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提分技巧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历史提分技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历史提分技巧

篇1

有效的提问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快速形成历史学习的逻辑思维,对于他们历史成绩的提高也有着莫大的帮助。初中生正处于一个不大不小的年龄,他们活泼可爱,如果强制灌输给他们理论上的知识恐怕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育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合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妙趣所在。我们需要引导初中生们体验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积极为初中生们创设情景,以便于提问的展开,让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要讲求难易结合、层次分明,选择一些有趣的话题,带领全班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之后老师提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由学生回答。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开展提问环节的基础奠定。如何具体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情。其实这件事说来也非常简单,只要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然后抛出问题,提问这个环节就可以进行的自然而然。例如在学到美国南北朝战争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一段《乱世佳人》的电影片段,大家都知道,这个影片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而且故事的背景就是南北战争。选取合适的片段,如片首斯佳丽在参加聚会,午休时偷偷溜出去听到了一群男人在谈论对战争的想法。让同学们看完这个片段,老师就可以提问这样的问题:从电影片段里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原因是什么?当时美国南部的经济、政治状况是怎样的?这样一来,同学们很自然地就去思考这两个问题,比直接提问的效果要好很多。

二、根据情况适当提问

根据情况适当提问是指老师在提问前要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这些状况提出适合其回答的问题。同学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成绩、课堂活跃度等方面。有些同学对历史兴趣比较大,学习动力就高,成绩高一些,在课堂上也有自信发言或与老师讨论交流。也有一些同学,接受知识比较慢,成绩相对低一些,因此自信心不高,不敢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或者举手回答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开放提问。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切不能心存偏私,只向成绩好的孩子提问。老师要根据被提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其回答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对于成绩相对较低的同学,要加以照顾,可以先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课堂提问。那么对于成绩较高的同学,可以提问一些扩展性思维的问题,重点在于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积极思考。有的时候,一道历史问题可以根据所占角度的不同,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有不同见解的同学,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对于没有回答对问题的同学,千万不能斥责,要帮助他们分析是哪一步出现了错误,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总而言之,就是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例如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时,老师提出: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这些问题考验的是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老师也可以让学习程度相对好一点的同学来回答,当然也需要鼓励成都不好的同学认真思考。

篇2

凭借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同样要注意,如果因为水泥水化热反应、混凝土收缩等原因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就会影响高铁桥梁建筑的稳定性、耐久性,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1.高铁桥梁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

1.1水泥水化热反应导致裂缝出现

在水泥发生水化热反应时,会因为温度在短时间内骤然升高而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结构。实践证明,水泥在发生水化热反应时,产生的温度可高达70摄氏度。这在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说高铁桥梁中大型的高墩台混凝土结构,因为其结构大,导致散热效率较低。这一现象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度有异,进而导致混凝土内外不同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超出其抗拉极限,导致裂缝出现。

1.2混凝土收缩因素导致裂缝出现

所谓混凝土收缩,指的是混凝土硬化时伴随的体积缩小。对于高铁桥梁建设来说,采用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会在混凝土逐步硬化的过程中缓慢缩小体积,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其内部的水分会逐步蒸发,进而导致混凝土体积减小。据调查发现,混凝土的硬化收缩过程会持续将近4个月。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旦受到不均衡的外力作用,则可能导致裂缝出现。

1.3其他因素导致裂缝出现

除上述两点原因外,其他因素也会导致裂缝的出现。其一就是桥梁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桥梁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会致使混凝土结构受到难以抗拒的拉伸破坏力,这种破坏力无疑会产生较大规模的裂缝。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裂缝会一直伴随整个沉降,直到沉降稳定后裂缝才不会继续扩大。其二是混凝土混合比搭配不合理所致,这会使得混凝土出现塑性沉降裂缝。塑性沉降裂缝不可逆性很强,一旦产生了塑性沉降裂缝,其后期的裂缝修复工作也会有很大难度。

2.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科学预防

2.1优化结构设计

首先,要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就需要在结构设计时合理分布钢筋,把握好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主要受力点,根据分散受力原理将结构受力合理分散,这就需要合理分布钢筋;其次在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好拉应力与压应力的关系,比如合理设计膨胀加强带、后浇带、应力释放带等,从而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平衡适中,避免裂缝的出现;最后,重视地基的处理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地震等地质因素对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2.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一般来说,高铁桥梁施工中应该使用低热或者中低热水泥,并尽量控制水泥和水的混合比重。骨料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结合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灵活选择适宜的水泥类型。在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上,要选用水泥水化热相对较低的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并尽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低于270kJ/kg。为了避免骨料热胀冷缩现象导致的裂缝,骨料应该尽量选择不会过分热胀冷缩的材料。除此以外,粗骨料必须保证较大粒径,并降低低砂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时,还应该通过掺入一定的掺合料,从而减缓水泥水化热现象。在选择外掺剂时,要根据桥梁工程具体情况选择,例如选择缓凝高效减水剂。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应综合考虑混凝土水化热、易性、稳定性三个施工目标。在确保结构强度的前提之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及水胶比,掺合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能够反复试验,以便达到最佳配合比。

2.3严控施工环节

严控施工环节就要求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保障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拌制阶段,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影响混凝土搅拌的温度因素以及配送时的时间因素。而在其浇筑阶段,必须使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浇筑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在浇筑时出现中断的情况。振捣阶段,确保振捣质量,并在振捣之后做好大结构混凝土的收光处理。而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养护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养护方法。在浇筑过程中必须尽量缩短浇筑间隔时间,并保证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2.4重视骨料的选择

混凝土骨料选择不恰当,则会影响混凝土性能发挥,从而导致裂缝的出现。所以,选择恰当的混凝土骨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石子应该使用较为坚硬、致密且没有裂缝的石料,这样才能保证耐久。而石子中的杂质含量理应符合相关规定标准。鉴于碎石混凝土性能优于卵石混凝土性能,因此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应使用碎石混凝土,以确保其抗裂性达标。

3.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修复

3.1对裂缝进行温度控制并进行温度预测分析

要有效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最佳办法是采取未雨绸缪的举措,对混凝土施工结构所处的温度场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充分考虑施工地的环境和气候,结合温度监控反馈资料与施工环境和气候制定有针对性的温度控制标准和养护方案。如今,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其仿真模拟、精确分析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工程当中并取得了丰厚的实际应用经验,我们要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来为施工期的混凝土质量保驾护航。

3.2采用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工程中修复裂缝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前期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对浇筑过程的分块、分层顺序、浇筑物体的流向、浇筑长度、宽度、时间进行严格而精密的计算。此外,还需要强化振捣过程,增大振捣强度,防止过振和漏振现象。要保证混凝土的持续供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浇筑过程结束之后要做好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工作,用铁滚筒进行碾压,增强混凝土表面严实性,降低裂缝发生的可能性。

3.3采用通水冷却方法

修复混凝土裂缝时,往往会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而通水冷却方法正好适合分层浇筑的需要。用带有冷却水管的薄壁钢管进行浇筑,不仅可以避免管道漏水和阻塞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通过流通的水来判定漏水和阻塞现象是否存在,并且可以实现对冷却水水温、流量、流速的实时监控,同时也有效监控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度。

3.4压力灌浆水泥灌注法

压力灌浆水泥灌注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要详细、准确监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数量和范围,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钻孔位置和灌浆用量,钻孔时要保证孔深超过裂缝面一定深度,深度大小随结构的不同而不同。第二点是灌浆之后的表面清理,按照从上倒下的顺序,用水对钻孔进行逐层清理,最后用空气压缩机吹干。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必须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这是保障高铁桥梁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施工人员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合理把握混凝土配合比、保证施工环节的质量并重视混凝土骨料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严控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保障施工质量。 [科]

【参考文献】

篇3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涵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历史观。而课堂教学是我们目前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最为主要的形式,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整理搜集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料,同时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其中既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这样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除了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同样也要在课前进行认真地预习工作。而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例如,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给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在下节课上课之前,通过提问或者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检查。

二、重视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一节完整的课程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同时,围绕着新授内容所设计的导入内容还可以起到引入新知识,做好铺垫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就一定要重视导入技巧的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技巧包括图片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等,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导入内容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使得导入环节发挥应有的功能。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开元盛世》这部分的内容,就先给学生介绍了杜甫的《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透过诗句的描写,学生可以看到当时繁荣富庶的盛世情景,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引出今天的新课“开元盛世”,学生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双向地沟通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就是缺乏这种互动,很多时候,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由于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教师都无法获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凭借主观的经验加上统一的教参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这样才能够迅速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努力营造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努力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围绕着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影视剧片段,在看完这个片段以后,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形成很多的问题:王昭君是谁?为什么她要出塞远嫁到匈奴?当时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到底怎样?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情境的感染之下,可以自发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占据主动。

五、指导学生科学的记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记笔记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工作。然而,看起来很简单的记笔记,其中也蕴含着大学问。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提起笔来记笔记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课,而一认真听讲就顾不上记笔记,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技巧的表现。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脉络,以供自己将来复习巩固知识所用。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无需把所有的内容都动笔记下来,而是简单地把一些知识重点、知识脉络给记下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除此以外,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脑袋也不能闲着,而是要对教师所讲地知识进行思考,要学会“一心二用”。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讲课的速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在边思考、边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听懂课、听好课。

高效的历史课堂是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升整个历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谭红艳.试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8期

篇4

一、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考查到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历史的习题练习和知识点记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并辅助以隋朝时期的故事(例如,隋炀帝绸缎裹树、三征高句丽、杨玄感病变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波澜壮阔的隋末时期产生浓重的好奇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改革下,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合理插入历史故事,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好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设计多种教学方式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准备多种教学方案,我们才能做到优化选择的目的,在最合适的课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就是简单的形式,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们在下面听讲,这样的讲课方式使得老师取代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教导下并不能使得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取到令人可喜的效果。

将情境融入课堂之中。在以往的讲授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那一部分的时候,我们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样的讲课方式学生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并没有感到多大的兴趣,因此在笔者讲课的时候,就会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看法讲一讲,如果他们活在当时的环境中,从经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规划等方面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样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分析这样的做法的得失。

三、学生参与,互学互助

历史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能够理解,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敢于让学生自己提,困难勇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真正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不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记忆,而是有意义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学习效果才更好。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去发现问题,去质疑,在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中,去补充自己,充实自己的历史观点。历史文献材料、大事表、课文插图、历史彩图、文物等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读材料,想问题;看彩图,说历史等活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讨论,质疑理解,教精心创设想象空间,展现历史情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好地图、材料、教具,让历史情节重新呈现在课堂上,让一个个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全体学生在参与阅读讨论交流中掌握历史知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