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节能基础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节能基础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在农村,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农村各项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群众家庭经济收入有了显著的增长,农民对家电的购买力逐年增加,许多家电企业和商家都不约而同的进行战略调整,纷纷抢占农村市场销售高地。目前我们国家对家电产品的生产厂家监管非常严格,伪劣、低效的家电产品基本都被挡在了正规商店门外。而面对花样翻新、眼花缭乱的众多家电产品面前着实让农民失去自己对优劣产品的判断力,他们在对家电产品进行选择时往往被商家的宣传广告所左右。同类家电产品的基本功能都基本一样,而被公认的衡量家电产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家电产品是否能够更环保和高效节能,节能降耗是国家对电子产品一个硬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农村中推广和普及家电环保和节能知识,教会他们认识家电产品上的能效标识,让他们购买到合适的电子家电产品。

每个家电产品的能效标识上除了包含生产者和产品的基本信息外,还包括产品能效比、输入功率等信息。

目前,能效等级主要分为1、2、3、4、5五个等级:

1级代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最低、最节能;

2级代表比较节能;

3级代表产品的能源效率为我国市场的平均水平;

4级代表能源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5级则是市场准入指标,低于该等级的产品不允许生产和销售。

例如:冰箱的能效标识还包括耗电量和容积等信息,冰箱能效比越高,在制冷量相等时节省的电能就越多,洗衣机能效等级也分为5级,与冰箱和空调一样,等级越高产品越节能。对于洗衣机,能效标识的内容则包括了耗电量、用水量、洗净比、洗涤容量、噪音等因素。其中洗净比指的是洗衣机的洗净程度。如果一台洗衣机的洗净比为0.7,则表明这台洗衣机可以在70%的程度上洗净衣物。但购买家电产品时也不能迷信节能标志,虽然有了节能标识,那只是让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多了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标准,带有节能标识的产品不能代表就是合适的产品,还要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如果买了超过所需求的高效节能电器,反而是一种浪费。节能标志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作为一个比较不同品牌产品的参数,在价位相同的情况下,能效比越高的产品一般就越好。因此在购买家电产品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存在。

在用电器上除了贴有该电器的能效标识之外,铭牌上还标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在购买电器时一定要根据电器的实际用途,决定购买怎样的电器,例如:在购买空调设备时一定要明确是安装在什么地方,影响面积大小来决定。根据科学推算和实际安装经验,功率较小的空调有小1匹和1匹,这类产品适合在10平方米以下的房间;对于10-18平方米空间来说,1匹空调的制冷制热稍微有些吃力,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大1匹或者1.5匹的产品;中小户型的客厅、大户型的起居室和主卧室套间的面积基本上在18-25平方米之间,对应可以选择1.5匹到2匹的空调;适合25-35平方米有2匹-小2.5匹空;适合35-45平方米:2.5匹-3匹空调;适合45平方米以上有3匹以上空调,一般来说南方农村地区对空调机的选择都是以单冷机为主。如果事先没有足够的考量和设计将会造成“大牛拉小车或小牛拉大车”现象出现,既没有达到预期要求理想的效果也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额定功率是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状态下所消耗的最大功率,额定功率越大,表示在满负荷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量越多。例如额定电压为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220V 100W”的电灯泡正常情况下一小时的耗电量为:

W=pt=0.1千瓦×1小时=0.1度(1千瓦・小时=1度电)

节能家电标识的一点知识:

一、认证机构

我国在1998年10月成立了专门认定节能产品的机构――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简称CECP),CECP有一系列标准来判别某产品是否属于节能产品。

其认证范围是节能、节水和环保产品。中心成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从1999年4月开始,首先从家用电冰箱入手,正式开展了节能认证工作。

CECP目前受理家用电冰箱、微波炉、电热水器、电饭煲、座便器、电视机、电力省电装置等18类产品的节能产品认证工作,以后还将进一步开展洗衣机的节能节水认证。

二、认证标识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2种标识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选择,其一是由CECP认定公布的中国节能认证标识,另一个就是欧洲能效等级标识。这些不同的标准也反映出我国节能产品发展的进程,随着科技进步,节能水平在不断提升,也带动了标准的升级。

(一)中国节能认证标识

带有蓝色的“节”字,表明该产品已经通过了中国节能认证。这项认证在1999年刚开始进行,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目前大多数家电都能够达到这个指标。

(二)欧洲能效等级标识

欧盟家电能效等级为A到G共7个等级,电冰箱、电冰柜能源标签引入A+和A++两个等级,对家用洗衣机的能效标签引入A+等级。新引入的A+等级耗电量将比同类产品节电58%以上,A++等级耗电量比同类产品节电70%以上。

篇2

保温层质量的好坏是电热水器是否节能的关键,而保温层的好坏要看发泡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及保温层厚度。电热水器进入市场初期采用的是聚乙烯泡沫保温层,也就是一般的海绵、泡沫塑料,保温热阻系数低,保温效果很差。目前热水器品牌厂家都采用聚氨酯发泡、聚氨酯保温层,这种材质热阻系数较高。而且由于对发泡技术提升,对发泡温度和发泡率可以控制更精确,保温性能更有明显提高。电热水器的保温层采用一体成型整体发泡技术,利用高密度加厚无氟聚安酯,应用高性能的进口灌注机械,通过微电脑控制,把无氟聚氨酯原料混合后,注入热水器内胆和外壳间的空腔内发泡。发泡成型后,水箱内胆、外壳和端盖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无氟聚氨酯保温层。目前电热水器都采用无氟聚氨酯材料,也有一些热水器以低价进入市场,但是在消费者看不见的保温层材料方面偷工减料,虽然表面看不出来,但是消费者使用后会发现这种热水器耗电多、散热快,会成为家中的吃电大户。

整体保温技术

采用壁挂式安装的电热水器,需要有与墙体连接的挂架。而挂架与内胆上的支架是螺栓连接,内胆上的支架与内胆是焊接连接。在没有任何隔热情况下,热量极易从连接处流失。如果内胆支架与内胆采用卡式连接并在各连接处采用了绝热处理,就能阻断这部分热量的流失,节省电能的消耗浪费。

温控器内置技术

温控器是保证热水器温度的控制中枢,直接影响热水器的使用性能。温控器若灵敏度不够,就会使热水器总是处于启动的状态,消耗电能。将高敏感的电子传感器安置在热水器内胆内部,能精确地测量到最里层水的实际水温,避免因测温不准造成热水器频繁加热。

低水位进水管技术

低水位进水口,冷热水分层效果更佳,避免了冷水冲击加热管,而影响加热速度和降低加热管效率。

下潜式发热管设计

早期的电热水器都是只有一根加热管,但由于热水器结构和安装方式的限制其热水产率并不高,这就意味着电热水器内胆中总有一部分热水没有得到利用。有一定水压的自来水从进水管流入热水器内,进入的冷水将与原有热水混合导致水温下降,减少了可利用的热水量。潜入式的加热管可从内胆底层加热水使内胆内水充分对流,假如加热管不是下潜式的,加热管下部的水就很难充分加热,造成热水分层,实际可以使用的热水减少。

分层加热技术

双加热管的采用可使消费者根据自己使用情况,对两个不同功率的加热管组合使用。

在用水量较少时,可只使用上层发热管加热,使用分层加热更加节能。

中温保温技术

根据热力学定律,温度梯度越大其热量传递的趋势越剧烈,也就是说电热水器内胆水温75℃时比水温4℃时的热量耗散要剧烈得多。中温保温技术,即在平时人们不使用电热水器时,电热水器的待机状态是以将热水器内胆中的水加热到4℃为上限的,而不是将水温一直加热到热水器可达到的最高温度。当人们要使用热水时可以采用预约激活或手动激活的方式,使热水器启动并迅速将内胆中水加热到需要的温度。这样就减少了电热水器待机状态的热量损耗,同时又不会影响热水供应。另外还可以针对峰谷电价的是使用定时控制。有了中温保温技术,电热水器在保温的情况下,也不会在高温下反复加热,这样就在节能与省时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启动中温保温功能,即能避免因保温温度过高造成的热量流失,又避免了因温度过低而延长加热时间,解决了节能与省电时的矛盾。

智能预约技术

智能微电脑系统,依据预先的设定和当前水温进行数字分析,自动选择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避免反复加热。消费者使用前只需设定好洗澡的时间和温度,机器自动推算出最优化的加热方案,准时准点的提供热水,省去反复加热的损耗。

夜电技术

篇3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9-043-03

美国金融系统在美国经济的历次波动中,特别是在“9・11”事件及其后的动荡日子里经受了考验,显示出随机应变的能力。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在应对这些事件时,各个职能部门同心协力、协调一致,包括维持支付系统的正常运转、为受影响的银行机构提供信贷和实行积极的货币扩张政策。美联储有能力把握全美金融活动的脉搏、保障金融稳定,得益于它现行的在地理上分散的组织结构。这种分散式结构对美国中央银行至关重要,它为美联储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地方环境,同时又能保持各地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概括介绍它的总体设计,以解释这种结构是如何帮助美联储履行其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的职责。

一、建立分散式央行系统的历程

1.背景

在建国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美国联邦政府曾两度试图建立央行。1791年美国第一银行建立,1816年美国第二银行建立。国会分别给予了它们20年的特许。但是,这两家银行均未能获得足以使特许延期的政治支持。因此,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没有中央银行。20世纪初,一系列金融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特别是此前30年中连续4次发生的银行恐慌中最严重的一次,即1907年的恐慌进一步凸显中央银行的必要性。人们普遍认识到自发性金融市场的两大天然缺陷,即货币供给对需求不能做出灵活反应和银行体系容易陷于恐慌。因此国家需要更有弹性的货币供应和信贷,即“再贴现”的灵活性,以满足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并通过在此过程中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以避免银行恐慌。而为了有效的完成上述两项使命,还需要更加高效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一个完善的支票清算系统,以满足日常业务中资金调动和支付处理。美国显然需要一个中央银行,但在当时对建立这么一个央行怀有戒心的理由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特别是南部和西部的小企业主和农场主,担心一个远离他们、总部设在东岸的“东方权势集团”--不是在金融中心纽约,就是在政治中心华盛顿--将不会对他们的经济需求做出反应。

2.结构设计

上述因素决定了美国的中央银行在美国经济史上姗姗来迟,而且最终采用如此分散的结构。为了给建立中央银行争取必要的政治支持,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卡特・格拉斯借鉴了美国政治体制所采取的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的联邦制结构模式。这一思想体现在《1913年联邦储备法》中,并保持至今。因此,直到1913年12月13日,美国国会才正式建立了作为中央银行的联邦储备系统。这个系统包括12个自成一体的地区储备银行和25家分支机构,由设在首都华盛顿的一个理事会监督其经营。美联储的核心是联邦储备理事会,其7名理事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任期可长达14年。中央银行创始人的初衷是,中央银行的“中央”要最小化。也就是说,12家地区储备银行应是相对自主的银行家的银行,为所在分区的地方银行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为保证银行家的地方性和独立性,每个储备银行的董事不是由政治家来选择,而是在地区内跨越部门利益加以选择的,包括存款机构、非金融机构、劳工和公众。

当然,储备银行系统建立伊始,它就不得不违背其让地方储备银行自力更生的初衷。技术变革和市场动力推动着美国经济 特别是金融和支付系统成为更加完整的实体。此外,美联储必须将各部分的活动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体现在各级部门的一系列业务中。即使如此,一体化仍未脱离大约90年前建立的“联邦制”结构的大框架。正是这一结构体现了美联储结构的灵活性及其存在的价值。

二、制定货币政策

1.基本理念

美国把货币政策视为中央银行可以自由运用的独立手段,用以帮助稳定联邦经济的波动。在美联储发展成为一个有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独立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的过程中,建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关键的一步。

1935年8月24日,大萧条以后罗斯福总统签署银行法修正案创建了这一机构。该委员会共有12名成员,由7名联邦储备理事会理事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以及其他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4名总裁组成,这4名总裁由12个地区储备银行总裁团轮值。由于其成员包括总统任命的官员、理事会成员及从各自董事会选举出来的储备银行总裁,因此,公开市场委员会可谓是为融合国家和地方的私人和公众利益于一体而设计的。

根据当时美联储主席埃克尔斯的说法,它的基本理念是:尽管国家货币政策只能有一个,但它却是在广泛搜集地区经济发展资料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绘制全国经济蓝图的。在这里,12个地区联邦储备银行起到重要作用,它们的总裁在公开市场委员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总裁们既提供有关经济状况的有价值的最新情报,也提供商界人士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他们的情报源自于与各自银行的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会晤、在分区举行的非正式“公民大会”以及储备银行日常经营中的各种往来。这些情报和看法有的刊登在储备银行的区域评论中,即所谓的“棕皮书”中。

这些基层的观点很有价值,有助于克服货币政策的根本难题:长时间、多方面的滞后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影响。此外,储备银行总裁们还能带来对有关货币政策更广泛的看法。理论上,经济结构的不同和货币政策作用的差异可以并存。著名的例子包括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提出货币主义观点,而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则支持实际商业周期观点。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美国经济中各产业的地理分布仍不均衡。

2.决策与执行

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其决策和执行程序方面也保证了美联储同地区经济保持密切联系。首先,它有一套完善的投票表决程序。12名投票成员集体制定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正式决策,7位理事每次都要投票,12位行长中只有5位轮流投票。这样就保证了每个成员平等地参与讨论并达成共识以举行正式的政策表决。因此决策一般是达成共识后制定的,所以一致通过的决策通常是惯例,而不是例外。

其次,它有一套完善的执行程序。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了联邦资金利率的适当目标水平后,由美联储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交易台负责实现目标。为了推动这一过程,公开市场委员会起草了一份政策指示,要求纽约交易台采取适当措施,实现隔夜借贷利率目标。时间证明,公开市场委员会的结构最充分地利用了美联储机构分散的优越性。这种结构能够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制定全国性的货币政策,并使美联储能够向全国各地传达决策和政策原则。这种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了美联储监督经济和建立政策共识的能力。

三、作为支付系统的基础设施

1.历程

付款处理在美联储业务中占的比重最大。美联储全系统共有2.3万多名雇员,其中大约一半,即1.2万人从事支付业务。多年来,美联储分散的结构使得它在维持支付系统上拥有优势。

长期以来,美国是个有着许多小银行服务于各自相对有限地域的国家。美联储成立的原因之一便是建立一个使货币在这些小银行之间有效流动的网络。美联储最早的项目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支票清算系统。在该系统中,每家储备银行为其分区各银行提供一个本地结算所,并使他们能够通过其姊妹储备银行进入全国结算网络。

早在1918年,各储备银行就使其分区内的银行便利地使用全国电子资金转账网络(Fedwire)。它是全美境内美元支付系统,是美国支付清算的主动脉,归美联储所有。它将全美划分为11个专门的支付处理中心,它将美联储总部,所有的联储银行、美国财政部及其他联邦政府机构连接在一起,提供实时全额结算服务。个人和非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机构间接使用FEDWIRE,由于该系统有专用的实现资金转移的电码通讯网络,权威性、安全性较高。此外它还承担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政府债券买卖以及证券系统簿记的重要任务。

2.改革

美国支付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无纸化程度很高,这与美联储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美联储不断对主要的支付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安全防护。从而使美国支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它的最新改革如下:首先,在战略层面,美联储建立了支付系统政策顾问委员会。它的使命是为美联储整个系统的支付活动确立方向。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一样,支付系统政策顾问委员会也是一个由美联储理事和各储备银行总裁组成的委员会。其次,在操作层面,各储备银行通过全国产品办公室协调其支付操作,向金融服务政策委员会报告。这样,每种支付服务由一家储备银行统一管理,并酌情通过储备银行的运作网络支付。

四、 对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1.监管的强化

如前所述,政府监管造成了长期以来美国是一个靠众多小银行为地域有限的当地社区提供相对有限产品的国家。在此期间,地方储备银行被授权密切监视其管辖范围内的地方银行的安全和稳定。不过,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冲击,欧、日等大型全能银行集团的激烈竞争,特别是80年代里根时期的金融改革,一股放松管制的风潮席卷美国,这就解除了对银行活动的种种限制。

一方面,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正推动银行组织拓展服务地域,提供多样化的系列产品。由此带来了具有全国或国际规模、业务范围更大、业务活动更复杂的银行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80年代的储贷协会危机。因此,放松管制的趋势并未影响美联储在监管系统中作用的不断扩大。2001年,国会委托美联储负责监管所有的银行控股公司。2002年,美联储又被委以重任,担任新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总监”。美联储汇集金融服务业其他监管方的评估意见,以形成业内公认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以保护整个银行系统。

2.职责与分析工具的改造

美联储为完成它在这种新环境下的职责,对其监督和管理职能进行了改造。其工作重心从单一时点财务报表审核转为连续风险评估;从当场考查转为早期预警制度;从严格的金融评估转为在评估中越来越多地强调社区贷款和技术。另外,面临向广泛的金融控股公司转变的形势,美联储正在与银行和金融业的其他监管方开展更为密切的合作。

此外,为了适当地监督更大、更复杂的组织,美联储还使用了更新、更缜密的分析工具,把来自全国各地分行的考查报告汇编成内容全面的联邦金融概览。美联储在全系统协调银行监督,从而有效地安置员工,并发挥员工的专业特长。它仍然保持与所监管机构面对面的接触,也仍采用现场考查。即使金融服务业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其组织及领导班子的第一手资料的作用仍是无可替代的。储备银行网络使美联储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大大提高了它了解其所辖机构的能力。

五、结论

百年来,美联储通过不断演变得以生存下来并取得成功。经过国会授权及其自身内部重组,美联储已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实体,机构分散却协调一致。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表明今后会继续走向单一全国市场,国内外参与方会越来越多。于是,不可避免地需要进一步协调和统一。不过,即使美联储为了更好地履行央行的职责,演变为一个更加全面一体化的组织,它仍会继续从分散的结构中获得益处。

2006年2月,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这位冷静而高效的危机管理者担任美联储主席。在2002年8月至2005年6月期间,他一直作为7位理事之一而为美联储工作,他对美联储这种机构分散却协调一致的运作模式非常熟悉。伯南克明确表示,他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格林斯潘18年货币政策的延续性,以保证美国拥有一个安全、灵活和稳定的金融和财政体制。在未来美联储应对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美元信任危机以及新一轮的通胀风潮等棘手问题的过程中,这种权力制衡的“联邦制”式的金融体系仍将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宝森:当代美国经济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张丽云: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1 城市节能指标的设计原则

根据城市能耗的特点,节能指标体系结构遵循实用性、系统性、可靠性、扩展性的系统体系特点。(1)实用性:数据采集难度小,尽可能采用现行的国城市能耗统计标准。一方面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调查项目与工作量。同时,应努力同国际接轨,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根据能耗指标调整情况,对十一五规划里相对应的部分指标做了改动。增补部份指标,以便于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耗全貌。(2)系统性:部门和行业统计一般是根据所属系统的特点来设置能耗统计指标,往往忽视整个产业统计的相互衔接,因此,各个部门和行业设置的统计指标差异较大。要求相应的指标和指标体系必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概括性,更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反映城市节能的真实情况(3)可靠性: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能发现和抵抗模型误差(粗差和系统误差)的能力,发现模型误差的能力即是指标体系内部可靠性,减少未被发现的模型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具有外部可靠性。(4)扩展性:衡量城市的能耗,其评价指标自然应在城市产业的范畴内。然而,城市新型产业的领域正不断延展或融合。例如,农业产后向二产延展,即农产品加工业;与三产融合及延展。而且这一延展、融合过程,还将加快并强化。因此,其指标体系需要有一定的扩展性,适度超出现有产业的范畴。

2 城市节能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单位城市GDP能耗

单位城市GDP能耗: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该指标说明城市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单位GDP能耗影响因素众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消费构成。由于各种能源自然禀赋有所不同,同等标准量的不同能源热值利用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产出同样单位的GDP,如果使用的能源品种不同,则消耗的能源量也会不同。各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的高低即能源消费构成影响单位GDP能耗的大小。(2)由自然条件、地域产业分工等原因形成的产业结构或行业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单位GDP能耗越小;重工业占GDP比重较高的,单位GDP能耗也必然较大。(3)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生产、消费的管理水平。这三个值越高,所消耗的能源量则越少,单位GDP能耗越小。

2.2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综合能耗(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万元)。综合这里所说的能耗是指等价能耗,等价能耗简单的算法是:本年综合能耗。影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因素有以下几个因素。(1)重工业规模因素:重化工业为城市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石油、汽车、电力、冶金、电子、化工等六大重化工业行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体现重工业规模化。(2)技术进步因素: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3)能源结构变化因素:长期以来,受资源禀赋约束的影响,煤炭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形式,长期占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在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基础上,加快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减少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

2.3 用水量

用水量:包含工农业用水量。工业生产的用水量,包括主要生产用水、辅助生产用水和附属生产用水。影响用水量因素有以下几个因素:(1)工农业产业比重: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常常要消耗大量的水,一般情况下,工业生产设备和工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有资料统计表明,城市用水量随工业总产值的增加而增大;2)用水时间和价格:节假日居民用水量有所增加,但工业及其他用水量有所减少,总用水量表现为减小;各城市水价相对较低,合理提高水价有利与节约用水,用水量会减少。

2.4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指与GDP相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以下几个因素:(1)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因素: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对碳排放起主导作用。科技进步对碳排放增加起不同程度的减缓作用,在人均碳排放峰值到碳排放总量峰值阶段,技术进步的作用增强,并逐步抵消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增长,碳排放增长速度趋缓,直至实现零增长。在碳排放总量峰值之后阶段,低碳技术进步持久地占据主导地位,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2)时间因素:碳排放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呈倒U型曲线规律。森林蓄积量:森林蓄积量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依据。

3 指标体系建立权重方法

(1)构造原始矩阵:对m个准则层的n个下层指标,用下列矩阵来描述

(2)归一化矩阵。当第j项指标xi为逆指标时

(3)熵权的确定。采用公式()计算出熵值,再利用得到熵权。这样就得到基于熵权的评价指标权向量集:W =(w1,w2,…,wm)

4 结语

通过建立节能考核指标体系实现能效指标综合分析,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预测城市各部门用能变化趋势,优化产业能源结构,提高用能效率,综合评价城市用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