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考历史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考历史趋势

篇1

很多考生表示,今年历史试卷大玩“古风”,“选择题那么多文言文,看不懂。”2015年江苏卷历史试题注重以史料为情境进行创设,每一道试题的设计无不以文本史料为依托和抓手进行呈现,史料在这份试卷的试题创设中可谓“淋漓尽致”。既有文本材料、学者评价,还有历史图像、历史地图、表格等多元的素材,使试题呈现形式新颖,且更加多样化。这在一定程度展现了历史学科史料丰富多彩的特点,又引导和培养学生把史料读“活”,进而提高学生处理新材料、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仔细品读,江苏卷选择题文本设计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以原始文献史料或著作为依据:如选择题第1题是文献史料《礼记》的言论;第4题是引用古代的诗歌作为史料考查唐朝水利设施管理;第5题是利用《吴江县志》作为文本史料考查古代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第6题以某学者言论作为史料考查运动;第10题以著作《论联合政府》为依据,以及材料题21-25题都是以著作言论为引用史料。

2.以原始文献(没标出处)作为史料命题:如选择题14、15、17、19以及20题。

3.以图片、地图以及表格创设情境:如选择题第8题出示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表格);第9题展示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地图);选择题第11题展示了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以及18题出示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从以上信息不难看出,江苏高考卷命制者是想以史料作为载体对学生的史学素养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的素养能力进行全面考查,既体现了“重视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并完整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又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能力以及历史研究的学术化特色。纵观近几年高考“史料”入题越来越多,对学生史料的解读、知识运用、分析问题以及说明观点等综合能力考查逐渐成为高考的重头戏。

二、凸显时代性

2015年江苏卷既具有历史感,又注重体现时代风貌,不回避热点问题。历史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于现实的需要。学习和借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服务现实、服务人生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优秀的高考试题,不仅应具备科学的选拔功能,而且还应关注现实,具有较好的人文导向功能。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2015年江苏卷也不例外,如选择题第4题以农业水利设施兴修为切入点体现了当今“三农”的热点;选择题第7题考查外交近代化以外交热点为切入点进行命制;选择题第10题以胜利70周年为题材命题;第12题以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为题材命制;材料题21题考查选官制度与当今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有关;儒家思想与当今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选修人物考查唐太宗与当今社会倡导“廉政建设”“依法执政”“关注民生”的热点相联系。

这类试题以现实问题为试题命制的切入点,充分体现新课程中“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的基本理念,考查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历史中学会思考,从历史中体会民族情感等。

三、注重基础,能力立意

江苏省自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一直秉承“注重基础,能力立意”的特点。纵观2015年高考试题,这个基本原则没有改变,客观题中,古代史部分的分封制、农业水利、罗马法,近现代史部分的、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危机、两极格局等,都是教材和考纲中重点强调的考点,学生非常熟悉。从主观题部分来看,今年的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儒家思想、、工业革命、明治维新和唐太宗,历史大题考查的全是课本中的重点,但题目立意高,设问新,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

总之,今年的历史卷布题均衡,梯度明显,构思精巧,设计新颖,立意深远,是一套质量较高的高考试卷。

高考像一面镜子,以考为镜,可知教学之不足和教改之动向。建议我们高中教师认真研究今年的高考卷,关注我省高考动态,准确把握现代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好备考工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2016届考生在备考中提几点建议:

1.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夯实基础,最好能构建框架,形成体系。

2.后期复习可采用编年体通史的体例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做到横竖结合。

篇2

2.历史要素隐藏化。历史试题命制过程中专门隐去与解题有着直接关系的时间、人物、地点等某些历史要素,需要学生通过题目提供的蛛丝马迹和有限信息去发现、去判定,然后结合明示信息予以作答。

3.能力测试加强化。高考经历了一个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过程,但是这一转变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检测存在不足。全部情景型、材料型试题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目标立意”。通过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可以检测学生所学知识,考查学生多种能力。

4.超纲试题经常化。历年试题均存在这一现象或许正是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的必然,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采取科学有效的做题方法完全能够正确作答。

5.隐性知识显性化。课下注解、插图、地图近几年多次成为考查内容,要求我们的备考必须高度重视、全面设防、细致入微。

6.梯度区分科学化。高考题目的命制技术近几年成熟很快,不但选材新颖、贴近生活、捕捉热点、设问灵活巧妙,而且同一道题目的多问之间难度梯度划分合理,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细分和高效的精细选拔,减少学生随意作答得分的现象。这也被称为“发展评价”,即学生的学习要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水平。新高考改革将逐渐改变过去以踩分点评分的做法,代之以按考生的答题层次感给分。

7.经济史观突出化。经济史观和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突出的方向,还有一些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也囊括到了新教材和高考试题中。

8.重点知识常规化。高考试题的主体依然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是全国高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备考绝不会也不能脱离这一方向。

篇3

对于高中阶段的我们来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这一题型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高考不断改革,加强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发展趋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研究有利于有效引导我们以后英语阅读理解的学习。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以及高考对英语的要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阅读理解类题目依然是高考英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阅读理解试题的深层次探讨,还可以发现一些带有启发性的结论。

一、英语阅读理解设置的最初目的

高中阶段的我们在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跟初中阶段相比,实际应用水平更高,这在高考英语阅读里面以细节题的题型体现出来,细节题要求考生能从一般的英语文章当中获得主要信息。高中英语阅读要求我们对词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通过掌握大量的词汇来欣赏简单的英语文章,从而使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帮助我们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高考尤其是英语高考往往紧跟时代步伐,给考生制定的相关要求也是由此而来,所以,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就是通过高考这一形式帮助考生达到这一要求。作为英语阅读理解类题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做题的速度,这也迎合了当今时代对速度的要求。通过对这些题目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英语阅读理解的发展过程

英语阅读理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对我们的要求是能读英语文章。这一阶段对我们的要求不高,这类英语文章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生词,大多是学过的课本中的词汇,句子结构也不会很复杂,大多是简单句式,主要考察我们对学过的知识的熟练度。

其次,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够读懂英语文章。这一阶段对我们的要求有所提高,这类英语文章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英语文章,而是在文章中加入了更多的生僻词汇,文章篇幅也有所增加,文章题材变得多种多样,既有记叙文、说明文也有议论文等。所以,要求我们不仅会读,还应当能理解,这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最后,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够快速理解英语文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生僻词汇明显增多,文章篇幅明显加长,文章选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文、地理、政治、历史等等,话题非常广泛。如果我们还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很明显已经落后于高考改革的脚步。根据高考新大纲的要求,即要求我们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要求我们能快速的阅读文章,并且能够根据文章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生词的含义。这种高考阅读方式的考察改变了曾经的以词汇、语法为主要考察内容的模式,加强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察,这就要求我们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涉猎不同题材的英语文章,通过平时阅读,多进行思考,多进行推测,多注意理解。

三、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的几点启示

对于前两个阶段来说,作为高中生,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掌握扎实,把学到的词汇和句式句法掌握熟练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课外知识的扩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考要求了,现在我们主要是对第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这一阶段的英语高考阅读理解对我们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仅存在于课本的学习当中,还应当拓展课外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根据新考纲的要求不断拓展课外知识,通过在知识拓展过程中的训练,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作为高中生,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拓展课外知识,还应该学习阅读英语方面的相关技巧,学会自己学习。英语阅读能力的的提高不仅包括英语阅理解读能力的提高,还包括英语阅读速度的提高,所以,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至关重要。从近年来高考试卷阅读内容方面来看,阅读理解中很多选题是英语国家原版英文材料与新闻材料,这些材料有着深刻的英语文化背景,对于此,在日常学习中,我们需要注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才能够从英语思维角度来解决阅读理解问题,这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实现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能够克服跨文化交际难点,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课后,我们可以多观看一些英文原声电影,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这对于提升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考新大纲要求下的高考英语阅读,在设置题目的时候,不再仅仅是对单词的简单理解,更侧重于对文章上下文的衔接的理解和对文章有关环节的合理推测。通过对词汇,句子、文段的相互关联性的理解,来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含义,而不是将各个词汇,各个词组孤立起来。

我们通过这样的学习,会由单调的记单词转换成为理解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反过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词汇,理解句式句法,理解文章段落,进而更好的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所以,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应对目前英语高考新大纲的要求,也是我们今后英语学习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方菊华.外语阅读理解的创造性特质分析及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宜春学院学报,2009(01).

[2]霍巍巍.2016年高考英语试题中的“熟词生义”现象分析[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6(Z2).

篇4

2002年,中国台湾地区的高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废除实行了近50年的统一考试制度——联考,改为多元的入学制度。台湾大学升学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寒假进行的“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和暑假进行的“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这两种考试类似于中国内地的高考,在这里我们统称其为中国台湾地区的高考。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的大学入学制度到现在已经实行了10个年头,国内对此的研究并不多。无论是在“学测”还是“指考”中,历史科同样成为考查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科目。中国台湾高考历史试题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特别注重考查学生阅读资料、判断资料、推理分析的能力。笔者主要将视角放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对“指考”和“学测”历史试题的研究上,并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

一、中国台湾地区关于“指考”、“学测”历史试题的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国台湾地区对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分析历次的指考、学测历史试题及探讨指考、学测历史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上,如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内容的影响。

刘佳玲在《九十一年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评析》中对2002年首次实行指考的历史试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

贾本曜在《96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浅析》别从考查的时代、考查的范畴、试题的题型与文字叙述上评价分析了2010年的学测历史科目试题。

庄德仁在《从高中历史科指考试题与教材探讨:教学时数减少、课程内容改变的合理性》中就指考历史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凌玉萱在《浅谈高中历史考教合一的命题趋势以100年指考试题分析为例》中提出了高考试题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阐释了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

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林纯如的硕士论文《从联考到学测—高中入学招生考试历史试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之分析研究》对联考和学测历史试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历史试题与教学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内地关于“指考”、“学测”历史试题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台湾地区高考改革,台湾地区的高考历史试题因其独特性而频频被广大中学教师提起,有些历史试题材料甚至成为一些内地中学教师的教学资源。目前中国内地学者中对于台湾地区高考历史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天津招生考试院的陈畅为代表。

陈畅对中国台湾地区的指考历史试题作了持续深入研究,并相继写成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如《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台湾“指考”历史测验目标简评》、《基础知识测验目标的操作与定位》等文章详细介绍了指考历史卷的测验目标,即通过基础知识侧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单项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目标的理念与技术》、《“史料分析”目标单项选择题的命制》、《单项选择题考查“研究方法”目标的尝试》、《“历史解释”目标单项选择题的有效控制》则重点分析指考试题中单项选择题的特点,强调指考的亮点之处在于单项选择题中以考生的思维角度命题,注重考查历史研究方法、史料分析、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能力。

三、关于两岸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

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两岸历史教育的比较研究成果比较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等方面的比较。

如陆安在《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中以中国内地的四个版本历史教材(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和台湾的南一版历史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何成刚在《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一文中,将两岸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指出各自特点,并对完善中国大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意见。

台湾师范大学王仲孚在《论两岸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中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核心对两岸的历史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台师大蔡宗宪的硕士论文《两岸高中历史教材选编之比较研究(2005~2007)—以周代史教材为例》以西周历史为例分析两岸教材选编的异同。

然而对于新课程改革以来两岸高考历史试卷的比较研究涉及得很少,虽然只有两篇文章,但整体上探讨还是比较深入的。

冯一下在《海峡两岸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互动—以命题方法和技术为中心》中谈到了30年来内地与台湾地区高考历史命题的相互影响,特别强调内地学者应该学习借鉴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宝贵经验,同时提出两岸应加强联系,共同推进高考历史命题改革。

陈羿君、周三在《新课改背景下海峡两岸高考历史试卷分析报告——以上海和台湾两地高考历史卷为例》中以上海和台湾地区高考试卷为例分析了上海卷和台湾地区指考历史试题在题型设计、内容考查、命题思想、评分标准等方面的异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关中国台湾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很少,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对于两岸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该领域研究的范围和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中国台湾地区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对探索我国历史教育改革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高考历史试卷研究对历史教育测量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完善了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和考试测量体系,同时影响了高校的选拔及生源的质量,还制约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佳玲.九十一年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评析[J].台湾:历史月刊,2002(178).

[2]贾本曜.96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浅析(历史科).网址:http://.tw.

[3]庄德仁.从高中历史科指考试题与教材探讨:教学时数减少、课程内容改变的合理性[J].台湾:历史月刊,2004(203).

[4]凌玉萱.浅谈高中历史考教合一的命题趋势以100年指考试题分析为例[J].台湾:全华历史专刊,2011.

[5]林纯如.从联考到学测——高中入学招生考试历史试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之分析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4.

[6]陈畅.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一)[J].历史教学,2009(9).

[7]任世江,陈畅.台湾“指考”历史测验目标简评——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二)[J].历史教学,2009(11).

[8]陈畅,任世江.基础知识测验目标的操作与定位——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三)[J].历史教学,2009(13).

[9]陈畅.单项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目标的理念与技术——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四)[J].历史教学,2009(15).

[10]陈畅.“史料分析”目标单项选择题的命制——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五)[J].历史教学,2009(17).

[11]陈畅.单项选择题考查“研究方法”目标的尝试——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六)[J].历史教学,2009(19).

[12]陈畅.“历史解释”目标单项选择题的有效控制——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七)[J].历史教学,2009(21).

[13]陆安.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

[14]何成刚.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10).

[15]王仲孚.论两岸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J].台湾:教学与研究,1993(15).

篇5

阿里:10月24日-10月25日

那曲:10月10日

日喀则:10月25日-10月26日

山南:10月24日-10月26日

拉萨:10月17日-10月19日

昌都:10月20日-10月26日

林芝:10月15日-10月25日

篇6

(2)突出主干、题型稳定。近几年高考生物试卷更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重点考查。而且试题平和,命题亲近教材而高于教材,非选择题难度往往高于选择题。

(3)强化能力,注重分析。从近几年理综生物卷来看:考点数量相对较少,试卷涉及知识不会成为答题的障碍,而学生答题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最近几年高考题中,图文增多,信息量加大,对学生的获取信息以及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从能力看: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生物学基本原理的考查。而且对课本实验的考查力度在加大。2014年除了考查了一个选择题(第4题)外,26题也有4个空(第一题)考察了色素的实验。

二、2014年山东理综生物试题结构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理科综合试题生物部分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共计73分。必做题部分包括6个选择题(第1~6题)和4个非选择题(第25~28题);选做题部分采用超量给题、限量选做的方式,考生从2个题目(35题、36题)中任意选出一道作答。

三、2014年山东理综生物试题特点

(1)总体评价。2014年普通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题目新颖,文字简练,难度适宜,内容综合。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全面考查生物学科能力,关注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对试题整体分析。①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覆盖面广。试题共有6道单项选择题,4道必做非选择题,2道选做非选择题,共12道题目,总分值90分。试题覆盖了《考试说明》要求中必考内容的15个主题,涉及到三个必修模块中的40多个具体知识点;覆盖了选考1和选考3内容的各3个主题。试题突出对生物学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考试说明》中Ⅱ类要求内容的基础知识。②注重各方面的能力考查,图文结合。《考试说明》中生物学科的能力要求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4个方面,每种能力有具体的考查目标。

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12道题目都考查了对相应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对知识间内在联系把握的能力,是对理解能力目标(1)的考查。第3、5、6、25、26、28题考查了用文字、图表及以数学方式描述生物知识的能力,是对理解能力目标(2)的考查。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体现生物学科素养的能力。2014年生物试题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近几年的高考中,对实验的考查越来越多。实验与探究能力的4个目标,2014年试题考查到了2个。第2、4、26、35题考查了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生物实验的能力,是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目标(1)的考查。第5、26、27题考查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是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目标(2)的考查。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目标要求,也是近几年高考中重点考查的一项能力,几乎每道题都能涉及到对信息的获取。如第3、5、6、26、27、28、35、36题的试题情境主要以示意图、坐标图或过程图的方式呈现,考查从所给材料中鉴别、选择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对获取信息的能力目标(1)的考查。第1题的考查内容选择2013年获诺贝尔奖生理奖和医学奖的研究内容“囊泡运输”,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进展的关注,是对获取信息的能力目标(2)的考查。

综合运用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目标要求。第27题考查利用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解决持续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相关问题,体现科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重视考查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第35题考查利用生物技术解决玉米深加工生产中的相关问题。两题都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题目新颖文字精练,内容综合。试题设计巧妙新颖。如第3题以动物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变化的调节示意图为情景考查对细胞凋亡、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的理解,设计巧妙新颖。再如第6题以遗传系谱图为情景考查对X、Y染色体遗传的分析,与一般的遗传图系谱图题目的情景不同,很新颖。12道题目的文字都很精练,题干只有一、两句话。部分题目通过图示给出信息,题目的信息量很大、综合性强。如第2题以生命活动变化关系为主题考查四个方面的知识。第4题以实验操作为主题考查了四个实验操作。第1、25、26、27、28、35、36题都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考查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都具有很好的综合性。

四、2015年高考复习策略

近几年高考越来越注重能力考查,而不再是单纯考查课本知识的记忆。因此,在高三的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提高《考试说明》要求的四种能力,更要清楚高考试题的变化以便使复习备考工作符合考查方向。

(1)注重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关注教材细节、注重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2014年山东卷生物试题考查内容很多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检测,并加强了对概念的考查,命题回归教材考查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教材在高考备考中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今后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手中教材,让学生熟记核心概念及基本原理、观点、结论。并关注教材细节,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2014年山东卷生物试题加强了对实验的考查,包括材料、试剂、原理、方案选择等。今后的复习备考中,应对教材中的实验加大重视力度,对每种实验类型都有所了解。教材中对经典实验、学生实验、试剂的正确使用等都体现得非常明确,要更加认真地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并紧扣教材知识,再通过相关类型的高考试题训练,应该能达到很好的备考效果。

篇7

   漫步街中,丰富的木结构建筑给人最原始的江南景象。精致的格子窗、木门,悠长的过廊、靠椅,串联起绵延水乡人家;人家亦是绵延着静静的小河,倚水而居,倚水而生。水灵的她们勾住了沉郁的都市人,萦绕在了寂寞老人的心头,所以如今运河这端的热闹不亚于先前那段历史中的了。

    但在我游尽月河之后,我却看到了蒙在历史外的一件另类的外衣。似乎此间的热闹有些变味了。原住居民外迁,剩下空空的老房却是被用来淘钱……她如今处在以发展经济为主的时代里,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无可厚非。相比西塘,后者的味道就无疑更纯正了。

    别了月河,进到梅湾。此间一派崭新的古建筑气象。梅湾成功达到了复原古建筑、增添江南文化气息的目标。楼阁亭台傍水而建,小岛小洲贴水而浮,杨柳绿草近岸而植,水中、陆中、空中都有绿意弥漫,虚实相间相生,空间变换丰富多样,有主有次,有高有底,有详有略,人工锻造出一番别样的江南水乡之景。

篇8

学习外语的基本目的,就是掌握一定的听说能力,以便能够与外界进行交流。但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外语学习事倍功半。尽管他们能够背熟大量的单词、能够掌握各种语法,但在必须使用外语的时候无能为力――一句不会说,一句听不懂。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状况,根本原因还在于外语教育中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用好高考这根“指挥棒”。正因为此,许多地方将听力考试纳入了高考体系。可惜的是,这一政策却被取消了。

对此,有关专家解释,取消听力考试有助于兼顾城乡公平。确实,当前城乡教育水准有着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不只体现在外语上,也体现在物理、化学等课程上。许多乡村中学连起码的物理、化学实验室也没有,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连一次实验也没有做过。试问,为了兼顾城乡公平,是否要在物理、化学的高考中,取消所有的实验内容呢?要想在高考中兼顾城乡公平,该做的不是迁就落后的乡村水准,取消听力考试,而是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乡村教育的水准,让乡下孩子跟得上城里孩子。

篇9

普通高考是我国举国上下最为关注的一件大事,它是一种以书面形式,具有统一性、有组织的和带有竞争性的社会考试。其目的是为考查、确定考生是否具备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所应有的知识、能力等,更着重测量考生具有的潜在的学习能力。考试的结果被用来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因而高考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高考带有规模大,选择性强,竞争激烈和备受社会关注等特色。正由于此,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被赋予了超过考试本身意义的多种职能,它集选拔与评价于一体,与中学基础教育形成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既对中学教学有“不由自主”的导向作用,又在考试的内容、形式诸方面受基础教育的制约。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宏伟工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必然推动我国高考地理考试的改革,从而影响地理高考命题的变化。

笔者对建国后我国历年的地理高考试卷进行分析,以1950、1959、1980、1990、2000年(大致每隔10年提取1份试卷,1960―1976年没有进行地理高考,因此,1960、1970年地理试卷缺失)和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作为重点分析对象,从各年高考地理试卷的试题容量、试题题型结构、试题知识结构和试题智能结构四个方面进行试卷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建国后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以下四大方面的变化趋势。

1.试题容量的变化趋势

建国后,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变化,中学地理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上都有较大的调整,高考地理命题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考试题的容量不断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是试题数量不断增加。1950年的高考试卷,大小试题总数仅有5个试题;80年代以后试题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90年代以后,各年地理高考试卷的大小试题数量都在30个以上;其次是试卷页数、试卷文字数量(以电脑统计为准)不断增加。建国初期的地理试卷页数很少超过3页,1950年仅1页,90年代以后每份试卷的页数都在10页以上。试卷字数1950年仅有175个字,2000年广东试卷达到3856个字,从中可以看出,90年代以后,试题的容量大大增加;第三是图表数量的变化。80年代以前我国高考地理试卷的图表数量较少,而且基本上是直接引用书本上的原图;80年代以后,地理高考图表使用量增多,尤其是1985年以后,地理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图表数量明显增多,1990年达到18幅。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卷不仅图表数量多,而且图表形式也变化多样,很少直接引用书本上的现成图表,大部分是出题者经过加工或者创新而成,反映出地理高考对图表运用能力的考察不断加强,也体现出了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精神。

2.试题题型结构的变化趋势

地理高考试题类型有填充题、名词解释题、判断是非题、改错题、读图填图题、简答题、论述题、选择题、读图分析题、综合题等。建国后,我国地理高考试题的类型变化较大。建国初期,主要是填充题、填图题和简答题,试题的形式简单,以考查书本知识为主;80年代以后,试题类型丰富多样,有填充题、读图填图题、判断是非题、名词解释、改错题、选择题、简述题、综合题,但仍然以传统题型为主,纯知识题型的考查仍然是当时考试的重点;80年代中后期,选择题的比例不断上升,选择题因其考查的知识面广,便于学生作答,利于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类考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题作为高考地理试题,最早出现于1982年,以后其比重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已成为地理高考中的一种最主要题型,从表2中可以看出,90年代至今选择题的分数比例一直在50%左右;90年代以后,另一个高考地理主要题型就是综合题,它集读图、填图、析图、简答、论述、分析应用于一体,能很好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已成为现在地理高考的又一重要题型。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高考地理试卷的题型结构在80年代以前,地理试题类型多样,以传统的知识题型为主。1985年以后开始出现能力型题型,尤其是1990年至今,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改的变化,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考地理题型也从重知识题型的考查转变为重能力题型的考查。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0年至今,地理高考基本上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能力题型为主。

3.试题知识结构的变化趋势

高考地理命题所考查的地理知识结构,因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当然也随着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而变化。我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地理考试所考查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地理中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系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由于1982年之前,高中没有开设系统地理知识,高、初中地理教学都是以讲述区域地理为主,因此,1984年以前的地理高考命题主要是考查以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为主的区域地理,而系统地理的内容考查很少,这一点从表3中可以看出。尤其是1959年以前的地理试卷,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系统地理的内容。1984年之后,由于高中专门开设了以系统地理为主的高中地理教材,因此高考地理命题中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容不断增加,至1990年其比例已接近70%。由于系统地理讲述的是地理学科内的基本地理理论知识与原理,偏重于理解与应用,因此,随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变化,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高考地理命题中考查以理解、应用为主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中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者的比例为28:122。近年来的地理试卷中,纯粹单一的区域地理试题比例很少,初中地理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仅作为一种地理知识素质来要求,在高考试卷中起着知识载体的作用。

*本栏目资料来源:“2003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地理部分”。北京:《中国考试》,2003年7、8合期。

4.试题智能结构的变化趋势

地理考试的题型根据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知识型题型和以考查理解、应用、分析、思维为主的能力型题型。我国的高考地理命题,1985年以前,主要是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知识型题型,能力题型很少见,1985年以来,以考查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思维为主的能力题型开始出现,随后其比例不断上升,至1990年前后,能力题型的比重已超过知识题型的比重,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地理高考题型。2000年,我国地理高考大纲中明确列出了地理学习的十大能力要求,体现近年来我国的地理高考的命题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我国地理高考试题中能力型题型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单一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题型已越来越少,如2000年广东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占86%,2003年全国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占89.7%。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地理高考改革对高考地理命题变化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地理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地理高考命题也在试题容量、试题题型结构和试题知识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命题考查能力题型的比重不断上升。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我国地理高考试题中能力型题型所占的比例很大,而单一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题目已越来越少。

高考作为国家向高一级的学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地去面对高考,正确地理解课程改革与高考命题变化的关系,从高考命题变化中体会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指导高考备考的复习,把握高考的改革、变化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篇10

1.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地理信息是指试卷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地理文字信息。这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地图和表格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等。②地理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图像提供的信息。地图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③地理表格信息。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地理数据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有些信息是教材之外的,多数是联系实际、热点问题、新材料、新知识,是学生未见到的,切入点较新、较生疏,但还是针对书中基础知识的,所谓“远离教材,源于教材”。

2.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

找出重要的、关键的信息,有的有隐含的信息需要提炼和推理才能得到,要求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对概念、原理、规律深刻理解,实际是考察平时教学的效果。

3.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地理学科和理、化、生、政治、历史有密切联系,有一定的综合性,有时要借助这些学科知识进行解读信息,例如水平气压梯度力、石灰岩的溶蚀问题。

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是考试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后面三种能力的基础,所以可把这个能力称为第一能力,这个能力强的同学,题已解出一半了。

二、高考回眸

笔者对2010年的高考考生的文综答题情况作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与2009年相比,2010年高考文综福建卷第二卷得分率较低,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高。2010年的高考文综福建卷题目提供的信息多,包括12幅地图,2个表格,5幅坐标图,共1918个字符;而2009年只有五幅地图,没有表格,5幅坐标图共1982个字符,2009年更是只有五个图,一个表格,另有2幅示意图,共1751个字符。由于学生对文综试题的信息量多的情况缺乏心理准备,加上考试时间紧张,大大影响了学生第二卷的答题效果。

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中、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中、蕴藏在图像和基本原理的应用推理中、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试题的方方面面。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存在差异,下面重点谈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经过不断探索,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中心问题为背景材料设计试题的命题模式。这种命题模式便于突出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对解题无效的信息或有一定干扰作用的信息一般没有,而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相对比较完整。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如果忽视背景材料的存在或者不能快速准确的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影响解题的思路和速度。

2.从试题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试题除了题材新颖,信息提供合理适度以外,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一道试题的质量好坏与设问的科学性、技巧性和严谨性直接相关。设问的科学性影响到试题的正确与否,技巧性影响到试题的技术水平,而严谨性则影响到试题的逻辑规范性,即设问中的逻辑性和条件限定,对问题回答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指向。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考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

3.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试题在提供一幅地图中往往会通过文字表述的形式告诉考生此图的名称、含义、甚至图中的说明文字等信息。解题时考生需要从这些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重要的地理信息。

4.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地理图像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是高考中最经常出现的,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几乎是无题不图,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最关键的。

5.从数字信息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列表展示形式。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解答时关键是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6.从多种形式地理信息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多种地理信息组合起来,地理试题往往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时要从整体综合考虑,最终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1.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全面积累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首先要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地理知识系统化,避免考试时发生混淆现象。再次需要把握各部分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和形成地理基本能力,为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作好知识准备。

2.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平时的专项训练和强化训练。因此在平时教、学和练中要有针对性的精选试题,严格按照“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三个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专项、强化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

3.掌握正确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

地理试题图像信息的读取运用可用三步法:

(1)认真审视题目,获取信息:既要审清题干中蕴涵的地理信息,审清图像表述的地理信息。

(2)分析处理信息,有效提取:常由题目问题要求入手探寻与题目问题紧密联系,相互印证的地理信息及与题目问题联系紧密的间接地理信息。

篇11

2015江苏高考地理试卷的情景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并努力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为考生营造了易于入题、乐于探究、多元思考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巧妙地引领考生的价值导向。

一、情景设计的“趣”是考生易于入题的切入点

为了有助于考查考生的较高层次能力,增强考试的公平性,情景设计应该有适当的复杂性和陌生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让考生难以进入答题情景,并快速找到合适的思路。情景设计的“趣”是考生易于入题的切入点,使每个考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趣”在新颖别致。第二题组以“南极科考”和“春节微信抢红包”设计背景,新颖别致且富有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对地理高考试卷的好奇心, 增加了试卷的亲和力,营造了轻松、熟悉的考试氛围。

“趣”在富有情趣。第一题组以《清明上河图》为材料背景,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规律、城市的主要职能,素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清明上河图》,内容融合了“文化味”与“地理味”。新颖的情景设计充分体现美感,通过语言和图表等的美将考生带入美的情景,舒缓紧张心理,让考生在美中感动。

“趣”在真实贴切。第15―16题首先给出新概念“林线”,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林线”要结合已学知识不难理解,本质就是海拔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山麓温度越高,林线越高,山麓温度越低,林线越低,山麓温度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海洋沿岸洋流等的影响。情境材料与考试内容、考查目标相吻合。考生理解题意后,能从中找到所要解答问题的关键和需要的条件。情境材料中含学生未学过的新名词、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处理,以避免影响考生对材料的理解。

二、情景设计的“新”是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

优秀的试题情景设计可以成为考生与命题者情感共鸣的触发点,从而引发考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更为充分地发挥考生的潜能。

“新”在热点纷呈。考卷中不乏“仓储物流”、“地价差异”、“低碳排放”“一带一路”、“国际慢城”等的新名词,但试卷通过多种形式的解读使它们成了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

“新”在资料新鲜。如9―10题中的图用的是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以如此“新”的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来进行情景设计,新鲜的资料呈现,成了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在乐于探究的兴奋点的刺激下,考生对第9题通过观察气压形势图和每个区域位置所对应的天气系统,结合所学常见天气系统特征,正确答案不难得出。材料的新鲜感,减少考生的阅读疲劳,有利于考生潜能的发挥。

“新”在贴近生活。如第29题以“调整城市规划标准”就以学生熟悉的本省城市资料为背景材料,考查产业转移、城市体系。情景呈现,贴近高中学生的家庭生活,与考生的生活经验、实践、经历相关照,既增强了试题与学生个人实际的紧密度,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引领考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增强考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以热点话题进行情景设计,对贴近生活,与日俱增的身边的事件的关注,往往是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

三、情景设计的“活”是考生多元思考的触发点

多样化的情景设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获取、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引领考生从不同的侧面培养自身的能力。好的试题情景设计,应富有启发性或有较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试题情景本身也是考查和引领学生能力发展、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

“活”在简约灵动。第7-8题的情景设计提供了为历史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没有太多的语言描述。从图中客家人的土楼结构看,进出只有一套通道,四周高墙林立,并且屋顶有宽檐,围墙上有t望、射击口,其目的就是安全防御,所要选的答案,表面上看似与地理关系不大,但分析土楼独特房屋形态的主要原因,不应只从房屋结构着手,要结合历史时期,部落、聚落间为争夺粮食、资源等战争不断的现象。显然,着眼点在与粮食资源的争夺。试题的情景设计不只是说明试题的背景材料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还隐含着解答问题需要的条件。简约灵动的情景设计的“活”,简约而有弹性,富有启发性。

篇12

一、 与向量结合

【例1】 设Q(x,y),P(3,-4),变量x,y满足不等式组x-y+2≥0,

x-5y+10≤0,

x+y-8≤0.则目标函数z=OP•OQ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解法一 (截距法) z=OP•OQ=3x-4y,作直线l∶3x-4y=0,平移直线l,当平移至点C(5,3)位置时, z取得最大值3;平移至点B(3,5)位置时, z取得最小值-11,所以z=OP•OQ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1.

解法二 (端点法) z=3x-4y,因为不等式组x-y+2≥0,

x-5y+10≤0,

x+y-8≤0.所确定的区域的端点分别为A(0,2)、B(3,5)、C(5,3),当x=0,y=2时,z=-8;当x=3,y=5时,z=-11;当x=5,y=3时,z=3;所以当x=5,y=3时, zmax=3,当x=3,y=5时, zmin=-11, 所以z=OP•OQ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1.

解法三 (反代法)因为z=3x-4y,所以x=13z+43y,把x=13z+43y代入x-y+2≥0,

x-5y+10≤0,

x+y-8≤0.得

13z+43y-y+2≥0,

13z+43y-5y+10≤0,

13z+43y+y-8≤0.所以y≥-z-6,

y≥z+3011,

y≤-z+247.

所以-z-6≤-z+247,

z+3011≤-z+247.所以-11≤z≤3,故z=OP•OQ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1.

解法四 (距离法)如上图做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区域,设d表示点P(x,y)到直线直线l:3x-4y=0的距离,则d=3x-4y5,当3x-4y>0即P(x,y)在l:3x-4y=0下方时, 点C(x,y)到直线的最大距离为35,即Zmax=3;当3x-4y

点评 本题以向量包装,本质是线性规划中线性目标函数最值问题,采用上述方法求解,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二、 与数列结合

【例2】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4≥10,S5≤15,则a4的最大值为 .

分析 本题是一个数列中的最值问题,初看与“线性规划”似乎毫不相干.再引入变量合理转化,化归为线性规划问题.

解 设该数列的首项为x,公差为y,则S4=4x+4×32y≥10,

S5=5x+5×42y≤15.即2x+3y≥5,

x+2y≤3.

而a4=x+3y,求a4的最大值,其实质是一个“线性规划”的问题,图中阴影部分为所求区域,可得线性目标函数a4=x+3y在点A(1,1)处取最大值,即a4的最大值为4.

点评 1. 本题运用了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2. 本题还可以从纯数列角度进行求解.

三、 与三角结合

【例3】 π

解析 设z=2α-β,已知条件可化为:

α+β>π,

α+β

α-β>-π,

α-β

则当点(α,β)在点Aπ2,5π6处时,zmax=π6,

当点(α,β)在点B(0,π)处时,zmin=-π,

2α-β的取值范围为-π,π6.

评注 本题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解,稍不小心就会出错.此时应认真审题,把握问题本质,则问题可轻松得到解决.

牛刀小试

1. 设点P是ABC内一点(不包括边界),且AP=mAB+nAC(m,n∈R),则m2+n2-2m-2n+3的取值范围是.

2. (06年北京卷)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及公差d都为整数,前n项和为Sn.

(Ⅰ) 若a11=0,S14=98,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 若a1≥6,a11>0,S14≤77,求所有可能的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参考答案】

1. 本题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以向量为载体的二元二次式的最值问题,但其实质却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解法如下:

在ABC内过P作BC′//BC,交AB于B′,交AC于C′.

可设AB′=kAB,AC′=kAC,k∈(0,1),

B′,P,C′共线,AP=λAB′+μAC′,且0

λ+μ=1.

AP=λAB′+μAC′=λkAB+μkAC=mAB+nAC,

m=λk,

n=μk.m+n=k∈(0,l),即0

如图所示,设z=m2+n2-2m-2n+3=(m-1)2+(n-1)2+1,由图可知,当圆与直线相切时取得最小值,在原点处取得最大值.所以222+1

2. (Ⅰ) 由S14=98得2a1+13d=14,

又a11=a1+10d=0,故解得d=-2,a1=20.

因此,{an}的通项公式是an=22-2n,n=1,2,3…

(Ⅱ) 由S14≤77,

a11>0,

a1≥6.得2a1+13d≤11,

a1+10d>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