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目前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经济发展

篇1

(1)煤炭产量增速趋缓

2007年全国原煤产量25•23亿t,同比增加1•91亿t,增长8•19%。2008年全国原煤产量27•16亿t(调度统计快报数),同比增加1•93亿t,增长7•65%。

(2)煤炭运量增速下降

前11个月,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12•47亿t,同比增加1•31亿t,增长11•76%。11月份当月,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10253万t,比8月份减少了2064万t,下降了16•75%;日均装车51286车,比8月份减少8025车,下降了13•53%,日均装车数降至2008年的最低点。前11个月,全国主要港口累计完成煤炭发运4•74亿t,同比增加4751万t,增长了11•1%。11月份当月,全国主要港口共发运煤炭3377•1万t,比10月份减少了593•2万t,下降了14•9%,同比减少了540•9万t,下降了13•8%。全国主要港口煤炭发运量降至2006年10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且出现了近几年来罕见的负增长局面。

(3)煤炭销量增速减缓

1~12月,全国煤炭销量完成26•12亿t,同比增加1•83亿t,增长7•52%,增幅环比下降1•5个百分点。

(4)煤炭进出口继续下降

前11个月,全国出口煤炭4097万t,同比减少647•2万t,下降13•7%;进口煤炭3811万t,同比减少857万t,下降18•4%;累计煤炭净出口286万t。11月份当月,全国出口煤炭269万t,同比减少149•4万t,下降35•7%;进口煤炭217万t,同比减少217万t,下降50%。

(5)煤炭库存继续增加

到12月末,全国社会煤炭库存20100万t,同比增加5195万t,增长34•85%;比11月末增加300万t,环比下降1•52%。全国煤炭企业库存5092万t,同比增加1175万t,增长29•99%;比11月末增加332万t,环比增长6•97%。

(6)煤炭利润增幅回落

据行业统计快报,1~12月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补贴后实现利润总额1286•85亿元,同比增加557•55亿元,增长76•45%,增幅环比下降9•57个百分点。

(7)煤炭成本增加,售价降低

据行业统计快报,1~12月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单位成本338•50元/t,同比增加93•7元/t,上升38•28%;比1~11月增加3•8元/t,环比增长1•14%;1~12月原选煤单位成本378•20元/t,同比增加95•1元/t,增长33•59%;比1~11月增加2•6元/t,环比增长0•69%。煤炭价格环比下降。1~12月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平均售价356•30元/t,同比增加91•2元/t,提高34•40%;比1~11月减少2•9元/t,环比下降0•81%;1~12原选煤平均售价467•55元/t,同比增加133•95元/t,增长40•15%;比1~11月减少5•65元/t,环比下降1•19%。

2当前煤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国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四大煤炭

消费行业产品产量增幅大幅回落,电力、冶金出现了负增长,导致煤炭需求继续呈现减缓态势从电力行业的耗煤情况看,发电耗煤量下降,电煤库存大幅增加。2008年前11个月,全国火力发电量25641•58亿kWh,同比增长7•06%,同比下降8•44个百分点,比前10个月降低6•3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火电发电2009•2亿kWh,同比下降13•77%。尽管已经进入冬季电力和煤炭消费的高峰期,但是据中能电力工业燃料公司统计,直供电网电煤平均日耗已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回落态势。截至2008年11月30日,直供电厂存煤从7月末的1962万t增加到5164万t,增加了3202万t,上升163•2%,可用天数也从10天增加到27天。从冶金行业煤炭消耗看,冶炼精煤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前11个月,全国粗钢产量为46296•19万t,同比增加1173万t,增长2•6%,增幅比2007年同期回落14•1个百分点。11月份,我国生铁、粗钢、钢材、焦炭产量分别为3352万t、3519万t、4230万t和2025万t,同比分别下降16•2%、12•4%、11%和29•7%,环比分别下降1•8%、2•0%、1•5%和17•7%。据测算,冶金行业耗煤由7月份的3872万t减少到11月份的3001万t,减少871万t。11月份以来,国内钢厂对流通市场的库存投放尤为明显,特别是板材产品,价格不断下跌。板材作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国内市场实际价格已低于建材等低档次产品,形成倒挂态势,而国内大中型钢厂均以板材为主,经营形势极为艰难。由于面临着很大的库存压力,宝钢、武钢、鞍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已经要求煤炭企业限发或停止发煤。从建材行业煤炭消耗看,耗煤量出现负增长。2008年前11个月,全国水泥产量12•67亿t,同比增加6832万t,增长5•7%,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8•1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水泥产量1•27亿t,同比增长2•8%。其它建材产品产需量也出现增速放缓的迹象,建材行业耗煤受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产量增幅下降的影响,煤炭消费呈现负增长局面,前11个月煤炭消耗同比下降1•2%。从化工行业煤炭消耗看,耗煤量增幅回落。2008年前11个月,全国化肥产量5350•14万t,同比增加84万t,增长1•6%;化工行业煤炭消耗同比增长1•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化肥产量400•88万t,同比下降16•3%。往年第四季度正是复合肥生产旺季,尿素用量也比较大,但2008年复合肥企业停产众多,对尿素需求量大幅下降。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处于停产或停产检修的尿素产能约有667万t,占全国月产量的12%左右。因此,四季度化肥行业用煤可能出现负增长。按目前情况测算,11月份煤炭消费量较2008年用煤的最高峰7月份相比,减少幅度在3600万t左右。

(2)煤炭价格快速下降后暂趋平稳

2008年,煤炭市场价格走势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从年初开始,煤炭价格开始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上涨,9月份以后出现下降,进入11月份,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动力煤交易价格出现大幅度快速回落,单月下跌幅度达到历史之最,现行价位已接近年初价格水平。12月初,秦皇岛、天津、广州等国内沿海地区重点市场,具有代表性的发热量5500大卡/kg市场优质动力煤的交易价格已经降至2008年1月下旬的水平,而发热量5000大卡/kg市场动力煤的交易价格低于2008年1月的价格水平,部分主流煤炭品种交易价格的振幅高达800元/t以上。目前煤炭市场价格有企稳迹象。从煤炭产地看,山西大同、朔州等重点煤炭产区发热量5500大卡/kg以上的优质动力煤,10月底的“上站”价格为650~670元/t,进入11月份,“上站”煤价格快速降至420~440元/t,普遍比10月末下降了230元/t左右。尽管如此,在煤炭当前出矿价格的基础上,煤炭集(发)运站完成煤炭收购、装车、发运、装船等项工作的综合成本仍然高于秦皇岛地区市场动力煤的成交价格,即煤炭价格“倒挂”现象继续存在。从煤炭中转地看,市场现货价格近期急速回落,目前有止跌企稳迹象。以秦皇岛5500大卡现货煤炭价格为例,8月初为940元/t,9月初为910元/t,10月初为890元/t,11月初为820元/t,到11月底急速降至570元/t,12月内连续两次微跌,到12月15日跌至520元/t,与7月中下旬的高位相比下调了540元/t,近一个月来市场煤价跌幅减小、跌势放缓,说明现在煤价已经基本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水平。从国际煤炭市场看,由于需求不足的原因,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大幅度下滑。代表亚太地区动力煤现货价格的NEWC(澳大利亚)周指数在7月4日创出194•79美元/t的历史最高点后快速回落,11月7日,NEWC周指数价格为104•12美元/t,12月5日跌至76•09美元/t,一月之内下跌28美元,跌幅达到27%。与国内同等质量的煤炭价格相比,11月下旬的国际煤炭市场离岸价格(FOB)已经与国内市场基本持平。同期,全球海运市场也处于低位徘徊之中,更拉低了国际煤炭到岸价格的成本。截至2008年11月30日,反映国际航运市场景气度的BDI指数已经下滑至847点,与2008年5月20日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幅度超过了85%。目前,从澳大利亚和印尼港口运输煤炭到我国广州港的海运费只有9•2美元/t和4•9美元/t,与6月份价格最高时的55•79美元/t和33•5美元/t相比,分别下降83%和85%。在广州港的国内煤炭到岸价格610元/t,与国外煤炭到岸价格基本(不包括进口税)基本相当。

(3)煤炭企业应收煤款快速增加,经营压力增大

进入10月份以来,受需求下降、社会库存大幅增加的影响,煤炭货款结算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承兑汇票比重和应收账款增加。截至11月底,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净额715•7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32•1亿元,增长47•99%,增幅环比增加15个百分点。上半年末,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仅为16•27亿元,但下半年以来,受市场变化影响,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货款拖欠逐月上升,到9月末应收账款余额已增至42•2亿元,到11月末,更激增至142亿元,比年初增加65•6亿元,比6月末增加125•73亿元。

(4)煤炭成本上升较快

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政策性因素增支的影响,1~12月,大型煤炭企业原选煤单位成本1~12月原选煤单位成本378•20元/t,同比增加95•1元/t,增长33•59%;1~11月,河北省国有重点煤矿原煤单位成本完成446•40元/t,同比上升78•56%,煤炭成本增幅高于煤价增幅18个百分点。目前,重点电煤合同价格已经低于生产成本,导致煤炭企业盈利水平减弱。随着煤炭完全成本实施和国家税费政策调整,煤炭成本上升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5)煤炭产能过剩压力加大

据统计,2004年至2008年11月,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95亿元,改造提升了一大批资源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煤矿,新建了一大批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煤矿。2008年前11个月,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1957•41亿元,同比增长34•8%。据对国土资源部委托的大型煤矿矿井开发利用方案统计,2004年到2008年10月,全国新增大型矿井(含改扩建矿井)建设规模6•7亿t。新增煤炭产能近两年在陆续释放,产能过剩压力加大。

3煤炭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投资、金融、税收政策,包括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内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和近期出台的“九条”金融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必将对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国内消费、减轻企业负担、提振市场信心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将给煤炭市场以一定的支撑力度。

(1)煤矿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停产检修

据了解,部分煤炭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停产检修等方式减少产量,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开始安排具体的限产措施,根据市场需求、价格变化等情况,合理确定煤炭产量。有的主要产煤省区已出台措施,要求年产30万t/a以下规模的小型煤矿全部停产整顿,控制煤炭产量。有的大型煤炭企业由于区域市场价格下降,市场空间少等因素,开始组织全部进入停产检修和员工培训工作。

(2)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有所回落

11月份,受市场需求形势持续恶化的影响,秦皇岛港空泊现象加剧,截至2008年11月19日,秦皇岛港煤炭总场存升至941•5万t,接近饱和,大秦线保留车频繁出现。但是,由于动力煤现货价格暴跌,坑口价与港口价格倒挂,交易的中间环节发煤不活跃,发运量减少,到2008年11月30日,秦皇岛港煤炭总场存降至845•2万t,到2009年1月10日,秦皇岛港务集团共存煤炭494•3万t。

(3)小型钢铁企业开始恢复生产,部分地区

冶金用煤价格启稳、耗煤量回升据对部分钢铁企业集中地区调查,目前钢材市场连续大幅度降价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板材止跌,并有一定幅度的反弹。截至2008年12月8日,普碳钢坯、窄带钢含税售价分别为3250元/t、3500元/t,比10月份分别上涨250元、200元左右。山西产二级冶金焦炭价格1500元/t,比10月份上涨了50元/t左右。随着铁精粉和焦炭等原材料价格回调、启稳,以及钢铁产成品销售形势逐步好转,一些钢铁企业停产装备近期陆续复产。随着小型钢铁企业恢复生产,冶炼精煤需求也有所增加。据铁道部运输局反映,近期精煤装车数日均增加200车。冶金用煤市场开始出现了回暖的迹象。

(4)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钢材、建材等市场前景向好

篇2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26-03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根据近年调查统计可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均有上升趋势。加拿大(550 000千吨)、韩国(630 000千吨)、德国(840 000千吨)、国际运输业(1 070 000千吨)、日本(1 360 000千吨)、俄罗斯(180 0000千吨)、印度(2 070 000千吨)、欧盟(3 740 000千吨)、美国(530 0000千吨)、中国(10 330 000千吨),而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35 270 000千吨)。比较2007年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份额(见图1)就会发现,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人才、资金、技术)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中英之间的合作领域包括燃料、绿色建筑、清洁技术、高效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新能源汽车领域(零排放小汽车)等等。发达国家可通过投资与合作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技术领域取得双赢。

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夏天出现超高温,会引发人类心脏病和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和老人的感染风险是最大的。同时,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会破坏人体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还包括一些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GDP核算中忽略了环境和生态因素,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绿色GDP则是对传统GDP计算的再次调整。它在传统的GDP统计结果中扣除了处理污染和治理环境的成本,一个有体温的GDP能在新的增长路径下诞生,而不再是一个由财税、房地产、高速公路等符号堆砌出的冰冷数据。在政府和官员的绩效考核中,也将生态环保与科技创新纳入重要性考核指标并逐步弱化传统GDP在政府绩效和官员考核体系中的权重。绿色GDP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以下模式:绿色GDP=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统计又与低碳经济有何内在联系呢?首先,应了解何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经济应从社会环境生态绿化与新能源产业及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入手,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来推动“双创”即创业创新。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碳税”促进公共事业机构和商业组织及个人减少燃料消耗量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样污染性燃料的使用成本变高将逼迫企业考虑可替代清洁能源,可替代清洁能源的成本竞争力也会相应提高。低碳经济模式目标路线图(如图2所示)。

二、珠海、佛山、东莞的可持续指数比较

现以广东省为例,分析这三座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思路与对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比较珠海、佛山、东莞的绿色指数。第一,珠海正在实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四大行动,被形象地称为打造“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不一样的办法建不一样的公园。”这也是珠海建公园的一个创新。按照珠海市“公园之城”的建设目标,将用三年的时间构建起来四大公园体系“都市特色、水网湿地、森林郊野、社区村居”,让公园建设“近山、亲水、入村、融城”,目前珠海力争达到森林覆盖率36%,实现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平方米。珠海“第一大美女”仅用了三年时间,共投入3亿元建成了284个社区体育公园,总面积达到212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公园的投入才100多万元。珠海的另外“三大美女”则是“1 500公里的绿廊生态网格体系”“绿化美化桥梁隧道立面”和“贯穿珠海的5条水道”。回顾这三十多年的发展,珠海没有走传统工业化的路子,没有走传统城市化的路子,没有走拼环境、拼资源、拼速度的路子,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了青山绿水。目前,珠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三大发展机遇: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珠海将成为唯一一个与香港、澳门陆路相通的城市,将同香港、澳门一起构成一个国际都会区;随着横琴自贸区的铺开建设,珠海将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走一步,可以率先构建起跟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率先构建起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珠海也会成为很重要的一个战略实施的节点,并为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扩大开放,开展国际合作创造很多条件。珠海重视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经济、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安全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工程。近些年逐步优化了森林城市格局,提升了花园城市质量,为我国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城市生态空间。第二,顺德结合区域特点,用见缝插绿的方式提升绿化水平和质量。其中的“森林进城”项目加快了社区公园的建设,城市森林面积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意境。顺德通过制定“一村一公园”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闲置地进行植树造林,并创造了一批“乡村小游园、村后风水林”。佛山目前已经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36.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第三,东莞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以工业反哺农业,生态促进转型。全市森林覆盖率力争到2020年达到37.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7平方米,森林城市建设改变了国内外客商对东莞传统工业城市的印象。中英合作建立的“中英低碳环保产业园”将以产业孵化与股权投资双轮驱动的模式重点打造“基地+基金+产业互联网”三位一体的产业平台,实现产业园品牌服务的输出。打造低碳环保产业的“高端生态圈”,将其定位为国际化低碳环保产业集聚区兼顾生态公园、生活配套的“一园多区”发展模式。目前,东莞水环境明显好转,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了一批水乡农业生态园。根据《2013―2017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我国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9.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26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买不来、借不到的财富,我们坚决摒弃破坏生态、消耗能源、损害群众利益的GDP,我们坚决支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

三、低碳经济先行城市珠海、佛山、东莞的新型产业布局

再从新产业布局来比较以上三座城市在建设低碳经济道路上取得了哪些卓有成效的业绩。第一,珠海横琴区被规划为“禁建区”和“限建区”,横琴被誉为“生态岛”其覆盖产业、能源、建筑、交通、市政、近岸海域、绿地、水系、社区等内容。该区排斥高碳、高排放的产业类型并与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合作编制了《横琴新区低碳发展规划》,对“生态岛”做出了一系列低碳环保安排。第二,顺德的“环保经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其重点就是发展新兴产业,一系列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包括组建华南太阳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战略合作、杜邦光伏发电系统项目、伟景萨帕光伏建筑一体化基地项目、太阳能聚热发电项目和BP光伏技术及工程项目都在规划中。顺德将力争抓住太阳能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打造新能源产业集聚的高科技城市和低碳节能的环境友好型“阳光城市”。预计到2018年,实现产业超百亿元的太阳能企业3家,超50亿元的6家。顺德之所以能成为国内外“阳光城市”,主要得益于太阳能产业可观的销售收入高达1 000亿元。第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LED 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动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高技术服务业是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七大重点领域”。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是由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成电路(IC)产业、物联网产业等组合而成。产业布局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我国新型产业布局应该围绕四个方面展开:节能、减排、新能源,碳交易等等。具体对策低碳经济下的新型产业布局(如图3所示)。

四、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实质就是将市场的资金引向“绿色生产,高效节能”的企业,从而引导更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珠海正在探索建立绿色信贷扶持机制,让贷款人明确环境保护法律责任。政府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绿色租赁、绿色信托,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佛山则大力发展“民间金融街”和互联网投融资新平台“{海众投”,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上市以及高新技术引进吸收。在东莞,加工制造型小企业正值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环保标准的提高使其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一些银行推出了专门针对小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东莞商业银行体系通过信贷杠杆建立了与绿色经济相匹配的信贷制度。

五、结语

发展经济必须摒弃“先污染,再破坏,后治理”的理念,树立“生态美则百姓富”的新型理念。陆续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战略重点。建起一座座“绿色银行”让保护生态者不吃亏、能受益、可持续,决不让百姓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因此,我国目前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方面应“坚持绿上享利,生态民生齐头并进”。中国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国和欧盟城市和企业之间的实践合作将成为这些良好经验向全球推广的榜样。届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下去。

参考文献:

篇3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发展缓慢的西部边疆落后地区。研究和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缩小与发达地区及西部兄弟省市的差距,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西藏现有72个县,其中包括农业县、牧业县,半农半牧业县、边贸县等区域经济类型。县域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2001年,全区总人口为253.7万人,县域人口为239.43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94.4%;全区GDP138.73亿元,县域GDP为130.97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94.4%。全区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其中96%以上是县域工业增加值。以来,西藏县域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藏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5元上升到2001年的5300元左右,增长了14倍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75元升至2001年的1404元,增长了8倍多。纵向比较成绩显著,横向比较差距较大。1999年,全国2109个县中,GDP超过100亿元的共有59个,其中广州南海市GDP达到306亿元,江苏江阴市达到300亿元。GDP超过50亿元的县共有270个,西部地区有19个县,仅占总数7.3%;GDP超过20亿元的县东部沿海省市占71%。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等份分组,在竞争力最强组中,西部地区的县占5%,东部地区占80%,中部地区占15%;竞争力最弱的组中,西部地区的占81.7%。东部地区占4%,中部地区占14.3%。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亿元。西藏阿里地区7县财政收入总额仅为0.28亿元,那曲10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46亿元,昌都11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1亿元,山南12个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69亿元;日喀则18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76亿元,林芝7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4亿元,所有的县远远没有达到平均规模。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西藏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二)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

由于尚处于粗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环和增值功能的产业链,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区贫困问题仍很严重,在一些农业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毁草造田,超载放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断上升,引起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的下降。目前,西藏现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证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垦殖耕地;草场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显沙化,部分地区草场实际载畜能力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1/5,致使鲜草产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三)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

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转贴于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发挥的效益并不理想。因此,各级政府应继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同时,加大后续的管理工作力度,实行管理工作法人制,使巨大的投入资金能发挥永久性的效益。继续加大投入,重点做好农用和草场的水利设施、电力、公路建设,加强农牧业科技开发利用,切实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集体和农牧民个人自筹为辅,每项投入都应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合理的勘察设计工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并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投入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今后的投资方向应向其他地区转移,以促进西藏区农牧业经济的平衡、协调和全面发展。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社区环境

人口居住分散、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西藏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农村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小城镇建设,要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使之充分发挥农副产品集散地、同城市联系的桥梁和农村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应在牧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特别是应引导牧民采取联户、集体等办法联合经营,合理进行社会分工,形成一定经营规模,鼓励游牧的牧民相对定居和集中居住。还应切实搞好牧区的村落建设,为牧民接受文化教育、医疗保障以及在牧区形成一定商品市场奠定基础。

(三)建立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

市场是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龙头,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首先应以乡、镇为中心,加快建立包括农畜产品买卖在内的商品市场,尽快使农牧民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实际收入,同时又可以就近购买到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彻底解决“买难卖难”的矛盾,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机制,使我区广大农村尽快融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根据我区农村种植业一年一收和畜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较小的特点,将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到第二、三产业中寻找出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强乡镇企业发展战略,以民族手工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兴办农产品、畜产品、藏药材加工和销售企业,加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篇4

工业经济是牡丹江市经济的主体,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传统产业走上现代化之路,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目前牡丹江对俄经济技术开发区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发展势头看,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借势而上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一、牡丹江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一)拥有黑龙江省唯一的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2006年,牡丹江对俄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我国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成为黑龙江省唯一跻身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省经委同省财政、科技、电力、环保、商务(口岸)、发改委、海关、国税、人民银行等9个部门进行多次沟通,共梳理出了向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申请的13条优惠政策建议。这一举措对于进一步促进牡丹江市的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牡丹江对俄经济带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沿301国道对俄经济带7个园区新上项目78个,其中市开发区新开工项目21个,虚拟镭射键盘等8个项目竣工投产,建成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园区科技孵化器,双16万吨树脂、烧碱等5个项目加快建设。这为牡丹江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式。

(二)拥有对俄进出口加工业发展优势

牡丹江市围绕做大对俄进出口加工业,加快哈牡绥东经济带建设,探索出三种模式推进7个境内加工园区和3个境外加工园区建设。牡丹江利用林业产业牵动模式、境外农业发展模式、绥穆区域合作模式加大同俄罗斯的合作。另外,牡丹江市还探索了对内加强与南方发达地区对接合作,全力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大力开发适应俄罗斯市场需求的机电产口、轻工纺织、服装鞋帽、家具建材和有机食品:对外深化与俄罗斯在电力、煤炭、原油、重油、木材等进口资源深加工领域的合作,拓展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这为牡丹江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企业之间的“小循环”提升到产业之间的“大循环”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牡丹江市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煤化工产业链、造纸产业链、无机硅材料产业链、废渣资源化产业链、农林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等五大主导产业链,它们之间还相互循环,形成产业之间的“大循环”。

其中。废渣资源化产业链与煤化工产业链运用“中远集团”粉煤灰砖项目形成一种“双循环”,不仅缓解当地发电厂储灰难题,还为牡丹江市“煤基”聚氯乙烯、醋酸乙烯的迅速发展提供可靠环保支撑。在造纸产业链当中,“恒丰纸业”排出的废水供给纸箱厂,形成一水梯级多次循环利用,实现造纸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造纸用水总量却不增加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林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利用烧碱延续生产普通草酸、草酸二乙酯、精制草酸等高附加值产品,并且还衍生出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和乙烯共聚树脂等系列产品。原木剩余物加工出“鸟巢”指定用品。这为牡丹江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发展平台,

(四)企业自主运用科技发展循环经济

要形成循环产业链条,把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投入来解决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攻关问题。近几年来,在这方面牡丹江已经取得几项突破:“核反应堆用碳化硼芯块”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低压架空电力线路针蝶式瓷绝缘子”等16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粉煤灰耐碱纤维造纸”等856项技术获国家专利。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产生效益的投入会让企业陷入困境,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如此。如今牡丹江的许多企业都像“中远集团”一样收获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果实,从而提高了企业自身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正是有了这种自觉性。企业发展模式才可能全面完成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为牡丹江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技术和企业等基础保障。

二、牡丹江如何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

(一)树立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1 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确立新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主要取向和重要支撑,工业上突出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就业多的产业:农业上以生态化、特色化、产业化为方向:服务业上以生态旅游为龙头,高度重视并切实保护好山水资源,积极发展田园风光旅游,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 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树立新生产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重点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型、节约资源型和生态型、科技型、环保型产业,构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绿色产业体系。

3 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确立,树立新环境观。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逐步向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转变。

在宣传理念的同时可以辅以行动,例如:绿色购买行为,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0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以此影响消费方向和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大中小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模式

牡丹江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之间中循环+全社会大循环”综合发展模式。

“小循环”通过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提档升级,构建内部生态产业链,实现清洁生产。建立经济循环型企业,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出路。发达国家进口商品已经把一个产品究竟要消耗多少资源作为衡量标准,据此确定是否需要进口产品。

“中循环”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念,一手抓循环产业园、一手抓循环产业链,引导企业之间形成共生和代谢生态网络,通过规划控制、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手段,加强企业之间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相互交换与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在循环产业链上,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利益为驱动,以调整为手段,推进循环经济链条化、产业化。

“大循环”在全市开展“推进节能环保、共建生态家园”主题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了解循环经济、重视循环经济、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绿色消费和社会可持续消费,建立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再利用产品,对新建项目、新增城市公共设施优先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要把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优化空间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设生态园区、工业园区、楼宇经济和继续深化锅炉并网,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腾出环境容量,既解决环境污染,又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篇5

牡丹属于原产中国的特有花卉资源,可以用来提取木本油脂。提取牡丹油脂,主要是将牡丹籽仁作为原料,提取出牡丹籽油。将牡丹作为油料资源的技术很快在多个适合种植牡丹的地区发展,促进了我国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虽然我国油用牡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改善问题的措施,以期促进我国油用牡丹的稳定发展。

1中国发展油用牡丹的意义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也是人口大国,因此我国植物食用油资源产量丰富,但无法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我国加强开发和利用木本油料植物资源。目前我国油用牡丹栽培中心分布全国各地,在开发和实验油用牡丹中,发现油用牡丹具有良好的产油效果,同时其营养价值较高,属于优质食用油。优质牡丹已于2013年被我国卫生部列入新资源食品。

2我国发展油用牡丹的前景

根据研究和分析发现,牡丹籽油中包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目前我国种植和生产油用牡丹的地区不存在污染情况,符合无公害有机食品的要求。此外,牡丹籽油除了可以解决我国紧张的食用油供给情况,牡丹的其他部分,如花朵、叶等还可以制作医药、化妆等工业产品。《陕西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将在全省范围共77个县(市、区)重点发展油用牡丹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建油用牡丹示范园33333.33hm2,油用牡丹种植基地100000hm2。

根据调查,发展油用牡丹,能够有效改善我国食用油短缺的问题,其在生产中还可以带动企业、个体等经济的提升,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3中国安康地区油用牡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牡丹种植问题

虽然我国牡丹发展历史已经有2000年,但其主要集中在观赏价值的培养,因此对于牡丹籽的利用较少,主要是用来繁殖。而油用牡丹主要是以牡丹籽作为生产食用油的材料,以实现对牡丹籽的应用价值。

3.2产业发展模式问题

虽然我国注重发展油用牡丹,且多个省市已经建立了大面积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然而由于油用牡丹的发展较晚,其在生产经营方面与传统方式不同。传统经营牡丹主要以观赏和药用为主,而油用牡丹则需要以食用为主,因此需要根据油用牡丹的特点,构建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安康油用牡丹的发展。

3.3科研投入问题

由于我国油用牡丹还处在起步阶段,油用牡丹加工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加大对油用牡丹科研的投入,从而实现我国油用牡丹产业化的发展。虽然我国很多地区都加强油用牡丹的发展,但其产业化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缺乏,制约了牡丹籽油的发展。特别是安康市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4改善中国油用牡丹发展问题的对策

本文主要分析了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油用牡丹发展对策,以期促进该地区油用牡丹的发展。

4.1重视油用牡丹产业化发展

首先要让政府认识到油用牡丹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且在进行油用牡丹价值的推广方面,还需要注重其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等其它产业化的发展。油用牡丹浑身是宝,牡丹籽可以榨油,根皮可以做药材、花瓣可以做花茶,综合经济效益很高。如旬阳县吕河镇江森源牡丹产业园里,工人们会利用牡丹花瓣制作牡丹花茶。

4.2注重区域合作

根据油用牡丹的生长环境,我国很多省市都适合种植和发展油用牡丹,如陕西省安康市,应当对该地区进行产业化布局和区域合作。如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方式,让安康市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油用牡丹生产情况的研况等,从而促进该地区油用牡丹的发展。

4.3注重油用牡丹技术支撑

根据油用牡丹的特征及生产需求,制定出油用牡丹良种选育和品种改良方法。在进行油用牡丹的繁育和栽培时,需要全面研究种植时间、密度和管理措施等,从而促进油用牡丹的快速增产和种子高产。在进行油用牡丹的栽培时,要结合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机械设备。

4.4注重仓储和加工技术的建立

在进行油用牡丹的储存时,主要采用低温方式。在进行油用牡丹的加工过程中,需要保持其脂肪酸和甘油酯处于天然状态。安康市汉阴县可以通过可以参考茶籽油的经验,创建牡丹籽油品牌,并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从而实现该地区油用牡丹的发展。

4.5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

篇6

如果把上述经济社会问题从经济战略方面予以归纳,可以说,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战略举措和相关的一些经济战略,往往是针对当时显露的一些突出问题而提出的。这样一来,提出的某些经济战略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有些经济战略虽然很有针对性,但由于对经济的运行及其长远发展缺乏系统的分析,往往存在脚痛医脚、头痛治头的现象。二是有些经济战略虽然设想很好,但在实际中却很难执行,使存在的问题不但没能得到更好地解决,有的甚至进一步加深了。三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老问题依然非常突出,说明原有的经济战略仍然在执行。四是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突出问题。比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己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增大等。

上述存在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从整体的高度系统地分析中国经济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其需要调整的走向。我们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社会发展战略”向“新的科学的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

二、科学发展观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呢?这就要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谈起。

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发展一切将无从谈起。而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中,必须辩证地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贯彻科学发展观又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因此,只有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党执政兴国才有稳固根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有雄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

这样一来,科学发展观就成为了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战略的指导观。那它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经济战略调整又指明了什么样的方向呢?

一是科学发展观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显而易见的问题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对于这些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显然要坚持全面协调的原则。“单打一”可能在短期内有效,但在长期时间内不一定有效。例如,三次基本产业结构不够协调,长期存在农业相对滞后、工业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过低的状况。这是在片面工业化战略指导下出现的结果。如果认为解决服务业比重低的问题只要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即可,这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实际上,解决服务业比重过低的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需要对“三农”问题、工业问题和服务业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做出统筹安排——确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又如,解决个人收入过分悬殊问题,在中国也不是简单地通过收入再分配手段就能解决的问题,它与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这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实际上是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靠“单打一”也是行不通的,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可行的发展战略,做到统筹兼顾,方能得到切实解决;二是科学发展观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难矛盾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比如,解决提高增长质量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矛盾,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加以解决;三是科学发展观为应对国际挑战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例如,如何应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挑战,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就应当正确处理好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关系,以及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关系。总的来说,确立或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方能解决经济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战略问题。

总体上来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经济战略,就是要推动实施以人为本的经济战略、全面发展的经济战略、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

以人为本的中国经济战略,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不能要求过急。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不可能完全做到。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同时也要看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所以,应当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把以人为本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正确的经济战略要求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经济战略应该把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贯穿始终。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几个统筹兼顾既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全面发展经济战略的具体解释。协调发展的中国经济战略应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合力的一系列具体战略所组成,这些具体战略结合在一起,追求的是综合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上升。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要从主要注重物质资料的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从单纯追求数量扩张到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兼顾;从主要注重静态资源配置转到注重动态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经济战略的重大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中国又面向世界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经济战略的选择与调整本身就是理论创新。

篇7

    2007年 7月30日,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提出要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工具,增强信贷资源支持循环水平的效用。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助于提高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环境金融介绍

    (一)定义及发展趋势

    1997年,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目前,关于环境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多种观点:①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②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③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纵观上述观点,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的金融创新 ,研究用于环境保护用途的金融创新工具,因此应具备金融创新的范畴 ,明显的环保意图,并能提高循环经济水平等特征。这就与当前各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环保等政策不谋而合。可以预见,环境金融将成为 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笔者认为,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环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创新途径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柴达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并达到政府一企业 一银行多方共赢。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必要发展环境金融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

    循环经济包括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 ,分别定性为小、中、大循环。目前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围绕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 、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处于从企业清洁生产向生态工业园区过渡的阶段,即小循环向中循环过渡,这一阶段的显着特征是生态保护功能有待改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仍处于探索阶段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资源开发中的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坏环境和资源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水资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但万元 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9倍。三是减排防污压力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致使当地温度在以每 10年 0.44摄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发展环境金融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环保压力

    1、发展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宏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宏观上看,环境金融和循环经济的目标一致,二者均期望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发展环境金融正向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微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微观上看,企业提高清洁生产能力是缓解当前环保压力的保证。环境金融的关键是以环保为宗旨,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与使用,间接影响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的环保行为,激励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环保能力,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吸引信贷资源。

    3、环境金融参与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循环经济讲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为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在资源利丌]上“榨净”,最终政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绿色财政;企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效果更加突出,银行也能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收获更大的效益。

    (三)循环经济为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

    从循环经济“资源一产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来看循环经济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了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贷资金因环保因素所形成的风险,信贷资源的“洼地效应”强于传统经济模式,为银行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但是金融创新体制的弊端是发展环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为基层金融机构,末经上级授权 ,金融创新难以有效展开 ,并且基层银行机构创新研发人才欠缺,现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中难寻针对环保因素的会融创新产品。

    三、发展环境金融有助干促进试验区企业全面采取环保措施

    假设柴达木地 企业存在信贷资源争夺战,并由此产生博弈行为,柴达木地区从时间依次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绿色信贷”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博弈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 ,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与否,银行均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并且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成本,此时企业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环保措施,并且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第二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参与试点的企业以“符合同家环保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达到相关要求”为获得信贷支持的取胜条件,但环保投资见效慢,银行不愿向试点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银行仍然可以为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获得短期效益。最后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非环保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作用不充分。

    第三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但不能获得信贷支持。绿色信贷实施后,给予了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良好机遇。从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条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有意愿采取环保措施,因为同一链条上的企业都不希望因其中一个环节的断裂,而导致自身经营闲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不采取环保措施的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间,虽然不存在利害关系 ,但由于绿色信贷政策的硬性约束,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博弈结果是柴达木地区所有企业均采取环保措施,共享信贷资源,最终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水平上台阶。

    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环境金融产品设想

    目前罔内外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有碳金融、绿色抵押贷款、巨灾债券、生态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对设计适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的环境金融产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标交易是通过总量控制与配额指标交易,督促企业采取更清洁的生产技术,或者企业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通过发行收益与制定的巨灾损失相联结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包括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

    1、产品设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总量指标时,根据上年度排污总量,适当减少下一年度排放总量,并逐年递减。桐关部门根据每户企业的规模、清洁技术、排污情况,将排污总量指标公平、公开、科学地分配到每户企业,规定配额指标可在试验区范围内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银彳丁、银监局等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有关规定,监督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指标超额或不足的企业发放贷款。

    2、存在困难:(1)企业向银行虚报排放情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2)企业获得贷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导致全年排放超标。(3)配额指标交易双方虚报交易情况,为某方制造指标充裕或排放达标的假相。

    3、解决措施:(1)由政府相关部门(如环保局、发改委 、经贸委等)、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完善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实施方案》,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向银行机构通报指标交易情况、授信发生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排放情况需由政府相关部门认证;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相应的“信贷指导意见”并承担 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2)银/-i-~ll定与单位排放量相应的单位信贷资金规模,根据企业年度排放剩余指标计算最大信贷投放量,或根据企业使用配额指标的进度,按比例发放贷款 ,遇有违规行为,可暂停贷款发放。对于企业中长期贷款,银行可根据企业历史排放情况,保守估计贷款期的排放总量。(3)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将排放指标证券化,吸引社会资金介入。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债券

    1、产品设想:由金融机构发行,专门将资金用于向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金融债券,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单独发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将试验区全部或部分绿色环保企业集中打包,发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全额用于环保产业。

    2、存在困难 :(1)如何保证所募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环保产业。(2)如何保证债券融资的成功率。

    3、解决措施:(1)严格审核上市企业的环保资格,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企业或项 目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环保产业。(2)由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组建债券运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债券的上市、日常运作管理及所募资金的使用监管。(3)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绿色债券。(4) 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未上市股权投资基金 ),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末上市企业。

    (三 )柴达木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

篇8

木结构房屋已经被证明是最健康、安全、节能、环保且具有高效能的建筑。木结构房屋采用天然材料作为结构主体,配备的建材也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是理想的绿色居住空间。

1.2环保节能

木结构房屋的主要材料木材是绿色环保的生物质材料,而且在施工中选用的辅助材料和涂料也都符合环保标准。木结构房屋的建造过程与钢筋混凝土房屋建造过程相比,对水及空气的污染、能源的消耗、产生的温室效应,以及产生的固体废物等多项“生命周期分析”量化指标都低得多。

保温节能是木结构房屋最显着的特点,同等条件下木结构房屋的能耗最低。这是因为木材的细胞结构具有很多微小的空腔,这些空腔在改善了它天然热效率的同时也能阻挡热量散发,而且它阻挡热量散发的能力比钢材和混凝土要高数十倍,所以与木框架建筑相比,钢框架和混凝土框架的建筑需要使用更多的隔热材料才能达到同样的隔热效果。

1.3防水防潮

绝大多数经干燥处理的木材可以避免体积变化,而用于建造木结构房屋的这些木材的含水率已预先干燥至19%以下,它的防水性能可高于砖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0倍左右。

1.4抗风抗震

木结构房屋能抗风抗震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房屋由箱式六面体组成,结构稳定;二是房屋自身质量轻,地震时吸收的地震力也相对较小,同时,楼板与墙体构成的空间箱形结构可使构件之间相互作用,地震时即使整体稍微变形亦不会散架;三是木结构受力性能良好,对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其破坏过程是一个渐变的屈服过程,当房屋在地震中晃动时,木结构骨架仍然可以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1.5低导热性

轻型木结构房屋采用防火石膏板来阻断火焰与木结构的接触,可满足有关规范规定的耐火极限要求。木结构房屋遭遇火灾时,木质表面会形成炭灰层,其低导热性可有效阻止外部火焰向内部蔓延,从而保证整个结构体不受破坏。

1.6经久耐用

我国的大量古建筑均采用木结构,如故宫、祈年殿、承德避暑山庄、应县木塔等,历经三四百年仍保留完好。木结构房屋的理论寿命是300年,实际上使用150年的很普遍。在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使用后,木构件仍可以被用于新的建筑中,而这只需消耗很少的能源,或无需消耗能源。

2 现代木结构房屋的种类

木结构房屋从木材的采伐、加工成型到现场拼装,对环境影响极小,正确拼装后安全也有保障,最主要的优点还是其具有良好的保温节能效果。

2.1轻型木结构房屋

轻型木结构房屋是由小尺寸规格材、木基结构板材或石膏板制作的木骨架墙体、楼盖和屋盖系统构成的。构件之间的连接有钉连接、螺栓连接、齿板连接及粘接,其中以钉连接为主。木基结构板材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以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不能用普通胶合板材代替。房屋基础通常采用混凝土板式基础或条形基础,底层地板下宜设置高度不低于450mm的架空层,以便于地板下的通风和防止蚁害。护结构设有连续的气密层,可视气候条件的不同设置隔气层。同时,护结构的木骨架空腔内应填满松散的保温材料,采用刚性或半刚性成型材料固定在骨架或基层上。屋顶(面)保温材料可以铺设在水平天花板上或置于屋顶(面)的上方或下方。在内外墙体、楼盖以及屋盖骨架所形成的空间中可敷设电线电缆、上下水管、采暖通风管道等。门窗与其边框之间的缝隙应采用发泡聚氨酯及密封膏进行保温和气密处理。图1所示为轻型木结构房屋外形图。

2.2原木结构房屋

原木结构房屋是采用规格及形状统一的矩形实木和圆形实木或胶合木构件叠合制作而成的,是集承重体系与围护结构于一体的一种木结构建筑。木构件采用天然耐腐的木材,其用材一般不分等级,在构件用材的选择上,设计者常选用的是矩形木和圆形木两种。矩形木或圆形木结构主要通过其肩上的企口上下叠砌,端部的槽叉嵌合形成内护墙体,木构件之间加设麻布毡垫及特制橡胶条,以加强护结构的防水防风及保温隔热性能。房屋基础通常采用混凝土墩式基础、条形基础或底板基础。当采用墩式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底层地板下需设置高度不小于450mm的架空层。采用大尺寸构件的实木墙体适用于各种气候条件,采用小尺寸原木复合内保温的墙体可以节省房屋造价。在隔墙受温较高的一面,通常情况下需要设置隔气层。当墙体与门窗洞口之间使用的材质不同时,或墙体与屋面之间在施工的过程中都需要安装可滑动的盖缝条,从而调节胀缩。在外墙面可以采用涂刷防水剂的方法来作防潮保护,这样可以避免房屋的构建由于胀缩导致缝隙中有积水。图2所示为原木结构房屋外形图。

2.3普通木结构房屋

普通木结构房屋是采用统一规格的锯木为梁、多种规格的锯木为柱制件的承重木框结构建筑。构件之间采用齿连接、螺栓连接及钉连接等多种连接方式,并可采用钢连接件加强。房屋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底层地板下设架空层,架空层地面高于室外地坪50mm,同时铺设塑料薄膜防潮。外墙装修分为涂料和挂板两种。装修材料将承重木框架覆盖,形成中空的墙壁。墙壁外装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2012)中关于A级材料的要求。墙体、楼盖及屋盖结构中应填充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构件的燃烧性能、耐火极限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的有关规定。

3 现代木结构房屋的发展方向

篇9

关键词竞技体育队员选拔发展前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体育也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在中国我们经常能看见我国的运动健儿在世界的比赛上为国家争得荣誉,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也提升了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竞技体育也称之为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主要有几个特点:一、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二、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三、参加者必须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四、按照国际统一的比赛规则进行比赛。竞技体育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娱乐性,在队员进行比赛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一种娱乐的享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都拥有不一样的传统运动,其发展也由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定,当人们观赏竞技体育的同时也能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的体育水平。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主要发展依靠的是国家整体体育规划,未来中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主要建立在竞技体育本质上的,满足社会体育的需求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要更好的使竞技体育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在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上来看,首先得是制定正确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向,而且必须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以及挑战。

目前我国的运动员大多都是从小进入体校,然后通过不断地比赛训练,获得好的名次而升入省队,有机会代表省队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得好的名次,再选入国家队,这一条路是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最为现实的路,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的产生。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辛勤付出和教练员的细心指导,我国目前的体制就是要从小练起,运动的选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关,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后这名运动员能否达到预期的成绩水准,是否能是运动员达到自身的要求目标,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现在许多体校里的孩子都有一种思维,就是只要我以后拿了冠军,工作也就有了,名誉也就有了,教练的思想就是竞技体育只要求成绩,最后训练的成果全是按照成绩的好坏来进行判断,但是这种思想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已经逐渐的被淘汰,为什么呢?我们常常能在电视里看见某某世界冠军因找不到工作而沿街乞讨,或者某某世界冠军因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转而卖掉自己的金牌,这种现象的产生在我国绝对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产生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体制所造成的,当一个孩子应该在读小学,每天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时,体校的孩子每天就是训练,比赛,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有的也只是象征的一周上2节课,但是2节课的含金量能有多少呢?一名体校的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已经落后于广大的普通孩子了,然后当体校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可以转入高一级别队伍继续运动生涯,但是有些孩子却面临下队的残酷事实,当这些已经初中或者高中年龄的孩子面临退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还基本停留在小学阶段,完全没办法适应初中或者高中的生活,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他们面前。进入高级别队伍最后同样也是面临一个退役下队的时候,国家在对于运动员退役后会发放几万元的安置费,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个除了会体育运动技能而没有其他生活技能的人在这个社会是没有办法立足的,所以就会产生退役运动员无路可走的地步,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讽刺了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的成果,当金字塔尖的冠军风光的时候,他们身后却是一群群退役运动员找不到工作,没有生存技能的现实,虽然竞技体育是很残酷,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个竞技体育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会为以后的体育发展埋下很大的隐患。

我国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在若干年前一度忽视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了解体育运动能带给人们的好处,所以也愿意加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但是我国目前的群众体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体育健身人群的发展要求,这也是我国之前只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发展的后果,近几年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力度,大力修建了许多群众体育设施,给群众尽量创造比较舒适的运动场所,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地方,因为只有发展好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才能使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整体提高。

所以,根据以上的研究,我自己提出几点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建议:第一要转变唯金牌论的思想体制,竞技体育虽然是以成绩的好坏去判断训练的成果,但是我们现在应该更注重的是对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不仅是要在运动技能上达到高超的水平,在品德,道德,以及综合能力上同样要比较优秀,只有这样的运动员才是符合当今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二对青少年的培养以及运动的选材要科学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争取与学校进行体教结合模式的结合,使运动员在不影响自身学业的情况下也能更好的进行运动技术训练,这不仅能使运动员有更多的选择,为以后提供更多的出路,体教结合模式还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的更好发展,整体提升学校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第三加大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培训,使退役后的运动员能掌握生存的技能,为找到好的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开办退役运动员的交流班,使他们能更好的去融入到大社会中,为国家更好的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体育水平真正得以良好的发展。

篇10

1.1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柑橘苗木由实生繁殖得到的苗为实生苗。是由种子直接长成的苗木,其优点是种子来源丰富,方法简便,适于大量育苗。但实生繁殖得到的苗是实生苗(自根苗),由于种子遗传因子复杂,实生苗个体间性状不易保持一致。

1949年前后,我国柑橘的主栽品种是甜橙中的普通甜橙和宽皮柑橘中的红橘等。南丰蜜橘、早橘等只是零星分布。主要有四川的红橘,四川、广东的普通甜橙。浙江的早橘、江西的南丰蜜橘,广西的沙田柚等,栽培技术是传统的小农耕作。柑橘苗木生产都用实生(有的甚至是扦插)。鉴于生活水平低,柑橘果品的需求量也不大,因此,在此期的十多年间,柑橘产量增速不大,仅从21万吨增加到21万吨以上。

1.220世纪60―80年代

嫁接是将植物的枝或芽(接穗)接到另一植株(砧木)上使其结合形成新植物的一种无性繁殖方法,接穗能保持接穗品种的优良性状,并利用砧木的有利影响,达到早结果、增强抗性的目的。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柑橘苗木生产以露地嫁接繁殖为主。

嫁接苗的嫁接方法很多,依接穗利用的情况分:芽接、枝接;按嫁接位置和切口的形式分:切接、腹接和高接等;按嫁接时期主要分春、秋两季。嫁接苗砧穗结合部用塑料薄膜包扎代替涂蜡技术的发明,有力促进了嫁接苗生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随着新品种锦(锦橙)、夏(夏橙)、脐(脐橙)、血(血橙)、温(温州蜜柑)和崭獭⒔陡獭㈣值耐乒悖柑橘的主栽品种有红橘、崭獭⒔陡獭⒔醭取⒘橙、新会橙、脐橙的罗伯生脐橙和柚类的沙田柚等。1966年“”开始,只抓“革命”不促生产,直到1978年全国柑橘产量才38.3万吨,1980年产量达到71.3万吨。随着经济发展,市场需求也有所增加,曾一度出现柑橘供不应求的情况,一些新推出的品种,如血橙、脐橙要凭医生证明才有少量供应,全国柑橘市场供不应求。

1.320世纪至21世纪

我国脱毒容器柑橘苗的规模发展始于20世纪末,当时美国在重庆市忠县建立了美国施格兰公司,将美国的柑橘栽培技术和脱毒容器苗木培养方法、技术在中国试行、推广。

柑橘脱毒容器苗用的无毒芽,美国等国,用的无病毒母树的无毒芽(或无毒枝段)。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主要采取茎尖脱毒。获得无毒的芽。

茎尖脱毒使柑橘果树茎尖生长点大多不带病毒或病毒浓度很低,无病毒部分一般茎尖0.1~0.2毫米,通常多切取带有两个叶原基,进行组织培养。茎尖组织脱毒和热处理脱毒相结合,脱毒效果更好。具体方法是:将茎尖组织培养分化成丛状苗,将其继代培养苗放入37℃±1℃,恒温光照培养中热处理,再切取0.3~0.5毫米茎尖组织培养并进行病毒检测,柑橘碎叶病病毒则需先对感病植株进行热处理脱毒后,再剪取0.1~0.2毫米嫁接在无病毒幼嫩砧木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还用茎尖微芽嫁接。茎尖微芽嫁接是指在离体条件下,将茎尖分生组织(约0.14~0.18毫米)嫁接在无菌砧木上的一项技术。由于茎尖分生组织尚无维管束的分化,一般认为不带病毒,由此技术获得的植株可以脱除病毒,从而获得无病毒植株。具体操作是先将砧木种子进行表面消毒,然后接种在培养基上暗培养约2周作砧木。把实生苗从试管中取出,在无菌的条件下切去顶部,留下1.0~1.5厘米长的上胚轴,将子叶和腋芽除去,把根断至1.0~1.5厘米长。从田间或温室旺盛生长的成树上剪取数小段新梢,消毒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显微镜操作法取出仅带1~2个叶原基0.14~0.18毫米大小的茎尖作接穗,嫁接在预先准备好的砧木上。嫁接苗在滤纸桥液体培养基里培养,长出4片以上真叶的,可以移入土中。植株经病毒检测后用于建立无病毒原种圃。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由于新品种的不断推出,全国柑橘区划和全国106个柑橘商品基地县建设,主栽品种发生了大的变化:早熟温州蜜柑的宫川、兴津,特早熟温州蜜柑的大浦、日南1号等,崭痰奶田、新生系3号等,沙糖橘,南丰蜜橘,本地早,蕉柑优系,新引入的奥林达夏橙,纽荷尔脐橙等和从锦橙中选的北碚447锦橙、渝津橙等,以及柚类中的g溪蜜柚、沙田柚等成为主栽品种。

此时期,优新品种的推出、推广,促使我国柑橘生产发展迅猛:1980年全国柑橘产量71.3万吨,1983年达到129.6万吨,1985年达到180.8万吨,1990年达到485.5万吨,1991年达到633.3万吨,1997年达到1 010.2万吨。2000年柑橘产量降至878.3万吨。

由于柑橘产量的快速增加,以及柑橘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合理,年内11月、12月成熟的中熟品种集中应市,使柑橘出现了季节性卖难。

21世纪开始,柑橘的品种又有新的变化:在继续保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主栽品种外,又重点推广了橘类的沙糖橘及其优系、南丰蜜橘优系、本地早优系,推出了杂柑(橘与橙或橘与柚的杂交品种)天草、象山红、橘橙7号和晚熟的不知火、清见、春见、默科特等,晚熟脐橙的伦晚、鲍威尔、斑菲尔和奉晚等脐橙,血橙的塔罗科血橙和塔罗科新系血橙等;柚类的g溪蜜柚和从中选出的红肉蜜柚。

此时期,有了柑橘优新品种的坚实基础,全国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全国柑橘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开始实施,推动了柑橘良种的优化布局和柑橘产量、品质的提升。全国柑橘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提出着力建设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浙南―闽西―粤东、鄂西―湘西和特色柑橘基地(南丰蜜橘基地、岭南晚熟宽皮柑橘基地、云南特早熟柑橘基地、丹江口区北缘柑橘基地和云南、四川柠檬基地)等5个优势区。此外,以重庆为主的柑橘产区提出了重点发展柑橘加工业和晚熟柑橘,对改变我国柑橘中熟品种过多、晚熟品种过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柑橘优良品种的推出、推广、良种的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柑橘早中晚熟比例的调优等对策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我国柑橘生产的持续发展。2001年,我国柑橘产量达到1 160.7万吨,2005年达1 591.9万吨,2007年达2 058.3万吨,2009年达2 521.1万吨,2012年达3 167.8万吨,2014年柑橘产量达到3 492.3万吨。

2脱毒容器苗发展前景

2.1脱毒容器苗的优势

我国栽培柑橘老旧品种,大多带病毒,主要是裂皮病病毒和柑橘碎叶病病毒。脱毒容器苗优势:一是与非脱毒容器苗相比,寿命和产量至少高出30%;二是脱毒容苗根系发达,须根多,按照要求种植,成活率高,几乎百分之百;三是脱毒容器苗种植后,无缓苗期。种后即活,苗木不会发黄;四是不像露地苗那样,只能在春、秋两季可以种植,一年四季均可种。五是砧木用的是乔化砧,如美国引进的甜橙――用乔化砧卡里佐枳橙,用乔化砧的树体高大,后期产量高。又可稀植,适于果园机械化。

2.2脱毒容器苗的劣势

(1)鉴于我国目前运输比较后进,物流业刚刚起步,运载脱毒容器苗,二十米长度的运输车只能装容器苗2万株,而露地嫁接苗可装20万株,相应增加了苗木的成本。

(2)种植脱毒容器苗时,要求清除周围带病毒的老旧柑橘树,任务非常艰巨,如清不干净带毒苗,新栽无病毒的树会重新感染病毒。

(3)无病毒采穗树,一般可采3年。多年使用,影响脱毒效果。

(4)为了防止虫传病毒,一般采穗母树种植在网室之中,有时网室出现破漏未及时修理,昆虫一旦进入,影响脱毒效果。

(5)我国柑橘脱毒容器苗的培育,国家以重庆市为重点,在21世纪初,重庆市有8个育苗单位,每年培育脱毒柑橘容器苗1亿株以上;而在其他柑橘主产省的浙江、江西、四川、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培育很少。非主产省、市、区更少。

3脱毒容器苗的应用的前景

篇11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是增强区域综合发展竞争力的保障和举措,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和长远基础。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发展起步晚,后发优势发挥不理想,经济发展无法摆脱脆弱乏力的困局。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欠发达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争取到了较多的国债和补助资金及外部资金投入到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和经济建设中,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增强发展后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先天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环境比较差,如果没有项目经济有效管理,即使有重大项目的支撑,也很难实现有效投资,产生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本文试以泰顺县为例谈谈欠发达地区的有效投资和项目经济的发展问题。

一、“十一五”以来泰顺县项目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泰顺县地处浙江南部,隶属温州市,与福建省接界,属于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十一五”以来,泰顺县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力度,采取了“项目建设年”、领导包项目制等项目推进措施,项目建设取得了有效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安排的6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4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占71.2%,“十一五”时期,全县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9亿元,投资率达48.6%左右。产业园区、交通、电力、水利、城建等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了新的台阶。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有力的拉动下,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同时,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温州(泰顺)抽水蓄能电站、交溪流域水资源开发等项目前期的推进,为“十二五”的项目建设预留了较大的可操作余地。

虽然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从浙江全省角度来讲,从横向来比,投资率并不算高。“十一五”期间,全省的投资率达到45.44%,而整个温州地区只有33%,投资明显不足,泰顺在温州地区是矮个子里拔高。在全省6个重点欠发达县中,泰顺只比同属温州地区的邻县文成略高,其他4个县都在56%以上,其中丽水地区的景宁县更是达到了63.8%。总的来讲,“十一五”期间,泰顺县在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值得关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六个不适应”。

1)投资增长速度不适应拉动经济增长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2.6%,相比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7%,特别是2008年以来,因58省道改建工程竣工,缺少其他重大项目支撑,同时由于用地制约,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制约发展空间拓展等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放缓,2009年仅增长2.6%,2010年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率也从2006年的51.7%,下降至2010年的42.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下降。

2)建设项目规模不适应支撑投资增长要求。“十一五”期间该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规模普遍较小,难以满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些重大项目又一时难以开工;而作为当地税收和投资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业,在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展步伐放缓,项目规模小,建设期短,投资的持续性难以保障,投资增长没有大项目的支撑。

3)土地要素不适应投资增长要求。一是土地审批难。该县土地农保率高,由于农保地调整的审批周期长、手续多,严重影响项目前期推进和项目落地。二是用地计划与项目计划不协调。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早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倒置,给投资增长带来了众多的矛盾。同时,用地计划与项目计划不协调,又造成有限用地指标的使用效率降低,一方面是项目用地紧缺,另一方面是数以千亩的用地指标供不出去。三是政策处理难。重点项目建设涉及大量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问题。由于政策处理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滞后以及各种利益因素的驱动,在涉及征地价格、补偿标准、安置地块等涉及被征地农民利益的问题时,与农民期望值难以平衡,造成政策处理步履维艰,已成为制约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

4)项目前期不适应投资增长要求。长期以来,该县投资项目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县领导的灵感、发改局的谋划、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省两级政策推动的项目,部门谋划的全局性项目不多,在编制年度投资计划时就无法考虑项目成熟度,难以保证投资计划的全面完成,因此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便成为必然。

5)建设机制不适应投资增长要求。项目建设涉及规划建设、国土、房管、行政审批等多个部门、环节。在现有的项目建设行政管理体制下,部门职权分割、交错,项目的通关之路迂回曲折。由于缺少统一的综合协调机构,各相关部门的条规重重,互为前置,项目很难顺产,影响建设进度。

6)投资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投资总额74.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投资两项占总额的54.8%,产业投资的份额还不到三分之一,产业投资上不去,经济支柱就难以形成。

二、“十二五”欠发达地区项目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十二五”期间是欠发达地区迎头赶上,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重重压力,例如泰顺县就面临着以下四个“双重压力”:

一是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压力。欠发达地区经济规模小,基础薄弱,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做大经济总量是首要任务,但在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存量调整提质的任务同样重要,两者不可偏废。

二是加快发展步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欠发达地区普遍地处偏僻、生态良好,例如泰顺就地处“生态屏障”地区。在这些地区,一方面群众要求加快发展的呼声很高,另一方面在执行产业政策、环保要求方面约束更严,自身发展所需的环境容量相对更小。

三是财政实力薄弱与民生保障加强的双重压力。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重大项目相继实施,地方资金配套压力加大。民生改善任务与发达地区基本同步,并不能因经济实力弱而降低要求,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匹配,“小财政、大民生”矛盾突出。

四是发展理念、机制创新不够与外力扶持不足的双重压力。欠发达地区从自身看,还存在一些与加快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理念观念和体制机制,某种程度上说,欠发达地区的“欠”,突出表现在思想上的“欠解放”。在外力扶持方面,扶持政策不够有力、方式比较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现有扶持政策以“输血型”、“补助型”、“救济型”扶持为主,在生态资源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等“造血型”扶持上突破不大。

而在具体项目上,还受以下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二是未列入上级规划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的不断完善,一些重大项目若未列入国家级和省级规划盘子,就不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三是区域位置的影响。例如泰顺地处浙闽交界,跨省际的纠纷调处、交界资源合作开发等涉及到跨县区甚至跨省问题,凭一个县的自身能力通常是无法解决的。

四是要素资源的影响。土地资源紧缺是欠发达地区在新一轮的建设发展中碰到的首要难题和最大的“瓶颈”制约。例如2011年,泰顺县项目建设用地约需4000亩,但用地指标仅818亩(年度指标342亩,省特扶政策300亩,下山移民176亩),缺口3000多亩;2020年之前,泰顺县项目建设用地每年至少需要1300亩,但每年建设用地只有800亩左右,缺口很大。同时银根紧缩,信贷难度加大,部分项目建设资金难以落实,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建设的推进进程。

三、更好地推进欠发达地区项目投资建设的几点建议

像泰顺这样的欠发达山区县,消费推动有限、出口微弱,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保持一个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既是欠发达地区落后现实的迫切要求,更是解决前进中诸多困难问题的必然选择;坚持项目经济发展,既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更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和生态富民、崛起跨越的基础,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欠发达地区要把项目作为投资的载体、经济增长的前提、改善基础设施的保证和优势资源转换的条件,要把项目经济发展作为地方发展的核心,乃至政府工作的中心。经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欠发达地区要想在项目投资建设上取得预定目标,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加强:

1)精心策划项目。首先是编制项目规划。做好项目的筛选与储备、建立项目库,不断更新,明确骨干项目。其次是研究项目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捕捉和掌握项目信息,搜集市场资本流动变化情况,将政策信息、投资信息转化为项目信息。其三是做深项目前期。在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综合评估和策划上要做深做细,要超前研究,舍得投入,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做好包括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及相关的前置审批条件(主要包括规划选址、用地批复、环评、水保等)的前期工作。

2)着力用地保障。土地是稀缺资源,除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应该根据土地资源管理法则,用足用好土地法则政策与挖掘土地可用资源相结合,综合解决项目建设用地制约困难。一是对接国家对基础性项目用地的保障倾斜政策,做好项目的申报。二是用好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特扶的用地指标。三是争取国家年度用地计划调剂指标。四是积极包装申报省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计划,争取省级以上政府用地计划统筹倾斜。五是实施好山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规划,向山坡地要资源。六是推进农村民房改造集聚建设,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增加指标。七是做好转而未供土地清理和闲置土地盘活工作,增加项目建设用地资源。八是适时申请农保率合理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九是支持企业的零土地技改,减轻项目投资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压力。

3)创新融资方式。一是编制合理而明确的政府项目投资计划,使项目资金来源明确而有保障。二是要认真研究政府综合财力计划方案,地方可用财力的建设投资安排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方案,使政府项目投资有明确的资金保障。三是把握政策导向,积极申报项目,使项目纳入上级政府投资计划,争取上级政府对县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四是整合上级扶持本地区的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发挥扶持资金的要素集聚效应。五是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合理有效地做好土地、资产等市场化运营。六是科学搭建融资平台和债券等金融工具,拓展融资空间。七是推进招商选商,政府财政资金坚决推出生产性和竞争性领域,将项目推向市场,进行招商投资,对支柱性基础设施项目,也可以创新方式,采取BOT、BOOT、BOO、BTO等机制引进县外资金投资本地项目。八是鼓励在外泰顺人回归投资,尤其允许在外泰顺人携手融合民间资金投资项目建设。

4)强化投资机制。一是科学决策机制。要按项目经济规律、项目可行性研究决定项目的选择,正确处理项目技术决策与行政决策关系,建立项目评估审议制度,什么项目、在什么时候建设、采取什么方式投资要遵循科学评估、科学程序进行决策。二是联合推进机制。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可研到设计到开工、从规划到布局到落地,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才能保证项目推进的高效率。三是责任落实机制。一方面是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等相关管理基本责任等相关项目管理基本责任制,保证项目工程建设的规范化;另一方面是认真落实项目前期、项目审批、项目管理、项目服务的行政部门履职责任制,保证项目建设的管理服务职能职责到位。四是项目绩效激励机制。将项目经济责任目标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目标管理,激励项目责任单位能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合力,推进项目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州蓝皮书.2012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1年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分析.2012.

篇12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体系中最活跃的企业类型,我国的企业结构在数量上从来就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占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融资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局部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它和目前我们国家金融发展的程度有关,由于我们目前还没法推出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品种。在欧美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私募股权是新兴企业、未上市的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困难的企业,以及寻求并购资金支持的上市公司的重要资金来源。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也曾提出,中国应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融资, 已成为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融资方式。在我国,能在场内市场挂牌交易的只能是少数成熟的大企业,97%以上的企业都不能够在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一般的中小企业对于中国证券法规定的企业上市的门槛要求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当务之急是发展场外交易的场地和其他的合法交易场地,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一、私募股权基金概述

私募股权投资,即Private Equity(简称“PE”),从投资方式角度看,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既可以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也可以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向有风险辨别和承受能力的机构或个人募集资金。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是指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并投资于私募股权的基金;而广义的私募股权基金包括创业投资、兼并收购、成长基金、房地产、基础设施基金、上市后私募增发投资等。

从金融市场功能的角度来看,私募股权市场具有传统金融市场融资、风险管理、发现价格和提供流动性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融资功能的角度看,私募股权市场为创业企业、中等规模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以及寻求收购的公司等各种类型的融资市场主体提供融资需求。从转移和分散风险的角度看,私募股权市场的投资者通过专业的中介机构即私募股权基金,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分析、筛选、评估并应用多种金融创新工具以降低其风险,实现私募股权市场内部风险转移和分散的目的。通过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运作模式,不仅实现了对那些流动性差的非上市公司的债券、股权等经营控制权进行定价的可能性,使得企业的产权定价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而且从提供流动性,以及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通过私募股权基金进行的募资、投资和撤资等一系列运作流程,不仅可以实现投资者的资金流动,为其提供丰富的投资渠道,而且也为融资方的产权提供了流动性,使得市场中的供需双方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交易愿望,从而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

二、私募股权基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从科研开发到生产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后,才能体现出效益。而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资金的投入十分重要。一个企业的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我们对20个城市大中型企业投资金额和技术创新作简单的回归分析,以第三次工业普查(1995年)的部分数据为样本,可以得到判定系数为0.758685,显示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费用支出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增加研发费用的投入有利于企业创新。中小企业要实现创新,需要良好的融资平台的支持,而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而言,一是向银行借贷或发行债券借贷,二是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但由于中小企业的资信水平较低,在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以及回收流动性过剩的举措的影响下,利率升高加大了其融资成本,加之银行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是雪上加霜。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2006年,中小型企业中因资金不足而被迫中止创新活动的占到了63.2%。(见下表)因此,摆脱银行的单纯依赖,寻找新的成长助推器成为中小企业的强烈需求。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三、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建议

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发展还相对滞后,对于众多希望突破融资瓶颈的中小企业而言,私募股权基金仍然显得可望不可及。因此,在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私募股权基金开拓创新的同时,相关政策和运行机制也必须进一步完善,将私募股权基金纳入到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中去。

1.政策环境继续优化

随着《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的修订,私募股权基金的建立已经有了法律依据,对于私募股权基金采取的公司制、契约型、有限合伙制的具体组织形式,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部门及其具体职能的划分,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退出, 投资者风险承担能力的具体要求,以及各相关方之间的责任义务等具体实施细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并结合具体实践逐步发展。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应把发展私募股权融资产业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计划,避免双重征税以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为私募股权基金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体系,克服中国经济活动中惯有的立法滞后而造成的种种不良后够的弊病,确保私募股权基金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投资公司股权多元化

目前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的外资比重较大,据清科集团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私募股权基金中本土募集资金在数量上是外资募集资金的不到三分之一,金额上仅约为八分之一。私募股权基金盈利率相当高,应大力发展本土基金,令更多的本土投资者分享我国企业创新和成长中形成的利益。

投资于我国企业的私募股权基金中除外资控股的,主要是国有投资公司,如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和深证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这样的公司应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倾向于依据产业政策等国家计划选择投资项目,同时,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到了政府那里。这样政府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超过了政府侧重于宏观上的调控,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督促信息及时有效纰漏的职责范围。要做到私募股权基金的市场化,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公司的股权的方式。在“北京国际金融论坛2007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除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投资私募基金外,也应该允许银行在审慎管理的原则下投资私募基金,另外也可以通过政府出资,私人经营的方式。二者都能使私募股权基金成为一个微观市场主体,对各个投资项目进行公平地评价与选择。充分发挥微观市场主体的选择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私募股权基金对企业和项目的选择作用,进而巩固其推动企业传新发展的积极作用。

3.资金退出渠道多元化,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退出是私募股权基金实现收益的关键环节,因此多元化的退出机制应该是个方向,没有退出机制它就赚不了钱,也就没有投资的热情。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回报方式主要有三种,包括公开发行上市、售出或购并、公司资本结构重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于企业,目的并不在于取得企业控股权,而是通过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后,获利退出,继续寻找下一个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投资。因此,只有私募股权基金退出企业的渠道通畅,才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私募股权基金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国外的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柜台交易、产权交易、并购市场、资产证券化和内部市场等组成的互相补充衔接的多层次的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这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了多样化的退出渠道, 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目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还在建设中,中小创业板市场推出正在积极筹备中,尚未建成一个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上市门槛高,产权交易不活跃,这些因素阻碍了私募股权基金的流动性,进而阻碍了其发展。

因此,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我国应尽快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2004年1月,国务院在《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应于美国的纽约证券市场、纳斯达克市场、电子公告牌市场和粉单市场,我国可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柜台交易、产权交易市场。多层次,相互衔接的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建成会为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培养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与国外相比,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时间还不长,目前投资于我国企业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还占较大比例,无论从是本土投资者获益更多还是从产业股权安全稳定的角度考虑,都有大力发展本土私募股权基金的迫切需要。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成功经营需要相关投资知识功底非常扎实的专业人士。如对企业项目的评估,对企业资产负债现金流分析等,如果缺乏专业知识而盲目投资,很可能反而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投资收益,应规范投资者和资金管理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制定行业标准,约束资金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同时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提高其准入门槛,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另外相应监督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投资理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考核监督,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在当前我们较缺乏相关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资方式学习境外管理人的技术,培育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同时逐步形成职业基金管理人市场,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综上所述,私募股权基金不仅推动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而且有利于中小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使中国众多的非上市公司与国际资本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过剩流动性,促进资金更合理化流转,对加快建设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晓灵: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金融,2007年(11)

[2]张合金 徐子尧:私募股权融资:融资方式的创新.财会月刊(综合),2007(2)

[3]王 巍:迎接私募股权基金的时代中国金融,2007(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