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09:20: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景观规划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scenario in landscape planning project while tak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of Chao Zhou Water Supply Project as an example and illustrates six steps for scenario: 1) clarify the precondition, 2) identify the essential factors that affect planning, 3)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single factor, 4) propose several scenario approaches, 5)provide benefit evaluation for each scenario approach, 6)feedback and solutions; achieve a conclusion that scenario is a efficient way for landscape planning.
Keywords: Scenario, landscape plan, benefit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区域景观发展的过程往往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其发展的目标与趋势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解释和答案,往往具有多种方向与途径。由此,现代景观规划的目标早已不仅仅是描绘未来景观风貌的美丽蓝图,更要为区域景观发展政策的确立提供参考,为景观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发展过程作出预测。本文通过预景规划方法在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景观规划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探索其作为一种景观规划的有效途径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1、预景的概念与内涵
预景(Scenario)一词源于戏剧艺术,韦氏新版大学词典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戏剧作品的情节或概要(The plot or outline of a dramatic work),二是分镜头的情节编写和事件安排(The written plot and arrangement of incidents of a motion picture),三是一系列行动或事件的概要或规划(An outline or plan of a projected series of actions or events)(Landau, 2001)。从决策论的角度来看,预景(Scenario)是决策者对未来所期待的状态的描述和相关的系列事件,并由这些事件确定将现状导向未来的目标(Veeneklaas等,1995)。
预景研究方法最早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决策过程(刘滨谊、王玲,2007)。在企业做出决策之前,设计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并依次评估各种可能性下的结果与效益。企业决策者们在这个过程中展开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最终的企业发展决策更具弹性。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为有效地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欧美生态和景观规划师们将预景研究方法用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区域与环境管理的规划实践中(Georgantzas等,1995)。随后,预景研究方法也用于探讨不同发展需求下景观规划的保护与开发战略(俞孔坚,1996)。
2、景观规划的途径——预景规划方法
作为景观规划的有效途径之一,预景规划方法是通过分析影响未来的最不确定因素和最具影响驱动力的特征、作用力来了解未来的一种规划方法。
预景规划方法在景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可以按照以下六步进行:(1)确定预景规划前提;(2)明确影响规划的关键要素;(3)分析单一影响要素的可能性;(4)提出预景规划方案;(5)对各预景方案进行效益评估;(6)反馈与决策。
3、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景观规划过程
本文以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景观规划实践为例,详细阐述预景规划方法在景观规划项目中的应用过程。
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城西街道古美村旁,处于韩江两溪口的江东洲首部,占地36.33公顷。景观规划范围包括西溪右岸土坝区、西溪右岸生产服务区、江东洲办公区、东溪左岸,以及东、西溪与江东洲之间的两座水工建筑群。预景规划方法在本次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确定预景规划前提
本次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设花园式的水利风景园区。因此,景观规划需保证园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花园式办公园区的基本要求。通过参考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区、北京植物园等城市近郊区环境品质优良的公园和景区,将高峰日使用者人均绿地面积约300-320平方米,确定为本次规划人均绿地面积的最低要求,作为预景规划的前提条件之一。
通过对场地现状的景观格局、功能布局、道路交通、景观品质、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对整个场地的功能布局进行梳理,规划江东洲综合办公区作为主要办公与高品质接待区,西溪右岸生产服务区作为辅助办公、职工宿舍和普通接待区,西溪右岸土坝区和东溪左岸作为景观提升区域,作为预景规划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如图1)。
图1规划功能分区图
明确影响规划的关键要素
本次规划中影响场地发展的要素主要有建筑规模、人口容量、环境品质、经济造价、管理政策五项。其中,人口容量、建筑规模和经济造价三者呈正相关关系,建筑规模又与环境品质呈负相关关系,即人口容量越大,建筑规模越大,经济造价越高,环境品质越差。可见,建筑规模、人口容量、环境品质、经济造价几个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可以选择人口容量为代表,作为影响规划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人口容量与管理政策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则选取管理政策作为影响规划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分析单一影响要素的可能性
人口容量与管理政策两个要素直接影响着区域未来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三种可能:一是人口达到编制满员、二是人口达到场地人均绿地率要求的上限、三是人口在编制满员与场地上限之间。管理政策的的变化有两种可能情况:一是保持园区封闭式管理政策,二是采取适度开放的管理政策。
1 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布局的原则
1.1多样化原则
就公园的策划而言,景观一定要保持丰富多样,不能仅仅存在一种或是两者物种,这构不成景观,也会丧失了公园观赏的意义,同时在布局上也要相对的有所变化,比如斑块的变化、类型的变化、格局的变化等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欣赏,并展示本城市的文化内涵。由于纷繁复杂的环境差异才能够形成整个环境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种景观彼此之间的差异才能够使其尽量的发挥其长处,形成资源的互补。
1.2 整体化原则
就城市的公园中而言,不是单一的展示自然景观,也不是简单地表现人文特点,而是两者的紧密结合,彼此之间相互映衬,显现了现代城市的特点,所以说将生态的管理和规划是要与文化知识相联系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景观实施剖析,然后再整体布局。另外在布局的时候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风俗习惯等等。
1.3 保留自然属性的原则
就城市公园而言,尤其是指森林公园,一定要在不丧失景观的自然属性为前提的情况下实行策划。只有将自然景观(湖泊、山脉、森林等)所特有的属性保留下来,才能够对其进行适当的利用开发,这样才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否则将会产生无法弥补的错误。
1.4 景观差异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也是世界上物种千千万万的缘由,那么自然景观也不例外,有其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和作用上。所以在公园的策划中,一定要保持其原有的特性,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其价值。
1.5 全局兼顾原则
在城市公园内部的景观的策划也要讲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策划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够持续不断的进行利用,否则将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影响,并制约经济的发展。景观并不是一个植物与一种文化的结合而成的,而是一个集合,一个整体,那么在策划的过程中,在尊重其自然性的同时还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兼顾整体效益,在布局的时候在考虑其适应能力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功能效果是否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2 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2.1景观布局的规划设计
起初,按照保留景观的自然属性优先进行的原则,将城市公园中的一些基本的位置明确,也就是在布局上本来存在的部分自然的植物要继续保留下来,将原来存在的水道、水系以及重点的斑块物种布置成绿色的廊道,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增强景观变化。另外,将部分人工种植的地带或者是原有物种的附近地区更或者是廊道的四周,布置成面积适当的斑块,这样就丰富了公园内部的景观,同时还起到了保护物种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就这些斑块而言,面积比较大的可以作为休闲的场地,小的可以作为是娱乐的场地。
2.2 本底层次的规划设计
就本底而言,只要就是指斑块的面积没有超过相对面积的景观,这部分内容的衔接性能特别强,常常是作为景观的背景而存在的。由于它的衔接性能特别强,所以在整个景观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所以在绿化的过程中,将本底运用进来,能够增强其紧密程度,同时瑕疵出现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
2.3 斑块层次的规划设计
在公园景观而言,构成斑块的基本上全部是由不同作用的活动地带以及小面积的绿地等构成的。由于城市中经济发展速度快,所以汇集了许多人口,那么能够绿化的空间就受到限制,当然公园大的空间也就受到限制。基于这样的情况,就要增强绿化的质量,从而达到预定的要求。其采用的方法包括将在绿化带上将适当的生态元进行调整,扩大公园内部景观彼此之间的差异,增加物种,以达到稳定环境的目的。
2.4廊道层次的规划设计
对于这个层次的策划以及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城市公园实行绿化网络的建设。其绿化网络的策划将会对城市的道路以及绿地的布局有着严重的影响,也是城市中生态系统是否平衡的一个关键性的指标,还是城市布局中所要参考的重点。就公园景观的策划,其廊道的景观通常应该涵盖了休闲景观、道路、环湖等绿化带。廊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对城市景观的衔接性能产生严重的制约,也可能会对斑块彼此之间的能量、物质以及物种产生制约。景观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强烈的联系,比如自动调节能力十分微弱的生态元常常会布置在廊道的附近,这是由于它能够廊道与附近的景观产生反应,从而增强生态元本身的调节控制性能。
3 结语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确认识城市河道景观, 是做好设计工作的前提。对城市河道景观的认识, 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之上, 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 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城市河道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水是生命的最基本条件, 水生生态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城市河道景观由河槽、河滩和河岸林带等组成。这种空间结构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廊道, 是城市中可以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同时, 由于城市河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城市河流景观中还保留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痕迹。因此可以认为, 城市河道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景观形态, 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 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 李金路1996) 。
但是,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 目前多数城市在整治河道景观时, 仅侧重于它的某些功利价值, 如防洪、水运、灌溉等, 景观设计多采取传统的工程措施, 即拓宽河道, 裁弯取直, 石砌护坡, 高筑河堤等。的确这些方法能够立竿见影,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显得很“整洁”、“干净”、“漂亮”, 但是却忽略了许多缓慢的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如河道拉直后径流速度加快, 将会导致下游地区大量的沉积和淤塞, 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的补充。石砌的护岸整齐划一, 但却改变了在多种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河床、河岸的自然特征和重要功能, 削弱了视觉美感, 同时由于河岸垂直陡峭, 落差大,加之水流快, 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 使得人们走在河边, 有一种畏惧感, 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性。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典型的“ U”字型硬质河道, 完全改变了一个动态的自然景观系统, 扼杀了河道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岸边的芦苇、水草被清除, 两栖类动物的生境廊道被切断, 水生昆虫不能正常羽化。河道景观这个城市中最具丰富生态价值的环境失去了活力, 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渠道。工程治理方法只能解决单一的问题, 对于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必须要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我们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
一、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对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很重要的, 它是指导整个设计过程的理论依据, 也是影响整个项目实施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不同的设计背景、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区域环境等, 所应采取的设计方法是不一样的。下面探讨几种河道景观的处理手法, 仅供设计师借鉴参考。
1、河道驳岸景观的营建方法
(1)驳岸的虚实处理
对于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 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即“实”景与“虚”景。所谓实景就是通过一定的硬质景观建设, 包括适当的园林建筑等, 创造具有形态的环境空间景观。这种景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植物、建筑间相互的关系; 虚景即在水流相对平静的驳岸环境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 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艺术配置, 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创造岸边植物景观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这些景观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虚实相生, 变化丰富, 与其它景观形成对比。
(2)驳岸景观空间形式
河道景观在空间形式上不像游园、广场等相对集中, 它的特点是窄长。因此在空间形式的处理上要做到既变化多样, 又协调统一。对于主要景观节点的驳岸注意处理近水与观水的空间, 游览道路、绿地、沙滩的规划设计与其驳岸材质方面做到多样统一。根据不同的地势, 使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相互结合。
2、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
河道景观创造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而植物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组团与开敞空间绿地的设置, 乔灌草配置与植物造型等根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合理搭配, 做到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 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同时要季相分明, 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有绿, 把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起来。
3、河道道路景观设计方式
河道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坚持自然、朴素的理念。河道景观区的道路不同于其它的道路, 主要以休闲漫步为主, 因此在道路设置上应把交通运输道路和休闲游道区别对待。休闲游道与绿地、小游园等空间相互交叉, 近水栈道、驳岸相互贯穿, 产生多变的景观空间, 以丰富休闲审美的多样性。
4、文化景观的建设
河道景观建设在新的时期不仅仅停留在排涝功能, 休闲观光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特色、特征成为景观的亮点, 其中文化的体现在特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河道景观如何体现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河道不同于主题公园、游园等, 在体现文化景观方面存在许多局限性, 因此要挖掘河道自身的文化传承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 如有些河道的码头、遗址和传说典故等都是文化的来源元素。
5、设施景观
河道景观的建设公共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桥梁、坐凳、垃圾箱、标识系统、电话亭、照明灯具等, 它们在发挥自身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体现着一定的景观价值。比如桥不仅具有交通功能, 同时也是重要的景观观赏点, 站在桥上可以俯瞰水面的纵向景观及河道两岸的景观; 作为城市的景观标志及标识之一, 桥还起到分割城市河道空间的作用, 其造型也丰富了河道的水面景观。因此, 在考虑桥的交通功能之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景观及观景功能。
6、夜景景观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 对城市夜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多维空间景观使单一的景观审美方式和感官更为丰富, 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魅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营造城市河道夜景景观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广东珠江的滨水景观, 黄河在兰州市区段的20 km 风情河道景观等, 夜景效果各具特色。利用跨河桥梁、驳岸、建筑、景观灯等, 营造多彩缤纷的水中倒影、反光等幻象, 五光十色, 变化丰富, 景色迷人。
二、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的维护与管理
在河道生态景观管理的整个过程,要加强河道绿化的管理,保证达到营造的效果。
1、植物的养护管理
河道绿化中,为防止林带高出堤岸影响行洪,要求树冠不超过20m。若林带高出平均堤岸0.3m,汛期需进行剪枝整修。对植物生长的管理,要按照所选植物的生态学要求和生长习性,精心管理。由于河道堤防与坡面的绿化环境大体相似,所以管理上也大体相同,注意河道绿化环境的特点,植物常常可能遭受到淹水的危害,所以在植物的选择和养护上要注意植物的防水措施。另外,河道环境中由于温度较大,所以要注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措施。
2、其他维护措施
河道的绿化与景观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和管理,才能保证各种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得到良好的管理与维护。
3、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保护接近自然状态的河流,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现在在河流治理中,多采用更换河流护岸的形式和材料,来减少河流水量的下渗,让小河沿着混凝土砌筑的水路流去。被切断了与自然环境联系的小河,造成了生态环境明显的贫困化,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净化作用,势必会给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群造成重大伤害,小河生态也就慢慢地荒废了。
(1)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2)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3)尽显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总之,当今最成功的河道改造方式就是尽可能多地重现自然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王晓琴.城镇河道风景化治理理念初探[J]. 技术与市场. 2012(06)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具有地域色彩的景观设计常常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品味和风格,成为城市发展迅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各个大中城市对于道路带状景观设计重视程度都在提高。而如今,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规划的基本属性上,而更加侧重于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文化因素,对带状道路景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城市带状道路绿化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点、线、面的绿地组成,其中的线是城市带状绿地的初始称谓。带状道路景观在城市系统中,是线型的概念,有其相当的长度和一定的宽度空间。绿地是以自然要素为主体的人工或自然植被,给人们提供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户外生活工作环境,并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历史景观保护等方面起到承载、支持和美化的作用。总而言之,是城市中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脉、物质展示的窗口。城市带状绿地景观,是城市中绿色的线形结构,建立和完善了城市廊道空间,联系城市中的各个版块,是适宜人们生存的人性场所和领域。
三、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突飞猛进,城市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观。但城市景观布置是局部的,或是临时改造,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还不完善,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功能设施不健全。主要反映在道路交通环境中只考虑对道路交通要求,不够重视道路两侧各种设施建设和美化设计,如交通标志和照明等。
2、环境质量差。主要表现道路绿化系统不健全,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车站站牌、广告箱及其它建筑物的随意布设等等,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设计。
3、城市道路环境重车不重人。交通繁忙路段缺乏停车点,以致停车挤占人行道。
4、城市街道建设缺乏个性。城市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及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别性等。其原因有历史原因、观念原因、经济问题,各专业学科间分离等,结果造成了城市道路景观缺乏地方特色或者是区域特色。城市建设尤其是绿化城市、美化家园、卫生城市的建设是不会停止,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它是为居民提供优美及公共活动空间而服务的,因而它必将得到持续发展。
四、城市带状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总体原则是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上,做到四季花卉草木映带左右,以增加城市色彩,减轻环境污染,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小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与城市道路景观的性质和功能性相适应。
由于城市布局、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影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道路组成,会产生不同的路网。如西安市是混合式路网,有环道,高架桥等快速道路系统,但仍不能满足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影响的交通需求。所以必须根据城市的特点,提高道路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加强道路自身设计,促进经济发展。
2、考虑文化特色原则
把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作一体化设计,创造有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城市环境。如西安不但是丰富历史遗存城市,而且是经济繁荣,环境幽雅的现代化城市。所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各个景观元素组成的街景统一协调,而且应与城市历史文物(古建筑、古街道,塔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统一。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让城市道路中的硬质景观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共存。个性设计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突出城市自身的形象特性,使每个城市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气候,在城市整体形象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五、道路带状景观的设计方法
1、以点带线、以线控面布局
城市带状绿地是城市景观廊道,在城市中,有效的系统的组合各景点和景观元素促成各景观元素相互融合,各景点互相贯穿,互为关联、统为一体。以点带线、以线控面的布局模式,有效地把握与控制了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综合效果。在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绿化景观设计中,利用三个节点为点,用园区道路、景观视线和水岸线组成三条线,形成四个景观区,形成了控制,有效地实施了以点带线、以线控面布局的规划设计手法(如图1).
图1以点带线,以线控面布局
2、百叶窗的模式布局
百叶窗是窗帘的一种模式,我们在城市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应用了百叶窗的外型,组织景观元素,形成景观元素的互熔和视觉景观效果。用百叶窗的模型来种植植物能有效地组织道路两旁的视线和景观空间,形成安全行车和观景的空间环境。在某大学的入口处,采用了百叶窗的模型来种植植物,有效的组织了交通,给车辆通过营造视线的通透性和有序性,同时成功的排除了主干道与教学区办公区的之间的功能干扰问题,构筑了生态型的校园环境。
3、适度体现以人车分流的交通方式
城市带状绿地,是城市中人性的栖息地,在交通布局上,适当体现人车分流的交通方式,保护生息环境,体现了安全、生态、健康、舒适、优雅、娱乐,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降低污染和干扰,充分发挥各自的效率,利于绿地景观和其他生物群落的生息和迁徙演变,保持了城市带状绿地的复合式生态系统稳定性。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绿化景观概念性规划设计中的交通组织就适度体现以人车分流的交通方式,车道和人行道的有机生态性结合和分离,形成便于人与车安全、高效和生态的环境,为整个景观场所营造出动静结合、安全与观景结合、休息与工作结合的氛围。为适度体现人车分流交通方式提供了范例。
以大轴线、重结构进行网络化组织绿地空间
城市带状绿地的形体布局,要以城市规划设计及其他专业规划设计为基础,体现带状绿地的轴线,视觉景观轴线和布局轴线,以确定布局的统一性和系统性,注重各个系统的营造,比如:道路的结构体系建立,植物群落的结构体系的建立,景观元素结构和谐建立等,都为形成网络化的绿色空间形成条件和基础,(如图4)。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绿化景观概念性规划设计中,在空间布局上,用大轴线串联各个景点,优化各个景区的空间结构。在有效的组织交通的同时。设置辉煌岁月景区,有效地组织了校训台、临水构架、休息亭和网络园路,以及乔、灌、草结合,落叶与常绿树种相结合的植物网络空间,构筑了多层次的网络化空间,形成可持续的绿色景观场所。
六、结束语
城市带状道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注入个性因素,根据道路不同的活动方式,不同的功能位置,选择相适宜的景观设计方案。就像苏州园林的设计一样“让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而城市带状景观道路的设计追求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