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的定律及原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1-02

俗话说的好,物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日常事务大多可以用物理的原理加以解释。小到家用电器的设置和使用,大到我国航天器的发射升空等。因而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这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成为了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初中的教学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努力做着各种尝试,总体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将初中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想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入门阶段的现象引入

初中的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既陌生也熟悉。说它陌生,是因为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物理专业知识和概念,这是学生以前所不曾见过的,而且有的概念非常相近,稍微不注意就会造成混淆。说它熟悉,是因为所学习的知识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在小学的自然科学课程里面学过,但是稍微深入一点,学生便弄不清其中所存在的一些物理原理。因而对其来说,怎样恰当的引入物理课题成为了教学的重点所在。事实证明,采用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入所产生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在初中物理的“摩擦力”概念引入中,我们可以从班上挑选出一名身体比较结实强壮的男生,然后挑选出一名娇小的女生。让穿上旱冰鞋的男生和穿着平底鞋的女生之间进行拔河比赛。让同学们预测拔河的结果,最后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追问道,为什么男生会输给女生呢,是因为男生的力气不够大吗?此时同学们纷纷就刚才看到的现象讨论起来,有人说是由于鞋子的原因,而有人说这是运气造成的结果。这时我在顺势的抛出“摩擦力”这个概念,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比起直接切入来要好得多,同学们也能够从这次拔河比赛中体会出更多的“摩擦力”,从而对于课堂学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讲解时期的实例阐述

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存在着大量的定律需要学生去学习,这些定律不仅读起来拗口,记忆起来也不是很方便,许多同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打消了对于物理学习的信心。物理定律就像我国古代的文言文一样,其阐述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内容,只要经过适当的翻译,将其与现代生活关联起来,理解其中的内涵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从在抽象的物理定律与具体的生活事务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中找到突破口则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一条捷径。比如在讲解到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对于力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得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解释感到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引入生活中踢足球的例子来说明。足球为什么会从静止的状态突然动起来(运动员的脚给予了足球一个向前的,改变运动状态的力作用)、足球为什么会在空中运动这么长的时间(运动中并没有力来维持这个状态)、足球最后在草地上的速度会减为零(足球与草地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使得足球的速度降为零,足球的运动状态再一次受到力作用而改变)。如果我们以上述方式来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蕴藏的规律,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也就相对容易的多,学习的时效性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三、实验过程的生活回归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实验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环节中学生们可以体验到动手带来的快乐。但是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存在着一个小的问题,那就是实验过于的简化,以至于显得与生活脱节。本来初中的物理实验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蓝本的,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将其进行一定的简化,但是有时候这种实验在简化后反而看不到生活中的影子,偏离了原有的教学轨道。因而怎样还原实验的本身,让其回归生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了我们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对于摩擦力方向的判定上,同学们往往拿捏不定,我们不如摆脱现有实验条件的束缚,邀请学生到结冰的草地上,让其摆出加速滑冰的姿势。学生们一只脚向前滑动,另外一只脚使劲的向后蹬地。这时人体应该受到两个方向的摩擦力作用。而人体前进的方向正是摩擦力较大的那个方向,同学们在亲身体验这一差别之后,自然而然会做出摩擦力方向的正确判断,这比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判断出方向来要好得多。

四、习题作业中的问题融入

目前,很多学生能够在课上对于所学习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掌握,但是到课后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却难以用物理的角度去解答。这就暴露出学习初中物理是为了什么这个弊端。学习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现在的初中物理课程学习好像并不是以这个为出发点的,反而是以为了对付考试为主要目的,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这个瓶颈,帮助他们发现和发掘这其中背后所蕴藏的物理原理。为此,在课后习题中融入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统计出家中家用电器的功率,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便会对于电功率这个概念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去查看家中的电表,尝试着读出上面的示数,这样学生立马能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对着这个月的用电账单来核对下家中的用电情况,根据账单上的数字,要求学生从用电金额中换算出实际的用电量,学会千瓦时和度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中学物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结合,我们必须抓住物理教学的四个主要方面,即入门、讲解、实验及作业。在入门阶段用清晰,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在讲解中辅助以生活实例,在实验课上走出实验室的束缚,在课后的作用中加强与巩固。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困惑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学生若能认识到其问题,再加上教师给予指导,问题都可以比较好地解决。

1.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1)初高中教材内容、广度、深度不同。物理学通俗地讲是研究力、热、光、电、原子等现象和原理的学科。初中物理虽有涉及但都只是讲述一些与常见现象有关的物理知识,大多也只是定性表述,而原理、规律以及实验验证涉及较少。而高中物理则是比较全面准确地给出严格定义和规律等,其多是涉及定量计算,知识面拓宽了很多,难度和深度也都加大了。以“力”为例,初中只是给出了“力”的概念,力的图示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高中物理则增加了两个任意夹角的力的合力求法,详细讨论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还讲解了共点力平衡问题。如此,足以看出高中内容充实了很多。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不同。初中物理由于知识内容少,涉及概念不多,规律简单,学生通过简单记忆就可以应付考试了。而高中物理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其注重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注重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时,也要注重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

(3)初高中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初中物理涉及概念大都比较具体,概念定义描述比较形象,而高中则涉及得比较抽象。比如,初中只研究匀速直线运动,高中不仅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还有曲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由一维空间到了二维空间。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熟练掌握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科学抽象法。

(4)学生学习目标不同。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主要是应付较为简单的中考,而高中学生既要面对选拔性的考试――高考,又要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可见高中生学习物理对以后发展影响更大,也更为重要。

(5)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不同。初中阶段,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教学重视学生记忆,常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高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这对学习物理的学生至关重要,故教师还须采用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2.教师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的策略

(1)熟悉初中物理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初高中知识平稳过渡。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明确初中对该知识的学习程度、学习范围或者是断层点。高中物理教学在上新课时,应先简单回顾初中所学的该知识点,以其作为切入点,便于学生较快进入新知识的教学。比如,在粤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的第六节“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物体运动的初速度,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第一,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初中数学中图像的有关知识;第二,要给学生补习斜率的概念,因为初中没有学过斜率。如果提前不做好此类工作,教师在上课时发现问题并仓促应对,势必影响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对高中学生的物理教学,应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让学生慢慢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相比,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每一章节都有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难点应分步骤讲解,分不同时间段进行讲解,化抽象为形象等手段让学生慢慢掌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度过难点。也要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控制好度,不宜一下子加大难度,使学生望而却步,一开始对学习物理产生惧怕心理。比如,在讲授摩擦力时,应把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分开讲授,慢慢让学生领会,切不可一言带过,给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

(3)加强学生思想方法训练,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掌握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在平时上课及练习作业中,逐渐训练学生严格应用物理定义和物理规律解题的习惯,让学生习惯对所学知识用正确的关系式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进行分析,而不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是“凭感觉”得出结论的错误方法。这一点对整个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至关重要。

(4)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掌握率,让学生在高中依然像初中一样能感受物理课堂的魅力与诱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进行一些学生自主操作的实验,多进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物理的趣味性,加深印象。对难度较大、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要应用物理教具或电子动画,用直观易懂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比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学生演示真空管中羽毛和金属片的下落实验,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学生的“反应时间”。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些在课堂上都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5)改变学生初中阶段不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习惯。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整个高中三年学习物理都有重要影响。首先,培养学生先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并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接着练习巩固,再总结的学习习惯。带着问题上课,听课有了针对性,就可以提高听课效率。这样学生也可以比较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避免知识盲点,符合学习规律。 其次,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现在学生所做的题目都能很方便地找到答案,但我们要求学生不能边看答案边做题,应该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再核对答案。对自己遇到的一些暂时不理解的物理问题,可以慢慢思考、慢慢消化,这样对物理思维的提高很有帮助。再次,在物理学习中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理解应用举一反三,反对“题海战”。最后,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

(6)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求知欲望。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自主实验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穿插物理科学家求学历程、科学故事和生活趣事等,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时,他们所运用的巧妙的思想方法,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等等,对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都大有裨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美,体会物理从力与运动关系到牛顿三大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到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感受物理学“大厦”的宏伟与美丽。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利用好这些,对过渡期的高中生都很有帮助。

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相的指导策略,也需要有对学生长期跟踪指导的毅力,若能做好各方面工作,作为教师一定能大大提升自己培养的学生水平,也一定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篇3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让学生去读物理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人们大都以为,学生学习物理不像是学习语文,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去阅读感悟,需要学生进入教材文本的境界。因此,无论是物理教学内容的呈现,还是物理问题的具体解决,其读物理一般都是教师去代劳的。而学生去读物理,也只能就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课堂后进行作业训练时才可能出现。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读物理的机会,这并非就是比较合理和理想的做法。因为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所呈现给学生的涵盖着多方面的内容,如,自然规律层面的、物理原理层面的、物理特点层面的、物理定律的实验过程和人们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历程层面的。纵观这些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其本身就内容丰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去多读这些内容。应当说物理课程内容的呈现,其文字表述是不能完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为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教材的外延,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只有这样,才可能将教材中涉及物理学史研究的过程、物理人物、自然规律探索的经典事例等提供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开始建立起一定的兴趣后,就是我们不去安排学生读,学生也会自主阅读。

二、要给学生细读的方法

物理比较深奥和抽象,如果学生不得要领地去读,即使多读,也不可能读出任何意义上的名堂。如,我们平时就发现,学生在阅读后还是不能解决物理问题。是读不好,还是明显地缺乏阅读能力?应当就是阅读能力的缺乏和缺失。如果缺失阅读能力,那读也就等于没有读。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立意和情景设置都很新颖,结构也是那样的独具风格。有些试题文字叙述相对较长,信息量较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去阅读物理,就需要学生细读。如,在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试题时,其细读的方法就应当是抓住试题的背景材料、物理情景与当前的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动态的紧密结合之处进行阅读。让学生进行细读则要求学生能够花费一定的精力去读懂题目,去分析信息,学会从自身的分析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这样就是相对较长的物理题目也不会因为长而难倒学生。给学生以细读的方法,最为根本的还应当是学生咬文嚼字的读,如,在给功定义时,什么叫功?“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阅读时引领学生咬住“力的方向上”,这样学生会容易推敲出“功”的含义。

三、要给学生读辩的时空

人们都普遍认为,其真理可以说是越辩越明的。为什么真理就是越辩越明?那是因为人们在辩论中凝聚到了大家的智慧,在他人智慧的启发下提高了自身对真理的理解度。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也应当是这样,学生赖于自身的阅读是可以解决物理问题的,那些比较浅显易懂或一般性的知识,学生可以一读就懂,如,匀速直线运动、噪声的控制、光的直线传播及为拓展学生视野而设置的“STS”“科学世界”等内容。但学生的读也绝对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让学生去读时,学生凭着自己的智力和智慧,就很少有学生能够读懂甚至就是某些层面上的心领神会,即使有个别智力比较好的学生,也就是某些层面上的似懂非懂的。所以,从某些意义上说,不读物理是万万不能的,而读物理也不竟然就是万能的。对此,我们从读的角度去说,学生读物理还应当让学生有读辩的时空。学生读物理可以和谁去辩?应当是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人,可以是学习的伙伴,更可以就是老师自己。如,让学生去读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假想,可以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的“或”改为“和”吗?一开始不少学生以为是可以改换的,但当学生之间进行比较激烈的争辩后,发现这样的改动是完全不能的。因为“或”所表达的是不可能同时存在,而“和”就表示有同时存在的可能,如果同时存在,这“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何在?

篇4

引言

物理学的三大主要内容有:物理基础知识、物理基本技能、物理思维方法,而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了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物理教学的解题方法有很多,极限思维法是众多方法中比较直观、简洁而又科学的一种方法。所谓极限思维法,就是假如某物理量连续变化并具有单调的函数关系(单调上升或单调下降),我们就可以将该物理过程和现象的可能变化推向极限(最大、最小或某一临界值),使物理问题的本质迅速暴露出来,再根据已知的事实经验就能够很快地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和作出正确的判断。下面我将结合实例对极限思维法做具体讲解。

1.极限思维方法的意义

1.1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定向思维

提到物理,许多学生都会说:物理太难学,当拿到一道物理题目时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分析,物理考试时总是觉得时间太紧,不够用,等等。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应用物理思维方法的意识不强,难以突破定向思维,远未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若是能将极限思维法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它,就能够使学生有效地突破定向思维,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1.2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的物理学是相当重要的,有个好的基础才能为日后的物理学习提供巨大的帮助。将极限思维法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牢牢地掌握有效学习物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更是老师的责任。

1.3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想很好地运用极限思维法解题,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挣脱传统解题方法的束缚。同时,引入极限思维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极限思维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解题过程中,有些题目用极限思维法解答常常能收到立竿见影、豁然开朗的效果。

2.1判断物体的浮沉

例题:如图所示,密度均匀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现沿虚线将下部截去则剩下的部分将(?摇 ?摇)

A.上浮一些 B.静止不动

C.下沉一些 D.无法确定

该问题如果用极限思维方法解答就简单多了。我们不妨将木块多截去一些,假如将水面以下的部分全部截去,那么会怎样呢?由于剩下的木块密度保持不变,它仍然会保持漂浮状态,既然是漂浮,那么必然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因此截去之后木头会下沉一些,故选C。

2.2解决电路中的变化区域问题

由③式可知,要想确定电路中电流的范围,必须明确定值电阻R的阻值,然而定值电阻R的值是未知的,所以,此时我们不妨用极限法解答。

当R=0时,带入③式可得I=0.16A。当R=∞时,同样带入③式可得I0.2A。综上所述,电流表示数的可能值在0.16A到0.2A之间。

1.3判断杠杆的状态

由以上实例可知,有意识地渗透极限思维法于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明确物理规律和具体物理问题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掌握物理定律及物理原理的适用条件,避免死套公式,而且能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突破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事实上,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义或概念都有某种限制,也就是都有其极限条件或临界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效地运用极限思维法定性分析物理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这样就可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极限条件是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力做功为零;动量守恒定律的极限条件是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极限区间是经典电磁场(对于原子核外电子绕核稳定运动这一现象就解释不通),等等。

篇5

新的学年开始了,又一批新生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活。开始上课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和初中学生在两个不同的年龄段,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处于两个不同的水平线上,所以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完全处于两个不同的水平线上。

由于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的差别,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别

(1)初中物理教材通俗易懂,学生便于理解;高中物理教材叙述较为严谨,特别是一些概念,必须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比如弹力的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从概念中可以找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并且也能分析出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它恢复形变的方向。

(2)初中物理认识物理规律时一般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提出问题或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对于物理过程的认识感性比较强,学生对于这些物理现象也都较为熟悉。高中物理对于学生要求较高,不再只是感性上的认识,而是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比如说静摩擦力的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感觉比较困难呢?他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直觉或者经验去判断,而这样往往是错的。高中物理的学习有时是一些“理想化”的实验,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际中我们没有这样的斜面,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普遍会感到很抽象。

(3)初中物理的学习很多人是靠记忆,主要是对力学、电学、磁场、热学、光学、声、原子物理的知识有个初步了解,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高中物理的学习主要还是这些知识点,但是更加深入了,联系的也很密切。不过主要是靠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即使背的很熟练,但是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但是一做题就错!比如说摩擦力方向判断中“相对”两个字的理解。

(4)初中物理大多只要求感性了解和简单计算,对于数学的计算能力要求一般,整体上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要求进行理性的研究和较为复杂的综合运算,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很高。如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经常用到三角函数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追击相遇问题中的极值问题,图像的斜率、截距的含义等等。学生的数学基本功不扎实,谈何解决物理问题呢?

二、如何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1.心理上的准备

即不盲目乐观,满足于初中所取得的成绩,认为高中物理也可以不费多大的精力就可以学的很好。也不要盲目悲观,认为高中物理只有那些非常聪明、智力水平非常高的同学才能学好,其它的人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要想信: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代价的!高中物理的知识,是符合同学们这个年龄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只要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取得理想成绩。

2.培养抽象思维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等理想模型的建立。将跳高运动员的跳高过程抽象为质点竖直上抛运动的理想运动过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这样处理问题对实际问题会有什么影响吗?

3.切实提高理解能力

学习高中物理,重在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构成部分,不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不能学好物理学的。因此,要想学好物理,必须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应注意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千万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规律的字面意义上,或者是死记硬背,而要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具体适用条件。才能应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一些选择题中经常考查关于物理概念和规律似是而非或者是似非而是的说法。如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瞬时速率的区别,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等等。

4.高度重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演示实验时,应透过有趣的表面现象去思考内在的物理本质;做学生实验时,要手脑并用,熟练掌握实验机能。对于各种实验,不仅要明确它们的原理,还要思考这些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并试试自己能否设计。

5.做好练习,定期复结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99-01

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体现在物理原理能够被人们用来解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也经常被运用于生活之中,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决不能忽略了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一、对物理教学的认识

从理论上讲,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探究手段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在于物质结构、物质运动规律等方面。因此,当物理被当作一门初中教学科目来学习时,其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审美特征显著的美术、具有较高文学性和强烈情感的语文等科目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物理这一门学科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极强,其原理也较为繁多,且变化万千,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强了初中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活动时的困难度。是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分外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高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

1、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始于创造性的想象力。这个观点体现了想象力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事实上,想象力是事物创造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创造所必需的实践主体则是人才。另外,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又在于教育。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为出发点,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最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初中生的想象力对学习物理学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之大。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为使学生成为更适合新时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应该建立起新的物理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吸收物理知识,使物理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当尽力营造一个创新学习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健康发展。

2、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部分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现自己所运用的教学模式相当先进,采取的施教方法亦是十分科学,但是,依然无法使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这其实是因为学生对本门课程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学生还对它产生了排斥心理。可见,对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是一项异常重要且必要的任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立足于现实生活,寻找当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理或原因加以诠释,同时,还能通过物理实验的魅力,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往那种只知一味灌输的授课方法相比,其优势在于它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关联起来了,这既能提高物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物理是无处不在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此外,教师在传授学生物理基本定律知识的同时,应当尽量将人们是怎样发现定律,又如何验证定律等等相关的物理故事向学生讲述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大大增强学生在物理科目上的学习兴趣。

3、重视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基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却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投入足够的重视,反而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尤为关注,而且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也往往习惯于将实验内容写于黑板上,而后强调学生要熟记实验基本步骤和要领,其最终目的不外乎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优异的成绩。

新课改要求教师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主要手段也是实验。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在讲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物理实验空间。通常,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体会和看法,这对对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并提升其科学素养都极为有利。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所提倡的应是“以学生为课堂中心” 的教育模式。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格外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的体现。至于教师,则只需以引领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课堂的参与者的形式而存在。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以充分调动,而教师则从旁协助,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正,这对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果。

5、实施探究式教学,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7

高中物理是以数学为工具,以语文为基石,以自然界为背景,包含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审题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及数、形、图转化能力等等的一门课。高中学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许多初中物理学得不错的同学到了高中学习物理却感到很吃力。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课堂循序渐进。

刚入学的新生从他们的师兄师姐那里接受了这样的思想,物理难学,在没学习高中物理之前在产生了一种惧怕的心理,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学习。初中物理课程中大多数多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比例关系的运用。高中物理课程大部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的甚至相对复杂的定量计算。初中物理课程的呈现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的知识的呈现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问题研究的实验不再是以直观直接得结论,而需要在实验基础上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结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对高一新生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比如在讲自感时,为了加深对自感现象应用的认识,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称为“千人震”的趣味物理小实验,所用器材是一节电动势为1.5V的新干电池、几根导线、开关和一个用于日光灯上的镇流器,几位同学手拉手连成一排,首、尾两位同学两只空着的手和的导线相连,闭合开关,学生没有感觉,正当学生彼此相望时,教师把迅速断开开关,这时学生相互拉住的手突然弹开,在实验中对触电产生强烈的感觉。学生通过体验,深刻的理解了镇流器的作用和自感的原理。

2、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庄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4、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的实际,开拓学生思维。物理教学内容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注意介绍和说明所学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科技进步、社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更多更广的视角认识物理学的作用。对近代物理的内容,要给以足够重视,适当加强,注重近代物理观点的渗透,以开阔学生思路和眼界。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方面的原因,在学习物理学科上比其它学科要困难一些,但这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切实做好知识衔接,物理课堂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断培养学生优良的物理思维品质,及时排除他们存在的各种困难,物理教学就会越来越生动,使每个学生都爱学物理、都学好物理。

篇8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就物理这门学科而言,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理论性都比初中物理有跳跃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高一新生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对于稍微难一点的知识点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众所周知,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弄清“台阶”的成因,认识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必要性,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打开高中物理教学新局面的第一步。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上产生“台阶”的原因

(1) 知识量增大。相比于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的知识系统更为庞大,仅以力学这一知识板块为例: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至90个,这无疑使学习难度有了很大提高。

(2)理论性增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很多知识点教材只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初步了解,作定性研究;而进入高中后则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深层次理解,进行定量研究,这无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初中物理“什么是力”这一部分内容中,它只要求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在高中物理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者使物理发生形变”。这既拓展了力的概念,又提高了理解的难度。

(3)知识结构性增强。初中物理各知识点之间相对孤立,没有形成严密的结构体系;而高中物理常以特定基础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应用数学知识的要求增强。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图像处理、极值求解等知识技能。甚至,高一物理上半学期要应用的数学三角函数知识要到高一下学期才能学到。

(5)能力要求提高过大,学习方法没有适时转变。 一是高中要求学生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上要提高。而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得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培养过程。二是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及实验的习惯。缺乏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把知识学活,举一反三的独创精神。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物理的神秘世界充满了幻想,他们满怀希望、饱满热情地投入到高中物理的学习之中,但是,当他们一次次经历着“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无奈后,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于是,一批批的学生在诸多的学习障碍面前退缩了,在一个又一个台阶面前举步维艰……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我们认为到,能否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学生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并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开创高中物理新局面的关键因素。

我提出以下几点有效的指导策略:

(1)规划足够的教学时间,编写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适当进行一些知识点的补充。一是在高一教学计划别规划出一定的教学时间,专门进行初高中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二是组织教研组专家借鉴有关学校的资料和成功做法编写一本《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以其作为衔接工作的重要载体;三是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先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找到知识结构的联系。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偏失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欠缺,刚入高中的学生普遍感觉物理学习困难。所以,除了知识与能力,我们要更加地注重过程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排除非智力因素的负面干扰。例如,在对一节课文处理时,老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常规思维等习惯,最终达到“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3)灵活应用教学环节,设计螺旋式上升知识系统,让学生逐步“摘到越来越大的桃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灵活设置教学环节,注重知识的梯度,增加知识的广度。比如,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将力的概念、加速度和“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将其作为预备知识,扫除新课知识障碍,最后才开展“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实验和理论的讨论,循序渐进,有效过渡。

(4)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在实际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合理进行演示实验,适时安排分组实验,甚至是联系生活的小实验,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力的分解过程中关于被分解的力(合力)有哪几个作用效果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问题,学生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而对此问题感到很困难。

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的最好方法是设计一些实验,如:(图1)台秤读数的减小显示了斜向上拉力F具有竖直向上的作用效果;用软板可演示铁块由于重力对斜面的作用效果(图2)以及让学生通过(图3)体验重力对支架的作用效果等,强化感性认识,继而顺利地向理性思维过渡。

(5)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高中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患得患失,不能客观和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自信心容易受挫折,一旦学习赶不上,便自暴自弃。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助其消除疑虑,克服心理障碍,重拾学习信心,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学生。

当然,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衔接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找原因,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在实际教学中又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以学生为本,灵活应用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教学工作,打开高中物理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9

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偏重于形象思维,但已经在向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以具体的形象作为支撑。这在物理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初中学生能领会和掌握较多的抽象概念,能够理解一般事物的规律性及因果关系,并能对较复杂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但他们的抽象思维常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而,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必须直观形象,所以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够用理论做指导,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如高中课本中的牛顿人造地球卫星原理的草图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圆周运动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运用理论去进一步解释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原理。再比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物体受力情况分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而抽象思维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学生习惯单一思维,高中学生具备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生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他们往往只考虑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事物的意义,而不能从多方面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被个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例如,“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快”等概念的形成就是这种单一思维的反映。而学生在由初中升到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就需要他们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注意变换思维的方向,沿着多方面去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在物理中常用的正负号,它可用来表示矢量的方向,但不表示矢量的大小;可用来表示标量的正负,如温度的高低;也可表示功的正负,能量的正负,电势的高低;也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性质,如电荷的性质等。又比如:学生学完高中力学后,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用来分析简单的匀变速运动的问题;二是动量观点,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三是功能观点,运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要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思考同一问题。再比如:高中学生在解决了小球过顶的圆周运动问题后,就能很好地解决汽车过拱桥的问题,这说明高中学生具有很好的迁移和发散能力。

三、初中学生知识迁移不灵活,推理能力差,高中学生思维组织性、条理性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篇10

初中物理是学生上高中学习物理的重要基石,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日后的理科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当前的初中学生而言,读懂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思想、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是学习物理必须要做的事,也是必须面对的巨大“困难”,“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压抑、禁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如何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关键。

在创新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素质教育是创新的核心,必须建立一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因此,提出了“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而如何读,读什么则需要老师指导,课堂上老师的“导读”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自读”体现主体性。读――认真掌握物理概念及相关定义,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会“读”就开启了重要的第一步。

学生在初二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用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物理,不注重知识点的记忆,只注重做题,习惯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初中物理学科中包含的物理概念甚多,比如,力的概念、功的概念等等,这些重要的概念是组成物理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全面掌握并且了解透彻这些概念,才能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对这些枯燥的概念熟练掌握,让他们深植于学生的脑海中。笔者认为,在教学这些概念的时候,引导学生读这些概念,读出物理含义,通过阅读认真掌握物理概念及相关定义,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正确阅读教材,让教材中的每一个字都让学生理解,吃透。这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帮助学生正确阅读:

一、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

阅读过程包含了感知、理解、思考和评估甚至创造,它需要口、手、脑并用,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料,值得学生深入仔细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薄薄的一本物理教材涵盖的内容很广:有现象的描述、现象的分析、现象的概括,有大量图片、计算、实验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在表述上,有文字语言、图片语言、实验语言等等。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各种语言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想要阅读想深入其中的兴趣。

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做实验时,学生一般比较主动想一试身手,这时就要引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操作过程以及在其中的注意事项,也可先了解实验结果,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做实验;概念的阅读,要求学生做到“四会”,即会重复、会举例、会判断,将解释内涵和外延。阅读定律和公式时,要求学生做到会区分条件和结论;会对定律、公式的含义进行解释;会说明应用范围及条件,会应用。

四、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物理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刚刚学习物理的时候,老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会学生该如何阅读教材,告诉学生我们要从教材中获取哪些有用的知识,告诉学生自己的关注点在哪。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要知道这是什么物理现象,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物理规律或概念;(2)要了解在这些物理现象中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3)书中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因而得出了什么结论;(4)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物理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比如,牛顿第一定律,书中给出的每一个字对接下来的做题环节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带着问题去阅读

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教材时不知道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比较盲目,教师应该在学生开展阅读前给出阅读问题。如,在教学“机械能及其转化”时,就可以拟定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1)什么是机械能?(2)机械能包括哪几种,什么时候会发生转化。(3)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机械能相互转化实例。通过阅读问题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阅读教材,在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阅读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

每节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全面阅读教材,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前后联系,纵向、横向比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注意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保证高效的、高质量的教学。本文所述的“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中的“读”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应用仅仅是物理教学中的初步探索,还需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11

1 明确德育目标

没有明确的目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初中物理实施德育渗透也是如此,那么要明确哪些德育目标呢?

1.1 注重科学态度渗透

科学态度是初中物理实施德育渗透的核心,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物理学史的挖掘和应用,给学生穿插介绍各个物理原理、定律被物理学家发现和证实的过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求知、用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欧姆定律”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欧姆花了十年的时间艰辛地探索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规律,再配合课后安排相关文章给学生进行阅读,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是一种积极的鼓励,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想,学生不仅仅牢固的掌握了欧姆定律,还养成了积极向上和勤学善思的优良品质和情感.

1.2 重注德育渗透

渗透德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增进其建设祖国的自信心,因此,对于在物理教学时,与知识内容相关的国内物理学家做出的贡献要主动向学生介绍,宣扬我国科技的发展,深化学生内心对祖国崇高的热爱之情.[JP]

例如,在和学生学习磁现象时,和学生回顾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从磁石到指南针,以及指南针对世界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民族责任感、自豪感和自尊心,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作为后人应该努力学习,助力中华之崛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被有效激发,物理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1.3 注重辩证法渗透

物理学属于自然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力,亦是哲学的最高成果.我们在设置德育渗透目标时,必须将辩证法渗透作为一个目标,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时,我们应重视分析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物理现象进行阐述,抓住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建立模型归纳出物理规律,实践证明哲学与物理的有机结合,将传统的灌输式物理教学提升为思想方法、物理观点的教学,打破原有单一的以知识为目标初中物理教学模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均获得有效的发展,在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促进其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2 把握德育渗透的原则

从当前初中物理的教材来看,物理知识和规律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这些元素的挖掘能够带动学生物理学科知识的发展,促进智力、知识发展的同时,学生在品德、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素质都能够得到发展.

2.1 最优化原则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优化教学是基本要求,如何优化初中物理教学呢?

(1)有意原则,指物理教材与德育目标的同步性、一致性和相关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掌握教材,实行对德育目标的控制.

(2)有机原则,指选择好德育与物理教学最佳的结合点,找准某一训练点和知识的突破口,这样教师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3)有度原则,指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分寸要适当,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对物理事实的教学做到不偏不倚、不缩小也不扩大.

(4)有序原则,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符合认识规律,要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出发.

篇12

就教学内容而言,初中物理主要从物理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知识内容较形象直观;而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出理想化的模型,在构建好基本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并利用恰当的方法和运用相关的规律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许多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也充分地暴露出来。其次,从要求上来看,初中物理相对简单,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往往停留在模仿、套用上,再作一些适当的拓展即可。而高中必须适应高考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

2 有的放矢,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刚进入高中,学生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开始的一阶段对物理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随着高中物理概念的抽象化和学生原有思维的定势,对位移、加速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难以理解和接受,几经检测,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滑坡,于是乎有部分学生的意志就开始出现了动摇,尤其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使部分学生丧失了物理学习的兴趣。有些学习成绩稍好点的学生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其实,仔细分析学生对物理学习态度的改变以及意志的部分丧失,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思想准备不足,想当然的认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要求差不多;二是教学模式的不同,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多般是“保姆式”、“手把手”,进入高中后一旦脱离老师的贴身式的指导和帮助,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上的缺陷便逐步暴露出来。三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点的衔接与有机迁移能力不强。而这三个方面中主动学习和信心不强则是重点原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应该是衔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初中物理学习的成功经验,使他们在回顾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并由浅入深,逐步建立信心来探究未知的规律。比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在初中物理中已学过,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刚刚学习的内容,要特别提醒学生这两个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又有不同的前提, “牛顿第一运动规律”是物体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的前提下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在物体所受外力及外力的合力不为零的前提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改变,从而合理的引入了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及运用,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分析,要使学生知道,原来我们学习的高中物理物理知识,与初中物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承前启后。从而达到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另外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处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后再逐步深入拓展,不要让学生觉得物理很难,在高中物理的起跑线上切记不要过多的设置障碍,还有就是要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来分析和讲解物理。使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学好物理的浓厚兴趣。

3 注意学生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残漏,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教学

相当数量的高中物理教师,大学毕业分配后便直接进入高中物理教学的行列,对于学生已有的初中物理知识的背景、体系及要求知之甚少,这就造成教师对学生过去的了解处于空白状态。近年来,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初中教学大纲也在作部分调整,在能力培养、知识面的拓展上有所加强,淘汰了一些过于繁琐、陈旧的内容,降低了部分章节的运算难度。作为高一物理老师,应准确了解这一情况,进行必要的补缺补漏,如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初中处理的大都是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力学问题。而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一乃至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所以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高一学习阶段就需要花大力气给学生补上漏缺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扫除障碍,并运用平行四边形法、正交分解法,将物体的受力有机的分解到水平、竖直,然后再拓展到其它方向,最终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为解决具体问题扫除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了解其物理基础,这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高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有些问题在初中并没有讲深讲透,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部分学生在思维上形成定势,总认为“摩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为此,我们还需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加强,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认识,确立摩擦力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阻力”的印象。另外,我还觉得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及教学大纲,如果有条件的还要走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承上启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