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提分技巧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历史提分技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历史提分技巧

篇1

有效的提问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快速形成历史学习的逻辑思维,对于他们历史成绩的提高也有着莫大的帮助。初中生正处于一个不大不小的年龄,他们活泼可爱,如果强制灌输给他们理论上的知识恐怕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育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合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妙趣所在。我们需要引导初中生们体验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积极为初中生们创设情景,以便于提问的展开,让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要讲求难易结合、层次分明,选择一些有趣的话题,带领全班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之后老师提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由学生回答。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开展提问环节的基础奠定。如何具体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情。其实这件事说来也非常简单,只要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然后抛出问题,提问这个环节就可以进行的自然而然。例如在学到美国南北朝战争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一段《乱世佳人》的电影片段,大家都知道,这个影片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而且故事的背景就是南北战争。选取合适的片段,如片首斯佳丽在参加聚会,午休时偷偷溜出去听到了一群男人在谈论对战争的想法。让同学们看完这个片段,老师就可以提问这样的问题:从电影片段里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原因是什么?当时美国南部的经济、政治状况是怎样的?这样一来,同学们很自然地就去思考这两个问题,比直接提问的效果要好很多。

二、根据情况适当提问

根据情况适当提问是指老师在提问前要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这些状况提出适合其回答的问题。同学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成绩、课堂活跃度等方面。有些同学对历史兴趣比较大,学习动力就高,成绩高一些,在课堂上也有自信发言或与老师讨论交流。也有一些同学,接受知识比较慢,成绩相对低一些,因此自信心不高,不敢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或者举手回答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开放提问。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切不能心存偏私,只向成绩好的孩子提问。老师要根据被提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其回答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对于成绩相对较低的同学,要加以照顾,可以先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课堂提问。那么对于成绩较高的同学,可以提问一些扩展性思维的问题,重点在于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积极思考。有的时候,一道历史问题可以根据所占角度的不同,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有不同见解的同学,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对于没有回答对问题的同学,千万不能斥责,要帮助他们分析是哪一步出现了错误,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总而言之,就是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例如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时,老师提出: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这些问题考验的是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老师也可以让学习程度相对好一点的同学来回答,当然也需要鼓励成都不好的同学认真思考。

篇2

凭借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同样要注意,如果因为水泥水化热反应、混凝土收缩等原因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就会影响高铁桥梁建筑的稳定性、耐久性,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1.高铁桥梁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

1.1水泥水化热反应导致裂缝出现

在水泥发生水化热反应时,会因为温度在短时间内骤然升高而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结构。实践证明,水泥在发生水化热反应时,产生的温度可高达70摄氏度。这在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说高铁桥梁中大型的高墩台混凝土结构,因为其结构大,导致散热效率较低。这一现象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度有异,进而导致混凝土内外不同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超出其抗拉极限,导致裂缝出现。

1.2混凝土收缩因素导致裂缝出现

所谓混凝土收缩,指的是混凝土硬化时伴随的体积缩小。对于高铁桥梁建设来说,采用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会在混凝土逐步硬化的过程中缓慢缩小体积,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其内部的水分会逐步蒸发,进而导致混凝土体积减小。据调查发现,混凝土的硬化收缩过程会持续将近4个月。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旦受到不均衡的外力作用,则可能导致裂缝出现。

1.3其他因素导致裂缝出现

除上述两点原因外,其他因素也会导致裂缝的出现。其一就是桥梁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桥梁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会致使混凝土结构受到难以抗拒的拉伸破坏力,这种破坏力无疑会产生较大规模的裂缝。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裂缝会一直伴随整个沉降,直到沉降稳定后裂缝才不会继续扩大。其二是混凝土混合比搭配不合理所致,这会使得混凝土出现塑性沉降裂缝。塑性沉降裂缝不可逆性很强,一旦产生了塑性沉降裂缝,其后期的裂缝修复工作也会有很大难度。

2.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科学预防

2.1优化结构设计

首先,要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就需要在结构设计时合理分布钢筋,把握好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主要受力点,根据分散受力原理将结构受力合理分散,这就需要合理分布钢筋;其次在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好拉应力与压应力的关系,比如合理设计膨胀加强带、后浇带、应力释放带等,从而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平衡适中,避免裂缝的出现;最后,重视地基的处理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地震等地质因素对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2.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一般来说,高铁桥梁施工中应该使用低热或者中低热水泥,并尽量控制水泥和水的混合比重。骨料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结合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灵活选择适宜的水泥类型。在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上,要选用水泥水化热相对较低的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并尽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低于270kJ/kg。为了避免骨料热胀冷缩现象导致的裂缝,骨料应该尽量选择不会过分热胀冷缩的材料。除此以外,粗骨料必须保证较大粒径,并降低低砂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时,还应该通过掺入一定的掺合料,从而减缓水泥水化热现象。在选择外掺剂时,要根据桥梁工程具体情况选择,例如选择缓凝高效减水剂。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应综合考虑混凝土水化热、易性、稳定性三个施工目标。在确保结构强度的前提之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及水胶比,掺合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能够反复试验,以便达到最佳配合比。

2.3严控施工环节

严控施工环节就要求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保障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拌制阶段,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影响混凝土搅拌的温度因素以及配送时的时间因素。而在其浇筑阶段,必须使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浇筑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在浇筑时出现中断的情况。振捣阶段,确保振捣质量,并在振捣之后做好大结构混凝土的收光处理。而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养护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养护方法。在浇筑过程中必须尽量缩短浇筑间隔时间,并保证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2.4重视骨料的选择

混凝土骨料选择不恰当,则会影响混凝土性能发挥,从而导致裂缝的出现。所以,选择恰当的混凝土骨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石子应该使用较为坚硬、致密且没有裂缝的石料,这样才能保证耐久。而石子中的杂质含量理应符合相关规定标准。鉴于碎石混凝土性能优于卵石混凝土性能,因此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应使用碎石混凝土,以确保其抗裂性达标。

3.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修复

3.1对裂缝进行温度控制并进行温度预测分析

要有效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最佳办法是采取未雨绸缪的举措,对混凝土施工结构所处的温度场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充分考虑施工地的环境和气候,结合温度监控反馈资料与施工环境和气候制定有针对性的温度控制标准和养护方案。如今,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其仿真模拟、精确分析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工程当中并取得了丰厚的实际应用经验,我们要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来为施工期的混凝土质量保驾护航。

3.2采用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工程中修复裂缝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前期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对浇筑过程的分块、分层顺序、浇筑物体的流向、浇筑长度、宽度、时间进行严格而精密的计算。此外,还需要强化振捣过程,增大振捣强度,防止过振和漏振现象。要保证混凝土的持续供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浇筑过程结束之后要做好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工作,用铁滚筒进行碾压,增强混凝土表面严实性,降低裂缝发生的可能性。

3.3采用通水冷却方法

修复混凝土裂缝时,往往会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而通水冷却方法正好适合分层浇筑的需要。用带有冷却水管的薄壁钢管进行浇筑,不仅可以避免管道漏水和阻塞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通过流通的水来判定漏水和阻塞现象是否存在,并且可以实现对冷却水水温、流量、流速的实时监控,同时也有效监控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度。

3.4压力灌浆水泥灌注法

压力灌浆水泥灌注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要详细、准确监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数量和范围,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钻孔位置和灌浆用量,钻孔时要保证孔深超过裂缝面一定深度,深度大小随结构的不同而不同。第二点是灌浆之后的表面清理,按照从上倒下的顺序,用水对钻孔进行逐层清理,最后用空气压缩机吹干。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必须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这是保障高铁桥梁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施工人员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合理把握混凝土配合比、保证施工环节的质量并重视混凝土骨料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严控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保障施工质量。 [科]

【参考文献】

篇3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涵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历史观。而课堂教学是我们目前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最为主要的形式,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整理搜集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料,同时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其中既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这样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除了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同样也要在课前进行认真地预习工作。而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例如,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给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在下节课上课之前,通过提问或者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检查。

二、重视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一节完整的课程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同时,围绕着新授内容所设计的导入内容还可以起到引入新知识,做好铺垫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就一定要重视导入技巧的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技巧包括图片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等,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导入内容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使得导入环节发挥应有的功能。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开元盛世》这部分的内容,就先给学生介绍了杜甫的《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透过诗句的描写,学生可以看到当时繁荣富庶的盛世情景,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引出今天的新课“开元盛世”,学生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双向地沟通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就是缺乏这种互动,很多时候,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由于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教师都无法获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凭借主观的经验加上统一的教参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这样才能够迅速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努力营造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努力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围绕着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影视剧片段,在看完这个片段以后,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形成很多的问题:王昭君是谁?为什么她要出塞远嫁到匈奴?当时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到底怎样?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情境的感染之下,可以自发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占据主动。

五、指导学生科学的记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记笔记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工作。然而,看起来很简单的记笔记,其中也蕴含着大学问。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提起笔来记笔记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课,而一认真听讲就顾不上记笔记,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技巧的表现。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脉络,以供自己将来复习巩固知识所用。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无需把所有的内容都动笔记下来,而是简单地把一些知识重点、知识脉络给记下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除此以外,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脑袋也不能闲着,而是要对教师所讲地知识进行思考,要学会“一心二用”。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讲课的速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在边思考、边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听懂课、听好课。

高效的历史课堂是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升整个历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谭红艳.试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8期

篇4

一、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考查到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历史的习题练习和知识点记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并辅助以隋朝时期的故事(例如,隋炀帝绸缎裹树、三征高句丽、杨玄感病变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波澜壮阔的隋末时期产生浓重的好奇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改革下,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合理插入历史故事,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好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设计多种教学方式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准备多种教学方案,我们才能做到优化选择的目的,在最合适的课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就是简单的形式,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们在下面听讲,这样的讲课方式使得老师取代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教导下并不能使得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取到令人可喜的效果。

将情境融入课堂之中。在以往的讲授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那一部分的时候,我们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样的讲课方式学生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并没有感到多大的兴趣,因此在笔者讲课的时候,就会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看法讲一讲,如果他们活在当时的环境中,从经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规划等方面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样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分析这样的做法的得失。

三、学生参与,互学互助

历史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能够理解,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敢于让学生自己提,困难勇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真正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不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记忆,而是有意义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学习效果才更好。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去发现问题,去质疑,在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中,去补充自己,充实自己的历史观点。历史文献材料、大事表、课文插图、历史彩图、文物等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读材料,想问题;看彩图,说历史等活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讨论,质疑理解,教精心创设想象空间,展现历史情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好地图、材料、教具,让历史情节重新呈现在课堂上,让一个个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全体学生在参与阅读讨论交流中掌握历史知识。

篇5

一、明确复习目标,制订好复习计划

1.明确中考考试范围与考点。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是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初中历史中考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明确大范围后,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找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制订好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我们在开始全面复习之前必须制订好详细的复习计划,把每一堂复习课的内容都安排好,还要把复习计划告知所有的学生,让学生也心中有数。这样,每一堂复习课都很充实,做到有的放矢,忙而不乱,不至于对历史复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决胜中考的前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制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二、要明确复习对象,精心编选复习题

1.明确复习对象。明确复习对象,主要是因材施教,对学优生多鼓励,对中等生、后进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后进生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更是畏难不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教师应随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后进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精心编选复习题。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第二要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与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历史中考的试卷都由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题型构成。分数分布为单选题48%、综合题52%。一般说来,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教师至少要准备六套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两套,综合题两套。另外,教师还应做到每试必阅,每阅必详,每详必促其改之,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

三、要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一背到底,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满堂灌,搞包办代替,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以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其次,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用几种方法记忆,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等等。

篇6

(1)浅析远程开放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职责 张稹

教育之论

(2)浅谈“中国红”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邓海贝 韦锦业

(4)幼儿娱教电视节目的娱教策略研究 林秀瑜

(6)农村中学教师对待英语写作态度的调查研究 范秀苗

(7)学生通家书制作系统研发构想 陈具才

(8)论强化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的实用性——北部湾视野下建筑房地产类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二 朱仲纪 唐国卿

(10)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 郝德刚

(1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探索 黄鸿芳

(12)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叶丽萍

(13)浅谈初中美术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陈胜

(14)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探索 钱小娟

(15)浅谈职教英语课程改革 朱婧

(16)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邓焱嵩

(17)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胡雪娟

(18)新授课课堂模式 张立秋 吕树君

(19)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 简健

(20)语文新课堂新在哪 王静

(2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周昭健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李翠平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刘仲毅

(23)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张建勇

(2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郭建业

(25)体验新型课堂 感受语文之美 吴金玉

(26)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打造社会课精彩课堂 申蓓蓓

(27)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秦理想

(28)建立“能力指向、项目主导、突出育人”的通用技术过程评价 何斌

(29)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与思考 孙逊

(29)浅谈如何把握“课堂生成” 宋金云

(30)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靳西强

(30)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开发体会 丰红平

(31)开发原创题,转变评价观方式 李炎冰

(32)校本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其评估 黄永新

(33)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林钱明

(34)高中英语课堂模式探究——多媒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李艳丽

(35)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熊桂英

(36)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曾淑君

(37)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殷云霞

(38)浅谈新课程化学课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 陈灶阳

(39)在数学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莫春华

(40)厚爱善教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胡海燕

(41)浅谈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 高会

(42)依托阅读,提高学生英语任务型写作水平 黄?

(43)刍议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张岩

(44)乐彼之园,爰有树檀:用智慧去寻找写作乐趣--激活学生写作状态的思考 刘莉

(4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魏可洪

(46)高中有机化学考查中合情推理的体现和运用 杨志杰

(48)走进新课改,感悟新理念——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董英

(48)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高职教育的创新性 冯莉莉

(49)转变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开展创新教学 龚惠容

(50)浅析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 刘永红

(50)建设校园语音系统 拓展语文学习情境 张超

(51)打造高效课堂,享受愉快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愉快教学 刘媛媛

(52)如何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黄丽华

(53)基于多种资源整合的初中英语教学 冷向芳

(54)有一种爱叫"放手"--浅谈新课程下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放手"艺术 莫冬娟

(55)初中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应用 苏敏

(56)对素数分布趋势的创新发现 李君池

(58)活用动态资源,让美术课充满色彩 王志华

教育之法

(59)《元日》教学设计 沈华明

(60)《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徐满珍

(61)中学历史教学不妨讲点时事 邓学红

(62)一咏三叹 读中见"悟"--对王崧舟美读艺术的若干思考 贺秀丽

(63)三讲"种群"概念 申庆丰

(64)《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李香

(65)角的初步认识 苏桂萍

(66)班内开题报告、结题答辩课的设计与思考 马克书

(67)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刘蓉

(68)精心设计语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季菊艳

(69)浅谈一堂优质音乐课的基本特征 谢永才

(70)挖掘文本,促进习作教学 谢苏环

(71)论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原则和实施策略 黄慧芳

(72)让错误成为走上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吕同

(72)浅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教学

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锡仓

(73)浅析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几种方法 门晓娜

(74)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 张瑾

(75)借助情感共鸣,承载有效课堂 顾华

(76)历史课堂 乐在其中 沈芳

(77)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张瑜

(78)分类、归类学习《政治生活》 李志明

(79)能力立意提升有效课堂--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余启涛

(80)沟通,让高中体育教学绽放光彩 崔伟嶙

(81)轻松走进游戏生活,快乐学习科学知识 葛艳玲 王伟

(82)历史课堂中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 住斌英

(83)数学教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 李福平 王波

(83)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 姚勇

(84)浅谈习作教学中的"说"与"写" 韩春燕

(85)初探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策略 顾奕

(86)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许敦辉 李志攀

(86)学生体质健康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赵琼仙

(87)生物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刘晓霞

(88)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陈自胜

(88)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古丽巴哈提·托合特白

(89)浅谈高中音乐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于斌

(89)浅析高中英语短文改错 卢淑艳

(90)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新线索探究 李晓华

(91)浅谈初一数学教学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周桂芳

(92)关于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李意海

(94)小结论 大作用 张雪松

(95)浅谈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张海霞

(96)卤素离子的鉴定及生物学效应 王润芳

(97)浅析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魏俊霞

(98)灵活练习,实现高效课堂 李显伦

(99)由一则故事所开展的物理探究课堂 赵静 吴先球

(100)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廷勇

(101)加强课堂提问艺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李彬彬

(102)浅谈对学生课堂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盛永泽

(103)语文学习中复习方法的应用 刘丽伟

(104)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权金瑞

(104)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杜洋

(105)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吴敏

(106)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朱孝花

(107)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

的导入法 邓赛倩

(108)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种方法 黄蔓

(109)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赵维新

(110)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黄淑红

(110)论述初三数学教学建议 徐伦

(111)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技巧的磨炼之我见 骆玉

(112)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陈芬

(113)高考英语完形填空命题特征及技巧点拨 齐继明

(114)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简析 田莉

(115)初三物理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理华

(116)观课后的反思 王蓉生

(117)"耐久跑"教学之我见 张拉成

(118)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对策探讨 董艺

(119)浅谈初中学生数学课堂讨论自信心的培养 刘长号

(120)展示交流环节有效性的现状分析与策略 刘飞

(121)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黄井平 叶付勇

(121)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措施 阔尔高·别开

(122)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尤鹏松

(12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杨登雄

(124)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成先艳

(125)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引路人 滕海燕

(126)巧用“错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彭靖东

(127)学生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更好地习作 鲍巧萍

(128)试论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指导 钱晓红

(129)学而思培优 李小洪

(130)谈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 张世璧

(131)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刘一川

(132)浅析"并轨生" 黄坚钢

(13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赵勇刚

(134)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胥洪树

(135)中小学数学推理教学的衔接 刘金华

(136)用"问题导学模式"上课要注意的问题 薛旭峰 王改梅

(136)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鲁静华

(137)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应对 胡高平

(138)如何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赵精党

科技之光

(139)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赵晓辉

(140)适应变化,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周栋鼎

(141)信息技术高效化课堂教学探索 孙万有

(14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 丁卫

 

; (142)基于qq群的校本研训 肖慧燕

(143)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艳鹏

(144)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李艳萍

(145)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分析 赵江玲

(14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培育特色精品课程 蒋俊祁

(147)职业学校技能训练多元化模式探索 荣喜德

(148)浅谈多媒体电教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康蕾

(149)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韦友

(150)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用面积解决问题的探究 陈峰

(151)现代教育技术在《光合作用》一课中的应用 王数传

(152)如何在地理活动课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简强祥

(153)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探究 师小芹

发展之谈

(154)班主任的课间十分钟 罗心泉

(155)从教学实践中探寻新时期下教育的新内涵 杨福华

(156)班主任工作思考 王笑晗 齐佳璐

(156)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樊娴

(157)“暖小窝”在线--利用网络管理班级的几点做法 唐勇

(158)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买合苏旦木·阿巴拜克力

(158)高校外教的聘请与管理 严敏

(159)讲究工作艺术,为小学班级管理开辟新天地 木哈拜提阿依·伊那亚提

(160)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姚长荣

(161)生命教育春风劲,学校盛开德育花 李冬梅

(162)也谈教师应具备的几点素质 谢珍

(163)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坚守” 李俊

(164)浅谈青年化学教师如何上好化学课 吴平平

(165)以生为本,做好班主任工作--浅谈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杨成寅 张金凤

百家争鸣

(166)论舞蹈与物质载体的延伸 田蕊

(167)艾青的《秋》与海子的《秋》情思分析 孙琼

(168)满族剪纸在小学美术课中的传承 吴尚

(168)杜甫诗作中泪水意象的生成 叶霞

(169)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灵魂 黄文全

(170)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一点思索 鲁云武

(171)试论国际公法对弱者保护制度的完善 唐秋玲

(172)初中英语课堂"沉闷"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倪丛美

(174)当前小学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杨玲娟

(175)课间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杨桂杰

(176)追求“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教学境界--“激趣·寻疑·解惑”教学侧记

孙春峰

(177)倾听灵魂之歌 何春

(177)行走在"青年教师"的道路上 钟黎莉

(178)缘与圆--记苏州美术教研室沈南强老师 陆永祥

(180)与六年级学生及家长谈课外阅读之"读透" 董苗森

(182)让小班幼儿在尝试中提高自主性 冯艳

(183)手工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思考--感悟我的手工教学活动 黎蜀芳

(184)播种 刘国?

(185)浅谈幼儿阅读活动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钱婉婉

(186)浅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陈梅

(187)基于轻负高质初中社会课堂的学生习惯养成研究 刘杰

篇7

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篇8

一、加强对《考试说明》课本重要性的认识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和依据,不但老师自己要认真研读,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考点,不同考点的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只有对《考试说明》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握住中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重视课本

这几年的中考试题都是立足课本,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一些老师放弃课本,舍本求未,自己另外整理一本资料,寻找偏题、难题,进行押题、猜题,偏离了复习的正确方向和有效的学习载体,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导致学生依赖心理,迷信老师整理的材料可以让他们考好,结果放松平时上课学习的认真和用功,或只会死记硬背老师整理的内容,面对开卷试题束手无策,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也就是说学生开始复习的方法、途径一旦错误,要考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中考题许多来自课本和《指南》。如2005年中考试题第29题:回答文艺复兴运动的有关问题。

(1)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哪一个国家?文艺复兴的先驱者是谁?(2分)

(2)文艺复兴运动在哪三个方面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3分)

(3)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创新。你的看法如何?请说

说理由。(5分)

再如2006年中考试卷第20题:图5是哪个组或集团的标志………………( )

A.欧洲联盟 B.国际联盟

C.北约组织 D.华约组织

这两道在当时的得分率都较低,可都是课本和《指南》的原题,这让大家尝到了舍本求未的苦果。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以课本为主,重视教材基础知识,包括课本中的每课一得,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图片、名人名言、地图等。根据《考试说明》对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逐个消化,夯实基础,同时对《指南》的题目进行训练和讲评,全面把握历史知识体系。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培养

(1)开卷考试和新课程改革要求试题要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科能力水平。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也注意让学生从教材(包括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考察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教师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读书和阅读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应依据考试说明,根据各班级的学情,立足课本,变换角度训练学生从课本(包括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而一些老师平时的教学仅停留在讲授课本或划划课本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时学生忙于翻看老师整理的材料,生搬硬套,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累学生也累,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学科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绩也不理想。老师与其辛苦地整理材料,不如培养学生的方法和能力,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这也就是“鱼”和“渔”的区别。如2010年中考试卷第25材料题的第(2)和(3)问题: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具体体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即资本输出增加和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获取了更大的利润,加强了美国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但它同时也建立在对第三世界不公正掠夺的基础上。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九下《教师教学用书》

(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3分)

材抖三

――摘自人教版历史九下《教师教学用书》

(3)读图l4,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概括1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是什么?(3分)

这道题突出学科核心知识,以提供材料考查学生提取有效效信息的能力,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考查学生从数轴图上概括美国经济发展状态,问题设计从理解分析到方法运用,突出了开放性试题重视学以致用的特点。试题提供文字和数据材料,体现了素材的多样性,要求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回答问题,把学习方法纳入考查当中,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满堂灌。要依据《考试说明》,立足课本和《指南》,研究教与学的方法,关注学情,巧妙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应知其然,而且应知其所以然。每节课不要讲满,课前用几分钟时间小测知识点,上课“讲、评、练”相结合,每节课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一旦发现问题,要分析原因并及时解决。那些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要帮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给予其学习信心,引导他们走上学习正轨。在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科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意进行有效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读图方法、运用方法)的指导。这种知识+能力十方法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加强审题和解题的指导

篇9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质疑,质疑是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先导。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实践证明:带着疑问学习的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比较强,往往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质疑的同时,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无“疑”可“质”,不知道如何质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学习,进而开发创造性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就需要学生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究意识,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有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意识,那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1.激励勇气,引导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对自身发展充满希望,对自己投身社会参与竞争持乐观态度,面对种种困难,能够始终保持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发挥内在的潜能,才能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因此,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重视加强对中学生信心的培养,为每一个中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搭设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学生如果因提出一个问题而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那么他会更积极更主动地提出各种问题,激起更大的学习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充满自信心。对于善问者,当然要及时表扬,使其有舒畅的心情,获得成功的喜悦,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质疑;对于不善于提出质疑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能够提出疑问,就应首先称赞其勇气,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其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疑但总是提一些毫无价值问题的学生,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而应耐心引导,制止其他学生的嘲笑、讽刺,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质疑。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老师左诱导右启发,课堂依然一片沉寂,或者只有几个思维最活跃的学生提几个零星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依然张不开嘴,很少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向老师质疑的情况。难道是学生无问题可问吗?当然不是。学生不向老师提问是因为不敢提,不愿意提,或是因为他们怕在课堂上提出质疑会影响教学程序,挨教师的批评;或是因为怕提出的质疑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的笑料;确实有部分学生懂得太少,无从问起。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允许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学生进行讨论,把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群言堂”,自己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我努力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敢大胆探索。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语气和激励的语言,激励学生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谁还有与众不同的答案?”“你的看法很独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此外,我还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情感给学生以亲切、信任、平等的感受,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的。长此以往就培养了学生乐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种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勇于质疑。

3.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设疑—解疑—质疑—答疑”的过程,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要勇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意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质疑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的问题允许补充,答错了的问题允许重答,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只有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思维的大门才会洞开,思维才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

培养质疑能力,激发质疑兴趣尤为重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雍也》)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任何一门学科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高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变得机械沉闷。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使学生乐于获取知识、技能和不断探索、发现客观规律的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信息量如此大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应抓住本学科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打好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质疑的情境,培养质疑的兴趣。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解疑—质疑—答疑”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基本能看懂,如果照本宣科,则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因此,我努力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秦朝一统”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秦王朝为何能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它为巩固中央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秦王朝为什么会如此快地灭亡?它的灭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如何让自己的朝代存在得更长久?”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眼睛一亮,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有翻书寻求答案的、有紧锁眉头沉思的、有同学间相互交流探讨的,课上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课后有学生说:“今天我才感觉到学历史挺有意思的。这样上课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还有的说:“我有点儿会学历史了。”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体验与感悟,逐渐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意义。

2.拓展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

一个善学的人,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提出来并加以解决,那么长此以往,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怎样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也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历史与社会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还可以利用学科本身的特点扩大质疑的空间,如: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创设情境;观看历史、地理的纪录片或图片的感受真实;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历史、自然环境和社会热点问题等,并用多种方式阐释历史的真实、分析地理形成的原因和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渠道(书本、课堂、课外书、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地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兴趣。扩大质疑空间,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善于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让学生学会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只是学习的初步,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敢疑、乐疑,更应该让学生善疑。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善于寻找疑点,使学生有疑可问,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课题和标题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情景材料的展示处、社会生活的热点处等进行质疑。

如:在教学《母亲河——黄河》时,可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图片和文字的情景材料,乘机切入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层层推进,意在突破重点和难点。出现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情景时,设计以下问题:滔滔江水在穿越崇山峻岭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启发学生理解多峡谷急流形成的原因;接着顺势提问:在峡谷间穿行的江水,沿着三级地势直落而下,可见黄河中上流的什么资源一定很丰富?学生就自然会想到是水力资源。接着展示黄河下流“地上河”和滚滚黄泥水的图文情境,继续追问:黄河特别容易出现什么灾害呢?下流“地上河”的成因是什么?其大量泥沙来自哪里?黄河治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具体情景资料的启发下,利用资料层层递进进行设问,提高质疑能力。

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相对都比较宽,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热点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质疑,辨别是非或补充知识。再如,复习九年级社会热点问题时,利用西南干旱的新闻进行质疑,可设计以下问题:①西南5省位于我国第几级阶梯,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引导学生掌握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等;②该地大部分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启发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出现干旱的原因有哪些?(自然的、人为的)提高学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结合思政学科设问:④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说明了什么道理?⑤你能列举一些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所采取的其他惠民措施吗?⑥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党怎样的执政理念?等等。通过对情景资料、社会热点新闻的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系统化架构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有问可提、善于质疑。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打破惯常思维,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大胆思维、认真深思、反复多思的好习惯,逐步培养质疑问难能力。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什么样的“对话”可以激活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些负面的教学案例入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反思,得到正确的结论。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选修第七单元《》教学时,两次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一是学习“《》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时,在对照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对中国的危害,突出条约中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方式的新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有哪些危害?”“后,列强掀起的狂潮对中国有何影响?”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在学习“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后,中国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后,中国初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点?”“后,中国发展艰难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初步发展有何重要影响?”四个问题。前一次只给学生两分钟时间,在提问了两个同学后,教师就通过投影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后一次在教师布置后,学生便开始阅读、前后小声议论,约一分钟后,教师提示每小组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本组回答讨论的问题,在第一、二小组回答以后,教师用多媒体提供了五段文字材料,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快速浏览完材料时,又对照材料给出了事先设计好的答案。

上述案例中,课堂上小组交流的过程看起来生动活泼,但“生动活泼”的背后却是科学性的缺失。教师把“分组讨论”约等于“合作探究”,将“讨论的形式”理解为“对话的目的”,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课堂对话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实际上,由于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加上讨论的问题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的状态,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读懂讨论的题目或材料,没有来得及找到课本中相关内容,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了。整个讨论过程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活动,其余学生当听众,有的人甚至视讨论时间为玩耍的最佳时机;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没有交流与互动,只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回答问题的同学多半是照本宣科,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每段讨论最终都以教师备课时就拟定好的现成答案作为结语,使得原本就流于形式的课堂对话更显得画蛇添足。这种课堂对话难以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是一种无效的课堂对话。

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该遵循民主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鼓励性原则。对于这些原则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对话”激活初中历史课堂的衡量标准。

1.民主性原则,以理解求共识

要为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的认识。要尊重学生的智能、情感和志趣,尊重其个性,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讨论的裁定权赋予学生,不能完全以自己的预设掩盖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也要防止放任自流。

2.全面性原则,以生成拓预设

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确定讨论的内容、方式与时间,从而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课堂讨论,保证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为此,教师必须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讨论题,并提供一定的分歧点,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要注意适当的梯度,既要突出点,更要照顾面,做到点面结合,难易得当。

3.有效性原则,以形式载意义

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讨论内容,保证讨论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能促使学生全面、多维地思考和讨论;讨论主题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时间、条件要适度;要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思想、解决问题。上述案例中,仅就教师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上就可以发现,这种合作讨论难以保障对话真正有效地开展。

4.鼓励性原则,以引导促平等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始终信任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无论他们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深刻抑或肤浅,教师都应当对他们的主动表达给予肯定,对其可取之处给予表扬,用真诚的态度去教导、点拨,使他们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

二、“对话”激活历史课堂的实践路径

除了需要把握住有效课堂对话的原则,激活历史课堂还需要学会一些课堂对话的操作技巧。

1.优化“对话”的内容

以小组合作讨论作为课堂对话的载体,通常可以用作课堂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知识障碍点,即每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思维障碍点,即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与知识难度的不适应。这两个障碍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保证讨论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和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全面、多角度地思考、讨论。反之,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讨论偏离了这两个障碍点,无论形式如何新颖,构思如何巧妙,也仅仅是形式上的“对话”,难以达到激活课堂的良好效果。

【案例二】

在某次市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在设计、实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时,10分钟讲完了“小岗村农民实行”内容后,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让四位学生对照课件,汇报了各自对改革开放成果的了解和感悟,在每一部分结束时,还设计了“提问本组同学”的方法,进行了“小结和巩固”。

【案例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教学中,教师问:同学们,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敬仰的杰出政治家。他以超凡的魅力和智慧,以及博大的胸怀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当时的中国摆脱了孤立状态,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请你说一说超凡的人格魅力与哪些因素分不开?希望同学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家庭教养、自我锻造、遗传因素、在国外开阔了视野……对于这些回答,教师都用“说得不错”“思维有创新”等予以表扬。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没有“动”起来的课堂肯定不是“活”课堂,这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于是,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课堂对话,或是将一课内容分成三至四个部分,安排同学对照事先的准备“汇报”课前学习成果;或是完全跟着学生走,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实际上,这还是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

2.优化“对话”的方式

常见的基于小组合作为对话载体的课堂讨论,其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提示引导式,即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讨论。二是群体互补式,即教师首先出示对话的主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由组内代表在全班汇报,本组成员补充。三是自由辩论式,即让学生针对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进行辩论。四是角色置换式,即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分别扮演某些角色,“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感受,以更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案例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片断。

师:在变法开始前,商鞅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现在已成为一个典故,你了解这个典故吗?请结合连环画给大家讲讲。这连环画也出自我校两位同学之手。

生1讲述连环画中的故事。

生2:这个典故讲述了商鞅取信于民的故事。

(此时,课件中出现四幅图,分别是石器、骨器、青铜器、铁器制成的生产农具。)

师: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作,你会选择哪种农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3:石器取材容易,但成形困难,我选铁器。

生4:骨器取材容易,但不坚固,我选铁器。

学生3: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我选铁器。

生4:铁器取材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便于制作工具。铁农具最好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