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历史思维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历史思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70-02

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其还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1.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师未能正确认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历史是文科学生高考科目之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历史科目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且由于历史不是理科学生的高考科目,因此高中理科学生一般不重视甚至不开设历史科目教学。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的环境下,高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新要求了。现代教学理念不仅要求高中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它还要求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构建更高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不仅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并还能够获得更高的综合能力[1]。

1.2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未能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从而想要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立竿见影。此外,一些教师不能够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相互融合,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不够科学与深入,进而使得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不够系统与全面。不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历史知识,其还可能让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2.1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需要在老师科学的引导之下逐渐构建历史思维。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一般可分为敏捷型、缜密型、变通型、深沉型四种思维类型。这四种思维类型能通过锻炼而相互融合,即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锻炼而兼具其中几种思维类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向融汇兼具型思维能力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构建更加灵活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班级学生的年龄、性格不同,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同,在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构建,以帮助学生历史知识的个性化发展[2]。

2.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内容较多,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学好历史知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进程,逐步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逐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主要是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历史知识概括能力、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历史知识判断能力、历史知识评价能力、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历史知识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合理安排各个阶段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一般情况下,高一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高中历史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历史记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在高二时期,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储备,学生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历史思维方式,因此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高三阶段,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已经相对较为丰富,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深层次的历史评价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随着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由浅至深,由简至难,不断积累与深化,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构建效果更好。

2.3创设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情境。情境教学已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且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建历史情境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培养十分有利。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再现历史情境,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能够直观历史,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简单明了。此外构建历史情境,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构建历史情境,不仅有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其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更好的培养[3]。

3.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要,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历史,且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并积极探究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改进方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篇2

一、高中历史复习现状分析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发生事件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因此历史的学科性决定了知识无法再现,留给后人的遗迹也未必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很难再现知识的主体,这增强了复习的难度。历史事件以时间为发展脉络,包括社会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等要素,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如果没理清事件发展线索,就会造成错综复杂、盘根交错的混论思维,这是学生复习困难的又一因素。当然还有学习兴趣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效率低、耗时长等情况,而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冷菜热炒、毫无新意、毫无突破的情况,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教学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不利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思维导图的涵义及作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可视化工具,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模拟大脑的思考方式,外显人的认知结构,因而也被称为“脑图”或“心智图”。它吸收了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生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成果,利用直观的图形表达人们大脑中隐性的知识、概念等,用发散性的分支体系建立起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忆、思考。近年来,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且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历史知识的复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历史复习不是对已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记忆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综合重点、难点和其他零散的知识点,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丰富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认识,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思维导图引用到历史复习过程之中,既能解决平常复习过程中存在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等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复习效率。历史教师需要借助思维导图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全面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指导学生更加轻松、高效地完成历史复习任务。

三、实例说明思维导图的作用

接下来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为例,通过对比传统复习方法和思维导图复习策略说明思维导图在复习过程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

(一)思维导图呈现的是关键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

学生的复习任务是对这节课或者这个专题老师教的内容进行识记,传统历史复多是在课堂笔记的基础之上进行背诵,而传统笔记大多以文字形式呈现,逐条记录。如本专题的复习要点如下: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概念2.原因3.标志4.过程5.表现6.影响

(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2.主要途径3.地点4.代表性企业

(三)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1.原因2.著名实业家3.代表性企业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12一1919年)

1.原因2.表现3.结果4.影响(近代的地位与作用)

(二)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年)

1.原因2.结果3.认识

(三)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1.原因2.结果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命运及两面性

1.命运: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

2.的两面性:革命性、妥协性。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1.发展不平衡2.发展困难

(三)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推动因素2.阻碍因素3.认识

从这份笔记可以看出,这一专题内容多、细、杂。按这一思路复习,学生难以认识重点,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单一的文字表述,无法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造成复习效率低下。

下面我们再用思维导图进行这一课时的复习。首先,确立一个中心主题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然后据此主题的主要内容向外扩散,包括发展过程、特点、地位作用、影响因素,等等。

(二)思维导图有利于构建知识点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历史事件的发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则复杂的文字表述难以在第一时间理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思维导图利用简单的线条就可以说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且视觉冲击力是直观和快速的。如思维导图一目了然地看到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而且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可以找到实例。

(三)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一次创作的过程,也是思维扩散的过程。这并不是简单的画图,首先要思考几个内容,中心主题,分支主题,分支主题的重要程度,与中心主题的关系,等等。

必须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确实给历史复习提供了一个好方法,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或者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复习。如何实现历史复习的高效率,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篇3

区别于传统历史教学中的通史式教学法,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是新课改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历史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了历史发展的深刻线索,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历史知识学习;

2.实现了历史不同版块知识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但是广西于2012年才实施新课改,对于专题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很陌生。如何在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充分探究和反思,总结出几点经验,希望能给教学困惑中的历史同仁更多的建议和启发。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认为教师应当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培养他们“会学历史”的能力及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逐渐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这个专题时,我在开始就为学生列出了两条主线:

1.列强不断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军民奋勇反抗,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为维护中国不断做斗争。

然后在课堂上有效“放手”,安排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然后派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小教师试讲”,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总结历史知识、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二、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一门学科,同时也应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现实生活服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素质教育理念。

在进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章知识的学习时,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今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那么你们都感受到了哪些全球化成果呢?好的影响和不良影响都要举出一些例子。学生兴致高昂,积极融入讨论中:好的成果就是地理距离不断缩小,世界人民交流频繁,地球逐渐成为“地球村”;不良影响则是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引起民族矛盾……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各种表现,加深了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点。

总之,高中历史新课改既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也是不断促进教师成长,培养学生良好历史思维品质的重要机遇。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新课改精神,以积极、热情的状态投入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为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历史思维品质和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细致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通过一些具体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发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比较活跃,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握这个重要的时期,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不但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要提升其探索能力。

一、历史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出现知识面不够广的问题,就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从而难以游刃有余地讲解历史知识点,这就会出现讲课不生动,难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身历史知识的储备,例如,在讲世界史中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知识点时,历史教师如果没有对政治经济学相应的知识加以学习与掌握,就会使得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历史知识时出现难以解释清楚其中深刻内涵的情况,从而使学生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要加强知识储备。教师可通过定期举行相关的知识培训,来丰富知识储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历史感

作为学生应该有深厚的历史感,可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在沉重的应试教育框架中只是喜欢历史,但对历史课程提不起兴趣。要想改变这种矛盾的局面,高中历史老师应该将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观念相互融合、合二为一。可通过图书、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接着从学生熟悉、经常交流的社会热点或热播讨论的影视题材切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后还要对所讲课程进行延伸,布置并安排相关任务让学生主动完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话题的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例如,电视剧《甄执》,讲述清朝雍正年间,美丽善良的甄执右桓霾悔鲜朗碌牡ゴ可倥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教学时老师就可以把这部电视剧融入清朝历史的讲解中,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选择上,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知识难点来进行,使学生能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历史思维能力。比如,高中教师在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节内容进行讲授时,可以根据其中“西周宗法制”这一知识重点设计一些较为浅显且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如“宗法制的内容核心是什么?”“宗法制有哪些特点?”等,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能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高中历史教学老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体验,把历史学得更透彻。教师不需要讲得太满,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学习、探究,学生可以直抒己见、主动思考。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领悟会更加深刻,还会得到不一样的启发和收获,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问、困惑进行引导、开发、小结,让学生豁然开朗。这种主动性发挥会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自然而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分辨对错,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世界有更充分的认识,眼界更加开阔。

篇5

1.历史理解

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时,理解历史是认知历史的核心,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理解掌握之后。

比如,在学习英国绥靖政策时,有学生进行探究: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已崛起,对于欧洲的利益、海外领地等已经开始产生威胁,而英国并没有立刻参与法俄同盟,而是在德国明确威胁英国的利益之后才加入同盟进而形成了三国协约,可以说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一种表现。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以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将知识点联系到一起,明确英国颁布的绥靖政策不仅是一种时政形势的体现,而且也是一种习惯性的政策,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英国绥靖历史问题的理解。由此可见,高中生要想对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关键在于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历史关联,方能不断扩大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便于培养更深层次的历史推演思维。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属于逻辑推理的一种,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主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除了演绎推理之外,逻辑推理还有归纳推理,两种推理模式充分凸显了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演绎推理对于构建高中生历史思维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体现:

(1)展示与验证规律:在学生的认知中,演绎推理往往由简到难、从抽象到具体。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一系列事件、人物、思想等加以理解,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历史情感,构建正确、科学的历史认知体系。(2)通过演绎推理更新旧知识:若演绎论证的前提被指出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则需要对其推理的前提加以修正,这就是逻辑学中常提到的归谬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谬法进行历史学习,有助于及时发现已学知识体系中的错误之处。(3)通过演绎推理,有利于建立历史知识联系,便于扩大学生的历史认识。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甚至发现一些之前没有认识的东西,但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否到达这一层面,则成了学生之间思维差异的一种体现。

二、在高中生历史学习中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1.对历史逻辑给予尊重,并且确保学生思维准确

任何演绎推理,都是在尊重历史逻辑的条件下开展的,学生的推理务必与客观规律、常识相符合,简而言之就是演绎推理不能偏离客观的历史事实。

例如,在讲授关于青铜鼎的用途时,学生可以大胆推论:古代用于加热食品的器皿就是食器,而在我国考古中所出土的青铜鼎,发现其中装有熟肉,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商朝的青铜鼎就是一种食器”。从这个推理过程来看,学生提出:用于加热食物的器皿属于食器,这点推论与常识相符合,前提正确,那么推理的结论也正确。此时,教师就要展开更深层次的教学,远古的陶鼎虽然属于烹饪器皿类,但是发展至商代后,这种青铜鼎则主要被用于祭奠,属于祭祀礼器而非常用食器。这样一来则明确了学生的推理过程,可能将历史差异忽略了,从而得出错误结论,通过这种推理方式,加深了学生对青铜鼎的认知,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2.多角度推论,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

在历史学习中积极运用演绎推理,在此规则中一组前提对应的结论只能有一个;但是对于学习历史的学生而言,某个历史事件很可能会出现几种结论。历史认识有辩证性与多维性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反复推理,最终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时,首先让学生推理:民族的内部争斗停止、一致对外提示民族意识的觉醒,而“”后国内的各派势力逐渐消停,并展开团结抗战;得出结论:“”之后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这一现象是基于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前提下,这一非偶然,属于日本蓄谋已久,然后再进行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起点”进行再次推理。最终基于一个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展开推论,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及后果。

篇6

历史学是人类传承的根本学科,由于其特殊性而广受关注。但是关于这一门学科的授课至今还不算做得很好,很多老师只会搬读课本,而致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兴趣,甚至根本记不住,这样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连朝代都分不清了,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本文就这一现象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一定研究,围绕这一论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历史经过一定的沉淀,时间的冲刷,已经越来越淡出我们的视线,只有把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赋予其新的活力,能被大众接收。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带领很重要,一个饱含感情、贯古通今、幽默生动的课堂是很多学生想要的,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具备的。怎么把陈年的历史用现代的形式表达出来,继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做的是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结合时事、当下的政治环境等社会信息,运用历史的观点讲述、评价,从而引出讲课的主题,带引学生从课堂中运用历史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当今的社会现象,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能培养其借古鉴今的能力,使其印象深刻,从理解中牢记历史。

另外,课堂上一些必要的讨论也是提起学生兴趣的另一方法。但是,这里的讨论并非是对课本历史大事的讨论,而是跟历史相似的时事热点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观点,然后切入历史的话题展开讲课。学生在经过讨论之后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根据得到的信息反馈到课堂,增加师生的互动,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堂是一种探索,增加其思考的频率。

二、合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对历史的阅读大多数停留在背诵的阶段,很少有到达深入思考研究的层面,这样既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也会使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产生负重感,认为这是累人的背诵活。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阅读能力,适当指导学生应首先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对历史的理解才能把历史当作一门真正的学科,领会到其真正的社会作用。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组织归纳书本内容,即用自己的话讲历史。概括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开始,要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学会概括。另外也可让学生尝试讲课,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形成良性竞争,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突破老师一人讲课的模式。这样的形式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其首先对书本所讲做了一定了解,通过讲解加深,最后老师总结,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的重视以及因材施教

教师通过日常对学生的观察,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对不同的学生尽量做到个体差异教学,综合全体学生的水平进行总体上的思维能力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能够很好地发掘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很多学校因为教学的压力、升学率等原因,要求老师限时完成课程教学,而老师也迫于压力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导,只能大致上完成教学。在对于学生总体教学的过程中其实也可以发现个体的差异,老师更应该细心留意,做到口到心到,积极教学。

四、利用历史材料发散思维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世界史都有大量的史料史实,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如越王卧薪尝胆、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等故事,可以运用材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对材料进行讨论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惯性思维。在这个过程,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一切,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理解分析材料,从而发散到历史学的社会作用。

同时,要主张学生学会反面思考,即从教材的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尝试站到对立面去重新认识史实,这一做法往往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有趣事情发生。学生的观点由此也能得到提升,不再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让历史真正为现实服务,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善用历史。

老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一个中心展开思考联想,而辐合思维刚巧相反,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对各种思考想象结果加以理解分析,最后得出最佳结果的思维过程。老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思维的收合,避免学生天马行空最终回不到现实。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相象力则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想象的重要性。而对于历史这一个学科来说,最需要和最缺乏的都是想象,因为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世界里,我们读史,但是不加以想象是无法在脑中形成体系的,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水过鸭背,不知所云。之所以缺乏,原因也很简单,历史对于我们后人来说,简单地说就是一纸文字,要能通过文字想象刻画当时的情景情节,了解事件当中的情感恩怨、来龙去脉其实并不容易,所以想象力固然是缺乏的。这里面就很考验老师了,想象力各人不同,甚至老师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想象力,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就需要借助一些图片、电影、古诗词、歌曲等比较实在的形式结合文字,由老师带领学生通过文字对历史进行描绘讲述,完成想象到创造的过程。

【结语】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决定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高低。只有做好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教育才能引导其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现象,才能从学校的学习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在往后的社会工作里,一个人也需要利用史学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问题、工作上的问题等等,可以说,这是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历史教学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7

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阶段,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比较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实质性意义。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1.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着积极作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要能充分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策略实施层面来看,首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多样化的培养,对高中的历史教学要能够在深度上有所加深。如果未能使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就要指导学生对历史概念加强理解,并对历史史实进行综合性的概括,指出其本质。

2.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培养,对学生求异性的思维能力培养给予充分重视。这是逆向的创造性思维,在特征上主要是采用不同常规角度及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所形成的思维。对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解放学生的思想。

篇8

历史教材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顺序编写的,条理较为清楚。然而,教材毕竟是平面的,为了适应一堂课的教学需要,其章节篇目较为细化、繁琐,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历史事件中断或分散的感觉。如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第一次后开始解体,然而解体的过程如何?什么时候彻底解体?教材没有明确交代。而这一内容对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历史教材虽然引用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但限于篇幅,它不可能直接引用有关原理加以论证、说明,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西方,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西方国家日益走向文明、发达、开放。而四大发明的发源地――中国,却逐步陷入保守、落后的深渊,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欧洲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意大利,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却远远地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其原因也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发现隐藏在教材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基于教材、超越教材,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发掘大纲和教材的潜力,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能力,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理性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新:指思维品质的多样性、创造性

篇9

2、合理指导学生阅读与思考

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掌握主要是背诵,几乎很少有人可以达到深入思考的层次,这样的教学是不够深刻的,也不是教学的目的,只会背其道而行之,增加学生的负重感,单纯的背诵更不能起到对学生思维能力锻炼的效果,同时也不能加强阅读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使其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或者是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总之,要将阅读和理解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将其当作一门学科认真学习,领会到其真正的作用。除此之外,适当的归纳也可以起到学习历史的效果,不一定是按照课本的内容记忆,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记忆历史,这种概括的能力也是对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可以让学生自由演讲,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加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将强对教学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仔细认真的观察,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因材施教,对待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最后才是综合全体学生的能力展开思维能力教学。这不仅需要加强对教学的重视,更需要老师发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这对学生历史性思维的调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能仅仅是考虑升学率与教学的压力等客观因素,要重视对每一个学生的引导,不能因为教学任务的要求大至完成教学,因此需要老师细心留意与积极教学相结合。

4、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引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资料,在这些历史资料中有很多故事都是生动有趣的,比如卧薪尝胆和岳飞刺字等,老师可以运用这些故事与材料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更好的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可以展开自己的联想,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尽量的主张学生从反面进行思考,主要是要从教材的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从对立面或者侧面认识和学习历史,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料之外的收获。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历史课本的知识中提炼出重点,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运用历史。对于历史故事的想象其实非常重要的,很多历史多数是没有图像或者影像资料的,更多的只是来自于文字的考证,对于过去发生的故事,不能仅仅是从文字中学习和了解,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想象过去这些发生的故事的情景,这样来学习历史,才是对历史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老师需要尽量的找一些资料结合文字展开教学,实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10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能力更是人类智力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现有的历史教学条件下,应从挖掘思维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着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历史教学提高思维能力方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14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76 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能力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高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在从事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挖掘思维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正常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阵地。因此深钻教材、了解学生、优化教法是直接关系到上课效果。所以挖掘教科书中含有的本质和精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挖掘书本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规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把学生带入深层思维的前提。

例如:必修一(2007人教版)《运动》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发生内讧,运动会失败吗?会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吗?这个问题涉及历史事件本质属性,所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学生从封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镇压、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认识到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要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内驱力组成,即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18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需要创造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要学生经历一番思考,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学生才会迫切的想掌握它。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熟悉教学内容,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有一定差距。这样才能很好的创造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完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把课后的学习延伸“为什么在当时两个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女子轻视的看法如此接近?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唯物史观,事物存在决定意识,学生很难理解。它与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把该问题分解成这几个问题: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处在什么社会?2原始氏族社会先后经历哪几个阶段?3母系氏族社会为什么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4在奴隶社会在生产方面男人或女人,谁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很好激发了学生思维兴趣,从而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创造思维,而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更离不开创造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145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来着手。

(一)在历史教学中传授学生创造学习方法

根据一些实验学校的经验,我们一般从三方面着手:1、是在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联系。引导学生把前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习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将它与前三课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中央集权是怎样发展、怎样一步一步强化的。2、是中外历史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例如:当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时联系当时我国正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时。这样也为后来讲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作铺垫。3、是课内外联系。课内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强,要和我们课外的实际结合才可以很好的把握。例如:在讲授经济全球化时与实际结合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样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1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高中历史教师应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在教学中创新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式思维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为重点,只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本外的知识很少涉及,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以知识记忆为重点,重点考察学生的记忆力,忽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辨别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更无法培养创新意识。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非常不适应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大众创新的观念,学校和教师应当改变陈旧的历史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知识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课堂中,运用创新式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同时,创新式思维还能够提升大脑的协调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创新式思维类别

创新式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思维方式,它能够打破学生禁锢的思维方式,以活跃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双向思维三种类别。求异思维是指以不同于寻常的思维方式面对问题,常常能够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求异思维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由因查果的思路,而是以果为依据,寻求因,最终得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正是体现了求异思维。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可以理解为求异思维的一种独特方式,在历史教学中作用巨大。逆向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反其道而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具有双面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非黑即白”的观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也有负面形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双向思维

双向思维是指不同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同向思维以外的思维方式。历史是一门具有可知性的学科,其具有意象远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对比现代与历史,达到标新立异的教学效果,就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双向思维可以让学生全面、完整地看待历史事件,变被动为主动,特别是将历史与地理、政治等学科构成全面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说明历史问题,能达到活跃课堂,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创新式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创新式思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采取一定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创新式思维的运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思想,对教师教学工作具有统领性作用,也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创新式思维,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为创新式思维运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辨别,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与重要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收集素材,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高中历史学习更易培养学生的因果思考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他们可以全面分析和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历史知识,丰富课堂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学习提供素材和依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学习关系中,教师处于管理者的地位,学生处于被管理的位置,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使得学生对教师往往有抵触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因不喜欢某一学科的教师,而不喜欢某一学科,导致该门课成绩不理想。运用创新式思维要求学生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好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还应当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中设置游戏,比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式思维。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创建创新型国家,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针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创新式思维培养的现状,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式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许大才 单位:安徽省含山一中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69-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也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是实践新课改理念的主要教学阵地。古人云“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近年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光是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

1.巧妙设置设问,开启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并非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质疑能否激思,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高而可攀、循序u进、富有启发的课堂设问,有利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也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

2.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教师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3.善用对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是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的桥梁,是揭示事物间的矛盾,把握事物内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方法。任何科学的认识都离不开比较,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由此而来的历史学科的思维特点更决定了比较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的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空定位非常严格。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性,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打破常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主题。但人们在思考、认识问题时,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倾向性心理准备,这种心理上的“惯性”,会严重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其思维活动处于休眠状态,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结果学习效率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经常改变教学模式,多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学习情境,还要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聆听学生“古怪”、“刁钻”的问题,以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

4.1 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大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探究,以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独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例如,讲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一课后,在分析了“当今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之后,向学生提出:“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促进世界和平,你理想中的世界格局是怎样的?”等,有的答案并非唯一,却饶有趣味、发人深思,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争论和探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