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德育表现范文

时间:2023-09-07 09:20: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生德育表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生德育表现

篇1

(一)了解自我,尊重生命,树立生命价值观

生物科学又是生命科学。高中生物教材中必修版块中涉及了生物学最本质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科在生命教育这一块占绝对优势,生物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引导学生为细胞的奇妙而喝彩,为生命的伟大而叹,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

(二)学会生活,自立自爱,树立健康人生观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方式进行了阐述,包括人体内血糖如何平衡、体温怎样维持,激素怎么产生和作用,感染病原体后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拓展内容更涉及的危害、艾滋病的成因和防治等。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其一,我们的教育对象,虽然已经十五六岁,但大多数都是在父母羽翼下长大的孩子,生活上难以独立。通过体温、水盐调节以及激素作用等的讲解,结合常见的一些生理现象和疾病成因的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更了解自身,学会选择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如今网络的发达和社交的多样化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孩子们的成长埋下了隐形炸弹。现行教材在“科学、技术、社会”版块中编排有“拒绝,慎用生理药物”“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等资料,这些内容不仅作为知识的拓展,更应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保护自己,自重自爱。

(三)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形成科学价值观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在科学探索和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介绍了巴斯德和李比希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他们争执的基础上毕希纳进行了提取实验,而萨姆纳最终提纯了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60年后切赫等人才发现有些RNA也是酶,可见科学探索的道路是无止境的。

二、将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课题,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高中生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学校生活中度过,如果我们的生物课堂能够成功渗透以上德育理念,也是为培育出有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一代人而做出的努力。而在高考压力山大的课堂上实现这一点,对我们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转变角色,更新教学理念

篇2

1.无话可说,产生困惑心理

虽然高中生学的对话课文不少,但实情实景对话练得少,心理有内容要说却说不出,造成“无话可说”。这是学生困惑、烦躁、焦虑的无为心理的重要因素,平时学生的对话句型操练大都是按示范句型套用的,虽内容多,却说不出来,结结巴巴。

2.无从说起,产生迷惘心理

在实际口语叙述中,不知从何说起,怎样说,陷入一种迷惘的心理状态中。造成过分紧张,甚至怯场,其表现是想到哪儿就随便说一句,叙述缺乏正确性、明确性、流畅性和逻辑性。结果是“说话太慢,重复过多,言语不清,缺乏连贯性。”

3.语言欠佳,产生自卑心理

高中生练习口语时,缺乏英语口语环境,说出的英语生硬,说得慢,不流利,不清楚,自己说得很别扭,心里不好意思,别人听得难受,不愿听。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对口语练习越练越不愿练。

4.应变太差,产生畏惧心理

练习口语需要有灵活性。很多学生说出的话很呆板,在情景变化的情况下,说出的话没有实用价值,没有艺术性,别人听得很不自在,妨碍交际,这样学生就以为自己不会讲话,没有能力,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干脆放弃交际。

二、高中生英语口语心理障碍的原因

1.测试方面的原因

虽然新教材强调交际方面的运用,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但在实际测试中不会检查口语运用,而是检查笔头运用,专题只是考查运用的准确性,而不是口语的流利性和情景性。虽然高考题型也有一个对话选择填空,也只是笔头的体现。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认为只要笔头能过关就可以,没有必要去努力提高口语能力。

2.教师素质的原因

有些地方高中英语教师本身运用口语的能力就很低,他们只能采用语法翻译教学,过多地强调语法的作用,还有些教师虽本身口语能力好,但缺乏耐心、幽默、创造情景和组织等各种能力,只是自己拼命地讲,而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口语训练,造成学生听得懂,说不出。

3.英语环境的原因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外语环境,即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到一点口语,在课外也无法复习、巩固和现实运用,从而淹没于母语的之中,使得学生学一点,忘一点,口语能力得不到提高。

4.学生自身的原因

随着高中生的年龄增大,害羞感增强,他们在对话时总有点不好意思的心理,特别是男女对话时。加上教师对口语重视不够,他们在上对话时只读几遍,流于形式,更不会自己去创造环境,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能力,而是重视阅读和笔头练习。

5.班级超编的原因

很多学校多年来一直班级编制过大,超过55个以上的学生的班级到处都是,甚至有的近70个学生,这么大一个班,教师难以组织和检查这么多人的口语练习,学生也因此对口语练习持无所谓态度。这样就成了教师管不了,学生练不了。

三、高中生英语口语心理障碍的对策

1.培养兴趣,消除困惑,让学生愿意说

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方面,我们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应表现得兴趣盎然,愿意听的态度,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和闪光点,鼓励他们对话,努力培养他们的英语口语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加英语口语活动。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话说

高中生并不像我们所说的不想说,无话可说,关键在于我们英语教师能不能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应该不断地利用幽默话语,滑稽动作,有趣的图片、故事等,使学生在课堂上总觉得老师很开朗、很活跃,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注意和参与欲望,使他们自我表述有信心,从而有话可说,有话好说。

3.灵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方面说

作为一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不断地有听、说英语的机会。所教的内容和形式要不断灵活多变,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运用哪些内容和手段,可以利用所学的对话和课文要学生自己总结和发挥,还可让学生谈各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开口,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练就一些熟练、合理的英语口语。

4.善待每位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信心说

作为一位好的英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有学英语的机会和说英语的信心,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所以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发现所有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让所有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和信心。这样整个班就会活跃起来,造成说英语的氛围,连差生都有信心说上几句。

5.尽量开展英语角,使学生可以自由说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创造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01-02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的兴起给传统教学带来活力,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新的契机。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源于国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执教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了解决部分学生由于个人原因如生病、有事等情况下不能来学校上课缺课的问题,通过对教材进行录音以及制作相应PPT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授课,这可以说是拉开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门。从此,国内外学者开始逐渐关注这种教学模式,并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现状

翻转课堂在国外发展现状与国内相比,比较成熟和完善。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不再是对翻转课堂定义以及优缺点进行简单概述,已经深入到实践,更多地关注翻转课堂如何运用于课堂实践中,以及如何与其他信息技术相融合,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更加关注理论探究等问题,但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也逐步上升到实际应用上。要真正理解翻转课堂,就要知晓究竟何为翻转课堂。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网络授课以及学生自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以及课件、录音的形式在课下以及课前进行学习,并且在此种教学环境中教师授课讲解的时间由学生自由讨论替代。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教师录制视频、课件、讲座等多种电子资料的方式,实现了学生课前自我预习,课上与老师、同学互相讨论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授式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实现资源共享,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被国内外重视,是因为其自身有着许多优点。一般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翻转课堂实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再是接受者,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性,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也可以选择自由的学习时间。二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充分选择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有利于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升与表现。三是充分利用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电子资料与传统资料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可以共享等多种优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对于一些教学资源贫乏的偏远地区尤其有益处。四是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一系列弊端。比如,传统课堂氛围较为死板、严肃,而翻转课堂氛围较为轻松;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关系较为紧张,而翻转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等。

三、对高中生创造性能力的理解

在了解了何为翻转课堂及翻转课堂的优点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考查其对高中生创造性能力的影响,就要进一步探究何为高中生创造性能力以及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表现的特点。所谓的创造性也叫创造力,它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是由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以及创造性适应品质所构成的。所谓高中生创造性能力就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高中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进行发散式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从总体来看,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生理、心理状态相对稳定成熟,思维能力较为流畅且稳定。而且高中生个性化特征比较鲜明,思维具有其独特性,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况、环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高中生创造新思维所呈现出的诸多特点,究其根本还是与其年龄发展特征以及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相一致。

如何培养高中生创造性表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是很多教师所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比如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大脑风暴法)以及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其次,要注重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创造性教师、开设创造性课程、培养创造性人格等一系列措施。

四、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生创造性能力表现

当前我国十分重视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改革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偏重于知识学习的倾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所重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实践。如重庆某学校对翻转课堂的实践,该校将教学流程分为:教师录制并上传视频、学生下载视频、学生自学或者组内讨论、组长收集问题并反馈给教师、课堂讨论、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是对翻转课堂的完美实践。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他们可以针对视频课件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进行反馈,并且能够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积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更加x跃积极,思维更加活跃,这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再如,河南某附属中学以高一学生为实验对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针对的是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章节,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资料的开发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内容的分析环节,首先明确教学任务,接着找出章节知识内容重难点,然后进行PPT制作,再以微视频或者文档的形式上传给学生。在教学资料的开发层面,进行课件制作过程中可以整合网上许多有关此章节学习的优秀课程资源,然后根据本章节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组合,再将课件提供给学生学习,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在具体的课堂讨论环节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学生对细胞的能量供应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具有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如学生会创造性地绘制细胞能量供应图,以加深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同时教师可以发现,在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创造性能力得到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增添高中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加有利于学生表现自身的创造性,更加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表现,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己安排时间,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二是翻转课堂所应用的视频及音频资料,具有信息量广、效率高、知识丰富等特点,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三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主要采取讨论的形式,教师作为引导者、答疑者而存在,教师还要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种各抒己见的开放式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这种开放式的注重热烈讨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促进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

篇4

2000年引进早生高墨葡萄,经6年观察,表现丰产性强,抗逆性强,果实个大、色艳、品质优良。2001年少量结果,2002年平均株产即达到5kg左右。不脱粒,不裂果,外观亮丽,口感佳,极受市场欢迎。上市时巨峰尚未完全成熟,红双味和黑香蕉等早熟品种已完全下市,正处于市场空档,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引种园设在焦作市解放区上白作乡上白作村。该村地处于太行山南麓,年平均气温14.9 ℃,≥10℃有效积温4874.8℃,最冷月平均气温0.4℃,极端最低气温-16.9℃。无霜期231天。年降水量603.5mm。试验地面积0.1hm2,粘土,有灌溉条件。篱架栽培。

该品种果穗中等大,圆锥形,单歧肩,平均重634g左右,果穗整齐,浆果着生紧密。果粒近圆形,平均粒重为11g,最大14g。果皮紫黑色,中厚,果粉多。果肉细软,味甜,有草莓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含酸量为0.4%,品质优良。植株生长势健壮。萌芽率80.6%,枝条生长势较强,成熟度好,结果枝率76.3%,每果枝平均果穗数1.74个,副梢结实力中等。在河南焦作地区,3月27日前后萌芽,5月4日左右开花,7月22日成熟采收,从萌芽到果实成熟需117天,比巨峰早熟7~10天左右。早生高墨抗旱,耐瘠薄,耐贮运 。在同等条件下较红双味抗霜霉病、白腐病,对穗轴褐枯病、炭疽病抗性中等。

选无病虫害,根系完整,有3~4个饱满芽的健壮苗木栽植。3月中下旬栽植。定植前挖宽60cm 、深80cm 的定植沟,施入10~20cm厚的腐熟有机肥、100kg复合肥,回填表土。苗木栽植深度与苗根颈处相平。栽后应浇1遍透水。苗木成活后,每10~15天浇1次水,结合浇水撒施速效性氮肥,促其生长。7月份以后施肥以磷、钾复合肥为主。每年9~10月份深翻施基肥,666.7m2施腐熟有机肥5000kg,混施复合肥100kg。追肥每年3~4次,萌芽前、谢花后株施尿素50~100g左右,幼果期株施磷、钾复合肥100g,施后浇水。 生长期结合喷药叶面喷施0.3%尿素、0.5%磷酸二氢钾或植健宝叶面肥。引种园采用篱架单干单臂形整枝。主干高80cm左右,臂长约100cm,臂枝上均匀分布8~10个结果母枝。整株呈倒“L”形。苗木萌芽后,选留1个壮梢引缚向上生长,其余抹去。主干上的副梢可留1片叶反复摘心,壮梢长130cm时,在80cm处向一边水平绑缚。臂枝长100cm时摘心,其上副梢留3~4片叶摘心,二次副梢除顶部留3~4片叶摘心外,其余均留1片叶反复摘心。冬剪时,副梢粗度达到0.8cm的,可在第2、3个饱满芽处短截,小于0.8cm的疏去。当年即可完成整形。花序展露后,及时疏除过多或过小的花序;花前1周剪去副穗和花序前端1/4的穗尖。浆果长到黄豆粒大小时疏粒,一般每穗留60~70粒,穗重均可达500g以上,果穗疏松整齐,大小均匀。疏果后进行套袋,套袋前全园喷1次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蘸果穗,药液晾干后套袋。可选用报纸袋或专用纸袋。该品种在袋内可以完全着色,成熟时不必取袋,可带袋采收,提高商品价值。冬季清园,减少越冬病原基数。冬芽露出绒球时,喷300倍五氯酚钠混合3°Be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菌。花序分离期和花后1周各喷1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穗轴褐枯病。雨季来临之前,每10~15天喷1次200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入雨季后,要重点防治霜霉病、白腐病、 酸腐病,可选择必备、甲基托布津、疫霜灵、大生M-45和多霉清等杀菌剂。

梁玉英 (河南省焦作市林科所,454001)

篇5

中国分类号:G521;G71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9-091-05

作者简介:徐烈辉,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邹阳,湖南大学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14

前 言

实现教育公平,让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社会所必须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所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对于实现教育发展的基本宗旨,对于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在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对于构建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公平性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和教育公平的感知者,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有利于深入了解当前高校教育公平性的现状,揭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从而改进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笔者选取湖南省10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00份,收回30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8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6%。男生占62.5%,女生占37.5%。一年级占42.2%,二年级占34.3%,三年级占23.5%。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占52.2%,城镇的占34.4%,城市的占13.4%。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教育起点公平性

教育起点不公平是指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进入高职院校后短时期内不可能改变的学校软件和硬件方面的不公平状况。对于教育起点公平性问题,我们主要从弱势群体补偿机制、公共资源分配、师资力量配置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对于学校资助体系解决贫困生群体困难的有效性问题,64.5%的学生认为有效,35.5%认为非有效,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弱势群体补偿机制如资助体系对于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改变贫困学生的不公平处境是有效的。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仅有1.7%,经济状况一般的占53.8%,经济状况差的占44.5%。可见贫困学生的涉及面广、比例高,目前的资助体系能否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困难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对于学校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93.3%的学生认为需要改善,只有6.7%认为不需要改善。44.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院校办学条件差一些,93.3%的学生认为需要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可见学生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办学条件并不满意,存在着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学校硬件建设不到位等问题。

对于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只有18.7%的学生感到满意,65.9%觉得一般,15.4%不满意。学生对学校的师资水平的满意度不高,说明高职院校的师资配置存在问题,师资队伍有改进的空间。

(二)教育过程公平性

在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公平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而教育过程环节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活动韵载体,和课堂教学联系最为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为直接。对于教育过程的公平性问题,我们从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对于课堂教学,在听课过程中是否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的问题上,2%的学生认为经常,62.5%的学生认为偶尔,35.5%的学生认为从来没有。对于老师在课堂上是否偏袒喜好的学生问题,4%的学生认为经常,59.5%的学生认为偶尔,36.5%的学生认为从来没有。对于老师对待学生嫌贫爱富的观点,5%的学生同意,34.5%的学生表示一般,60.5%的学生不同意。对于老师上课时比较关注前几排的学生而忽略后排学生的观点,6.4%的学生同意,29.4%的学生认为一般,64.2%的学生不同意。对于调整上课时间表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上,36.4%的学生认为效率会更高,40.5%的学生认为一般,23.1%的学生认为效率不会更高。对于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选择是否考虑了大多数人的课堂反应,63.2%的学生表示肯定,36.8%的学生否定。对于课堂提问中老师是否喜欢提问成绩好的同学,而忽略成绩差的同学的问题,36.1%的学生作出肯定回答,63.9%的学生作出否定回答。在老师对待男女生是否存在性别上的不公平(歧视或偏好)问题上,仅有9.7%的学生认为存在,90.3%的学生认为不存在。综合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公平对待还是时有发生的,主要存在按个人情感偏好授课、带着个人情绪上课、区别对待强弱势学生等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大多属偶尔发生,只有相对少数学生对教育不公平现象表示强烈不满。

对于所在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8.7%的学生认为合理,68.9%的学生认为一般,22.4%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对于现在的实践课的课时分配,15.1%的学生表示满意,68.5%的学生认为一般,16.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综合以上两题,仅有8.7%的学生认为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合理,只有15.1%的学生对实践课的课时分配感到满意,并且持否定态度的学生要稍多于持肯定态度的,大多数学生持不褒不贬的中性态度。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于通过教师的评价考核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效果,17.4%的学生不抱希望57.2%的学生认为有可能,25.4%的学生认为肯定能。对于班级评优秀、评奖学金的过程和结果,65.6%的学生表示公平,34.4%的学生认为不公平。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对教师评价的督促作用不抱希望,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班级的评优评奖不公平,说明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环节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教学评价的方法、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班主任(辅导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会优先关照利益群体的观点,23.4%的学生同意,43.1%的学生表示一般,33.5%的学生不同意。对于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方式方法,60.9%的学生认为得当,39.1%的学生认为不得当。对于院校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否需要创新和改革,67.6%的学生认为很需要,30.8%的学生认为一般需要,仅有1.6%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对于学校管理者在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学体制方面所作的努力,13.4%的学生表示满意,70.9%的学生表示一般,15.7%的学生不满意。综合上述问题,39.1%的学生 认为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当,98.4%的学生认为学校现行的管理体制需要改革和创新。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学生管理方法存在较多弊病,需要通过变革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三)教育结果公平性

教育结果的公平亦即学业成就均等,可以理解为每个学生都能在经过教育之后,大体上获得了一致的学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发展水平,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教育结果的公平性问题,我们主要从教育的质量和就业的状况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对于通过学校的学习,个人知识、能力能否得到全面发展的问题,27.1%的学生表示肯定,36.8%的学生表示否定,36.1%的学生不确定。就所在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同等院校相比较,7.7%的学生认为高一些,67.2%的学生认为差不多,25.1%的学生认为低一些。仅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能够获得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92.3%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的教育质量与同等院校差不多或低一些。由此可见,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不高,教育质量水平整体偏低。

对于从所在院校毕业以后的就业前景,35.8%的学生抱乐观态度,37.5%的学生抱悲观态度,26.7%的学生抱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同学在找工作时因学历而遭受不公平待遇问题,17.4%的学生认为经常发生,73.2%的学生认为偶尔发生,9.4%的学生认为从未发生。对于在就业时女性容易受到用人单位歧视的观点,27.4%的学生表示同意,43.5%的学生认为一般,29.1%的学生表示不同意。以上数据表明: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抱悲观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就业中遭受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的现象并不少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令人担忧,主观上存在着消极就业观的问题,客观上存在着社会的就业歧视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就是教育不公平。由于现实存在的个体差异、地域差异、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差异等不平等因素,我国仍然存在着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这里我们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来分析高职院校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弱势群体补偿问题、公共资源分配、师资力量配置三个方面。

1、贫困生群体资助措施的不公平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校园中的贫困生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高职高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较多,有的甚至超过在校生的50%,随着招牛规模的扩大,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国家助学贷款不能满是所有贫困家庭学生的需要,而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局限,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额少资助面小,获奖的贫困家庭学生仅占三分之一左右。高职院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不多,支付的报酬也较低,资助力度远远不够。当无法获得社会和学校的援助时,生活的困难和经济的压力使得贫困生群体不得不选择辍学或者边工边学,丧失了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

2、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有资料显示,高职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拨款远低于本科院校,省部属高职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一般只有同一隶属关系本科院校的二分之一,市属高职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拨款标准更低。我国政府在对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和资金支持方面是不公平的,高等本科教育获得了国家更多的经费投入和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起点低,校园基本建设起步晚,资金的短缺使其在新建教学楼、更新教学设备等方面困难重重。

3、师资力量配置不均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状况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极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不稳定,非正式的外聘教师占相当大的比重;结构不合理,拥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教师比重小;“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教育过程不公平

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不公平

(1)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情感偏好导致的不公平

教师的个人喜好经常导致教学不公平。如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情况,在学生中选择与自己具有相同或相似经历、家庭或特点的学生,看作是自己人,在情感态度上更接近,在课堂上对他们的格外关注;而将与自己没有共同特征或爱好的学生忽略。有的教师喜欢听话的、懂事的学生,那些想法很多、反应快的学生常常得不到教师的称赞。还有的教师喜欢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社会地位高的学生,期望能通过这个学生获得更多额外的回报等。

(2)课堂空间和时间分配的不公平

实行班级授课,课堂交往多是由教师发起和控制,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的交往过程。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都比较容易注意坐在前1~3排和过道两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教师信任、鼓励的目光很容易落在他们的身上,而其他学生自然就成了课堂上的观众,被边缘化。

从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时间概念来看,时间在性质上大致可以区分为:“正时间”即生命力处于良好发展状况的个体时间;“爆发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急速爆发的正时间;“零时间”即处于生命力停滞状态的个体时间;“负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总体上向消极、倒退的方向恶化的个体时间。“零时间”和“负时间”都是无时间,即人的无发展。课堂教学应该促使每个学生产生有益身心发展的“正时间”甚至“爆发时间”,而尽可能减少“零时间,,和“负时间”的发生。而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萎靡不振,或者忐忑不安、心神不定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教学对他们来说就是“零时间”或“负时间”。

(3)区别对待强弱势群体导致的不公平

课堂上的强势群体影响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的方法、教学进度等。强势群体是指那些发展程度相对较高、被教师赋予高期望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理解经常被教师认为是正确的,他们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实际裁判。而占班级相当比例的弱势群体的学生在课堂的需要却被教师忽视。教师基本上是以强势群体学生为标准来设计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并且更关注这些学生的课堂反应,而对占相当比例的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呼声却充耳不闻。

2、课程设置不公平

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决定着学校的规模和特色,而且直接决定着学校办学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程度。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层次,盲目效仿且实施不力,严重损害了学生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公平,也为教育质量的不公平埋下了隐患。课程设置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定位和课程设置实施两个方面。

(1)课程设置定位不当导致的不公平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质的区别在于所培养的人才 的规格和类型上。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或操作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没有脱离普通高校的模式,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普通高校的压缩和翻版,还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照搬照抄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不考虑学校的性质、培养的人才的类型和学生教师的特点,实行“一刀切”的统一化模式。

(2)课程设置的实施存在不公平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兴趣,或者大刀阔斧地砍掉一部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或者人为调整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或者没有开设选修课、实践课,使课程设置的实施缺乏严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3、教学评价不公平

教学评价是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教育活动作出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个方面。

(1)对教师评价的不公平。长期以来,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习惯于以是否完成授课任务、博得学生欢心为标准,忽视了教师个人在教书育人、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师德修养、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及科研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一些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差的不称职教师得不到及时处理,在教学评价时教师干好干坏一个样。这种评价标准和体系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工作兢兢业业且要求严格的教师的积极性。

(2)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方法简单、评估信息不全面、掌握评价标准不统一以及“一考定绩”等问题,以至出现许多“优等生”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现象。二是部分教师追逐个人私利,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好且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回报”的学生差别对待,在评优秀、评先进、评奖学金上给予优先照顾。

(三)教育结果不公平

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的差异和就业的不公平。

1、教育质量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首先,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失误。即把高职教育只限定在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向中专层次的技能型转化。这样的定位,极大地混淆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啪。其次,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不注重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测评学生的成绩不是以能力为重点。

2、就业的不公平。由于高职院校是对考生的最后一批次的录取,扮演着“拾遗补缺”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差、质量低、社会认可度较低。在就业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普遍重视高文凭、高学历,存在着人才的高消费现象。例如,公务员招录考试大都规定招录对象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致使高职院校毕业生遭受不公平待遇。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分配不清晰,教育经费并没有落实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预算上,而是实行教育经费以财政专项拨款的方式下达,使增加教育投入变成了政府个别部门的权力,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并没有随着GDP的增加而相应地增长,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比例。有限的财政拨款,加之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相对较高(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模拟,此方面投入较多),即便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也不足以弥补生均培养成本的支出。部分高职院校当年的收入已不足以应付当年的支出,教育经费的不足已经开始制约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资源是指在教育过程所占有、使用和消耗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即教育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总合。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地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在校际之间分配的不均匀。由于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有限,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上会重点扶持国家、省重点院校,再支持普通的本科院校,最后考虑高职高专院校。校际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很大,必然造成校际间高等教育质量、规模及校际间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巨大差距。重点学校还享受了特殊的经济政策,例如:享受改善办学条件和土地使用方面的优先权。有限的资金和高水平教师流向重点学校,造成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重点学校”建设、“精英教育”路线加剧了教育领域内部资源的失衡,导致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拉大,甚至人为地制造出了一批“薄弱学校”。

(三)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缺陷

目前,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缺陷。一是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体制,缺乏个性。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在体制上基本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没有深入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在教学管理上沿用普教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考核考试评价办法等,没有建立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中心和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忽略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本质的不同;二是在办学过程中表现为办学理念不明确,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及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办学定位不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片面追逐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单纯从办学成本考虑专业的设置。致使高职院校专业重复设置,专业化水平不高,降低了高职院校的信誉度,强化了社会对高职院校存在的偏见。

(四)部分教师道德修养不高,专业素质偏低

道德修养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用个人的喜好和感情及知识经验去组织教学、评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把学校、学生看成是谋取个人好处的场所和对象,在教学殊关照有利益关系的学生,违背了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篇6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内的四所高等院校: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查阅、收集国家、黑龙江省有关《标准》的文件,同时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了近年来与研究相关的较为权威的信息与资料,为本文的选题和论述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了走访等形式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负责《标准》实施的教师共15人进行调查和咨询,对本研究课题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问题、实施的现状问题以及就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等具体问题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问卷调查法

本文针对研究目的,通过走访学生体质测试方面的专家、教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制定问卷,并通过对教师、学生发放问卷,筛选具体指标,以获得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4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标准》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制定背景、测试项目、评分体系、等级评定等方面进行比较,探求新《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三结果与分析

(一)黑龙江省部分高校《标准》实施现状

自2007年《标准》正式颁布以来,在调查的4所高校中,2005―2006学年度开始实施《标准》的有1所,2007―2008学年度开始实施的有1所,2008―200年度开始实施的有2所。这与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教育厅的文件要求基本一致。所有学校都制定并下发了相应的实施《标准》的文件,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1测试中心的管理

从调查的4所高校来看,有3所高校有专门的老师来管理测试中心,占所调查高校的75%;有1所高校是由兼职人员来负责管理测试中心,占所调查高校的25%。专人管理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顺利进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仪器器材的维护和保养,还有利于测试管理人员对测试数据的管理、分析、统计和上报。因此,各高校需要配备专门的测试管理人员,并不断调整测试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符合实施《标准》的要求。

2测试的场地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校存在着场地不足的情况,有的学校学生近万人,测试场地却只有一百平方米左右,这远远达不到要求。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测试场所,在测试时临时找地方,再对仪器进行搬运调试,这样就使得仪器损坏率较高,而且费时费力,不利于《标准》的顺利实施。另外,一个良好的测试场所不仅能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缓解测试者的心理压力,测出更好更真实的成绩。

(二)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上级主管部门缺少约束机制

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标准》实施起来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上级部门没有一个相应的约束机制,导致了部分学校对待《标准》的实施有应付差事的现象。

2学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配合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关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的问题,每个学校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的畅通程度、权责分明程度是制约的关键因素。实施《标准》的过程除了测量与评价之外,教育部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否全面实现《标准》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关键过程。而《标准》在学校具体的实施不仅仅是体育部或者体育系的事情,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所在系部、校医院等都是实施过程的参与者,每个部门之间都要紧密联系、权责分明。比如测试前学生基本信息的采集就需要教务部门来进行工作,测试时对参加测试学生的管理各系部就要有专人负责,校医院就要对测试现场进行一定的医疗保障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等等。可以说,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得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了《标准》是否能够顺利实施。

3学生认知因素

大部分学生对《标准》认识不够全面,由于《标准》的测试内容一部分与学生体检互相重复,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混淆;另外测试工作是在全校开展,时间相对集中,学生人数多,场地拥挤,造成学生的成绩不能够客观反映出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由于测试人员不足,测试监管工作不完善,在测试过程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测试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公平性,对实施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都阻碍了《标准》在黑龙江省高校中的推广与开展。

(三)黑龙江省部分高校《标准》实施的对策研究

1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标准》实施规范与评价体系

建立《标准》实施规范及《标准》实施的评价体系与评估体制,是高等学校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的基本保证。建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标准》过程中的工作流程,确保测试质量;制定《标准》检查的量化评价体系和《标准》实施的评估体系,以检查和评估为手段,来促进高校更积极、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标准》实施工作;建立《标准》检查、监督、评估的信息通报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2加大《标准》实施的科学研究力度

《标准》的实施实现了我国学校体育数字化的飞跃,高校作为拥有公共资源比较丰富的单位,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对《标准》实施过程的研究,这包括《标准》实施前对管理组织者的研究、《标准》测试时对学生动因的研究、《标准》测试结果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研究等等。有了这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做基础,《标准》的实施就会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各高校在学生测试成绩和评价结果出来以后,应当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并且对测试结果和评分成绩要及时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群体分析结果应成为指导体育教学的参考依据,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不断加强对《标准》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促进学校体育科学化。

3优化器材配置

测试仪器是保障《标准》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数量上,建议添加仪器数量、增加仪器的配置比例,由于台阶试验测试时间较长,建议多添加台阶试验仪器的数量;在质量上,建议统一购买同一厂家相同型号的仪器,这样会减少不同仪器对导入信息的不同要求所带来的麻烦。另外,不同厂家的仪器之间的兼容性也不稳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应对机器进行严格管理、精心养护,尽可能保证其使用寿命和测试的准确性。

4《标准》测试与体育课考核成绩有机结合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标准》,应当把《标准》的实施与体育课有机结合起来。确定《标准》在体育考核中的比例。其中:《标准》为一票否决制,即《标准》不合格者体育成绩则为不合格。同时可增设《标准》理论指导课程,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标准》,加强认识,积极宣传实施《标准》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体质与健康全面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标准》突出的特点是个体评价,通过测试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某些不足,因此,学校在贯彻落实《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同时,学校还应当对每个学生的测试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和比较,对有特定需求的学生实行运动锻炼健康处方,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结论

《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除了体育部门以外,还涉及教务处、学生处、校医院、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宣传和后勤部门,要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的积极性,建立一套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根据《标准》的实施要求,将其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结合,把体质测试作为教学内容编入教学大纲,作为授课内容。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普及《标准》的力度,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加强对测试人员的培训。

参 考 文 献

[1]卓美英,许政红.对于普通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3).

[2]陆美琳.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8).

篇7

1、吞咽困难 有的人开始感觉咽部发痒,有异物感,后又觉吞咽困难,间断发作,时轻时重。患者有时被怀疑为食道癌,但胃镜检查正常。后经CT扫描可显示为颈椎病。

2、高血压 高血压颈椎病可致血压升高或降低,但以前者多见,称颈性高血压,这与骨质刺激交感神经有关。病人常伴有颈部疼痛、发紧、上肢麻木等典型表现。

3、疼痛 系增生骨压迫第6、7颈椎的神经根所致。开始感觉一侧或胸大肌疼痛,间断隐疼或阵发性刺痛,向一侧转动头部时最为明显,有时疼痛难以忍受。这种疼痛有时会被误诊为心绞痛或胸膜炎。

4、下肢瘫痪或排便障碍 系脊髓的椎体侧束受到刺激所致。患者上肢麻木、疼痛无力、跛行,颈部症状多数轻微而容易被掩盖。有的患者会伴有尿频、尿急、排尿不净或大小便失禁等。

5、视力障碍 颈椎病还可表现为视力下降、间歇性视力模糊、一眼或双眼胀痛、怕光、流泪、视野缩小等。这种视力障碍与颈椎病造成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6、突然摔倒 系增生的骨质压迫椎动脉引起,易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或小脑疾患。常在行走中突然扭头时身体失去支持而猝倒,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清醒并站起。

老年性耳聋的形成与预防

文/沈权民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发生渐进性听力减退,医学上称为老年性耳聋。

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中有个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叫柯替氏器。声波被柯替氏器感受,并经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于是人就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柯替氏器和听觉神经出现了萎缩,感受声波的能力大大下降。同时,耳蜗内的组织和神经上出现许多色素和钙质沉着及脂肪堆积,于是听觉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导致耳聋,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老年人体质逐渐下降,动脉发生硬化,加之营养摄入不足,体内代谢发生紊乱,以及受外界环境噪音的干扰影响,也促使了耳聋的发生。

专家指出,对老年性耳聋主要是做好预防。

首先,老年人应适当多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抵御疾病能力,延缓衰老。

其次,生活作息要有规律,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尽量戒除烟酒,并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少进食高脂肪的食物。研究表明,老年性耳聋者比听力障碍的老人,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要高得多。

再次,注意尽量避免受噪声干扰,也不要随意乱挖耳朵,防止外耳道和鼓膜发生炎症,使听力受损。

此外,若出现听力下降和耳聋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就诊,不可拖延。也可在医生检查指导下,配戴合适的助听器,以增强听力。

血糖突然升高要警惕胰腺癌

篇8

高中生在我国是指进入到中学学习时期的高级中学学习的学生,主要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高中生品德和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祖国的稳定和繁荣,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新世纪的高中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诱惑此起彼伏。而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健全,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引导,树立高中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轨。德育的内容主要是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具有生动性的。目前我国的高中生道德教育主要讲的都是僵化的课本教条,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相差很远,不接地气。造成学生很难从自身的需要里找到与课本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契合点,进而很难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高中生成了一个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精神世界完善、个性独立的生活中的人。

(2)德育评价的动态化与多元化的缺失。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主流的驱动下,很多高中对“人”的关注度持续下降。“人的教育”从过去教育任务的“中心”退却为现在教育的“边缘”,并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教育内容。面对高中生们惨淡的德育现状,作为社会人士均已为光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不足以判断学生道德高低的。尼采说过:“最大的恶属于最大的善,当我们称某些行为与思想为善或恶时,不应该考虑它们过去被称为什么。过去被称为恶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称为善,反之亦然。”在现实的高中生德育教育中,往往缺少动态的评价和多元的评价方式,在学生犯错后,不假思索的给学生妄加评论,如道德败坏、思想不端等。

(3)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取向的多样化对德育工作的新挑战。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阶段,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复杂性不时增加,社会的思想意思朝着多元的特点变化发展。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不良思想、暴力行为开始增多,一些地方的封建迷信、黄赌毒以及非法的传销活动、拐卖妇女儿童现象死灰复燃与此不无关系。转型期带来的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我们的高中生德育教育,对我们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提高高中生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加强德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切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根据现实的社会生活实际中每个高中生的不同的心理素质、道德状况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为每一 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 作为一名高中德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学习里适当的道德欲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好吸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道德评判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又能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把社会对自己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2)在灌输教育的同时,坚持自我教育的同时开展,使他律和自律相统一。日常的灌输教育是要把合理的道德标准教给高中生,这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步骤。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怎样才算是构成对他人的伤害或者是帮助,他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够在突发事件下避免某些事或者说采取某项行动。于是乎,在什么样的时候,需要表现出应有的道德行为,这就要求广大高中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评判能力,进行自我判断。学校的德育教育无疑是灌输型教育,这就要求在灌输的同时,确保自我教育的开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年级的各项活动检查和评估,可以交由班干部执行;学校的宿舍卫生大评比可以交给学生会组织;校园内不文明活动的监督,可以让全校学生轮流进行。灌输教育要想深入脑海并在一定时间转化为道德行动,必须使其和自主教育有力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他律和自律相统一。

(3)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优势,提高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通过积极开展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教育,开展弘扬和培养高中生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高度认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当代高中生在日益变换的社会中,能够积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加强高中生的科学文化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德育显得特别重要。广大的高中德育工作者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导,要对当前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现状进行分析,把握德育教育的重点、难点,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提高高中生德育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继普.当前中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2]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J].教学研究,2006

[3]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1

篇9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3-0291-01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接触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便捷,现代社会的高中生接触世界和社会的机会比以往要多,但是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加强高中的心理教育对高中生的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对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2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话叫“相由心生”,良好的行为举止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是通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出来的。高中生正处于性格以及行为举止发展塑造的阶段,他们的身心都不成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引,为其塑造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举止。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个性。现代的高中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宠爱的偏多使他们存在着怕苦怕累的心理,不能够面对一点点的挫折和失败,甚至是有一点点的失败都会被他们自己无限放大,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的心理,在行事做人方面有的高傲不可一世,有的自卑受不起一点指责,稍有不当的地方就会出现学生过激的行为。通过高中心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指导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正确应对,在自己的言行举止方面能够准确表达自己。高中生的行为表现是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表现,而真正对他们行为表现有影响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的行为举止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那么其中最严重的影响就可能导致高中生出现人格以及道德方面的缺失,对高中生的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健全等造成一定的阻碍,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偏离社会的正确发展轨迹。从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高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途径

3.1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我国的教育体制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则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和老师的升学压力非常大,学校也更无暇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高中生背负着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大的升学压力,他们的课业负担更重,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而时间的紧迫又使得他们无从发泄,导致他们只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将自己的压力和不满发泄出来,有时候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因此,在高中的教育中,应该提高心理教育的意识,为高中生在文化课之余留下一些时间去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健全自己的心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去,为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关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良好的行为。

3.2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心理教育是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发来设定的一种教育手段,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性格的改变和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德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两者的关系紧密,互不可分。德育是对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它可以引导学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心理教育则更多地是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的养成进行及时辅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良好的品德的基础和奠基石。因此,在高中生的良好行为塑造和培养上,应该将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用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遵循正确的行为标准,而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正确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规范,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塑造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

3.3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高中学生的文化课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迫,背负的升学压力与学习压力大。适当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对高中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和指引,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开设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平台来正确认识自己以及社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与困难与同龄人一起分享和倾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心理教育课上,高中心理教育老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针对性格比较含蓄内向的学生,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引,通过一些谈话等形式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和陌生感,愿意将自己的问题与老师分享和倾诉,从而达到掌握核心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塑造良好的行为。而对于性格较为活泼开朗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将学生的倾诉意愿打开,形成一种良好的上课氛围,达到适时引导学生塑造良好行为的目的。

4结语

高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正处于性格和行为塑造的成长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以及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塑造高中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他们的良好性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1.当前高中生思想品德的现状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迅速形成的重要阶段。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前高中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独立性,自理能力比较差。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过分依赖父母,这种娇生惯养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带有明显的依赖性。(2)处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对学生更多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缺少关爱,这使得很多学生不懂关心、帮助他人,为人处事很少顾及他人。(3)学生行为偏差,个别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现在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个性张扬,再加上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各种行为的偏差。

2.当前影响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目标追求都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这些变化势必会反映在教育体制上,因此经过研究发现,当前影响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几个:(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不到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使得高中生品德养成缺失,也使得一些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了偏差。(2)社会不良因素侵蚀着高中生尚未成熟的思想。各种权钱交易、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及学校周边的环境对高中生健康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3)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不少家长从小对学生的成长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对子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的家长忙于事业,缺乏对子女的教育;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单一粗暴,不能正确说服引导,这些都影响了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二 新问题带来新举措

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校作为省级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敦品力学”为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面向世界发展,着眼学生未来,办第一流中学”为办学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德育形式和丰富德育内容,对高中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重引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知、情、意、行的系统教育。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德育内容和目标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德育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势,使高中生的思想感情得以熏陶、精神生活得以充实、道德境界得以升华。

2.抓养成,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高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校每年都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开展各种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组织高一、高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阵地,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强的意志品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校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通过实行量化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的评价、班主任的评价挂钩,重点开展遵守校规校纪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3.营氛围,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

我校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和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实践中发挥较大的功效。一方面,我校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中注重抓好德育课程,坚持全员育人,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也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指导好家委会、家长的工作,加强与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及执法部门的联系,及时通报情况,推动有关部门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同时加强与共建单位德育基地的联系,充分利用德育基地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 新实践带来新启示

我校加强和改进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今后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思想品德教育应注重高中生自身的需要

篇11

德育教学对促进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德育教学,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新时期的高中生德育教学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国情,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德育是高中生继承优良传统的载体,其主要表现为高中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还能将祖先遗留下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只有具备了这种集体精神、敬业精神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在应对未来的挑战时保持高昂的斗志。通过宣传革命先烈们的爱国事迹,赞扬爱国人士,抒发爱国情怀,让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中传扬,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祖国的重要性,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尤其是要将我国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断弘扬。这些都是当今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将他们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之中。

2.德育是高中生弘扬新时代精神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人才对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会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所以,高中的德育教育为他们未来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弘扬新时代精神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结合历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利益关系,其中包括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等。在进行德育实践时,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具体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这样才会有利于带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密切相关。学生有了压力才能在生活中把目标明确化,才能激发行动的动力,成人成才。

二、高中开展德育教学可以推动素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德育对良好校风的形成和传承至关重要

校风通俗地讲就是治学、求学的风气,它是治学精神、态度、方法、氛围和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是长期形成的一种良好传统。每一所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学校,都必然拥有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起着凝聚人心、吸引人才、培养英才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中学校在进行素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与学校的良好校风的形成与传承相结合,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们的自觉意识,避免传统的机械式教育方式,提高学生们学习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有效的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篇12

一、新课程的实施对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1.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决定教师要转换角色,重新调整与学生的关系,适应学生的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等,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必须形成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同时,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德育教育也就发展了。这就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发展型德育教育。

3.新课程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个级别,因此,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新内容。当然,目前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规范且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就给普通高中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际,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在目前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中,在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在德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很落后,最突出的就是重理论,轻实际。例如,在多数高中学校的校园内、教学楼内,各类德育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图书馆里也配备相关德育方面的书籍;另外,也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中出现了教师不敬业,学生不感兴趣,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种种现象,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忽视了德育的实际作用。

2.校内外德育教育相脱节,与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不相协调。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建设只重视校内德育教育而忽视校外德育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校内德育教育与校外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沟通和衔接,校内德育教育形式与校外德育教育形式没有相互结合。校内德育教育各高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内开展,而校外德育就不同了。它主要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表现出来。

3.教师的主观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愿望不能达成共识。在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教师,在寻求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对普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但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烦恼。高中教师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和认可度。另外,高中生大多数具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家长或老师的说教。而我们的教师又习惯说教,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工作改革的对策

1.认真贯彻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新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课程改革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新追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德育教育就是要渗透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以课程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更贴近学生的身边,同时又以德育来促进课程的改革。

2.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的任务不但体现在学会学习,而且体现在学会生活。尽管高中生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但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实践,努力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生活形成互动关系,使德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3.细心、耐心、周到的德育工作。在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很多高中生,由于心理及性格上的因素导致其好动、纪律性差、喜欢我行我素,对教师的管理漠然视之。但作为教师给学生做德育工作时,应该耐心倾听,把学生中的小事加以认真分析、合理判断、理性处理,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切实帮助,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亲切感。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