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09:20: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生德育表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了解自我,尊重生命,树立生命价值观
生物科学又是生命科学。高中生物教材中必修版块中涉及了生物学最本质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科在生命教育这一块占绝对优势,生物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引导学生为细胞的奇妙而喝彩,为生命的伟大而叹,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
(二)学会生活,自立自爱,树立健康人生观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方式进行了阐述,包括人体内血糖如何平衡、体温怎样维持,激素怎么产生和作用,感染病原体后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拓展内容更涉及的危害、艾滋病的成因和防治等。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其一,我们的教育对象,虽然已经十五六岁,但大多数都是在父母羽翼下长大的孩子,生活上难以独立。通过体温、水盐调节以及激素作用等的讲解,结合常见的一些生理现象和疾病成因的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更了解自身,学会选择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如今网络的发达和社交的多样化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孩子们的成长埋下了隐形炸弹。现行教材在“科学、技术、社会”版块中编排有“拒绝,慎用生理药物”“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等资料,这些内容不仅作为知识的拓展,更应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保护自己,自重自爱。
(三)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形成科学价值观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在科学探索和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介绍了巴斯德和李比希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他们争执的基础上毕希纳进行了提取实验,而萨姆纳最终提纯了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60年后切赫等人才发现有些RNA也是酶,可见科学探索的道路是无止境的。
二、将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课题,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高中生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学校生活中度过,如果我们的生物课堂能够成功渗透以上德育理念,也是为培育出有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一代人而做出的努力。而在高考压力山大的课堂上实现这一点,对我们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转变角色,更新教学理念
1.无话可说,产生困惑心理
虽然高中生学的对话课文不少,但实情实景对话练得少,心理有内容要说却说不出,造成“无话可说”。这是学生困惑、烦躁、焦虑的无为心理的重要因素,平时学生的对话句型操练大都是按示范句型套用的,虽内容多,却说不出来,结结巴巴。
2.无从说起,产生迷惘心理
在实际口语叙述中,不知从何说起,怎样说,陷入一种迷惘的心理状态中。造成过分紧张,甚至怯场,其表现是想到哪儿就随便说一句,叙述缺乏正确性、明确性、流畅性和逻辑性。结果是“说话太慢,重复过多,言语不清,缺乏连贯性。”
3.语言欠佳,产生自卑心理
高中生练习口语时,缺乏英语口语环境,说出的英语生硬,说得慢,不流利,不清楚,自己说得很别扭,心里不好意思,别人听得难受,不愿听。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对口语练习越练越不愿练。
4.应变太差,产生畏惧心理
练习口语需要有灵活性。很多学生说出的话很呆板,在情景变化的情况下,说出的话没有实用价值,没有艺术性,别人听得很不自在,妨碍交际,这样学生就以为自己不会讲话,没有能力,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干脆放弃交际。
二、高中生英语口语心理障碍的原因
1.测试方面的原因
虽然新教材强调交际方面的运用,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但在实际测试中不会检查口语运用,而是检查笔头运用,专题只是考查运用的准确性,而不是口语的流利性和情景性。虽然高考题型也有一个对话选择填空,也只是笔头的体现。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认为只要笔头能过关就可以,没有必要去努力提高口语能力。
2.教师素质的原因
有些地方高中英语教师本身运用口语的能力就很低,他们只能采用语法翻译教学,过多地强调语法的作用,还有些教师虽本身口语能力好,但缺乏耐心、幽默、创造情景和组织等各种能力,只是自己拼命地讲,而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口语训练,造成学生听得懂,说不出。
3.英语环境的原因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外语环境,即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到一点口语,在课外也无法复习、巩固和现实运用,从而淹没于母语的之中,使得学生学一点,忘一点,口语能力得不到提高。
4.学生自身的原因
随着高中生的年龄增大,害羞感增强,他们在对话时总有点不好意思的心理,特别是男女对话时。加上教师对口语重视不够,他们在上对话时只读几遍,流于形式,更不会自己去创造环境,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能力,而是重视阅读和笔头练习。
5.班级超编的原因
很多学校多年来一直班级编制过大,超过55个以上的学生的班级到处都是,甚至有的近70个学生,这么大一个班,教师难以组织和检查这么多人的口语练习,学生也因此对口语练习持无所谓态度。这样就成了教师管不了,学生练不了。
三、高中生英语口语心理障碍的对策
1.培养兴趣,消除困惑,让学生愿意说
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方面,我们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应表现得兴趣盎然,愿意听的态度,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和闪光点,鼓励他们对话,努力培养他们的英语口语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加英语口语活动。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话说
高中生并不像我们所说的不想说,无话可说,关键在于我们英语教师能不能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应该不断地利用幽默话语,滑稽动作,有趣的图片、故事等,使学生在课堂上总觉得老师很开朗、很活跃,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注意和参与欲望,使他们自我表述有信心,从而有话可说,有话好说。
3.灵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方面说
作为一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不断地有听、说英语的机会。所教的内容和形式要不断灵活多变,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运用哪些内容和手段,可以利用所学的对话和课文要学生自己总结和发挥,还可让学生谈各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开口,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练就一些熟练、合理的英语口语。
4.善待每位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信心说
作为一位好的英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有学英语的机会和说英语的信心,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所以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发现所有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让所有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和信心。这样整个班就会活跃起来,造成说英语的氛围,连差生都有信心说上几句。
5.尽量开展英语角,使学生可以自由说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创造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01-02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的兴起给传统教学带来活力,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新的契机。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源于国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执教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了解决部分学生由于个人原因如生病、有事等情况下不能来学校上课缺课的问题,通过对教材进行录音以及制作相应PPT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授课,这可以说是拉开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门。从此,国内外学者开始逐渐关注这种教学模式,并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现状
翻转课堂在国外发展现状与国内相比,比较成熟和完善。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不再是对翻转课堂定义以及优缺点进行简单概述,已经深入到实践,更多地关注翻转课堂如何运用于课堂实践中,以及如何与其他信息技术相融合,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更加关注理论探究等问题,但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也逐步上升到实际应用上。要真正理解翻转课堂,就要知晓究竟何为翻转课堂。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网络授课以及学生自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以及课件、录音的形式在课下以及课前进行学习,并且在此种教学环境中教师授课讲解的时间由学生自由讨论替代。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教师录制视频、课件、讲座等多种电子资料的方式,实现了学生课前自我预习,课上与老师、同学互相讨论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授式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实现资源共享,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被国内外重视,是因为其自身有着许多优点。一般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翻转课堂实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再是接受者,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性,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也可以选择自由的学习时间。二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充分选择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有利于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升与表现。三是充分利用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电子资料与传统资料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可以共享等多种优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对于一些教学资源贫乏的偏远地区尤其有益处。四是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一系列弊端。比如,传统课堂氛围较为死板、严肃,而翻转课堂氛围较为轻松;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关系较为紧张,而翻转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等。
三、对高中生创造性能力的理解
在了解了何为翻转课堂及翻转课堂的优点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考查其对高中生创造性能力的影响,就要进一步探究何为高中生创造性能力以及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表现的特点。所谓的创造性也叫创造力,它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是由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以及创造性适应品质所构成的。所谓高中生创造性能力就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高中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进行发散式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从总体来看,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生理、心理状态相对稳定成熟,思维能力较为流畅且稳定。而且高中生个性化特征比较鲜明,思维具有其独特性,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况、环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高中生创造新思维所呈现出的诸多特点,究其根本还是与其年龄发展特征以及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相一致。
如何培养高中生创造性表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是很多教师所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比如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大脑风暴法)以及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其次,要注重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创造性教师、开设创造性课程、培养创造性人格等一系列措施。
四、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生创造性能力表现
当前我国十分重视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改革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偏重于知识学习的倾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所重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实践。如重庆某学校对翻转课堂的实践,该校将教学流程分为:教师录制并上传视频、学生下载视频、学生自学或者组内讨论、组长收集问题并反馈给教师、课堂讨论、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是对翻转课堂的完美实践。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他们可以针对视频课件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进行反馈,并且能够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积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更加x跃积极,思维更加活跃,这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再如,河南某附属中学以高一学生为实验对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针对的是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章节,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资料的开发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内容的分析环节,首先明确教学任务,接着找出章节知识内容重难点,然后进行PPT制作,再以微视频或者文档的形式上传给学生。在教学资料的开发层面,进行课件制作过程中可以整合网上许多有关此章节学习的优秀课程资源,然后根据本章节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组合,再将课件提供给学生学习,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在具体的课堂讨论环节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学生对细胞的能量供应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具有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如学生会创造性地绘制细胞能量供应图,以加深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同时教师可以发现,在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创造性能力得到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增添高中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加有利于学生表现自身的创造性,更加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表现,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己安排时间,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二是翻转课堂所应用的视频及音频资料,具有信息量广、效率高、知识丰富等特点,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三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主要采取讨论的形式,教师作为引导者、答疑者而存在,教师还要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种各抒己见的开放式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这种开放式的注重热烈讨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促进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
2000年引进早生高墨葡萄,经6年观察,表现丰产性强,抗逆性强,果实个大、色艳、品质优良。2001年少量结果,2002年平均株产即达到5kg左右。不脱粒,不裂果,外观亮丽,口感佳,极受市场欢迎。上市时巨峰尚未完全成熟,红双味和黑香蕉等早熟品种已完全下市,正处于市场空档,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引种园设在焦作市解放区上白作乡上白作村。该村地处于太行山南麓,年平均气温14.9 ℃,≥10℃有效积温4874.8℃,最冷月平均气温0.4℃,极端最低气温-16.9℃。无霜期231天。年降水量603.5mm。试验地面积0.1hm2,粘土,有灌溉条件。篱架栽培。
该品种果穗中等大,圆锥形,单歧肩,平均重634g左右,果穗整齐,浆果着生紧密。果粒近圆形,平均粒重为11g,最大14g。果皮紫黑色,中厚,果粉多。果肉细软,味甜,有草莓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含酸量为0.4%,品质优良。植株生长势健壮。萌芽率80.6%,枝条生长势较强,成熟度好,结果枝率76.3%,每果枝平均果穗数1.74个,副梢结实力中等。在河南焦作地区,3月27日前后萌芽,5月4日左右开花,7月22日成熟采收,从萌芽到果实成熟需117天,比巨峰早熟7~10天左右。早生高墨抗旱,耐瘠薄,耐贮运 。在同等条件下较红双味抗霜霉病、白腐病,对穗轴褐枯病、炭疽病抗性中等。
选无病虫害,根系完整,有3~4个饱满芽的健壮苗木栽植。3月中下旬栽植。定植前挖宽60cm 、深80cm 的定植沟,施入10~20cm厚的腐熟有机肥、100kg复合肥,回填表土。苗木栽植深度与苗根颈处相平。栽后应浇1遍透水。苗木成活后,每10~15天浇1次水,结合浇水撒施速效性氮肥,促其生长。7月份以后施肥以磷、钾复合肥为主。每年9~10月份深翻施基肥,666.7m2施腐熟有机肥5000kg,混施复合肥100kg。追肥每年3~4次,萌芽前、谢花后株施尿素50~100g左右,幼果期株施磷、钾复合肥100g,施后浇水。 生长期结合喷药叶面喷施0.3%尿素、0.5%磷酸二氢钾或植健宝叶面肥。引种园采用篱架单干单臂形整枝。主干高80cm左右,臂长约100cm,臂枝上均匀分布8~10个结果母枝。整株呈倒“L”形。苗木萌芽后,选留1个壮梢引缚向上生长,其余抹去。主干上的副梢可留1片叶反复摘心,壮梢长130cm时,在80cm处向一边水平绑缚。臂枝长100cm时摘心,其上副梢留3~4片叶摘心,二次副梢除顶部留3~4片叶摘心外,其余均留1片叶反复摘心。冬剪时,副梢粗度达到0.8cm的,可在第2、3个饱满芽处短截,小于0.8cm的疏去。当年即可完成整形。花序展露后,及时疏除过多或过小的花序;花前1周剪去副穗和花序前端1/4的穗尖。浆果长到黄豆粒大小时疏粒,一般每穗留60~70粒,穗重均可达500g以上,果穗疏松整齐,大小均匀。疏果后进行套袋,套袋前全园喷1次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蘸果穗,药液晾干后套袋。可选用报纸袋或专用纸袋。该品种在袋内可以完全着色,成熟时不必取袋,可带袋采收,提高商品价值。冬季清园,减少越冬病原基数。冬芽露出绒球时,喷300倍五氯酚钠混合3°Be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菌。花序分离期和花后1周各喷1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穗轴褐枯病。雨季来临之前,每10~15天喷1次200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入雨季后,要重点防治霜霉病、白腐病、 酸腐病,可选择必备、甲基托布津、疫霜灵、大生M-45和多霉清等杀菌剂。
梁玉英 (河南省焦作市林科所,454001)
民族主义作为重要社会思潮,是学术上的流派,同时更是实践上的现实存在和运动,因此在社会尤其是青年较多的高校有着较大的影响面和较强的号召力。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民族主义情绪也渐渐的侵蚀到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族主义的一般含义是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一、民族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
民族主义强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强调民族利益至上,保护和传承其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和疆界的完整,非常符合年轻人朝气蓬勃、感情丰沛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在丰富和提高知识,探寻发展,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接触到并接受民族主义思想。
(一)当代大学生接触民族主义思想的原因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确知道什么是民族主义,或者认为自己没有民族主义思想,但是就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其语言就会表现出民族主义色彩。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民族主义的接触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感情,很容易在一个具体案例中被大学生所接受,而大学生的理论分析水平导致他们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缺乏全局性,容易被一些简单情绪所控制。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接触民族主义思想还是具有较强的被动性。
(二)当代大学生受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状况
当代大学生在接触到民族主义思想后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比较冷静的,在接受了零碎的民族主义思想之后能够进行分析,把握在接受的范围内,认识到其中的利弊之处,纳入到自己完整的思想范围。但这样的认识仅限于一些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生。还有相当一大批学生是传播者,在自己接收了民族主义思想之后,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情绪,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这种思想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有一小部分学生成为行动者,通过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思想的表达,自我情绪的宣泄,在民族主义上还带有个人主义色彩,容易被某些别有意图的人所利用,形成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接触民族主义思潮的渠道
虽然高校中讲座、交流、影视书刊等是很重要的渠道,但由于社会网络环境的形成,相当一大批学生都是通过互联网络途径接触到的民族主义思潮。从而也形成了具有网络色彩的民族主义思想,这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较之一般的民族主义有一些新的特点。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很强传播能力的思想意识,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消极性和积极性共存。由于网络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出现了更多狭隘或者极端的民族主义,以发表过激言论,敢说话为荣,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同时这些言论很多被冠以爱国主义,能够引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具有较强的行动性。由于网络召集具有迅速快捷、范围广的特征,大量的“转载”、“跟帖”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使得网络民族主义更容易把思想变成行动。
二、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
作为青年精英群体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是在政治上又不完全成熟,非常容易成为民族主义最积极的追随者、参与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其民族主义情绪明显要比中国社会其他群体更高。
民族主义是一把利弊兼蓄的双刃剑。
(一)民族主义使大学生民族意识觉醒,政治参与性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之中的传播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责任危机感,关注民族利益,关注社会、国家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诉求意愿,对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表达对国家社会发展、国际地位等问题关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其中不乏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宝贵言论。这一点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实现民族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
(二)民族主义容易使大学生追捧极端,参与政治无序
由于大学生性格、思维上的不成熟、不稳定性,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很容易被一些偏激的言辞和举措所感染,不仅仅从思想上接受,有些甚至于身体力行,从言语和行动上表现出诸多的政治冲动和政治参与的非理。即使有些蕴含着爱国主义热情,但也伴随着狭隘、极端、盲目等非理性特征,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以及稳定有序的政治观形成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三、如何正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主义思想
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情性的思想,容易形成集体力量,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民族情感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思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思想不能避而不谈,不能避重就轻,不能硬性消除,应该正确进行思想的引导,要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理性成熟的思想。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要坚持指导思想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教育中,要用真实的事例说服人,优秀的案例引导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奉献精神和诚信意识等,从而使民族主义的积极方面彰显出来,克服民族主义偏激、狭隘、冲动的消极作用,形成正向引导。
(二)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培养大学生自觉和谐的人格
每一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而这种力量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来正确地引导的。因此高校要大力营造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要融入思想性,组织思想、文化、娱乐、学术为一体的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祖国,了解历史与现实,了解社会发展,加强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既要有热情、激情又要形成沉静、冷静的处世态度,不容易被一些简单的宣传所误导,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矛盾,在思想的碰撞中能从更多角度来分析问题,加快政治成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鼓励大学生通过更多的学习和环境交融,形成成熟稳定的个人风格,塑造出良好的人格魅力,做到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热爱祖国,奉献社会。
(三)加强管理,掌控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
前面已经提到,由于当代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想的接受和传播渠道与网络密不可分,产生了网络民族主义。这就需要在高校大学生管理中重视这一问题。一是培养大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要培养大学生在当前网络信息庞杂、虚假信息繁多的舆论环境中能够看到正确的理论观点,不能仅仅依据个人喜好,妄自判断,要正确的具有全局性的看待事物,要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做一个理性的网民,对于自己的言论负起应有的责任,不去传播不良信息,拒绝过激民族主义言论的疯狂传播。二是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网络民族主义的极端言论很多,虽然这些言论大部分难以转化为行动,带有发泄性质,但是过多的偏激言论会对大学生心理形成错误引导,会使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言论进行回应,进行正确的分析引导,不能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加强管理才能向良性方向发展。
对于高校大学生中的民族主义思想,不能简单的进行堵,而是要加强重视,扩充管理渠道,正向引导,才能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民族感情不被挫伤,将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思想引向正确轨道,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有益助力。
四、应用民族主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有相当多的不同之处。首先,爱国主义的对象是祖国,民族主义的对象是民族,大学生由于政治上的不成熟,对于我国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认识不够,从而民族主义会导致大学生离爱国主义越走越远。其次,二者的“容他性”存在较大差别。爱国主义在认同与关心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时,并不排斥“他者”。爱国主义可以号召人们为了祖国的利益而抵抗外敌的入侵,但这并不以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侵略与迫害为代价。爱国主义是理性的,本国人民可以热爱自己的祖国,别国人民同样也可以热爱他们的祖国,两者并不冲突。而民族主义对他者的态度远远没有爱国主义这么友好。民族主义往往需要将 “他者”作为参照物,才能对自身进行界定与认同。要通过不断地对立、强化矛盾来表现自身,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狭隘性。最后,爱国主义的实践性是要把爱国的满腔热情化为理性的行动,以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国家建设。而民族主义往往带有某种非理性、狂热和盲目的主观情绪和倾向,更注重夸张的宣传和激烈的行动,其非理难以带来积极的后果。
看到以上不同之处,我们在高校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想的引导中就可以通过加强这几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将非理性的狭隘民族主义中包含的爱国情绪沉淀为爱国主义,将狭隘的民族情感上升到高尚的爱国情感上来,规范自我思想和言论,将民族主义的民族意识升华为爱国主义的国家意识。
民族主义是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思潮,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民族的振兴带来了很大挑战。用正确的观念引领民族主义,加强大学生自我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理性的民族主义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要求,更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迅.民族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龚超,陈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对青少年政治观念发展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2010,(1).
[3]李绍元,黄祖辉.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耦合与对立[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
[4]史正宪,王秋凤.论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形态与正向引导途径[J],高等理科教育,2010,(1).
[5]岳鹏,韦成功,戴钢书.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高校教师思想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6]李乐.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关系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内的四所高等院校: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查阅、收集国家、黑龙江省有关《标准》的文件,同时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了近年来与研究相关的较为权威的信息与资料,为本文的选题和论述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了走访等形式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负责《标准》实施的教师共15人进行调查和咨询,对本研究课题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问题、实施的现状问题以及就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等具体问题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问卷调查法
本文针对研究目的,通过走访学生体质测试方面的专家、教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制定问卷,并通过对教师、学生发放问卷,筛选具体指标,以获得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4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标准》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制定背景、测试项目、评分体系、等级评定等方面进行比较,探求新《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三结果与分析
(一)黑龙江省部分高校《标准》实施现状
自2007年《标准》正式颁布以来,在调查的4所高校中,2005―2006学年度开始实施《标准》的有1所,2007―2008学年度开始实施的有1所,2008―200年度开始实施的有2所。这与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教育厅的文件要求基本一致。所有学校都制定并下发了相应的实施《标准》的文件,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1测试中心的管理
从调查的4所高校来看,有3所高校有专门的老师来管理测试中心,占所调查高校的75%;有1所高校是由兼职人员来负责管理测试中心,占所调查高校的25%。专人管理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顺利进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仪器器材的维护和保养,还有利于测试管理人员对测试数据的管理、分析、统计和上报。因此,各高校需要配备专门的测试管理人员,并不断调整测试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符合实施《标准》的要求。
2测试的场地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校存在着场地不足的情况,有的学校学生近万人,测试场地却只有一百平方米左右,这远远达不到要求。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测试场所,在测试时临时找地方,再对仪器进行搬运调试,这样就使得仪器损坏率较高,而且费时费力,不利于《标准》的顺利实施。另外,一个良好的测试场所不仅能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缓解测试者的心理压力,测出更好更真实的成绩。
(二)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上级主管部门缺少约束机制
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标准》实施起来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上级部门没有一个相应的约束机制,导致了部分学校对待《标准》的实施有应付差事的现象。
2学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配合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关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的问题,每个学校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的畅通程度、权责分明程度是制约的关键因素。实施《标准》的过程除了测量与评价之外,教育部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否全面实现《标准》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关键过程。而《标准》在学校具体的实施不仅仅是体育部或者体育系的事情,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所在系部、校医院等都是实施过程的参与者,每个部门之间都要紧密联系、权责分明。比如测试前学生基本信息的采集就需要教务部门来进行工作,测试时对参加测试学生的管理各系部就要有专人负责,校医院就要对测试现场进行一定的医疗保障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等等。可以说,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得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了《标准》是否能够顺利实施。
3学生认知因素
大部分学生对《标准》认识不够全面,由于《标准》的测试内容一部分与学生体检互相重复,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混淆;另外测试工作是在全校开展,时间相对集中,学生人数多,场地拥挤,造成学生的成绩不能够客观反映出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由于测试人员不足,测试监管工作不完善,在测试过程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测试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公平性,对实施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都阻碍了《标准》在黑龙江省高校中的推广与开展。
(三)黑龙江省部分高校《标准》实施的对策研究
1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标准》实施规范与评价体系
建立《标准》实施规范及《标准》实施的评价体系与评估体制,是高等学校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的基本保证。建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标准》过程中的工作流程,确保测试质量;制定《标准》检查的量化评价体系和《标准》实施的评估体系,以检查和评估为手段,来促进高校更积极、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标准》实施工作;建立《标准》检查、监督、评估的信息通报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2加大《标准》实施的科学研究力度
《标准》的实施实现了我国学校体育数字化的飞跃,高校作为拥有公共资源比较丰富的单位,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对《标准》实施过程的研究,这包括《标准》实施前对管理组织者的研究、《标准》测试时对学生动因的研究、《标准》测试结果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研究等等。有了这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做基础,《标准》的实施就会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各高校在学生测试成绩和评价结果出来以后,应当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并且对测试结果和评分成绩要及时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群体分析结果应成为指导体育教学的参考依据,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不断加强对《标准》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促进学校体育科学化。
3优化器材配置
测试仪器是保障《标准》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数量上,建议添加仪器数量、增加仪器的配置比例,由于台阶试验测试时间较长,建议多添加台阶试验仪器的数量;在质量上,建议统一购买同一厂家相同型号的仪器,这样会减少不同仪器对导入信息的不同要求所带来的麻烦。另外,不同厂家的仪器之间的兼容性也不稳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应对机器进行严格管理、精心养护,尽可能保证其使用寿命和测试的准确性。
4《标准》测试与体育课考核成绩有机结合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标准》,应当把《标准》的实施与体育课有机结合起来。确定《标准》在体育考核中的比例。其中:《标准》为一票否决制,即《标准》不合格者体育成绩则为不合格。同时可增设《标准》理论指导课程,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标准》,加强认识,积极宣传实施《标准》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体质与健康全面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标准》突出的特点是个体评价,通过测试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某些不足,因此,学校在贯彻落实《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同时,学校还应当对每个学生的测试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和比较,对有特定需求的学生实行运动锻炼健康处方,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结论
《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除了体育部门以外,还涉及教务处、学生处、校医院、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宣传和后勤部门,要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的积极性,建立一套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根据《标准》的实施要求,将其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结合,把体质测试作为教学内容编入教学大纲,作为授课内容。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普及《标准》的力度,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加强对测试人员的培训。
参 考 文 献
[1]卓美英,许政红.对于普通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3).
[2]陆美琳.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8).
1、吞咽困难 有的人开始感觉咽部发痒,有异物感,后又觉吞咽困难,间断发作,时轻时重。患者有时被怀疑为食道癌,但胃镜检查正常。后经CT扫描可显示为颈椎病。
2、高血压 高血压颈椎病可致血压升高或降低,但以前者多见,称颈性高血压,这与骨质刺激交感神经有关。病人常伴有颈部疼痛、发紧、上肢麻木等典型表现。
3、疼痛 系增生骨压迫第6、7颈椎的神经根所致。开始感觉一侧或胸大肌疼痛,间断隐疼或阵发性刺痛,向一侧转动头部时最为明显,有时疼痛难以忍受。这种疼痛有时会被误诊为心绞痛或胸膜炎。
4、下肢瘫痪或排便障碍 系脊髓的椎体侧束受到刺激所致。患者上肢麻木、疼痛无力、跛行,颈部症状多数轻微而容易被掩盖。有的患者会伴有尿频、尿急、排尿不净或大小便失禁等。
5、视力障碍 颈椎病还可表现为视力下降、间歇性视力模糊、一眼或双眼胀痛、怕光、流泪、视野缩小等。这种视力障碍与颈椎病造成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6、突然摔倒 系增生的骨质压迫椎动脉引起,易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或小脑疾患。常在行走中突然扭头时身体失去支持而猝倒,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清醒并站起。
老年性耳聋的形成与预防
文/沈权民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发生渐进性听力减退,医学上称为老年性耳聋。
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中有个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叫柯替氏器。声波被柯替氏器感受,并经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于是人就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柯替氏器和听觉神经出现了萎缩,感受声波的能力大大下降。同时,耳蜗内的组织和神经上出现许多色素和钙质沉着及脂肪堆积,于是听觉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导致耳聋,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老年人体质逐渐下降,动脉发生硬化,加之营养摄入不足,体内代谢发生紊乱,以及受外界环境噪音的干扰影响,也促使了耳聋的发生。
专家指出,对老年性耳聋主要是做好预防。
首先,老年人应适当多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抵御疾病能力,延缓衰老。
其次,生活作息要有规律,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尽量戒除烟酒,并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少进食高脂肪的食物。研究表明,老年性耳聋者比听力障碍的老人,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要高得多。
再次,注意尽量避免受噪声干扰,也不要随意乱挖耳朵,防止外耳道和鼓膜发生炎症,使听力受损。
此外,若出现听力下降和耳聋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就诊,不可拖延。也可在医生检查指导下,配戴合适的助听器,以增强听力。
血糖突然升高要警惕胰腺癌
高中生在我国是指进入到中学学习时期的高级中学学习的学生,主要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高中生品德和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祖国的稳定和繁荣,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新世纪的高中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诱惑此起彼伏。而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健全,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引导,树立高中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轨。德育的内容主要是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具有生动性的。目前我国的高中生道德教育主要讲的都是僵化的课本教条,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相差很远,不接地气。造成学生很难从自身的需要里找到与课本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契合点,进而很难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高中生成了一个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精神世界完善、个性独立的生活中的人。
(2)德育评价的动态化与多元化的缺失。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主流的驱动下,很多高中对“人”的关注度持续下降。“人的教育”从过去教育任务的“中心”退却为现在教育的“边缘”,并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教育内容。面对高中生们惨淡的德育现状,作为社会人士均已为光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不足以判断学生道德高低的。尼采说过:“最大的恶属于最大的善,当我们称某些行为与思想为善或恶时,不应该考虑它们过去被称为什么。过去被称为恶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称为善,反之亦然。”在现实的高中生德育教育中,往往缺少动态的评价和多元的评价方式,在学生犯错后,不假思索的给学生妄加评论,如道德败坏、思想不端等。
(3)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取向的多样化对德育工作的新挑战。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阶段,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复杂性不时增加,社会的思想意思朝着多元的特点变化发展。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不良思想、暴力行为开始增多,一些地方的封建迷信、黄赌毒以及非法的传销活动、拐卖妇女儿童现象死灰复燃与此不无关系。转型期带来的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我们的高中生德育教育,对我们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提高高中生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加强德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切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根据现实的社会生活实际中每个高中生的不同的心理素质、道德状况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为每一 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 作为一名高中德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学习里适当的道德欲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好吸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道德评判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又能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把社会对自己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2)在灌输教育的同时,坚持自我教育的同时开展,使他律和自律相统一。日常的灌输教育是要把合理的道德标准教给高中生,这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步骤。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怎样才算是构成对他人的伤害或者是帮助,他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够在突发事件下避免某些事或者说采取某项行动。于是乎,在什么样的时候,需要表现出应有的道德行为,这就要求广大高中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评判能力,进行自我判断。学校的德育教育无疑是灌输型教育,这就要求在灌输的同时,确保自我教育的开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年级的各项活动检查和评估,可以交由班干部执行;学校的宿舍卫生大评比可以交给学生会组织;校园内不文明活动的监督,可以让全校学生轮流进行。灌输教育要想深入脑海并在一定时间转化为道德行动,必须使其和自主教育有力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他律和自律相统一。
(3)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优势,提高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通过积极开展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教育,开展弘扬和培养高中生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高度认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当代高中生在日益变换的社会中,能够积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加强高中生的科学文化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德育显得特别重要。广大的高中德育工作者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导,要对当前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现状进行分析,把握德育教育的重点、难点,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提高高中生德育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继普.当前中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2]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J].教学研究,2006
[3]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1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3-0291-01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接触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便捷,现代社会的高中生接触世界和社会的机会比以往要多,但是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加强高中的心理教育对高中生的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对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2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话叫“相由心生”,良好的行为举止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是通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出来的。高中生正处于性格以及行为举止发展塑造的阶段,他们的身心都不成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引,为其塑造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举止。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个性。现代的高中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宠爱的偏多使他们存在着怕苦怕累的心理,不能够面对一点点的挫折和失败,甚至是有一点点的失败都会被他们自己无限放大,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的心理,在行事做人方面有的高傲不可一世,有的自卑受不起一点指责,稍有不当的地方就会出现学生过激的行为。通过高中心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指导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正确应对,在自己的言行举止方面能够准确表达自己。高中生的行为表现是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表现,而真正对他们行为表现有影响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的行为举止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那么其中最严重的影响就可能导致高中生出现人格以及道德方面的缺失,对高中生的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健全等造成一定的阻碍,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偏离社会的正确发展轨迹。从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高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途径
3.1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我国的教育体制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则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和老师的升学压力非常大,学校也更无暇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高中生背负着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大的升学压力,他们的课业负担更重,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而时间的紧迫又使得他们无从发泄,导致他们只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将自己的压力和不满发泄出来,有时候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因此,在高中的教育中,应该提高心理教育的意识,为高中生在文化课之余留下一些时间去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健全自己的心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去,为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关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良好的行为。
3.2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心理教育是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发来设定的一种教育手段,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性格的改变和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德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两者的关系紧密,互不可分。德育是对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它可以引导学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心理教育则更多地是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的养成进行及时辅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良好的品德的基础和奠基石。因此,在高中生的良好行为塑造和培养上,应该将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用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遵循正确的行为标准,而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正确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规范,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塑造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
3.3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高中学生的文化课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迫,背负的升学压力与学习压力大。适当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对高中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和指引,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开设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平台来正确认识自己以及社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与困难与同龄人一起分享和倾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心理教育课上,高中心理教育老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针对性格比较含蓄内向的学生,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引,通过一些谈话等形式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和陌生感,愿意将自己的问题与老师分享和倾诉,从而达到掌握核心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塑造良好的行为。而对于性格较为活泼开朗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将学生的倾诉意愿打开,形成一种良好的上课氛围,达到适时引导学生塑造良好行为的目的。
4结语
高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正处于性格和行为塑造的成长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以及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塑造高中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他们的良好性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当前高中生思想品德的现状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迅速形成的重要阶段。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前高中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独立性,自理能力比较差。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过分依赖父母,这种娇生惯养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带有明显的依赖性。(2)处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对学生更多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缺少关爱,这使得很多学生不懂关心、帮助他人,为人处事很少顾及他人。(3)学生行为偏差,个别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现在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个性张扬,再加上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各种行为的偏差。
2.当前影响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目标追求都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这些变化势必会反映在教育体制上,因此经过研究发现,当前影响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几个:(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不到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使得高中生品德养成缺失,也使得一些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了偏差。(2)社会不良因素侵蚀着高中生尚未成熟的思想。各种权钱交易、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及学校周边的环境对高中生健康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3)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不少家长从小对学生的成长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对子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的家长忙于事业,缺乏对子女的教育;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单一粗暴,不能正确说服引导,这些都影响了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二 新问题带来新举措
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校作为省级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敦品力学”为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面向世界发展,着眼学生未来,办第一流中学”为办学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德育形式和丰富德育内容,对高中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重引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知、情、意、行的系统教育。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德育内容和目标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德育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势,使高中生的思想感情得以熏陶、精神生活得以充实、道德境界得以升华。
2.抓养成,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高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校每年都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开展各种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组织高一、高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阵地,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强的意志品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校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通过实行量化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的评价、班主任的评价挂钩,重点开展遵守校规校纪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3.营氛围,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
我校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和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实践中发挥较大的功效。一方面,我校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中注重抓好德育课程,坚持全员育人,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也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指导好家委会、家长的工作,加强与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及执法部门的联系,及时通报情况,推动有关部门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同时加强与共建单位德育基地的联系,充分利用德育基地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 新实践带来新启示
我校加强和改进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今后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思想品德教育应注重高中生自身的需要
德育教学对促进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德育教学,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新时期的高中生德育教学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国情,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德育是高中生继承优良传统的载体,其主要表现为高中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还能将祖先遗留下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只有具备了这种集体精神、敬业精神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在应对未来的挑战时保持高昂的斗志。通过宣传革命先烈们的爱国事迹,赞扬爱国人士,抒发爱国情怀,让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中传扬,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祖国的重要性,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尤其是要将我国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断弘扬。这些都是当今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将他们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之中。
2.德育是高中生弘扬新时代精神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人才对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会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所以,高中的德育教育为他们未来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弘扬新时代精神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结合历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利益关系,其中包括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等。在进行德育实践时,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具体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这样才会有利于带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密切相关。学生有了压力才能在生活中把目标明确化,才能激发行动的动力,成人成才。
二、高中开展德育教学可以推动素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德育对良好校风的形成和传承至关重要
校风通俗地讲就是治学、求学的风气,它是治学精神、态度、方法、氛围和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是长期形成的一种良好传统。每一所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学校,都必然拥有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起着凝聚人心、吸引人才、培养英才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中学校在进行素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与学校的良好校风的形成与传承相结合,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们的自觉意识,避免传统的机械式教育方式,提高学生们学习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有效的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一、新课程的实施对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1.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决定教师要转换角色,重新调整与学生的关系,适应学生的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等,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必须形成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同时,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德育教育也就发展了。这就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发展型德育教育。
3.新课程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个级别,因此,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新内容。当然,目前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规范且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就给普通高中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际,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在目前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中,在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在德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很落后,最突出的就是重理论,轻实际。例如,在多数高中学校的校园内、教学楼内,各类德育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图书馆里也配备相关德育方面的书籍;另外,也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中出现了教师不敬业,学生不感兴趣,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种种现象,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忽视了德育的实际作用。
2.校内外德育教育相脱节,与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不相协调。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建设只重视校内德育教育而忽视校外德育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校内德育教育与校外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沟通和衔接,校内德育教育形式与校外德育教育形式没有相互结合。校内德育教育各高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内开展,而校外德育就不同了。它主要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表现出来。
3.教师的主观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愿望不能达成共识。在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教师,在寻求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对普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但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烦恼。高中教师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和认可度。另外,高中生大多数具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家长或老师的说教。而我们的教师又习惯说教,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工作改革的对策
1.认真贯彻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新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课程改革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新追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德育教育就是要渗透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以课程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更贴近学生的身边,同时又以德育来促进课程的改革。
2.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的任务不但体现在学会学习,而且体现在学会生活。尽管高中生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但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实践,努力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生活形成互动关系,使德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3.细心、耐心、周到的德育工作。在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很多高中生,由于心理及性格上的因素导致其好动、纪律性差、喜欢我行我素,对教师的管理漠然视之。但作为教师给学生做德育工作时,应该耐心倾听,把学生中的小事加以认真分析、合理判断、理性处理,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切实帮助,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亲切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