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09:29: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今天是母亲节,愿你永远健康,美丽;一切事情都顺心,如意。没有鲜花,没有礼物,只有我深深的祝福!
妈妈,我会永远爱您!
妈妈!您生我、养我、育我……在这个节日里,儿子向您问好,希望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想对您说:“妈妈我爱您。”
希望能在这样节日里对母亲说声:妈妈,你辛苦了,儿子在有生之年,会孝顺你老的,母亲节快乐!!!
妈妈:祝您健康长寿!永远年轻!天天快乐!
妈妈,你的女儿长大了,也懂事了,你放心吧。没有我的日子,你要更加保重你自己!
dear妈妈:这十几年来你辛苦了!希望在这特别的日子送上我特别的问候!祝:母亲节快乐!妈妈我永远爱你!
我若是大款,您就是大款的妈妈。我若是总统,您就是总统的妈妈。不管我将来人生的路将是怎样,我都会永远爱您,妈妈!
希望今天,所有的母亲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儿女,为了所有,只要妈妈快乐,我们就快乐!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衷心祝福我的妈妈节日快乐!道一声您辛苦了!
亲爱的妈妈,岁月已将您的青春燃烧,但您的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用我心抚平你额上的皱纹,用我的情感染黑您头上的白发。祝您母亲节快乐!
摘几片云朵、剪几缕霞光,用想念做针、用思恋做线,织一套炫丽夺目的霓裳,装扮出倾国倾城的您——我心中最美丽的妈妈:祝您节日快乐!
有许多人、许多事,经历了转身便会忘记,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母亲,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我们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母亲节快乐
亲爱的妈妈:您曾用您坚实的臂弯为我撑起一片蓝天;而今,我也要用我日益丰满的羽翼为您遮挡风雨。妈妈,我永远爱您!祝您健康快乐!
从我出世的那一天,到现在我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给予我的,在母亲节到来时,我想说“辛苦你了我亲爱的妈妈”
我是从故乡屋檐下飞出的一只小鸟,每一根羽毛成长都凝结着您的深情抚爱和谆谆教导。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纵使罗嗦始终关注,不懂珍惜太内疚……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妈妈,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没有你就没有我,就没有我数十寒暑的悲伤,也没有我春夏秋冬的欢笑,谢谢你给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与成长。母亲节快乐!
妈:为了我您的黑发变白,费尽心血。今天是您的节日。妈,谢谢您!您辛苦了!儿会尽我所能报答您我最亲的妈妈!
走过了那么多年,我才深深知道,最爱我的人是您,妈妈。把无数的思念化做心中无限的祝福,默默的为你祈祷,祝你健康快乐!
老妈,您脸上的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过笑容的地方,在我心目中,您永远是最美的。
2009级高中是河北省新课改起始年级,即将接受2012年高考的检验,现总结我们的选课情况及选后反思、建议,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校选修情况介绍
1.计划早,方案细。
几乎在必修一开课同时,学校教研处就开始安排各科选修设置,给全体老师预订了全部的选修教材、教参,供大家提前进入研讨备选状态。最终,在高一下学期制定了详细的选修方案,在网上公布给全体师生,举例如下:
2.广借鉴,通有无。
我们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骨干,集体到北京参加神州智达新课标课程设置培训,远赴宁夏、郑州等先期进入新课改高考地区,与课改区老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建议。建立五校联盟(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唐山),邀请省教科所张瑾琳主任讲解省教科所对选课的指导意见。
3.瞄高考,重落实。
选修内容无非就是高考的几大考点。选课指导思想即为高考备考铺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选课可以放开。语文内容本身博大精深,无穷无尽,但有了高考一张卷做指挥棒,方向清楚目标明确。高二选修课开放方案,选修课数量与高考选作题之间的关系怎样?现摘录五校联盟各校高二备考思路如下:
唐山一中:选修课与高考选做题关系密切,高三上学期复习基础知识,选修课瞄准高考。
张家口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邯郸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保定一中:某些没讲的诗歌散文高三复习时带讲,高三先复习现代文阅读。
4.过程艰辛,结果相同。
各个地区、学校,选课内容各不相同,五校联盟各校选课情况:
石家庄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选讲)、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专注于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校本课程(26门任选一走班上课)。
邯郸一中:诸子百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着重讲散文)。
张家口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杜甫诗歌、鲁迅(拓展)、外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一个儒家代表、道家代表,其他学生自己选读)。
保定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小说欣赏、名人传记、影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
唐山一中:语言文字与应用、古代诗文、现代诗文、文章写作与修改。
最终的等级评分结果,统统2分。
二、选课中的困难、困惑与解决方案
1.困难、困惑
选修内容过于杂乱,阅读量增大,教师备课任务量超重,有些观点难于自圆其说。
2.解决方案
将五个模块分为三类:
必选的: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可选可不选的: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
建议不要选的:中国民俗文化、演讲与辩论、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辅助资料与自编资料:辅导资料《核按钮》,配合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至五的复习订了《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自己编写的小知识点每日练,使得每天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选修
一、精选
解决这个课题,首先要理清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大多数选修课与必修课都有内在的衔接。选修课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学习,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但又明显跳出必修的范围,旨在切实有效地增加阅读量,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受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发展个性,塑造人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门选修课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具体的教学目标不求一律,各自的教学模式与教科书框架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与多样性,给了师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由于选修内容比较庞杂,像必修教材一样精讲不太现实,而且必修与选修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指导性,强调“必”;后者着眼于差异性与多样性,需要“选”。如何才能做好“精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课程特点,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阅读鉴赏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在选修课教科书中,多数选修课程还是以阅读鉴赏为主,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诗歌散文系列,让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写作;有关古典文学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古文化,阅读浅易文言文还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兴趣和水平。总之,选修课在读写实践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及中国文化的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其次在安排落实选修课时还应考虑现实状况,选修教材的内容同高考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开设选修课同提高学生素质适应高考并不矛盾,但面对大量的选修内容,可以结合必修教材中的内容,从选修教材中补充必修课所缺乏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相关内容,加强学生对选修教材的重视。因此选修课不能随意,不能太宽泛。
二、引导
做好不同版本相同或相近选修专题内容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法探究选修教材内容的主题设置、内容裁减、学习方法引领、课后阅读拓展等方面的异同,实现学生、教师与选修文本的深层对话交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开阔选修教材视野,全面、深入把握选修教学专题内容,提升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如在引领学生学习《中国小说欣赏》中的《情真意切释猜嫌》时,因为《红楼梦》是江西高考语文指定的“名著导读”篇目之一,我首先回顾了必修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及内容进行再梳理,加强学生对这一名著的理解。小说的阅读欣赏能力同样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抓住小说鉴赏主要途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描写、情节、人物性格进行了辨析,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困惑与疑问,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化了对于我国长篇章回小说艺术成就的认识和理解,调动起学生阅读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积极性、自觉性。再如学生因为知识和阅历的关系,对于有些内容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涉及到文言知识和时代文化背景,教师要讲解清楚,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内涵。
三、自主探究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自然也就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选修课教科书,既区别于讲义式的大学教科书,又不同于坊间知识性训练型的课外读物,而是建立了学生学习系统的“学本”。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很自然,个性化是选修课的核心特色之一。在内容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某一选修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
2.中国文艺(北京):2004年1-2期《武陵春・摘黄瓜》等二首;2004年3-4期《我的另类老师》(同时刊于贵州2004年2期《当代教育》,并有评介文章《遇庸师如遇磨难》、《对比的背后是较量》等同时刊发,同时收入《当代诗歌散文精选》并被多家网刊转载);2004年7期《巨树的丰碑》、《天上的街市,你在哪里》;2005年3期《贫穷》及评论《的警示性》、《感激》;2005年2-4期《一位教育家的隐痛》;2005年6-8期《思亲曲》、《家乡摊上特大冰雹》及评论《情深与意笃》、《病灶究竟在何处》;2005年11期《乡情诗十一首》。
3.人民教师(北京):2004年8期《另类》;2005年8期《他,不失为良师》。
4.教育艺术(北京):2004年12期《他,不失为良师》;2005年2期《泪盈重逢时》;2006年7期《落榜》。
5.扬子江诗刊(南京):2004年5期《武陵春・远归》等三首;2005年4期《乡情》三首;2006年1期《青玉案・铭感恩师》。
6.作家报(山东):2005年1月20日《巨树的丰碑》及评论《的穿透力》;随笔《诗意与生存》。
7.当代教育(贵州):2005年1期《家乡的湿地》(后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当代散文大观》)及评介文章《珠圆玉润,条分缕析》、《跟着心灵的体验走》等。
8.《中国诗》《新国风文学》(北京):2004年10期《天趣诗词六首》;2005年8期《警笛再次拉响》、《致兄弟》、《他去了》、《后学与先贤》等;2006年2期《故居老树》、《追怀诗词》等五首;2006年4期《晚步》等三首。
9.稻香湖诗刊《北京》:2006年5期《返故里》六首。
10.大风筝诗刊(山东):2006年春卷《海山“仙”居》十二首。
11.盘锦诗词(辽宁):2006年1-2期《登临海高峰》三首。
12.绿风诗刊(新疆):2006年2期《故居二首》。
13.海门日报(江苏):2004年10期《追怀诗十首》。
14.鹤岗日报(黑龙江):2004年11月《乡情诗十首》。
15.《阳关》(甘肃)2006年第六期《疏雨》等二首。
一.教材原因
学生所学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共5册,只有必修三第一单元与必修五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共有六篇。《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祝福》(鲁迅),《老人与海》(海明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
从这个篇目中可看出,编者有意搞了一个平衡;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各占三分之一。但没有中国当代小说,更没有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
而学生的选修课程中有五本教材,即《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其中没有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因为湖南近几年语文高考考纲确定的考试内容如下: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五个模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必考与选考两个部分。
高中教育现在仍然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高中就重点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内容,就连教材也没有。
二.教师问题
在“必修3”第一单元小说中,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在“必修5”第一单元小说中,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般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这种理论指导,来分析讲授这两个小说单元。而这种“小说理论”,局限于现实主义理论的思维,易讲易学,但思维显得单一且远远不能解透鲁迅和沈从文的作品。
而一讲到《外国小说欣赏》涉及到的理论武器就开始多样化,什么“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什么“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什么“变形”“魔幻”“意识流”。学生觉得新颖、新奇。就像从“中国小说的原始森林”走出,突然来到“外国小说的大都市”,喧闹,繁复,五光十色,令人目眩。
就这样,湖南高中学生与中国当代小说(包括最富创造性的先锋小说)失之交臂。也就产生了“外国小说高级先进,中国小说单调落后”的观念。
当代文学特别当代小说是学生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失掉了这么一个能给人带来情感想象与智慧的窗口,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针对此情况,本人特提出如下建议。
把“中国小说欣赏”作为必修科目,纳入湖南高考语文考试范围,与《外国小说欣赏》构成平衡。高考是根魔杖,能促使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花时间与精力关注中国小说,特别是中国当代小说。
建议重编“中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新编教材要重点突出中国当代小说,至少要占二分之一的篇幅。原因有二:一是必修教材中,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已有重点研读,而中国当代小说为空白。二是中国当代小说题材丰富,观念新颖,手法繁多,需要学生花更多时间与精力来关注。
写作30余年,张抗抗有意从多年的文章中精选出50篇“随笔”编成一集,是想把“散文”和“随笔”区别开来。
“有韵为诗,无韵为笔。”散文历来笼罩四野,除韵文之外,天下文章尽收囊中。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鲁迅独举一旗,鞠躬尽瘁,让“杂文”从“散文”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家,风标高举,推向极致,成为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峰峦。90年代,随笔崛起,“随笔热”成了新的文学现象。作为思想者文体的随笔,以独立的思考,敏锐的胆识,自由的抒写为主要特征,回应了社会的剧变和人心的激荡,进入高雅的纯文学序列。新的世纪,随笔作为“散文”营垒中突起的异军,更有新的突起。
张抗抗在获奖感言中说:
“人生无常,世事艰险,生活中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事情,自己苦苦琢磨,好像是明白了一些,便想要与别人分享;还有那么一些事情,终是不得其解,只好说出来,请别人帮忙;还有一些事情,或是感慨、感悟或被感动,或是值得记述,或是心存忧思,为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现象、一本书……文中的每一笔,都是不能也不需要虚构的。这些非虚构也非纪实的文字,游走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之间那个无限大的空间的文字,就成为可随意书写又不可随意的随笔。看似随意,简言闲笔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有感而发,随笔的文体自由,纵横驰骋信马由缰,但笔下论言之人之事,必得言之有物。切入点更应如刻刀般准确,不说力透纸背,每笔也都有沉重厚实的分量。”
就文体而论,散文既是非虚构性的文体,又是“个性化”鲜明的文体。和一般意义的“散文”相比,自由是随笔的灵魂,随笔闪烁的是思想锋芒,蕴涵的是独立思考。张抗抗的“随笔”和一般意义的“散文”有何区别?而她的“随笔”又如何显示个人新的思想特质和新的文化意义。
张抗抗把“感受生活”作为领头的第一辑并不随意,这里的“生活”不再是文学教科书上的那种和作者相对而言的客体化的“深入生活”,既不是“直面人生”的冷眼旁观,也不是“应命而行”的热情参与,而是自我的生存状态。她的感受生活是渗透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联系世道人心的升降浮沉,从感受――感情,文化――哲理,把经过自己苦苦琢磨的“忧思”上升到终极关怀的感悟,对人生无常、世事艰险的一种感悟。
生命从何处来?人生往何处去?从自己的生日引发生命的询问,张抗抗以女性作家的敏感把《我的节日》放在开篇。《我的节日》以优美的文体与语言“传递出女人深切柔情的社会关怀、人文关怀和人类关怀”,和那些浅吟低唱、自我安慰、自我抚摸的“小女人散文” ,虚飘玄远、平和中庸、冗繁庞杂的“大文化散文”划清了界线,应该是张抗抗随笔中的一块“里程碑”。
远近人生,一脉传承,偶然的生命诞生却有必然的命运联系,读完《张抗抗随笔》,你才知道她为何这样看重自己的生日,为什么有那么浓烈的“恋母情结”,这是一种穿越世纪的生命信息,一份浸透烈士鲜血的历史重托。
《赤彤丹朱》是迄今为止张抗抗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最好的长篇,与之相应的随笔《故事以外的故事》《红色变奏曲》《雾天目》也是她最有分量的随笔,只能是张抗抗才能写出的作品。以母亲的身世为主线,以烈士贾起的鲜血为底色,以父亲的浮沉为波澜,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由于一位读者偶然的阅读,牵动亲人的寻找,让失踪多年的青年革命者贾起“50年以后,终于在干涸的血泊中,重新站了起来”,小说复活了真实的历史,引出了“故事以外的故事”。用张抗抗母亲的话说,没有贾起的牺牲,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张抗抗,而贾起的英灵一直在冥冥中引领张抗抗“用笔来写下他们以鲜血奉献的真诚与抗争”,这是她与生俱来的精神资源。张抗抗的彻悟来得不是太晚,她的随笔只能随着社会开放的进程,文明的进程求索。“赤”、“彤”、“丹”、“朱”,碰撞冲突,奏响了“红色变奏曲”:“亮的暗下去,暗的亮起来;红极而发紫,红透而生疑,红衰而变黑,红退而无色,在那块似红非红的底板上,留下的是辨不清颜色的血迹与泪痕。”她对红色的重访、还原、剥离和解构,将自己与母亲合为一体,也和时代的命运合为一体。
天目山的弥天大雾暂时稀释了烈士的血迹,天目山的冲天大树永远存留了烈士的精神。陪同父母到天目山凭吊57年前牺牲的烈士贾起,张抗抗的思考有了新的超越:“世迁,惟有西天目的森林,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关于自由平等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深怀敬意。然而,无数生命和太多的鲜血,使理想的代价变得过于昂贵,缥缈的雾中我们甚至看不见理想的内容。抚摸着西天目的老树。我想也许只有这些大树,才真正拥有自由的空气和丰沛的雨露。”
如果说母亲给予张抗抗的是柔情、博大和宽厚,父亲给予张抗抗的则是阳刚、深邃和冷峻。不读她的小说无法理解她的随笔,而她的随笔又从新的视角,新的场景延展了她小说的意义。张抗抗小说题材的广泛,随笔的视野也同样宽阔。“游走”是解读张抗抗随笔的关键词。她的随笔不仅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那个无限大的空间游走,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文体有了更多的自由,话语也随之丰富;而且在历史的天空与现实的大地游走,或倾听京都“莺声地板”的弦外之音,或在心里和西施姑娘说些女人的悄悄话;在情感的波涛和理性的深潭中游走,拒绝平庸,拒绝流俗,让写作成为自由精神呼吸的通道。她的随笔记录着探索者奋然前行的足迹和思想者背负青天的遥望,并非虚构也非纪实,看似随意却多艰辛,记一人,述一事,读一书,观一物,下笔分量自然沉重,有感而发,因发而动,上下求索,在波澜不惊中时有天风海雨袭来。
作为“知青”营垒中出来的作家,张抗抗对“上山下乡”的严格拷问,对“知识青年”的无情解剖,1998年发表的《无法抚慰的岁月》至今重读依然振聋发聩。揭示“知识青年”并未真正拥有知识导致的“无知无畏”,归结“老三届情结”为缺少个性的集体精神,是深留体制印记的文化心理,直陈“老三届们”无可奈何的艰难命运,这些近似“残酷”的“实话实说”,更多的是作家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良知。
而让李晃最开心的还是一批年轻诗人在读了他那本最新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诗坛泰斗余光中先生题写书名的《李晃诗选》里的,虽然写在不同时期却颇具侠气的诗歌后赠给他的雅号——“诗侠”。
李晃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高坪镇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6岁那年,母亲去世,过早失去母爱的李晃从小就承受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重担:去十多里外的隆回、新邵、新化三县搭界的山上砍柴、扛毛竹回家编竹席到集上去贩卖;跟着父亲下地插秧、割麦……进入初中,李晃开始喜欢上文学。因为家境贫寒,在父亲的叹息声中,李晃无奈地和村里人一起踏上了南下广东的打工之路,开始了他一身侠气闯荡天下的故事。
多年的漂泊生涯,李晃做过许多工作,打石工、建筑工、搬运工、酒楼卖虾仔、洗碗工、星级酒店行李生、物管保安、管理员、管理处主任、项目经理、区域经理、总经理助理、校刊主编,这些坎坷而又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李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他把生活的艰难看成是人生宝贵财富的一部分。每天晚上,工友们都进入了鼾声如雷的睡梦之中,李晃却还在为自己的诗歌而忙碌着,把辛劳写进诗里,把痛楚写进诗里,把汗水浸湿眼睛的酸涩写进诗里,诗歌成了李晃生活中对梦想唯一的倾诉。
李晃用微薄的工资买书、稿纸和邮票,尽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寻书读书。他几乎每到一座城市,都会做两件事,第一件是问清楚新华书店在哪,一有时间,他几乎都会泡在书店里,不把自己饿到发晕、店门要关的情况下是不会往回走的。一件是用脚步丈量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他宁可省下一块钱的公交,也要把双腿走酸,一定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将整个城市哪怕是进行局部的打量。李晃告诉记者,他现在阅读的书目中主要有美学、哲学、史学等方面的书籍。
后来,李晃出差的机会多了起来,比如到黄河边的济南,往自己魂牵梦萦的江南,到南京、苏州、扬州……走到哪里,李晃的诗歌也就写到了哪里。再苦再累,他也侠气冲天,因为他坚信“最美丽的风景尚在天涯/我以梦为马,独步天下”(《以梦为马》)面对留守儿童、老人遍布的乡村故土,他一再被激起,他哀叹道:“这是我迷人的故园之独特景色。/这也是我尚在泥泞中前进的中国!”(《浪子的悲歌》)掷地有声,令人过目难忘。他好象自己笔下的《布谷》,“穿过四月的水雾——/从乡村的这一头呼叫到一头。”李晃如此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与乡愁情结的诗歌,无论是在70后诗歌还是打工诗歌中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经过勤奋写作,1990年7月,李晃的第一首诗《腊月》在团中央主办的《农村青年》杂志发表。从此,他用心灵深处的吶喊铸成的诗作,开始频频出现在《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等大报大刊上。2007年9月,他一首《井冈翠竹》在《诗刊》上发表后,旋即被中央电视台著名文艺栏目“电视诗歌散文”选播,入选《2001中国年度最佳诗歌》、《新世纪5年诗选》、《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深圳30年新诗选》等20余个权威选本,在打工诗歌界引起一片哄动。2010年8月25日,诗坛泰斗余光中携手李晃朗诵于深圳音乐厅,并为他的诗歌精选集《李晃诗选》题写书名,成为诗坛一大佳话。
1994年12月,他受邀出席首届国家诗人笔会,与洛夫、舒婷等著名诗人有了零距离的接触。翌年3月,不满23岁的他加入深圳市作家协会,因他那些文笔犀利的诗歌评论,赢得了一个美丽称号——“小李飞刀”。2001年12月,他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年9月,又加入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2010年10月,李晃与徐敬亚、王小妮等被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评选为“深圳30年30名诗人”。2012年1月4日《中国文化报》以《文学湘军30年回眸》为题的长篇报道中,将他列入“湖南70后诗人”12人之一。在诗歌界,他赢得了“诗侠”,“深圳诗歌界四大天王之一”的美誉。
如今,李晃在深圳一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担任校刊主编和文学社指导老师,这是他理想的诗意生活。他告诉记者,单位领导支持他的写作,尽可能给他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
李晃喜欢阅读经典,也希望自己可以创造传世的经典诗歌。他的作品真情、悲悯、大气,既有古典情怀,又有现代意识,还有“疼痛”之感,这些元素是当下很多青年诗人所缺少的。无论抒情、乡愁、叫春、招魂、怀古、禅趣……等等题材在他笔下均有展露,呈现出一片迷人的色彩来。
他最喜欢的现当代诗人是余光中与洛夫。余光中的诗是由《乡愁》开始的,“随着年岁的增进,我一步一步地了解、理会了他诗的精髓。”他说,没想到,余先生竟然也是臧克家先生的诗歌“弟子”,和他一样,最初受臧老先生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217-02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意象是具体化的感觉”,同时也是“诗人从感受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的创造,就是“在万象中,‘抛弃着,拣取着,拼凑着’,选择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能柔和的,塑造形体。”[1]564这就是说,独特的意象或形象的塑造,是诗人最主要的任务,凡是有独特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审美意象,在这审美意象里,凝聚着诗人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内涵。我们从慧玮的诗集《中国琴》和《月光之妖》中的大量诗作中可以看出,活跃在诗人心灵视野中的审美意象是何等的多姿多彩,诗人对审美意象是多么的敏感。诗歌审美意象的描绘并非诗人的艺术目的,而是诗人借用这些审美意象来深入表现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呈现诗人丰富深厚的内心世界。我们对慧玮审美意象网络中的主体意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最钟爱的意象是风、月亮和庄稼,它们呈现出独有的意义价值和审美趣味。
一、慧玮诗作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是中国诗歌史中传统性较强的意象,因此已包含了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但慧玮却有着推陈出新的能力。慧玮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歌咏对象的诗集《中国琴》中,“月亮”是他使用得最多也是最典型的一个意象,“月亮”以及由它衍生出的“明月”“孤月”“月光”“中秋月”“月牙儿”等相关意象,在他的诗歌中交相辉映,放射出不同意味、不同内涵的光芒。“月亮”是富含生活情趣、寄托诗人情怀的自然物象:“ 那一夜/家家的月亮/都散发着浓浓的草腥味儿”(《抽打在山羊背上的春天》)。[2]109“月亮”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象征:“是夜/古大陆上空孤月飘香/五千年岁月/灿灿如花开出满山金黄/我刚刚推开临水的窗子/不慎失足/ 跌进一片仿宋体的蛙鸣”(《听蛙》)。[2]3“以日之杯斟满诱惑/ 以月之杯斟满狂想/灌我的是谁/ 一双粗糙的黑手来自背后/ 回首时却杳无踪迹 ”(《醉者箴言》)[2]18。
“月亮”是祖国与民族的图腾。“浩浩然一轮中国魂/年年高悬 月月高悬 今夜复又高悬/ 高悬于女娲留下的蔚蓝/ 此月依然如镜 如高贵纯净的玻璃/ 历经千年而纤尘不染/ 此月今夜最亮 照长江照黄河/ 照华夏子孙多愁善感的容颜/ 俯身向月 抬头问天/那手持重斧的汉子可是我的兄弟/那顾影自怜的女子可是我的姐妹/ 那万家灯火中最明或最暗的一盏/可是我寻寻觅觅的亲人”,(《中国之月》)。[2]62诗人于中秋之夜,仰望蔚蓝的天空高悬着一轮如镜、如纯净的玻璃的圆月,且深深地感受到“次月今夜独属中国”,[4]351于是,诗句写得情意深长,表达了诗人和世代生息在黄河、长江南北的华夏儿女们亲如一家的情愫,抒发出诗人作为“多愁善感”的华夏子孙的一员,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的亲切感自豪感。 “这黄河之水打磨出的一面铜镜 /可以让我们时时照见自己/灵魂里的钙质/ 和血液里的盐份” ――《中国之月》,[2]64作为华夏子孙、现代知识分子,诗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抒发了让爱国的热血更浓烈、爱国的情志更坚定,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的情怀和志向。
二、慧玮笔下的风意象
在以乡土、乡情和当代生活为主要歌咏对象的《月光之妖》中,风、庄稼、土地、蝴蝶、春天、雨水等意象纷纷流淌于诗人的笔端,生出熠熠光辉,而“风”则是最典型、最成功的一例。从诗歌的标题来看,与风有关的就有《风啊,风》《大风歌》《北风》《这是哪儿的风》《吹在我脸上的风》《跟风坐在一起》《在风中行走》《我想看见风的模样》《逆风而行》《风把蜡烛吹灭了》《有风的早晨》等等,而诗句中出现过“风”的作品更是多达近百首,作者把无形无影变化无常的受到历代诗人青睐的风意象写到了极致。
从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来看,这些不同的“风”从写实到隐喻,从具象到抽象,从瞬间到永恒,从自然到人伦,可谓千姿百态,诗意盎然。首先,慧玮笔下的“风”,不但有味道、有声响,而且有形状、有色彩。比如:“迎面吹来的风/有一种神秘的/薄荷的清香”(《早起的庄稼》)。[3]57“从大豆和玉米叶子上/吹过来的风/渐渐有了形状”(《有风的早晨》),[3]88“我看见,这一阵风/不停地变幻着自己的颜色/在树林上空是绿色的/在麦田上空是杏黄色的/在小溪上空,它几乎是无色的/与我拥抱的瞬间,又变得金光四射,香气弥漫/吹进我的身体之后/我看不见了,但我确信/它应该跟我的血液一样,是红色的”(《一阵风》)。[3]9其次,经过拟人化的处理,慧玮笔下的“风”不但具有人的情态,而且有个性、有思想。“ 风,伸出透明的手指头/数着篱笆上的喇叭花/一朵,两朵,三朵……/她的手指头一点/花儿就幸福地摇摇头”――《风,数着篱笆上的喇叭花》。[3]29在这里,“风”是“多么慈祥的一个老太太”。“北风啊,它多像一条/富人家里豢养的恶狗/专门欺负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 (《北风》)。[3]42在这里,“北风”是一条让人讨厌的“恶狗”。“这是哪儿的风 为什么/总在我的周围喧哗/却避开我的毛发和皮肤/风呵风 你是不是要将整个世界/都从我的身边带走/你是不是要将我倔强的灵魂/留给一个永远的静”――《这是哪儿的风》。[3]156这里的“风”,无疑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思想。再者,慧玮笔下的“风”进一步升华,由具象而抽象,象征着宇宙间永恒的时间与生命。比如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赏析过的《行者》一诗:“大风吹过山梁 是谁/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呵 你若从我的故乡吹来/请告诉我/村口的老槐树下是否仍站着我的老娘/大风吹过山梁 是谁/跪倒在回家的路上/风呵 倘若你能一路吹到我的故乡去/别忘了先替我喊一声娘。”,[3]160这里的“风”,虽然也可以理解为具象的风,但从全诗营造的意境来看,将它解读为形而上的“时间”更为精当。再如散文诗《大风歌》中的“第一乐章”:“起风了,风从平原的尽头吹来,如一匹神话中的野马,高扬生命的旗帜,将一切卑微的灵魂踩在脚下,风蔑视陈腐与死亡。它不惜燃一场燎原的大火,也要将所有的枯枝败叶统统埋葬,风不爱约束,无视人间的清规与戒律。它从来不需要在路上走,但它走的地方都是路;它从来不怕被谁伤害,所以怎样的利器也不能使它受伤,风不需要形象,因为每一种形象都可能是它的形象,风无家可归,它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5]408这里的“风”,代表着宇宙间永恒的力量与秩序,摧枯拉朽,所向无敌,人类与万物都不过是它脚下的几粒尘埃。
三、慧玮笔下的庄稼意象
相对于“风”的空灵、混沌、大气与苍茫,慧玮笔下的“庄稼”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显得有血有肉,更具生活的质感,其情感肌理仿佛触手可及。其作品比较完美地融合了传统诗歌的精神内涵和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着力于采用白描手法来营造优美绚烂的诗歌氛围,以丰富的意象呈现了“中国农民的后代”在传统农耕生活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夹缝中困惑、挣扎、奋斗的心灵历程,其感受独特而入木三分,语言朴素而犀利,意境纯粹而灵动。
慧玮的童年与少年时代都是在偏远与贫穷的乡村度过,尝过饥饿的滋味,懂得稼穑的艰难,知道每一粒粮食在农民心目中的份量,因而他眼里的“庄稼”便超越了物种的界限,变成了乡村大地上与农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另一种生灵,被诗人看作情同手足的“亲人”。比如:“隔着雾,看地里的庄稼/ 如同隔着一种心情/ 看青梅竹马的表妹”(《雾中的庄稼》)。[3]54“站在它们中间/一辈子不爱说话的你,突然变成了一个/爱撒娇的孩子,刚把这位/喊作姐姐,又把那位/叫成妹妹 ”(《与庄稼相遇》)。[3]167“自己种下的庄稼/ 就跟自己的娃娃一样/ 是丑是俊,是黑是白/悬着一颗心呢”(《大豆》)。[3]68作为农民的孩子,诗人深切地体悟到了农人与庄稼那种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特殊感情。面对瘠薄的土地,他为庄稼不能茁壮成长而倍感痛苦:“瘠薄的土地上/ 我播下种子,用汗水浇灌你们成长/可我纵使付出百倍千倍的辛劳,也无法/让你们长成一株正常的庄稼,这样的痛苦/ 谁能想像”(《与庄稼谈心》)。[3]65大旱之年,面对一场突然降临的甘霖,诗人不由得百感交集:“面对这场上天赐予的雨水/我只想在庄稼们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大哭一回”(《甘霖》)。[3]63他为庄稼的疼痛而疼痛:“玉米叶子折断的声音,清脆而又响亮/像一把刀子,猛然扎在我的心上”(《疼痛的玉米》)。[3]60他为“苦命的麦子”而向大雪求情:“大雪呵大雪,你能不能/轻一点,再轻一点/不要压断了我苦命的麦子/那一副瘦弱的脊梁”(《大雪》)。[3]73更为独特的是,作为一个贫穷而寂寞的诗人,他还把庄稼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相通的知音:“空落落的天穹下/我无人说话,只能紧紧地搂住/我的庄稼 ”(《塬上》)。[3]55
慧玮先生之所以用了如此多彩的意象,呈现给读者纯美的健康的精神乐园,给人以发自骨子里的阅读。首先得益于他对诗歌的“痴”,他说:“在现代汉语中,我最迷恋最敏感的一个字,就是‘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耳边响起这个美丽的卷舌音,我就不由得怦然心动,周身泛起幸福的暖流,仿佛恋爱时忽然听到女友的名字一样,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的生命与诗有关,我情愿把自己当一把烈火焚烧的野草,只要诗歌从我的灰烬中开出更新更美的花朵。”。[6]26慧玮说:“在阅读中获得惊喜与愉悦,是我最早接触诗歌的原动力,惊喜来自于对诗人智慧的欣赏。愉悦则得自于诗歌语言独特的抚摸与催眠”。[7]10于是在学生阶段就喜欢童话、神话、传奇的他开始拼命研读屈原、李白,读艾青、郭小川,特别对青年诗人李刚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情有独钟;同时也兼取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以及荷马、但丁、歌德、泰戈尔、惠特曼和莎士比亚的精髓,开始写诗,自从他的处女作《中国河流》在四川阆中文联举办的“龙年全国诗歌大奖赛”中一举夺魁,他的诗作就铺天盖地,一发而不可收,屡登全国核心期刊《诗刊》《星星》等,他的诗集《中国琴》和《月光之妖》便是有力的见证。
著名作家方英文说:“说到诗,必然想到慧玮,以我的喜好,慧玮当为我商洛首席诗人,佐证是他的诗集《中国琴》”,[3]211以我说,单从《中国琴》看,仅凭他诗歌里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比如意象美、语言美和修辞美,也足以奠定他在商洛以及陕西诗坛上的领舞者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 慧 玮.中国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 慧 玮.月光之妖[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
[4] 邰科祥,等.当代商洛作家群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学xxx度进行掌握,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学进度,安排一个好的教学工作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高一两个班的语文任课教师。一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从上课状态来说,理科x班男生多,课堂气氛较好,但大部分学生并未真正跟着老师的学习步伐。文科x班课堂气氛较差,学生思维不活跃,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总体来说,两个班的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习惯仍未完全养成,有些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仍不会或不愿预习,课堂上听、记不能协调,不会主动记笔记;大多数学生虽能大致掌握教材内容,但整合、梳理能力欠缺,迁移能力不够。另外,较少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依然停留在全盘接受教师灌输的观念上,在认识和方法上只注重死记硬背,很少深入理解分析。
二、教材分析
必修三和必修四兼顾了文体和人为内涵。每册由四个单元组成,学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必修三分别是:小说、唐诗、古代议论文、说明文,形象性、思辨性和应用性兼顾。必修四分别是戏曲、宋词、杂文、古代人物传记。小说和戏曲单元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感悟中外名家的精妙之处,,还要让学生把握这类文体额三要素——人物、情节、坏境,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唐诗和宋词要求学生除了要加强背诵,更要学会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古代一文论和杂文结合本学期的作文训练——议论文,应用文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人物传记单元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句式。
另外,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极好方法。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课外自读的指导和平时的积累。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
三、教学措施
1、重视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从周末的“七行本”作业中让学生积累议论文的论据素材。
2、教学以精读课文为范文,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加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语言学习的成效主要还是从能否准确、流畅地运用母语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观点。
3、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转变作业检查和辅导的重点,周末主要以积累作业为主,每周一检查并评价。平时兼以练笔和背诵默写为主。平时的练习册的作业以简单的预习和课内的加强和巩固为主,课外阅读和语言表达的拓展题主要在晚自习完成并当堂讲解,提高作业的质量。
5、课堂上鼓励学生思考,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积累的好习惯。
6、每周坚持给学生印发一些与本周教学紧密相联的课外拓展资料。
高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现代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2.推广我们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经验,继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争取构成一套与新课标配套的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确实存在基础普遍不够扎实的问题,阅读本事、分析鉴赏本事及对文章整体感知本事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善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本事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本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必修1“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章。4个单元分别是: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资料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口语交际”专题为《朗诵》。“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
四、教育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感受其思想,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经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我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本事,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引导学生能围绕教学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我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构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具体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经过对语文知识、本事、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资料和思想倾向,提出自我的看法。
五、教学构想
1、继续贯彻国家课程标准计划的`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教材的“减负增效”尤为重要,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共同研究课堂三种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3、阅读教学要以“点”带面,关注本事培养的不一样层级目标,不断反思教学的实效性。写作、口语、文言等资料可作穿插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异常重视语言的感悟、文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文学的评鉴等教学要点的夯实。
4、自由写作实践活动也纳入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活动。此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语文实践性本事的培养。
5、继续探讨新教材活动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
六、具体措施
(一)进取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资料,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资料、操作程序、教学方法。
(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忙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取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性学习。落实课前预习疑难问题收集制。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交流、表达空间。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资料外,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本事。进取开展周末阅读活动,每周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现当代美文和文言短文,供给给学生阅读,,努力经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本事。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上的资源,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好摘记,写读后感、随笔等,这样,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资料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我找资料,既到达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课前语文活动突出成语、古诗词、好书等介绍。
(四)加强备课组合作交流,学和复xxx度、统一练习等。加强备课组内听课评课活动。为完成教学目标,在团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电脑教学的优势,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课改的路子,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和会学,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同心协力,应对新教材、新资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备课资料资源共享,备课方式各施所长。同时,经过相互听课、评课,相互促进,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五)注重初高中知识衔接,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课上,引导学生动起来,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师生一齐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课外,经过少而精的作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本事。课堂内外,都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才是学习的主人!
给孩子们读什么?怎么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面对国内外一次次掀起的诵经、复古热潮,我们开始冷静反思:儿童诵读到底该往哪里走?于是,一边捧起蒙台梭利,捧起胡晓明编写的《读经:启蒙还是蒙昧》等书籍细细阅读,一边在实践中学习、思考、研讨,我们逐渐发现发现了我们原本朦胧的意识没有错――儿童诵读不能陷入复古运动、读经运动的泥沼,成为成人怀乡的病态依托。儿童诵读,首先应该面向儿童。儿童本位的诵读观和成人本位的诵读观,所影响的不仅是诵读的内容,还有诵读的方式方法:我们觉得每个孩子的诵读应该是有“我”的快乐幸福的诵读,这个“我”是指孩子自己,只有在诵读中发现自我,发现世界,才能真正引领孩子亲近经典、亲近我们传统文化及世界文化的精髓。儿童的诵读,发出的应是儿童自己的声音。
二、给孩子可亲的经典――诵读的内容
给孩子可亲的经典,是我们引领孩子日有所诵的一个理念,也是我们选择文本的一个标准。相比于同类教材,我们所选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经典性
我们在广泛选材的基础上,一次次慎重地遴选,努力把最经典的并且适合孩子诵读的作品,呈现在孩子面前。但我们所选的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四书五经,还有更宽泛的内容。因为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所选多为诗性文本和一些易于记诵的琅琅上口的篇章片断,我们希望用诗心去激荡童心,用经典去叩启孩子的天赋之门。
2.序列性
即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序安排诵读内容。努力让孩子读到他们真正该读并且适合读的东西。其中,低年级以童诗童谣、五言古诗为主,中年级则安排了《论语》《老子》《飞鸟集》等,高年级又加入了词曲、古代散文篇章的诵读。
3.趣味性
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在选文时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情趣,多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作品。同时,为了避免孩子诵读同一题材作品的乏味,所以尽量在同一年级安排不同题材的作品。
我们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融入个体生命体验。
对于选文的内容,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大家公认的经典,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唐诗宋词等,比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等等。一类是我们在国内外诗歌、散文以及童谣民歌中精选的优秀作品。
然而,两类作品,却面对着两种质疑:
第一类作品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是却有人担心这些作品难理解,孩子们读不懂,诵读是否有效?
古人说:“高山仰止”,我想孩子们的眼睛并不全是用来遥望平原的,高山难道不让他们悦目?问题是,我们给这么大的孩子看到山的哪一面。如果我们让孩子接受的是一片很嶙峋的高山,他会觉得很陌生,很可怕。“横看成岭侧成峰”,山的面目是多面的,博大的经典在每一个层面都会给我们不同的风景。我们给这么大的孩子看到的是能让他的视野葱翠起来、美妙起来的一面:
你听: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么美妙的节奏,这么动听的音韵,虽然来自古代,或者来自远方,可是他们并不“老朽”,并不可怕,他们的面目是可亲的。
当然,我们只是精选了其中的篇章片段,只是一座连绵的大山的一个山峰,甚至是几个突出的小角,但是,请你不要着急,等到孩子们渐渐长大,等到他有了一双慧眼,有了足够的胸怀,有了足够的力量,他会看到每一座山原来都是立体的,每一座山他都有可能去登攀。但是不要忘记,这眼光,这胸怀,这力量,就是今天他在童年的诵读中一天天长成,一天天练就的。
对于第二类作品,很多人有这样的怀疑:一首童谣儿歌、一首儿童诗,是否也能够给孩子诵读?其实,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顾虑。和大家一起反复研讨,我们觉得优秀的童谣儿歌、儿童诗富有童真童趣,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这些作品的诵读中能够滋养孩子的心性,积累语言。比如《粽子香》这样的童谣:
粽子香,
香厨房,
艾叶香,
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它的节奏感很强,孩子们很喜欢,在诵读中不仅培养孩子对语言音韵、节奏的准确把握,还能从中感知节日风俗,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再看童诗:
进城怎么走法?
(加拿大)丹尼斯・李
左脚提起,
右脚放下。
右脚提起,
左脚放下。
进城就是这么个走法。
这样的童诗,有哲理,有趣味,深刻却又浅显,孩子当然喜欢。就算他们不懂得其中的哲理,这份意趣却是每个孩子都能感知的。
于是我们精心选择有意蕴、有趣味,值得涵咏记诵的童谣、童诗以及其他现代诗歌散文,将他们列为诵读的内容。我们觉得选择适合孩子读的作品,是对童年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呵护。如果要等到几十年的时间检验以后,我们就错过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生长期。
三、给孩子温暖的相逢――诵读的方式
孩子与经典的相遇、熟识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的,老师对每一次的相遇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孩子看到经典的“可亲”,触摸到经典的温度,我们必须去读、去诵、去感受。虽然大家已经错过最佳的读书年龄,但是仍然期冀着每一天对自己的更新。泰戈尔说过:“太阳从西方落下的时候,它的早晨的东方,已经静悄悄地等在前面。”我们是错过了,但是不愿再错过今天,因为,明天的太阳已经静悄悄地在等着我们。
每学期,各教研组都开设诵读研讨课,大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经过一次次实践和研讨,我们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家摸索出了儿童诵读的五大基本步骤,即:
1.精选文本,循序渐进;2.熟读成诵,持之以恒;3.不求甚解,会意得言;4.适当指导,读思结合;5.活动引领,激发兴趣。
老师们一边努力给孩子创设与经典的温暖相遇,一边注意培养孩子们日有所诵的习惯。晨诵时,书声琅琅;午读时,墨香弥漫。从诵读到自主阅读,与书籍的亲近成了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节律。
四、花开了,我们继续根的事业――诵读的成果
时间证明,诵读经典对于孩子是有着多方面积极的影响的,这些影响和作用短时间内也许不能看出来,但是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熏陶中,孩子们不仅储备了他们丰富的语言,也增强了记忆的能力、成就了优雅的心性。
诵读经典,是根的事业,因为它培植了每个生命植株健康的根系,并且还给了他们丰沛的养分。总结下来,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长期诵读经典的孩子写出来的文章,会讲究音韵的和谐、注意意境的营造。孩子们的文笔虽然稚嫩,但是笔下却渐渐脱去了作文气,文章显得灵动、清新。
2.涵养心性,成长精神
孩子们诵读的经典是我们人类最美丽、最有生命力的基因,我们引领孩子,浸润其中,不断汲取,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语言、记忆、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还有润物无声的精神成长。诵读经典对孩子情感、心性、习惯、品质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生来就记忆力差。读书的时候最忌讳背课文,留堂成了家常便饭。我甚至有过手心攥着钱去商店去买娘交待的东西,却不知道怎么就把手中的钱弄丢的历史。我娘为了让我长记性,就用柳条抽我的手心,直到抽出一条条血印子!
这种记性无疑让我父母感到头疼,当然我也因此吃了不少的苦头。
我父母不相信我天生健忘,总是怪我粗枝大意不上心,就教了我一个方法,在手掌心里写字,把当天要做的事写下来。可一个手心抓着钱还会弄丢的人,这一招无异于在流水里写字,边写边消失,那么无济于事。好象老天爷专门与我作对似的,我从小的手掌心就特喜欢出汗,不管什么天气,也不要多久,手板就湿润了,待我想起今天还要做什么事的时候,手心的字迹早就模糊了,我就拚命地想呀,偶尔能想出一件什么事来,还兴奋得不得了,而另一件更重要的事就忘得一干二净。后来我娘不再把要做的事让我写在手掌心了,而是改写在纸片上,说这样牢靠些。可有时,我却找不到纸片到底藏在哪里?就把所有口袋翻出来,没有。再把书包倒过底朝天,还是没有。会不会如厕的时候弄丢了呢?还是在上厕所的路上弄丢的呢?我只好沿路找过去,地上每一片纸片都捡起来看一看,还真的找到了一片记事的纸片,一阵欣喜,是我落下的。这上面记载的事我似乎都做了,没有遗漏哪一件,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心想今天没有落下什么事,娘一定会表扬我有进步。回家经娘一盘问,我便从口袋里拿着纸片左看右
看,对娘说:没有呀,今天什么都做完了,你看我都打了勾勾。我娘接过纸条一看,质问今天星期几,说纸片是昨天的。我才意识到我的纸片真的弄丢了。这个自然又要受罚,我不用娘喊,自己老老实实地跪在搓衣板上。
这时候,邻居黄麻子来向我娘告状,说我进了女厕所,他说得振振有词,因为这个书包就是证据。我这才知道,居然又落下了书包。原来我上了一趟公共厕所,将书包挂在厕所的挡墙上,就忘记拿了,怎么会在女厕所出现的呢?这个事情有点严重,关系到一个人的品行问题,我娘用竹条抽我,我说真的没有去过女厕所,是人家赖我的。黄麻子说:他去掏粪的时候,也走进了女厕所,就捡到了一个书包,打开一看书本上的名字就知道是你的。肯定是你无聊把厕所的牌子对换了,让我也感觉有点不对劲。而围观的人一多,七嘴八舌,我都成了十恶不赦的小坏蛋了。有人说我娘教子无方,小小年轻就有这种阴暗心理。居然怀疑以前偷看女人上厕所的嫌疑人就是我,这时我娘除了生气外,就是伤心。而我委屈的泪都涌出来了,却百口难辩。我父亲让我好好想想看,是什么回事?我这才猛然想起我是跟着一个人进去的,父亲问我是谁?可我一急,就是想不起来是谁了。黄麻子说我狡辩,不诚实。要不是黄麻子的婆娘拽着他们的宝贝儿子黄灿过来陪礼道歉,我又要被冤枉。原来,黄灿去上厕所,看见男厕所被人掏过粪,很臭,就跑出来瞧了一眼女厕所,见干净多了,又没人,就去把木牌子对换了,自己安安心心上完厕所,却故意不把牌子换过来,还躲到一旁看谁会走错厕所。一会儿,他看见了我第一个走错了,就在一边笑个不停。可又来了第二个人,挑着粪桶来掏粪,不是别人,正是他父亲黄麻子,正准备喊,又来了两个女人,他就跑回去了。他就把这事当笑话告诉了他娘,这才还了我一个清白。
二
说来也怪,我这几年的记性忽然好起来了。
按理,年纪越轻,记忆力越好,我竟然四十岁以后越来越好,让我自己也不可思议。更让我不可思议的事是我的手心不再出汗了,夏天的手心干爽爽的,而且是浸晾的。而冬天,就是从冷水里出来,一会儿就变得温热。还有一双汗脚,也不再出汗了。曾经也是让我伤透脑筋的,夏天的汗特别多,无论穿什么鞋子都出汗,袜子湿淋淋的,且臭气熏天。汗脚的鞋子容易烂,从小我就要比一般孩子每年多穿烂几双鞋。那时候家里穷,有时候脆不穿袜子,有时甚至打赤脚。可冬天必需穿啊,可一穿就出汗,鞋子里面湿湿的,凉凉的,还生了冻疮,受活罪。即使回到家里,围在火炉旁,我也不敢轻易把鞋子脱了烤一烤,我知道那臭气真的不好受啊。
一次,我期末考试破天荒得了个语文、数学双百分,那份喜悦难以言表。一放学,就急急忙忙赶回家向娘报喜。娘见我满头大汗,还打双赤脚就问我:“你今早才穿的新雨靴呢?”我这才想起自己脱在位子下面,人一高兴忘形了,就不记得穿雨鞋这码事。不用我娘说,我拔腿就跑,待我一口气跑到了学校,寻遍校室也找不到我的靴子。这一下子,我彻底失望了。我知道这雨靴来之不易,这是我邵阳的姑妈寄给我的。她得知我冬天生着冻疮,还打着赤脚上学很心疼、可怜我,特地买了这双雨靴。我临出门时,我娘还叮嘱我在学校里不要脱鞋子。我娘好像给我算了灵八字似的,又会弄丢。头天还说要我将新雨靴让给弟弟穿,我穿弟弟脚上那双旧的。平时我穿父亲脱下的打补丁的旧衣服,书包是表哥背过的旧的,人家屋里都是老大穿新的,用新的,不穿不用了才轮到给小的,我家恰恰颠倒了。好不容易有一次穿新雨靴的机会,我无论如何也不答应。所以,我向娘打了保证书,如果丢了就天天打赤脚。可我是鬼使神差地忘了。上午来到学校,我还反复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脱下来,免得又节外生枝。我们上学的路有8华里远,中午一般在学校食堂搭餐,傍晚的时候再回来。路虽有点远,只要不下雨,我一般就滚铁环去上学,也就不觉得远,比不滚铁环要快许多。而下雨天是不适合滚铁环的,泥
路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的。所以往往走路边草地,才不至于摔倒。可这天下午,老师把试卷发下来了,还表扬了我,一兴奋,就像鬼打闷了头,飘飘然了,什么也不想了。这雨靴寻不到,我如何向娘交待?即使以后打赤脚也并不可怕,却害怕我娘板脸的样子,我就胆怯不敢回家,呆在北风肆虐的校室里。那时候,我们学校陈旧,玻璃窗户大都破碎了,窗户全部是用塑料按图钉钉住抵御风寒的。这个晚上,风吹得塑料呼呼地响,我缩在墙角很无助,感觉外面所有的光亮都不是我的。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朝我涌来……
我终究没有被黑暗淹没。一束手电筒的光亮把我从昏睡状态中照醒,惊奇中我看清了母亲那副慌张的表情,既有对我的怨恨,又有怜爱,我发抖了。我至今也记不得是如何回来的,只觉得耳朵一下子长了许多,当然是我娘拽的。
从小怕我娘胜过怕我父亲,因为我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
经常挨娘责罚,也没有改变我的记性差的毛病。
娘说我落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我后来居然考取了一所专科学校,这的确有点不可思议。
三年大专毕业后,娘还一直替心,生怕我这样子不能为她找个儿媳妇。原因很简单:是我居然可以把与一个女孩的约会时间记错,而往后推迟了一天。其实我起先也是怕忘记了,就反复念叨无数遍,就莫名地记着另一个时间了。让人家女孩子苦等了一天而不见我的出现,而我自己竟然在第二天又苦苦等了人家一整天,闹出了一个天大的误会,也落下一个让人调侃的佐料。我娘说我这记性,简直就是被狗吃掉了,恐怕这辈子也别想找到老婆。
娘一见我嘿嘿笑的模样就摇头,这里面包含了认命的意味,但失望多于无奈。
而一件事物的发生与结果,的确有事物本身的宿命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我相亲的这件事,也并没有因此而黄了。真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前,我已经做好放弃的心理准备了,反正失恋于我又不是第一次。可人家女孩知道实情后居然原谅了我。这不止让我感到意外,连我那精明的娘也感到吃惊,说我是憨人憨福呵,是祖宗积的德。
这女孩就是我现在的老婆。
后来,我曾当面锣、对面鼓地问过老婆当年的事,她见我如此寻源探根,就正而八经地告诉我:你这人总是大大咧咧的,有男子汉气!这个回答让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平日里不爱照镜子的我,这天居然在镜子面前反复照着,好久也没照出个什么名堂来。
我就问女儿:“你老爸是不是很男子汉?”
女儿瞟了我一眼,慢条斯理地说:“不止是男子汉,还是大男子主义的典范!”
我急了,“你这是骂你老爸?”
我老婆就咧嘴笑:“你女儿是表扬你哟!这都听不出来?”
母女俩一唱一和,我就装呆,傻傻地笑。这笑,一家子都乐了,感觉天都快要笑翻了。笑过之后,我就带她母女俩上街买衣服,我当出纳、搬运工,兼司机和保镖,一路杏花村。
三
这几年来,最让我宽慰的是手掌和脚板再也不出汗了。尽管我至今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从来没有因此而到医院治疗过,也不知道医院能不能治。反正这种怪毛病自然而然地没有了,我归结于上帝考验我的期限到了,就放了我一码,并特意给予我冬暖夏晾的手脚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关于记忆里出现了大半截时光的空白,我以前一直归结于记性太差所致。
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上帝召见一帮人,这其中有我。起先我是蛮开心的,能够受到上帝召见。虽然我看不清他的面目,却对他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他说要与我们做个游戏,从每人身体上拿走一样东西,这些东西中有眼睛、手、脚、鼻子、耳朵等五官,还有记性、智力、体能等,以此对我们的考验。他让我
们自己在卡片上写上这些他念到的东西,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交给上帝来抽签,我感觉这个游戏是上帝出的题,就不能让上帝来抽,应该让我们自己来抽更合理些。我还来不及向上帝提出我的意见,我的签就被上帝抽出来了。上帝让我提意见,我却想不起来我有什么意见,就赞同了上帝的游戏。
我被上帝耍了!
他提前就拿走了我的记忆。上帝残留一点模糊记忆给我也是梦醒之后的事。我凭着一点模糊记忆,才知道上帝的面容是模糊的,丑陋的,却又赖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那时候,我是多么憎恨拿走我记忆的人。
直到现在,我才开始释怀。
我能忆起的村庄生活虽然苦涩,却像咖啡品尝之后才会感到还有温馨。
兴许,不长记性于我也是件功德好事。这一点,从我忽然恢复了记忆了,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是上帝把我的记忆还给了我。
上帝当初为什么要拿走我的记忆,而不是眼睛,或者语言?
更多的时候,我对生活是怀抱感恩之情的。我是一个差一点失聪的人,一次“抱尔风”疾病让耳朵被什么堵塞了,听力出现艰难处境。像我这等愚笨之人,倘若成了瞎子、哑巴什么的,我的生活的确难以想象。
前些年,我总是埋怨自己的记忆力差,常常忘记熟人的名字,记不得家人的电话。甚至没有方向感,坐错公交车。到了异乡,就找不到回程的道路。
怀疑自己智商低,情商更低。还时常像哲人一样感叹:人的记忆如沙漏,不经意之中漏掉了许多。有时想重新捡起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就为自己寻找了开脱的理由,说什么那时候我还小,所经历的日常生活琐碎,并没有蛮特别的,也就实在难以一一忆念起来,也应该放到情理之中去,不加追究。
的确,我先前是很少回忆那段岁月的,甚至是有意无意抵御自己偶尔的、不经意的意识与行为。仿佛自己不应该去面对那些陈年的鸡毛蒜皮的事,甚至为某一星火的温暖而产生怀疑。况且,记忆里留下来的一切并不是美好的,更多的是一段苦难的经历,是忧郁的结疵,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四
如同一个孤独的过客,我是一个失去故乡的人,永远回不去的人。
很多的时候,我沉湎于人家的山水,宁愿不惜笔墨去写异乡的见闻与感受,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这情感像条流浪狗,到处漂泊。即使在自己安家的城市里苟且偷生,我更是只字不提,产生这种心理曾让自己感到吃惊。重新审视自己,有些陌生了,我甚至没能读懂我自己。就像你经年未曾谋面的朋友,他很多的变化你不曾知道,岁月改变人的不止容颜,还有性格、理念、思想,这种悄然变化与人生际遇相关,与身处的环境相关,甚至与人生观相关。一尘不变是不可能的,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可这个世界却能改变你。随着自己步入中年之后,按理正是拽着身心朝前冲刺的年龄,我却莫名其妙地停顿下来,什么也不想干了,只想好好地休养生息,显然有点老态龙钟的味道。
真的,让自己慢下来实在不容易。
城市生活就像一台机器,一旦启动了,就轰隆隆地转个不停。
我像出了机械故障一样,终于能让自己停下来。
也许这种停顿是短暂的,也许真的又能长久地停顿,我也说不准。人生身不由己的事太多,是自己预料不及的。所以,我这人要不断学会调整、修复自己。该要补充能量的时候,我也会尽管去补充。
前年冬天的雪下得大,我躲在屋子里猫冬,没敢出门。待太阳出来的时候,开始融雪。连忙拿着照相机下楼,围绕着锦绣河山小区拍雪景,到处都是湿淋淋的,一幅残雪的败景。就感觉这个冬天就要过去了,我没有来得及好好感
受这场江南大雪,不免又心生歉疚。幸亏我拍了一张像围棋子的雪景片子,虽然全部是白子,一籽黑子也没有,我却欣喜这画面的意味,好像隐喻了什么?
仿佛这个棋局是在黑夜里进行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根本的应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读书愿望,变被动被迫的阅读,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
首先,阅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可以在读书中逐步养成。“知书达礼”就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读书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其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迅捷,要想跟上社会发展,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学校毕业后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为了学会终身学习,为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须养成读书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高写作能力,读书是根本、是前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抱怨写作没有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的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在浩如烟渺的知识海洋中学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无疑对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提高阅读能力水平的效率,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时,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指导。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和略读是两种阅读方式。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书海无涯”,如何从繁杂的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就需要学会略读。因此,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之后,就需要采用精读的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精读需要对重点章节,重点段落、精彩词句进行口味、研读。可以边读边思、边读边划、边读边记。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摘录与随感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交际中使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具有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完成阅读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而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好读后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可以从作者介绍、文笔精华、读后感悟等内容对学生提出要求。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交流与讨论相结合。
在学生阅读一定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专门抽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收获,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在讨论中升华。互相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
三、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这句话表明阅读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选择阅读材料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在选择阅读材料上我们可以遵照以下三个原则:
1、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原则。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我们课本当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让课堂成为一个灵动的阅读场所,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会使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趣味性,而要获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与课文相关的书。这些书可以进一步充实课文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迁移拓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2、优选古今中外名著的原则。
这类作品主要是指新课标推荐的读物。《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内容。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优秀名著都已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学生在视觉审美之后,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学生在一个学期能读一两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再适当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讲讲这类故事,一定能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3、阅读优秀期刊的原则。