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规则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银行经营规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银行经营规则

篇1

Abstract:In recent years,becaus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banking industry violated regulations,the contrary operation cause the case which the significant fund lost to be very many,alarmed,was threatening the bank and the customer fund security seriously,Bahraini Bank goes out of business the document,the Hebei Handan agriculture line of especially big national treasury burglary all has sounded the alarm bell to commercial banks steady operation,gathered the gauge management to the commercial bank to pose the serious threat legally.This article through controls from the inside the management existence to the commercial bank the question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refers to the crux which had problems to be at,and proposed on the enhancement internal control work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operating procedure,to the consummation commercial bank internal control,enhance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has very strong pointed and the guidance.

Keywords: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construction Gathers the gauge culture Education training Inspection surveillance

完善商业银行内控监管机制的重要性是由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所决定的。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企业,具有高负债、高风险、社会效益强等主要特征。加强内控监管机制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巴林银行倒闭案、河北邯郸农行特大金库盗窃案的事实证明,商业银行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内控监管机制,必须关注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重大风险,立足于规范操作,以风险为导向,促进各机构(部门)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夯实内控管理基础工作,保障各项业务合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1.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层和操作层对内控制度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模糊现象。个别管理者和操作者简单地认为银行的内控管理就是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汇总,做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从而忽视了内控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机制的特性,也有人认为内部控制不过是内审、检查部门的事,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还有的把加强内部控制与发展业务对立起来,片面认为内部控制阻碍或制约了业务发展,应该管的没有管,应该检查的没有检查,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考核指标体系,这些考核指标的设置偏重于业务发展,使基层行只注重业务开拓而忽视或淡化内控管理。

1.2贯彻执行财务会计制度不严,统计信息失真现象屡有发生。强化财务会计核算是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部分商业银行的操作人员不遵守会计核算审慎性、真实性原则,任意调账、调表,使会计资料及报表很难真实地反映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如银行利息表内、表外科目的设立和运用,商业银行部分会计科目的归属和使用等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真实或不准确的情况。

1.3某些内控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中难以适从。主要表现:一是随着业务操作手段、业务操作流程的日益改进、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和业务品种的不断创新,个别内控制度未得到及时修订,从而出现制度空档;二是现有工作条件难以满足、具有超前性的内控制度;三是存在控制太繁琐或无控制必要的制度;四是存在员工权利与职责不相匹配的制度,或权利缺少控制与制衡,或权利有限难以顺利实现工作目标等。

1.4检查监督人员的职责与权利不相匹配。检查监督人员履行职责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以规范操作纠偏堵漏为目的。检查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与其职责存在差距。表现在:一是年龄老化,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二是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三是复合型人才偏少等,在进行综合性检查时往往难以组成合适的检查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查质量,对某些执行制度有偏差的业务不能及时予以纠正。部分监督检查缺乏力度,检查仅仅是走过场。同时检查监督手段滞后,工作效率不高。

1.5业务操作流程、规章制度方面的培训偏少,有时出现培训滞后的现象。近几年来,业务操作流程频繁升级、新的业务品种不断推出,这就要求员工及时掌握新的制度、流程,了解新流程、新产品的特点和风险点。从近几年的检查情况看,系统升级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问题较多,一段时间后出现问题较少;传统业务出现的问题少,而新兴业务出现的问题多。这就充分说明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

2.发挥内控合规职能保障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对策

对策之一: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内控体系建设。一要以精细化管理为前提,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以严密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沟通渠道为依托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高效运行,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内控措施,切实提升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二要增强各级有决策审批权限的委员会、领导的履职能力,充分发挥集体决策、权力制衡、风险防控作用,加强每个营业机构、每名员工积极参与内控执行力活动,培育内控人人有责的理念,使商业银行形成各级行长、各级委员会、各机构业务部门负责人、全体员工分工负责、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控制的“大内控”工作格局。

对策之二:培养合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夯实合规文化建设基础。一要弘扬“内控建设、人人有责”、“合规管理、创造价值”的内控理念,倡导“规范操作,制度至上”、“严格业务流程,杜绝违规违章”的行为准则,树立“珍惜职业生涯,享受美好生活”“违章是风险之源”的观念,增强“让被监督者乐于接受监督”的意识,形成决策依程序、管理靠制度、业务讲流程的良好内控氛围。二要开展合规政策宣传工作,培育合规文化,倡导和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明确各级管理者是本级合规文化的倡导者和管理者,培育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和职业操守,形成人人自觉合规工作,以合规为荣的局面,达到一种遵章守纪的操作理念,营造一种从严治行的管理氛围,树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最终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合规文化。

对策之三: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并规范其操作。一要保证各项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帐务处理的准确性,通过完整的帐务体系发现问题,监控各项业务操作,构建完善的财务分析和预测机制,建立定期实物盘点、各种帐证、帐表、账款、帐帐的对帐制度,规范各项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制度。二要强化各级会计主管人员责任制,财会会计机构要有充分的独立性,会计主管同时对主管行长和上级会计主管负责,实行重要岗位离岗审计和岗位轮换制度,定期对重要岗位进行审计和轮换,以便发现问题隐患,及时解决,同时,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人员与操作人员及相关的业务管理人员应实行岗位分离、相互监督和制约,消除人为的随意性而导致的业务风险。

对策之四:建立健全灵敏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分析评价机制,确保合规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一要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对新产品、新业务流程、新制度开展法律法规遵从性审核,充分发挥事前环节的合规管理作用,增强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合规意识,使商业银行更有效地规避合规风险,梳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和执行力的合规手册,及时制定、修改、清理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认真履行合规性审查职能,在依法合规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二要量化评估合规风险,设计合规风险评价指标,运用计量方法加强合规风险的评估,借助技术工具,通过收集或筛选可能预示潜在合规问题的数据来进行量化测算,提出评估意见,定期不定期地对合规事项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包括合规风险状况的变化情况,概述所有已识别的违规问题或缺陷,采取的各项纠正措施,同时要加强合规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风险控制方面实现全面优化管理。

对策之五:强化教育与培训,以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为支撑。一要正面典型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组织员工观看警示案例专题片、宣讲案例,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对商业银行的新业务、新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和培训,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树立正面典型,对自觉规避风险、挽回经济损失的典型事例大张旗鼓地给予宣传和表彰,使员工在执行制度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要?业务培训与风险防范教育相结合。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首先要提高员工(包括检查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而提高员工业务素质的最好方法就是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能力考试和考核。不仅让员工知道怎么做,还要向员工讲明白每一环节的风险点和每一控制的含义,将风险防范教育寓于其中,使员工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员工自觉地按规定操作、规避操作风险。

篇2

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中美经过艰苦谈判,中国承诺金融业将逐步开放。其中关于银行业主要是承诺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使外国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如: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办理外汇业务;逐步放宽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加入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5年内取消包括居民在内的所有客户限制等等。

简言之,在银行业领域,中美协议的核心是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既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办银行业务,同时开放是逐步的,即允许外资银行设立的地域、经营的货币币种、经营的对象是逐步扩大的,有一定时限的。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困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的比例,开放银行业对其影响首当其冲。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人才流失。除关键的业务管理外,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拓展主要还是依靠本地雇员,所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外资银行优厚的工薪待遇和尊重人才的用人环境,将吸引一批优秀的金融人才,并且这种人才的流失也可能带走一部分的客户。2、客户流失。我国的商业银行尚未真正成为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其分支机构众多,但它们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经营能力、技术条件等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银行相竞争,一旦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储户流失的严重问题。3、失业增多。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体制弊端十分严重,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服务质量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现有四大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银行失业人员将会增多。4、缺乏透明。从近几年来看,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尤其严重。四大银行若不提高透明度并强化内部制约监督制度,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5、业务单一。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我国的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证券、信托和保险业务;我国《商业银行法》将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定在狭小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内,并实行业务范围法定的原则,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单

一、狭窄。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条件下,这些银行的风险实际更加集中和扩大了,因为大量的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他们的业务投向不会象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那样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为被动的局面。

三、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律制度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促进和规范金融业的运行、推进金融改革,是各国的一贯做法。由于我国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比重和业务范围在全国商业银行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其成败关系着金融的全局;因此,完善我国的银行法律制度,必须着眼于如何规范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其竞争力。

一、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化改造创造法律基础。

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化的法律地位,允许国有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化改造,包括向国内非国有部门和境外投资者出售股权;并且应当允许国有银行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公司的精髓是股东的多元化和股权的分散化,股东和公司之间以及股东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以达到决策和经营的科学化、民主化。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投资主体是单一的;国有企业固有的资产所有者虚置及内部人控制等弊端在国有银行中仍然存在。要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只有走股份化道路,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接受股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真正进行市场化的操作。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只是原则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适用《公司法》的规定,并且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可以继续沿用原有的规定,何时符合《公司法》的规定,由国务院规定。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对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规定是十分粗糙的。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在商业银行股份化成为改革趋势的今天,必须对商业银行的股份改造进行特殊而详细的规定。

第二,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商业银行法》第3条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超过这些范围的业务需要经过中央银行的批准。这些业务都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现阶段,金融创新加快,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我国对银行的业务采取了近乎限定的原则,这是不符合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的。目前的办法是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诸如基金托管、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顾问、家庭银行、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明确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同时中央银行批准法定之外业务的程序和时限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否则,商业银行的创新热情也会受到影响。

三、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适用《公司法》的规定。但实践中,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治理机构更待完善。依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授权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重大事项,由银行党组决定;行长、副行长由国务院任命。所以,董事会这一公司的核心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处于缺位状态,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四、提高商业银行运行的透明度。

GATS有两条基本原则,即透明度和自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动作十分欠缺。我国商业银行作假账、向监管部门报告假情况、假数字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内部文件数量巨大;这些都不符合透明度要求。应逐步建立商业银行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规定哪些信息必须向监管部门报告,哪些信息必须向公众披露,使监管当局心中有数,投资者和顾客的知情权得到落实。毕竟银行是一种特殊企业,其经营的状况既影响到国家金融局势和金融安全也影响到公众的利益。

五、适应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实行国民待遇原则。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外资银行、中外合资商业银行、外国商业银行分行优先适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特殊规定,并不完全适用《商业银行法》。我国现有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在内的关于外资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使得中资和外资银行存在差别待遇,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基本求。我国现行的外资商业银行的法律制度使得外资银行既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又遭受“非国民待遇”。

篇3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意义是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盈利的经营目标,为了防范经营的风险,为了保证自身正常发展与运行而制定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政策,强调对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关的制约、监督、控制、管理,提高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的警惕意识,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监督与纠正,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建立系统全面高效而又规范的内部控制机制推动商业银行稳定、健康、持续性发展为根本目标,强调建立一种具有渐进性反应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模式以保障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实现最大效益。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特征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控制的连续性、完整性、目的性为特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客体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经营运作的所有成员都包括在内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具有一定规则、制度、程序、组织方法的机制,是需要商业银行内部各个机构各个部门每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都极大的体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与运作是一个整体性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发挥最大效益的活动,而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实施是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稳定发展并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风险,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会造成商业银行经营的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政策性风险等危机,甚至会造成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挫折。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稳定健康经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项防范商业银行经营危机的根本性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在建立金融业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金融安全体系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在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中国社会与国际快速接轨,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1997年4月由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旨在保障全球金融稳定发展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相关原则要求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要求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政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紧紧关系着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与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体现在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对于中国和世界金融环境的稳定都起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中国社会内部的大多数商业银行公司都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监督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不充分等治理上的缺陷以及中国商业银行长期忽视内部控制模式的建设、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等原因,我国社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暴露出许多缺陷和问题。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体现在建设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简单化理解,没有正确把握银行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责界定模糊、权责不清,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某些岗位的管理人员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出现定岗操作、补岗顶缺的不良现象,商业银行内部相关监督岗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出现“三难”(审计难、上报难、处理难)。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于银行内部高层领导的权力缺少相应的控制,或者说是对于领导权力的控制力度较小,缺乏对于银行决策者和分支机构的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督查处力度不够,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的素质与必须的培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内部信息管理制度相对滞后,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起着阻碍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的新思路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新的发展需要重新塑造科学性的内控文化,打造商业银行内部高度凝聚的团队,引导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商业银行公司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恰当的授权分责,明确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责,奖惩制度分明,制定内部控制成文规定,建立相应的监督岗位和内部审计系统,加强对银行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人员的监督,完善银行信息的获取与管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促进商业银行稳定发展的关键,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探究有利于正确把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原理和规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篇4

一、规则导向监管

(一)规则导向监管

规则导向监管是指银行监管机构在监管商业银行运行时,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定银行 在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公司治理等方面必须满足的标准,以及开展业务时必须符合的程序 ,从而确保银行能够稳健运营的一种监管制度安排。其特点是要求金融系统建立起全面、标 准化的法规体系,运用这一体系规范银行的种种经营行为。[1]这种监管取向多适 用于成立时间不长、公司治理不完善、业务经营不够规范的商业银行。

(二)美国的规则导向监管体制

美国是以法制化著称的国家,尊重法律、处处依靠法律是美国民族的特点之一,因而其管理 制度常被学者称为“规范管理”的典范。这一风格也延续到银行监管体系中。 美国的金融监管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颁布了众多法规和条例,建立了一套以法律框 架为基础、多重机构共同履责、量化管理为手段的较为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银行监管主体方面有联邦储备体系、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 联邦住宅贷款管理总局、美国储蓄管理局、全国信用社管理总局以及州政府。其中,履行主 要 监管职责的是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州政府。四个机构依据法规 开展工作,分工明确,履行相应的职能。具体监管职能划分见表1。

在明确的分工下,美国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不仅有银行大法,还有一系列的专项法 律,并且不断出台银行条例和专项制度,使得各个监管机构的工作能够有法可依,银行业能 够按照法律的规定经营管理。对银行经营和监管的主要法规见表2。

另外美国监管机构对被监管银行实行内部检查评级制度。[2]主要监管五个方面: (1)资本金 是否充足;(2)资产质量如何,贷款和投资活动是否规范;(3)银行内部管理水平及风 险控制能力;(4)银行获利能力;(5)流动性和贷款期限搭配情况。在每一个方面,检 查人员都对银行进行由1―5级的打分,最后综合五个方面的级别打出综合评分,一级稳健 ,二级较好,三级需要关注,四级要特别认真对待,五级最差接近关闭。评级活动1年至1 年半进行一次,评级结果不对外公布但要通知银行董事长,同时要求银行对存在问题的方面 予以改正。

(三)规则导向监管的优点和缺点

1.规则导向监管的优点:(1)全面和细致的规则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检查的依据,监管规则 越详细、越具体,越是便 于监管者执行这些规则。监管者只需检查银行是否遵循这些规则,就可以发现银行存在的问 题。 (2)全面和细致的规则为银行经营提供了标准。银行在从事业务的过程中只要不违反监管 法规就可以放手去做。 (3)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定运营。全面和细致的监管法规能有效地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杜 绝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也有利于监管者在银行经营过程的早期发现存在的问题。

2.规则导向监管的缺点:[3](1)规则导向监管过于强调法律,对市场敏感性不够。它没有考虑不同银行出现的特殊情 况,缺乏弹性,过于僵化。不同的银行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控制 风险,而这在缺乏弹性的监管制度下是难以存在的。另外,过于僵化的监管规则也限制了银 行的创新动力。(2)过于细致的监管法规会造成规则的泛滥。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则会越 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连监管者也难以完全掌握。(3)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种监 管取向只重视监管的表面过程,而忽视了监管的实 质结果,即监管者会陷于银行是否遵守了规则,而不管是否达到了控制风险的目的。而银行 经营管理者可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满足监管形式上的要求,而疏于内部财务健全、经营管理 和控制风险。另外,银行认为监管当局有规定的就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风险,没有规定的就不 必特别关注而疏于管理。 (4)过细的监管规则容易使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关系紧张,使银行对监管者产生对抗 和恐惧的心理,不利于监管工作的互动和良性开展。 (5)过度的管制虽然看起来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短期稳定和短期“安全”,但牺牲了效率和市 场活力,遏制了市场创新和市场机制的成长。

二、原则导向监管

(一)原则导向监管

原则导向监管是指监管机构在规范和监督银行经营的过程中,较少地颁布成文的法规和标准 ,也很少运用量化的指标和标准化的方法进行监督,对银行的现场检查也比较少,监管工作 主要是通过“道义劝说”和“君子协定”等方式开展。这种监管取向的特点是监管机构颁布 的法规少,规定的标准少,弹性和灵活性比较大,监管工作因行而异,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 的处理方式和标准。[4]特别应说明的是尽管这种监管方式法律法规较少,硬性标 准较少,灵活性较大,但并不意味 着不存在这样的标准。事实上任何一种监管取向都不可能缺少特定的法律法规和硬性的标准 ,只是多与少、强与弱的差别。 这种监管取向多适用于公司治理完善、业务水平较高、经营稳定的商业银行。

(二)英国的原则导向监管体制

英国金融监管机构认为僵硬单一的监管要求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对不同的银行应有不同的 处理方式和标准。在《1987年银行法》中确立了总的 原则,以便英格兰银行能够根据商业银行所处的不同环境来考虑、解释和行使其权力。英 国金融监管更强调银行的“自我管理”,通过“道义劝说”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由此英国银行监管风格被贴上“非正式管理”的标签,并与美国规则导向监管的法律体系相 区别。[5]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是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对商业银行、投资银 行、证券、期货、保 险等九个金融行业进行监管。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涉及监管的法律少之又少,权力划分明显 要宽泛许多。在英国金融服务局的监督规章中,指 导性意见比较多、管理性条款比较少;原则性陈述多、具体指标性要求少。监管过程中, 除违规行为,监管人员对银行隐含的风险只提出明确的整改目标,监管指导性意见多是原则 性的。在经营业务规定方面则更加体现出英国监管的宽松和灵活。表3用一些监管方面的规 定,对英国宽松的监管体制予以说明。

从表3可以看出,英国在银行经营方面的制定规则十分宽松和模糊,没有数量化的标准。如 :在市场准入方面,机构的董事、经理在其位置上应当是适合和合适的;一个银行的业务经 营至少有两个知识经验丰富,有管理决策的人进行有效管理;银行要以谨慎的方式进行有效 管理; 银行应以完整和专业技巧来适应其业务的性质和规模。“适合和合适”的标准是什么,什么 才是“知识经验丰富,有管理决策”,什么是“谨慎的方式”,什么又是“完整和专业的技 巧”,法规里没有提到。就连流动性缺口、风险准备金、资本充足率、银行的业务范围,英 国的法律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由监管当局和银行协商确定。

(三)原则导向监管的优缺点

1.原则导向监管的优点: (1)这种监管方式允许监管者考虑到不同银行的特殊情况,灵活运用法律中的监管尺度, 制定特定的监管标准,有利于维持银行的稳健运行。 (2)即使是设计再严密的监管体系,颁布再多的法律法规都不免存在漏洞,而对这种监管 制度灵活的运用能够填补法规的漏洞。 (3)这种监管体系减少了对银行经营时条条框框的限制,赋予了银行更多自主经营的权力 ,有利于银行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的积极性。

2.原则导向监管的缺点:[7](1)监管中缺乏成文的法律往往会造成监管不够严格,法规的弹性也会造成银行在经营管 理中存在一些漏洞,增大了银行的风险。 (2)缺乏众多的标准作为依据来判断银行是否发生风险,要求监管者有着极其敏感的洞察 力,对监管者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3)“道义劝说”的约束力往往会受到质疑,往往不能迅速而彻底地解决问题,在问题严 重时有可能延误解决的时机。 (4)非量化的管理往往使监督官员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的参考数据,结论往往互有参差。(5 )这种监管方式强调自律管理的成分很大,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自我约 束能力,和监管部门紧密配合。

三、规则导向监管和原则导向监管的结合

(一)规则导向监管结合原则导向监管的必要性

1.监管成效最大化的要求。严格的监管会导致过多的标准和约束束 缚银行的发展,降低银行和市场的效率;而过于宽松的标准则会导致监管流于形式,使银行 缺 乏危机感,导致业务发展缺乏监管而引发风险。过宽或过严的监管方式都不利于银行的稳健 经营。 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美国现在正在改善其监管风格,赋予银行更多的经营自。而反 观英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我们会发现在原有原则导向监管的基础上,英国监管当局 也开始了向规则导向方向的迈进。2003年7月起英国金融服务局推出了ARROF (Advanced Ri sk-Responsive Operating Framework)风险监管框架,体现出了规则监管的取向。它设置 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和风险IT评估程序,通过对被监管机构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持续确认和评 估,进而科学地确定风险的影响程度(见表4)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计算公式:P riority=Impact×Probability确定关注程度 (见表5)。又如它根据关注程度的大小确定差 别化的监管措施,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被监管机构 实行过程控制,防止风险的恶化和最终损失的产生。再如它在监管过程引入了七个阶段的标 准化监管流程,即准备评估阶段、可能性风险评估阶段、制定风险控制方案阶段、内部确 认和调整阶段、发送信函与沟通阶段、跟踪评估阶段、新的评估循环阶段,形成分工明确的 监管体系。[8]

2.多层次银行体系的要求。 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这些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成立时间、业务水平、 资产规模、管理成熟度、发展趋向等都有所不同,用同样的监管方式和方法是不现实的。对 于一些成立时间较长、资产规模较大、公司治理良好、业务经营规范、创新能力较强的商业 银行,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采用原则导向监管,充分发 挥监管的激励机制,赋予这些银行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提高银行的效率和市场化程度。而 对于那些成立时间较晚、规模较小、公司治理水平一般、业务经营不够规范的商业银行仍应 该注重采用规则导向监管,规范公司治理和业务经营,及时发现和抑制银行可能引发风险的 活动。在这些银行做大做强之后,再考虑是否改用原则导向监管。

3.降低监管成本的要求。 对银行的监管是要花费成本的,主要包括:一是费用类成本。是指监管当局在对金融机构与 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的费用。二是损失类成本。是指监管当局对银行和市场 的监管,会影响银行的效率,抑制金融创新,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4.客观金融环境和银行良性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不断好转,涉及商业银行运营的法律体系也日臻完善,而商业银行本 身市场化程度和风险控制能力日益提高,已经具备了规则导向监管结合原则导向监管的客观 条件。一些发展较快的银行已经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过多的规则和标准对发展与创新的束缚, 一些年代久远的法律规定也已经不符合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如:《储蓄管理条例》(1992 年颁布)、《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年颁布)、《贷款通则》(1996颁布)等法规都是 多年前制定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赋予银行在经营方面的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多成为 许多银行共同的呼声。

5.发挥银行经营的正向激励机制的要求。 规则导向监管结合原则导向监管的方式有利于发挥监管的激励机制。如监管者在对商业 银行监管的过程中,对于内控良好,或上次现场检查评级很高的银行可以减少对检查的范围 和频率,在市场准入方面也可以放宽条件,而对于一家内控薄弱、评级较低的银行 就需要加大检查的力度,扩大检查的范围和频率。这样在设计制度时就巧妙地把监管规则和 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了,使得银行在经营中自觉地向监管者所要求的方向去努力。

(二)英美监管方式对我国监管方式的启示

在我国的监管工作中,把监管思路逐步转向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更多地 采用非现场检查的方式,用非现场检查指导现场检查,应该是监管人员改进监管工作的方向 。

1.充分认识改革监管方式的重要性。 纵观英美两国金融监管制度变革的历史,无一不是在原有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吸收对方监管制 度的优点,实现监管制度向两者结合的方向发展,也许这正说明了在当代纷繁、复杂、多变 的金融市场中,没有哪一种监管制度能够独立承担起完善监管的重任。在以后的监管工作中 紧密地结合两种监管方式将是今后长期监管工作的重点。

2.完善监管法规建设,放松法规约束。 今后的法律规章应该更多地关注于提高银行运行的效率和竞争力,给予银行充分、自由发展 的空间,因此在出台法规方面应该多一些指导性要求,少一些约束性细则;多一些原则性导 向,少一些非审慎限制。

3.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为原则导向监管打基础。我们在看到英国原则导向监管工作 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英国实行的是严格的“ 授权”制度。而美国相对宽松的准入制度决定了它不可能施行以原则导向为主的监管制度。 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监管取向的转变,提高监管的效率,必须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98.[3]张 荔.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史纪良.银行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

[5]戴国强.2005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雷 泓.当代美国银行监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3(4).

[7]俞 靖.美英日银行监管体制比较分析[J].新金融,2006(8).

[8]王 丹.银行监管的理论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2上半月刊.

[9]李 涛.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模式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3(12).

Comparison between Rule-based Banking Regulation and Principle-based Banking R egulation

Xu JieAbstract:The financial disaster happened in 2007 arose people ’s oppugn on the

supervisory ways of the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departments of USA,Europe a 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essay discusses about the mainly supervisory

篇5

一、我国当代银行市场竞争现状

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大潮中,商业银行的竞争已经逐渐成为其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银行竞争中质的发展和量的发展两方面得到协调与统一。现代银行商业竞争中,更多体现出的是金融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两种发展观,在银行发展观的共同影响下,商业银行为实现其长久稳定的发展,必须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如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提升金融商品的综合竞争力等,在商业银行服务与金融商品的不断调整中,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波动性。从金融角度进行分析,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是具有中性性质的,在多方面符合经济制度下竞争的一般性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在结合社会基本制度的同时,会因社会经济发展与思想及文化条件的影响等。作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一种基本特征和内在机制,商业银行竞争更多的是在市场金融体制中扮演基本点的角色,并且利用结构性要素和功能性要素等进一步提升了其自身的复杂性。就结构性要素分析,显性构件和隐形构件的有机结合是该要素的必要前提,其中显性构件主要包括竞争主客体的结构要素,空间要素及其时间要素,而隐形构件则主要是指竞争规则,文化及竞争观念。在功能性要素中,商业银行竞争力系统作为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应从其经营模式和资产辐射效应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以此保证商业银在今后市场竞争中的稳定发展。

二、宏观调控对银行效益影响

在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运营的影响中,宏观经济控制与商业银行的盈利紧密相关。宏观经济的增长,必定会带动企业的资金需求,当企业的资金需求得到上升,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一旦经济发展面临下滑趋势,企业资金需求量降低便会进一步增加经济周期中银行行业的波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运营风险。在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的前提下,银行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概率会得到有效控制,进而提升银行的资产质量,使得商业银行的收入在很大限度上转化为了利润。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对银行经济效益的影响还表现在货币供应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货币供给量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的资金供应,使得货币供求关系能够与资金价格波动相协调,并且影响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与发展。此外,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利用与实施也将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利率,通过有效减少风险缺口带动商业银行经济收入的增加。

三、商业银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手段

(一)对外资银行经营方式的借鉴与应用

在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作用下,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并实现对其业务流程的调整与重组,应在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外资银行的经营方式,并通过严格制定风险控制政策、规定信息及资本披露方式以及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等有效措施使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能够满足国际银行发展的统一要求。在借鉴和应用外资银行运营方式的同时,还要着重强调银行对其中无形经营理念和管理文化的意识和感触,在外资银行无形的运营理念的导向作用下,实现对银行自身资产的有效管理与分配调动,并探索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经营方式。

(二)提升资本充足率

银行资本的充足率作为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能够通过增加银行的资本数量得以实现。在提升资本充足率的过程中,银行能够采用降低风险资产以及采取必要风险管理手段等措施有效防范银行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以此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维护商业银行的公众信心。而由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与手段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为有效提升其资本充足率,应进一步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及其技术水平,为资金充足率的提升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

(三)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制定对应竞争政策

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必须通过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才能够得以生存,因此要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应以充分结合市场的发展形势为前提,并通过选择合适的竞争政策,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商业银行的盈利与发展。结合市场发展形势要求,商业银行要通过有效的金融体制改革,确立其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关系,与国际化接轨,并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进一步完善,进而促进我国金融的创新型发展。

四、总结

商业银行属于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就要根据市场动态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政策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我们要在现有的制度和体系上,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改革,深入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基于我国现有金融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基础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优化整合经济效益与技术进步及创新等内容,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效率,争取不被市场经济的竞争洪流所淘汰。

参考文献

篇6

从国务院1986年9月批准重新建立交通银行开始,我国以股份制为主的银行体制得以确立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壮大,正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支持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国有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已采取了公司化的形式,在组织架构上也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上还很不完善,因此,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水平,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是当前制度创新的重点。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可对公司治理的定义为:公司治理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制度。公司治理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其中:公司治理结构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主体所形成的公司治理架构、各自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决策程序,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及为确保其权利、义务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指在一定的公司治理架构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机制、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司内部管理控制机制。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资金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功能就是通过存贷款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提供经济资源转移的途径。与一般公司不同,商业银行具有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其治理结构与一般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差异。具体而言,蔡鄂生、王立彦、窦洪权(2003)将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归纳为以下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安全性收益最大化经营目标。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特殊,既要在融通资金的同时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又要追求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更多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本身。第二,委托――关系复杂性。第三,产品和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现代的商业银行除了提供通常的存贷款产品外,还提供风险管理、财务咨询等高度人力资本密集的产品,商业银行来自产品市场的约束机制相对于一般的商品较弱。第四,较高的门槛和较强管制的管制。第五,资本金比率低,资金主要来源储户。在这方面,商业银行与一般公司不同,商业银行的营运资金大部分来自储户的存款,它所拥有的资本金所占的比重很低。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广大的中小散户,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专门的技能来监督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运用,再加上中小存款人在监督银行方面存在着“搭便车”的行为,没有人愿意去监督。这使得在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中债权约束的作用甚微,也不存在一般公司治理的银行外部监督。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

1、产权高度集中,相关当事人利益难以保证

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自建立伊始,就已经设有股东大会,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但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国有及国有法人股)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小股东缺乏对抗性,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通过对兴业银行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兴业银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60.39%上升到2005年的69.25%,股权日益高度集中到少数大股东,前十大股东始终占据绝对控股地位,而且这种趋势还有上升的趋势。而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则从2003年占34%股份,经过2003年底引入战略机构投资者以来,稀释至2004、2005年的25.51%,牢牢占据控股地位。股权构成中“一股独大”的现实引致的诸如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特别突出,“第一大股东的劣”已成为现存的诸多治理问题的根源。

2、董事会权力弱化和定位不清

理论上讲,董事会处于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地位,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同许多工商企业一样,面临着董事会功能弱化的问题,这与当前的法人治理环境密切相关,这一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第一,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一般每年召开次数有限,董事不能经常性深入了解经营状况,银行实际经营决策大权主要由董事长及银行管理层掌控,造成内部人控制和操作不规范等弊端;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风险性,董事会成员如果是非业内人士,很难有能力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从而弱化了股东、董事会对银行管理层的制约作用。

3、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注重短期激励,长期激励缺失,且报酬激励强度不足。长期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工资报酬基本上保持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经营绩效基本上不相关,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长期激励(如股票期权和高等级的退休计划等)又是缺失的,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激励问题。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职位升迁激励导致经营行为扭曲。在银行治理过程中,除了物质利益上的激励之外,行政职位升迁对于银行各级经理人员仍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当一部分经营管理者为实现行政职位升迁的目的,往往机械执行上级指令或唯命是从,极大地抑制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创新精神,致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缺乏应有活力。第三,股份制商业银行精神激励流于形式,职业声誉激励缺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的精神激励没有太大的改革,仍然停留在评“先进”、评“优秀”以及带薪公费旅游等方式,并存在“轮流坐庄”的问题,导致了声誉激励的“廉价性”,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声誉激励变得无足重轻。

4、监事会难以发挥实质作用

股份制商业银行多年的实践证明,监事会作为出资人监督权的主体,该制度是行之有效、先进科学的监管制度,对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监事会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与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的人员构成来看,股东监事的利益同董事会的利益是一致的,监事会主要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管理层决定,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无法担当起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而职工监事受制于管理层,这样导致了监督无效率;第二,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享有的知情权来看,从监事会制度建设来看,目前还未建立相应制度,来保证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能够获得足够信息,从而对银行的财务及风险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第三,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的建议权与财务检查权来看,我国法律未规定董事拒绝建议时如何实现监事会的权利,使之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财务检查权也因知情权不充分,制约了其真正履行监督的职责。

5、经营管理者选择机制行政化

实际运作中,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选择上形成了党管干部体制,制约了规范公司的治理机制。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诞生就打上了“政府银行”的烙印,地方政府为其大股东,领导班子包括董事长、行长及其他主要负责人基本上是由当地政府党委(组织部)推荐或直接任命的。个别地方政府凭借其股权地位和行政权力影响甚至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和人事任免,严重影响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削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股东的权利和作用。

三、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

股份制商业银行自建行伊始,就已经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但各机构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并未发挥相应的公司治理功能。还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董事会结构,强化激励机制的完善,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规避内部人的控制,规范公司的决策领导。

1、建立健康强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尤其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的重要作用更加显而易见。建立强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要做到:第一,通过进一步减少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董事数量、改变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的产生办法,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章程或公司治理规则中规定明确的董事选任程序等途径,进一步增强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第二,通过增加代表中小股东权益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数量,优化结构,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的决策作用,使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在决策时充分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防止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第三,规范整合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所属相关机构,以增强董事会监督银行业务的效率与能力;第四,制定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议事规则,正确定位董事长角色,使董事长真正成为“董事会发言人”和“董事会召集人”,强调董事会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和明确董事长本来的角色。

2、强化商业银行监事会的监督功能

监事会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其职能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要通过建立内容透明、程序开放的工作流程和评估机制来强化监事会的职能发挥,更好的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监事会的职责正确行使权力,重塑监事会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监督权力中心地位,扩充监事会的权力,以财务监督和防范风险为核心,对银行的财务活动及银行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不能参与、干预银行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第二,扩大和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人员构成,除了股东代表(股东监事)和职工代表(职工监事)之外,应加上债权人代表,即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代表性的客户中,经过层层选拔、严格考核,使债权人代表进入银行监事会,既可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又可以充分发挥银行在财务监管方面的专业优势。第三,提高监事业务能力,确保知情权,杜绝荣誉性任职、养老性任职、不善经营管理易位性任职等现象。同时,应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以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包括会议制度、银行文件和资料送达制度、财务报表报送制度、监事会咨询回应制度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财务、统计报表、重大经营活动的法律文本等资料、文件在报送董事会的同时,必须报送监事会。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健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要着重解决好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和激励,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多层面的,具体要从微观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励模式上,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实施薪酬组合激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经营水平和实力,设计合理的薪酬组合,以实现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的激励,以更好地提升薪酬激励的有效性。第二,激励结构上,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扩大长期薪酬比例。一方面,提高银行员工整体薪酬水平,即使在短期薪酬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整体薪酬水平也会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银行薪酬与经营业绩的相关度,使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与员工重视银行的经营业绩与长远发展,可以加快实施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长期薪酬激励措施。第三,激励对象上,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实施全体员工激励。对高层管理人员突出股票期权、期权制等薪酬激励,对中层管理人员突出限制性股权薪酬激励,对普通员工可以采取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制定适合本银行的员工奖励计划进行激励。这样,通过多层次的员工薪酬激励,使员工利益与银行的整体利益密切相关,以提升激励的有效性。

4、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引入战略性机构投资者,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是实现股权多元化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股东中,机构投资者由于专业性强,实力也强,较之其它类型的股东更为积极地参与公司治理。引入机构投资者有以下优点:

(1)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行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持股规模。持股规模越大,退出就越困难,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动机也就越强。

(2)持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的机构投资,提高了监督银行管理层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层和其他股东采纳机构投资者的建议就越严肃。

(3)机构投资者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股东权利,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发挥直接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机构投资者的存在将使监督者能够采纳并实施多层次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机构投资者而不是通过直接干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获得更加有效的监管效果。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提防和避免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的下列问题:第一,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第二,战略投资者套利变现、恶意收购。第三,在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同时,还应积极培育国内战略投资者,善于发现和培育国内市场资源。

5、建立和提高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透明度

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框架应当保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与银行有关的全部重大问题,包括银行治理结构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财务会计状况等信息。就目前来说,加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应当注意:第一,按照银监会关于信息披露工作整体部署,分步骤、有选择(先披露核心信息,再逐步扩大披露信息范围)推进;第二,监管部门或指定公认的中介机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或者全面)评级,督促银行改进自身状况,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实力;第三,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办公室的作用,尽快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和信息流动制度,及时准确地提供兴业银行风险变化信息,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唐斌、赵洁: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上海金融.2004,(5)。

[2] 李晓君:转轨时期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3] 李维安、曹廷求: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问题透视.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1)。

篇7

【关键词】紧缩性货币政策 影响 对策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理论概述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市场经济发展过热,致使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通过减少货币供应来降低社会对资金的需求、提高利息率,为社会经济发展降温,以达到稳定物价、实现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的目标。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有利影响

(1)从紧货币政策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不可分割,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减少,银行的盈利水平降低,迫使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改善信贷结构,走多元化经营战略,积极开拓中间业务,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2)从紧货币政策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回笼资金使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减少,加强对客户和企业的资信状况的严格评估,提高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违约风险降低;大量资金回笼使银行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非系统风险,已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和投资管理的能力。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不利影响

(1)对商业银行以存贷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冲击。从 2004 年上半年我国真实利率进入“负利率时代”后,2004年10月29日加息前, 一年期贷款利率只有5.31%,现在已提高到7.47%。存贷差一直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要盈利模式。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而言,意味着信贷类资产业务的“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将成为重点调控的对象, 其赖以生存的传信贷业务的市场空间和盈利能力势必将受到严重挤压。央行非同步调利率的措施将进一步缩小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 信贷规模的收缩、长速度的减缓, 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 收益增长受到影响

(2)对商业银行部分信贷资产的质量存在挤出效应。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一些传统的以银行贷款为生命线的行业及客户,典型的如房地产项目贷款、个人商住房按揭贷款以及“两高一剩”特殊行业或特殊企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压力,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行业的分化与整合将日益加剧,经济高速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可能逐步显现。信贷紧缩与受阻的经济正显现出互相钳制的状态―贷款增幅的大幅回落,使得部分可能正常运行的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保障,偿债能力下降,企业的经营的风险最终将转换为银行信贷风险,使得原本属于正常状态的贷款劣化为不良贷款。

(3)从紧货币政策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汇率风险.今年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4.5%的历史新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将会使商业银行更多的资金被冻结到央行。如果央行继续加息,商业银行负债必然增加,成本必然提高。

三、商I银行应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对策

(一)强化服务载体的选择,以质论优、优中选强,把握自我风险与收益的理性平衡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普遍奉行“大户”战略。“大户”战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但在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由于受到资本监管的约束、信贷规模的控制,特别是区域优良信贷载体稀缺的影响,银行与大客户对等的谈判地位将有可能进一步丧失。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摈弃以往贪大、图多的心理,以质论优、优中选强,加大客户结构调整,注重区域结构的调整和平衡,通过相应的定价手段转移和控制风险,找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平衡点,避免“垒大户”和畸形的“资金洼地”情况的发生,将有限的信贷规模释放到只要能在覆盖风险的同时给银行创造较大的经济增加值的各类符合国家产行业政策的优良、高端客户的信用需求上。对公司贷款方面,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积极介入产行业中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小企业;个人贷款方面,确保优质大型楼盘的按揭贷款。

(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充足的流动性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对流动性管理更是重中之重。要充分掌握本省的财务状况,通过各种财务分析工具对资产负债的流动性进行预测和分析,密切关注市场的资金的供求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此同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将流动性风险最小化。

(三)经营模式、业务结构多元化

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应是在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和业务整体风险可控的情况之下,分布推进非银行业务的发展,逐步充实商行业务体系多元服务能力。商行应根据综合经营相关业务与商行职能的相关性以及商业银行对于相关风险控的特征,对非银行业务实施分类开放。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监管,继续坚持严格的机构准入规则,建立公酝该鞯男滦艘滴窈俗贾贫取⒎缦掌拦乐贫群头缦张露制度,强化对高杠杆率和高资本消耗类业务的控制,严格控制新兴业务的风险暴露。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看,现代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和业务创新必须依赖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发展与相互协调,依赖于金融市场的成熟与稳定。因此,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与业务创新的主要方向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惟有积极介入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发展,才能为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和业务创新拓展新的空间,带来新的机遇。大力开展无风险低风险类中间业务,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收付、委托、保管、咨询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如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类中间业务,保管类中间业务,基金类中间业务。

参考文献:

篇8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外部监管环境、竞争环境、客户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在业务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盈利结构上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变化。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深化。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国家信用经营,不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风险资产规模的过快扩张、信贷结构的不合理和不良资产的严重侵蚀,使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压力。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条件已发生变化:从内部条件看,股份制改革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国家信誉逐步淡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将逐步由国家信誉变成银行资本。从外部条件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颁布,确立了国际商业银行共同的游戏规则。2004年2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将商业银行分为资本充足、资本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3类,采取分类监管的措施,资本约束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硬约束。

(二)金融脱媒使银行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问题。所谓“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方。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金融脱媒现象逐渐增多,具体表现为:一是直接融资大幅增加。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型集团公司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大大降低了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度;二是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不少财务公司的资产规模庞大,资金调配能力加强,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融资安排、财务顾问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由于短期融资券的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大量优质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被替代掉,对银行贷款的稳定性和收益率造成直接冲击。

(三)利率市场化将从根本上颠覆商业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首先将带来巨大的利润压力。当前我国金融企业流动性普遍过剩,资金供大于需,银行间竞争激烈,纷纷放弃定价优势进行削价竞争,势必导致利差的进一步收窄,对银行经营利润影响巨大。利率市场化还将带来巨大的风险压力。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以下四种风险:一是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从优质客户中获取的收益下降,为弥补收益,银行可能将更多贷款投向高风险的借款人,从而出现逆向选择风险;二是利率市场化将极大地刺激金融创新,居民有更多的金融产品可以选择,从而出现储蓄分流风险;三是当银行资产与负债不相匹配时,利率的不利变动需要银行承担缺口部分的风险,从而产生重定价风险;四是利率市场化后,客户会随时根据利率水平升降调整自己的资产与负债,因而将产生选择性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目标

当前存在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金融环境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背景,但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目标不能局限于解决眼前问题,而应该着眼于未来,从战略高度出发,规划更为长远、有效的转型目标体系,通过全方位、系统化地实施经营战略转型,最终步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目标是多重的,但归根结底是构建集约化经营的现代金融企业。对外而言,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动适应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提供全面、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推动金融市场持续性发展,促进和改善社会金融生态环境;对内而言,必须主动适应客户与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经营战略、重构组织构架、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经营结构,谋求效益、规模、质量均衡发展,保持收益稳定增长,实现客户满意度和企业利润互相增进,股东、社会、员工多赢的良好局面。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主要路径

(一)确立以价值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应该从“以客户满意为中心”转向“以创造价值为中心”,它包括:实现客户让渡价值的最大化、银行价值回报的最大化和员工职业价值的最大化。这就要求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多元化金融增值服务需要,实现客户让渡价值最大化,从而培植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本行的竞争能力。不要片面追求经营规模和单纯的市场份额最大化,而要追求发展质量最优、价值回报最高、市场潜力最大的优质市场份额,实现银行价值回报的最大化。同时,要不断研究员工实现职业价值的先进平台和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为客户和银行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职业价值最大化,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员工的创造热情。

(二)建立扁平化、公司化和矩阵式的组织架构。按照经济效益、市场导向、风险控制和平衡过渡的原则,制定机构人员整合优化的中远期规划,建立完善现代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一是改革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全面实行内部等级制。组建跨省区的区域性业务管理总部,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负责区域内分、支行的业务管理。进一步整合省区分行及其营业部,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经营、扁平化管理;二是实行“大总行、大部室、小分支行”模式的内设机构改革。大力精简整合非业务服务部门和人员,使分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本核算单位和业务经营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利润中心,支行成为具有强大市场拓展能力和竞争力的综合营销平台;三是对部分业务实行公司化经营。逐步对银行卡、基金托管、住房按揭等适宜独立经营的业务进行纵向整合,组建多家垂直管理、独立核算的专业化经营公司。形成各类垂直管理的专业化公司、集中运营的管理中心、不同等级的分支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国有商业银行纵横并存、扁平化、矩阵式的分支机构网络体系。新晨

篇9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篇10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篇11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

4.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篇12

商业银行应加快改革步伐,创新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

从银行业整体看应解决的问题和措施

1、健全和完善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法规,使法律法规能适应国际惯例的要求,并使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和竞争行为在符合法律、规定及国际惯例的条件下进行。应该看到加入WTO以后加速法律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严格规范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行为,创造依法经营和依法竞争的环境,保障业的秩序和金融稳定是十分必要的。

2、对商业银行的体制进行改造。对此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集团化、股份制的改革;二是对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从体制上和经营管理上加大民营化的程度,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现有的股份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从而增强生存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3、建立市场化的体制基础。当前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改善市场竞争条件、推动市场竞争能够全面和完善。逐步解除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特别是国家政策给予国有商业银行的庇护;二是建立利率市场化的机制,为商业银行提供完善的利率市场运作条件,同时促进加快国内资金市场上的现金流动速度。

4、创造条件加快银行业混业经营,使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环境能够与国际接轨。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应解决的问题和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