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

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教学管理;内容;整体过程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teaching management;content;the whole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190-02

0 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改变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以最终实现、管理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了高职院校协作效率和办学效益。

1 高校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最终实现一个校园整体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支持与服务,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智能化的应用、数字化的资源和网络化的环境,全面提高办学效率与质量,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

2 高职院校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思路

根据当前的时代背景、发展情况以及学校自身实际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制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按照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的标准化研究,可以参考我国具有的成功经验的一些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

2.1 建设管理估息标准化的示范院校 进行示范性院校的信息标准化建设,需要选择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条件较好院校,为此很有必要在高职院校集中的地区建立,直面当前的情况,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突出发挥示范高职院校的特色,在同类学校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他院校具有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推动其他院校的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

2.2 加强管理信息软件的标准化建设 软件的标准化是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许多系统建立后成为“摆设”。普遍存在重硬件、弱软件和轻应用的现象,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软件设计规范,软件大多由单位自己或委托公司和科研单位开发,或由上级部门下发,或从软件公司购买,造成较多的问题。目前各级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使用的管理软件标准普遍达不到要求。

2.3 建立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框架 从技术角度看,管理信息标准化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接口的标准化、过程的标准化、体系结构的标准化和数据格式的标准化。首先学校管理人员提出标准化的要求,再由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提出相应的解决框架方案。

3 高校信息化的内容

对高校信息化的理解可以用图1来表示。

如图1所示,高校信息化的内容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其中,高校信息化的基石是表现的多媒体化、环境的网络化、资源的数字化、应用的智能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校园生活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育现代化是高校信息化的总目标。没有高校信息化基石的支撑,其各个主要任务无法得以实现,从而总体目标也将无从谈起。

3.1 高校信息化的基石

3.1.1 环境的网络化 环境的网络化为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信息化提供了基础环境。通过建立校园网为高校的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校园网是高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种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防火墙、专用服务器等组成,并具备高速连入因特网的条件。具备网络基础设施,使信息能够流动,形成规模化信息空间。

3.1.2 资源的数字化 教育信息化需要资源数字化的支持,在各个层次的系统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资源,如教学上有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案例库、题库等资源,科研上有学科资源库、各种共享的知识、科研项目信息等资源,管理上有与业务系统相关的各种信息等资源,校园生活方面也有各种公共服务的信息等资源,这些资源都需要数字化才能进行信息化的应用。资源的数字化是高校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前,资源数字化的重要性已得到各高校的认同。

3.1.3 应用的智能化 主要是在资源数字化已实现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分析各种数字化的资源,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各方面。在校园生活方面,将为全校师生和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系统,使得校园生活变得智能化。

3.1.4 表现的多媒体化 随着各种资源的数字化,各种媒体都能在网络上传输,因此,多媒体技术得以迅速的发展,这些技术已渗透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中,使得高校信息化在表现形式方面越来越多地实现了多媒体化。在教学方面,多媒体技术将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2 高校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

3.2.1 校园生活信息化 为给师生提供便捷、高效、集成、健康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服务。开展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3.2.2 管理信息化 为达到高效率、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目标,需要实现工作流程的重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取代手工操作和传统管理方式。

3.2.3 科研信息化 它是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及信息基础设施在科研领域的率先应用,科研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前卫。

3.2.4 教学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和校园网建设的最根动力,是校园网的建立,它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校园网的第一职能是教学,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是教学信息化。

4 高校信息化的整体过程

高校的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繁杂的、不断发展的、持续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工作一般需要经历由规划到实施到不断完善的过程。规划指导实施,实施是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在对信息化工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高校信息化的完善工作将更有方向性,同时,评估工作也为高校下一阶段的规划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因此,高校信息化的过程主要可以由规划、实施和评估这三部分组成。

4.1 规划 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高校有效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基本保证,重视和加强信息化规划工作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立足高校实际,合理进行信息化规划是高校信息化工作关键所在。

4.2 实施 在对高校信息化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后,就开始实施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应用平台的建设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科研的交流平台的建设,进而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实施的基础上,才能对信息化的建设、应用等情况进行评估,因此,信息化的实施是开展评估工作的前提。

4.3 评估 高校信息化评估的目的是要考察信息化建设是否能够真正帮助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并为高校信息化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提供具体指导。在对信息化现状等进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针对评估的结果,对下一阶段的信息化规划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从而进行修正,促进了信息化规划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5 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相结合的成效体现

5.1 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传统的纸质教学资料数字化,实现了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通过教学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与师生可以进行实时信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实现了信息交换与互动,并为历史数据的查询用使用提供了便捷,和传统教学信息管理相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2 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时性、交互性对包括教师、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实验室、教学资料等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发展中的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存在教学资源紧张、教学经费有限的问题。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规划和调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是非常必要的。

5.3 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 日常教学管理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模型,每个信息都与其他信息有关联,形成了庞大的、涵盖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数据信息网。教学管理系统对信息的输出统一格式,从教学管理系统输出形成的教学资料都是统一的。比如,期末时要从系统里输出的学生个人成绩总表,用系统输出的表格就是统一格式的表格。另外,每个学生和教师都能用各自的身份登录系统,实现信息公开和规范化。同时教师、学生上网查询的过程增加了数据的检验环节,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准确性。

6 结论

针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重视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重视对员工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融入到其他学科整合之中,让广大师生都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谢小春.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信息,2007,(10):138-139.

[2]叶汝军,贾新民,谢一风.浅谈高校信息资源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5).

[3]宋海振,冯一龙.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7,(05).

[4](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2.

篇2

1我国高校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很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了计算机体系。管理者认识不足会直接制约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发展的进程。

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也不到位,并且习惯用以往的程序进行工作,没有根据时展的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甚至对其有一种抵触的心理,从而导致了信息化进程停滞不前,没有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

(2)基础比较薄弱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现在处于由以往的认识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其信息化的基础很薄弱,无法满足信息化的需求。其次,人事管理的模式变化比较快,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软件跟不上变化的情况,并且很多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准备不足,没有进行后期支持的团队,系统的升级和更新达不到要求,系统无法发挥出其真实的作用,不但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影响到了工作的开展进度。

(3)人员信息共享不充分

很多大学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站在学校的大局观上进行规划和统筹,这直接给信息系统的设计以及开发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导致信息不能够充分共享。很多学校已经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人事信息库,但是在资源共享方面却达不到需要,共享的数据不但不够,甚至还会出现信息陈旧和不一致的情况,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2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办法和对策

(1)不断提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一个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应该具有比较准确和实时的信息,这样才能够真实地了解到本校人力资源的实际状况,从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人才招聘和培训计划,避免盲目地进行培训和招聘,浪费大量的资源。信息化系统还能够提供一些信息自助服务,各个教职工和领导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进行信息查看修改等,并且教职工也能够随时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监督人事部门的工作,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随着数据修改权限不断地下放,进行人事管理便不再专属于人事部门,每个部门都能够在权限内进行信息的修改和共享,这要求每个部门和个人都参与进来,对其进行构建和维护。

(2)不断进行工作流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在以往的人事工作中,最繁琐和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考勤休假进行处理,计算教职工的月工资和信息管理。这些工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很多时候都是人工计算,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并且还能够进行自助服务。当教职工的信息发生变化之后,可以由教职工自己去更新。这样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事部门进行数据的统计和上报。

(3)必须提高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的重视程度

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系统的灵活性。由于每个学校的人事信息都比较机密,必须保证其信息的安全性,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加大对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的重视,确保系统运行的过程高效、稳定,减少那些恶意的侵入和破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一支技术达标的团队对其进行后期的支持,当政策和业务有所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进行反应,对系统进行升级和更新,减少资源的浪费。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4028--04

一 引言

高校的信息化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深入,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规模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对这种高投入的收益产生更多的质疑。余胜泉曾多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有关高校信息化的应用效益与建设投入不相匹配的问题。目前相关的研究也表明,我们不能仅从高校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角度来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最新版本的ITIL3.0出版物中,不仅更加注重IT服务管理理论的战略内涵,也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转换概念,它提出:“价值的定义和差别存在于客户的头脑中”。这一概念使用户脱离了单纯使用者的角色,被同时定义为决定产品价值的主体。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用户为中心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正是用户体验理论的基础思想。

二 用户体验的现状及意义

用户体验被定义为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产品(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用户体验一词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工业设计家唐纳德・诺曼(DonaldNorman)提出并推广。

1 国外研究现状

用户体验最早应用于人机交互设计,其中较著名的有:Jesse James Garrett,总结的Web设计五层要素模型和Krug的可用性定律,他们都是用于指导Web设计的用户体验理论;PeterMorville总结了用户体验蜂窝图,它揭示了用户超越可用性需求的更多体验需求,用户体验蜂窝图以价值实现为核心,由有用性、可用性、满意度、可寻性、可接近性以及可靠性6个因素构成。该模型也是目前最受认可的用户体验概念模型;Tullis和Albert,总结了多种用于揭示用户体验的可用性度量方法。他们认为,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来认识到,即用户体验可度量。

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用户体验的理论研究较少,更多的是使用用户体验的概念开展实践研究。

邓胜利教授自2005年开始从事用户体验相关理论的研究,他从用户体验的视角,研究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方法。并且总结了用户体验的作用方式,他认为:“任何用户(包括消费者、职员和访问者等)在与网站、产品或应用程序进行交互之前,都有确定的期望和目标……当期望和用户体验相符时,会产生积极的体验,当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时,用户会产生消极的体验。”

3 用户体验的意义

用户体验理论的迅速发展使更多的产品设计、开发者开始关注用户体验的作用,如今关注并提高产品(服务)的用户体验,已被诸如微软、惠普等多家跨国企业视为确保良好品牌忠诚度、提高客户群增长速度和获得高额经济收益的有效手段。用户体验不仅可以用于描述用户的主观感受,也成了影响产品效益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用户体验也可以成为影响高校信息化使用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 用户体验影响高校信息化使用效益

1 高校信息化使用效益的现状分析

我们将高校信息化使用效益定义为:从高校使命和战略的高度,对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的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其作用和贡献的综合评判,是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价值的综合体现。通过观察高校信息化使用初期的特点和运用的评判方法,我们认为在高校信息化使用的初级阶段,建设单位的任务集中在搭建基础设施环境,用户对信息化本身不具备认知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用户体验的作用表现不明显。在这一阶段,建设者通常只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信息化建设程度和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并且,建设者们理想地认为建设程度与所获得的价值之间是正比关系,即我们投入的越多,获得的效益应该越多。如图1所示,影响面积s的因素只有X、Y两个方面的因素,且X与Y为正比关系。

但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深入,建设者们很快就发现了信息化建设程度与所获得的价值不一定成正比,如图2所示,C2是更加接近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的曲线模型,建设者获得的实际效益S’

2 用户体验影响高校信息化建设效益的方式

我们假设信息化建设者可以准确定义图3.1.2中的x:建设程度和Y:获得价值这两个变量,这也并不能解决如何使信息化使用的实际效益接近期望效益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有效的作用力,这个力不但具有拉动信息化建设曲线的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控性,以便信息化建设者可以通过控制它的变化使信息化建设效益更加接近我们的期望。我们认为用户体验就是这样一个作用力。

根据邓胜利教授总结的用户体验的作用方式的结论(图3)。我们归纳和总结出图4,旨在更加清晰地示意用户体验作为一种作用力的存在方式,如图所示,我们将信息化建设活动抽象为一个以用户(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巨轮,愿景或期望、规划或目的、实施或参与、评价与体验是影响巨轮运动的四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化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对信息化建设抱有愿景或使用期望,愿景或期望得到满足,则会产生新的建设规划或行动目的,进而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施进程或参与积极性,最后经过自我评价或用户的感知体验,形成新的愿景或用户期望,这一循环过程周而复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用户体验的过程,而积极的体验,会使巨轮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推动,加快运转速度并正向运动,如果体验是消极的,则可能减缓运转速度,甚至出现逆向运动。图4剥离了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其他因素,着重示意了用户体验在信息化建设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它作为一种作用力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果价值的存在方式。

3 用户体验是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果价值的主要因素

用户体验并非是影响信息化使用效益的唯一因素,但是根据上文的论述,我们认为用户体验可以作为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果价值的主要因素。在用户体验可度量且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利益相关者使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时,随时间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的用户体验数值,我们称之为用户体验曲线。如图5所示,C1、C2和c3表示3种可能的用户体验曲线,面积s则是被利益相关者认可的信息化成果的价值。并且,如图中C3曲线所示用户体验水平有可能向负向发展,因此消极的用户体验水平会得到负价值。

由此我们认为用户体验具有向上拉动信息化建设曲线的能力。如图6,提高用户体验可以将信息化建设曲线向上提升并增大图2中的S’值,即提高信息化使用效益。四用户体验作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

用户体验作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和评价四个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掌握并利用用户体验不同侧面的效用,就可以在高校信息化

的使用中收获更多效益。

1 提高信息化建设规划与期望的接近程度

用户体验理论提供了分析用户之间差异的方法,这可以帮助信息化建设规划者了解多层次的用户期望。信息化建设规划越贴近大多数人的期望,则信息化建设的风险越低、获得高收益的可能性越高。另一方面,借助用户体验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人文价值,这一点对于重视社会效益的高校来说具有很大意义。

2 提高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

在SteveKrug的Web体验理论中,用户具有懒惰的特性,因此想要获得用户的积极参与,必须尊重和迎合用户的习惯。用户体验理论同样提供了揭示和预测用户的行为的方法,这就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使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能够尽量符合用户的原有工作模式和行为习惯,有效降低用户的排斥情绪,提高参与热情,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 信息化建设运维阶段的效益增值

Standish Group在2006年的CHAOS Report中对IT项目成功率进了统计,如图7所示,虽然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逐年上升,但是需要补救和彻底失败的项目仍然占据多数。信息化项目的补救一般投入巨大,收效甚微,给运维阶段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并且由于受信息化建设本身的特点制约,项目一旦进入运维阶段,项目缺陷将很难补救,弥补缺陷的同时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问题,比如信息化项目的变更伴随着的巨大风险。

但是,基于主观感受的用户体验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多,因此受客观条件制约较小,信息化建设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体验的方法来弥补项目本身的客观缺陷,在运维阶段的实现效益增值。这种方式风险低、成本低、效果可预期,如图8所示,改进服务导航条的归类方法使服务更具可寻性,或推出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客户服务项目都可以提升用户体验。一旦用户产生了积极的用户体验,则会开始对项目产生正面感受,忽视项目中的缺陷,这样项目缺陷就在用户体验的巧妙作用下达到被弥补的效果。

4 提升信息化建设评价客观性

揭示用户体验的可用性度量方法是建立在可靠的测量体系之上,一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取得被测服务的用户体验相关的数值。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适合的度量方法(表1),可以帮助我们度量用户的主观感受,这是传统客观评价方法的必要补充,评价结果将更加接近信息化建设的真实状况,也为新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参考依据。

五 总结

篇4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29-03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教育观念、模式、方式和方法,高校信息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信息化建设投资之巨大、发展速度之迅猛、覆盖范围之广泛有目共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何持续发展信息化,我们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1.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教育网络的普及和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实现了网络课程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虚拟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建设以及教学、科研、财务、人事、后勤等相关的管理系统建设;而且在高校信息化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研究。

(1)基础设施建设

各高校已基本建成校园网,校园网主干带宽千兆以上,部分高校正在逐步进行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实现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万兆。无线网络在校园公共区域覆盖面积逐步增加,满足了师生随时随地无线上网的需求,进一步改变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交换机、服务器等价格昂贵的终端设备成为各高校争相添置的新宠,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也迅速增加。

(2)软环境建设

高校的信息化软环境包括高校数字资源、高校信息系统、高校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高校管理体制和信息技术队伍等相关方面。

近年来,各高校开始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开发了各种课件资源和网络课程,相继建成了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平台等,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当前的热门课题之一,目前已部分实现了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目前在高校应用得比较多的信息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网上教学、网上科研、校务管理、后勤服务等相关系统。办公自动化包括:电子邮件、BBS、公文流转等;网上教学一般有网络课堂、网上教学平台、在线教学、实时教室管理等;网上科研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协作平台、科研交流平台、科研知识共享平台等;校务管理包括学生一体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校友信息管理系统等;后勤服务系统为高校师生提供网上超市、订水订票、校园地图、日历服务、交通出行等相关生活服务。

各高校对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给予了重视,纷纷制订了本校的信息化相关政策。而在信息化管理体制方面,部分高校已经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规划,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小组。

2.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耗资巨大

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的购买,本身就是昂贵的,而很多高校为了追求所谓的信息化建设成绩,一哄而上,不管是否实际需要,一味追求设备的高级,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总想走在最前沿。这种攀比之风,导致了资金的巨大投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而软件资源的来源要么购买,要么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不管是哪种方式,软件的成本都非常的高,再加上每年的维护、升级费用,每一个软件都是一个价值不菲的产品。很多高校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了很多软件的重复建设、软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被废弃、更新维护得不到保障而被弃置不用等现象大量存在。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非盈利性的,它追求的是长远的利益和社会效益,如此巨大的吞噬黑洞,令很多高校苦不堪言。

(2)持续投资成为难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软硬件的投资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如何能够最优化地进行可持续投资。要保证软硬件的持续可用性,除了要评估软硬件的实用性,还必须考虑它们的维护、升级、培训等未来持续发展性。因此,除了需要对实际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还需要把握好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可预见性分析。这些问题都是目前高校面临的技术难题。

(3)各自为战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七、八年前,就开始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孤岛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各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战。不仅是学校内部的各院系、部门、机构的各自为战,且各学校之间、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各公司或厂商之间、甚至是各地区之间,都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整体的、长期的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仅导致重复投资建设,且当大家开始意识到整合的必要性时,又给整合带来了非常大的阻力和难度。

(4)队伍建设薄弱

大部分高校的信息技术力量薄弱,现有的信息技术人员疲于那些基础性的维护工作,主要的信息建设规划、应用开发、系统维护工作严重依赖于公司,与公司合作不能说不是一种好的形式,但过分的依赖,却会导致规划不合理、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可维护性差、维护费用高等问题。

3.造成困境的原因

(1)重形式轻效果

当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评价指标,也就成为追求政绩的方式之一。一方面,决策者们并不一定是信息化方面的专家,需要信息技术人员提供决策依据,而这些决策依据往往会被来自一级一级的政绩观所影响,从而导致了形式更重于效果,成绩更重于效率;另外一方面,决策者自身也无法避免政绩观的影响,从而也会进一步促进各个级别的政绩意识,导致信息化建设的不切实际。

(2)信息化意识问题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一思想和观念,合理的规划、统一协调、全局考虑,才能进行全校性的资源配置和共享。信息化不是各部门自己内部的“蛋糕”,而是全校整体建设这块大“蛋糕”中的一小块,必须纳入整体规划中。信息化也不是以满足目前应用为目标,而要有长远的规划。此外,对于信息化建设要实现的目标,达到的效果,也要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问题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应用建设、信息服务建设、规划统筹、组织协调、规章制度等都触及学校的各个方面,不仅需要信息技术部门的强有力支撑,更需要学校各组织机构的密切配合,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组织,这个机构必须有足够大的权限,才能完成这一使命。

目前大部分高校,承担这一职能的是网络中心,但网络中心的实际权限却非常有限,它是与院系、其他部门并列的二级单位,在统筹全校信息化工作中,常常是力不从心。此外,很多高校进行机构合并时,把网络中心跟教育技术中心、电教中心等合并成一个单位,合并后,导致工作任务变得繁杂,分散了精力,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

合理的机构设置之外,也需要管理制度保障,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规章制度,也没有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因此,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杂乱无章,信息化成果无法有效实施。

二、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目前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果以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信息化工作应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主要的着力点。

(1)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

要建立全校统一的信息系统,需要以学校为整体、从全局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学校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建立整体的业务模型、数据架构、用户角色、权限模型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整个学校的总体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以此来指导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并采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服务架构落实实施。

(2)强化学校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合作

管理和技术是学校各信息系统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的两大要素,这就需要学校的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紧密合作,强化规范二者的协作配合模式。在信息系统建设优化的整个过程中,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协同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对各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实现集中管理和维护的关键。

(3)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

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动,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成立专门的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直接担任信息主管CIO,建立由校级领导直接负责、其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直接参与的领导决策机构,对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统一协调、客观评价。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多、业务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在实施模式上应采用以“项目”为基础,以此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界线,优化配置资源,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强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一方面,要在目前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整合和优化,根据国家相关的教育技术政策文件建立规范的数据库标准、统一数据编码规范和信息采集标准,实现校内信息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共享。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信息数据进行适当的整合和分类,进一步挖掘利用数据的深层次价值,采用直观图形、宏观综合的呈现形式,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5)加大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力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