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09:20: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影像艺术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目前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的总体情况
在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是重点。表现在教学计划中即:专业课程的数量较少,理论课程比重小,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大。后者主要为三类:第一类是影像获取技能的学习,例如摄影课程和摄像课程,第二类是软件的学习(以电脑技术为主),第三类是综合创作类课程。
2.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师资和学生的现状
(1)师资力量较为缺乏,教学内容有一定随意性
影像艺术从影视的专业应用到今天的“全民影像”仅仅是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该学科师资力量的储备和整体水平都有待提高。民办高校中影像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有很大比例来自于外聘,其稳定性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2) 教师的管理不够科学
许多民办高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量大,收入相对较低。反观国外影像类专业的教师,多数在高校教授课程的同时也保持在行业一线从事影像创作,这样不仅能保障课程与社会实践同步更新,还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教师的收入。
(3) 学生对专业不够投入,学习效率较低,积极性较差
较大比例的学生对于学习有畏难情绪,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抱着“学多少算多少”的心态,依赖亲友解决就业的心理较为严重,学习兴趣不高。
(4)学生的思维活跃,可塑性强
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他们也有一些优势,例如思维非常活跃,理解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好,拥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他们在合理引导下能将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创造力用在影像创作上,其爆发的能量是惊人的。例如,在北京城市学院开展的“城市新星计划”中,多名影像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影像作品的创作和影像设备的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教学硬件水平现状
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教学硬件水平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已经能够基本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今后,民办高校在教学硬件方面需要向专业化、规范化看齐。例如以摄影和摄像为首的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场地、前期摄影摄像设备以及相关的灯光等辅助设备要求比较高;对高清影像素材的后期处理、复杂场景的三维动画渲染等都需要工作站的支撑才能完成。
·影视教育蔡明:浅析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思路二、民办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教学思路的几点体会和建议1.专业教学中,时刻保障理论联系实际
影像艺术类专业的特质之一即实践性非常强。国外影视专业教育也非常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理论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就了事,而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摄影课程中,EV值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但如果将EV值与相机上的快门、光圈的数值结合起来并进行简单的曝光组合的计算,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2.摆正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注重提高技术含量,认真研究软件课
高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之初就要将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融合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恰当方式教授给学生,在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前者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关键素质。因此,如何上好软件课是影像艺术类专业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首先,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更新软件使用平台,如安排有影视后期软件课程的电脑的windows系统的版本都必须是64bit旗舰版。第二,教师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前都要考虑几个问题:这个知识点是否一定要讲?如何引入这个知识点?如果使用案例,案例是否是最恰当的?如何考查这个知识点学生是否掌握等等。总的来说,一定要让学生在轻松易学的气氛中掌握枯燥的电脑软件应用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3.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2.技术转移探究方式。通过全面分析技术转移的相关数据与内容,以不同的侧面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发现其中的影响程度。首先,探究总体的企业样本,将技术转移应用在制造型企业的案例,进行全面的统筹分析。其次,归纳总结一般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分析两种企业的技术转移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发现其中不同点的影响。通过以上数据,全面分析其中有何不同之处,再进行相关性较高的技术转移的变量问题,实施进一步的探究,对比企业之间应用技术转移与没有应用技术转移的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额度,是否具有较明显的差异,从而探究技术转移给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
二、应用技术转移的影响
1.企业应用技术转移比较。全面分析企业之间应用技术转移的效果,一个企业应用技术转移进行创新技术的研发,另一个企业则按照常规发展,在同样的时间周期,进行两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对比,探究其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两个企业的新产品销售额比较,应用技术转移的企业,明显比没有应用技术转移的企业创新率更高,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为突出,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系。企业应用技术转移方法,受到双方共同的制约,其主要依赖先进的设备及仪器,直接影响接受技术转移企业的创新率。我国制造企业应用技术转移,应该有机结合本企业的现状分析,创新技术的研发应充分融入先进的技术,规划更加完善的创新技术,加强制造企业的技术研发,提高制造型企业经济效益。
2.应用技术转移对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影响。首先,将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进行区分,分别进行技术转移变量比较,探究两种类型的企业,在应用技术转移之后,是否存在创新技术影响问题。其次,根据企业创新产品的销售率和创新率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具体的分析发现两种技术转移的变量中,大型企业的创新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两者之间的技术转移变量不具备相关性。通过分析发现,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没有因为技术转移,造成明显的影响。如果仅仅引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全面考虑企业基本情况,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久而久之,增加企业的惰性心理,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应用技术转移的价值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Z2011-0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8-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由此,国内高校近些年来陆续开设了针对这些新媒体研究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查阅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高校的该专业介绍,大部分都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二、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解析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2008年开始招生的,该专业归属在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设计多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拓展而来,课程教师主要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新疆师范大学本科办学要求,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是新疆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合计970学时,占总学时的36.5%,这部分课程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的,不同高校会有所差异,但校内不再具有可调整性和设计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实践课四部分。具体开设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电子技术基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构成设计、大众传播与文化、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网络编程语言、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节目编导、新疆地方民俗学、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从这份课程教学计划里,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1)广而失专。所设计的课程涉及学科多,面向领域广,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影视制作、广告、民俗文化、电视节目、传播学等多领域,培养目标凸显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但在追求全面、强调复合型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专业的方向性,丧失了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学不精,貌似就业领域宽广,实际没有就业能力。
2)课程设计凌乱,缺乏系统性。从这些跨度较大、涉及学科领域面广的课程设计中,看似都与数字媒体相关,但很难厘清学科知识的层次关系,无法形成一个知识学习中必需的循序渐进、由浅显到精通的系统化进程。
3)知识建构缺乏体系,能力发展不能渐进。纵观课程设计,专业选修课课一般是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发展专业方向提供的深化学习在上面的专业选修课里,我们看到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并非是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提高,而是方向拓展的基础课程。而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有利于专业方向深化,但设计这类课程还是要与前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一定的相关和发展关系,科学的设计发展专业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从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上,由于过于偏爱于培养复合人才,并为这一目标而赋予实践,开设了许多跨学科门类课程,形成了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局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堆砌和求全倾向。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知识体系构成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支撑的学科平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相应的岗位输出相应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核心内容之一,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时代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等,要使学生有所学、有所用,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一点对于办学建设十分重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充分考虑了本校的传统学科优势与本专业的技术特色,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主要教学科研方向设为“虚拟现实技术”。其次在这个主要专业大平台的背景下再确定把“交互设计”、“多媒体网站”、“电子出版物”、“短片创作”作为四个专业小方向,以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属于新疆师范大学的非师范专业,非艺术招生。由于该专业是由教育技术信息系拓展而来,由此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学设备条件上及教师配置上多来自于教育技术专业或受教育技术专业的影响。非艺术招生,在办学的起点上与艺术院校就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产出。依托于教育技术专业,其可借用优势就是信息技术教育下影视技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比较而言,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如建设有篮箱演播室、数字非线性编辑室、数字高清影像工作室、摄影室等,并相应配置了包括高清摄像机在内的多套设备。该系现有的教师中,有近一半的教师研究方向在影视方面。因此,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刻意界定培养方向,但实际办学上应该清楚自己的办学方向应该在影视方向。其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数字影视应用技术,运用艺术创新思维进行数字影视短片制作、影视广告制作、移动多媒体视频制作等数字影视领域相关创作,并能进行栏目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这个培养目标里面,涉及4个关键词:影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从学科角度看,本专业首先立足于影视,拓展于数字媒体,是影视专业在数字媒体方向的发展。从知识体系看,本专业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作和实践。由此,笔者以为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
1)依据目前的校本实情,培养方向定位在影视方向,以后随着发展,可以逐步开拓别的方向,如网络传播方向、游戏动漫方向等;
2)知识结构属于跨学科的该专业,涉及学科面大,相关课程多,而在目标定位明确之下,该课程设计以影视技术和艺术为主体,拓展与影视有关的新数字媒体、新数字传播等方面的课程;
3)本着技术是创作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张扬的原则,将技术性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加强实践实习环节,提升艺术成果。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课程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在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设计关联因素很多,如公共基础课里面会有大学生素养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专业课程里面也会有影视技术类、艺术创作类、数字媒体传播类等方面课程,而且作为本科教学的四年计划,每门课程的开设学期和课时都互相影响。依据新疆师范大学教学实际和新疆区情,本文就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
专业基础课:文学剧作、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视听语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数字摄像、数字图形处理、大众传播与文化、数字短片创作、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数字影视特技、影视广告、影视节目编导、新传媒技术、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制片与项目管理、播音与主持、文化人类学、CG 艺术赏析、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这个设计有三个不变,一是保持原先的总学时、总学分和周学时数不变,二是保持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不变,三是原来的教学计划模块不变。保持了这三个不变,也就回避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学校层面的教学设计,虽然仅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对于本科生四年培养显得并不全面和科学,但这些的做法在实践中具有了较大的可行性。
与原有的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计上有了这样一些特点:
1)课程的关联度提高,专业方向更为明确突出。
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循序发展、层层递进。
3)依据本专业特点,在专业拓展方面趋向于数字化和传媒化,如影视广告制作方面、网络传播方面等。
4)通过文学剧作、传播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内容的补充,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影视创作的内在功力。
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
尽管在教学计划里规定了一些课程的实验课时,也规定了必要的实践活动,但它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程度,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和各种教学活动中。依据我们以往的部分经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情,我们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这样一些设计:
1)扎实学好影视课程的相关素养课程,提高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素养,为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开设相关课程、相关讲座、相关话题讨论以及参观、参与一些相关活动等。
2)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联、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实验课程不再是验证性操作,而是创作型的开发。
3)学生作业的主要形式是数字化的作品,作业不再可以抄袭、复制,评价作业的方式也不再是教师的批阅,而是公开展览,接收大众(广大师生)的点评。我们一些课程的学生作业作品展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常态化。
4)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是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创作,强调团队精神,强化协作学习意识。如电视短片的创作等。
5)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鼓励爱好相近、专业特长明显的学生群组发挥优势,多出专项精品,带动专业发展。如现在已经发展的“黑眼睛摄像协会”“Chapet影剧社”等不仅带动了专业的学习,而且也在全校产生了影响力。
6)与社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在社会中建立我们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同时也使这些单位与我们学校的教学及教学活动相关联,共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如我们前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是进入到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等,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在这些单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7)结合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做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学习的集中深化,也是大学四年学习的综合检验,由此,我们提出要求学生做到“四化”,那就是方向化——本着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一体化——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协作化——毕业创作应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精品化——力求毕业作品精品化。
8)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活动和作品大赛,以精品作示范,以成果带发展。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设计,我们旨在不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既能把握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认识系统总体;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本文论及的教学设计虽然学科面小了,但能力更强了,更专了,实际的就业面也就更宽了。
参考文献:
技术转移对北京地区技术和产业影响的概况
在对北京相关机构及部门进行调研的前提下,笔者通过对北京地区2001年~2010年10年间(受统计数据的限制,部分年份的数据不全)技术转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活动对北京地区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开展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研究结论。
北京地区对外技术输出能力不断增强。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到2010年,北京辐射外省市技术合同数从12293份增加到26878份,年均增长13.2%;成交额从87.1亿元增加到654.8亿元,年均增长25.1%,累计成交3049.8亿元。北京辐射外省市技术合同的份数和总额占总成交份数和总成交额的四成多,这说明北京对外的技术输出能力不断增强。
表1:2001~2010年北京技术合同流向外省市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及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①
北京地区技术吸纳能力持续提升。从图1中可以看出,北京技术吸纳合同从2001年的13968份增加到2010年的34728份,年均增长16.5%;成交额从2001年的99.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95.07亿元,年均增长24.2%。这一方面说明技术市场充分发挥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北京技术吸纳能力持续提升。
图1:2001~2010年北京吸纳技术合同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及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②
技术转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从图2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及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逐年稳定增加,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技术转移活动愈加活跃。知识和技术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传播和流动更加快速和充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产中去,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
图2:2001~2010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及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③
研发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合同成交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北京市技术市场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增长迅速,技术交易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见图3)。北京地区技术转移的日益活跃,促进了技术创新和成果扩散,对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加大。同时也反映出北京的研发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3:2003~2010年北京技术交易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及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④
技术转移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3年~2010年,北京地区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额占前5位的领域分别是:电子与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制造技术。这说明北京技术合同不断向电子与信息等新兴产业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现代交通技术领域合同成交额增长最为迅速,2003~2010年年均增长65.7%。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合同成交额也有较大程度的增长,2003~2010年,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48.2%,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8.7%(见表2)。
表2:2003~2010年北京技术合同领域构成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及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⑤
问题分析
根据对北京地区技术转移以及技术转移对技术和产业影响实际情况的调研,下面对北京地区技术转移促进技术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导致技术转移不能发挥对技术和产业应有的影响。北京地区现行的一些技术转移政策法规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许多政府部门把主要的功夫用在引进技术上,而不重视引进技术后的技术转移、技术本地化和技术再创新。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引进的许多技术都是过时的技术,一些对资源浪费较大、对环境污染较大的技术被引进,很多技术也没有实现本土化,对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⑥。
第二,企业在技术转移上的错误行为导致企业技术提升缓慢。北京地区的大多数企业和全国许多企业一样,在技术投资上片面追求投资效益,尤其是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只愿意分享技术转移所带来的回报,不愿意承担技术转移的风险。因此,许多具有良好前景的技术往往没有投资者投资,导致后期开发无法继续进行。另外,北京地区企业的多数研发活动一般是由企业自主完成,产学研之间交流相对较少。
第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技术转移源头的作用发挥不足,尚不能对研发产业起到支撑作用。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聚集了国内众多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有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项目大多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各部委和北京市的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项目,该类项目着重考察技术的可行性而不太注重技术的应用前景。因此,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没有成为北京地区技术交易活动的卖方主体,而且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第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差影响北京地区一些重大技术的快速进步。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普遍偏小,既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也没有长期广泛的合作伙伴或稳定的技术支撑机构,一旦转移出去的技术出现问题很难进行后续服务。北京地区不少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仅靠承接政府部门或上级单位委托的软课题度日,未开展任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以及各种咨询等业务。同时,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很少涉猎重大技术项目。
促进北京地区技术提升和产业优化的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系统、高效的技术转移政策法规,发挥技术转移应有的作用。技术转移涉及到产、学、研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责权划分,涉及到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和纠纷处理等法律问题,需要政府修订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相关条例,健全技术转移法律环境,以实现各部门技术转移政策的高度统一,打破目前技术转移部门自成体系局面,消除技术转移的制度障碍,加快推进技术转移的进程,以促进北京地区技术提升和产业优化。
第二,培育高技术企业家和风险资本家,加快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实现技术转移。促进北京地区技术提升和产业优化的关键问题,一是要有掌握高技术的企业家,二是要有有眼光的风险资本家。因此,北京地区一方面要鼓励高技术人才创业。因为高技术的商业化过程中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业家。只有这样的企业家才了解技术的水平,才能在了解技术的情况下做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北京地区要培养真正的风险资本家。美国硅谷的风险资本成功实例证明,风险资本家是实现技术转移的关键,是技术转移的网络中心。风险资本家既是技术转移的投资方,又是相关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和的咨询人。⑦北京地区的技术转移需要这样的集战略、金融、管理等于一身的风险资本家,因此,北京地区要建立相应的风险资本家培育机制,为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提供相应的人才。
第三,加快科研项目研发向更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方向转变。一是加快由以技术主导型确定科研项目,向市场主导型确定科研项目转变。过去,科研项目的确定不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确定科研项目,而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确定科研项目,更多的是注意了研究者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这种确定方式对于基础研究项目来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但对于应用性研究项目来说,就不是一种最合理的方式,最合理的方式应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确立科研项目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加快研发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二是加快由单一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向产、学、研合作承担单位的转变。过去,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基本上是单一的学、研或产,这些单一的单位受到物质条件、科研水平、研究者眼界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社会各方面研发力量的综合优势 ⑧。因此,今后科研项目的研发,必须强调官、产、学、研相结合,建立起使四者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实现科研项目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对产业的技术支撑作用。
第四,建立完善的转移技术的技术评估体系,加快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在一个完整的技术转移过程中,建立严格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转移的某项技术是否真正具有创新性,评价该项技术是否能获得专利保护,评价该项技术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并建立起该项技术明确的商业化进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北京要加快建立权威的政府技术评估机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引导鼓励非政府中介评估机构建设,建立起合理的技术评估体系,对转移的技术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第五,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业的行业协会建设,规范技术转移的过程。在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在促进技术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北京地区要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业行业协会建设,明确行业协会的职能,强化行业协会的权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资质等级认证与年检制度、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诚信制度、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投诉和评估制度等工作由行业协会负责管理和实施。
第六,加快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建设,加快技术向企业的转移。目前,北京地区要加快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知识,还能把握市场前景的技术经纪人,由他们带动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中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政府要加大对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扶持,对于财政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可以考虑安排资助经费的5%~10%专门用于支持技术转移活动,这部分资助经费可直接下拨到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另外,政府还可以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对技术转移中介服务的不同环节给予不同的优惠措施等手段,引导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围绕企业的需求提供中介服务,加快技术向企业的转移。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本文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技术转移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9102008)
【注释】
①②③④⑤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2005~2010年)。
⑥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机构情况调研》,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