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教育特点

篇1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从诞生之时起就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高尚使命。从语文教育的特性来看,人文性凸显了对生命的关怀,工具性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注。可见,语文教育的底色是为人的教育,从古至今具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济世情怀,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始关怀。只有站在人这个角度,才能把语文教育做成有生命的教育事业。语文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为起点,又是把其生命作为终点的具有终始思想的生命教育观,从对师生双方生命体的呵护上看,语文教育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完整的互惠过程,展现出教育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重生命价值的关怀。所以,语文教育是一种关怀人的生命教育,体现教育本真的高尚性。

二、语文教育具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性

首先,以课堂为切入口进行语文课改的升级与转型,借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中实现课程改革的“空中加油”。语文云课堂应运而生,它是以人机的深度融合的方式来开启语文教育的智慧之门,是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联动课堂,在教学中追求理想状态。叶澜曾经说,智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育是一项需要智慧的事业,这种智慧包括教室的智能与师生的智慧,其中,无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语文智慧课堂的智慧本体是人的智慧,主体是师生的思想借助云平台交融的智慧。语文教育的智慧不是只体现在云课堂上,云课堂只是语文教育链条的一条显性环节,是展现教育教学智慧的一个窗口,从整个语文教育的链条上看,这种智慧从纵向上分课前、课上与课后,横向上又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智慧阶段,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在一个孤立的学习场所运行,而是一个比以往更紧密的纵横交错的网状教育结构。语文云课堂只是这个网状结构上的一个节点——目前看是中心节点,但将来是一个去中心的过程节点。因为,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终身学习的思想就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方向。其次,语文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是止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探索,而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解决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所说:“互联网对主流教育的改变,既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面对“数字一代”学生的诉求,语文教育把信息技术置于云课堂的框架内,激发了语文教育的旺盛生命力,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云课堂将成为新常态,语文教育将进一步迈向信息化。

篇2

牧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技能和水平。汉语言的学习必须从汉语的几个基本要素即语言、词汇、语法等入手,牧区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牧区地理、人口结构的特殊性,牧区语文教育必须根据现有的教学设施、学生发展的特征等现实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能准确把握汉语并正确的应用汉语。

1 牧区语文教育特殊性

1.1 语言环境的差异性

牧区学生最早接触的语言是本民族母语。学生长期在民族母语的语言环境感染与熏陶下,大脑中的民族母语已形成的语言知识结构对汉语学习要形成的知识认知结构起干扰作用。总体上,牧区学生民族母语的依赖性是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和课堂教学安排不可忽视的现实。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牧区学生对汉语了解少,甚至达到一无所知的地步。所以,语言的障碍是牧区学生学习汉语面临的首要挑战。

1.2 基础教育缺失

牧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牧区教育呈现滞后性,除教育基础设施相对好的州县外,在最基层的乡村,义务教育不能很好的普及,汉语的学习更是不敢奢求。基础教育的缺失对于汉语教学又是一大障碍。另外,刚入学儿童也还处于民族母语学习阶段,与此同时又要开始接受第二门语言的学习,这个过程中将面临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1.3 教学环境不理想

牧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来说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生产力不仅影响教育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限制了教学方式及手段的选择。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广大牧区对教育的投入也是有限的。课程开发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课程内容的范围也难以大面积拓展,知识层面无法得到深度挖掘。再则,教育投入直接影响到教学设施的质量。多媒体教学已渐渐成为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并对学生学习起很大辅助作用,但是,牧区缺乏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的要求在牧区很难达到。

1.4 师资配置差

牧区学生学前汉语基础水平较差,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既要精通汉语,又要懂得牧区民族母语,在教学中通过双语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但现实中能很好掌握这两门语言的人才数目可数,且牧区地理位置偏远,很多其他地区教师不愿背井离乡来到陌生偏远的地方,因此种种,牧区语文教师大多还是本地较擅长汉语的教师担任。本民族语文教师的汉语教学也有缺陷,所以,这就造成牧区语文教育缺少外来新鲜血液的注入,汉语教学缺乏活力。如此恶性循环,牧区汉语教育很难完成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准确合体的应用汉语的教学目标。

2 牧区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2.1 了解新生的汉语水平,因材施教

对新入学学生进行学前水平测试是每个牧区语文教师很好的选择。通过学前测试,语文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汉语水平。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分析出学生对汉语把握程度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全班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对全体学生都有启发性,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也有助于教师在作业的布置,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别给学生布置作业。

2.2 培养学生汉语实践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顺畅自如的汉语交际能力包括听懂、会说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提高牧区学生听力能力和传授口语技巧应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学生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有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贯彻与整个课堂。首先,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使用汉语教学,必需时才用民族语言帮助理解。其次,课前可以提供课前汉语演讲或朗诵,让学生自由演讲喜欢的汉语文章,增强学生的语感。课堂用汉语讨论也有益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当然,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也不只局限于课堂,课外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多开展诗文朗诵比赛、座谈会、辩论赛等有利于汉语口语提高的实践活动。

2.3 指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

获取新信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是凭借视觉获取信息的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阅读或课堂阅读,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必须相结合。学生将课堂上学习获得的知识和阅读技巧用于课外阅读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另一方面,熟能生巧,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一定的技巧,要引导略读与细读相结合,在阅读欣赏诗歌美文时要细细品读,科普文则可以采取略读方法。

2.4 通过写作训练,激发写作兴趣,提高汉语写作能力

民族母语在牧区学生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在汉语写作常出现用民族语言的模式来组织汉语的词句,以至于句子结构颠倒、成分缺失等各种病句的出现。因此,教师要分析出学生写作面临最大的障碍,结合汉语结构特点,对学生进行纠正与正确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提高汉语写作水平有重要的意义。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这样的写作训练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课外开展优秀作品展览也利于在学生当中形成积极活跃的写作风气,能激发写作热情。

2.5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要承认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领导地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育必须遵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牧区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知识技能学习活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切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知识满灌。

3 结语

牧区语文教育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而带有自身独特性,这要求牧区语文教师要更加注意教学的策略和手段。牧区学生的汉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发展都不够充分,只有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任务,在长期的教学经验中,结合牧区学生发展特征,不断总结、探索和发现更适合牧区学生汉语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牧区学生摆脱汉语不会说、说不好,不会写、写不好的局面,为牧区学生今后更好地投入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篇3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许多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都感觉很累。上完一节课,总是觉得讲得不够细、不够完整,生怕漏掉知识点,在考试中失分。其实,一单元、一册书中的课文内容,虽然不同,但却有着极多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恰恰也是教学重点。为什么我们口干舌燥的讲,学生却充耳不闻呢?原因是在教学中他们的角色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只是旁听者,一副事不关己、心不在焉的心态,又怎么能学好语文?这就造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的状况普遍存在。而作为最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提问”环节,更是经常冷场或者是表面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少之又少。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我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充分研究了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我根据课文体裁制定了预习提纲,每个同学都可以针对其中一项或几项内容发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而我却和其他同学一起来进行提问和学习。开始时举手的还是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中等生和暂差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甚至还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厌烦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始终无法提高。于是,我只能在个别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次,我偶然看见两个孩子玩“一休提问”的游戏。看着两个孩子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能不能把这种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中呢?于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我布置了一个新的游戏环节“出个问题难倒你。”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可以是有关课文中的词语、句型、情感、写作方法……等反复方方面面。如果你的问题能难倒全班同学,就可以得到一个“优”字奖励,并成为当天的“聪明之星”。在新的课堂中,气氛异常热烈。平时很少举手的暂差生也都举手提问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为了难倒对方,而不被对方难倒,在每一节课前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的问题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因而,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因为课堂教学为多人共同所准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团结合作,因而,无论是在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都非教师一人授课时所能比。当然,兴趣开发容易,维持较难,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快乐小问号”、“聪明智多星”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学习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呢,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在每天课堂上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小游戏环节,如“成语接龙”、“三分钟硝烟奖”、“越辨越清”、“巧猜字谜”、“巧连词句”……等活动。常常是下课铃响,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课下对诗声、争论声不绝于耳。虽然难免有时争得是面红耳赤,但绝不会有污言秽语或手脚相加,这可是参加活动的首要条件。有时,课下孩子们游戏中的惩罚方法也变成了背古诗、说成语。这样,孩子们的学习有老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追着学。为了能压倒别的同学,通常教师还未开讲,课文早已被同学们拿来当成游戏的工具。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正是在一点一滴中渐渐地提高,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每个学生都希望进步,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认同,都有一颗争强好胜之心,都有集体荣誉感,在这次活动中,我还通过挑起各组之间的竞争,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公布各组所背课文的数目,及其他暂时落后组所需努力的目标,让他们明白自己组并没有差多远。而差生也被气氛所感染,不愿意拉本组的后腿,被其他同学埋怨,自然热情高涨。而各组之间的挑战维护了竞争的公平,也正是这种公平才使竞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教师应是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习的监工。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给班级带来生命力,才能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这大概就是“好学不如乐学'的道理吧!”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我们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如能善加利用,便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效。于是,我便尝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资源,带着批评的眼光去挑生活中的错别字,“牙尖嘴利”地去生活中咬文嚼字:帮同学修改话语中的错音病句;用彩虹般的语言去歌颂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与美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去编一段顺口溜,开自己或别人的一个小玩笑;或者抓住别人的特点,取一个并无恶意的“外号”;去市场记录妈妈和小贩还价的语言……。今年暑假,学校还同意让我的带领同学们,组成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去调查学校北面府君山的生物种类。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十天过去了。我们在同事和家长的帮助下采集、制作了上千件标本,其中还有大量中草药材。除了将完整的一套送给学校,我们也保存了好多精美的标本和图片,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同学们还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文章和详实的调查报告。这样一来,他们在生活中把语文“玩”的得心应手,让学语文变得轻松愉快。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也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4.为同学们搭建展示平台

篇5

一、高等职业技本文由收集整理术学院教育的特点

1、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的高等教育,以培养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特色是显著的。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放在高职院校培养的重心。

2、坚持“职业性”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能力中心”,即注重职业性,应用型,适应度。这一培养模式关注学科的市场需求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及学生能力的开发。在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坚持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

3、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依市场需求而定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设与内容选择是具有市场需求的针对性的。这与普通高等院校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较大差别。科目的开设唯有遵循市场需求和配置,才能更好的为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服务,保障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

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 所谓“双师型”师资指的是教师即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自我进修,自我发展的指导方向。

5、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 教学实践是高职院校开展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这一环节强调技能训练,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模拟实习的能力培养,强调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6、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 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和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学校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学科,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大纲等,企业则针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特色等为学生实训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一线工人的经验介绍和实地培训加深学生的课堂所学,并做好接受毕业学生来企工作的准备。

二、高职教育特点在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体现

1、针对市场需求,合理开设本专业课程,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教育是师范类教育学科,针对各级学校输送合格的语文教师,为社会培养一批语文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实践者。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语文教育学科教学时,要针对当地或者一定区域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度及侧重面,结合地区语文学科发展的现状,有重点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师范生基本技能等,尤其是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要一并重视。高职院校应与当地的中小

转贴于

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交流,针对语文学科急需的教师素养,教师技能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综合出一套适合市场及学校教育教学就业工作的教育计划,让语文教育专业的开展更能够针对地区实际情况,针对各中小学的人才需求。

篇6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20-01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健全人格。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又是潜移默化的。人文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心育点,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如有一位在上《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读得很有感情,用语言再现了课文的情境。然后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等问题让学生自由议论。学生先是静悄悄地回味和思考,教师没有去打破这种沉寂。过不久,许多学生举起了手,第一个学生说:“在太空中,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兰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兰色纱衣,她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我们的地球真是太可爱了!”这个学生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描绘地球的。第二个学生发言时则把地球比喻成一个伤痕累累的人,极富理智地评说地球遭人类破坏的现状。第三个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见闻,极为气愤地向大家讲述了一些人浪费水电、乱丢垃圾的事例,从遵守社会公德的角度遗责了破坏环境、伤害地球的行为。这样,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审美的、理智的、道德的等不同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儿童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

我们都知道,儿童在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前,就已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与人交流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所具有的语文能力(主要是口头语言水平),并不是经过老师专门训练的,主要是通过生活中不断地听、不断地说的语文实践。应该说,学龄前儿童之间语文能力的差异表现是不明显的,可儿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与学生之间语文能力的差异逐渐拉大。从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看,学生之间并无多大差别,但如果做一些细致了解,就会发现语文能力强的学生,爱读书、爱观察,有比较多的自主语文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语文的实践性,首先是课内语文教学。不管怎么说,课堂毕竟还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而要给学生以大量的言语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归根结底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借助主体实践―对话、阅读、写作,才得以形成、提高的。课内的言语实践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中下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有意识地控制个别活动(如指名答问、指名读说等)的机会和次数。其次是课外语文活动。课外语文活动不仅仅是课内语文教学的“补充”,应该说它也是很“实”的语文,课外语文活动大致有三种类型:(l)课文延伸。针对课文的特点,在课前或者课后开展相关性的阅读(包括搜集相关资料),或了解背景,或理解主旨,或储存相关信息,或习得精彩语言。(2)课外读写。这实际上是扩大读写训练量,经验告诉我们,语文读写训练只有在一定“量”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只有扩大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练笔,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但大量的读写训练,必须建立在“有序”的原则上,否则也会收效不大。(3)趣味活动,如:朗读比赛、作文比赛、故事会、语文沙龙、语文艺术节等。开展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是环境语文熏陶。相对于课内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来说,环境语文熏陶是一种陶性的语文实践,但它的功效却不容低估。环境语文的构建,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人手:(l)语文场所的开辟,如:板报墙报的设置、图书角的建立等。(2)语文氛围的创设。如校园语言的使用、校园环境的布置(包括教室、走廊、橱窗等)。环境语文的建构,就学校来说,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让校园散发出浓浓的“语文气息”,使学生一旦置身其中,就能得到良好的语文情感的熏陶。

任何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各自的特点,汉语言文字和其他民族的语言相比差异很大。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有它特有的造字规律。其次,汉语言对性、数、格、时态、语态的处理极为简单,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组织句子。因此,它是具象的、灵动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非常大,特别具有灵动性。它的词汇系统有的词组,如四字成语,寄意深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性极强。第三,汉语的音乐美是其他语言不能比拟的,它是一种声词语言,它的声韵、平仄、音顿构成了汉语言语音链,抑扬顿挫,特别有韵味。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前面提到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这主要是源自于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模式。在古代,研究汉语语法的书几乎没有。古代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的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学习和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现代汉语虽然仍然没有形态变化,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理解的灵活圆通性逐渐减少了。理解起来,靠语感的成分渐减,靠分析的成分渐增。不过现代汉语的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依然存在,多义性依然存在。学习汉语,还得重视语感。当然,强调培养语感,强调整体把握,不是说所有的课文都要使用整体把握的方法,也不是说完全否定分析的方法,具体的作品要作具体的分析,如写景抒情的散文及古代的韵文,大致适用于“整体把握”;而现代的科技说明文,议论文则适宜于用理性分析的方式解读。

篇7

语文不仅是一门文化课程的学习,还是一科基础性工具学科,承载着日后学生对于其他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运用能力。一门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生命力就在于语言的表达,教师的语言影响着小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小学教育这一特殊时期,教师的语言表达往往会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表达风格带来深刻的印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素质,都与小学语文教育特点息息相关。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而言,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城市语文教育要强于农村语言规范,然而就整体而言,需要注意的方面还是值得我们认真的探讨。

一、规范性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语言技巧上的规范,另一个是语言传情达意方面的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特点正在形成期,会不自觉的向老师、家长、同学等周边的环境学习,其中语文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教师上课所用的语言会被小学生当做语言表达标准,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语文教师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一些语言表达的语法、发音、词汇运用都需要教师格外注意,教书育人不可随意。比如,地方方言时常会被带入课堂,“吃饭”被读成“次饭”,“湖北”被读成“福北”。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小学教师需要规范课堂语言,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从小学这一基础时期就让学生养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做到语音清晰,语调自然、语句通顺、表达有力张弛有度。

其次,教师需要注意语文教学中语言意义的正确传达,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教给学生如何理解语言本身的意义[1]。语言是一种工具,它所承载的意义才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是需要对教材上的词汇语句进行正确的解析,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拼写,还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含义。汉语本身非常的博大精深,常常出现一句话有多重含义,小学生可能会对此模糊,教师需要用足够的耐心向学生解惑,将语言的规范使用传授给学生。

二、系统性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这一年龄段的心理动态上,学习能力上,兴趣爱好上,从不同方面考察其语言形成特点以及接受语言训练程度,有系统性的对小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结合小学生的课堂表现,将语言学习方案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突出语言素质训练策略的系统性。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与接受方式,注意不同年龄、年级之间的起承衔接[2]。当然,系统性并不是一味的降低小学生的学习难度,适当的教师也可以精讲一部分抽象词汇作为平时课程的补充,但是主体重心依然不能偏离对于小学生基础语言知识的扎实训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活动设计,都要明确整个教学语言训练的任务,有针对的让学生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能力得到优化提高。

三、实用性

实用性是小学教师语言教学的价值体现,根据小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语言教学的实用性体现在语言教学的趣味性、操作性、以及参与性。首先,谈到趣味性,众所周知,语言魅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语言的趣味性,抓住小学生好奇贪玩的心理特点,上课时利用故事吸引,有趣的语言将为学生整个学习带来快乐。这种有趣的语言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思考力都会带来影响。其次,语言教学的很重要一点就在于操作性,重点突出语言训练策略。课本教材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经典的情感表现力强烈的文章,小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文意的理解和文章的通读,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语言的实地演练,可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能力[3]。第三,参与性特点,语言教学的主体从来都是学生,这点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明确,很多的语文课堂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这是不正确的。语言学习的关键在于将学生课堂中学到的表达可以运用于生活,课堂上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设计活动,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完善语言能力。

四、情感性与艺术性

情感性是语言的灵魂所在,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用语言将文字的情感力量表现出来。语文教学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学语言应当充满感情,用充盈的情感使学生的学习在情感世界得到洗涤,得到来自语言艺术美的感受。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或庄严或闲适或激昂或欢快,让学生充分领悟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当然,与情感性相伴相随的是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言之美,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学习美。语言的艺术性自然会高出普通的理解语义,它需要语文教师的讲学语言明快流畅,形象生动,亦庄亦谐,并饱含知识。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是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智力发展、社会能力的适应、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学生人生影响非同一般。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规范,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规范性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的老师把“师范”念成“思范”,“教室”念成“教史”;把“故意”说成“得为”,把“肥皂”说成“胰子”;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我听过”说成“我有听过”,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片文章题目为《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种名称,而有的教师没有深入查阅理解,却望文生义解释为“种花生”,构成知识性错误。再如,“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究竟是“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对的,还是“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语意模糊,令人费解。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有一则寓言说:狐狸讥笑狮子一胎只生一子。狮子笑着回答:“然而是狮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真正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驾繁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结束语

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9

现代语文素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文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且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而这一种实现主要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处于启蒙阶段,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成为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模仿,对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行为都务必做到绝对的规范,面对年纪越小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更加要求规范性。与此同时,小学正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本身模仿能力强,为此,教师的自身教学语言质量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例如,部分教师经常由于自身口音的原因将“这里”读成“仄里”,将“结束”读成“结素”之类的,这一系列的口音都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为此,教师应当尽量避免这一类教学语言的错误,只有标准的普通话,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这才是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的重要所在。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言教学的实质是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首先应当充分掌握相关词语的具体含义,包括词语的情感色彩和语体色彩。例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南沙群岛》时,首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南沙群岛: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群岛。主要岛屿有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郑和群礁、万安滩等。南沙群岛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教师在上课前应先进行详细的资料查询,了解南沙群岛的地理和政治意义,用科学的语言给学生正确的解释。

所谓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用语的严谨上,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体现了教学语言的严谨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语科学严谨,抓住教学要点,突出教学精华所在,更好地为学生教学语文知识。

三、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语文口语教学时,应当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认知,而从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来看,教师则应当多多使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表达形式。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习惯进行形象思维,教学口语上应当注重词句运用的通俗易懂,表现方式则应当更加生动,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则要求教师的口语能够更加严谨。

例如,在针对《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进行教学导入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有一种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倾倒下来,有哪位同学能够想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水么?”在这样的疑问下,学生很快便能联想到瀑布,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今天的教学主题――瀑布。学生由于受到经验的限制,很有可能并没有真正见过瀑布,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首先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描写学生常见的小河的水,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描写瀑布这一类型上。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是指教师采用的教学语言应当形象、生动,这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符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的,同时也是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对此,在现代教学中,小学语文教材应当尽可能的生动形象、充满内涵,同时,语文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更加生动愉悦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景中,感知和理解作品。

例如,在讲解《春笋》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语言来创设情境。如,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了,你感受到了吗?温暖的春风吹拂在我们身上,暖暖的,柔柔的,小草露出了脑袋,树梢冒出了嫩芽,金灿灿的迎春花开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来到翠绿的竹林,只见春笋娃娃一个又一个地从土地里冒出来,好像在比谁长的高似的。让学生能够从这样的语言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春笋的无限生机,营造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可接受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而这一种实现主要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处于启蒙阶段,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成为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格外重视这一点,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篇10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很准确的点出了教师的重要性及其所肩负的责任。教师作为学生行为以及思想的引路人,其在语言方面的精确性以及正面性,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端着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所在,在语文课堂上,亦是如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发挥其典范作用,注重其正能量的释放。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模仿,因此,典范性,正面性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它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发展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建一个良好,活泼的教学环境,同时需要适用普通话授课,做到口齿清晰,声音适度,构建典范,高校小学语文课堂。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传播科学的手段和途径,其实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而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与语言的语文教育,其重要性更为凸显。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充实课堂内容,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并能够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精通各种词语的含义。而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尤为需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例如:《落花生》一课,教师切不可将落字简单的解释为种的含义,落花生视为花生的别名,科学的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是进行课文的讲解的前提。另外,语文课文中常常也会出现一些有歧义的句子,教师一定要对这些句子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使学生能够理解消化,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效果。所以说,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授课语言,必须要做到清晰,意思明确,简洁并不产生歧义,除此之外,注意授课的详略得当,科学掌握课堂节奏,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语言的合理性

想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教师需要在教育语言上更加合理,更加生活化,需要使用小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在表达方法上,采用小学生所熟知的方法以及活泼的语言表现形式,比如:教师应该通晓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运用他们所喜欢的语言,实现他们抽象思维的培养和建立。这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其对于抽向思维必然会有一定的基础,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强化语言的严谨性,在进行诗歌《瀑布》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入一段情境,比如:“故乡的小河,蜿蜒流淌,它是那么清澈,那么让我难忘,而我的祖国有一条大河,它的名字叫长江,它是那么的波澜壮阔,那么气势昂扬。”这个时候学生就会陷入遐想的空间,随之教师,就要引入课题,“我们都知道不管是河水,还是江水,都是一刻不停的向前流淌,但是有一种水,是与它们完全不同的,它从高处倾泻下来,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此时,学生们的情绪就被带动起来了,也必然会踊跃回答问题,并积极思考。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语言更是独有一枝。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国语言文字并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优秀的人格。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有效、更准确的掌握这一"艺术",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灵活的语言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1]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教育启蒙、年龄等都有不同的特点,此时,教师的语言将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其实也就是语言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目的是否具有吸引力等都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必成准确的使用语言,这就要求深入的研究语言的特点。本文根据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思考总结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规范性

在小学生的眼中,教师具有无穷的能力,充满着智慧,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言行都值得学习。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

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作为每个学生心中的"偶像",其一言一行必须要具有规范性,教师的语音、词汇等多个方面都要合乎规范,按照相关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场景和氛围。如果老师的发音不准确,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会走弯路,如地区的方言等严重影响着我国小学教育的统一化。我国宪法中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要使用普通话,这就要求在小学教育中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这种要求是为了统一国家的教育,避免在以后的交流过程中出现"南腔北调"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2]如果小学老师不能够准确的使用普通话进行讲课,即使其内容在丰富也是不规范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

在校学习本身就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育就是科学。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使学生的传情达意更加准确,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小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语言知识基础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掌握一些词汇的含义,对于该词语的感情因素、语体等能够深入、透彻的理解和分析,并能够完整的传授给每个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上不需要过多的将多少话,而是看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内容,让学生明白。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能够准确的把我内容的要点,讲课过程中突出重点,提炼精华,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用最节约的方式达到最大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动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这里所讲的生动性主要是指语文教学语言要能够吸引学生,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散思维,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文字的使用可能显得比较生硬或者晦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找到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调动学生的兴趣,理解作品和感知教材。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以说语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将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风趣。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3]这样的教学能够将学生带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之中,呈现一片暖意浓浓的场景,即使在冬天学习这篇文章也能够减少学生的寒冷。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趣味性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尤其是小学生,是否具有兴趣对其学习的积极性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老师要在熟知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使用合理的语言幽默风趣的引导学生,让整个课堂变成学生追求知识的场所。于漪老师说,只有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情趣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总之,要让每堂课都有笑声。因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的气氛,赋予语文教学口语以生命和活力,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亦庄亦谐的艺术境界中获取知识,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篇12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语言的灵活对于学生语言课的学习有着深厚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优化教师课堂语言,必将会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情感性

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文章使教师在授课时激情饱满,带着情感去教学。教师应该深刻地了解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和意义,了解到有效实施语言教学的重要性,用独特的语言语句去感染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和这些文学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本就是一致的。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帮助,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与真谛。

二、科学性

语言语句教育其实就是科学的一种,语言语句的教学在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同时更让他们学到了我国流传下来的人文知识,其流露出的情感不仅是细腻的,更是准确的、科学的。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掌握其中的准确含义,包括其中的情绪的体现及文字色彩。

三、可接受性

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注意贴近学生的思维及想法。运用简单易懂的授课方法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并接受,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讲话的方式,内容一定要深入浅出,词汇通俗易懂,表达生动有趣,语法简单等。目前,很多高中生的思维和想法都比较抽象,严格来说,这和教师的授课有一定的关系。

一直以来,江西省都注重于情境教育方式的探究,并由一名特级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实践,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那缓缓流淌的水,正是我们家乡的河流。长江水波涛汹涌,浩浩荡荡地向前流淌,奔腾。无论是河流的水,还是长江水,或者是四处流淌的海水都像时间一样向前发展。然而,有的水流并非前进,而是从高山上飞流直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此时,学生眼前划过瀑布倾泻而下的情景,对瀑布产生了好奇和兴奋的情绪。“同学们对瀑布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认为同样都是水,为什么要被称为瀑布呢?也有的同学会认为,从两山之间以非常快的速度垂直而下,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而这一课,我们将要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由于生活和学习条件受限,学生可能还没有见过瀑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了解到的自然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生动性

在语言教学中,使用生动的词汇进行语句授课,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式,语句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质,而且与图像特征的描述和中心思想达成共鸣。在汉语言文学中,有趣的文学作品车载斗量,语文教师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根据学生的情绪、经验以及理解能力采取相应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最大化地去获得语言知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五、规范性

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智慧的化身,教师的行动就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范例。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一种教育,对学生有着深厚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语言语句必须具有规范性,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面对的学生年级越低,教师越要规范语言表达。小学时期是学习语言语句的关键阶段,小学生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提高其授课方式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所以,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必须要规范准确,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普通话测试并严格遵守教育活动的规定,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地方口音等现象。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质量,有效的语句授课方式是关键环节。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改进语句教学方法,以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