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审计专业基础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审计专业基础知识

篇1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体育是促进健康的主要手段。

3、新兴运动类项目:指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的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运动量: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篇2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

1 背景分析与现实状况

1.1 背景分析

随着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席卷,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引发教育的重大变革,教育也就进入了它的第四次革命――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的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教育方式的改变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支持的新的学习变革正在进行,宽带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为变革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建设的发展任务,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2012 年 5 月 4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5]5号) 明确提出要“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辽宁省建设成教育强省的目标,在教育信息化带动下实现适合老工业基地特点的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结合辽宁省实际,辽宁省教育厅特制定了《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在该计划中辽宁省明确提出教育的发展要充分的融入信息技术,并通过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改革当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环境。

1.2 现实状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比较认可的方法,并通过实习基地共建等方式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但现阶段校企合作在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现阶段合作的程度还停留在比较初浅的学校为企业定向提供实习的层面;其次则是注重形式,而实际的培养中缺乏互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共同建设,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中,目前现状是学校教学主导,企业参与不多,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关注很少,缺乏主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训就变成了学校的校内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办学的最初想法相偏离。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拓宽校企合作办学的渠道,为解决校企合作建设困境的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与长效的突破口之一。

审计学专业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高职院校开设比较多的一个学科,其专业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除具备理论外,还必须具备操作技能,如办公软件、审计软件、文字表达能力、沟通等能力。目前关于审计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有许多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之后会发现,仍然存在着:(1)理论学习阶段,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缺乏总体认知;(2)经过模拟实训和实践实习,实务出现的问题与理论学习无法结合联系,提升知识的认知。分析原因,主要是在审计专业学生培养中,没有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和机制, 与一线工作要求不够紧密,缺乏企业人才需求的审计技术方面等各的培养与训练,为此,本人提出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 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建设思路

高职审计专业信息化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原则是“请进来,走出去”,体现合作共享、开放交流的目标,通过实训环境配置、软硬件设施建设、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加深校企合作、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充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建立多功能实训基地、审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2 建设方案

结合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实际,提出以实训基地为中心,并构建网络教学辅助学习平台的等资源的整合思路,从而形成更为开放的多功能的实训基地。

2.2.1 “请进来”战略――校内外实训场地理论培养

与企业合作建立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审计实训教学的课程安排应符合以熟悉审计业务流程为基础;以掌握查账方法为重点;以培养以风险导向的职业判断能力为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实训练习、案例分析、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等,通过师生互动相结合的形式,从单项能力提高做起,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模拟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审计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高度仿真实训室是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系统实验平台有效结合,从而通过理论加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对基本的理论相结合的同时,利用实训基地,实现对各种各种不同功能软件的应用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实操的能力。

2.2.2 “走出去”战略――校外顶岗实习职业训练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设的遍布各地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实践场所保障,为学生胜任审计机构相关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与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真实业务锻炼的机会,在顶岗实习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将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运用,形成实用推动下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职业要求,从而达到学生自我认知到自我学习的不断提高的认知模式。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多类型、多渠道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

2.2.3 “请进来”与“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的对接――信息技术现代化网络平台

其一,构建高校网络数据库。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开始普及,从而使得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源库中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化、资源平台多渠道、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性方式进行学习,使得现代的学习概念完全被冲破。

(1)标准库――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创建以最新审计准则、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完整的标准库。达到审计理论教学紧密围绕审计准则、标准,使理论教学与现行准则有效结合,教学联系实际。及时更新审计准则、审计指南相关内容,真正体现标准库的时效性,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2)案例库――丰富辅助案例教学。审计理论抽象难懂,必须结合案例进行才能生动展现理论提出的动机、目的、方法等。案例教学为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了必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提供某教学案例,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案例库中不仅有经典案例赏析,还要有分析型案例、拓展角色扮演型案例,使学生通过角色进入深刻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模拟反思,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途径,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软硬件库――拓展攻击的使用,提高学生对审计技能认识。审计实务中,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快速分析出问题、找出疑点,确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工作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如何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结构;这些都对现代审计人员计算机软硬件拓展工具的使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项目库――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习乐趣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教师在项目库里选择题目,请同学根据兴趣爱好参与角色,小组共同完成经典案例项目的审计合作,为学生提供课余时间可以选读国内外的经典学术著作目录和电子版本,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加深专业知识理解。

其二,制作教学视频,多媒体自助平台。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技术上传自助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机安排教学视频点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其三,校企互动视频系统。依托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通过互动视频传输,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实时图像传输到校内,既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又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实际工作氛围,使学生与企业更好地互动。这种形式打破了额原来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空间与时间。通过构建的互动视频,实现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时通过校内的监控,实现对校外学生企业实习的监控,从而形成互动交流的平台。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审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单纯的是技术引进的结果,而更多的是如何引入现代的教育理念,从而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根植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

同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网络基础平台、教学资源和信息化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13).

[2]邱俊如,董瑞丽.基于信息化的财经类专业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3( 10).

篇3

专业方面,首先是基础会计,然后是中级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这是比较基础的。掌握这几门,专业知识就基本掌握。

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会计师除了准备财务报表以及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企业间的合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在财务方面的应用、税务战略以及很多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

会计专业领域涉及面广:鉴证、审计、税收、公司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破产清算、法务会计、预算制定、商业咨询等都是会计专业将要涉及的领域。课程设置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税收基础、统计基础知识、经济法律法规、会计基本技能、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基础知识、会计模拟实习、会计岗位实习、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成本会计、工业经济学基础知识、成本会计模拟、流通业会计实务、商品知识、商业会计模拟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 审计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Key words: audit;teaching;goal system;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35-02

1 问题提出与研究宗旨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调整、恢复,审计学课程逐步在部分高校开设。80年代初,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推进了我国高校、大专、中专等各类各层次学校审计教育的发展,并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拓展、提升。为不断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架构方面不断进行了大胆创新、探索。至今,审计学课程在各类院校、不同学历层次的有关专业中得到较快发展,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形成了各具自身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构架。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审计学专业的特点与要求,从审计学课程中分离出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审计案例和审计理论专题等审计类课程。针对会计类相关专业特点与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则构建了以审计学基础或审计学原理与财务收支审计为核心内容的审计学课程体系,并辅之以一定的审计案例教学。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推进与改革,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备较强应用能力与素质的人才要求,各校在审计教学中积极变革、探索与推进审计实践性教学,创新审计教学特色。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围绕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应用技能的审计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界主推精品课程建设,审计学课程建设也在众多高校研讨建设与不断完善之中。在高职高专院校,审计学课程大多在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资产评估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多数以“审计学基础+财务收支审计实务”为课程主体构架内容,有的辅之以审计案例教学,有的再辅以审计实务训练。尽管各校在审计教学构架与教学组织中存在着差异,无可厚非,但如何才能有效地构建恰当的审计教学体系,尤其是其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机地将审计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是目前审计学教改与打造精品课程的难点。基于审计学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角度,总结与探索二十多年来审计教学的得失,并借鉴同行的研究成果,拟就审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建设的主要思路、模式、内容、组织等提出自己观点,供同行榷磋。

2 审计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定位

审计是综合性、应用性、层次性较高的领域,这种地位的特殊性,实质上决定了审计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的、知识能力的特殊性决定的在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中,审计学课程通常是定位在以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法、纳税会计实务、企业管理、统计学基础、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为先修课程的后续课程,一般都在高年级后期开课。然而,定位审计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教学特点与规律的考虑,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审计的教与学。

2.1 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实质上是由审计工作及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的特殊性决定的。从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从事审计工作需要不同职业能力层次的人员,以保障不同岗位审计工作的需要。就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而言,其培养目标应恰当地定位于审计助理人员岗位。在这样的岗位目标下,审计课程在教学定位上体现出如下特点与规律:

①要求教学对象在具备相关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知识基础上学习审计知识,并要求掌握较全面、较扎实的审计实务技能。②审计学科的实践性很强,技能应用素质要求高,不仅要注重案例教学,还需要强化一定的实训环节教学。③审计学教与学难度较高,教学不易把握,学生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更需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掌握必要的审计实务技能。④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主要定位审计基础知识与财务收支审计实务知识上,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支撑,否则在短期内要较好地加以掌握是不易的。⑤审计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其教学要求任课的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审计实务技能与实践教学经验,比较熟悉审计实务,具备一定的审计经验,避免讲课空洞、枯燥无味,并防范因教学难度较大导致对学习者厌学情绪的滋生或加重。

2.2 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定位 在高职高专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于整体课程教学内容构架和教学时数限制,加上审计课程具有后续课程特点,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数必将受到一定的约束,不可能赋予更多的内容与时数。因此,基于高职高专特点与上述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定位,笔者认为,审计学课程的内容应主要定位于审计基础知识与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务知识两部分,不宜再过多过宽。

在审计基础知识方面,应主要以认知审计领域、理解审计基础理论、熟知审计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审计基本作业规范、主要作业方式和要求等为重点教学内容。

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务方面,应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实务要求为基准,围绕其审计实务主要作业程序、作业内容、作业方式方法、常见错避问题分析处理等为重点教学内容。

在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上,可依据不同专业特点与目标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实施和强化一定的案例教学与实务训练。

在具体教学模式上,可依据学校条件、专业特点等建立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实施模式。

3 审计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框架体系

基于上述审计课程的教学思考,笔者通过多年审计教学总结、体会认为,高职高专审计课程教学可构建如下的基本框架体系(见下图1)。

上述从“审计岗位职业能力”打造角度提出的审计教学体系框架,体现了如下主导思想:

①以“审计基础知识+实务案例分析应用”结合模式为审计实务知识应用基础构架学生必须掌握的审计实务知识体系。②以“审计实务知识基础+审计实务技能训练”结合模式为审计实务技能培养方式构架学生必须掌握的审计技能素质。③两项模式的组合形成一种整体的审计课程教学系统框架,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使之形成必备必要的审计知识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突破以往长期困扰提高审计教学质量的难题。

4 审计教学中应关注的环节

上述对审计课程特点与教学模式的定位剖析,揭示了高职高专审计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在实施应用中应重点关注如下两方面环节的教学:

①注重审计案例分析的教学。即在课堂理论知识性教学中,充分引入审计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审计案例的研讨、分析与解析,强化学生对审计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同时为审计实务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审计实务应用基础。

②推进和实施审计实务技能的模拟训练。即在审计教学中实施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内容的仿真性模拟训练,使学生通过较全面、较完整地模拟财务收支审计全过程的实务作业,达到熟悉、掌握必备的审计实务技能。

通过实现上述审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即可为学生尽快融入校外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实现审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打造。

参考文献:

[1]李志荣.审计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当代经济,2008(11).

[2]田钊平.审计基础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一、高等院校《审计学》教学现状

《审计学》作为大三、大四必修课,难度较高。一方面,其课程理论性强,一般包括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模式、审计的基本方法、审计效果评价等。内容比较抽象,专业术语多,很多大学生刚接触时较茫然,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审计学和其他学科有一定联系,很多审计方法是基于会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之上,如果相关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起来也会有一定难度。

目前,高等院校审计学课堂,普遍存在“低头现象”。主要存在“不愿意听”和“听了也不懂”两种情况。审计学课程理论知识枯燥,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和就业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听。另外一部分同学,虽然认真听了课,但由于大一大二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审计课程专业术语较多,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而与此同时,作为知识灌输者的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也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较传统,自身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没有采取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缺乏互动等现状。

二、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案例不到位

目前,审计学教学大多以理论书本知识为主。缺乏相关案例,即使有案例,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就审计学而言,一般案例分析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案例脱离实际,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往案例,学生难以理解,兴趣不高;二是案例问题都是针对某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进行设问,停留在问题表层,而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进行详细分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章节之间缺乏联系,学生难以将所学零碎知识贯穿成整线,逻辑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

审计学这门课程一般是院校自有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校园跨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相关企业实践经历。在授课过程中,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目前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了解不够。而审计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教师除教师资格证之外,并不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断层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和审计直接相关的工作岗位是会计事务所。在审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停留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事务所的真实工作情况学生仅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无法了解。尤其是在“审计流程’’这一章节:从接受业务委托、了解审计业务环境、实施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到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整个环节。学生如果不参加相关的审计实习很难理解整个审计流程以及各流程当中的注意点。

三、改进措施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哈佛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哈佛,案例教学占总教学内容的80%。被许多商学院效仿。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悉书本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对案例的前因后果有详尽的把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承担的是引导者,以情景带入形式,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审计学的理论知识。另外,教授过程应注重“大案例和小案例相结合”,针对特定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入简短小案例;而对于整个章节全部内容,则采用大案例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贯穿,将零散的书本知识串成一条线安插在案例当中。在审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教师亦可在每章节引入相关案例,再抛出重要知识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因此,国内高校在人才招聘环节,应大力引进企业人才入校给学生上课或是给在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比如:香港理工大學就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他们白天上课,晚上来校授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应当给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提高师资队伍“双师型人才”的比例,另外适当安排青年教师假期参与相关实习,了解事务所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把握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技术服务或研究开发项目;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能够给本校在校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40-03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he Auditing Course for the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Bingwei

Abstract:With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new audit criterion in China,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judgment of the auditors. Concentrating on talents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orientation, the disciplinary attributes of auditing a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current auditing course teaching, proposes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enhances training teaching method in this fiel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diting course, reform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门核心课程。然而,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审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的问题,难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

一、审计学的学科属性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一)综合性

审计学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审计学课程是将多学科的知识运用于其中,而形成的学科。审计学课程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等社会和自然学科,审计学的发展离不开上述学科的成熟与发展,同时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国家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发展水平。如:审计学理论的抽样审计是统计学和审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审计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审计学实务中的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离不开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审计测试流程中的分析程序离不开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来研究审计学的对象而产生的结果。审计学课程综合性的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获取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应具备政治、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信息等知识,同时强调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应用性。

(二)应用性

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是以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直接目的,学科知识的运用要与社会直接接触,其应用的结果要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应用性学科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审计学科是典型的应用性学科。它要解决的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问题;审计本质上是指为确定关于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的认定和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价与这种认定有关的证据,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系统过程。因此,审计学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的政治、经济和各项管理活动。审计学的应用性学科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仅要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更需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审计学的应用性学科特征还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能较多地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发展性

审计学课程由于与政治、经济、管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审计学课程的内容和环境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如: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对象的日益复杂,审计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审计方法发展先后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随着21世纪国内外一系列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被改进,新的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取代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的发展性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审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创造力和创业力。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合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内部的审计助理人员。审计学课程专业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性、外向型、复合型审计人才。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性人才”,非学术性人才;要求学生必需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必需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审计课程一方面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提供必要审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提供基本的审计技能。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为会计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审计基础知识,而非必要的审计专业技能。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这就必然导致审计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的问题。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究其原因主要是审计课程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等特点。同时许多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教师缺乏审计实践工作经验,对审计的理论尤其是审计实践不熟悉等原因所致。因此,明确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二)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审计职业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非常强的职业,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还要有经济法、税法、金融、证券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政策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能够将这些知识创造性运用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数在“大会计”框架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与会计相关课程,甚至连企业管理等审计关联性性较强的课程都没有开设,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的局限性,使得财会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审计助理岗位,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现有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究其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的运用性,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许多高职学院过分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节省办学成本等原因所致。

(三)教学内容片面性

审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审计的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其系统性,力求深入严峻,重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思维上下功夫,同时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审计实践性强,其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和技术性。因此,审计课程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及操作能力。传统的审计课程教育在教学计划中一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但是,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目前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也是应用性人才。如果按现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必然会导致学生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的工作。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必然造成培养与需求的脱节。审计专任教师教学内容的片面性究其原因审计实务的讲解和审计技能的培养需要深厚的审计理论为基础,同时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资料和审计实务工作经验来支撑。要做好这一环节,对许多高职学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老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的教学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等公式化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传授,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内容只能被动地记忆而缺乏理解,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审计实务课程课时少,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审计课程主要为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能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审计课程教育、教学中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坚持“理论够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审计实务内容的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足够的学时讲授审计典型案例和参加审计社会实践。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是,把审计实务课程看成是会计学的一门分支,仅在一个学期内安排64节课时(每周四节)的教学,甚至许多高职院校每周仅安排3节课时的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审计理论和实务难以兼顾,其结果是大多高职院校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仅仅讲授的是审计理论部分,审计实践和实务教学根本没有时间开展,难以实现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六)教材滞后和教学考评制度随意性大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审计教材往往出现教材内容滞后,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案例和实务内容很少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制度存在随意性大的特点,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制度普遍存在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随意考评等现象。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中,往往考评单一。如许多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课程以期末考试成绩的70%和平时成绩的30%来得出期末的总评成绩,根本就没有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教学考评的不灵活性影响到审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难以开展。

三、我国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改革目标与举措分析

(一)审计学课程改革目标

审计学课程的改革目标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导向,结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基础,以培养实用性、应用性的人才为目标,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考评方式,加强审计学教材建设,同时把工学结合作为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引导审计学课程的设置,构建审计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教学体系。以加强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和融合,使得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审计学课程改革主要举措

1.改革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部审计审计员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为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内容方向。在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平衡审计学课程的理论和实务的内容,适当减少审计课程理论的教学内容,增加审计实务的讲解。以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一体的人才观为基础,以新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为依据,紧密结合会计、审计改革,融知识传授与能力为一体,力争做到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轮驱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突出“课岗融合、课证融通”的特色,即课程的内容选自审计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审计岗位相互融合,课程内容与考取审计相关证书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毕业生能胜任内部审计审计员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

2.改革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填鸭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审计学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为主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1)问题式教学法。课堂讲授是向学生传授审计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是案例教学、课程实验等环节的基础。在课堂讲授中审计专任教师必须注重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深讲透,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结合本课程前沿动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用问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师生、生生、师师间在日常教学中的多边交流,使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2)案例教学法。21世纪的财会会计教育,必须结合企业实践,加强案例教学。审计学教学内容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内容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要求高,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审计专任教师应在立足于本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采集、编制现实经济生活中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紧密相连的、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并将其穿插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4-5人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企业的审计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辩论、磋商,并讨论结果制作成PPT上台发言。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用各种分析方法、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其交流和表达能力,避免了“一言堂”式的讲授方式。(3)模拟实验法。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合作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审计专任教师在利用课程设计,模拟实际企业的全套业务和相关会计岗位,学生以模拟进入企业任职的形式,承担审计工作,同时划分的明确的岗位职责,以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校园到企业的角色转换。

3.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按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在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在参考国内外优秀审计学本科教材和高职高专优秀审计学教材的基础上,在参考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与本地区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局等行业单位的专家共同开发编写《审计理论与实务》教材,该教材应通过演示审计各阶段所使用的审计方法和审计工作底稿,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基于审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充分体现教、学、做的统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改革审计学课程的考评方式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改革审计学课程的考评方式。改革传统的以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审计学课程考评方式,建立以学生审计实践工作能力考评为核心的审计学课程考评制度。逐步将审计学课程以理论为主体考核方式转变为以实践考核为主体的,理论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和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以作业、课堂提问、训练活动和阶段性测试为主。教学过程评价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满足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

5.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逐步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和国有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和融合,定期选派一批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进行定期的实习和培训。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以学校或以院系为名义定期邀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财务咨询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或业务骨干到学校以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的感性认识和审计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学课程的改革,逐步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围绕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订单培养,探索审计学课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石爱中.审计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3~5.

[2] 徐绍祥,王丽.基于会计教育目标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86.

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246

1 引 言

“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就是为了满足培养审计助理职业岗位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但是,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应试轻能力的痼疾,甚至有些院校认为审计无用而大幅缩减审计课时,导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从事审计助理工作入职过程缓慢、学校的教学与职场的审计知识与技能运用相脱节的现状,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因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革传统的“审计基础与实务”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2 原有“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一方面要为会计专业的人才提供必要的审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提供基本的审计技能。而不少院校开设审计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审计理论知识,而非专业的审计技能。

22 课程课时少,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目前,大部分高院校没有开设审计专业,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里开设“审计基础与实务”这门课程,有的院校将其定为专业核心课,有的则定为专业选修课,安排的授课课时也各有不同,大多是安排在一学期,每周2-4节课时不等。从这样的安排来看,通过一学期的短短64节课时就想让学生掌握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技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只有在掌握审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案例练习,配上审计单科实训,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目标。

23 重会计考证和技能比赛,轻审计教学

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重头戏在于考证和技能比赛,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和初级会计师证书的取得比例作为最终的目标,以培养拔尖人才参加全国、省市会计技能比赛获奖作为招生的宣传、炫耀的资本,学生自然也是对考证课程、技能比赛课程分外重视,而审计课程曾一度被会计专业边缘化,课堂上简单介绍审计基础理论,没有配套的审计实训课程,更没有审计模拟实验。笔者调查得知,有的院校领导居然认为“审计无用论”,原因是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人数很少,殊不知,审计学好了,对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会计岗位的专业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4 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单一

不少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死板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就合班授课,一个老师管百来号人,加上很多高校毕业出来的年轻教师缺乏审计实战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没法提供生动的审计案例,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本来就不爱学习,对于枯躁的审计理论更是不感兴趣了,一学期学下来,学习效果非常差。

25 教材滞后,教学考评制度随意性大

市面上的大部分审计教材的编写都是理论性较强,每一章节没有案例或仅有少数案例,教师在上课时引用案例不足,或者案例都是源自国外的引用,让学生感觉非常遥远,这样一来,授课就成了形式,为了会计专业课程的完整性需开设审计课而开设,不少院校将审计课定为专业选修课,而非必修课,任课教师对于选修课的考评随意性大,以开卷考或者非考试形式随意考核,而不以学生掌握了多少审计技能为考察对象。

3 基于云课堂在线教育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改革思路31 教学手段上引入云课堂在线教育

基于云课堂在线教育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改革思路的亮点是教学中引入了云课堂在线教育平台。云课堂是目前兴起的一种教学平台,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以教师创建的课程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课程学习、消息推送、课件、视频、资料、测验、讨论服务。任课教师在云课堂的电脑端界面创建“审计基础与实务”这门课,将班级学生加入进来,将一些PPT课件、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等资源上传,及时分享给学生,学生在手机上下载云课堂App,就能随时随地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慢慢把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下次课的课件、视频,课件中穿插前置作业,教师在预留前置作业时,可考虑将审计的基础理论、方法包含进去,也可布置一些讨论题,比如销售与收款审计的关键点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课前资源后直接在平台上提交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计职业判断能力。教师检验学生是否观看了视频的方法就是看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然后教师分析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而决定怎么安排课堂时间。如果前置作业完成得好,教师可不再重复讲解枯燥的理论,而是把时间腾出来分析有趣的审计案例,通过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互联网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使得教学不仅仅是学校、教室、黑板、粉笔,一切皆可线上。

32 “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设置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 “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导向,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基础,以培养实用性、应用性的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审计实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注重工学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审计实际动手能力、审计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

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改革,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审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审计实践能力培养,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好适应审计工作岗位夯实基础,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改革“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下,以注重培养学生审计实践技能的前提下来设置审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把审计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尽量前移至云课堂平台以课件、视频形式自主学习,课堂上增加审计实务的操作,更加注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审计职业的兴趣,按照表1所示进行审计实务课程内容的改革。

34 建立以学生审计实践工作能力考评为核心的审计实务课程考评制度 由于审计课程的特殊性,适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而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根本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基于高职院校培养审计人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宜建立一套以学生审计实践工作能力考评为核心的审计实务课程考评制度,云课堂平台上有签到、讨论、头脑风暴、提问、测验、作业等功能,可充分利用起来。可设定审计课程成绩=一键签到3%+课堂表现7%+讨论(头脑风暴)10%+提问10%+课堂测验10%+期末考试60%(理论成绩30%,审计实务案例分析30%)。

35 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按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在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审计实务课程的教材建设。在参考国内外优秀审计学本科教材和高职高专优秀审计实务教材的基础上,在参考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上,以新颁布的审计准则为基础编写一本以审计实务为主的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色的审计实务教材,为高职院校计实务课程的改革打下基础。

36 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审计实务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逐步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和国有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不断拓展合作的宽度和深度。将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和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审计实务课程的感性认识和审计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知识和能力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能动。本科毕业生必须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即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讲,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制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能力等。 

    综上所述,笔者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会计通才。 

    二、改革专业设置 

    我国原来会计学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面对着企业经营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适应性差和后劲不足的缺陷。这也是会计毕业生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仍嫌不足的原因。国家教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了专业设置,要求只设一个会计学专业。但有些学校还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认为欠妥。为了使会计毕业生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可以有所侧重,如设立财务会计专业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和审计专业方向等。但不宜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因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即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则要通过考试予以认定。再说,注册会计师只是为民间审计服务,社会还需要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显然审计专业方向比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涵盖的内容更广泛。 

    三、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都注意到通才教育,即不论哪一门理工科,一律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学习一定的课程。我国现在的课程设置是按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五大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学科课三类。每一大类课程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会计本科课程设置的具体设想如下: 

    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体育、心理卫生、心理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当代科技概论、哲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环境与自然、美学原理、诗词名着导读、音乐书法绘画欣赏、世界文化学、文献检索、中外历史研究等。 

    相关学科课:财政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统计学、运筹等、企业管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保险、国际投资、市场营销、价格学、价值工程、证券与期货、经济地理、广告学、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概预算、组织行为学、调查原理与方法、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应用文写作、外贸函电、人事管理等。 

    专业知识课可分为一般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 

    一般专业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政府及非营利单位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概论、会计实验、专业英语(含会计、审计、管理、商贸)、会计电算化、会计史、专业比较会计、财务管理学、珠算等。 

    专业方向课: 

    (1)财务会计方向: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保障会计、会计理论专题等。 

    (2)理财方向: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学(含会计报表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电算化等。 

    (3)审计方向:高级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电算化审计、非审计服务、会计制度设计、审计案例、审计理论专题等。 

篇9

二要持续开展会计诚信教育,推广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当前,会计诚信教育还存在较大缺陷,从教育内容上看,包括会计法制教育、会计专业知识教育、会计职业教育等方面,其中以会计专业知识教育居多,其他教育相对较少,而且多为应急性教育和非经常性教育,各种资格考试的内容也多为会计专业知识;从教育对象上看,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而从深层次看,教育对象更应包括企业管理者、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以及有关的政府人员;从教育方式看,现有会计教育主要是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涉及会计诚信的一般是警示教育,而受众面更大的则应该是大众面的宣传教育,当企业会计准则给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时,会计诚信教育的地位也更加重要,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此外,推广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建立诚信档案的方式具有内在的约束力,可以促使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真实公允地进行选择。

三要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可靠性,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由于审计工作难以避免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也难以确保管理者提供的财务信息一定真实可靠。于是,公众的期望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之间的差距使注册会计师承担越来越大的风险。在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取舍过程中,有的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成本简化了审计程序,使出具的审计意见存在很高的风险性,也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失去了有效保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要促使广大执业人员树立起现代审计意识,学会现代审计技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后续教育,通过提高注册会计师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其独立性和执业质量,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可信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篇10

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会计师除了准备财务报表以及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企业间的合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在财务方面的应用、税务战略以及很多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会计专业领域涉及面广:鉴证,审计,税收,公司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破产清算,法务会计,预算制定,商业咨询等等都是会计专业将要涉及的领域。

课程设置关系型数据库、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税收基础、统计基础知识、经济法律法规、会计基本技能、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政府与非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一)外部监管对银行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金融环境也日趋复杂多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混业化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对银行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银行高管层对于内审人员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对于现代银行的内审人员,高管层赋予很高的期望。不仅充当合规文化的促进者、风险管理的预警者、经营管理的客观评价者,而且是管理决策的参谋者、先进经验的传播者、业务利润的增值者等。

(三)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也给内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新的业务、新的产品不断地涌现,不仅要求内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而且,随着银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内审人员的传统思维模式、审计手段均提出更大的挑战。

二、银行内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专业知识

1.职业基础知识。指通过普通的国民教育所获得的基础、广泛的一般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审计、经济法、信息技术、应用文写作等基础知识。

2.职业应用知识。指在执行具体的审计业务时,为达到最恰当有效的实务标准、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所必须具备的综合应用知识。

3.职业环境知识。指内审所涉及的制度、准则、法律、政策及所属行业的特殊业务知识。

(二)职业技能

1.职业判断能力。指内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断或选择。它是内审工作的精髓。

2.逻辑推理能力。指内审人员应查找审计对象中数量之间、时间和地点上的逻辑关系等来发现审计中存在的疑点和问题。

3.压力管理能力。内审人员不仅要面对工作量的压力,工作难度的压力,业务水平的压力,还要面对人际关系的压力。

4.系统思考能力。内审人员需要能够根据全局要求,系统分析各环节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流程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

5.问题识别及解决能力。审计发现的问题常常背景错综复杂,内审人员要具备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协调各方关系,准确把握反映问题的方式、范围和程度,提出妥善的处理意见。

6.沟通能力。内审人员需要运用良好的沟通能力,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倾听,避免禁忌,在不断的沟通中寻求审计价值的实现。

7.团队合作能力。内审工作需要依靠内审人员的集体智慧、分工协作、积极合作、无私奉献才能完成。

8.时间管理能力。即更有效地运用时间,内审人员应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时间,把所见、所闻、所感综合在一起,通过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评估,把握事情的实质和关键。

9.冲突管理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冲突管理能力。

10.持续职业发展能力。内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强化学习意识,切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持续学习,充实自己。

(三)职业特质

1.独立性。它是审计的灵魂所在,能够赋予审计活动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2.客观性。指内审人员必须公正、不偏不倚地发表审计意见,避免任何利益冲突。

3.诚信。指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廉洁、正直,不应歪曲、隐瞒事实,不应以权谋私。

4.坚定。面对重大压力时,内审人员不应影响职业判断,在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上,应坚定不移、决不让步。

5.敏感。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超越于其他职业的敏感性,通过发现内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时刻提醒管理者,帮助他们保持高度的警觉,避免风险的发生。

6.审慎。审计人员必须有谨慎的怀疑态度,不轻信不盲从。

(四)审计能力

1.获取审计证据的能力。随着审计能力的提高与审计经验的积累,内审人员应具备获取完整的审计证据的方法与技巧。

2.分析问题的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

3.撰写报告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独立撰写审计报告。

4.培训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培训能力,将审计经验或自身擅长的专业能力分享、传授给其他审计人员。

(五)资格及经验

一般讲,对学历、专业资格及从业年限等要求因行而异。

三、提升银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及途径

目前,各家银行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层差不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较单一,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财务或运营会计人员,有的习惯以传统的查账方法来审计。二是有的内审人员缺乏全局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审计评价就事论事,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和作用的发挥。三是内审任务与内审资源不足的矛盾较突出,后续教育培训与知识更新有的没有落实到位。为适应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亟待提升银行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途径。

(一)提高内审人员的入行门槛,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结构的内部审计队伍

要改变银行对内审不够重视,内审人员配备素质相对不高的状况,引进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技等学科的专业人才,构建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复合型、具有实践经验的内部审计队伍。

(二)加大内审队伍的交流学习力度,提升审计能力

一是实行交流任职的方式,内审专业技术骨干分批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增长才干。二是实行轮岗轮调制度,加大交流力度,拓宽内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篇12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在完成中职生涯学业后,一部分学生直接就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继续升造,特别是要将理论与技能系统学习的学生,但中职高考复习的时间短、任务重,为能通过对口招生高考考入象牙塔——大学的殿堂,就必须要经过系统性、针对性、有效行的复习。本文就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以笔者经历,结合广东省高职院校对口招生的考试大纲要求,谈谈中职高考复习的对策与方法。

二、中职对口高考复习对策与方法

(一)熟读招生要求,坚持以教学大纲为准,以教材为本

以广东省对口招生为例,从确立高考班起,要结合各高职院校的招生简章、学生报考学校的意愿及考试大纲要求,在进行辅导时,一定要坚持以高职校的考试大纲为基准,以专业教材为基本的原则,扎扎实实结合考试大纲的考点,有筛选性的对教材的每一章考察的基础知识和重难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切忌脱离考试大纲,脱离教材盲目地讲授知识点,购买辅导资料;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往年高职校的高考试题和出题方向,研究出适合学生复习的题型。例如电子技术基础这本书中的晶体管基础知识、单管及运算放大电路、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中,在往年的试题中,无论在基础类型题和计算题,都占据一定的分量。

(二)重构知识体系,精讲多练,各个击破

中职辅导教师要结合教学考纲计划、考点重难点,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的整理,将考点作精辟性的讲解,在进行考点复习时,要各个击破,将各个考点有条理性给学生理清、整顺,让学生通过考纲要求,加深对知识点的回顾和理解,认真整理考试笔记;同时,指导教师应该根据考点针对性的作基础训练,结合训练方法,然后举一反三,有进阶性的加强训练。一来可以通过训练,发现学生对考点的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三来可以不断改进复习手段,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个击破的复习。

(三)重视模拟试卷测试、时间,注重试卷的讲评

无论是普通高考还是中职高考,都有规定的时间和考试真题,在平时的摸底考试或者专题测试,要结合往届考题类型和真题,进行设计题目,严格按照高考的测试环境和时间进行模拟测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高考避免怯场的训练,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整个考试流程。

结合模拟考试的测验后,试卷的评讲不容忽视,它是考核学生对知识考点的掌握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与否和复习效果的途径,通过试卷评讲,一方面找出学生做错、分析失误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暴露学生薄弱点,指导老师要在讲解过程中,要多角度、多渠道的联系相关考点,融会贯通,以总结性、对比性的角度去贯穿知识点,引领学生优化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四)理论实操多元化训练

在广东省中职高职高考中,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分综合理论和专业技能实操考试。在训练时,要多样化、多渠道的练习。在综合理论方面,要严格结合考纲内容和往年真题的类型,诸如填空、选择、判断、简单、作图、综合分析、计算等多种题型,在平时训练中,可采用课堂练习、专业测试、模拟综合测试等多元化的角度进行训练学生,也可采用口头方式、书面方式、互动形式训练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技能实操方面,扎实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电路的操作中去,例如装配可调电子直流负载的制作与调试中,学生要掌握基础元件的识别与检测,仪器使用与检测,故障点分析等专项技能的能力。而这些训练,教师就必须在进行专题知识讲解中,要融会贯通在一起,把理论和实操密切结合起来。

三、总结

中职高职高考是对于中职生继续深造另一条出路,也是人生道路中的一个关键关卡,而对于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文化底蕴较为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指导教师要结合中专生的特殊因素,寻找各种复习手段,各种训练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肯学、愿学、主动去学,培养他们的复习兴趣和复习方法。

作者简介:潘楚加(1986.3—),男,广东陆丰,大学本科,助理讲师,电子通信方向;谢巧佳(1986.4—),女,广东河源,大学本科,助理讲师,通信专业方向。

(上接第130页)并要求被审单位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承诺,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又如被审计单位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拒绝、妨碍检查,转移隐匿有关资料、资产,这是被审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审计部门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被审单位责任。对于上述情况,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法》等有关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或对报告反映内容进行限制,以避免被转嫁的审计风险。只有责任分清,才能避免审计中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一是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审计技能和政策水平,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二是经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达到遏制审计风险的目的;三是审计部门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繁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