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

篇1

老手艺定格市井百态

某日正午,最热的时候过了,书茶馆的听客们慢慢多起来,随着堂倌起伏错落的“来了,您呐!”,身着长袍马褂八旗子弟放好画眉笼子,在八仙桌旁边坐定,悠闲地捧上一碗氤氲的“香片儿”(老北京人对茉莉花茶的俗称),翘上二郎腿,或者舒舒服服地把腿放在架在长凳上,美美地听上几回书,就两个字,舒坦!

没有穿越,面前的一切,只是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特别邀请“面人汤”正宗传人冯海瑞老先生历时数年打造的几十座微缩面塑复原场景之一。

面塑,是老北京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京腔呢称“面人儿”,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色彩缤纷的面团后经过捏、搓、揉制成人物动物等,质优价廉,是几百年来胡同孩子们的最喜爱的小玩意。如今,那些知名老面塑已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中外游客来京首选的旅游纪念品。

冯海瑞老先生不愧工艺美术大师,在他的精雕细琢下,一座座面粉变幻的茶馆、二荤铺、酒馆、戏楼、乐器铺、绸缎庄、理发店纤毫毕现,人物栩栩如生、动感十足。许多观众在此驻足细赏,沉醉在漫长的旧京岁月里。那时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若有空闲,都会经常到茶馆听曲子、交流意见或传播小道消息。

北京茶文化不如南方精致悠久,但茶馆同样分工详细,既有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也有饮茶品食,兼卖低档炒菜的“二荤铺”;既有表演曲艺说唱的书茶馆,亦有兼各色茶馆之长,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甚至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等。半个世纪过去,它们仍然如同香而不浮,爽而不浊的“香片儿”,散发着历史的余温。

老物件是市井的灵魂

水是茶的载体,也是任何商业活动或居民生活的必需品,按1:1比例复原的水车,自然也就成了博物馆中最引人瞩目的展品:老北京传统水车用骡马驾辕,车上系一大桶,桶盖上有方口,底有圆洞,是运取饮用水的专用工具。因北京井水咸苦,民国时绝大多数市民商贾,均会常年向水车购水,这也催生了许多靠卖甜水为生的卖水人。夏日的胡同深处里,伴随着木制水车沉闷的咕咚咕咚声,水夫们一声声 “甜水”的叫卖,早已成为无数北京老人记忆中最难磨灭的市井片断。

“磨剪子嘞锵菜刀!不管生活变化怎么多,你的剪子菜刀还得磨……”若不是在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里看到磨剪子锵菜刀的工具,若不是刘欢曾经的歌声,你可以早已忘记了这个留存至今,屈指可数的老行当之一。磨剪子的工具比较特殊,是一把既可以坐下磨,也可以背着走的短板凳,条凳前头固定着磨刀石,前面的小铁桶里,水、备用磨刀石以及各式小工具,真实而亲切。如今行走在南城胡同,或许仍然可以听到那铿锵有力,但多半深厚苍老的吆喝声。

不过,老北京“剃头”用的各种工具,如:手推子、木梳、剪刀、刮头刮脸刀、剃头挑子、唤头等老物件儿,怕是很少见到了。老北京人都爱说剃头,既然剃头店挂着镶红色狗牙边 “灯下剃头,朝阳取耳”的幌子(后改为“灯下理发”),那就一定是要在灯下理发,朝着太阳掏耳朵,错不得。同时,和剃头工具一起,在幌子阴影中时隐时现的药捻子、药铃、窗帘钩、秤砣、铜鞋拔子、竹筐萝、佛尘、纳袜子和缠线板等老物件,即使你从未动手使用过,也很难抵抗它们浸染在骨子里的无穷魅力和深厚质感。

消逝的味道

老北京平民生活“五味杂陈”,其中,最独具一格的“味道”,也许就是烟袋那种迷离浓烈的香气。在北京传统商业中,烟铺,又称“烟儿铺”,专门卖叶子烟,又称“旱烟”。据清室后裔爱新觉罗・瀛生在《京城旧俗》中回忆,北京旗人仍延续满族传统,用“旱烟袋”和“水烟袋”抽烟叶,关东烟是早年烟铺的主要商品,老头子吸关东烟,老太婆吸潮烟,甚至还有专供年轻女性吸食,柔和清香,没有冲劲儿的兰花烟。

虽然北京最著名的烟店,位于鼓楼东大街的“北豫丰”早已在20世纪40年代歇业,但当你面对热闹的面塑场景和体积庞大的烟杆烟袋时,或许会发现曾经的烟尘,已化作护城河深处的缕缕波痕。

林语堂说,北平代表了和顺安逸的生活,使文化发展到最美丽、最和谐的特点,同时含蓄着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论调。当你在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里蓦然回首,你就会深深体味到,“北平”的美丽、安适和和谐,都浓缩在这里无数不经意的细节之中。

此时,要是随风飘来的博物馆隔壁“艺苑”非遗演出中心里悠扬的《牡丹亭》唱词:“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是那处曾想见!”恍惚间,你也许会觉得自己是前世的胡同居民,因特网等稀奇古怪的“洋玩意”,已经离你很远很远。

TIPS:

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

篇2

沉香文化由来已久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沉香了。古时常说的“沉檀龙麝”之“沉”,就是指沉香。许多文人雅士认为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因此被列为众香之首。与檀香不同的是,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根据现在的研究,瑞香科沉香属的几种树木,如马来沉香树、莞香树、印度沉香树等都可以形成沉香。

沉香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史料记载沉香可“理诸气调中,补五脏”。到了唐宋时期,沉香开始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古代文人赋诗作画抚琴之前,往往会焚一炉沉香,香气能够安定心神,使人产生喜悦的情绪。此外,沉香还可以用来煮水泡茶,或者搭配不同配料制成饮品,古人将这类饮品统称为“沉香饮”。“沉香饮”有多种配方,可以起到不同的保健治疗功效。

沉香受人喜爱不仅在于它具有保健作用,还和中国古代的香文化密不可分。沉香作为众香之首,一直是历代达官贵人与皇室的最爱。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研究香文化。

据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开始用博山炉熏点沉香了。而在隋唐的史料中出现了更丰富的关于沉香的记载。到了晚唐及五代,沉香文化又有了更高度的提升与发展。宋代时,好沉香曾是“一片万钱”,被喻为“香中之王”,中国香文化在此时也发展到了顶峰,“香”已经广泛融入了社会生活中。此后,用香风气长行,直至明清。明代时因沉香数量越来越少,世人也就愈来愈感觉到沉香的珍贵,这时的沉香已变为“一寸沉一寸金”。在清代巨著《红楼梦》中也有对沉香的记载,在“元妃省亲”一节中,写到元妃赏赐给贾母的皇宫珍宝当中就有沉香拐柱和迦楠(奇楠)念珠,原本沉香就是高级香材,奇楠更是沉香的最高等级,而且这份礼物唯贾母独有,足见其珍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晚清以来的百年间,曾经辉煌的沉香文化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当年曾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并存的四大文化之一的沉香文化逐渐被遗忘。

传播沉香文化

近几年,伴随着沉香收藏市场的火热,沉香逐渐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往往只关注沉香的价格和品质,而忽略了沉香背后厚重的文化,更不用说对沉香文化进行研究了。

怎么让更多的人了解沉香的品性和沉香文化?如果开办一个专门的场所来展示沉香文化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就是在这样的想法指引下成立的,该博物馆的常务馆长黄毅告诉本刊记者,作为专业的沉香主题博物馆,他们希望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挖掘香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生活外延,让香文化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持续地为还原宏大而精深的历史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博物馆展览形式做出一些新的探索。

置身在这个500多平米上下共三层的博物馆里,沉香收藏者、爱好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观众可以看到各类沉香香品、沉香艺术品、历代香具以及中国香文化相关器物等。黄毅自豪地介绍道,“沉香博物馆所收藏的沉香、沉香艺术品、历代香器、中国香文化有关器物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藏品,这为沉香文化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把博物馆定位为一个系统研究中国香文化、沉香、沉香文化的学术性机构,我们想通过脚踏实地的研究为文化的传播奠定学术基础。”

如果运气好的话,观众还能赶上博物馆正在举办的知识讲座、交流活动等。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活动的举办除了吸引到沉香收藏者和爱好者之外,也吸引了许多对沉香文化并不了解的游客,“像我们在天津博物馆办的‘天香飘渺——沉香及中国古代香器展’效果非常好,来参观的除了爱好者,也有很多参观者并不了解什么是沉香,但是被这些非常好的器物吸引了,从而对香产生了兴趣,这也是我们乐见的。”

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坚持着向观众免费开放的原则。谈到免费开放的理由时,黄毅说,“向公众免费开放现在可以说是博物馆行业内部的一个共识,我们降低了参观的门槛,不仅对沉香爱好者是有益的,同时也对传播香文化大有裨益。有些人,他们也许只是路过,然后顺便进来看一看,通过我们的展陈、讲解,他们对沉香、对中国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这些美好的东西有了一个认识,这就传播了文化。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不算什么,我们介绍十句,也许对方就记住了一句,但这也很好,文化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过程,积少才能够成多。”

篇3

西安的茶馆不像四川的那样极富传统,也不像北京的那样亦饮亦乐,如果说四川的北京的茶馆更具中国特色,那西安的就有点儿中西合璧了。在西安,茶馆很少直接叫某某茶馆的,一般都称作某某咖啡语茶或者某某咖啡茶语。在这里茶、咖啡、果酒、饮料、简餐都能品到,来这儿小坐的不仅是中国人,也有不少各种肤色的“老外”。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唐代的《使节图》,上面画着很多外国驻唐的官员,人人的脸上都透出一种跨越国界的友谊。如今,在西安的茶馆里,你经常可以看到现实的《使节图》,也许这就叫做大唐遗风吧?

叫语茶也好,叫茶语也罢,倒是明白的道出了饮茶人的心境。那就是来饮茶就是为说话的,不管是说因茶还是因茶说。所以能共同到一个茶馆坐下来,那一定是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三五良友,沏茶小息。“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洒然涤烦襟”。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茶之于中国人是生活之必需,也是生活的一种意境。在中国诸多的优良传统里,客来敬茶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礼节。无论你是身处乡野,还是寄居都市,茶的清香可说是无处不在。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百姓生活七件必为的事;琴棋书画诗酒茶,乃古代文人七件高雅之事。白居易诗云:“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茶是一种人生,不同的人从茶中收获的是不同的意境。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商人饮茶是一种公关,而对文人来说则是一种文化。在文人眼中,茶是神圣的扬清激浊之物,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茶的滋味是要品的,品茶之“境”使我们轻松、宁静、自在,洗涤心中忧虑与尘垢,清除一下俗念,在香清味甘中借一杯清茗作心灵的沟通。西安的茶馆奉给你的正是一种氛围,一种情境,在这里,“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面对着一盏佳茗,将手中的茶杯移近鼻尖,张开鼻翼深深呼吸,小心翼翼地,不让一丝香气逃掉;微闭双眼小口小口的啜饮,用心去感受淡茶之幽香,品味生活之韵味。此刻,你的耳际是悠扬的乐曲,也许是古筝,也许是钢琴,也许是音响送出的轻音乐,这时,你会真正感受到轻松、惬意,体会到心中的富有,悟得到闲适的野趣,享受着友朋的情谊,进入一种无我的散淡之境。

即使无亲朋相伴,到茶馆独饮也别有意味,一杯香茗,一本好书,妙曲萦怀,独坐静思,超然境界。那一刻,生活就是那杯茶。茶汁在舌底散淡开去,既醇香闲逸,又浸着一点苦涩,心便静下来。望着茶烟在杯口袅娜飘动,注意到窗外的阳光明媚的模样,似乎远离了大街上那市声的喧嚣,便会忽然不经意地想起一些悠远的旧事,旧人,旧景,想象万树萌芽,想象雨露云雾,想象日出月落时那大片的绿色。在

篇4

步入其中,举目皆是茶,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一楼主要是品茶和会员交流及培训的基地,近千箱的茶箱整齐地码成一排排蔚为壮观的茶墙,各种茶叶井然有序地摆放在陶罐、竹筐、樟木箱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张长6米半宽2米的巨无霸茶桌,这张茶桌由旧船木制成,最多可以围坐30个人,颇有“茶园聚义”的气势。

二楼是陈茶馆,其主要功能是馆主办公会客及作为茶人相互交流休闲的空间。这里的每一件摆设都是馆主从全国各地淘回来的宝贝:有金碧瑰丽的潮州旧木雕屏风;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具代表性的茶具;有不同年份的普洱茶;有顾景舟、汪寅仙、徐汉棠等名家做的紫砂壶;有10年前在顾景舟家里买回来的饰花紫砂台凳等等。二楼还有一个小小的茶文化图书馆,里面摆放着馆主珍藏的各种“茶书”:1994年出版的《中国茶文化》专号、《茶博览》、《广东茶业》、《茶山人生》等等。

三楼是四间风格不同的茶室,日式茶室里面是榻榻米,房间里摆设的也是日本友人捐赠的日式茶具,最有特色的是中式古典茶室,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张明清雕花大床,要想喝茶,先要上床。

紫砂瓷素,只为仙琼玉浆

在宽敞的茶室里,陈国璋随手挑了只青花瓷杯,悠悠品茗。到底收藏了多少茶器?这个问题还真难倒了陈国璋——他从来没清算过自己的“宝贝”。

20多年前,还在香港经营汽车租赁事业的陈国璋,闲暇之余会和朋友逛逛中环的古玩店,偶尔接触一些古茶器,甚感稀奇。后来随朋友来内地经营茶艺,就更能“假公济私”地把各式古玩茶器收入囊中,每到一处地方工作,他都会问问当地朋友“这里最近有没有珍品出现”,或者直接拉上三五知己直奔当地古玩市场寻宝去。

二十多年来,陈国璋的收藏门类已遍及紫砂、陶瓷、玉石等,民间粗皿不少,宫廷御用亦有,而年份则从唐宋跨度到晚清民国。

茶为国饮,已成共识。在旧时,茶被当成一种药材,普通老百姓身体不适时,按症状吃一些茶,便会药到病除。而如今茶成为国内外众所周知的健康休闲饮品,茶器的收藏也水涨船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陈国璋收藏茶器的原因却很简单,只为吃好茶——紫砂瓷素,才能换来仙琼玉浆。

关于茶与器之间的奥妙,陈国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解释:“水是茶的母亲,器是茶的父亲,两个基因沏出来的茶汤,就是子女。要孕育出拥有良好基因的子女,用最好的山泉水必不可少,但还要追求最好的‘父亲’,这才是关键。”在陈国璋追求过的茶的“父亲”里,他觉得紫砂茶器的“基因”是最好、最能提炼茶汤的口感与香气的。而旧时的茶器因为制作天然,不含化学物质,喝起茶来口感会更厚滑绵密,因而被更多人收藏与赏识。

链接:馆主教你玩壶

茶器既可以使用,又可以欣赏,还有升值之效,因此历来受古董收藏家追捧,如今更成为喜欢吃茶之人的心头好,但如何买到好的茶器,以下三点必不可少:

1.看年份。古时的釉是植物与矿物石磨粉做成的釉,烧出来的茶器没有化学成份,茶汤原汁原味。现在的釉是用化学釉兑了色素,会释放一些化学成分,令茶汤更粗,香味更少。所以年份久远的要比现代的较佳。

2.看是不是大师原作。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必有其完美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这一点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借助大师的名气,茶器升值的几率也大。然而在古时,并没有大师这样的概念,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在茶器上记下个人符号。

3.看材质。这一点尤其重要。用紫砂做成的茶器更佳,对于紫砂茶器的鉴赏,首先要分真假,其次要辨新旧——

真假之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