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09:20: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假如把一个企业比喻为一辆汽车,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这辆汽车的部件构成和运行规则,缺乏严谨的组织整合与制度约束,是很多中国民企(也包括国有企业)组织涣散、执行能力差、管理效率低下、成本及风险失控的主要根源。
经过20多年的成长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成熟,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何从战略高度,剖析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环境和方式,对于民营企业总结过去,寻找准确的战略定位,将企业做大做强及参与国际化竞争,有着深刻的意义。
民企决策:告别机会主义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了60%,安排城镇就业达到了75%,实现利税额的占有比例也达到了70%以上,从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但也应清楚地看到,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依靠机会或创业者的勤奋与胆识而走到今天的。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中国民营企业在战略、财务管理及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成为了制约企业成长和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尽快告别“机会主义”的思维导向,将企业发展做大的核心力量转移到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改善公司治理的轨道上来,是中国民营企业所要共同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机会主义”赢利空间已越来越小
在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历程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某些企业在经历快速成长后,又快速坠落。如国内知名民企南德集团、欧亚农业、爱多公司、农凯集团、德隆集团等。究其失败的根源,就是在公司战略定位上,对机会主义的热烈追随和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方面存有缺陷。而这些,是很多中国民营企业都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成熟与国家法规、资本市场、金融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机会主义”的赢利途径和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要实现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在决策思维导向上,及早告别“机会主义”的幻想,把企业成长发展的战略主题,转移到整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改善公司治理的轨道上来。
1、邵东民营经济概述
邵东通过实施“兴工强县”和“质量立县”战略后,民营企业在实现区域经济工业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邵东,民营企业是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区域内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加,五金、铝制品、打火机等行业繁荣兴旺。小五金加工业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年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邵东生产的铸塑打火机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畅销亚、欧、美等区域。
邵东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提供广大社会劳动人员充分就业的主要平台,占全县劳动人口的70%以上,在促进本地区社会和谐、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压力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近几年来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市场的严峻挑战:邵东产品成为劣质的代名词,民营企业遭遇了市场的冷落,区域经济先后被长沙、浏阳、宁乡等县市超越。邵东民营企业的未来前景着实让人担忧。
2、近年来,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与困境分析
近几年,受制于邵东地区软硬投资环境的约束,一些有实力的规模企业先后迁移到长沙地区发展。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上民企老板的职业素质与才能不高、思想观念保守等问题;另外,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原来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运作方式的缺陷也日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主要表现在:
2.1融资难是邵东民营企业最为头痛的经营难题
邵东民营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困扰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其症结主要有:
2.1.1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依然严重。出于经济责任的考虑,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从盈利角度来考虑,银行一般会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据不完全统计,中小民营企业所得到的贷款,尚不足银行年贷款总量的2%。
2.1.2 区域内相应的担保制度还不完善。担保公司数量少,且受制于经济环境和业务体制,提供的担保服务也是杯水车薪。
2.1.3 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盈利不稳定;另外,经营管理相对落后,使企业缺乏信用基础,这也加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
虽然,邵东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具体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这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关系融资”,随着产业升级,这种状况与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2.2传统的家族经营方式,使得多数民营企业缺乏长远战略规划
民营企业的发展,直接依赖于创业者的能力。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限于自身职业素质与管理水平,很难走出传统的企业治理模式。
2.2.1“草根”出身的民营企业,“先天不足”现象严重。多数邵东民营企业处于产业低端,常被后来者迎头赶上,陷入激烈的市场混战之中。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有2-5年就是明证。
2.2.2多数民营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仿制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惨烈。另外,在低层次的价格战中,面对不断上涨的物料成本,多数企业想到的不是转型升级,不是产品创新,而是强力苦撑,最终难免沦落于消亡的惨剧。
2.2.3“生存至上”,使得民营企业的“惟利是图”: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种耐不住“寂寞”的逐利行为,使企业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更不要说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
2.3 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尚待建立,限制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坎坷与艰辛的过程,但时间一般都还比较短,粗放的管理模式、一锤定音的主导方式,在创业初期使企业很好的抓住了市场的机遇。但是,当企业相对稳定以后,这种制度的缺陷就暴露无疑,主要有:
2.3.1在民营企业,力量就是权威, “一言堂”现象严重
老板的智慧、果敢在创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致使公司的管理运作以老板为中心,多数员工都被动的成了老板命令的执行者;有时号命朝令夕改,使员工任务难辨、无所适从。
2.3.2传统思维根深蒂固,宗亲观念强
在民营企业里,传统的亲情观念甚浓。企业“子承父业”现象普遍,一些重要的职位,也是由元老和亲友们占据着,导致有能耐的企业人才相继离职而去。
2.4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与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的邵东民营企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加强,但是企业人才使用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主导的“人治”管理方式致使民企人才流动率高达将近50%,这已成为民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4.1人才培养上,多数民企都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去培训新员工,更不要说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员工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其忠诚度与企业凝聚力可想而知。
2.4.2人才管理上,老板习惯于创业时的激情,不愿放权,对企业的规划与管理往往一锤定音;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使专业人才多是束手缚脚的,体会不到职业的成就感。
2.4.3人才使用上,在多数民营企业中,专业人员经常被动的扮演救火员角色。这样,不仅不利于他们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也不利于锻炼和提升其业务能力。再者,民营企业中看重的是亲友团,对于“外来者”总是不太放心,使他们常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2.5 各级政府的服务举措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邵东政府在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和提高机关办公效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调控上的偏紧政策,传递给民营企业巨大的压力,政府在相应的服务上却并没有取得多大的实质进展。
2.5.1在经济层面上,政府在某些方面对民营企业管得太细,而在引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上为民营企业做得不多。
2.5.2各部门事关利益方面的考核、评比多,而在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治理方面,各部门说得多,做得少,综合协调性差,踢皮球现象严重。
2.5.3在政府经济决策中,关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为数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创新等问题,经常性被粗略的带过。
2.5.4区域内的一些基础物流设施有待于政府投资建设、完善。相对粗放的市场格局,混乱的物流企业竞争,使得邵东整体物流服务质量水平偏低。不论是在知名的邵东工业品市场,还是现在经济势头红火的中南五金批发城、廉桥药材市场,第三方物流企业屈指可数。
3、邵东民营企业的改革出路与发展方向研究
民营企业是邵东经济的主要支柱,解决其生存、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于促进邵东县域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在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改善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3.1 强化诚信建设,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民营经济作为邵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要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就一定突破其融资难的问题。
3.1.1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诚信经营,为企业打造出良好的无形品牌;充分利用政府、银行的监管,适时对企业进行信用考核、评级,促进企业的规范运作、良性发展。
3.1.2不断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政府首当其冲,应大力支持成立担保组织,支持设立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
3.1.3加快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应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建立邵东民间金融市场;积极转变银行的服务观念,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不断创新服务品种。
3.2 制定品牌战略,积极实施企业长远发展规划
企业的发展战略,事关民营企业的未来。只有科学、合理的进行企业战略规划,才能保证民营企业健康、良性的持续发展。
3.2.1实施产业升级,走以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邵东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产业低端,竞争大,只有靠科技、靠创新才能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领域。
3.2.2 积极实践品牌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是实现企业财富增长的主要载体。高品质、受欢迎的产品,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民营企业,借助品牌战略,可以改变原有的市场形象,以有影响力的合格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2.3 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明确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团结员工,着眼长远,努力奋斗,积极创造民营企业独特的品牌和产品。
3.3 经济发展要求,有步骤的推进民营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向转变
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但在现代市场环境中,应该逐步改变原来的“人治”模式。
3.3.1 加快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改变“一言堂”现象
民营企业能取得目前的成功,是与老板的果敢决策分不开的。但在企业走过艰难的创业期后,一个渐渐稳定的工作环境,就需要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来替代老板朝令夕改的号令,以保持公司正常经营运作的一贯性,使员工明确权责。
3.3.2 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逐步摆脱“上阵父子兵”的传统
“子承父业”,是民企的基本特征。在国人传统的亲情模式下,民企的平均寿命仅有3-5年。因此,很有必要转换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立足于企业发展,逐步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施“能者上,庸者下”的现代管理方式。
3.3.3 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决策与执行的有效分离
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公司机构各司其责,各尽其能,避免一哄而上。管理层应更多的关注企业战略发展,合理进行管理决策;而相关的业务活动则应交给执行团队去完成,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员工。
3.4 加强民营企业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
历尽坎坷的民营企业,在靠科技、靠创新谋求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人才就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在当今时代,没有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企业就会寸步难行。为此,民营企业应该迅速补上这块短板:
3.4.1 着眼长远,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
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变化,需要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更多的投入与规划,打造出一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创新团队。只有加强员工的培训与管理,才能使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4.2 清除陈规陋习,放手人才的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企业是老板的,也应该是所有员工的。只有真正解开这样的心结,才能彻底打破原来“任人唯亲”的陈规陋习。大力引进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合理使用并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才能,集思广益,就必然能使民企发展迈上一个更好的平台。
3.4.3 营造和谐氛围,真心诚意留住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应该着重于解决民营企业的人才高流动率:第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安全的工作平台,使他们在心里对企业有一份归属感;第二,逐步改善企业人才的薪酬水平,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第三,拆除心理上的隔阂和障碍,注重发挥员工们的聪明才智,团结其为企业目标而共同奋斗,以事业留人。
3.5积极转变管理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各级政府肩负着服务当地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对待作为邵东市场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应该多加重视,着力扶持。
3.5.1 鉴于邵东地理位置与市场情况,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周边市场环境,也应考虑更好的融入湖南整体经济的发展。
3.5.2政府应抓大放小,认真调查研究,协助行业协会、企业做好相关的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3.5.3政府机构行政办事应公正、公平、公开,一视同仁的对待民企、国企和外企,进一步挖掘并发挥民企在民众就业、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5.4顺应十一届人大关于机构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实践政府职能的转变,尤其是政府服务职能的建设与发展。
3.5.5加快邵东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培育并重点发展几个专业物流市场,以点带面,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成长,为民营企业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为民营企业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3.6 扶持并规范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民营企业之间的交流
作为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 邵东行业协会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行业协会肩负着推动本行业发展,维护行业秩序等使命,而现实中,它多是隶属于政府的一个机构,其地位、职责与使命还远不相符。
根据未来市场与企业的需要,政府应大力支持各企业协会的发展、壮大,并不断强化它在本行业中的指导、管理的作用,使其成为本区域民营企业和谐发展的协调机构,以及邵东产业规划、市场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作为广大民营企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行业协会,应积极响应行业内企业的发展要求,更多的为企业成员服好务,充当起组织、协调的平等中立者角色,加强与发达地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真正的成为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促进邵东地区企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3.7 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平台,促进有效市场信息资讯的充分利用
在现代信息社会,资源、信息的网络化定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子商务已经被认可为未来商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在这一方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应该联起手来,共同打造一个统一、协调的邵东公共信息平台,这不仅可以为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打开大门,也可以进一步促使邵东经济的开放。
邵东从事外贸出口的民营企业为数不少,相关民营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宽广的平台,将自己企业的产品、服务与形象很好的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壮大,也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邵东县2008/2007/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dtj.省略/index.htm,2009-8-25
[2]民营企业生存启示录. 省略/subjects.asp?subjectid=172,2008-3-21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使其从必要的补充地位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充分的展示了其高成长、高效率的体制优势,而且客观地预示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繁荣市场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由于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薄弱环节成长起来的,在其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制约其继续发展的障碍就显现出来。正确认识发展障碍并探寻发展对策对于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
1.障碍一: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状况。但近些年来大多数民营企业资金紧缺、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其一是直接融资难。民营企业难以涉足资本市场,同时,适合中小企业要求的其他直接融资方式比如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创业版市场、场外交易及各种产权交易市场等尚未建立或发育严重不良。其二是间接融资难。民营中小企业向银行的贷款需求因受到观念和制度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当然这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我国金融机构融资机制和社会宏观经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显而易见,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远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据统计在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只获得银行30%的贷款支持,而其余70%的贷款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所获得。
2.障碍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大多数民营企业普遍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经营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内涵是企业的经营理念,而企业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经营理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超前的经营理念会拓展并提升企业的发展层次;反之,滞后的经营理念则会抑制企业发展空间并限制企业发展层次。正因为如此,当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从实践看,许多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企业文化很有特色。周若炜2003年在对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文化被重视的程度非常低。民营企业家对“影响企业成功的因素是什么”的回答中,24.3%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企业家精神,14.1%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产品,9.4%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技术,11.9%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市场,22.2%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人才,12.4%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管理,只有2.2%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企业文化。显而易见,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及认可程度很低。
另外,有部分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在自发的企业文化管理阶段;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家族式企业文化的陷阱;不少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色彩。
3.障碍三:家族式管理
家族制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家族制民营企业是以业主的亲友为主体、以亲情为纽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企业治理结构。据“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统计,在民营企业中,私人股份所占的比例为85.1%。其中,私人业主单独持股比例高达64%,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在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中,经理、营销副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夫妻关系的占有半数以上,为直系亲属的也占很大的比例。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企业成员多是家族成员或者相互间各种关系的人员,因而很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企业的发展大有益处。但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则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家族式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利主要表现在:第一,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业主独揽大权,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这种老板经理一身兼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管理的决策都由业主个人说了算,缺乏科学的决策体系。而且,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业主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决策主要靠经验。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合理的管理层次,业主事必躬亲,管得宽,抓得细,但效果并不好。第二,家族式企业内部产权模糊不清,内部冲突和矛盾不断。在创业之初,企业规模小,产权界定问题未能引起家族成员的足够重视,家族成员同舟共济,艰苦创业,矛盾为创业的激情所掩盖。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的增加,家族的亲情在金钱面前难以维持,进而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第三,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度低。一流的企业应该是靠制度去管理企业,而不是以人管理。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家族企业,因而其管理过程中的人治因素非常浓,企业决策与企业管理多是个人意志的体现,管理呈现明显的随心所欲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常常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左右,管理制度不完善,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第四,“任人惟亲”的机制导致民营企业难以留住有用人才。不少民营企业的选人用人不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是为家庭内部的人为标准,结果是优秀的人才得不到启用。即使能留住人才,也因家族式管理企业中的重要职位几乎都由家族内的人占据,外来人员很难得到企业的信任,因而也就难以对企业有归属感,因而企业凝聚力不足。而且在家族式企业中,非家族成员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怀,最终导致优秀人才都会选择离开这样的企业。
4.障碍四:发展环境不完善
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国家也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但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有待于理顺。由于同一地域中的条块交叉、多头管理,使得科委、体改委、科协、工商联、政协、统战部等部门对民营企业都具有管理职能。而且民营企业的管理、审查、登记、发证、财税核查在不同部门,部门之间往往沟通不多,对民营企业的业务发展、人员培训等关心比较少,尚未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民营企业管理体系。
(2)社会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导致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多种困难。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筹资机会不平等,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要贷款非常的难,贷款的担保机构不普遍,服务面窄;民间金融机构不发达,产业、资本发展得不到金融资本支持;民营企业税收负担重,税收以外的摊派多,有的地方还存在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民营企业在用地、用电、行业准入等方面受到的管制多。
(3)法制环境有待改善。我国虽然现在已经公布并实施了特权法,但仍有一个完善的阶段。目前我国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至今尚无一部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以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在部分地区即使仍然适用的政策,在其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4)对民营企业在制度保护上的非正规化。一些民营企业家想方设法寻求特权保护,但这种特权对企业长期发展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使企业家成为特权的附庸。一些民营企业家往往是在一个地方赚了钱以后,只好到其它地区发展,以避免今后企业发展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二、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1.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主要包括直接融资体系和间接融资体系。就直接融资体系而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其一应设立场外交易市场,即三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的补充。其二应建立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产权交易市场,通过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产权交易所挂牌,可以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其三要进一步健全企业债券的评估体系,放宽对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限制,积极支持经济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进行融资。其四应积极发展风险投资。除了上述融资渠道外,民营企业应积极拓展如票据融资、租赁融资、典当融资、商业信用等融资方式。还应适时地推出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能有效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交易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扩大市场容量,从而方便民营企业融资。
就间接融资体系而言,首先,要大力发展其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地方性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基准,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银行。针对目前我国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可考虑采用股份制的形式,由政府作为最大的股东,吸收民营资本及其他形式的资本,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同时可通过发行债券、吸收国外资本等渠道充实其资金来源。再次,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民营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切实为民营企业服务。最后,要建立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担保机构的组建和运作上看,可以由政府组建,政府管理;政府组建,市场运作;私人组建,私人管理、运作等多种形式。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生活中培养形成的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对员工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职工就把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产生对企业强烈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跟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进企业员工的团结与协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最终使企业获取巨额利润。民营企业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体现企业员工的意志和利益,反映企业奋斗目标、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一种集体意识。在优秀的企业精神影响下,员工会不讲条件、不讲得失、不计报酬地为企业工作而自己又感到无比荣幸、自豪和满足。
(2)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人才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及价值,要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并重用人,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员工的利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要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团结友爱、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3)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目前企业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质量竞争及市场占有率竞争逐步转向服务竞争,而良好的企业形象主要来自于社会及顾客的评价,因此民营企业要较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提高顾客满意度,以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
3.创新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而当前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而民营企业要更新观念,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模式。(1)要明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2)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改变过去主要以人治企业为主的现象;(3)要优化企业家素质;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政府应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师资力量,为民营企业家提供在职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政府也可利用经济杠杆促使民营企业家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管理水平。(4)民营企业要重构用人机制。主要改变过去“任人惟亲”的原则,要重用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同时借助于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
4.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
(1)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彻底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各种偏见和歧视,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甚至采取倾斜政策。
(2)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及市场竞争体制等,规范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行为,避免有权力寻租行为的存在,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提供法律及制度上的保障。
(3)改革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民营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山清 李新颜:浅析新经济条件下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J].经济问题探索,2002,(5)
[2]戴 昊 左伟江: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3,(11)
【关键词】
民营企业;优势;劣势;人才竞争;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对比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二者各有优势与劣势,现简要谈谈民营企业在人才竞争中的几点优势及劣势。
1 民营企业优势
1.1 激励方式多元
民营企业虽不像国有企业那样拥有成套的设备、厂房、人才、技术,银行支持,政府照顾等先发优势,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后发优势——私有产权。产权私有,使得民营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灵活制定激励方案。
以工资为例,国有企业工资由国家制定,国有企业按标准和级别发放工资,就是再有才能的技术人员,因为年龄、工龄、行政级别和资历的限制,都不能多拿一分钱的工资,这种规定极大地降低了技术人员学习、创新、发展等一系列工作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则不同,技术人员不管年龄有多大,工龄有多长,资历有多浅,只要能带来效益,就能获得高工资和奖励,且能立即兑现。这样的激励手段,会极大地激励技术人员去创造更大的效益。
1.2 决策机制灵活
国有企业所有的决策都要经过一段冗长的讨论、申报、审批过程,反应缓慢。与之相比,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决策过程比较短,反应迅速,机制比较灵活,市场触觉也非常灵敏,习惯了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此外,民营企业风险意识较强,市场竞争经验丰富,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跨国经营时,可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也可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
2 民营企业劣势
2.1 员工素质整体偏低
受人才来源层次低(优秀人才的就业选择顺序一般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不得已才选民营企业)、员工待遇偏低(民营企业更多关注企业利益,容易忽视员工利益)、薪酬绩效体制不合理(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绩效和薪酬体制,人才待遇和贡献不对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员工素质整体偏低。如某民办院校成教中心开设有自考本科、成人大专、在职研究生等项目,年赚800多万,但10名员工中仅有3人是本科学历,4人大专毕业,3人中专毕业。在规模扩张早期,低层次人才也许同样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但若缺乏危机意识,得过且过,终将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
2.2 人才短缺,且流失严重
万宝盛华对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福建等地的10个城市共166家民营企业开展人才策略调查显示:无论是处于成长阶段、上市阶段还是国际化阶段的民营企业,均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共同挑战。其中,42%的民营企业表示,难以吸引到企业发展,尤其是国际化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企业都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现象,人才流失率约为15%左右。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尤为严重,人才流失率接近50%,远大于15%的人才流失率。其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流失人数的76.2%,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流失率分别为14.7%和33.3%。上面提到的某民办院校成教中心仅2012年就有3名员工辞职,其中2名本科。这反映出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
人才的流失,造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影响企业工作绩效,加剧企业竞争压力,损害企业品牌形象,影响企业员工士气。长此以往,必将给民营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和发展困扰。
3 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结合民营企业存在的优劣势,扬长补短,开拓创新,吸引、留住一流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1 优化选才模式,吸引优秀人才
民营企业要吸引高素质人才,需要建立基于胜任力的人才选拔模式。第一,进行岗位工作分析。进行工作分析,编制职位说明书,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招聘到最合适的人才,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第二,把握岗位匹配度。即努力做到岗位要求和个人素质相匹配,工作报酬与个人动力相匹配,力争选拔到最适合岗位的人才。
3.2 创新薪酬体制,留住杰出人才
美国著名学者Scott A.Snell将人力资源划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通用人才和辅人才四类。针对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民营企业应采用不同的薪酬战略。
针对核心人才,主要强调人才对企业的忠诚,以建立稳固的心理契约,其薪酬战略为:第一,企业需要支付具有较强外部竞争力的薪酬,吸引和获取一流的核心人才为企业服务;第二,以知识、经验和资历作为报酬支付的基础,采用能力工资体系;第三,注重风险收益和长期激励,如采用期权、股票股权和人才持股等方式,将人才的报酬与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紧密挂钩,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和保留核心人才;第四,给予人才较高的特殊福利,如住房、带薪休假、养老年金等,这类福利通常采用延期支付或分期支付的方式,以尽可能地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
针对通用人才,主要强调充分利用人才的专业技能,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薪酬战略为:首先,支付领先于或等同于市场平均工资水平的薪酬,吸引足够合格的专业人才为企业服务;其次,以绩效和业绩作为报酬支付的基础,多采用业绩工资体系。
针对独特人才,主要强调与独特人才的密切合作,其薪酬战略为:按照合同约定,依据人才为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设计方案、知识方案、技术方案等)和工作成功,支付相应的报酬。
针对辅人才,主要强调劳动契约关系,要求人才服从企业的职责安排,其薪酬战略为:按小时或临时签订的合同支付报酬,如实行计件工资制度、计时工资制度等。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未来民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的关键。
如今的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者之一,国家应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出台相关政策,为民营企业发展铺路搭桥,增强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量。今年来,民营企业家进修学习的人数多了,外地考察及出国考察的次数增加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
(二)发展领域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产业领域广泛,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在户数和注册资金的增速上均显著高于整体增速。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超过650万户,占比近70%,注册资金超过16万亿元,占比达三分之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制造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等,虽然涉及的领域宽了,但对民营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民营企业因为技术或企业规模的大小,很难进出某个领域,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土地、融资、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规范企业行为,化解企业发展的梗阻,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很多民营企业是由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构成的合伙企业,产权不清、管理粗放。无论管理模式还是资金成本都受到很多限制,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需要大量资金注入,融资难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账务不明晰,用地及厂房问题出现争议,不能用于银行抵押,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应用私人钱庄的资金,利息高得让民营企业喘不过气来,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企业发展。政府应帮助民营企业加大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的投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快企业发展。
(四)生命周期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数字惊人。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水平低或是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太强,企业总要以个人的判断去经营,盲目运作企业,使企业一直在走下坡路;有的民营企业规模太小,资金不足,在所从事的行业中没有很强的竞争力被迫淘汰;有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成本低产出,最后企业退出历史舞台;有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盲目扩张,企业横向纵向发展同时进行,企业元气大伤,发生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破产。
二、民营企业的成功案例
(一)摸爬滚打艰苦创业(东台金丽达)
许丽仅有高中学历,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终于创建拥有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主产长毛绒玩具、绗缝被等20多个系列近1000种家用纺织品的东台金丽达工艺品有限公司。十多年来,她摸爬滚打艰苦创业,风雨兼程百折不回,从一个乡妹子到家庭作坊的领班,从百十号员工企业的厂长到数千人大公司的董事长,许丽的实力一天天在扩张,地位一天天在提升。为了拿到一家外贸公司向法国客商供应4个集装箱、价值150万元的儿童绗缝用品的外贸订单,许丽亲自上阵组织攻关,设计、打样、报价、组织材料,忙前忙后一趟趟来回跑,没日没夜连轴转,把企业视为自己的生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了,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实现创新的管理理念,在追赶时代脚步的征途上,许丽又在描绘新的蓝图。
(二)科学化管理、善用人才(三一集团)
企业由梁稳根、毛中吾、唐修国和袁金华四名大学生于1989年创立,1991年更名为三一集团。三一集团是以“工程”为主题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自成立之初公司就坚持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如“早餐会”、“周例会”、“月例会”、“部门之间协调函”等等。企业制定《研发项目管理办法》、《专利奖惩办法》、《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等等。三一集团在成长过程中,坚持企业发展与员工共富、共赢、共荣的和谐企业理念。三一集团的创业团队就提出“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努力给员工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舞台。
一、电子商务概述
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和需求的实体为了提高商务活动效率,而采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通信手段进行货物或服务的交易,并提供相关服务的商业形态。各种数字化传媒技术等电子方式实现商品交易和服务交易的一种贸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电子商务已成为21世纪人们的主要商务模式和用来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和工具。全球性的电子商务正在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商业关系和政府作用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的产生是划时代的、革命性的,目前电子商务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全球范围迅猛扩展。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说,若干年后的全球商业信息,将主要通过因特网传递,网络将成为未来商业社会的神经系统,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经济模式。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2009年4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了《电子商务模式规范》。电子商务模式规范的制定,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效益,电子商务模式规范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便于对电子商务的引导和监管,有利于电子商务有关法规的建设,有利于电子商务相关政策的建立;对企业来说,有利于企业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计划,规范企业行为,便于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对外交流,促进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对社会来说,可以使公共服务体系的工作有章可循,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对产业链的发展来说,有利于规范购销行为,避免纠纷的发生,促进网络购物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重要内容,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电子商务在帮助出口型企业调整市场,启发加工性企业开发设计品牌创新,引导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名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影响》的报告中显示,在贸易萎缩、消费收紧的大环境中,电子商务在中国却反向“逆市扩张”。中国电子商务总体交易规模在2008年达到1.9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0%。据预测,2009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将达到2.51万亿元;2010年将达到3.22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增长幅度都在28%的高位,使得电子商务成为未来两年中国经济中最耀眼的亮点。
三、电子商务――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春风
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底座,在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推动创新方面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就此2008年3月11日国务院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强化服务 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见的通知》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意见》指出,到2012年,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9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4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30%。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在中小型企业的应用。
随着政府的推进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将给我国面向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电子商务带来一阵春风。
四、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应做足准备
知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包括观念上的准备,工作方法的准备。
心态上的准备。因为电子商务前期常常没有或很少盈利并且要有一定资金投入。
资源准备。电子商务除了资金的筹集,还需要人力资源与策略伙伴,如法律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销售培训公司、市场调研公司等。
产业的准备。要把产业各个环节调动起来,主动适应配合。要把整个产业经营尽量向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靠近。
品牌的准备。树立电子商务新品牌,这将便于广大客户与合作企业建立对企业的信任,加快事业发展。
五、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业务和资源限制),电子商务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企业信息化程度低。起步晚的情况下。这就决定了企业电子商务应在逐步加大信息化投入的基础上分步实施。
许多企业在跟风上网之后便认为万事大吉,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经济将会给企业传统经营方式带来的冲击,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而是认为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电子邮箱,就是步入了电子商务领域。其实这样即没有利用网络资源,也没有在网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
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而且网站设计缺乏专业经验,基本上停留在"网上黄页"阶段,无法完成应有的电子商务功能。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上网露一面"的层面上,只有把网络技术同业务流程及商务实现紧密的集成,才能真正发挥上网的作用。
互联网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拥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正如比尔•盖茨断言:“没有一个人在使用过互联网后会离开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正是植根于互联网本身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中。作为中国经济后起之秀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抓住最佳时机,及时搭乘网络经济的调整列车,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玉双:民营企业工具丛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4 ISBN: 7508427246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以福建泉州为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它们不仅为政府提供了迅速增长的税收和各种管理费收入,还为社会创造了许多的就业机会,并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创业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党的十七大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条文无疑给民营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现,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消除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和障碍,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思想共识和工作重点。
1 现阶段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惑
1.1 股权结构单一且管理水平低下,妨碍企业科学决策
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股权结构单一且管理水平低下的历史缺陷。由于民营企业起步时通常规模较小,而早期的民营企业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经营上存在盲目性,因而其个人能力进而成为左右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企业走的是家族式管理,这在企业开始经营时有其优越性,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发展便遇到了瓶颈,家族式经营的企业对于科学决策而言,显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管理水平也往往由于亲情观而大打折扣。
1.2 市场准入限制较多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相比,在从业范围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目前,仍有许多行业不允许民营企业经营,如保险、银行、石油、电讯等行业允许外资企业进入,却不允许民营企业介入,即使有也大都集中在行业的中下游,如石油领域的民营企业就主要集中在成品油加工、批发等低层次。 这些限制造成了民营企业的投资资本在相对狭窄的领域内循环,形成许多好的项目国有企业无力投资,民营企业不能投资的矛盾现象。
1.3 融资渠道狭窄且融资金额小
民营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其渠道并不像公有制企业那样宽广,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评估及政策支持还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准,即便能够实行,也只能对上规模的企业进行支持,而对中小型企业的限制较大,这样一来,民营企业需要的资金支持很大一部分不能落到实处,大部分只能靠自筹资金。
1.4 政策待遇方面存在歧视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民营企业在政策面上还存在着被歧视的情况。不仅是在政府部门,在民营企业的具体运营过程中,对于一些紧缺的资源,在分配中也存在着政策方面的歧视。尽管现在有些地方出台了一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存在政策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等问题。
1.5 法制不完善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民营企业在发展时,为寻求政策保护,不得不给自己戴上一顶假集体的“红帽子”或挂靠国有企业。在企业规模上档次后,企业的产权关系便难以明晰,发展受限,许多优秀企业无法上市融资,错过企业发展的良好时机。在某些地方,政府机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增加了企业运行的成本,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2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思路
2.1 优化组织管理, 树立品牌意识
民营企业单纯追求发展速度,而没有进行质上的提升,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将会举步维艰。现阶段,泉州的家族式管理企业已逐渐朝着转变治理结构,以人才为先导,打造高附加值品牌的方向运转。先前走这一步的企业,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如泉州福马集团通过引进北大博士后余明阳,实现了企业管理、制度上的升级,成为国内食品业的知名品牌,销售额在三年内从5000万跃升到两亿五千万,令业界刮目相看。
2.2 整合资源,打造产业集群
民营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形势就是必须和国外的企业竞争,而国外的企业历史悠久,管理和运营经验丰富。要应对国际竞争,只有把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产业集群,才能避免内耗,提高国际竞争力。2007年,泉州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出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6个。如泉州七匹狼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休闲男装的龙头企业,凤竹纺织是福建最大的针织品生产企业。目前,两家公司在政府引导下,与全球最大的成衣制造商之一香港联泰投资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在晋江组建世界级的纺织服装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打造行业巨舰,做大做强泉州服装产业集群,成为引领经济跨越发展的先锋。
2.3 实现政府管理结构性转变,改善市场投资环境
政府应当提高服务效能,加强投资导向,引导一批重点企业规范内部组织、章程、管理、分配制度,形成区域性的优势企业。近年来泉州各级政府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意识,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建民营企业服务中心,为构建企业无偿代办经营执照等手续,努力建立符合WTO规则要求的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泉州市已公布停止执行各种规范、措施673份,改革审批事项814项,现仅剩市级政府制定的审批事项13项。同时,政府应组织社会力量,鼓励建立中小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法律、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中介组织,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财会制度,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4 排除市场准入歧视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2007年“两会”前夕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规定“非禁即入”,“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因此,要积极调整市场准入政策,除极少数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外,绝大多数领域应允许民营资本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以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面对入世,即将允许外资进入的保险、银行、电讯、卫生、医疗等行业,应该抓紧时机制定政策,降低民营企业的准入条件,首先向国内的投资者开放,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5 鼓励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学术界许多学者将民营企业平均寿命短、难以做大做强的原因,主要归结于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家族化管理严重、人才匮乏、资金短缺、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诚信度低等方面,并没有着重从政府方面考察导致民营企业成长缓慢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要使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重新定位政府部门职能工作的同时,着力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只有抓好两方面的工作,才能使民营企业的数量、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劳动力战略转移的主要渠道,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政府职能工作的定位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既是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又代表国家掌握着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控制权,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导思想,政策导向,服务功能定位,营造的投资环境,以及对民营企业的监管行为,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积极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把政府的主要工作转向研究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减少行政干预,切实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作用,赋与商会一定的行政职能,为政府和民营企业搭建桥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信用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指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服务。要从根本上扭转“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2)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应采取“先放后收”的策略,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先放开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管理,加快发展民营企业总量。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应允许民营企业经营。要鼓励民营企业向新兴的第三产业,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邮电通讯、信息、中介、金融、旅游等产业投资,有序实现“国退民进”。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局面,应制订更加优惠、更加实用的政策,允许民营企业兼并、控股竞争性产业的国有企业。与此同时,要通过政策导向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与推进再就业工程相结合。对吸纳被兼并或被控股国有企业下岗人员较多的民营企业,在社会保障、工商管理、税收减免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应把发展民营企业与控制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增加促进再就业的财政投入,作为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并相应建立考核制度加以落实。
(3)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各级政府应设立以面向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民营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设立的各类面向企业的基金等财政性投资,应向民营经济倾斜。各部门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性补助扶持资金,应把民营企业纳入规划,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应引导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把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民营企业。鼓励多元化筹集资金,允许依法建立互助风险金和不发生存贷业务的民间投资公司。鼓励民营企业以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为依托,以一些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核心出资组建担保公司来争取银行贷款;引导推广以互保,联保为基本形式的担保贷款模式。
(4)营造全社会重视民营企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政府部门应通过广泛宣传报道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对社会贡献,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消除偏见。通过宣传优秀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模范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民营企业正名,为他们撑腰、壮胆,树立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通过舆论宣传,扩充民营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充分反映民营企业和职工的呼声和意见。对那些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有空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及其业主,各级政府每年都应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奖励,并纳入中央、省、市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表彰范围,评先表彰一视同仁。
二、提高民营企业竞争能力的途径
(1)努力提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对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要求相对较低,或以资源型开发为主的竞争性产业领域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的低成本性、低技术性、轻战略化设计的发展过程,决定了民营企业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必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相对的竞争劣势。因此,要逐步实现产权结构由单一的业主制和“家族经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营领域由过度集中传统第三产业向现代工业、现代农业、新兴第三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由小型分散为主向集约经营转变;规模扩张由过去主要靠自身积累向利用现代分工进行联合扩张和实施资本运营的方向转变;产品研发由过去经验型和模仿型向依靠高新技术手段,特别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2)着力抓好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产品是企业的根基,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必须瞄准市场,并针对市场发展趋势,善于发现和引导消费需求,创造与众不同或新奇独特的产品。产品开发在心态上切忌急功近利;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在思路上要在明确产品研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在改变产品结构、增加新用途、节约成本方面做文章,处理好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产品商标注册和争创省、国家级名优品牌等增强企业整体素质的工作。与此同时,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鼓励职工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激励机制,将全体职工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全部释放出来,促使企业能在良性的创新循环中研发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企业品牌才能扎根于广大消费者的心坎里,企业经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公司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公司能否在竞争中获胜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民营企业基本上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控制,管理模式尚未摆脱传统式的家长制管理,决策权力基本掌握在企业所有者手中,重要岗位由近亲所占据,“任人唯亲”现象较为严重。造成的后果是:既吸引不来人才,又使现有的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在深刻认识人才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的同时,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的潜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和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在引进人才方面,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要打破家族管理模式,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秉赋和个性,注重发挥其特点和特长,不求全责备,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大胆探索,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事业发展有空间。在留住人才方面,要给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宽松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用适当的物质待遇吸引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建立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行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往往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没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生命力是有限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既有助于使企业全体职工形成共同价值观,共同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又有利于管理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物质文化建设;其次是行为文化建设;第三是制度文化建设;最后是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建设,这是精髓部分。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的原则,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做起,从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开始启动,用实际的进展来赢得广大员工的支持和理解,以免让广大员工产生空洞说教、形式主义等印象。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精神、价值观、组织信念、目标和理想等方面的凝练和总结,通过制度、行为、形象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反映出来,并将先进的观念贯穿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之中。
(5)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我国民营企业家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早期下海创业的企业家,一般文化层次较低,大多数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专业和知识的培训,比较重视经验和个人能力,缺乏理论修炼的动力与时间。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太长,市场经济本身还不太成熟,导致民营企业家所接触到的方面,范围、所处理的市场关系等,总体上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运作经验积累还有限,特别是对资本经营运作、国际市场经营运作还有相当多的人不是内行。此外,有些民营企业家仍然存在小生产观念残余,尚未跳出家庭式管理等樊篱,其管理方式和手段,逐渐与大企业、大经济运作不相适应。民营企业这些年来出问题的不少,有些是由于环境不公造成的,有些则是因为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因此,要采取自学、参与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家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才能审时度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确保企业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危机源于规模效益低和决策、管理的低水平、低效率,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家族式经营管理在民营企业的创业阶段,有着天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民营企业的规模要不断扩大,管理和决策要日益科学化。而家族式经营管理方式远不能胜任企业发展的要求,其弊端暴露的日趋明显,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是民营企业救生存的必然选择。
1.由一元化、个人化产权结构向产权多元化、社会化转变
家族式企业的产权结构一般都呈一元化,这种一元化的产权结构影响企业规模扩大。民营企业内部没有国有企业的财政积累机制,导致自我积累的资金不足;由于企业规模小,从银行获取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就必然是有限的;而在吸收社会资金上,民营业主因担心别人投资会削弱自己的独占地位而排斥资本参股进入。由于企业内源和外源融资能力低下,阻碍了民营企业有效规模化的发展,从而削弱了规模效益和参与一体化市场的开拓竞争能力。同时,由于企业固有的规模劣势,难以吸引高素质创新人才加盟,也难以拿出必要的创新资金,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多数小型民营企业只能是勉强维持生计,利用原有技术,原有市场,生产一贯制产品的“工匠型企业”,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这种特殊产权结构和生存环境下生存,其经营理念封闭,协作意识差,与其他企业缺乏协调配套,同种产品重复生产,相互争夺市场,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家族式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有一场产权多元
化的革命,向控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这也是民营企业实行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通过产权结构的改变,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也由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股份制发展。吸收社会资金,企业间通过采取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等办法,做大做强。
2.建立起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分开的治理结构
尽管产权社会化会对企业的控制权造成一定影响,但对控制权的必要制衡会预防因独断决策造成的失误。建立和产权多元化相适应的决策制衡机制,克服家长专权所带来的弊端,是民营业真正实现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核心任务。因此,对于那些正处于由创业型向规范型转变的民营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家族式经营管理的思想禁锢,打破家族的狭隘眼界,实现经营管理向经理层治理结构转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建立起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的治理结构,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给聘用的经理。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
以技术创新求发展
民营企业的发展危机源于其产品竞争力不足。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一般都来源于低成本,许多人认为,只要产品成本比人家低,就能赢得竞争。而这种做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产业经济学认为,“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不创新就死亡,是每一家民营企业都面临的外在压力。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主要依靠模仿型技术创新发展起来。“模仿型技术创新”的优点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但也有致命的缺点,即知识产权模糊。随着加入WTO承诺的兑现,民营企业的这种创新战略将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模仿型技术创新”的路子可能是越走越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企业追求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管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调整现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包括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新过程的协调与交流,包括与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新型的“产、学、研”联合模式等,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
2.实施市场创新,积极推行名牌战略。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就其质量而言,并不亚于国外的产品,但就是由于牌子不响而大大影响了其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收益,一些企业不得不借助外国的品牌从事“贴牌”生产和让外方代为设计,企业收益的90%被合作方攫取。因此,只有在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的力度,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制
造商,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
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求持续发展企业的持续发展危机源于职工的人心涣散和领导层的矛盾重重,以致管理效率低、企业诚信度差导致的市场形象差,以致生存的空间窄小,实质上就是不良的企业文化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生命长青的保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借助灵活的经营机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民营企业原有的优势正逐步弱化,以前被掩盖的诸多缺陷正逐渐暴露出来,自身障碍与外部障碍己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民营企业在市场化运作和法制化运作方式下也面临着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针对民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从民营企业现实障碍入手,分析总结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无明确的发展战略盲目进行多元化发展
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目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整体战略意识,无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估计不足,没有拟定企业各层次目标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优势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项目繁多,生产经营转向频繁;投机思想较重,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从战略发展来看,企业在趋于有效经济规模以前,实施多元化经营往往是不经济的,一个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会越多。与其说企业的多元化是出于调整企业单一产品、单一产业结构,分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考虑,还不如说是企业在初创期追求高额盈利的一种短期行为。
从规模来看,民营企业的规模离有效经济规模普遍较远。常常不考虑自身发展和适应能力,在产品尚未取得优势下冒然进行经营转移,盲目扩张,结果导致有能力投资,没能力经营的软肋,从而使企业对市场灵敏度降低,产品线过长。
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卖方市场下,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这种同质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探索成本,但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面临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开发经验,不仅没有进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而且难以进行必要的替代技术开发。当前,企业间的竞争直接上升为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对抗。仅仅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从起步到现在,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一直都比较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成本、人才等优势是无法替代知识产权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从整体上说,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缺乏同其他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和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知识库。
管理水平低经营者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其管理水平较多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对经营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也意识到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绝大多数都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制度不健全,普遍缺乏人员考核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某些制度相互矛盾,尤其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不考虑企业的管理需要,内部授权权利边界不规范,管理职责混乱不清;管理模式僵化,生搬硬套,照抄照搬成功企业的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管理者素质较低;有时还出现造假卖假、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企业通常采用集权化领导,决策权控制在家长手中;这往往导致经营方针或投资决策的重大失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家族视其与外人的亲疏程度选择性地录用。
不难发现,在创业初期,这种非正规化的组织管理由于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对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与资本的积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企业从谋生、维持到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越来越复杂,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受安全性、创业成本、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但这种简单明了的管理方式往往成为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的美丽托辞。
融资渠道单一筹资规模有限
近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困难重重。据统计,占GDP增长贡献率2/3的民营企业仅能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5%左右。这与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极不相称的。
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业主、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合伙集资等内源性筹资方式筹集,并通过其他方式再投入。同时,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利用资本市场。
从外部环境看,第一、我国一直没能较好地发展起一个与非国有产业部门相适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和与民营企业需要相适应的非国有中小银行,其融资来源主要是信用社和商业银行,所需要的资金需求量已远远超过它们的贷款能力。第二、我国的产业政策仍然倾斜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有银行主要还是重点支持国有企业的脱困和改制,对于民营企业支持有限。第三、随着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内部监管,民营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同时,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存在“惜贷”心理,不敢贸然向其提供贷款。第四、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政策缺乏公正性。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育尚未成熟,为尽量缩减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其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有诸多限制。第五,外资已经对内资形成冲击。外资的大量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内资的投资空间。
法制环境不健全企业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随着民营企业的壮大,政府政策与企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直都没有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民营企业,在以国有经济为代表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仍然按照不同所有制下分类管理的方式进行运作。
法制环境方面,我国没有一套系统的法规来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长期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发展,当权益被侵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尽管《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规确立了以平等市场主体为特征的新型法律框架,但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然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歧视。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些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但仅仅是对企业某些具体活动加以局部调整,并没有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进行认知和立法;其次,某些法规的模糊性也造成民营企业发展无所适从,难以把握准确的经营机会,这在当今转型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
据有关理论界和企业界对民营企业的评论:现在的民营企业80%以上的精力用于“管”,最多用20%的精力用于“理”,这是本末倒置。正确的是20%是“管”,80%是“理”。的确管理总是滞后于企业的发展 。而从部分民营企业家的体会也反映出,企业从创业期到成长期经历了多次反复、起落的蜕变过程,一旦到了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反而感到管理越来越难了!一些民营企业因为管理跟不上,经营状况不稳,事到临头,潜伏的危机将会使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是管理,而管理的关键是“理”。是理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不能只进应该进的“庙”,拜应该拜的 “神”,要理顺企业的战略部署,理顺企业的文化,理顺企业营和销的关系。要真正作好民营企业的管理,归根结底是要理顺民营企业家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企 业适应市场竞争,使企业永葆活力。
二、企业竞争是时间的竞争
在一定意义上说,民营企业间的竞争就是时间的竞争。在这种时间争赛 中,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时间的宝 贵在于它是一种机会。错过了机会就意 味着一项工作变得毫无价值 时间是无限的,但对一个人、一个企业来说,时间又是有限的。因为时间资源无法加以贮存,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因此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作为经营管理者 必须做到明智地支配时间和资源。必须 利用当前现有的或可能利用的资源,力争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效果。民营企业家不要把大量的时间、工作、精力和资源首先都花在 “问题 ”上,而是用在 “机会”上,才是对时间最好的利用。
三、企业竞争是制度的竞争
民营企业内部实行市场化,是为了将市场竞争的压力传导到全体员工肩 上,让他们直接面向市场。具体表现 在:其一,企业内部可将生产任务与承揽、销售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各部门员工 的工资收入直接挂钩。当承揽、销售任务额与计划承包数字波动时,企业在市场上的压力,立即被逐级传递到每个经 营业务人员的工资上;其二,过去营销 业务员及生产工人与市场上的风险起落是分离的。实施内部市场化后,各级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都会从企业的市 场营销业绩中评价自己的工作,并会主动优化组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毕竟企业的生存已经和员工的个人利益 联在了一起。
由于将每个经营、生产人员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使得各职能人员在工作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业务经营人员、每位员工都积极主动地做好市场信息的搜集工作,根据市场信息调整企业的步伐。
四、企业竞争是团队精神的竞争
罗斯福曾经说过: “以所有,视所在,尽所 能。”一个人不可能把 事事都 做得好,不论规模大小,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将有限的人力资源做最好的运用,给下属的管理者最充分的自主权。“只要把你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告诉我好了。”这是一种极为明智的领导策略及用兵之道。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责任制是团队合作的基础。充满高昂的团队精神的企业,每个人都互相做到尊重、了解和体谅,领导者才能赢得忠诚。民营企业家要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要了解、发现他们的专长和弱点,从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培养和使用,而绝不贬低任何人。当然,尊重决不是奉迎讨好,又不必故作冷淡、保持距离。其实,每个人都有领导的潜能。虽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作各级领导,但总可以在某个时间,某件事情上来尝试职员的领导能力。哪怕时间很短,事情很小,这种经历都会给员工带来程度不同的激励。
五、企业竞争是创新的竞争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构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影和演出为主,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艺术摄影、培训、网络、印刷等项目为主的综合市场体系。截至目前,共有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700余家,其中歌舞厅67家,占总数的9.6%;网吧163家,占总数的23.3%;电子游戏厅116家,占总数的16.6%;图书发行零售142家,占总数的20%;图书vcd出租88家,占总数的12%;打字复印社120家,占总数的17%;婚纱摄影14家,占总数的2%,从业人员近万人,年营业收入约1.5亿元。另外,民营艺术培训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初步摸底约有30家以上,大多是家庭式培训,少有规模性。对这一领域,目前我市工商、文化等部门尚未管理起来。全市还有上百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40余家流动电影放映队,主要活跃于农村乡镇,大多数是业余性质、家庭作坊式,基本没有工商注册。
(二)企业构成。此次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20张,回收116张。民营文化企业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有45家,占总数的38.8%,注册时间在3—5年的有36家,占总数的31.1%,注册时间在6—10年的有34家,占总数的29.3%,另有1家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0.86%。本次调查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为个体性质,有85家,占总数的73.3%,私营独资有25家,占总数的21.6%,股份有限公司有6家,占总数的5.2%。
(三)地域分布。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市区、城区及靠矿区的集镇。这些地区的文化企业起步早,发展也较快,偏远乡镇的文化企业相对就很少,发展也较慢。但是也涌现出了如临涣镇、百善镇、刘桥镇、南坪镇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的亮点,主要是依靠自身特长,发展民间演出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正比,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充分说明和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分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迅速,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集中于市区和城区,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衡。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基本都是家庭式个体经营,尚无法律意义上的治理机构,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还有待发展。但是,近年来新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也有部分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型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ktv量贩等歌舞娱乐场所,如阿里巴巴飚歌城、翡翠明珠娱乐会所、聚富圣会自助卡拉ok等,投入规模在400万以上,单个文化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近百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800万元左右。
在调查中,大多数的民营文化企业业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民营企业业主对未来企业发展持“一般”、“不佳”、“不好说”的态度分别占29.3%、27.6%和15.5%,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仅占18.1%。
二、企业融资和资本运营
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积累(86.4%)和民间借贷(74.6%)上,银行借贷的比率仅为18.2%。民营文化企业存在较大的融资困难,有部分民营文化企业认为是企业资本金不足,找不到担保人,但大多数认为是管理不规范。所有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业主都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由于民营文化企业自身规模小,大多未介入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全市仅有原市电影公司由于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由原公司人员买断经营。
三、企业发展环境
有近八成的民营企业业主对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尚可(很好类占12%,较好类占18%,一般类占66%,较差和差类为0)。但是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在土地使用、专业技术职评、社会保障及劳动用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税费方面还存在有关税收减免、奖励不能兑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和多头收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税费压力较大,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加之市场准入、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当民营企业遇到麻烦时,首选的解决途径也是找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或工商联,仅有2.91%的业主选择打官司来解决问题,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训(占总数的62%)、信息咨询服务(占总数的42%)、技术服务(占总数的42%)和创业辅导(占总数的42%)。最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占总数的8%)、减少审批(占总数的42%)、人才培养(占总数的34%)、禁止“三乱”(占总数的24%)和提供信息咨询(占总数的20%)等方面提供服务。
就目前调查的状况看,民营企业对当前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尚可,较满意率达85%以上。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对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了解少、信息闭塞等问题。有85%以上的企业认为2009年4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文艺繁荣。但是,从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和较低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还不适应。
首先是观念陈旧,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来把握文化产业。
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散、规模小。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700余家,但投资大多在50万元以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为数甚少,缺少大规模,连锁化的民营文化企业龙头。经营项目与内容单一,文化企业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
三是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占较大比重,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经营项目与内容竞相模仿,大多停留在价格、硬件设施等低层次竞争上,缺乏服务内容的创新。
四是从区域上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区域不均衡,城市中扎堆,偏远乡镇断档,除部分发展较快的乡镇外,其他偏远乡镇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
五是融资难。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行业人士常常有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总是缺少资金去实行或包装。大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得很好,但更多小企业处在艰难生存的状态,银行的大门几乎不向他们敞开,故民营文化企业只能靠“滚雪球”的办法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六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目前,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者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例很少,学文化经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几乎没有,加之员工流动性大,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七是信息闭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指导和引导,使得民营文化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加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类型,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依存性较大,信息闭塞导致家庭作坊式的文化企业比比皆是。
五、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要树立文化经济化理念,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地同经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xxxx在安徽率先崛起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发文化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全面发展我市各项文化产业。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文
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第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可将民营文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得部分,设立专项资金,创立“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办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性贷款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每年由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将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第四、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研究制定xxxx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中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其中。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信息传播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五、构建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要加快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领域资本、人力、信息、生产资料等集聚,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文化要素市场中,发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