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评估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健康教育评估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健康教育评估方法

篇1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认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高职高专教师应该把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思想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我在健康评估的教学中,以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为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以学生为中心,分析学生入学基础,了解学生的需求,采取“分层教学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教学。

1.1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生源层次不同,知识能力起点不同,学习态度不同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们将高中起点和中专起点的学生分别编班,高中起点的根据能力起点和学习愿望再分成两个层次,在示教和实训时侧重点不同,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1.2 自学讨论法是根据中职升高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中职起点的学生以前学过部分健康评估课程内容,但是知识不够系统,如果把说有知识再重新学习,学生会觉得教师的上课内容和中专时重复了,因此上课没有积极性。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就采取了自学讨论法。课前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学生先通过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分享他人的意见和见解,最后教师评价、总结。这种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2 以能力为本位,分析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采取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教学法教学。

任何教育活动都应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我院健康评估课程组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确定了健康评估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为: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评估。具有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护理评估技术操作能力。为了在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在教学中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2.1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以问题为基础,首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授课前1-2周将问题发给学生自学,学生自行查阅有关资料,强调复习医学基础理论课,做到由医学基础理论推导和理解《健康评估》中症状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从而在理解基础上明确和记忆评估要点和护理诊断。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上课时以学生主动、互动式讨论为主,老师启发引导,最后进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医学交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发热的教学中,提出问题:学生自己都经历过发热,当你发热时你出现了哪些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其兴趣盎然地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2.2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教学法在健康史采集的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先选取经过训练、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临床情况的人作为 SP;教学时教师先在SP身上示教,然后学生在SP身上练习。将SP引入教学,让学生直接与病人接触,可以培养学生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在SP身上反复训练护理评估技能,可以使学生一进入临床,就具备熟练的常用护理评估技术操作能力;此外SP教学法还增强了学生职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3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分析护理行业需要人才的特点,采取情境教学法、CBS教学法(以病例为中心的学习法)教学、角色扮演法。

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学校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我院健康评估课程组经过行业调研,认真分析了目前护理行业所需要高职护理人才的特点,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健康评估课程教学的素质目标为: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献身精神;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我在教学中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篇2

[中图分类号] R5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132-02

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该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全世界大约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约有2 700万,近年来其病死率也在逐年增加[1]。哮喘患者的病情特点是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大量临床实践证明[2-5],控制该病的关键除了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外,还应加强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实现自我管理。本研究采用2004 年Nathan 等总结了一种简易评估哮喘控制的方法,即简易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 ACT)[6]的方法探讨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9月我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16例,其中女54例,男62例,平均年龄(52.36±11.45)岁。研究对象须符合以下条件:①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②患者的依从性较好,能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③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具备较好的认知能力,能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④排除患有不适合参与集体活动的疾病。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116名哮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教育组,每组58例,对教育组除了进行常规治疗外还进行健康教育,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同时给予正常护理,并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1.2.2 健康教育措施 对实验组进行健康教育的措施:①患者入院之后,即可对其进行教育工作,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②患者住院期间举办有关哮喘的知识讲座,内容包括哮喘的定义、治疗方法(如吸入疗法)、常用药物、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各种检查的目的、方法、 意义及注意事项等,采用录像、图片、临床病例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健康宣教。③患者出院后,要强调院外持续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哮喘的诱发因素,使其在生活中避免这些诱因而引发哮喘;教会患者进行病情的自我监控及监控方法;教会患者记录哮喘日记,包括记录方式、记录内容等;知道哮喘发作先兆及如果哮喘突发应如何寻求医疗帮助,护士可以帮助患者制作“联系卡”,卡上写明主管医生及护士的联系电话,以备不时之需。④责任护士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及时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⑤除讲座外,还向患者及家属发放介绍哮喘知识的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让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自学。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焦虑恐惧症状,使其明白只要进行规范有效的治疗,该病是可以被控制的,必要时还可以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⑦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每天要有足够的水分摄入。⑧嘱患者出院1个月后回院复查。

1.2.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健康教育知识的调查,另外一部分是哮喘控制效果的调查。健康教育知识调查采用哮喘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该问卷是经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哮喘的文献而制定的,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哮喘基础知识、临床治疗方法、药物应用、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等几个方面[5],这些内容在健康教育中均以不同形式教授给教育组患者;哮喘控制效果的调查主要是通过简易哮喘控制测试的方法来完成, ACT主要是考察过去 4 周内的哮喘控制情况,共 5 个问题,每个问题最高 5 分,五个问题得分相加即为 ACT 得分。一般认为总分为25分表明哮喘已得到完全控制,20~24 分表明哮喘控制良好,当低于20分时表明患者的哮喘没有得到控制[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进行数据录入,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两组哮喘健康知识知晓率

通过对健康教育前后教育组和对照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发现:健康教育前两组哮喘知识知晓率无差异(P > 0.05),而健康教育后两组哮喘知识的知晓率比较,教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健康教育前后两组ACT得分

健康教育前,对照组和教育组ACT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健康教育后,教育组内完全控制和控制良好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没有控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评估哮喘控制情况有许多指标,如日间症状、夜间症状、急救药物使用情况、日常活动受限情况、肺功能检测等。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采用多种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哮喘控制情况,然而目前我国缺乏一种评价哮喘控制的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7]。经过临床试验证明[8~10],ACT 是一种可靠的评估方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筛选出未得到控制的患者,从而弥补其他评估方法的不足,同时通过进行ACT测试,患者也可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哮喘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哮喘病情的监测。有研究显示[11],大多数哮喘患者认为哮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他们身心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使他们无法获得正常的睡眠,限制了他们的日常活动,同时,治疗哮喘的医疗费用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因此,增加患者的哮喘知识、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在哮喘的健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健康教育前后教育组和对照组的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发现:健康教育前两组的哮喘知识知晓率无明显差异,而健康教育后两组哮喘知识的知晓率比较,教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哮喘患者关于哮喘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与王欣[1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健康教育前对照组和教育组ACT得分无区别;健康教育后,教育组内完全控制和控制良好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没有控制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病情的检测能力。

4 结论

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掌握更全面、更系统的哮喘知识,知道哮喘的诱发因素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避免, 或当出现发作先兆时能及时发现并采用有效的药物控制,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病情控制及病情监测,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吉元.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9.

[2] 林毓霞,胡媛,李华丽,等. 院内外规范化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376-1377.

[3] 邓屏.系统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抑郁和躯体症状的影响[J]. 护理杂志,2010,27(10B):1521-1523.

[4] 李洁,商临萍,王艳红,等. 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 护理研究,2010,24(11):2945-2946.

[5] 于海英,程雅玲,冉强.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7):4247-4248.

[6] Nathan RA,Sorkness CA,Kosinski M,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 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59-65.

[7] 丁凤鸣. 简易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的可行性评估研究[D]. 硕士论文,2007:1.

[8] ,魏咏梅. 哮喘控制测试在社区基层医院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1,5(4):262-265.

[9] 李彦琦,刘海涛,吴晖,等. 哮喘控制测试联合峰流速仪在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应用73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19-20.

[10] 李志平,彭丽红,郭禹标,等. 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160-162.

篇3

高血压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目前认为,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展与转归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2]。健康教育可以控制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减少其危险因素,降低其发病率。我院在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高血压患者96例,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42~83岁,平均为64.8岁。本组患者收缩压≥140 mmHg或/和舒张压≥90 mmHg,高血压病在I~III期,均符合中国高血压联盟的《中国高血压预防指南》,且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严重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的患者。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血压、病程等一般状况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健康教育措施

1.2.1建立患者个人病情档案

患者入院前,对患者作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及心理情况。另外,要了解患者饮食、睡眠、活动习惯及其知识水平及工作性质等基本情况,以便结合其自身情况做出恰当的健康教育个性化方案。

1.2.2进行高血压基础知识宣教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详细向患者介绍病情,并倾听患者介绍病史,结合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合理的解释。护士要向患者解释引起高血压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提醒患者高度重视高血压疾病,使其坚持正确的饮食、生活、服药等习惯。

1.2.3使患者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患者入院后药指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提倡膳食平衡,限制盐摄入量,平时饮食中多增加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多喝牛奶等蛋白食品[3]。平时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过饱、少吃零食等。

1.2.4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加重患者血压的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使其了解到吸烟与饮酒都会使血压升高,指导其戒烟戒酒,另外要指导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这有助于其血压稳定。

1.2.5用药指导

合理用药,药物治疗是目前控制高血压的主要方法,并且越早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高血压所带来的危害就越小

1.2.6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情绪压力

患者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到患者血压变化,所以必须要稳定患者的情绪。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其认识负性情绪,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1.3生存质量评估方法

本课题选择的生存质量评估方法为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存质量量表(SF-36),患者于治疗6个月后进行综合测试。SF-36量表共有36个条目,隶属8个维度,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8个方面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工作节奏逐渐加快,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该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已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而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压。健康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患者进行科学的身心教育,将健康教育的操作体系从一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一对一的个体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及实施系统化的教育,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动,改善、维护和促进身体的健康,掌握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实现自我约束,防止并发症发生。本研究中,对患者实施了健康知识宣教,饮食、生活习惯、用药的指导,并指导患者学会抒发自己的情绪问题,最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贺雪梅,肖业高.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7,23(12):13-14.

[2] 周建芝,穆树敏,王志军.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4):526-527.

篇4

脊柱骨折又称脊椎骨折,严重脱位时可并发脊髓损伤,颈椎下部或胸腰部为多发部位。脊髓损伤多由意外伤害引发,伤情严重,预后性差。为了更好的帮助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患者恢复健康,我院对30例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患者开展了系统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5月~2014年4月入本院收治的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患者60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为(31.7±5.3)岁;平均入院时间为(10±7.1)d。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文化程度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有护理人员口头宣教,直至患者出院。观察组实施系统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情况、生理特征、社会地位及文化程度,采取最适宜其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健康教育。具体流程如下。

1.2.1心理护理 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向患者耐心讲解病区环境、治疗目标、治疗方案及相关注意事项,增加患者对环境的熟悉和手术的了解。术后主动关心患者感受,鼓励其掌握科学应对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自身康复。

1.2.2健康教育 就术前术后的饮食、活动和休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予以耐心细致的讲解,并根据患者自身文化水平简单明了的讲解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评估,查漏补缺,帮助弥补不足,不断完善。

1.2.3康复训练 根据治疗不同阶段,为患者制定特定锻炼方案。指导患者在术后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积极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身体机能逐步恢复。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理疗,帮助刺激肌肉回缩及机能恢复[1-2]。

1.3评估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就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做出考察,并作比较。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主要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差别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3讨论

3.1系统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 通过表1可以得出,系统的健康教育比常规健康教育能更有效的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利于患者疾病治愈及身体康复的理论知识。定期的评估和考察,充分调动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主动积极性,从而切实提高学习相关知识的效率和效果。

3.2系统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首先,对患者展开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拉近患者与护理人员的距离,因此自然增强了其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主动依从性比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前有显著提升。

3.3系统健康教育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表三数据得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系统安全教育,能显著增加其并发症预防的相关知识,对患者的康复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结论

综上所述,系统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并能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来自于我院2010年3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采用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方法干预的30例癌痛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42±10.08)岁.另选择我院往期收治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的30例癌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52±11.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健康教育干预法,采用健康讲座、发放知识手册、病友交流以及宣传媒体的作用,对癌痛知识进行宣教。来缓解癌症疼痛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WHO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三阶梯疗法),目前已在国际上广泛推广。其目的是逐渐升级,合理应用镇痛剂,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4,5]。其原则为药效的强弱依阶梯顺序使用;使用口服药;按时、联合服药;用药剂量个体化。大多数患者接受后能满意止痛。并遵从药物治疗原则,严格按照WHO提出的治疗癌痛的三阶梯用药方案:掌握药物止痛的实施原则:按阶梯给药;按时给药;按途径用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给患者联系电话,建立"伙伴式"人际关系[6]。评估患者疼痛等级,教患者评估方法,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并针对各问题给予解答,消除顾虑。实行微笑服务,医生与护士做自我介绍,加强医患和谐沟通工作。

1.3疼疼痛分级方法[7]

1.3.1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 I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需要用镇痛药物。

1.3.2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 用数字代替文字疼痛的程度。在一条直线上分段,按0~10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0分时表示无痛,10分时表示剧痛,中间次序表示疼痛的程度,请患者自己评分。此评分法宜用疼痛治疗前后效果测定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2.1疼痛控制效果比较 研究组在疼痛控制效果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6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一2013年9月我科收治的癌痛患者共154例,其中男75例,女79例,年龄32 - 84岁,均诊断为癌性疼痛。按照0-10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NRS)记录,0代表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其中:轻度疼痛75例,中度疼痛59例,重度疼痛20例。

1. 2方法

1.2.1评估:①给新入院癌痛患者发放自制问卷调查表,分别对癌痛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什么是疼痛、疼痛如何治疗、疼痛评估方法、止痛药物有哪些、口服止痛药物方法、应用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了解患者对癌痛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对所用药物的了解情况进行统计。②新入院患者8h内进行癌痛全而评估,对有疼痛的患者在床头悬挂疼痛评分表并记录于《疼痛评分表》中,对疼痛评分1-3分的患者每天评估1次,口服阿片类药物的患者评估2次;对疼痛评分4-6分的患者每天评估4次,对疼痛评分7-10分的患者每4小时评估1次直至3分,改为每天评估2次。进行镇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应进行追踪评估,即静脉或皮下用药15-30 min,口服药物后1h,评估疼痛缓解情况。

1.2.2宣教方法:①入院时给予即时宣教:入院时,责任护士给患者和家属发放《癌痛患者宣教手册》。根据手册内容逐一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疼痛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如何自我正确评估疼痛、非药物镇痛治疗方法、疼痛治疗的注意事项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家庭用药的注意事项等,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②发放药物时进行床边宣教:我科将止痛药物统一管理,根据患者的NRS评分、三阶梯止痛原则和医生的医嘱,帮助患者制订出合适的服药时间,根据患者的服药时间按时发药并看服到口。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药物的基本知识,指导患者药物要按时按量服用,不能随意减量或停药。详细告知患者阿片类药物最常见、最痛苦的不良反应就是便秘,每天评估患者的排便情况,预防性用缓泻剂及大便软化剂,呕叶及镇静不良反应一般在用药最初几天,消除患者担心止痛药成瘾的恐惧心理,提高服药依从性。③利用科室的宣传版而和护患教育会,每月由疼痛护士将宣教内容制成PPT,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而的癌痛健康宣教,明确告知患者和家属疼痛的缓解非常重要,疼痛的缓解不仅能改善睡眠,还能增强食欲和体力。讲座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方式详细讲述引起疼痛的原因及疼痛治疗常见误区等。对不能参加讲座的卧床患者,由疼痛护士在病房给予宣教,对具体问题给予个体化解释和指导。④患者出院时做好出院宣教,并且护士会送上一张温馨的疼痛联系卡,指导患者在家正确服用止痛药,并公布了疼痛小组成员的联系方式,为癌痛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服务。对于出院后的癌痛患者建立癌痛随访登记记录单,并由责任护士每周进行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服药的时间、剂量、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指导,随访结果准确及时进行填写。对疼痛控制不好或NRS评分4分的患者,护士应及时将随访情况反馈给主管医生,并将处置措施告知患者。对失访的疼痛患者要注明原因,及时反馈于主管医生。对于患者再次入院、转院及死亡的给予终止随访。

1.2.3生活指导:①心理护理:癌症患者大多都有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情绪,护士应认真倾听患者对疼痛的描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力给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噪音,让患者听喜欢的音乐,静坐,节律性深呼吸,按摩和热敷疼痛部位,增加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应主动热情关心患者,倾听患者诉说心中的焦虑,并表示理解和同情,让其体会到他并不是孤立地承担痛苦。每月召开护患座谈会,请已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交流疼痛控制经验给以安慰,既强调有希望的方而,又不能过于乐观。同时做好家属工作,鼓励家属患者关心和爱,安抚患者的忧虑情绪,提供后勤保障。②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食,指导其进食富含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告诫患者禁生冷、辛辣刺激、腌制霉变烧烤的食物。

2结果

通过系统化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癌痛知识掌握情况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系统化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癌痛得到有效地控制,癌痛人数均下降。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3讨论

篇7

1 临床资料

1.1 精神科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是采取相对化的健康教育方式[2]。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是(1)阶段性不明确,病人住院时间不确定,时间长的病人健康教育容易被忽视;(2)针对性不强,护士健康教育随意性大,内容不够系统;(3)对于部分自知力不全的病人,健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4)家属健康教育时间过短甚至缺失。

1.2 健康教育模式发展 1988年我院组建半开放、半封闭式精神科家属陪护病房,健康教育模式实施至今,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开始,我院增设全开放式家属陪护心理病房,健康教育实施质量满意度由92.5%提高至96.8%。

2 实施方法

2.1 健康教育内容制定 有针对性地将患者与陪护家属的教育内容分开并制订成册,方便责任护士使用。家属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科室制度介绍;(2)安全护理指导;(3)精神病症状知识;(4)用药指导;(5)疾病预防及康复知识。病人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精神病知识教育;(2)自知力教育;(3)药物和电休克治疗教育;(4)康复治疗教育;(5)出院后家庭、社会问题指导。

2.2 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在相应时段同时对陪护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培训与辅导,具体过程如下:

2.2.1 入院初期 入院初患者精神症状多较丰富,自知力缺乏且认知功能受损,陪护家属对精神卫生了解粗浅,家庭护理知识贫乏,且多存在一定的情绪反应[3],此时健康教育侧重于陪护家属,患者则以劝导配合常规治疗和督促生活自理为主。

2.2.2 康复期 患者精神症状控制,自知力恢复,健康教育重点以病人为主,对陪护家属则督促改善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交流,通过双方的和睦相处和得体照顾,降低患者的情绪表达。

2.2.3 出院前期 着重以康复治疗为主,通过家庭或集体授课讨论的形式,促进各个住院患病家庭之间的互相交流,这种方式既可加强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亦可吸取他人对困境处置的经验。

2.2.4 出院时 发放医院自编健康教育手册一册,方便出院后家属继续加强辅导。

2.3 评估方法 陪护病房健康教育质量评估:(1)责任护士对陪护家属和患者的评估。每次健康教育后,根据双方认识理解程度给予打分,并由陪护家属签字核实;(2)护士长对责任护士的考核。护士长根据责任护士的评估结果,通过对陪护家属与患者的再考核,落实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3)自制健康教育相关知识问卷30问,内容以病人健康教育内容为主,于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测试,得分在90分以上为达标。医生必要时可根据测试分数决定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3 讨论

3.1 家属陪护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对患者与家属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比单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更明显,其原因在于家庭支持因素中,情感支持改变了患者对应激的应对方式,信息支持帮助患者重新评价现状从而适应社会[3]。不过,陪护家属对患者健康教育的负性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认清陪护病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特点,把握其实施技巧,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3.2 陪护病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特点

3.2.1 双重性 健康教育对象是病人与家属的双重群体,对精神病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同步进行教育干预,端正了双方的态度和期望值,提高了家属的照料水平和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病人的复发率。

3.2.2 短暂性 陪护病房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多病情缓解后出院,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力度不足则效果欠佳。此时有必要对家属和患者双方采取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争取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3.2.3 排斥性 陪护家属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认为医生知识面和能力高于护士,对责任护士的健康教育往往采取排斥不合作态度,有时甚至会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3.2.4 反作用性 由于陪护家属的传统观念、信仰及文化水平的差异,对健康教育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经常存在偏差,容易将一些错误的观点灌输给患者甚至其他陪护家属,使病人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3.3 陪护病房健康教育实施技巧

3.3.1 安排教育计划 根据不同病种、不同个体、不同陪护关系、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住院时间来安排健康教育计划,以连续、交叉、互补方式为患者及陪护家属提供健康教育辅导。

3.3.2 加大陪护健康教育强度 针对患者可能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对陪护家属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强度宜加大,必要时让陪护家属同时掌握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争取能在出院后继续给病人加以辅导。

3.3.3 医护之间宜加强配合,共同协调 有资料显示,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是直接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4]。由于知识结构单一,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内容知识了解程度较之医生略显粗浅,加上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的技巧性不足,在宣教过程中的某些内容与医生的解析可能存在部分差异,容易使陪护家属对责任护士产生不信任感。因此,护士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有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为了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护理管理部门平时必须加大考核力度,强化护士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程度。

3.3.4 及时发现纠正陪护家属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偏差 不少陪护家属受传统观念影响,在饮食、电休克治疗、用药等方面认识有限,常把错误的认识灌输给病人或其他家属,影响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拒绝治疗。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定期、及时评估陪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通过组织家庭式健康教育,纠正认识偏差。

4 小结

与精神科传统的标准健康教育相比,陪护病房的健康教育无论从内容、方法和实施技巧上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尽管陪护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影响的利弊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5,6],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精神科陪护病房的健康教育将更加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这种健康教育的模式,对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新妹,张松兰,李虹,等.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03,37(4):266-268.

2 丁常美,周芙蓉.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89-790.

3 毛晶.对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患者及陪护家属进行同步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C):46-47.

篇8

采用方便抽样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肿瘤晚期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21~83岁,其中食管癌11例,原发性肝癌14例,胰腺癌7例,乳腺癌13例,肺癌17例,卵巢癌16例,直肠癌10例,鼻咽癌9例,喉癌3例。患者均出现肿瘤远处转移,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并服用止痛药物,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1.2方法

1.2.1评价工具

采用国内学者潘兰霞翻译修订Ferrell等制订的“癌症病人疼痛调查表”,量表重测信度为0.65,内容效度为0.95,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74。该量表共有16个条目,前9条调查疼痛知识,后7条调查疼痛经历,以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计算疼痛知识得分,疼痛经历采用0~10级数字评分法,其中0级代表“一点也不”,10级代表“极其严重”。

1.2.2疼痛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我院肿瘤内科6名具有丰富疼痛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癌痛的原因及特点、癌痛的正确评估方法、癌痛的常用镇痛方法以及癌痛的护理措施,6名高年资护士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实施研究。对照组按照肿瘤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当天由培训护士了解癌痛患者服用止痛药物情况,并发放“癌症病人疼痛调查表”,随即对患者错误的条目进行纠正并告知其原因,同时向癌痛患者提供疼痛知识教育包括自身疼痛程度的评估与报告、止痛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疼痛管理技能的培养等。住院第2周时对第1周的疼痛知识进行强化教育,以后以此类推,干预4周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知识答对率、疼痛经历级别以及平均疼痛时间,运用百分比调查患者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开展的势在必行

癌症患者对癌痛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前癌痛患者对疼痛知识的答对率平均为25%,其中错误率高的条目为认为止痛药只在疼痛严重时使用(4%)、癌症疼痛是不可能完全控制(5%)、刚开始使用止痛药剂量宜小,以防疼痛加重时再增量(7%)、长时间使用阿片止痛药会成瘾(7%)。结果表明癌症患者普遍认为癌痛是癌症进展的信号,多数人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向他人透露病情;相当部分患者认为癌痛如癌症一样无法治愈,宁愿选择忍受疼痛;加之对止痛药物相关知识的缺乏,癌痛患者表现出对止痛药物成瘾性和耐药性的担心,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严重影响癌痛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只有在无法忍受癌痛的情况下才求助于医务人员,这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疼痛教育是有效疼痛控制和评估的前提与保障。护理人员针对癌痛患者存在的误区,向患者详细讲解止痛方案和麻醉止痛药物的理论知识,告知其规律性服药可预防疼痛发生或病情加重;向患者介绍癌痛得到有效控制的成功案例,告知药物成瘾性发生率不超过1%,以消除患者的恐隐心理。护理人员主动、客观、科学地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按时、合理给药,及时给予健康教育,改变患者用药观念,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通过4周疼痛知识强化教育的干预,癌痛患者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程度的转变,自愿改变以往的服药方式,疼痛知识及疼痛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2.2护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

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国外学者对晚期癌痛患者的质性访谈研究中发现护理人员在癌痛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癌痛患者渴望通过护理人员得到癌痛相关知识和应对技能,并获得支持,但实际上他们获得的相关帮助却非常有限。本研究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多内容多形式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更新护理工作理念。通过与癌痛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在纠正癌痛患者认知误区的同时了解其信息需求,使护理人员可有针对性地提供适时、规范、循序渐进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及时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从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同时促进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

2.3癌痛患者自我疼痛管理能力的培养

疼痛管理是指通过疼痛评估、记录、治疗和护理,以控制疼痛的过程,包括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持临终尊严,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和可行的疼痛控制的全过程。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造成癌痛管理欠佳现状的原因除医护人员因素之外,患者对疼痛管理相关知识缺乏、对疼痛评估方法认识不足、对阿片类止痛药的成瘾性和副作用的担忧等亦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规范化疼痛管理的各个环节,使癌痛患者更新知识与观念,掌握癌痛的正确评估方法,认识到正确报告自身疼痛情况以及与医务人员沟通的重要性,强化自身的疼痛管理意识。癌痛患者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疼痛处理,主动向医务人员提供维持及调整止痛药物剂量的依据,从而提高自身对癌痛的控制水平。

篇9

一、问题提出

目前,不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健康与幸福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呼吁人们注意:“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也是提供基本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地方。” 我国著名教育先驱者黄炎培早在100多年前就为当时的上海闵行区浦江一小提出了“学做人”的三字中小学教育方针。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获得极大改善,但同时,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环境健康方面又出现了新的挑战。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体道德和性格教育已经成为政府教育政策、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首要重点。

特别是在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另外,教育部于2012年12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 2013年6月18日颁发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学校已经开始在德育课以及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国内和国际越来越关注健康与幸福的背景下,上海市闵行区教育管理者把健康与幸福放在了闵行教育愿景的中心位置(见图1)。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实验,因为此项目包括课程、指导和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教育项目。

为了实现让闵行的孩子健康与幸福的目标,闵行教育局在2012-2013学年开始在部分学校试用《健康与幸福》教材(中译本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和麦格劳-希尔教育联合出版)。健康与幸福课程为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的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健康与幸福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健康与幸福课程教给学生关于生理、心理、情绪和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十项基本生活技能的实践活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知识深度。闵行区试用健康与幸福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把美国教材本土化,以及如何把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内容与学校已有的体育、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的实践过程

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是一个多方协调性项目,包括健康与幸福课程、体育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学校幸福教育活动、家长及社区的参与,见图2。在这一学年中,闵行区健康与幸福项目组重点把握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从教育转型的教育价值取向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引进《健康与幸福》,从而确定区、校两级课程实施方案,理清目标、内容、实施主体、实施途径方法、管理及效能评估。

二是从理解国际教育趋势和把握现实可能的角度,思考如何“立基点于本土,求视野于世界”,始终保持事业的“开放性”,与国内外有关出版社、有关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了互动,加强了国外资料的翻译,中美教学的比较和引入国际教育机构进行效能评估等。

三是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目标出发,思考如何“引方向于区域,生智慧在学校”,始终保持实践的“校本化”,进行了如下工作:一是围绕校本问题的研讨培训;二是基于校情的课程整合;三是立足于经验分享的校际伙伴合作;四是基于学校案例的成效表达。

健康与幸福课程从十个有关健康的方面进行组织,即心理和情绪健康,家庭和社交健康,生长和发育,营养,个人健康和运动健身,个人安全,酒精、烟草和其他药品,慢性病和传染病,消费者和社区健康,环境健康。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中文版),每册书内容均涉及这十个主题。在每个模块中,都要教授活动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并实践健康学习的十项基本生活技能,即实践健康行为,设定健康目标,管理压力,运用沟通技能,做负责任的决定,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解决冲突,运用拒绝技能,获取健康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做一名健康倡导者。

在为学年2012-2013的《健康与幸福》课程进行本土化试点过程中,闵行区采取了7项校本化、本土化措施。即:(1)课程实施标准的研制及课程核心内容的梳理;(2)本土化内容适切点的遴选及相关人员的培训;(3)闵行区教研联合体的校际互动研讨31次;(4)原版教材三年级、六年级两册《教学指导用书》的翻译工作;(5)80多节教学案例的征集评比和25个课堂实录的网上交流;(6)学科渗透、课题研究及家庭社区结合等多形态实施途径的探索;(7)12份课程实施前测调研报告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效能评估。

三、 健康与幸福课程项目评估方案设计与过程

为了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创新,上海闵行教育学院与美国麦格希教育测评中心合作对试点学校的国际课程教育进行了健康与幸福知识的测评, 并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和学校教师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测评健康与幸福能够帮助教育决策人更好地理解在哪些方面能引起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鸣,并为教育者、父母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优先顺序,以便在孩子最宝贵时光中支持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

测评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行为、态度、价值观的调查。

1.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和技能评估设计

此次测评是为了提供以下健康教育实验证据:即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其健康的行为;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根据健康教育标准不断进步。

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测评与传统考试有三点不同。第一,评估题目是根据国际健康教育标准而制定的,这样,测试结果就能很容易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解释。评估报告可以证明,学生有能力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健康和幸福。第二,评估结果表明了学生学习国际健康教育标准以及课本中十项生活技能的情况。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第三,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并将学生分类,而是了解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策略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评估方案时我们参照了三个相关文件,一是美国州际学校督学会(CCSSO)学生健康教育评估计划概念文件,二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健康教育课程分析工具, 三是美国国家健康教育项目评估标准。

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NHES)共有8条,每一条标准都对应一系列性能指标(包括幼儿园到12年级,每一个年级都对应若干指标)。在为闵行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设计知识测评题目时,我们把健康与幸福课程内容与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联合国教科文健康与幸福教育框架、中国三个课程标准进行了匹配研究。根据匹配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评估框架,包括健康与幸福教育的3个综合性标准(标准A,B,C),即身体和情绪健康知识、实践健康行为和减少患病和自然风险的能力、社交及沟通技能以及提高健康与幸福的能力。这三个标准在评估报告中的简化名称为“健康知识” 、“个人健康技能”和“生活/社会实践能力”。针对每一条标准,我们都从健康与幸福课本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

2.行为、态度、价值观调查以及健康与幸福测评模型

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的总目标是为本区学生提供全面的健康与幸福教育,让他们对生活拥有正确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做一个有健康幸福能力的公民。因而,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评估另一个目的是,测评健康与幸福课程对学生态度、行为的影响。为了保证测评的有效性,我们参考了2013国际经合组织幸福感测量指南,以及来自健康测量文献中的跨理论模型。这两个文献为如何测量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和测评工具的开发以及如何解读数据提出了理论依据。

我们为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课程实施制作了针对学生的4个方面的测评:知识、态度、行为和价值观以及两种评价工具:考试卷和调查问卷。学生知识和技能测评主要是运用国际健康教育标准和指标,开发试题。为了测评学生在2012-2013学年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期间的行为变化,我们为每个年级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以及家长调查问卷。这些调查问题反映了和健康与幸福课程内容及十项生活技能相关的学生行为、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问卷题目必须注重紧密结合健康与幸福课程实施内容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此次测评除学生试卷及调查问卷外,我们设置了相应的教师和家长问卷,从多方面采集数据来了解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掌握的健康知识和行为、态度、价值观上的变化。

普罗查斯卡(Prochaska)的跨理论模型(Trans Theoretical Model ,TTM)已经广泛应用于行为研究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的研究中。近几年来,这个模型还应用于身体锻炼行为变化的研究以及行为态度变化过程的研究。普罗查斯卡提出了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适用于多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行为态度变化的研究,见图3。他认为,通常一种行为的改变开始于无意图阶段(没有准备)、意图阶段(正在做准备)、准备阶段(做好了准备)、行动阶段(行为改变)、维持阶段(能保持持续行为改变和具有自我效能感)。

从跨理论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改变是一个过程,而且在行为改变过程中还会发生“回流”现象。这个理论模型不但能帮助我们设计行为及态度变化的调查问卷,而且它也为我们利用教师、家长问卷的回答来分析、确认学生的回答提供了依据。应该注意的是,跨理论模型同样适用于分析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对健康与幸福的理解变化和支持。课程评估可以了解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在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哪一阶段:有实施的愿望,准备实施,开始实施,持续性习惯性的健康与幸福实践(见图4)。总之,跨理论模型为教师和学校课程管理的评估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3.评估方法

此次评估的实验组来自9所小学1597名三年级学生和3所中学332名六年级学生,对照组来自9所小学1510名三年级学生和3所中学311名六年级学生。

“健康与幸福”项目实施效能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每所试点学校项目实施的具体效果,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评估方法:

方法一:学年末用学生试卷来检测学生对“健康与幸福”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和十大生活技能的掌握情况;

方法二: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来评估学生在健康行为和态度方面的转变;

方法三:通过老师和家长问卷调查来核实和评估学生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转变,及其家长和老师对课程的满意度,教师教学情况和可改进的地方。

方法四:通过校长访谈来评估学校的管理和“健康与幸福”课程本土化的实施情况。

四、 结论

第一,三年级实验组健康知识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学生回答更积极,实验组学生在健康行为变化和态度变化方面比对照组同学有显著的积极选择和答复。六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对学校在健康知识成绩方面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96%?的三年级实验组学生和87%的六年级实验组同学认为健康与幸福课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很大。

第二, 家长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三、六年级家长对孩子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给予以肯定。 三年级和六年级家长对学校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给予高度评价。95%以上的家长对学校教授健康与幸福课程很满意。

第三,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发现,96%的教师们认为,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实施使得他们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85%的教师认为,他们会更多地鼓励学生积极与人沟通。70%以上的教师认为,对学生个人学习、生活能力与家长的关系更加关注。

第四,通过校长访谈发现,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实施能够满足建立健康幸福校园的长期战略目标的需求。实验学校校长计划通过学科整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措施对健康与幸福课程进行完善。所有实验学校都计划在2014学年继续进行健康与幸福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逐年在更多年级和课程中渗透推广。

第五,整体来说,健康与幸福课程对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行为和态度的变化方面有积极影响。评估报告的结果对《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UNESCO, 2010. Module 8: Health Educ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篇10

2.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对临床各种躯体疾病共病精神疾病或伴发的心理问题,对以躯体症状为表象的精神障碍,就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评估方法、操作性临床诊断标准、治疗干预措施、干预效果评价等进行研究的论文。另外,也欢迎以医疗服务模式、医患沟通技术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等为主题的论文。

3.应激与心理健康(Stress and Mental Health):对严重生活事件、特别是各种灾难引起的个体或群体应激反应,就评估的方法学、应激反应的机制、应对群体应激反应的干预方法、制度建设、效果评价等进行的探索。

4.临床精神病学(Clinical Psychiatry):精神疾病患者病理心理特征的客观和主观评估,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讨论,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设计较严谨的多中心临床药理试验,探索新治疗方法的开放性研究等。

5.社会精神病学(Social Psychiatry):各种精神障碍及相关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特别关注精神障碍的社会文化分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障碍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问题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精神障碍患者遭受的社会歧视、他们对精神障碍的解释模式、求助行为等。

6.社区精神卫生(Community Mental Health):各种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的社区诊断、社区治疗、社区康复和社区管理;社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和常见精神障碍与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社区精神卫生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及应用,尤其欢迎社区精神卫生模式、项目或行动的评估(包括卫生经济学评估)性研究等。

7.儿童少年心理卫生(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对18岁以下儿童少年人群各层次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8.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文化心理特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法、模式等,进行的各种层次的研究,如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案例报告等。

9.心理健康促进(Mental Health Promotion):为促进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的内容,以及可操作性方法、步骤,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篇11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弱视儿童150例(186眼)。入组标准:矫正视力小于0.9;经相关检查,排除眼部各种器质性病变;患儿无重大躯体性疾病,无精神障碍,无沟能障碍。将15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75例(92眼),男39例(48眼),女36例(44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2±1.6)岁;弱视情况:轻度51眼,中等32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患儿58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1眼,斜视性患儿12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对照组:75例(94眼),其中男38例(45眼),女37例(49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3±1.6)岁;弱视情况:轻度52眼,中等33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性患儿60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0眼,斜视性患儿13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2组弱视儿童在年龄、性别比、弱视病情、疾病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与护理方案

2组均采取常规弱视治疗方案:(1)配戴眼镜进行屈光不正的矫正;(2)依照儿童弱视眼的具体病情行不同的遮盖手法及时间;(3)精细化操作;(4)其他治疗方法,如眼后像治疗、视频强化目力治疗等。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眼科常规健康宣教,即向小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案内容、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过程中的需要的配合等,同时嘱咐家长按照医嘱进行定时复诊;研究组实施全面的、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参考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文献、护理经验以及儿童、家长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制定。

1.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

(1)组建弱视儿童、家长健康教育护理组,成员为1位主治眼科医生与5名具有3年以上眼科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对研究组每位患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记录归档,每次患儿的就诊检查结果、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等均记录在此档案中。(2)护理人员根据患儿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尤其对于情绪上有焦虑的家长、儿童要重点心理护理,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向家长及儿童讲述弱视的病理、危害以及治疗的意义、手段等,特别要强调长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3)每月定期组织1次弱视儿童家长课堂,由眼科主任有计划的知识讲解,并解答患儿家长在治疗方面遇到的问题,对于困难较大的家长可进行单独指导。同时,鼓励弱视儿童家长之间相互交换督导经验,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完成治疗项目。(4)在每次复诊时,让患儿看有关弱视的知识视频,时间为20min,目的是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眼睛疾病以及不良用眼习惯等,以促进儿童顺从治疗。同时采用儿童化语言方式向儿童讲一些眼睛不好所带来的烦恼与不便,为了提高患儿治疗的积极性,可用小奖品来予以鼓舞。(5)向家长强调按时带领患儿来院复诊,告诉家长定时复诊才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以免发生不规范治疗。(6)对家长进行儿童膳食指导,鼓励家长多为孩子提供优质蛋白(如鱼类、虾类、奶类等),多提供富含维生素A、维生C及钙的蔬果,督促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加强孩子各种营养的吸收。

1.4评估方法与指

1.4.1依从性评估:采用我院眼科制定的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问答表,对入组的150例弱视儿童及家长进行依从性调查。儿童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眼镜是否每日都能配戴,是否能依照医生要求进行遮盖、训练等,是否培养了科学的用眼习惯,是否了解眼睛发生疾病,等。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是否监督、帮助、鼓励完成各项治疗项目,是否按时带领儿童来院复诊,是否主动与眼科医师沟通、交流,是否了解关于弱视的知识、危害、治疗注意事项等。依从性调查问答表调查时间为患儿治疗满两年时,由固定的专业调查医护人员向家长进行调查、解释及问答,问题结果分为“是”与“否”,答完后当场收回。入组的150例患儿家长者进行了调查,有效率100%。

1.4.2疗效评估:患儿在治疗满2年后,根据弱视治疗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治愈,患儿视力水平持续在1.0及以上;基本治愈,矫正视力水平达到0.9或以上;有效,视力水平提升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水平只提升1行或者无变化,甚至视觉功能发生减退。总有效率=(治愈+基本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这三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始终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眼睛有疾病这两个方面中,研究组依从性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32组弱视儿童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42,P<0.01)。

3讨论

3.1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的治疗不是短期就能成效的,而是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规范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配合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孩子无法按要求进行治疗或听从家人的督导,有的甚至会出现反抗治疗,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视觉功能的改善。常规眼科健康教育由于不全面、不规范以及太笼统而不适合弱视儿童健康教育。本组研究通过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心理、行为、认知等方面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另外,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自己患有眼部疾病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对以后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3.2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治疗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治疗效果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能自觉的、长期的执行治疗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督促、鼓励患儿,才能更好的按照要求完成治疗,因此,家长良好的依从行为至关重要。本组研究制定具体化、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让弱视儿童家长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弱视治疗,同时加强家长对弱视的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家长以正确的方法来督导孩子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充分说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弱视儿童家长治疗依从性较大的帮助。

3.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

在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下,家长与儿童都能深刻的认识到疾病的危害,都能从健康教育中获得较多的、较全面的弱视知识,无形中提高了家长与儿童的治疗信心与依从性,也提高了家长对弱视治疗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由于常规眼科健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笼统,效果并不理想。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篇12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044-03

跌倒是60岁以上老年人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跌倒不仅对老年人的身体有影响,还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健康,预防跌倒的发生远较治疗为重要[1]。为了使老年患者认识到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预防跌倒的相关措施,提高防跌倒意识,笔者从2007年1月-2007年12月对516例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实施跌倒风险评估,讨论其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预见性护理,减少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对象: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干部科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496例,均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内科疾病做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选择200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干部科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516例,均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内科疾病做为观察组。

1.1.2两组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评估方法见表1

新病人入院或病情变化,及时认真评估填写跌倒评估表:如跌倒评估≥10分,立即汇报护士长,填写跌倒预报表,上交科护士长,报告护理部,进入监控系统。

跌倒预报病人护士长每周有监控记录,护士在护理录中有护理措施记录,科护士长每周一次跟踪监控,护理部每月一次监控。

护士长监控内容:护士评估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恰当,患者、家属是否知道跌倒风险,护理记录是否正确及时,护士长是否进行动态监控。

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²检验。

2结果

两组发生跌倒情况

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为0.78%(4/516),对照组为2.4%(12/496),两组比较χ²=4.39,P

3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及预见性护理

3.1与增龄有关的平衡障碍和步态异常

当年龄增大和疾病损害感觉输入,减弱身体纠正姿势摆动的能力时,跌倒变得更易发生,视觉、听觉、前庭功能和个体感觉随着增龄而敏感性降低,均可导致跌倒。

3.2与疾病相关的跌倒风险

当慢性疾病增加时,跌倒的风险亦增加;如直立性低血压、帕金森病,夜尿症等等。患者认知损害有增加跌倒的风险,如:神志模糊、判断力损害、躁动、和缺乏自知之明,使人暴露于危险的处境。

3.3与药物相关的跌倒风险

众多药物会增加跌倒的危险,如地西泮、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药物可降低机体敏感性,损害判断力,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导致头晕,进而导致跌倒。

3.4与环境相关的跌倒风险

如:病室光线不足、地面不平、湿滑的地面等,在医院内跌倒最常见的是上、下床和上厕所时。

3.5预见性护理

1)动态评估及分析跌倒的相关因素,患者入院时,或病情变化时,护士应从多方面收集以往有无跌倒的病史,本次患病或既往病史中是否有易引起跌倒的疾病,患者的视力情况,入院时或入院前用药是否有潜在跌倒的危机,步态及平衡能力,下肢能力,下肢肌肉骨骼是否有疾病,本身的肢体行动能力等,详细介绍病室环境,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场所,如厕所、浴室、楼梯等,以引起患者的重视,对活动不便易跌倒的老年人建议24小时陪护。2)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老年人除加强肌力和平衡功能的锻炼外,心理护理更为重要[2]。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特点、家庭社会经历、经济状况等不同,其心理反应也不同,对防跌倒的认知,认同感也不同,对此,我们关心、尊重患者,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耐心疏导,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跌倒依从性。3)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我们因人施教,给患者、家属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其中也包括相关的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员每天进行督察、评估。老年患者视力较差、听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必须因人而异,如文化程度不高者,健康教育简单化,通俗易懂,采用示教授课形式,内容不宜多,反复多次;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多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4)制定和落实预防措施,预防跌倒远较治疗为重要,积极开展老年人跌倒的防治宣传,提高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意识;认真执行跌倒警示制度、跌倒告知制度、跌倒监控制度,能及早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必要的预防和处理,从而减少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5)健康教育效用评估,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让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制定防跌倒健康教育计划,如教育目标、内容、采取护理措施等。教会患者、家属掌握跌倒的危险因素,以及防跌倒的预防措施,如指导患者使用辅助器械、呼叫器等等。

4讨论

4.1跌倒属于突发事件,状况各种各样,无固定模式和地点,但只要有了防范意识,就可预先提示和预防[3]. 因而对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如对护士、病房的保洁工、患者以及家属等进行预防跌倒教育.

4.2护士长在病区的管理中渗透预防跌倒的意识,建立和完善跌倒警示制度、告知制度、监控制度;而护士是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对护士的防范安全意识教育,使每个护士自觉建立其防范的安全理念,建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如关心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有需要给予及时帮助解决。在走廊或病区的其他地方,遇到老年患者,主动搀扶或问候患者是否需要帮助,做完治疗时,随手帮助患者整理衣服等用物,将患者的日常用品放置在随手可及的地方,避免患者因触摸不到,而伸手取物发生坠件等,对于有跌倒病史、糖尿病、贫血等患者在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宣教时,渗透相关因疾病而可能导致跌倒的预防措施的知识。

4.3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需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对每位住院老年患者,认真评价发生跌倒可能的危险因素,加强对陪护人员的安全教育,将“预防患者跌倒”纳入质量控制范畴,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评估,拟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尤其是对高危患者,重点监控多巡视和多观察,尽力确保每一位住院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陆惠华,方宁远,金玉华.实用老年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4~575

[2] Alan MA. Mel. 老年病学.邢华主译 步态与平衡障碍.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 林茵.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