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篇1

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和应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抽象化的概括。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第一是出发点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素质教育则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第二是两者的对象不同,应试教育主要面对的是所谓的尖子生,而素质教育则强调以全体学生为培养对象。第三是教学理念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加工,而素质教育则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是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多为模仿和重复性教学方式,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发散式教学法的应用。最后一点就是教学氛围不同。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乏味,而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2目前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无需考试的教育。(2)教育工作者普遍觉得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应对升学考试。教育工作者须知两者教育方式选拔出的学生,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相信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和深入,两者将逐渐吻合。(3)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即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其实只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4)素质教育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无法照抄照搬。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2.1打好素质教育基础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体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也不是说学生能够自由散漫。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特长与全面性两者兼顾。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培养优等生或者特长生优化发展的同时,必须照顾到全体同学的情况。(2)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平衡。(3)注意确保对学生进行加工培养的同时,要与其个性相和谐,以求彻底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

2.2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主要包括:首先,教师要实现教育对象的转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外,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学进程的需要,只能别动接受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教育对象从“优等生”向“全体学生”转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即将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片面性“向“全面性”转变。最后,教师还要实现教学主动性的改变,适当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3转变素质教育实施方式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教师要提高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重视程度。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从语言或动作等方面进行适当改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师在恰当环节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故意停顿或者说错话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向“学”的转变。最后,教师必须灵活教学。即教学的内容及涉及的习题等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此外,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篇2

1.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定形的阶段,应根据他们的思想特点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大学生们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始终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

2.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后,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体表现在:爱岗敬业、勤于工作、积极进取;能够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当三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够自觉地运用崇高的价值观去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是否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的源泉,有了知识才能具备改造世界和发展自己的本领。首先,应具有扎实精深的本专业、本学科知识;另外,应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通识性的知识,并且了解经济科学、技术科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向。

4.是否具有适就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素质人才能够通过实践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作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的大学生,首先,应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的驾驭所从事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意识。其次,具有独立思考、敏锐观察、科学思维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能力。第三,具有能适应在快节奏、高效率、系统复杂、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的应变能力。第四,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在顺逆环境中,具有心理承受能力。

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坚定素质教育信念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的唯一宗旨。遍观传统教育现状既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则提倡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围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质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深刻的教育革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我们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勇当教育改革的先锋;坚定素质教育信念,勇开历史先河;摒弃观望、等靠思想和畏难情绪,克服困难,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

2.加强素质教育的科研力度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提出了几年,但是,总的来说目前仍然处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验阶段。我们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索寻找开展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奠定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先决条件。

首先,要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正确理解其基本的概念,分析构成人的素质要素,各要素特性及其形成和发展,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开展素质教育的规律及有效性进行研究和探讨,便于追求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而通过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人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第三,对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促进正确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性。为此,应当加大素质教育的科研力度,利用报告会、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

3.强化当前教学的薄弱环节

首先,应强化德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教师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走出单纯的理论说教误区,讲求实际应用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性;在教学方法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开辟实践教学、兴趣教学的广阔天地,提高并调动学生对德育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应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当前我们正处于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文化日新月异。为适应新科学、新文化、新技术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建设,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打好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探索和利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加宽加厚基础理论,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再次,要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教育。当今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广阔的科学视野。不仅要精通本学科,还要了解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及时了解到新的学术思想和科技信息,激发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学校可以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多角度、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手段,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教育,解决学生知识面过窄的问题,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已掌握的知识,而且是一种很好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情趣、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去创造,体验和发现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一定要摒弃“上完课放散羊”的现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学术讲座和社会性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内容丰富促人积极向上的第二课堂。

4.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首先,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以改变目前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育人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举止言行、良好的师德教风影响学生,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内容上有意渗透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自己真正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篇3

首先,从目标上来说,应试教育是冲着那一道道考试关而去的,其中有不少应试的技巧手段,也有不少有针对性的内容,往往资深的教师有屡试不爽的“秘方”,能闭着眼睛历数各个考试要点、难点,而学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如能掌握要领,必定会成功在望。相反的,素质教育讲求的是人的全面素质,甚至包括人的社交能力、人的情感态度、精神意志品质等等,原是想要在西方已有的现代文明中找寻到他们成功的道路,这种教育方式现在就被我国冠之以素质教育的头衔了。因为国外现代科技、文明的高度发展与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就羡慕就搬了现成的经验、方法来用。各地先后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改革,比如现代化教育学校的评比验收,目的是促进各个学校尽快配备相应的电子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以此来武装我们的教育;又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改革方案,有改校园的,有改教室的,有改课堂的,有改教法的,不一而足,为的是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相区别,既显得新颖有趣,又觉得前卫先进,似乎能体现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将人变成精??各方面的精英、精怪。这与应试教育的将人变成泥??可以随意雕刻的东西,是有明显区别的。所谓素质不是指一般的能耐,而是有一定水平档次的才能,所以前者要的是各方面都能有所长的佼佼者,而后者只为培养通过各类考试的埋头苦读者,它更体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木讷般的专注精神,在这些纯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人可以再经二次加工成为他们想要的各种人才。

其次,我觉得两者的实施过程是有很大冲突的。譬如纪律,素质教育定当重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特长爱好,要保护和尊重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并加以引导,使其在那些方面得到长足进展,因而对纪律而言,可以相对地较宽松些,不作过严的要求,学生哪怕将脚拿到桌子上来也未尝不可,不是经常有教授之类的谈到国外学校的学习之轻松愉快与自由时常将此拿来作比较吗?还说外国的教师上课时常喜欢坐在学生的课桌上讲课,学生听的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无拘无束,教师讲得高兴时也会将脚拿到桌子上来。而传统教育或称应试教育的情况下,这类作法是绝不允许的,在他看来是不符伦理和常纲的,学生没了规矩,自然也不会好好听课,而且往往是越来越难把握和管教,学生的举动会越来越出格,甚而自由到不可收拾。他要求是学生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全体必须要能熔于一炉,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为解决题目而努力。其它过程也是如此大相径庭。

其三,两者对学科的知识要求不一样。素质教育往往不作过分强调,学生能考好自然好,但倘若考不好,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他有好的素质也可以被大家认可甚至推崇的。而应试教育则不一样,如若考不好,那此人必定是死蟹一只,毫无办法了。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就是读好书、考好试。

不过,素质教育似乎正在囊括应试教育的种种做法,将它收于囊下。并指出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定义和含义也在作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现时教育思想的各种变化。最后,造成一种概念就是凡是好的都是可以归入素质教育的,凡是有弊病的都应归入传统教育、应试教育或其它教育的不足之中。

在这里,更让教师们徘徊不定的是不断变化的教育衡量手段,一会儿说是以学生的素质来测试,比如语文中要考口试、书写、朗读等,但其量化的手段又是通过应试来进行的,结果呢?说是进行素质考试了,形式上取消了笔试了,但事实上又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减负前更累、学习任务更重。何况,很多学校只是名义上取消考试,实际上都仍就在进行各类考试的,而且各种测试一个不落,而且说说不比赛、不排名次,但事实上谁都知道谁好谁差的。对学生而言,是在应试教育的这座大山上,又压上了素质教育这座大山。

那么,难道是老师们想不开,让学生反复去搞这些知识加素质吗?不是的。看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哪个毕业班的小学生不说学习压力大的?哪个中学生不说学习苦的?就在我们这个小荷作文网上的同学,在与我交流或向我诉说的内容中,往往都有对考试的恐惧与忧虑、对学习的厌恶与担心。什么原因呢?是一层一层的压力造成的,最后,这层层的压力全部都加在了我们的学生身上,他们背负着不能言状的痛苦。这些苦,我们的老师们也都明白,但还是不得不加上去,看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与我的交流中的感受,无不反映出老师们的强压式学习,有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就告诉我他们天天有考试、天天要做试卷了,语文数学占去了所有的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应试教育更应试教育,因为它多了一个素质教育,本来不用考试的素质,现在都要考了,更多了许多的名目繁多的测试内容,让学生忙得焦头烂额。而我觉得有些学校单抓语数成绩已算是很轻松的了,相比各门学科都要抓,各种“素质”都要出成绩的学校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比如说语文除了笔试知识外要考各类素质项目,数学也有应用、基础、计算等能力测试,还有英语的口试、笔试,音乐的理论、器乐、视唱,体育的达标、体能、理论,美术的知识、绘画、工艺,常识的知识、实践,还有各类选修课的测试,乡土课程的测试等等。各个老师都接受了相应的任务要求,然后每个任课老师在这些压力下再将要求转嫁给学生,学生再将所有这些一一击破,自然痛苦了。初中里的学生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了,往往在网上写作文较多的同学进入初中以后都没时间再写了,甚至连上网看作文的时间都没有,而且老师、家长也往往都禁止他们再上网看作文,要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篇4

摘 要: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而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技术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素质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是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两种教育模式相辅相成。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做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提高自身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做一名出色的职业人。

一、社会需要人才

当今的教育界中有两种培育人才方案呼声颇高。其中一种就是传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术上的精英,也就是所谓的学者。学者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渊博,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学者的学历当然越高越好,高的学历体现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学习时间、阅历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应试教育层层选拔后的学子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某些企业招聘的起点。这些人服务于各个领域和岗位,体现出高的文化素质和卓越才能。自古以来中国讲究学术上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文学、数学、艺术还是天文、地理,正因为有了学者的研究、总结、传承和发扬,才有了千年文化知识的积淀,各种文化百花争艳。这些人也因为掌握了更多知识和信息,才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青睐。

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发现在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很多技术性工作也找不到人来做了,就算勉强找到人来做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往往付出高薪的代价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渠道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有技术的老师傅带出徒弟,由徒弟传承师傅的技术继续为社会服务,然而这些师傅的精力毕竟有限,培养出的徒弟数量少,技艺也参差不齐。在此过程中,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理念的融入,许多技术得不到改革创新,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背景之下,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这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因为具备了专业技术,能帮助人们满足某方面的需求而被社会接受和肯定。

社会需要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多元性越来越强,对教育也提出了多元性人才的要求。有着不同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人才能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部门,社会才得以发展和

进步。社会的包容程度随之提高,各种人才不拘一格,只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人民服务,为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就被社会肯定和接受。

二、时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相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支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各种力量也纷纷投入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之中。曾经有一种说法就是,我国的教育实用性不强,是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精英教育。换一个角度想想,毕竟就是这样的教育使我国全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各种科技文化欣欣向荣地发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强国。职业教育作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出路和选择,补充完善了教育系统。传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中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社会输送人才。时

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三、职业教育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优点

区别于师傅带徒弟的老的职业传承模式,职业教育把职业技能的学习与传承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之上。培养出的人才,既有了专业的技术,也有了现在人们普遍看重的学历,受到广泛好评。与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农业、工业、建筑业、各种服务行业等。“人才”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一年,各类院校为社会提供的职业人才数量达百万之多。通过社会和时间的检验,职业教育人才优势显现出来。

(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专业技能,专业设置多种多样,满足了社会人才需求,突破了传统教育以知识文化课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优劣的模式,职业教育更突出因材施教,把工作技能学习带到了课堂之上。教育的过程不再是单单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成绩来考查和判断学生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目的和有重点地进行技能学习。让学生学习一项本领,用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职业教育设置专业种类多种多样,符合社会各行各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其专业的设计和打造,都是千万教育工作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荣,并热爱自己的行业,准备奉献和服务于自己的岗位。

(2)学生的起点较高,上手快。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中专或者专科的学生,学生的起点相对初中或者更低文化程度的学徒来说,知识结构较完整,学习能力增强。()许多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学历,造成了这些学生择业起点低的现象。大多数职业教育的学生从事的都是基层的工作,似乎不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只有当官当领导才是有出息的看法。但是换一种思路,在如今就业竞争和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却很好就业。这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但对于每年千千万万的毕业生来说孰轻孰重应该很好判别。这些工作将会给职业学生带来工作和生活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当然万事开头难,每个行业甚至于每个岗位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进人员必定需要适应的时间。很快用人单位就会发现: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上手快,接受能力强。同时,由于这些学生有较好的知识作为基础,他们能更快地接受新的内容,及时地对技术或理论进行更新、革新,这些都为继续教育和再教育打下了基础。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

发展。

(3)大学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最新信息的交汇地,为职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和技术平台。学校的学术环境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摇篮,这里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师资、实验平台、信息和技术。各种思想在这里融汇并碰撞出火花,让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的瓶颈得到突破,技术不再停滞不前。民间的技艺、书本的知识,甚至是高级领先的技术都能在这里得到发展、传承和发扬。这有助于职业技能的产生、发展、进化、记录,形成各种文献资料。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信息批量传递的同时产生了新的信息,形成新的文化。职业教育秉承这些优点得到了大力提倡。

2.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体制建设还不健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1)职业教育培养人才需要时间,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需要多少人才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的。教育本身处在被动提供人才接受社会考验的位置,同时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也需要时间。面对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人才提供滞后性的问题显现出来。职业教育必须全面系统地发展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化被动为主动,持续、平衡地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

(2)职业教育机构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具有职业特征,所具备的技能有专一性。转型困难,学生一旦进入某个专业学习,其学习都会是专业的、系统的,需要投入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还有投入社会的教育资源。一旦学生毕业后不从事相关的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加之,职业教育发展还不完善,如果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个专业相关的学习,下一个阶段想要更深入的学习,往往需要参加成人高考,这就把文化课成绩差和专业不对口的学生挡在了门外。职业教育应该往高学历和高技术方面发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些都需要完善的机构机制作支持。事物都在社会的选择和淘汰中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机构机制必将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

(3)社会对职业教育不了解,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遭遇尴尬。在人们普遍接受素质教育的体制下,许多企业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处于一种观望和试试看的态度。传统的理念之下许多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选择传统教育下的优秀学生,因为那些好的大学都是择优录取。这些大学有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这些学生成绩必然更优秀。是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样样都好呢?他们忽略了完成工作并不是有理论知识做指导就够了,还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社会的传统观念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处于一种中考或者高考失败的压力之下,是不是选择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证明?甚至有的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消极、蒙混过关的态度。这需要社会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找到准确的定位,走出心理阴影,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和人生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还是那句话:“人才是检验教育的真正标准。”只有职业教育的学生真正地在其岗位上发挥作用,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用事实告诉社会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4)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取舍程度难以把握。且不说新的专业相关技术课程设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说说传统的素质教育一直在上的这些理论课。这些理论课直接用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合适吗?如果说不合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虽然有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作为借鉴,但是只有中国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符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是课程该如何设置呢?各个大学纷纷设计出自己的方案,建设自己的教材。其效果又如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学生的文化和传统习俗都有所区别,接受能力更是存在个体的差异。职业教育课应该如何选择,应该包含些什么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如何安排,这些课程又应该设定到什么样的难度。这些都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难题。不是说没有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方案,而是这些是不是适合于我们的职业教育。其实不用说也知道,许多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或许是他自己学习不努力,抑或者由于传统的学习不适合他。不管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职业教育,我们就要为这些职业学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让他们在职业教育的摇篮里茁壮成长。有的课程设计难了,学生反映太难学不会;太简单了,根本没有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夜以继日地思索和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但是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题依然需要不断独立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各自发挥职能服务于

篇5

1.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从教育目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而应试教育只追求学生的学习分数的提高以应付眼前的升学。从教育对象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应试教育则强调整齐划一,用分数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塑造”。从教育内容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首位,主张德智体美劳并举,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多样化的选修课;而应试教育只重视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教学,反复培养学生的应考技巧,其他教育内容则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干脆被取消。除此以外,就教育评价而言,素质教育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合格”放在首位(升学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坚决反对将“升学率”与学校或教师的奖惩挂钩;应试教育却只看“一好遮百丑”的“升学率”,直接把升学成绩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

1.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教育存在的两种不同模式,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朴素的愿望,即让受教育者学好。没有应试教育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产生的素质教育不可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重新支起自己的炉灶。无论是应试教育的体系、内容、方法、手段都给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素材,应试教育的弊端需要素质教育来克服,应试教育的优势需要素质教育来发扬光大。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应试教育的革新为前提,素质教育的发展没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作参考,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为了避免改革的盲目性,造成教育的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应从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始,特别要对为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升学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内容、方法、措施等进行改革。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建议

结合上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

2.1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富于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其次还要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最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及时吸取当代科技新成果,并能有机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整体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整理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2关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不需要从一种教育向另一种教育转轨,也不需要以一种教育取代另一种教育,而是要改造传统教育,向它注入新的理念,给它添加新的活力。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融入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应试教育实践,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融合,可以造就理论上的和谐。在人的思维领域,不必再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尖锐对立起来,从而结束近二十年的争论与批判。融合,可造就实践领域的和谐。在实际工作中,不必再为素质教育而“轰轰烈烈”,也不必再为应试教育而羞羞答答。融合,可造就和谐的教育,进而造就和谐的人才。

2.3“学”与“思”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但强调学生的学,还强调学生的思。学与思必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理念的转变。这个理念的转变是对素质教育批判性的发展。肯定了应试教育中注重知识文化的掌握,但是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课本、教室为中心的单向性的知识灌输,而注重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性的掌握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学会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2.4“教”与“学”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教,而是要求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结合,此外还要求老师在教的过程中自身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强调的是在教的过程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决定授课内容的多少和程度,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同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的摈弃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舍弃。

篇6

关键词:蒙氏教育;教育;中国;Method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蒙台梭利教育法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理念,其在西方世界的普及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并且覆盖到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之中。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蒙氏教育的效果优劣也就成为了西方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教育与蒙氏教育理论的理念差异

首先,从对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儒学思想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儒学与西方传统教育观都在老师、学生和课程三大要素上有部分一致。如学生学习自主性都受到教师的制约、都是以考试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均以传授知识为主。当然,二者也存在一些区别,如师生关系。因此了解中国现行教育中对教师、学生和课程三大要素现实状况,是获得以儒学为根本的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优劣的一个适宜的指标。

其次,想要了解中国教育的质量,一个适宜的指标就是学生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本文选择的是学校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这是因为学校满意度是对知觉到的学校生活质量所产生的认知评价,学生作为教育的受益者是最直接的教育质量的反映。他们对教育的满意程度直接代表着教育的真实价值。

最后,为了全面把握学生对中国教育的态度。了解学生对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评价,也是对满意度这一指标的有益补充。因此,本文选择教育现状、学校满意度和教育观念作为衡量中国教育质量的三个指标 。由于中国没有蒙台梭利的专门化中小学,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比较接受和未接受过蒙氏早期教育的学生的这三个指标来了解接触过和未接触过蒙氏教育的学生对于中国教育的评价,以最终明确是否应该在中国教育中普及蒙台梭利教育,以及应该如何引入蒙氏教育,以使它适应中国的国情。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的选择

本研究拟考察的是现行教育状况、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对不同教育模式的观念。现行教育状况和对学校的满意度一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问卷法是各种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 。是指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手机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问卷法使用的研究问题也很广泛,采用问卷法,可以系统地了解人们的满意感、基本需要、观念、学习动机、价值观、态度等等。而观念的测查一般则选用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其中关于学校满意度的测量需要做简要的方法研究回顾。典型的单维模型学校生活满意测量方式是“我喜欢在学校”和“学校中有很多事我都喜欢”。还有如Ferran Casas等的研究中,分别用一个项目来测量青少年学业满意度和学习满意度,用5点里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满意,5表现非常满意。

2. 具体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2) 学校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3) 学生对不同教育模式观念的访谈

三、研究结果

1.学校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满意度

注意力设置了五个等级,从1~5是不注意到非常注意。由图1可见,多数被访者都处于第4等级,即比较注意,占55.6%;其次是一般注意程度,占到22.2%;注意程度很差和非常集中注意力所占的比例均为11.1%。不存在根本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可见,中国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程度是较好的,多数学生能做到集中注意,77.8%。那么在集中注意的情况下,学生是否能够有效的学习呢?结合下面对课堂知识的记忆程度结果,再来看一看。

由学生的注意和记忆两个指标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保持比较好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不差。

2.学校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对教师的满意度的比较

接受传统早期教育的学生对教师的教法的满意程度要显著高于接受蒙氏早教法的学生的满意度,t(16)=3.479, p0.05;而接受传统早期教育学生的师生关系也要好于接受蒙氏早教法的学生,t(16)=3.395, p0.05。也就是说对教师的满意度,接受传统早教的学生总体上是要高于接受蒙氏早期教育的学生的,他们表现对教法更积极的接受程度,与教师更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的满意度的比较

而在同伴关系的满意度上,蒙氏早教法培养的学生有更加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t(16)=-3.369, p0.05。说明蒙氏早教法培养的学生确实在与同伴的互动上要明显好于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学生。

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的比较

接受不同类型早教的学生的课堂自主性没有显著差异,t(16)=1.400, p0.05。这一方面说明在学生维度上,学生的课堂自主性都是偏低的。两种早教模式背景下的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6)=0.574 p0.05,都对目前的课程设置不甚满。

3.学生对不同教育模式的态度与看法

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回答“你认为中国的公立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吗?”这个问题,两种早教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多数都认为中国公立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而且认为主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不发达,观念陈旧。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制约了教育模式的改革;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也是造成学校教育种种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教育看法的访谈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教育政策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教育政策中关于素质教育的理念没有在平时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政策中早就有关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反映了,只不过是在中国的考试制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教育中,蒙台梭利教育不可能在中国实现。

四、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可行性

蒙台梭利能够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结合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将自身本地化和中国化是因为中国政府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与蒙台梭利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篇7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100-01

在当前对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改革之中,教师是否能适时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改变原有落后理念和错误方法,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中小学教师作为我国教育中的基础工作者,在学生相对的升学、考试压力较小的情况下,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前沿。所以,要彻底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切实抓紧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及中小学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应试教育在传统的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起到了举荐人才、推动社会流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现在中国社会中,与传统经济相对应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依然存在。面对全球化的需求,传统教育的弊端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浪费教育资源,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评价目标单一、评价标准狭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特点等方面。

现在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中的“好学生”有统一标准,每个孩子都必须符合这一标准,从而必须有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大部分学生的自身特点必然不被重视和鼓励。而素质教育相信成功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每个孩子只要依据本身特点合理的在各方面进行提高,都可以成为“好学生”。可以说应试教育是资源缺乏、管理僵化的产物,而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要求。

2.中小学教师在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小教师在现实上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在教学和与学生的关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其次,授课只教授课本的内容,不注意与时俱进和与现实相结合;再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为标准,评价体制和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最后,在教育中的基本教育理念不是寻找每个学生的优点,鼓励夸奖学生在现状上向更好的方面发展,而是多以批评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向同一个模式发展。这些问题极大的困扰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继续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给予改善。

二、社会工作理念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

1.什么是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

专门应用于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工作类型被称作学校社会工作,它专注于改变现代教育当中教师对待学生传统理念,特别提出对学生自身特点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尊重,注重学生自身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的“自助”解决。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融合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多维系统。

2.在现实中引入社会工作理念的意义和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含义使得我们应该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做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中对人的评价就主要着眼于案主(即工作对象,这里指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它包括案主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愿学习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维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等。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不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素质教育一样,都考虑的是每个学生的长远发展。

(2)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得我们应该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曾在西方风靡一时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因其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匹配,曾产生过较大影响。但这一模式及其应试教育在今天已暴露出很多不足。首先,“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其次,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理的必要性。再次,像理解力、鉴赏力等重要的教育结果,是难以测量和清楚地观察到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教材间以及学生与其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充满着偶发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就对学习结果做出明确规定,而应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目标,并不断修正目标,使之随时适应新的情况。

学校社会工作一直秉承其母体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即“助人自助”思想。这一思想要求教师或参与教育的社会工作者都应该力求建立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过程和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过程,重点以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为主要目的。不是替学生做主,直接命令学生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而是相信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在主流的指导下更多的启发学生对成长的自我认识与实践。

篇8

曾经有一个数学老师问我;你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说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可这在你们语文课上容易渗透,在我们数学课上怎么体现呢?我们就不能在数学课上大讲道德、品质、人文思想,那要你们文科老师干什么?是不是我们那样就有点儿鸠占鹊巢之嫌?

事后我想:他说的话不无道理,素质教育似乎在诸如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课堂教学中容易体现,但在数学、物理、化学乃至体育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呢?再说,我国教育界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绝对不仅仅只针对语文科目,也绝对不仅仅只停留在道德与人文这个层面;针对不同的基础教育学科,肯定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层次,肯定有不同的能力达成目标纲要。但翻遍好多书刊甚至纲领性的要籍,都似乎对理科类的基础教育学科缺乏有关的素质教育达成目标陈述。

其实素质教育在语文科目上达成的层次,也不只是在人文素养、审美情趣、道德节操等方面,那些诸如识字读写等与人文不相关的能力,难道不能算做语文素质的一种体现吗?

所以我想:很长时间教育界倡导的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除道德层面上的内涵外,在基础教育这个层面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各类学科应有不同的素质达成要求,诸如语文素质、数学素质、体育素质……是不是在基础教育学段,素质教育针对不同学科能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使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上不至于内涵太模糊?

2.素质教育实践的无序性与随意性

素质教育的无序性,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针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的一系列师生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序列层次。现行的各类指导性纲要书籍缺乏对素质教育实践序列层次的具体陈述。由此,也导致了素质教育实践的随意性。

素质教育的随意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教育目标和技能培养随意拔高,有拔苗助长之嫌;另一个极端是只重人文理念轻视本学科的基本技能培养,随意降低学科应达到的要求,有应付时势之嫌;还有一个极端是,形式上的素质教育,实质上的经验式传统教育,陈酒装的是新瓶,仅只换了一个外包装。

所谓现行素质教育的无序性,表现在同一学科内,就是缺乏素质教育达成能力的阶段性区别。比如小学语文课、初中语文课和高中语文课在课堂上达成的素质理念有不同程度的机械重复,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无形浪费。同一种素质的达成程度在不同的年龄学段没有任何区别。现行的各科大纲在训练量的区别上似乎稍多些,但在素质技能达成的能力层次上陈述甚少,无法对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由于这种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素质能力达成培养的无序性和随意性的存在,使许多从事基础教育的相关人员,在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上显得有些盲从,甚至是无所适从。同时,也让一场本该给中国教育注入应有活力的素质教育,只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很难充分渗透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堂教育中去。

每个年龄阶段和每个知识层次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思想及其实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操作过程中,又由于缺乏相应的序列和标准,导致了素质教育实践的随意性。这种无序性和随意性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愈演愈烈,极有可能变异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毒瘤,也极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教育宗派和教育八股争斗。

许多现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不是我们不会教,只是我们越来越不明白;不是我们教不好,只是我们有苦难言……。

3.素质教育反馈评价体系的探索性

篇9

一、管理是德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同智力教育相区别的是,德育注重的不全是知识体系的灌输与引导、它以向受教育者灌输和建立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为最终目的、对人直接进行从意识、观念、信仰到举止行为的双重作用和约束。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德育体系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观念层面,主要包括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基本理论;二是制度层面.包括有关的德育政策、德育法规等:三是操作层面.包括德育的方式方法.实现途径和德育管理、这里的管理,包括管理目标、手段、主体,客体等;四是物质层面,主要包括德育工作者、设施设备、经费等。在四个层面中,现念层面是根本。决定德育的方向和性质,同时为其他层面提供理论支撑;制度层面是规范;操作层面是基础;物质层面是保证。四个层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功能各异,共同构成德育体系、可以看出,管理这一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规范,不但不被排斥于德育之外。而且构成了德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管理对于促进德育、提高德育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用一种新的、更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管理。这里说的管理.指的是德育工作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主要指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德育过程,一般说来、管理和教育是德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教育以管埋为手段、管埋则以强制性的形式来实现教育目的,既不能把管理作用绝对化、也不能视管理为可有可无:从管理活动与教育活动的深层次剖面上做进一步的发掘.二者都包含计划、组织、控制等功能、都以规范对象的行为为最终目的,这是二者功能相同的一面比较起来,管理除包涵一定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和管理双方主现意志等.还包涵同社会生产力、管理环境、人的相互协作关系等相关的方面、这是由其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在职能和涵盖面上,管理具有比教育更宽泛的内容。随着系统学、管理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人,对管理的多方面的作用正愈来愈为人们所了解,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重理论灌输而轻能力培养和重共性塑造而轻个性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日益受到挑战。管理的介人将成为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一大特征。管理通过组织过程中各要素间合理充分的配置来规范管理对象的言行和思维定势,实现管理目的、以此起到德育的效果,客观上使管理具有了德育效应公那种把管理同教育相舒裂,进而否定管理重要作用的观念和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会贻误德育的:

二、构建以策质教育为相导的粗育管理棋式

管理有机融人德育体系,实践中需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制约和教育方式。

1.在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从管理的运作机制看、首先要在管理实现方式上,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向间接管理转变。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传统封建思想中 .‘修身、养性’等教条的负面影响.重共性而不重个性培养卜教育呈现出封闭、集中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反映到德育工作上、过多地强调说教,不重视管理.没有认真研究管理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管理的方式方法显得集中、呆板,基本上采取以行政指令为主的直接管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大的摧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社会结合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不再通过政府指令性计创直接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益杠杆来实现,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同样要在“竞争”‘“择优”的法则下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或惟长官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体系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在管埋上,管理的内容、手段、实现方式等要素需要结合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新的调整。管理目标的提出和实现、不能依靠简单的行政指令,而必须着眼于管埋主体和客体的内在联系,科学设计管理指标和体系,将管理纳人教育的全过程统筹考虑。要打破层级制的界限.把管理目标分解为相互连接的行为约束机制,通过诸如风险、利益驭动来促使被管理者自觉接受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目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起作用的主要方式:

确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德育管理模式、实践中需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受教育者在情感、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搞“一刀切”的片面和绝对做法,没有把管理对象的差异在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中反映出来,管理的层次和多祥性无从体现;二是违背管理的自身规律,对管理目标可能产生的约束作用缺乏准确的估价。制定不切实际的管理约束机制.总目标与子目标间没有必然联系,使管理名存实亡,造成管理失控。

2.在管理意识上.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将变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管理活动,由于受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管理的一切活动均以应试为中心,以高分为最终目的,使得管理成为简单的强制约束,丧失了其引导、教育、塑造的丰富内涵。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德育管理.没有把管理当做一种有效和必须的德育手段,管理成了游离于教育之外的可有可无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应付、应急式的被动型管理。 这种状况的出现,同传统教育缺乏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和不重视德育管理有直接关系。管理就其本质来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管理就是教育。教育捅盖管理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确立主动型的德育管理模式,就是在充分汲取应试教育中被动、机械管理的教训基础之上。将管理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引入德育体系,使管理成为德育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这是素质教育条件下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传统德育体系过于倚重说教式教育,并否认和排斥管理,特别在极“左.”路线的时代更是如此。这种情况。说到底是对管理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清。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没有管理的主动参与是不可想像的,这是建立主动型管理模式的认识基础。其次.管理要主动参与德育体系。素质教育条件下德育较之于传统德育,其目标,标准、汤盖面均包括了崭新的内容。完成这样的教育过程,要求管理在指导思想利方式方法上做出全新的调整。管理的着眼点着力点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人和物的机械管理,而必须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意识,真正发挥管理在提高育人质量方面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教育的摒弃: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可以预见。管理在德育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显著,教育和管理作为两种基本方式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德育迈向新水平。

另外,管理在德育体系中的主动介入和有机渗透,为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的途径。管理在德育中发挥作用,要通过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德育在目标、指标的制定和评价方面有了清晰可鉴的标准。使量化评价成为可能,为德育体系走向完善和规范化开辟了新的思路。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77-03

学生的素质有三大特征:潜在性、内化性和主体性。潜在性,即各方面的潜能,如思维、审美潜能;内化性,即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主体的内化才能成为素质。这种素质教育的内化性又决定了学生在自我素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素质呈现的这三大特征,以及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决定了教师必须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开发精彩多样的“第二课堂”来辅助“第一课堂”教学,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中学 “第二课堂”对实现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不以考试成绩评判得失,以学生探索和实践为主的各种具有语文教育价值的活动形式的总称。

从教学内容上看,中学“第二课堂”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总之,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都可以整合在一起,为中学“第二课堂”服务。

“第二课堂”以其广泛参与性、深入实践性、丰富趣味性等特点,发挥着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进行德育和美育的良好途径,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1]而我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在她的文章中写到:“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块,那无疑是沙中建塔,底气极差,虽然煞费苦心,但终难见效。”[2]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学科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也有重要贡献,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学校大力开展 “第二课堂”活动,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的开发。第二课堂始终与第一课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各学科的教育目标。第二课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社会因素,社会大变革对传统教育格局带来的冲击,传播媒体的技术化,文化生活的多彩化,社会活动的多样化,不断拓展着第二课堂的空间,丰富第二课堂的素材,也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中学 “第二课堂”区别于语文“第二课堂”的特点在于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更注重扩展学生知识的容量。[3]丰富的第二课堂,能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深度和难度,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第二课堂是“因材施教”的场所,给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兴趣、发挥特长,提高知识水平,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增强大家学习的信心;最后,师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丰富多样,社会、科学知识多种多样,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咬文嚼字,而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自然就回归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指向上了。

2.第二课堂有利于跨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事关国家千秋大业。历史证明:具有创新思维的民族才是强大的民族;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称得上强者。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必须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实现。

篇11

目前,中职会计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会计专业,不仅仅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会计理论有着较深的了解,同时对实践的具体操作都需要有非常明确的思路和工作能力,但是从目前会计教育的现状发展来看在整体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综合提升,而不是仅仅提升某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想要发展其中一个方面就能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可是从实际的教育情况来看,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还是通过较为机械的理论进行灌输,对于具体的实践教学和基于任务的教育模式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很多学生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学习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和其学校的教育目标相对模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因为在中职会计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更多重视理论素质的教育,因此涉及基础理论的课程安排就非常多,基本上占据总课时的七成左右,在当前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并举的要求下,这种课程结构显然不具备科学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就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难形成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目前中职会计教育在学科的设置上是不够完善的,学生的专业性知识学习并不深入,仅仅在基础理论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就会导致教学目的偏离正确轨道。

3.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难提升

中职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在企业内部只需要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能够参与实际的工作,可是从当前中职会计教育的过程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学生的会计能力比如出纳工作的具体内容很难搞清楚,会计核算以及凭证、科目表和报表的相关制作能力还非常差,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样非常差,这样就很难通过简短的培训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这显然会导致当前中职会计工作教育的失败。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中职会计教学改革分析

1.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

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中职会计课程内容的优化,比如,在教学出纳的工作职责时,不仅仅要从理论上进行,还要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工作任务中,老师在教授基本的理论内容之后,就需要对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并引导学生分组模拟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分配不同的角色,出纳、会计审核、审计等工作,从而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模拟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这要比单纯地进行课程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够在具体的企事业单位中担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并且做到轻车熟路,这样显然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填鸭式的教学,上课老师圈定重点内容,考试往往指定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加强了解,学生考试合格就能够实现毕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存在着很多缺陷,所以要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革新教学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而上文案例中的基于任务的教学法无疑就是当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对于中职会计教学来说,基于任务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个方法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在具体的理论教学中,还需要融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比如通过构建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安装相应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并让学生知道打印凭证的格式设置,一些电脑的基本操作等,特别是随着国家会计电子网络化的趋势,学生利用互联网操作报税等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演示来指导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具体实践应用能力。

篇12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美国是公认的科技强国?

“……”

        一位周旋于中美间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教育的黄生生在面对美国听众的提问时,对许多教育问题找不到完整的答案。

专家认为,中国青少年智商高,而创造力弱,原因是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的结果。

素质教育一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需要怎样的最佳结合,在本期话题中,我们组织了几篇文章,有关于教育观念的,有培养创造力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全社会都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利素质教育的全面开花结果。

一、由孩子上学想到的

每天的上下班高峰也是学生上学、放学的高峰,有两种现象值得深思:一是学校门前车水马龙,接送孩子的家长你来我往;二是马路上步行的学生如天女散花,有的甚至在马路中间打打闹闹。我想,这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出现了问题。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大环境,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只要说到教育,仍有不少家长简单的认为那是学校的事,我们鞭长莫及,家长只能为孩子提供衣食无忧的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有的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有的家长因工作忙对孩子放任自流、缺少关爱,有的因父母离异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有的家长则不注重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方法,与孩子缺少交流沟通,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素质教育的三个链环上,由于家长认识上的误区而导致家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行为习惯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正如“成功是一种习惯”一样,健康成长也是一种良好习惯,应该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习惯教育。专家感慨:“同学们渐渐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当良好习惯的培养逐渐成为一种融入心中的自觉观念时,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更新我们头脑中的教育“软件”

中国孩子都要会背九九表,而美国孩子不把精力放在这里,宁愿用计算器,省时省工。许多美国人认为,背九九表是死功夫。是计算器的功能,是由人掌握的计算器去完成的工作。人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记九九表,就算是背下了九九表,上了两位数的乘除法,一般人还不是得用笔算。用笔算与用计算机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恐怕是使用计算机更敏捷、准确。背了九九表,你能背开方平方表吗?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计算器,每人拿一份开平方表之类的东西,需要用时就查表。就算真能背开平方,还有3次方、4次方……最后还不是得用计算器?死记硬背不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和发现。 

       目前,电化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已进入教育领域,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效率,使处在任何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便捷地接受所需的教育,可以实现以住只是在理念上认同的教育民主化价值,弥补了传统的班级集体教学的不足,因材施教,个性化,个别化,双向交流的教育走近身边。

当然,从“计算技”到教育现代化还需一个很长的过程,教育的现代性主要不是体现在“硬件”上,而是由“软件”制约和说明的。我们固然需要不断引进和开发许多实用的教育软件,但我们最需要的,首先是更新已经深入我们头脑中的千百年的传统教育“软件”。

三、我能行

        去年,我带儿子登泰山。到中天门,刚临而立的我已是大汗淋漓,不愿前行。儿子却冲着大山高喊:“我能行!”热汗涔涔的小脸探过来,柔弱的胳膊伸向我,虽然我已很累,但我知道,儿子看着爸爸,只要爸爸能行,他一定能行。果然,我们顺利地登上南天门。

我的“我不行”是一种反向的负信息,是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儿子的“我能行”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传统观念认为,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于是,很多老师及家长发现孩子有缺点错误,便斥责、批评,逼孩子认错;若孩子做得好、有成绩,也只是说:“这是你应该做的,千万别骄傲!”长此以往孩子也不知自己究竟有什么优势和长处,以致导致不良后果。

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过:“天下没有不行的事。自幼我们便是打这‘不行’中锻炼出‘行’来,这叫‘练行的’。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就没有勇气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