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考点归纳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历史考点归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历史考点归纳

篇1

关键词 “快餐式”教学;能力培养

快餐式生活已成为当下流行的、时尚的生活方式,因为它的方便、省时、速成等特点颇受大众的欢迎。目前更是进入了疯狂时期,冲击和影响了许多传统文化。如在阅读领域:作文速成读本到处都是;中外名著速读、经典浓缩版琳琅满架,令人目不暇接。在教育领域:各种短期速成班、培训班充斥大街小巷。目前这种快餐教学也已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原来以实践、感悟、探究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被大容量、快节奏、花样新的快餐式教学所取代。初中历史教学更是深受其害。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断代史”教材的选用,不易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采用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按主题来选材,即把能反映同一历史主题的课程放在一个单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知识容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只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学生学习完初中历史,对基本的朝代知识都不了解,何谈历史素养?在一些人看来,课本的变大、变厚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是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死记历史史实(南京市的开卷考试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服务。现在这种主题式的教材史实叙述不详细,人物描写不丰满,学生根本没有阅读兴趣。学生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历史知识,不易构成知识体系,也无从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这样的教材让初中历史老师往往只抓“点”而不顾“线”,既然只抓“点”,就可以速成教学。于是有些历史老师上课只是简单、机械的勾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的后果是高中历史教学非常困难,因为缺少了初中历史通史学习的基础。

二、各种应试“宝典”的出现,放弃历史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的历史中考每年都会根据《课程标准》出台“考查内容与要求”,并要求老师对“考查内容与要求”进行再解读。于是我们一线的科任老师就据此编制各种应试“宝典”,然后让学生脱离书本,死记考点,反复练习。南京市初中历史教研员王兵老师就非常反感这一做法。他认为这样一来,一个个活的历史知识就成了脱离历史背景与史实的死考点。学生死记考点,谈何历史素养与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存在勾画考点式教学,尤其是初三的一轮复习。一节课20分钟老师就可以讲完,完全忽视了知识点过程的教学,完全丢掉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只能记住一个个知识点,却不能加以应用。因为他们不知道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近几年,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越来越活,以材料形式出现的题目越来越多,而我们师生却感到越来越难。这既反映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表明出卷者想把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目光引向课本,回归史实,注重能力。显然,这种速记考点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中考模式的制约,挤压历史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目前许多地方中考内容为初中教学的六本书。考查内容广,使得初三的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大多数学校第一学期要上完全部世界史的内容,而下学期要进行六本书的复习。而历史每周只有两节课,这就逼得一些老师不得不用一节课时间上两节课内容。这样的历史教学真可谓是“快餐式”,老师只讲“重要的”,学生只要掌握“必须的”。在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阅读历史史料的时间,也失去了历史阅读的空间,最终失去的是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课件,粗粝化教学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因为它的形式新颖、材料丰富、课堂效率高而广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班班有多媒体,这确实给我们的教与学带来了方便。于是,现在不少老师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离开它课就不会上了。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有许多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方法或手段,不是教学目的。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舍本逐末,不去看是否适合内容而一味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是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就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教师对多媒体形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文本内容的深思。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有些老师从网上下一些课件直接拿到班上去上,这不仅没让课件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反而受制于教学环节。虽然教学节奏变快了,教学容量变大了,但教学效果却变差了。

总的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快餐式”教学在前几年还是大有市场的。在短期内,也确实提高了一点均分。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随着2011版课标的落实,这种重结果、轻过程、死灌硬扣的“快餐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这种机械、僵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他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快餐式教学实现不了这一目的,它犹如一份方便面一样,在盲目追求了色香味的外在因素后,恰恰丢弃了营养价值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了。我们千万不能只关注成绩和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这样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之下,尤其是新课改的深入,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之下,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微课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逐步提升教学效率。

一、微课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的微课是指在教学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针对性、高质量的讲解,并将这些讲解的内容录制成音频或者视频的过程。在教育领域,微课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的特点在于讲授内容的碎片化,因此,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题型的讲解、考点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学经验的展示,等等;除此以外,微课的教学内容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是遵循着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而产生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移动式学习的出现以及发展,同时,微课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微课也是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微课的出现以及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这一模式是大势所趋,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引导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记忆以及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教学的优势,并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挖掘相关的微课资料,科学合理地划分微课的类型,通过在线微课信息,建立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视频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进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积极开展自主预习活动。但是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注重微课内容的选取,确保所选取的内容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二)课堂引导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倡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此外,若一个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拆分为若干个微视频,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向其他小组讲解知识点,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例如,在讲解《》这一章节之时,教师可以在微视频当中向学生提问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以及的打算等,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发生的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后引导

每一个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也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养成,微课堂教学通过微课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课的暂停与播放按钮,反复地观看教学视频,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更多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改变现状,而微课的出现及应用,能够贯穿课程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三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阮长红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长沟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95.

篇3

一、师生应辨清各种问题的“问法”

在一些历史试题中,有些试题的问法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如,“认识”“启示”“感想”“看法”“影响”“作用”“意义”等等,而同学在答卷时,往往弄不清该如何回答。我通过词典以及网上查阅、比较和结合历史学科整理,发现有些问法彼此之间是有区别的,如“认识”和“启示”,但有些问法之间是有联系的,如“影响”“意义”“作用”的意思相近。

二、学生没有注意题干的要求。容易导致答题错误

1.“据材料”

很多材料解析题或者探究题的要求是“依据”材料,或者是“据”材料来回答问题,而有些同学在做此类题时,分析到了此题考查的是考点,就直接翻到资料相关的地方进行答卷(抄),但没有注意到,回答此类问题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回答,也就是说,你回答的,必须是材料中含有的内容,没含有的内容,你就没有必要回答。同时,资料中有的内容,而在材料中有时并不含有,也就是说,你照着资料来抄,可能含有答题必须的答案,但可能会抄多。

2.“不”

在选择题的问法当中,多数是问“正确的是”或者直接问“是……”也就是说,所问的是肯定的内容是哪一个,但是,有时也会问“不是……”或者“错误的是……”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此类问题的问法是反其道而行,往往答成了肯定的问法,结果应该得分而没有得分。

3.“选做”

有一些材料解析题或探究题,有时让你选做一小题,如果两个都答,会以第一小题计分。有的同学没有注意这一要求,而是将两道小题都答了。如果第一小题答对,那损失倒不大,但是如果第一小题答错了,而第二小题又答对了,按照试卷规定,会不得分,那损失就大了。

三、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1.如何捕捉材料解析题的信息点

作为材料解析题,我们首先要分析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哪部分相关考点,如何来分析呢?我认为,首先是通过材料内容的关键词语、主要内容来分析判断考查哪一方面的考点或哪一主题;其次是通过材料的“出处”来分析材料要考查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或哪一主题;三是综合整个材料内容来分析考查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或哪一主题。

2.“归纳”

在试题当中,有时会问到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的某一历史的发展,或者问到某一主题在世界当中的发展,也就是关于“纵向”和“横向”的问题了,这时,我们就要善于归纳。这类问题,学生在答卷中往往容易失分。因为,在历史教材中,从总体上来说,是按照时间线索纵向安排的,但在世界史当中,总体是按照纵向来安排,可在局部是按横向来安排的。所以,我们在复习当中应该注意,“纵向”的应该注意“横向”的复习,“横向”的应该注意“纵向”的复习。其实,“横向”的也就是我们复习过程当中提到的“主题”,纵向的是我们复习过程中提到的“发展”。

3.“观点”

很多历史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不变的历史观点,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等等,那么,我们在解题时,如果让你评价、认识某一历史问题,那就要记住不能少了这些正确的历史观点。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还很多,如分值的多少和答案内容的多少、题的序号与防止漏题等。我们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认真总结,并落实于实际的教学当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成绩才会大幅度提高,获得优异的成绩。

四、在历史中考的复习中。应培养学生应对开卷考试的能力

开卷并不意味着就是照书抄,而要体现对知识的应用和整合能力。那么,开卷考试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政史合卷,考试时间是100分钟,试卷总分值是100分,如果每一道题都要查阅资料,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比如建房,不备好砖瓦等材料,在建房时,一会儿缺这,一会儿缺那,何时才能把房子建起来?所以说,在复习过程中,对于知识,要有一定的识记量,且要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这样一来,并不一定每一道题都要查阅,能肯定的题可以直接解答,没有必要查阅,这样可以节省一些考试时间。

2.必须有一定的资料整合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38-02

初中历史复习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我们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取得中考的好成绩,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这也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历史试题已开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寻求适当的教学和复习方法策略尤为重要。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分专题训练,还要落实到每个知识点,通过纵横联系,点线面体结合,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交叉网。我认为寻求适当的复习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依据新课标,合理计划安排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明确的复习计划,确定复习的内容及所用时间。由于初三学生既要学习世界历史部分,还要对初一、初二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总的复习,所以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详细可行的复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的复习计划:初三上半学期完成九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内容的学习,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初三下半学期开学后,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之后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复习中国古代史,再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最后进行综合训练,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二、具体落实计划,注重阶段小结

历史教学的效果直接体现在复习资料的运用上。首先,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实用的复习资料不仅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还能起到指向标的作用,提高复习效率。其次,合理使用复习资料。由于历史课时的限制,想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必须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把握中考动向,精讲精练。我校在复习过程中以《中考零距离》为主要复习资料,在复习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复习模式:第一步,使学生明确本单元或本专题的课标要求,并结合考情分析,让学生画出需要重点记忆的中考考点,做到重、难点突出。第二步,限时记忆考点聚焦中的内容,重点记忆第一步中所画的重要考点,巩固基础知识。第三步,引领理解重点、难点,透析部分典型题目,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四步,结合中考连线,学会解析问题,巩固中考考点。第五步,做中考试题,模拟中考现场,冲刺中考。

三、注意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人的性格跟其特有的气质特点相一致,不同性格的人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所以在教学中也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在这方面我也有过过错与教训,例如刚毕业的一个学生叫赵书源,刚开始接触时觉得这个学生文质彬彬,很有一股书生气,像是一个好学生。有一次我却见到了这个学生难缠和倔强的一面,在课堂上跟老师僵持起来。我分析了老师的做法与想法,也分析了赵书源的思维逻辑,感觉到了他的这种思维方式跟他的性格特征的关系。一直到做操时,我记得我还在和他推心置腹地沟通。过后我反思了很长时间,这个学生在气质类型方面属于抑制型,学习能力属于中下等。他敏感、内向、孤僻,但是自尊心却很强,他初三一年,我经常看到他很晚才从社会上的某个补习班下课,上课从没有纪律问题,但是成绩却一直没有明显进步。我的失误在于忽略了他的个性、能力水平。亨利.海涅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注意因生施教。

篇5

所谓“目标导读法”,就是“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以目标学习法、教师导读法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支撑,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目标为主线,以体验为主干的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过手、能力生成和情感升华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生个性化的三维历史体系”的学习方法。

“目标导读法”的提出,是基于三个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1.目标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给学生以恰当的目标和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都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因此,课前展示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堂预习的针对性、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和反映目标在学习中的引领性。2.教师导读法。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案设计者、问题预设者、合作探究者、评价激励者、氛围营造者等角色。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有效引导,事半功倍。3.建构主义学习观。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共性化要求)通过导读(知识过手、能力生成、情感升华的桥梁)建立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三维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多年历史教学经验,下面以川教版《》为例,具体谈谈“目标导读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一课。本课编写逻辑思路明确,内容不多,难度不大,有利于开展目标导读。

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易接受新知识,虽知识面不广,但个性突出,对预定的学习目标有很强的期待感,对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初中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主动性,自学意识有待增强,自学能力有待提高。针对初中生的学习优势和现有劣势,从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年龄特点出发,既然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悬疑的事物或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我就“因材施教”,采用目标导读法作为设计的主线,给出导读目标,引导学生参与独立预习、看图分析、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构建历史三维体系。

一、直观演示,导入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前,我首先播放《》电影片段,其次让学生观察历史图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清王朝当时“内忧外患”的境况,由此提出“不改变这种现状行吗”的问题,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展示目标,初识体系

莉莱说得好:“赢得好射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明确学习目标,能够加强预习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导读目标”,让学生根据提示独立预习、勾画设问。

三、合作竞争,初建体系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我设计了4个步骤:抽生交流汇报,反馈预习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思考救国方案;归纳表格要点,掌握洋务举措;开展课堂辩论,学会评价事件。重点安排了三次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思考救国方案(假如你是当时清政府官员或爱国人士,你会想到什么办法改变中国“内忧外患”的现状);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表格归纳等形式掌握本课第一个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辩论形式学会全面评价事件的方法,既掌握了第二个重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在讨论交流中可能会跑题、偏题甚至离题万里的现象,但教师都要注意给予积极评价,肯定学生敢于发言的勇气,树立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信心。同时,本课是中考考点,教师务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做好笔记,让学生初建历史三维体系。

四、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一般老师都习惯于自己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但这样不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在教学中,都是让学生(3-4名)自我小结,如“学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悟,有什么启发?”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三维体系才能有效构建。

五、课堂练习,巩固体系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练习,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体系。我设计了4个练习题,前2个题重在突出的进步性,后2个题重在强调的局限性。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体系。

六、课堂延伸,完善体系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之一,是不够全面和完善的。教师还应对照板书设计,再次进行课堂总结,促进学生完善体系。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资源(上网浏览、借阅史志、阅读教材、撰写论文、思想教育等形式)实现知识延伸、能力外显、情感升华,从而完善历史三维体系的长度、宽度、深度和高度。

七、板书设计,强化体系

板书是知识体系的框架,是师生互动的成果。我在板书设计中,一般用红色粉笔先写出导读目标,再用白色粉笔写出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讨论辩论和教师引导、点拨后形成的知识体系。规范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强化三维体系。

只有牢牢把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核心,即“以学生现状为基、以学生活动为主、以构建体系为重”,才能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导读建体系”的佳效。

篇6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省市在中考历史考试中采用开卷形式,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历史开卷考试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例如,开卷考试简单了,不用记历史知识了,有历史书抄能考不好吗?凡此种种。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导致历史成绩普遍不理想。笔者结合近年来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就如何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提出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存在的问题

1.开卷考试简单。一提到开卷考试, 一些同学就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开卷考试的命题中适当引入了开放性试题,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

2.开卷考试不用记忆历史知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一些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记忆的想法。殊不知开卷考试只是开放了课本及相关资料,时间却是封闭的、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处理好翻书与答题的关系,将导致考试作答时因将主要精力用于翻书,使书写时间不够而意外失分的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因翻书导致时间十分紧张,试题答不完,或者仓促完成试题,成绩自然不高。

3.多带复习资料。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即使能找到,感觉也像“大海捞针”。或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的类似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搁时间。

4.重笔记轻理解。学生课堂学习就是记笔记、记答案,把笔记和答案及相关资料不厌其烦、密密麻麻地全部抄在教材的空白处,做到“有备无患”,相反对教师的讲解重视不够。

5.盲目抄书。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这样在考试时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导致失分。

6.只注重课本,不关心时事。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注重结合重大时事和热点,突出时代性。这类试题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由于初三学生学习紧张,因此对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少,在这种类型题目上很难取得高分。

二、相应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对开卷考试要有正确的认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主要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同时,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命题理念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考查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

2.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把握中考方向。《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是制订《中考指要》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对于把握历史中考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应认真学习《中考指要》,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能力要求等,并根据《中考指要》对考点的要求学习,这样复习历史时才更具针对性。

3.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自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试题越来越灵活多样,情景的设置、材料的运用都很有新意。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没有变。只要认真审题就发现大部分试题都来源于教科书,即便综合探究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我们在中考复习期间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4.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专题复习就是把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复习中国古代侵略与反侵略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①戚继光抗倭;②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③郑成功;④雅克萨之战。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5.精选习题,有效训练。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篇7

结合考纲,学生要熟悉《中考考试指导用书》里对每一单元的要求,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强调学生把初中所有的教材,相关地图册全部备齐,教师进行全面讲解复习,速度可以快一些,一节课复习一个单元。同时要求学生背书,对于历史大事件要求学生能不看书背出来,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知识,做好相关的笔记。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快捷定位,查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求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学的。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清朝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年代进行,应熟练掌握,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哪一课,并立即定位。其次是教法,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最后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子目录抄到课本总目录上,这样打开目录能更快地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三、循序渐进,分化梳理

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划分阶段及概述主要内容,让同学们对1840年-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和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订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

四、融会贯通,全面提高

每次月考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失分多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全面综合知识时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找出联系。

二是勤作比较,如: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三是指导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五、分类练习,复习巩固

在复习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想想前边的内容是否掌握牢靠,为此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题训练,如:将侵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日、美、俄的史实及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战争与探索的史实等,利用选择、材料解析、简答等多种题型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分类强化训练,根据选择题、列举题、材料题、问答题这四种基本题型教师挑选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在考前集中练习一下,这种集中练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频繁接触知识点,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熟悉,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以前的知识得到巩固、强化。

篇8

1.依据课标,狠抓基础

搞好复习,首先必须搞清楚要复习哪些内容, 课程标准为这一问题做了明确说明。它指出了考试的范围,内容,以及目标和要求,是中招命题、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从课标出发,可以紧扣考点。历年中考都不会脱离考查基础知识,最基础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础的东西最有迁移力。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要落实到复习中,我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复习:(1) 引导学生按单元的顺序通读教材,领会掌握,注意课本的目录,探求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难记的部分和重点问题要下功夫。(2) 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知识线索要分层讲解,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变死记为记死。讲解时要注意把中外史联系起来。(3) 根据教材知识,要求学生分类掌握以下知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史实;具有"转折性""决定性"意义的重大史实;具有"开始、开端"意义或"历史之最"的史实;具有"特点、特征"的史实。

2.分类归纳,突破基础

历史开卷考试的目的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指导复习时必须坚持以培养能力为核心,扎实基础,突出重点,历史中考也已从知识考查转向学科能力考查为主。要想跟从好中考指挥棒并顺利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专题归类的复习,在学生对各个考点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体现。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知识进行专题分类,把相关内容的知识归入专题下进行系统复习,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探究这些 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以及我们从分析比较中得到的启发、启示,这样既可达到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又可使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3.讲究方法,提高能力

经过前期知识积累,对于已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学生,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还权于学生,激发其复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在复习中发现所存在的盲区和偏差学科,从而去温故知新。对这部分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为他们进行针对性复习,通过点拨鼓励尖子生向高分冲刺;对中层生则以鼓励为主,促进其稳定提高;对边缘生重点在思想上、方法上面对面,开展谈心式辅导,突出学法指导。一切要以考生为本,通过因材施教加强备考过程中学生学态及心理分析,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优治拐补差,让优生拔尖,中等生促优,后进生跟进,使各层次学生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同时我们老师在教学上也要讲究效果,复习必须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让到"这节课学生提高了多少"上来,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习。引导学习应放在学生难理解的问题,难归纳的问题,难运用的问题上下功夫。

4.联系时政,关注热点

知古通今,以史为鉴。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试题都以大量热点问题来考察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的能力。很多题目都是以新闻题材为切入点,并且很多题目都联系起来,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然每年中考命题会加强试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要关注时政新闻、时事热点及重大事件的周年大事纪念,把知识点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从现实的事件联系中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5.实战磨练,注重细节

光会识记、高谈阔论还是不行的,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经历平时必要的实战磨练。

2.1 要重视样卷,加强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体会"怎么答"。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2 精选试题,强化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是练出来的,练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在出题复习时我们要有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有质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训练后及时进行讲评,集中纠正错误,点拨思路,讲透方法,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3 尝试命题,活化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全新视野中观察历史问题,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其综合能力。在平时历练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很重要的细节:(1)调节心理压力,树立自信心,平时练技术,比赛看心理,坚定必胜信念。(2)善于审题,解题严谨。审题是解题的前提,解题是正确答题的关键。(3)合理分配时间。中考时政治历史试卷同卷下发,要控制把握好各科答题时间,历史应该保证50分钟。(4)规范答题,答题语言尽量要点化、层次化、序号化、简洁化。

篇9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一转眼间,忙碌的一年又转瞬即逝了。一年来,我积极实践着,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富有爱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督促着自己的工作。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一、德方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必须抓好两项工作即教好书、育好人。要育好人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即为人师表。

在生活中,我扮演着多重身份:做学生的好老师、做学生的“好家长”、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人格。

课堂上,我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作业本上设立了“1/3意见栏”鼓励学生给我提意见,并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课后,我经常走进教室、宿舍,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当学生遭遇挫折时,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感化、教育学生。

二、能方面

教好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水平,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更好地教好书,我坚持给自己“充电”,坚持“借好书、买好书、学好书、用好书”,坚持向同行的老师们“取经”、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去准备,首先精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再查阅资料,把每份教案都当作一项工程去设计,做到用活教材、超越教材,将教材内容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来整合教学内容,让每一节课都情趣盎然,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感悟教学目标。

三、勤方面

本学期,在教学方面,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四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以及初二年级四个班的双语教学工作。此外,还负责每周一的值勤工作、周日的“假日新视野”工作、见习班主任工作、“校园之声”广播台的指导工作,每一项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都是一个自我锻炼的机会。

因此,我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事业,按时、按质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我坚持总结与反思,在每一个方面都写有工作心得,不断改进,提高工作效率。

四、绩方面

1.在教学方面:开了两次公开课,得到了教研组内其他老师的一致认可。

期中考试,我所带的班级,总体来说,成绩较好。

2.教研方面:本学期共写了_篇教育教学论文,其中有两篇在杂志或丛书上发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在工作中会产生“惰性”思想,自身的知识面较窄,理论修养水平不高,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经验的还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学习、多动手、多思考、多总结、多反思”,以期更大的提高。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二本人本学期担任初_数学课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一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新课改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二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本年度外出听课12节,在校内听课32节。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

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三本年度,我担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四本年度,本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人师表,乐于助人,团结同事,严于律己,安教乐教,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对工作精益求精。

教学方面,本人不断注重业务知识提高和知识更新,苦练教学基本功;钻研新课标,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双基和能力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能熟练的自制电教软件,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一年来,我积极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分管学校团委工作、宣传工作、电教工作、电子政务工作、留守儿童之家工作、信息上报等工作,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除此之外,还担任了九年级、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工作中,我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把微笑带进课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耐心的教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开好每一次班会。天道酬勤,经过努力,我所任教的七年级历史、九年级历史在片联考中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我所带的班级整体风貌有了很大的转变,班风正了,学风浓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成绩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在片期末统考中取得了语文第4名、英语第13名、政治第5名、历史第2名的骄人战绩,受到了领导、同事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上一年的工作中,我时刻以一名党员和教师的双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得到了学校领导、同事及学生们的好评。在期末民主测评中,所带班级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所任教的历史学科被评为“秀学科”。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争取在2020年的基础上续写新的辉煌!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五20_-20_学年度转眼之间就要过去了,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我特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总结,即可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可以对以后的工作进行指导。

今年,在教学方面,我担负着高二年级四个班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任了高二年级的年级组长,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同时也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转眼之间,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在新旧学期的交接时刻,谦虚谨慎地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对教学成绩的提高,还是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所以,我特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一总结如下。

一、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不仅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使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反溃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_片战争》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把全课分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让学生提前去找答案,去思考。如“英国为什么要发动_片战争?”,“如果没有虎门硝烟,_片战争会不会爆发?”,“为什么说《》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细小的问题,既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一个细化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中的内容,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形式是指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高中历史有别于初中历史的地方,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事物脉络的掌握,如果只知道事件的发生而不知道事件背后的深刻背景,是不符合历史教学的目的的,但是,传授历史理论,分析事物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难顺利完成的内容,因为学生一般只对具体的事件感兴趣,一遇到史学理论,则开始表现出畏难的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先会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一个问题发散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再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逐步深化和升华主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既看到了树木,也不会忽视森林,完成了由浅入深的学习。

三、把“困惑”留给学生

篇10

1.导学案的制定

(1)教师要加强对近两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指导教学。

(2)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整合教材,归类知识,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进一步体现知识结构与知识联系。

(3)要加强对学情的研究,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之前,就要清楚所带班级的学生基本情况如何,要让学生达到目标是什么,以及重点让学生掌握哪方面的知识等,尤其要注意针对班级中学生的薄弱环节选择复习重点,切不可不分轻重,平均使力。

2.导学案的设计

(1)复习目标:根据考纲制定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2)知识梳理:将每一课或每个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树状图,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答疑解惑: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

(4)活学活用:针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组题训练,练习要精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3.导学案的实施

(1)课前准备: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复习任务,对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以提高复习效率。

(2)及时反馈:要求课代表把学生课前对导学案完成的情况,特别是遇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及时反馈给教师。

(3)课堂复习:①知识归纳和识记的落实――学生回答,教师补充。②知识理解和认知方法的落实――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教师要注意通过评析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明确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运用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阶段侧重”为核心,加强各个阶段导学案的设计

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节奏鲜明落实阶段计划,一轮复习,夯实基础;二轮复习,提升能力;三轮复习,靠拢中考。

2.教师运用导学案时,对内容要有所选择,要注意课堂复习的针对性

(1)知识的复习要针对考纲的要求,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讲解和训练。

篇11

一、精心备课

课前精心准备,将工夫下在备课上,上课前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因为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上课前不仅要反复钻研教材,还应对如何调控课堂做多手准备。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单向传递看起来非常省力而且有很大的容量,但是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单向接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不能转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二、组织课堂

1.以问题为主线,明确教学目标

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不是目的。

2.重、难点突出,知识点讲到位,传授方式可以多样化

一节课的重、难点应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并详细讲解。现在每节课的重点知识应该就是中考考点,每节课我的板书就是所有的中考涉及的知识点。当堂反馈的习题选择很重要。习题安排上我原来更多的是采用选择题,后来通过考试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做主观题时不会用书面语言的情况,这说明了平时教学的一个盲区,所以在教学反馈中我就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材料,形成把材料和史实相结合的习惯。历史教学中安排适当的课本剧表演有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所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势必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诚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的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建构,还有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有效教学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起激励、组织、引导、评价的角色。

三、帮助学生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一节课好比一棵树,有主干,有分支,涉及多个知识点,如果不能好好归纳,一节课下来,可能有些学生都不知道到底学了些什么,这时候就需要做好课堂总结,在新授课结束时,再次强调重点内容,理清这节课的框架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过,课堂总结最好通过提问由学生来完成,如设计“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四、关心学生

篇12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所蕴含的是一个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它是一个国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强大的史实记载。新课标提出,历史作为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其传授知识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德育,让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又该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不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取得良好成绩呢?笔者从多年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1 历史教师要不断贮备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教授历史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历史,只有具备了“才、学、识”的有机统一,才能“传道授业”。历史教师不同于纯粹的史学研究者,既要根据受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开展教学,还要善于变通,选择恰当的讲授方式。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更有感染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其“史学”的内涵更加丰富。教师需要不断贮备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2 设计合理课堂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习惯

无论任何一门学科,始终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教学。作为历史教师要设计好、导演好课堂教学,以最优化课堂结构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笔者认为教师要紧紧抓住“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才能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是读。开课后教师的导入教学,先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其次是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和“讲”这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接下来是剖。教师要逐一剖析考题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这个环节就是说: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的环节是练。教师选择一些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

以上的课堂结构贯穿了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而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对学生主动接受历史知识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创设故事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状况,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扩大知识面、讲解典故、开历史故事会、组织学生编历史剧等,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沉浸在历史之中,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迸发思维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

在合理课堂结构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运用一些歌诀、顺口溜的形式。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并鼓励学生将游览名胜古迹之后的感悟以及明信片展示给大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4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如何让感人的历史事实,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教《汉武帝“大一统”》时,我采取讨论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武帝当时是采用儒家学说的好,还是采用法家或墨家、道家学说的好?”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很好。

5 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其教学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