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教育特点

篇1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从诞生之时起就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高尚使命。从语文教育的特性来看,人文性凸显了对生命的关怀,工具性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注。可见,语文教育的底色是为人的教育,从古至今具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济世情怀,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始关怀。只有站在人这个角度,才能把语文教育做成有生命的教育事业。语文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为起点,又是把其生命作为终点的具有终始思想的生命教育观,从对师生双方生命体的呵护上看,语文教育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完整的互惠过程,展现出教育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重生命价值的关怀。所以,语文教育是一种关怀人的生命教育,体现教育本真的高尚性。

二、语文教育具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性

首先,以课堂为切入口进行语文课改的升级与转型,借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中实现课程改革的“空中加油”。语文云课堂应运而生,它是以人机的深度融合的方式来开启语文教育的智慧之门,是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联动课堂,在教学中追求理想状态。叶澜曾经说,智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育是一项需要智慧的事业,这种智慧包括教室的智能与师生的智慧,其中,无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语文智慧课堂的智慧本体是人的智慧,主体是师生的思想借助云平台交融的智慧。语文教育的智慧不是只体现在云课堂上,云课堂只是语文教育链条的一条显性环节,是展现教育教学智慧的一个窗口,从整个语文教育的链条上看,这种智慧从纵向上分课前、课上与课后,横向上又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智慧阶段,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在一个孤立的学习场所运行,而是一个比以往更紧密的纵横交错的网状教育结构。语文云课堂只是这个网状结构上的一个节点——目前看是中心节点,但将来是一个去中心的过程节点。因为,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终身学习的思想就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方向。其次,语文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是止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探索,而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解决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所说:“互联网对主流教育的改变,既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面对“数字一代”学生的诉求,语文教育把信息技术置于云课堂的框架内,激发了语文教育的旺盛生命力,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云课堂将成为新常态,语文教育将进一步迈向信息化。

篇2

牧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技能和水平。汉语言的学习必须从汉语的几个基本要素即语言、词汇、语法等入手,牧区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牧区地理、人口结构的特殊性,牧区语文教育必须根据现有的教学设施、学生发展的特征等现实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能准确把握汉语并正确的应用汉语。

1 牧区语文教育特殊性

1.1 语言环境的差异性

牧区学生最早接触的语言是本民族母语。学生长期在民族母语的语言环境感染与熏陶下,大脑中的民族母语已形成的语言知识结构对汉语学习要形成的知识认知结构起干扰作用。总体上,牧区学生民族母语的依赖性是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和课堂教学安排不可忽视的现实。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牧区学生对汉语了解少,甚至达到一无所知的地步。所以,语言的障碍是牧区学生学习汉语面临的首要挑战。

1.2 基础教育缺失

牧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牧区教育呈现滞后性,除教育基础设施相对好的州县外,在最基层的乡村,义务教育不能很好的普及,汉语的学习更是不敢奢求。基础教育的缺失对于汉语教学又是一大障碍。另外,刚入学儿童也还处于民族母语学习阶段,与此同时又要开始接受第二门语言的学习,这个过程中将面临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1.3 教学环境不理想

牧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来说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生产力不仅影响教育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限制了教学方式及手段的选择。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广大牧区对教育的投入也是有限的。课程开发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课程内容的范围也难以大面积拓展,知识层面无法得到深度挖掘。再则,教育投入直接影响到教学设施的质量。多媒体教学已渐渐成为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并对学生学习起很大辅助作用,但是,牧区缺乏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的要求在牧区很难达到。

1.4 师资配置差

牧区学生学前汉语基础水平较差,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既要精通汉语,又要懂得牧区民族母语,在教学中通过双语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但现实中能很好掌握这两门语言的人才数目可数,且牧区地理位置偏远,很多其他地区教师不愿背井离乡来到陌生偏远的地方,因此种种,牧区语文教师大多还是本地较擅长汉语的教师担任。本民族语文教师的汉语教学也有缺陷,所以,这就造成牧区语文教育缺少外来新鲜血液的注入,汉语教学缺乏活力。如此恶性循环,牧区汉语教育很难完成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准确合体的应用汉语的教学目标。

2 牧区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2.1 了解新生的汉语水平,因材施教

对新入学学生进行学前水平测试是每个牧区语文教师很好的选择。通过学前测试,语文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汉语水平。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分析出学生对汉语把握程度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全班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对全体学生都有启发性,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也有助于教师在作业的布置,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别给学生布置作业。

2.2 培养学生汉语实践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顺畅自如的汉语交际能力包括听懂、会说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提高牧区学生听力能力和传授口语技巧应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学生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有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贯彻与整个课堂。首先,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使用汉语教学,必需时才用民族语言帮助理解。其次,课前可以提供课前汉语演讲或朗诵,让学生自由演讲喜欢的汉语文章,增强学生的语感。课堂用汉语讨论也有益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当然,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也不只局限于课堂,课外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多开展诗文朗诵比赛、座谈会、辩论赛等有利于汉语口语提高的实践活动。

2.3 指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

获取新信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是凭借视觉获取信息的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阅读或课堂阅读,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必须相结合。学生将课堂上学习获得的知识和阅读技巧用于课外阅读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另一方面,熟能生巧,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一定的技巧,要引导略读与细读相结合,在阅读欣赏诗歌美文时要细细品读,科普文则可以采取略读方法。

2.4 通过写作训练,激发写作兴趣,提高汉语写作能力

民族母语在牧区学生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在汉语写作常出现用民族语言的模式来组织汉语的词句,以至于句子结构颠倒、成分缺失等各种病句的出现。因此,教师要分析出学生写作面临最大的障碍,结合汉语结构特点,对学生进行纠正与正确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提高汉语写作水平有重要的意义。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这样的写作训练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课外开展优秀作品展览也利于在学生当中形成积极活跃的写作风气,能激发写作热情。

2.5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要承认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领导地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育必须遵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牧区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知识技能学习活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切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知识满灌。

3 结语

牧区语文教育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而带有自身独特性,这要求牧区语文教师要更加注意教学的策略和手段。牧区学生的汉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发展都不够充分,只有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任务,在长期的教学经验中,结合牧区学生发展特征,不断总结、探索和发现更适合牧区学生汉语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牧区学生摆脱汉语不会说、说不好,不会写、写不好的局面,为牧区学生今后更好地投入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篇3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许多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都感觉很累。上完一节课,总是觉得讲得不够细、不够完整,生怕漏掉知识点,在考试中失分。其实,一单元、一册书中的课文内容,虽然不同,但却有着极多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恰恰也是教学重点。为什么我们口干舌燥的讲,学生却充耳不闻呢?原因是在教学中他们的角色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只是旁听者,一副事不关己、心不在焉的心态,又怎么能学好语文?这就造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的状况普遍存在。而作为最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提问”环节,更是经常冷场或者是表面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少之又少。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我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充分研究了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我根据课文体裁制定了预习提纲,每个同学都可以针对其中一项或几项内容发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而我却和其他同学一起来进行提问和学习。开始时举手的还是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中等生和暂差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甚至还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厌烦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始终无法提高。于是,我只能在个别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次,我偶然看见两个孩子玩“一休提问”的游戏。看着两个孩子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能不能把这种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中呢?于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我布置了一个新的游戏环节“出个问题难倒你。”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可以是有关课文中的词语、句型、情感、写作方法……等反复方方面面。如果你的问题能难倒全班同学,就可以得到一个“优”字奖励,并成为当天的“聪明之星”。在新的课堂中,气氛异常热烈。平时很少举手的暂差生也都举手提问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为了难倒对方,而不被对方难倒,在每一节课前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的问题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因而,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因为课堂教学为多人共同所准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团结合作,因而,无论是在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都非教师一人授课时所能比。当然,兴趣开发容易,维持较难,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快乐小问号”、“聪明智多星”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学习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呢,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在每天课堂上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小游戏环节,如“成语接龙”、“三分钟硝烟奖”、“越辨越清”、“巧猜字谜”、“巧连词句”……等活动。常常是下课铃响,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课下对诗声、争论声不绝于耳。虽然难免有时争得是面红耳赤,但绝不会有污言秽语或手脚相加,这可是参加活动的首要条件。有时,课下孩子们游戏中的惩罚方法也变成了背古诗、说成语。这样,孩子们的学习有老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追着学。为了能压倒别的同学,通常教师还未开讲,课文早已被同学们拿来当成游戏的工具。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正是在一点一滴中渐渐地提高,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每个学生都希望进步,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认同,都有一颗争强好胜之心,都有集体荣誉感,在这次活动中,我还通过挑起各组之间的竞争,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公布各组所背课文的数目,及其他暂时落后组所需努力的目标,让他们明白自己组并没有差多远。而差生也被气氛所感染,不愿意拉本组的后腿,被其他同学埋怨,自然热情高涨。而各组之间的挑战维护了竞争的公平,也正是这种公平才使竞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教师应是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习的监工。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给班级带来生命力,才能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这大概就是“好学不如乐学'的道理吧!”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我们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如能善加利用,便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效。于是,我便尝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资源,带着批评的眼光去挑生活中的错别字,“牙尖嘴利”地去生活中咬文嚼字:帮同学修改话语中的错音病句;用彩虹般的语言去歌颂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与美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去编一段顺口溜,开自己或别人的一个小玩笑;或者抓住别人的特点,取一个并无恶意的“外号”;去市场记录妈妈和小贩还价的语言……。今年暑假,学校还同意让我的带领同学们,组成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去调查学校北面府君山的生物种类。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十天过去了。我们在同事和家长的帮助下采集、制作了上千件标本,其中还有大量中草药材。除了将完整的一套送给学校,我们也保存了好多精美的标本和图片,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同学们还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文章和详实的调查报告。这样一来,他们在生活中把语文“玩”的得心应手,让学语文变得轻松愉快。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也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4.为同学们搭建展示平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