔答练习题,可竞赛式,也可接力式、抢答式等。

三、适时抓住教育契机,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篇5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我们所讲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能够对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习等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环境等相关地理资源。

乡土教学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相关的乡土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这种教学能够起到较好的情感教育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实践中,该种资源的利用能够更好地契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途径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本地的地理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1.通过展示教育的方式发挥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

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通过对三贤故里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地名的变迁以及渭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地理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展示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使其更好地投入地理学习中。

2.通过一定的实例解释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比如,对于下吉镇名称变化的解释,使地理课与历史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并且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地理环境的变迁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教材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地理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实地考察的内容

篇6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常用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重要性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一致认同。但地图既具有高度的简化性和概括性——共性,同时不同类别的地图又各具特色 ——个性。不同类型的图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因此,教学中的处理、素质培养的方向也应有所不同。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对图形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图形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给学生各类图形的读图技巧,培养学生用清晰的思路来认识图形、分析图形和使用图形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下面,笔者以初中地理世界气候部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插图为例,具体谈谈不同类别图形的读图侧重点及读图技巧。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共有57副课本插图,根据各个图形所反映的主题信息和信息的呈现方式,可大致将插图分成直观呈现类、动态演示类、空间分布类和数量统计类四种类型,每种类型所占数量见表格。

一、直观呈现类

案例1:图4-3是“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P58)

这幅图形本身所承载的知识信息量非常直观,读图者只要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就能读出图中信息。教师对此类图形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读取——叙说——纠错”的流程,即教学时,教师完全放手给学生,不用作任何的引导、提示和限制,因为学生具备自主读取信息的能力,即使某位学生说不到要点,大部分学生也能及时纠错。在本章中,该类图形所占比例最高,但难度也是最低,它们一般不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其中很多景观图,学生一目了然,不用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二、动态演示类

案例2:图4-19“地球公转示意图”(P69)

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动态的内容要需要展现,虽然可以通过课本插图,结合语言讲述,但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以课本中的插图为主要素材,创建flas进行教学,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动态内容变得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对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起到了非凡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如果仅仅使用课本插图4-19“地球公转示意图”,虽然也可以解决难点问题,但是需要教师讲解2~3遍,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不断的巩固和消化教材内容。而通过flas来展示地球的运动,就很容易突破难点,只需要播放相关的动画,教师再进行简单的说明,并配合1~2个课堂练习,就可以解决难点问题。不仅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效果也非常不错。因此,对于动态演示类地图,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方法,这对突破教学难度往往十分有效。

三、空间分布类

案例3:图4-12“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空间分布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读图者通过对空间分布的深入分析进而得出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的地图。这类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度,在世界的气候这一章中占15幅图,很多规律性的知识都是从该类图形中分析归纳得出。空间分布图的教学程序可表述为“明目标——说位置——找规律——助记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读图要求,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纷繁的地图上找出要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空间位置;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归纳得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四是指导学生理解记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使学生能读会填。整个教学流程体现了“从图中来,到图中去”的理念即先从图中归纳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然后再将得出的规律应用于地图之中。例如,教师在教授“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时,第一步可以要求学生读出图中各字母所在位置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去读图,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对图中字母进行分类;第三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赤道多、两极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少;第四步,在空白图(如图1)中加注字母,要求学生不看课本比较各字母所在处的年降水量,并说出对应的分布规律。

四、数量统计类

案例4:图4-30、图4-42、图4-45,“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图4-30、4-42、4-45三幅图是气候部分常见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从图中反映出了所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的数量关系,因此可以将它们都归入数量统计类。统计图是地理量最主要的呈现形式之一,统计图教学不仅要分析归纳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教授该类图形大致可依下列程序教学:“看坐标 ——读数据——析数据——找规律 ——能转换”。看坐标:坐标反映了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数量及单位,教授该类图时一定要让学生弄清图中坐标结构,明白数据所表示的地理意义。这就要求读图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如果学生坐标部分知识还不具备,教师必须对可能用到的数学知识做简单介绍。读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从坐标图中找出所需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所找的数据要尽可能齐全。析数据: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准确读出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数据,应特别注意数据的变化趋势。找规律:地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只能帮助我们读出和简单分析数据,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来深入分析数据,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特征,从而找出蕴藏于其中的地理规律。能转换:数据统计图中的地理信息比较隐蔽和抽象,如果没有掌握此类图形的读图方法,只要将图形稍加改动很多学生还是读不懂的,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和“图表转换”,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案例4中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它们是表示气候数据最常见的图形之一。根据图形,学生一般要达到以下要求:应能找出具体月份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能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能根据图形概括该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等。该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更大,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步,简单给学生介绍坐标的概念和其它需要用到数学技能。第二步,要求学生找出该图中一月和七月所对应的气温和降水量,估算气温年较差和年降水量。第三步,比较一月和七月份气温,从而判断所属南北半球;分析图中各月气温的变化趋势,判断温度带;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数据,得出降水类型等。第四步,将气温数据、降水量数据、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相结合,归纳出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首先,根据最热(冷)月气温定南北半球;然后,根据月均温定所属热量带——以“温”定“带”;最后,根据降水量的分配定雨型——以“水”定“型”。第五步,进行图图转换,展示图2,要求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流程及方法,判读图中对应的气候类型。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勤于对图形进行归类,不断总结各类图形的读图技巧并教予学生。只有让学生具备分析各类图形的能力,才能把学生从课时紧张、图多混杂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殷明芳. 提高读图能力,《地理教育》,2007,总第159期.

篇7

许多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没有积极性和上进心,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基本常识,甚至不了解中国的疆域和各省市的分布情况。在初中,学习地理正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地理常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但是,中国的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容客观,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学生对地理学没有兴趣。所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是一件十分重要且棘手的事。

一、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依靠。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改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并逐渐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如果现今的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可能会对枯燥的课堂产生厌恶的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失去自主性和积极性。总之,无论是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初中地理教师都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课改理念,体会新课改精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观念创新。比如,以前的教师在进行“辽阔的疆域”的讲解时,只会照着书本向同学们介绍中国的各个地方。然而,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现今的教师会让学生买中国地形的拼图,通过让他们自行拼拼图,换算比例尺,计算各省市面积,来了解中国各省的形状、大致的地理位置,从而感受中国辽阔的疆域。

(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由于初中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个性尚需塑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拥有良好的性格,较成熟的心智,无论是对教师教学而言,还是对他们自身发展而言,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积极、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品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自制力。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拘谨,他们不敢回答问题,怕错,怕同学嘲笑,怕教师责备。然而,教师正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通过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支持学生相互交流、分组合作讨论。例如,教师在讲解“多民族的大家庭”前,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行搜集资料,并整理好。正式开讲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然后讨论、交流、综合各类信息,最后各小组依次上讲台讲解他们所了解的多民族的生活。小组间在进行展示、交流、总结的时候,同学们都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再加上,课堂中的学习氛围也比较浓厚,气氛相对融洽,此时的教学效果极佳。另一方面,让学生分组上台讲解,教师再进行总结、评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最后再进一步讲述多民族大家庭的人文风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是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规划教学任务时做到有计划性、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例如,教师在准备教学方案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要讲解的课程的难度系数,而且,教师还要按时进行课堂反馈调查,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调整教学方案。教师不单单只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精心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用心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中国的自然资源”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一一展示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进行地图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采取有奖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地图基本要素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地图,并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地图的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有效途径的特点

(一)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之发生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地理教师欲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放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出顺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要求,适合学生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现今社会,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正具备创新性的特点,也许正因如此,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才会在极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二)多样性

地理学涉及辽阔的地域,涵盖宽广的知识面,即使是初中地理学,其教学内容也十分丰富。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地理知识,了解各地人文风貌,教师应该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下,设计多样的有效教学途径,以防止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觉得学习索然无味。比如,教师在讲解“板块的运动”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板块移动的过程,也可以自制拼图,手动再现板块移动。这两种教学方式都会带来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来取舍这两种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想在教学地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可以选择后者,让学生买一些大拼图,按照合理的比例尺,自制板块拼图。制作好后,通过拆分拼图来再现板块移动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比较不易操作,但是教学效果却相当良好。

三、结束语

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中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地理常识,学会一些学习方法,在学校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实,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主体,还是展现教学效果的关键人物。因此,如何让他们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相关人士研究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教学途径的课题之一。在新课改下,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众多,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学校和教师明确自身职责,采取具体行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任重道远,但不是不能为之,所以相关人员还需再接再厉。

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9-01

在高等职业土木类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实施和贯彻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法正是符合高职类的项目化教学要求,符合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法的核心是: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教学,以学习任务为中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主进入学习过程,自主深入社会,独立或协作运用相关知识,完成学习的任务设计。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将原来的《土质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这两门课程合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偏重于实践,而对于大量的计算要求做了简化,重在培养学生能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识图基础以及工程材料基础。而对于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学生个人基础差距比较大,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水平相差悬殊,而且很多学生本身对理论计算存在反感,但对实际操作却能够有一定的兴趣。基于这样的现状,本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对于土木类专业,限于其工程量大、实践场所有限、实践设备与耗材投入量大、实践周期长等特点,很难采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任务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更贴近实践,课程的任务设计应以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为基础,模拟施工工作环境。课程任务的设计应遵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本思路,着眼于“行动领域”的开发和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在此基础上描述“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并使之细化,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再具体化于若干“学习任务”中。

通过到施工现场进行调研,我们认识到,施工单位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为:需要对一般的工程结构有所认知,对工程施工过程有合理的安排,对工程施工图能进行正确识图从而进一步计算工程量。因此,基于这样的需求,我将课程进行了项目化处理,每个项目中都包括对工程结构的认知、施工过程的安排以及工程图的识图。为了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我将原来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两部分内容融为一体。在项目中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目的而去学习土力学的知识。这样,学习的目标性和兴趣会进一步提高。

二、细致引导任务进行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任务展示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任务,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要模拟工作过程,就需要让学生本身的身份也进行转化,这时可以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要有项目经理、技术员、安全员、资料员、质检员等不同身份的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了,但是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到下一个任务时,再进行身份的交换。这样做,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提高了责任感与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特长,同时在角色互换中与同学之间汲取经验。

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学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如对于“识图”环节,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教师补充施工照片等方式辅助完成任务,加强感性认识,具体的算量工作由学生自己完成。而对于需要一定理论要求的“地基强度和沉降验算”环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有的小组以自学为主即可解决问题,而有的小组则需要通过老师系统性的知识补充才能完成任务,此时,就需要综合考虑班级的状况而进行引导方式的选择。在学生拟定施工方案时,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地基情况的假设,也可以由老师给出地质资料,施工方案中不仅要有施工的流程,还要有施工中易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施工需要哪些材料和机械、对于材料的要求、施工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环境保护措施等。通过这些环节,可以突破本门课程的范畴,将课程延伸到《工程材料》、《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监理》、《工程识图》等多门课程中去,从而将知识系统化,更加符合现场作业情况和作业流程。

三、积极总结评价任务

任务完成后,检验和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学生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角色扮演、模拟会议等方式进行。每一个任务或子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要尽可能要求每位同学上台展示或操作,为每位同学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专业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的课程,最终的成绩评定可以不完全以考卷为准,甚至可以抛弃考卷,而主要以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由于每位学生本身的能力和水平不同,有的理解能力较强,有的综合搜集资料能力较强,有的人际统筹能力较强,不论侧重于哪个方面,不论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只要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参与了项目的完成,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都可以认为他完成了教学要求,而不必拘泥于过去教学要求中掌握哪些知识或技能。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固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土木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模拟的有限性,虽然试图模拟工作过程,但有时未免显得纸上谈兵,因此,需要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段,甚至有条件的话到现场进行实地参观效果更好。另外,正确合理的任务设计是保证学生掌握技能及正确应用技能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性地到现场进行锻炼,了解与掌握现场施工过程、施工要点等,注重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的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真正成为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英.基于任务驱动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1)

篇9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课堂不够生动活泼。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地理”呢?怎么能学好地理呢?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师生间往往存在“代沟”,一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常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其实他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往往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注意采用“互动教学”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的传播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既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又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初中生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开展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3.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直接流入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任课教师及听课教师的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让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为什么?由此全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4.引入新课要有“新情境”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沿用原来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却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教师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等等。

5.注意教学过程地图化

篇10

一、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让学生动起来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三、创设新颖的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四、充分利用地图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18-01

近些年来,初中地理教育受到了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与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使得教学水平持续处在低谷状态。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的课时、师资及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初中阶段上百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多的学生没有学会经纬度的判读、实地距离的量算以及方位的判断等实用技能,没有对基本的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可见,初中地理教学是当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急需突破的薄弱环节。本文将围绕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浅谈以下几点: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融入情感教育

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都过于看重知识目标,而对情感目标有所忽视。非地理专业的地理任课教师一般都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般都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没有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他们主要的学习驱动力还是愉悦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甚至是对教师的好感。假如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他们也就不会喜欢地理,也就无法学好地理。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指的是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愉悦。让课堂中充满欢声笑语,需要教师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亲和力。由于年龄差异会导致师生间存在一定的“代沟”,部分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萌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能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教师应该更多的考虑怎样让自己的心理年龄更加年轻化、怎样更好地适应学生、怎样和学生产生“共鸣”。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都会让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乐于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愉快”。

二、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方面,地理知识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渠道。所以,地理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以往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教学”的教学方法。同时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既包括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社区、网络和野外的“课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组织起来亲身经历这些过程,如开展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及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并且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如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们都开始议论纷纷。

三、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初中地理课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常常在地理教学中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引入新课一般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另外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枯燥的看书划书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的新的有效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对国内外的地理新闻进行评述;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对地理趣闻进行评述,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趣味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创编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将教学目标及奖励目标提出,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表扬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鼓励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少批评多表扬;地理游戏引入法,利用电脑软件或道具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四、对地图加以充分利用

在地理教育中,地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因初中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生不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完全可借助地图来对相关知识加以掌握。就算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和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地图是帮助学生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地理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既是教具,又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和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对这些图象加强了解,对判读方法加以掌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地图在课堂中的引入也将越来越多,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地理教师本身对地图能力与地图教学能力比较欠缺,则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而目前部分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的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较低的表现。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常常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这和地理教师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应该对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引起重视。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11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让农村初中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地图的教与学是关键的一环。在长期的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了一些有效的地图教学方法,积累了一些地图教学的宝贵经验。我们通过设计地理读图绘图作业,让学生进行做读图绘图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培养了初中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提高了我们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水平。下面是笔者在地图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正确读图的程序和方法

1. 培养学生正确读图的程序

(1)地图所采用的比例尺、图例注记、方向要搞清楚。对这几大要素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开始进行读图,这是根本。首先,比例尺大小清晰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地图形成对抽象距离的具体化想象;其次,学生正确把握地图的方向可以确保正确用图;再次,正确理解地图的图例注记是确保正确读出地理名称的前提,便于迅速锁定目标。对地图这三大要素搞清楚才可以进行正确读图。

(2)地图的要素要明确,这样才可以进行读图。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想要在地图中快速找到目标,就要对学生加以有计划、分层次、有目的地引导,让他们增强对所需信息的敏感性。

(3)树立读图意识,提前激发兴趣。有了读图兴趣才能更好地提升读图能力。地图上有时候会存在诸多复杂的铁路干线、铁路枢纽,因为名称太多难免造成记忆困难,教师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以旅行者的身份来进行路线设计,这样可以引发学生读图兴趣,提高读图效率。

2. 培养学生正确读图的方法

教师教授地理课程时,要注意针对不同课堂要点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读图方法进行读图能力培养,最为常用的方法包括:暗射图再现法、中心突破法、对比归纳法、形状观察法等。第一,中心突破: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迅速找到并牢记地图关键点,且将之作为日后解读地图的切入点。第二,形状观察:教师让学生仔细研究地图形状、轮廓,然后与生活实践进行结合,寻找记忆点,使得学生可以轻松地进行图形判断,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第三,暗射图再现:课前拿出一些暗射地图让学生靠着记忆标注地图上的代表性地名、山脉、铁路、公路、河流、湖泊等,提升他们的读图能力,帮助其地理知识的积累。第四,对比归纳:地理图有时会存在相似性,教学中要将这些相似性进行有机联系,学生通过相似图形的比较,找到地图的异同,掌握同类型地图的解读方法。

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方法

1. 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

识图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说学会了读图,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看懂图像。多加思考是有效提升识图能力的途径,教师对学生进行看图引导时要形成积极思维,判别出地理现象的源起与过程。如学习非洲气候时,引导学生仔细查看非洲气候的分布和特点,指导他们结合所积累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马达斯加岛当东西两侧的气候类型不同时,赤道穿过非洲,西侧气候为热带雨林,东侧气候为热带草原,运用地图对该类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识图能力,锻炼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析图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读图方法之外,要培养他们对地图的分析能力,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与质量。读图、析图紧密联系,前者为后者基础,后者的提升利于前者的积累。所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必须将析图能力也列入教学目标。析图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现象、事物间的联系、规律。在地理的“美国”一课中,首先告诉学生美国处在什么地理位置和经纬度的具体分布以及该国的行政区划;其次,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语言分析、总结教学要点。这对学习“北美气候图”等课程十分重要。要明确,对学生进行读图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属于地理教学之基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读图能力的培养,才可以高效而顺畅地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学生地理素质也会相应地得到大幅提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树立起先进的课标教学理念,以提升、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为日常教学努力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课程素养,使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

三、指导学生绘制地图

学生绘制地图可以加深对地图的记忆,增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地理学习兴趣。这一环节又可以分为填图和绘图。

1. 填图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一些空白地图或不完整的地图,填写补充完整。填图作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地图册,或填充图册,也可以印一些空白的地图让学生填图。比如世界区域地图、中国区域地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地形区、矿产、铁路等。这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