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09:20: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和应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抽象化的概括。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第一是出发点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素质教育则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第二是两者的对象不同,应试教育主要面对的是所谓的尖子生,而素质教育则强调以全体学生为培养对象。第三是教学理念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加工,而素质教育则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是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多为模仿和重复性教学方式,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发散式教学法的应用。最后一点就是教学氛围不同。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乏味,而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2目前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无需考试的教育。(2)教育工作者普遍觉得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应对升学考试。教育工作者须知两者教育方式选拔出的学生,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相信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和深入,两者将逐渐吻合。(3)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即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其实只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4)素质教育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无法照抄照搬。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2.1打好素质教育基础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体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也不是说学生能够自由散漫。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特长与全面性两者兼顾。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培养优等生或者特长生优化发展的同时,必须照顾到全体同学的情况。(2)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平衡。(3)注意确保对学生进行加工培养的同时,要与其个性相和谐,以求彻底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
2.2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主要包括:首先,教师要实现教育对象的转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外,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学进程的需要,只能别动接受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教育对象从“优等生”向“全体学生”转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即将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片面性“向“全面性”转变。最后,教师还要实现教学主动性的改变,适当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3转变素质教育实施方式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教师要提高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重视程度。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从语言或动作等方面进行适当改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师在恰当环节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故意停顿或者说错话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向“学”的转变。最后,教师必须灵活教学。即教学的内容及涉及的习题等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此外,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1.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定形的阶段,应根据他们的思想特点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大学生们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始终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
2.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后,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体表现在:爱岗敬业、勤于工作、积极进取;能够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当三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够自觉地运用崇高的价值观去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是否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的源泉,有了知识才能具备改造世界和发展自己的本领。首先,应具有扎实精深的本专业、本学科知识;另外,应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通识性的知识,并且了解经济科学、技术科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向。
4.是否具有适就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素质人才能够通过实践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作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的大学生,首先,应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的驾驭所从事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意识。其次,具有独立思考、敏锐观察、科学思维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能力。第三,具有能适应在快节奏、高效率、系统复杂、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的应变能力。第四,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在顺逆环境中,具有心理承受能力。
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坚定素质教育信念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的唯一宗旨。遍观传统教育现状既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则提倡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围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质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深刻的教育革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我们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勇当教育改革的先锋;坚定素质教育信念,勇开历史先河;摒弃观望、等靠思想和畏难情绪,克服困难,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
2.加强素质教育的科研力度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提出了几年,但是,总的来说目前仍然处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验阶段。我们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索寻找开展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奠定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先决条件。
首先,要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正确理解其基本的概念,分析构成人的素质要素,各要素特性及其形成和发展,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开展素质教育的规律及有效性进行研究和探讨,便于追求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而通过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人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第三,对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促进正确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性。为此,应当加大素质教育的科研力度,利用报告会、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
3.强化当前教学的薄弱环节
首先,应强化德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教师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走出单纯的理论说教误区,讲求实际应用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性;在教学方法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开辟实践教学、兴趣教学的广阔天地,提高并调动学生对德育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应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当前我们正处于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文化日新月异。为适应新科学、新文化、新技术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建设,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打好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探索和利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加宽加厚基础理论,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再次,要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教育。当今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广阔的科学视野。不仅要精通本学科,还要了解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及时了解到新的学术思想和科技信息,激发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学校可以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多角度、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手段,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教育,解决学生知识面过窄的问题,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已掌握的知识,而且是一种很好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情趣、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去创造,体验和发现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一定要摒弃“上完课放散羊”的现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学术讲座和社会性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内容丰富促人积极向上的第二课堂。
4.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首先,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以改变目前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育人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举止言行、良好的师德教风影响学生,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内容上有意渗透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自己真正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首先,从目标上来说,应试教育是冲着那一道道考试关而去的,其中有不少应试的技巧手段,也有不少有针对性的内容,往往资深的教师有屡试不爽的“秘方”,能闭着眼睛历数各个考试要点、难点,而学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如能掌握要领,必定会成功在望。相反的,素质教育讲求的是人的全面素质,甚至包括人的社交能力、人的情感态度、精神意志品质等等,原是想要在西方已有的现代文明中找寻到他们成功的道路,这种教育方式现在就被我国冠之以素质教育的头衔了。因为国外现代科技、文明的高度发展与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就羡慕就搬了现成的经验、方法来用。各地先后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改革,比如现代化教育学校的评比验收,目的是促进各个学校尽快配备相应的电子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以此来武装我们的教育;又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改革方案,有改校园的,有改教室的,有改课堂的,有改教法的,不一而足,为的是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相区别,既显得新颖有趣,又觉得前卫先进,似乎能体现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将人变成精??各方面的精英、精怪。这与应试教育的将人变成泥??可以随意雕刻的东西,是有明显区别的。所谓素质不是指一般的能耐,而是有一定水平档次的才能,所以前者要的是各方面都能有所长的佼佼者,而后者只为培养通过各类考试的埋头苦读者,它更体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木讷般的专注精神,在这些纯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人可以再经二次加工成为他们想要的各种人才。
其次,我觉得两者的实施过程是有很大冲突的。譬如纪律,素质教育定当重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特长爱好,要保护和尊重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并加以引导,使其在那些方面得到长足进展,因而对纪律而言,可以相对地较宽松些,不作过严的要求,学生哪怕将脚拿到桌子上来也未尝不可,不是经常有教授之类的谈到国外学校的学习之轻松愉快与自由时常将此拿来作比较吗?还说外国的教师上课时常喜欢坐在学生的课桌上讲课,学生听的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无拘无束,教师讲得高兴时也会将脚拿到桌子上来。而传统教育或称应试教育的情况下,这类作法是绝不允许的,在他看来是不符伦理和常纲的,学生没了规矩,自然也不会好好听课,而且往往是越来越难把握和管教,学生的举动会越来越出格,甚而自由到不可收拾。他要求是学生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全体必须要能熔于一炉,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为解决题目而努力。其它过程也是如此大相径庭。
其三,两者对学科的知识要求不一样。素质教育往往不作过分强调,学生能考好自然好,但倘若考不好,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他有好的素质也可以被大家认可甚至推崇的。而应试教育则不一样,如若考不好,那此人必定是死蟹一只,毫无办法了。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就是读好书、考好试。
不过,素质教育似乎正在囊括应试教育的种种做法,将它收于囊下。并指出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定义和含义也在作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现时教育思想的各种变化。最后,造成一种概念就是凡是好的都是可以归入素质教育的,凡是有弊病的都应归入传统教育、应试教育或其它教育的不足之中。
在这里,更让教师们徘徊不定的是不断变化的教育衡量手段,一会儿说是以学生的素质来测试,比如语文中要考口试、书写、朗读等,但其量化的手段又是通过应试来进行的,结果呢?说是进行素质考试了,形式上取消了笔试了,但事实上又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减负前更累、学习任务更重。何况,很多学校只是名义上取消考试,实际上都仍就在进行各类考试的,而且各种测试一个不落,而且说说不比赛、不排名次,但事实上谁都知道谁好谁差的。对学生而言,是在应试教育的这座大山上,又压上了素质教育这座大山。
那么,难道是老师们想不开,让学生反复去搞这些知识加素质吗?不是的。看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哪个毕业班的小学生不说学习压力大的?哪个中学生不说学习苦的?就在我们这个小荷作文网上的同学,在与我交流或向我诉说的内容中,往往都有对考试的恐惧与忧虑、对学习的厌恶与担心。什么原因呢?是一层一层的压力造成的,最后,这层层的压力全部都加在了我们的学生身上,他们背负着不能言状的痛苦。这些苦,我们的老师们也都明白,但还是不得不加上去,看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与我的交流中的感受,无不反映出老师们的强压式学习,有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就告诉我他们天天有考试、天天要做试卷了,语文数学占去了所有的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应试教育更应试教育,因为它多了一个素质教育,本来不用考试的素质,现在都要考了,更多了许多的名目繁多的测试内容,让学生忙得焦头烂额。而我觉得有些学校单抓语数成绩已算是很轻松的了,相比各门学科都要抓,各种“素质”都要出成绩的学校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比如说语文除了笔试知识外要考各类素质项目,数学也有应用、基础、计算等能力测试,还有英语的口试、笔试,音乐的理论、器乐、视唱,体育的达标、体能、理论,美术的知识、绘画、工艺,常识的知识、实践,还有各类选修课的测试,乡土课程的测试等等。各个老师都接受了相应的任务要求,然后每个任课老师在这些压力下再将要求转嫁给学生,学生再将所有这些一一击破,自然痛苦了。初中里的学生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了,往往在网上写作文较多的同学进入初中以后都没时间再写了,甚至连上网看作文的时间都没有,而且老师、家长也往往都禁止他们再上网看作文,要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摘 要: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而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技术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素质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是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两种教育模式相辅相成。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做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提高自身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做一名出色的职业人。
一、社会需要人才
当今的教育界中有两种培育人才方案呼声颇高。其中一种就是传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术上的精英,也就是所谓的学者。学者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渊博,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学者的学历当然越高越好,高的学历体现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学习时间、阅历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应试教育层层选拔后的学子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某些企业招聘的起点。这些人服务于各个领域和岗位,体现出高的文化素质和卓越才能。自古以来中国讲究学术上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文学、数学、艺术还是天文、地理,正因为有了学者的研究、总结、传承和发扬,才有了千年文化知识的积淀,各种文化百花争艳。这些人也因为掌握了更多知识和信息,才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青睐。
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发现在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很多技术性工作也找不到人来做了,就算勉强找到人来做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往往付出高薪的代价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渠道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有技术的老师傅带出徒弟,由徒弟传承师傅的技术继续为社会服务,然而这些师傅的精力毕竟有限,培养出的徒弟数量少,技艺也参差不齐。在此过程中,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理念的融入,许多技术得不到改革创新,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背景之下,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这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因为具备了专业技术,能帮助人们满足某方面的需求而被社会接受和肯定。
社会需要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多元性越来越强,对教育也提出了多元性人才的要求。有着不同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人才能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部门,社会才得以发展和
进步。社会的包容程度随之提高,各种人才不拘一格,只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人民服务,为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就被社会肯定和接受。
二、时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相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支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各种力量也纷纷投入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之中。曾经有一种说法就是,我国的教育实用性不强,是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精英教育。换一个角度想想,毕竟就是这样的教育使我国全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各种科技文化欣欣向荣地发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强国。职业教育作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出路和选择,补充完善了教育系统。传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中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社会输送人才。时
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三、职业教育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优点
区别于师傅带徒弟的老的职业传承模式,职业教育把职业技能的学习与传承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之上。培养出的人才,既有了专业的技术,也有了现在人们普遍看重的学历,受到广泛好评。与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农业、工业、建筑业、各种服务行业等。“人才”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一年,各类院校为社会提供的职业人才数量达百万之多。通过社会和时间的检验,职业教育人才优势显现出来。
(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专业技能,专业设置多种多样,满足了社会人才需求,突破了传统教育以知识文化课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优劣的模式,职业教育更突出因材施教,把工作技能学习带到了课堂之上。教育的过程不再是单单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成绩来考查和判断学生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目的和有重点地进行技能学习。让学生学习一项本领,用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职业教育设置专业种类多种多样,符合社会各行各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其专业的设计和打造,都是千万教育工作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荣,并热爱自己的行业,准备奉献和服务于自己的岗位。
(2)学生的起点较高,上手快。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中专或者专科的学生,学生的起点相对初中或者更低文化程度的学徒来说,知识结构较完整,学习能力增强。()许多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学历,造成了这些学生择业起点低的现象。大多数职业教育的学生从事的都是基层的工作,似乎不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只有当官当领导才是有出息的看法。但是换一种思路,在如今就业竞争和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却很好就业。这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但对于每年千千万万的毕业生来说孰轻孰重应该很好判别。这些工作将会给职业学生带来工作和生活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当然万事开头难,每个行业甚至于每个岗位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进人员必定需要适应的时间。很快用人单位就会发现: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上手快,接受能力强。同时,由于这些学生有较好的知识作为基础,他们能更快地接受新的内容,及时地对技术或理论进行更新、革新,这些都为继续教育和再教育打下了基础。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
发展。
(3)大学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最新信息的交汇地,为职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和技术平台。学校的学术环境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摇篮,这里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师资、实验平台、信息和技术。各种思想在这里融汇并碰撞出火花,让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的瓶颈得到突破,技术不再停滞不前。民间的技艺、书本的知识,甚至是高级领先的技术都能在这里得到发展、传承和发扬。这有助于职业技能的产生、发展、进化、记录,形成各种文献资料。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信息批量传递的同时产生了新的信息,形成新的文化。职业教育秉承这些优点得到了大力提倡。
2.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体制建设还不健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1)职业教育培养人才需要时间,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需要多少人才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的。教育本身处在被动提供人才接受社会考验的位置,同时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也需要时间。面对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人才提供滞后性的问题显现出来。职业教育必须全面系统地发展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化被动为主动,持续、平衡地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
(2)职业教育机构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具有职业特征,所具备的技能有专一性。转型困难,学生一旦进入某个专业学习,其学习都会是专业的、系统的,需要投入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还有投入社会的教育资源。一旦学生毕业后不从事相关的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加之,职业教育发展还不完善,如果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个专业相关的学习,下一个阶段想要更深入的学习,往往需要参加成人高考,这就把文化课成绩差和专业不对口的学生挡在了门外。职业教育应该往高学历和高技术方面发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些都需要完善的机构机制作支持。事物都在社会的选择和淘汰中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机构机制必将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
(3)社会对职业教育不了解,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遭遇尴尬。在人们普遍接受素质教育的体制下,许多企业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处于一种观望和试试看的态度。传统的理念之下许多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选择传统教育下的优秀学生,因为那些好的大学都是择优录取。这些大学有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这些学生成绩必然更优秀。是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样样都好呢?他们忽略了完成工作并不是有理论知识做指导就够了,还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社会的传统观念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处于一种中考或者高考失败的压力之下,是不是选择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证明?甚至有的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消极、蒙混过关的态度。这需要社会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找到准确的定位,走出心理阴影,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和人生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还是那句话:“人才是检验教育的真正标准。”只有职业教育的学生真正地在其岗位上发挥作用,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用事实告诉社会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4)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取舍程度难以把握。且不说新的专业相关技术课程设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说说传统的素质教育一直在上的这些理论课。这些理论课直接用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合适吗?如果说不合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虽然有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作为借鉴,但是只有中国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符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是课程该如何设置呢?各个大学纷纷设计出自己的方案,建设自己的教材。其效果又如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学生的文化和传统习俗都有所区别,接受能力更是存在个体的差异。职业教育课应该如何选择,应该包含些什么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如何安排,这些课程又应该设定到什么样的难度。这些都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难题。不是说没有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方案,而是这些是不是适合于我们的职业教育。其实不用说也知道,许多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或许是他自己学习不努力,抑或者由于传统的学习不适合他。不管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职业教育,我们就要为这些职业学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让他们在职业教育的摇篮里茁壮成长。有的课程设计难了,学生反映太难学不会;太简单了,根本没有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夜以继日地思索和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但是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题依然需要不断独立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各自发挥职能服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