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

篇1

不同的项目对于组织结构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正确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人力资源利用水平,而无法适应项目需要甚至是落伍的组织结构只会严重降低项目的人力资源利用水平。

2.责权分配

职责与权力的分配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任何项目管理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职责的承担与权力的分配问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权力过度集中或权利授予不到位的情况,都会严重削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3.人员管理机制

项目的人员管理机制包含着诸多内容,从人员的获取、配置,到后期的培训、考核,都属于人员管理的范畴。这些相关管理机制的设置合理与否也直接关系到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且这些机制还应是不断改进的,只有这样人力资源利用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需要有较高的技巧,人才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整体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以上几方面对影响因素在研究时是相对独立产生影响的,但在现实中他们随着项目的目标制定与侧重方向不同,在整体目标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也会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关联度也会有所差异。

二、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建筑项目,尤其是大中型建筑项目,由于存在施工内容较多、施工周期较长、投资金额较大、施工风险较大、复杂程度较高、质量标准较高的特点,对建筑项目的体系要求和管理要求更为强烈。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惯性思维和既得利益的根深蒂固,在目前的建筑项目中仍然存在许多重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当前国内建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普遍还处于初级阶段,项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还不够,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明显不足,项目管理层虽然把“人事部”改为了“人力资源部”,但工作职能与方法未得到更新,他们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做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按照市场经济方式运行,明显跟不上市场的要求。项目经营者的人才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不仅没有把项目的成员看作一种宝贵的资源,更加缺少对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引进。

2.组织结构设置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建筑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项目立项直至施工结束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这些决定了必须要有构建严谨的组织结构保证建筑项目的正常开展。项目管理者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具体的施工方面,没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来改进组织结构,更没有把负责组织结构设计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作项目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局限于项目施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者,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组织结构,使其难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

3.人员配置机制和方法缺乏

在项目人员配置上,项目往往对人力资源配置极少进行调整,对岗位人员的配置仍然热衷于传统的委派制,主要从项目施工企业内部选聘来满足岗位需要,“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而项目管理真正所要求实现的开放式聘任制,在个别情况下成为虚晃的招式。双向选择缺少员工选择的余地,竞争上岗真正凭借的变为了关系和资历,而非真正需要的能力,因而择优录用变为了口号。

4.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绩效考核是达到绩效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决定性评价手段,所以绩效考核在建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普遍使用。目前,不少建筑项目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够把员工实际工作成果与个人效益密切的结合起来,导致平均主义,就难以满足员工晋升、人才流动、人员培训等要求。并且会大幅度降低整个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在项目过程中造成消极怠工者和缺少责任心的监督者与管理者。同时,现有项目绩效考核数据的作用也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缺少必要的反馈程序直接影响到了绩效考核结果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5.人文关怀不足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真正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企业,应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当成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服务部门,而现在一些建筑企业则把人力资源部当作一个管理部门,不重视用科学的、人性的方式尊重员工的劳动付出,不够关心他们的切身需求,对在一线具体施工作业的施工工人缺少关注,这些情况从一线工人们的待遇条件中就可见一斑。

三、建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化原则

1.只为任务设立岗位

良好的组织结构直接关系到项目管理的成效,也是项目的主体。“因人设事”是目前建筑项目中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这是不符合项目系统性和规划性要求的现象。项目中的所有部门与岗位都是应当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设置的,只应当先有工作需要而后设立岗位或部门的逻辑关系,也就是“因事设岗”。只有保证“因事设岗”才能更好避免人浮于事的情况出现,保证项目人力资源队伍的精简与高效。

2.确定清晰的责权关系

因为项目的复杂程度增大,传统的树型组织机构有必要向更多元化的新型组织结构开始转变,在这过程中容易出现指令冲突、资源运用超负荷的情况,会使下属人员或部门产生无所适从,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就需要明确部门或岗位的主要负责上级,保证组织结构的有序性和可协调性。在设立项目的部门和岗位时,需要将权利与责任进行适当的明确,既要给予能够很好开展工作的相应权力,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又要设置必要的权力制约制度,使得权力在责任的需要范围之内被使用。

3.建立适宜的管理幅度

在确定的管理幅度情况下,项目组织的规模越大,相应的管理层次就越多。而当确定项目组织规模时,管理幅度越大,相应的管理层级就越少。无论建筑项目生命周期时间长短,都只能算是临时性的组织,不可能像长期性组织那样设立较多的管理层级,或者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层级间的磨合与调整,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项目的管理幅度可以适当扩大,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目标。

4.改进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本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公平,也无法完全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但应当充分认识到绩效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突出对项目整体绩效起决定性作用工作的重视,对为项目绩效带来明显提高的岗位和个人进行充分激励,将工资的发放与员工的考评结果相结合,改变目前差距太小的状况,体现差别,明确奖惩制度,提高透明度,充分体现民主公平性原则,使员工对项目产生信任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重视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行奖励

由于建筑行业的兼并重组和利润公开,建筑项目的竞争重点已逐步从资金向质量和创新性转变,这些转变除了要求员工有突出的表现、突出的成绩外,还要求员工表现出更强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因此,只有激励员工用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技术为项目的发展去努力、去创造、去革新,才能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同时,在目前的建筑业中,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出来,作为成功的建筑项目,如果认识到目前的赢利点不仅仅存在于简单的传统材料与建造流程,而在于新的利润增长点,无疑就会对创新与员工激励高度重视。只有项目员工的积极性与创新热情被调动起来,新材料、新工艺与管理创新才能真正不断被发现、使用与创造。

6.提高对一线人员的重视与培养,增强人文关怀

建筑项目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有创造力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创造项目利润的人才,勤恳工作的一线施工人员也同样是项目稳步推进的基石。应该把员工视为项目最宝贵的资源,无论是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学历人才,还是从施工一线锻炼成长起来的自学型人才,都应当尽量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完善。同时,定期与员工进行沟通,拉近感情距离,为员工创造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使大家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全部投入于工作中,从而激发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以企业为家的精神。

四、建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的实施保障

第一,要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深入员工思想中。要让从项目负责人到项目工作执行人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能够理解只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只有项目实现了成功才能达到成员共赢的目的。第二,建立坚决贯彻执行的意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加大的弹性与不确定性,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排除个人主观意识的干扰,形成按规则办事和坚决执行的风格才能够保证体系目标和项目目标的达成。第三,保持不断完善与改进的机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项新鲜的管理模式,它在与具体项目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要考虑到特殊的国情、人情,进行适当的本土化、个性化改进,这也符合项目唯一性、创造性的特征。

篇2

在遵循国家《劳动法》的前提下,为了规范薪酬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实际,建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有效吸引、维系、激励和发展员工,重庆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特制订如下职位体系员工薪酬绩效管理办法。

第一,本办法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综合考虑社会物价水平、公司支付能力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就工资结构组成、工资标准、工资核算方法及其它有关事项做出相关规定。

第二,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部根据职位价值的高低和职位等级的不同,而确定工资体系的员工(生产一线员工和部门经理、副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员除外)。

一、职位体系员工薪酬绩效管理办法

(一)薪酬结构

职位等级工资制是针对不同的职位设立了7个薪酬结构,21个薪酬等级。薪酬的构成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奖金、工龄工资、津补贴、福利保险、年终绩效奖金、特别奖励七个部分。

(二)薪酬标准

(1)基础工资:基础工资是不同职位在组织中相对价值的体现,是员工达到任职资格要求并履行职位职责所获得的固定报酬。工资水平的确定根据职位评价结果、市场薪酬水平和公司以往的薪酬水平共同确定。

(2)绩效奖金:每一考核周期内(以月度为考核周期),个人实得的奖金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核算和调整,按月进行发放,核算公式见表1、考核分布状况见表2。

(3)工龄工资:工龄自进入本公司之日起,计算连续工作时限;由总公司调派到本公司工作的人员在总公司工作的工龄连续计算;工龄工资按照不同的工龄分别计算;工龄工资每年1月按标准自动调整;工龄工资的增长跟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达到B以上,可享受工龄工资的调整,C以下,工龄工资不增长。

(4)津补贴:交通补贴按照交通补贴管理办法执行;通讯补贴按照岗位进行补贴,见表3;住房补贴按住房补贴管理办法执行;社会保险及公积金按照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节假日费用不低于上年发放标准;年终绩效奖金可根据公司经营状况确定年度奖金总量,部门根据职位价值系数总和确定各部门年度奖金总量;部门内部根据员工职位价值系数和年度绩效奖金系数确定员工个人的年度奖金,通讯补贴见表3。

(三)入职员工工资确定

原则上,每一职位的初任者从该职位对应的薪酬下限起薪。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任职者,由用人部门根据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提出工资要求,行政人事部门审核后,经分管上级领导批准后执行。

因公司组织结构薪酬体系调整,在新旧薪酬方案的对接中,原任职者转入新的薪酬结构时,要依据个人的经验和业绩等历史因素,重点参照以往的薪资水平,根据所在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确定其在新制度下的工资。若原有工资已经超过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上限,则按照薪酬上限执行(或维持当前薪酬水平);若原有工资低于对应薪等的薪酬下限,则按照当前的薪酬水平执行,同时约定根据绩效表现在四个,绩效周期内逐次增长工资至对应薪等的薪酬下限(绩效考核优秀及以上)。

(四)工资调整

(1)工资调整方式:职位等级工资制是以职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等级制员工的工资,主要根据其所在职位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来确定。工资的调整分为调职和调整薪级两类。调职是指在员工任职职位调整后,以所在职位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来核定工资水平。调整薪级是指根据员工年度的绩效表现,对部分绩效表现突出或绩效表现未达标的员工,在其所在职位对应的薪等空间内上调或下调薪级。

(2)调整薪级:薪级调整的标准为员工年度内各月绩效考核结果的平均得分,见表4。

(3)薪级调整的限制性条件:各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在达标(含)以上,否则该部门员工当年不得调整薪级;员工个人年度内各月绩效考核的结果,最多出现一次基本达标且不得有基本达标以下,否则当年不得调整薪级;在本公司工作未满一年的员工,当年不得调整薪级。

(4)工资增幅的限制性条件:适用职位等级制薪酬的员工,其工资增幅的上限为所在职位对应等的空间上限。某一职位的任职者,如果其工资已达到所在薪等空间的上限,原则上工资不再增长,可以考虑职务晋升。

(五)薪酬结构的调整。行政人事部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组织架构、职位职责体系或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等的变化,借助职位评价和市场薪酬调查等工具,适时调整等级制薪酬结构及相应的薪酬水平。

二、一线生产工人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为了提高生产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能够与员工的薪酬、奖惩、晋升、调迁、退职等相结合,进而保证生产工人的工资发放更为合理,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薪资激励机制,特制定一线生产工人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本办法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综合考虑社会物价水平、公司支付能力以及生产工人工种、工龄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就工资结构组成、工资标准、工资核算方法及其他有关事项做出相关规定。

(一)生产工人工资组成

(1)岗位基础工资:根据员工所在的岗位而确定的工资。

(2)工龄工资:根据生产工人在本企业工作时间长短而发放的工资。

(3)绩效奖金:根据生产工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结果而发放的工资。

(4)多岗技能津贴:指生产工人除具备本岗位所需技能外,还具备公司其他主产岗位技能,公司根据生产工人所具备的不同技能,给予其相应的多岗技能津贴。

(5)特别岗位津贴:指国家有专门政策或公司特别规定的少数人享受的津贴。

(6)加班工资:对正常工作时间以外的额外劳动所付的报酬。

(7)年度奖金: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状况而发放的特别奖励。

(二)工资标准

岗位基础工资根据一线生产岗位职位价值评估结果进行重新调整,不得低于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每年随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递增。

生产工人的工龄工资计算方法是以进入本公司之日起,计算连续工作时限;由总公司调派到本公司工作的人员,其在总公司工作的工龄连续计算;工龄工资每年1月按标准自动调整;工龄工资的增长跟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达到B以上,可享受工龄工资的调整,C以下,工龄工资不增长。

(三)绩效奖金

(1)生产效能指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日班产,生产效能指数为1;若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班产并继续承担生产任务的,则生产效能指数增加,总工时量和完成班产所用工时量之比为生产效能指数;若规定时间内班产任务没有完成,班产任务完成比例为生产效能指数。

(2)工时工资标准:不同的生产效能指数对应不同的工时工资标准。

(3)生产一线工人的绩效奖金核算方法:工时按日结算,工时奖金基数为工时数*工时工资标准,见表5。

生产一线主产岗位工人月度绩效奖金总基数为每日工时奖金之和,再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得出生产一线工人的实际绩效奖金;工资固定部分由职位价值评估结果决定,浮动部分与对应的生产效能指数挂钩;关联岗位绩效奖金的核算,按非一线生产岗位的其他人员的绩效奖金浮动部分按一定比例与生产挂钩,按照月度生产效能指数进行核算,根据其岗位对应的关联范围(公司、厂、区、岗位)关联级别(从高到低五级划分)的不同确定关联比例和对应的生产效能指数,具体的关联范围、关联比例和生产效能系数见《重庆凌云管理各级岗位硬性指标考核及与生产管理等级一览表试行版》。

(4)辅助管理:因操作者违规操作导致异常停机或本人因自身因素没有完成班产量而产生的时间,累计计入净可用时间并不核算加班费;因待料、非人为造成的设备故障等的外部因素导致的异常停机时间不计入净可用时间;无主产岗位安排的,安排员工进行推箱倒架、翻库、6S等辅助工作时,基本工资照常发放外,另给予工时补贴标准6元/小时发放,此部分工时不计入净可用时间;无故不服从安排的,公司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考核;根据不同产品的返修工序特性不同,产品的返修工时由现场制造工程师给出返工工艺,精益专员现场负责工时测算与核定,返修单必须经质量部检验签字后回传给生产部统计员核算工资,统计员以当日总工时量核算效能指数。

(四)绩效考核。每日根据部门工作行为准则加减分项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最终结果与效能指数得出的日绩效奖金挂钩;每日生产一线工人的考核标准以100分为基准,通过每日加分项与减分项的最终分值核算出当日的绩效得分。

(五)新员工工资标准。公司新招聘员工或内部转岗员工(以下简称新员工),在试用期间的岗位基本工资按照该岗位的固定的实习工资发放,对于生产一线主产岗位,师傅带徒弟按表6标准执行。

对新员工的实作培养周期为1个月,到岗4周内不能独立上机操作,在师傅代领指导下每日至少操作设备2小时,同时此期间的效能指数累加计入师傅效能指数中;新员工超过1个月,不能独立上岗操作或连续1个星期的班产完成率低于90%,公司视为不符合录用条件;特殊情况下,根据新员工的综合表现,由师傅提出延长实作培养周期的申请。

(六)加班工资。在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按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1.5来核算加班工资;对在公休日的加班,应尽量安排生产工人补休,若不能安排生产工人补休的,则应支付加班工资,公休日的加班工资=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2;对于生产工人在法定假日的加班,按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3来核算加班工资;加班时间不足1小时的部分,不计算加班工资;对于出差或外出培训等(包括双休日或节假日)情况不计加班;生产工人因未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而延长工作时间的不计入加班;生产工人加班须填写加班申请、在公司批准后才能加班,否则加班不被公司认可;因特殊原因无法事先填写加班申请的,由加班人员所在部门领导批准后进行,并在加班后1天内报行政人事部审核、备案;对于任何谎报加班等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当月所有加班,并将逐次给予警告、处分、记过、开出的行政处分。

(七)多岗技能津贴。生产工人具有除了本岗位外的其它岗位的技能,且服从公司的调派,公司将按附表7的标准,逐项发给生产工人相应的津贴;生产工人领取了多岗技能津贴后,须根据公司的需要随时调派到其它岗位,生产工人若不服从公司的调派,公司将对该生产工人索要违约金,索赔金额为生产工人所领多岗技能津贴的2倍。特别岗位的津贴补助,见表8。

(八)各种假别的工资扣减规定

(1)事假:生产工人请事假期间不计发工资(包括基础岗位工资和绩效)。事假冲减年休假的,按年休假处理。

(2)病假:按照“渝劳办发[2000]233号”《关于贯彻执行〈重庆市企业职工病假待遇暂行规定〉若干问题的意见》、并结合(渝府发[2000]47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企业职工病假待遇暂行规定〉的通知》一并执行。

(3)工伤: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产假:女生产工人休产假期间的工资按生育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男生产工人休护理假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女生产工人怀孕流产、生产工人做节育手术,可根据有关规定休流产假、节育假,休假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产前假要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怀孕7个月以上(含7个月),坚持劳动确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并经公司同意,可离岗休息,离岗期间(产假除外)的工资按本人岗位基础工资的70%发放,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

(5)探亲:生产工人休探亲假、婚假、丧假、年度带薪休假、行使公民权时、公司大会和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等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没有绩效奖金,取消其他津贴。

(6)旷工:生产工人旷工1天扣除两倍岗位基础工资,没有绩效奖金。

(7) 制度: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损害公司荣誉的,公司有权从工资中扣除生产工人应向公司缴纳的赔偿、补偿等费用。

(8)中途调岗、调薪的工资:在工资计算期间,中途调岗或调薪时(包括因转正而调薪等情况),调整时间为15日(含)前的,当月工资按调整后的工资执行;调整时间为15日后的,当月工资按调整前工资执行,次月起按照调整后工资执行。

(十)最低工资保障规定。因公司生产任务减少而使生产工人岗位任务不饱满时,公司可安排生产工人从事其他岗位工作,对于服从公司工作安排的生产工人,公司可保障该生产工人的最低工资收入保持一定水平。但因生产工人自身原因未完成规定量的,或生产工人岗位工作不饱满但又不服从公司另行工作安排的,则按照其实际金额发放其工资。

篇3

引言

服务行业的薪酬以及薪酬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与员工的劳动状况。现有的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薪酬的管理过于简单,薪酬的内涵较为单一。实施良好的薪酬管理,优化薪酬管理的结构和方式,可以促进企业对人才的吸引,促使员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汽车服务企业为例,探讨了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管理与优化。文章首先分析了汽车服务行业薪酬管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汽车服务行业薪酬体系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对我国目前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优化策略进行了论述。

服务行业薪酬管理的内涵

汽车服务行业的员工薪酬是员工通过向其所在的汽车服务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等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其本质是员工在向企业让渡自身的劳动后获得的报酬,这种让渡之后报酬的获得,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关系。在这个交换关系中,汽车服务企业获得相应的劳动成果,而员工则根据自身劳动或劳务成果的多少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这个层面来讲,员工薪酬就是劳动或劳务的价值表现。

对于汽车服务行业而言,其薪酬及薪酬管理的内涵,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为员工提供某种保障,满足其生活需要;其次,薪酬作为一种工作的回报,从而实现员工的工作价值,在实现工作价值的过程中,薪酬成为员工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下的衡量标准;最后,薪酬不仅仅是员工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承担着激励员工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创造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同质汽车服务企业之间薪酬差距拉大,可以使得汽车服务核心人才向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具有市场竞争性的薪酬福利水平的公司流动。随着汽车后市场不断发展,汽车服务企业之间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薪酬透明度越来越高,使得人才流动率也加大。于是薪酬及薪酬管理也肩负着推动人才流动的重要作用。

服务行业的薪酬管理的构成与存在问题

(一)汽车服务行业员工的薪酬构成

与大多数企业一样,汽车服务企业员工具体薪酬一般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津贴与补贴、相关福利和股权等项目构成。

1.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工资类型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等,其中绩效工资也可划分为成就工资、激励工资以及加班工资等。

2.奖金。奖金是企业对员工超额劳动部分或劳动绩效突出部分支付的奖励性报酬。

3.津贴与补贴。津贴是补偿员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额外生活费用支出的工资补充或补偿形式,例如:高温津贴、保健津贴和医疗卫生津贴等。补贴是指与员工生活紧密相关的货币补偿,例如:交通补贴、住房补贴和生育补贴等。

4.福利。福利通常表现为全员福利、特种福利和特困福利三种形式。员工福利属于劳动报酬范畴,但不同于工资。

5.股权。将企业的一部分股份作为薪酬授予员工,使员工成为股东。股权不是货币,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实物或服务,而是一种权利。

(二)汽车服务行业薪酬体系的设计

薪酬是员工向汽车服务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劳动报酬,这种劳动报酬可以是货币形态的,也可以是实物甚至非实物形态的。

公平与竞争的动态平衡,是薪酬设计的要点。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对公平的薪酬体系,而对于企业之间,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国内许多汽车服务企业面临激烈同业竞争的情况下做出的必然选择。汽车服务行业的现代薪酬体系的设计要从人力投资和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为员工提供有形的与无形的酬劳,除了静态工资、激励工资、各种福利外,还有员工相应的股权效益-股份期权、年薪制,甚至还包括人性化的汽车服务企业文化、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的机会等。

汽车服务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流程,主要包括职序职级设计与评定、薪酬结构与薪酬水平确定以及各职序初步薪酬方案确定三个方面。例如,根据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和工作复杂程度确立岗位职级,各岗位职级之间存在着薪酬和人员发展的差异;根据本公司的相关制度,参照同质公司及人才对企业的薪酬预期,确立汽车服务企业各岗位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及薪酬浮动。由此,即可以设计出符合本企业的员工薪酬体系。

(三)现有汽车服务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汽车服务企业的增加及人才流动的加速,现有汽车服务企业薪酬管理上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薪酬已不能全面的体现员工在企业中的实际价值。以武汉市汽车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及汽车销售企业为例,其薪酬制度对几乎所有员工均按照简单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来划分。这种划分方式事实上不能体现工作能力的差异,在汽车维修企业中,大量存在学历较低但经验丰富的维修技师,按照此类原则实施薪酬制度,往往造成这些维修技师工资起点较低,不能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相对公平的薪酬体系。

员工薪酬水平与实际人才市场的期望存在差距。武汉市汽车服务企业,尤其是汽车维修企业中,大量属于“小而散”的企业性质,员工工资相对于大型汽车维修企业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不仅如此,部分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念,员工工资的增加也没有完整的递增体系,从而造成大量具备一定学历、经验的人才难以长时间工作,加剧汽车服务人员的人才流动。

绩效工资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长期以来,汽车服务企业绩效工资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汽车销售企业中,过于关注销售量而忽视员工的实际付出;在汽车维修企业中,过于关注汽车维修效益而忽视维修的难度和耗时,这些问题都影响员工的积极性。虽然,一些中等规模以上的汽车服务企业中普遍增加了考核项目,重新确定了各考核项目的权值。但是,这些考核项目采用了一些非量化的定性指标,无法有效的确定考评结果,导致无法体现岗位之间或员工之间的差异,甚至将考评流于形式。

企业薪酬管理的优化

薪酬管理与改善是指通过调节薪酬冲突、调整薪酬水平、评估薪酬模式,不断提高薪酬管理水平和薪酬系统的合理性。薪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留住那些企业需要的人,让这些人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做出最大的贡献。而科学、合理的薪酬模式则可以保证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吸引高素质人才,并使公司与员工结成利益的共同体,促进企业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薪酬管理其实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薪酬管理是指薪酬管理系统或薪酬制度建立后的操作实施,以及薪酬分配的具体计划、预算、组织、沟通、评价等实际管理与控制工作。另一方面,薪酬管理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涉及员工工资、奖金、津贴、股权、福利、服务等经济性报酬分配等持续而系统的组织管理过程。

薪酬管理的优化在于突破过去传统的以薪金发放等简单工作,而采用薪酬政策的沟通管理、新进人员的薪酬曲线设计、薪酬冲突管理和薪酬标准的差异管理等新内容。

(一)薪酬政策的沟通管理

薪酬沟通的目的在于向员工传达基本的薪酬政策。薪酬政策沟通的基本内容,如表1所示。

长期以来,许多汽车服务企业对于绩效工资或奖金发放,都集中在本企业财年的最后时期,这种方式不仅仅造成薪酬政策的沟通由于过于集中而流于形式,沟通质量下降。也使员工的关注期仅仅限于财年结束的有限几天,不利于全年度予以员工激励。为此,汽车服务企业可采取标准化和书面化的形式,告知相关人员一定时期内的、多段时期内累积的业绩和对于的目标;另外,相关管理者与员工的薪酬沟通应随时和动态的进行,便于让员工能及时的知晓自身的业绩评价、奖金情况以及职业发展等。

(二)薪酬冲突的管理

在汽车服务企业中,新老员工的薪酬冲突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对此,企业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管理与控制:调整企业的薪酬政策,坚持同工同酬;工资保密;参考企业发展对岗位价值要求的变化,使岗位的价值体系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一致;动态调整薪酬模式,包括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和针对个别人员的薪酬调整;设计多样化的薪酬结构;对老员工采取一些稳定性强的福利和津贴,对新员工可以更多地采取激励性强的绩效奖金;实行人才管理,对员工进行选择和分类,并在薪酬回报上有所体现;对员工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员工避免片面地比较年龄、学历、专业、岗位和工资数额。

(三)薪酬标准的差异管理

企业关心低成本与高效益,员工则更关心薪金的高低。现代汽车服务企业需要既满足企业的正常运转,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在薪酬标准的管理上,应适度的实行差异化的管理,即: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使企业、管理者、员工的期望值保持方向一致;依据绩效确定薪酬水平;加强沟通机制建设;提供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注重员工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

(四)薪酬模式的改善

长期以来,汽车服务企业均实行的是货币化的薪酬模式,为此,这些企业应综合考虑整体薪酬项目的内容,除去直接或间接的货币薪酬,还应该大幅增加非货币薪酬的成分。例如实施动态的福利计划,让优秀的员工除了享受高工资之外,也能享受到高福利。此外为员工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提供符合其发展的培训计划等,都可以从心理上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吸引和保留住优秀人才。

结论

本文首先对汽车服务行业薪酬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薪酬管理的构成与目前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现有的汽车服务行业薪酬体系不能体现从业人员的实际价值,阻碍了人员的正常和有序的流动,更加不能发挥薪酬体系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阻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应该从加强薪酬政策的沟通管理,解决薪酬冲突管理,完善薪酬体系的差异管理和改善现有的薪酬模式入手,优化现有的汽车服务人员薪酬管理。同时,不仅在于汽车服务行业,包括广大服务行业都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用于本行业的薪酬体系的管理优化,进而促进行业人力资源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红梅,王岩.引爆员工潜能:人力资源管理技巧与案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篇4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发挥电力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电力生产关系同电力生产力相适应。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要坚持电力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加快完善现代电力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电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发达国家的电力体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个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也有不同的路径,即电力体制改革没有国际惯例。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必须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电力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行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促进电力工业科学发展。

二、电力体制改革后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岗位的科学设置

规范化管理是每一个现代企业必备内容,而岗位分析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电力企业必须对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精确分析,包括设置理由、所处环节以及所需的员工知识技能等等,这些决定了员工的选用标准、知识结构,培训提升方式、绩效考评方式等等。

(二)科学的绩效考评

当前电力企业的薪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按照绩效分配和按照资本的多种分配方式。现代电力企业,必须结合岗位信息数据库,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结合员工承担的责任制定出合理的工资体系,加大绩效考核工资所占比例,拉开一定的收入差距,反映真实的工作效益情况,体现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的状况,例如可以建立竞聘上岗为主要形式,竞聘与选聘相结合的岗位人员选拔制度,招聘时对思想品德、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群众测评等项目设计适当比分,充分体现了被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岗位匹配性、工作业绩及群众公认度。在企业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能够得到电力企业员工的认可,能够真实反映员工工作绩效,有很强的公平公正性;另外一方面,这个绩效考评体系能够得到企业高层的支持,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并延续下去。

(三)创建选人新机制和薪酬体系

岗位的竞聘制度同样用在人员的进出机制中,对有意去公司工作的大学生、研究生也通过笔试、面试等考核程序进行招录,充分体现出公司的规范化和市场化。通过岗位竞聘(选聘),较好的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岗位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尊定了基础。有任期制的岗位动态管理形式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薪酬设计与管理是一项最困难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如果建立了有效的薪酬制度,组织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相反,则是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如何通过薪酬体系来有效传达公司的经营理念、充分激励员工、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绩效,对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现实的挑战。

(四)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留住人,用好人。当前,电力企业新进员工一般为八零后、九零后,相对于老一代,一方面,他们更加重视自我情感的表达,重视工作环境;另外一方面,他们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和社会竞争。电力企业首先就必须结合他们的特点,重视他们的工作生活诉求,在能够保障他们生活的同时,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企业成员,鼓励他们为企业创新。提供员工个人提升和成长通道,给工作岗位制定职业晋升通道,让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提升,积累人生成长阅历。企业是员工的“家”,电力企业的领导一定要有服务员工的意识,只有如此,员工才能够一心一意去服务企业客户,获得收益,获得较高的幸福指数。

(五)坚持市场化取向,重构新型劳动关系

理顺劳动关系是实现公司成功上市目标的重要一步,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接轨的标志。职工原有的国企身份,虽然与企业也签有劳动合同,但企业与职工之间仍然是以一种行政依附关系存在。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实施使员工与公司主体对等,平等协商,既保障了员工的权利又体现了公司管理特色和坚持市场化用人的方向,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这种新型的劳动关系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公司用工方式的改变。一个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