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08 09:29: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

篇1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常见问题;发展战略

一、农村商业银行市场现状

近些年农村商业的发展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后来经过股份制改造,依托信用社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由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出资的股份制银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商业银行,随着它的良好运行,如今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农村商业银行结合旧的农村信用社以及新的市场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体系。凭借自身良好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农村商业银行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了自己的立足之本,同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及金融改革有着关键作用,尤其是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村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进步。然而,在这个经济市场大环境中,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阻碍其发展,要想进一步使农村商业银行稳定运行,就要优化战略部署,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并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在新的体制改革下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其稳定发展,首先,一个完整的体系,就要有内部控制和严格管理,就要有风险管理制度。当下需要做的就是填补这一漏洞,完善这一制度。在农村商业银行中有一些管理者有一定的观念偏差,他们不注重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没有严谨的规章制度,即便有条文颁布,也因执行不到位而未落实到根本。由于职责分配不合理,内部管理与监督的不到位,从而导致了权力制约不平衡的现象,个别官员、越权等问题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其次,市场导向不明显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一个体系或者说一个企业不能按照市场大环境变化的方向去经营、发展,那必然会受挫,甚至走下坡路。改革后的商业银行虽然拥有了新型商业银行的特性,但仍保留了旧的农村信用社的特点,一方面坚持着辅佐农村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又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有一定的需求,这样而来就造成了商业银行发展的矛盾性。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意义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发展自身经济,创造自身经济效益。这样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协调统一、协调发展,两者兼顾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优化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在这个市场大环境中要想稳步发展就要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一,明确市场定位与战略目标。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寻找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价值、优势区别其他竞争对手,才能更有方向的前进,提高竞争力。要想占据市场地位就必须突出自身优势,寻找合适的客户群体,在农村地区设置网点,拓宽业务覆盖面。在市场变化中随机应变,稳步发展。第二,完善内控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现状,要想促进其发展就要首先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在制度的明令下激励与约束管理人员,明确责任与权利,对于内部控制,尤其是加强重点环节与领域的控制制度,如:财务管理、借款制度等,从而进一步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意识。另外,需要提高监督意识,完善管理阶层的内部结构,使各个管理阶层把握权利,恪尽职责,互相监督,提高银行的管理与经营能力。最后,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风险意识,从而使防范风险的观念扎根心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减小损失。克服这些问题进一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优化战略设计,明确市场定位,完善内控体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最大价值创造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程欢,程凤艳,陈诚,杨晏忠.协同学理论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金融电脑,2011,11.

[2]苏鸿龙,周琳,肖俊,郭柳萍.浅谈内部审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定位及具体作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1).

篇2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良好,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

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

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我们要努力开发新金融产品,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是作为银行业控制风险的需要,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而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同样地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它们的剩余资金也需要寻求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慷慨地提供信用便利恐怕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它们不仅需要信用便利,而且还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财服务,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更好地配置财务资源。同时,制度建设要与业务创新同步跟进,规范管理,不断强化监控,提高风险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篇3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良好,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 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篇4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良好,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篇5

占我国企业总量97.3%的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塔基”,其良好发展对于鼓励自主创新、吸纳社会就业和创新社会管理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近几年不断出台的扶持政策让小微企业看到了曙光,也令一些中小型银行更明确了发展小微企业的战略定位,然而,融资难仍然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且急需配套相应金融服务的关键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理念下重新认识市场环境,把握时机,促进自身与小微企业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一、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稳固客户群,开辟新的利润区域

随着公司债券、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中型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的规模将日益扩大,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将逐步降低。同时,农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农村产业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产生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些为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必要性。农村商业银行应依据自身处于农村、服务三农的地理人文优势及决策链短、机制灵活的管理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短、频、快的资金需求,进而拓宽和稳固客户群体,开辟新的利润区域。

(二)有利于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服务地方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日益重视,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更应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人缘、地缘优势协助当地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执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经营理念,切实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进而获得当地居民及中小企业的认可,形成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优化自身客户结构,有效分散风险

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大客户的争夺战是越来越激烈,同时大客户对于银行的粘性也越来越差,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审时度势,利用自身优势重点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尽早占领潜力巨大的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实现客户多元化,有效分散风险。同时,积极进行打包、交叉销售,针对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推进私人银行、理财及贵金属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综合盈利能力。

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建议

小微金融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转型和“二次腾飞”的战略性业务之一,对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给出几点发展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政策导向,明确市场定位

随着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日新月异,对于由农信社改制而来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必须尽快从依靠传统业务及大中型企业信贷模式中走出来,重新认识小微企业,把其“缺点”看成“特点”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实施蓝海战略。顺应政策导向,坚持改制不改向,深化“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理念,从盯住大中型企业客户“锦上添花”放贷款,到为小微企业“雪中送炭”,真正以服务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转变小微贷款只是协助政府实施的扶贫手段认识,事实上小微信贷是农商行推动利润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在未来残酷的金融竞争中屹立不倒的核心支撑。

(二)优化小微信贷部门组织结构

现在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已设立了小微金融部,在二级支行也设立了小微企业专营中心。但是在二级支行里,客户经理往往承担着贷前调查、业务营销和贷后管理等不相容职责。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很难保证客户经理能严格执行贷前全面调查,贷后持续重视风险预警信号。为此,建议在小微企业专营中心设置业务营销部、信贷审批部、风险管理部三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制衡的部门,其中,业务营销部主要负责前期信贷市场开发、客户需求调研、细分客户类型,受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并收集贷前所需资料;信贷审批部主要负责评定客户信用等级并建立客户信用数据库,根据客户特点及需求并结合自身产品种类实施审批授权;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风险控制和贷后追踪监管,及早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风险、降低风险。

(三)加强信贷产品创新,优化业务操作流程

因前期对于小微金融业务重视不够及小微企业自身类型多样、经营模式灵活多变等原因,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种类不多且创新不足,不能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真正有效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经营手段大胆创新和突破,建立以“量化的市场调研、简化的业务流程、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为目标的小企业专业服务体系,提升小企业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调研产业链上各个角色的利益关系及利益诉求点,分析它们金融需求的特点及经营周期各阶段的现金流入、流出和沉淀特点,针对小企业成长初期、快速发展期、成熟期等各阶段测算融资需求额度,配套特色产品和服务方案,形成特色产品与全方位服务并行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和工具

从监管统计数据看,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比企业贷款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单户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比平均水平高出四倍,因此,做好小微金融必须以守住风险底限为根本前提,而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和工具是必由之路。首先,加强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在全行范围内营造重视风险防范或控制的氛围,培养信贷风险管理文化,让员工认识到如果控制不好风险造成坏账,之前的工作和付出都将付之东流。其次,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进行持续培训,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通过培训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人员,提高其业务技能、对风险的敏锐度和道德守法意识。再次,借鉴和参考国内外比较成功的银行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风险识别、风险计量方法,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风险量化技术对以信用风险为主的各类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对贷款进行质量监测和早起风险预警,防范化解风险。

(五)建立与业绩挂钩的约束激励机制

针对微小企业业务特点, 农商行要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侧重对信贷人员的正向激励,将信贷人员收入与其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 形成责、权、利相结合机制,充分发挥信贷人员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对小微企业信贷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营销潜力和活力,达到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人员三方共赢。

三、结束语

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开始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七折下限,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贷款利率的放开意味着企业融资渠道将多元化,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如大中型企业将更多通过债券、股票来直接融资,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农村商业银行要以此为契机,顺应金融环境变化,加快小微产品创新,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快速抢占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郭锋,王玉梅.浅析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3(01).

篇6

一、湖北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凭借其灵活的管理体制、高效的业务流程、规范的公司治理等优势,扎根农村市场,开拓经营,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领跑者。2010年,银监会表示未来五年,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将全面完成,为此银监会将不再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现有农村合作银行也要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17年6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3184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4%,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更是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已超过1000家,其中湖北省就有77家。是较早全面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的省份之一,但实际发展情况相比其他几个早期成立农商行的省份来说还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

二、湖北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业务创新,业务特色不明确。目前,湖北大部分农商行的业务范畴都是传统业务,如存款、贷款、结算票据等,业务服务范围还局限在当地,在客户心目中没有辨识度。可对比其他省市有些发展较好的农商行,已经开始进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改进,为赢取更大的市场做准备。自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2010年12月8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首家成果IPO的农村商业银行,多家农村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谋求上市,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启动IPO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天津滨海新区农村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进行上市冲刺工作。各商业银行都在寻求新的突破,也会根据用户需要设计开发新型业务,如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开始推广手机银行,利用大众通信工具开展金融服务,有利于拓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改善支付环境和提升农村支付效率,减少现金流通,提升农村信息化建设,助推银行转型与农村消费习惯转变。2.不良贷款率高,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17年二季度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2.81%,是各类商业银行里最高的。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其所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资信等级亦较低,这亦导致部分低等级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成为重灾区,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较其他银行更高。可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实力不足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对投资项目的选择范围。3.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人员构成也基本与信用社时期保持一致,尤其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大部分员工的思想还停留在信用社时期,未能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变化,因此体现在工作及服务上往往表现出创新意识及能力不足,在管理上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对银行的业务开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发展建议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优化网点布局适度扩大农村地区网点覆盖面,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创新服务“三农”融资模式。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转变及乡镇企业的改制,“三农”的定义比以前更加广泛,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与传统农户的简单融资需求相比,要求更高、范围更广。2.完善风险控制机制。2014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对农村不能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风险控制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要求农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严格执行贷款审查制度,通过风险管理理念、意识、文化的培训,加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3.积极开发符合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提升金融支农能力,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是近两年我国金融政策的重要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应针对农村市场,开发适应农民使用习惯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引导农民利用现有政策优势和农业资源等有利条件,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农产品市场转型升级,加大对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支持。4.引进和培养人才,适应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需求。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各类管理及技术人才,以适应银行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变化及发展;另一方面,要对银行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及风险控制意识,提高对行业对市场的认识,了解新的技术及业务,学习行业先进的工作方式,做到全员素质的整体提升。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客户的认识日渐成熟,对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银行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培养优秀员工,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强竞争实力。

综上所述,湖北农村商业银行想要在众多商业银行中占有一席之地,应结合湖北的区位优势和先天的自然资源等有利条件,开创新业务,扩大市场,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积极寻求突破,为未来发展寻求更多出路。

作者:桂玫玫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深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普惠金融部,2015.

[2]胡力.湖北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时代农机,2016.

篇7

改革模式的选择是科学发展的前提,针对北京农信社和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北京确定了选择全市统一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模式。

农商行模式是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成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和发展目标。

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村”的特征,近五年来,北京市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正在以每年约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2002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为3.1%,到2007年上半年,仅占0.9%。而非农产业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升级,城乡一体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农村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纯农业部门,来自于与农业相关、经济附加值高的二三产业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这种资金需求的多元化对农信社的商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农信社分散经营的合作体制与多级法人的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市场化与专业化的现代“三农”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因此,按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对农信社进行改革成为一种必然需求。

采取股份制模式具有制度上的优越性。在原有的合作制产权模式下,信用社“三会”制度有名无实,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经营机构,管理的行政色彩较浓,是一种家族式、粗放型的管理,缺乏基本的约束机制,不是现代的商业化、市场化与成本化管理,没有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水平底下,在产品、服务、人才储备等各方面都无法与现代商业银行相比,几乎没有任何竞争性。

统一法人的农商行是独立的金融企业法人,在这种现代的股份制企业模式下,农商行具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业务品种、统一的工作流程、统一的信息化设施、统一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为相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可以解决因为多级法人带来的各种弊端。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不仅仅是翻牌与称谓变化的问题,更是质的飞跃,是经营理念、机制体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监管标准等根本性的变化,股份制有着先天的优越性。

建立科学先进的机制促发展

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组织运行架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先要求彻底改变农信社时期较低级的经营管理体制,为此,北京农商行着手建立起了“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架构;建立起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组织体系,组建了8个专业委员会,实行专家治行,同时完善了总行各部门和各级支行新的“三定”方案;对原管辖支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了全行网点资源整合和市场营销、风险防范的能力。

为实现“花钱买机制”的改革目标,真正达到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神似”,北京农商行引入了全成本经营管理理念和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在同业中首创总行部门执行力考评、直管支行综合绩效考评、员工绩效考评机制,构建起了覆盖总行各职能部门、各级支行和直至员工个人的一体化绩效考评体系。同时,建立了市场化的用人选人机制,实行全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

制定积极、先进、可行的经营指标和考评体系。经营指标能够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评价各个经营单位的经营业绩和管理能力,因此制定积极、先进、可行的经营指标,并配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有力武器。一个科学的指标和考核评价体系会达到使每个员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北京农商行的经营指标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各项指标体现了“规模、效益、质量”三者的协调;二是市场份额有所上升;三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四是有积极性与先进性,既不是高不可及,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五是经营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

当然,如果只制定指标,而没设计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指标往往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考核评价的结果不仅与员工的收入分配挂钩,而且与管理人员的任用挂钩。

逐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著名货币银行家马丁・西耶认为,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就是山顶上的城市”。前任花旗银行行长沃尔特・瑞琪顿也曾指出,“事实上,银行家的责任就在于管理风险,无论是简单的抑或是复杂的,这就是银行的业务。”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上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全面强化风险管理观念,以风险度量为基础,以定价覆盖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的配置为两大管理手段,对三大风险进行既专业分工又综合统一的管理,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北京农商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一是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两级稽核检查机制,全面推行会计后督集中统一管理体制,设立了放款管理中心。二是建立风险管理运作体系。适当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建立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新增贷款不良控制机制和规范贷款管理制度等控制不良贷款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实施信贷、非信贷资产的全口径风险管理,推行信贷资产九级分类管理。三是进行流程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清理、修订和完善300多项经营管理制度;全面梳理300多项工作和业务流程。

以信息技术引领银行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在信息时代,只有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才可能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保证。改制两年来,北京农商行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积极实施“以科技引领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的理念,研发并上线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小额支付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外汇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系统、农信银系统、股金管理系统和电子公文系统等,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完成主机更新换代等工作,为加快业务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奠定了雄厚的科技基础。

实施全成本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全成本管理是从研究企业的投入产出入手,将现代计量经济学引入管理的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其核心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个行为、各个产品、每一单体、每一机构在任何时点、任何空间所发生的宏观、微观投入产出数据都转化为一目了然的计量指标,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主体、多层次、立体化的价值量数据管理模式。开展全成本管理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注重自身发展质量、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打造价值量管理机制的重要思想。

目前,北京农商行已本着“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物后人、加快进度”的指导思想,积极投入了全成本管理项目的开发建设,预计2008年中期上线运行。全面启动的全成本管理系统建设,必将有利于完善成本有效控制和经济效益可比性,实现资源在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各业务线之间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对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经营绩效作出更精准、更到位的量化评价;将使全行的整体评价体系更为科学、更具可执行性;有利于推动全员决策、实时决策、科学决策的有效运行,实现管理精细化,从而实现农商行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问题

统筹协调商业化经营与政策性支农,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改制不改向”是农信社改革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改革后的北京农商行在走商业化道路的同时,要承担政策性支农的职能。这是农商行经营发展的两条渠道,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两项工作都能做好,这就要求农商行在全方面做好政策性支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的同时,要坚持商业化运作,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远远不是传统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蕴含巨大商业机遇与现代科技的朝阳产业,大有文章可作。

北京农商行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和首都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新成就。一是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迈上新台阶。努力整合政府和银行的支农资源,与10个郊区县政府签署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合作协议,与市农委签订并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二是“三农”服务和产品实现新进展。推广“凤凰乡村游、体验新农村”活动;将带有小额农贷、消费信贷等功能的先进的网上银行系统推向农村市场;推出国内首张粮食直补资金银行卡――“凤凰惠农卡”。三是支农服务机构建设获得历史性突破。我行积极响应中国银监会关于在试点农村地区设立金融机构的号召,于2007年4月28日在湖北仙桃独资设立了村镇银行。截至2007年9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为421.89亿元,比改制前增加100多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在首都银行同业中最高,占比达80%以上;农户贷款占全市农户贷款总量的100%;京郊10个区县支行存贷款市场占有率都在30%以上,且逐年增长,在当地银行同业中居首位。

科学规划好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商业银行的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检验一家银行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任何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当前目标都必须服从、服务于长远发展,要在长远发展的战略下,努力构筑良好的业务发展模式,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没有科学、合理、符合银行实际需要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就不好协调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各项工作就会失去章法,也就会变得非常盲目。发展战略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确定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二是发展战略每年要有重点;三是要通过有效机制保障完成。

北京农商行成立不久就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三个目标,一是规模类指标,争取三年翻一番;二是效益类指标,处于北京同业平均水平。三是质量类指标,不良资产争取三年内降到全市的中等水平。从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基本达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标准,具备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基本条件,从而实现跨区域发展;争取基本达到银行上市的条件,做好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准备工作。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北京农商行确定“全面规范”、“创新提升”及“全面发展”分别为这三年的工作重点。没有三年发展规划和每年的工作重点,就不可能系统地实施农商行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也就只能停留在低端、低层次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水平上。

处理好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确保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短期盈利,具有不同程度的“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是许多商业银行难逾越的发展方式,往往导致一系列内生性风险,最终制约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筹协调,要运用资本收益率或经济增加值(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在资本有限性的约束下,进行科学的资本管理,扩大相对规模,进而获取经过风险调整、质量过滤以后的真实利润最大化,这是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因此,银行发展速度与规模必须以获取长期效益为目标,效益目标又必须以发展质量为前提,只有保证了质量,效益才是真实的、持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也可以说“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

北京农商行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有效管理与科学决策,全面协调全行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发展,以发展质量为第一主题,坚持发展速度与规模符合风险可控的原则,并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标准,积极推进各项经营管理工作,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8%以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00%以上,到2007年年底,监管部门的16项监管指标有11项达标,这对于从零起步的农商行来说是不小的成就。

调整优化核心业务与其他业务间的结构。个人业务发展缓慢,占比较低是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现象,面对金融全球化与资本监管的硬约束,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实现各项业务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非资本性收入,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他们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村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

本文用农村商业银行指代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中小股份制涉农商业银行,从而意味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另外,本文也将购买理财产品的消费群体界定为农业人口。

1 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从笔者的工作体会出发,目前的发展困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需要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

1.2 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村商业银行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的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

3.1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到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2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3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 结语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在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以及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具体而言,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参考文献】

篇9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走出了一条独有的道路,虽然一直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成功转型,说明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是有效的,是正确的。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依然不足,所以,本文主要针对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可以找到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维持本土经营模式

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情况和特点是不同的,而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开发有关的金融产品,适合本土的金融产品,更容易受到当地百姓的喜欢和购买。

(二)建立异地分支机构模式

农村商业银行想要实现建立异地分支机构,就需要各项标准符合审核要求,才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开拓市场,收拢客户资源,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盈利情况。避免了因为所有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盈利,会出现巨大的经济风险的情况。所以,采取建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发展模式,是为了分担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一)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国政府和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等,是对经济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能够有效的控制的市场货币流通量。但是在政府和央行出台一系列政策的时候,农村商业银行因为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所以容易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宏观环境产生的问题,就是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或是减弱该影响。

(二)经营环境因素的影响

农村商业银行因为发展时间短,自身体系并不成熟,所以,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十分的恶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无论是在客户资源,还是贷款标准等,都不如其他的银行具有竞争力,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农村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从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模式上的选择受到了限制。所以,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因素,是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农村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主要分为总行和分行,但是由于总行和分行所在的位置比较接近,市场份额划分不足和经济链条比较短,虽然存在的风险比较小,但是减少了盈利性,却可以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

(四)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盈利能力

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迅速,各银行在客户资源上的竞争能力十分的强大,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在抢夺客户资源的能力不占优势。但是真正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因素,则是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如果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好的项目投资,那么所获得的盈利就会减少,这样就不能吸引客户资源,而如果不能吸引客户资源,则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不能回馈客户一定的利息,也不能继续盈利。

(五)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储备人才能力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要比总行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要比城市有所差距。但是这些差距很快就可以弥补。现阶段,因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不够好,很多优秀的人才就流失掉了,而且由于农村商业把银行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机会较少,很多员工失去了进修和进步的机会,导致员工的跳槽。所以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储备人才的能力不足,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予以支持。这也是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

三、结束语

由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转型时间比较短,金融体系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农村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不足。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是比较科学的,但是有很多因素影响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改变。无论是宏观环境因素,还是经营环境因素,以及软硬件设施等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影响,都能够让农村商业银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因地制宜才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现状;改革;三农经济

引言

小型商业银行的概念,主要是指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的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近年来,由于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逐渐占据商业银行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小型农村商业银行”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从成立至今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但它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支持所在农村经济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治理机制、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问题,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现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些发展问题,才能为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准确的思路。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两大焦点问题,而解决现代农村(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农村金融问题,同时,农村金融的改革也可以作为我国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整体改革的一个切入口。

农村商业银行是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而产生的。2001年11月29日,全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式成立。此后,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在我国逐渐扩展开来,但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分析如下:

(一)不良贷款率较高

过高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成为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沉重的负担,贷款无法收回等问题日渐成为影响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业绩和效益的阻碍因素。笔者认为,“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低、缺乏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当地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等因素引起的。

(二)金融创新不足

创新产品的开发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关键。目前,主要的外国商业银行和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凭借某些较为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在金融市场上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农商银行展开竞争,如汽车等产品的消费信贷领域,而小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信社改制而成的商业银行,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创新机制尚不完善,面临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产品更新慢等弱点。

(三)资本充足率很低

资本充足率,也被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国家调控者跟踪一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来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吸收一定量的风险。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低,距《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标准相差很大,这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同时也给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运营增加了风险。

(四)发展过程存在严重分化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分化现象”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要引起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不仅发展速度较快,而且资产质量也比较高;而另外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效率低下,而且不良贷款率很高,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绩的发展。不同区域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间极不平衡,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农村商业银行自身能否合理地运用当地优势进行自我发展也是影响其业绩的关键因素。

(五)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风险控制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授权分责以局部风险控制为目标的风险控制执行还不严;以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具体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和交易风险管理监控手段还比较缺乏;有关风险管理的制度和评估方法也不完善。贷款发放、资金交易、债券买卖还未实行风险度管理,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对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和考核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和标准。

(六)风险集中度高,而风险防范能力又严重不足

“风险集中度高,而风险防范能力又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中长期贷款与中长期定期存款业务的比例明显偏高,中长期业务的开展降低了资本流动性,增加了风险;(2)关联贷款问题比较严重,农村商业银行一般会优先满足对政府重点项目和当地的重点企业的贷款,而对与之相关联的大股东贷款的条件也比较宽松,由此引发“关联贷款问题”。

(七)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

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事关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其发展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目前国内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以下情况: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效率低。当前的员工培训机制没有考虑到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没有形成专门的档案管理。

二、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探索

根据以上分析,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属性、发展阶段的限制,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障碍,对于新形势下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文根据以上现状分析以及经典金融理论提出我国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对现有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改革

要解决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并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要从深化改革入手。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完善治理机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完整的规划”两个方面。

1、完善治理机制

治理机制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好的治理机制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高效率运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完善治理机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解决制衡机制,首先,要依法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充分尊重股东大会的最高决定权。同时要提高公司业务透明度,使股东大会按照银行的真实状况作出决定。其次,要逐步健全董事会、银行管理层和监事会之间的制衡机制,当前首先要认真解决在许多城市商业银行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2)逐步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和激励机制,包括要正确划分银行各级机构的权限。建立起有进有出,有升有降的人才流动机制。这样才能够使银行始终保持充分的活力。(3)尽快完善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使股东和相关利益人能够对银行加强监督,使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符合其利益。

2、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完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对自身实力进行准确的衡量和定位,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源能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在实现发展之前,必须先立足本地,这是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决好自身的各种问题之后,对经营范围所在区域进行认真调研和详尽分析,研究发展的可行性,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这是十分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循序渐进,通过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将可持续发展向纵深推进。

(二)适当发展新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

在提高现有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素质的同时,有计划地适量地发展新的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是十分必要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从现实情况看,要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发展乡镇企业所需的资金,主要还是依靠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来解决。目前这一任务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承担的。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太弱,历史包袱沉重,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事实证明难以很好地承担这一任务。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商业银行可以立足于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业务,通过自身业务与三农发展的有效融合,实现双赢。

三、结论

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地方财政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从成立之初便把“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纷纷将资金转移投向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企业大集团的时候,众多的农村商业银行担负起发展地方经济、扶持中小企业的重任,为稳定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强势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挑战在于日趋严格的外部监管、货币政策频调加大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难度和客户需求变化。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系列的优势和劣势,优势主要在于客户优势、信息成本优势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劣势在于新型产品和业务收入低、营销观念薄弱、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农村商业银行为了取得可持续发展,应该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在本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本省其他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经营,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在经济条件发达地方的农村商业银行考虑引入国内外其他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启动上市申报程序,力争上市。农村商业银行应从客户和业务方面进行定位,并从科技技术管理系统、渠道发展、会计结算服务平台、企业组织文化等方面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篇11

进入“十三五”时期,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盈利模式及一些传统业务等诸方面的冲击日益明显。一直以来,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牢固的客户基础、较低廉的交易成本、前沿的信息数据技术以及广泛的服务范围等诸多优势,开辟了新的金融业态,也进一步巩固了传统金融业的基础地位。面对复杂的金融形势,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现状,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1面向农村市场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基层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具有较为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群体。为此,农村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把业务延伸到电子商务领域,以发挥其独特的金融优势。

首先,要为广大农村居民打造一流便捷的电商平台。构建这一平台旨在谋求更可观的市场份额,绝非追求短期的盈利。如今,农村商行不但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冲击,还要时刻提防同行业者的竞争。基于此,银行要善于从内部攻破“堡垒”,简单地说就是要壮大自己以抢占先机,把那些有着强烈的电子商务信用贷款需求的客户从其他银行挖掘过来;同时还要防范第三方支付企业侵蚀本行业务,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坚守商行已有的市场份额。其次,积极开发利用手机银行,努力扩大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当前,已有不少农村居民开通了网银,并逐步普及开来。与此同时,手机银行也成为各农村商业银行大力宣传、推广的焦点。谁能在手机银行领域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无疑对于减少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是大有帮助的。再次,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同电子商务企业取得密切合作,要把银行的线上业务与客户的线下消费有机统一起来,加强与实体商户的联动,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使客户获得全新的金融体验。

2加强内、外部的整合

2.1树立互联网思维带动内部整合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将创新力的提升摆在突出位置。要以产品创新体现市场竞争需求,凸显互联网金融特征,加大技术研发和科研投入,把新技术和金融业务的各方面统筹考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客户的参与拓宽渠道,以更好地体现和满足客户的各类消费需求,为客户提供高效一流的金融配套服务。例如,可打造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以实现客户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在已形成的战略联盟的前提下,提高上下游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形成互补前进、合作双赢的生动局面。其次,要结合互联网逻辑,创建专属金融架构,推动农村传统金融与网络新型金融组织架构的和谐共生。再次,要拓宽营销和服务渠道,由传统意义上的网点营销转变为移动互联营销;树立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提高业务办理的便利化程度,不断创新营运思维,推动互联网移动化进程。

2.2加大与同业机构间的竞争与合作力度

商业银行要加大与同业机构的合作力度,推动互联互享互通,以提升行业整体市场竞争力。首先,要与城乡互联网企业取得密切合作,促进优势互补,以占领更广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其次,要与各移动运营商取得合作机会,力求把控移动支付的新模式,拓宽移动金融的服务范围和客户覆盖面。再次,要推动同业机构之间的产品营销与信息传递进程,防范业务上的壁垒设置和资源重复性建设。此外,还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对话与合作,逐步减少客户资金跨行流动的成本,推动银行账户间的互通互联,从根本上缓解第三方支付企业“抢夺”客户的现象。

3变革和创新各项业务

3.1中间业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进程,使更多的金融行为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为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农村商业银行要把握互联网信息脉搏,以满足客户需求,转变以往的运营模式,拓展中间业务的范围,提升业务效率;在支付业务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以增强业务便捷性为突破口,守住被互联网支付业务所“垄断”的C2C业务;在客户开发方面,商业银行要善于摒弃传统的服务模式,特别要降低推动型产品服务规模,着力构建拉动型服务,从客户的便捷性和市场需求出发,善于与客户将心比心,使业务更为直观地体现客户需求。

3.2负债业务

在存款利率方面,商业银行要千方百计提升资本收益,以防存款负债业务的日益流失。在支付平台的建设方面,商业银行要密切与电商企业的合作,积极吸引信息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强化自身在网络风险及信息技术方面的建设,建设专属支付平台。在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商业银行要借助庞大的客户群体优势,在互联网金融未普及的区域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复杂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那些收益较高、风险较高的组织产品,则要由银行供应。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整合已有的新技术和业务,锐意创新,着力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促使复杂金融产品的客观群体更为固定。

3.3资产业务

在大数据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发信用交易数据信息库,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帮扶力度,深挖客户群体以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要依托大数据的体系化运作,加快信用贷款业务的普及。构建一体化的信用贷款服务平台,推动客户管理的网络化趋势。

4将农村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改造成为社区银行

首先,要积极改造农村地区广大金融网点,主要包含国有银行在农村建立的各大营运网点等,因其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和消费资源,也具备必要的机构场所,因此,适合于改造成全新的社区银行。其次,要使农村信用社转变为社区银行,由于信用社在农村的历史较长,具有牢固的群众根基,且擅长经营信用贷款业务,因此,将其改造成为社区银行,可推动农村金融业的繁荣。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精确捕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调整营运战略,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的主要业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戌鹏.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及应对策略[J]. 现代商贸工业,2016,13(18):100-101.

篇12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市场越来越受到各类商业银行的重视和关注,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紧密结合“三农”,进行有效合理和科学的农村金融创新,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和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架构不合理。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通过清道核资、增资扩股等方式,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初步建立起股权结构和组织结构,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但与现代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相比较而言,其具体问题表现在:(1)股东代表的组成未实现“所持一股份有一表决权”原则,组织结构不够健全。(2)沿用原农村信用社行政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较为低下。(3)董事长、监事长、行长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其管理及决策模式较为混乱。(4)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过度,约束不足。在管理架构方面,存在管理层次多、内控机制不够完善、内部协调能力弱、营业机构内部恶性竞争等问题,使农村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应对方面应对和处置速度较慢,其竞争力还相当薄弱。

2.发展经营目标与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的矛盾。已实行商业化运营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以利润和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又承担着支持“三农”政策性任务的重要使命,其发展经营目标与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之间存在诸多矛盾。―方面农民及农户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农地(耕地、宅基地)被法律明确禁止抵押,故需要大量“三农”资金的农民农户,因缺乏可以被金融机构所认可的抵押物,被排斥在金融供给大门之外;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及农村区域、农产品经营的特点,农村金融利润点分散且利润率低,农村商业银行基于经营目标和控制风险的考虑,在农村金融市场机构覆盖率低,不能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服务渠道。

3.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适路,无法实现与“三农”需求对接。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是参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有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在传统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业务品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填平补齐”,简单模仿和移植他行已有的城市金融产品和城市金融服务,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片面追求产品服务品种上的“大而全”和实施“数量致胜”的竞争策略。这种采取简单“拿来主义”和不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没有与农村金融市场形成供需对接。

4.金融网点覆盖率低,服务渠道延伸度不够。由于我农村金融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点数量上还相当偏少,一般采取偏重城乡结合部和城区发展、而收缩农村经营网点的策略,出现城乡布局和区域性分布的严重失衡情况。根据2007年末的统计数字,我国平均每个乡镇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粮囤3.56个,每5.97个行政村分布1个,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公为1.54个,拥有银行业金融服务15.89个。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中显示,我国有“零金融机构乡镇”2868个,仅有1家金融机构的乡镇达到8901个。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需合理配置经营网点,科学规划分布区域,向“三农”区域提供较为合理的服务渠道,将金融服务切实延伸到农村。

二、做好特色农村金融创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致胜之道

1.做好制度和监管创新,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和监管环境。在制度创新中,要结合农村及“三农”特点,针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与改革的趋势,需要涉及农村金融方面的诸多政策制度进行创新。在财政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补贴力度,将涉农方面的财政资金尽可能通过农村商业银行中进行运作;在担保及保险方面,应创建政策性的担保公司,并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在市场开发及市场竞争方面,应针对农村商业银行实施政策调控和政策扶持的差异化,以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

2.加强公司治理,优化管理架构,明确经营目标。在公司治理制度及管理架构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应积极参照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安排,进一步深化和改革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在产权关系方面,应该严格按照“政企分开”及“谁出资,谁拥有”原则,严格执行一级法人管理。在股东结构调整方面,要适当集中股权,增加股东利益相关性和监督意识。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要强化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合理激励约束,从而规范其管理权限和合理提高管人员的收入水平。在管理架构方面,要分析同行业管理层次及架构优点,结合自身特点,采取适合自身的扁平化管理架构模式,减少管理层次,做好内部部门协调,提高管理应对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

3.加强信用管理,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应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农村信用制度和评价体系,迫切需要将农村信用制度和体系建设提到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日程上。由农村金融的相关主管部门设立或委托专业机构,根据有融资需求的农民及农户信用背景、资产状况、债务情况及行为模式,计算出农民及农户的个人信用分数,建立动态农民农户个体征信系统;对于各类农村企业,可以尝试依照现有的城市企业征信系统模式,初步建立起“三农”企业征信系统,加强对“三农”企业开设、变更、经营状况变动的管理工作,及时录入、更新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起个体及企业的农村信用体系,可以为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紧密结合“三农”特点,纠正农村金融创新错位。农村资金的缺乏原因众多,需要在机构准入、抵押品、信贷担保、微观金融政策等多方面做出探索和研究,使用政府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方式是增加农村资金的很好方式。金融机构还可以开发新的贷款抵押品,如农用车、农业机械等农民拥有的动产,养殖水面使用权、经营权、经济林权、权利质押等作为抵押,以增加金融供给,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三农”及农业、农产品特点,对向农村金融市场提供的产品在内涵、功能、营销模式、风险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在农村金融创新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也必须同时要重视和强化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风险,实现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动态平衡。未来的银行竞争是金融创新和客户资源的竞争,农村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分析农村金融市场和紧密结合“三农”需要,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巩固和拓展“三农”客户资源,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使自身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银行业监管研究(内部刊物)[R].2009(2):1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